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8 01:24:30

环保论文

环保论文篇1

(一)环境法制建设是由环境保护的特性决定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的永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这决定了环境保护具有持久性,具有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因此保护环境是人类世世代代都逃避不掉的永恒事业。“要使环境保护固定下来,永续下去,最基本的方法是使其法定化、制度化,使环境保护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1]因此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保护环境。

(二)我国的环境现状要求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境保护是常谈常新的话题,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环保政策却经常被束之高阁,停留于文件和口号上,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态势越来越严峻。2013年春秋两季北方地区集中爆发的连续大规模雾霾天气虽然只是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却再次敲响了环境保护最沉重的警钟。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发达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和经验对处于类似境遇的我国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制定科学的环境法律,规定、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各方利益和利害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将环境法制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我国环境法制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环境法学核心概念不确定

“范畴体系的建立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2]环境法制建设首先必须明确环境法学的核心概念。这不仅关乎环境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更从根本上影响着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环境法制建设必须围绕着环境法学的核心概念来展开,否则便不能构建出逻辑一致、效果统一、操作性强的环境法制体系,最终也难以实现环境法的终极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应对环境危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3]。然而我国环境法学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公认的核心概念。这阻碍了环境法学学科的独立、发展和走向成熟,也导致了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裹足不前或者是杂乱无章。环境法核心概念的缺位导致“环境法学诸理论之间往往各自为阵,缺乏呼应与配合,无法推动环境法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整体发展”[4],同时也不能将现行环境法诸原则、制度凝结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更不能对现实环境法制建设提供具体指导。同时这种缺位也是目前环境法制领域混乱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经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6部,行政法规50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项,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600多项[5]。毋庸置疑,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的重要工作,环境法制体系会进一步膨胀。但是空前繁荣的环境立法并没有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虽然现行环境保护法律存在现代环保理念和具体制度的缺位,规定的基本制度不全面,留有大量的制度空白等不足。但问题的关键也许不在于现行环境法制不够全面,而在于现行规范大多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由于环境法学核心范畴的缺位,导致确立的环境制度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同其他法律规范中的环保条款缺乏有效衔接,相关的配套制度仍不健全,现有规定又存在过于原则的弊端,从而降低了现行制度的可行性,无法充分发挥其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现行环境规范没有理清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环保问责机制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义务和责任机制不清,角色定位不准确。此外,具体的环保规定也存在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上限太低,致使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弊端和环境权益损害救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环境法构建的环境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

环境法制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去,但现在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很难实现这一点。首先,我国现行以经济为主导的地方政府绩效考评制度不利于环境法制建设。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经济发展高于一切,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地方官员政绩考评的最重要指标。推动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并成为现代化的领导者。因此政府将公共行政的经济绩效作为关注点,通过建立层层经济目标责任制来达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其次,生态环保部门职能的分散交叉、部门职责定位的不准确造成了现行环境法制的混乱。我国环保部门众多,对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管理比较分散,各部门职能划分不清晰、职责定位不准确,容易导致多头管理或管理盲区。各部门往往从自身角度提出有关环保的指导意见,制定环保规范性文件,规定环保的具体制度,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了环境法制的混乱。最后,环境保护部门责任与权力的不匹配导致环境法制建设力量不足。我国对环境质量实行地方政府责任制。一方面,环保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受政府领导,而地方保护主义仍未彻底消除,这造成了环保部门领导“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另一方面,地方环保部门的监管力量薄弱,与日益繁重的环保工作越来越不相称,基层环保部门在落实环境法制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明显不足,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6]。

