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个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8:06:05

护理个案论文

护理个案论文范文第1篇

1 青年护士规范化培训统一管理方案实施

1.1 培训目的

毕业3年内的护士素质塑造,对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毕业三年内的护士,护理部要有明确的轮转培训计划和目标,建立护士轮转培训手册,加强考核考评制度,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将护士的被动轮转转为护士的主动参与,使护士的轮转培训真正达到促进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的目的。

1.2 培训目标

毕业三年内的护士培训计划分二个阶段完成。

1.2.1 第一阶段为毕业后第一年,通过一年期内、外、急诊、ICU、手术室、妇产科、门诊、供应室等科室的轮转培训,使第一阶段的护士达到目标:

1.2.1.1 具有专业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1.2.1.2 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医院和护理人员的形象,无违纪行为;

1.2.1.3 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各种操作考核达标;

1.2.1.4 能够胜任临床各种班次的护理工作,能够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

1.2.1.5 能够理解和陈述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质量标准,并能依据质量标准进行护理实践;

1.2.1.6 通过护士专业注册考试。

1.2.2 第二阶段为毕业后2―3年,定在大科内轮转,第二阶段的护士在第一阶段目标的基础上达到以下目标:

1.2.2.1 熟练掌握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操作;

1.2.2.2 掌握专科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及护理;

1.2.2.3 提高交流技巧,能独立处理各种问题;

1.2.2.4 独立完成专科常见病的整体护理病历;

1.2.2.5 参加学历考试。

1.3 培训内容及要求

根据培训目标,分别制定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具体培训内容。基础护理包括10项护理技术操作;专科护理包括常见疾病护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将所有内容汇编成册,发至科室和个人,入科时本人按照规定的培训内容与指导教师共同商讨学习计划,每完成一项培训内容,须经指导教师考核评价,签字认可,以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

具体培训内容

1.3.1 第一阶段的培训分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

1.3.1.1 岗前培训时间为1-2周,培训课程;

1.3.1.2 医院的环境和规章制度简介;医院的院史、服务理念、医院文化介绍;

1.3.1.3 员工拓展培训,新护士参加授帽仪式及一对一全程导师见面会;

1.3.1.4 心肺复苏术(CPR);

1.3.1.5 各项护理质量标准;

1.3.1.6 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和练习。(护理技术培训方法:对基础护理操作共性项目的标准程序培训实行护理技术小组集中辅导的方法。)

1.3.2 岗位培训主要在临床各科室完成。第1个月统一培训内容。

1.3.2.1 第1-3天,由护士长负责,熟悉科室情况,护理工作制度,各班工作流程;

1.3.2.2 第4-6天,由带教老师负责,熟悉病区内各种物品的消毒隔离情况及抢救车的各种药品、物品情况;

1.3.2.3 第2周,由主班护士负责,指导各种信息的输入,掌握收费的标准;

1.3.2.4 第3-4周,由带教老师负责,见习基础护理操作,护理临床实践,健康教育;

1.3.2.5 第2个月起培训内容根据第一阶段的的具体要求完成。

1.3.2 第二阶段的培训内容,根据培训目标和各科室的专科特点及具体要求完成内容,记录在培训手册中。

培训具体要求

1.3.2.1 第一阶段:

1.3.2.1.1 每月完成十项基础护理操作的临床实践,每项至少一次,常见操作5--10次以上,由带教老师签名确认;

1.3.2.1.2 每月参加护理部或大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1次以上,参加科室组织的护理业务讲座2次以上;每周护士长进行晨会提问一次;

1.3.2.1.3 每季度参加护理部或大科内护理个案查房1次以上,每月参加科室组织的教学查房2次以上;

1.3.2.1.4 每月进行三基理论和三基技能考核一次,每季度完成专科理论和专科技能考试,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完成;完成护理部规定的三基理论和技能考试;

1.3.2.1.5 每月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护理计划一份(本科生完成整体护理病历一份);

1.3.2.1.6 每月完成学习笔记一篇;

1.3.2.1.7 出科时完成出科小结一份;

1.3.2.1.8 第一阶段结束完成护理心得一篇(本科生完成护理论文一篇);

1.3.2.1.9 本科生每月完成授课一次(科室内)以上。

1.3.2.2 第二阶段:

1.3.2.2.1 按照各专科要求完成专科护理;

1.3.2.2.2 每季度参加护理部或大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2次以上,参加科室组织的护理业务讲座4次以上;

1.3.2.2.3 每季度参加护理部或大科内护理个案查房1次以上,每月参加科室组织的教学查房1次以上;

1.3.2.2.4 每月进行三基理论和三基技能、专科理论和专科技能考核一次,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完成;完成护理部规定的三基理论和技能考试;

1.3.2.2.5 按专科要求完成整体护理病历,每季度完成护理计划一份;

1.3.2.2.6 出科时完成出科小结一份;

1.3.2.2.7 每年完成护理论文或护理心得一篇;

1.3.2.2.8 本科生每年完成授课一次(大科内);

1.3.2.2.9 每年完成护理综合能力的考核(护理程序的临床运用)。

1.4 制定培训方法

1.4.1 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方法:以自学、科室、护理部组织相结合的形式。

1.4.1.1 专题讲座 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全院性护理业务专题讲座,内容有护理学新进展、护理管理及专科护理等;外请专家授课,安排护理部成员、护士长及护理骨干轮流主讲;各护理单元由护士长每月组织4次专题讲座,主要内容为专科护理、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等。

1.4.1.2 教学查房 护理部每季度组织1次个案护理查房,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参加,主要侧重整体护理,工作程序运用、临床护理疑难问题讨论等;各护理单元每周组织1次教学查房,内容包括专科护理、整体护理、常规护理等。

1.4.1.3 学习笔记 每名护士均建立学习笔记,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规划进行学习,同时做好笔记,每周一由护士长检查本科护士学习情况,每月由护理部组织检查。

1.4.1.4 操作训练 新上岗护士第一个月由护理部安排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训练,每半年集中示教护理操作,各科护士长及科室带教老师每月组织训练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

1.4.1.5 专业考核 定期考核验收训练情况,护士长每月组织科内考试,将每名护士的训练考核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在轮转手册中;护理部验收护理操作考核情况,每1-2个月进行理论考试,年终举行全院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大比武。

1.4.2 交流技巧培训方法

1.4.2.1 组织以人际交往、护患沟通为主题的聊天活动,让其畅所欲言,介绍护理工作中的切身经历和体会;

1.4.2.2 组织护理服务规范演示,提高新护士的感性认识;

1.4.2.3 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帮助新护士树立自信心,鼓励她们多与病人接触,为她们安排一些健康宣教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督导,要求在工作中学会应用移情,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分析问题,从病人的利益思考问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1.4.3 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训方法

1.4.3.1 建立科室专科疾病抢救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作为新护士入科培训的重点内容,培训时结合科室模拟演练,从而强化应急意识,提高应急能力。

1.4.3.2 有计划地安排她们参与临床疑难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过程,并及时给予指点与讲解,,提出最佳方案,逐步引导和提高她们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制定考核标准、方法和考核要求

1.5.1 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

1.5.1.1 根据护士毕业后教育的总体目标,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内容分为仪表仪容和医德医风、护理临床实践工作质量、完成培训指标、护理理论和护理技能考核、科室评价等方面。

1.5.1.2 采用量化打分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月度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

1.5.1.3 由本人先写出书面小结,护士长和带教老师根据工作表现和平时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记录在册。

1.5.1.4 轮转结束时将考核手册上交人力资源部,作为试用期转正及年度考核的依据。

1.5.2 考核要求(按各阶段的培训要求进行考核)

1.5.2.1 完成阶段培训计划无延期(3年培训期间的病假、事假累计超过3个月者,延长相应培训期,产休假延长相应培训期);

1.5.2.2 基础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考核合格;

1.5.2.3 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考核达标(包括临床实践和示教室的技能考核);

