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7 12:17:24

整体管理论文

整体管理论文篇1

1.1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推行整体医疗管理模式

建立医院整体医疗模式是医疗工作中的新理念,其推行必然会受到传统理念和管理措施的影响,因而在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模式实施之前必须进行相关知识教育,如医学整体观、学科整合、转化医学、临床路径、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等,使全体人员树立整体观念,统一思想,达成对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模式的共识,正确理解推行该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掌握其运作方法,为正式开展新的管理模式奠定思想基础。同时注意为医务人员营造良好学习的氛围,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要求每个医务人员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确立学习目标,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1.2实施患者满意(CS)战略,提高服务满意度

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它要求医院在医院管理与医疗服务中实施患者满意(CS)战略,因而医院各部门能站在就医者的立场上研究和设计就医路线和医疗产品,尽可能地把患者的“不满意”从就医过程本身去除,顺应顾客的需求,预先造就医者的满意。改善前台咨询、挂号、就诊、交费等流程的服务态度;重视就医者的意见,及时根据就医者的正确意见;建立合理可行的医疗制度,以合理的服务价格和优质的后勤服务为就医者提供优越的医疗环境,提高了就医者的满意度。医院近10年来患者满意度都在95%以上。

1.3拓展院内外服务功能,提升医疗质量

传统医疗模式侧重于对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检查评价,较少涉及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整体医疗管理模式强调整体性,通过加强健康管理、开展康复服务拓展了院前院后服务功能;通过对住院患者进行躯体疾病、心理状况、病例分型、营养状况、疾病认知、社会支持等6个方面的评估[1],创新了院内医疗服务手段,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10余年来,体系部队官兵昼夜发病率、后送率分别下降32%和19%;所在社区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的健康知晓率提高了65%[2]。2012年与1998年相比,医院门急诊人数提高1006.9%,住院人数提高625.8%,治愈好转率提高1.54%,平均住院日下降9.95天,床位使用率提高11.36%,床位周转次提高252.6%。

1.4构建高效运作的医疗团队,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推行医疗团队工作模式,围绕患者需求,将医师、护士、临床药、心理师、营养师、康复师、社会援助师等进行优化组合管理,构建具有互补性的医疗团队,为各类医务人员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建设[3]。为满足团队工作模式的需求,医院出台了《十类人员管理规定》、《关于增强科室主任自主创新能力意见》、《报考在职研究生管理办法》及《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优待政策文件。通过采取特招入伍、特聘专家和客座教授等手段,招收了紧缺急需及拔尖人才35名,并聘请国内外知名院校专家教授开展学科对口帮带。截至2012年,医院高学历人才增加了46名,人才梯队趋向合理,新当选全军医学专业学科副主任委员2名、委员17名,军区主任委员3名、副主任委员20名,兼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18名。

1.5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优化评价指标

一是量化核心医疗指标管理,如入院3日确诊率、术前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平均住院日、门诊诊断与入院诊断符合率、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及药占比、床护比、单种疾病特护标准、责任护士管床数等10项指标。医院根据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创新性地提出部分医疗数质量指标量化管控方案,按照总体达标、动态微调、奖罚合理等原则进行量化管理,不断完善和加强医技科室及服务平台建设,使医院核心医疗数质量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二是创新完善医疗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病重病危参考标准》、《临床特级护理医嘱参考标准》、《单病种辅助检查标准》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等制度,规范医疗行为。三是建立医疗质量监管体系,将整体医疗质量控制纳入医疗文书质量控制内容,整体医疗评估表格随病历归档,质控科对整体医疗评估完成的及时性、真实性等方面内容进行环节及终末质量检查,参照病历质量标准评分,确保医院整体医疗工作质量。

1.6整合学科配置,增强学科技术实力

医院以整体医疗管理模式对传统的医院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在院内设立病人援助中心、临床支持等保障部门,加强了医院各科室之间、科室与与支持部门之间、医院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医疗工作效能。医院逐步对医院内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先后成立肾脏中心、妇幼中心、心脏中心、肿瘤中心、健康管理医学研究中心等9个学科中心,压缩减少9个科室单元,优化了学科资源配置,形成了整体医疗团队,医院学科技术力量得到大幅度提升[3]。截至2012年,医院先后建立全军专科中心3个,全军临床基地4个,军区专科中心4个,军区重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先后出版整体医疗管理模式相关的专著7部,年均增长10%,发表SCI论文近20篇,获得各种类课题9个,获得课题基金300多万元。

