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5 12:59:49

论文

论文篇1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a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 a website. But now a lot of procedures are developed for individual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long website development cycle, low reuse, large maintenance, low visits.

Different companies, different products, different styles, Updating System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this system just can resolve these issues. This System uses the Smarty template engine, PHP scripting, MySQL database to development a product information systems.

First, the system uses the Smarty template language to develop, making the system logic layer and presentation layer separately, which solved the long development cycle, the program low utilization.

Second, this system developed on the standards of Web2.0. The performance of lay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ontent layer and layer styles. This makes the maintenance and updating websites more fast and flexible.

Third, the system generated pages on the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and each page title, keywords and description needn’t to edit the code in hand, but by adding from background. This makes products in the top search engine rankings, so that enterprises Inquiry received information possible.

Fourth, based on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system will not only promote the enterprise, but also provides a potential opportunity - Inquiry function. Enterprises can not only view the background through a systematic inquiry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in the background to set up a mailbox to accept inquiries by e-mail find a way to receive and view information inquiry.

KEYWORDS:Information System, web site, Smarty Template engine,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意义 1

一、选题目的 1

二、实现意义 1

第二节 现状研究 1

一、网络公司建站现状 1

二、网络公司建站未来趋势 2

第二章 开发技术 3

第一节 SMARTY介绍 3

第二节 PHP介绍 3

第三节 MYSQL介绍 4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5

第一节 系统分析 5

一、开发背景 5

二、功能需求分析 6

三、数据流程图 6

第二节 系统设计 9

一、总体结构设计 9

二、详细设计 10

第四章 系统实施 13

第一节 系统配置 13

第二节 系统模块介绍 15

一、前台系统 15

二、后台系统 20

参考文献 22

附  件 23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选题目的

选择这个论题的目的主要是想从繁琐的建站中加入一些有意义的建站思想,并通过开发一套系统实现这些思想。开发一套系统,从最初有一个建站的初衷,到最后实现一个系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往往这项工程实现之后,还有大量的维护及更新工作。可是即使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依然面临着下一个工程的再开发。这样的建站方式似乎可以有所突破,似乎可以从中更改一些方式,加入一些编程思想,就能够避免一次次地从零开始建站。所以我选择建一套数据库驱动的带优化的模板化网站信息系统,使建站变得有趣轻松高效。

二、实现意义

代码利用率高:采用网页模板的方式,当不同企业需要建站时,就能够为不同企业建一个模板即可,而不需要修改内在逻辑层。

代码维护量少:一方面由于采用了Smarty模板引擎,使得逻辑层和表现层分离,减少了维护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在表现层上还可以进一步分离,也就是把表现层分离成内容层和样式层。内容层由HTML构建,样式层由CSS控制,甚至布局都可以完全由CSS来控制。内容层通过调用相应的CSS文件即可。也就是说,当内容层没有调用CSS文件,页面几乎没有是纯文本。另外,CSS化的网页用户在浏览网站的时候,页面下载速度快。对搜索引擎是友好的,易被搜索引擎收录。

另外,在SEO搜索引擎优化方面,我也做了调整,从以前手工在为页面添加title、keywords、description这些内容,到现在通过数据库,动态调用数据库字段的值。

基于以上特点,系统添加了询盘功能,对于企业查看询盘信息,增加潜在合作机会。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后台查看询盘信息,还可以通过在后台设置的邮箱,从邮箱中查看询盘信息,方便,简洁。

第二节 现状研究

一、网络公司建站现状

网络公司目前建站大多通过与企业进行单独沟通,开发建站。基本展示企业的文化、简介、联系方式、产品列表等信息。基于数据库驱动,但是开发周期都较长,因为这类系统大多是逻辑层和表现层没有分离。

故网站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就会互相影响。各自的代码就有可能被另一方更改,而无法实现层次的分离。开发周期就会受到影响,并且每个脚本页既要包含逻辑层,又要包含样式的设计,这就使得网页设计人员不得不对各个数据库的字段以及脚本进行编写代码,不仅使页面变得冗长,网站膨胀,还使得在修改界面以及后期维护时容易带来逻辑层的错误。

二、网络公司建站未来趋势

眼下以及未来网络公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对网站系统的要求也会逐步提高,不再停留在只要看到网站即可。故网络公司建站的趋势,应该是符合编程的思想:灵活、可扩展、可维护、健壮性、高效等等。

这样的系统才能在未来的技术更迭的过程中,依然能够被市场所接受。

因为编程思想是对的,那么只要系统体现出这些思想,那么系统就会适合市场以及技术的发展潮流的。

第二章 开发技术

第一节 Smarty介绍

Smarty模版引擎的作用是将系统的逻辑层和表现层进行分离。如果两者是混合在一起的,则在频繁的修改界面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带来逻辑层的错误。而引入Smarty模板引擎,就可以消除层次混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表示层,可以通过用HTML元素来显示带模版变量的页面。

而逻辑层则是由PHP以及Smarty模版语言共同完成。

Smarty是一种模板语言,语法简单,网页设计师可以很快地学会,而不需要预备的编程知识。

PHP的MVC开发模式,就是把逻辑层和表现层进行分离,事实上有很 多模版引擎可以选择,但是官方推荐的Smarty引擎的出现,使得开发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MVC分别代表了模型、视图和控制三者。一个系统,有输入、处理、输出三个主要的流程,而MVC恰好把三者进行了分离。模型,这是核心,主要是进行内部的编码。比如数据库的操作的一系列操作,添加、删除、修改等。视图,是用户可以看到的界面,在这一层面上,主要进行着一系列的用户交互,比如访问者提交的表单等等。而控制层,则是模型和视图的连接层,对用户在浏览器提出的请求进行传递,传递到模型层,然后由模型层对请求进行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通过中间的控制层传递回视图层的浏览器。

第二节 PHP介绍

PHP(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有很多特点,较之其他的脚本有其优势。

第一,PHP是一种脚本语言。同ASP环境一样,都是嵌入HTML页内的脚本。但是由于产品系统引入了Smarty模版引擎,使得PHP不需要嵌入在HTML内来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和逻辑的处理。

第二,PHP是应用于服务器端的语言。服务器端是PHP脚本都是事先在服务器端进行处理过的,而非用户浏览器端才进行处理。当用户在浏览器端访问了页面,输入网址后,就已经向服务器发出HTML请求,所谓的HTML请求,也就是实际到达客户端的数据都是已经进行处理,不含脚本。所以保证了系统代码的安全性和不可见性。服务器端接受到了HTML请求,则读取相应的PHP脚本,然后按脚本所要求的逻辑进行处理。PHP脚本指示服务器发送相应的数据给客户端。到达客户端后,浏览器根据自身的规则,进行处理,展示给客户相应的页面。

第三,PHP是跨平台的语言。跨平台指的是PHP可以在大多数操作系统上,包括Windows、UNIX(及其许多变体)和Macintosh正常运行,而无须因为操作系统的不兼容而影响系统的试用。

PHP目前最新版本为PHP5,相对之前的版本有其更高的优势。PHP5加入了面向对象编程的应用。这样对于开发效率上和建站架构上,更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在开发数据库驱动的系统上,较其他类似的技术,PHP有其优势,并且易学。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PHP是免费开源的,服务器环境容易架构,有很多支持的软件可供选择。开源意味着,可以更改其中的内容,当需要对其中的配置进行更改时,也是非常方面的。比如对于数据库的导入数据的限制,就可以通过对PHP配置文件进行修改即可。这大大方便了系统的维护和使用。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涉及,就是与PHP配合的数据库管理软件MySQL,相比其他数据库软件在便捷性上,MySQL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第三节 MySQL介绍

MySQL是与Access、Oracle等数据库管理系统一样,是作为动态网站必不可少的软件。和PHP一样,MySQL也有很多特点:优秀的性能、可移植性和可靠性,同样容易学习,并且也是开源免费的。基本有一些数据库语言的基础都能够很快转到MySQL上。

MySQL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

从数据库的发展历史角度可以看出,数据库技术的诞生对于网站系统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无法预计未来人们会用什么样更神奇的方式去处理处理。但能够把网站的数据统一存储到一个单独的系统中进行管理,让建站变得更加有层次感:数据与系统的分离。数据与系统通过简单的连接语言进行连接。

与PHP一样,MySQL也是一种开源应用程序,这意味着它可以免费使用,甚至可以修改。

MySQL虽然是通过命令行形式进行指令的,但是可视化的软件很多,比如phpMyAdmin和Navicat,这两款软件就非常不错,一个可以在网页版本管理数据库。另一个可以客户端浏览数据库,非常方便。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分析

一、开发背景

本系统结合Smarty模板引擎,PHP脚本,MySQL数据库软件,三合一,开发的数据库驱动的模板化的网站应用程序。Smarty模板引擎使得系统的逻辑层和表现层分离。也就是说,本系统可以在不改变逻辑层的基础上,只需要为不同企业开发一套模板文件即可。而模板文件中只需要调用Smarty模板变量,形如{$Variable},而网页设计人员只需要知道模板变量的功能即可。在适当的地方布局这些变量,使得样式符合企业的要求即可。

网站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就是系统逻辑层的构造,这是系统开发前期的关键。但是开发完成之后,只需要网页设计人员针对不同企业开发一套模板即可。

本系统的特点,总结如下:

第一,该系统是通过后台把PHP动态页面生成静态页面。然后通过前台显示。也就是说,当管理员在后台更改了任何信息后只有在后台点击生成HTML才能在前台看见更新后的信息。当后台在更改页面的时候,前台能够正常显示页面。同时,保证了代码的不可见性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前台生成静态页面,有利于搜索引擎优化,在搜索引擎排名中在前列,增加网站流量。

第二,该系统采用了网页模板的方式来开发与展示,管理者可以在后台选择不同的模板——也即模板文件夹下的一系列模板文件来显示不同效果的页面,这使得开发效率大大提高,用户需求快速响应。另外,系统可以存在多套模板,供用户选择。

第三,各个模板采用了Div+css的方式进行开发,一方面,采用DIV+CSS,有利于被搜索引擎收录。另一方面,用户浏览页面时能够快速响应,较之前的TABLE布局方式,有其优势。Div就是页面的内容部分,通过PHP官方推荐的模板语言Smarty,调用模板变量。另一方面,页面的表现部分,也就是通常的图片,颜色,布局等等都是通过css来统一控制。在开发效率上又是一大提高。如果用户需要更改页面的布局,开发者不再需要到HTML文件里修改,而是找到相应的css代码,在css文件里修改即可,快速又灵活。

第四,该系统可以在后台调用前台浏览者所提交的询盘,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设置的邮箱,在邮箱里提取这些信息。

第五,本系统在数据库设计的阶段,考虑到为了网站能够在搜索引擎中排名靠前,对数据库相关地方添加了title、keywords、description的字段,用来存储这三个字段的值,在模板页面中调用这三个模板变量,在后台企业可以填写适当的值。

二、功能需求分析

网站信息系统是面向外贸型企业的,故前台偏向侧重产品的展示与用户的反馈信息的交互功能。所以后台的功能相应的,就偏向产品管理和用户询盘信息的管理。

网站前台主要为了展示企业的相关信息,产品信息。产品信息主要是展示产品的图片、参数、产品说明、产品 类别。网站后台则把网站前台所需要展示的所有信息通过后台的功能进行设置。

这样前后台就能够很好的实现用户的需求,方便客户对信息的更改。

三、数据流程图

(一)Smarty模板变量对应的HTML标签列表

表3-1模板变量对应的HTML标签列表

Smarty模板变量 功能 标签

{$topmenu} 栏目列表,网站导航条 ul

{$leftcp} 网站左列产品列表 ul

{$cplist} 全部产品列表、首页推荐产品列表、热门产品列表 ul

{$cplistfy} 产品列表分页 ul

{$tel} 企业电话 调取数据库

{$fax} 企业传真 调取数据库

{$email} 企业Email 调取数据库

{$menuname} 栏目名 调取数据库

{$rcontent} 每个单网页内容 调取数据库

{$lbdet} 产品类别说明 调取数据库

{$cpname} 产品型号 调取数据库

{$cpcontent} 产品说明 调取数据库

{$copyright} 企业版权信息 调取数据库

{$title} HTML标签title内容 为了优化 调取数据库

{$keyword} HTML标签meta内容 为了优化 调取数据库

{$description} HTML标签meta内容 为了优化 调取数据库

{$aboutu} 首页企业简介 调取数据库

(二)关联图

数据流程图展示了前后台数据的流动过程。使得前后台数据统一,准确。关联图主要描述了外部实体即网站浏览者、网站管理人员与产品信息系统之间的关联。

 

