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15 22:52:06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生活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不会应用电脑快速地获取、处理、检索信息,不会使用因特网与外界通信,就无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因此,充分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艺术院校附中教育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从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对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一、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类学生“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文化课教学中。可是,目前艺术类学校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文化课教学时。普遍存在计算机只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只起到教学演示的个别化教学,或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作用,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与学”的模式,实际上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实现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艺术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艺术类学生有效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专业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着眼于学生在未来职业上的需要,主要培养人“做事”的能力;而文化基础课教育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或技能。两者的很好结合,就是理想的教育。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对文化课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化成绩普遍比较差。

二、对策与方略

如何对艺术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体系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将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如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样,在信息社会里,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必将取代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带来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彻底变革。

(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基本特征:

1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

以前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书,其信息负载量小,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的载体是网络。网络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知识的源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信息负载量大的特点,无疑会使教学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此外,网络的基本信息共享性特点,也使网络教学中全体学员能共同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2教学过程的超时空性

在网络教学中,其教学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学习过程。学生也没有必要集中在一处固定的场所学习,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只要联接网络,就可以参与网络学习的过程。

3教学的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方而且还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范围不仅没有减少,相反却扩大了。

4实现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学员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机上通过联接网络进行学习,从形式上就使网络教学实现了一种个别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所以这种个别化学习又体现了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式学习的特点。

(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促进了艺术院校附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

(1)艺术类附中与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不同的是:艺术类附中的学生,一周用50%的课时量上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用50%的课时量上普通中学文科方面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类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学一样,采用传统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使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功能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产生了新的教学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2)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既是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隐含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3)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并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围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也是正规的学校。

2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2)问题解决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为了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呆板封闭的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我们应把这些单

一、落后的教学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型教学,又能进行个别化教学,能给学生明确的教学目的、鲜明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图形交互操作界面,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友好界面,能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丰富了感性认识,开阔了视野,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促进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由于网络服务器装有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信息,选取学习的路径和起点,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可以由计算机及时反馈和评价,这种学习形式明显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功能,能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重复播放和学习,让学生领会和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通过计算机可以反复观察一些课堂上无法演示,靠挂图和解说又很难说清的过程。利用计算机可以展现普通教学无法演示的宏观或微观世界,反映其动态的变化规律,如显示天体运动情况,显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可以模拟核裂变的情况,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空间变大或缩小,时间可以拉长或缩短,可以将一瞬即过的变化过程定格停留,以便仔细观察和分析。有些危险性的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仿真,使学生掌握实验要领,熟悉操作步骤,理解实验过程,重点和难点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单是“承受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知识”的过程。

4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多媒体制作工具十分便利,有可能使学生创造出有吸引力的够得上专业水平的产品。又如,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讯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此外,在课堂中计算机工作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反思等等意识。例如,北京与南宁两地学生,通过远程通讯,可以协作研究声乐中美声的唱法,然后相互交流和探讨,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

教育技术范文第2篇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技术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一轮接一轮的教育技术培训,似乎要把教师都训练成技术能手。然而事与愿违,学习的结果,教育装备和手段的应用能力、操控水平、制作技术根本没有见长,神采飞扬中却多了许多的教学理论和教育理念,夸夸其谈的资本也一摞摞地垒起。

教育技术到底带给了教师什么?

每次教育技术培训中,培训老师都会让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技术?于是乎,大家畅所欲言,经过充分辩论,大家终于得到一个结论:教育技术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培训老师镇定地总结着大家的结论,然后微笑着抛出终极武器——AECT的定义!(这里省略了M个番茄和N个鸡蛋……)

我们还是从鸡蛋和番茄中翻出这些AECT的定义仔细端详吧——

AECT94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05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这个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自然是权威的,先后提出了6个定义,以至于国内以前的定义都相形见绌、抬不起头来: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No,No,以前的认识不到位,过于陈旧了。

以文盲的理解能力对AECT的定义进行研读,终于归纳出了学习过程和资源这两个核心。不料,被培训老师一棍子打死了。不过还好,培训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极其活跃。

然而,培训结束最大的感想却是,这是一次关于教育艺术的培训。

这让我想起在大学里学习普通话课程的情形:我们敬爱的普通话老师从普通话的特点、优势、形成、作用,到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从普通话的发音、声调、音变,到如何学习普通话;从全国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到如何从方言来过渡到普通话,讲了一个学期,没有说过一句普通话,我们也没有学会普通话,对各地方言却有了更多的了解,还纠正了不少错读字。

撇开黎加厚等人对AECT05的讨论和批判不提,个人也觉得这定义渐渐不那么“技术”化了。原来AECT是罪魁祸首,呵呵。

但是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了一门学科和专业,并培养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以及研究生。这些学习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或研究的人群,在教育技术的熏陶下,也在做着教育艺术的工作,并且感觉不到方向的偏离。

技术的淡化也使得教育技术沦为教育艺术。艺术是独特而个性的,而技术是死板且模式化的,这就让人觉得技术是低层次的实现。一方面觉得不能把设备和工具看作技术,进行假想敌批判;另一方面,却真实而肤浅地把设备和工具认作了技术。

教育技术并非是把教育过程作为技术来研究,而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合理实现技术。“教育技术更像教育工艺,也像教育工程。除非你真正从技术上考虑问题,否则就不是教育技术。”李怀龙在《什么是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6日)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教育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特色 规则 畏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207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适逢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且不断开辟新的实践场域。在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在实践研究、知识积累以及人才培养中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难题。

1 研究“三个问题”

众所周知,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技术层次的学科,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因此,围绕教育和技术,可将教育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归为三类:一是教育领域中的技术问题,即符合促进人的发展需要、合乎教育目的的所有手段的总和。这就限定了在该学科中技术为教育所用的天然属性。二是与技术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根源于技术的进步引领教育方式的革新,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三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这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是因为视角不同造成的,但殊途同归,都是优化教育过程和资源。

2 具备“三个特色”

明晰了教育技术所研究的问题,我们自然可以分析出教育技术所具有的特色。

2.1 重实践

教育技术直面“教学事情本身”,处理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最具体问题、并为之“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并随着教学需求、学生群体、教学环境、课堂情况等特定因素的变化而调节。可见,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带有强烈的直接性,对教学实践带有强烈的参与性。因此,教育技术在教育科学的诸多研究分支中具有最鲜明的实践特色。

