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01 22:31:34

送教上门工作计划

送教上门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暂行管理办法》,统一部署,规范管理,大力宣传,正确引导学生自觉饮奶,养成科学良好的饮奶习惯,增强我市广大中小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智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各相关部门、各学校要制定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强化安全意识,建立检查机制,确保学生饮奶安全。

(二)坚持审批认定原则。根椐国家相关规定和要求:对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实行资格认定制度,鼓励信誉好的大型骨干企业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储运、配送,实行有限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学生饮用奶的质量安全,优先推荐经国家审批认定,并授予“中国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证书和标牌的部级龙头骨干企业蒙牛集团、伊利集团向我市中小学供应学生饮用奶。没有经过审批认定的企业,不得向我市中小学生供应学生饮用奶。

(三)坚持稳步推进原则。实行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首先在各县(市、区)城区、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幼儿园)及市直学校试点,待完善管理,总结经验后,再向其他学校推广。

(四)坚持学生自愿原则。“学生饮用奶计划”要坚持政府引导、学生自愿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各单位要根据实际,积极稳妥地逐步推广,不得强迫学生征订,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企业和学校要积极做好困难学生的饮奶工作,确保“学生饮用奶计划”顺利、稳步、安全、和谐实施。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组织、管理、协调与指导工作。

(二)大力宣传,正确引导。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作为一项改善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的重要措施已被列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各有关部门、各学校要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国家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重要意义、目的、原则和工作方针。各学校要将“学生饮用奶计划”纳入学校“营养与健康教育”和“安全卫生知识教育”计划,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学生自觉饮用学生饮用奶。

(三)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各学校要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组织者,要按照上级文件规定,把此项工作作为改善学生体质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好、宣传好、引导好,要坚决停止无国家“学”字标识的牛奶或含乳饮料进入学校,严禁学校违法违规自制“豆奶”。学校是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承办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管理,规范操作,不得任意加价或收取其他费用。学校在储藏、保管、分发、废弃包装物的统一收集处理工作中所发生的费用由学生饮用奶企业承担。卫生、质监等部门要按职责加强学生饮用奶卫生、质量监督,确保学生饮奶安全。卫生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对学生饮奶后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交警部门要为供奶配送车辆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学生饮用奶按时送达学校。发展改革、财政、物价、农监、工商、税务等部门要为我市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提供优质服务和政策扶持。监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为“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保驾护航,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管理不善,擅自订购和组织学生饮用非国家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产品造成集体安全卫生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市(县、市、区)学校要层层召开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工作。

(二)组织征订。每学期开学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学校(幼儿园)在积极宣传、正确引导的基础上,组织好学生自愿征订工作。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学校(幼儿园)要协助定点供应配送企业做好学生饮用奶的征订、交费、接收、储藏、分发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送教上门工作计划篇2

有关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高校人事处:

根据《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关于实施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市教委2021年上海高校教师培养计划有关项目申报工作即日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高校根据预算安排,结合本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培养计划,严格个人资助范围和条件,组织相关部门对申报者进行初审,注意避免多个项目重复申报,择优向市教委报送。

二、申报对象原则上为2021年可成行的教师。

三、报送要求:

1.报送材料包括:学校报送函一份,各计划《推荐情况一览表》一份及电子版、个人申请表一式三份。

2.请在4月15日前将申报材料审核盖章后送上海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3.“上海教卫人才网”网上申报要求请见附件。

四、“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产学研践习计划”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个人申请表通过网上申报自动生成。

五、“上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申报另行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

上海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章)

2021年3月26日

    材料报送地址:上海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延安西路900号)

                  310室

  联 系 人:王乐,鲍文彬    电话:62518018,62523031

                             

 

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上海高校

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网上申报要求

 

市教委2021年“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申报工作即日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有关高校根据上述计划的工作要求,启动2021年度推荐选派工作和完成网上申报程序。

二、即日起学校可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在市教委指定网站“上海教卫人才网”上申报,个人用户帐号由学校统一发放。

三、申报流程:

1.计划申报请登录上海教卫人才网(shjwrc.edu.sh.cn/passport/login.aspx)。

2.学校管理员通过管理员账户登录进入后台系统,进行账号添加,然后根据生成的账号下发给需要申报的教师(学校人事部门管理员帐号与去年帐号相同,如需查询,请致电鲍文彬老师)。

3.申报教师通过学校下发的账号选择普通用户登录网站,点击申报项目进行申报。

4.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审核申请教师所填信息,经学校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上报,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4月15日。

 

2021年度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推荐人选一览表

序号

学校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参加工作年月

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所在学科(岗位)

践习单位(可多选)

践习时间

践习形式

导师/合作者

填报学校(公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2021年度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推荐人选一览表

 

 

序号

学校

姓名

现从事专业

性别

出生年月

年龄

专技职务

政治面貌

学历/学位

申请类别

访学单位(可多选)

访学专业

访学期限

 

 

 

 

 

 

 

 

 

 

 

 

 

 

 

 

 

 

 

 

 

 

 

 

 

 

 

 

 

 

 

 

 

 

 

 

 

 

填报学校(公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2021年度上海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推荐人选一览表

 

 

序号

学校

姓名

所在院/系/所

性别

出生年月

参加工作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其他职务

学历/学位

所在实验室

现岗位类型

申请项目类型

申请项目名称

备注

 

 

 

 

 

 

 

 

 

 

 

 

 

 

 

 

 

 

 

 

 

 

 

 

 

 

 

 

 

 

 

 

 

 

 

 

 

 

 

 

 

 

 

 

 

 

 

 

