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5 09:06:17

大学生诚信论文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1

(一)诚信知行背离

知行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的问题,知行是对立统一的,知而不行的是空谈,行而不知是盲动。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存在知行背离,许多大学生在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很多大学生知而不行,他们虽然知道伦理规范的行为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愿意遵守诚信行为,以至于在物质诱惑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底线,难以坚持诚信道德标准。正如万增奎在《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中所说:“知而不行是我国道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经过几十年的道德教育,社会倡导的许多伦理规范为公众所熟悉和了解甚至认同,但并未成为多数人的行为准则。”

(二)诚信教育虚化

人有别于动物不仅在于其社会性,而且也在于其思想性和精神性,因此,人除了具有物质需要外,还具有精神需要。道德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不仅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需要。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之德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必须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追求人文知识之必须,《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乏,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工程,重技术,轻文化。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虚化,教育方法手段单一、陈旧,缺乏多种方法、手段的配合,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如开展诚信教育,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等没有内化于大学生内心的活动,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诚信存在问题,言教与身教不相符,抄袭论文,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既破坏了科学教育的严肃性,又给大学生树立了不守诚信的“榜样”。

(三)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实现诚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各个高校重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而忽视了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许多高校的诚信管理制度要不没有建立,要不就是流于形式,无人使用,无人执行,成为空架子。部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空泛,没有操作性,往往是对教育部文件的稍加改变复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诚信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简单粗暴,单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墨子曾经以“素丝比喻人的品格,认为人的品格如同白丝一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此道理用于大学诚信问题,表明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其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层面上,还需要建立一个维系诚信道德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信用制度体系

制度作为环境结构状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人为干扰,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义务,禁止错误行为的重要制衡因素。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其合理化。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学的“个人诚信档案”。在高校学生入学之时就要建立,对他们的诚信行为进行跟踪记录,由班干部、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联合,统一协调,对学生的诚信进行收集,及时记录学生所受的奖励与处罚信息。其次,要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定性评价以及公开化、透明化,学校要高度重视,不能让诚信档案流于形式,要与教育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和银行等机构联合,使得学生充分重视到诚信的重要性,使个人信用档案真正成为学生的通行证。2.科学系统地完善学校诚信规章制度高校诚信制度体系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的,它包括考试管理制度、学术诚信制度、贷款制度、诚信监督制度等等。考试管理制度要加强对考试作弊行为类型的具体归纳与描述。更要对考试作弊形式细化以及作弊所受到的处分做出详细的处罚措施,使得处分有所依据,规定合理。目前各个高校的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已经开始加速运行,但是大部分内容空泛、单调,缺乏可操作性,震慑性不大,学生造假行为比较突出,健全学术诚信规章,要建立相应的专门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强学术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这需要细化学术诚信制度的相关内容。对于违背学术诚信的大学生,要做出具体的处罚条例。完善贷款制度,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学,高校和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帮助大学生贷款,使得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诚信习惯或者故意不还贷款,导致大学生贷款诚信出了很多问题,高校在积极帮助大学生贷款的时候,完善贷款条件的审核,使真正的贫困学生能够获得资助,减少以致避免作假行为,细化贷款和还贷规定,大学生要恪守信用,对大学生贷款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

文化价值的选择和价值导向决定着大学生诚信道德形成的方向,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接触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会对学生形成诚信道德压力,不诚信的校园文化只会助长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大学生即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接受者,也是诚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校园诚信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诚信文化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在有形物质方面,加强校报、学校官方平台,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对诚信文化的宣传活动,在教学区和学生宿舍等适当的位置设置诚信格言。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开展诚信团学活动月,将诚信活动以日常化的形式落实在学生中。其次要开展隐性教育,以另一个看不见的手进行诚信教育。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之中,开发隐性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提高诚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构建大学生诚信道德发展的网络文化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网络的兴起,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在适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各种思想和观点在网络世界上得以广泛传播,网络上有积极向上的思想,也有大量错误地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这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此大学生诚信文化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与网络相结合,构建大学生诚信道德发展的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易使大学生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和侵袭。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监管,要告诉大学生言论是可以自由的,但是不能随便信谣、传谣,更不能随意传播虚假消息,删除和过滤错误思想观念和腐朽的文化。其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诚信网络文化,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用优秀的网络文化占领文化主阵地,优秀的网络文化不能过于简单,流于形式,要注意增加良好网络文化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2

1.从学校德育缺失角度看

当前,高校在德育上虽然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和投入,但在德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模式陈旧、教育手段落后等问题,德育不仅过于简单,而且缺少实效性,同社会发展相脱节。首先,在教育观念上,即使开展了德育类的课程,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发自内心地认真对待德育,仍是将精力主要放在专业学习上,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将德育和政治教育画等号,德育内容过于重视政治素质的培养,以致政治化和抽象化,缺乏实际应用效果,并且忽视了诚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再次,在教育方法上,当前高校仍然存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侧重观念性、理论性的灌输,使一些诚信的案例仍然停留在“过去时”,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相符合,不能引起共鸣,进而也就不能获得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2.从现行教育体制弊端角度看

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中,教育体制起着直接的作用。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中过于重视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论英雄,导致德育评价一直被低估,进而造成诚信教育的效果被弱化。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没有全面改革的前提下,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会造成学校道德素质的培养目标不高等问题,进而导致德育和教学相分离。同时,德育考核标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语时,仍然侧重于校规校纪、尊敬师长、乐于助人之类,这些套话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素质。此外,当前高校在学生考试作弊等问题上也没有严格的规范措施,存在学生认错就放一马的态度;或即使有作弊等违纪处理相关规定,执行力度也不强不硬,治标不治本,致使诚信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视,造成大学生诚信意识普遍不高。

