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模型范文

时间:2023-03-12 10:53:25

竞争力模型范文第1篇

从去年开始的金融海啸已经波及到了各行各业,大量企业的正常运营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何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大风大浪中站稳脚跟,是每个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对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做出正确的评价,掌握和了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具体情况,对企业今后的提高与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竞争力

1.产品竞争力概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企业存在发展的方式,而竞争力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产品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的永恒追求,也是企业理论界的研究的焦点。然而产品竞争力是一个直观明显但又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做过阐述,但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

本模型中,认为产品竞争力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的一种外在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得利润是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力,它是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实力、能力、素质综合作用,最终在市场竞争上所表现的力量。

2.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1)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目的性原则。评价指标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目的设置的指标体系是不同的。对产品竞争力进行评价,是为了有助于企业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为优势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应通过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引导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致力于培养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②科学性原则。产品竞争力涉及的因素很多,如何在对产品竞争力的全面概括中抓住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设计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和难点。对产品竞争力的客观实际描述越清楚、越全面,其科学性越强。同时,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概念要科学、确切,要有精确的内涵和外延,要避免指标在概念上的重叠性和统计上的相关性。③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④相对稳定性。为研究分析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应有相对稳定性。

(2)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电脑行业为例。现如今各种品牌的电脑充斥着市场。欲了解各个品牌电脑的竞争力,我们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第一步应该:建立因素集。①价格。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与否的一个直接因素。②质量。指产品或服务的总体特征和特性,基于此能力来满足明确或隐含的需要。对于电脑则是指消费者购买到的该成品在使用过程中各组件的性能,使用起来的舒适度,耐久度等;③售后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虽然生产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但即使是最优秀的企业也不能保证永远不发生失误和引起顾客投诉,因为他还受到非生产环节引起的对产品质量的抱怨,如原材料、物流运输、不正常操作等。因而,有效地处理顾客的抱怨、解决出现的问题,能够保持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一项调查表明,如果顾客的投诉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三分之二的顾客会转向该企业的竞争对手处去发生购买行为;如果投诉最终得到了解决,大约70%的顾客会继续光顾该企业;如果投诉得到了妥善、及时的解决,继续光顾的顾客比例会上升到95%。

(3)外观。笔记本电脑的外观也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此例中,我们就可以设定电脑的评判因素为

第二步:建立权重集(即针对以上因素确定各自的重要程度)。现在我们从大众的角度,确定权重集如下:

第三步:建立备择集。因为该例中我们想了解的是电脑的竞争力,故而总的评判结果应是各个不同等级,可取各备择集为:

第四步:单因素评判:由于我们的因素集有5个因素,备择集有5个等级, 那么我们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针对该问题,我们就可以采用市场调查法,比如随机抽查各个品牌专卖店,在此就可设置一张如下调查表。(是√,一栏允许打一√)

最后根据各栏的“√”数,除以抽样总数,确定各评判矩阵

第五步: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表示先取小再取大。既突出了主要因素,又最大限度突出隶属度。在产品评价中采用“∨,∧”合成法,就得到。

第六步:对评判向量进行分析处理。归一化得,要得到对该品牌电脑的综合总评分,我们可以用公式

在此我们取k=1,再对v进行量化(1,0.8,0.5,0.5,0)。由此便可求得:

三、结论

本模型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克服了层次分析法更多的依赖权重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该模型中运用的隶属度的确定方法,对其他的模型的建立具体一定启发性。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东彦李冬梅王树忠:数学建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竞争力模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竞争力 宝洁 洗化行业

一、波特竞争力分析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一种识别相关市场中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框架。行业中已有的厂商都力求通过管理战略的选择来追求这些竞争优势。根据波特(M.E.Po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二、宝洁市场领导者的定位

宝洁1837年创立于美国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988年开始进入中国,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宝洁公司已陆续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天津等地设有十几家合资、独资企业。宝洁经营着300多个品牌,它的飘柔、海飞丝、潘婷、舒肤佳、玉兰油、护舒宝、碧浪、汰渍和佳洁士等更是国人家喻户晓的品牌。在洗发水产品上宝洁的“三剑客”占据了半壁江山。

2010年1月7日,国内知名媒体《南方周末》2009“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贡献排行榜”,宝洁公司连续第三年位列日化类公司排名第一名,居2009年总榜第八位。

“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贡献排行榜”为国内最有分量的企业责任评选榜单之一。从2007年开始,宝洁均在该榜单总榜及“在华经济责任榜”、“在华公众形象榜”两个子榜中位列前20位。2009年,宝洁公司在“在华公众形象榜10强”子榜单上排名更是从2008年的第十六位上升至第五位,继2007年(排名第七位)后再次成为家居个人用品领域惟一入选10强的公司。

在洗发水市场上,宝洁是占有5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洗发水市场上是绝对的领先者。之后就是联合利华,占据约有12左右的市场份额,一直都紧随宝洁的步伐。然而丝宝的出现,不仅对宝洁,更是对联合利华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这三家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面对前面的领先者宝洁和后来赶上的丝宝,还有二三线品牌的扩张,其他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联合利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该如何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该选择什么战略来保证公司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来该何去何从。

三、宝洁公司竞争力模型分析

1.新进入者的威胁

根据AC尼尔森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日化市场总销售额中,洗发水为13.6亿美元。2007年中国洗护发产品的市场销售额为250.52亿元,其中农村市场为107.52亿元。行业内人士指出“洗发水的利润率通常可以达到牙膏的2倍左右,牙膏的毛利率一般在30%左右”。这也是多家公司在这一块激烈竞争的原因所在。

这个领域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进入壁垒越高,原有厂商的盈利能力越强。进入壁垒的来源有几种,包括高额的资本成本、规模经济、技术壁垒和政策壁垒等。另外如果顾客具有品牌忠诚,那么使顾客转向新进入者的产品的成本将形成一个强大的进入壁垒。进入分销渠道是另一种潜在的壁垒,产品差异也会构成进入壁垒。在中国的洗发水市场上,现有企业将进500家,全国洗发护发有300多个品牌,其中有20多个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宝洁和联合利华作为洗发水市场上的第一集团,垄断了市场,占据了整个洗发水市场的70%的份额,这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雄厚资本的对手在中国的近20年间,不断壮大。对试图进入洗发水市场的其他企业来说,除非一开始就能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并能占据比较可观的市场份额,否则过高的平均成本将使这些潜在竞争者无法与这两家公司匹敌。

就洗发水而言,商品本质区别不大,但是由于品牌的建设及其中所诉诸的不同情感理念和功效,产品已经基本饱和,市场的细分比较完善,进入该类市场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初期投入的高额营销费用,以及终端渠道的建立更是筑高了进入壁垒。中国的洗发护发市场属于寡头垄断。

2. 替代品的威胁与竞争

当去屑洗发水市场上一枝独秀的情况维持了近二十年的期间,表面上风平浪静,下面确是暗流涌动。在仍然不断增长的去屑洗发水市场上,超过110亿的市场,作为在此市场上几乎无所得的联合利华来说,要在洗发水市场上扳回一局的话,无疑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在我国20岁―55岁年龄段中,超过83%的消费者有不同程度的头屑问题,其中受到头屑困扰的女性消费者占82%,男性消费者则高达84%,有56%的被访者认为头屑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正给了联合利华对去屑产品深度研发和差异化推进的先机―男性去屑洗发水的市场,“清扬”也应运而生。

从下表整理的宝洁与其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产品种类中,可以看出,宝洁在洗护日化的市场上,联合利华都存在相应的替代品,尤其在原本独树一帜的去屑市场,随着清扬的加入也打破了一家独大的格局。

