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互联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8:54:21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范文第1篇

1.互联网融资平台的技术优势。首先,传统信用评级使用的数据,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在各类生产运营活动结束后汇总、记录的运营数据,这些数据多以文件或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比如从企业财务报表可以获得财务数据,从季报、年报等可以获得销售数据,从仓库台账可以获得存货数据等。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则不局限于生产运营结束后,从运营前的准备过程、运营中的操作过程都可以收集到数据进行信用分析,数据的形式从文本扩展到音频、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收集的范围也从企业文件扩展到各种存储媒质、互联网网页上、电商网站的后台数据库中,甚至社交软件的聊天记录里,从运营大数据扩展到交易大数据、交互大数据,因此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传统评级必需的“硬信息”,也包含丰富的“软信息”,从而形成实现对企业的全面、实时、动态性信用评级的基础。其次,在获取到这些信息后,需要在云计算下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这需要有软件和硬件良好的结合与支持。互联网平台能够为云计算和大数据机器学习提供这种对接通道。由此可见,利用人力资源进行信用评级的传统做法在信用大数据下就不再适用,而必须在一个组织规范的互联网平台上才能进行,因此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用评级是技术上的必然要求。

2.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规模经济优势。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用评级,较之传统信用评级方式能实现规模经济优势。由于传统的信用评级方式需要贷前调查,贷中跟踪,贷后审计,存在较高的成本,如果融资额度不够大,会使贷款利润较低。而互联网平台在设计、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具有固定成本的性质,总成本不随评级企业的数目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单个企业分摊的成本却越来越小,从而实现信用评级的规模效应。此外,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对企业进行实时监测,一旦企业出现危险的信号和行为,会即时预警,提升信用评级的预判性,能够增加信用评级的深度。同时,将经营成熟的互联网融资平台的数据库在监管机构的管理下实现联网,进而建立起面向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能够增加信用评级的广度。由于依托互联网融资平台进行大数据信用评级,可以实现传统信用评级下不能或不愿提供的融资业务,从而使其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运作方式。

二、基于大数据建立互联网融资平台的信用评级模式

1.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对于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比如,从运营形态上,可以分为:(1)电商平台模式,如阿里小贷、京东京宝贝;(2)网上超市模式,如陆金所、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3)P2P模式,如人人贷、拍拍贷;(4)众筹模式,如众筹之家。从资金的来源上,可以分为:(1)平台提供资金,如阿里小贷、京宝贝;(2)平台担保,银行提供资金,如京东的供应链金融;(3)平台利用吸收的资金提供贷款,如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4)平台做信用评级,撮合投资者和资金需求方进行融资交易,如各家P2P。尽管这些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运作方式不同,但都需要对客户的融资需求进行信用评级,因此是否具有成熟可靠的信用评级技术,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成为互联网融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2.互联网融资平台信用评级的模式。当前互联网融资平台的信用评级模式按评级信息的来源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1)基于运营大数据的信用评级。该模式多用于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以及P2P网贷平台、众筹平台上,其中尤以P2P最为活跃,面对的客户为个人及小微企业这一类低信用水平群体,融资金额从几千元到上百万,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对该类群体提供融资服务的空白,因此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基于交易大数据的信用评级。该模式多用于成熟的电商平台提供的融资服务中,如阿里小贷、京东的京宝贝等。这一类融资平台最近几年随电商市场的发展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份额上升的很快。(3)基于交互大数据的信用评级。该模式目前多用于一些提供个人贷款服务的互联网平台上,知名的企业有ZestFinance和WeCash闪银。这类融资平台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可预见,未来基于交互大数据的信用评级会逐渐成为信用评级的主要方式信贷,会逐渐从个人及小微企业贷款发展到对大企业贷款。由于不同信用信息的来源、属性不同,导致各类融资平台评级时在指标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过程中采取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信用评级的基本流程是相同的,只是在一些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受信息属性的决定而使用不同的评级技术。

三、基于大数据互联网融资平台信用评级的实施策略

1.信用评级的流程设计。大数据信用评级的流程可以用图1表示。由图1可见,实施大数据评级,第一步是对待评项目的理解。首先要掌握项目运营方式、客户特点、市场状况、风险构成等项目内容;其次根据对项目内容的理解设计项目计划,包括安排项目可行的技术路线,制定项目的进度等;再次,待项目计划安排好之后就要确定大数据的来源,因为大数据来源虽然众多,但会受到各种限制,如有的可能过于昂贵,有的则不开放,必须选择那些技术上与经济上均可行的作为数据源。因此,需要基于对项目的理解做好这些在项目正式实施前的准备事项。第二步是准备数据。所做工作是:根据数据的来源,确定数据的类型,采取可行的数据收集技术,获取大数据;很多数据存在不完整、重复、错误等缺陷,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数据如果属于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需要进行格式化,转化为结构型数据,为实施下一步骤做好准备。第三步就是进行机器学习。首先是选择合理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寻找关联关系,其次是解读和评估数据挖掘的结果,找到最合理或最有说服力的,实现知识发现;最后就是根据知识发现的内容,建立适用的信用评级模型。第四步就是实施评级。根据知识发现的模型,开展对被评级对象的信用评级,生成评级报告,并对结论进行分析,帮助客户理解评级结果。最后对整个项目的运行做全面总结。在以上各个步骤中,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数据准备过程中的大数据转化与机器学习过程中的大数据挖掘。大数据转化的困难在于需要把各种各样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以被机器处理和学习的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挖掘则在于需要对数据进行理解,选择最合适的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知识发现。

2.信用评级的实施路径。信用评级的实施路径可以分为内容计算和流计算。首先是内容计算。内容计算多采取主动方式获取数据,方法是设置好信用信息源和信息采集时间段,针对信息源的原始信息格式,设计支持多协议的上站机,每隔一段时间对特定的信息源进行查询,遇到新内容则马上采集过来,再用于下一步的数据转化和挖掘。其次是流计算。流计算多采取被动方式,一般用于处理融资平台上的流数据,具体做法是,后台流程设计中在不同的数据流入环节设置不同类型的数据接入接口,及对接的流计算平台,流计算平台负责设置相应的处理规则,根据预设规则将流入的各类数据转化成可以直接分析的结构化数据,从而实现实时的业务分析与判断。

四、基于大数据互联网融资平台信用评级风险管理策略

互联网融资平台在进行信用评级及提供资金时,处于风险管理重心的是对信息技术风险的控制。由于大数据自身的“4V”特性,且数据中包含的又是大量的用户隐私信息,这使得信息技术风险主要产生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风险,另一方面是大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风险,因此如何确保大数据的存储安全及在使用时的隐私保护是一个挑战,前者涉及到技术安全层面,后者涉及到制度安全层面。在技术安全策略层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首先,应依托大数据加密技术对使用的数据实施加密管理,制定出完整的加密保护方案,包括数据密级的设定、加密技术的选择、对密码安全性的攻击测试等;其次,严格网关管理,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制定不同的权限级别,严格控制访问权限;最后,建立面向全平台的数据实时监测引擎,第一时间对各类非法操作发出警告。在制度安全策略方面,在当前尚无明确立法规范的环境下,要积极进行宣传和游说,获得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早日出台规范的数据获取及共享标准,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设计、管理和风控标准,从而把可能出现的信息技术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五、结论和展望

互联网融资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用评级,提供融资服务,与金融机构传统的信用评级和融资服务相比,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用评级能克服传统评级方法静态性、滞后性、局部性的缺点,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融资服务,克服资金配置不平衡产生的马太效应,体现技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大数据信用评级和融资服务,较传统金融机构能产生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增加信用评级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融资已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形式。今后除了要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信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评级技术,也需要对信用大数据产业早日形成立法监管和行业技术规范,确保受信主体在获得融资服务的同时自身权益不受侵害,促进本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信用型社会的建设。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范文第2篇