3.从大学生自身素质缺陷角度看

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过分溺爱的环境中成长,整体上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心理脆弱,责任意识淡薄。在具体行为上,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奉献少、索取多,严以律人,宽于待己,特别是在利益和诚信之间,当二者出现矛盾时,不少大学生宁愿放弃诚信也要获取利益。此外,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容易受到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动摇自己长期养成的诚信观念,甚至放弃诚信原则。

二、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诚信”作为传统的道德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构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石,是现代民商法律的“王法条款”,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诚信不仅是道德的基石、社会的法则,也应当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力量,职业精神。在中华传统美德中,诚信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有关诚信的典故不胜枚举。随着时代的发展,诚信的内涵也相应地扩充,其基本内涵除了诚实、真诚外,还包括了诚恳、诚笃等,并且没有丝毫功利倾向。“诚信”二字,“诚”体现了向善的心灵追求,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信”则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向真的心灵追求,主要表现为讲信用等。“诚”和“信”的本质是相同的,都体现出言行一致的价值倾向,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教育是以掌握诚信的内涵,认知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勇于担当培育的过程。感受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诚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然途径,通过培养学生观察、思辨能力,为人处世与社会生活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诚信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净化高校教学环境,助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而言,可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我国传统道德来说,诚信的意义比较广泛,大致可以归为两个方面:第一,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诚信不仅是天道,亦是人道,是国家治理中的最基本原则之一;第二,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这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同时,诚信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实信用是市场秩序维持的保障,更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诚信教育,对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现代化建设必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此外,诚信教育也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一致。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诚信教育必须被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范畴内,以此实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看出,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因素的复杂性和提升大学生诚信素质的紧迫性。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背景下,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本文从让诚信教育成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让诚信教育走进教学主阵地,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让诚信档案发挥应有作用,健全诚信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1.让诚信教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

目前,高校在诚信教育中偏重道德层面、轻法律范畴,造成大学生不能全面、科学地理解诚信的含义。而相对道德范畴,法律范畴内的诚信教育更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因此,高校应在诚信教育中有机融合道德含义和法律含义,促使学生可以深入全面地掌握诚信的内涵,使他们认识到诚信不单单是一种道德义务,更是一项神圣的法律义务。诚信是法治的本质。法治不仅具有保障、促进和维护诚信的要求,而且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法治。如果只从道德角度看来阐明诚信含义,很可能导致诚信教育和传统德育趋同,也就是绝对地看待利和义之间的关系,甚至在部分学生心中形成讲诚信就不能追求利益的观念。这种将利和义对立起来的教学思想,不仅会让诚信教育陷入到死胡同,更会导致高校的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冲突,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这就需要发挥法律范畴教学的作用,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合法权益的追求是正当,只要不违背法律原则,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高校必须结合诚信在法律角度上的含义,促使学生明白诚信和合法利益是不相冲突的,讲究诚信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最后,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来达到法律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相结合的目的,二者一内一外,共同提升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法律旁听、案例教学、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诚信者的保障,哪些失信行为会触犯法律,法律后果是什么等。

2.让诚信教育走进教学主阵地,塑造大学生的健全

人格首先,应当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点,增强学生对诚信的全面深刻理解,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重要平台,充分体现诚信理念。处理好道德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之间的融合,如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学生社团,开展诚信为主题的诚信活动,促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新的道德认识,在寓教于乐中感悟诚信的重要价值。最后,不断更新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既要保留传统道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精华,又要吸收现代诚信内涵中的法理内容,并且重视课堂教育中知、行、情、意的协调统一,塑造大学生诚信人格,让诚信贯穿课内外、室内外、校内外。

3.让诚信档案发挥应有的作用,健全诚信评价体系

2014年,教育部党组和联合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使广大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第一,高校应当建立完善以诚信承诺书、家庭状况、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信用记录、学术诚信、生活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的大学生诚信档案。从而有效地约束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学校应当和每年新入学的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并将其长期保存,以监督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是否有失信行为。信用记录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关键部分,高校应当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其主要考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作弊等违纪情况、费用缴纳情况、借阅图书归还情况、就业择业情况等内容。第二,在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基础上,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选取学术诚信、生活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作为该考评体系的四大指标,并对具体行为实行量化考核和测评跟踪。第三,高校还需要对大学生诚信档案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公开、公正的管理模式,保证大学生诚信考评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警示、自我教育的作用,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环境。第四,健全学校诚信管理机制,合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信息,利用诚信档案为就业单位和学生提供有效的双向选择,坚持动态跟踪、补充与管理,保障诚信档案的价值性与时效性。第五,进一步探索管理制度,尤其针对诚信档案中的不良记录,使诚信档案既起到正面激励、教育警示作用,又体现人文关怀、不妨碍大学生成长;遵守档案管理、使用和保密规则,使诚信档案能得到合理利用,传递正能量,杜绝非法利用诚信档案的现象,保障学生自律自警、进取向上、健康成长、良性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事关道德,事关法治,事关未来,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行动起来,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应率先垂范,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提升诚信道德的素养,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诚实守信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律人律己增添正能量的人,为社会和他人所信赖的人。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3

笔者多年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不仅掌握了现代的科学文化,而且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学风严谨,为人诚信。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变化,就业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和部分大学生不诚信现象屡有发生,且有蔓延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择业的失信行为表现

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刻意地对自己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失实包装,乃至“提高”工作待遇,做出无法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兑现的承诺。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的时间与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甚至有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骗取毕业生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提供虚假的招聘信息。纵观如今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无疑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因此,一些用人单位的不诚信行为在就业市场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某些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行为。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个别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简历、自荐信上“添油加醋”;还有的为了增强竞争力,涂改成绩单,隐瞒不及格记录,冒用导师的名义写推荐信;更有甚者,为了达到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不惜制造假英语四、六级证和计算机考级证等证件。另外,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而不履约。