3.供应商的力量

宝洁公司一直就具备世界范围内领先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在权威的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AMR)关于“最好的25个供应链”的评估中,宝洁公司位列前三甲。作为最终产品生产商的宝洁是其所处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节点。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构成了该供应链的两端。宝洁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比如石油、磺酸等化工原料等会通过一、二级供应商逐级供应。在过去的20年中,宝洁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主要存在两个渠道:一个是通过分销商网络供应各个零售商,比如广东中山市万荣营销有限公司、山西八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百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另一个是宝洁直接和零售商对接,比如沃尔玛、上海联华、苏果等大型零售终端。当然,有的企业可能既是分销商也是直接的供应终端,比如之前的山东潍坊百货。产品在不同销售主体之间的转移会通过宝供、宝运,以及招商等物流企业来实现。本文主要涉及的内容,即宝洁公司如何通过对物流业务和销售关系的操作把产品送到最终的消费者手中。宝洁的产品供应部、客户业务发展部分别主要承担着这些职能。

4.买方的分析

自1993年,宝洁发起了全国性的寻找分销商的活动,通过一定的考察程序,一个城市往往会有两三个分销商。在随后的数年中,宝洁的分销商遍布全国,数量一度达到1 000个以上。这也成为当时宝洁相对其他企业巨大的竞争优势。宝洁的分销商将扮演三个重要角色:一是向其零售和批发客户提供宝洁产品的首要供应商,二是现代化的分销储运中心,是向生产商提供覆盖服务的潜在供应商,三是向中小客户提供管理服务的潜在供应商。

宝洁所在的洗护市场替代品众多,客户的选择余地较大,尤其对于一部分价格敏感者而言,缺乏长期的品牌忠诚度,一旦竞争对手实施促销战略,极有可能就放弃了最初选择。

四、结论

作为领导型品牌,宝洁公司是全球快速消费品行业中的佼佼者。它实行了以下策略来维护其品牌的领导地位。

1. 了解客户、坚持品牌的核心诉求

宝洁公司通过连续不断的市场调查。了解自己顾客的基本情况。同时还设立免费投诉专用电话,顾客能随时直接打电话就公司的产品提出批评意见。每样产品都应该具备核心功能诉求,明确其战略定位。宝洁打造品牌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品牌核心定位不变。无论有什么外部影响,无论别人认为是否不需要去屑这个功能了……海飞丝都坚持在去屑这个领域做,努力把去屑做得更好。

2. 长期展望、不断革新

宝洁公司对每一个市场机会都倾心研究,从而设计出最佳产品,然后经过长期努力,使产品获得成功。宝洁公司是积极的产品革新和按利益进行市场细分的热心者。它不是用大量广告投入推出相同品牌的产品,而是推出新的品牌。该公司花费10年时间,研制出第一种有效防治龋齿的牙膏――克蕾丝。之后又历时数年,研究并推出了第一种有效去头皮屑的洗发精――海飞丝。该公司通过消费者全面切底检测新产品。只有消费者表示出对该品牌产品真正的喜爱时,它才将新产品推销到全国市场上。

3. 双翼齐振、多品牌扩展

宝洁公司生产不同尺寸和不同款式的品牌,以满足顾客的不同偏好。这使其品牌在货架上占据更多的空间,从而防止了竞争者入侵未被占领的市场。宝洁公司首创在同类产品中营销几个品牌的策略艺术。每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都略有差异。有几种品牌在货架上“封锁”了货架的空间,同时也就增强了对经销商的影响,同时注重产品的延伸,从玉兰油护肤扩展到玉兰油的沐浴系列,用现有的强大品牌推出新产品可节约大量广告预算,使新产品迅速获得认可和信誉。

4. 有效的促销、强硬的竞争

宝洁公司设立了一个促销部门,协助各位品牌经理进行卓有成效的促销活动,以便达到其特定目标。该部门研究消费者的信息和贸易成交结果,并就这些信息和结果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的有效性提出专家意见。宝洁公司总是使用大棒逼迫入侵者就范。为了通过促销活动打垮新的竞争品牌,阻止他们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花费巨资也在所不惜。

由此可见,宝洁公司之所以能保持其领导地位,不是因为它在某个环节上获得成功,而是因为它卓有成效而协调地将市场领导的诸要素组合在一起了。

竞争力模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比较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10-0047-07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后,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便开始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Pearce,1997)。但自从普恩(Poon,1993)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至今,国内外众多旅游学者也未就此形成一个广泛的共识,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本文的比较研究议题。

1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解析

1.1 旅游目的地

鲁宾斯(Robbins,2007)认为旅游目的地包含旅游者需要消费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里奇和克劳奇(Ritchie&Crouch,2002)则进一步指出旅游目的地是影响当地各功能提升的一个直接因素。因此,旅游目的地在整个旅游地系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乎旅游地整个规划大局的成败得失。

保继刚等(1993)认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连同其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目的地。魏小安(2002)认为,“旅游者”、“追求”、“实现”、“各类空间”和“要素”这5个方面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的内涵。杨振之(2007)在区分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的基础上,认为旅游目的地除了是一种地理空间集中外,其还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局。

布哈里斯(Buhalis,2000)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产品的集合体,并且向旅游者提供完整的旅游经历。戴维德森和梅特兰德(Davidson&Maitland,199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可被认为是有着良好基础设施的地理区域,如一个国家、一个岛屿或是一个城镇。雷培尔(Leiper,1995)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到此旅游,且在此为了体验对其具有吸引力的景点的某些特性的地方。

1.2竞争力

“竞争力”,就其字面意思,牛津词典上解释为:极力争取质量上的优势。斯科特和洛奇(Scott&Lodge,1985)将竞争力理解成既是一个相对的、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因此在对竞争力进行定义和评价时就很难得到统一的界定。

在竞争力研究方面,迈克尔・波特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自1980年以来,先后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国家竞争优势》和《竞争论》等5本专著。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和完整钻石体系等竞争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产业竞争中的各个层面,为决策者进行产品定位、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提高竞争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我国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成果包括《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王秉安等,2000)、《过度竞争论》(曹建海,2000)和《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金碚,1997)等。相对于国外,我国对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的理论框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研究成果缺乏普适性。

1.3旅游目的地竞争力(Tourism 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TDC)

克劳奇和里奇(Crouch&Ritchie,1999)认为,TDC就是要既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又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恩利特和牛顿(Enright&Newton,2004)认为,TDC除目的地和自身的“旅游”因素外,还影响着生产旅游“产品”的其他机构。换言之,旅游目的地之所以有竞争力就是能吸引和满足潜在的旅游者,同时这种竞争力是由影响旅游服务提供者的诸因素所决定的。迪豪特瑟(d’Hartserre,2000)认为,TDC表现为与其他目的地比较有属于自己的某些差异化的优势,即其能够维持、提高其市场地位和份额的能力。布哈里斯(Buhis,1999)则从营销的角度说明了TDC是在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的能力。朱明芳(2007)认为TDC必须是双维度的,既要有吸引旅游者前来的能力,同时也具有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的能力。杨勇(2006)提出了TDC要重视对“文化”因素的分析,并详述了“文化”因素在TDC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张超(2002)提到TDC实质上是一种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战略。

2 TDC综合模型――概念性模型(ConceptualModel)的分析

克劳奇和里奇提出概念性模型是随着各种研究活动与思维方法的不断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广泛假设和概念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为人们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纽曼(Neuman,1994)认为,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问题域内的事物的描述,不是对软件设计的描述。概念的描述包括:记号、内涵、外延。其中记号和内涵(视图)是其最具实际意义的。因此,概念性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多种用途。克劳奇和里奇在1999年介绍了他们历经8年,经过7个阶段,才完成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性模型(A conceptual model of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随后,迪耶和金(Dwyer&Kim,2003)、易丽蓉(2007)、曹宁(2003)等都对克劳奇和里奇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性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2.1TDCM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许多学者(De Holan&Phillips,1997;Crouch&Ritchie,1999;Enright&Newton,2004;史春云、张捷,2006;郭舒、曹宁,2004等)认为,TDCM主要以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s)理论和竞争优势(Compefitive Advantages)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指目的地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禀赋方面存在的差异,而竞争优势理论则强调目的地长期以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目的地,其旅游竞争力可能还不如旅游资源缺乏的旅游目的地。克劳奇和里奇以新加坡和俄罗斯两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对比为例,说明了上述问题。众多学者(Crouch&Ritchie,1999;Enri曲t&Newton,2004;Dwyer&Kim,2003;黎洁,1999;郭鲁芳,2000;戚能杰,2004;朱应皋,2005等)也都是以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体系模型(见图1)为本底要素从而构建TDCM。

