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4 02:21:41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技工院校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学校承担多门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笔者对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维修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维修》《新车检查》《配合件数控车加工》《AutoCAD》《手工电弧焊》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立项评审、项目推进过程的培训、项目中期检验、项目验收评审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建设过程标准化、建设内容规范化、建设经费预算化、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分为申报、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公布四个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分为教学文件准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上网等五个环节,并能根据技术要求的提升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评审分资料预审、查阅评审资料、现场汇报、专家独立打分与综合评审。

二、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课程理念更先进。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较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前瞻性。

二是课程内容更优化。精品课程标准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本地经济和本校教学实际,注重工学结合,优化精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突出精品课程的职业性。

三是教学方法更科学。通过课堂录像、教案设计和现场汇报,很多主讲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导”逐渐走向“引导”,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精品课程的针对性。

四是教学资源更丰富。吸纳多方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历经多轮全省教学培训与竞赛活动,教师们在教案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水平等方面又有新突破,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精准,形式多样,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五是教学条件更完善。在精品课程专项经费的扶持下,各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实习场地建O,促进了本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突出了精品课程的辐射性。

六是建设成果更丰硕。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推进质量和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进一步改建,学习任务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精品课程教学实施需进一步推进,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进一步包装和提炼等。

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二是打造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没有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团队。三是提炼建设成果。有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忽视成果的提炼、特色的推广,笔者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建设成果没有提炼出来。四是共享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改进中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网络课堂直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让精品课程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精彩,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朱长发,张红,杨大山等.浅谈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精品课程 实践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质量工程.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精品课程建设上突出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性。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实践性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如何促进高职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

一、实践性精品课程现状分析

(一)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是关键

国家倡导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精品课程更是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体现本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技能的培养不是纸上谈兵,离不开实践环节,因此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实践性建设是特色更是关键。

(二)实践性精品课程现状分析

笔者调查所在院校的精品课程发现,实践性在少部分课程中得到了重视,大部分课程呈现不足。学校共有各级精品课程23门。调查发现,这23门精品课程都具有了开放网站,供师生交流和学习。所有的课程网站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都清晰条理的呈现。其中在三维艺术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五门课程的网站上,课程的实践性建设较好,实践性也作为特色和亮点呈现出来。以三维艺术设计为例,学生除了校内实验实训,还在校企联合的多个企业实训及顶岗实习,在室内设计、广告制作、建筑设计效果等方面让学生真正的实践和成长。山东华太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经理李国华担任课程指导多年;假期选派教师到济南盈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潍坊东泰宏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培训,并参与项目开发,将企业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入校园。但是大部分的课程里,只是学生在校内实验室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实验操作,实践性教学上也只是本门任课教师的单独师范,课程实践性建设不足。

二、高职院校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重视“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课程中必须要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这是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课程教学团队应由年龄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成。其中“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输送教师到企业中培训学习,在合作企业中承担技术管理、技术支持等工作,增强实践技术能力,使教师及时获取行业企业动态信息,并使之及时进入课堂,让学生能学到最新知识信息。另一方面,为优化课程教学队伍结构,在合作企业中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和企业专家相互交流和学习,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思维,带动精品课程实践性发展。

(二)加强过程管理与督促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各系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与评估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实训中心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保障。课题申报之后,申报组的成员各司其职展开工作,直到申报资料上交,学校才会参与评估,中间的资料组织、教师安排、实践教学设置、视频录制等等都缺乏管理。导致有些申报课题完成时间长,质量也不尽人意。等学校初次评估后再修改则会千头万绪。学校应当按期对申报课程进行检查,定期总结交流建设情况。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可以采取课程申报人负责制。申报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等工作。组织相关教师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另外,应严格进行自查,自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精品课程建设领导部门汇报。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门精品课程的完成需要课题申报组的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比起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准备实践项目,组织实践素材,思考实践效果等。所以高职院校要从政策上向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实践环节教师倾斜,在课程建设经费、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比如制定关于教师的职称晋升、教学成果的地位、教师的待遇等方面的积极政策,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实践性建设的积极性,以确保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正确、有效的进行。

