行政领导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21:08:05

行政领导学论文

行政领导学论文篇1

摘 要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领导者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决定着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和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水平。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是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领导者如果能把用人艺术运用自如,充分协调组织内部的成员关系,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就能为顺利的实现行政活动目标提供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行政管理 用人 艺术

一、行政领导用人艺术的基本内涵

领导用人,主要是指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职权,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对下属加以选拔、使用和培养的一种组织行为过程。

领导用人的环节很多,它包括对人才的识别与发掘、考察与选拔、培养与使用、吸引与激励、举荐与保护等。同时,领导用人的类型也十分广泛,领导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因此,领导者要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拔和使用多种多样的人才。不论是在哪个用人环节,也不论是选用何种人才,领导者都必须从事业出发,坚持正确的用人原则,发挥人才的最佳价值。

二、行政领导艺术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古人曾经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政。孙中山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也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用人对于领导事业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领导者科学地选人用人,就能保证事业的兴旺发达;反之,不重视人才或者用错了人,必然使事业遭受损失甚至导致失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会用人。他曾经说过: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管理钱粮,我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但是,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项羽虽然兵多将广,势力强大,却由于不善用人,最终败在了刘邦手中。我们党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证明,领导者能否科学用人,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代,特别是全球化进入3.0时代的今天,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竞争,要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会经营的优秀人才,要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行政领导必须更新用人观念,改变思维方式,真正解放思想,彻底从"左"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努力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适应的人才观念,大胆启用一代新人,这是摆在每个行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提高行政领导用人艺术的主要途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社会,是一项空前而伟大的事业,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十分艰巨,面临的任务纷繁复杂。要完成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没有千千万万的人才的共同努力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给现代行政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选人用人的学问,提高用人艺术的水平,真正做到正确地识别、选拔和使用干部及各类人才。

(一)努力学习,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理论

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十分广泛,与许多学科,例如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人才学、领导科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组织、领导决策、法规人事和机关管理等等。现代行政领导者,必须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探索行政管理活动的规律性,既要注重从行政管理实际出发去探讨行政管理的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行政管理实践,以指导行政领导活动,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二)更新观念、变革用人思维方式

行政领导用人艺术源于人们对行政管理活动及规律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指导。所谓思维方式,是指思维的模式和样式,是一种定型化、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方式。由于它是思维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溶于社会化的心理积淀而成,因而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导向性,思维一旦成为一种定势,就会像"坐标图"一样规范着人们的认识和行为。行政领导用人艺术水平的高低,实质上是行政领导者思维素质、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面对同样的人和同样的环境,由于行政领导者的"思路"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用人艺术效果,因此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接班人,是关系到全局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行政领导者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转变观念,变革思维方式就难当此重任。

(三)积极实践,不断探索用人规律,提高领导用人艺术的能力

行政领导用人艺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也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有所体会。它是以行政领导者用人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产物,是千百次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只有置身于实践活动之中,才能有很快的提高。这是因为知识、思维素质固然重要,但只有在知识、思维服务于实践、转化为实践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才能变为活生生的用人艺术。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罗布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朱立言.行政领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行政领导学论文篇2

【关键词】;干部;廉政思想;特点

一.提升领导干部基本素养的独特方式――“三讲”教育为主要特点的教育

同志指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是教育”[1]。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共中央从一九九五年下半年起开始在全国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三讲”中,讲政治是核心。强调,领导干部讲政治“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2] 他说,“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加强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推动全党同志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3]要坚定理想信念,他认为必须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的干部和党员,一定要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弄清楚。”,“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4]。他还强调指出,“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楚”。讲政治,必须坚持学习。只有讲学习,才能更好的讲政治。他认为,讲学习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因为“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5]。除此之外,他认为还应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方面的知识”,了解和熟悉“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6]。因此,他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讲政治,必然要体现在讲正气上。他认为讲正气,“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革命气节”[7]。这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保持过去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精神,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8]。他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兴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和发扬的最大的正气”[9]。

二.衡量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主要依据――“三个代表”为主要特点的管理

同志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三个代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10]。他强调要各级领导干部把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各项工作中去。他特别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11]。这就是说必须以“三个代表”为主要依据来要求和管理党员领导干部,来衡量他们的行为是否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他们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保持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判断他们是否廉洁从政。从而,衡量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廉洁从政就有了一个具体、可行、有效的依据,也就为在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时出现问题追究其责任提供了依据。他还指出,坚持“三个代表”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政策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里的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即所说的“德”上。而“德”的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干部的工作作风,即是否廉洁从政上。他说:“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一条根本途径”[12]。因此,他认为,在选拔干部时,要选那些在“艰苦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的干部,因为这样的干部“能在意志、才能和品德等方面得到锻炼,成长也较快较稳定”。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为选拔任用干部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即“三个代表”的要求,从而为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确保廉洁从政提供了依据。

三.确保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效途径――“三种监督”为主要特点的监督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指出,“要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发挥派、人民团体、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13]。指出,要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抓好三种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他指出:“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各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党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14]。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党内监督,认为党内监督的重点是领导干部。他认为,党内监督的重点是领导干部,特别是要发挥领导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监督作用。他认为,“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把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管住管好,至关重要”[15]。他特别指出:“领导干部的监督,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16]。在党内监督,他还特别要求党员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说:“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在勤政廉政上作表率,中央向领导干部提出的各项自律要求,必须不折不扣的做到”[17],“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对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18]。他指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不仅自己要清正廉洁,还必须带头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切实担负起领导者的责任”[19]。不仅如此,他在要求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管好身边的人。他说:“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但要严于律己,而且要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管好下属”[20]。除过党内监督,他还指出要重视群众监督:“要依靠群众加强廉政建设,和群众一起同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腐败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21]。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22]。他强调的第三种监督是舆论监督,即以报纸为主的新闻媒介的监督。他强调报纸要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参考文献:

[1](《文选》第三卷,第418页)

[2] [3](《论党的建设》第348页)

[4](《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647页)

[5][6][7](《论党的建设》第354页)

[8](《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722页)

[9](《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673页)。

[10](《论党的建设》第407页)

[11](《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518页)

[12](《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707页)