2.2TDCM的功能结构比较分析

TDCM的重要功能就是为旅游目的地提供一种提高其竞争力的理论思路和系统框架,旨在充分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以及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强化目前的旅游竞争力,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潜在竞争力。

克劳奇和里奇在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体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性竞争力模型(见图3),而迪耶和金(Owyer&Kim,2003)在前者模型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模型(见图2),两者的模型③基本相似。模型基本上由4个主要的部分决定:核心资源和吸引物(core resources andattractors)、支持性因素和资源(supporting factors andresources)、目的地管理(destination management)、限制性因素(qualifying resources)。(1)C-R模型中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是旅游者选择某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条件,它包括地理概况、文化和历史、市场联系、活动组合、市场联系和上层设施,而D-K模型中有6个决定TDC的部分:资源禀赋、人造资源、支持性因素与资源、目的地管理、环境条件、需求条件。D-K模型中资源禀赋和人造资源则相当于前者的核心资源部分,后者将游客可参与的旅游活动与设施统称为人造资源与资源禀赋分离,这样更能说明目的地的竞争潜力以及目的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戈迈兹里耶和米哈里克(Gomezelj&Mihalic,2008)认为,D-K模型中的资源禀赋、人造和支持资源构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前来的各种旅游特质。(2)c-R模型认为,市场关系即联系的纽带是至关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不仅要区分这些纽带关系(个人的和组织的)所涉及的对象,而且要决定如何去使用这些联系去刺激、引导游客到访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克劳奇和里奇认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中的市场联系部分有时也是不在旅游目的地管理者的直接控制之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同程度影响目的地管理者的决策。而D-K模型则将市场联系归为支持性因素和资源,认为旅游资源在被开发成旅游产品供游客体验时,其中市场联系这个环节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3)c-R模型将环境条件(宏观和微观)分为:全球环境和竞争环境。宏观环境指的是影响世界旅游业的全球性因素,微观环境则指的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系统的因素。他们把环境条件只是当作对C-R模型核心部分的作用力,并未上升到核心地位。D-K模型则将需求条件和环境条件上升到了决定TDC模型的核心因素地位。

克劳奇和里奇(Crouch&Ritchie,2003)在C,R模型中加入了目的地政策、规划与开发这一核心要素,其中的子要素包括旅游政策、哲学体系、理想愿景、目的地审计、监控与评估、开发等。这样既完善了c-R模型,使整个模型的功能发挥更加系统,又补充了D-K模型的不足之处,从而保证整个模型在实例研究中的有效性。

波特所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产业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供方的议价实力、买方的议价实力、替代品)、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以及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完整菱形钻石体系六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机会和政府)等竞争性理论,毫无疑问,都对以后的学者研究TDC模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就我国而言,我们国家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这种以套用波特的竞争性理论而构建的TDC模型是否同样适应我国的旅游发展呢?这一问题还有待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美国著名旅游学者冈恩(Gunn,2002)从旅游规划竞争性定位的角度,认为C-R模型(2000)将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纳入到旅游规划过程中,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旅游规划的复杂性。因此,此种TDC模型也是得到肯定的。比较经济学指出,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特点,有助于认识该事物,马克思称之为认清事物现象的“钥匙”。利用这一方法,恩利特和牛顿以C-R模型为理论指导分析了香港的TDC;戈迈兹里耶和米哈里克以D-K模型(稍加修改)为理论指导分析了斯洛文尼亚的TDC。

3 TDC核心因素模型――简约性模型(Concise Model)的分析

因为模型描述的大多是复杂的事物现象,所以模型的构建还是要以简约为主。简约性模型意为能够以最小的复杂性实现最大程度的解释力。但是简约性模型不等同于简单性模型,前者意图明确、简单明了;后者意在表面、有待深化。

郭舒、曹宁(2004)认为国内学者在TDC研究领域存在6种观点,并指出这些研究并未清晰地描述TDC所涉及的诸多方面问题,由此,他们通过对64位相关专业的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得出提升TDC的六个关键性问题,并构建了“核心六因素联动模型”(见图4);易丽蓉(2007)针对D-K模型的不足,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改,使模型更加简洁顺畅,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利用路径分析,得出了"TDC五因素模型”(见图5)。以上两种核心因素的TDC模型均都力求简洁,以最关键的核心因素来表达提升TDC的理论解释。

普恩提出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要适应“新型”旅游,则必须实行更大的战略导向,并提出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具有竞争力的4项主要原则。戈和高沃斯(Go&Govers,1999)提出衡量不同目的地竞争地位的7个方面的特征。哈森(Hassan,2000)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TDC的4个决定因素。以上学者所构建的简单的TDCM,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影响TDC的一些因素。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看,模型中每一个子因素的大小可以看成是在某一变量中的子因素被反应的程度,这就说明了通过重视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解释模型的性质。因此,由于以上学者的TDCM中未指名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故这些模型仅是简单性模型。

竞争力模型范文第4篇

引言

会展产业作为关联带动的朝阳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空间格局的无限拓展,使得会展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会展产业类型层出不穷,会展数量规模年年攀升,但相较于国际会展强国仍相距甚远。这就迫切需要对会展产业进行深入剖析,准确把握会展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以便指引会展产业的竞争实力的提升,进而发展中国特色会展,参与国际化竞争。

一、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简析

(一)钻石模型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产业竞争力由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及两个辅助因素――政府与机会共同决定,基础因素与辅助因素相互关联、彼此作用。

(二)新钻石模型

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认为,产业竞争力的本源性变量应该是产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其对波特的钻石体系做了一定的修改,提出了发展的波特钻石模型――新钻石模型。该模型增加了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这一要素。

二、会展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

(一)内生――外生因素分析

任何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因素都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会展产业亦不例外,其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着会展产业的竞争力,其中,内生因素是关键,是会展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外生因素是补充,是会展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1.内生因素。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内生影响因素,是会展产业自身所生成的,通过产业内部要素协同作用的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内部力量,如产业规模与实力、产业组织结构、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产业创新能力等。

2.外生因素。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外生影响因素,是从会展产业外部生成的,并融汇到产业内部起作用的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外在因素,包括区域发展水平、国际化程度、相关产业链、政府相应政策、法律法规完善程度等等。

3.内生外生因素的关系及模型架构。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提升其会展产业竞争力,必须依赖会展产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意即会展产业竞争力=会展产业内生影响因素×会展产业外生影响因素。

(二)基础――核心――环境因素分析

从内外因层次来看,会展产业竞争力所涉及的因素复杂繁多,不可能所有因素都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将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内外因进一步细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细分为基础因素、核心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层面。前两者是由内在因素分化而来,后者是由外在因素总结而来,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1.基础因素。基础因素是会展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影响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设施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

设施资源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和必备专项设施两部分。公共基础设施指为居民基本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城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设施、通讯设施、服务设施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会展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会展产业竞争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必备专项设施主要指会展场馆的建设。会展场馆是会展业的物质承担者,一切会展经济活动都依赖会展场馆,会展场馆设施直接决定了会展的规模与级别,进而影响会展产业竞争力。

资金资源决定着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资金供应。尤其是会展密集型产业,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其产业规模就不可能扩大,技术水平就不可能改进,竞争力更不可能提升。

人力资源支撑着整个会展产业价值链,对会展产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执行实施和服务管理等体现着会展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所以会展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会展产业的竞争实力。

2.核心因素。核心因素是会展产业发展的内核条件,是影响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主要包含企业素质、技术创新、产业集群、产业组织结构等。