2.2 重综合

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主要采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研究。因此,教育技术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教育原理”和“技术”的叠加,而是要对组成该系统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介”所组成的四维时间――空间模型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使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度更高、纵深度更大,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3 重创新

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为教育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不仅体现在为教育技术提供辅助功能手段上,更体现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本质特征为教育技术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与动力。后现代思想范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信息技术自身所具有的非线性、多元化、自组织和虚拟性等特点,而教育技术的研究思路、方法、模式,又来自于后现代的科学研究范式。教育技术在应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依据信息技术的思维模式和功能手段,表达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发展。

3 遵循“三个规则”

教育技术的三个“注重”――重实践、重综合、重创新,三者相辅相成,决定了教育技术研究发展必须遵循三个规矩,即深入教学实践、突破框架制约,开拓创新思路。

3.1 深入教学实践

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指导教学设计,以达到优化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目的。如果不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不深入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教育技术安身立命的所在,就不可能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教育技术研究的初衷。

3.2 突破框架制约

教育技术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觉的综合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和所应具备的科学知识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不能局限于教育科学研究体系,要到人类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汲取养分开拓思路。这使得教育技术具有了“横断学科”的特色,在各种基础学科的理论性和规范性指导下进行综合研究,达到研究方法、内容、思想上的“融会”,从而寻求解决方案。

3.3 开拓创新思路

教育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复杂问题,这往往不是我们已经具备的知识、思路、方法所能完美解决的。这不仅需要广泛综合各学科精华进行融合,更需要我们突破壁垒、锐意进取,在已有领域经验对现实问题缺乏解释力的情况下,开拓创新思路,把不同学科之间阻断的信息、概念加以整合,创造出新的概念、规则、体系,实现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4 避免“三个畏难”

在上述教育技术研究路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要存在以下三个畏难:

4.1 实践畏难

理论研究就像一杯纯净水,所涉及到的研究要素都是已知且单纯的,而实践研究却像一杯山泉水,所涉及到的研究要素复杂、变化且不可知。所以,实践研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资金进行反复探索、深入探索,过程艰辛漫长,往往还不见成效,使得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进而回避实践研究,仅将自己的学术探索限于理论的分析和对实践的规定性指导。这样的研究无异于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缺乏对现实中复杂情况的认识,也不可能指导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4.2 跨学科畏难

复杂问题的研究,必然建立在广泛借鉴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之上。这就要求研究者不断学习、广泛学习,突破学科界限、融会贯通。但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荒了自家的地,耕了别家的田”,畏惧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且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深入其它学科不自信,造成了教育技术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局限性和有限性,进而导致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受限。

4.3 深入畏难

有学者说,“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一英里宽,一厘米深”。教育技术的综合性决定教育者必须突破学科壁垒,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开拓思路,这使得教育技术研究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许多研究者“广泛撒网”,甚至是“漫无目的”地学习各种理论,尝试与教育技术结合,且浅尝辄止,遇到困难便立刻予以否定,严重分散了时间和精力,导致研究深度的不足,造成这门学科新技术发展的不成熟,无法灵活有效地指导具体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电化教育论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3.

[2]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的本质及其学科的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3.

教育技术范文第4篇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的理解有些片面。在1994年,美国NECI给出了教育技术的定义,这一定义的应用及被接受的范围比较广泛。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iceof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其次,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采用的方法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这样看来。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由于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那么教育技术不可避免的要与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接触。在指导教学中,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是教育技术的主要应用工具。但是从广义上来讲,教育技术中所指的媒体应既包括传统的媒体如:黑板、粉笔、课本等;还包括电视机、电影、投影仪等现代的媒体。

从上面对教育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概念是以教育为主,采用一定技术以促进教学,使其得以高效、顺利进行。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对教学过程进行理论指导。这样才能使技术更好的应用,服务于教学。

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分析了《中国电化教育》。从这本期刊中,我们发现了现今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远程/网络/开放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这两个方面,研究的文章相对多些。而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组织培训中的应用相对少了些。当然,我们不排除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但由于期刊分析的有限性我们并未发现。

单从这些现象看来,教育技术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职业教育是与高等教育相脱节的。而从现今的社会发展来看,快速进步的技术和私营企业需要的是经过职业教育培养的实用型人才。当他们一踏出校门就可以很快溶入企业,快速进入状态。

同样,大量没有经验的外来务工人员也需要进行职业培训。而教育技术正可以填补职业教育人才培训的空白。通过职业培训,可以使先进的技术更快的投入生产。利用教育技术来组织培训员工,可以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另一个使我感的问题就是,“网络应用失范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电化教育》中被提到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接受先进技术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带来的一些道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面对当前一些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等现象,我们应当给予重视。

孩子很早接触网络,在学习网络的时候,其自身的道德观念尚未健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小孩子往往良莠不分,全盘接受。因此,对于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许多专家表现出深深的担忧。

如今的校园计算机课多是对技术的讲解,缺乏有力的思想教育引导。教育技术的理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应该给予重视。我们应该思考,在多媒体带给我们高效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带给我们的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在教育理论中我们要如何教会孩子对此进行区分,为他们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只是当代的教育理论似乎没有跟上日益增多的上网人数。

教育技术范文第5篇

创客运动给中小学教育带来的启示

初中信息技术学业考查系统的革新与实施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信息化进入万兆互联时代

小学生礼仪教育空间创建的实践与思考

立足学生学习建设小学科学特色空间

初升暖阳助力农村孩子的电视梦

浦江县开展教育技术志愿服务活动

创新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微电影课程群建设实践

教育技术装备亟需关注“配置绩效”

电子班牌与教育教学管理的融合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助力高效数学课堂

我省召开普通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培训会

我省举办第四届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

信息技术引领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

第28届江浙两省七市勤工俭学协作会议在宁波举行

构筑“小数之家”特色空间促进资源共享

诸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云”全覆盖

论信息生态系统视野下的教师教育信息素养的提升

技术支持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基于“SDC社区”的小班学习方式变革微探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巧用网络为听障学生打开英语阅读的另一扇窗

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调研组到我省调研

区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实践

协作研发深挖资源构建海洋特色基地课程

智慧教育环境下智慧课堂理念之浙江实践探路

探看美国2016教育技术规划——为未来而准备的学习

2015年度浙江省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分析

“学为中心”理念下科学探究课课堂评价量表的设计

例谈在“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浅谈互动式电子白板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小实验大作用——利用小实验突破科学教学的难点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学自助诊疗系统构建与应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点总结会召开