1.7关注医学伦理实践,确保医疗安全

医院通过对45个科室的长期调研,编撰下发《医院医疗工作伦理道德手册》,让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强化医学伦理理念,保障患者的正当权益,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近6年,医院未发生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千人投诉率下降40%。

1.8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医院管理效能

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模式将信息技术贯穿全过程,利用信息技术简化就医流程,将病人候诊时间缩短了50%;引进医疗质量监管、合理用药监管系统,提高医疗质量;组建网络医疗科,利用信息技术对院外医疗服务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健康医疗服务前移;运用远程医疗系统,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心理咨询、远程医疗教学、远程健康教育、远程急救和物联网健康监护;应用3G网络与当地交警合作创建了急救医警联动机制,大大提升了医院急救水平,医院急救院前反应时间较改革前减少11.38分钟,反应距离延长11.23km,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分别提高8.15%和11.09%,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降低55.08%和62.50%。

2小结

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模式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注重病人参与,实现了医疗工作从“疾病”到“病人”、从“病人”到全体社会人群的转变,为病人、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体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等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的整体服务,从而更好地防病治病,维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整体管理论文篇2

厨房整体设计是指把厨房空间内洗、切、烧三个功能区视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综合建筑设计、结构、水、暖、电、煤气、设备、家具、机具、部品、装修等各个方面,按统一的设计目标、设计标准、设计规范共同完成的设计。

我国城市住宅厨房设计应解决好如下问题,诸如:工序流程合理,空间大小比例与设备、机具、部品尺寸协调,合理就位;使用安全与清洁卫生;设备管线走向、接口、就位;维修方便;设备管线与家具柜体合理贮存;厨房物品标准化等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整体协调,共生共存的原则来综合考虑整体设计是一条出路。

整体设计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首先要优化厨房、餐厅在住宅单元内的合理位置。实现各种行为空间的分离,安排好各行为空间的合理关系。

2、要有与住宅户型相适应的厨房净面积。

3、合理配置厨房家具。

(1)、配置原则

厨房是按炊事操作流程布置家具。达到使用方便,减轻减轻烦琐劳动的目的。还应根据每户不同的建筑面积标准提供储存体积。

(2)、厨房家具的布置及尺度要按人体功效学的原理进行设计。一是根据人体高度确定厨房家具的尺寸及安装高度。二是根据人在厨房内的活动路线确定厨房储物存放的合理位置,作为家具设计的依据。

(3)、房家具设计要标准化、系列化,为厨房家具生产的工厂化、商品化创造有利条件,并且要有互换性。

(4)、在设计厨房家具平面布置时,要考虑建筑施工误差,设计上要

留有调节余地。

(5)、厨房家具要考虑与设备的安置关系,管线区煤气表设在操作台或灶台下,柜体需做特殊处理,洗涤池台下水与下水立管交接处均需做特殊处理。

4、各种管线综合原则及设计要点

(1)厨房各类管线应合理集中组织。厨房内设置管线区和水平管线区,管线避免随意穿越。

(2)对安全、卫生、防火、防干扰有影响的管线应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相对集中,要确保安全使用。

(3)管线区面积要紧凑,并使管线区尽量布置在内墙角处以减少管线区占有使用空间。立管一般位于靠外墙角,外线进入长度短,经济,一般上下水、煤气集中布置,立管道要集中在一合理的位置上,并尽可能紧凑布置,为家具布置创造最大的使用空间和最为有利的条件。水平管应尽量隐蔽,厨房上下水立管设置要尽量靠近卫生间一侧,厨卫分散设置的情况下厨房上下管与卫生间连接时,应尽量少穿厅,尽可能在小过厅顶部走