(三)顶层图

顶层图描述了前台系统和后台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关联图

第一层数据流程图描述了前台系统、后台系统的具体功能的实现,同时提供了系统之间的数据的交换关系。

外部实体网站浏览者主要与前台系统和反馈系统有关联,网站管理人员主要与后台系统与反馈系统有关。

 

 

第二节 系统设计

一、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主要将系统划分成若干个系统模块,确定各模块内部的调用关系。

产品信息系统包括前台系统、栏目管理系统、反馈系统、产品管理系统、系统管理七个大的模块。

前台系统就是网站的前台各个页面,栏目管理系统则是系统的导航条的管理,反馈系统就是上诉的询盘功能,产品管理系统主要是产品管理和产品类别管理,系统管理则主要包括系统的基本资料、系统参数、系统用户、版权信息、模板选择的设置。

 

二、详细设计

以下为对关系图中数据表的详细描述。

表3-2系统管理员列表

中文名称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空 默认值

管理员编号 id int 11 Y  

管理员权限 qx int 2   1

管理员名 ad_username varchar 100   

管理员密码 ad_pass varchar 100   

管理员帐号状态 ad_active enum 0   0

表3-3产品附件图列表

中文名称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空 默认值

产品附件图编号 id int 11 Y  

产品编号 cpid int 11  Y NULL

产品附件图文件名 imgb varchar 20  Y NULL

产品附件图说明 content text 0  Y NULL

产品附件图名称 name varchar 50  Y NULL

表3-4询盘邮箱列表

中文名称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空 默认值

邮箱编号 id int 3 Y  

接受询盘邮箱 toemail varchar 255   

是否支持邮箱 ifmail int 1   1

SMTP服务器 smtp varchar 50   

用户名 uname varchar 50   test

密码 pword varchar 50   test

SMTP邮箱 smtpemail varchar 100  Y NULL

表3-5栏目列表

中文名称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空 默认值

栏目编号 id int 3 Y  

父栏目编号 praid int  11   0

新闻栏目 newslm int  7   0

子栏目个数 flag int  11   0

是否显示 step int  2   1

栏目名称 name varchar  50   

页面名称 pname varchar  20   index

页面样式 ptype varchar  50   

页面内容 content text  0  Y NULL

栏目排序 px int  6   0

Title title varchar 255  Y NULL

Keywords keyword text  0  Y NULL

Description descr text  0  Y NULL

表3-6产品类别列表

中文名称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空 默认值

产品类别编号 classcode int 11 Y  

产品类别名称 classname varchar 50   

产品父类编号 parentcla int 11   0

子类别个数 flag int 11   0

产品类别图片文件名 Img_Name varchar 50   

产品类别所在级别 Orders int 11   0

产品类别排序 id int 11   0

产品类别说明 classremark text 0   

产品类别添加时间 StatDate int 11   0

Title title text 0  Y NULL

Keywords  keywords text 0   

Description descr text 0   

表3-7产品列表

中文名称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空 默认值

产品自动编号 id int 11 Y  

产品类别编号 ClassID int 11  Y NULL

产品型号 class_xh varchar 200  Y NULL

产品大图文件名 Img_Name varchar  100  Y NULL

产品小图文件名 SmallImg varchar 100  Y NULL

产品说明 Content longtext 0  Y NULL

产品添加时间 t_time int 11   0

产品排序 key_num int 11  Y NULL

首页是否显示 jm tinyint 4   0

新产品与否 new tinyint 4   0

Title title varchar 200  Y NULL

Keywords kws varchar 200  Y NULL

Description descr text 0  Y NULL

表3-8 基本信息列表

中文名称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空 默认值

自动编号 id int 5 Y  

公司名称 comname varchar 255  Y NULL

联系人 conname varchar 50  Y NULL

联系电话 tel varchar 25  Y NULL

传真 fax varchar 25  Y NULL

手机 mobile varchar  25  Y NULL

Email email varchar 25  Y NULL

公司地址 addr varchar 255  Y NULL

公司域名 url varchar 50  Y NULL

QQ qq varchar 15  Y NULL

MSN msn varchar 50  Y NULL

邮编 zip varchar  20  Y NULL

系统所用模板 templet varchar 50   default

首页显示 homes varchar 2   cp

产品列表小图片宽度 simgw int 4   150

产品列表小图片高度 simgh int 4   150

产品显示方式 cpys int 1   1

每页显示产品数 page_row int 3   12

每行显示产品个数 mhsm int 2   3

是否支持Email ifmail tinyint 1   1

公司简介 aboutu text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 text 0  Y NULL

第四章 系统实施

第一节 系统配置

在系统实施阶段,由于系统是使用了PHP作为开发语言,则需要配置相应的服务器端环境。PHP环境配置软件有很多,其中我选择了PHPStudy来配置。该软件有以下特点:

集成了最新的Apache+PHP+MySQL+phpMyAdmin+ZendOptimizer,一次性安装,相比单独进行安装然后对各个软件进行配置的过程要简单快捷多了。

可以通过设置PHPStudy自己单独的端口,而不会与IIS的80端口冲突,这样在一个服务器上,比如把本地作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时候,可以非常方便调试其他程序,配置服务器变得快速简单。

通过PHPStudy可以方便的启动Apache和MySQL,另外还可以对网站端口、网站目录以及目录首页。这样就可以像IIS设置虚拟目录一样,可以随时更改网站目录,切换程序。当时当系统更改过Apache和MySQL的设置之后,都要相应地重启Apache或MySQL,这样系统才会正常运行。

由于PHPStudy集成了PHPMyAdmin,已经在网站 目录下有一个名为phpMyAdmin文件夹,用于管理数据库。

可以通过localhost/phpMyAdmin/进行访问,但需要输入数据库用户名和密码,默认都为root。phpMyAdmin是通过网页形式访问并管理数据库的,在便捷性上而言,更加方便快捷。在配置服务器的时候,就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安装数据库系统。

访问系统前台通过localhost/novelty/这个路径是相对服务器配置时的网站目录而言的。

但是为什么不直接把网站目录设置成E:\design\novelty,这样访问前台系统就可以通过localhost/,这样不是更加简单了?我之所以会选择把目录定位在系统的design目录下,是因为在安装phpStudy的时候,已经选择了网站目录,这样等安装完成之后,就会在该目录下多出一个文件夹phpMyAdmin这个文件夹,它的作用是管理数据库。而如果我有更多的PHP程序在调试的话,我就需要通过localhost/phpMyAdmin/来创建数据库。但是如果按照希望的把网站目录设置成E:\design\novelty,我便无法通过localhost/phpMyAdmin/来访问数据库。唯一使程序和数据库系统运行正常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更改网站根目录以及重启Apache。这样对于存在多个系统的环境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我选择把网站根目录设置在程序所在文件夹的上一级目录。

而当系统调试完成能够正常运行之后,这样的系统也是非常容易转移的。只需要把系统中的数据库通过phpMyAdmin导出数据库即可。

当然,转到远程服务器上就需要更改程序所在目录的config_data.php中的数据库用户名和密码,这样才能保证系统连接到数据库。

 

图4-1 PHPStudy软件安装完成

 

图4-2 服务器配置

 

图4-3 创建系统数据库

 

图4-4 导入数据库

 

图4-5 修改数据库用户名和密码

第二节 系统模块介绍

一、前台系统

 

图4-6 头部导航条

 

图4-7 底部版权信息

 

图4-8 左列产品类别列表

 

图4-9 左列联系方式

 

图4-10 首页推荐产品页

 

图4-11 公司简介页

 

图4-12 产品细页

 

图4-13 产品列表页

 

图4-14 联系我们页

 

图4-15 常见问题页

 

图4-16 常见问题页

二、后台系统

 

图4-17 基本资料管理

 

图4-18 栏目管理

 

图4-19 询盘管理

 

图4-20 产品管理

 

图4-21 HTML生成

 

【参考文献】

[1] Quentin Zervaas.PHP Web 2.0开发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5-100.

[2] Ben Forta.MySQL必知必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0-130.

[3] Andy Budd.精通CSS:高级Web标准解决方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200.

[4]陈军.PHP+MySQL经典案例剖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白志强.21天学通PHP.[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丁月光.PHP+MySQL动态网站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孙鹏程.完全手册PHP网络开发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8]Vasani,V.MySQL完全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李刚.网络数据库技术PHP+MySQL.[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Davis,E.M.学习PHP和MySQL.[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1]Julie C.Meloni.PHP、MySQL和Apache编程导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2]范德兰斯.MySQL开发者SQL权威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3]明日科技.PHP开发典型模块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4]邹天思.PHP网络编程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008.

[16]为喆.PHP5与MySQL5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7]Rogers S. Pressman SoftWare Engineer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

[18]Rick F. van der Lans  Introduction to SQL: Mastering the Relational Database Language,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  Addison Wesley Pub 2006 .9.26

附  件

/* base

------------------------------------------------------------- */

html{ overflow-x:hidden;}

body

{background:#000;padding:0;margin:0 auto;color:#d8a151;border-top:6px solid #9f0000; 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0px;word-wrap:break-word; overflow:hidden;}

p{margin:0;}

a

{color:#d8a151;text-decoration:none;font-family:Tahoma,sans-serif;}

 a:visited

 {color:#d8a151;}

 a:hover

 {color:#ffff00;}

 a:focus

 {outline:none;}

.title

{font-weight:bold;}

.clear

{clear:both;}

ul{list-style:none; margin:0px; padding:0px;}

img

{border:none;}

.mailto a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vertical

{color:#cacaca;padding:0 2px;}

/* layout

-------------------------------------------------------------- */

#header

{margin:0 auto; background:#5b0000;width:900px; height:269px; position:relative;top:2px; *top:-0px;z-index:1;*z-index:1;_z-index:0;}

#container

{text-align:left;margin:0 auto;width:900px;background:#5b0000;height:100%; position:relative;top:-270px;*top:0px;_top:-538px;}

 #contentContainer

 {width:842px;text-align:left;margin:0 auto;height:100%;padding:9px 0 23px 0;}

 #footer

 {width:842px;text-align:left;margin:0 auto;height:85px;background:#5b0000;}

#headerLeft{background:url(imgs/headerLeft.gif) no-repeat;width:29px;height:269px;position:relative;left:0;*left:0;_left:0;}

#headerRight{background:url(imgs/headerRight.gif) no-repeat;width:29px;height:269px;position:relative; left:871px;*left:871px;_left:871px; top:-538px; *top:-538px;_top:-555px;}

#headerVcenter{width:842px;height:269px;position:relative;left:29px;*left:29px;_left:29px;top:-269px;}

 #headerTop{width:842px;height:83px;background:#140000;}

 #headerCenter{width:842px;height:126px; background:url(imgs/headerCenter.gif) no-repeat;}

 #headerBot{width:842px;margin:0 auto; height:60px;}

  #headerLogo{width:222px;height:83px;float:left;}

   #headerLog o img{width:222px; height:83px;}

  #headerLogoTxt{width:468px;height:83px;float:left;}

   #headerLogoTxt img{width:468px;height:83px;}

  #headerLogoTxtRight{width:152px;height:83px;float:right;}

   #headerLogoTxtRight .headerContact{width:86px;height:83px;float:left; padding-left:20px;}

    #headerLogoTxtRight .headerContact img{padding:59px 0 2px 0px;margin:0;}

   #headerLogoTxtRight .headerLogoTxtRightImg{width:46px;height:83px;float:right;}

    #headerLogoTxtRight .headerLogoTxtRightImg img{width:46px;height:83px;}

  /* header flash */

  #headerCenter .flash

  {width:335;*width:306px;_width:336px; float:right; height:118px;padding:4px 11px 4px 0;*padding:4px 50px 4px 0;_padding:4px 10px 4px 0;}

/* headerNav------------------------- */

#headerNav{width:842px;height:60px;}

 #headerNavLeft{width:43px;height:60px;background:url(imgs/headerNavLeft.gif) no-repeat ; float:left;}

 #headerNavRight{width:43px;height:60px;background:url(imgs/headerNavRight.gif) no-repeat ;float:right;}

 #headerNav ul li{background:url(imgs/headerNavBg.gif) no-repeat 0 0; float:left; width:108px; height:60px;font-weight:bold;padding-top:18px;text-align:center;}