三、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对策

(一)确立公众环境利益(即环境公益)作为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

环境法学核心范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环境法学界对于环境法学核心范畴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环境权和公众环境利益上。环境权论者以美国萨克斯教授提出的“环境公共财产论”和“环境公共委托论”为理论依据,认为“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诉讼的基础”[7],“是一项新型的独立的基本人权”[8],“应该在宪法中把它确立为一项基本权利”。另一部分学者却认为环境权理论难挑环境法学核心范畴的大梁,因为私权性质的环境权理论本身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9],同时又无法将整体环境这一不可分割的公共利益作为其权利客体,更不能实现环境法制保护环境的价值目标。他们认为,只有“公众环境利益才能真正担当起环境法学核心范畴的大任。”[10]经过比较分析,本文更倾向于采纳第二种观点,认为将公众环境利益作为环境法的核心范畴更有利于环境法制的建设,更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第一,环境权自身存在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不能与具有明显公益色彩的整体环境相匹配。私权性的环境权理论更多强调了个体性,强调每个公民所享有的具体环境权利,这与环境的整体性和公共性是相悖的,这种通过赋予个体权利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模式,无法适应环境保护这样的公益领域。最后往往将主体对环境的权利曲解为主体对环境要素所享有的权利,以达到自圆其说的目的。环境公益理论将全人类或者一定地域范围(如国家)内的环境作为一定集体的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进行保护,这与环境法制的公益性是吻合的。

第二,环境权理论无法解释环境法诸现象、诸理论和原则,无法给具体环境制度建设提供指导。私权性的环境权理论或许尚可解释环境损害赔偿和侵权救济等私法色彩的制度,但无法解释环境法制建设中存在的如环境许可、环境评价、环境公益诉讼等具有明显公法色彩的制度。“只有以环境公益为起点才能够逻辑一致地解释既有环境法现象,环境法与传统法律部门不一致的地方都能够(也只能)从环境公益那里找到合法性说明”[11]。

第三,环境权理论无助于环境法价值目标的实现。毫无疑问,环境法制以保护环境作为价值取向。“环境权虽然能够为环境受害者主张个人救济提供依据,但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也难以对环境损害提供充分救济。”[12]但是,环境公益却是以整体环境作为对象,对任何环境的破坏,无论是否产生了直接损害,皆可以诉诸法律,请求救济,从而实现对环境的绝对保护。

第四,从国际司法实践来看,各国法院普遍拒绝承认私权性的环境权。环境权自西方发达国家发端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环境权成为环境立法的普遍趋势和通行做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宪法或环境基本法中对实体环境权作出了抽象的、原则性的规定或政策性的宣告。遗憾的是,这些立法大多停留于抽象层面,并未因此而产生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虽得到了有限的承认,但法院认为在立法者通过法律将其具体化之前,不能作为直接主张权利的依据。”[13]而以环境公益为核心来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却得到了司法的认同,并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如“美国的‘公民诉讼’制度、日本的公害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和公害健康受害行政补偿制度等即其著例”[14]。

(二)健全环境法律制度,落实环境法律规范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1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法制体系。但讽刺的是,就在我国环境立法空前繁荣的年代里,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这说明我国的环境立法自身及其实施存在着重大问题。新形势下,建设环境法制必须转变环境立法理念,科学合理立法,更加注重环境法律的实施。

1.转变立法理念,实现环境立法的合理转型。我国环境法律体系已经相当庞大,存在的立法盲区并不多,现阶段的环境法制建设应侧重于“改错”与“补缺”,即修正现行环境制度的不科学性与弥补环境立法空白相结合。现行环境法律规范的最大不足就是不具可操作性的一般号召性规范较多,实质性的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规范较少。环境规范本身不具操作性也是得不到落实的重要原因。完善环境立法,首先应加入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立法中应将污染者与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谁污染谁治理。”[16]改变环境法律规范重环境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轻政府的环境法律责任的现状,“增加追究政府环境责任的条款在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分量和比重”[17]。利用新《民事诉讼法》中确立的“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必须纠正现行环境立法以污染事后治理为核心的理念,在立法中更加注重对环境和资源的事前保护,提高立法的预防性和前瞻性。我国存在的“立法越繁荣,污染越严重”的怪圈,同事后立法思维模式是有关系的。“环境立法一定要坚持‘立法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方针。”环境立法可以更多地借鉴环境法治实现较好的先进国家的制度和经验。同时,环境立法要注意制度之间的协调性、统一性,注意环境立法同其他部门法的衔接和保持逻辑一致,在公众环境利益的核心范畴指导下,系统合理地构建环境法制体系。最后,环境立法要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环境法律要得到落实,必须有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尤其是我国,在环保领域行政机关发挥主导作用,自由裁量权大,法律监督尤为必要。环境立法应建立包括正式监督和非正式监督在内的法律监督手段,构建涵盖立法、行政、司法、政党、社会组织及公众的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健全举报制度,落实社会监督”。

