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9 10:10:03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课程对接;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育体系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实现中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的课程对接,已经成为制约中高职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1.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脱节现象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文化课基础薄弱,虽然在中职教育中还要继续学习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等文化基础课,但由于学习时间的有限,学生只有少量时间学习文化基础课,大部分时间还要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中职的文化基础课程所学内容较浅、不够系统。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学生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只开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这三门课程深度和广度较大,尤其是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这就导致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后由于文化基础课程薄弱,在高职学习这三门课程较为困难,所以中高职的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脱节的现象。

2.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造成浪费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主要开设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钳工工艺、模具制造技术、铣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基础等专业理论课程,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也要开设,虽然这些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基础内容授课教师还要重复讲解,从而导致中高职专业理论课程的重复。

3.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衔接错位

中职的专业技能课是针对机床的种类开设的,如开设铣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基础等课程,只针对某一机床的操作而展开技能课程,学习起来缺少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个机床进行技能课的开设,而是针对某个岗位需要的能力开展教学的,如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开设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车间班组长管理技术、机械加工实习、机械零件工艺实训、拆装实训、机床夹具拆装实训等课程来实现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所需要的技能,从而满足教学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职的专业技能课设置是根据某个机床操作,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是根据工作岗位,所以二者课程衔接错位。

4.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由于文化基础课程占的学时比例比较多,所以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高等职业教育较少,导致中职专业课开设的门数也相对较少,同专业的课程,中职没有开设,只有在高职开设,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二、实现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前提

1.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

据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共性和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最终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实现技术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2.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模式对接

在传统的中高职教学中,普遍采取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先去学习理论知识课程,当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没有融合。目前,高职的教学正在进行改革探索,在这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要想实现中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接,必须采用一个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

3.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车工、铣工等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车工、铣工、数控车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研究

1.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定制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2.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3.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选择课程内容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选择的重复性,同时在中职阶段讲授专业基本理论内容和一定的机床操作技能,而高职阶段虽然课程名称一样,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高职阶段的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样中高职课程并没有重复,也不会出现空缺,真正的实现了课程的对接,如在中职学校学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等课程基本理论后,在高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继续强化学习《工程制图与CAD》、《机械设计与应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还有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安排专业拓展课,学生可以根据获得的职业证书等级来选修拓展课,通过职业证书带动了课程的衔接。

总之,课程对接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只要实现中高职机械专业无缝的衔接,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的中高职课程对接的路还有很长,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我们还将不断的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企业、学生和家长满意的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Z].2010

[2]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

作者简介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 职业标准 技能鉴定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44-02

1 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为职业教育规划了培养对象及目标:“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是:低分入学、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对理论课学习有畏惧心理。对机械行业和现代加工方法充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本课题研究的目是:采用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技能鉴定相融合教法以期达到上述培养目标。教法一,将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相融合。使职前教育与职中技能操作零距离接触,缩短从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过渡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法二,将机械专业课与技能鉴定内容相融合。充分发挥受教育对象动手能力强和技能鉴定课题综合性强及多变性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互促进的学习空间,也为教师创造一个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空间。使学生在动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2 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技能鉴定相融合的必要性

所谓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技能鉴定相融合的教法,是指“以能力为本位”指导理论学习。依据职业标准、借助技能鉴定试题,实现练习操作技能的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有其必要性。

2.1 机械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的必要性

《纲要》要求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当前职业学校均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两年在校理论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要求是:“顶岗实习”期满后,应基本达到初、中工技能水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实施手册》对中级工的工作要求是(以铣工为例):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零件图、能读懂简单机构的装配图、能绘制简单零件图;能读懂较复杂零件的铣削加工部分的工艺规程、能制定中型零件的铣削加工顺序;能正确使用夹具装夹工件;能根据工件材料、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合理选用铣削刀具;能对机床进行常规检查、调整、及时发现自用铣床的一般故障;能铣削以下工件:平面和连接平面、台阶沟槽和键槽、分度头应用及加工角度面、花键轴的加工、坐标孔的加工、圆柱齿轮及齿条的加工、锥齿轮的加工、离合器的加工、成形面和螺旋面及凸轮的加工、圆柱面齿槽刀具的加工;能使用量具对平面、斜面、台阶、沟槽、特殊形面进行检验。为能培养出基本符合职业标准,具有一定的机械加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技能型学生。为学生今后顶岗实习、就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有必要采用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的教法。