 

 

 

 

 

 

填报学校(公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送教上门工作计划篇3

民生工程:领导重视,制度健全

陇西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加快陇西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

谈及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陇西县县长陈彦吉一番铿锵有力的表态进一步坚定了陇西抓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的信心和决心。

陈彦吉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既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责任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全新的、充满挑战的工作,我们将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坚持政府主抓、部门联动、分工协作,全力为学生提供安全、营养的食品,切实改善学生的膳食结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把这项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实办好。”

为此,县上积极筹措安排营养餐改善计划工作经费20万元,用于开展营养餐改善计划的宣传、培训和督导检查。先后制定出台了全县《营养餐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食品验收登记制度》《从业人员管理制度》《食品留样监测制度》《督导巡查制度》《食堂标准化建设管理制度》等“六大管理制度”,为项目执行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撑与保障。

改善计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陇西县作为全省连片特困县之一,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该项计划,全县共有267所学校的50827名学生享受营养餐补助。其中,小学生27468人,初中生23359人。

为筑牢营养餐食品安全“防护墙”,陇西县着力严把“六关”:严把原材料采购关、严把制度落实关、严把食品留样关、严把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关、严把防护关、严把监控关,确保了学生营养餐用餐安全,形成了全县多个部门为营养餐计划护航的良好工作机制。

县教体局牵头负责全县营养餐改善计划的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县物价等部门建立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开展生产成本调查,对食品价格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计划实施及流通环节费用减免政策。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食品安全监管,做好日常综合监督检查工作,组织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对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的中小学校长、食堂负责人、工作人员及供餐点相关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制度和行业规范培训,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同时,全县严格实行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轮流陪餐,餐费自理,并有详细的陪餐记录。

陇西县学校布点相对分散、农村偏远学校较多的实际,决定了供餐不可能搞统一模式,只能因地制宜,分步推进。陇西县教体局局长田志刚说:“为把营养餐改善计划这项民生工程实施好,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创新探索了依托中心学校食堂为周边学校供餐的新模式,切实减少了供餐环节和运营成本,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确保这项惠民工程安全、良好运行。”

为了选择有效的供餐模式,陇西县在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现有食堂、寄宿学生状况逐校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确立了三种供餐模式。

第一种是食堂供餐模式。食堂供餐以其低成本、安全可靠、便利快捷等特点,成为陇西县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的首选模式,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食堂44所,就餐人数达到 25122 人,占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学生人数的 49.4%。

第二种是过渡模式。对暂时没有开办食堂的学校,通过餐饮企业配餐,对农村人数相对较少、距离开办食堂学校相对较远的边远农村学校和教学点,主要采用食品配送商配餐模式。餐饮企业由县上统一招标确定,中标的14家餐饮企业按照学校制定的供餐食谱定时保质保量配送。

第三种是辐射配送模式。针对个别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与开办食堂的初中校、中心校距离较近,交通又相对便利的特点,采取由乡镇中心小学或规模较大学校的食堂辐射周边村小学或教学点的供餐模式。目前,陇西县17所中小学向周边48所村小学和教学点配送营养餐,就餐学生达到4424人。这一供餐模式越来越受到供餐学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为加强营养餐计划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营养餐标准和数量足额配餐。各学校建立了财务公开制度,学校营养餐的财务实行一月一清算、一学期一公布制度,并将营养餐计划工作的实施情况作为学校、校长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同时,进一步细化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上制定了资金统筹制度、最高限价制度、直接支付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四项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拨付每一周期营养餐改善计划专项资金。

2012年,全县营养餐累计实施资金2940.3万元,均分期分批拨付到位。陇西县教体局副局长杨长兵说:“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家长关心,社会关注,是一项事关下一代的良心工程,管好用好孩子们的吃饭钱,让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营养早餐:家长放心,孩子满意

政府部门的齐心协力,各项制度的保障落实,让陇西县营养餐改善计划有序推进,项目执行表现了良好的局面。家长放心了,社会满意了,孩子们开心了。

陇西县高楞初中校长唐福祥说:“起初对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感觉到很不放心,生怕出安全问题,但县上的配套政策很到位,担心也就变成了多余。”

学校作为营养餐的执行者,学校的做法是让家长放心的关键。为了实现等价优质的供餐目标,各供餐学校从公用经费中挤出资金,购置供餐设施设备。县教体局督促学校、供餐单位全面公开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经费账目、配餐标准、营养食谱以及就餐学生名单、食品数量和价格等信息,通过设置信箱、举报电话、定期组织家长座谈等途径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确保专项经费规范运行。

宏伟小学一位学生家长深情地说:“学校的这个营养早餐,确实好着哩!自从学校发放营养早餐以来,娃娃们都像过节一样。老师们都很负责,像对待自己的娃娃一样,班主任组织娃娃们排队、洗手、取早餐,其他的老师也很认真,分组到教室分早餐,我们看着娃娃们吃上营养丰富的早餐,我们心里也确实很高兴,也很感动!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学校、老师!”

营养餐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心田,3元钱对城市孩子来说并不多,对农村孩子来说,却是一顿丰盛的早餐。当他们享用着香喷喷的饭菜时,从心灵深处由衷发出了对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菜子学区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的一位同学说:“营养餐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健康成长!”