1.5.2.4 胜任临床各班次的工作,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的评价合格;

1.5.2.5 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

1.5.2.6 完成培训手册记录;

1.5.2.7 通过执业考试;

1.5.2.8 无病人投诉;

1.5.2.9 无重大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2 青年护士规范化培训统一管理效果评价

我院自2005年青年护士规范化培训统一管理引入双导师制以来,共有254名护士参加培训,其中本科 103名, 专科142名.中专9名,系统化培训管理不仅培养了合格的护士人员,满足医院规模日益发展的需要,同时提升全院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至今为止,共有74名护士顺利完成规范化培训并转为定科后专科培训

2.1 提高年轻护士护理业务知识及专业技能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做好计划并组织实施,三基三严系列培训考试,精讲多练,并成立考核小组,建立良好的考评制度, 分层次严格考核,奖罚分明,有奖有罚 ,及时反馈信息给个人及导师. 提高年轻护士护理业务知识及专业技能,提高护士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2.2 提高了青年护士的临床工作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培训中,通过多科室轮转, 实施岗位培训,要求临床各科室第1个月统一培训内容:熟悉科室情况,护理工作制度,各班工作流程;熟悉病区内各种物品的消毒隔离情况及抢救车的各种药品、物品情况;

由主班护士负责,指导各种信息的输入,掌握收费的标准;由带教老师负责,见习基础护理操作,护理临床实践,健康教育;开展以提高交流技巧为目标的培训,如以人际交往、护患沟通为主题的聊天活动, 护理服务规范等演示, 并安排一些健康宣教内容,不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年轻护士经提高了临床工作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2.3 增强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通过培训.转变观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互动参与型护患关系.抓好“四个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环节落实,时间落实,全方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我院自2005年以来,病人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江苏省行风评议测评中,对60家二甲以上医院出院病人满意度测评,我院连续三年取得了名列省内第二,苏州第一的好成绩.

2.4 提高导师的职业素质,主动学习意识.

全程及岗位专科导师制引入青年护士规范化培训, 随着护理本科教学普及,本科毕业生不断增加,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角色提出更高目标和要求,教学相长,有压力才有动力,不断提高临床指导老师的自身建设目标,制定5年期远期目标规划及1年自身建设目标计划,年初有计划,年终对照目标检查并考核,近4年出国研修4位,在读硕士6位 ,尤其是全程规范化培训导师,除外丰富的临床试验扎实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带教能力, 在带教过程中,首先注重良好师生关系,其次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随时做到关心年轻护士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并以健全人格魅力影响青年护士,关心她们的成长.

2.5 提高全院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学术水平

目前我院护理人员601位,本科占 32.56%,专科60.10%,合计达92.67% 近4年来完成本年学历教育59位,目前在读本科61位 近年来数量质量不断提升,09年度共数97篇,其中统计源 55篇.护理新技术37项, 各级科研立项13项,.近4年来我院护理人员共发表各级各类论文数281篇,开展新技术计58项,科研立项 26项,其中省级科题1项,苏州市级4项,科研新技术奖项共13项.我院全体护理人员本着“宽广、仁爱”,“精、勤、亲、进”的医院精神和“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科学发展,科技兴院的办院方针,勇于创新,敢于争先.争创三级医院,不断提高护理队伍素质,提供高质量服务,为公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洪军 护士规范化培训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3

[2]尹慧贞,.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实施”导师制”的做法与成效 中华现代药物应用2008.vol.2,nNo.6

[3]金学勤等,未注册护士双导师制带教职工的临床实践,护理学杂志2007vol.22 No.23

护理个案论文范文第2篇

管理对象为医院临床护理人员201名,年龄18一55岁;学历:本科5名,大专105名,中专以下90名;职称: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62名,护师65名,护士70名。

二、方法

制定护理分层晋升制度和流程;成立分级进阶管理组织和考评小组;根据护士临床专业能力制定分层晋升培训计划和考评标准;护理层级管理绩效分配方案;使各级护理人员能够适应不同工作任务,培养一支能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护理队伍。

2.1临床护理岗位可依据护士专业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参考护士的工作年限与学历水平等因素分为NO一N4四个技术级:NO级(新近人员):临床工作未满1年,通过岗前教育训练。Nl级(成长期):临床工作满2年以上,完成Nl临床专业能力训练且通过Nl审查合格者,能负责病情较轻患者的基础护理。NZ级(熟练期):临床工作满3年以上,完成NZI喻床专业能力训练且通过NZ审查合格者,能负责病情较重患者的护理。N3级(精通型):临床工作满4年以上,完成N3临床专业能力训练且通过N3审查合格者能负责重患者的护理,承担临床带教、专科护理指导等工作。N4级(专家型):临床工作满5年以上,完成N41喻床专业能力训练且通过N4审查合格者,能负责疑难、危重患者专科护理,承担护理咨询、专科护理门诊、全院护理会诊以及专科指导、护理研究等工作。

2.2分层次培训的管理:①成立分层次管理评审、培训小组,负责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进阶评审工作。②各级护理人员实行分层培训。③分层次进行考核和进阶评审。④培训计划和进阶评审结果纳人个人技术档案,并根据实际需要修改完善培训计划和进阶审核标准。

2.3管理方案

2.3.1NO级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层级晋升要求:通过职前教育训练;通过新近人员考核;熟悉环境及工作流程;每月一篇读书报告或工作心得报告。

2.3.2Nl级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层级晋升要求:通过Nl职前教育训练和考核;在职训练ZOh/年;熟练掌握一般患者护理;通过读书报告审查合格;参与个案护理指导;科内小讲课2次坪。

2.3.3NZ级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层级晋升要求:通过NZ在职训练2h0坪并通过考核;参加院内学术活动h5;熟练掌握一般患者护理;重症级困难患者护理;通过护理案例分析审查合格;协助指导护生;协助指导新近人员;科内小讲课3次坪;重症患者护理时数30h0坪参与课内护理质量管理活动。

2.34N3级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层级晋升要求:通过N3在职训练ZOh/年和考核;院内学术活动sh;熟练掌握重症患者护理;通过3个护理个案报告审查;担任Nl、NZ教育课程级主持3h/年;独立指导护生级新近人员;护士长30日/年,主持科室质控会议2次坪。

2.3.5N4级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层级晋升要求:通过N4在职训练ZOh/年和考核;接受护理管理训练;院内学术活动h5坪;熟练掌握重症患者的护理,专科护理;通过专案分析报告审查;指导NZN3训练课程及主持护理培训教育活动12h/年;护士长30日坪,主持院内护理质控活动或讲课2次/年;护理科研报告或论文1一2篇。

2.4层级晋升要求

各层级护理人员自愿填写申请表送护理部审核,护理人员填写申请时可根据自身能力情况跳级晋升。;护理部考察申请资格;符合者接受考评组对其临床专业能力及平时工作进行考评;所在科室提供在职教育训练和重症护理时数证明;考核成绩符合要求指标者(成绩全80)可通过申请;考评组报护理部;护理部主任拟定晋升名单通知人事科公布层级晋升人员名单;科室调整分配晋升人员的绩效工资。临床护理人员晋升护理技术职称(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师、护士)时要参考护理层级。

三、讨论

3.1临床护士分层管理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护理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护士每天不仅要妥善完成各项护理工作,还要准确书写相关护理记录;不仅要从事护理、预防、保健等基础工作,还要从事管理、教育、科研等高层次工作;不仅扮演治疗者、咨询者、指导者等职业角色,还扮演妻子、母亲等家庭角色,这些都对护士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大挑战。开展护理人员分层次管理,将会优化护士的能力结构,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并使其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护理人员能力及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与平台,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以及自我成就感,有利于促进护理人员的个人发展。通过实施规范化分层次培训与考核,对各级护理人员提出了明确的职责要求,使其能够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中,发挥各自的角色功能,不断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人文等方面的需求,推动护理工作不断向深层次发展。护理科研能力的提高更是提升了护理创新能力,推动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分层管理模式对有效改善护理队伍的人才结构,改变中国护理发展滞后于临床的尴尬现状,促进护理尽快走出低谷具有重要意义。