(四)优化“校内+企业”实践实训模式

近几年的高职教学改革中,“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等词出现的频率颇高,在教学中采用师生“工学结合”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由此也制作了一批基于校内实训的精品课程。但是,很多院校实验室后期的升级却重视不足,建成后一直保持原貌,和新技术、新应用脱节。为真正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既要注重校内实验实训的提高升级,也要带师生深入企业,采用“校内升级,校外补充”的实践模式,即补充了室内实践的滞后,为学校节省资金投入,又切实锻炼自身技能。“校内+企业”实训模式,对于实践性的精品课程制作提供了充分的实践环节,这类的精品课程实践性突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明显,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更加吻合。

参考文献:

[1]李建英,张海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49-52.

[2]谢一风.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2-74.

[3]罗雪莲.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57-61.

[4]左琳.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建设的探索[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6):56-57.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部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

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

为改变目前精品课程建设评估验收以纸质材料记录作为课程过程建设唯一观测评估点依据的现状,应积极构建以纸质记录和网站记录相结合、体现“动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驱动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校本教研 精品课程 教师发展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为了发展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队伍教学创新的水平,我校开展了以构建“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工作,实实在在实施“教师成长”的理念。

1 理念先行,重视组织管理

有什么样的理念,将决定什么样的行为。如何让教师在现有的教育能力上得到提高?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专家到我校指导,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然后在学校展示、推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全校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为强化教研工作的管理和落实,有效发展教师的业务素质,我校成立了专职教研组。教研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学科思想素质高、工作态度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组成。教研组作为全校教研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充分发挥“组织、规划、指导、服务、督查、创新”的职能,强化教研工作全程的精细化管理,努力通过培育“精品课程”,走以校本教研为核心的科研兴教之路。

2 明确目标,培训骨干力量

为实现“以开发和建设精品课程为抓手,继续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新发展”的教师发展目标,我校以《惠东县中小学教学教研“123”工程实施方案》为指南,认真组织各科教师反复学习《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和《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选编》等教师校本培训教材,并利用课堂进行实践、培训,使他们深刻领会实施“精品课程”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初步的构建“精品课程”的共识和规划。

为进一步引导教师明确个人专业素质发展的目标,实现教师自主发展,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扎实开展“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等活动,通过“校本论坛”等研讨形式,充分发挥校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标兵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带动新教师和年青教师快速成长。新教师要在师傅指导下,每学期高质量地上交一份教学设计、上好一堂汇报课、写好一份教学案例、设计一个活动方案、撰写一份工作总结;教研组要对新教师的工作做好个别指导和专项调研,并针对每个人写好学期工作总评。

对在校工作三年以上的教师,学校尽量创造条件,为他们的发展添加催化剂,缩短他们的成熟期,使他们尽早成为教学教研骨干。具体的做法是:为教师的学习交流、培训进修提供便利;外请名师进行专项指导,夯实他们的教学教研基本功;为教师提供常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举办专题教学研讨会,为教师搭建展示个人收获和风采的平台。例如:2011年10月,宋秀丽老师要参加惠东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调教比赛,语文科组的每一位教师如同自己参赛一般,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进行集体备课、找资料、探讨教法,给她的试教进行评课、修改,并与结对学校深圳市大鹏第二小学的老师交流,最终让宋老师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3 扎实基础,开展反思交流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构建高效课堂,我校实施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研究工程,并在教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型的读书学习活动。除个人的书籍以外,学校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课外教研读物,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接受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了解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派出教师到外地取经或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教研培训学习,使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为“精品课程”的构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

针对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理念、设计、操作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研组定期召开反思交流会议。会上,先由各科组汇报最近一段时间落实“精品课程”工作的基本情况,再由有关领导进行指导性点评;然后,与会人员围绕在实施过程中各自的困惑进行广泛的交流;最后,组长或副组长总结,并就大家提出的困惑和研究过程中人员的合理分工、发挥每一个参与者的优势、与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机联系等问题,给出改进意见,同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