会展企业是会展产业的载体,会展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与该产业内的企业素质密切相关。会展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程度、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越高,则会展产业的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技术创新是会展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是会展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技术创新有利于优化会展产业结构,改善管理方式;有利于重组会展产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实现产品差异化,抢占新产品市场等。

会展产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上中下游配套产业的协调及与会展相关产业的支撑。会展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实现产业内高度分工协作,提高产业效率;有利于同业之间加强竞争与合作,激发技术创新;有利于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形成专业化市场。

产业组织结构也影响着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会展产业的整体组织状况、集中规模程度、分工协作水平,均会在一定程度作用于会展产业竞争。经时间的积淀和实践的证明,会展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整合集聚的产业规模效应,更需要协调配套的产业组织结构。

3.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会展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是影响会展产业竞争力的辅助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竞争环境、政府政策制度环境。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市场竞争在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产业技术的创新中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展产业要提升其竞争力,就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政府的政策导向关乎整个会展行业生存与发展。会展产业是融合会议、节庆、展览等多种业态的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法律法规的规范。在产业竞争过程中,政府可以维护正当的市场秩序、改善基础设施;可以投入适当的资金和人才,推动会展产业创新;可以促进合理的兼收并购,调整产业结构;同时,还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4.基础――核心――环境因素的关系。基础因素和核心因素对会展产业竞争力具有直接性影响,其中核心因素起关键主导作用,基础因素起基本辅助作用。环境因素对会展产业竞争力具有间接性影响,并通过直接性影响因素作用于会展产业竞争力。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系统化层次分析影响会展产业竞争力因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会展产业的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着产业的竞争力,会展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会展产业内生――外生两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二是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内外生因素又可进一步具体化,其中内生因素可细分为基础和核心因素,外生因素可细化为环境因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会展产业的发展,影响会展产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演进和变化。因此需要根据城市会展业发展实际过程进行动态的观察研究,并适时地做出适应性调整,以为国内各城市的会展业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同时,文章所提出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模型,是否可以真的可以有效指导会展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竞争力模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品牌竞争力PLS测评

一、引言

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最显著的代表,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竞争已经逐步提上了战略日程。然而,目前房地产业真正实现品牌化经营与发展的企业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普遍缺少优秀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经营手段,甚至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良好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则要归结到理论研究分量的不足。可以说,品牌竞争力是一种经过整合后的综合能力,影响其能力的各种指标并不是独立的,相反是错综复杂,存在着多重相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在现有的研究中,所研究出来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合理性不强,如研究的较多的AHP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最小二乘法等都不能适用于多重相关的指标变量,而为了规避这一问题,又通常仅选取少数几个解释变量,但这必然造成信息的损失和难以估计预测精度的问题。正是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目前还没有一套好的测评指标和模型,所以企业不能准确评价自己品牌竞争力的强弱,没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本文采用PLS回归法来分析评价房地产的品牌竞争力。

二、房地产品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房地产品牌竞争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概念,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评,可以从以下两个层次展开。如表1所示。

1、外部延展层次

该层次又包含两个亚类层次,即市场反应层次与客户反应层次。市场反应层次是为了衡量房地产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这一层次包含三方面指标,即销售额、盈利额和市场占有率。客户反应层次是用于衡量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包括知名度、满意度、忠诚度。

2、内部运作层次

内部运作层次是企业为了提升品牌竞争力而在内部经营、管理上所采取的方法策略。如果前两个层次是品牌竞争力的外显,那么内部运作层次就是品牌竞争力的内涵,是它的核心部分。该层次指标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产品策略、市场策略以及终端策略。产品是品牌建设的根本,对于房地产而言,产品策略体现在品质、设计以及定位三个方面。即品质要做到精益求精,设计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定位是产品成败的根本。市场是品牌建设的关键,市场策略应把握好三个环节,即品牌诉求、营销推广,以及尤其要注重的关系营销。终端是根据地产行业的特点而特别提炼出来的,终端是房地产企业进行良好品牌形象塑造与维护的前沿阵地。终端策略中又涵盖三个关键点:房产地段、交通状况、物质服务。

三、PLS回归计算房地产品牌竞争力

设品牌竞争力测评中有1个因变量(品牌竞争力),y,p个自变量x1,…xp,)。X的各要素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相关性,直接导致了最小二乘估计量失效,如果按照普通的模型算法,将会使模型出现病态,破坏参数估计,扩大误差,丧失稳健性。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房地产品牌竞争力建模中,引进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

1、PLS回归简介

PLS回归方法建模的基本思想是:对于p个品牌竞争力要素(x1,x2,…,xp)和品牌竞争力Y,分别进行n次测量,取得n组样本点。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步,对自变量进行主成分提取。假设第一轮对X提取的主成分为t1,实施Y对t1的回归,如果回归方程已经达到满意的精度,则算法终止;否则,利用X被t1解释后的残余信息进行第二轮的成分提取。如此反复,直到达到一个满意的精度为止。PLS回归方法不仅有效地提取了对系统解释性最强的综合变量,剔除了多重相关信息和对模型无解释意义的干扰信息,而且还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阶数,便于建立模型、解释模型。

2、算法推导

从该式可以分析出,影响企业甲的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市场占有率、知名度、房产品质、设计风格、关系营销以及卖场的交通状况。反过来,也就说明了企业甲应对这些方面加以重视。再用层次分析法可以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逐层加权求出企业甲品牌竞争力的综合值,同理,也可求出企业乙的品牌竞争力的综合值,两者加以比较即可知道二者之间品牌竞争力的高低。一般的做法是与行业领先者的品牌竞争力综合值相比较,找出自身与其的差距,从而明确追赶的方向。

四、结束语

竞争力模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波特菱形竞争理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波特菱形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EPorter在1990年对国家形成整体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提出,因此也称为波特钻石模型。[1]波特认为,“集群”的观点能够指导形成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相关行业以及特定组织机构的更具有竞争力的新贸易方式。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已快于制造业,远远超过农业,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增速也超过同期商品贸易,其总额占全球75%左右。不论从国民产值还是就I率来看,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性的地位愈发重要。任何产业,无论其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禀赋,竞争力大小都决定于六种要素上:资源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决策、政府行为、机遇。[2]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低,贸易竞争力弱,贸易逆差持续三年超过1000亿美元。“G20峰会”同志特别强调要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包容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面对形势严峻的服务贸易,有必要研究其竞争力以提高在国际经济上的地位,促进世界联动式经济发展。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综述

随着贸易服务业分工的发展与完善,世界各国间的服务贸易交换日益扩大,逐渐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新焦点。但关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林淑玲(2015)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得出其竞争力较弱[3];舒燕(2011)通过主分量分析,对原始变量降维线性变换成互不相关的主成分变量结合差分对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4];卢素梅(2006)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五个角度分析影响服务贸易的因素[5];李晓峰、漆美峰(2013)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对中国和美国服务业出口竞争力进行研究[6];杨东升(2015)将境外高等教育消费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对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7];张瑞雪(2013)对金砖国家中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得出要大力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提高开放度与竞争力[8]。由此看来,鉴于我国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问题,有必要通过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提高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

一个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在该国服务贸易总量上,包括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贸易顺逆差情况、占世界份额以及世界排名等。自2000年到2015年,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作为唯一的进入全球前十强的发展中国家,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然较低,对外开放程度明显不够。从本国的角度、来看,服务贸易总额占国家外贸总额的比重相对偏低。就2015年来看,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713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145%,可出口总额才达到2880亿美元;而同期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为 148%、73%、53%、51%,分别是中国的302倍、149倍、108倍、104倍。表1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单位:十亿美元

国家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份额进口总额占全球进口份额世界46751000%45701000&美国690148%469103%英国34173%20545%中国28849%42596%德国24653%29264%法国23951%22449%注: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自商务部服务司,其他数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一)TC竞争优势指数

