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竞争”的竞争力

时间:2022-08-23 09:10:01

关于竞争,近来听到一个很有启示性的说法:“这辈子挣多少钱原来是定数!如果这个钱是你的,别人争也争不去;如果这个钱不是你的,你就是把别人杀了,这个钱你也享受不了。和气生财真有道理,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讲这番话的人名为胡小林,一位佛学界有名的“释商”。这些说法不论人们认同与否,都道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视角:原来商业竞争的事情也可以从“不竞争”的角度来思考,而且完全可能比竞争有更大的价值。

“跑”得太快,忘了为何出发

有读者可能会问:难道竞争不重要吗?是的,竞争很重要,不过笔者毋宁说:竞争的关键不在竞争上,而在“不竞争”上。

很多事情都有这样的规律:赢的关键不在赢,而在“不败”上,立于不败之地就离胜利不远了;发财的关键不在发财本身,而在背后的价值创造上――点石成金的手指永远比金子更重要;进而竞争的关键也不在竞争上,往往在那些“不竞争”的种种要素上。

想起学生时代的一件事情:当时很多同学想锻炼身体,于是一段时间里十来个同学总是相约就寝前去跑步。这本是很好的事情,可一跑起来,却发现谁也不甘落后,要被超过必定奋起直追,不一会儿整群人的速度都提起来了,这更像一场比赛。于是操场上一片急促的脚步声和各个争先的身影。结果一个星期下来,还在操场上锻炼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大家都“跑”得太快、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这在商业里也有普遍意义,商家并没有更聪明。比如:面对今年火得发烫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商普遍要做一个选择:是赶紧加大开工量,还是稳步开发?是趁着市场好赶紧套现,还是为下一个行业波动周期做准备?从现在的情况看,开发商们的争强好胜和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即使万科这样以稳健著称的企业也比原计划增加了45%的开工量!

据说草原上的羊群,走在前面的能够吃到嫩草,而走在后面的却总是吃剩下的,于是后面的羊会努力跑到队伍前面。这样,羊群为了争夺食物,都不愿落在后面,开始不断地往前奔跑。而前面的路上是否有危险,已经少有关注;脚下的草是否已经够吃,也少有关注――一旦欲望膨胀起来,脚下的草是永远不够吃的。

这恐怕是不少人竞争心态的写照。常反思自己是否跑得太快、跑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应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好的竞争要避开“火药味”

有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商业活动本身就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若按笔者所言,是否会削弱竞争力呢?

其实笔者所强调的只是事情的另一面:竞争在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最好的竞争往往在于能够发现事情“不竞争”的一面。

比如,西方最富盛名的“波特竞争战略”强调:企业运营一定要专一化,找到专一化的主攻方向,靠专一化的聚焦效应,使盈利能力超过行业的普遍水平。但企业实践的情形却往往相反。比竞争战略更早提出的“定位理论”的创始人里斯就总是表示:最头痛的事情是企业家会与竞争对手展开全线竞争:“我这个品牌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不能再多上几个产品‘全线出击’?”而这样的竞争结果,反而是削弱了自己的竞争能力。

这样看,最坏的竞争源自对竞争欲望的放纵,而最好的竞争是避开竞争中浓烈的火药味后,专一化和克制的结果。所以巴菲特说,他操作股票的时候,会避开所谓最有炒股氛围的营业厅――因为那里是让聪明人变愚蠢的地方。

“仁者无敌”的竞争力

除了这些西方的竞争理论外,东方的竞争理论也同样高明。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胡小林,他还有一些启示性的话语,例如:“当我遇到对立面的时候,就想起师父说的‘仁者无敌’,这个时候要检讨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仁。这个人跟我过不去,一定是我的问题,检讨自己。你放心,你的境界会越来越高!”

中国人讲究格局,常说:一个人心里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的事业。这是有道理的。对于“仁者无敌”我们往往会从“对外”的视角来看,如同林肯所说:“把敌人变为朋友,不就是‘消灭’敌人吗?”这确是非凡的竞争力:不仅消灭敌人,而且在壮大自己。

不过从“对内”的视角来看,仁者无敌也是管理者必备的竞争能力。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统治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可以说,管理者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把能人吸引到身边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是仁者无敌的另一层解释:既要有仁的心态,例如爱惜、包容的心态,又要有仁的能力,如知人善用、赏罚分明,才能使人杰为己所用。虽然刘邦常被人以流氓批之,但是在管理者之仁上,要比竞争对手项羽强得多了。

成长,才是至理!

最后,笔者认为无论是仁者无敌,还是专一化竞争,乃至其他尚未谈及的“不竞争”视角,都有一个基础――管理者的成长。或者说成长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仁者无敌需要一个管理者长期的成长、学习,才能一步步接近这种状态;专一化竞争战略,也需要管理者智慧和心性的成长,才能有意愿和能力不偏离轨道。

对于成长的力量,曾有个苹果树的故事给人很深刻的印象:一棵苹果树小的时候,一年结10个果子,但被人拿走了9个,它很难受;第二年苹果树结了50个果子,被拿走了40个……但是到第N个年头,苹果树已经成了参天大树,可以结上千个果子了,这时它会发现:被人们拿走的那些,它已经不在意了。

如同花草树木一样,成长其实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作为人最基本的一种生命力,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发生作用:思想的、行为的、心理的、能力的,等等。所以无论一个管理者是怎样的年龄,都永远有成长的空间。

因此,在竞争中获胜,最基本的是释放自己成长的本能。

(摘自《中外管理》)

上一篇:《时代》周刊60年的中国镜像 下一篇:裁员风潮下的办公室求生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