[13](《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4日第4版)

[14](《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584页)

[15][16](《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691页)

[17](《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637-638页)

[18](《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654页)

[19](《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655页)

[20](《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756页)

[21](《毛、邓、江论党的建设》第535页)

行政领导学论文篇3

一、领导与领导输出

(一)领导的定义。领导是指某个个人或集团,通过权、责、服务三者统一,带领下属群众,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该定义有几个要点,领导、媒介即领导输出、被领导者、环境、目的这五个要素。这里领导的输出要被被领导者接受,必须要有媒介有条件,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过程是在与相关环境中的相互影响中进行,经过努力,达到领导的目的。

(二)领导输出。上文对领导的定义有“通过权、责、服务三者统一,带领下属群众”等词条。定义强调权力、责任、服务三者的统一。这里这三者都作为领导的输出,传递给被领导者。笔者认为这里可以把领导与管理进行一个颠倒的关系处理,领导包括管理,即包括一系列的组织、沟通、激励等,所以,这里把领导输出分为四类:一是权力和权威,二是管理,三是责任,四是服务。

1.权力和权威。领导权力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对下属施行的强制性影响力和制约力。任何领导都需要权力,他必须对其施受对象进行权力的送出和控制。权力是强制的,因此每个领导者可以要求被领导者服从自己,对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但同时也造成了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对立情绪,甚至对抗的关系,所以运用权力时要讲究方法。领导权威(非权力性影响力),就是指领导者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业绩以及行为榜样等非权力因素对下属造成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表现方式上并没有合法权力那种明显的约束力,但在实际上它常常能发挥权力性影响力所不能发挥的约束作用。它包括人个性影响力,即品格、能力、知识、感情和榜样行为影响力两种。

2.管理。我们知道,在领导中,体现的管理方面的因素太多,必须借鉴的也很多。领导必须会用人,所以和人力资源管理挂钩;领导要会激励下属,因此有激励的艺术;领导很重要的一点是沟通,上传下达都很重要,特别是权力下达和命令时,沟通艺术在这里发挥作用。领导如何施行才最有效,最能让对象接受,最能发挥1+1>2的效果。

3.责任。领导者首先从职位上来讲,与其相对的是领导的责任。领导有权力,有权就必须有责。领导者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出发点首先都会是自身的职责。领导者输出责任,表现出来的就是居其职,谋其利。领导者输出的责任有抽象的为人民谋福利,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带头作用,出好主意,领导激励下属,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要承担与权力相当的成败荣辱的个人重担。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4.服务。我们现在突出强调领导者就是服务员,长官意志的时代已经过时,“第五级领导者突出的谦逊态度与超强的意志力的结合,形成了一种闪亮的领导特质”。这表现在群众对领导者的期望与领导者自己的角色定位。群众希望自己的领导要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能力,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比如希望政府的公务员、行政领导者都是人们的公仆。正因为群众希望从领导者这里获得服务,才会显得服务地位日益突出。“俯首甘为孺子牛”,群众才会更善于获取服务与配合。服务是群众首先想获得的,是领导首先要具有的。

二、4Cs理论及与领导输出营销的结合点

(一)4Cs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Cs)。1990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劳特朋(Robert Lauterborn)教授提出了与传统营销的4P相对应的4Cs营销理论。

Customer(顾客)主要指顾客的需求。这里指领导不仅要提品和服务,还要换位思考和换位营销,假设自己是个群众需要的会是什么。

Cost(成本)不单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它还包括顾客的购买成本。这里指群众接受领导输出时可以接受的付出,这中间的成本不仅包括其货币支出,还包括其为此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消耗,以及购买风险。领导者应该追求目标的是群众的零成本。

Convenience(便利)顾客在购买某一商品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等降到最低限度,以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领导必须要考虑公民和下属愿意支付的成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公民的时间支出,让下属明白自己的意图,通过多种渠道向群众提供详尽的信息、为公民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减少群众精神和体力的耗费。

Communication(沟通)被用以取代4P中对应的Promotion(促销)。4Cs营销理论认为,企业应通过同顾客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企业和顾客关系。这里指不再是领导单向的施权,而是在双方的沟通中找到能同时实现各自目标的通道。

(二)领导输出与4Cs的结合点。澳大利亚学者欧文•E•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中指出“需要将私营部门‘经证实有效的’管理手段转到公共部门加以运用。”营销是一门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本文的观点是,领导必须借助营销来促进自身和群众的共赢,必须以顾客(公众)需求为导向,用领导营销来营销领导。而领导同样有高层和基层领导者;有对象,即群众和普通公务员,提供时必须要便捷,提供后要能进行沟通,提供要有效进行,要有渠道来达到目的;有领导输出,即政策,或者更具体就是前文提到的四类,即权力、管理、服务、责任。领导过程会存在困难,会有障碍,会需要采取改进的方式。领导要在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以及在政府部门的自身运行中,利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进行运作,推广政府政策,树立政府形象,建立与公众的良好关系,并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终实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就构成领导输出与营销理论中的4Cs有了合理的结合点。

三、4Cs在领导营销中的应用

(一)顾客――群众理论的应用。针对领导输出的特点及群众的需要,领导者应该做好调研,了解群众与下属在接受领导下达的命令和指挥,管理和权力后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配合程度,参与程度,可以用方格类似的指标定位让群众填写,特别是他们需要什么,目前输出的服务是否满意,是否足够,还有什么不足。另外,对输出的责任是否认同,来评定责任完成的程度,看领导是否最基本把本职工作做好了。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才可以根据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来确定下一步,确定发展趋势和计划,及时设计开发出符合群众需求变化的输出产品,并且能够根据民意来改革或者改进自身在领导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或缺失或者过度。

(二)成本理论的运用。这里的成本指群众在使用和接受政府输出过程中的费用和精力与体力的付出。领导输出的群众不同于工业产品用户的理性,也不像个人消费者的感性,其选择性比较少,甚至是“垄断”的,所以就在“购买”或接受过程中非常被动。群众有的只是评价的权利。人民纳税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更有质量,是为了给政府合理存在的理由。可以说人民希望以越低的成本投入来获得应得的服务,希望政府的管理是比较有效的,比较负责任的。群众选择性是少,但是心中的评价标准其实一直存在,特别是在一些事务中付出的代价成本与回报是否相称,回报的周期是否合理。因而,领导要类似的去提高输出的性价比,做好工作,让群众觉得物有所值。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政府得不到公民的信任,那么就说明政府提供的没有吸引力,性价比低。零顾客成本是政府营销追求的目标。