美国《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中指出:“到2020年,全世界的数量存储量将达到35ZB,一个大容量、高速度、高智能的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大数据(BigData)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为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于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农产品流通结构、提高流通交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效应

大数据时代,实现了云计算服务器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在利用大数据的“海量数据(MassiveData)、大规模数据(VeryLargeData)、高速性(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的优势,使得“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有了更广阔的载体和平台,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虽然也使用了信息化管理,但是受信息存储容量的有限性和物理介质的不确定性影响,使得数据处理存储受到掣肘;而在大数据的新媒体时代,具有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更加海量的存储介质,相关农产品流通的数据不仅可以存储在计算机上,同时也可以存在互联网云服务器上,使得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存储过程中可以完全不必在乎存储空间的大小,更好地提高了信息处理效能。这些都为农产品流通的整体布局、规划、调度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利于通过扩大流通的规模,实现农产品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农产品流通系统进行改造,将无数“散户”信息进行整合,进行物流产业“集群”的打造,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掌握,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

(二)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供应链驱动效应

农产品的流通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系统化的过程,涵盖了“农产品的生产、集散、仓储、批发、零售、终端消费者”等各个环节。而大数据时代农产品流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数据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生产、集散、仓储、批发、零售、终端消费者”等环节的一体化,使各个环节能够紧密地环环相扣,更有利于相关物流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使物流管理水平实现了由“量”得到了向“质”的提升。增强了对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使用软件对农产品物流数据进行批量化的处理,有效的管理物流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结构的优化。在当前的物联网时代,物流的信息化不断推进,相关农产品流通的数据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也为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计算与统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全数据处理对象、多数据处理工具,使得处理速度更加实时化,保证了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处理的协同与一致,推进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化发展,减少了交易过程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缩减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极化效应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产品流通途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不但相关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实现了“所有即所得(Onesizefitall)”。同时,大数据更将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的“后置总结分析”转变为“前置预测判研”,能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功能,对农产品流通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形势判断,将整个流通的链条重心进行调整,使得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症下药、见招拆招”,使流通更有针对性,大数据的优势对农产品流通的“生产、仓储、集成、物流渠道节点”等方面都将发挥作用,将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最终通过产业极化实现乘数效应,利用农产品的流通带动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整合、优化,提高发展质量。

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农产品流通途径改善的对策

(一)通过农产品流通布局的系统化,实现个体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要求农产品的流通途径有必要由传统的“个体化”转变为“系统化”。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共享的功能,实现Hadoop(高度可扩展的分布式批量处理系统)功能拓展,将实现整个农产品流通系统的最优为目标。其庞大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功能,使得社会化的农产品流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未来的发展中,秦皇岛要通过农产品流通布局的系统化,来实现个体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变。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统一布局,建立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使其服务于农业开发。根据秦皇岛的资源现状,可以在秦皇岛现代物流园区通过加快大数据的应用,实现大数据与物流的衔接。要根据大数据的数据分析,重要布局规划酿酒葡萄、绿色生态安全猪、肉牛、肉鸡、水产品、食用菌、蔬菜、甘薯、玉米、干鲜果品、中药材、花卉等生产与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特征的“第四方(4PL)”物流,使农产品借助大数据,充分提高农产品流通规划与布局的效能。例如:陕西省的西咸新区的沣西大数据产业园通过与农产品物流的整合,实现了农产品物流数据的规模化集中,通过将物流数据放置在SaaS和SOA“云服务器”中,园区通过整合“第三方”物流,为农产品流通企业搭建“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为农产品流通用户提供便捷的物流数据挖掘。这些都对秦皇岛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分类调控。从当前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青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区县的农产品流通情况来看,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所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利用大数据做好特色定位,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能搞统一的发展标准,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实施不同的农产品流通战略途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流通的新路子。要把差异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引导各地形成产业集群。在粮食、蔬菜方面,主要以青龙满族自治县、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为重点,从“单产”着手,做好优质小麦、玉米和杂粮、特色蔬菜的复合化种植,发挥金海、香海、秦皇岛粮油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好订单生产流通与精细加工流通。果业、畜禽方面,要实行“集中连片,见空建园”,充分发挥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的临港优势,构建区域性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加快冷链物流仓储体系建设,打造名优品牌。

(二)通过农产品流通节点的网格化,实现局部利益向供应链驱动转变

大数据时代要实现农产品流通节点的网络化。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由于有了更深入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功能,这就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的契机,有必要对海量的农产品流通数据进行聚类、分类、相关性分析,找出农产品流通节点物流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最终,通过“数据化互动”实现节点的“网格化共赢”。一要加强“农超对接”,实现农民与超市终端的双赢。在昌黎、抚宁等农产品重点产销区,要通过大数据物流的RFID、EDI、GIS、ICT、SCM、VMI、ERP等技术,做好“前置性”数据挖掘进行利用,对农产品消费者的消费倾向、频次、数量、种类等方面的特征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政府牵头、企业运作、协会推动、农户参与,通过农产品市场的预测,打造农户与超市的“利益综合体”,连接“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将超市与农户的短期“买卖关系”升级为长期的“战略渠道伙伴关系”。二要加强“农企对接”。要利用大数据进行充分的“供需分析”,加强进一步巩固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地位。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市场的无指缝对接与均衡化发展、合理性开发。激发农户积极性,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模式,把生产经营主动权交给农民,调动起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积极性。三要加强“农企对接”。大力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要利用大数据市场信息,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鹏泰面粉、河北华龙、骊骅淀粉、正大、美尔淇、华夏葡萄酒、龙源通果汁、斌扬水产、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利用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功能,增强各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将“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异质化”互补,共同参与农产品流通的运作,打造更加完整的价值链条。要不断走出“低水平加工、粗放式流通”的怪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要紧紧抓住“产品开发”和“品牌”这两个核心环节,加强对新型农产品、绿色农产品、高端农产品研发的投入,将秦皇岛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低质跑量”转变为“数质并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使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平衡点,通过订单、租赁、合资、合作、入股等的方式与农户签订长期合同,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实现上下游的连接、一体化的经营。

(三)通过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共享化,实现经济增长点向增长极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利用大数据优势,推进企业间、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的数据耦合分析功能RDBMS(关系型数据库),构建系统复合型的架构,在区域间、企业间进行产业相关性分析,计算评估合作效益,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用的最大化。例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与广东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山东共同注册了综合型的股份制批发市场,通过信息共享,区域间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合作,节约了交易费用,降低了蔬菜物流运作成本,实现两地企业的双赢。秦皇岛也可借鉴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利用计算机、物联网信息处理功能,加强与河北、东三省等区域的区域合作,将市域、省域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农产品流通业的“抱团取暖、集群发展”,最终形成以区域性农产品流通中心为中心,以各地批发市场为节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使秦皇岛成为辐射东北及华北、影响京津冀经济圈的重要农产品流通中心。要从政府层面加快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搭建企业、农户、行业组织间的信息平台,将各个市场主体密切的联系起来,使各机构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联动”。要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大力发展B2C、B2B、C2C等新模式,积极与中国惠农网、农宝网、京东、淘宝等电商进行合作,探索建立网上签约和交易试点,开展网络交易、合同交易、期货交易,使秦皇岛的农产品能够真正的“走出去”,增强秦皇岛农产品的影响力。总之,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是刺激消费、活跃市场的催化剂。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随着海量存储以及云服务器的广泛应用,也为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供应链驱动效应、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极化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必要通过农产品流通布局的系统化,实现个体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变;通过农产品流通节点的网格化,实现局部利益向供应链驱动转变;通过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共享化,实现经济增长点向增长极的转变。才能够充分发挥大数据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能力的功能,推进农产品流通效能的全面提升。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范文第3篇