就业市场存在的这些不诚信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已经扰乱了就业市场,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情况真假难分,选不到合适的人才,也使毕业生对择业无所适从;对社会公共道德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污损了大学生的心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意志消沉,不努力学习,一心想着弄虚作假、投机钻营;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目前就业市场主要表现为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使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为求职成功,一些毕业生想方设法弄虚作假。

第二,一些用人单位选拔的方式不利于毕业生,导致诚信缺失现象。一方面,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往往仅限于个人提供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材料和自我介绍,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用人单位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不切实际地对毕业生提出了过高要求。如要求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或者社会工作经验,甚至不需要较高英语水平的岗位也规定一定要过六级等等。有的毕业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得不按用人单位的口味投其所好。再者,有的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程序复杂,战线拉得过长,增加了毕业生签约的风险,使得一些毕业生不得不先与别的单位签约保底,造成了之后的违约行为。还有的单位一旦给学生提供职位后,就催促学生尽快签约,不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也会导致学生仓促决策而埋下违约的隐患。

第三,从制度层面说,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从而不能用制度来保证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完全负责。有专家从经济学角度对诚信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诚信的缺失,一是因为不讲诚信的成本过低,二是因为追求诚信的利润过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诚信是需要高成本的,也应该有高利润,失信行为须付出较高代价作为补偿。但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中,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较多的实惠,相反某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并不会付出较高代价,甚至能得到一时或眼前的好处。当然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是偏重于短期的、经济的后果考察的。从长期效应来说,诚实守信的人终究是不吃亏的,我们应当有这种基本信念。

第四,学校对诚信教育不够,学生的诚信观念树得不牢,行事过程中诚信意识不强。虽然各高校都要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但多是教一些技巧性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或很少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对诚实守信观念的养成也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德育课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讲而已,至于理解得怎样,做得如何,基本上很少过问,使得不少毕业生不以虚伪失信为耻,不以诚实守信为荣。

三、提高大学生择业诚信度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诚信素养。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原则之一。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着眼点不能仅限于就业环节,而是要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结合贯彻落实大学生行为规范和建设文明校园等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经常对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展针对性教育,使大学生切实提高诚信素养。

第二,引导广大教职工注重做好管理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教育好管理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广大教师、职工。要明确要求教职工树立诚信观念,并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以身作则,处处讲求诚信,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严格管理中育人。一方面,认真按照教育管理程序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及时制止和批评学生中发生的不诚实、不守信行为,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在严格管理中使大学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学校要进一步严格就业管理流程,在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开、公平、公正就业环境的同时,要建立相对科学的、严格的就业管理体系。比如,要进一步规范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确保学生人手一份。对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遗失或违约的情况,给予备案登记,并在学校就业网上公示,必要的时候,记录到新的协议书中去,供用人单位参考。此外,要充分发挥院、系、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作用,对于学生基本信息、推荐信息,班主任或辅导员有义务配合用人单位进行核实。

第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系统,逐步完善相关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诚信缺失的问题,除了大力倡导诚信教育外,还必须从机制上给予保障。构建学生个人诚信系统,是从根本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好办法。各高校都应该加快建立相应的机构,抓紧投入运行,迅速建立起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社会和各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个人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建立失信行为惩罚机制,加大失信成本,从而达到惩戒失信者、减少失信行为,同时保护守信者、鼓励守信者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第四,加强学生守法意识,严格就业管理流程。毕业生就业的过程,就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签订合同、执行合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合同法的保护。双方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因此,我们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要让他们意识到违反法律法规,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在为毕业生作就业动员时,要特别注重帮助毕业生从法律高度认识诚信问题,形成积极慎重诚信守约的意识。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诚信危机逐渐变得严重。其中大学生的知识与文化层次较高,所以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尤其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诚信既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更是在社会中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体系不但十分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及不诚信的原因

(一)、目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的调查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对广西某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81.6%高收回率的诚信问题调查过程,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状况问题有认为较好的人占15%,认为一般的人占72.3%,人为不容乐观的人占8.3%,认为很差的人占4.2%。而其中所存在的诚信问题中有关交友失信的占47.6%,有关论文剽窃的占46.6%。可见,大学生不诚信的问题已相当的严重。[1]

近日,笔者也对本校的100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做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9份。关于考试中的诚信问题,有99%的同学坦言自己周围存在着作弊想象,81%的同学自身或曾经在考试过程中作弊或者动过作弊的念头,而对于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有88%的同学不愿意主动举报。关于论文写作的诚信问题,存在抄袭现象的同学占98%,同时99%的学生希望学校对抄袭毕业论文的同学根据抄袭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罚。在同学交往方面,99%的同学都遇到过不诚信的问题,其中74%的同学是因为朋友借钱不还。对于高校中存在的不诚信问题有54%的同学认为是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不诚信的现象极为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论文抄袭为例,在调查过程中45.5%的同学抄袭论文是因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42.4%的同学认为资料来源丰富,相关文章唾手可得;12.1%的同学抄袭论文则是抱着老是难以明确判断,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管理的侥幸心理。而高校老师论文剽窃对学生的影响,49.5%的学生认为老师论文剽窃是导致学术腐败等行业性的职业道德危机;26.3的同学认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对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产生了恶劣的影响;23.2%的同学认为此现象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会引发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

社会环境对诚信缺失影响的同时高校对学生诚信教育成为了学生不诚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有92.9%的同学认为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完善;认为社会道德伦理氛围影响了学生诚信问题的学生占到了67.7%。[2]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在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中的得益分析

(一)、诚信的含义

分析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尤其博弈论作为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来分析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那么首先必须要了解诚信的含义。

诚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诚信被认为是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更多地用来规范职业道德。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在中国传统信义原则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管理制度的一些经验形成的全新理念。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活动的顺畅进行,各方在诚信原则的协调下都能获得利益,从而达到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态势。