即贸易竞争力指数,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9]。下面,将服务贸易行业定性化为某一具体产业,对2015年的TC指数进行计算:

TC=Xij-MijXij+Mij=-0192

其中: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Mij为i国j产品的进口,Xij-Mij为i国净出口,如果TC指数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弱;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基本持平。由此看来,我国服务贸易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甚至低于国际水平。

(二)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的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于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的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相比具有的相对优势[10]。

RCAij=(Xij/Xtj)(Xiw/Xtw)=055

其中,Xij表示j国家出口i产品的出口额,Xtj表示j国家的总出口额;Xiw表示世界市场上出口i产品的出口额,Xtw代表着世界总出口额。RCA小于08,意味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稍微较弱,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在国际上不具有优势。

(三)CA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

产业内部一般不仅有出口而且又存在进口,上述RCA指数只考虑了一个产业出口所占总体的相对比例,并没有考虑到其进口的影响[11]。CA指数越高,服务贸易产业的国际地位越高,竞争力越强,该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被认为是越弱的。根据我国2015年统计数据可得:

CAij=RCAij-Mij/MiMwj/Mw=-059

可知,我国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小于0不具有比较优势,相对来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其中,Mij表示i国家在产品j上的进口额,Mi表示i国家在某时期的总进口额,Mwj表示产品j同期在全球市场的进口额,Mw表示全球在同一时期的总进口额。

(一)实证模型设定与检验

设定STC表示服务贸易竞争力大小,FOP表示一国服务贸易产业具有的生产要素,指标量选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DC表示需求状况,数据来源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RI表示相关产业,这里数据选用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CS表示企业战略与政策,用农业与部分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全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比重来衡量;机遇OPT这一因素用对外开放度量衡量,政府行为为辅助因素且由于服务贸易涉及面的广泛性,数据的偏差性对结果衡量可能有偏,因此暂且先不考虑,则可构建表示服务贸易竞争力强度的模型如下:

STC=β0+β1FOP+β2DC+β3RI+β4CS+β5OPT+μ(1)

上述模型中,STC表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衡量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强度;模型自变量有五个,分别为:FOP、DC、RI、CS、OPT。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但被解释变量值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无法Ρ淞拷行对数处理,但将进行偏相关系数检验排除变量内生性的问题;β表示各个自变量的系数,意味着对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解释的贡献度; μ表示其他无法观测到的随机干扰因素,包括气候对经济的间接影响、消费者心理倾向、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由于三项衡量竞争力指数的特点, RCA指数表示一国出口与世界出口能力的比较,衡量的是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竞争力的强弱;CA指数反映了一国服务贸易在本国全部产业和世界各国该产业的竞争力,两项指数均衡量的是一国相对世界他国的地位,而TC指数反映的是本国国家内部服务贸易对其全部贸易的竞争力大小,这正是我们所研究的,因此模型被解释变量选取TC指数作为数据来源更具有解释力。

虽然上述回归效果较好,但经济现象问题的研究经常由于数据之间存在自相关导致模型参数不具最优性、统计检验失效,且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就DW值我们无法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自相关,因此进行偏相关系数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4偏相关系数检验结果

(二)模型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说明,运用Eviews运算,检验结果表明,决定服务贸易产业的生产要素、其他相关产业以及机遇在1%的显著性水下通过检验,表明这三项因素对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战略结构这一影响因素在5%的水平下显著,虽然计量结果得到人们的需求状况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表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考虑到数据指标选择存在一定的偏误性,这里依然可以解释人们的需求状况也是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整体回归效果上来看,整体模型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并且模型的拟合程度达到9585%,说明五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说服力较强。

服务贸易行业所具有的生产要素越丰富,则其生产能力越强,对其竞争力自然表现为正向作用;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越能促进服务贸易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并且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服务贸易竞争力越强。

四、结论和应对策

(一)加强对外谈判,扩大市场准入,优化产业结构

面对在竞争力上处于劣势地位的服务贸易行业,强化全社会共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自主意识,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注重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注重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改变我国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现状,提高服务贸易综合国际竞争力。(二)降低服务贸易门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扩大贸易自由化程度,鼓励和支持降低、减免关税,落实WTO五项基本原则;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增强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发展服务产业,充分重视国内服务产业的发展;出口以服务贸易重点行业为重点,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渐进开放国内市场,将国内市场作为服务贸易的后援团。

(三)加强服务贸易法制确立,完善服务贸易体制管理

加强国际贸易谈判与“经济外交”;对服务贸易对外谈判进行国内立法;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制定有效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处理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关系,建立完善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协商机制。可以以中央为龙头,成立自上而下的国际服务贸易小组或者委员会,专门负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政策立法等等。

(四)提供有力的公共财政保障 ,给予服务业合理的优惠政策,有效应对服务贸易壁垒

国家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公共财政保障措施,基本保障稳定国际服务贸易的稳步向前发展,政府适时的给予合理的优惠政策,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活力,利用GATS实现对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跨越,增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实现服务贸易国际化、自由化、法制化、系统化。同时,这也是“G20峰会”主旨所在,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营造优良营商环境。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促进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卫平,朱述斌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6

[2]王东,赵天南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分析[J].淮南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3]林淑玲基于钻石模型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5

[4]舒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

[5]卢素梅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相关分析[J].北方经贸,2006

[6]李晓峰,漆美峰中国和美国服务业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3

[7]杨东升辽宁省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J].对外经贸,2015

[8]张瑞雪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金砖五国”的国际比较[J].经济纵横,2013

[9][10][11]庄惠民,包婷基于服务贸易开放度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中国经济,2014

[12]崔庆欢,张如庆中国服务贸易壁垒的测度及中美比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

竞争力模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绿色发展;GEM模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07

1 引言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炭企业,煤炭企业可谓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由于我国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煤炭等一次性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大量浪费,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笼罩上了一层大大的阴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因此构建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企业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构建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也成为学者与企业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 我国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

通过阅读大量现有文献,总结出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概念为:煤炭企业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理论指导,重视生态因素影响,利用高新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充分应用,进而使企业获得利益的同时有效的对生态环境及时保护,使煤炭企业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内涵涉及到企业管理生产的方方面面,首先,管理方面,企业的管理制度指导着企业的各种经营行为。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想构建自身生态竞争力必须制定生态化的管理体制。其次,生产方面,企业的产品源于生产线,对于煤炭企业构建生态竞争力生产层面是主要内容。生产线能否生产出清洁、环保的产品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态化程度。再次,文化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必须首先“生态化”,企业可以定期开展以“生态化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员工积极参与进来,进而使生态化日渐人心,只有这样生态化才不是虚口号,而是会参透到员工日常办公中。

3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全民物质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巨大的改变,在诸如汽车行业等领域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俨然人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2013年我国总计燃煤量达到36亿吨,这个数字代表我们国家比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烧的煤还要多。上一个达到这个消费量的国家是1860年的英国,但这之后的几年,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数据显示,发达国家近几年都实施了减煤计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图1所示,中国煤炭排放量远远高于了发达国家煤炭排放量。无论是能源的消耗,还是自然环境的污染,对于被开发地区都是巨大的灾难。

不仅如此,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还要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是煤炭企业的大任务。如何生态化的化解过剩产能的更是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更是要求煤炭企业提高办矿标准,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力求向中高端迈进;产品的质量既煤炭要向清洁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转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闲置人员要做好分流工作;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都是在要求煤炭企业实现生态化发展,提升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

4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择利用GEM因素分析模型,来分析我国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而更好的评价我国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加拿大的两位大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首先提出的GEM因素分析模型。该模型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是一种分析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该模型主要是对影响企业竞争发展的六大因素进行分析,这六大因素分别来源于市场、基础和企业,包括:本地市场、外地市场、资源、设施、企业结构和相应战略、相关辅助产业。因此,本人在对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内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GEM模型所提供的影响竞争力六大要素,全面分析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见图2。