颠覆传统班级创新教学模式——“智慧云班级”的应用实践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智慧课堂”的特色空间建设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研修共同体的若干思考

我省建成28所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示范学校

把好微课程教学的几个“度”——以浙摄版《网络音乐厅》为例

体验式礼仪教育在小学特色场馆建设中的构建

我们的近超乎你想象——运用掌上APP优化家园合作共育

2016年省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图书采购和选书工作顺利完成

“互联网+”型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我省启动“十三五”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研修项目

分析·设计·编程·分享: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的教学实践

圆特殊孩子的星光梦——特教学校校园电视台工作实践与探索

教育技术范文第6篇

《浙江教育技术》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深入开展理论研究,致力于为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搭建舆论引领、信息传播、工作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教育技术范文第7篇

iao/qt.htm直接进入。】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发展令世人惊叹,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从阐述了硬件资源、潜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课件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教育技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教育技术;资源;种类;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也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三件(硬件、软件、潜件)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即CAI课件资源、网络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等发展更快,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资源的种类

(一)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信息转换的各种教学机器或设备。硬件资源在传播活动中本身不会改变受播者的认知结构,但却能促进传播活动的发生,加速或延缓受播者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实现促进功能。硬件资源通常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硬件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上存储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现,或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磁带、磁盘、光盘上的信息,学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上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观察。

(二)潜件资源

潜件资源主要是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潜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相似,它也是一种外部性的支持条件,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构建一系列理论体系,从而帮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潜件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心理、信息、传播、控制等的理论构想、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在教师自身学习、师生的教学活动或认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师生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可以使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被迁移到另一部分学习者身上,减少重复性的摸索活动。因此说潜件资源主要体现了资源的迁移功能。潜件资源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关键,潜件资源决定着硬件资源的选择、软件资源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恰当运用、控制教育的进程、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三)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载体。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真正能够引起受播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变化的就是软件资源,在资源中实现了改变功能。通常我们把软件资源看成是与硬件资源相应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软件资源蕴含着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实施教育技术的必要条件,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递任何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包括常规软件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

1、常规软件资源

常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记录有教育信息的“三片两带”,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等多层次远距离网上资源库。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指CAI课件资源、积件资源和智能学件资源。下面只讨论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

(1)课件资源

课件(Course ware)资源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资源。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无论那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即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中,人(教师、学生)是核心。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课件的运用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课件是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

(2)积件资源

积件(Integradle ware)资源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组合平台具有无需程序设计、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面向普通教师易学易用。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网上微教学单元库、网上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教与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五个部分。又可分五个层次:核心层、平台层、实库层(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库层(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环境库。由此可见,“积件”资源是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它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也可以随时增加和完善素材库。积件资源只求问题解决,不象课件资源要做好一堂课。积件资源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就海岛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鱼群,蠕动着的海

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总之你所想象到的素材都尽在其中。教师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联网调用网上信息。这样,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简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如果制作出这样的积件,一定会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积件单元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整堂课或整章内容为单位,这样,不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以通用一个系统,就这一个单元也可以说明多个问题。如一段下雨的素质(图片、动画、电视)这一单元,不但可用在语文课中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同样也可用在物理课中讲物态变化和落体运动,还可用在生物课中讲生态和地理课中讲气候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积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教育技术资源的关系

教育技术资源是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等构成,它们都是学习资源。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互相依赖,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通常是一起运用的。优秀的软件资源,通过优质的硬件资源,正确的操作,适当的环境,科学、清晰、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实体形态,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硬件、软件、潜件三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潜件资源建设,使潜件资源建设有一套理论,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要使潜件资源建设上水平、正常化、系统化。在潜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关系中,潜件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师和学生的潜件素质,进行教师的电教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一个人自制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课件,别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他搞不清制作者的用意。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新课件,往往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教师自己不能加以重组改造。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教师设计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因此,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难以产业化。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系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积件资源是我国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思维,它改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师自己能方便地制作适合教学情境的CAI软件资源。积件资源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资源——课件资源之后的第二代教学软件资源,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着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教学工作平台。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是积件资源的“两翼”。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的有力工具。

三、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术的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丰富实践,资源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促进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有了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武装,就能胜利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3期。

教育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技术系统;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系统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技术系统,始终置身于社会大技术系统环境之中。教育技术系统与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各种技术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决定了教育技术系统的社会运行。从其自身来看,教育技术系统目前由教学设计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大技术组成,这些技术的不同发展决定了教育技术系统的发展。

一 技术系统论

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埃吕尔认为,现代社会已变为一个技术社会。埃吕尔通过分析贝尔的“后工业社会”、麦克卢汉的“大众媒介社会”、布热津斯基的“电子社会”,发现他们所描述的社会中的核心因素是技术。埃吕尔由此认为现代社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社会。埃吕尔把技术看成是以设计为中心的控制事物和人的方法,认为技术和整个人类的活动有关。他用效率来定义技术:“在我们的技术社会,技术是指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合理得到并具有绝对效率的方法的总体。”[1]

埃吕尔在《技术系统》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技术系统论。埃吕尔认为各种技术从工业革命开始就相互连接起来,“所有技术都是互相作用的,他们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为条件,如果没有高速交通,城市化、工业增长、大众消费都将不可能” [2]。这意味着获得一项技术需要一定数量的另外的技术,技术进步的最大问题是技术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交互。埃吕尔强调计算机在形成现代技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数据处理器是一个连接因素,协调巨量的技术,正如它自己是巨量技术的产物。这样人们有了技术的新概念,即作为环境的技术和作为系统的技术。”埃吕尔把技术系统看成是客观普遍的,认为人们现在无论在何处都会碰到相同的技术,而且技术系统已扩展到所有领域和所有国家。

技术系统本身是由现存的技术现象和技术进步所形成而非完成的。技术系统包含大量的机会和可能性。预言技术创新有很大难度,因为这只能在对整个技术系统做出研究的基础上来进行,而对整个技术系统进行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技术系统比具有重复性的物理系统和生态系统更复杂。“工业系统是封闭的、重复的世界,以线性增长,而技术系统是不可避免地开放、不重复,以多元方式进化的”[3]。

二 教育技术是一种技术系统

从技术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整个社会是一个大技术系统。大技术系统是社会地建构成的,具有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特点。技术系统具有层次性,大技术系统由各个子技术系统构成。教育技术是教育中的技术体系,对整个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技术这样一种技术体系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教育技术是一种技术系统。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教育技术系统的特征:要素组成、目标控制、环境影响、输入和输出[4]。