2.保证环境法律规范和制度的实施,是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环境执法不力,各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社会公众环境意识不高、主动性不强也是我国环境法治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环境法制不能只做好看的“花瓶”,必须得到实施才有生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执法部门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当前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就是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确立的各项环境制度,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各项新要求。环境法制的实施要求改变各执法部门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各部门间可以建立高规格的环境事务协调机构,协调各行政部门有关环境保护的工作,加强相关部门与环境执法部门在日常执法工作中的沟通和配合。通过部门相互协作或联动,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事件,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总结环境执法经验,统一执法行为,保证环境执法程序的流畅性、高效性。同时,环境法制建设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参与才能实现,特别是社会公众的参与。环境法制的实施要求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要求公众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环境法制建设中来,自觉维护自身环境权利,履行环保义务,发挥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政府应该为公众参与环境事务提供便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加大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公民环境诉求表达的渠道和方式。

(三)推进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

1.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实行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是引导地方政府工作方向的重要激励机制。环境法制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的导向作用,把地方政府的注意力吸引到环保领域中来。这要求“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实行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也是为了纠正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造成的倾向。实行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兼顾制度的目的性与导向性,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与引导各级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绿色政绩观”相结合。

(二)注重考评指标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考评指标的选取既不能过于狭窄也不能过于宽泛,以免不能全面反映环境保护水平。环境保护是一个复合系统,该制度的落实要求考核指标既要全面、系统,又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既要系统,又要科学,才能准确地反映和描述政府的环保执法工作,变GDP考核为“绿色GDP”评价。

(三)注意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不能单独起作用,必须和其他相关制度结合才能发挥其保护环境的长效作用,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和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我国应借鉴世界环境立法的通行做法,将环境责任明确赋予各级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而将具体的环境监管事务赋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从而杜绝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在作出有关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时出现“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现象[18]。

2.完善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是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当前环境法制建设的需要,亟需改革。首先,我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环境管理体制的立法混乱,造成了环境监管部门权责划分不清晰,影响了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的稳定性。因此,国家应该制定有关环境监管部门的专门法律,系统明确规定各个管理机构的地位、构成、职能、权限,建立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的组织体系。通过各环境单行法,对综合法律关于具体部门的规定进行细化。其次,实行“大环保赋权”,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生态环境大部门体制改革,将“环境管理体制中职能相近、业务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头、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以改变目前的混乱现状”[19],改变环境行政管理权力配置分散化、不科学的局面。最后,目前以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相结合为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统管”与“分管”之间分工不明,“横向”压倒“纵向”,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弊端。因此,我国必须在明确各环境管理部门权责的前提下,科学界定“统管”与“分管”部门的角色。一般说来,“环境保护综合部门的功能定位为综合协调,其职能实际上包含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四个方面的内容”[20],起着宏观监管的作用;分管部门则负担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发挥着自我监督本部门承担的环保任务的作用。在“横向”与“纵向”关系上,要逐步从财政、人事等方面削弱横向上环境主管部门对同级政府的依赖,加强纵向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环保部门的领导力度,减少政府对环保工作的干预,扼制地方保护主义。

3.树立环境行政主管机关的权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组织建设力量。国家当前面临的严峻环境态势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要求进一步树立环境保护管理机关的权威,提高环境监管机关的行政地位。环境管理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应由行政级别较高的官员担任。环境管理机关在行政活动中的话语权应得到增强,应将环境监管事务列为政府常务会议的例行议题。“要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保部门的强制执法力度。”[21]目前,要应对日益繁重、琐碎的环境执法事务,处理越来越复杂的环境污染案件,就必须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增强环境执法力量。在人力上,国家应增加环境执法机构的人员编制,扩大环境执法人员队伍,注重提高执法人员的政策业务素质、执法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在物力上,改善环境执法的手段和条件,及时更新环境执法的设备和仪器,增强环境执法机构的执法资源,推进执法手段的科技化、现代化;在财力上,保证环境执法机构拥有充足的财政经费预算和办公经费,合理稳步增加在环境保护事务方面的经费预算投入,必要时对环境保护系统实行独立财政体制,实行“先支后收,收支两条线”的模式,保障环境执法行为的顺利实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和完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制度,体现了对环保队伍建设的支持。环境法治的实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方主体的参与,需要以环境法制体系为支撑。雾霾天气带来的不止是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叹息,也是环境保护的契机,更是对蓝天白云、锦绣中华的期待。环境法制建设之路漫漫且修远兮,吾辈亦应上下求索。