 #headerNav ul li a

 {color:#d8a151;}

 #headerNav ul li a:hover

 {color:#ffff00;} 

/* leftCol rightCol--------------------------------------- */ 

#leftCol{width:240px;float:left;} 

#rightCol{width:590px; float:right;padding-left:12px;} 

#leftCol .wireBox{width:240px;}

#rightCol .wireBox{width:590px;}

#leftCol .wireBox .boxContent{width:238px;height:100%;}

#rightCol .wireBox .boxContent{width:588px;height:100%;}

.leftColSpace

{margin-top:20px;}

.rightColSpace

论文篇2

在计划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前,需考虑以下因素:安装的环境条件以及当地的日光辐射情况,系统需要承受的负载总功率大小,系统输出和并网电压等级,以及使用直流电还是交流电,系统每天需要工作的小时数,如遇到没有日光照射的阴雨天,系统需连续工作的天数。

2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设备组成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设备包括光伏电池组件、光伏方阵支架、直流汇流箱、直流配电柜、并网逆变器、交流配电柜等设备,另外还有供电系统监控装置和计量装置。家庭用并网型分布式光伏系统由于规模不大,汇流箱和交直流配电柜可以不用。一般太阳能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蓄电池和逆变器组成。太阳能电池板:这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价值最高的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的辐射能量转换为电能,或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太阳能电池板按照发电效率由低到高的顺序有以下4种: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电池、单晶硅电池和薄膜复合晶硅电池。控制器:太阳能控制器的作用是为蓄电池提供最佳的充电电流和电压,快速、平稳、高效的为蓄电池充电,并对蓄电池起到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的作用。在温差较大的地方,合格的控制器还应具备温度补偿的功能。蓄电池:一般为铅酸电池,小微型系统中,也可用镍氢电池、镍镉电池或锂电池。其作用是在有光照时将太阳能电池板所发出的电能储存起来,供负载使用。逆变器:太阳能直接输出一般都是直流12V、24V、48V,为了向交流220V的家用电器提供电能,需要使用逆变器。效率是选购逆变器的重要标准之一,效率越高,在光电组件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的过程中产生的电量损耗越少。

3接入系统的方案及技术要求

在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公司为分布式电源项目业主提供接入系统方案制订和咨询服务。接入光伏发电项目申请受理后25个工作日内,公司负责将10千伏接入项目的接入系统方案确认单、接入电网意见函,或380伏接入项目的接入系统方案确认单告知项目业主。接入系统方案的内容应包括: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本期、终期)、开工时间、投产时间、系统一次和二次方案及设备选型、产权分界点设置、计量关口点设置、关口电能计量方案等。其中,系统一次包括:并网点和并网电压等级、接入容量和接入方式、电气主接线图、防雷接地、无功配置、互联接口设备的选型等;系统二次包括:保护、自动化配置要求以及监控、通信系统要求。接入方式一般有三种:专线接入公网、T接方式接入公网和通过用户内部电网接入。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以单点方式接入配电网,接有分布式光伏的低压配电台区,不能与其他台区建立低压联络(配电室、箱式变低压母线间联络除外)。分布式光伏接入系统方案应明确公共连接点、并网点位置,并对接入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线路载流量、配变容量进行校核,以满足光伏发电上网和离网后用户用电需求。通过用户内部电网接入时应注意以下技术问题:并网点应安装易操作,具有明显开断指示、具备开断故障电流能力的开断设备。分布式光伏电能计量装置应具备电流、电压、电量等信息采集和三相电流不平衡监测功能,采集数据上传至相关电网调度部门。接入380伏配电网的分布式光伏,宜采用三相逆变器;接入220伏配电网的分布式光伏,应校核同一台区每相接入的光伏发电总容量,防止三相功率不平衡。接入220/380伏配电网的分布式光伏并网验收时,应测量其并网点谐波。

4发展前景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近年提出的“微电网”的一部分,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它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对负荷实现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的过渡,所以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对智能电网的建设意义重大。

论文篇3

21世纪初期20年是我国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十五"时期的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特别是电力供应虽然十分紧张,但电力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世界罕见的。其中2006年一年就新增装机1亿KW,为世界电力建设史上所未有。 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电力市场需求将维持十分旺盛的态势。初步预测"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需电量增长平均将达7.8%,发电装机容量增长速度可望达到10.6%。到2010年,预计全国发电装机将达8.5亿kw左右,而全社会用电是在3.6万亿kwh以上,届时发电设备综合利用小时可降到4300小时左右,标志着电力供应总能力与总需求在宏观上进入平衡状态,为电力的稳定可靠供应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我国电力建设将是任重道远。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15年期间,平均每年要新增装机容量在4500-4700万kw,加上小机组和超期服役机组的更新改造,平均每年建设规模将达5000万kw以上。初步测算到2020年全国需要发电装机容量在12亿kw以上,电量在5.6万亿kwhc上;相应需要发电用煤18亿吨,天然气400亿立方米;同时电力建设与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也十分严峻,预测届时火电CO2排量达46亿吨,SO2达3000万吨;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 电力的这种巨大需求,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本身规律的必然,也是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主要发达国家在重化工时期,都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物为特征的。在上世纪100年里,拥有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但消耗了世界60%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我国现阶段也进入重化工阶段,然而却已不具备这种发展模式的条件。现在中央及时提出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其能源体系,就显得尤为及时与重要。 在能源系统中,调整一、二次能源结构,将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的二次能源的比重越大,其能源的使用效率也就越高,也即电气化程度的高低是能源利用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世界银行对人均GDP大于400美元84个国家的统计分析,用电占到能源总量消费35%的国家,其每一美元的GDP产值消耗为0.5-1kg标煤,而用电量只为18%的国家,其产值能耗为2kg标煤。而在发电系统中,热电联产(包括热、电、冷联产)是在目前已商业化的,可大规模实现能源转换的技术中转换效率最高的,将热能、电能联合生产,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得当分配,各取所需,是科学用能的重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天然气供应管网的发达和电力网的高度发展,以及新能源发电的兴起与推广,使得以"效益规模"为法则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逐渐将形成为"能效优先"原则上的一种重要发电供能形式。 在我国电力发展中,对于热电联产一直是高度重视的。自1952年我国第一台2.5万kw高温高压热电厂投运至今五十多年来,热电联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到2011年全国单机6000kw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容量已达到4813万kw,占火电装机总容量的14.6%,从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新增热电联产容量280万kw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达11.9%,比火电装机的增长速度9.8%高2个百分点多。热电联产有力的促进了发电能效的水平的提高,节约了能源。根据日本海外电力调查会2011年海外电气事业统计显示,中国2002年电厂的热效率为40.36%,仅低于日本的41%,远高于美国的33.1%,这得益于热电联产机组的贡献。如果没有热电联产,按照凝汽发电计算,2002年我国电厂的发电煤耗为356克标煤,比先进国家的煤耗约高出60克标煤左右,其相应的热效率只有34.5%。然后,把我国热电联产机组中供热部分的热能利用计算进去,电厂整体的能源转换效率就达40%以上。初步测算,热电联产与纯凝汽相比,在我国每年节约的能源在3000万吨标煤以上,相应也减少了CO2和SO2等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若采用小锅炉供应同等热量,热电联产节约的煤炭达到4500万吨上。总之我国重视发展热电联产在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和减轻环境污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世纪初,分布式供电系统在我国广泛应用引起重视,随着我国天然气在能源利用中比重的不断

论文篇4

关键词:人类动力学;用户行为;幂律分布;数据分析;在线网络论坛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Empirical Analysis on Human Behavior Dynamics in Online Forum

CHEN Gui-rong1, CAI Wan-dong1, XU Hui-jie1, YANG Xian-ju2

(1. College of Computer,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 Xi’an, Shaanxi 710072, China;

2. Nanjing Military Region 73658 Force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user behavior dynamics in online forum. The analysis results on the posts show that bo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ply number of pos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user number of posts follow power-law distributions with heavy tails,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rowse number of posts has no laws. We observe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browse number of posts and reply number of posts and the ratio of them is bigger than 10. The statistic results of the users' actions show that the post number, the reply number and the number of root posts which a user has posted replies all follow power-law distributions, which means that the user behaviors in online forums are heterogeneous, and most users post or reply rarely while few users post or reply frequently, and that most users have a small range of concerns while few users have a large range of concerns. We also observed that both the distribution of one-user one-day reply numb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one-user one-post reply number follow power-law distributions, which means that some people submit a large number of replies on a few of days or submit a large number of replies on a few of posts.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may not only provide guides to online user behavior modeling but may also be applied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and online water-army finding.

Key words: human dynamics; user behaviour; power-law distribution; data analysis; online forum

人类活动是各种社会、经济和技术现象的驱动力,定量研究人的行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成为现代科学界的一个核心问题.受诸多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认识和挖掘人类行为规律具有很大难度.在以往对社会、经济和通信系统的研究中,为了简化问题,通常用泊松过程来刻画人的行为,即假设人类行为在时间上是均匀的.

近年来,随着数据库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的长足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类行为被记录下来,为定量研究人类行为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人类行为研究取得了新进展.2005年,Barabási通过对电子邮件的发送和回复等人类行为时间间隔的实际统计,发现人类行为具有明显的非泊松特性,即人类行为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布并不均匀,长时间的静默和短时间内的爆发同时存在,这种不均匀性表现为给定任务的连续两次执行时间间隔服从重尾分布[1-2].为了验证非泊松统计特性在人类行为中是否普遍存在,研究者们对在线人类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在电影点播[3-4]、网页浏览[5-6]、博客评论[7-8]、在线协同写作[9]、短消息通信[10-11]、图书借阅[12-13]和电话呼叫[14]等人类行为中均具有非泊松统计特性,表现为这些人类行为的时间间隔均服从幂律分布,幂指数多位于1~3之间[15-16],其中很多成果是国内学者取得的[3-4,7-14,17-25].周涛等研究了在线电影点播系统中的人类动力学行为模式,发现在群体水平上两次连续观看电影的时间间隔分布在一定范围内服从幂律分布,且幂指数和用户的平均活跃度存在单调正相关关系[3-4].郭进利对博客评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博客评论的时间间隔也服从幂律分布,人们总是对新话题兴趣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并根据这个特征提出了一个兴趣逐渐消失的人类动力学行为模型[7-8].赵飞等研究了维基百科中在线协同写作行为的动力学模式,发现在线协同写作时间间隔分布呈现多尺度特征,在1~30 min和30 min~24 h两个时间段上服从幂律分布,而大于24 h的时间间隔服从累积分布,并给出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9].樊超等通过分析某两所图书馆的借阅记录,研究了人类行为的分形特征,发现人类行为时间序列具有自相似性和长期正相关性,群体用户的分形特征表现较为明显,个体用户的时间序列则具有一定的波动性[12-13].赵志丹等统计分析了6个大型在线系统中的人类动力学特征,发现用户活动总数、用户的活跃度和时间间隔均服从重尾分布,且用户的活跃度和用户活动总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和用户时间间隔分布宽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17-18].这些研究通过对人类在线行为时间特性的统计分析,证实人类在线活动的时间间隔服从幂律分布,进一步验证了Barabási的观点[1-2].

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仅从时间方面分析人的行为是不够的,需要从更多的角度对人类行为进行研究.目前一些学者已开始对人类活动数量进行实证分析,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6-31].熊菲等以天涯论坛经济版块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BBS话题的聚类特性,发现用户兴趣具有非常强的异质性且用户的关注点总是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用户兴趣驱动的网络增长模型并进行了仿真[28].司夏萌等通过建立虚拟社区网络、分析网络的统计特性,研究了虚拟社区中在线用户的交互行为,从定量角度证实了社会学的一些定性结论[29].丁菲等对BBS中人类的阅读和回复行为进行分析,发现讨论话题大小和用户参与级别均服从幂律分布,但用户兴趣不服从幂律分布[30].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关于人类在线活动数量特征的研究尚未取得统一结论.如文献[26]通过对某网络论坛日志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用户提交的文章数服从对数正太分布,而文献[28-30]却发现用户发表的帖子数服从幂律分布;文献[27]的实证结果显示论坛帖子的浏览次数和回复次数均服从幂律分布,而文献[29]发现帖子回复次数服从幂律分布而浏览次数不服从幂律分布.可见对在线人类行为数量特征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有必要对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在线网络论坛又称为电子公告栏(Bulletin Board Systems,简称BBS),是人们交流观点和共享信息的重要平台.和博客等实名制社交网络相比,BBS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匿性,人们可随意注册不同的用户名,而不用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且用户不受好友关系限制,只要登录论坛就可随意浏览论坛中的信息,也可随意信息.因此,BBS已成为我国舆论突发事件的主要集中地.研究网络论坛的用户行为动力学特征,不仅有助于理解在线用户行为模式,也有助于理解互联网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背后的机理,有效实施网络舆情监控.