因此,只有付出“成本”才能够得到诚信,有了初级的诚信后还要付出维护诚信的成本和扩大诚信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和收益。大学校园里的诚信也是如此,只有学生有了较高的诚信度才能在学习生活、同学交往和社会交际等方面获取更大的收益。但是,无论是经济生活中的诚信还是学生的诚信,要想投资与收益成正比,还要考虑到客观因素,如投资和收益所参与的诚信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得益

信息不对称必定会导致信息优势方为牟取自身的利益而对信息劣势方利益造成损害。同样这种现象也适用于高校校园,由于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和知识结构等不同信息常处于不对称状态,为了自身更大的利益,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了高校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

1、逆向选择。在大学中间经常会出现学习不用功而且贪玩的学生考试成绩比认真学习的同学高的现象。不认真学习的同学知道自己的能力,而监考老师和任课老师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这些同学选择在考试中作弊,出现了学习差的比学习好的学生成绩高的结果。因此在综合测评中学习差的同学因为其“高成绩”而得到了国家奖学金。这时学习差的学生并没有花费与学习好的学生同等的时间去学习,仅因为在考试中选择了不诚信而得到了比学习认真的学生更大的收益,进而损害到了学习信息优势方的利益。

2、道德风险。在论文写作中学习好的同学无疑充当了信息优势方,相反学习不好的同学就成了信息劣势方。如果在写论文时,信息优势方由于某种原因在写论文时抄袭了并且隐瞒了抄袭论文这一事实。这时对信息优势方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因为他们学习好并且很认真一般来说老师不会怀疑。但是,一旦被老师发现其论文抄袭行为,就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劣势方的利益。信息劣势方不认真学习各方面也表现的不突出,客观方面本来就没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既然好学生都抄袭了,学习不好的学生即便论文是自己写的,老师也会怀疑。这样一来,因为信息优势方的不诚信直接影响了信息劣势方的得益。[3]

由此可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无论是信息的优势方还是劣势方,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旦选择了不诚信都会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在博弈论中的得益

用信息不对称来分析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得益,只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运用了信息不对称的相关理论,并没有引入诚信选择方的主观因素。而运用博弈论分析大学生在选择诚信或不诚信时,会对自身选择的得益情况在内心有所分析,进而选择一个收益最大化的策略,因此影响了最终的得益结果。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班级里有一个很强壮且脾气暴躁的同学,我们暂且称呼他为小武。班里面的同学如果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小武马上就会发火,全班同学都知道小武的脾气,于是大家都小心翼翼生怕小武生气而顺着小武。小武便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但事实上,如果有同学不顺从小武,小武就会动武,但是动武对小武来说代价是很高的,因为被小武打的人可能会还手,而小武也可能因为打人被警察抓起来。但是如果小武的坏名声有足够打的威慑力,他可能就不用动武就会使别人顺从他。于是,小武故意彰显自己的暴躁脾气,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专横的人并且不能忍受别人的摆布,进而将“不顺从自己的意志”“不按照自己说的去做”扩大为在任意摆布自己。小武的这种性格通常被称为侵犯型人格,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理性的、有意识地采取的一种策略,小武便会越走越远超过了限度,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很明显,小武在做选择时没有分析清楚什么是最优利益,一味的只看到了眼前一点小的得益,而使自己陷入无法回头的困境。

其实,每一个学生在面对诚信问题时都是故事中的小武。考试作弊、抄袭论文、借朋友钱不换,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只会带来暂时的收益。如果考试被老师抓住,抄袭的论文被老师发现,向朋友借了好多次钱不还后,有没有想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考试一旦被老师抓住就会面临没有学位证的危险;抄袭的论文被老师或是学校发现,论文答辩就不会通过,同样影响毕业;而当多次向好友借钱不还之后,朋友还会再借钱给你吗?甚至连朋友都做不成。这样一来选择不诚信的成本就会大于收益。

从这一方面看,或许你作弊不会被抓住,抄袭论文不会被发现,借钱不还朋友会原谅你。但是,这种侥幸仅存在于作弊抄袭的人极少、借的钱也很少的情况下。要知道所有的好运不会仅向着你一个人,看到你作弊、抄袭、借钱得到了好处,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时危机感就来了,因为不诚信的人逐渐增多,造成的影响也会增大。因此,学校乃至社会都会高度重视这种不诚信的不良风气,所有人选择不诚信的成本都会增加。[4][5]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无论是信息优势方还是信息劣势方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正是被损失掉的这一部分利益使得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不诚信。通过一个小小的博弈论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选择不诚信的成本是远远大于收益的。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措施与设想

(一)、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抑制高校中的信息不对称。组织学校管理者从不同角度收集整理信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引导学生对影响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各种信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正确的认识。

(二)、加强对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就目前来看,各大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还远远不够,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诚信体系的建设,应该将诚信教育搬进课堂,使诚信教育更为具体。[6]

(三)、无形中优化高校学生的诚信环境。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老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建立自己的诚信威慑力,来影响学生。[7]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管理档案。应该在入校的第一天就签订“诚信协议”,学校将学生大大小小的不诚信行为均记入其诚信档案,来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五)、加快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8]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黎海珍、卿臻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探析 [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 陈文婷 透视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4]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5] (美)戴维.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赵学凯 王建中 施丽南译,中信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6] 吴晶妹 做诚实守信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7] 李京彬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构想及实施 [J],社科纵横,2007(6)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5

论文摘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要确立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新诚信教育理念和模式,开拓和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发挥垂范引领作用;营造诚信文化氛围,丰富诚信教育载体,建立、健全诚信教育制度,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基本伦理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的却是,在社会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潮流的裹挟下,大学生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