送教上门工作计划篇4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已形成“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特教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已达5.3万人,专任教师4.3万人。但从总体上看,仍有不少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康复专业人员编制标准缺失,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数量尚显不足、结构仍不完善。为此,《提升计划》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编制和结构提出针对性措施,要求各地“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配足”指的是数量“,配齐”指的是类型,其中包括教学所需的各类学科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送教教师、康复类专业人员、残疾学生生活指导和管理人员等。这是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康复、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的,再次强调特殊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像普通学校一样的学科教师,还需要普通学校没有的其他类型教师和专业人员。

二、构建特殊教育专业标准体系

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目前,我国缺少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尚未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这些直接影响了特教教师准入政策的完善,影响了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计划》提出五项举措:一是“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二是“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三是“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的岗位条件”。四是“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这些举措将进一步规范、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水平。

三、加强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培训

针对特教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专业能力总体水平偏低的问题,《提升计划》在加强特教师范专业建设和强化职中、职后培训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择优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加大部级教师培训计划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级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和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这些要求将特教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职中和职后专业培训系统整合,逐步形成专业发展路径,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畅通了渠道。

四、提高特教教师待遇

《提升计划》要求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主要有三方面举措:一是“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二是“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三是首次提出“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政策。另外,《提升计划》对特教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还作出专门要求,强调“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上述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对特殊教育教师的高度关心,同时也将鼓励更多与特殊教育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送教上门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教师培训模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03)02-024-04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素养,建设教育大国的基本保证。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11年起,启动新一轮教师培训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搞好农村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尤为重要。教育部提出,要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陕西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也指出,要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各地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建议?围绕上述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我们选择了陕西省代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3市6县作为样本,分别是:陕北的榆林市及靖边县、横山县;关中的宝鸡市及扶风县、户县;陕南的安康市及旬阳县、石泉县。在以上3市6县,课题组成员分别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学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的同志进行座谈,先后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230余人参加;课题组还深入到十几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分别与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

一、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段教师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陕西省目前采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是院校集中、送培下乡(阳光师训)、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等四种模式。

(一)集中培训

院校集中培训主要指国、省两级下达的脱产培训任务,也包括市县级培训集中脱产培训。

1.国、省级培训计划。2011年,“国培计划”下达给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任务共5100人,其中:3个月脱产培训1300人,10-15天脱产培训3800人。“省培计划”6820人,其中:长期培训1100人(未实施);7-15天的培训5720人。

国、省教师集中培训的优势是由高校统领,使基层一批骨干教师有机会接受省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培训时间相对集中,使受训教师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名校、名师的观摩学习,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好的经验。同时,各地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便于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2.市级培训计划。三市本级集中培训情况是:榆林市2011年中小学教师市本级培训有六大类(包括教师全员培训、队伍建设专项培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教育管理者培训、基础教育课改培训、苏榆合作计划)35个项目,集中培训5912人。宝鸡市、安康市是教育部改革试点市,国、省安排的培训计划多,市本级安排的相对少。其中:宝鸡市安排脱产培训六个类型17个项目,2539人参加;安康市安排脱产培训8个项目,1118人参加。

市级集中培训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任务繁杂。有来自国、省下达给市的培训计划,有市自己安排的培训项目,还有市集中送培到县的项目。

(2)培训内容都是以聚焦高效课堂教学为主,更关注针对性与实效性。

(3)培训机构不仅限于高等学校,如安康市由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承担;宝鸡市由宝鸡教育学院承担;榆林市主要由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还邀请有关方面如电化教育等部门参与。

(4)各市都注重了专家团队建设。安康市组建了由安康学院、安康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康市教研室、安康市电教中心及有关县区师训中心的教授、专家学者、师训骨干教师参与的专家团队。宝鸡市的专家团队中高校教师占10%,教研机构专家占20%,一线优秀教师占62%,域外专家占8%。

3.县级培训计划。六县都建设了自己的培训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县本级集中培训为主,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等单位组织,培训对象是全体教师,着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班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

送培下乡分为三类:一类是省级送培到县,二类是市级送培到县,三类是县级送培到乡镇。

陕西省2011年“省培计划”为63520人。其中,送培下乡54000人,占全部培训人数的85.01%;其中,市、县送培50000人,占全部“省培计划”的78.72%,占送培下乡任务的92.59%。

各市还有自己的送培计划,如榆林市分别在两个县进行了1500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集中培训。

各县基本上都安排有送培到乡镇、学校的培训。如靖边县2011年送培24项,参训教师2574人次;户县参训教师1630人次。

送培下乡是最受基层教育部门和教师欢迎的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

1.便于集中;不影响正常教学,参加人多,有利于解决供需矛盾;费用低,效果好。

2.基于教学,聚焦课堂;示范引领,针对性强;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观摩研究、课例分析、归类总结等参与式、互动式培训。

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培训模式,例如,组织模式:联片设点,送教下乡是普遍采用的组织模式。如旬阳将全县28个乡镇按相对集中原则联为片区,在片区设立培训基地,再分科、分批安排培训。

(三)远程培训

在“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占比很大。“国培计划”(2011)――“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为71100人,其中远程66000人,占全部“国培计划”的92.83%。

基于“省培计划”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共计3900人。

基于市级的远程培训也有,如榆林市安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远程培训项目120人。

远程教育由新思考网、中国教师研修网、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课程。

好的评价是:工学兼顾,不影响工作;内容和课程同步,可指导教学;名师多,有示范引领作用;课程门类多,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要求;符合大规模,成本低的原则。

(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一切培训的落脚点,也是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学校主抓的项目。各县、各学校都有校本培训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和相对成熟的经验。概括如下:

1.培训宗旨:教、学、研一体化;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培训原则:面向全员,整体推进;以校为本,突出特色;聚焦课堂,注重实效。