通过交流、反思和总结,大家集思广益,相互解疑释惑,取长补短,进一步明确自己教研工作的思路和方向,有效推进了“精品课程”构建的进程。

4 形成体系,打造高效课堂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我校通过“精品课程”的构建,探索出一条实用而高效的校本教研之路,它就是“以问题为起点,以课例为载体,以行为研究为途径”的校本研究。基本思路为: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具体是“两阶段五环节”,两阶段是指“试教——初研”阶段和“再教——深研”阶段;五环节是指第一阶段中的“学习——备课、试教——观课、研讨——改进”三个环节和第二阶段中的“再上课——再观课、研究——反思”两个环节。

依据校本研究工作的进程,我校采用“递进式”的方法,把校本教研活动分为三个梯级。第一梯级为诊课式的听评活动。它由教师个人要求、备课小组组织,改被动式的随堂听课为主动性地请人诊课,自主开展上课、听课、评课活动。第二梯级为主题式的研究活动。它由科组组织,定时间、定主题、有计划地进行集体打磨,尽力使所研究的课程成为“精品”。第三梯级为展演式的示范活动。它由教研组统筹安排,以“教研周”、“展示周”等形式,展示理念先进、技能过硬、风格成熟的骨干教师的教学风采。

开展梯级教研活动,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适合自己的展演平台。它以研促改,以研促教,做到“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大大激发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得到新锻炼,专业素质也得到新发展,为“精品课程”的成功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和实践基础。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教研组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研究“生本”教法和学法,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学科整合”与“探导式”的教学研究。教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变教材为资源;充分研究,变规定为方法;及时浓缩,变繁难为简单;理性选择,变被动为需要;区别对待,变统一为活化,倾力打造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型“精品”课堂。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69-02

精品资源网络课程能够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从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在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开发和建设优质的课程网络资源并实现共享,这样才能体现出精品网络课程的示范作用。开发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是实现精品课程示范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来说,教师首先必须提供上网共享的教学资料;其次要构建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精品网络资源课程建设有利于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

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相对传统教学来说,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具备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教学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和自由性。网络教学动平台教学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师、学生、教学资源这三大要素紧密联系。而教学资源的建设好坏,直接制约、影响着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实现网络化,才能达到共享、开放、提高的人才培养目的。

1.教学资源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简介、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课程作业、考试试卷、实验标准、试验要求等都要上网共享并对学生完全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能够让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教学内容被更多院校借鉴,被更多的社会学习者参与到课程的互动与自主学习。

2.教学活动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技术引入精品网络资源课程建设,有力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开辟网络论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换为学生,极大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精品资源网络课程建设不仅仅要求教学资源上网共享,而且要通过互联网开展视频授课、网络自主学习、网络疑、网络讨论、网上提交作业、网上测试等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都要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依托下进行。

3.教学管理网络化。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程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将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手段,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管理,依靠互联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通过互联网络管理系统实行学生管理、课程考核统计、课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管理工作。

二、开发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通过精品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精品网络课程资源中的课程介绍、专业介绍、行业介绍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兴趣。依托精品网络课程资源可以设置情境问题,项目化教学是设置情境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精品网络课程资源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进度、按照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设计的项目教学,项目取材于实际的生产生活,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精品网络资源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形成对课程知识的认识轮廓,提高课堂讲课效率。引导学生按照精品网络课程资源提供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按照计划完成课前预先思考以及复习。