2.2 机械课程与技能鉴定相融合的必要性

《纲要》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的要求。而《机械工业从业人员操作技术培训与技能考核鉴定标准规范实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规定了:“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者可申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这就明确规定了职校生的技能鉴定等级为中级。《手册》同时还制定了中级工考核鉴定内容为(以车工为例):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工作图、能绘制简单零件图、能读懂简单机构的装配图;能读懂较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能制定较复杂零件加工顺序;能正确定位与夹紧工件;能根据工件材料、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要求,正确选择刀具并刃磨;能根据加工需要对机床进行常规检查、调整、及时发现故障;能车削轴类、偏心、曲轴、螺纹、蜗杆、大型回转表面等零件;能正确使用量具对工件进行检测。为使学生能掌握中级工的操作技能达到上述鉴定标准,顺利获得“双证书”有必要采用机械专业课与技能鉴定相融合的教法。

3 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技能鉴定相融合教法策略

3.1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衔接

职业教育是学生职前的准备教育,准备教育的内容与质量密切关系到学生就业的前途与发展。而《纲要》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融合指明了方向:“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然而,在机械专业课程中要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的“衔接”,最基本的条件是学生积极参与。针对职校生理论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教师要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为切入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心精设计的导语适时设疑,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例如,在讲解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前可首先设问,各位同学:想知道你的头发丝有多粗吗?学生答:想。师问:我帮大家来测量好吗?在测量过程中同学好奇地看着,但心里已在蠢蠢欲动了。师再问: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学习测量?学生非常大声地答: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堂课不但顺利的学会了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机械专业课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课程中“常用量具使用方法”与职业标准中“能正确使用量具对工件进行检测”内容有机、有效地结合。又例如,职业标准中要求中级工:能读懂较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能制定较复杂零件加工顺序。可通过机械专业课中“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的教学将两者进行衔接。具体案例如下:试制定(如图1所示)轴承套的加工工艺过程,并完成轴承套的加工。

实践性教学中可首行让学生依零件图独立思考:如何制定加工工艺过程?如何加工零件?之后,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加工工艺过程合理性及可行性,经讨论后制定出小组轴承套加工方案。并由学生按加工方案实施零件加工。最后,对零件进行自检、互检、专检(前二项由学生完成,最后一项由教师完成)。各小组推优,班级评优。评选出最优加工方案和工件,并评选最佳操作能手。通过教学与生产零距离的操作煅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推进了职业学校机械专业课和职业标准有效衔接,并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3.2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机械专业课与技能鉴定融合

在全社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制度,是中央确定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又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在2010年,《纲要》再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同时提出“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措施。因此,以技能鉴定为导向,将机械课程与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内容融合为一体进行实践性教学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机械专业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助式教学方式。所谓互助式教学是指:学习者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实践性的学习条件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仅仅是学习引导者、辅助者。具体方法是:首先,学生以职业技能鉴定题目为课题进行独立思考。之后,提出需要决解的问题,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探讨找出解决课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自身实践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机械制图》读零件图的教学内容时,可有针对性地精选一些职业技能鉴定图样让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开展生生间的讨论,之后教师再进行指导性的讲解,使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读零件图的方法。再如,在讲解《机械加工基础》中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工件装夹、车外圆、车锥面、铣平面、分度铣削等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完成下例技能鉴定试题:铣八棱锥。考件图样如图2所示,考核要求:(1)考核内容36±0.08 mm、14.9±0.50 mm、40±0.50 mm、顶尖相交作为评分主要项目,表面粗糙度应达到图样要求。(2)工时定额:10 h。(3)安全文明生产:①正确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②按企业有关文明生产的规定,做到工作场地整洁;工件、工具摆放整齐。(4)考件有严重缺陷不予评分。(5)夹具机床用平口虎钳。

将该试题的分为以下步骤完成训练。首先,可让学生在车床上完成车外圆、车锥面,并自检。然后,讲解分度的原理及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根据公式:

n= (1)

式中:n为手柄的转数;

40为分度头的传动比;

z为工件的分度数。

将试题已知条件z=40代入(1)式得

n===5

即每铣完一边后,手柄应转过5r。

最后,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指导学生学习分度头的分度操作方法,并按(图2)要求进行铣削加工,且按图样要求进行测量。通过上述技能鉴定实例的操作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车床、铣床的基本操作要领,学会了正确使用刀、夹、量具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机械专业课与技能鉴定委员会融合。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为后期学生技能鉴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教学实践证明,机械专业课教学与职业标准、技能鉴定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为师生创造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平.机械工业从业人员操作技术培训与技能考核鉴定标准规范实用手册[M].安微:安微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

[2] 张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致公业出版社,2003.