3.2合理运用绩效考评制度

针对各层次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培训考核制度,对新护士级毕业1一3年护理人员的考核以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基础知识为主;对毕业4一5年护理人员、护士的考核以专科护理知识及占课技能为主,使其尽快掌握临床疑难、重症疾病的护理,掌握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的知识;对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护理人员的考核以专科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为主,同时突出知识更新;对专科护士的考核则以培训班专科卢纶和专科技能操作考试为主;对护理管理人员的考核,护理部制定护理管理人员考核标准,通过定期级随机抽查,病综合年度述职、主管院长评价、职工评议等进行。引人工作量化考核机制,根据护士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晋升、评优想结合、体现多劳多酬,忧劳优得的分配原则。引人竞争机制,以按需设岗、按岗择人、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为原则,让其能者展其能,获其酬,各司其责,以最大化激励哥层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其不断调整只是结构,提高综合能力,满足患者对疾病治疗护理的一切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与管理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难题,但同时又是一种适合现阶段中国护理工作的护理模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需要广大护理管理者与时俱进,运用别人的经验,联系自身的实际,用于创新,多角度,多层次考虑护理问题,充分发挥层次护理人员的潜力和自身价值,规范临床护理工作,落实重症护理与基础护理,不断提高护理综合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护理个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妇产科;优质护理;方法与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60-02

我科室根据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为主导方向,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并秉持“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的理念,积极开展护理服务品牌建设与星级服务工作,结合科室实际,根据专科护理工作的特点与难点,以科室为团队创专科护理服务品牌护理质量得到提升,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方法

1.1 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

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和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在严格遵守医院护理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人员配备,重新修订了优质护理责任制排班形式下的各班岗位职责工资流程,工作标准等,能使责任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

1.2 多渠道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之前,医院对基础护理的态度存在明显的误区。针对这些情况,首先加强护士对基础护理的认识,教育,引导护士正确认识基础护理对产妇,婴儿,妇科各种病人的重要性,另外,提高分级护理收费和床位收费,增加护士夜班费,提高工资,尽可能体现护士劳动价值,使护士的观念得以改变。护士劳动成果得到尊重和鼓励,从而促成护士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形成积极态度,更好的为产妇、婴儿、妇科病人服务。

1.3 加大人力资源和设备投入,发挥护理队伍积极性

根据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为主导方向,实行责任排班制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多途径协调产房班的助产士和病房班的护士在年龄上,经验上的搭配。而护士长全面监控护理质量。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实行电子病历,简化病历,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病房,和患者心与心的交流沟通,从而更加了解患者的病情,落实基础护理,用药指导。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4 加强护士技能培训,激发服务潜质

对全科室护士实施三基训练和专科技能培训。制定低年资护士及轮转护士的培训计划,设专人负责,定期考核。制定每周业务学习,每月护理个案查房,实行电子化学习与创新,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1.5 落实基础护理,将基础及专科护理有机结合。

落实责任护士,责任护士负责床位8-10人,输液及其它所有的治疗及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责任组长对分管小组进行工作安排,督查及评估。护士长利用日常查房及不定期抽查,检查各班次的护理工作质量,并将检查结果在晨会上反馈存在的问题。同时开展母乳喂养宣教及指导、新生儿游泳等专科特色服务,每周四门诊开展孕妇培训,根据不同层次设计课题,使之落实到位。

1.6 实行了解护理工作被认可满意度,完善激励机制。

设立优质护理专栏,请患者在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随时进行监督,提出好的建议或不足,定期发放护理工作满意调查表,从工作态度,仪表,入院宣教,能否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操作水平,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病房环境管理等各项工作标准进行调查,评出每年星级护士。在病区护患沟通园地中公示,并予以奖励,以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2 成效

2.1 护理服务被认可度显著提高

基础护理是护士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最好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护士通过真诚,热情,细致,周到的基础服务,增进了护患间的感情和沟通。依据自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工作态度,仪表仪容,入院宣教,能否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操作水平,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病房环境管理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成效显著。

2.2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提升了护理服务品质

由于转变了观念、统一了思想,实行优质护理责任包干制,护理人员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她们乐意落实各项护理工作,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护士工作由以前“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在此期间,我科室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采用电子病历,明确岗位职责,进行有效的远程培训,大大提高了护理的执行力度和护理质量。

2.3 开展优质护理后提升了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以往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抱有侥幸心理,想浑水摸鱼混到退休,但是经过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三严训练的专科技能后,通过全方位,多途径的培训,以及定期考核来落实开展优质护理。现在护理队伍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了,许多年轻护士开始努力提高学历层次,积极撰写论文,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同时她们的独立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

总之,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明确了岗位职责,理顺了工作流程,实现了基础护理,提高了专科技术,对病人入院到出院,提供全程,专业,周到的服务,能让患者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显著提高了护理质量。实践证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让患者满意,医生满意,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 陈美环. 基层医院护士对基础护理的态度和落实现状的调查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 32(8):1322-1323.

[2] 王玉英.临床护士对基础护理认识和实施现状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8,14(2):231―232.

[3] 刘苏君.基础护理一一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4] 岳丽清,李映兰,高红梅,等.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初步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14―316.

[5] 屈铭芳,段蔚琨. 妇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成效[J] .心理医生,2011.

[6] 周燕,左云云.护科门诊辅助检查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J] .护理学杂志,2012,27(8):61―62.

护理个案论文范文第4篇

>> 家庭养老的现实可行性及模式探究 探究以房养老的可行性 啦啦操课程在上海市同济中学开展可行性的调查与分析 PPP模式应用于我国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上海市社会工作机构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广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现状探究 以房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自助养老的经济可行性 “以房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票据交易机构多元发展的可行性 试行法定机构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实践的可行性探究 河北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可行性探究 养老院“公私合营”运营模式可行性探究 佳木斯市旅游养老村建设可行性分析 民办高校增设英语语法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浅析民办高职教师职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不同课型合作探究的可行性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在此大背景下,有数据显示,上海老年人口每年新增近20万。因此,上海老龄人口的真实养老需求不容小觑。

由于有着“居家养老”和“养儿防老”等传统思维的影响,上海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很大程度上将由子女来提供和满足。中国人看重孝道,作为子女应亲力亲为尽孝服侍老人的思想观念是潜在的,也就形成居家养老仍然是目前养老模式的首选之格局。李静(2011)在一份针对北京近600名老年人的调查中发现约有80%的老年人不愿意去住养老机构[ 李静,《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求研究——以北京市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经济原因

上海在过去的10年中,经济总量以超过12%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从2000年4771.17亿元一跃达到2011年的19195.69亿元。人均GDP也是居于全国之首,在2011年高达82560元[ 参考上海市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data/toTjnj.xhtml?y=2012。]。

有了经济基础,上海市政府频繁推出计划支持养老机构的建设。养老机构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被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范畴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政工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告一段落后需要努力提升的空间,也是政府对于承担社会养老责任和分担独生子女“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具体举措。

在老龄化社会和“四二一”家庭结构下,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消费需要有相应的提供方来对接,除了医院提供防病问诊的功能外,养老机构的建设能够满足老年个体或群体日常化养老的旺盛需求。

心理原因:马斯洛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一份针对老年心理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的调查中显示,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最高,其次是情感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傅双喜,《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报告》,《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2010年,第17页。]。而在朱宝安、杨铁光的研究中指出,老年人的需求排在前三位的主要是餐饮供应、医疗护理、文体活动。