教育技术系统包含的要素很多,可以分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知识要素。教育技术系统的客体要素包括两种:一种是物理人工制品,如黑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等;另一种是非物理人工制品,如学校、图书馆、教育培训公司、研究室等社会组织。知识要素也属于非物理人工制品,如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等教育技术产品,科研、教育等教育技术产生传播活动等。教育技术系统的主体要素是指在教育技术系统中承担设计、发明、开发、革新、组织、决策、生产等活动的发明者、教学设计专家、教育软件开发工程师、教育技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这些个人和群体并不是由教育技术系统建造者创造的,因而他们有着客体要素和知识要素所没有的自由。教育技术系统中主体要素的职能除了在发明、设计和开发教育技术系统时起到明显的作用外,还要矫正教育技术系统运作的错误来实现教育技术系统运作与教育技术系统目标之间的反馈环节,以使教育技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此外,教育技术系统是一种等级结构,它往往包含多个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教育技术系统的目标是促进学习,为此需要通过设计或使系统运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把技术定义为使其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适用“持存物”的世界调整,同时把人在借助调整世界以展示其本质时所遭受的挑战称为“座架”。他认为座架即一种限定的集合,它不仅限制人,也挑战人,从而以调整的形式将自然展现成“持存物”。除了要解决的问题,教育技术系统还要受到其客体要素和主体要素的操纵者的控制。

教育技术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的。这种环境是不受系统管理者控制因素构成的。任何技术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它有两种环境:一种是依赖系统的环境;另一种是被系统依赖的环境。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系统和环境之间都是双向的影响。教育技术系统在其扩张过程中会把许多的环境因素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进而纳入其中成为系统要素。没有环境的封闭系统是系统控制的一种理想情景,是不可能得到扩张的。

教育技术系统既要从环境中输入物质、能量、信息,也要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信息。同时,在教育技术系统内,各个亚系统又是通过其内在的输入和输出物质、能量、信息而相互连接的,工程师们称此为“对接结合”。教育技术系统正是在与环境或其内部的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中得到发展的。

三 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组成与发展规律

教育技术系统从其自身来看,目前可以认为由五大技术组成:教学设计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技术。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它综合多种学术理论自成体系,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着重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以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是教育技术开发、管理、运用与评价的基础。从第一代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经过第二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再到后面的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其中有很多的教学设计技术,如学习者特征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技术、ST学习内容分析技术、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技术等。教学设计技术是教育技术系统的核心技术部件。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巴纳西认为教学系统是分层次的系统复合体,教学系统可以区分为以下由高到低的几个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5]。针对教学系统的这四个层次,可以对教学设计技术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机构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管理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教学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以及学习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

软件开发技术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部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的加工、传递、交流变得极为重要。而软件技术为信息的存储交换提供了便利。软件开发技术为教育技术软件资源的供给提供了保障。目前教育技术以计算机的教育应用为发展的突破口,而计算机的教育应用必须使用软件开发技术,这要求教育技术系统中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技术。目前软件开发技术分为两大方向:MICROSOFT公司的.NET方向以及SUN公司的JAVA方向。.NET和JAVA是应用软件开发的首选的两种技术方向。对于一名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掌握其中之一是必要的。这将使教育技术工作者能以反映时代的技术语言来开发各种教育教学软件,拓宽开放式教学,加强师生的交互能力,为创新型教学做开拓性探索做出贡献。

网络技术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网络资源并按需要获取信息。网络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网络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能同时调动数百万台计算机完成某一个复杂计算任务,能汇集数千科学家之力共同完成同一项科学实验,还可以让分布在各地的人们在虚拟环境中实现面对面交流。教育技术系统中的网络技术部件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所应用的网络技术的总和。无论是办公室网络还是校园网甚至还有全国性的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都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密不可分。远程教育同样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为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为师生之间的远程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部件。计算机行业里的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二是指存贮信息的载体,如磁带、磁盘、CD-ROM、U盘等。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指的是前者,即传播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计算机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多媒体技术极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认知方式。教育技术系统的主体拥有多媒体技术后,能够设计和开发大量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多媒体学习资源将图片、FLASH、音乐、文字等有效结合起来,能丰富学习者的感知方式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摄影摄像技术能够为学习资源的开发提供帮助。当需要图片、影像来丰富学习者的直观认识时,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使用摄影摄像技术来取得素材。摄影摄像技术可以分为摄影技术和摄像技术。摄影技术是指拍摄照片,这包括前期的拍摄、后期的洗照片等一系列技术环节。摄像技术是指拍摄影像,这与摄影技术有一定的联系,如焦距的调整、光线的配置等。摄像技术还有自身独特的环节,如分镜头稿本的编写、后期的剪辑和配音等。摄影摄像技术在教育技术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电视教材的摄制、网络课堂的开展、多媒体学习资源库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摄影摄像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技术系统的发展规律。休斯认为,技术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其内部各技术部件的成长速度并不一致,即系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如图1所示情形[6]:

图1 休斯的技术系统进化机制图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突出部分a1。a1部分的技术群簇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与系统内部其他技术产生落差。休斯将这种落差其定义为“退却突出部”(reverse salient)。休斯认为,使用系统退却突出部概念,要比描述动态系统的其他概念如拉动、内在限制、摩擦、系统潜能概念更为适宜,这个概念表明:技术系统中有部分潜能技术脱离了整体中的其他技术的发展。“退却突出部”概念是借用军事上的术语来形象地表示当系统中有部门技术成长过快,而产生技术瓶颈时,系统应采取的对策。休斯认为,对于突出部的处理,技术共同体人员一旦意识到,会按照类似于军事上对战线突出部的处理方式,将图示中的b线段尽量拉平。拉平技术发展的弧形这样能降低技术突出部进一步发展的成本,如果技术系统由于解决b线段所遇到的困难太多,特别是带来了更高的投入成本,则系统在下一步的进化发展中有两种方向:一是选择退出这一突出部,转而向其他技术方向的进化;二是放弃旧技术系统,转而投向新的具有竞争性的技术系统。休斯认为,当退却突出部不能与已有的技术系统发展相适应时,存在的这一问题将会上升为首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将会带来一个新的具有竞争性的技术系统。