[3] 张梦欣.机械制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马幼祥.机械加工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张梦欣.车工工艺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专业教学论;职业教学论;职教师资;职业师范教育;双师型

作者简介:徐朔(1958-),男,浙江人,同济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中国职教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07-03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完善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是我国职教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的普通师范教育历来有三门核心教育类课程,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其中学科教学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职业师范教育(职技高师)来说,相应的课程有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然而对应于普通师范教育的学科教学论,职业师范教育缺乏相应的课程。在目前的职业师范教育中,职业和专业指向的教学论通常被普通教学论替代或者干脆缺失。由于“职业与专业教学论”对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职业师范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着重阐述专业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作用、内涵及其相关要素。

一、教学论概述

教学论作为“教师的职业科学”对教师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学论一般的理解,它是一门关于教学的科学,面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学论是以揭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为其研究对象的,它对教学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按照教学论所面对的一般和特定领域的不同,在普通师范教育中,教学论分为一般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论。其中一般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普遍现象和问题,以及一般的教学规律,因而表现出其理论化倾向。而学科教学论则着重于解决学科领域内教学的实际问题和研究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因而表现出其实践性倾向。在高等教育中,一般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而学科教学论则是师范专业的课程。

具体来说,教学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教学的环境和组织等教学要素。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学科领域中进行的,既要面对一般的教学问题,需要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面对和解决本学科教学的特殊问题,例如数学教学和体育教学的区别是很大的。学科教学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学会教学,并从中汲取专业自主发展的力量。

学科教学论分析本门学科在培养人的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出发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讨论该门学科如何设置课程,如何编制教材,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组织教学,等等。从培养目标来考察,学科教学论应是与本专业学科课程结合十分紧密,又很贴近中等学校学科教学实际,为师范生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直接打基础的、最基本的一门课程。

对于学科教学论名称中的“学科”一词,有两种释义:一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例如中学里的“物理课”。二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例如“物理学”。一般的理解以前者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为贴切。

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学科教学系统。我国教学论工作者多将学科教学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来理解,因而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

二、专业教学论及其内涵

相对于我国的普通师范教育,我国的职业师范教育事业较为落后。在普通师范教育中,从学科教材教法到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各种教材和专著文献层出不穷。反观职业师范教育,专业教学论尚处于初创时期,在职业师范教育专业中,专业教学论课程由于师资和教材的缺乏常为一般教学论所替代或干脆缺失。这对职业师范毕业生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相似性。相对于普通教育教师在某个教学科目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中教学,职业教育教师在某个专业领域中教学。因此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论,职业教育的师范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专业教学论”。

在教学论之前冠之以“学科”和“专业”的名称,表明了教学的学科或专业领域。然而,职业教育的 “专业”领域和普通教育的“学科”领域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普通教育中“学科”所对应的教学科目单一、固定。例如“物理教学论”,它所对应的是中学物理课教学及其学科内容。而在职业教育中,“专业”所对应的教学科目通常覆盖若干技术课程,涉及不同的技术学科。例如“机械专业教学论”,它所涉及的课程包括机械基础(机械原理和零件)、机械制造加工、金属材料、技术测量等等。显然“专业教学论”应对的是一个专业领域的各相关技术学科的教学,所以其专业范围要比“学科“范围宽广。这也是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大学培养专业相联系的,与普通学校教师在一个“学科领域”中进行教学相比,职业教育的教师是在一个“包括若干学科的专业领域”中进行教学。

从国际上看,对职业和专业教学论研究得最为深入的是德国,并在职业师范教育中将其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来实施。享茨(Schanz)认为,专业教学论建立起专业/职业学科、教育科学/教学论以及教师教授科目之间的联系。波西(Posch)将专业教学论理解为一门其理论与实践旨趣指向某专业的教学关系及其目标和条件的学科。奎恩兰(Koehnlein)认为专业教学论的特征是将包括教育学的和专业学科的问题和认识集成起来并且同时又提出单一教育学者或专业学者不能解决的问题。阿腾哈根(Achtenhagen)则理解专业教学论的任务领域包括一个授课科目的所有问题。

三、专业教学论的范围和要素

职校专业教师和工程师都要学习专业课程,但专业学习的培养目标不同因而学习内容也不同。工程科学的对象是技术,是技术的产品、过程和方法。因此工程师所受的教育应使其有能力实施专业领域里工程研究性的、开发设计性的工作。职校教师的专业学习目标取向则不同,他们要有能力去教学生专业内容,使其成为未来合格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员。对未来技术工人/技术员的要求通过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或课程体现,而对未来技术工人/技术员的专业要求有两个决定性要素,其一是技术的现状/发展(技术的应用);其二是劳动/工作的组织(职业活动的范围)。所以专业学科内容在职校教师的学习中具有三重意义:一是专业教学实践,二是职业化的专业劳动,三是作为专业劳动对象和工具的专业技术本身。上述关于职业师范教育的专业学习可以通过图1表达。