对于老年人来说,除了最基本的饮食起居外,最重要的需求就是情感社交需求。而上海的传统养老机构因为硬件条件不佳、老年人混居、缺少开放空间等制约因素不被广泛接受,所以老年人不愿意去,但这绝不意味着养老机构对于一座城市不重要。恰恰相反的是,如果养老机构能够针对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提供专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这对上海和上海老年人群体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民办养老机构在上海的经营现状

公立和民办养老机构概述

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数据,截止2012年底,全国建成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别公立养老机构4万多个,床位390多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5张。比较2002年的数据,我国各类公立养老机构近4万所,提供床位109万张,收养老人5万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传统的公立养老机构仍然以床位作为评价标准,也就忽略了老年人除了起居饮食的其他需求了。同时,囿于财政拨款的压力,在建设资金上受到很强的约束。

民办养老机构是指由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有三种主要类型:日托型、寄养型、治疗型[毕素华和陈如勇,《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思考》,《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30-133页。],能分别满足老年群体和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日托型相当于老年人的“托儿所”,白天子女上班前把老人送去日托型养老机构,晚上再把他们接回来,由家庭照料。这样既减轻了“四二一”结构家庭的赡养压力,同时也能让老人不会感到缺乏“家”的温暖,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寄养型主要针对的是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因为拆迁等原因暂时没有住处的老年人。居住期可长可短,完全按照老人的需求,随时入住又可随时搬出,非常灵活。治疗型的养老机构也满足了高龄老人和有些患有慢性疾病、或者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求。这些机构结合自身条件与当地附近医疗机构形成合作关系,切实解决高龄老人的医疗需求,养老护理兼顾,是一种既能满足老年人日常需要,同时能够提供医疗救护支持的新型养老机构。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入住老人分类,一般分为四类:完全自理、半自理、无自理能力、临终关怀。然后根据不同类别的老人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四个层级,进而按照不同等级提供护理服务。

除了提供老年人饮食起居、文娱活动、医疗护理三项最迫切的需求外,上海民办养老机构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有:接车探望、无障碍设计、康复照料。上海徐汇和浦东一些高端的民办养老机构会为老年人子女提供免费接车探望服务,让老人与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沟通交流。养老院在建筑设计上也十分人性化,增设了很多无障碍设施和细节,帮助老年人生活起居,减少了发生意外的风险。除了基本护理服务,一些养老机构还提供康复照料服务,为满足更多老年人需求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民办养老机构在上海经营成本估算

在上海,较为适合于兴建民办养老机构的位置房屋租金水平大概在2元/平方米/天,每一个养老床位约占15平方米(独立卫生间的双人套间),一个月的房屋租金成本就要900元。同时,养老机构的建筑适宜性要进行改造,还要进行适当的家具设备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假定一张床位投入为4万元,分成7年摊销,每月摊销费用也有480元。餐饮的成本按照每天10元计算,每月平均300元。能源费用按照居民用电价格基准考虑,每平方米180千万时/年,每张床位每月为112元。

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是需要配备保健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按照护理标准,机构收住完全不能自理的卧床老人,与护理员的配备是2:1,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与护理员的配备是4:1。平均每个护工照料3个老人,一个护工的人力成本是4200元(扣除社保等,实际工资只有2960元),一个床位人工服务成本需要1400元。

以上总计,一个床位的直接成本(即按照养老的基本需求:起居饮食和日常护理)就已经达到3192元,还没有考虑税金以及大量的养老设施采购及维护成本、财务成本、初期市场推广销售等复杂的成本。

民办养老机构在上海收费计价和盈利能力

上海民办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主要也是针对三项内容:床位、餐饮、护理。一般而言,民办养老机构的房型分为单人、双人、三人,少数还有四人及以上的。收费范围从几百到几千不等,按照不同的房型以年、月、日分别结算计费的方式,方便不同时间段需求的老人。餐饮收费一般按照人头收费。

在调研了上海数家养老机构的报价和收费标准后,做了如下表格。

表2上海市25家养老机构费用调查

观察表2, 总结出民营养老机构在上海经营的几个特点:

第一、按照公立养老机构的划分方法,民办养老机构一般属于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原因不难推断,毕竟是盈利性质的机构,与救济意味很重的针对三无老人的福利院、敬老院等公立养老机构区别开来。

第二、在实际收费标准上,民营机构普遍高于公立养老机构。但是民营养老机构的价格区间非常大,意味着上海民营养老机构碍于现实,为了避免养老资源闲置,仍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公立养老机构竞争最广泛的客户。

第三、上文提到2011年上海市人均消费在医疗养老上的支出是1129元,而上海市人保局披露数据:2012年调整后的上海市平均退休养老金是1721元[ 2013年1月1日起,上海城镇企业退休养老金月增310元。]。(而在上文中,我们也已经得到民办养老机构单人的运营成本估算为3192元。)无论用两组中的哪一组数据,都无法保证老年人能够只用当月退休养老金便可支付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费用,更不用说要让民办养老机构盈利了。

第四、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是当前很多民营养老机构所面临的窘境。这也间接导致这些民营养老机构无法提高服务质量、无法高薪留住护工,进而扩大改建原有设施,进行硬软件升级,从而吸引更多的老年群体。此外,由于资金上的不富裕,民办养老机构难以提供有力的医疗服务支持和休闲娱乐设施,只能维持吃住等基本需要。

民办养老机构在上海的建设前景

养老机构在外国运营经验借鉴

鉴于上海民办养老机构目前的生存状况:养老机构入不敷出,广大老年人又因收费标超过支付能力而却步。如何破解这一困境难题是民办养老机构在上海真正落地开花的关键。我们首先将视线转向国外,了解他们在养老模式的选择和养老机构的运营上有何借鉴之处。

欧美老年人养老强调独立性。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中,独立地生活不给别人带去麻烦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更是社会价值。这与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欧美很多老人是独立在家居住,和子女保持“有距离的亲近”。养老机构则在尊重老人独立性的基础上提供家政服务、运输、供给膳食等上门服务。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属于高福利国家。澳大利亚对于老年人养老给予高额补贴,每人每周可达170澳币(折合人民币超过1000元),同时还可以让老年人享受免费的健康卫生及保健服务。这样的支付规模上海市政府财力恐怕难以实现。养老机构方面,老年人如果选择入住老年村等养老机构,则强制缴纳退休金的85%,不足额由政府补贴,这种模式仍然是以政府补贴为基础。目前,澳大利亚老年人中有超过55%入住退休村等养老机构。值得借鉴的是,养老机构的培训体系十分健全,人员编制也参照公务员标准,能留得住人,保证运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同属亚洲的新加坡和日本也有值得上海学习的宝贵经验。新加坡的经验主要是政府层面上的,政府不仅通过强制储蓄到中央公积金账户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而且从孝道文化、立法[ 新加坡于1995年颁布了《赡养父母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以及政府补贴三个维度鼓励子女尽孝。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在尊老的文化观念上十分相近。日本在197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又在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GDP大约在2000-3000美元间,当时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是2.4618。因此,日本的总体老龄化进程中体现的速度快、基数大等特点和上海的情况相类,具有很强的借鉴参考价值。日本老人主要与长子家庭三世同堂,居家养老模式也是他们青睐的。除了强大的护理保险服务体系外,日本的养老机构也以种类多、设施温馨齐全、服务周到、文娱活动丰富、详尽的医疗护理个人档案为竞争优势[ 李晓静和娄凤兰,《日本养老机构见闻及启示》,《中华护理教育》,2012第3期,第144-145页。]。

上海政策扶持及前景

上海市政府积极相应,颁布了地方性法律条文,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2006年,紧接着中央文件的下发,上海《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对于老年人口的养老补贴和护理补贴的具体办法[对60周岁及以上低保、低收入且需要生活照料(照料等级分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本市户籍老人,给于每人200元/月的养老服务补贴。照料等级为中度或重度者,设立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标准为中度每人100元/月、重度每人200/月。],同时对在上海建设民办养老机构的未来描绘了方向和蓝图。