1.1文献法

文献来源于高校图书馆、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EBSCO外文数据库和购买的外文书籍。1.2个案法从联赛整体运营的角度出发,选择发展稳定、品牌价值高、竞争态势合理、运营出色的英超联赛,对参加2014-2015赛季英超联赛的20家俱乐部进行网络营销的研究。

1.3调查法

使用互联网对20家俱乐部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内容为:俱乐部网络营销目的、职能、渠道、主要模式等。

2企业网络营销理论概述

2.1企业网络营销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商业模式今非昔比。借助互联网开展商业活动的能力逐渐成为在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带动传统企业升级和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着更多的传统企业考虑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营销模式,探索适合自身的网络营销道路,以期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内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目前对网络营销较为流行的定义大致包括三种。一、认为网络营销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市场营销方式(美国内达华大学朱迪•施特劳斯、上海大学瞿彭志)。二、认为网络营销是通过在线活动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以协调满足公司与客户之间交换概念、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美国康奈尔大学拉菲•)三、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清华大学冯英健)。本文对网络营销的概念界定为:通过互联网将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交换或促进交换为核心进行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营销过程。

2.2企业网络营销的特点

网络营销主要特点包括:第一,成本低,便于控制销售预算。对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网络营销降低成本的方式不同,大企业主要表现为宣传费用和沟通费用的节省,中小企业则表现为营销中间环节的省略。第二,跨越时间空间的营销方式。在时间上,网络营销信息传输速度快,同时能够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经营与销售;在空间上,网络营销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即使是跨国交易也可随时完成。第三,消费者为主动的营销。消费者具有主动查询信息的动机是网络营销潜力发掘的主要方面。而查询动机的形成主要依靠网络媒介的宣传来实现。第四,交互式营销。企业与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实现直接的沟通和交流,这种便捷的交互式营销也是网络营销相比传统营销的优势之一。第五,定制化营销。利用网络优势实现企业对客户的一对一服务,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有利于提高顾客的忠诚度。第六,整合性营销。主要体现在企业资源和营销手段的整合。上述六点网络营销的特点,总体上体现了网络营销不仅是营销手段的变革,更是营销理念的创新,“以客户为中心”是企业网络营销的核心。

3英超足球俱乐部网络营销特征分析

3.1职业足球俱乐部网络营销的主要目的

网络营销与市场营销关系密切,不同行业的独有特征决定了各行业网络营销与市场营销关系的不同,职业足球俱乐部所提供的商品是多种多样的:球票和赛事转播权是竞技表演性质的商品;足球装备、纪念品、餐饮服务是球迷体验性质的商品;胸前广告、俱乐部赞助是品牌衍生性质的商品、运动员培养与转会是人力资源的商品。同时经营不同种类的商品,决定了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网络营销既是直接完成在线销售的重要手段,又是整体市场营销的组成部分;既要肩负俱乐部网络推广的任务,又是服务整体营销目标的营销工具。因此,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网络营销的目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根据俱乐部整体营销的战略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维护球迷和消费者、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价值,有效促进俱乐部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最终实现俱乐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2英超足球俱乐部网络营销的职能

3.2.1商品推广及销售的渠道

英超各俱乐部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产品和服务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广泛分布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购买潜力,网络营销拓宽了俱乐部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营销渠道。第二,互联网可以满足俱乐部提供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例如,英超多家俱乐部均开设多种语言版本的官方网站,这为满足不同语系国家的球迷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海外业务的开展。另外,曼联俱乐部还在网络展示产品图片及介绍,吸引关注者购买,俱乐部的官方网上商城仅产品分栏就包括足球队服、训练系列、时尚、装备、家居用品、纪念品、礼品、个性化产品、耐克、打折区共10个购买专区,其中各个专区又分别设有不同系列的产品,如此巨大的产品数量如果在实体商店销售,其成本的巨大是难以想象的,而网络销售则轻松的就解决了问题。

3.2.2与球迷沟通的工具

英超俱乐部通过加强与球迷的沟通,达到提升球迷忠诚度、完善俱乐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营销界有一句名言: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可以维护五个老客户。顾客流失率高的企业难以获得稳步的发展。大多英超俱乐部的官网一般都设置有球迷专区和会员专区,球迷或者消费者可以畅所欲言对俱乐部提出赞扬和批评,以及相关的建议。在各大体育网站的俱乐部新闻均设有评论栏,也可以获取相关球迷对俱乐部行为的态度。另外,社交网站的兴起极大拉近了球迷与俱乐部的距离。邮件许可营销也是英超20家俱乐部常用的网络营销方式。在征求球迷或消费者同意的前提下,将俱乐部的比赛比分、运动员新闻、产品促销等信息第一时间以邮件的形式发给球迷或消费者,而球迷和消费者也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将产品评价或对俱乐部发展的建议等反馈给俱乐部。

3.2.3促进公共关系的媒介

网络营销在促进俱乐部商品及服务的销售时,也是用来维护公共关系(PR,publicrelation)的重要媒介。体育公共关系是由三个完整的要素构成的,即体育组织、公众和体育信息传播。互联网己经成为了连接体育组织与其特定公众之间的重要纽带。英超俱乐部通过网络促进公共关系的主要对象包括:媒体、消费者、赞助商、其他俱乐部、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英超俱乐部俱乐部还可以及时的解决俱乐部的公关危机,例如对于重要球员或教练转会谣言的澄清,对俱乐部财政问题的主动报道,都能够通过网络迅速的传播至各地球迷处,最大幅度的限制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维护俱乐部公共形象。

3.2.4营销研究的新手段

互联网将俱乐部与球迷联系到了一起,它在为球迷提供大量俱乐部相关信息的同时,也为俱乐部提供了一个精确的研究工具,使俱乐部及时了解球迷群体的基本情况。英超俱乐部通过会员注册(基本信息)、用户问卷调查(观点或态度信息)等方式建立大规模的球迷和消费者的数据信息库,为俱乐部整体营销的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球迷群体的相关信息显得更为珍贵。在购物或现场观赛后,俱乐部还可以设置简短的评价选项供消费者选择,例如服装或纪念品的质量、赛场安保或食物供应等,不断的获取消费者和球迷对俱乐部的反馈信息,有利于俱乐部控制今后具体工作的改进内容,逐步完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提升。而球迷或消费者的反馈得到重视,也能提高他们对于俱乐部的忠诚度。

3.3英超足球俱乐部网络营销的渠道特征

最近有学者提出:网络营销包含网络推广与电子商务两大要素,是以网络推广为“攻心”手段,实现销售的新兴营销模式。其中网络推广主要就是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推广,而电子商务则是指基于网络的销售。网络营销渠道是借助互联网将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要为消费者提供信息,让消费者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在消费者选择产品后要能完成支付的交易手续。多样化且能够吸引球迷或消费者眼球的信息渠道、简便快捷安全性高的的交易渠道是达到理想网络营销目标的前提。