图1 职业师范教育专业学科的范围和参照系

专业教学论作为职校教师的“职业科学”建立起了专业领域和教育领域的联结并且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参见图2),这体现了专业教学论作为职教师资的“职业科学”的作用,也体现了职教师资职业的特殊性。从职教师资的职业要求来看,他既要在专业领域中会做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他还要能符合教育教学原则去实施关于这些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从这里我们可以延伸到经常讨论的“双师型”教师问题。“双师型“其实是在一定时期对我国职教师资问题及其改革需求的特定表述。懂专业、懂教育、有理论、会实践是职教师资特定的职业要求,用“双师型”来描述是不科学的。职教师资既不是某某师(教师、工程师、技师)在个体身上的迭加(例如反映在现实中的定性描述和操作困难),也不是某某师在团队上的组合(恰恰是历史和现状中的问题,似乎更容易使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就象机电一体化技工就是机电一体化技工,既不是机械技工和电子技工在个体上的迭加,也不是机械技工和电子技工的团队组合。

图2 专业教学论在教师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论所主要讨论的关于教学的目标(为什么教)、内容(教什么)、方法(怎么教)、媒体(用什么教)等都必须和具体的专业内容结合起来。在上述诸要素中,“目标”和“内容”是关于专业教学的目的维度,“方法”和“媒体”是关于专业教学的路径维度。如果将课程和教学分开的话,教学论的目标维度指向课程,路径维度指向(狭义的)教学。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学论必须回答以下问题:专业教学要达到什么教育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选择哪些专业内容?专业内容又是通过什么教学方法应用什么教学媒体来实施,等等(参见图3)。从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引发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核心课题,例如专业教学是仅仅为了使受教育者获得专业能力,还是要求包括个性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全面发展(功利的职业教育还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并且以什么结构呈现(学科体系还是工作过程体系的课程)?以人为本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在教学上如何实现(教学方法的应用特征如行动导向的教学)?为什么要和如何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培养职业能力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等等。

图3教学论的对象要素,参见Bonz:Methoden der Berufsbidung S.12

四、专业教学论的“专业”困惑和“职业”走向

如果专业教学论建立起专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联系,解决专业教学的问题,那么研究专业教学论对应的“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范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机械专业教学论所对应的“相关学科”――机械学科的内容和范围是什么?这和普通师范教育中的学科教学论中“学科”的单一性和明确性有很大不同。

以机械专业为例,在职业教育中机械专业其实是一个大类,在机械大类下可以划分出若干培养/培训专业,如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空调制冷和设备应用,等等。对机械技术职业领域来说,存在许多在大学和高校的学科,如制造、精密仪器、铸造、冶炼、汽车、机械、测量、控制、造船、船用机械、材料等。那么哪些技术和工程科学应该作为金属/机械职业教育领域的相关学科呢?这里涉及到职业学校的专业及其教学科目和高等院校的专业及其教学科目。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有两个特殊的问题:一是多科目问题(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涉及多门科目);二是不同教育类型问题(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借助高等教育专业学科)。

由于现今的专业知识的结构组织是以学科体系表征的,因此高等教育的专业学科作为专业教学论的“相关学科”也就顺理成章。但是高等教育的专业学科没有涉及技术工人的专业劳动。没有涉及劳动、技术和教育的关系。这使其作用受到限制。将高校的工程科学作为专业教学论的“相关学科”从一开始就有缺陷,因为在一个专业领域中,技术工人的职业劳动内容和工程师的职业劳动内容是有交集的两个不同领域(参见图1)。技术工人的劳动和职业知识不等同于工程科学的内容。例如汽车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对汽车零部件进行设计或确定尺寸(汽车设计),而汽车技工的主要工作在于故障查找、确定和排除(汽车维护)。如果将职业成熟度和卓越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则教师的任务是将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体化。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特殊困难在于,将职业教育与工作和劳动的问题与结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工程科学的同时疏远自己的职业工作。所以,用工程科学作为专业教学论的“相关学科”不能准确地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特征。因此德国职教理论界提出了“职业教学论”或“职业群教学论”的概念,用职业和职业群的概念来充实或替换原来专业的概念,使专业教学论更加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和特征。

参考文献

[1]刘正玮.省略/ReadNews.asp?NewsID=6901/060829,2008-01-25.