民办养老机构在沪发展前景-以亲和源为例

在上海,最为独树一帜的老年机构当属亲和源老年社区了。亲和源老年社区坐落于上海市浦东区康桥小镇,位于上海市郊。该社区内的建筑设施包括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健康会所、配餐中心、景观花园等。该社区和上海市老年学校、上海市曙光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为老年社区的居住会员提供学习、医疗服务。

这种养老机构的出现是一种突破。首先,用会员制的方式突破原有按提供服务的方式收费,解决了最主要的资金问题。当然,这中收费模式具有一定的经济壁垒,将家庭收入和储蓄一般的老年人群排除在目标客户之外。

其次,提供的服务方面也充分挖掘了老年人的身体心里需求。亲和源非常著名的是其“管家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切生活起居、文体娱乐、医疗护理、健康维护等服务,服务较之一般养老机构全面升级,力求让老年人过上悠闲、从容、自由、受尊重的生活,满足生活自理能力不错的老年人除了卧榻、餐饮时间外的其他更多时间的生活需求。

第三,亲和源突破了固有的养老机构概念,向大型养老社区方向迈进。由于不再局限于一张床、一间房,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大了,身心舒展了,自然也就乐于接受这种状态。

结语

上海拥有的公立民办养老机构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设施简陋、不能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大部分公立和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是以满足老年人基本饮食起居需求为标准,辛苦地维持着基本的收支。经过简单地估计和测算,大部分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是非常尴尬的,低于机构的日常经营成本,却高于老年人平均所能承受的消费水平。

为了解决这个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更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民办养老机构自身的创新思维来为自身造血,为潜在的庞大客户群体创造新的价值。根据全文的分析和案例探讨,本文认为,更专业的服务、更有效的融资收费模式、更广阔的视野、更自由的空间、更体面的生活将是未来民办养老机构优于公立养老机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毕素华和陈如勇,《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思考》,《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30-133页。

[2]陈杰,《推动民办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12期,第118页。

[3]傅琳,《民办养老机构:困境与出路》,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傅双喜,《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报告》,《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2010年,第17页。

[5]胡强、庄红、孙清和孙韵怡,《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满足现状调查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2年第10期,第703-705页。

[6]李晓静和娄凤兰,《日本养老机构见闻及启示》,《中华护理教育》,2012第3期,第144-145页。

[7]李静,《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求研究--以北京市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8]刘峰、邹鹰、黄峰梅和杨文俊,《试论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2004年,第14页。

[9]陆碧蕾和赵学军,《社区老年人心理需求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第12期,第1911-1922页。

[10]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29-35页。

[11]邬沧萍、王琳和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第8-15页。

[12]姚建莉,《上海筹谋养老产业新政补贴力度全国之首》,《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9月14日第2版。

[13]张登国,《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与对策》,《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15-18页。

[14]章晓庆和叶松青,《上海老年社区规划和老年住宅建筑设计的探讨》,《上海城市规划》,2007年第3期,第5-8页。

护理个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 个人资料 个人资料权利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电子文件大量产生。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1].电子文件的诞生标志着档案开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电子档案阶段。信息技术融入档案工作,使得档案管理更加高效、迅捷、低成本化,加上档案电子化和网络化后,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档案资料,产生了巨大效益。然而,电子档案和许多新生的信息技术产物一样,从出生时起就面临着许多法律上的尴尬,如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问题[2]、原始性问题[3]、保密性问题[4]等等。随着国际社会对个人资料的保护,电子档案所涉及的个人的权利问题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的档案管理中更是突出。

一、电子档案与个人资料

电子档案是传统纸面档案的电子化与网络化产物,与纸质档案有相同的本质,都是文件存在的一种方式。但是,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也有明显的特点[5]:首先,电子档案中信息与载体可以分离(信息数据化、载体虚拟化);其次,可复制性强,复制件和原件不易区分;第三,信息的稳定性较弱,比如说修改相对容易,并不留痕迹,信息容易丢失等。电子档案的这些特点使得电子档案中的个人资料容易处理,也容易遭受侵害。电子档案中记载的公民的基本特征和情况的资料,构成个人资料。所谓个人资料,也称个人数据(personal data)是指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住址、学历、职业、婚姻、家庭、健康、病历、特征等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共同形成的,足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这种资料以一定的媒介作为载体,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通常以网络、光纤、硬盘和其它硬件设施为载体,采用丰富的表达方式,如符号、声音、动画、电影、录像等等。

个人资料有如下特征:

1、个人资料的主体限于自然人,而不包括法人。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自然人是个人资料的信息源,个人资料负载了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个人资料应得到法律保护,这是当代保护自然人一般人格权的必然选择。民事主体的外延十分广泛,除自然人外,还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虽然拥有它们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资料,但这些资料并不构成本文所研究、讨论的个人资料。即纯粹关于法人及其它非法人组织的资料不是个人资料。当然在法人及其它非法人组织营业活动中收集的关于其客户、员工的资料中,有一部分或全部可能会构成个人资料。

2、个人资料是可以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共同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资料。在纸张、证件、文件、硬盘、网络服务器等媒体上储存的个人信息是很丰富的,它们涉及个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姓名、性别、爱好、兴趣、社会保险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习惯、肖像、漫画、奖励、职业、收入、学历、婚姻状况、病历等等。其中,有些能直接指向某人,有些则不能直接指向而必须与其它资料一起才能用于识别某人。能直接指向的,笔者称之为直接个人资料,如肖像、姓名、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即为此类。与其它信息结合才能指向的,称之为间接个人资料,如性别、爱好、兴趣、习惯、职业、收入、学历等等,无法仅通过它们之一就能判断出这是何人的资料。由此可见,间接个人资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人资料,它只是一种可能意义上的个人资料。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直接或是间接个人资料,它们的要件在于足资识别某人。

3、个人资料并不必然为个人资料本人[6]所知。如个人上网时被网络服务提供商非法收集的个人资料,医生掌握的绝症患者未知的个人现实疾病情况的资料,父母知道的而子女不知道的关于子女出生地、出生日期的资料等等。个人资料的这一重要特征,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 A、个人资料不仅指个人知道的资料,其还包括本人不知而足以识别自己的资料; B、个人资料保护法保护的不仅是本人知道的个人资料,而且也保护本人不知道的关于本人的资料,这就提供了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个人资料的保护。

4、个人资料是关于特定或得特定自然人属人或属事之资料。属人的个人资料反映的是个人资料本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关系,它主要包括本人的生物信息。属事的个人资料反映的是本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它反映出资料本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所谓“特定”是指“若某一个别资料得自于某人,而且只有该某人始可能产生此种结果者,该某人即为特定之人。至于以何种方式来辨识关系人和呈现其间之关系,则非所问。”所谓“得特定”是指“当某特定人虽然无法单独以资料来确认,但藉由其他相关资讯之综合研判,仍可得出系某特定人时,此时既可谓该资料系”得特定“为某当事人所有。例如,从大学考试所公布之成绩统计表中,可以相当简单地查知参加某一学科考试之唯一考生。”[7]

二、电子档案中个人资料引发的法律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资料的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输经常引发各种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大量的个人资料在不知不觉中被收集、处理、传播、利用,加上计算机资料比对,使个人资料本人成为无任何隐私可言的“透明人”,让人们普遍感到不安;

2、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个人资料,使个人资料不能与人格保持同一性并带来其他人格利益的损害等问题;

3、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个人资料经由计算机和网络被非法或不当收集、处理、利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人们的人格利益以外的合法权益受到个人资料泄漏的影响而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这些问题使个人资料保护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引起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关注。

就电子档案而言,国内目前出现的一些情况和现象急需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例如,未经档案所涉及的个人的同意以营利为目的向各有关组织出售其档案记录,档案管理机关未对电子档案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致使个人资料泄露,档案管理机关不允许档案所涉及的个人查阅档案中的个人资料,通过网络可以查知电子档案中的个人资料等等。