人们在BBS上的信息通常称作帖子,如果一个帖子是某个话题的第一个帖子,将其称为主帖或根帖,其他帖子无论是直接回复主帖还是回复其他帖子都称作回帖.这样用户在论坛中的行为就可分为3种:浏览帖子、发表主帖和发表回帖,分别简称为浏览、发帖和回帖,这里的浏览仅指对主帖的浏览.本文以国内知名论坛网易新闻论坛的数据为对象,从帖子和用户两个方面对用户在线行为动力学特性进行实证统计,主要发现包括:1)主帖浏览次数没有明显的分布特征,但主帖回复次数和参与主帖讨论的不同用户数均服从幂律分布;2)主帖浏览次数和回复次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浏览次数和回复次数之比大于等于10;3)用户发帖数、回帖数、回复的不同主帖数都服从幂律分布;4)用户发帖数和回帖数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很少发帖也很少回帖、很少发帖但经常回帖、经常发帖但很少回帖和经常发帖也经常回帖四类用户同时存在,只是比例不同;5)单个用户单日回帖数在群体级别上服从幂律分布,说明大多数用户在大多数日子里回帖数较少,但也存在少量用户在个别日子里发表了大量回帖,属于异常用户行为;6)单个用户针对单个主帖的回复数在群体级别上服从幂律分布,说明大多数用户针对大多数主帖的回帖数很少,但也存在少数用户针对少量主帖发表了大量回帖,存在炒作嫌疑.与以往研究仅分析用户行为的时间特性不同,本文着重研究了用户活动数量的分布特性,发现论坛用户行为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存在偏离大众行为特征的异常用户行为,为网络舆情监控和网络水军发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1 数据集

本文的数据集是采用文献[32]的Web信息采集系统抓取的网易新闻论坛2008年10月1日-2011年4月26日之间的数据.用post和reply两个表存储采集到的数据,其中post表存储主帖信息,具体包括:主帖ID、发帖时间、发帖用户ID、标题、浏览次数、回复次数;reply表存储回帖信息,具体包括:回帖用户ID、回帖时间、回复内容、被回主帖ID.数据集共包含9 363个主帖和95 788个回帖.参与发帖和回帖的用户共17 562个,其中发表过主帖的用户共3 107个,平均每人了3个主帖,发表过回帖的用户共15 961个,平均每人了6个回帖.该时间段内没有发帖或回帖的用户排除在外.

2 论坛用户在线行为实证统计分析

2.1 帖子浏览数、回复数和参与的不同用户数分析

由于网络论坛中用户的浏览行为是不进行记录的,无法知道谁浏览了某个帖子、浏览了几次、什么时候浏览的等信息,因此无法直接分析用户的浏览行为,本文通过帖子的浏览次数来间接分析人类在线浏览行为.用P表示主帖的集合,p∈P表示数据集中的任意主帖,有=9 363.用bp表示主帖p的浏览次数,统计知,0≤bp≤200 795.图1(a)为主帖浏览次数的概率分布图,其中浏览次数为0的主帖共42个,在图1(a)中没有体现.

论文篇5

关键词:新批评;细读;视角

引言

20世纪20年代新批评理论在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获得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细致深入,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文学语言的研究,通过对霍桑的短篇小说《好人布朗》文本的语言、结构的分析,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一、 写作技巧

文中运用了丰富意象和象征,不管是人物还是场景都有其深刻的含义。主人公布朗生活在Salem的村庄里。Salem是美国的塞林小镇,有“女巫城”之称。以这个词来命名这个村庄,是为了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整个村庄都被巫术弥漫,作者把人物定在这个村庄里,暗示了每个人物的内心都是罪恶的。主人公的名字是Goodman,该词有“好人”的意思,Brown“布朗”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暗示了Goodman Brown 是一个好人,也可以用来指涉任何人,这个主人公象征着每一个人。布朗相信上帝,对未来也充满着希望,但随着他在森林里的一系列冒险,他开始对上帝怀疑,对任何人怀疑。说明了任何人都有可能堕落,每个人心中都是有罪的,主人公的妻子的名字Faith,汉语意思是”信念”的意思,Goodman Brown 娶了Faith,也在指他拥有了信念,Faith就是他的精神之柱,从他与Faith分别的那一刻起,他自身的信念也开始变弱,自此踏上了寻找自身罪恶的路途。

布朗的妻子脖子上系的粉红色的丝带也极具象征意义。粉红色在西方象征精华,极至,以此来衬托费丝的纯洁。当布朗发现费丝的粉红色的丝带从空中降落也意味着费丝失去了纯洁,内心开始堕落。布朗的一系列冒险都是在森林里发生的,森林这一意象在但丁神曲第一章就出现过“当我在人生的旅途,游走过来的时候,某天,不经意间踏进一片幽暗的森林,在其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正如布朗在森林迷失一样。”the creaking of the trees, the howling to wild beasts,gloomiest trees of the forest ”中的”creaking”,”howling”是对森林恐怖声音的一种描写。都暗示了森林是邪恶的聚集地。布朗在森林里碰到一个拿走拐杖的老人,拐杖上一条黑蛇盘绕,这是邪恶的象征。这一意象出自圣经。圣经中的撒旦,原来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后来他堕落成为魔鬼并化为蛇引诱夏娃和亚当吃下善恶树上的果子,使罪恶进入了世界,使世世代代都带着罪恶。拿拐杖的老人象征着诱惑,他一直说服布朗参加森林里邪恶的聚会,并讲述了布朗的祖先曾做的坏事。虽然布朗有点犹豫,不想去参加森林里的聚会,但还是无法抵挡住诱惑。”unconsciously resuming his walk”中的”unconsciously”就说明他潜意识是想去的,也暗示了布朗内心的欲望,从而使他落入邪恶的圈套。

文中运用了讽刺的写作手法,在布朗参加恶魔聚会之前信念坚定,品德善良,他的妻子在他心中是一个天使,然而在森林中发现了原本高尚的人都来参加聚会。与他们之前美好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讽刺了清教的伪善。

艾伦退特主张张力论,一个词既有字面意义也有暗含意义。新批评学派也称这种张力为含混。如:文中拿拐杖的老者讲述布朗的祖父鞭打过一个贵格教派的妇女。”quaker woman”中的quaker也有颤抖的意思。一方面是说清教徒在清除异教徒,另一方面是说布朗祖父在残害一个柔弱的女子,以此显示出清教徒的残忍并说明看似好人的祖父辈也是做过邪恶的事情,从而使语境富有了张力。

布鲁克斯提出了“悖论”,他认为诗人在创作中,有意对语言以违反常规的使用,并把逻辑上不相干的甚至对立的词语连接在一起,使之相互作用、相互碰撞,诗意正是在这种相互碰撞不协调中产生。文中的”awful harmony”中的”awful”即有”可怕的”,又有”庄严的”意思,文中写到森林里的聚会地有乐队的声音,人类的声音以及森林里发出恐怖的声音都非常和谐。”awful”是消极词而”harmony”是褒义词,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这两个词的搭配更能突出人们已经皈依邪恶的聚会,他们的心灵已经堕落,也是对人类伪善的讽刺。

二、好人布朗的主题分析

新批评学派代表人物兰瑟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一文,提出了”本体论批评”,认为文本本身就包含了所有信息,文本是客观的。针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的研究或者内在的研究,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要把文学作品看做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作品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和自足的客体,通过分析文,就能达到正确理解文本意思的程度,从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瑞恰兹把语义学引进了文学研究,要进行文字分析,了解文本的意思。主人公布朗在离开妻子时把她当成天使,但还是离家前往森林。文中的”you are late, Goodman Brown”,这是布朗在森林里见到的老人告诉他的话,好像他们已经约定好了。布朗说他迟到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妻子费丝。”Faith”还有”信念”的意思,也暗示了布朗现在的信念使他感到犹豫。后面有写到布朗说他的祖父、父亲从来没有进过这个森林,他们世代都是诚实的人和虔诚的基督教徒,布朗在为他是否应该第一个进入这片森林而犹豫,说明他是知道这个森林充满着邪恶的,但还是不自觉的进入这片森林。随着布朗的逐渐深入,他发现了威严无比的总督、德高望重的教长、虔诚的老人、贞洁的少女、上流社会的夫人太太、巫师巫婆都来参加了邪恶的聚会,这些都让他对每个人产生了怀疑。当他发现教他基督教教义的老师是个巫师,听到基督徒向森林赶来的马蹄声时,布朗望着天空看是否有天堂,但他的内心还是坚持信念抵抗邪恶,因为他的妻子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始终认为妻子费丝是个纯洁的天使,心中仍有一丝希望。然而当他在林中听到妻子的声音时,”in a voice of agony and desperation”表明他非常的绝望并大喊“there is no good on earth;and sin is but a name”,并疯狂的赶往聚会现场。当他发现村庄所有的人甚至他的妻子都在时,他的精神支柱瞬间崩塌。他亲眼见证了恶的存在。他大叫要抵制邪恶然后发现是他在森林里的一场梦。当他回到萨勒姆镇的街上,仿佛一切依旧:牧师在散步,老祭司正在祭神,但布朗仿佛变了一个人,从此闷闷不乐,他开始怀疑人性,这种怀疑让他的心境失去了平和,每当他听到人们唱圣歌,他就会想起森林中罪恶的歌声,甚至在他死后墓碑上都没有刻下任何怀有希望的诗句。

结束语

新批评将张力、悖论、反讽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虽然有其优点,强调文本的客观性但其文本中心至上主义批评比较极端,在理论上不够严谨,但新批评的批评实践先于批评理论,其目标本不在于追求严格的理论表述,而在于有效的分析作品。其分析文本的方法仍可为我们采用。只要在平时的文学鉴赏中,行之有效地为我所用,就将极大地强化读者的本体意识,深化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认识。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因此要正确理解新批评的理论,关键在于不拘泥于个别的字眼,而要关注其理论实质。(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Charles E.Bressler.Literary criticism[M]50-62.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兰瑟姆,新批评[M].王腊宝,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92

论文篇6

关键词:误差理论 概率论 正态分布 中心极限定理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从古人夜观天象开始,人们在长期的观测中很早就意识到测量不可避免会产生误差;而由于真值=测量值-误差,“得到”误差就可以得到真值,这样的认识自然使得人们开始研究误差。而纵观误差理论的发展史,人们会发现误差理论的发展其实是与概率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

较早期在著作中探讨误差各种性质的人是近代科学及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他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中谈到第谷(Tycho Brahe,1546 -1601)于1572年发现的一颗新星(Nova)的位置时,讨论了这个问题: “萨:……首先我问你,天文学家们用他们的仪器观测并测算诸如新星在地平线上的仰角时,是否会测算得过头一点,或测算得不够一点;这就是说,有时候把角度推算得比正确的角度高些,有时候低些?还是推算的错误总是朝一边倒,以致只要发生误差,总是过头了一点;或者总是不够,而永远不会过头?辛:毫无疑问,过与不及的两种倾向都同样地存在。”“萨:……从这种地方你可以看出,所谓仪器测算上的误差决不能从计算结果上来决定其误差的大小,而必须根据仪器实际测量出的度和分的数目来定……”虽然伽利略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随机”和“分布”这样的概念,但可以看出他所描述的误差的种种性质,实际上正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随机误差的分布性质――即所有观测值都可以有误差,其来源可归因于观测者、仪器工具以及观测条件;观测误差对称地分布在0的两侧;小误差出现得比大误差更频繁。此外他的表述中还涉及了误差传递的思想。

对早期误差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另一个人是英国数学家辛普森(Thomas Simpson,1710-1761),他的工作在他1755年写的一封信《在应用天文学中取若干个观测值的平均的好处》中提出。在信里,他构造了一个离散的误差分布:假定在一次测量中,误差只能取0、±1、±2、±3、±4、±5这11个值,取这些值的概率在0处最大,然后在两边按比例下降,直到±6处为0:即 。 根据所给的分布,可算得单次测量的误差(绝对值)不超过1(0、±1)的概率为16/36=0.444,不超过2(0、±1、±2)的概率是24/36=0.667;为比较起见,他又计算出6次测量的平均值的误差(即6个误差的平均)不超过1的概率是0.725,不超过2的是0.967――易见平均值的估计优于单个值。由此出发,辛普森就首次从数学上“证明”了算数平均值的优良性,而由于出发点是误差取值的概率,辛普森也被视为是第一个将误差理论与概率理论联系起来的人――后面可以看到这一点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整个误差理论就是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的。