[2]Schanz,H.:Lehre undForschung der beruflichen Fachdidaktik an deutschen Universit?t.In: Bonz, B.:Fachdidaktik des beruflichen Lernens. 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1998,S.31-59.

[3]Posch:Fachdidaktik in der Lehrerbildung.In:Altrichter,H.:Fachdidaktik in der Lehrerbildung.Wien:B?hlaus Nachfolger,1983,S.19-33.

[4]K・hnlein,W.:Beziehungen und gemeinsame Aufgaben von Fachdidaktik, Fachwissenschaft und allgemeine Didaktik. In: Keck, R.: Fachdidaktik zwischen allgemeine Didaktik und Fachwissenschaft. Bad Heilbrunn,Klinkstadt,1990.S.40-60.

[5]Rauner, F.: Zur Begründung und Struktur Gewerblich-Technischer Fachrichtungen als universit?re F?cher. In: Bannwitz, A/Rauner, F.: Wissenschaft und Technik. Donat Verlag, Bremen 1993, S.10-37.

[6]Bonz, B.: Methoden der Berufsbildung, Hirzel Verlag, Stuttgart 1999, S. 12.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机械基础课程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机械基础知识课程理论庞大、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惑和困难。如果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求知的动力。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际感知能力,真正开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辅导学生的新教学模式。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在未来轻松面对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筹码,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都会围绕学生就业开展。而开展项目教学也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根据机械基础教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针对就业目标设计好教学项目,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将机械的设计原理以及强度计算等内容组合成一个小项目,提高学生在机械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加强学生对机械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机械基础知识相关内容之间综合一个大的项目,例如,在卷扬机设计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个环节,掌握卷扬机工作原理以及结构特点,激发学生探讨卷扬机设计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激发兴趣,从而提高求知欲望。教学项目的确定为开展项目教学法提供了方向。

2.根据教学进度,确定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主要突出了学生在机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高职教师作为学生的参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的领路人和启发者。所以在机械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例如,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问题上开展项目教学实施。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明确项目名称、目的以及落实的子项目。在卷扬机的带传动设计项目中,学生通过对传动模型的观察与学习,明确传动装置的类型、特点和工作条件,确定基本步骤。其次,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做子项目方案,然后自己操作实施。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就已经设计好的机械基础子项目方案开展探索和讨论,让学生在项目中合理分工,在卷扬机设计过程中的每个机械基础环节都能通过协助、合作的方式,最终将带传动设计的所有参数以及知识点掌握,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机械基础知识的热情与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每个机械基础子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就项目教学方案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及时分析,让学生对带传动设计子项目方案作出修改和完善,提高卷扬机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设计方案不断完善,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根据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

机械基础知识项目教学通过教学项目的确立,再到教学项目的实施与完善,最终还要经过项目的评估与总结,才能让学生能够将项目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机械知识体系,并通过不断地总结,使教学法在机械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将机械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真正实现机械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才能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最佳状态。通过对卷扬机带传动设计知识的子项目实施的过程评定以及结果评定,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掌握了带传动设计的教学目标,还能评定学生在卷扬机带传动设计过程中的各项综合能力。

通过对机械基础知识进行项目教学,让高职学生实际参与机械基础知识的探索与思考中。不仅满足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还能解放高职教师的劳动力,让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项目分拆和项目探索,最终达到完全掌握高职机械基础知识的目的,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机械知识奠定基础,增强高职机械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永凤.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湖南农机,2014(09).

[2]陈晓娟.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02).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篇5

2010年,受广东省教育厅重托,作为开辟广东先行先试的职教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三个试点单位之一的五邑大学,从当年的专升本招生中,以单独组班方式构成一个两年学制的机械工程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师范专升本班(以下简称职师班),这种模式与国内专门培养职教师资人才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四年制本科+技师的模式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生源更优,培养人才的周期更短,能为各类中职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快速补充急需的职教师资。[1]本文以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专升本为例,对此类模式下如何构建课程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机械类专业职师班办学目标的分析

广东省教育厅将职师班的岗位目标明确指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巨大市场,强调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高素质教师。鉴于此,我们走访相关的行业企业、中职中专了解需求,为了使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就业渠道,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师班将办学定位于培养中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师型高素质人才:一方面熟悉相关教育法规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系统掌握机电装备与产品的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的理论及方法,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既能就业于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机电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能进入各类制造业企业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

二、机械类专业职业教育专升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一个专业的办学能否成功、培养的人才能否达到预期规格,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2]因此将职业技术性和师范教育性作为主要特征,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师班的课程体系设计为三大模块(如图1所示),每个模块或者子模块下包含对应的课程群。1.工程技术课程模块。