3.3.1信息渠道多样化

官方网站。俱乐部官网是连接球迷、消费者与俱乐部最重要的信息平台之一。经调查发现,参加2014-2015赛季英超联赛的20家俱乐部均设置有自己独立域名的官方网站。俱乐部官网为球迷和消费者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各年龄段球队相关的基本信息和新闻、俱乐部比赛的预告与回顾、俱乐部的基本信息、球票和商品信息、俱乐部提供的餐饮服务信息、球迷论坛、会员之家、社交网站及赞助商的链接等。球迷或消费者可以从俱乐部官网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社交网站。英超20家俱乐部在facebook、twitter都拥有自己的官方帐号,并在官方网站的明显位置设置供球迷点击关注的标识。但是,可能由于俱乐部整体发展战略的不同,各俱乐部在与社交网站合作的数量上有所不同,其中曼联、阿森纳、利物浦、曼城、曼联、切尔西六家俱乐部参与的社交网站数量较多,均超过了6个,利物浦更是在12个社交网站设置了帐号,其中还包括针对中国球迷开展的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微信和微视。另外还有7家俱乐部仅在3个社交网站设置了官方帐号,而这些俱乐部多是处于联赛积分榜的中游或下游,其综合竞争力难以与前五家俱乐部同日而语,且都没有广泛的海外球迷支持,其营销战略有可能多是面向本土,对海外业务暂时无暇顾及。门户网站。综合类门户网站中的体育版块以及专门的体育门户网站是俱乐部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由于利益取向的不同,门户类网站对俱乐部的报道主要有:提供比赛视频的在线观看、比赛的相关数据、明星球员的表现、球员转会、教练员的表现、球队的技战术统计及论坛等等,为球迷提供新闻类信息。体育门户网站向体育爱好者提供服务,其受众数量远远大于足球项目爱好者,其的信息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效应。因此,足球俱乐部必须注意处理好与各大门户网站之间的公共关系,尽可能的为这些媒体提供便利的服务。球迷论坛。作为俱乐部与球迷、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流的平台,球迷论坛是更能体现“双向性”的信息渠道。E-MAIL。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球迷发送球队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调查发现,英超各俱乐部官网注册成为会员之前,都需要填写球迷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居住地等,这可以使俱乐部明确球迷群体的主要特点,将营销活动更加细化。另外,球迷在注册时可以主动选择是否接收俱乐部的E-MAIL,这种“网络礼仪”的运用也能增加球迷的品牌好感。还有部分俱乐部为了便于球迷获取邮件信息采取更积极的手段,例如西布朗维奇俱乐部就专门在俱乐部官网的主题栏设置“新闻通讯”栏目,球迷无需注册,直接将电子邮箱输入即可获得邮件信息;而桑德兰俱乐部则在俱乐部新闻报道的一侧设置快速注册窗口,并明确每周一次的俱乐部邮件发送服务,供球迷选择。

3.3.2交易渠道便捷化

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渠道完成商品的购买,从而实现商品由商家向消费者的转移。经过调查发现,英超俱乐部的球票都可通过官方网站直接购买,其他商品则主要通过俱乐部官方网上商城和综合类购物网站销售。通过官方网站销售的比赛门票,以主场单场球票、客场单场球票、三场连票、季票等形式预订和售卖。球迷还可以购买包含大巴接送费用的客场球票。在比赛门票的订单完成之后,球迷就可以享受快递服务,而支付方式则主要以在线支付为主。官方网上商城。通过调查发现,英超各俱乐部均建立了官方网上商城的互联网站点,并在其官方网站中的显要位置标示出网上商城的链接,便于消费者进入站点。在俱乐部的官方网上商城中,消费者可以完成对实物商品的浏览、选择、购买以及评价。综合类购物网站。在国外各大综合类购物网站(例如amazon、sportdirect、ebay)中也可以购买英超各俱乐部的商品,但由于网站销售主题的不同,各综合类购物网站中的商品数量和种类相对官方网上商城较少。

4结语

英超联赛官方宣布:2016-2019三个赛季的英超本土转播权以51.36亿英镑售予天空卫视与英国电信公司,涨幅将近70%。在英超诸强铩羽欧冠联赛、英格兰国家队世界杯成绩欠佳的情况下,英超联赛依然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与各俱乐部以及整个联赛成熟的营销策略不无关系。英超各俱乐部合理运用互联网的开放平台,使网络营销在俱乐部整体营销战略中充分发挥了职能优势;以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和便捷化的交易渠道保障网络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信息刺激和互动交流结合的网络营销模式不断提升俱乐部的营销水平,“数据化”营销为网络营销提供了的新畅想。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借鉴英超俱乐部的先进营销理念,把握网络营销为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带来的机遇,为中超联赛的赶超发展创造机会。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范文第4篇

对通俗文化的兴起思想准备不足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比较正统的文化,历来对通俗文化不够重视。在古代官方修编史书的时候,往往将对通俗文化的记述排斥在外或只列存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由于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性,更难把文化通俗化、生活化提上日程。改革开放之初,打开国门后很多通俗文化进入国内,邓丽君、迪斯科不胫而走,但很多年都被当作是精神污染,予以抵制。后来才被动默认了,因为已经普及到全国。

互联网管理没有主动跟上 互联网进入中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合法地位,不承认它是新的传播载体。后来互联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高校调查中,90%的学生把互联网作为了解外部世界和知识的工具,这才被确定为一种媒体,130多个互联网站作为有新闻传播权的互联网站,被正式纳入新闻出版管理范围。今天有影响的互联网站,都是企业和市场行为所形成的,如果当初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能够因势利导、主动参与、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就不致于丧失了管理主动权。

正版音像、电子出版发展滞后 音像、电子出版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却面临不景气的局面。高压缩比的音像、电子非法出版对市场冲击很大。正版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由于原创投资、国家税收等因素价格居高不下,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盗版产品的技术可谓是与时俱进,一张光盘可以容纳48集电视剧,一部电视剧一张光盘就可以全部容纳,而正版的光盘却做不到,仍然是一盘一集。直到现在,正版技术依然落后,正规音像、电子出版市场仍极为困难。

这几个教训促使我们实事求是地深入的思考:面对技术进步,面对新的媒体、载体、材料和传播方式巨大变革,我们如何应对?是阻挡变革还是顺应潮流?是抓住机遇发展还是用落后的生产力阻挡先进的生产力?我认为,对新技术和新媒体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即“主动参与、积极应对,为我所用,趋利避害”。而在认识新媒体发展问题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新媒体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在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先进生产力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任何时代都不例外。社会进步本质上是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的,文化也是这样。由于高新技术这样一个强大的力量在推动,我们国家新媒体发展已粗具规模,呈现出几个趋势,主要表现为:

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这是我国新媒体发展的先决条件 新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我们不能将传播方式、载体和内容混为一谈。目前传播内容没变,新媒体带来的只是传播方式不同。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新媒体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我国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

使用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表现尤为明显,他们正是我们出版物市场未来消费的最大主力。再比如说,过去人们读书、看报的时间,现在已经大量转移到网络上。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新媒体已经被读者、观众和听众所接受,人们的阅读、学习习惯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

新媒体的终端已经相当普及 任何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传播的条件好,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4.2亿,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0多万种,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这不是政府规划,而是市场自动形成的。绝大多数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具备新媒体阅读的终端。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正在日益丰富 传统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量不及互联网的1/4,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带来了精神享受。新媒体的市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新媒体的市场逐年扩大,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光是手机的产量每年就是3.3亿。一些通讯公司自己或者通过委托创意公司正逐渐转向新闻媒体内容生产,如开发手机报、手机刊。大批城市的创意园区、文化园区,也正在为新媒体提供内容软件。

国家十分重视新媒体公共平台的建设,这是发展新媒体非常有利的因素 我国已经在新媒体方面采取了重要的措施,国家正在着力搭建新媒体重要的平台,组织实施重大工程推动广播、电视、出版、数字出版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

以上五项,是新媒体发展极为有利的条件。具体出版生产部门应该抓住机遇,推动新媒体的建设。当然,新媒体发展现状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传统的新闻出版单位自身在发展新媒体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思想认识不统一 对待新技术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不要惧怕新媒体,更不能排斥先进的东西,而要研究它、应用它。在这方面“左”的影响还比较多。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小的冲击。就像当年互联网刚刚兴起,人们还没来得及弄清是该抵制还是积极应对时,它就做大做强了,变成了主流渠道,进入了社会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坚信的一点是,新媒体是阻挡不了的,但也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虽然更新快、装量大,但传统媒体却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人们对互联网论文的应用远远低于书报刊论文应用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各自的优势。因此,新闻出版的行业领导急需统一思想认识、分析利弊,看清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媒体的紧迫感,加快发展新媒体。