环保论文篇2

实验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加强实验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实验中的切身体验,则是对学生进行资源、能源、环保教育的好机会.教师要把握好实验课这块“阵地”,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例如一次做易拉罐变瘪的实验过程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拿橡皮泥堵住罐口,撤去酒精灯后,观察到易拉罐会变瘪的现象.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把酒精灯撤去后就忙着在小组内讨论,没有及时熄灭,任由酒精灯在那儿烧着.我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学生:“酒精燃烧后的产物之一是二氧化碳.当它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空气体积的1%,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达到10%时能使人不醒人事,甚至死亡.”一席话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又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同时再告诉学生:我们拥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资源又有限.浪费资源,最终会毁灭人类.这个用酒精燃烧使易拉罐变瘪的实验,有没有效果更快、更节约能源的改进措施呢?从而引导学生探索出更简便的方法是将少量热水倒入塑料饮料品内,晃动一下后将热水倒去,迅速旋紧瓶盖,同样可以观察到瓶子瘪掉的明显效果.用塑料饮料品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更快、更明显地体验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操作简单安全,以学生的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节约意识.可见,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很好的教育机会,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环保教育.利用实验室中的空气污染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同时要引导学生在物理教学中通过自制器材去完成物理实验,以免污染环境,又能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

二、在课外实验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

“课外小实验揭示深奥大道理”.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课外小实验,既不与有限的课时冲突,又能把物理实验操作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在课外实验中,教师也应穿插安排减轻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大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也能巩固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知识及加深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如“从电冰箱到臭氧层”的研究,可以让学生课后分析电冰箱的工作原理,讨论电冰箱如何节约用电,你家有什么节约用电的小窍门?分析氟利昂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氟利昂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破坏臭氧层,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会构成威胁吗?从而引导学生研究臭氧层与人类的关系,并讨论解决的对策等.再比如,笔者根据《大家文摘报》所报道的每年上海用万吨劣质清洗液(指盐酸、氢氟酸)目前正悄悄地侵蚀上海高楼大厦美丽的外表,并漂洒到上海街道上,而且还流入上海排水系统中,成为这座城市的公害.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探索外墙清洗的物理方法小窍门.通过课外小实验的课题研究,可以加强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更好地锻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环保等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学习物理与社会的发展、能源、资源、环保教育问题紧密相联,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应在物理实验中抓住环保教育的契机,积极探索将环保教育渗透于物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一项德育目标去实施,从而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环保论文篇3

习书记在两会期间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把“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它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列入内容和要求中。从幼儿园开始进行环保教育,有助于幼儿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获得保护环境的技能,为幼儿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绿色环保的绿色家园,在幼儿园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注重宣传,树立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我们结合园本课题,成立了环境领导小组,制定园本环保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环保培训活动,丰富教职工的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教育能力,并将环保教育有关知识、信息等通过宣传栏、家长学校、家校路路通、环保专题活动等途径,不断向园内外传播,扩大环保队伍,统一教职工、家长、社区人员的思想,形成环保意识。如:环保知识讲座、社区捡垃圾、发放环保宣传册等,以实际行动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提出了“幼儿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口号,倡议师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孩子中开展“环保小卫士”等活动,确保大家生活在一个洁净的、绿化的、美化的环境中。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家长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他们为我们送来了许多环保小制作,环保教育光盘等宣传材料,配合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

二、创设绿色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我们结合《纲要》精神,多种形式地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丰富幼儿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1.四季常青的种植园地。幼儿园开辟了种植园地,通过师生种植、管理、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亲近植物,亲近自然,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各班的种植园地,在老师的组织与带动下,四季常青:翠绿的韭菜、紫色的茄子、红绿相间的番茄、满地爬的南瓜┉种植园深深吸引着小朋友们。孩子们在与大自然快乐交互过程中,发展了体能,启迪了智慧,提高了审美能力。