3.管理模式:以县统筹;县、乡(镇)、校相结合。

4.运行模式:联片研修、联组研修、送教下乡等。

5.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等四大类。

6.研修模式:课程引领,研修一体。

7.考核模式:各县、各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教育教学效果考核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与常效教学结合,与教科研活动结合,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优树模挂钩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院校集中培训方面的问题

1.培训院校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由于各省、市陆续撤并了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省级教育学院,教师培训任务就交给了普通高等学校,且通过邀标、招标的方式分配培训任务。如陕西省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共有20家高等学校,其中5家是外省的院校。

这些院校大多是以学历、学科知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数没有设立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门机构,培训任务由负责成人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宏观管理任务,包括牵头制定培训项目方案,负责培训学员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管理;具体任务实施由相应学科的各院系承担,包括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选派教师和班主任等。由于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通常不是从事教师培训的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职人员,致使一些培训项目方案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

2.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专职培训者队伍。教育部文件规定: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培训任务分配到各高等学校后,各高校再分配到院系,由其制定培训方案并选派教师。各院校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师资培训的教师。由于受现行学校考评制度的制约,多数教师更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师资培训任务上,更没有把师资培训任务作为事业或职业来规划。

3.不了解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在调研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受训教师对院校集中培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培训缺乏针对性。在授课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也没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是培训者讲自己想讲的,受训者听不到自己想听的,无法形成互动。二是培训内容重复,缺乏统一性和递进性。有教师反映,在省上参加的培训和在市上参加的培训内容差不多。也有的是在同一学科领域里,由于所请专家不同,对相同的问题持不同的观点,使受训者无所适从,感觉不听还好,越听越迷惑。还有一些培训是系列培训,如心理学,但每次从内容安排上都大同小异,没有层层递进。三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少培训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是上大课,满堂灌,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景讨论式、角色扮演、辩论等在培训中鲜有所见。一些培训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提供给学员大量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送培下乡方面的问题

送培下乡以聚焦课堂教学为主,是基于实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辐射面广,使大批基层教师能够享受优质的课程资源,得到高水平专家的现场指导,因而是基层较为欢迎的培训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的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深入研究,在指导中针对性不强,甚至还有少数教师将集中培训的模式带到基层,以空泛的理论为主,结合实际比较少。

(三)远程培训方面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统一,管理人员层次不齐。目前,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有的在市,有的在县;组织者各异,有的是项目办,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招办。在管理员和辅导员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导主任,也有学员自己担任的,层次参差不齐。他们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也没有对培训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学员所提出的问题,满足不了学员的要求,对各学科缺乏指导力。

2.远程网络服务不到位,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网络课程资源播放一般都安排在指定的时间,并且教学实录、专家讲座、教学内容均不许下载。因此,如果学员没能在指定时间内看完,过时间就打不开了,本期学习作废。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网络支持有困难,还有的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够,教师自己又没有,影响学习。

3.远程学习自由度大,质量监控有待加强。远程的特点是过程考核,学习主要靠自觉。学员自主选课,自由点击,通过登陆时间、作业、研修日志、主题帖、回帖等进行考核。有的网络有点击时间要求,如20分钟必须点击一次,证明你在线学习;有的没有时间限制,只要点击就算学习了,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学习检测由作业、发帖、发表文章组成。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学员的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也判合格或良好,都认可了。总之,远程学习自由度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员的学习质量监控,还有待研究和改进。

(四)校本研修方面的问题

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和各个学校都在校本研修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调研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可以拿出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本研修的理解、执行还不到位。一是对校本研修内涵和战略地位理解不到位,二是对省级文件执行不到位。

2.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虽然省已经明确了“3+1”的校本研修行动推进机制,但各地落实不到位,仍然是单独练兵,各自为营,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3.缺少总结、评价及专业引领。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没能在有效的层面进行很好的总结、评价并使之推广,同时缺少专业引领。

三、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模式的建议

教育部倡导的几种培训模式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应以提高质量为原则。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集中培训的质量

1.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高等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各级各类教师,而研究、解决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最重要的途径。

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各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

2.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教师队伍。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首先要建立一支由各学科骨干教师梯队组成的专职培训教师队伍。由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把握培训方向,统领培训全过程,同时吸收年轻教师参加,在培训过程中使其成长。要鼓励教师从事专职培训工作,或抽出主要精力从事教师培训,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同时,要注意吸收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数量不少于50%。专家团队人员既要相对稳定,又应有所流动;稳定以保证其质量,流动以保证其活力。

3.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院校集中培训反映最强烈的是“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方案时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把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要能给受训者提供合适的“菜单”;二是培训者要深入到中小学课堂,深入到中小学教师中去进行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应强调针对性、时效性

1_明确培训总体模式。各科培训都应以聚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中心,都应包括理论引领、教学引领、互动研讨、研修应用等环节。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课例分析、观摩研究、自我反思等参与式、共享式培训模式。

2.充分发挥地方教学、教研部门的优势。实践证明,由市、县教学、教研部门组织的送培下乡效果最好。他们知道教师最需要什么,知道什么时间安排培训最合适,知道怎么评价和安排怎样的形式进行评价,应充分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作用。

3.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价。这里主要是指受训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真正得到了提高。一些地区采取“一课两上”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是不错的方法。

(三)大力改善远程网络培训机制,提高质量

1.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议以县管理。即以县报名、管理,市备案,省统计。各县应建立远程培训管理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行政上由教育局管理,主要是把握全局;业务上可多种形式,由电教部门、教研部门、专门机构管理都行,负责督促上网、检查学习、反馈信息、考核等。这样,网络培训就可以和其他形式的培训融为一体,成为整个教师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改善远程网络学习服务。各大网站的课程资源应向学员全方位开放。网站开放时间应与学校教学规律结合起来,避免学校常规活动的高峰;每个模块开放的时间应适当放宽,即在某门课程学习期间,学员可在任意时间上网学习;个人需要时也可下载。这样,让受训教师有所选择,不必再为安排课程、参加会议而影响学习。