新闻出版行业内信息化程度较低 新闻出版总署每周通报行业内的发展情况,手机报、手机刊、数字出版等新兴事物不断涌现,新媒体发展得很快。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新媒体的研发单位多是IT公司、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出版单位和新闻单位自主研发的却很少。几大通讯公司都在办手机报、手机刊、手机电视,而我们主流的传媒单位却没有参与,这给新闻管理体制带来很大的问题,对我们整个传媒业的体制也带来巨大影响。过去的准入制度是否有效?传统的国有的出版单位是否能够进入新的传媒体系?IT产业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有国际背景或属于股份制和民营领域,他们通过新媒体技术介入新闻出版行业,那么整个管理制度就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新闻出版行业的新媒体技术标准滞后 从科学技术角度讲,技术标准滞后,这是当前引导新媒体发展最大的问题。数字出版的技术系统和装备系统尚需要加大研发和创新,特别是行业标准滞后,信息化的水平低,原数据和信息交换格式未能形成标准,数字出版管理格式、数字出版防伪、保密、版权保护等等技术问题还不完善。互联网的特点就 在于互联互通、大容量、大规模,而我们现在却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跟传统体制的信息化混为一谈,现在是每个单位一个制式,每个地区一个标准,不能互联互通,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比如新华书店系统和民营公司建立起的大型物流中心,最大的问题就是标准不统一,上下没有统一的接口,难以处理来自各方面的数据,有的省不得不用几百人,每天重新编码、重新排码,这样的信息化还不如不信息化。不重视标准是不能发展的,例如,日前有16个国家参加的杭州制定国际信息标准的会议上,中国的企业竟然只有华为一家参加新媒体标准的制定。标准就是生产力,就是市场,我国在标准方面却非常滞后,传统行业的技术标准还没有成为体系,新媒体的标准更是严重滞后。

新媒体的管理亟待加强 由于认识上的不统一和对新媒体技术的陌生,我们在新媒体管理方面严重落后于发展。怎样建立以法制为依据,建立新媒体的管理体系,目前还在探索阶段。而管理如果不跟上,则会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出台了一些互联网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办法,但是在新媒体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定方面,还有大量的工需要做,急需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法规体系。

“十一五”期间新媒体发展的前景

今年,国家先后公布了国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三个重要的国家规划中,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的出版、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例如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就明确地指出“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的空间。”纲要还强调“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统发行业向现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A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新兴的传播载体”。纲要还提出,“鼓励自主研发、数字内容、数字传播、数字服务终端的产品和装备,开发数据处理、存储、传输、下载、适用互动等数字出版的增值业务,扩大数字出版的产业群体。”这些都表明国家已经把数字化的出版和传播当成出版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列为“十一五”期间攻坚战。

从这几个重要的文件,可以看出新媒体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地位,从传播领域具体来讲,有十项工作需要推进,以下重点说说和新闻出版业密切相关的五大工程:

中华字库工程 推进新媒体发展、互联网传播和数字化出版,第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问题就是中华字库。中国是汉字的发明者,但是汉字的计算机字库却掌握在美国人手里,我们现在使用的一切汉字系统都是从美国进口的,每年要给美国人付费79亿。如果大规模地发展新媒体,我们就要建立比较健全的中华字库。“十一五”期间,国家要花巨资建立中国的大字库,这是出版界的重大工程。美国人建立的字库不全,大半的常用字都没有,美国人的字库常用字是7000个字,而中国的姓氏就有13000家,所以不够用,现在电子身份证无法做下去,就是字不够。还有古籍里的字,更解决不了,市场需要和实际需要都要求我们建立自己的字库。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 这是新闻出版总署在数字出版方面的第1号工程,以实现一种信息多种传播,信息处理、出版发行能够在一个系统里完成。我们要努力在“十一五”期间研发出复合出版系统,就是通过接纳各种信息在系统内进行编辑加工,然后进行多媒体的传播。就像目前数字出版一样,作者、编辑、出版者、发行者、消费者、结算都在同一个网络系统里完成,从作者到销售终端各个环节的利润按比例自动分解到各自的账户。我们的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是多功能的,既可以出版书,也可以出版杂志和报纸,还可以出版游戏、卡通、动漫等等,在系统内就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态来出版,这些都要有技术支撑系统,是我们出版硬件创新的关键。

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 就是把现有几千年生产的所有知识建成一个总汇性的数据库。从历史上来讲,这些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典籍即书,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我们的出版业比较发达,文明都被记录下来。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代,我国积累了一大批世界独一无二的知识;另一类是文物,文物是对历史的证明。而从当代来说,当代所有的知识都要进入到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才能够得到有效保存。中国出版的书报刊现在已经位列世界第一,每年出版图书22万种,报纸每年出版404亿份,期刊年总量28亿份,还有其他载体存储的知识不计其数,而要把所有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就必须建立国家知识资源的总数据库,实现有效的存储和使用。

中国古籍数字化工程 一方面因为现有的保存方式对古籍保存效果不够理想,另外一方面因为现有的保存方式使古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再有就是它不利于古籍的传播,因此通过数字知识库保存古籍,是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古籍数据库与知识资源数据库是同一类,古籍迫切需要实现数字化。上海有些出版社做了古籍书架,他们把收到的古籍全部数字化做成书架,保留了原作、原书的形态风貌,比如读者想看唐朝诗人的诗,点击一下就可以看到原来的版本,也可以打开它的某一页去看,如果眼睛不好,它还可以自动朗诵。通过光盘存取,这个小小的书架就解决了《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古籍的保存和传播问题,这为我们古籍数字化提供了示范。

国家动漫振兴工程 我们要下决心推动动漫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组织生产更多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优秀国产动漫产品,建立动漫生产基地,扶持创意园区,打造动漫产业链。

我国在新媒体发展方面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像手机、网络、电子纸等新媒体技术在中国蓬勃发展,技术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相接近,而以上这些工程就是要推动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新闻出版业的应用和推广,今后还会有新的媒体载体和新的材料不断涌现,还会出现新的业态,对此整个新闻出版行业一定要有紧迫感,不能错失良机。管理主体必须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总体上来说,过去我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媒体,事后的行政处罚占了主导地位,新媒体的发展则要求对管理体制要做相应的改革,要实行关口前移,科学管理。“十一五”期间研究新媒体管理的科学方法,开发管理软件,也是十分紧迫和必需的。

对新媒体的管理,国际上也处于探索阶段,美国也没有很好的管理方法。用传统方法管理新媒体肯定不行,但是放任不管更不行。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管理,用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方面,“十一五”期间还需要解决有关新媒体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等若干问题,加快实现管 理方式的创新和技术手段的突破。

怎样发展新媒体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媒体变革的总趋势 新媒体对传统新闻出版业来说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全行业都要解放思想、把握潮流,一定不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要积极应用新媒体和新技术,而不是像现在那样,满足于传统业态,而把新媒体的发展权让位于IT行业、通讯公司,这就会使出版业边缘化。我们应该了解和把握趋势,不仅仅是看技术上掌握多少,更主要还是看思想上的解放,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了解、不认识,谈何发展?