2.丰富的自然角。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班的自然角也丰富多彩,教师积极利用幼儿、家长资源及水乡的地方特点,家园共同丰富自然角,值日生肩负起主人翁的责任,一起管理,培养幼儿爱护、关心动植物的情感、态度。“今天我喝过水啦!”“我渴啦!!”多么温馨的提醒! 同时自然角里还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师和小朋友收集了各类废旧物品为植物、动物搭建了美丽又舒适的环保新家。

3.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各班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安全无公害的废旧材料,如雪碧瓶、纸杯纸盒等等,一起巧手“制作”,变成了美丽的风铃、可爱的企鹅、神奇的宇宙飞船,这些作品布置在大厅、手工艺室及楼梯走廊,既是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是一种无声教育 ,提醒孩子和家长平时要注意“变废为宝”,让“绿色环保”的理念渗透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

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教育活动

1.开展“环境教育”主题活动。

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幼儿生活入手,充分挖掘各领域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如大班的《生活小卫士》、中班的《奇妙的动物世界》、小班的《可爱的动物》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各个主题活动中不断积累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成了我园传统的环境教育节日。我们利用春天的主题开展“护绿爱绿”活动,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植树;利用“小鸟,你好”的主题开展活动,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户外亲子游园活动时,大班孩子们和家长专心致志地记录着植物的品名和特点,中班孩子和家长在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这一幕幕引来游客们赞许的目光;“三八”节组织幼儿到超市帮妈妈“购绿色食品,树环保意识。”树立了幼儿绿色消费观念;结合“六一”节,开展了“环保故事会”,“环保时装秀”等活动,孩子们在这些生动趣味的活动中,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萌发了对大自然的深深关爱,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一日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寓教于一日活动”是幼儿教育的特点,我们把环境教育也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结合随机教育法,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如:随手关水龙头,节约用电、用水;垃圾的分类,垃圾放在垃圾箱内,不乱扔;爱护花草,不踩花草;不剩饭菜,爱惜粮食等等,初步养成幼儿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3.家园、社区携手,开展环保教育。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家园密切配合,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同时帮助与督促孩子自觉保护环境,才能使教育取得成效。为了提高家长们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环保行为,我们利用多种形式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环保教育活动;如分发环保宣传单、提倡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评选“绿色家庭”等等,这些活动增强了家长的环保意识,也改变了平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影响和促进了幼儿环保行为的形成。

如希望家长不要抽烟,努力保持家庭的环境卫生;保护青蛙、不吃青蛙;平时外出游玩时不摘花朵或乱扔垃圾,以自身的环保行为为孩子做出表率。在公共场所不乱扔瓜皮果壳,在家里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等。同时还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游玩,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另外我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如与社区资源共享,把占地1500平方米的社区盆景园长期作为幼儿园绿化教育基地,定期带孩子走进社区盆景园,为小树浇水、松土施肥等;我们组建了“小小环保队”,一起来到社区捡垃圾,学习垃圾分类处理,从小养成幼儿良好的环保习惯。

环保论文篇4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

1、要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经济、管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企业;严格控制在风景区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风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发展旅游业,虽可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效益。但也产生一些旅游污染等消极因素。如当游人到一些风景名胜区去,有的人对那些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都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手抚弄、拍打,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景物;有的人看到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长得逗人喜爱,便信手攀折、摘取而独自欣赏,甚至有的人为了爬山省力,就随意拆树砍竹以充当拐杖之用;有的人不仅在风景区到处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有的人还在风景区的显眼之处,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留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

对上述这些不文明的人为破坏、污染风景区环境前景物、植被和环境卫生等,均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风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如为了保持风景区环境的清洁卫生,应在风景区内相应地增设一些果皮箱,就可减少,甚至避免游客随地乱扔果皮杂物;为了保护风景区的景物,特别是对那些反映我国悠久历史和精湛艺术水平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应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透过网罩进行观赏,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但又摸不着,以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而对那些已损坏的景物和已受污染的环境,要加以整理修复,使其尽快恢复原来面貌,以接待更多的游客。