(三)便捷理论的运用。企业需要通过分销渠道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政府也需要通过设置机构和分配人员将领导输出提供给群众,领导应当提高便捷性。对于被领导者群众来说,便利性其实是一贯的追求。但是,任何人都明白,和领导打交道有多困难,在政府部门办理的手续有多繁琐。我们社会的盖章难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假如,领导机关能在这些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事物中提高效率,便民利民,主动服务,我相信对领导的评价会积极正面许多。例如,对一些文件申请最好能提供详细的指导服务,对群众进行事后调查,做好延伸服务,如果群众有困难,最好能现场或者上门服务。但是手续繁琐这方面还是有待改进。领导者如果有志提供给群众便利的服务,可以在所辖区域设立集中的行政服务办公大楼,这算是一种便捷性,可以设立政府一条街,并且设立评价网点即时评价。如果群众数量规模不够大,不适合建立大楼,可以在某处集中,授予临时的办事点权力,方便需要的人。领导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以有利于群众工作、生活和学习。群众满意度提高,领导的措施就更容易实施。要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的公告信息系统,并传播给公众,使他们获取信息时方便,传递信息时也不存在障碍。

(四)沟通理论的运用。沟通是相互了解的前提。沟通的目的是赢得认同。沟通艺术是各级领导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领导做好沟通,是为了了解群众的需求,同时也是群众的要求。领导与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但都要遵循沟通程序,减少沟通障碍。比如,可以到现场进行面对面沟通,这是一种比较便捷直接的方式。因为在政府中,最重要的是公文等文件式的沟通,所以可以设立领导信箱,切实保证查看及时,回复到位。可以鼓励群众多提意见建议。特别是现在在建设电子政务,可以开设专门的百姓意见网页,并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查看回答。另外,政府热线电话,呼叫中心等更迅捷的沟通方式也应鼓励运营。沟通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例如可以建立如生产线式的环节投诉,当然前提是群众对领导输出,对政策方案有了切实的感受,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可以比较了解政府或者领导者的政策,才更能提出有效的,一针见血的意见。

在新环境和新时期下,领导输出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要求我们重视领导营销的问题和途径。领导要尽快树立领导输出营销,政府营销的观念,用先进的现代手段来使这个过程更加顺畅,使营销更具效率。要不断提高领导的执行力,以群众为导向,为公共利益寻找更好的输出和实现管道,为公众谋福利,以服务思想指导自己,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董丛文,杨树立.政府营销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1).

[2]丁杰.领导科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7,(41).

[3]周耀烈.现代管理基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256).

[4]连玉明.学习型政府[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24.

[5]杨树立,董丛文.政府营销与营销政府[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3.

[6]刘峰.新领导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行政领导学论文篇4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回顾性评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方面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本文对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文献作出全面回顾,并尝试给出分析评价。

一、以研究主题为中心的文献回顾

1.党的发展理论研究

党的发展理论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和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同时借鉴和吸收了当代西方的发展观。就本文主题而言,我们集中关注以、邓小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

(1)以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发展观研究。学界普遍认为,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是关于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怎样建设这个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的总称。绝大部分学者对为中国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社会主义观的核心认识问题上达成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对我国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原则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发展观研究。国内学术界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研究很丰富,其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体系的研究。其成果突出的有曹前《邓小平发展观略论》,从一般视角下对邓小平发展观进行了系统阐述。还有的学者从发展的认识论、发展的方法论与发展的价值论三个层面阐述了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二是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人手进行具体的阐述。

(3)以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发展观。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辩证关系,突出了发展在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关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以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刻认识。国内对于发展观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发展地位、发展动力、发展条件、发展战略诸方面对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论述的。

(4)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以及体系进行论述;第二,从历史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程进行叙述;第三,从发展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不同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研究。从已有的理论成果看,对党的发展观问题特别是发展观的演变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倾向于认为党的发展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和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中国化,也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和完备的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观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内容。对于每一阶段的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比如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最后都把落脚点放在当展观的重要性和意义上。

2.党的领导体制研究

(1)党的领导体制与法制的关联研究。有学者指出,现行的党政领导体制存在的一些主要弊端是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权力高度集中,不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不利于政府、企业、群众团体行使自己的职权,比较容易形成“家长制”和产生。有学者从历史和理论上两个方面论证了坚持党的领导和改革现行党政领导体制的必要性,并且从共产党对非党组织的“总的领导”原则,彼此间的职能分工、抓好自身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坚持党作为国家生活的领导者,而不是直接管理者”的含义。李步云针对当时许多人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严格遵守法律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指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党的各级领导必须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法用法,党组织要自觉接受非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监督。在党的领导与法制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末90年展为依法治国这个重要概念。

(2)党的领导制度与体制的关系。理的领导中的“制度”与“体制”的联系和区别,澄的领导哪些属于制度方面问题,哪些属于体制方面问题。还有作者运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社会大系统中政党、政府、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等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内部构成的特色,以此说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不合理性以及改革体制的必要性。有学者提出企业改革中选择党政分开模式需要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一是看是否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二是不能用党委系统去取代生产经营系统。还有一些研究者介绍和评价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有关党政领导体制改革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前国家在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所关注的问题主要也是党政关系,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共同点。

(3)党的领导体制与整个社会政治系统的关系。如王沪宁从政治发展的视角分析了革命后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并从“历史――社会一文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能量交换关系来说明改善党政领导体制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必将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所以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党政、政经、政治、政社一体化的高度集权的权力结构实行逐步的结构性调整。而完善党政领导体制,完善执政党与政府、其他党派、社会、企业的关系,来巩固党政领导体制,则又是实行整个权力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4)党的领导在企业、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具体体制和机制研究。有学者运用政党领导理论和执政党建设理论,借鉴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工具,以党的领导水平的提高和执政能力建设为切入点,从党的领导地位、领导理念、领导方式、领导人才和领导成本等多角度,围绕如何在社会转型期领导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展开研究,梳理探索历程,分析新时期影响党领导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制约因素,探寻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和改善党的领导有机结合起来的创新路径。此外,还有学者对党的领导体制及其与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等组织的关系,以及党领导社会意识形态的体制与方式进行了历史考察。