(4)应就近敷设多工序需要的设备管线,可以方便使用,提高效益,为洗涤区服务应直接有供水和排水系统,为烹饪区服务应直接有燃气和排污气系统。

(5)节约管线,减少敷设长度,保证流向畅通。

(6)管线走向方位和接口位置,应避免穿越设备和柜体。

(7)管线及表具明设时要做幕板遮蔽,以保护其免受污染和损害,也有利室内观瞻。

(8)应选用轻质耐用,占空间小,安装维护方便的管材;以及计量准确、方便安装和抄表的表具;还有带可燃气体报警器的排油烟机等等,以保证管线气流良好运营,保证供应。

(9)各类管线按不同综合设计目标统一设计,同步施工。

(10)电气设计

除顶部照明外,应考虑局部照明。可在操作台上方加设局部照

明,与吊柜结合设计,需设三个插座,一个为排油烟机的使用,设在灶台的上方,距地1800-1900米高,另两个可设在台面上方,可给微波炉或消毒碗柜使用。

厨房整体设计目标。是居住质量标准和设施配置标准应达到的水准的具体体现。基本目标是安居工程要达到的目标。它包括如下内容:1.具备洗、切、烧三部分功能区,流程合理,各部分要满足低限操作长度。2.管线系统合理集中,,设置垂直管线区和水平管线区。3.具备竖向或水平向管道式排污系统,减少空气污染。4.各部分协调运作,保证供应,安全可靠。

多档次的小康目标是为小康住宅而建立的目标。该目标是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还要达到:1。管线综合设计规范化。2。厨房设备家具、构配件、部品等各类产品生产产业化、优质化。3。各类产品具有配套性、多样化、互换性、系列化。4。主体工程、设备家具、部品、装修等一体化,一步到位。

整体管理论文篇3

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我几十次去外省外县向名师请教,平时挤时间钻研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认为,高中学生的知觉和观察力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注意力的集中性与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记忆已达最佳阶段,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二是具有更大的组织性、深刻性、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很快。同时高中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根据这些理论和名师的指点,我创立了“高中数学三级自学整体教学法”。

我先组编自学小组,以座位相邻四个学生为一组,选数学成绩较好者为组长(在排座位时可有意搭配)。平时,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制订自学计划、阅读教材、组织探讨、检查部分作业,同时,由小组长收集本组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再集中向我反映。

学生自学以前,我印发一个单元的自学提纲。一个单元一般指教材中的一整章或一个数学分支,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接受知识。

学生按照自学提纲进行一级自学。第一级自学是了解知识阶段,要求学生对单元中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例题逐字逐句进行阅读推敲,作出详细笔记,能独立完成单元中65%左右的习题,我在课堂内进行个别辅导。第二级自学是掌握知识阶段,在我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必须在自学中掌握单元中的重点,分析攻破难点,能独立完成单元中85%左右的习题。第三级自学是提高能力阶段,要求学生在我的指导下,100%地独立完成习题,能归纳出题型与方法,能做到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最后能自制试卷考查其他同学。

在三年的教改实验中,我们保证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保证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严格地控制了实验的变量。设计的教学程序是要求学生自学经过三个阶段,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于我在教学中突出了自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三级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习惯与态度,加强了反馈系统的控制。

教师与学生两个自我反馈系统表现了较高的功能。同时,教学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让学生掌握自学的速度和尝试。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挤出大量的时间自学课外知识,从而使成绩越来越优秀,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在我的指导和同组同学的帮助下,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充分发展了学生各自的优势。整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貌以及各部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由于打破了原来一课教一个概念或一招一式的教学顺序,可利用上课时间进行集体讨论,使学生思维活跃、敏捷开阔、用充足的理由敢于提出自已的异议,真正体现了教育民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实验进行三年共接待省内专家、县内外同行听课23场,均受到好评。在各次重大考试中,实验班数学人平分数一般超过对比班10多分。由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都能自觉地自学其他科教材。

整体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文档一体化;争议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正给全球带来一场巨大变革,而高校档案工作也同样深受着这场变革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公文档案的管理业开始由实体管理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使档案管理工作于文书管理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文档一体化研究成为档案学界关注的重点。

一、关于文档一体化的涵义

文档一体化,可以理解为:“文档”即文件与档案;“一体”则形容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化”则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和状况;“一体化”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趋势和过程。对于文件和档案定义的综述表明两者是不同阶段的同一事物,但二者又具有不同的本质特性,因而“文档一体化”不能简单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种:

1、狭义的涵义指的是机关内文书工作档案工作合而为一的一体化,实现方式也仅局限在一个机关内部。这与民国时期的“档案连锁法”有一定关系。这一观点建立在狭义文件观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文档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切断了文件盒文档一体化的有机联系。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陈兆教授为代表的档案学者逐步认同了广义的文件观。他的《再论档案的定义――兼论文件的定义和运动周期问题》以及后来199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册》标志着我国档案界对广义文件概念已基本达成共识。广义文件观是强调现行文件和历史档案都是广义文件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文件管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档案管理是文件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两者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因为两者毕竟是发展阶段不同的同一性质的同一事物。西方档案学者通过论述文件运动阶段衍生出文件周期理论。这一理论很快成为文档一体化管理的认识即包括一个机关内现行文件与半现行文件管理的一体化,又包括文件中心与档案馆之间的业务衔接,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而使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得以有效进行。

综上所述,对于文档一体化的内涵是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理论指导,通过实现文件处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并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对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从组织制度、管理方式到工作程序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确保从现行文件到馆藏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实现文档一体化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代表的信息技术作为技术保障,因为文档一体化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与模式,更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计算机技术的应推广简化了文档管理程序,也提高了文档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文件的生成和载体特点,使越来越多的文件依赖计算机生成和读取。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文件运转、传递、处理和利用等方式的特点,使计算机生成的文件通过网络可以远程传递、异地处理和全球利用。因此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变得更加突出,实现的可能性也更大了。

二、关于文档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探析

随着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文档一体化的研究逐渐成为档案界研究的新热点。关于文档一体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最早提出并发展了它。到80年代初,这种管理方式已在欧美开始推行。到了90年代,这种从信息系统源头做起的方法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今天,文档一体化已成为信息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文档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包括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基于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以前端控制为特征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和以来源原则为核心的档案整理理论。由于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事物相互依存并发展,文档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并不是单一一种理论就支持文档工作得以实现的,它是文件管理工作于档案管理工作两者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档一体化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它是研究文件从最初到产生到最终销毁或进馆永久保存的整个连续的运动过程。

生命周期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内容:

第一,文件从产生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文件的价值效用、服务对象等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运动阶段。

第二,文件在运动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的变化。中外基于国情和文档管理体制的不同将此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现行、半现行、非现行。由于文件在不同运动阶段又呈现其各自不同的特性,此三个阶段的特点也各自不相同。在现行阶段,文件对机关的现行作用做突出;在半现行阶段其现行作用开始衰退;而在非先行阶段已基本丧失。

另外,陈兆教授根据总结又将文件周期理论划分为制作产生阶段、现实试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文件在运动过程中,其价值形态总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因而文档一体化管理要遵循这些规律。

第三,文件在各个运动阶段其内在因素有一定对应关系。

文件的内在因素包括服务对象、保存场所、管理形式等。它们因其运动阶段价值形态不同而与文件各运动阶段之间存在一种内在对应关系。

综合可以看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地位,因而全面研究、探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实现文件与档案管理一体化最重要的理论准备和前提条件。

2、信息资源管理最早诞生于美国。1980年,美国政府颁布的《文书削减法》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由于信息资源管理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诞生之后,其理念很快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并开始涉及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是国际、国家和社会各组织机构为达到预定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将组织内部形成、运用的包括文件、档案、图书、情报、信息系统、信息人员、资金、设备等在内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综合,形成一体的信息系统网,实行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利用全部信息资源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信息资源管理提示我们,文档一体化要与种信息资源管理一体化(即通常所称的图、情、档一体化)进程相协调。从长远发展看,网络化是文献信息工作,包括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在确保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完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与相关的内部网、局域网、互联网相连接,与网上的文件和档案信息检索中心即虚拟档案馆连通。文件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将成为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3、以前端控制为特征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是档案学研究的热点。所谓档案价值鉴定,即“根据档案内容对日后工作的有用性,来预见地判定对其是否保存以及保存多长时间”。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应结合立卷、收集、整理及日常保管等各环节同步进行,并融入文档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要确保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则要求工作人员对档案实施前端控制。所谓前端控制就是要求档案部门及工作人员必须在文件产生阶段就积极参与,以确保档案自身内容的质量及其档案管理的质量,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文档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文件价值的鉴定是一个以前端控制为主要特征,并有可能伴随文件生命周期的展开而多次进行的过程。