利用休斯的基于“退却突出部”概念的技术系统进步机制理论来分析教育技术系统的进步机制,可以从两个阶段来看。一个阶段是教育技术系统以迅速发展的视听传播技术为中心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以当前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阶段。二战期间,美国花了很大力气培训士兵,主要方法是采用视听传播技术,如照片、电影、电视、广播等等。这大大促进了视听传播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系统在此阶段的“突出部”是视听传播技术,由于不能拉平b线段,最后造成了新的教育技术系统的出现。这样一个新的教育技术系统,我国学者称之为“电化教育”。在第二阶段,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系统又出现了“突出部”,教育技术系统也在试图拉平b线段,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教育技术系统。这一阶段,我国学者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从这两个阶段来看,可以发现教育技术系统的进步机制有一个规律:当有一种新的技术部件进入系统时,教育技术系统将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形成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新系统。其原因在于,对教育技术系统来说,抢占每一个新的“突出部”得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困难太大,但是由于教育领域的重要性而不能放弃对新技术的追逐,所以不得不放弃旧技术系统,转而进入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系统。这就是教育技术系统的发展规律。

小结

本文从介绍埃吕尔的技术系统论入手,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技术系统,并且是整个人类社会大技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随后分析了教育技术系统的特征,认为这些特征决定了教育技术是一种技术系统,然后介绍了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组成,认为教育技术系统由五大技术组成,最后从休斯的技术系统进步机制出发认为这五大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技术系统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Trans,John Wilkinson,New York :Vintage Books,1964,XXV、159.

[2][3] 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Trans,Jouchim Neugroschel,New York:Continuun,1980,4-159.

[4] 李三虎.大技术系统的社会运行[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4,(4):29-34.

[5] 何克抗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 郑雨.休斯的技术系统观评析[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8,(11):28-32.

[7] 狄仁昆,曹观法.雅克埃吕尔的技术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2,(4).

Exami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System

TAN We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Technology Syst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technology system and it is a subsystem of the Social Technology System.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made up of five main technology components: instructional design technology, softwar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amera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major technical components determines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ywords: Technology Syst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教育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自动化;教学互动分析;教学自动测评;教育系统仿真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关于教育技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其典型的定义来自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包括:媒体—工具论(AECT’70)、手段—方法论(AECT’72)、理论—实践论(AECT’94)、绩效—创新论(AECT’05)等。虽然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均在不断变化,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看出:(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技能[1]。因此,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教育技术要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即如何运用“技术”来支持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这里的“技术”主要是指狭义的技术(物化的技术),尤其包括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中的新技术。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2],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与教的互动”等三个方面。从“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种取向:用“技术”来(部分地)“代替”教师进行教学。从20世纪20年代的教学机开始,到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程序教学机器,教育界出现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3]。尽管现在这股浪潮早已平息下去,但“教学机器”却大大影响了教育界,并成为CAI/CAL(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的雏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CAI/CAL软件开发一直被计算机界与教育技术界认为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比较“有水平”的一类研究工作。这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表明:一项技术(或者一种工具)应用于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使用者如何使用,而不是技术本身。从学习理论的发展来看,也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发展,特别是由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于全球。直到20世纪末,人们发现风靡于全球的e-Learning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有效,人们开始反思学习理论与技术应用方式,试图用B-Learning来实行“回归”,即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就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4]。

学与教的观念在变,学与教的环境与方式也在变,教师从为课堂教学“备课”,到为学生“自学”而“备资源”,再到运用多种方式来实施“教学”,这虽然不是一种必然变化路径,但也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互动的分析与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显然,这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额外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杂。那么,能否利用新技术来(部分)支持教师的“额外工作”呢?更进一步说,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否(显著)提高其效果、效益或效率呢?

本文将介绍与此相关的四个关键技术: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教学自动测评技术与教育系统仿真技术。前三种技术主要关注教育的微观层面,即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前期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互动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后者关注教育的宏观层面:把教育看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进行研究,从数量与模型角度研究和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随着知识科学领域的兴起与知识工程等的进一步发展,这四项关键技术可望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为广大教师与教育研究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技术学区别于教育学领域中其它学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学设计仍然是少数教学设计专家的“专利”,在广大教师中普及应用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首先教学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包括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比较复杂、“通用”模式在各种教学情况下的不适应等;其次“设计”的工作量过于繁杂(如内容分析阶段的ABCD方法就是一项复杂的“机械”劳动),尤其是在新的知识观背景下,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因此,若能让计算机帮助教师完成一些“机械劳动”,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关注于学与教的过程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自动化”(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或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AID)是指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5]。“教学设计自动化”更为贴切的提法应该是“计算机辅助的教学设计”(ComputerAided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CAID)。

从1984年梅瑞尔首次提出“教学设计自动化”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吸引了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参与[5],如:Tennyson、Spector等,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从1984年到9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自动化发展十分迅速,并产生了大量著作和产品原型,从90年代后期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大多以别的面貌出现,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5][6][7][8][9]:(1)提供集成写作工具。如WebCT、WebCL等各大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都集成了写作工具,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简化了过程。(2)提供教学设计专家系统。例如,梅瑞尔等人研究与开发的IDExpert就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它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人员提供的信息,提出关于课程组织、内容结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建议。(3)提供教学设计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辟了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但是却抑制了教学设计开发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咨询系统更注重发挥教学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Duchastel提出的教学设计咨询系统原型IDAW-InstructionalDesignAdvancedWorkbench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基础开发平台,支持不限制设计者情况下的认知任务的教学设计。(4)提供教学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学习研究协会(InstituteforResearchonLearning)开发的IDE(InstructionalDesignEnvironment)系统。(5)提供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如Paquetteetal(1994)在Duchastel的Workbench基础上推出的名为AGD的绩校支持系统,DesignersEdge(Chapman,1995)和InstructionalDesignWare等。另外,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一个最直接的应用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模板。WebQues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提供了多套方便适用的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只需填入相应的内容,就可生成WebQuest教学网站,大大降低了教学设计的难度。

教学设计自动化的更进一步发展要求它具备更高的“自动化”,这需要积极借助自然语言理解和信息检索领域的成果。例如,我们有理由要求教学设计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抽取文章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生成一定的可视化图表,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并在人工校对后,生成可用的演示文稿。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包括信息抽取领域的实体抽取技术和关系抽取技术。

三、教学互动分析技术

教学的互动本质说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教育心理学界很早就关注到:应从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入手解析教育教学现象,探讨互动与学生发展及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比如对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11],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析课堂情境中的师生互动行为。