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角色由主导转换为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网络教学搭建了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的平台,通过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老师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课程讨论、辅导答疑、作业辅导等,这种平等和谐、及时的课下交流辅导、沟通和对话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的更近,通过这种个体化的、差异化的辅导交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通常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设计,在精品资源课程网络平台上,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场景,实现和学生互相讨论,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学活动是由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精品资源课程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课前准备阶段和课上学习阶段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课前准备阶段,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使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平台,学生课前仔细阅读学习指南,熟悉学习内容,做好上课准备,可以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把握课堂教学项目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阶段,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基本上是注入式,属于填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变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由注入式改变为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生自己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知识点、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训练,学生与老师真正实现交流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以《包装材料与检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该课程是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包装纸、纸板、加工纸、瓦楞纸板、塑料材料、金属材料、玻璃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常用性能检测方法,培养学生对包装材料性能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包装材料测试设备的操作能力。第一,按照包装材料性能检测的工作过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工作项目,让学生模拟真实的职业身份,按照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学习。第二,选择四种主要包装材料:纸、塑料、金属、玻璃包装材料,按照学生由单一向综合的认识规律,依次进行纸包装材料与容器的性能与检测,塑料包装材料与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检测,金属包装材料与容器的性能与检测,玻璃包装材料与容器的性能与检测。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和实践性。

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和知识的规律性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每个教学情境为一个大项目,每个大项目由多个小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要求完成一项任务:完成规定内装物包装材料的选择与检测,项目由简单到复杂,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由弱到强得到锻炼。通过大量的包装材料与制品的实物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首先拥有感官认识。在完成商品包装的材料选择任务中,把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5人一个小组,为老师设定的商品正确选用包装材料,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担任一定的角色,有的负责人员分工与组织、有的负责市场调查,有的负责网络资讯收集、有的负责报告整理、有的负责制作汇报PPT,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提交材料选用方案报告,同时递交个人实际活动报告,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方案汇报。在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了主角,在成果展示课上,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演示讲解,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互动,提高了学生与客户沟通的信心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笔者通过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实现高效课堂:第一个方面,我们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了解相关测试的国家标准。第二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测试中的环境条件、取样方案、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视频中掌握实验步骤,加深对实验原理、材料性能、设备调试、实验准备的认识。第三个方面,学生在自己在实验测试中发现的问题,首先在网络平台查询答案,教师负责最后的总结与答疑。学生完成基本理论知识和测试能力的掌握,他们结合教材、对网络资源电子教案中提供的知识要点,通过对学生观察感知、分析思考等认知过程的引导,帮助学生与实验结合,让学生感到“有用、实用、好用”。第四个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实验报告、完成思考题后,学生学会“怎样合理选择和设计产品包装材料”,“怎样检测包装材料的性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成本意识和严肃认真仔细的实验作风与工作态度,学生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四、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升于一体,实现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稳步提升,突出了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感受领悟职业岗位要求,体验团队合作、收获工作乐趣,逐步形成独立严谨,协作互助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所获知识和技能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与未来就业岗位无缝接轨。

参考文献:

[1]王艳梅.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以高职“房地产估价实务”课程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李锋.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09).

[3]程晓宇.高职精品课程及其资源利用研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3,(03).

[4]纳小凡,王盛,王丽娟,李志英.浅析精品课程网站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3,(13).

[5]程晓宇.高职精品课程及其资源利用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05).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群;交通工程专业;教学资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3.0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89-03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op-quality Course Group 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Liu Li-xin,Song Nian-xiu,Qi Xin-yu,Liu Gui-li,Zhang Zhen

(School of Automobile and Transportation,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gdao 26652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op-quality course group can optimiz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group involv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and co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think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group,the concept of teaching can be explicit.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course group construction is explor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Key words:Top-quality course group;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eaching resources;teaching quality

一、引言

精品课程群建设是与单一精品课程建设相对应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本科课程建设中的系统工程[1]。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以实用高新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建设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综合性的精品课程群,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2]。

二、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内容

1.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能和本领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要和本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3]。

2.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且从事过科研活动的教师。主讲教师负责精品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另外,每门精品课程都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和教学辅导队伍。要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博士后以及硕士生从事教学和实验辅导工作。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也应有一段时间从事教辅工作。一般来说,每30至40个学生至少应安排1名教辅人员[3]。

3.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变化,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易懂地表现出来,使人们在充满趣味性和想象的工程中学习和掌握。同时,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又可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因此,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都应上网开放,通过教案上网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3]。