4、档案整理理论的核心是来源原则。来源原则的正式提出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特别是在由原则给档案工作造成严重困难之后。来源原则是指保持“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尊重档案的来源是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也是档案来源原则的基础,尊重全宗的完整性也是来源原则的重要内容。在文档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文件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等工作必须坚持和尊重来源原则;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背景下的文档管理,也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尊重来源原则。

三、关于文档一体化的前景探析

近年来,对文档一体化管理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工作者很多,然而目前仍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此项工作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改进。

(1)更新整个社会尤其是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档案意识。整个社会对档案工作了解的越前面越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展开。因此,要提高全员档案意识,又需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

(2)改革档案高层管理体制。高层管理对整个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尤为重要。因而只有革新体制,积极探索档案管理新机制才能优化资源,以最高限度地统筹规划整个档案管理系统。

(3)加强档案方面的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信息专业人才。由于信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档案高等教育建设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必须创新档案教育体制,使其培养人才能符合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整体管理论文篇5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整体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档案工作 档案管理 计算机 多元化

应该说,进入21世纪,人们处于一个纸质与电子、模拟与数字共存的状态,处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渡转型期:档案馆内部存有大量的纸质档案、缩微胶片、录音和录像带等各种载体的实体档案,档案馆新接手的档案既有各种形式的电子信息,也有大量的纸质档案。在这个特殊时期,档案载体形式多元化、管理工作复杂化、技术手段多样化、服务利用个性化成了现实的挑战,而档案管理的组织和队伍却很难随之更新和发展。因此,随着档案资源和档案信息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档案信息的管理问题势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引起档案工作者思考同一的管理思路,兼顾所有载体档案的统筹管理。

一、档案管理传统理论面临的机遇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档案资料的需求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高效率的趋势,档案馆目前的单一馆藏结构、有限馆藏内容很难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发展同在;现代信息社会对档案管理传统理论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档案管理传统理论面临着绝佳的更新和发展机遇。

1、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当前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稳步快速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全社会正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为档案管理理论的更新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大环境。

2、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展。档案管理传统理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具有全局性、广泛性和全球性的特点,这必然会增强世界范围内的广大档案界人士发展更新档案管理理论的紧迫感,促进他们不断进行创新性思考与探索,不断加强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学科之间、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有效推动档案管理传统理论的革新。

3、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日益深入。现代档案学教育层次多种多样,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和实践需要,现代档案学教育往往注重培养和造就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广博管理知识的档案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较少受到传统观念与思想等条条框框的束缚,思想活跃,必然能促进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4、现代信息机数飞速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档案管理实践必然会逐步积累起许多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通过对经验和教训的概况总结、抽象升华,必然会形成适应新的信息技术、新的网络环境的行之有效的现代档案管理的新理论。

二、档案管理理论对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影响

1、档案分类理论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从管理学上讲,任何管理活动,抛开其最终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或者基本要求都是要使被管理对象有序化,档案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使档案有序化,包括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有序化。将数量庞大、内容形式复杂多样的档案有序化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即“对档案总体进行分割、划分,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小不同的部分或门类、种类、类别,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门类、类别等实施分别管理。

在档案理论界中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得到普遍认可。逻辑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根据档案的一般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和依据,根据严格的形式逻辑进行划分的分类思想,比如按照保管期限、密级等进行划分。

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按照事物的现实存在状态与界线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强调根据事物的现状进行把握,尽可能接近事物的真实状态,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分类思路。历史主义方法在档案实体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全宗原则,在分类时首先按照档案所属的全宗进行归类。

2、全宗原则及其理论发展。

对档案数据库建设发挥指导作用档案管理基本理论认为档案的实体管理必须维护和尊重档案的本质特性,必须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遵守全宗原则,这一思路对于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全宗原则是档案实体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宝贵经验。以全宗为基本单位建设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实体单位的历史记录,保证了档案数据具有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这是单纯地依靠逻辑分类方法所达不到的。

其次,采用全宗原则指导建设档案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因为全宗作为一个独立组织或个人形成档案的全部,是一个不可分散、不可打乱混淆的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持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这也是档案信息在管理组织上独树一帜、不同于图书、资料、情报等文献的根本原因。档案数据库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服从这一更高的管理目的。