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是一种适合从微观上探索行为规律和性质,综合运用结构性观察、描述性观察、访谈、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定量数据处理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技术,通常用于互动过程规律、互动特征、教学结构的发现以及教与学现象的评估。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Flander’s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FIAS)为代表[12]。该分析技术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1)一套描述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仅用于言语交互,不包括非言语交互)的编码系统;(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弗兰德编码系统把课堂上的语言交互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寂或混乱(无有效语言活动)三类共10种情况。按照弗兰德分析技术的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的课堂语言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码号,作为观察记录。这样,一堂课大约记录800—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断,这些事件先后接续,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行为模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记录数据的显示和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从弗兰德的课堂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可以看出,教学互动分析强调结构化、定量化,有利于从大量微观的信息中挖掘意义。

在远程教育领域,由于教学互动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成为远程环境下学与教再度整合的关键,因此教学互动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应用互动分析的相关技术,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技术环境的交互性、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如何影响学生的互动行为、社会性互动对远程学习的影响等系列研究问题,从而为远程环境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源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互动的重视,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简称CSCL)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认为互动是协同建构意义的形式,尤其注重言语所扮演的“社会情境角色”[13]。目前在CSCL领域中,互动分析技术主要集中在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成员个体和小组整体的知识结构变化;(2)小组内社交关系网络(SocialNetwork)的形成;(3)协同知识建构过程的互动结构;(4)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水平和认知加工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智能交互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保证高质量的意义协商、相互教导和小组协作。

目前教学互动分析技术主要是基于交互言语的分析,即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nalysis或discourseanalysis)。许多与语言相关的理论成为互动分析的基础,其中尤以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的作用最为显著。

虽然会话分析技术并不是一种新技术,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会话分析,并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情境中应用会话分析,却是一类较新的研究领域。面对面的互动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包括身体姿势、语调、表情等)均可被录像保存供分析者作反复而细致的分析。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记录(包括文本信息、语音信息、与系统软件的交互行为序列)也可被保存。这些交互数据的分析可借助一些工具软件来实现,包括德国Altasti公司产品(支持文本、声音、视频格式的定性内容分析)、澳大利亚QSR公司产品NUD*IST、CATPAC(应用神经网络算法确定文本中词句的关联性)、Transana(方便标注视频录像信息,建立解释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关联)、希腊的Agna(社交网络分析软件)等。

针对不同研究问题,编码后的交互信息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因此就出现了针对特定研究问题的互动分析工具。如:日本OsakaUniversity的AkikoInaba等人开发了专门支持CSCL中互动模式(比如认知学徒模式)辨识的分析工具;美国匹兹堡大学AmySoller等人利用结构化的句首自动识别聊天室内的互动文本,并利用互动模型的匹配来判断互动的有效性。

四、教学自动测评技术

计算机辅助评价(Computer-AssistedAssessment,简称CAA)是一个应用面比较普及的领域。教学自动测评是CAA的核心内容和研究前沿之一,其基本流程是:把问题和任务通过计算机终端传给学生,学生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将问题的答案输入给计算机,计算机自动或半自动判断答案并记录分数。CAA可在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等三类评价中均可得到有效应用;既可以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4]。CAA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题库与组卷;(2)测试环境与自动阅卷;(3)测评数据的统计分析:负责管理测评结果,按要求生成各种报表以及对题目进行分析。

目前,CAA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5]:(1)客观测试:测试题的答案从预先定义好的有限个问题答案中选择或比较,计算机对考题答案的评分不需要任何的主观因素参与,客观测试主要用于评估知识覆盖型和事实记忆型为主的课程;(2)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AT):指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精选试题组成的题库支持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并根据被试的反应选取试题,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3)基于Internet的远程考试与评价。客观测试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的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已相当成熟,能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层面的评价问题。其热点及前沿课题主要有两方面:(1)主观题的测评问题及其自动化,例如,对自由文本答案的计算机测评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2)技能性非客观题的测评。

五、教育系统仿真技术

建模与仿真,是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16]。仿真技术有各类不同的方向和分支,如虚拟仿真技术、全过程动态仿真技术、三维仿真技术、三维实体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等。在人文社会领域,仿真技术同样有其用武之地,如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港口工程、制造过程管理、物资供应等系统中已经开始应用仿真技术。经济、交通、地理信息等不同的行业领域也纷纷应用仿真技术来促进本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复杂系统、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成为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研究的热点。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信度是建模与仿真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目前学术界正试图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校验、验证和确认(VerificationValidation&Accreditation,VV&A)技术理论体系。复杂系统可以定义为是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系统。复杂系统涉及到耗散结构、涨落、熵、灰箱、混沌、自组织、非平衡、非线性、开放、有序等许多概念,它们对研究复杂系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育系统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松散结合性、非线性与非均衡性等特征。从微观层面上看,学校甚至是一个课堂也可视作复杂系统,另外,也存在多种维度和多种粒度上的教育复杂系统,比如,有人就讨论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17]。从复杂系统视野对教育系统的研究目前才刚刚开始,也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而使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进行探索的几乎还是空白。

运用复杂科学的管理熵与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揭示复杂的教育组织结构演化以及管理决策临界点的内在矛盾运动和规律;运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可以指导教育组织系统的科学组织与决策,建立科学的教育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再造和提高教育组织效能[18]。

六、结语

目前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最快的时期。首先,除师范院校外,大批的理工类院校也开始开设教育技术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其次,一大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在不同程度的加盟到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从不同视角开展相关研究;第三,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日益得到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同行的认同,实践领域在日益拓广,应用效果明显提高。

但是,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叉学科,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教育技术学科面临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的双重压力,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得到两类学科同行们的认同;其次,教育技术学科的学者因为各自背景的差异,对于学科及相关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很好地形成“科学共同体”,尤其缺乏研究方法的相对一致性与共同理解;第三,近几年内新增了大量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全国本科生大面积扩招和激励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加上毕业生质量的良莠不齐,其学术与专业声誉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本文谈到的四大关键技术,并不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关键技术的全部。比如智能教学系统、远程教育支撑平台等一直是本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热点,而且依然是本领域的研究前沿。这四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依赖于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发展,包括来自哲学领域的本体论、计算机领域的协同计算与知识库系统、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问题表征与知识表征、计算语言学领域的语言理解、以及数学建模与复杂系统研究等,尤其跟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密切相关。上述四大关键技术,都需要应用知识科学与工程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知识工程的方法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只是教育技术学科中众多研究方向之一,并不提倡大批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转向从事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即使有一批学者对此感兴趣,也建议把这四大关键技术当作问题的起点,应用其它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解决问题。

致谢:本文的撰写得到了我的几个博士生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张燕、刘黄玲子、赵国庆、江新、程志等同学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曾兰芳,余冠仕.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9):13—16.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

[3]师书恩.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看学习理论在CAI软件中的作用[DB/OL].