(1)“管理体制创新因素”。由于煤炭企业运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而且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机制缺乏活力,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国家干预较多,行政管理体制较为陈旧,没有相对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尽管很多企业针对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改革,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想要评价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下才能实现。管理体制创新因素对应GEM模型的“企业结构战略”因素。

管理理念的改革创新是煤炭企业改革的第一步。管理理念的定位决定了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下去,更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方针政策。在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创新的管理体制与理念,才能恢复煤炭企业的骨干市场竞争力。深化改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进行系统性思维、开放式思维等的训练培养,并结合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手段,改进原有的管理方式,进而提升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使煤炭企业逐步走出经营困境。

(2)“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保证企业经久不衰,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人力资源的状况及其更新能力保证了煤炭企业持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水平,确保了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质量。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配置要顺应时局的变迁。如今,煤炭企业和钢铁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化解过剩产能。在去产能的过程中,煤炭系统有近130万人需要下岗安置。煤炭企业如何做好自身的瘦身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生态竞争力也是万分关键的。首先,对于需要离开企业的员工,煤炭企业可以启动就业扶持计划,帮助这些员工转岗就业;其次,对于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之内的员工,可以实施早退政策;最后,对于就业困难员工可以实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保证企业员工分流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企业瘦身。当然,煤炭企业现阶段人力的主要任务是分流安置员工但也不代表不会引进新的人才。鼓励企业挖掘现有潜力,以人才的知识、能力、技术专长与其岗位和薪资的匹配建立多元招聘体系标准,保证新员工的质量,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

(3)“市场因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产品有没有市场。什么样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这样的产品才会热销。市场是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如今,环保日渐人心,高能耗、重污染的产品已经不受大家欢迎,甚至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抵制。因此在发展生态经济的环境下,对于煤炭企业已不仅仅考虑煤储量有多少,而应该注重市场影响、生态发展的作用。

市场给煤炭企业的讯号是:从2016年开始,要陆续降低大约10亿吨产能。《意见》中明确要求煤炭行业用3年到5年时间,实现5亿吨左右煤炭产能的退出,并且实现5亿吨左右产能的减量重组。之所以要降低产能,是因为煤炭企业的产品不再符合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零污染、低排放、节能环保的产品。因此煤炭企业必须积极转型,化解过剩产能,发展生态竞争力,实现近零排放的新型煤炭利用工艺,提高加工转化煤量比如像发电、热电厂、煤基氮肥制造、新型煤化工,尤其要提高新型煤化工耗煤,提高煤炭的洗选加工转化率,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最终实现企业扭亏脱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4)“技术研发因素”。现如今,煤炭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单一、高污染、利用率低等,这深深的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我国煤炭企业对于煤炭基础理论的研究及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皆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我国煤炭企业科学研发资金投入不足,装备水平差,产业技术人才缺乏,劳动效率也不够高。另一方面,煤炭企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好多科研成果只是停留在研发阶段,没有能够很好有效的推广使用。这一因素也影响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生态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一是,要推广近零排放的新型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这一技术可使单位煤炭的污染物较之前降低70%甚至90%。二是,通过优化煤炭利用的工艺结构能使煤炭消费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50%-70%。三是,发展新型煤化工,提高新型煤化工耗煤量。“技术研发因素”对应GEM的“资源”因素。

(5)“政府因素”。我国的煤炭企业,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承担好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发挥好企业自身的社会职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号召,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执行,建立生态化企业进而为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今年国家政府一项重点工作是指导煤炭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扶持煤炭企业做好全面的瘦身工作,帮助煤炭企业整体的升级改造。而且政府会加大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力度,要求全面提升煤炭产能清洁化和利用率,进而提升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意见》将会成为我国煤炭企业脱困升级的指明灯。

(6)“应变转化因素”。煤炭企业不同于制造业等行业,煤炭企业产品较为单一,产业链相对较短。而且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可以说如果没有了煤炭,煤炭企业也不复存在。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尽早做好战略规划,发展多元化经济模式,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如今大的市场环境也急需煤炭企业做好应急转型工作。原来的煤炭企业已经不再能够满足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应变转化因素”对应GEM的“相关辅助产业”。

5 结论

本文针对煤炭企业的经营困境提出了构建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并根据GEM模型分析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管理体制创新”、“人力资源因素”、“市场因素”、“技术研发因素”、“政府因素”、“应变转化因素”这六大因素主要影响了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构建。而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是通过各种因素在煤炭企业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的相互作用逐步完成的。如今我国煤炭企业也应该明确的意识到构建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企业内部生态管理,完善生态化管理体制建设,引进高新科学技术与设备,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培育企业的生态文化,吸纳核心技术人员,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构建企业的生态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克洪.“十三五”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战略构想[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1):4043.

[2]肖黎春.深化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改革的具体路径[N].安徽日报,2013.

[3]王文良.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4]徐建中,朱美荣.知识视角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08:196200.

[5]赵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印刷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6]黄璐茜.生态位视角下安化黑茶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D].株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竞争力模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低碳竞争力 理论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伴随低碳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关注低碳经济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学者开始认识到保持和提高低碳竞争力的重要性[1,2]。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竞争力的研究工作见之不多,且多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建筑、食品、林木等机电企业的低碳竞争力,缺乏从宏观角度研究城市的低碳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从低碳经济角度研究城市的竞争力,将节能减排纳入城市竞争优势范畴内,使其客观清晰地认识自身在未来低碳模式下的发展状况和优劣势,从而科学制定低碳发展战略。

1 城市低碳竞争力的研究理论基础

1.1 竞争优势理论 ①市场竞争力优势理论。其代表有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以及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成本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是否占有和控制世界上的资源产地,是否具有生产上的高效率技术和组织方式。马歇尔认为当企业集聚时,由于大量生产要素集聚所产生的相互积极影响,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②体制竞争力优势理论。在资源禀赋意义逐渐下降的情况下,竞争优势的研究转向更深层的体制性层面,主要以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为代表。他们认为竞争力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在目前和未来各自的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劳务的能力,或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③其他竞争力优势理论。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一个国家的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低;以熊彼特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竞争力优势主要是以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创新为依托;以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的环境,强调竞争优势是制度安排的产物。

1.2 低碳经济理论 低碳经济一经提出,便受到各种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学术界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此处重点阐述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的相关研究。①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关于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观点,即“脱钩发展”和“环境库兹涅兹曲线”。脱钩发展认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途径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脱钩”。Grossman于1991年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格鲁斯曼认为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增大,达到某个临界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程度下降,环境得以改善和恢复。②减排成本。部分人对发展低碳经济存有顾虑,认为会额外增大社会成本,得不偿失。但英国能源白皮书认为,有效处理气候变化所需的成本其实很小,仅相当于2050年全球GDP的0.5%-2%。尼古拉斯・斯特恩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中,定量评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指出如果目前全球每年投入1%GDP的减排成本,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

2 城市低碳竞争力概念

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机构与英国第三代环境主义组织联合的研究报告《20国集团低碳竞争力》中,将低碳竞争力定义为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能力。本文认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因此,城市低碳竞争力指城市在低碳排放的约束下,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具有的为其居民创造物质财富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实现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脱钩的能力。其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量,目的在于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低碳竞争力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其中,经济竞争力指促进经济增长,为居民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社会竞争力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环境竞争力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能力。三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图1所示,模型底部表示人类发展所依赖的三个资本之间的限制性关系,即环境容量限制着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制约着经济发展;三个支柱分别代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竞争力,上部的三角形表示城市低碳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水平的一种竞争优势能力。

3 城市低碳竞争力特征

3.1 系统性。城市低碳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竞争力,是由产业结构、价值观念、技术水平和政策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创造和维持的。其强弱取决于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仅注重某一因素或几个因素,导致盲目性和片面性,产生短板效应。必须从整体出发,始终把握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功能,才能增强城市的低碳竞争力。