3、要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众所周知,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对于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于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一旦游客人数过于拥挤,人流疏散不开,必然会产生践踏风景区的绿化地、花圃、园林,甚至也往往会造成对旅游设施、荷塘水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破坏。同时,游人过多伴之而来的,是抛撤的垃圾狼籍满地,噪声超过标准等。可见,人流超过了环境的正常允许限度,就必然会产生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且也包藏着危及旅游者的人身安全的隐患。因此,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风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来控制门票的出售量,以确保风景区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设法维持旅游区道路的通畅,以便及时疏散人群,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环保论文篇5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国家在建筑设计方面形成名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盖娅运动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完善,生态设计的理论大丰富,出现了一批利用太阳能、覆土、地下空间等优秀单体建筑实例。

1、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阿科桑底(Arcosanti)是他进行"生态建筑学"探索的一个实例。该项工程位于凤凰城(Phoenix)北70英里处,面积为860英亩的土地上。1969年美国著名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LanL.McHarg)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并从理论上站住了脚。

2、20世纪末,美国凯特。奥利维亚。塞申斯提出的“绿道”的概念,在环居住区绿化境保护、利益、美学上有巨大的价值,将对我们有很好借鉴作用。使居住区的绿地也成为这个巨大的循环系统的成员。1994年法国出台了新的居住区绿地标准,其中明确规定住宅组公园、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的绿地定额、服务半径、绿地面积和平均每人绿地面积。

二、国内对住宅绿化的研究

1、国内对于住宅园林的设计历史悠久

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3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等思想,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2、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存在的贵族园林毕竟不能代表今天大众化的住宅绿化设计

但是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思想与国外的建筑生态绿化思想在今天均影响了我国的住宅环境绿化设计。查阅各种资料发现,当前对于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方面的文章很多,关于原则的规定与阐释也很多。如:贾俊丽的《住宅区绿化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几点思考》对国内外住宅小区绿化环境规划理念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功能的需求,阐述了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原则,提出了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措施。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徐高福的《住宅区绿化建设初探》,2005年《广东林勘设计》第4期等均以生态住宅为主要内容。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住宅区绿化植物多样性选择和生态优化配置模式,对人居环境绿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中福建省惠安县林业局的杜海阳撰写的“城市住宅绿化环境设计的现状及思考”,通过对城市住宅绿化环境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应具备的原则,以及充分认识住宅小区园林植物的功能性,使栽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绿化地区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利该树种良好的生长发育,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类似的研究非常多,这里不一一赘述。当期总体来说,国内对有关的设计的研究非常多,政府对于这方面的规定与要求也逐步在规范,但是整体来说都还不够成熟。

三、我国住宅绿化建设的历史

1、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苏州的园林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环境景观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实验小区,在考虑并开始注重环境的营造,提出了人要居住在优美的环境中。进入90年代,扩大试点后,环境景观概念进一步深化。后来,随着个人住购房时代的来临,开发商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景观是一个很重要的卖点,带来了生态小区和绿色小区概念的流行。近来,住宅创新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达到自然与人的相通和统一,求得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融合。

2、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大会”上,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式推出了历时两年多编制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提出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五项基本原则:美化生活环境是为了体现社区文化的社会性原则,注重节能节材合理用地的经济性原则、生态原则、地域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这部国内首次推出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指导性文件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总体把握和判断。

环保论文篇6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一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授课每周、每班,开2—3节课,启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培训;二是课题中心组与政府具体落实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形式等,并签订有关的实践活动协议;三是启动六大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一)启动抚优、助人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启动宣传教育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启动环保卫生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四)启动军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军事基础知识教育、军事基本技能训练、组织纪律教育、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军事现代化、国防教育等。 

    (五)启动社会生产劳动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校园劳动等。 

    (六)启动参观游览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配合专题教育进行参观考察、参观德育基地、科技园地、观赏游览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 

    人的成材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素质和教育的统一。劳动实践是人人成材的重要环节。通过劳动实践能促进知识的形成,良好素质的养成。而一定的技能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重要本领。但人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并非生而有之,它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塑造人的重要途径。 