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失信行为时有发生。比如,在学习中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旷课逃课,在科研中抄袭剽窃、买卖论文,在经济生活中恶意拖欠学费、编造欺诈,在人际交往中虚情假意、猜忌说谎,在就业求职中弄虚作假、随意毁约等。因此,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以及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确立诚信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肯定了诚信的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胡锦涛同志将诚实守信列为八荣八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都表明,诚实守信是贯穿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没有诚实守信,就无所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就不可能培养出志存高远、乐于奉献、具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入。因此,我国高校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要把诚信教育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位置,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教育、管理、环境、制度等方匾,加强诚信意识的渗透。

二、更新诚信教育理念和模式,开拓诚信教育实践新途径

1.高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方案。对诚信思想的学习,采用谈心式的讨论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更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特殊方式,让学生通过开展诚信问题的学习调查活动,从内心深处了解诚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醒,醒中行,从而体味诚信对社会、对事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适当辟出章节重点讲授诚信教育内容,最好开设专门的诚信理论教育课,让在校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涵及社会意义与价值,强化诚信是职业生命的观念,使大学生将“诚信为本”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操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诚实守信才是做人做事的第一准则。

3.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知与行的相互渗透。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践行诚信道德品质,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应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主题鲜明的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承诺签名、诚信主题演讲、诚信先进事迹报告会、诚信党日团日活动、诚信主题班会等;同时,建立诚信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在专业见习与实习阶段,重视诚信实践,体验、熏陶和培养职业道德诚信;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在服务、劳动、调查、参观和宣传中传播诚信及诚信文化,宣讲诚信思想,参观学习诚信事例;实践诚信原则,坦造诚信品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诚信,锻炼意志,升华认识。

三、发挥垂范引领作用

1.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古语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自己的诚信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规和价值观.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自觉地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力,为学生诚信教育得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党员在诚信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为形成良好诚信教育出力。每个学生党员制作两张党员牌(牌上附有学生党员本人信息、照片、座右铭等),一张张贴于宿舍相应位置,遇到重大活动悬挂于胸前,时刻提醒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营造诚信文化氛围,丰富诚信教育载体

1.营造诚信文化氛围。利用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校园传媒特别是校园网、BBS论坛、校园报刊、班级板报等宣传阵地,在校园营造一种“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校园和谐舆论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诚信教育活动。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例如可开展诚信征文比赛、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短剧大赛;开展“校园十大诚信现象”和“校园十大不诚信现象”评比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与学生们一起规划未来人生,畅谈道德重塑,促进了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养成;选用失信、败德现象及其危害性作为实例来教育学生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信任透支”最终是要加倍偿还的,失信或欺诈不仅要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而且必将会受到社会对其的负面评价和惩罚。

五、建立、健全诚信教育制度

诚信教育作为高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基础性教育工作,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高校要通过构建规范的诚信教育管理、评价和监督体系,不断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开辟新的渠道。

1.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所谓“个人诚信档案”,就是指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等多项个人原始信息在内的,记录各种诚信和不诚信表现的,与就业、借贷等多方面挂钩的个人真实状况记载。大学生诚信档案可视为学生的第二身份证和步入社会的通行证,是对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补充。诚信档案的设计因地制宜,但一定要能体现学生诚信的基本情况。总体上讲,可包括以下的诚信内容:学生诚信承诺书、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信息表、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社会实践诚信评价等内容。

2.大学生诚信档案纳入网络化管理,公开诚信档案,特别是向社会公开,使诚信记录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将诚信状况与就业联系起来,对诚信较差的学生起到众人监督的作用。这些制度可以促使学生诚信品质的规范化培养,更有利于诚信行为的养成,这正是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表现,有助于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3.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激励体系。如果只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缺乏必要的评价、激励体系,就会使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测评数据库系统,把学生在校期间与信用有关的日常行为、个人品德、学习考试情况、还贷情况、奖惩情况、就业协议等真实信息输入数据库,并做出相应的信用评估。同时,将大学生在校期间遵章守约的行为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得出量化考核指标并纳入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学年度对在校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具体评估,划出等级,并作为大学生各项评优、竞聘干部、挂职锻炼、推荐择业、信用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将当前难以根除的学术抄袭、考试作弊、求职材料造假作为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失信成本,营造优良的校园信用环境。

4.建立大学生诚信互评机制。诚信互评与诚信的“自律”和“他律”有所不同,它是获取自身在其他人心目中诚信额度的重要途径,是别人反馈给自己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提醒和调节自己以后的行为动向。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在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下,针对这段时间内班级和学校发生的事情和学生自身的一些行为,通过无记名打分的形式为学生评定信用额度,然后通过汇总,分析评价的成绩,反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了解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情况,成为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诚信互评机制是一种无形的“他律”,虽不带有强制意味,但有指导意义。应用好诚信互评机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5.建立完善的舆论监督、惩罚机制。为了培养诚信品格,必须善于借助舆论的力量,要敢于将不诚信的行为公开化,对不诚信的行为,如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欺骗欺诈行为,要进行谴责和惩罚。同时将诚信的状况与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三好生评选、入党申请考察、信用贷款等相结合,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措施,对诚信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对不诚信的恶劣行为进行曝光,真正起到制约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诚信意识。在有力的诚信监督和惩罚制度保障下,会让诚信教育成为自我品质培养、提高自我境界的一个有效工具。

六、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诚信环境

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不断提高诚信修养,注意养成自身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并注意与子女交流诚信心得,对一些现象进行讨论达成共识,为子女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诚信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不断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宣传、教育,营造优良的诚信舆论和文化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要统一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三者之间要成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嘉.诚信建设和价值导向[J].道德与文明,2003,(6).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6

论文摘要:诚信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作为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实施的一种向善、向美的至诚境界,理应得到加强。就高校及全社会而言,当前普遍遭遇诚信危机,使得高校诚信教育的问题更为凸显。