该模块包含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两个子模块,着力拓展和提升学生在机电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所设课程既要考虑学生在专科阶段已具备的基础,又要考虑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反映出本科层次的培养规格更高、基础更厚、口径更宽。因此在增补+强化的指导思想下设置一定分量的侧重理论性学术性的课程,如工程力学(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测试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等,为学生今后从事研发性的技术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还设置了机电系统实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等一系列有助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项实践课程群。

2.师范教育课程模块

该模块包含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个子模块,重点培养学生形成职业教师的素养以及教书育人的能力。该模块中开设了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班级管理与教学艺术、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性课程,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树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观念。此外,再加上为期14周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实践、教育实习等实训专项环节,学生自己制作教案登台讲课,协助实习单位班主任管理班级,从而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3.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模块

高等教育的任务当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某个具体专业的知识或掌握一门具体的职业本领,高等教育在为经济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人才的特殊使命。[3]学校层面建构的通识课程体系,包含上百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涉及艺术、人文、经济、管理、工程等等门类,课程短小精悍,学习者凭兴趣自由选择,这对于职师班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持续性发展能力大有裨益。

三、机械类专业职业教育专升本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关系

李克强总理在《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和举措》中指出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照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可以看到,对此类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包括:教育知识、专业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知识;要求具备的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教学研究与发展能力。而机械工程师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则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产品测绘与工程制图能力、数控装备操作与编程能力、设备安装与调试能力,(这四项属于基础工程能力)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核心工程能力)等。显然,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4]对照上述职业标准,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师班的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合理对接。两者关系如图2所示。

四、结语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工艺规程编制

1 课程改革的背景

1.1 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理论课教学过于繁重。而实训教学项目又过于单一,学生对机械工种的综合加工能力欠缺,这也是机械专业实践课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对普通机床的操作与维护、中等复杂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机械零件检测等相关职业能力缺乏,难以胜任机床操作工、车间工艺员、质量检验员等工作岗位的要求。

1.2 面临问题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重学术,使得高职教育习惯于以本科教育为模板,自觉或不自觉学习和借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其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包括学时设置安排上,实训课、实践课安排少,实训项目过于单一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多数理论教师不愿参与实训教学认识上存在偏见。

2 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思路

2.1 设计思路

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训练学生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综合能力。

具体实施过程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创造真实的生产实习环境把综合件生产件的加工纳入教学;工艺规程的制定严格按照企业标准。

2.2 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将选取的一个班37名学生分为9个小组。然后由每个小组进行推选,推选出小组长一位。再由小组长进行分组分工,各组对分工零件进行加工。接下来每组将加工好的零件进行零件组装装配,由班级进行初选,班级汇总确定优秀装配件。最后教师再评选优秀工件,进行全班表扬。

2.3 教学目标

2.3.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符合专业要求的、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热情和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它强调的是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

本课程要求掌握工艺规程编写的基本要求、方法;学会熟练操作普通机床加工零件,简单维护管理机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在于实践意识的培养,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进而获得的劳动意识、工程意识、责任意识、纪律观念等主观印象,引导并加以强化。

2.3.2 职业能力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高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专业的教学体系,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以知识运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一个针对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要求学生编写工艺规程的能力;操作机床的能力;零件机械加工能力。

2.3.3 个人能力

掌握机床的操作能力,简单维护能力,提高个人的岗位适应能力。

2.3.4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核心是态度,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的、团队是个人职业成功的前提个人因为团队而更加强大,面对问题要学会借力与合作,通过认同力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育其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2.4 教学设计

2.4.1 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实施环境及资源情况:

2.4.2 课程内容设计和任务分析;(见下表)

2.4.3 教学学期授课进度计划;依据课程要求制定相应计划。

2.4.4 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3 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方案

3.1 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每小组进行加工工件的操作练习,完成后由教师进行工件的评分工作,最后对各个小组加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体评价。要求生产现场中包括生产工装、量具、工艺过程、材料、操作者、环境和过程设置,如:进给量、速度、循环时间、压力、温度、生产线节拍等的设置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制定。对于每一个现场,要求清洁整理、照明、噪声、HVAC、ESD控制和与清洁整理有关的安全隐患。

3.2 项目任务化

设置4个学习情境分别为普通车床操作48学时,普通铣床操作30学时,磨床操作12学时。其中普通车床操作包括:传动轴的加工,螺纹的车削加工,螺母、垫圈的加工,锥度球形手柄的加工,齿轮毛坯的加工;普通铣床操作包括:标准齿轮的加工,伞齿轮的加工,轴上键槽的铣削加工;磨床操作包括:阶梯轴的磨削加工。