重视技术投入,硬件建设要跟上 整个新闻出版行业都要把新媒体的研发作为基本建设,积极投入和参与国家发展新媒体的重大项目,发挥国家主渠道的作用。行业本身也要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有实力的出版集团、发行单位更要发挥带头作用,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的出版业。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有我们自己的优势,一是传统的出版业是国家新闻出版的阵地,信息的拥有量是新型的公司所不具备的。二是出版业长期培养出了~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在文化创新和政治把关方面都有优势。所以传统出版业仅仅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出几本电子书还不够,应该争取主动参与技术研发,主动进行体制改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出版业,用新技术装备推动运行体制变革,从而使新闻出版业能够更加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

加强适应新媒体需要的内容产业建设 内容是新闻出版业的灵魂,没有好的内容就没有好的新媒体。以软件和游戏为例,新的创意决定其能否发展壮大,但是,现在这方面的创意却游离于传统出版业,几个比较大的创意公司都集中在上海张江开发区。从选题的策划到内容的管理,出版业都是很被动的。我们必须要使体现先进传播技术手段的载体,能够主导和体现先进文化的内容,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文化层离现象。当前的文化消费就出现了层离现象,高雅的、主旋律的作品和大众的、通俗的作品都是分层次的,比如说主旋律图书的销量远远不及畅销书的销量,就是很让出版社领导头疼的事情。出版单位首先要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还是首先谈及体现先进文化和满足大众文化消费的问题,这是有矛盾的,也是现实的。新媒体更是这样,没有内容也就没有意义,新媒体更加需要内容支持,目前整个新媒体产业的繁荣其实都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之上的。因此传统媒体在认识上要有所提高,重视新媒体的特点和内容的需求,在内容生产上,要注重先进性,在传播上,注重使用新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过渡。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范文第5篇

>> 佛山探路“新型政商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合纵?连横? “新型大国关系”考验中美 中美与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的探讨 浅析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以新型思维建构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下的国际安全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三大博弈 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内涵 新型大国关系的五个镜像 正在崛起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理路 引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外交新思维 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态分析 推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动力何在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路在脚下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探路新型大国关系 探路新型大国关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姚亿博 姜天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9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南草坪举行隆重仪式,欢迎中国国家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图为出席欢迎仪式 2015年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

9月22日到25日,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近年来,中美两国如何打破“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

此次美国之行是自2013年6月以来第二次访美,也是他作为国家主席对美进行的首次国事访问。从波音公司的大车间到白宫南草坪、从浪漫之都西雅图到政治中心华盛顿,这些节点串起的,不仅是一条国事访问之路,也是一条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之路。

“两年见五面”

想要探究中美两国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视程度,只需要看看“习奥会”的频率就可略知一二。

从2013年6月的庄园会晤到2014年11月的瀛台夜话,和奥巴马不仅有两次推心置腹的深入交流,还有两次多边场合的专门会见。再加上此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进行了五次会面。这种高频率的会见交流在世界双边关系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两人之间的会晤,表明两国最高领导人意识到合作对中美双边关系及全球政治稳定有重大意义。中美之间的问题不少,双方有迫切意愿磋商、解决问题。两国顶层的频繁互动,有助于决策层领导人相互信任的培养,也有助于领导人间发展良好的私人关系,这对于化解两国民间的社会对立和不良认知有其无法替代的正面作用,总体上是好的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史泽华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中美领导人间的良好关系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中美最高领导人的交流频繁,各方都在解读其中的政治信号。此次访美,美国方面的接待是否隆重,直接释放出对华态度好坏与否的信号。尽管免不了会有来自美国某些势力、团体的一些杂音,美国整体上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双方的精英阶层都认为中美关系经不起折腾。”

从伊朗到西非的合作

有学者表示,“中美合作解决不了所有的全球性问题,但没有中美合作,什么全球性问题也解决不了”。这句话或许不尽严谨,但多少点出了当前中美关系对整个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2015年7月15日,困扰国际社会长达12年之久的伊朗核问题终于实现重大突破。其中,中美两国密切合作、居中斡旋,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来的巨大正能量,获得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美国总统奥巴马直陈:“伊朗核问题谈判达成全面协议,中方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美方感谢中方为达成这一历史性协议所作的贡献。”

同样,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愈演愈烈之际,中美两国不仅保持了密切的高层沟通,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展开了高效合作:中国培训的利比里亚工兵连为美援建埃博拉治疗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中国满载防疫物资的包机抵达利机场时,美国空军部队则主动派出多辆大型叉车协助中方卸货。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美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一声明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赞为:“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政府所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将给国际社会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在2015年成功达成一项有意义且具广泛性的协议。”

此次出访中,双方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再次取得新进展。中美双方再次发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同意扩大双边务实合作,加强多边谈判中的协调,共同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得重要成果。

中美就网络安全问题达成共识,亦是两国关系中一大重要议题的突破。中美两国同意加强案件协查和信息分享,各自政府都不从事或在知情情况下支持网络窃取知识产权,探讨推动制订国际社会网络空间合适的国家行为准则,建立两国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设立热线电话。

“作为世界仅有的两个超过10万亿美元年产值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对世界秩序的未来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义桅说,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可持续发展等关乎人类走向的重大问题上,中美合作空间巨大。世界热点问题的解决、国际秩序的未来,必须寄希望于中美合作。合作共赢,开创未来,才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走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9月23日,对塔科马港林肯中学的故地重游,不光是一种亲近美国民众的举动,其实更是一种珍视情谊的延续。

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专门造访1985年曾经考察过的马斯卡廷小镇,与当年的美国朋友叙旧畅谈。在那次出访中,还来到美国洛杉矶NBA球赛现场,观看湖人队和菲尼克斯太阳队的比赛,成为首个在美国现场观看NBA比赛的中国领导人。

“访美之行希望向美国民众表达这样的信号,中国和美国有许多共同利益。美国民众对美国的经济并不乐观,而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是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会给美国老百姓带来实际好处的。”王义桅说。

近年来,中美之间旅游业的发展也反映了中美民间往来的火热。2014年,中美两国双向旅游均超过200万人次。

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美两国共同出台了互惠签证政策。双方为前往对方国家从事商务、旅游活动的另一方公民颁发有效期最长为10年的多次入境签证,为从事留学活动的另一方公民颁发有效期最长为5年的多次入境签证。

这一新规极大推动了两国间旅游产业和留学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作出积极贡献。据美国国务院的数据,新签证政策实施后,来自中国的美国签证申请人数增加了将近50%,预计十年后每年将超过700万,为美国创造超过44万个就业岗位。

寻求新的增长点 2015年9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在美国西雅图附近的雷德蒙德市参观美国微软公司总部。这是夫妇观摩大数据可视化系统展示

中国有句老话“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中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本就是一件“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创造性事业,其中的挑战自不必言。

近期,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共和党参选人的电视辩论中,事关中国的贸易摩擦、网络安全、南海问题等一系列关键词层出不穷。而关于中美关系进入“临界点”,美国必须对华更加强硬的杂音同样泛起。管控分歧,推进中美关系的巨轮破浪前行,无疑是此访的重头戏。

“从宏观上看,中美目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社会情绪出现隔离,双边社会都有一些人热衷于互看缺点。虽然经贸合作正在积极展开,但是‘身子在走近,眼睛却在看远’。” 史泽华说。

此次访问的不少安排,显然是直面上述问题的对症下药。

比如,出席中美互联网论坛,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增信释疑、化危为机。

王义桅说:“主席对美国的一次访问,当然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分歧也不可能一下都被消除,但通过此次访问,希望能使美国方面将整体前景作为对华政策出发点,不能放大分歧,对外、对第三国释放出错误的信号。”

尤为引起外界关注的是,此次访问中,先抵达西雅图,面向美国工商界、战略界发表演讲,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亦成为双方会晤的重要议题。

“中美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培养新的合作点,新的利益共同体。从效果来看,投资比贸易起的作用更大,投资会带来一系列系统性经济互动协调,创造就业,赢得民间好感。中国和美国应当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互补合作,开展有序竞争,避免恶性竞争,扭转中国冲击美国主导秩序的误解。”史泽华说。

从雅典与斯巴达争霸的两败俱伤,到日德谋霸引发的世界大战,让不少人深信“崛起大国必定与守成大国爆发战争”的宿命论。

但今天,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更是当年美国和苏联之间贸易额的500倍。另外,中美在一系列国际重大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比如全球反恐、气候变化问题等。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范文第6篇