诚信在中国人的道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亦然。《礼记·中庸》写道:“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孟子在《离娄上》中讲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罗曼·罗兰这样形容诚信:“诚信是人间最温柔的枕头[1]。”的确,诚信是一个人与其他人深入交流的桥梁,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即使你有多大的本事也会被大家所孤立,你的才华也就没有了发挥的空间。所以说诚信是成才的先决条件。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诚信教育状况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脉动和发展方向。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诚信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乏力。目前,关于大学生诚信建设的专门制度屈指可数。部分高校按照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明礼诚信”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五条“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要求制定的有关诚信的行为规范都是非制度化的,它们并不能归属于大学生诚信制度, 所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是当务之急。所谓科学合理,一方面指这种诚信制度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大学生诚信制度必须具有针对性,如针对大学生在学术、就业、贷款等诚信危机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制定,不能模糊泛化。另一方面,要实现制度的人文性,体现学校育人重于惩罚的特色。做到反面 “堵塞”,正面 “疏导”;激励为主,惩罚为辅。

(2)诚信退化,大学生对诚信教育认同感弱。经济生活层面的失信及不诚信行为也严重地影响到在校生的诚信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访谈时强调指出:“诚信滑坡的实际问题比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已经不是滑坡,而是快要消失了。”[2]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也说“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就是诚实正直”。[3]

(3)高等教育领域诚信缺失严重,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忽视自身形象力和引导力的提升。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也极为严重。具体表现为:学业不诚信(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伪造实验数据、篡改成绩单、剽窃论文等);经济行为不诚信(如恶意拖欠学费、故意欠贷不还等);日常行为不诚信(如说假话、伪造证件、充当“”赚取利益、恋爱动机不诚);网络道德虚拟;制造虚假履历、虚假包装;合同契约观念不强,就业过程中随便违约等。[4-7]其中恶意欠费、故意逃贷等失信行为,导致部分高校由于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率超标而被相关商业银行禁贷的事件[8]。

少数高校教师及个别教育主管部门的失信行为(如北大博导涉嫌剽窃著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贩卖假文凭等事件),也进一步导致人们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担忧。

因此,学校在诚信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事关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而且事关大学、教育主体、教育管理机构等各当事方的社会声誉,进而关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失效原因剖析

(1)监督惩罚机制缺失,失信成本低廉,柔性制度不能制约失信行为。当前,我国的法制领域还没有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及失信惩罚机制。公民诚信体制在国家立法、司法、执法上都没有达到统一。诚信虽然在公民的道德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2)我国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不足。诚信教育主张方法多元化、艺术化,而传统教育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重师长训导,轻自我教育;重群体讲授,轻咨询辅导。

(3)缺乏责任意识和反思能力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内在因素。同时,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侵蚀了高校管理者的诚信信仰。

当代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阴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认识薄弱,加之他们对事物的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还不够深刻,很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认作社会本质,从而丧失诚信观念。

当下社会生活中,各领域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如、制假贩假、学术剽窃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引发高校管理中的失信行为,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监督机制,但出于就业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等因素的考虑,高校有时会将涉及诚信违规的材料从毕业生的档案中取出。这种行为虽然照顾到高校和个别毕业生一时的需要,但是给其他大学生造成一种诚信违规无关紧要的印象,不利于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

1. 建立针对个人的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及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收集学生在各方面(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等)的诚信表现,由所在院校统一管理,供就业单位及各金融机构查阅,并将其作为毕业、就业、评奖的重要指标。这样就从制度上约束了大学生的信用风险,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强化其内心认同。

2.加强针对大学生诚信的实践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和各种学生社团组织,运用广播、板报、专题网站等媒介,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修养,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3.构建完善的校园服务体系,杜绝校园管理失信行为

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其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品德养成具有渗透性,因而高校自身诚信形象的构建极其重要。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高校要身体力行,严格按照诚信规则办事,杜绝失信行为。高校只有调动各方面力量,协调各种因素,才能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诚信氛围的影响,使其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以塑造。

总之,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建设,都必须积极深入地研究新时期诚信教育的模式与效果,探索新方法、新举措,为构建文明诚信的和谐校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3] 原春琳,朱清时.成功的关键在于诚实[n].中国青年报,2001-3-29(3).

[4]熊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手段选择[j].教育评论,2007(3).

[5] 蔡红梅.论大学生诚信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6(4):59.

[6] 谢平.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24.

[7]张景胜.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江苏高教,2007(2):120.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7

古人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说明了我国早就对诚信问题极为关注。如今,诚信的理念已经根植到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目中,成为我国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使得人们对这个问题日益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专门的研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诚信教育的作用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1、诚信诚信就是人们常说诚实和守信。虽然从字面上来看,诚实和守信是两种个人品质,但在现实中,一个人只有诚实才能守信,借助一个人是否守信才能评判一个人是否诚实。可以说,诚实和守信是一对连体兄弟。一般来说,人们评判一个人的诚信通常通过以下的品质决定,诸如真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重承诺、讲信誉等。2、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即围绕诚实守信核心内容展开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这个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实践活动。从实际来看,大学生诚信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与大学生文化教育不同,诚信教育更注重的是大学生行为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诚信教育的作用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坚守诚信道德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从现实生活来看,由于各个领域诚信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拆迁政策下的“强拆”政治欺诈,各种高科技手段掩盖下的“毒物(如瘦肉精、添加剂等)”,充斥高校的学术造假等种种不诚信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亟待建立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就不仅仅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具有诚信道德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识别社会中的种种不诚信行为,自觉抵制这些不诚信行为,在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的发展,为我国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助于建立高效、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我国培养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从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比较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诚信现象。诸如考试作弊、代人替考、毕业论文抄袭、就业悔约、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以上行为轻则影响学生个人,重则导致高校的声誉受损,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对大学生、高校和社会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究其原因不外乎有社会、家庭和高校三方面的因素。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诚信教育缺乏严格的规划诚信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但从实际来看,高校诚信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是被高校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内容。高校在安排诚信教育相关内容教学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划,没有明确诚信教育的目标,没有明显界定相关的教学内容,没有制定诚信教育的相关结果评价。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凸显出来,诚信教育也很难发挥相应的实效。2、诚信教育的教育方式不当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范畴,相关的诚信道德规范的实践性较强。但高校的诚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缺乏借助有效的实践加以论证。一般来说,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通常只是告诉大学生哪些行为是不诚信的,不可取的。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诚信教学课堂上所罗列的行为在社会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或者相关不诚信行为长期以来给大学生的示范是被姑息乃至不被发现,仅凭理论上的讲述很难使大学生认识到不诚信带来的严重危害,造成高校诚信教育缺乏足够的说服力。3、教育者的诚信素质缺失高校教师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普通群体,饱受着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部分高校教师在利益面前失去抵抗力,丧失道德底线,在学生面前失去了教师应有的威信。有的高校教师私下接受学生的礼物将考试试题泄漏给学生,或者在评优评先中暗箱操作,剽窃别人的学术成果等。高校教师的不诚信行为不仅损坏了教师在大学生面前的形象,也使大学生对师道尊严和诚信教育产生怀疑。高校的诚信教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成效。