3.3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形成课程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其中该课程教师队伍包括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2名,双师型教师2名。

3.4 效果评价

学生乔欢欢这样写道以前整天大多数都在教室上课,很没劲。这次既充实了大学生活,又有很大的收获,老师们的教导使我对机床不再陌生;学生代浩这样写道: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该采取理解记忆方式;学生党雷这样写道:通过实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认识到作为团队需要团结合作。教师普遍感觉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较差,应该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4 课程改革的思考

开发适合学生加工的产品真正实现产学结合,让学生的作业成为产品;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优化课程体系,解放教师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实现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用人、育人“双赢”的合作形式。应有专项的经费支持(材料费、专用工量具、刀具、配备多媒体教室等);专业基础课与实践课相互容通,建立统一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档案。

参考文献:

[1]祝成林,张宝臣.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课例研究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01).

[2]赵红霞,孔企平.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3]安桂清.课例研究的意蕴和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07).

[4]吴映辉,程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2008(06).

作者简介: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课程教学 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1.针对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装配四个部分,内容多,范围广,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例如:对于机械制造专业与数控专业来说,毛坯制造工艺部分与专业方向联系不大,我们可将这三章的内容合并为一个教学单元,主要介绍铸造、锻压、焊接的概念和工艺方法,以期给学生一个较概略的知识内容。

2.依据模块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切削加工部分内容,笔者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即根据每章知识要求,设计若干个小模块,并对每个模块提出技能要求,制定课题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标准。例如对于第五章车削可设计7个课题,并对每个课题设计相应的实训内容,充分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见表1。

表1

车削模块化教学

课题名称 车床的基本知识及车床的操作;车刀;车外圆及端面;车圆锥;车内孔和中心孔;螺纹车削;综合件加工

模块化课题实训内容

模块名称 车外圆及端面

容 一、课题纲要

1.实训内容 (1)工件在三爪卡盘上的正确安装,(2)…(3)…

2.实训目标 掌握车刀对外圆和端面的车削

3.实训要求 (1)掌握外圆和端面的车削方法,(2)…(3)…

二、设备工量具准备通知单

名称 规格 名称 规格

1.普通车床 CA6140 2.车刀 90YT15

3.量具 游标卡尺 4.材料: 45钢

三、教学课程

1.讲解 :车外圆和端面的内容及相关要领

2.示范:根据图样,老师进行实物示范并讲解操作要求

3.练习:(1)装夹找正,(2)粗车外圆,(3)… (4)…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教学内容丰富,是讲解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本教材概念性、原理性、基础性知识多,内容广,教师讲解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差,因此针对这些内容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播放教学录像片,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力争用活动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刀具角度时可通过三维模型,构建立体的基准坐标平面,形象反应刀具切削部分组成同基准面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现场教学,当堂演练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基础知识部分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机床与工艺装备、毛坯制造和零件加工、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典型零件加工等等。这些内容比较松散,相互之间又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现场教学法,较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讲授机床结构与刀具时,将学生带到机加工车间现场,在各类机床前分别介绍其结构和作用以及用不同刀具来加工零件的不同表面。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

3.引进典型案例,开展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过程中,将典型案例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完成典型零件加工任务为主线,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为核心,将理论、实训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上侧重职业技能训练,在学时上偏重实践教学,最终根据各阶段工作任务所需知识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做到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为此,针对第十二章典型案例加工,笔者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学习情境,使学生完成机械加工类职业的典型工作项目训练,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见表2。

表2

项目名称

(典型盘类零件加工) 技术要求:

1.尺寸精度:IT8

2.表面粗糙度Ra:1.6

3.位置精度:(圆跳动公差0.03mm、0.05mm,垂直度0.05mm.)