问题的提出

近期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一场打击网络大谣的专项活动。以央视《新闻联播》这一官方媒体为平台持续整治情况,从"秦火火"、"立二拆四"到"薛蛮子"等等,一个个"大谣"落入"法网",尽管"落网"名目有所不同。在看到群众对这种"正视听"做法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界和司法界对该事件是否存在法律争议产生了热烈讨论。大数据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言论与言论自由这一重要宪法性权利的实现程度有着密切联系,然而对于网络言论中出现的种种失范行为,究竟应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对其进行调整规制?到底该不该用惩戒最具严厉性的刑法来规制网络言论?面对"两高"的司法解释,司法者在理解及适用刑法对网络言论进行调整时,又应注意哪些问题?探寻解决这些疑问的答案正是本文的研究主旨所在。

一、追本溯源:两个基本问题的厘清

(一)何为网络言论与言论自由

1、网络言论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言论"一词在《辞海》中主要义项有二,一是言谈、谈论;二是言词、发表的议论或意见。"网络言论"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网络上发表的议论或意见。具体而言,即人们在网络平台中对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观点、看法、态度、及情绪等等。网络言论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文字、图片还可以是视频、语音等等,简言之就是可以表达出当事人意见态度的一切方式。

网络言论的表现形式随着网络科技发展而日趋多样,但目前主要是由新闻评论,(微)博客、个人空间撰文,论坛跟发帖,qq、微信等即时通信这四类形式组成。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最近一期《中国互联网状况》 中显示,截至20__年,中国网民为4.04亿,人们每天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7月的的最新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3年6月我国大陆地区共有网民5.91亿,其中即时通信、博客/个人空间、微博、论坛的网民分别为4.97亿、4.01亿、3.31亿及1.14亿。虽然该统计中未涉及发表言论方面的数据,但比照20__年报告中的统计,可以预测在网民增幅达46%的情况下,网络言论的发表数也势必处于正增长态势。

2、言论自由的内涵及法律依据

言论自由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意见和想法的政治权利。它通常被理解为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 包括搜集、获取、了解各种事实和意见的自由以及传播某种事实和意见的自由。言论自由在世界各国普遍受到宪法的保护。《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均对保障言论自由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宪法》第35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51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由此可见,我国宪法在对公民言论自由权利予以保护的同时,还附有一定限制条件。

3、网络言论与言论自由的关系

网络言论与以往传统言论不同之处在于,言论的产生发表、呈现形式、传播途径均依赖于网络,网络在网络言论中具有"工具"属性,换言之就是人们利用网络"发声"。

显然,网络言论本质上仍属于言论的一种,因此对于言论自由权利的保护与限制自然应及于网络言论。

(二)保护与制约言论自由的边界何在

通过将我国及其他国家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的条件做以分析后发现,欲合理限制言论自由,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 应予遵循:

1、公共利益原则

如果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且必须采取法定的形式。如日本宪法第12条规定,国民不得滥用宪法保障的权利,国民负有为公共福祉而利用这一权利的责任。

2、明确、即刻危险原则

即一种表现行为只有成为某种犯罪的直接起因,才加以禁止。该原则由联邦最高院法官霍尔姆斯提出。其在一个判决中指出:"一切行为的特点均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不论自由的言论受到何等严格的保护,如果某人在剧场中诈称发生火灾造成巨大混乱,这种言论就不应保障。同样,发表具有暴力效果言论的人也不受保护。不论任何事件都应该考察言论是否在具有明确、即刻的危险中表达的。或者其使用的语言具有这种性质。即接近危险与程度的问题"。

3、比例原则

在处理相互冲突的各种利益时,应衡量比较其轻重、大小,按利益的位阶进行取舍。该原则由美国大法官弗兰克福特在"布里奇斯诉加州案"的异议中首先提出,有利于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且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除上述三个主要原则外,还有学者提出诸如"事后审查原则" 、"伤害原则" 等其他判断原则。

我国宪法第51条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即体现了公共利益原则和伤害原则。上述原则为我们在保护与制约言论自由之间划出了一条相对清晰的边界线。网络言论作为言论的一种理应受到上述原则的制约。

二、对症下药:失范网络言论的不同类型与调整方式

(一)非道德网络言论

近年来,许多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为了快速出名、做名人,将有关自己的不雅照在网上;还有的人为了炫富将有关自己奢华生活的照片或文字描述通过个人空间、微博等形式在网上。凤姐、芙蓉姐姐、潘霜霜、郭美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顺利"走红"的标志性人物。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名人因在网络上发表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而引来持反对意见者的激烈反驳甚至演变成一场骂战,参战者除了两个意见相反的举旗者外还有众多网民、粉丝参与其中,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周立波微博骂战。

对于上述两种在网络中出现的网络言论并不符合前述制约言论自由的三个原则,而只在道德层面具有可被指责性,即在此情况下的言论均可归结为非道德网络言论。笔者认为,法律对于这类型的失范网络言论不应予以调整,而应充分发挥道德谴责的力量对该种言论予以矫正。

(二)侵权性网络言论

一是通过"人肉搜索"后某人个人信息为代表的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网络言论,典型案例有"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二是利用软件ps"恶搞"他人形象并将照片在网上的侵犯他人肖像权的网络言论,典型事件有从20__年后在网上兴起的范围包括从英雄人物到普通人的连环"恶搞"图片;三是通过网络散布恶意评论、丑化形象等方式败坏他人名誉或将抄袭文章作品等在网上的侵犯他人名誉权、

著作权的网络言论。典型事件有秦火火恶抨罗援、张海迪、雷锋;还有"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 事件。

上述三种网络言论的共性在于均涉嫌侵犯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笔者认为对于此类网络言论应由民事法律予以调整,由相关当事人自来决定是否维权及进行维权的具体操作。

(三)危害商业领域的网络言论

主要表现为行为人通过网络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使企业股票在股市中因此受挫或其他使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而造成重大损失。典型事例有"陈永洲’’"事件 ,"农夫山泉"是否达标事件等。

笔者认为,对于危害商业领域的网络言论应视造成的具体危害情况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适用民事法律还是刑事法律来予以调整规制。

(四)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网络言论

1、引发公众恐慌的网络言论

主要表现为在出现重大社会事件或各种灾难时,通过网络捕风捉影、未经证实的诸如事件起因、伤亡人数、营救情况等相关消息,再经转发者的歪曲、篡改,盲目以讹传讹,从而在社会上形成恐慌气氛或其他消极影响。典型事件有20__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谣言" 、2013年"雅安地震红会收台红会500万买路钱谣言" 。

2、颠覆政权等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言论

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旨在破坏民族团结、大搞民族分裂或打击国民自信、合法政权,而在网络上散布的各种政治言论。如、势力在网上发表的煽动民族分裂,甚至捏造民族冲突矛盾的事实,以此离间各民族人民之间感情的言论;又如组织通过网络"号召"民众退党、退团、退队,恶意攻击执政党的言论等等。

笔者认为,对于上述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网络言论的认定应从严把握,如查证属实则应以刑事法律予以调整规制。

三、投石问路:刑法对网络言论的调整

(一)刑法对网络言论规制是否具有正当性与必要性?