(5)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研究。2004年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示要加强执政理论研究,同时指出党的执政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这其中,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是党的领导体制理念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延伸和发展。党建研究重心开始转入执政理论的研究,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也构成党的领导体制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有关执政体制的文献着重探讨执政体制的科学化和法治化水平。研究者认为,法治政党最主要的一个面向是政治生活的法律化,是宪法和法律对政党的规范和约束;法治政党建设的另一方面是党内规范法治化,政党通过良善的自身制度加强自我约束。法治政党的关键是依宪执政,未来要通过推进党的领导权法制化、深化党的机构改革、深化党委决策制度改革和推进党内治理法治化等重点举措来完善党依宪执政的体制机制。此外还有一些作者从历史和前苏联的执政体制的经验教训来寻求现实启示。

3.党的领导能力研究

(1)党的领导能力内涵研究。党的领导能力内涵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合法性等角度对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权进行法学理论阐释。在学者们看来,党的执政是指党的代表(党员领导干部)合法进入和掌控国家政权机关,从而使得党的代表能够以国家代表的名义行使国家权力、贯彻党的治国主张、处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为全体人民谋利益。从当今我国“宪法+”的复合宪制来看,党的领导权在一定范围内应被视为一种宪法权力,这可用党是之政治代表、人大是之法律代表的“人民双重代表制”思想来解释。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的政治领导权包括修宪建议权、立法与国策建议权、宪法解释与审查建议权;组织领导权包括政要提名权、执政监督权。二是从发展视角对党领导能力进行研究。从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出发,结合党所处的时代特点、所面临的任务和队伍的现实状况研究党领导能力的内涵。如有的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条件下,党的领导需要落实到治国理政的现代化要求上。

(2)从党自身建设的角度研究党的领导能力。一是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角度,对党的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对党的领导、党的纲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进行了全面立体的梳理,并针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二是关于党政干部胜任能力研究。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是指在党政领导工作中能够区分出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的知识、技能、行为、动机、自我概念、特质等特征。它源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实践,是对其工作表现卓越程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岗位胜任素质特征。三是关于党政干部考核指标研究。干部考核评价作为国家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冯秋婷先后主编了《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建设》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对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学界还从评价主体、运行机制、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领导绩效等角度建构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指标。还有的学者从党的制度化建设、纯洁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性建设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

4.党的执政能力研究

国内学界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研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并提出了相应的学术观点:

(1)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学界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或按党的几代领导人的视角,或以时间跨度为主线,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局部执政时期的执政能力建设;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总结了若干启示: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持德法结合的执政方略;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不断保护党的执政资源,优化执政环境等。

(2)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对于中共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和原因,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内外政党执政经验的总结。如有的学者认为,前苏联共产党解散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下野,归根结底是违背了执政规律而受到惩罚的结果。二是对执政环境和执政任务的新判断和执政党意识的新觉醒。如有的学者认为,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任务发生变化,党自身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和“不适合”的地方,从维护发展和生存安全的角度,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的学者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大任务的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需要,是密切党群关系、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有学者认为,一个政党执政的现实绩效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是其执政合法性的坚实基础,而合法性基础坚实的政党,其现实的执政能力就强。

(3)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定义和科学内涵。学界对执政能力的定义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维护现有的执政地位为目标。有的学者认为,执政能力是执政者通过执政活动达到执政目的的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保证和维护自身执政地位的能力。二是以完成执政方略或发展战略为目标。有学者认为,党的执政能力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其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组成执政体系来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以实现其既定治国目标所具有的理论、经验、谋略、本领、素质与能力。三是以治理国家和社会为目标。如有学者认为,执政能力指的是共产党驾驭和管理正在变得日益复杂的中国社会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党和政府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四是以实现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为目标。有学者认为,执政能力就是中国共产党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全心全意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应有的五种执政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以及总揽全局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有学者认为,执政能力的内涵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把握:从党的整体来说,执政能力主要包括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能力、决策制定的能力、制度和体制的安排能力;再有学者认为对于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来说,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主要就是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

(4)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关问题。学界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执政理念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认为执政理念是一个执政党全部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的是这个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奋斗方向和终极目标;二是执政基础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认为执政基础是党取得执政地位后进行执政能力建设的先决条件,认为执政能力建设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主要途径;三是执政方略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四是执政体制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认为党的执政能力不仅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质,还取决于领导体制和执政机制;五是执政方式与执政能力建设,认为党的执政能力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形式体现出来,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选择关系到执政能力建设的成败;六是执政资源与执政能力建设,认为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的基础和前提,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被普遍认为是执政的重要资源之一;七是执政环境与执政能力建设,认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执政党对执政环境的正确把握和对执政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

(5)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国内学界对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虽然观点各异,但主要涉及三条途径:一是不断加强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因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执政主体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二是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因为在以党代政的局面基本消除的今天,建立新型的党政关系,成为执政体制创新的主体工程,它包括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现代国家建设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三个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然通过政府来体现,去推动,所以也要研究推进政府职能改革。有学者认为,党的执政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执政来体现和反映。三是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体制、制度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关系的关键。

(6)关于执政能力的测评。执政能力测评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而执政能力的提高则是执政能力测评的主要目标。测评具有预警和纠偏的价值功能,测评效度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执政能力建设的程度和质量。学者们从执政能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对于执政能力的评价,可以采取对执政相关要素的客观评估,对执政效率与成本的评估,对执政认同性的量化评价等几种基本方法。此外,还要大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评估。