(二)保护的法律基础

个人资料保护的法律基础究竟为何,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内学者的著述和论文多认为,保护个人资料就是为了保护个人资料本人的隐私,个人资料本人享有的各种权利渊源于个人对其隐私信息的支配。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举一个例子,就能否定这种认识。交友网站上公开给网民阅览的个人资料不构成隐私,没有承载隐私利益,这时有人非法修改、删除这些资料,如果援用隐私权的规定,个人资料本人将得不到任何救济。

既然不是隐私权,个人资料的民法基础究竟为何?笔者认为,个人资料的法律基础在于保护个人资料所承载的民事主体精神性人格利益。个人资料不但是个人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个人的社会属性和各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其上承载了个人资料本人的各种精神性人格利益,侵犯个人资料必然造成本人的某种精神利益的损害,甚至带来精神痛苦。为此,个人资料本人可以如姓名权人支配其姓名、肖像权人支配其肖像那样,依法支配和控制其个人资料,保护其精神性人格利益,任何人不得非法干涉,否则构成侵权。

个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是难以列举穷尽的,它的具体内容只能在个案中予以确定。对自然人精神性人格利益的保护,多采取保护精神性人格利益载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姓名权、肖像权的保护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只能说个人资料承载了精神性人格利益,而不能抽象的确定究竟承载了那些精神性人格利益。应注意的是,个人资料保护的精神性人格利益也包括隐私利益,当某种个人资料构成隐私信息时,这种个人资料获得隐私权和个人资料保护法的同时调整,发生竞合。

那么,个人资料承载的利益可否是财产利益呢?笔者认为个人资料保护的核心意义在于精神性人格利益,而不是财产利益。有学者认为“个人资料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个人对该资料享有无可争议的所有权。”并认为“……所有权人均享有对个人资料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8]这种认识显然不妥。个人资料是个人人格的外化,它本身体现的是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而且所有权的客体必须是独立物和特定物,个人资料也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把本人对个人资料的权利理解为所有权,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

个人资料体现的主要是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并不是说个人资料毫无价值。相反,同其它人格权客体一样,个人资料可以间接表现出它的财产价值。[9]如名人的个人资料可以被利用于电影,名人可以从中获得收益;个人资料被侵权后,本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等等。正是个人资料的这种财产价值,使得个人资料被广泛的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使得个人资料保护问题更显紧迫。

由于个人资料直接关涉个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个人资料保护在发达国家很快得到了立法支持。美欧等发达国家先后出台各自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1977年《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英国1984年《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之利用与将其提供于公务规范法》、法国1978年《资料保护法》、日本1988年《有关行政机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国际组织也制定了个人资料保护的相关规则,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0年《隐私权保护及个人资料跨国流通准则》、欧洲理事会1981年《个人资料自动化处理时个人保护公约》、联合国1990年《自动化资料档案中个人资料处理的有关准则》。不仅如此,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出台了相关立法。

三、个人资料保护的原则

个人资料保护得到立法的支持后,很快形成了一些原则:

1、限制收集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主要是,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原则上应加以限制;资料的收集应有法律上的依据或当事人的同意。

2、资料完整正确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主要是,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的个人资料应是关于个人的某一方面的完整的信息,资料的内容反映资料本人当前的而不是过去的实际状况,资料不但是完整的而且是正确的。

3、目的明确原则。收集个人资料应基于特定目的,目的应当是合法的;利用个人资料原则上应与收集时的目的相一致;只有在为维护自身重要利益、社会公益或经资料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用于不同与收集时的目的。

4、利用限制原则。个人资料的利用除法律规定和经当事人同意外,不得为收集时目的以外的利用。

5、安全原则。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个人资料的主体应当尽谨慎小心之注意义务,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保证个人资料不被非法收集、处理、删除、更改、利用并免于其它潜在的危险。

6、本人参与原则。本原则是指个人资料本人对其个人资料得依法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个人资料相关的其他主体负有不干预权利人实现其权利的义务。

7、公开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收集个人资料应当公开,不应秘密进行。收集方式、方法、程序、个人资料目录等内容应当公之于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公开的信息不应包括个人资料的内容,这里的公开主要是为了使个人资料本人知道何人于何时在何地以何种方式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其个人资料。

上述这些原则的主要任务在于保障资料本人对其个人资料依法进行支配和控制,从而保护资料本人的存在于个人资料上的人格利益。

四、电子档案中的个人权利与档案管理者的义务

法律主要是通过规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同样通过规定个人资料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本人所享有的权利

世界各国个人资料保护法均有当事人权利的明文规定,且各有不同。[10]在这里不能一一阐述,只能择其要者和普遍规定者并根据学理予以介绍。本人依个人资料保护法和个人资料保护理论可以享有如下主要权利:

1、公开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本人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向何人公开其个人资料。

2、请求告知权。查询权的基本内涵是本人可以要求档案管理者告知是否保存了他的个人资料、保存了他的何种个人资料、保存了多少他的个人资料、个人资料的收集方式等有关其个人资料的信息。

3、保持个人资料正确完整的权利。本人有权要求档案管理者就其保存的个人资料与本人的实际状况一致。在不一致时可以要求更改、删除错误的内容或补充不完整的内容,以确保档案管理者收集的关于本人的某方面的信息的真实性。

4、阅览及制给复制本权。本人可以依法查阅档案管理者保存的个人资料,并请求档案管理者制给复制本。

5、删除权。依学说的一般观点,资料收集、处理或利用后,原则上不应保存,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须要保存,始得保存。因而,在档案管理者没有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时,非法储存本人的资料、超过范围储存资料、逾期储存资料,本人均得要求予以删除。

6、报酬请求权。报酬请求权,简称报酬请求权,是指本人因其个人资料被收集、处理与利用而得以向资料处理主体请求支付对价的权利。未经本人同意档案管理者不得将其个人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档案管理者将个人资料应用于营利目的应支付报酬。对档案管理者非法将本人档案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所得收入,本人可以以不当得利要求返还。[11]

7、损害赔偿请求权。档案管理者违反个人资料保护法致本人权益受损的,本人可以要求档案管理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档案管理者可以证明自己无过错的不在此限,即在归责原则上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本人享有上述权利,是为了本人能以积极的行为支配其个人资料,同时在个人资料受侵犯时又可以得到法律的救济。从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两方面入手保护本人基于其个人资料而享有的人格利益。

(二)档案管理者负有的义务

档案管理者的义务是与本人的权利相对的,档案管理者作为本人档案的建立者和使用者,对本人档案中的个人资料负有如下几项重要义务:

1、告知义务。档案管理者应以适当的方式向个人资料本人告知其收集个人资料的方式、程序、范围、目的、使用期限等信息,方便本人知悉有关其个人资料档案的收集、处理、保存、利用状况。

2、保护本人电子档案资料同一性的义务。电子档案资料同一性是指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的个人资料与本人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建立电子档案时,应如实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本人的个人资料。不得收集不真实的资料,也不得断章取义地收集个人资料。处理后的资料要与收集时的资料相一致,处理后的资料与收集时的资料不一致的,要以收集时的资料进行校对。保存的资料要如实的反映本人信用的实际状况。利用过程中的信用资料也应与本人的实际状况相符。从这四个环节把握,才能保证本人信用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才不致于发生侵权。

3、维护本人电子档案库安全的义务。维护安全的义务,是为了防止本人档案信息被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据此,档案管理者在人员、技术设施、管理制度上都应加强对本人电子档案库的保护。特别是那些将档案网络化的档案管理者,更应注意预防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4、在本人行使查阅、复制、更改、删除等权利时提供必要条件和方便的义务,如提供网络的接入服务、告知档案密码、设置专人提供检索服务等。

5、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将本人电子档案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或其它目的。未经本人同意,将本人电子档案资料用于收集个人资料时的目的以外的用途,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据此获利的,要承担不当得利返还责任。