3、电子文件管理理论。

为档案数据库的未来发展提供营养电子文件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电子文件是信息化环境中业务过程和业务成果的真实记录,因此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保管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对电子文件生命全程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应当前置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包括对其运动全程的状态记录。档案数据库在电子文件管理环境中如何发挥作用,需要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提供支持。

与传统档案进行事后管理不同,现代文件档案管理倡导的前端控制原则要求将整个文件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规则等进行系统分析,将需要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的功能尽可能进行整合。这就要求对文件数据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整个文件管理活动的需要,实时收集需要进行前期控制的数据元素,为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长期可读提供保障。

换言之,档案数据库不能像传统方式那样,在档案文件接收完毕、文件的真实性有案可查的情况下开始数据建设,而是要在第一时间规划完毕,伴随文件生命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将各个环节需要记录的数据各就其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条,为该文件的描述、利用、验证、保存等提供信息。

三、结束语

整体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档案数据库 档案分类全宗原则 电子文件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档案数据库是以档案的本体管理为基础,兼顾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发展的需要,将包括档案实体信息、管理信息、应用环境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按照特定数据模型进行组织的数据集合。在长期实践中,数据库以其独特的优点已经证明它是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共享的最佳方法,在数据冗余度、管理效率、数据完整性控制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事实上,档案数据库是各类档案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组件,是档案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之一。

一、档案分类理论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从管理学上讲,任何管理活动,抛开其最终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或者基本要求都是要使被管理对象有序化,档案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使档案有序化,包括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有序化。将数量庞大、内容形式复杂多样的档案有序化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即“对档案总体进行分割、划分,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部分或门类、种类、类别,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门类、类别等实施分别管理。”“这实质上也是人类社会所有管理活动乃至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

笔者将档案分类作为影响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直接影响着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方向。在档案理论界中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得到普遍认可。逻辑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根据档案的一般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和依据,根据严格的形式逻辑进行划分的分类思想,比如按照保管期限、密级等进行划分。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按照事物的现实存在状态与界线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强调根据事物的现状进行把握,尽可能接近事物的真实状态,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分类思路。历史主义方法在档案实体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全宗原则,在分类时首先按照档案所属的全宗进行归类。逻辑主义分类思想有助于从某一具体特征进行划分,便于对档案进行多角度的灵活定位;历史主义则强调了档案来源属性这个根本特征,有助于完整理解档案内容,这也是档案数据库区别于其他文献数据库的关键要素。事实上,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这两种分类思想都是需要的,彼此是不可取代的。

二、全宗原则及其理论发展对档案数据库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认为档案的实体管理必须维护和尊重档案的本质特性,必须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遵守全宗原则,这一思路对于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全宗原则是档案实体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宝贵经验。以全宗为基本单位建设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实体单位的历史记录,保证了档案数据具有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这是单纯地依靠逻辑分类方法所达不到的。

其次,采用全宗原则指导建设档案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因为全宗作为一个独立组织或个人形成档案的全部,是一个不可分散、不可打乱混淆的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持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这也是档案信息在管理组织上独树一帜、不同于图书、资料、情报等文献的根本原因。档案数据库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服从这一更高的管理目的。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将全宗原则的诸多思想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实现,包括全宗内部管理层次、管理联系等。像文书立卷工作中要求的“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成套性原则”等思想都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设计得以体现。

第三,依据全宗理论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者、管理者、拥有者、维护者是统一的,数据库建设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有助于保证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动力、资金以及作用的发挥。

三、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为档案数据库的未来发展提供营养

电子文件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电子文件是信息化环境中业务过程和业务成果的真实记录,因此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保管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对电子文件生命全程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应当前置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包括对其运动全程的状态记录。档案数据库在电子文件管理环境中如何发挥作用,需要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提供支持。

与传统档案进行事后管理不同,现代文件档案管理倡导的前端控制原则要求将整个文件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规则等进行系统分析,将需要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的功能尽可能进行整合。这就要求对文件数据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整个文件管理活动的需要,实时收集需要进行前期控制的数据元素,为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长期可读提供保障。换言之,档案数据库不能像传统方式那样,在档案文件接收完毕、文件的真实性有案可查的情况下开始数据建设,而是要在第一时间规划完毕,伴随文件生命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将各个环节需要记录的数据各就其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条,为该文件的描述、利用、验证、保存等提供信息。美国当代著名的电子文件管理专家戴维·比尔曼指出“必须根据文件保管系统的功能需求、文件种类以及业务活动的证据性需求,提前界定著录信息。在电子文件环境中,对元数据予以明确规定,有助于设计和实施在文件生成之际自动截获元数据的系统,确保文件在转载、传输过程中相伴产生的元数据的完整。”②