误差理论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就是随机误差的分布的确定,这众所周知的是由大数学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所完成的。1809年高斯发表了他的《绕日天体运动的理论》一书,在此书末尾他写了一节有关“数据结合”的问题(data combination),即:当对同一目标的若干次观测结果不同时,如何处理这些数据?或如何利用观测数据对观测目标的真值进行估计?(虽然人们一直采取算术平均值的方法来处理这一问题,但并无理论根据――辛普森对此进行了尝试,但他所构造的误差分布是错误的)最终,高斯在书中介绍了他用来预测行星轨道的方法――最小二乘法(一维情况下即算数平均值),同时以出人意料的方法找到了随机误差的分布――正态分布。

设随机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 个独立测量值为 ,真值为 ,则对应的 个随机误差为 。由于观测是相互独立的,因而这些误差同时出现的概率为 ,对真值 的最佳估计应使L极大(极大似然估计――由高斯首先提出,1912年被英国数学家费歇尔所推广)。这里高斯由最小二乘法出发认为算数平均值 就是最佳估计――即 极大。

有 ,

首先令 ,并记 ,有

由于 ,因此 ;

然后令 ,其中 ,有

于是有 ;

由 的任意性(如可令 ),可推出 , 为常数。

由此可得 ,考虑到 是概率密度函数,归一化后可得正态分布表达式。

虽然正态分布的表达式最早由法国数学家棣莫弗得到,但是由于是高斯首先找到了它作为随机误差分布的这一重要作用,而经过后来凯特勒(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1796~1874)、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等人的努力,使得这一认识和正态分布的应用广泛渗透到了社会、经济和遗传学等多个领域,故我们在讨论对与正态分布的贡献时更多的将其归因于高斯,并称正态分布为高斯分布,有人认为整个19世纪的统计学就是正态分布应用的扩展。

误差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著名的中心极限定理的提出和证明,它是随机误差正态分布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中心极限定理思想的人是发现了正态分布表达式的法国数学家棣莫弗(Abraham De Moivre,1667-1754),他于1733年在研究二项分布的极限情况时首先发现了正态分布的表达式,并由此得到了中心极限定理的最早特例,后来另外一位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de Laplace,1749-1827)于1812年完成了更一般的证明,即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而真正能够成为误差分布理论基础的中心极限定理则是由俄国数学家李雅普诺夫(Aleksandr Mikhailovich Lyapunov,1857-1918)于1901年证明,即李雅普诺夫中心极限定理。

设随机变量 相互独立,且数学期望 ,方差 ,记 ,如果 满足林德伯格条件:存在正数 ,使得当 时,有 ,则 。

中心极限定理的含义是:如果某随机变量是由大量独立的随机变量综合影响(相加)形成的,而其中每一个随机因素对总和的影响是微小的(林德伯格条件),那么可以保证这些大量的、独立的随机因素的总和所形成的随机变量总是服从正态分布。而这就很好的解释了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性质:我们知道所谓(随机)误差实际上是测量各要素的不完美所引起的各(随机)误差因素的总和,如温度涨落引起的随机误差( )、气压涨落引起的随机误差( )、视角、光线明暗、读数时的判断等等很多因素引起的各个随机误差( )……那么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总的随机误差( )满足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被称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首席定理”,在误差理论中它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既从正面解释和证明了为什么随机误差满足正态分布,同时也指出很多情况下误差合成后仍近似满足正态分布,为误差的合成及置信概率的确定提供了有可行性的重要指导。

误差理论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建立在现代概率理论建立的基础上的,这是以1936年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Andrey Nikolaevich Kolmogorov,1903-1987)发表《概率论基本概念》为标志的。因为现代概率理论不仅研究了随机误差所满足的正态分布,也系统研究了系统误差所满足的其他各种分布如均匀分布、三角分布、反正弦分布等等。而误差理论的基础正是概率理论,核心思想就是将误差看作随机变量――通过研究随机变量的各种性质(期望、方差、方差的合成等)来研究误差的各种性质。

参考文献

[1]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意】伽利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 《数理统计学小史》陈希儒.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1

论文篇7

[关键词]贡布里希;修辞学;人文主义;艺术风格;新艺术史

按照新艺术史家诺曼·布列逊的看法,贡布里希立足于认知心理学,将艺术史视为一种视觉图式的发展和修正史,完全将图像研究孤立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外,拒斥将语言学、符号学引入艺术史,对话语理论持批判看法。贡布里希的确倾心于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但是,他同时也是将语言学应用于艺术史研究的先驱,并且强调修辞学对于艺术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贡布里希又是将语言学、修辞学应用于艺术史研究的奠基人,而这又直接启发了后来新艺术史家将符号学应用于艺术史研究的理论实践。探究贡布里希如何将语言学、修辞学方法应用于艺术史,有哪些创见,以及他这种研究方法与新艺术史家到底有何关系,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艺术史和视觉艺术理论问题。

一、作为修辞学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现代艺术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宏阔的历史背景,从而成为艺术史研究必须加以考察的课题。按照布克哈特的看法,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古典学术复兴的时代、个人主义的时代、发现了世界和人的价值的时代,是现代的开端。人文主义主要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强调人性价值和追求现世幸福的理论体系,它使人们走出了中世纪神学统治的枷锁,恢复了人性的尊严。因为布克哈特的巨大影响,强调对于人的发现和人性价值,成了人们对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一般看法。贡布里希对此提出了不同观点,他从修辞学角度重新定义了“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源于一些从事修辞和语言研究的人文学者对于人文学科的强调。贡布里希认为布克哈特的观点无法解释以下历史现象: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虽然强调人性的尊严,但当时的人们也没有对宗教神学大加鞭挞;人文主义复兴了古希腊罗马的学术,但它与中世纪之间并没有截然而立的鸿沟,不能因为注重文艺复兴对于古典学术的复兴就忽视它与中世纪的直接联系。

以布克哈特为代表的19世纪学者更多地从古典学术的复兴、艺术的繁荣、人与世界的发现等角度看待文艺复兴,强调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分歧与差异,将文艺复兴时期视为现代的开端。贡布里希虽然认同前者的结论,但他更加强调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联系,认为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截然不同的时期忽视了历史的连续性,把问题简单化了,似乎文艺复兴是突然来临的历史转变。贡布里希将文艺复兴视为“运动”而不是“时期”,意在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及复杂性:恰恰是中世纪文化孕育了文艺复兴。贡布里希认为,文艺复兴与基督教世纪之间的对立被19世纪的人夸大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被轻视了,而文艺复兴与中世纪之间的重要文化纽带正是语言,是当时占据人文学科核心地位的修辞学。不同于19世纪一般学者的观点,贡布里希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联系出发,认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要与中世纪的“七艺”学术传统有关,“文艺复兴是三种初级的学艺对四种高级的学艺的反叛,那些教语言而不愿充当次要角色的人的反叛”*。“三种初级学艺”是指语法、修辞和逻辑,之所以被称为“初级学艺”,是因为它们都是关于语言的基础学科,人在学习其他高级学问之前必须先学会如何表达;而“四种高级学艺”是指天文、算术、几何、音乐,这四科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它们比较抽象,其学习一般安排在“三门初级学艺”之后。“三种初级学艺”和“四种高级学艺”并称“七艺”,构成中世纪的学术传统。一直以来,“三种初级学艺”在地位上似乎要低于“四种高级学艺”,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从事语法、修辞、逻辑的人文学者不满自己的“初级”地位,进而强调自己的“高级”和“基础”地位。贡布里希认为,我们现在理解的“人文主义”是19世纪的发明,而不是原初意义上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前者更接近于“人道主义”,而后者来源于“语文主义”——即强调语言重要性的主张,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于人文学科的强调,这些人文主义者主要是语言学者、修辞学家。“人文主义者这个词对我们来说不再表示他们是‘对人的新发现’的先驱,而是表示umanisti,即这样一些学者,他们既非神学家亦非医生,而是专心研究‘人文学科’,主要是语法、辩术和修辞的trivium[三艺]”。*

英国历史学家阿伦·布洛克的研究支持了贡布里希的观点,他指出,人文主义“是迟至1808年才由一个德国教育家F.J.尼特哈麦在一次关于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辩论中,最初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的,后来由乔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这比伯克哈特的名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早一年”,文艺复兴时期也不是没有与“人文主义”相关的词,“十五世纪末意大利的学生就使用了一个词叫umanista,英文即humanist,这是学生们用来称呼他们教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师的。”*也就是说,人文主义的概念源于humanist(人文主义者),而人文主义者是指从事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师或学者,而不是指重新发现人的价值的先驱者。文艺复兴研究的权威学者克里斯特勒也说,“人文学者把自己当作演说家和诗人”*,不能从人的价值这种现代意义上讨论人文主义,而应该在文艺复兴的具体语境中考察人文主义,将之视为人文学者对于人文学科的强调与复兴,而修辞学在此时的人文学科中占据核心地位。“文艺复兴修辞学的重要性和所需要的研究和关注,都大大超过了过去几代大多数学者所愿意承认的程度。”*克里斯特勒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文化中的修辞学》一文中指出,修辞学不仅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语法学、诗学、历史学、道德哲学、逻辑学等人文科学有直接影响,而且对神学、法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医学和数学都有影响。在文末,克里斯特勒不无赞同地说,已经开始有学者将修辞学与当时的音乐和视觉艺术研究联系起来。贡布里希正是将修辞学与视觉艺术研究结合起来的最重要的艺术史家。克里斯特勒认为,中世纪有三种现象促成了文艺复兴的兴起,分别是在中世纪意大利流行的形式修辞学(formalrhetoric)、研习拉丁文法、学习拜占庭传统的古典希腊语与文学,这三种现象都直接与语言学和修辞学有关。形式修辞学(formalrhetoric)又称为arsdictaminis(手札艺术),是书信、文件和公开讲演的谋篇技巧,用于培养起草文书的秘书和书记员;研习拉丁文法是指在中世纪的学校一直有着拉丁文法的教养传统,并且与阅读古典拉丁诗歌和散文结合起来;转向拜占庭东方的传统是指,意大利人文学者除了研习拉丁文学和形式修辞学,又开始学习古典希腊语与文学,继承了拜占庭传统。*当时这些复兴古典学术的“人文学者是专业的修辞学家,即作家和批评家们不仅希望说出真理,还希望从他们的文学趣味和标准的角度说得优雅”*。

贡布里希不仅强调修辞学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地位,把人文主义理解为“语文主义”,而且他还第一次明确指出,修辞学对于艺术领域具有无所不在的影响,“修辞术是劝说的技术,在古代的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我希望这些论文能够说明,这种对于合适的演说风格的关注,如何传播到其他的艺术领域。”*通过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学术考辨,贡布里希揭开了修辞学与视觉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得出了在古代修辞学就是视觉艺术理论的结论。温故知新,通过追溯修辞学传统,贡布里希批判、解构了人们的现代艺术观:第一,不同于布克哈特强调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对于人和世界的发现的观点,贡布里希强调人文主义的修辞学基础及其与中世纪学术传统的联系,也就批判了简单地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截然分开的历史观点。第二,因为修辞学是一门致力于演讲说服的实用学问,揭示视觉艺术的修辞学渊源也就打破了艺术无功利的现代艺术观,从根本上批判了艺术自律论。第三,揭示视觉艺术的修辞学渊源,打破了把语言与图像截然而立的一般看法,更在语言学和图像学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为后来的艺术史研究打开了新视野,开启了新路径。

二、修辞学与艺术风格学

按照现代的一般看法,修辞学是关于语言的学问,风格学(本文特指视觉艺术风格学)是关于图像的学问,二者之间相距甚远。然而,贡布里希却常常从修辞学的角度理解艺术问题,阐释其艺术理论。他认为,关于语言的修辞学与关于视觉艺术的风格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古代的理论中,修辞和艺术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语词与图像、修辞学与艺术风格学之间被夸大的鸿沟,很大程度上源于把艺术分门别类的现代艺术观,对现代人来说,将艺术分门别类已成为本然之事。从某种程度上说,修辞学是关于语言的风格学,艺术风格学是关于视觉的修辞学。鉴于修辞学在西方有古老的传统,西方人在古希腊时就非常注重在演讲和辩论中修饰辞藻、讲究布局,以达到最佳的说服效果。这些关于语词、语调、句式、篇章的语言形式的研究,既是修辞学的核心,又与诗学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并直接成为视觉艺术风格研究的理论来源。