教学环境 一体化教室 教学方法 一体化

学习目标 1.掌握盘类零件的结构

2.掌握分析盘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掌握“一刀活”和芯轴装夹法在保证零件位置精度的应用

4.掌握盘类零件的加工步骤

任务实施步骤 第一步,粗车大端;第二步,粗车小端;第三步,精车小端;第四步,精车大端;第五步,芯轴装夹精车小端面

考核要求 1.能够独立分析图样

2.能够熟悉盘类零件的加工步骤

3.加工的零件应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

4.能够理解“一刀活”和芯轴装夹法的应用原理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篇8

为体现中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配合我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我校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装调基本技能课程开发。在课程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对应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能力,以机械零件的手动加工、机械零部件的装调为主线,以典型工件及零部件为载体,设计了15个来源于企业和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经过教学化改造的工作任务载体为教学项目以承载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校本教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支持共享、优质内容共享、教学设计思想的共享,成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建设效能和效益的最佳突破口。

二、教学软件开发过程

1.数字化教学软件功能设计

(1)漫游功能

此功能可以实现认识现场环境,认识现场设施、设备,认识现场安全生产,使学生获得良好感知认识,提高学生兴趣。

(2)演示功能

此功能可以将教师难以讲解的机械内部结构及运动原理生动逼真地用三维动画形式动态展示。使操作者熟悉操作程序,了解操作过程逻辑关系;熟悉工具使用及安装拆卸顺序关系;高度重视安全操作与安全生产及误操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互动功能

此功能利用鼠标、键盘的操作,对屏幕画面仿真实物实施自主操作,实现实操实训前的计算机虚拟仿真教学。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并充分记忆。

(4)考核功能

此功能可以实现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的信息化;实现验证学习能力,突出核心技能点;考查核心技能点操作是否科学、合理、灵活,是否符合安全操作与安全生产。

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数字化教学软件与校本教材内容相配合,前九个项目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实训内容;后六个项目是典型的拆装实训,在设计软件功能时,将前九个项目定义为理实一体教学软件,后六个项目定义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

理实一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的漫游功能,带领学生畅游在壮阔的机械装调场景之中,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安全文明生产图文并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产意识;利用软件的演示功能,清晰展示工量具的结构、钳工基本操作方法等,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教师从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解脱出来。项目的实施是重点,为便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软件设计了“教师教一教”“学生做一做”两个功能模块,利用软件互动功能培养学生工具选择能力。该软件主要应用数字化教学软件的漫游、演示、互动功能,既便于教师的教学,又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遵循中职生“感知――表象――概念”的认知规律,设计了获取新知、巩固强化、勇士闯关、拓展提高四个功能模块。

获取新知功能模块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重点:部件的装配、精度检测与调试。软件利用装配图的识读、装配工具的选择、装配工艺的确定、装配工作的实施、装配精度的检测、试车六个装配步骤作为工作按钮,帮助记忆装配过程。装配图的识读从平面到立体、抽象到直观,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透明、缩放、旋转、隐藏更加细致清晰展现零件结构。装配工具的选择提供多种装配工量具,可选取项目所需工量具到工具箱内。装配工作的实施可连续演示装配与调试全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装调工作结束后,进入试车,点击手柄,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成功。

巩固强化功能模块利用软件互动功能,搭建了学生自主操作平台。进入该模块后,同时点击零件名称和相应位置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实施装配工作时,操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场景,进行装配。整个过程帮助按钮随时给出参考工艺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勇士闯关功能模块利用软件的考核功能实现对教学效果、学生能力的评价。需要按照装配步骤逐一进行操作,软件不给出任何提示信息。试车后,根据学生闯关时间打出分数,完成考评。

拓展提高功能模块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际机床精度检测信息,拓宽视野,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

2.数字化教学软件脚本的编写

在确定了软件内容与功能的基础上,将需要在软件上展现的动画、功能、文字、图片等以文字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完成软件脚本的编写。

3.数字化教学软件的制作

由专业软件制作公司的多媒体技术人员、美术创作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软件的制作。

三、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数字化教学软件教学实践

为验证基于工作过程机械装调基本技能课程改革和数字化教学软件的实际效果,将课程应用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课程的实施在理实一体教室内进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复习、新课讲授、项目总结、知识拓展四个环节。其中新课讲授以项目引入、布置任务、制订计划、项目实施、检查评价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1.项目引入

利用仿真软件,创设项目情景,使学生明确项目的现实工作意义,激发学生实施项目的热情。

2.布置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分组,下发工作任务书,明确项目内容和要求;下发任务进度表,掌握工作的进度安排,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下发评价单,了解评价标准,督促自觉遵守。

3.制订定计划

下发项目图纸、工作页、工艺卡片。学生讨论,制定工艺方案,填写工作页和工艺卡片。此过程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启发引导,提出建议,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大胆创新。

4.项目实施

小组选派代表陈述工艺方案,教师指导,提出建议,利用教学软件验证工艺的合理性;利用软件的评价功能对学生的工艺知识进行考核,确定最后方案。按照工艺方案,学生实际加工或装配。

5.检查评价

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安全文明生产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此过程采用示范教学法,对操作进行检查,教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对需要指导的个人进行指导。

上一篇:造价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