3.加强考核和质量监控。远程学习考核除了目前要求的过程考核,为确保学习质量,建议在学习结束之后,由各县管理部门对其学习效果,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等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

(四)校本研修要因地制宜,为教学实际服务

1.要有长、短期计划。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落脚点,要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有长期的规划,以指引自身的方向。同时,要有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明确本年度要解决的问题,使全体教师本着这一目标前进。

2.要结合本校实际。目前,各校在教研活动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联片教研。但由于各校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校本研修的内容还是要有所区别,每学年也要有所侧重,或管理,或学科,或科研等,应切合本校实际。

送教上门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特殊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残疾人的受教育权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众的关注与支持,而送教上门作为残疾人群体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推动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的实施。送教上门实践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教育活动,其实施的对象通常是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其目的是充分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提升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为其家庭的良好生存与发展提供帮助。

一、目前我国送教上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全国各地的送教上门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送教上门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送教内容单一。综合来看,我国各地送教上门工作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方面,二是家庭干预方面。但是这些内容都比较单一,不够丰富,目前已经无法满足不同情况送教学生的学习需求,整体的送教效率不高。如在课程内容方面,送教的课程内容一般以学科为主,而缺少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语言交流等内容的教学。在具体的送教上门实践中,缺少心理支持。同时送教的内容还包括对家庭的干预和指导内容,有的孩子家庭经济困难,而家庭的关系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送教学生的发展。目前不少残疾学生家庭都缺乏对送教上门的系统支持。因此送教上门在家庭干预方面的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第二,师资力量不足,送教辛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送教上门实践工作的执行者,但是现在特殊学校的部分学科的教师专业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存在问题,这是直接影响送教上门质量的要素。现阶段,在我国各地的送教上门工作中,其师资队伍能力薄弱依然是重要的原因,他们虽然有专业的特教知识和应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但是对送教上门的有效性还是难以做到。

第三,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在送教的次数方面经常出现不足的情况,这样就不能满足残疾少年儿童学习的需求,而这一现象与具体采取的送教上门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二、我国送教上门实践的有效措施

(一)丰富送教内容

针对送教内容单一的问题,参与送教上门的教师要尽可能地为残疾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笔者认为,由于送教对象的特殊性,在课程学习方面他们必定也有着特殊的需求,这就决定了送教的内容不能仅仅是普通的学科课程教学。如针对有生理方面残疾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医疗服务和康复训练。具体来讲,以康复训练为主,送教团队中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重残儿童、少年制定个性化的身体康复计划,在送教内容方面除了要提供语文、绘本阅读、数学、音乐等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的授课服务,还要结合少年儿童实际的残疾程度为其提供一定时期的自我康复训练方案,鼓励他们努力克服身体上的缺陷,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提升其社会适应性,逐渐走出因身体残疾而造成的心理阴霾。上述做法是对医教结合理念的充分贯彻,让送教上门的教育效果大大提升,也让残疾孩子们更加乐观地看待人生。

除了身体方面的康复训练外,教师还要关注送教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因为送教上门的首要任务并不是让学生学到多少课本上有的知识,而是要让残疾学生学会自我照顾,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教师或医务工作者应该将送教儿童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在完成基本的生活指导、知识教学后,还要为其提供心理、德育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其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优化师资保障

参与送教上门的教师队伍中不能仅仅是普通的学科课程教师,还要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为此,各地要着力打造以特校教师为骨干,普特教师、残联康复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化送教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分批分时段进入送教学生的家中,进行现场的指导,转变家长对送教上门的态度,积极配合送教教师队伍,全方位提升送教上门实施特殊教育的能力。

(三)科技助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特校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自主开发基于云计算的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管理平台,教师们通过该平台可以同送教学生实现实时的交流,指导他们学习和康复训练。与此同时,可以丰富送教上门的形式,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提升各类送教资源的利用率。

送教上门工作计划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校园建设工作始终,通过合理研究学校布局,科学制定建设规划,严格执行校建程序,推行校建工作奖惩制度,使我市校建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校建管理机构及职责

市教育局建立校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校建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胡建华

副组长:朱永春、廖小余

成员:简武生、易健儿、胡浩然、陈余平、刘卫华、徐炎根、罗晓勇、赖春明、黄华芳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校建办),设在局办公室,简武生兼主任,赖春明兼副主任,各级教育部门也应成立相应校建工作机构。

校建办主任工作职责:负责校建项目的前期、施工、竣工验收等管理工作,按合同和审定的决算书签字支付工程款。经办人员配合主任做好校建管理工作。

校建办工作职责:一是负责项目审批工作,协助学校办理有关手续;二是与学校及有关单位一起做好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确定和协调工作;三是做好各种图纸、合同、资料的审核工作;四是监督、检查、落实各项合同的执行情况及技术施工管理、工程变更审批;五是负责工程验收及预决算的审核工作。

学校基层校建机构职责:一是负责项目立项、报批工作;二是负责土地征用工作;三是做好工程现场监督管理工作;四是负责筹措基建资金;五是按合同规定做好工程款的分期拨付预审工作;六是做好基建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七是做好工程预决算的初审工作。