(二)高校诚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高校之所以对诚信教育缺乏规划,一方面,高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诚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涉及的诚信教育内容并不多,诚信教育的随意性较强,也就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更不用说形成诚信教育的完整体系。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严重缺失,使得高校对诚信教育产生消极态度,认为依靠教育并不能改变社会的不诚信行为,产生不愿意重视诚信教育的不作为。2、教育的功利性由于教育的功利性,使得高校更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将较多的功夫用在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片面认为学生考到好成绩、找到好工作才能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由于诚信教育的结果很难在短期出成效,且不容易借助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查,导致学校疏于对诚信教育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大学生只能接受几乎与小学等同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3、利益机制的驱使实际上,高校教师的示范行为并不一定就能完全影响学生。由于大学生本身也受一定利益机制的驱使,使大学生面临两难选择。以大学生毕业论文中数据编造的问题为例。一个体育系的毕业生为了证明其某种特训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时间限制,难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成绩因此而有明显的差异。而一旦根据其采集的数据进行检验的话,他得出的结果对论文写作是极为不利的,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学生就可能面临着不能毕业。为了证明自身结果的正确性,大学生就会在利益驱使下,选择不诚信行为。

三、解决高校诚信教育问题的途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作用,对诚信教育进行阶段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引导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具备成熟的理论素材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了开展诚信教育不可替代的壁垒。高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诚信教育进行阶段规划。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诚信教育。高校通过分析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面临的诚信问题,有重点、有目的地制定各阶段的诚信教育计划。例如,对于刚入校的新生,高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助学金申请的诚信教育、考试诚信教育等,通过各种行为的列举,伴以相应的处罚行为、严重后果告知大学生,让学生学会自觉抵制不诚信行为;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将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论文编写、毕业资料提供、及时偿还助学贷款、信守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等的诚信教育。这样,诚信教育就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面临的核心诚信问题,增加诚信教育的实效,使诚信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进行诚信教学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只有使用合适的载体,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品塑造功能。知识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人品一般的人,是不完整的人,亦或是危险的人。在多元化的社会,必须不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结合丰富的校园文化,使诚信教育更具创新和亮点。第一,根据诚信教育的需要,对诚信教育的内容进行改革,增加一些与大学生诚信问题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诚信教育可以增添些我国传统的诚信故事和实例,也可以借鉴国外的诚信教育教材,对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审视,使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容更符合生活实际。第二,对诚信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诚信教育那种理论灌输的做法,承认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诚信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大学生从中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第三,高校教师鼓励大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诚信教育的实践,学会自我评判,并不断的从实践中,感悟出诚信之精髓。高校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将专业知识的培养与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避免我国高知识水平人才因诚信道德缺失导致个人整体素质低下。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8

关键词:儒家;诚信文化;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诚信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还是外化为思想道德的表现,诚信已然构成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无形资产”。然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以及多元文化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于诚信观的理解与诠释。这一现象对高校的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的涵养的影响日渐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诚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本文仅就中国儒家诚信文化的内涵及其表现样态之梳析,研究和探析儒家诚信文化对于当代高校诚信教育模式带来的启示。

一、儒家诚信文化与表现样态

1、儒家诚信文化之梳析。对于诚信的解析,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两个范畴。诚,本义为诚实不欺或者真实无妄。在《礼记·中庸》里,将诚解释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同时提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同上)。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他认为反省自己,已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这里把诚也视为道德政治的准则。还说“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同上)。《大学》引申《中庸》关于“诚”的学说,以“诚意”为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根本。唐代的李翱融合儒、佛思想,以尽性或复性为“诚”,认为人之本性原为纯善,但被所蔽,因而必须去,“复其性”,使“其心寂然,光照天地”,达到“诚”的至静而又至灵的内心状态。北宋周敦颐以诚为人的本性。他在《通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他认为,“诚”原于乾元,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依靠“诚道”得信用“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君子“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能达到诚的境界。程朱学派认为“诚”是天理之本然。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集注·中庸注》)。永嘉学派的叶适则把“诚”解释为客观诚然的规律,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君臣父子,仁义教化,有所谓诚然也”(《叶适集·进卷·中庸》)。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诚与道,异名而同实”。他所说的“诚”表示客观世界具有的客观规律。有时他又把“诚”直接解释为“实有”,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尚书引义·说命上》)。对于信的解释,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儒家的诚信理念演化为诚信文化,不仅历朝历代的儒者对其进行着意义的诠释,在社会现实的关照中,亦有其自身的表现样态。

2、儒家诚信文化之表现样态

首先,将诚信作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若要得到对方的尊重,必然要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处事准则。孟子继承孔子的诚信思想,提出人际关系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儒家另一位重要人物荀子看来,将诚信理念进一步具体化,主张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应以诚信为本。