6、承担侵权责任。

档案管理者承担上述义务主要是为了协助本人权利的实现,在利用本人电子档案的同时,对本人的个人资料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以维护本人的合法权益。

要指出的是,以上介绍的权利和义务,在有个人资料保护的国家都得到普遍的承认,同时也适用于其它因个人资料保护而形成的其它关系。个人资料本人享有以上本人享有的权利、个人资料的其它当事人也负有以上档案管理者负有的各项义务。

为捍卫本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档案管理者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本人个人资料急需相关立法的调整。虽然现在还没有个人资料的全国性立法,但可喜的是,我国地方性立法已开始保护特定领域的个人资料。[1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建立起个人资料的保护制度,对个人资料提供充分的保护。

--------------------------------------------------------------------------------

[1] 韩捷:《浅析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 徐富荣:《论电子档案的法律凭据》,《档案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 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中国档案》,2001年第2期。

[4] 康燕玲:《浅析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密及法律认可》,《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5] 韩捷:《浅析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 个人资料本人是指以个人资料识别的特定的自然人。

[7]罗明通等著:《电脑法(下)》,[台]群彦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525页。

[8] 汤擎:《试论个人资料与相关的法律关系》,《法学论坛》,2000年第5期。

[9] 参见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34页。

[10] 例如,美国1974年隐私权法第d、h条;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第19条至21条,第33条至35条;瑞典修正咨询法第8、10条。

[11] ?p建东等译:《德国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23卷,第463页。

护理个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 个人资料 个人资料权利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电子文件大量产生。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1].电子文件的诞生标志着档案开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电子档案阶段。信息技术融入档案工作,使得档案管理更加高效、迅捷、低成本化,加上档案电子化和网络化后,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档案资料,产生了巨大效益。然而,电子档案和许多新生的信息技术产物一样,从出生时起就面临着许多法律上的尴尬,如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问题[2]、原始性问题[3]、保密性问题[4]等等。随着国际社会对个人资料的保护,电子档案所涉及的个人的权利问题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的档案管理中更是突出。

一、电子档案与个人资料

电子档案是传统纸面档案的电子化与网络化产物,与纸质档案有相同的本质,都是文件存在的一种方式。但是,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也有明显的特点[5]:首先,电子档案中信息与载体可以分离(信息数据化、载体虚拟化);其次,可复制性强,复制件和原件不易区分;第三,信息的稳定性较弱,比如说修改相对容易,并不留痕迹,信息容易丢失等。电子档案的这些特点使得电子档案中的个人资料容易处理,也容易遭受侵害。电子档案中记载的公民的基本特征和情况的资料,构成个人资料。所谓个人资料,也称个人数据(personal data)是指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住址、学历、职业、婚姻、家庭、健康、病历、特征等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共同形成的,足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这种资料以一定的媒介作为载体,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通常以网络、光纤、硬盘和其它硬件设施为载体,采用丰富的表达方式,如符号、声音、动画、电影、录像等等。

个人资料有如下特征:

1、个人资料的主体限于自然人,而不包括法人。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自然人是个人资料的信息源,个人资料负载了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个人资料应得到法律保护,这是当代保护自然人一般人格权的必然选择。民事主体的外延十分广泛,除自然人外,还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虽然拥有它们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资料,但这些资料并不构成本文所研究、讨论的个人资料。即纯粹关于法人及其它非法人组织的资料不是个人资料。当然在法人及其它非法人组织营业活动中收集的关于其客户、员工的资料中,有一部分或全部可能会构成个人资料。

2、个人资料是可以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共同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资料。在纸张、证件、文件、硬盘、网络服务器等媒体上储存的个人信息是很丰富的,它们涉及个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姓名、性别、爱好、兴趣、社会保险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习惯、肖像、漫画、奖励、职业、收入、学历、婚姻状况、病历等等。其中,有些能直接指向某人,有些则不能直接指向而必须与其它资料一起才能用于识别某人。能直接指向的,笔者称之为直接个人资料,如肖像、姓名、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即为此类。与其它信息结合才能指向的,称之为间接个人资料,如性别、爱好、兴趣、习惯、职业、收入、学历等等,无法仅通过它们之一就能判断出这是何人的资料。由此可见,间接个人资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人资料,它只是一种可能意义上的个人资料。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直接或是间接个人资料,它们的要件在于足资识别某人。

3、个人资料并不必然为个人资料本人[6]所知。如个人上网时被网络服务提供商非法收集的个人资料,医生掌握的绝症患者未知的个人现实疾病情况的资料,父母知道的而子女不知道的关于子女出生地、出生日期的资料等等。个人资料的这一重要特征,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 a、个人资料不仅指个人知道的资料,其还包括本人不知而足以识别自己的资料; b、个人资料保护法保护的不仅是本人知道的个人资料,而且也保护本人不知道的关于本人的资料,这就提供了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个人资料的保护。

4、个人资料是关于特定或得特定自然人属人或属事之资料。属人的个人资料反映的是个人资料本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关系,它主要包括本人的生物信息。属事的个人资料反映的是本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它反映出资料本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所谓“特定”是指“若某一个别资料得自于某人,而且只有该某人始可能产生此种结果者,该某人即为特定之人。至于以何种方式来辨识关系人和呈现其间之关系,则非所问。”所谓“得特定”是指“当某特定人虽然无法单独以资料来确认,但藉由其他相关资讯之综合研判,仍可得出系某特定人时,此时既可谓该资料系”得特定“为某当事人所有。例如,从大学考试所公布之成绩统计表中,可以相当简单地查知参加某一学科考试之唯一考生。”[7]

二、电子档案中个人资料引发的法律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资料的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输经常引发各种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大量的个人资料在不知不觉中被收集、处理、传播、利用,加上计算机资料比对,使个人资料本人成为无任何隐私可言的“透明人”,让人们普遍感到不安;

2、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个人资料,使个人资料不能与人格保持同一性并带来其他人格利益的损害等问题;

3、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个人资料经由计算机和网络被非法或不当收集、处理、利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人们的人格利益以外的合法权益受到个人资料泄漏的影响而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这些问题使个人资料保护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引起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关注。

就电子档案而言,国内目前出现的一些情况和现象急需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例如,未经档案所涉及的个人的同意以营利为目的向各有关组织出售其档案记录,档案管理机关未对电子档案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致使个人资料泄露,档案管理机关不允许档案所涉及的个人查阅档案中的个人资料,通过网络可以查知电子档案中的个人资料等等。

(二)保护的法律基础

个人资料保护的法律基础究竟为何,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内学者的著述和论文多认为,保护个人资料就是为了保护个人资料本人的隐私,个人资料本人享有的各种权利渊源于个人对其隐私信息的支配。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举一个例子,就能否定这种认识。交友网站上公开给网民阅览的个人资料不构成隐私,没有承载隐私利益,这时有人非法修改、删除这些资料,如果援用隐私权的规定,个人资料本人将得不到任何救济。

既然不是隐私权,个人资料的民法基础究竟为何?笔者认为,个人资料的法律基础在于保护个人资料所承载的民事主体精神性人格利益。个人资料不但是个人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个人的社会属性和各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其上承载了个人资料本人的各种精神性人格利益,侵犯个人资料必然造成本人的某种精神利益的损害,甚至带来精神痛苦。为此,个人资料本人可以如姓名权人支配其姓名、肖像权人支配其肖像那样,依法支配和控制其个人资料,保护其精神性人格利益,任何人不得非法干涉,否则构成侵权。

个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是难以列举穷尽的,它的具体内容只能在个案中予以确定。对自然人精神性人格利益的保护,多采取保护精神性人格利益载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姓名权、肖像权的保护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只能说个人资料承载了精神性人格利益,而不能抽象的确定究竟承载了那些精神性人格利益。应注意的是,个人资料保护的精神性人格利益也包括隐私利益,当某种个人资料构成隐私信息时,这种个人资料获得隐私权和个人资料保护法的同时调整,发生竞合。