三、校建工程项目管理

(一)项目的计划管理

为保证校建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工程项目能够顺利的实施,市、县(区)教育局应做好本市、县(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规划应根据覆盖人口数、服务半径、经济水平、地理、环境和教育中长期发展的需求及农村城填化建设规划,周密测算,科学制定。市、县(区)教育局要在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的编制、审核校建工程项目投资计划。凡新、改、扩建的项目必须符合全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总体安排,确定为撤并的学校不得立项建设。具体工程项目由学校提出申请报当地教育部门审批后,列入当地校建工程项目计划。对已经批准的工程项目,要认真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更改。确需更改的,项目学校须按规定程序报原批准单位审批。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和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发生。各县(区)到省、中央争取资金项目时必须经过市教育局审核同意。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领导不重视,不按批复建设,无实质性进展,因工作不力、管理不严或违规操作造成工程质量问题,不按要求上报资料,挪用、克扣工程项目资金,严重影响我市校建工程形象进度的,我市教育局不再安排该县(区)工程项目。

(二)项目的立项管理

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总体规划及事业发展的需要以书面形式向当地教育部门提出建设项目立项申请,内容包括:用途、建筑面积、层数、定点位置、装饰标准及为完善该项目的功能所必须的附属设施、该项目的投资概算、资金来源等。在提交请示的同时,应附上校园总体规划,规划一旦批准,不得随意变动,如确需调整,须按规定程序报原批准单位审批。学校所有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以批准的校园总体规划为依据,项目的布局必须符合校园总体规划。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相关的专家论证、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经当地教育部门研究同意后,由该教育部门负责向当地计委申报立项。批准立项的项目列入当年部门预算或追加部门预算。对于省教育厅下达的建设项目,实行项目管理,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采取逐级汇总、上报、审核的程序。由项目学校向县(区)教育局提出申请,县(区)教育局对学校填报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汇总,并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事求是地制定本县(区)工程项目建设方案,报市教育局审核,市教育局对所辖县(区)上报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汇总,制定本地区工程建设方案,报省教育厅审核。

(三)项目的设计管理

学校的基本建设必须贯彻“布局合理、协调美观、经济实用、牢固安全”的原则,既要有前瞻性,在一定的时期内能满足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又要防止盲目攀比、规模过大、标准过高,造成投资管理失控和房屋及设施、设备空关闲置的现象。学校必须按经过批准的用途、规模和标准委托设计,设计院根据委托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和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设计单位所出的施工图需经当地教育部门校建办审核并经该教育部门领导批准后才能进行招投标和施工,并作为造价结算的依据。

(四)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学校的校建工程项目(包括维修项目)均需按当地政府及当地教育部门的规定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和监理单位。所有各级校建管理部门和人员,在招投标和施工管理过程中均应廉洁自律,规范操作,树立良好形象。为此必须做到:

1、标底的编制需以经批准的施工图为依据;

2、招投标严格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3、施工及监理招投标必须明确工程的质量创优目标;

4、为搞好廉政建设,应由学校与工程承包方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并相互监督执行。

(五)项目的施工变更管理

为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消除随意提高标准,加强预算管理,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和项目增减。在建设过程中,因使用和结构的合理性需要,确需变更设计或基础工程量及超预算暂定价,经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联系单或施工图纸,施工和监理单位认可,学校签署意见,报当地教育局审核(省教育厅下达的校建工程项目,还应经上级教育部门审核同意),未经审批的项目,学校、施工单位不得随意变更施工图纸和增加工程造价。对于附属设施和专用教室及办公用房的装璜,由于一般施工图未进行设计,因而不属于招标范围,这部分在实施前学校需明确具体项目、标准、预算投资额、资金来源等,上报当地教育局,经局批准后方可实施。超过预算投资额的,学校应办理追加部门预算的报批手续,明确资金来源,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六)项目的质量和工期管理

1、校建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学校、设计单位、施工及监理单位、各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努力实现质量创优的目标。要把工程质量管理作为学校及各级校建管理人员的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要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工程质量实行建设单位法人代表终身负责制。

2、校建工程项目的实施,应按照国家工期定额和省有关部门的规定确定施工工期。合理的工期是参予施工的各工种人员对各种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制作、安装、养护,进而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所必须时间。如要适当提前,必须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作保证。当质量和工期发生矛盾时,工期必须服从质量。同时,工期一旦确定,又必须按期完成,确保按期交付使用。除不可抗力外不得拖延工期。学校及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工期进度管理。

(七)项目的造价及财务结算的管理

1、严格按经批准的用途、规模和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结算。

2、由于物价波动的原因,且按市有关部门规定造价可变动的项目,按规定结算。

3、未经教育局批准,学校擅自变动的造价由学校全额承担,但仍需办理报批手续并调整学校部门预算后财务部门才能支付。

4、施工单位的造价结算书需经学校初审、校建办复审、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定。

5、施工阶段的工程进度款,应严格根据合同规定,按工程的形象进度由学校申请,校建办审核局领导批准后,分期拨付,防止超前支付。

(八)项目的档案及资料管理

质量愈好的工程,使用年限愈长,愈能发挥该工程的效益,但必须有齐全的资料,完整的档案作保证。学校校建管理人员要自始至终注意收集并保管好工程各方面的资料,包括:批文、各种许可证、图纸、安装和使用说明书、测试报告、施工日记志、预决算书等等,同时须按市档案管理部门对基建档案的要求进行整理,做到资料齐全、及时归档。工程档案需一式贰份,分别交学校校建管理部门及市档案管理部门妥善保管。