其次,诚信对于国家的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对于国家来说,诚信尤其重要,它是国家、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石和保证。”孔子在与弟子谈论治国之道时,认为诚信应该是治国、立民之本,一个国家可以“去兵”、“去食”,但不能无信,唯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当一个社会形成诚信之风,国家的政令才会畅通无阻。即所谓“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孔子在论及国家之间的交往时,亦将诚信上升为国与国交往的道德标准。所谓“道干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荀子则提出政治诚信的主张,认为当政者有诚信,是社会诚信实现的前提与条件,也是得到民心的关键。所谓 “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荀子·议兵》)

最后,孔子特别注重与强调诚信在个人修养与成长中的作用。君子安身立命之本就在于信。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将个人的诚信修养之重要性与个体存在价值相关,与社会存在价值相关,更与一个人的生死相关。即“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孟子将诚信的观念转化为人道与天道的同一,提出了“思诚”之说。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是古代,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具体要求的重要体现,同时还在于取信于他人。

儒家的诚信观念与诚信文化表现样态是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这样的理念与样态不论古今中外都是适用的,具有其普世性。如今,将儒家的这种诚信观念、表现样态纳入到高校诚信教育之中,并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模式与路径,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高校诚信危机表现及原因

当今高校教育中,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在诸多失信行为与失信现象背后,有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失信的主要表现。大学生失信表现主要体现为:第一,部分高校学生的学风不正,学生对待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及各类考试存在抄袭与作弊行为。学风不正,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逃课现象,而逃课理由成为大学生失信的重灾区;第二,毕业造假现象十分突出。例如,部分学生购买假文凭、假证书,在个人的工作推荐表上更改成绩或虚构简历。或者单方面撕毁协议等现象;第三,学生说谎现象严重,有些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骗取老师,比如贫困补助的申领等等。以上所指仅为当今大学生失信的几个方面,实际大学生失信涉及学习、生活、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这一现象令高校教育工作者甚为担忧。

2、大学生失信原因分析。大学生作为有着理性思维与自由选择能力的人,对于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有充分认识。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上失信行为的影响和误导。”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经济层面人们的信用体系受到冲击,与之相伴的社会人际交往出现的言而无信,道德底线的不断冲破等现象频发;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大多强调教师的主动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而这种教育又使得学生过多地接受着应付的社会责任,无视学生本应对自己负责的义务。社会责任的被动给予,造成学生主观性的降低,创造性的缺失。认识与行为的背离,应然与实然的冲突,必然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高校诚信教育,必然援引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诚信思想作为教育的内容。但是,如何将儒家所构建的诚信文化体系自然而不是生硬地纳入学生诚信教育模式中去,是亟待探讨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将儒家的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

在中国高校诚信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如何将中国儒家诚信文化的精髓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是一项长期的课题。笔者以多年的高校从教经历与思考,提出两点拙见。

1、儒家诚信文化的内化。儒家君子修身养性的根本前提就是诚信,因此有“诚其意者,自修之始也”之说。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与特征,力求的是内心的接受与自觉的发生,而不是单纯的外部灌输。儒家诚信文化强调内心自发,否则会变成道德绑架。诚信是人格品质的核心要求,是立身处世的前提条件,诚信也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再者,“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艰难而又重要,因为目前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认知教育,附属地位的是情感教育。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同时,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儒家诚信文化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是误解。“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无不与他们的道德取向密切相关,单靠传统的教育灌输和苍白的说教已经落伍。因此,我们认为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把以诚信价值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取向与他们的成长历程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充分利用三个课堂:理论知识课堂、社会实践课堂、校园文化课堂,让学生发挥成长的主体作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做人的真谛,激发诚信价值取向的内驱力。”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内化层面提升自己,进而影响学生。这种教育包括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笔者认为,隐性教育虽命名为隐性,但其作用与影响力胜过显性教育。儒家的诚信文化理念也含有隐性教育的因素,强调的是日常生活的实践诚信。也就是说 “诚于中,形于外”。即内心有了诚意,就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把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化模式。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化模式,可以从哈佛提出的全面教育中得到相应启示。2007年,哈佛提出与通识教育有着本质不同的全面教育理念,其所实施的“全面教育”,是指所有课程都必须包含除了知识以外的更多内容,例如伦理、情感、态度、能力等等,使学生永远都处于探索和接近真知的过程中。在不断探索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中,这一理念,尤其是对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哈佛,越来越意识到所有的毕业生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首先需要具备的是道德意识和伦理意识。随着生命科学、新能源等新兴学科的出现,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这一点越来越重要。而这些教育目标,只有全面教育才能涵盖。儒家的诚信思想的本质属性就是从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性出发,培养人格,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将诚信理念内化、实现内化教育,其意义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当诚信必须由本体世界向意义世界转换和落实的时候,我们才能将其称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德性。诚信是儒家实现人身修养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伦理道德过程,从应然到实然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发生变化的过程。人作为一个个体性的自然存在样态,因为具有了一种德性,从而成就了与这个社会实体保持一致的并具有公共本质实体性的文化存在方式。在个体价值观的认同中,必然会遇到并思考有关诚信的伦理问题。当人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诚信度以及更高层次的文化存在方式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主体,其生命也就从一个自然状态上升为文化存在,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具有德性的文化生命意义。由此,我们探析儒家的诚信文化与当今高校的诚信教育模式问题,最终的落脚点即强调个体的诚信理念的建构与诚信文化内化为个体的文化存在。唯有将诚信的文化理念真正历练成被受教育者、尤其是在高校诚信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作为内心需求而不断主动修养的人格品质,才能达到诚信文化的真实意义,这种内化教育模式,应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瞿振元,夏伟东.中国传统道德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庄宝忠,郭玮.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2.

[3]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上一篇: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节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