紧接着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用于描述的元素,元数据理论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元数据就是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what)、覆盖范围(where, when)、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who)、数据的提供方式(how)等信息,是数据与数据用户之间的桥梁。元数据通过描述信息资源的属性,用于识别、评价、追踪资源,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一体化的组织和有效管理。根据对电子资源管理的需要,元数据可以分为描述型、管理型、技术型和使用型、保存型。事实上,电子文件是多种不同类型信息的一个集合概念,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形式,其描述、管理、保存方式都具有不同的属性集。元数据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数据元素集定义资源对象的各类属性,这些属性的大量实例可以表达为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或者以XML等形式进行置标,从而能够利用数据库系统或各类应用软件进行管理。可见,以元数据为中间对象,可以利用数据库实现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辑哲:《维系之道——档案与档案管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

整体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土地管理问题;系统论;土地管理系统;分类

一、系统论概述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特征,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二、对土地管理的系统性理解

对土地管理的系统性理解的结果,在本文中定义为土地管理系统,是指围绕土地管理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对土地管理的系统性理解的结果,包括土地管理的主体、客体等。参与土地管理的主体有政府、理论研究者、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人,客体是土地,其中政府可分为立法者和执法者,理论研究者可分为土地管理基础理论研究者和应用研究者,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人可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人、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根据我国的基本制度,土地管理中的土地应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在整个土地管理系统中土地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与外界交换信息、系统调整自身结构、再与外界交换信息的循环过程。在一定时期、以一定的状态,土地管理的主体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交换信息,彼此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使土地管理系统的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进而系统的功能也需要改变,这就要求系统调整自身的结构来完成新的功能。然后系统又要回过头与外界交换信息,再调整自身结构,循环往复。

在管理过程中社会经济及国家政策等发生了变化,需要调整规划以适应新的环境,然后又要经过审批,进入日常管理。循环往复,要使土地管理系统可持续循环,需要满换信息和调整结构的适量性,即不能等太长时间,在系统外界环境变化过多才调整结构,也不能一次调整过度,赶到外界环境的前头。

三、土地管理系统问题的分类

(1)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土地管理理论研究的参与者为理论研究者,可分为土地管理基础理论研究者和应用研究者。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研人员。理论研究者的工作包括分析土地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以及研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手段。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土地管理系统外部环境的分析不准确和精确;对土地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不准确和精确;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手段的精度不够。

(2)土地管理立法及制定政策方面的问题。土地管理立法及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主要为政府。相关的国家机构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等,其工作主要有制定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规程和标准。在宪法中规定了我国基本的土地制度。土地管理立法及政策制定主要是在宪法规定的基本的土地制度的基础对土地管理系统的参与者职权和义务作出规定以及规定其运行规则,并赋予一些理论研究成果以法律效力。在此的问题主要有对参与者的职权和义务、土地管理系统的运行规则规定不合理。

(3)土地管理实施及执法方面的问题。土地管理实施及执法的参与者主要为基层政府机关,有市、县政府及国土局和乡政府及国土所等。他们的工作是以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程标准等为依据,应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手段管理土地与人以及与土地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可能会出现读法不准确、执法不到位等问题。

(4)土地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土地管理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相关的技术手段的支持,现在这些技术的研制及相关设备设施的提供主要由相关公司企业来完成。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技术手段的更新赶不上土地管理的需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土地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相关技术手段的更新却相对较慢。

(5)土地管理系统各要素之间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一个系统高效运行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土地管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其的粘合剂,在这方面的问题对整个系统的运行的影响最大。首先理论研究需要的数据会有失真;然后立法时对理论研究成果的解读会有一定偏差;最后执法时对法律的解读也会有一定偏差。

参考文献

[1]任平,周介铭.基于统筹城乡发展视角的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44~47

[2]曲卫东,黄卓.运用系统论思想指导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2):22~27

上一篇:班长竞聘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竞选小组长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