3.2 动态性。城市竞争力是自身资源与外部环境通过制度与机制发生综合作用的结果,自身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而外部环境因素更是瞬息万变。因此,城市低碳竞争力是个动态的系统,不仅其大小会变化,其内涵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必须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的低碳竞争力。

3.3 相对性。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某一时点去观察不同城市的低碳竞争力现状,是可比的。另一方面,从不同的时点去观察同一城市的低碳竞争力发展变化状况,同样具有可比性。只有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才能体现城市竞争力的大小,并分析其发展演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因此,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4 开放性。根据系统论观点,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力和信息的交换,通过不断吸收新的要素,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变化,并将城市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优势“输出”到周边地区甚至更大的区域,占有或支配更广范围内的资源,带动区域的发展,才能具有竞争力。开放性反映了城市的集聚和扩散的功能。

3.5 差异性。不同城市自身条件不一样,城市政府的政策手段等因素也不一样,导致城市低碳竞争力呈现差异性。培育城市低碳竞争力可以从城市的差别优势出发,权衡自身在区域的角色定位,把城市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一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4 城市低碳竞争力理论模型

基于低碳经济和城市低碳竞争力内涵及特征,借鉴波特[3]、IMD[4]、和倪鹏飞[5]等学者或机构的城市竞争力模型,本文认为城市低碳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低碳竞争力,并且受区位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城市文化、政策制度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支撑,见图2。经济竞争力指促进经济增长,为居民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社会竞争力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环境竞争力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能力。三者相互影响、制约和加强,只有综合提高三者的竞争力,才能提高城市的低碳竞争力。

模型中,产业结构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决定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节能减排的重要因子。区域禀赋指专属于一个特定区域、基本上不可转移的地域性特征,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区位交通、土地资源和城市印象等。基础设施指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能源、给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和防灾系统等。城市文化指城市居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包括城市生活环境、方式和习俗。政策制度是城市管理者制定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准则。发展低碳经济,需制定合理、正确的政策和制度,倡导低碳生活理念,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技术创新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经济社会系统的巨大变革。低碳发展离不开先进科技支撑,须重点开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品的研发工作。

5 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城市低碳竞争力内涵及理论模型,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可比性和动态性等指标遴选原则,本文采用三层框架体系,目标层为城市低碳竞争力指数,准则层包括经济低碳竞争力、社会低碳竞争力和环境低碳竞争力,指标层则为具体的指标,见表1。

6 结语

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城市消耗全球85%的资源和能源,排除85%的废物和CO2[6],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城市的低碳化发展。通过研究城市低碳竞争力,有助于城市客观清晰地认识自身在未来低碳模式下的发展状况和优劣势,科学制定低碳发展战略。此外,研究不同城市的低碳竞争力,有助于整体把握我国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状况和方向,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崔健.日本产业低碳竞争力辨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5-110.

[2]潘家华.走低碳之路提高国际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0-4-12,(23).

[3]MichaelE・Port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Th

eFreePress,1990.

[4]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Z).1997.

[5]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颜文涛,王正,韩贵锋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指标及实施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1,(3):39-50.

作者简介:

竞争力模型范文第9篇

当今,旅游品牌、旅游目的地理论研究不断兴起,更多学者将目光集聚到旅游品牌策略上来。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设计、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等成为研究重点。但是,无论从实践还是到理论都没有深入到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研究,而品牌竞争力是旅游目的地提升自我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促进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的提升,以吸引各种资源,最后达到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目的,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问题。

2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

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出发,对于竞争力形成过程的认识亦有所不同。品牌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外部消费者和内部员工所感知的、企业所表现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品牌表现形态。综观国内外学者的文献研究,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可定义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凭借其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经过整合和优化而形成的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信誉度和忠诚度的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对于大量的人才、物力、资金、信息等资源的由外向内的吸引力。

3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模型构建

文章主要依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学院提出的国际竞争力模型以及国内学者许基南提出的品牌竞争力模型,认为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模型为以下公式(1):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资源×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环境×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过程(1)用数学模型表示为:TB(X)=F(TR(X)×TE(X)×TP(X))(2)式中TB(X)表示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自变量的函数;TR(X)表示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资源;TE(X)表示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环境;TP(X)表示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过程。

4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4.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是用来反映各个指标因素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影响,因此,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比较真实和客观地反映指标要素与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关联性、科学性、正确性和完备性。

4.1.2综合性原则

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涉及各个方面、很多要素。综合性原则要求选用指标体系和设置指标体系应当全方位考虑,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能够综合反映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各个方面。

4.1.3独立性原则

根据一般的复杂系统理论,指标体系应从众多的变量中依据其重要性和对指标体系系统贡献率的大小顺序,选择出数目足够少的,但却能表征该指标体系本质行为的主要成分变量。

4.2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主要依据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模型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并且借助于国内外学者对于竞争力、旅游目的地品牌和品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等,同时基于上文所述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原则,建立了如下的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3基于AHP方法的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如下:①建立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结构层次模型。②构造判断矩阵。③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一致性检验。④一致性检验。检验使用公式:CR=CI∕RI(3)其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可以由公式:CI=(λmax-n)∕(n-1)(4)得出,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分别为:对于1阶、2阶判断矩阵,RI只是形式上的,按照判断矩阵定义,1阶、2阶判断矩阵总是完全的一致的。当阶数大于2时,CR<0.10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4.4构造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判断矩阵

根据专家咨询打分的方法(专家主要靠朋友介绍和自我联系)建立各个指标的成对矩阵,并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验证一致性如下:

(1)考虑“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下旅游城目的地品牌竞争资源、旅游目的地地品牌竞争环境与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过程的成对比较,则形成的重要性判断矩阵为表2:计算得出:λmax=3.015,CR=CI/RI≈0.022<0.10,符合一致性。

(2)考虑“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资源”下的旅游水平成对比较,则形成的重要性判断矩阵为表3:计算得出:λmax=4.08,CR=CI/RI≈0.041<0.10,符合一致性。

(3)考虑“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环境”下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才环境成对比较,则形成的重要性判断矩阵为表4:计算得出:λmax=4.008,CR=CI/RI≈0.035<0.10,符合一致性。

(4)考虑“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过程”下的品牌定位能力、品牌传播能力、品牌可持续发展能力、品牌管理能力成对比较,则形成的重要性判断矩阵为表5:计算得出:λmax=4.026,CR=CI/RI≈0.012<0.10,符合一致性。

(5)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验证一致性。依据以上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以及一致性的结果,得到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指标体系层次总排序的结果为表6。

5研究结论

5.1一级准则层结果分析

从表6中可以得出,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资源所占权重为0.620,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环境为0.117,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过程为0.263。因此,在整个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模型的分析中,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资源是主要变量,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过程次之,而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环境是所占权重最少的变量。从表6中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资源在整个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环境应该作为建设整个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背景性条件,在以上两个变量因素的基础之上,则需要通过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相互主动性竞争,对稀缺资源进行吸引,从而达到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目的。

5.2二级指标层结果分析

(1)在一级指标“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资源”下,包括了四个指标。其中旅游资源为0.159、基础设施条件为0.085、文化品位为0.234、旅游水平为0.522。其中旅游水平的重要性比较高,说明各个旅游目的地旅游水平的高低对这个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化品位主要包括民间习俗、传统风俗、现代节庆等人文活动,这些具有价值的人文活动是很珍贵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资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等,是主要的旅游品牌资源,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性较前三个要弱一些,但是一个旅游目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会更加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观光。

(2)在“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环境”下,包括四个指标:政治环境为0.615、经济环境为0.224、社会环境为0.103、旅游人才环境为0.088。其中政治环境的重要作用比较突出,政治环境主要考虑政府的政策法规、对旅游发展的支持能力以及公务员的素质等因素,因此可以看出政府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济环境的重要性较政治环境次之,它主要考虑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发展等因素,所以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水平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保证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提升的雄厚基础。社会环境主要考虑目的地文化环境、城市风貌、社会稳定等因素,整个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四个指标中重要性或贡献度比较低的是旅游人才环境,旅游人才环境主要应考虑旅游管理部门人员综合素质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因素,其对于整个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竞争力模型范文第10篇