1、规制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众所周知,网络虽具有虚拟性但在网络中实施的行为、发表的言论绝不是处在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的真空地带。刑法因其严厉性成为调整失范社会关系所动用的最后手段,虽然绝大多数的行为是通过其他法律予以规制,但刑法作为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及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防线,对于网络言论中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失范行为予以规制具有当然的正当性。

刑法虽具有谦抑性,但亦具有刚性。被调整对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法律触角深入的具体程度。正如前文所述,公民在网络上享有言论自由的前提是没有超越其合法边界。如果越界,就应视情节后果的严重程度受到从受道德谴责、承担民事责任、直至接受最为严厉的刑事处罚。

中国的网络社会随网络的普及和网民队伍的壮大而不断扩大。网络社会对真实社会的实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言论对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的影响及威力远远超乎以往任何一种力量。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言论就具有这种巨大能力,它可以使一个无名小卒瞬间成名,也可以使一个企业顷刻倒闭;它可以在灾难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汇聚民众团结抗灾的力量,也可以通过歪曲真相煽起民众愤怒之火。鉴于网络言论所具有的双面性及巨大潜在威力,将刑法作为规制网络言论的最后手段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2、应遵循的原则

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宪法原则仍要对刑法规制网络言论发挥应有的制衡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角度来说,对于刑法规制网络言论均应抱持审慎态度。在此基础上,无论从立法制定具体罪名还是从司法理解适用法律均应严格遵循利益衡量原则,即确保某种情形下存在刑法非保护不可的法益,并且从公共政策角度,获得的收益要远大于牺牲言论自由的损失。

(二)理解及适用"两高"司法解释应注意哪些问题?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并于次日起实施。该司法解释的出台正是对近年来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增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的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的社会现状作出的司法回应。由于网络诽谤、网络造谣等从本质上均属网络言论的范畴,因此从解释之日起便引发各界不断争议,接下来,笔者以前文阐述的观点为基础,通过对该司法解释进行重点式分析来探寻司法机关在适用刑法调整网络言论、判断是否够罪等问题时应秉持的理念或应注意的问题。

1、网络言论与诽谤罪

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评价核心在于诽谤,网络只是诽谤者实施诽谤行为的工具和场所,尽管网络诽谤行为发生在网络空间,但其法律性质、行为表现形式乃至犯罪构成都与现实社会中的诽谤行为毫无差异。对此曾有学者指出: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诽谤行为,其和传播的媒介往往表现为书籍、杂志、报纸、检举信件等平面的纸质媒介,尽管在网络空间中实施的诽谤行为的信息载体发生了变化,但行为的性质和违法犯罪目的并没有发生变化,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关于"网络诽谤"的犯罪标准。我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此次出台的司法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构成诽谤罪的两个要件"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及"情节严重"予以明确:"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即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另外,"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我国刑法关于诽谤罪的规定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具有"情节严重的"诽谤行为才构罪。也就是说,除此之外的诽谤行为只能作为民事侵权或行政违法行为处理。长期以来,"情节严重"一直是诽谤罪认定中的一大难题。此次司法解释对该问题予以了明确:凡是利用信息网络恶意发表诽谤他人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则认定为"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其中有关第一项中的"5000次"、"500次"的数量标准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甚至偏激的故意忽略认定诽谤的实质要件而歪曲为任何在网络上的言论只要达此数量就要被抓。对于该标准的非议主要是认为目前的数字定的过低,等于放低了入罪门槛。笔者认为,首先,"定量以定性"的刑事立法技术符合网络传播特性 。由于网络传播呈现倍数级扩展,即便看似数量不大的转帖点击行为,也可能引发虚假信息等的快速散播,会对社会秩序、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

而通过定量来定性是刑事立法技术中的重要内容,、盗窃、贪贿等犯罪即为例证。确定了数量标准,有利于司法机关在具体案件办理过程中准确区分行为性质,操作性较强 ;其次,就像对盗窃罪数额标准的调整一样,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司法机关亦会对相关标准适时予以调整,从而不断适应新变化新情况,使罪责刑相当。

(2)关于网络诽谤的公、自诉标准的把握。依我国刑法规定,诽谤罪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外,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如果被害人没有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人民法院不能对实施诽谤的行为人处以刑罚。为了准确界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明晰应走公诉程序的诽谤罪案件,司法解释解释列举了七种情形 。

当前,诽谤罪在司法实践中最受诟病的就是公安机关直接对网络诽谤案件立案侦查的问题。依据刑法规定,只有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可以由公安机关立案。但由于网络诽谤的匿名性和智能性,导致取证难度激增,往往只有借助公权力的力量才能查明事实。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司法实践中,而且也延伸到理论界。长久以来,学界对于诽谤罪究竟应是公诉还是自诉罪名、或者干脆废除刑事诽谤,将其民事化处理的问题争论不休。社科院法研所的刘仁文研究员认为目前的中国尚不具备完全照搬英美法系国家将刑事诽谤民事化的条件,而主张将诽谤罪完全划为自诉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林维副院长则认为,由于网络诽谤行为所具有的匿名性、智能性和高度危害性,如对诽谤案件的公诉范围仍过度限制,势必使得公民个人举证不能,因而无法充分保障自身权益,也无法实现社会秩序的良性维持。

笔者认为,从我国的法治成熟程度及国民的整体法律素养来看,在现阶段取消诽谤罪却不符合我国国情。对于一般的诽谤犯罪可以实现自诉化;但对于网络诽谤犯罪,则应予以区别对:当出现受害人个人因举证能力受限而无法达到刑事自诉立案标准的情况时,应赋予其提供获得司法援助的权利,即应建立起针对网络诽谤犯罪的自、公诉对接机制,真正实现对公民权利的充分保护和对社会秩序、国家利益的维护。

2、网络言论与寻衅滋事罪

我国刑法规定,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构成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结合信息网络的"工具属性"和"公共属性",规定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的两种基本行为方式:一是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二是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

关于对"公共场所"的解释之争。童之伟教授认为,"公共场所"里的"场所"是指实体空间中的具体的地方,如马路、广场、商店、宾馆等等,不包括网络上的"空间"。其认为司法解释是将寻衅滋罪的适用范围从实体空间不当地隐蔽扩大到网络言论领域。刘仁文研究员也认为,对于"寻衅滋事罪"中的"公共场所"的刑法解释不应超出已约定俗成的常理解释。即使是扩大解释也应符合常识常理。如果从专业人士到普通的社会公众,都觉得把"网络公共空间"解释为现实中的"公共场所"超出了平常的理解,就是不能接受的。

曲新久教授则认为,"公共场所"是公众聚会、出入、交流的场所,既包括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等场所,也包括互联网上开放性的电子信息交流"场所"。尽管在信息网络公共空间"起哄闹事"行为,没有造成网络上"公共场所秩序"的混乱,但是造成现实社会秩序严重混乱危害更大,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破坏社会秩序的"的要求。

笔者认为,童、刘二位学者从宪法及刑法解释的严谨性考量是无可反驳的,而曲教授的观点则是从刑法的犯罪客体的符合性出发亦有合理之处。简言之,两种观点一个强调"过程",而另一个则强调"结果"。结合当前我国利用网络造谣、辱骂及恐吓他人等行为的现实社会危害程度,以寻衅滋事罪予以规制是适当的。但目前的司法解释确有不完善之处,应在人大对该罪名的"公共场所"做以扩大解释后再出台该条司法解释。而目前的做法实有 "合目的,不合手段"之嫌。

3、网络言论与敲诈勒索罪

针对在网络上通过"发帖"或者"删帖"的形式,威胁要挟他人索取财物的,司法解释规定,以在信息网络上、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规定使用了"信息"而非"虚假信息"的表述,也就是说行为人真实信息勒索他人也可认定敲诈勒索罪。

4、网络言论与非法经营罪

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两种情形 之一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即违反规定有偿"删帖""发帖"可认定非法经营罪。

关于"网络水军"的争论

网络水军是由公关公司、网站等机构操控,以获取利益为目的, 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来获取报酬的网络人员,网络水军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以各种手法和名目在各大互联网论坛上发帖,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

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副教授认为以"非法经营罪"规制网络水军的做法不可取。他的观点是,网络水军只是一种宣传技术,如雇佣水军只是进行自我炒作,没有侵犯他人的利益,即属言论自由范畴,不必过多干涉;如侵犯他人名誉,即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或侵犯商业、商品声誉罪。但其认为,刑法作为补充法、最后法,不到万不得已,不宜轻易使用。尤其对于得到他人同意的侵犯名誉或商誉的行为不宜以犯罪论处。

上一篇:大数据论文范文 下一篇: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