5.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研究

(1)关于提升党领导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大多数学者认为,党之所以要强调“提高领导发展能力”,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压力增加,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如有学者认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深化和延伸,是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丰富和拓展,是领导科学研究的创新和提升,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新的要求和任务。代表性观点认为,提升党领导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应对错综复杂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对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突出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为迫切的压力。二是解决瞬息万变的新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国内新问题层出不穷,瞬息万变。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接受国内外历史教训的迫切需要,当一个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往往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矛盾最易激化的时期。如果把握不好发展的全局,就会造成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四是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问题的迫切需要,有些领导干部在确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决策思路、制度措施、领导水平方面,存在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等。

(2)关于党领导发展能力的内涵和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党领导发展能力既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能力,也指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发展能力,还指党的干部的领导发展能力。如有学者认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是指领导者或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为发展原则,正确有效地引领和组织科学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领导能力,其实质是将领导能力置入科学发展观坐标体系,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提出的新概念、新思路。有的学者指出,当前党的部分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开拓创新的意识;领导方式不新,不能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统筹能力不强,未能实现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环保意识不强,没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民生不力,未能实现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有的学者具体分析了干部领导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宗旨意识不强,作风不实;思想解放不够,缺乏开拓创新的意识;领导方式不新,领导方法简单,不能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缺乏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统筹能力不强;沟通协调能力不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的办法不多。

(3)关于党领导发展能力的构成。对于党领导发展能力究竟包括哪些能力,学者们的观点各异,有的学者认为,对于各级党委来说,领导发展的能力主要就是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具体包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各级党委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有的学者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分解为十种能力:政治把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统筹发展能力、规划发展布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并依据这种能力划分设计调查问卷,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方法三方面构建出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模型。有学者认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八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理解能力;二是坚持靠民发展的能力;三是自觉为民发展的能力;四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五是善于统筹发展的能力;六是勇于创新发展的能力;七是善于应对危机的能力;八是保证安全发展的能力。

(4)关于提升党领导发展能力的对策。提升党领导发展能力的对策是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一个落脚点。有的学者从应该着重提升哪些具体能力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学者认为,要提升党领导发展能力,一要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发展,二要努力提高制定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的能力,三要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四要努力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的学者指出,提升党领导发展能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坚持以正确的方法推进发展,坚持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保证发展,坚持以人心的凝聚加快发展。还有的学者认为,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认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有的学者从处理重大关系的角度来论述如何提升党领导发展能力。如有的学者指出,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正确处理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各种重要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认真落实既快又好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认真落实全面发展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真落实协调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对内对外开放的关系;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富民安民的关系。有的学者指出,提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一要以理论武装为根本,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二要把握发展规律,提升干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着力提升干部创新创造的能力,四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落后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五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让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5)关于党领导水平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围绕党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相应的提高党领导水平的措施。有学者认为,提高党领导水平关键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驾驭全局能力、促进社会和谐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力、加强党自身建设能力等方面加强。有学者认为,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有待改进、公众的法律信仰尚未普遍建立、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缺乏实效、党的建设法治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和障碍。有学者认为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应注意解决的四个问题:即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政权组织的关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关系以及实现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6.国外政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研究

(1)不同政党制度对于政党领导发展能力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各不同,但大体上都可以归为欧洲大陆的政党制度和美国的两党制度。由于美国政党的主要功能就在于选举,它在政治传播、社会动员的能力大大下降,这也意味着美国政党在领导发展方面的能力比较弱。有关发展的政策往往受到总统本人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有作者甚至认为,“政党要完蛋了”。这种描述较为形象地说明了政党在美国政治中的地位的衰落,及它在领导发展方面的欠缺。相比较之下,欧洲大陆的政党在政策议程和领导发展方面的能力要强于美国许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欧洲政党不但能够制定具有政党标识性的政策,而且政党在贯彻其政策、动员社会群众方面的能力也相对突出。这方面的研究有王长江的《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熊辉的《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林勋健的《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等。

(2)政党领导具体发展道路的研究,尤其是社会对于第三条道路的研究。在欧洲政党的政治理念变革方面,英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社会在冷战后面临着五类挑战,对欧洲社会党所面临的挑战及应该采取的变革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塑造了第三条道路政治的发展历程国。英国学者马丁・鲍威尔对构成英国现代社会政策框架体系的主要政策领域以及相关的公共政策和理论问题作了重要的历史梳理,讨论了新工党在不同的政策领域中的政策与老工党和前保守党政策的关系。德国学者托玛斯・迈尔也探讨了执政党应如何适应当前高度信息化、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如何改变策略,同时保持自己的身份特征以迎接新的挑战。在这个方面,中国研究学者也有较深入的考察。顾俊礼着重分析和研究了英国工党与保守党、法国社会党与戴高乐政党、德国联盟党与社民党、意大利天民党与左民党、瑞典社民党、奥地利社民党等9个欧洲国家执政党不同时期的执政经验与教训,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党及其执政都有一定的参考或借鉴作用。

(3)对于不同国家的政党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国别政党研究。在欧洲政党的执政政策方面,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麦克尔,亚历山大・佩特林等人以英国、法国等西欧六个具有代表性的社民党执政国家为研究对象,详细比较和分析了这些国家的社民党在财政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政策领域所采取的措施和结果。可以说对西欧社民党是否成功地对自己的纲领、目标和政策工具进行了革新,给出了非常严谨的解答@。德国学者斐迪南・穆勒.罗密尔和英国学者托马斯・波古特克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进入全国政府的五个西欧绿党(芬兰、意大利、德国、法国和比利时)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提出了不断调整中的绿党政治意识形态与组织结构已变得日益适应欧洲联盟政治的需要@。在韩国政党研究问题上,韩国政党体系变化与民主化关系以及这一政党体系变化与韩国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国别政党领导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政党的统合与分裂完全是危机所致,视政党的变动和政党体系的变迁为“危机与统合的政治”,是政治人在权力斗争危机的压力下表现出来的纯粹的聚合现象。郭定平对于韩国政治转型做了详尽深入的研究,文中涉及了政党体系的变迁问题,探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政治转型的背景、原因、进程和前景,认为韩国政党体系有着个人化、精英化、权威化的特点。进入新世纪后,对于韩国政党体系的研究日渐活跃,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散见于有关东亚政党体系转型的研究著述中。李路曲在《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一书中,对于韩国政党政治的产生和发展、一党独大政党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韩国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过程做了扼要的介绍。