那么,个人资料承载的利益可否是财产利益呢?笔者认为个人资料保护的核心意义在于精神性人格利益,而不是财产利益。有学者认为“个人资料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个人对该资料享有无可争议的所有权。”并认为“……所有权人均享有对个人资料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8]这种认识显然不妥。个人资料是个人人格的外化,它本身体现的是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而且所有权的客体必须是独立物和特定物,个人资料也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把本人对个人资料的权利理解为所有权,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

个人资料体现的主要是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并不是说个人资料毫无价值。相反,同其它人格权客体一样,个人资料可以间接表现出它的财产价值。[9]如名人的个人资料可以被利用于电影,名人可以从中获得收益;个人资料被侵权后,本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等等。正是个人资料的这种财产价值,使得个人资料被广泛的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使得个人资料保护问题更显紧迫。

由于个人资料直接关涉个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个人资料保护在发达国家很快得到了立法支持。美欧等发达国家先后出台各自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1977年《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英国1984年《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之利用与将其提供于公务规范法》、法国1978年《资料保护法》、日本1988年《有关行政机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国际组织也制定了个人资料保护的相关规则,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0年《隐私权保护及个人资料跨国流通准则》、欧洲理事会1981年《个人资料自动化处理时个人保护公约》、联合国1990年《自动化资料档案中个人资料处理的有关准则》。不仅如此,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出台了相关立法。

三、个人资料保护的原则

个人资料保护得到立法的支持后,很快形成了一些原则:

1、限制收集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主要是,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原则上应加以限制;资料的收集应有法律上的依据或当事人的同意。

2、资料完整正确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主要是,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的个人资料应是关于个人的某一方面的完整的信息,资料的内容反映资料本人当前的而不是过去的实际状况,资料不但是完整的而且是正确的。

3、目的明确原则。收集个人资料应基于特定目的,目的应当是合法的;利用个人资料原则上应与收集时的目的相一致;只有在为维护自身重要利益、社会公益或经资料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用于不同与收集时的目的。

4、利用限制原则。个人资料的利用除法律规定和经当事人同意外,不得为收集时目的以外的利用。

5、安全原则。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个人资料的主体应当尽谨慎小心之注意义务,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保证个人资料不被非法收集、处理、删除、更改、利用并免于其它潜在的危险。

6、本人参与原则。本原则是指个人资料本人对其个人资料得依法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个人资料相关的其他主体负有不干预权利人实现其权利的义务。

7、公开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收集个人资料应当公开,不应秘密进行。收集方式、方法、程序、个人资料目录等内容应当公之于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公开的信息不应包括个人资料的内容,这里的公开主要是为了使个人资料本人知道何人于何时在何地以何种方式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其个人资料。

上述这些原则的主要任务在于保障资料本人对其个人资料依法进行支配和控制,从而保护资料本人的存在于个人资料上的人格利益。

四、电子档案中的个人权利与档案管理者的义务

法律主要是通过规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同样通过规定个人资料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本人所享有的权利

世界各国个人资料保护法均有当事人权利的明文规定,且各有不同。[10]在这里不能一一阐述,只能择其要者和普遍规定者并根据学理予以介绍。本人依个人资料保护法和个人资料保护理论可以享有如下主要权利:

1、公开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本人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向何人公开其个人资料。

2、请求告知权。查询权的基本内涵是本人可以要求档案管理者告知是否保存了他的个人资料、保存了他的何种个人资料、保存了多少他的个人资料、个人资料的收集方式等有关其个人资料的信息。

3、保持个人资料正确完整的权利。本人有权要求档案管理者就其保存的个人资料与本人的实际状况一致。在不一致时可以要求更改、删除错误的内容或补充不完整的内容,以确保档案管理者收集的关于本人的某方面的信息的真实性。

4、阅览及制给复制本权。本人可以依法查阅档案管理者保存的个人资料,并请求档案管理者制给复制本。

5、删除权。依学说的一般观点,资料收集、处理或利用后,原则上不应保存,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须要保存,始得保存。因而,在档案管理者没有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时,非法储存本人的资料、超过范围储存资料、逾期储存资料,本人均得要求予以删除。

6、报酬请求权。报酬请求权,简称报酬请求权,是指本人因其个人资料被收集、处理与利用而得以向资料处理主体请求支付对价的权利。未经本人同意档案管理者不得将其个人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档案管理者将个人资料应用于营利目的应支付报酬。对档案管理者非法将本人档案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所得收入,本人可以以不当得利要求返还。[11]

7、损害赔偿请求权。档案管理者违反个人资料保护法致本人权益受损的,本人可以要求档案管理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档案管理者可以证明自己无过错的不在此限,即在归责原则上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本人享有上述权利,是为了本人能以积极的行为支配其个人资料,同时在个人资料受侵犯时又可以得到法律的救济。从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两方面入手保护本人基于其个人资料而享有的人格利益。

(二)档案管理者负有的义务

档案管理者的义务是与本人的权利相对的,档案管理者作为本人档案的建立者和使用者,对本人档案中的个人资料负有如下几项重要义务:

1、告知义务。档案管理者应以适当的方式向个人资料本人告知其收集个人资料的方式、程序、范围、目的、使用期限等信息,方便本人知悉有关其个人资料档案的收集、处理、保存、利用状况。

2、保护本人电子档案资料同一性的义务。电子档案资料同一性是指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的个人资料与本人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建立电子档案时,应如实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本人的个人资料。不得收集不真实的资料,也不得断章取义地收集个人资料。处理后的资料要与收集时的资料相一致,处理后的资料与收集时的资料不一致的,要以收集时的资料进行校对。保存的资料要如实的反映本人信用的实际状况。利用过程中的信用资料也应与本人的实际状况相符。从这四个环节把握,才能保证本人信用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才不致于发生侵权。

3、维护本人电子档案库安全的义务。维护安全的义务,是为了防止本人档案信息被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据此,档案管理者在人员、技术设施、管理制度上都应加强对本人电子档案库的保护。特别是那些将档案网络化的档案管理者,更应注意预防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4、在本人行使查阅、复制、更改、删除等权利时提供必要条件和方便的义务,如提供网络的接入服务、告知档案密码、设置专人提供检索服务等。

5、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将本人电子档案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或其它目的。未经本人同意,将本人电子档案资料用于收集个人资料时的目的以外的用途,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据此获利的,要承担不当得利返还责任。

6、承担侵权责任。

档案管理者承担上述义务主要是为了协助本人权利的实现,在利用本人电子档案的同时,对本人的个人资料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以维护本人的合法权益。

要指出的是,以上介绍的权利和义务,在有个人资料保护的国家都得到普遍的承认,同时也适用于其它因个人资料保护而形成的其它关系。个人资料本人享有以上本人享有的权利、个人资料的其它当事人也负有以上档案管理者负有的各项义务。

为捍卫本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档案管理者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本人个人资料急需相关立法的调整。虽然现在还没有个人资料的全国性立法,但可喜的是,我国地方性立法已开始保护特定领域的个人资料。[1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建立起个人资料的保护制度,对个人资料提供充分的保护。

--------------------------------------------------------------------------------

[1] 韩捷:《浅析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 徐富荣:《论电子档案的法律凭据》,《档案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 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中国档案》,2001年第2期。

[4] 康燕玲:《浅析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密及法律认可》,《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5] 韩捷:《浅析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 个人资料本人是指以个人资料识别的特定的自然人。

[7]罗明通等著:《电脑法(下)》,[台]群彦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525页。

[8] 汤擎:《试论个人资料与相关的法律关系》,《法学论坛》,2000年第5期。

[9] 参见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34页。

[10] 例如,美国1974年隐私权法第d、h条;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第19条至21条,第33条至35条;瑞典修正咨询法第8、10条。

[11] ?p建东等译:《德国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23卷,第463页。

上一篇:护理核心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