[4]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DB/OL].

[5]马宁,余胜泉.简述教学设计自动化研究[DB/OL].

[6]Merrill,M.David.AnIntegratedModelfor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andDelivery[A].MichaelSpector,MarthaC.Polson&DanielJ.Muraida.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ConceptsandIssues[C].EnglewoodCliffs,NJ:EducationalTechnologyPublications,1993.147-190.

[7]Kasowitz,Abby.Toolsfor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DB/OL].

[8]Ellis,T.J.,Hafner,W.,&Mitropoulos,F.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withEcad[A].Proceedings:FrontiersinEducationConference2004,Savannah,GA[C].Piscataway,NJ:IEEE,2004.T1H1–T1H6.

[9]SpectorJ.M.&Song,D.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advising[A].R.D.Tennyson&A.Barron(Eds.).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Computer-baseddevelopmentanddeliverytools[C].Brussels:Springer-Verlag,1995.377-402.

[10]MarceloFernandes&SJosedosCampos.UsingDigitalTechnologiestoAutomateInstructionalDesign[DB/OL].

[11]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5):23-27.

[13]Rogoff,B.Apprenticeshipinthinking[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14]黄荣怀,刘黄玲子,李向荣.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2,(5):15-21.

[15]puter-assistedAssessment(CAA)[DB/OL].application.asp?app=resources.asp&process=full_record§ion=generic&id=350.

[16]王行仁.建模与仿真技术的若干问题探讨[J].系统仿真学报,2004,16(9):1896-1897.

[17]陈卫东,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2):59-61.

教育技术范文第10篇

关于教育技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其典型的定义来自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包括:媒体—工具论(AECT’70)、手段—方法论(AECT’72)、理论—实践论(AECT’94)、绩效—创新论(AECT’05)等。虽然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均在不断变化,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看出:(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技能[1]。因此,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教育技术要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即如何运用“技术”来支持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这里的“技术”主要是指狭义的技术(物化的技术),尤其包括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中的新技术。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2],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与教的互动”等三个方面。从“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种取向:用“技术”来(部分地)“代替”教师进行教学。从20世纪20年代的教学机开始,到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程序教学机器,教育界出现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3]。尽管现在这股浪潮早已平息下去,但“教学机器”却大大影响了教育界,并成为CAI/CAL(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的雏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CAI/CAL软件开发一直被计算机界与教育技术界认为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比较“有水平”的一类研究工作。这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表明:一项技术(或者一种工具)应用于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使用者如何使用,而不是技术本身。从学习理论的发展来看,也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发展,特别是由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于全球。直到20世纪末,人们发现风靡于全球的e-Learning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有效,人们开始反思学习理论与技术应用方式,试图用B-Learning来实行“回归”,即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就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4]。

学与教的观念在变,学与教的环境与方式也在变,教师从为课堂教学“备课”,到为学生“自学”而“备资源”,再到运用多种方式来实施“教学”,这虽然不是一种必然变化路径,但也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互动的分析与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显然,这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额外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杂。那么,能否利用新技术来(部分)支持教师的“额外工作”呢?更进一步说,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否(显著)提高其效果、效益或效率呢?

本文将介绍与此相关的四个关键技术: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教学自动测评技术与教育系统仿真技术。

前三种技术主要关注教育的微观层面,即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前期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互动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后者关注教育的宏观层面:把教育看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进行研究,从数量与模型角度研究和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随着知识科学领域的兴起与知识工程等的进一步发展,这四项关键技术可望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为广大教师与教育研究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技术学区别于教育学领域中其它学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学设计仍然是少数教学设计专家的“专利”,在广大教师中普及应用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首先教学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包括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比较复杂、“通用”模式在各种教学情况下的不适应等;其次“设计”的工作量过于繁杂(如内容分析阶段的ABCD方法就是一项复杂的“机械”劳动),尤其是在新的知识观背景下,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因此,若能让计算机帮助教师完成一些“机械劳动”,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关注于学与教的过程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自动化”(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或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AID)是指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5]。“教学设计自动化”更为贴切的提法应该是“计算机辅助的教学设计”(ComputerAided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CAID)。

从1984年梅瑞尔首次提出“教学设计自动化”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吸引了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参与[5],如:Tennyson、Spector等,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从1984年到9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自动化发展十分迅速,并产生了大量著作和产品原型,从90年代后期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大多以别的面貌出现,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5][6][7][8][9]:(1)提供集成写作工具。如WebCT、WebCL等各大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都集成了写作工具,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简化了过程。(2)提供教学设计专家系统。例如,梅瑞尔等人研究与开发的IDExpert就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它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人员提供的信息,提出关于课程组织、内容结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建议。(3)提供教学设计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辟了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但是却抑制了教学设计开发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咨询系统更注重发挥教学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Duchastel提出的教学设计咨询系统原型IDAW-InstructionalDesignAdvancedWorkbench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基础开发平台,支持不限制设计者情况下的认知任务的教学设计。(4)提供教学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学习研究协会(InstituteforResearchonLearning)开发的IDE(InstructionalDesignEnvironment)系统。(5)提供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如Paquetteetal(1994)在Duchastel的Workbench基础上推出的名为AGD的绩校支持系统,DesignersEdge(Chapman,1995)和tructionalDesignWare等。另外,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一个最直接的应用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模板。WebQues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提供了多套方便适用的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只需填入相应的内容,就可生成WebQuest教学网站,大大降低了教学设计的难度。

教学设计自动化的更进一步发展要求它具备更高的“自动化”,这需要积极借助自然语言理解和信息检索领域的成果。例如,我们有理由要求教学设计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抽取文章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生成一定的可视化图表,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并在人工校对后,生成可用的演示文稿。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包括信息抽取领域的实体抽取技术和关系抽取技术。

三、教学互动分析技术

教学的互动本质说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教育心理学界很早就关注到:应从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入手解析教育教学现象,探讨互动与学生发展及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比如对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11],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析课堂情境中的师生互动行为。