二、对已有相关文献的分析评价

1.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问题是已有文献尤其是有关党的领导体制、党的领导方式、执政能力等相关研究问题的逻辑延伸。已有文献对党领导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前提性问题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党领导发展能力是党的领导在发展方面的体现。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的命题的提出,是党在制定和推进“十三五”规划时的内在要求。从观念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命题也是几十年来理论工作者和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发展的逻辑结果。尽管某个具体的研究者在其研究的问题中并未考虑党领导发展能力这个命题,但是这些众多的研究者在某个历史阶段集中研究某个主题并解决其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事实上为下一阶段的主题演进和研究任务作出了观念准备。

在20世纪80年代,党的领导的研究着重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基于对党的领导体制的重要性的认识,学术界对党的领导的研究着重围绕党政关系展开,就党是否直接领导还是间接领导、党政的职能区分问题、党政分开、党政是否应当一体化、如何实现对党的监督等问题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文献中提出各种有关党的领导体制上的观点,虽然其中有些观点并不符合实际,但对于党的领导体制的研究和争论深化了理论认识,并构成党的领导的研究问题上的重要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确立之后,党的领导体制也有了合理的定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成为全党的共识。鉴于市场经济所导致的一些腐败现象的加重,有关党的领导问题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党的领导作风问题上。有关“三讲”和“三个代表”理论的研究,就是党的领导问题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研究新进展,它抓住了党的领导的根本性质和时代要求,提出了党的领导上的“先进性”这个至关重要的命题,深化了党的领导问题的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党的领导问题上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问题上。围绕着这一研究重心的转移,相关文献也深入研究和探讨了执政能力建设的相关问题,并为党领导发展能力的研究主题作出直接的理论准备。总之,在党的领导的问题上的研究与文献的逻辑进展表明,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既是党中央在面临新的历史形势下完成重大历史任务下的重大决策;也是理论界在党的领导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必然和逻辑结果。

2.已有文献对发展问题的研究为党领导发展的内容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它是已有发展观的深化和最新成果。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党就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确立了正确的发展观。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认为发展问题的实质和核心问题就是经济发展。可以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所以成功的最重要的思想保证。发展观的研究也围绕着经济建设而展开。1994年3月,中国政府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这表明,我国的决策层和理论界日益重视并践行基于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之上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开始了发展观念的重要转型。与此同时,有关发展的研究文献也开始着重探讨可持续发展,包括人类发展等概念,并为后来的科学发展观作出直接的前期铺垫。科学发展观则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的高度来审视发展,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可以说,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作出了学术上的准备。

3.国外政党领导发展的经验教训是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的重要参考。五大发展理念虽然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所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但它们所蕴含的内容却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时所不可回避的课题。这也意味着,尽管各国的政党制度存在着重要的区别,但是各国执政党在领导发展的任务方面具有本质上的共性,同时也意味着,提高我党领导发展能力的研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国内,还应当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关怀。具体而言,国外研究的参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上,国外政党的措施以及得失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有着直接的对照作用。在这个方面,韩国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在后发现代化的国家中,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都曾引人注目。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拉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就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突破。相反,韩国作为东亚模式的成功典型,尽管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数次遇到危机,都通过恰当地应对危机,反而取得了反超。第二,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方面,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政党的举措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并不一致,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第三,已有文献有一部分是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可以让我们更细致地把握各国政党在领导发展方面的差别与绩效,从而对于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切近的入口。

行政领导学论文篇5

一、目标

争取在20*年年底通过市级文明单位的检查验收。

二、措施

(一)组织实施

1、成立创建市级文明单位领导小组,由局长陈慧同志担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县卫生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局办公室负责创建日常工作。

2、局领导对创建工作要高度重视,对重大问题要亲自参与讨论并决策。将创建工作纳入20*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要求职工个个参与。并且加大创市级文明单位工作的考核力度,作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层层落实、奖惩兑现。

(二)具体创建安排

1、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卫生局党委以创“四好”班子为主要形式,狠抓领导班子建设。抓理论武装,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坚持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五个一”制度、理论学习的领导责任制、领导干部定期脱产培训制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抓团结协调,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卫生局党委坚持把领导班子成员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工作作风、思想行为的规范化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保证和巩固了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间良好的团结协作关系。抓基层班子,提高班子整体功能。局党委对所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不断优化班子结构,促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抓党风廉政建设,构筑反腐败工作新格局。以决策和执行为重点,建立并完善了党风廉政责任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三项谈话、任前公示、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制度,深入推进源头防腐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廉政责任体系。

2、认真搞好行风政风建设。为了加强卫生系统的行风政风建设,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提高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卫生局党委继续在卫生系统开展行风政风集中评议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杜绝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严格执行《**卫生局请销假制度》、《**卫生局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制度》等19项制度,狠抓作风、纪律、效果、质量的督查和考核,强化廉政建设和政务公开,严禁吃、拿、卡、要,规范文明言行举止,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切实转变作风,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高服务技能,改善服务态度,达到社会满意、基层满意、群众满意。满意率达85%以上。

3、建设学习型机关。多种方式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落实了学习制度。坚持每周政治学习,组织机关全体党员、职工集中辅导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等重要理论,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2学时,党员干部参学率达100%。开展中心组学习,每周通过局党委会议组织卫生局各位局领导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卫生中心工作展开讨论,理清工作思路,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机关政治学习与党支部学习相结合,向各位局领导、各科室发放《党的建设》、《四川机关党建》、《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辅导读本》等学习材料,开展个人自学和科室自学。同时,鼓励干部职工参加以自学为主的不同形式的文化学习。

4、积极开展各项有益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局机关支部、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委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八荣八耻”和20字基本道德规范学习活动、扶贫送温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送卫生下乡、健康教育,开展医疗护理业务技能和知识竞赛、普通话比赛、十七大讲座、迎奥运登山等活动。

5、积极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在卫生系统评选2个先进党支部、3名先进党务工作者、30名优秀共产党员,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内表彰,开展1次文明科室、“五好家庭户”的评选活动。