修辞学属于语言学,艺术风格学属于艺术理论,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可是“当今称之为风格学的相当一部分早已存在于古希腊、古罗马一连串论述修辞的文章之中”*。“风格”这个词原来主要用在修辞学领域,主要是指演说家的演讲风格,也可以表示作家的写作方式,“希腊、罗马的修辞学教师的著作对风格的各种潜力和类别所作的分析至今仍是最精妙的分析。”*所以,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艺术风格学是修辞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分析才逐渐开始从修辞学领域移入视觉艺术领域,而视觉艺术风格学的成熟则迟至18世纪中期,其标志是温克尔曼的艺术史著作。不过,从“风格”(style)一词的起源来看,它恰恰与书写或语言无关,而与“雕刻”、视觉形象有关。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威克纳格(1806—1869)的考证,“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στυλos,意为“木堆、石柱”,或“一柄作为写和画用的金属雕刻刀”,后来拉丁文将之译为“stilus”,取其“雕刻刀”的意思。*无论是“木堆、石柱”,还是“雕刻刀”,“风格”一词的原意都与视觉形象相关。拉丁文用“stilus”表示语言风格,是取其比喻义,而不是其作为“雕刻刀”的本意。我们现在说用语言“刻画”某个对象鲜活生动,倒是更接近风格一词的本义。词源学考察告诉我们,风格既可以指代视觉对象,也可以指代语言,在风格学的视野中,语言与视觉艺术之间并没有截然而立的鸿沟。不过,因为远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修辞学就已经是一门非常发达的学问,所以修辞学要远比视觉艺术研究(包括艺术风格学)成熟得多,自然也就成了其他艺术样式的理论渊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视觉艺术声誉渐著,研究也逐渐发达,但修辞学仍然占有统治地位,“古代演说术的风格问题也是视觉艺术的问题。”*风格从根本上来讲是艺术形式的问题,贡布里希认为,正是由于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的发达,导致人们注重语言表述及其形式,并且逐渐从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过渡到对视觉艺术形式的关注。作为修辞学家或演说家的人文主义者,奠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正是在那些人中,正是在那个时刻,对文字的关注和态度开始向视觉艺术风格的变化直接转移,这是不足为奇的,我们从瓜里诺那里了解到,尼科利对书籍中的‘点、线、面’有多么操心。”*通过考察人文主义者尼科利与其他学者的论争,贡布里希详细阐明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革新以修辞学为基础,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就是当时的修辞学,而当时的艺术理论家基本上是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即修辞学家。贡布里希还饶有兴味地指出,达·芬奇虽然认为绘画胜过文字,但他极其热衷于探索语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汇在使用时的不同表达效果,这实际上是对语词风格的研究。*

修辞学是炼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学问;艺术风格学是择取与组织点、线、面、色彩、图式等视觉语言的学问。贡布里希认为,风格源于“选择”,没有对于不同表达方式的选择就不会有风格。他援引斯蒂芬·厄尔曼(StephenUllmann)的《法国小说的风格》(StyleintheFrenchNovel)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关表现力的全部理论的中心就是选择的观念。如果没有替换表达方式可供说话人或作者选择,那么无疑也就不会有风格同义[synonymy]——就这个术语的最广意义而言——是全部风格问题的根源。”*简单说来,语言风格是一个修辞学问题,即语言风格源于说话者对于语词的选择,不同的词语会引起不同的感受;同样,视觉艺术风格也是一个修辞学问题,它源于艺术家对于视觉语言的选择,不同的点、线、面、颜色和图式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贡布里希从新词汇的引入会影响人们的感知入手来说明这一问题。新词汇的引入扩展了语言使用者的选择范围,那么,同一语义的新词与旧词之间就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人们在使用语词时就会斟酌,哪一个词能够更加微妙地表达自己想要的风格或效果。“当剃头匠[barbers]变成理发师[hairdressers],抓耗子的人[ratcatchers]变成捕鼠手[rodentoperatives],相比之下,剃头匠、抓耗子的人听起来就有点俗气了。”*也就是说,新词汇的引入绝不是简单地增加了同一语义的不同说法;相反,新词汇增加了对不同措辞之间的微妙感受,包括对于旧词的理解和感受。换言之,选取不同的词汇和语言,就是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艺术家在绘画时,也有很多先在或潜在的视觉语言供他选择,他选择不同的图式和画法,就是选择不同的视觉风格。绘画中新画法的引入,正如语言中新词汇的引入,扩展了艺术家的艺术语汇和表达空间,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旧有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形象的感受,甚至改变了整个艺术史的风格体系。

贡布里希也注意到艺术风格与生活风格的复杂关系,他仍然从修辞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古代世界的典型艺术是演说术;关于演说术的得体理论如此发达,以至于它和西方艺术的古典传统一样根深蒂固。”*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得体理论”。不同阶层、社群的人拥有不同的生活风格,这种生活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艺术风格,反之亦然。不同阶层、社群的人拥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个风格源于他对语言、视觉乃至行为方式的选择,选择的标准是“得体”——符合特定的社会阶层、社群和生活情境所规定的“得体”原则。不同的人对生活风格的“得体”有不同的要求,艺术风格亦是如此。艺术风格会影响人的生活风格,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艺术风格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贡布里希否定了艺术自律论的观点,认为艺术能够建构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和认同。但是,艺术风格和生活风格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贡布里希拒绝对艺术风格作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人们现在把修辞学与视觉艺术看作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这是现代艺术自律论的结果。“是克罗齐提倡在他所称的修辞学与他看作纯粹表现的事物间的最基本的区分。修辞学服务于实用的目的,因此他会把在阿尔加罗蒂那里发现的工具的艺术观归类为修辞学的观念。”*贡布里希在此指出了现代人把修辞学与艺术分裂开来的思想根源,克罗齐作为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坚持艺术自律性,排斥艺术的实用性,甚至排斥艺术的制作(他认为艺术在直觉中即已完成),也就自然不会把纯粹、自由的艺术与服务于实用目的的修辞学联系起来。然而,修辞学在古代是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学问,而且古人也没有在实用的修辞学和纯粹表现的艺术之间进行区分。贡布里希立足于艺术史传统,批判艺术自律论和现代艺术观,认为艺术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律的领域,它始终具有修辞学意义上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把修辞学与艺术分裂开来使现代人很难真正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甚至很难全面理解现代艺术,因为即使在现代艺术中,视觉修辞也没有完全消失,它们只是转移到大量的广告中去了。巴尔特在1964年发表《图像修辞学》*,把图像视作一种视觉修辞,用符号学的方法去分析广告、服装、电影中的话语建构。对于图像的修辞学维度的重视与发掘,使得以尊重传统著称的贡布里希的艺术观不但不守旧,反倒走在时代前列,甚至比后结构主义者更早地注意到视觉艺术的修辞效果,揭示了图像符号的话语建构功能,在艺术史领域内部开启了将语言学、符号学应用于艺术史的研究范式,为“新艺术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视觉修辞学与艺术符号学

在最新的艺术史研究视野中,不论是绘画的底边、画框、透视法,还是雕塑的基底,都被视为一种视觉修辞,一种塑造、规范人们观看行为与视觉方式的符号。*贡布里希正是20世纪将语言学、修辞学引入艺术史,研究图像修辞的先驱者。

他在艺术史研究中对于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倚重,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其代表作《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最早被命名为“可见世界和艺术语言”,他本人甚至称之为“图像的语言学”*。他尤其注重图像的修辞学研究,在《象征的图像》中,贡布里希主要探讨了图像的象征和拟人;在《艺术与错觉》中,贡布里希花费了大量笔墨探讨图像的隐喻。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贡布里希最强调语言的隐喻功能,他从某种程度上接受了维科的观点,不仅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将其理解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这使他倾向于把图像视作隐喻符号。根据英国符号学家泰伦斯·霍克斯(TerenceHawkes)的考证,“‘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它是指一套特殊的语言学程序,通过这种程序,一个对象的诸种方面被‘传送’或者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第一个。”*在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意义上,世界先在于语言,语言是为现存的世界贴标签,这个标签似乎是把意义固定于特定事物的封印,而隐喻是把意义从一物转移到另一物,也就是揭开封印,使人们看到意义的转移,从而揭示出对象世界的丰富性与共通性。然而,贡布里希既不认同亚里士多德关于语言是对事物贴标签的看法,也不把隐喻看作意义的转移,“有一个现代语言学派则以激进的方式颠倒了语言和现实的关系。他们坚持认为,是我们自己通过语言创造了范畴,甚至创造了经验中的固定物体。……语言范畴可以使我们区分事物和过程,因为语言为我们提供了名词和动词。从这一激进的观点出发,隐喻不再代表一种意义的转移,而是代表世界的重组。”*贡布里希所说的现代语言观与亚里士多德传统的语言观有两个根本不同:第一,是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在后者看来,语言是为现有的世界贴标签,世界先在于语言,语言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对已然确定的实存事物的“命名”。然而,现代语言学却认为,语言不是为现有的世界贴标签,并不是先有一个现成的世界,然后我们再寻找与之对应的语词。对于人类来说,世界在对其命名之前并不存在,世界是与语言一起诞生的,甚至可以说,是语言创造了人类经验的世界,因为人不能脱离语言把握和理解世界。作为人生在世的存在方式,语言发生变化,语言所揭示的世界也为之而变,这就颠倒了亚里士多德传统的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第二,是语言与修辞的关系问题。在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只是比喻的一种,是以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是对逻辑语言的背离、对语言规则的故意破坏。然而,按照现代语言观,隐喻既不是对逻辑语言的背离,也不是对语言规则的蓄意破坏,而是语言的根本属性。有语言处必有修辞。从根本上来讲,语言就是按照隐喻原则运行的,甚至人的认知方式也遵循着语言的隐喻原则。“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也就是说,不单是词语的事。相反,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如果语言及人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质的,那么,不仅仅人类的诗歌、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是隐喻性质的,连整个人的现实世界都有隐喻渗入其中。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就基于我们关于世界的隐喻之上。这就彻底颠覆了本质主义的世界观和理性主义的语言观,把世界都视为一种符号建构。尼采早就指出,“事物的绝对本质截然不可体知”,“比喻(tropes),这非字面的意指活动,被看作是修辞的最具巧艺的手段。然就其意义而论,一切词语本身从来就都是比喻。”*与尼采强调语言的修辞本质如出一辙,贡布里希这样强调图像的隐喻性与修辞功能,“我认为,艺术史家有时所忽视的(这也同样适用于我的博士论文)正是那种戏剧和修辞的维度。当我们谈到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时,我们没有必要认为这件作品意在宣称真理。”*因为人既不能离开语言来言说,也不能脱离图像去观看,言说和观看决定了人类思维和想象世界的方式,而语言和图像无法根除其隐喻性质。那么,人们通过语言和图像所把握的世界,就是一个隐喻的世界、一个修辞学意义上的符号世界。

众所周知,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图式”,多数学者从知觉心理学的维度去理解他的“图式论”,这固然不错。但忽视了“图式论”背后的语言学和修辞学维度,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图式论”的内涵和价值。“‘艺术的语言’一语并不是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即使是用图像去描写可见世界,我们也需要一个成熟的图式系统。”*可见,贡布里希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阐释其图式论,将图像的图式系统视为语言系统,认为语言和图像都描绘同一个可见世界。“图式论”强调人没有天真之眼,人们在观看世界之时,其实是用带着先入之见的图式去烛照世界,并且不可避免地将图式置于图像的感知、创作与欣赏之中。贡布里希是以理解语言的方式理解图式的,图式是世界和观者之间的中介,正如语言是世界和言说者之间的中介,图式内置于图像的制作与欣赏活动,正如语言内置于言语活动。从根本上说,图式是关于世界的图像语言,是世界的视觉化的象征或隐喻,人们透过图式观看世界及其图像。“图式”的改变,意味着观者世界之改变,反之,世界的改变,也会改变人们的视觉和观看,进而修正人们的视觉图式。图像制作中产生的新图式,标志着一种新的烛照和把握世界的方式的诞生。正如隐喻——语言修辞——的变化,标志着世界的重组一样,图式——视觉修辞——的改变,也代表了视界/世界的再调整,标志着人们所见世界及其图像的改变。比如,透视短缩是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视觉图式,这种图式作为一种视觉修辞,“不仅涉及图像或符号的修辞策略,还涉及对受众的观看方式的影响。”*作为隐喻的语言与作为图式的图像一样,都是一种象征符号。因此,贡布里希的“图式论”既是“图像的语言学”,也是艺术符号学。图式作为图像的生成方式、视觉主体的观看方式,是世界的隐喻,是关于世界的符号系统,本身便可以被看作一种关于世界的图像修辞。