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是一种适合从微观上探索行为规律和性质,综合运用结构性观察、描述性观察、访谈、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定量数据处理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技术,通常用于互动过程规律、互动特征、教学结构的发现以及教与学现象的评估。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Flander’s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FIAS)为代表[12]。该分析技术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1)一套描述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仅用于言语交互,不包括非言语交互)的编码系统;(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弗兰德编码系统把课堂上的语言交互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寂或混乱(无有效语言活动)三类共10种情况。按照弗兰德分析技术的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的课堂语言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码号,作为观察记录。这样,一堂课大约记录800—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断,这些事件先后接续,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行为模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记录数据的显示和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从弗兰德的课堂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可以看出,教学互动分析强调结构化、定量化,有利于从大量微观的信息中挖掘意义。

在远程教育领域,由于教学互动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成为远程环境下学与教再度整合的关键,因此教学互动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应用互动分析的相关技术,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技术环境的交互性、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如何影响学生的互动行为、社会性互动对远程学习的影响等系列研究问题,从而为远程环境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源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互动的重视,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简称CSCL)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认为互动是协同建构意义的形式,尤其注重言语所扮演的“社会情境角色”[13]。

目前在CSCL领域中,互动分析技术主要集中在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成员个体和小组整体的知识结构变化;(2)小组内社交关系网络(SocialNetwork)的形成;(3)协同知识建构过程的互动结构;(4)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水平和认知加工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智能交互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保证高质量的意义协商、相互教导和小组协作。

目前教学互动分析技术主要是基于交互言语的分析,即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nalysis或discourseanalysis)。许多与语言相关的理论成为互动分析的基础,其中尤以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的作用最为显著。

虽然会话分析技术并不是一种新技术,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会话分析,并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情境中应用会话分析,却是一类较新的研究领域。面对面的互动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包括身体姿势、语调、表情等)均可被录像保存供分析者作反复而细致的分析。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记录(包括文本信息、语音信息、与系统软件的交互行为序列)也可被保存。这些交互数据的分析可借助一些工具软件来实现,包括德国Altasti公司产品(支持文本、声音、视频格式的定性内容分析)、澳大利亚QSR公司产品NUD*IST、CATPAC(应用神经网络算法确定文本中词句的关联性)、Transana(方便标注视频录像信息,建立解释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关联)、希腊的Agna(社交网络分析软件)等。

针对不同研究问题,编码后的交互信息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因此就出现了针对特定研究问题的互动分析工具。如:日本OsakaUniversity的AkikoInaba等人开发了专门支持CSCL中互动模式(比如认知学徒模式)辨识的分析工具;美国匹兹堡大学AmySoller等人利用结构化的句首自动识别聊天室内的互动文本,并利用互动模型的匹配来判断互动的有效性。

四、教学自动测评技术

计算机辅助评价(Computer-AssistedAssessment,简称CAA)是一个应用面比较普及的领域。教学自动测评是CAA的核心内容和研究前沿之一,其基本流程是:把问题和任务通过计算机终端传给学生,学生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将问题的答案输入给计算机,计算机自动或半自动判断答案并记录分数。CAA可在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等三类评价中均可得到有效应用;既可以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4]。CAA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题库与组卷;(2)测试环境与自动阅卷;(3)测评数据的统计分析:负责管理测评结果,按要求生成各种报表以及对题目进行分析。

目前,CAA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5]:(1)客观测试:测试题的答案从预先定义好的有限个问题答案中选择或比较,计算机对考题答案的评分不需要任何的主观因素参与,客观测试主要用于评估知识覆盖型和事实记忆型为主的课程;(2)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AT):指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精选试题组成的题库支持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并根据被试的反应选取试题,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3)基于Internet的远程考试与评价。客观测试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的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已相当成熟,能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层面的评价问题。其热点及前沿课题主要有两方面:(1)主观题的测评问题及其自动化,例如,对自由文本答案的计算机测评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2)技能性非客观题的测评。

五、教育系统仿真技术

建模与仿真,是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16]。仿真技术有各类不同的方向和分支,如虚拟仿真技术、全过程动态仿真技术、三维仿真技术、三维实体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等。在人文社会领域,仿真技术同样有其用武之地,如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港口工程、制造过程管理、物资供应等系统中已经开始应用仿真技术。经济、交通、地理信息等不同的行业领域也纷纷应用仿真技术来促进本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复杂系统、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成为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研究的热点。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信度是建模与仿真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目前学术界正试图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校验、验证和确认(VerificationValidation&Accreditation,VV&A)技术理论体系。复杂系统可以定义为是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系统。复杂系统涉及到耗散结构、涨落、熵、灰箱、混沌、自组织、非平衡、非线性、开放、有序等许多概念,它们对研究复杂系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育系统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松散结合性、非线性与非均衡性等特征。从微观层面上看,学校甚至是一个课堂也可视作复杂系统,另外,也存在多种维度和多种粒度上的教育复杂系统,比如,有人就讨论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17]。从复杂系统视野对教育系统的研究目前才刚刚开始,也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而使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进行探索的几乎还是空白。

运用复杂科学的管理熵与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揭示复杂的教育组织结构演化以及管理决策临界点的内在矛盾运动和规律;运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可以指导教育组织系统的科学组织与决策,建立科学的教育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再造和提高教育组织效能[18]。

六、结语

目前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最快的时期。首先,除师范院校外,大批的理工类院校也开始开设教育技术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其次,一大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在不同程度的加盟到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从不同视角开展相关研究;第三,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日益得到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同行的认同,实践领域在日益拓广,应用效果明显提高。

但是,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叉学科,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教育技术学科面临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的双重压力,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得到两类学科同行们的认同;其次,教育技术学科的学者因为各自背景的差异,对于学科及相关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很好地形成“科学共同体”,尤其缺乏研究方法的相对一致性与共同理解;第三,近几年内新增了大量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全国本科生大面积扩招和激励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加上毕业生质量的良莠不齐,其学术与专业声誉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本文谈到的四大关键技术,并不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关键技术的全部。比如智能教学系统、远程教育支撑平台等一直是本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热点,而且依然是本领域的研究前沿。这四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依赖于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发展,包括来自哲学领域的本体论、计算机领域的协同计算与知识库系统、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问题表征与知识表征、计算语言学领域的语言理解、以及数学建模与复杂系统研究等,尤其跟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密切相关。

上一篇:教育界论文范文 下一篇:发布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