(三)搞好职教、综合治理、安全及绿化工作

1、积极选派干部职工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如普通话培训、业务培训等,支持职工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和考试,完成好医生等职教任务。

2、认真搞好综合治理,保持经常性的环境卫生和室内外清洁整齐,保证工作区绿化美化。清洁卫生区域按科室分片包干,责任到科,坚持每日小扫,间周大扫,纳入机关综合考评,奖惩兑现。

行政领导学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 警察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公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各级公安机关源源不断的培养输送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本文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公安实际相结合,并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认真分析目前警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可行性的并具有警察院校特色的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一、警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

(四)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

哈佛大学教授英格尔斯讲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最完美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虽然很多高校都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各种文件中也不乏“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等内容,但往往是名惠而实不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在部分领导者心目中的地位常常是‘口头说起时重要、落实行动时次要、工作忙碌时不要”。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研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难以满足教师的培训和科研经费。对于部分警察院校来说,教师培训,挂职锻炼,下基层等往往只让公安专业课教师参加,思政教师基本上没有机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政教师对于公安知识和公安基层不了解或了解不够深入,使得思政课的教学脱离公安实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部分学校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构设置为二级机构甚至三级机构,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研工作发展滞后。部分高校领导甚至错误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实质性作用的务虚的课程,而专业课教学才是务实和有价值的。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边缘地位并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增强和改进警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教师本身来说,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其次要增强教科研能力。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和科研相结合时曾经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而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重视教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三是要具有创新能力。从外环境来说,优化师资队伍,就必须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和管理体系。如教师工作评估制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教师培训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学生评价教学制度、教师听评课制度等。这些都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教育形式创新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如采用紧贴社会现实、紧贴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讲授理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常讲常新。其次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如对于警察院校来说,我们提倡使用贴近公安实战的活页讲义来授课,同时教师应联系公安实际来备课。除了优化教学内容外,还必须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应将教育方式由“独白”变为“对话”,即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互动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优势,使教学效果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声动性。再次,在考核方式上,考试形式应多元化。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将读书笔记、课堂提问、平时作业、课外小论文,实践报告等按适当比例纳入总成绩,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激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积极性。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需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而对于警察院校来说,我们更应该坚持课堂教学与公安实际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若能紧密联系公安理论和实践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生动讲解,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可以举办英模报告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而且公安战线英雄辈出,为警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的教材。通过邀请公安战线英模做先进事迹报告,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英雄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已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英雄,可以坚定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坚定学生的从警之路和从警之志,提高学生对自己今后所从事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达到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所达不到的育人效果。

(四)完善领导体制,抓好制度建设

行政领导学论文篇7

【关键词】领导干部 读书活动 阅读倾向

一、领导干部读书活动的兴起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对干部的读书学习越来越重视,干部讲学习多读书已经渐成风气。早在 200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在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图书编辑和广大读者交流读书心得时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5月13日,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讲话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山东省委宣传部要求每个领导干部每年研读3-5本书,郑州市委组织部要求将领导干部将读书纳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考核指标等。

主政一方的各地领导干部频频向下属推荐图书,提倡领导干部读书的风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在任重庆市委书记时,将《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作为“寒假作业”布置给官员,要求“多一点读书学习,少一点吃喝应酬”。曾任商务部部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向重庆官员推荐学习《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等五本书作为当地干部教材的“现代经济知识简明读本”。在2009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共广西区委书记郭声琨给全区领导干部推荐并赠送两本书,附信要求党政干部“减少应酬多读好书”。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则走进大学开讲国学,并在《中华读书报》写道“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味,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等。《南方周末》刊文认为“阅读已不仅是官员个人私趣,更是他们灌输理念,整饬官风的特殊工具。‘以书施政’,已成为时代赋予中国官员的更高要求”。

二、领导读书活动带动高端读物热销

在讲话中重点强调领导干部普遍应当阅读三个方面的书:政治理论、领导工作必需的书籍和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为贯彻讲话精神,人民日报和国家行政学院等中央级出版社从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提出的“领导干部普遍应当阅读三个方面的书”的要求,组织出版了提高领导干部业务水平和人文素质的10套高端读物。其中,“领导工作必需”的图书包括《大国策》、《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论剑》、《中外行政体制比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研究》等,这些读物作者比较权威,多由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著名专家撰写。这几大系列图书的共同点是从培养领导干部的历史眼光、全球视野角度进行策划,致力于把社会科学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对帮助广大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提高科学决策、科学执政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参考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包括《领导干部读经典》、《领导干部大讲堂》、《高端讲坛》、《领导干部精读》和《干部健康顾问》等,重点强调从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理政治国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提高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对于高端读物的推出,各地党员干部热烈响应,买高端读物、送高端读物、学高端读物蔚然成风。河北省委宣传部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端读物宣传展示活动,湖北省委将《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系列图书列入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海南省委宣传部将《领导干部读经典》等4套高端读物推荐为领导干部读书用书。河南、山西、江苏、江西、四川、河北、山东等省高端读物销售都达到数百万元。领导干部读书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三、“传统文化经典”、“人物传记”成为最受欢迎的书籍

2007年6月,《中国图书商报》和《望东方周刊》在黑龙江、江苏、重庆、广东、陕西5省市进行了“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活动。在“党政干部印象深刻的书和最常阅读的书有哪些?”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党政干部印象深刻的图书品种比较丰富,有大众畅销书,也有文史哲类畅销书。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引进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得到不少干部的青睐。除了畅销书,党政干部对一些中外领导人的传记及领导人所著的图书印象也比较深刻,如《传》、《邓小平文选》、《文选》、《学哲学用哲学》等。另外,许多干部对《西方经济学》、《学会正面思维》等经管类图书以及《中国近代思想史》、《万历十五年》等历史类图书的印象也比较深刻。调查发现,人物传记类、政治类和经济类图书最受党政干部欢迎。其中,阅读人物传记的干部比例最高,达到65.3%。另外,有40%左右的干部经常阅读文学艺术类和决策管理类图书。