贡布里希将语言学的观点用于视觉艺术研究,强调修辞学对于艺术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将视觉与语言一样视为一种话语建构的符号修辞,并认为这种话语修辞具有建构现实的作用,这直接启发了新艺术史家的理论实践。贡布里希强调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对于艺术史无所不在的影响,这一观点直接启发了巴克森德尔,是其新艺术史的代表作《乔托与修辞学家》的立论基础。*诺曼·布列逊的艺术史研究显然也直接受到贡布里希图像修辞学的启发,虽然他没有正面承认这一点。在《视觉与绘画——注视的逻辑》的前言中,布列逊一面哀叹艺术史学科在近30年中的固步自封,说艺术史没有大胆采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尤其是他提倡的语言学和符号学方法;另一方面,他将贡布里希的“图式论”简化为一种知觉主义理论,故意对贡布里希将语言学、修辞学用于艺术史研究的理论实践“视而不见”。为了确立和完善艺术史的话语理论,布列逊“追溯到更早期的文献,即那种将语言视为社会实践的语言学著作(伏罗希诺夫、巴克汀、马尔的著作)”*,以与贡布里希为代表的视觉心理学的艺术史研究路径拉开距离。可是,致力于重启艺术史研究的修辞学传统的贡布里希,强调的正是图像参与社会建构的功能,把语言和图像都视为一种参与社会实践的修辞符号。在这一点上,以批判贡布里希著称的布列逊恰恰是他的继承者。同时我们必须指出,贡布里希虽然大胆将语言学、修辞学应用于艺术史研究,并且直接影响了新艺术史家将语言学、符号学应用于艺术史的研究范式,但他本人始终对语言学、符号学乃至所有的理论方法都保持谨慎和警醒态度,因为他认为一切的理论和方法都只是工具,而不是解决艺术问题的万能钥匙。

论文篇8

“全媒体”在当下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大致从媒介形态、新闻报道模式、媒介经营模式、技术平台几个方面来定义。笔者侧重于将“全媒体”理解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形态,并在此语境下讨论政府危机信息的策略与体制建设。具体而言,就是“综合运用各种媒介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等,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多种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1]。多种媒介同时并存很早就有,但并不能称之为“全媒体”。“全媒体”这一概念体现的是媒介之间的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下,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媒体,新媒体传播方式改变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和参与的方式。一方面,它冲击传统媒体的传播地位,迫使传统媒体走上了多媒体协同发展的道路以应对新的传媒生态;另一方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互动加强,在传播功能上全面互动,在传播渠道上全面互补,在传播效果间全面交融。换言之,全媒体是建立在新旧媒体融合基础上的衍生物,这决定了全媒体传播环境将是新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规律同时作用的结果。

全媒体传播形成过程中,一方面,新媒体迅速发展,传统媒体也获得更大的话语空间,信息自由度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媒介渠道的丰富使得公众参与传播的成本降低,信息传播地位获得提升。因此,新旧媒介形式共同作用下的新的传播环境对政府的信息管理与危机应对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媒体环境下,政府对危机信息的面临着深刻转型。

二、全媒体环境渐进形成中,政府信息主导权被弱化

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归根结底就是新媒体诞生后,媒体间在政策与市场的导向下走向相互融合的媒体发展模式。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媒介与媒介间的界限,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运用迫使不同媒介间的融合成为了一种不可抗逆的趋势。在这样一种主趋势下,传播权利泛化,受众与媒体的互动性加强,媒介间的信息互动与交流也更加频繁,媒体的话语空间被放大,媒体的自由度进一步增大。此外,信息传播不再遵循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自上而下的直线模式,而是多元化、去中心、离散型、重反馈的多向互动性循环模式,[2]98公众在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中与媒体、其他公众的互动加强,传播地位提高。

全媒体环境的产生带来了媒体自由度的扩大与公众传播地位的提升: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传统媒体话语空间被放大,新媒体使传播权利泛化,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政府信息控制的一元结构,另外,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在全媒体环境产生的进程中,政府对信息传播的把控与主导权被逐渐弱化。

(一)媒体自由度扩大,削弱了政府对危机信息的控制权

改革之前,国家垄断媒介资源,媒体受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喉舌机构。此时,媒介种类单一,少数媒介精英集中掌控信息传播权,控制并主导信息的流动。而公众处于被剥削传播权利的客体地位,社会系统中,“上下级之间、国家对民众之间的纵向关系重于横向关系,社会的单向沟通系统发达”[3]87。在这种社会信息沟通模式下,政府通过对媒介的掌控,轻易即可引导并决定公众议程。这个阶段,政府牢牢掌控着危机信息的。

伴随着媒介改革加快,媒体的体制、功能、种类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政府改变了对媒介直接控制的管理模式,而采用“‘稳住一头、放开一头’,一定程度上以经济为依托的更为灵活多样的控制方式”[3]87,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方针①。断奶后的媒体需面向市场、面向受众,与政府的紧密关系开始松动,不再仅仅充当“宣传机器”的角色,而是开始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尽管在体制上依旧隶属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却开始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其大众传播功能,如提供信息、普及知识、传递思想、凝聚公众意识、表达公众利益,甚至有限度地评判政府政策等,开始显现并增强。其次,得益于传播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如手机媒体、自媒体(博客、微博、SNS)等新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由媒介精英掌握媒介资源不同,新媒体使传播权利泛化,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政府信息控制的一元结构,媒体的自由度进一步增大,对政府控制危机信息无疑是一个挑战。再次,不同形态的媒体间互动频繁,传统媒体通过全媒体平台与公众的互动加强,这进一步扩大了传媒的话语空间,使政府的信息控制在媒体间、媒体与公众间的互动影响中被弱化。

媒体的言论边界不断拓宽,种类不断丰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弹性化,媒体的自由度扩大了。政府不再能指望媒体完全遵循政府信息的进程,并完全服从政府的传播意图和范围。这样一来,必然加大了政府对媒介信息传播的管控难度,削弱了政府的信息控制权。

(二)公众传播力的提高冲击了政府信息的主导地位

大众传媒时期,公众处于被传播的地位,信息单向流动占主导地位。新媒体时期,传播权利泛化,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界限模糊,传受互动加强,原有传播格局中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的相对关系发生改变,公众的传播地位得以提升,相应地,政府的传播主导地位被弱化。

首先,公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大、渠道多,对政府信息的依赖性减弱。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媒介资源牢牢掌控在政府手中,受众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末端,社会信息流动方式为单向传播,因而,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依赖性强,政府与政府管辖下的大众传播媒体是公众最主要的信息来源。然而“网络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时代宣告结束了”[4],全媒体时代下,受众可从多渠道主动获取信息,对政府信息的依赖性减弱。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过往,传统媒体由于版面、时段或采编流程等原因对海量信息应接不暇,难以第一时间传递最多信息。而如今,一方面新媒体凭借 快速、开放、海量承载等传播特性,成为公众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传统媒体通过全媒体传播渠道,丰富了传播形式,也弥补了传统信息传播在时空上的不足,满足了受众的多渠道获取需求,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依赖性减弱。

其次,自发形成的公众议程影响政府危机信息的进程与节奏。

传统媒体环境下,社会单向沟通系统发达,在这个沟通系统中强有力的传播者、处于被动状态中的受众和传统媒体的有限性为媒介的议程设置提供了主客观的保障。[5]政府通过对媒介的掌控可以轻易引导并决定公众议程,并单方面决定危机信息与否、时机、范围与信息量。然而,在全媒体环境下,公众的传播地位有了提升,有了发言权、话语权和权,具备了自我议程设置的能力,并能在与传统媒体或新媒体议程互动中,形成较强的社会影响力。[6]22公共突发事件信息传播链条中,公众对政府信息不再是零反馈,而是借助媒体渠道,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形成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进行反馈。当政府信息缺位或不足时,公众通过新媒介平台自发地搜寻、传受信息,并在互动传播的过程中自发形成公众议程,倒逼政府信息,政府已不能单方面掌控危机信息的进程和范围。

在单向信息传播系统中,因媒介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受限较大,政府牢牢掌控了信息的主导权;然而在全媒体环境下,政府对危机信息的垄断被打破,产生并宥于原有单向封闭的信息传播系统中的政府信息观念与方式,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必然受到冲击。

三、全媒体语境下,政府信息存在的问题

全媒体语境下,媒体比以往更加注重与受众的互动,社会的信息不再遵循“政府—媒体—公众”这样一种单向度的流动,而是呈现出多渠道、多向度的传播,社会舆论因此呈现出多极化发展。在这种新的传播语境下,一方面,政府的信息控制权被削弱;另一方面,政府在信息传播,特别是危机信息传播中舆论观念落后,传播策略单一,信息体制不完善,呈现出与现有的全媒体传播语境的时代性不适应,政府危机信息陷入尴尬。

(一)信息迟滞,甚至失语

中国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在管理方式上惯于层层审批,特别是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由于问题重大,社会影响大,信息的往往要经过多层审批才能通过,这无疑延迟了信息的第一时间。中国政府信息管理体系中并未真正建立起危机信息沟通机制,上下级之间、平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甚至堵塞,进一步延误了危机信息从搜集到审批至的时机,因而政府的信息往往相对迟滞。此外,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②等舆论观念的束缚,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许多政府怕事态影响扩大,还存在“不愿说”、“不敢说”的情况,延误了信息的最佳时机。突发事件信息在政府内部的多级传播渠道缺少法律保障,可能造成信息的滞留、变形或被隐瞒,无法在第一时间传递权威信息。[7]

在旧有的信息沟通系统中,政府掌握着信息的主动权,决定信息的时机。然而在新的传播生态中,新媒体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省去信息的编审环节,使信息传播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瞬时传递。因此,政府信息在与新媒体信息传播争抢时效中处于下风,现有的信息管理和沟通机制与新的危机传播环境不相适应。

(二)信息文本解释力不强,舆论引导力不足

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主导的一元舆论格局,促进了多极社会舆论格局的形成。社会多元舆论格局下,舆论的走向不再由政府一方决定,其最终走向由参与公共讨论的各方意见竞争所决定。因此,政府进行信息除了包涵必要的事实性信息,更重要的是注重对事件合理且令人信服的解释,挤压各种对事件无妄猜测的空间,掌控舆论的制高点。

现有政府危机信息却表现为政府信息被动,准备不足,搪塞公众,信息的公信力不高。“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回答记者提出“为何要急于掩埋车体”时,文本语焉不详,逻辑混乱,最后索性一言以蔽之——“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这一回答引发集体质疑,成为一时笑柄,也降低了政府言论的公信力。[8]“躲猫猫”事件③中,政府公布的“李荞明因玩游戏而致死”的说法有违常识,无法令人信服。此类例证不一而足。

旧的传播环境,议程设置是以媒介资源有限并掌握在少数专业媒介组织手中,媒介组织对信息的传播有着很强的控制力与传播力,受众在其中处于被动,缺乏丰富的信息获取途径为前提的。全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理论所依赖的基础已然发生改变,政府传播控制力弱化与公众地位提升,使得政府信息中的舆论引导难度加大。敷衍搪塞不但不能满足公众基本的信息需求,而且将会在广泛的公众讨论中失去公信力,丧失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三)网络新闻,形式大于内容

多极社会舆论格局的形成使得政府不得不开始注意到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格局中的地位,作为政府应对新媒体之策,政府网站、网络新闻发言人等电子政府形式纷纷建立。然而受以往新闻方式的惯性以及发言人素质的影响,政府依旧更多地依赖传统媒体,形式单一,而网络新闻体系却形同虚设。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仅具有问政咨询的功能,即网络新闻发言人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辟谣、问答上,而对主动信息的职责做得不够。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在推行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后,便没了下文,以致出现了“网络发言人不发言”的现象。[9]此外,缺乏熟悉网络媒体运作规律的优秀新闻发言人,一些新闻发言人仍抱有“捂”的心态,信息不及时,未能发挥新媒体快速传播的优势,也有的发言人发言质量不高,惯用外交辞令、打官腔,影响网络新闻的效果与政府的公信力;网络新闻发言人收效甚微,形式大于实质意义,没有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也没有完全担当起危机信息和化解的重任。

新时期政府的危机信息深陷尴尬,信息滞后、言论公信力减弱、舆论引导力不够、网络新闻发言人作用不显著,究其根源即政府陈旧的舆论观念和信息方式与不断更新的传播技 术和传播生态已经格格不入。