四、校建工程项目报告制

建立全市校建工程项目开工报告制度和工程进展月报制度。项目学校必须在项目开工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当地教育部门,并由当地教育部门上报上级教育部门;从*年5月开始,项目学校在每月20号之前向当地教育部门报送一次工程项目建设情况,当地教育部门在每月25号之前向上级教育部门报送项目建设情况,直至该项目全部完成。报送内容: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重要事项,报告工作经验,反映建设成果。报送方式:以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档两种形式报送

五、校建工程项目督查制度

市、县(区)校建办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要实行责任事故追究制。对工作不力、管理不严或违规操作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或人为影响项目工程进度、延误工期的,对疏于管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出现其他重要责任事故的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市-.校建办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市校建工程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实地督查。督点是管理人员落实情况、资金到位情况、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资料归档情况。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并将督查和整改情况以情况汇报形式上报局校建工作领导小组。

六、建立校建工作考核与奖惩制度

(一)考核对象

各县(区)教育部门、市直各学校、县(区)各学校。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为每年市直学校、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县(区)中小学校所有新建扩建工程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工程形象进度和开竣工时间、是否按要求高质量及时地上报进度表等。

(三)考核办法

1、校建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年终被考核对象于每年1月份,向市教育局校建办报送校建年度工作总结及年度自评报告,市教育局校建办再结合平时对全市校建工程项目检查的情况,根据校建工作考核目标量化考评打分法,综合评选出校建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2、校建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在校建工程项目建设中,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特别是在本单位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圆满完成承担的工作任务,成绩显著,事迹突出。由学校和县(区)教育局推荐,市校建办审核评选。

(五)奖惩办法

1、奖励

为进一步加大我市校建管理工作力度,充分调动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对校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从*年起,每年对校建工作进行评比表彰。对校建工程任务完成出色的县、区,市教育局将在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

2、处罚

送教上门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企业培训;快递服务;培训需求分析;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206-02

一、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对员工的技能水平、工作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但是传统的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着培训滞后、内容脱离需求、培训对象选择不严格,导致想学的员工学不到、员工想学的时候学不到和员工想学的内容学不到。企业按照传统培训计划组织的培训,因为错过了员工学习的时机和内容,使员工已经失去了参加培训的愿望和兴趣,错过了员工技能提升的最佳时机。长此以往,企业培训工作中出现了员工学习的主动性降低、部门负责人对培训不重视的培训顽疾。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随机选取某企业128位员工进行调研,要求被调查者写出因培训工作导致员工学习自主性低的原因,并对排名前五位原因进行统计(见表1):

经过分析,当前因培训工作造成员工学习自主性低的前5个原因分别是:培训需求响应不及时、培训内容与需求不符、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资料编写水平低、培训教师水平差。可见,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不能及时、准确、高质量地响应,是造成员工学习自主性低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可以看出,单纯依靠大规模的培训班无法保持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员工通过对现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学习或小范围内的研讨学习等形式更能够激发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培训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这种现场、结合实际工作的培训需求,快速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或给予学习的指导,就可以保持员工最旺盛的学习热情,提高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最好的培训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运用“快递服务”的理念,以“快速、便捷、准确”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快递式”培训体系,用最快、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而提升员工学习自主性。

二、快递式培训

1.快递服务的特点

快递业务是指在承诺的时限内快速完成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寄递活动。快递服务本身具有4个重要的特点:(1)寄件物品的特定性:快递服务的寄件以“件”为计量和计价及物品流动的基础单位,对寄件物品的质量、体积等有明确的规定,寄件物品上署有明确的名址信息。(2)寄递方式的便捷性:快递服务要求无论是寄或递都要贴近客户,为客户提供最方便的服务。寄件物品可以根据需要“流”向任何地方,实现快递“门到门,桌到桌,手到手”的服务。(3)寄递过程的时效性。寄递过程的时效性体现了物品流动的速度,满足了客户对时间的需要。快递业务对时效性的高度追求既是这项业务的价值所在,也是这项业务的重要特征。(4)寄递组织的网络性。完成甲地收寄至乙地投递的一件快件一般需经历收寄(揽收)、处理(分拨)、运输、投递(派送)等环节。上述环节必须统一调度、上下衔接、协作配合,才能完成快件由收寄地到投递地的有序流动,最终到达收件人手中。快递业务的完成高度依赖快递网络是这项业务的重要特征。

2.“快递式”培训的特点

(1)培训需求响应的及时性。用最快的速度响应员工的培训需求是“快递式”培训的核心特点之一。部门或员工在工作现场遇到问题或学习出现困惑时,可通过电话、网络和报表等方式第一时间向培训部门提出培训需求。当员工在工作现场发现了问题或部门在工作中发现了员工在某些方面需要进行培训再学习时,员工的学习的主动性最强,部门对培训工作的需求和配合度最高。关于成人学习的研究显示,在人遇到学习需求的一段时间内,人多学习主动性是最强的,此时如果能够满足其学习的条件,学习的自主性最高,学习的效果做好。随后人的学习主动性将成指数级快速下降。因此,培训部门要借鉴快递服务理念,及时满足部门或员工的培训需求。对于员工及班组级的培训需求要在三个工作日内组织培训,对部门级的培训需求要在五个工作日内组织培训。

(2)培训方式的便捷性。“快递式”培训为员工提供的是一种便捷的“点对点”“人对人”“专业对专业”的培训方式。“点对点”培训是指培训部门获取到员工的培训需求后采用送教到班、送教到现场、视频课件、网络答疑等方式将培训班或学习资料送到员工所在的单位或员工个人,向快递的“送货上门”服务一样,方便员工的学习。“人对人”培训是指针对每一项部门或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采用快递“接件”“送件”的方式指定专门的培训负责人及培训导师负责组织实施培训或答疑,确保每一份培训需求都能得到响应。“专业对专业”培训是指根据部门或员工提出的培训需求,培训部门要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最专业的培训和解答,需要由员工自学的由专家进行学习建议和指导,提高员工学习的效率。