    然而,纵观现在的中小学,多数学校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重在追求升学率。因此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时但许多学校还没有真正改变过来。结果培养出了大批高分低能、动口不动手的“君子”,甚至许多所谓的尖子生、高材生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劳动者,劳动素质低下。因此,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劳动意识就显得尤其迫切。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关注了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了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前,全国各地正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努力改变旧课程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了当前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样,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便应运而生。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通过参加会昌社区与瓯海区环保局、瓯海区文明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团总支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青露社联合举办的一次环保宣传活动,使我对社会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早上到达活动现场,听了领导人介绍关于整个活动的分配工作。在介绍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当人们路过时,我和一起工作的青露社社员们需要分发给他们每人一张环保宣传单;当他们希望能更深一步了解环保的时候,我们再负责分发给他们一本由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环保局所编的环境保护宣传资料,并告诉人们如果愿意,可以在环保签名处,签上自己的名字,代表自己对环保的支持;如果人们有兴趣,可以到有奖问答处进行环保知识有奖问答。 

    看到眼前大家为了环保宣传辛劳的一幕,我不禁感慨万分。 

    拯救地球,匹夫有责:做一个环境志愿者已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很多大公司在录用人才时,特别注意应征者是否有参加环抱公益活动的记录,以此来判断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据报道,美国18岁以上的公民种有49%的人做过义务工作,每人平均每周义务工作4.2小时,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价值。在日本及欧洲各国,做环保志愿者也是公民普遍的常规行动。在我国,做环保志愿者日益成为风尚。各地公民自愿去内蒙古恩格贝沙漠植树;深圳市民自发到长江源头建自然保护站;北京大学生周末去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西安有“妈妈环保志愿者活动日”;吉林志愿者多次组织大规模环保公益活动……这些行动影响着更多的人,环抱志愿者的队伍正在不断扩大。 

    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促进作用是难以忽视的,对人的磨练起着帮助的作用,它能是每一个人磨练得更强,在社会上能有更顽强的生命力。如我所参加的环保宣传活动来说,就我个人而言,对环保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了解环保公益活动的实践过程对环保组织以及其它公益活动的性质有了更直接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收获很大。就参加的其他人员而言,一定也是受益匪浅,这份宝贵的经验将指引我们做的更好。 

环保论文篇7

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2、?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

3、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预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大增。

4、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1、无机物污染。在讲过滤元素时应向学生介绍重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水中形成络合物,其价态变化多,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效应。因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蛋白质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变性物质,导致人生理活动障碍。

2、有机物污染。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酚、芳烃等,酚为五毒之首,为助致癌剂,而且在低浓度就使蛋白质变性。

预防措施:石油厂废水要经处理回收酚。

3、有机氯农药污染。在讲CL2与苯酚的反应生成六氯环已己烷时,向学生介绍有机氯农药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体内。例如:DDV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植物神经,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

防治措施:淘汰有机氯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最好用虫治虫,用菌治菌。

环保论文篇8

厦蓉高速公路起于厦门,经福建漳州,江西瑞金,广西桂林,贵州都匀、贵阳、毕节等地,止于四川成都,是国家高速公路“7918”(七射九纵十八横)网内18条东西向高速公路的第16条。2006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建设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和贵阳至广州的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的重大决策,从2007年9月18日我省向交通部报送关于请求将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列入“十一五”建设规划的请示,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这条高速公路建设,仅用了7个月零9天。

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水口至都匀段同时也是贵州省规划的“3388”(三纵三横八连八支)骨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点位于贵州省黎平县水口乡与广西交界的唐俾,终点在都匀市火石坡,全长208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总投资概算为199亿元,全线分水口至榕江格龙、榕江格龙至都匀两个项目进行施工,设计工期为4年。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水口至都匀段在都匀与贵新公路相连,由水口经广西三江、桂林直达广州,可将贵阳至广州的距离缩短到887公里,开车仅需8个多小时。厦蓉高速公路建成后,贵州将与包括广州、深圳、珠海和香港、澳门在内的整个珠三角地区连为一体,对从根本上改变贵州的落后面貌、促进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

2厦蓉高速公路贵州境存在的环境问题

2.1环境污染。城镇生活废弃物、工业三废及矿山开发等废弃物的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多使用,使有的地区的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2崩塌、滑坡、泥石流。这是贵州一些地区发生较多的地质灾害,其发生频率较高,突发性强,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特别是厦蓉高速经过地区,这里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加之人口密度大,资源较多开发,因而成为全省滑坡、崩塌、泥石流较多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大,也有日益加剧之势。

2.3岩溶石漠化。岩溶石山区土层稀少,加之土地过度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岩质地面大范围扩展而形成岩溶石漠景观。