四、完善政府信息的策略

美国传播学者大卫·阿什德认为,不同的传播技术产生不同的传播范式,不同的传播范式塑造了不同的传播生态[10],新的传播生态催生新的传播行为。

(一)建立政府电子信息沟通网络,简化信息审批程序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在《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中提出3T原则:“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all”(提供全部情况)。[11]其中“Tell it fast”为首要原则,强调信息应及时、快速。危机状态下,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会引发谣言滋长。在官方信息缺失的情况下,谣言便自然取代事实成为了“真相”。[12]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传播的速度也决定着传播的质量,及时可以先声夺人,有效地引导舆论。中国由于舆论观念的落后和信息沟通体制的不完备,政府信息往往相对迟滞,在新媒体环境下尤为凸显。因此,中国要完善政府危机信息的策略,首先就得简化信息审批程序,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发挥机制的应急能力,尽快掌握危机信息并进行。

数字技术发展使信息传递实现了数字化的瞬时传播,将“电子政府”的概念引入政府的信息沟通系统,一方面可以加快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与流动速度,加快政府的危机反应;另一方面,电子信息网络可以实现信息传递以纵向为主变为纵向与横向相结合,有效缩短传递路径,促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避免纵向传播方式的信息在政府内部传播中被扭曲、变形甚至是被截断。政府各部门及其内部各分部门是信息沟通的主体,若干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既有垂直方向的,也有水平方向的,既有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也有同等级之间的横向联系及有不同等级层次、不同隶属关系的斜向联系,信息沟通网络纵横交错,构成网状结构。[13]

借助政府电子信息沟通网络,危机信息可以在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迅速传递、交流,危机的核心信息也将以最快的速度汇聚到危机管理的决策部门,这不仅便于决策者对危机的迅速判断,而且也加强了危机处理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与口径的统一,大大提高了政府信息运转的效率、速率与准确性,并将大大地加快政府危机信息的进程,消除危机爆发期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公众恐慌,使政府最快地介入舆论场,掌握舆论主动权。

(二)强化信息文本的解释性与说服力,有效引导舆论

政府、媒体一体化的格局被打破,媒体的“喉舌”作用随之弱化,[2]47以往通过行政命令或者通告等方式信息,借助媒体进行舆论引导这一传统做法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然改变,如今政府要直面媒体与公众进行信息,并在多极化的舆论场中与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互相作用,想要凸显政府议程,就必须强化信息文本本身的解释性与说服力,从而有效地引导舆论。

强化文本的解释性与说服力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文本内容的事实完整性与权威性。文本内容是危机信息传递的载体,其作用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社会恐慌,遏制谣言的滋生,并渗透政府的议程。事实性的信息往往比观点性的信息更具说服力。如政府地震中伤亡具体数字与损失情况远远比简单地说“地震中死亡人数不多,灾情不严重”等诸如此类的话更令公众信服。进行危机信息时,政府要使用平实简单的语言向公众和传媒解释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事件的影响、事件处理的进展,阐明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简明快速、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使政府掌握舆论引导权。二是文本应体现出政府信息传播的对话姿态。如今危机信息传播场中存在着三个并不重合的舆论场,即政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和公众舆论场,在新媒介信息交流平台,公众对政府的议程与媒体的舆论引导,会形成自己的解读,容易产生“协商性的解读”,情绪激动时还会发生“对抗式的解读”,[14]因而政府进行信息时要特别重视文本语言的态度,切勿使用说教性的语言,流露出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而是以“对话”公众的态度,不敷衍,不推搪,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与理解力,在与公众的充分沟通中,取得公众的信任,树立信息的权威性,从而实现信息与舆论引导的效果。

(三)善用多元化传播渠道,构建全媒体信息网络

“全媒体”为政府的危机信息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它丰富了公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实现了信息多样化传播,也拓宽了政府信息与沟通的渠道,为新时期政府应对危机,完善危机传播提供了技术与渠道支持。因此,政府要重视危机信息中多元媒体的运用,构建全媒体信息网络,让信息更为顺畅与公开。

所谓全媒体,本意指媒体业务的整体运作模式与报道体系,强调在多元媒介环境下,媒介间的优势融合,从而形成覆盖面、媒介载体、受众传播面、技术手段最全的传播体系。将“全媒体”概念借用到政府危机信息的网络,就是要政府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发挥多元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政府信息最快、最广、最有效的。

在公共突发事件信息中,要从媒介融合的视域,针对危机信息的传播特点和危机管理的不同需要,合理选择并运用融合共存、优势各异的不同传播媒介进行信息,协助政府进行舆论引导与危机管理。报纸、新闻杂志等印刷类媒介,基本物质形态是纸张与文字,相较于电子媒介,信息停留时间最久,可以通过受众的反复阅读与消化,展开带有思辨性的深层次的认知,实现对公众的舆论引导与议程控制;广播、电视、手机、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传播速度的超高速和零时差,在危机爆发的最短时间内实现高密度高传播速度的资讯,使谣言传播失去生存空间。此外新媒体传播形式受众群体多元化、互动性强,使政府在信息过程中加强了与公众的交流,也促进了政府议程与公众议程的融合,加强了危机信息的舆论引导作用。

危机发生后,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不同形态的媒体,迅速作出反应,将突发事件发生的背景、地点、相关人物、过程、动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第一时间传达给公众,并策划专题报告,引导公众议题。[6]25这需 要政府一方面加强对网络新闻发言人体制的建设与网络发言人的培养,发挥网络新闻会在危机舆论场中的信息与舆论引导的官方作用;另一方面,在进行危机信息时,政府要善于借力电子媒体与纸质媒体,实现媒体间的议程共振,在危机爆发时迅速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努力实现政府议程、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设置的重合,从而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

五、信息自由与信息控制的平衡

尽管政府在危机信息管理与上的垄断控制地位被弱化,但在危机传播的信息链条中,政府却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政府通过信息源的有限性,协调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较隐蔽地引导舆论和控制信息,是平衡自由和控制的有效尝试。[15]在传播理念上,政府应改变“自我服务,内部使用”[16]的信息管理思想,转为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④的信息公开原则,及时充分地与公众沟通,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认识到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控制的一部分,政府要在保障信息自由传播的过程中,掌握信息的节奏和舆论的方向,做到自由中有控制,控制中体现自由,实现自由与控制的平衡。

(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保障公众知情权

政府因其天生的职能及获取信息的天然优势,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信源,是信息公开最重要的主体。因此,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遵循“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信息原则,保障人民的知情权。知情权最早由美国记者肯特·库柏于1945年提出,是基于对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了解与监督,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获取国家机关及其他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公共信息的权利。[17]它包括公民对政府所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务信息的了解或知晓,即政府在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中,制作、拥有和获取的信息(不包括依法应保密的信息),尤其是事关公民权益或利益的重要信息,公民都有权利了解或知晓,政府也有义务将其披露公开,使公民得以了解或知晓。公众的信息获取依赖政府的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是公众知情权的保障。

然而,作为社会信息的主要掌握者,政府往往在信息公开与不公开之间犹豫。因为政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角色,它是人民权利的代表者,同时代表了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是双重利益的复合体。而这两种利益往往并不重合,甚至相对。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理应加强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与权利;但政府也需要实现自身利益,如出于维护政府形象、政绩,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危机解决等目的而不得不选择性公开政府信息,甚至不公开。公开的例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这往往成为公众诟病政府的所在,因此,要保障公众知情权,实现有效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就要明确公开的例外。

“公开为原则”与“不公开为例外”是相辅相成的,惟有对“不公开为例外”进行严格限定,“公开为原则”才能真正落到实处。[18]国际上公认的免除公开的信息一般是:国防、外交等为国家利益保密的信息;公开可能会损害国民健康、生命、公共安全的信息;私人秘密、企业经营秘密的信息;刑事执法中的信息;机关内部审议、讨论、协议过程中的信息;其他法律明确规定不公开的信息;等等。如美国1966年《情报自由法》就详细规定了九项免于公开的情况。除此之外,不允许拒绝或限制对公众提供记录。[19]106-108日本也在国际惯例基础之上,细化出六类不公开的信息,使政府信息公开有法可依,公众信息获取有章可循。

目前中国在信息公开上也大致遵循“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并约束信息,只是这些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信息公开的范围太笼统,边界也较模糊,主观性强,没有详细列出公开的例外,这让政府的信息与公众的知情获取之间产生了主观错位,影响效果与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因此明确公开例外,坚持公开的原则,才能有效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实现信息自由。

(二)在信息流动与有效传播中,实现信息控制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与信息控制理论来理解,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的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而信息公开就是信息控制的内容之一。[20]不是所有的信息传播都给社会带来正效应,有时也会导致社会混乱与恐慌,严重影响政府的危机管理。新的媒介环境下,政府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政府有权力进行信息控制,这是政府危机传播的任务之一,也是政府具有社会控制力的一种体现。政府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换,以达到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然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结构整体,“政府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公共危机影响着整个爆发区域内的所有人,所以要做到及时、迅速、完整地消除危机,必须是在政府的主导和管理之下,所有公众的积极参与”[21]。政府与公众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处于信息地位相对弱势的公众在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情形下,易产生恐慌、焦虑甚至趋同、传播谣言等行为,引起社会秩序的进一步紊乱,甚至引发次生危机,加大政府危机管理的难度。由此看来,政府应首先向公众进行有效的信息,在双向对称模式下与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让公众知情,稳定社会秩序。然而,尺度的把握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尊重社会信息自由传播、信息公开与透明和公民知情权的基础上,政府要发挥危机信息传播主体的作用,对信息的进行一定的控制与筛选,实现信息自由与控制的平衡。

1.控制信息的内容,将信息与舆论引导相结合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控制,因此隐瞒不报不仅不能实现政府的信息控制,反而会加大危机管理的难度,使政府丧失信息控制的第一主动地位。政府是信息的主体,决定着所的内容,政府要在信息中取得公众的信任,树立权威,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政府所的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确保真实、可信、准确,避免虚假与片面的内容。在危机舆论场中,政府只有与公众沟通真实、准确的危机信息,才能真正让公众知情,并引导公众参与危机治理,使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和谐一致。

政府的危机信息并不仅仅只是一次信息的简单传播,而是政府借助媒体与公众面对面,进行信 息沟通与舆论引导的时机,因为“除了媒介对新闻的建构和受众依据既有框架进行解读外,还存在着传播主体(政府)主动对所信息的选择、组合、强调和排除,而这类主动地‘框架’传播信息的做法符合传播主体的利益,并能令传播主体在传播活动中占得先机”[19]106-108。新闻发言人制度中,政府主动引入媒介的力量,让媒介承担一个政府意志与立场的传播载体的角色,使信息的自由传播中隐匿着政府对信息、舆论的把控。

因此,政府要控制信息的内容,保证所内容的全面、真实与准确,并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体现政府对信息的把控能力,在实现公众知情权与信息自由的同时,将信息与舆论引导结合起来,实现信息自由与平衡的控制。

2.控制信息节奏和形式

政府虽然在新传播环境下的信息主导权被弱化,但它依旧是危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危机爆发,相关信息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何时信息、哪些信息、范围多大、顺序如何、通过什么渠道等都由政府决定,并考验着政府信息的形式与节奏。科学的信息节奏是政府危机和信息控制的重要一环。

胡百精曾在教育部第三期司局级干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提到:“政府在危机事件中公开信息,澄清真相是必须的,但不等于澄清所有真相,信息要有选择、有节奏地公开。”“有选择地公开”是要向公众介绍危机事件的一些本质特征,适当地说明目前危机事件的发展情况,提供及时的应对方案和自我保护的行动性信息,让公众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并表明政府的积极态度;“有节奏地公开”旨在说明信息公布的时间、顺序要与危机事件同步进行,不要过度沉默,更不要过多地做出承诺,而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顾全大局。[22]除此之外,科学合理地选择信息渠道也至关重要,政府应该根据危机的具体情况与发展进程,有目的、有根据地选择合适的渠道,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进行,通过微博、论坛、网络新闻会等新媒体形式传播信息,也可以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的形式,达到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实现政府、媒体、公众议程的合一。在节奏与形式的选择上,都体现了政府在信息传播与舆论方面的优先权和主动权。

六、结语

从长远来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融合,各有所长,相互对照的发展趋势将会持续,全媒体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信息传播的核心方式。立足于全媒体传播语境,政府要清晰地定位政府、媒体和公众的传播地位和角色,适应多元多变的传播格局与传播环境,及时调整危机管理的观念与策略,协调好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关系,构建灵活多变、时代性强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实现信息自由与信息控制的有效平衡。

收稿日期:2012-03-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XW027);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9JDXM63007)

注释:

①1978年末,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社等首都数家新闻单位关于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从此开始了中国报业管理的改革。

②《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

③躲猫猫事件: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荞明死在看守所,事发之初,警方称其因玩“躲猫猫”游戏撞墙致死。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后来,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结果发现这是一起在押犯罪嫌疑人施暴事件。

上一篇:教育技术范文 下一篇:学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