2009年6月,人民论坛杂志社为了解干部读书现状,在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浙江、江苏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组织了“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在“您喜欢哪类书籍”的调查中,选择“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受访者达29.2%,列第一位;选择“与业务相关的书籍”的达16.9%,列第二位;列第三、四、五位的依次为“各种经管类书籍”、“当前流行的畅销书”、“名人传记”。选择“理论著作”的为8.3%,列第六位。有的受访者表示,选择“理论著作”的比较少,一方面说明党政干部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对这些理论著作有所涉猎,大体内容知道,觉得读起来没有新鲜感;一方面是因为这方面的书在编排上常常有宣教味道,不注重贴近干部当前的工作实践,引不起阅读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采访的机关干部中,平时以报刊杂志为主的浅阅读占大多数,图书也大多以实用为主。另据广东省珠三角某市图书馆的调查,来图书馆借书的机关干部“大多是工作需要,查资料的多,快速阅读”。让读书成为大多数机关干部的一种生活常态,看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相对于“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结果而言,“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取代人物传记类书籍位列第一位,“与业务相关的书籍”取代其他畅销书位列第二位,这不能不说是领导读书活动导向的结果,从这一结果我们不难看出舆论导向对领导干部阅读倾向的影响。

四、“权谋图书”占有一定市场

多读书,读好书,于己于国大有裨益,对于党政干部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时下一些宣扬权谋计术类的图书在市场上颇为畅销,有的已在少数党政干部中悄然流行。如《官经》、《厚黑学》、《中国历代君臣权谋大观》、《曾国藩用人识人术》、《古代帝王驭人术》、《的权术》、《孔子为官之道》、《官场文化与潜规则》、《教你如何聪明往上爬》、《易经》、《阴阳风水学》、《八字与官运》、《办公室风水学》、《八卦透解财官运》、《官运桃花》……少数党政干部把这类图书等同于领导艺术悉心揣摩,甚至将其视为“做官教材”,学以致用。“权谋图书”之所以能在一些党政干部中悄然流行,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不琢磨实际工作、只琢磨讨好领导,不琢磨民众利益、只琢磨升官发财,不琢磨建设发展、只琢磨出名挂号”的少数干部的心理,从而大行其道。领导干部的读书具有示范作用,他在会议上引用到什么书,他正在读的书,多少会影响到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城市的阅读风气。而“权谋图书”的广为流传为散布庸俗理论提供了平台,如“怎样学得圆滑”、“出人头地”等,看似教人处世,实则教人世故。党政干部读书,倘若把心思放在官场权谋上,其危害不言而喻,轻则会败坏单位风气、降低工作效率,重则会破坏公平竞争,助长勾心斗角、拉帮结派等不良之风,长此以往,公平公正的原则就会被破坏殆尽。

五、网络阅读的影响越来越大

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很多领导干部在网上开博客,和网友交流探讨政务,了解民情,共商对策,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7年6月,由人民论坛杂志社和人民网时政频道联合进行了“党政干部阅读习惯”网络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通过网络进行阅读的党政干部占到26.96%,仅次于通过书籍阅读的28.55%,但是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通过报纸和杂志进行阅读的24.02%和19.64%,说明党政干部接受新媒体的速度加快,程度更深。 2009年6月进行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中,50.5%的受访干部认为,网络给传统阅读带来了较大冲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的方式在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中较为流行,且得到较多肯定。调查发现,一些干部不喜欢网络阅读的原因有三:一是知识水平受限,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干部上网的难度越大;二是受办公条件与设备局限;三是不认同网络阅读的效果。

网络阅读所提供的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为阅读行为带来的方便快捷很快得到了广大领导干部的青睐。与此同时,网络阅读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造成读者信息超载重负以及浅阅读现象的盛行。当信息生产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时,受众不可能再细嚼慢咽,他们本能的应激反应就是浅阅读。而这种快餐式的浏览取代了对文本的细读与思考,实用化的阅读遮蔽了对经典的品味与学习,那么,读者的心灵就难以从阅读中获得真正的滋养与润泽。总体而言,党政干部利用网络媒体阅读已经成为一个习惯,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比传统的书籍获取方式更加迅捷、全面,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 欧阳旭东:党政干部的阅读方式在变[J].人民论坛,2007(12).

[2] 领导干部读书风带动高端读物热销[DB/OL].中国新闻出版网,2009-06-15.

行政领导学论文篇8

1.执政党的政治领导

执政党的领导占第一位的是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是指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也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党的路线是规定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等方面的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党的方针、政策则是具体体现党的路线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执政党要发挥政治领导的职能作用,前提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决定了执政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那么,如何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呢?根据执政党建设的实践经验,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通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实践,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性质,即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因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围绕这个中心,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政治准则和行动准则,全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必须把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和执行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保证本地区、本单位工作任务的完成。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本地区、本单位工作的新局面。

2.执政党的思想领导

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引导他们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坚持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复杂问题;就是向人民群众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执政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推动。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前提和基础。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必须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党的思想领导主要是通过坚持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来进行的。实现党的思想领导,具体讲,一是坚持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二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认识和解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克服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三是加强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使新闻出版等舆论部门的工作对人民群众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四是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五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上述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近年来党对思想路线的领导、党的思想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自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及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还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长期地发生作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外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腐朽生活方式对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影响和腐蚀时有发生。凡此种种,都决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需要向执政党的党员和党的干部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3.执政党的组织领导

党的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组织保证。党的组织领导就是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及党的干部组织并带领人民群众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完成党提出的各项任务。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终归是要靠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去实施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就会落空。党的组织领导主要是通过发挥非党组织领导机关中的党组织的作用、党的干部的骨干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实现的。按照规定,要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或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成立党组织。我们的党作为具有执政地位的党,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都要掌握在全心全意忠于马克思主义者的手中。

执政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分离的,而是融为一体的。政治领导是解决方向道路的问题,是指明方向、道路,因而是党的领导的根本,是第一位的问题。如果没有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归宿,组织领导就没有方向,没有道路;思想领导是为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服务的,它起思想保证作用,是党的领导的前提和基础;组织领导是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提供组织保证作用。概言之,政治领导是方向,思想领导是前提,组织领导是保证,三者构成有机的一体,从整体上保证了执政党的领导实现。

上一篇:新闻学方向论文范文 下一篇:发展经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