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城市竞争力政府效率商务效率

一、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概述

1989年世界经济论坛(WEF,World EconomicForum)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国家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已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其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The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IMD自1989年起每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其评价结论对各国、跨国组织等决策产生较大影响。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方法俨然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研究的一种范式。

(一)IMD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IMD曾指出国际竞争力被定义为一国或一个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或者一个国家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以创造附加价值;或者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内部型经济和发展国际型经济,以创造并提高附加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IMD的国际竞争力概念基于国际市场的视角,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所能提供的良好的经济与制度环境的能力。其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都是基于这个认识而设计的。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是作为市场的主体,因此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于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二)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要素结构

目前IMD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总体结构仍然是沿用2001年推出的体系大纲。该体系由经济运行、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设施4个竞争要素组成,每个竞争要素又分解为5个子要素,共计20个子要素勾画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企业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所能提供的经济、社会和制度环境的能力。一是经济运行要素旨在反映国民经济的宏观表现,考察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为保持与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撑条件。二是政府效率要素旨在反映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影响。对政府为企业活动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制度的能力的评价。三是商务效率要素从企业创新、盈利、社会责任等方面对其竞争力进行描述与评价。四是基础设施要素与传统的基础设施概念不同,这里是广义基础的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公共设施、技术、科研、健康、教育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满足企业生产和运营需要的程度。

二、从国家国际竞争力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研究

伴随着竞争全球化的新时代,竞争不仅仅意味着竞争范围的国际化、竞争领域的全面化、竞争程度的激烈化、还意味着竞争主体的多元化、竞争方式的复杂化。自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卡关于贸易自由化对经济效率和生活水准的积极作用的言论开始,竞争就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得到广大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重视。

一些学者认为: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民族国家在政策和协商的方面一直占据中心地位。这从许多的名著中可略见一斑,例如亚当・斯密的《国家财富实质和原有的探析》、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等。全球层面上如世界贸易组织,区域层面上如北美贸易条约以及1992年的欧洲共同体等,所有这些都表明国家边界的作用或者是地位正在逐步削弱,国家的下层主体,区域或者城市,尤其是城市必须在未来的战略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的制定中,对心企业形成的支撑、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促进高校、研究机构等的有效技术交流联系等各个方面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波特也曾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及围观竞争主体产业、企业的地理集中性的效应角度听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无拘无束,他们可以随时按照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变动其所在城市或区域的地理位置,因此研究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时,国家可能不是最佳的划分单元,以至于“国家竞争的欧洲转向城市竞争的欧洲”。

国际竞争力的主体关注从国家竞争力、产业、企业竞争力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的转变,组要是因为城市本身重要性的凸显。一个由竞争力的城市,无论对所处的国家还是所承载的企业的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到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竞争主体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得到重视,使得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提升了日程,而有关国际竞争力以及企业、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和评价体系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三、IMD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四维导向分析

IMD国际竞争力模型将经济发展放在了全球化背景下,着眼于对塑造竞争环境的四种力量:经济运行、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设施。

(一)经济运行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焦点在于经济竞争,因此现代经济增长说为更好地理解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大贡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更推崇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意义。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关于经济运行包含以下五个指标: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和消费价格。

IMD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实行开放的经营模式,而开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可以通过较强的引进吸收能力吸引外国投资和贸易,也可以通过较强的输出扩张能力向外输出商品或资本。这两对力量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同:输出扩张能力给国内带来净收入,但未必带来就业机会;引进吸收能力则可以创造就业,但由于税收刺激政策等的影响,创造收入的能力相对较弱。换言之,城市要发展和提升竞争力必须致力于谋求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之间的平衡。

不仅如此,经济的持续增长既要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离开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单靠个人追求自我实现或仅仅强调社会整体利益都是不可取的,因此,社会凝聚力与个人冒险精神之间的平衡不容忽视,由此对各国政府政策的制定提出要求,成为支持国家竞争力的有力证据之一。因此,城市在谋求竞争力的同时,凝聚力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政府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其作用主要通过表现在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和管理公共事务、消除市场失灵弊端、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政府效率必须以以较小的行政资源投入来实现最佳的行政工作目标,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高效政府是指城市在行政过程当中的效率水平,其特征是:行政程序化、法制化、规范化,决策科学,办事效率高,公平、公正、公开,公务员素质高,机构精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在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政府效率是由公共财政、财政政策、组织机构、商业立法、社会体制5个指标来综合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城市政府的行政效率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一是要加强服务型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是关键。二是要坚持制度推动,实现科学规范运作。提高政府效率,制度建设是根本。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实现决策科学化;完善机关办公事务公开制度,加强阳光政务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做到职责明确,制约有效。三是规范工作流程,形成制度化管理。立足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围绕政府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三)商务效率

城市竞争力的高低,表面上体现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等级,实质上是全球化时代城市拥有、吸引、控制和转化稀缺要素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公司作为市场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其商务效率对于城市竞争力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力。IMD把商务效率评价指标分为五个大类:生产率、劳动市场、金融服务、管理水平和价值观。

商务效率的与商务成本有着紧密关系,而生产率是商务效率提升的核心因素。商业效率的提升核心在民营经济为主导的高效率企业形态及在劳动力成本上的国际比较优势。

此外,合理有序的劳动市场与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对商务效率的提升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例如在2012年IMD的得分榜(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SCOREBOARD 2012)上,香港位列第一,得到了一百分的满分,其次才是美国、瑞士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这表明香港地区的综合能力不可小觑,这与香港是全球仅次于纽约、伦敦的第三大金融中心以及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密不可分。

管理水平和价值观作为竞争力中的“软实力”有着重要作用。现代管理学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管理成果让人们认识到“管理出效益”,管理也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市场中来。价值观是艰苦努力的结果,是把所有成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

(四)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IMD将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划分为五个要素:基本设施、技术、科研、健康与环境和教育。

其中,基本设施主要指自然资源和交通运输能力以及能源消耗等情况。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是比较具有先发优势,而技术和科研则是后发优势。比如美国的硅谷,通过对科学和技术的投入,其辐射能力和世界影响能力巨大,又如瑞士的苏黎世,其金融中心地位对全世界的地位吸引了“谷歌”和“雅虎”把欧洲工程设计总部选择于此,这类城市竞争力明显较强。

同时,拥有健康和环境的城市对外来投资和高居住要求者有较大的吸引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人关注环境污染和生活质量,IMD的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启示我们对城市的健康和环境要更加注重。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对于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有着传承作用,影响到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就具有了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四、结语

城市改变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方向和基本方式,形成了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一国或一个国际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格局。现代城市在全球、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经济系统中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枢纽;而且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风险的大市场;它还是只是经济的策源地和创新基地;它也是先进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诞生地和传播源。城市在现代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城市的竞争力提升对于城市本身、地区和国家又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IMD提出了围绕提升竞争力的10大要素。一是创建一个稳定、可预测的法制环境;二是构造一个灵活和弹性的经济结构;三是对基本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优先投资;四是促进私人储蓄和国内投资;五是在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力;六是政府和行政管理需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方面努力创新;七是保持工资水平、生产率和税收之间的合理关系;八是减小收入分配不公,扩大中间阶层,确保社会结构的稳定优化;九是增加教育投资,尤其是注重中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的终身培训;十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整体协调,促进国民财富创造能力的持续提高,维护公民意愿及其所追求的价值体系。

城市是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核心,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城市群的崛起将对一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给世界城市体系带来崭新的格局。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而且发展极不平衡,提升城市竞争力伴随着城市化的整个过程,这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契机,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在很长时间内是我国的主要任务,而提升城市竞争力对我国提升后发优势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段豫龙,包关山,关峻.区域行政效能的绩效指标选择与评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2-38.

上一篇:企业竞争优势范文 下一篇:就业竞争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