(3)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部门细化专业分类,在每个专业大类下细化出若干小专业,每个小专业安排专业的内训师或外部讲师负责本专业问题的讲解。在部门或员工提出培训需求或学习疑问时,企业培训部门将培训需求或学习疑问进行分类,然后联系专业的讲师紧密围绕员工需要的内容进行培训或指导。为了确保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要求讲师实行“一课一教案、一问一解答”的讲授方法,即每一次培训要针对学员需求制订专门的教案,每一个员工的学习疑问要形成书面的系统的知识解答。通过严格管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学习的范围和深度上充分满足员工的学习需求,确保员工能够学到自己想学和需要学的知识。通过满足员工的学习需求,让员工感受到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快乐,激发员工的学习自主性。

(4)培训管理的系统性。“快递式”不仅是某一个环节的创新,而是一种全过程的系统管理。为了能够实现在第一时间满足员工培训和学习需求的“快递式”培训,借鉴快递服务的流程优化小型培训和现场培训管理的流程。

3.“快递式”培训管理的方法

(1)培训需求分析管理。借鉴“收寄(揽收)”流程实行培训管理人员主动服务、主动发掘需求和扩宽网络、电话等揽收渠道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分析方法。创新培训需求的来源,为员工学习提供全方位、便捷的需求报送渠道。通过QQ群,微信群、论坛等形式开展网络需求座谈、通过热线电话、邮箱、短信、微信、微博、QQ等渠道开展需求动态调查、通过采集工作现场照片、视频等现场观察法征求培训需求。

(2)培训计划制订管理。借鉴“处理(分拨)、运输”流程实行专人负责、快速响应、建立专业化投递渠道等办法制订最专业、高质量的培训计划,便于培训学习的实施。改变传统自上而下计划制订的方式,小型培训班或员工学习需求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制订培训计划。由需求单位和员工主导制订确认培训计划,然后由培训管理人员根据培训计划按专业指定培训导师和学习资料,由培训导师与培训管理人员共同制订培训教案或学习指导意见,具备开展培训的条件。

(3)培训组织实施管理。借鉴“投递(派送)”流程实行送货上门、无差错服务、精确投递等办法,提供最便捷、可靠的培训或学习服务。规定部门级培训需求报送后五个工作日内组织培训,班组级和员工培训、学习需求报送后三个工作日内组织培训或安排学习指导。培训、学习的形式要采取上门培训、上门指导的形式。培训组织实施创新的核心在于充分调动企业现有的培训资源为员工学习进行服务。按照培训计划,培训部门帮助联系企业内训师,整合课件、案例等培训资源,帮助员工合理、充分的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激活企业培训资源的使用。采用“送教”的形式将培训班开到部门办公室、开到班组一线、开到生产现场,将专家请到学生面前为学生指导,同时,每周组织QQ群专业答疑聊天室,调动员工学习的自主性,使培训和学习成为一件方便的事情。

(4)培训评估管理。借鉴“满意签收、服务评价”环节实行反映评估和学习评估,客观评价培训质量和效果,寻找差距和不足,为培训管理积累经验。创新反映评估方式,创造“四维评估法”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即由培训管理者、培训导师、参培学员和专业部门管理人员共同进行培训效果评估,重点评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形式的有效性。同时对培训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打分,打分的结果将纳入培训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和培训导师的年度考核。

三、“快递式”培训的应用案例

以一次继电保护知识培训为例,在某220kV变电站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工程完工后变电运维值班人员按照规定进行了工作验收。工作验收后,变电运维人员对于新型设备的采用的技术部分原理不清楚,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变电设备的运维工作,值班人员认为需要对新型设备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按照“快递式”培训的流程,培训部门及时组织了一次关于新型继电保护设备的培训。

收寄(揽收):变电运维值班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薄弱,在产生培训需求后第一时间通过培训需求热线电话将培训需求报送至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培训管理人员对培训需求进行登记和内容核实(新型设备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并指定专门的培训管理人员对口本次培训。

处理(分拨):变电运维班组提出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计划,培训管理人员确定本次培训需求为二次专业的线路保护专业。培训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培训资源联系设备厂家技术服务工程师(外部)和二次运检专业专工(内部)各一名担任培训导师。

运输:由培训管理人员和两位培训导师针对培训需求共同制订培训教案、编制培训资料和课件,联系落实培训时间、培训场地和其他培训要求。确定于两日后在操作队值班室组织培训。

投递(派送):按照预定时间、地点组织内容为新型设备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的培训班,该操作队全体人员参加,培训内容解答了运维人员在工作中的疑惑。导师为参培人员推荐了进一步学习建议,并提供自学资料。同时,培训中心将本次培训课件、资料等挂至企业内网供更多人学习。

评估:培训管理者、培训导师、参培员工、变电运维工区专工共同对本次培训进行评估,认为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有效解决了工作过程的疑惑,符合预期需求。同时参培人员对本次培训服务进行满意度打分,认为组织及时、形式便捷,有利于帮助员工进行学习,同时导师提供的进一步学习资料有利于员工自主学习,提升了员工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四、结束语

“快递式”培训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培训师、课件等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培训的效果,从而提高员工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晋宇.企业培训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上一篇:年度个人培训计划范文 下一篇:日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