2.4.洼地洪涝。这是岩溶区的又一种地质灾害,其发生频度较高、分布范围较广,而且受灾的地方多是良田沃土之所在,每年由此造成的农业歉收损失较大。森林植被破坏,土壤侵蚀严重,是洼地洪涝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而这种灾害的高发区往往就是岩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

2.5.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地下水开发强度大,特别是井采集中的城镇工矿区。水城、安顺及贵阳等岩溶地下水开发历史较长的城市,是岩溶塌陷集中发育的地区,随着地下水的开发强度及范围增大,岩溶塌陷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随着厦蓉高速公路在贵州的建设,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活动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厦蓉高速公路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3.1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管理规定》(国家环保总局第14号令)和交通部《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与交通环保部门做好环境影响报告及有关报表的编制。这样就能事先对环保工作的重点及各设计阶段应采取的措施加以明确并做出相应的工程设计,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3.2动植物保护:在草原、山区,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施工,应为野生动物设置足够的横向通道,方便其觅食、繁殖和迁徙,并设置保护设施避免动物进入公路遭到伤害。在水源地受到限制的路段,增设人工蓄水设施为其创造饮水条件。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合理规划施工便道、场地和营地,严格划定影响范围和车辆行驶路线,防止对施工范围以外的植被造成破坏。这在气候干旱或生态条件特殊的地区尤为重要。

3.3水资源保护:高速公路设计中应尽量对饮用水源地进行避绕,当路线无可避免地穿越饮用水源地或其附近时,既要严格保护自然水流形态,又要有完善的“封闭式”路基排水,使高速公路运营期间可能对水源造成污染的路基路面排水通过该系统排向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和破坏。养护中要不断完善排水系统,加强对排水设施的管理和修缮,不使未经沉淀的路面排水随意排入农田、湿地或河流,或因泄露而污染饮用水源。服务区、收费站等生活污水集中产生地应设有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将未经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

3.4大气污染防治:对汽车尾气加以控制,对汽车性能加以改良,对汽车燃料加以改进,都可以降低废气有害物质含量。环境监测表明,车辆拥堵期间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会增加50%,因此,合理的公路出入口布局和设计、科学的管理也是降低大气污染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设计合理的绿化林带对抑制高速公路大气污染,减少沿线居民区及作物蒙尘也有明显作用。对于施工中的粉尘污染,除采取遮盖和洒水灭尘手段外,国外有将土工合成材料用于施工期间的临时土质粉化高呼,用于治理施工带来的扬尘、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技术,值得我国借鉴。

3.5噪声防治:(1)调整公路线位,在选线上尽量远离住宅区、学校、医院等地段。(2)在设计上,噪声的影响,土方路段比桥梁要好得多,挖方段的噪声影响最小。(3)定期维护修理机械,加装消音装置,控制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4)消减振动噪声。振动主要来源于水泥混凝土接缝、修补接缝、台阶、伸缩缝等地段。德国的高速公路采用橡胶填塞伸缩缝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接缝不平与跳车的难题,减少振动。(5)设置防音壁。防音壁的机能是减轻噪声对周边人群的干扰。防音壁设计是除桥梁、高架桥、隧洞等结构物之外另一重要结构设计,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入种植攀悬物、植树、设置林区隔音带等。

3.6固体废弃物处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一般均应在施工过程适当环节进行利用或再生。如砂石等可填筑路基、做基础垫层,废混凝土可回收再生利用,以及用于铺筑、改善地方道路、生产道路、乡间场坝等。确实无法利用的废料,应在确认其对环境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集中深埋或销毁。废旧材料利用在发达国家是一个热点问题,我国应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科研和相关立法,使这一工作有法可依。

3.7创建绿色服务区:高速公路企业应提高全员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推进服务区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创建绿色服务区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创建绿色服务区为目标,以“环保、健康、安全”为核心,结合ISO14001环境体系标准,预防和减少运营期服务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使服务区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控制到最低水平或控制在环境自身能承载的范围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高速公路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除了要安全、方便、快捷之外,对景观、生态、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不论是在建设阶段、还是在运营阶段,高速公路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的自然生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从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影响应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出浅显看法。

上一篇:环境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税纳税筹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