4.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材,而且,这些优秀教材应该是系列化的。主讲教授和其梯队应积极编写,更新有关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秀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3]。

5.实验内容建设。实验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活动[3]。

6.机制建设。教授特别是名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讲课是教授的天职。上了讲台,为广大学生上好课则是教授们的职业道德。学校应要求和鼓励教授们积极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同时,更应从机制和投入上采取切实措施,为精品课程建设扫清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例如,学校要拿出专门的经费用于精品课程建设,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奖励和表彰。在用人方面,也要有灵活的用人机制,要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检查评估机制[3]。

三、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

1.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思路。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3]等六个方面,可见精品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将几门课程简单设计后加以综合就能够实现的。我院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的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推进交通工程类课程的整体建设,避免各课程相互独立,用系统工程的理念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2.精品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交通工程专业主干精品课程群应该是将一些课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有两种[4]:一是串联式,即它们之间前后顺接、关系紧密,不宜分割或颠倒,构成一条教学的主线,例如交通工程学与交通规划是交通设计课程的先修课程,三者构成串联关系;二是并联式,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作灵活组合,例如交通设计、交通控制、交通安全即为并联式课程。应该将串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基础课、并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主干课进行系统教学,同时通过案例教学、综合设计等环节加强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综合。

3.精品课程群内容的知识更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的日益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该合理取舍,彰显活力,体现先进性与实用性。就交通工程专业主干精品课程群而言,要结合交通发展不断革新课程内容。所以。精品课程群的建设注定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4]。

4.精品课程群建设的评价体系。教师所讲授的每一节课是否为精品课,必须以学生评价为主,听课学习的学生普遍或绝大多数认为这一节课讲得精彩生动、受益匪浅是精品课的首要因素。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使精品课程群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精品课程群建设方案

1.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精品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按照宽口径与重基础的教学理念,强调各门课程的联系与融合,促进课程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彰显活力,体现先进性与实用性。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将教育资源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用较少的授课时间实现知识覆盖面的最大化,用系统工程的理念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进[5]。科学制定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案,扩展课程群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知识,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教学大纲既体现本课程独立的系统知识,又体现群中各门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同时设计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做到精选和精讲教学内容,精用教学时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确定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围绕教学计划,对专业精品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同时注重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既包含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又包含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配套建设相应的实验课。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应该按照模块化的要求,统一学时分配,加大课程重组力度,合理处理课程之间的关系,促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优化[4]。结合各类学生科研竞赛活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教师科研项目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群的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责任心的教师队伍,提倡名师主讲和建设精品课程群的同时,带动和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保障精品课程群的建设质量。提倡以学术带头人、教授和副教授为队伍核心,不断提高和丰富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和实践经验,要求每位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系统学习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相互关联性,一方面重视融合课程群中各课程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群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授课教师可进行双师培训,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观摩、交流探讨,虚心听取学生和教学督导意见,对课程群中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共同提高队伍的教学水平,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发展。

五、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管理与评价

1.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管理。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工作应该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半年或一年进行课程建设的检查与汇报,根据课程群在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对建设任务迟缓、建设效果不明显或出现教学事故的课程群,应该警告直至撤销立项。根据精品课程群建设验收指标体系,严格按照条例进行结题验收,不合格的课程坚决撤项,否则将影响整个精品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达不到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学目的。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应设定专人负责,通过动态建设方式限制精品课程的有效使用期,敦促其根据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和更新[6]。

2.精品课程群建设的评价。为了确保精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专家和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等形式,在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管理和评价,否则将流于形式[7]。此外,还需要强化课程群的内部联系,并按照课程群建设的要求逐步完成建设任务。进一步强调课程群建设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所起的作用,强调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等要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的促进与推动。

六、结语

精品课程群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8]。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可以充分体现本科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实践效果,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项聪.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优化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8-10.

[2]孙涛.精品课程群建设模式及优化研究[J].北京教育,2008,(1):43-45.

[3]张尧学.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9):6-7.

[4]丁辉,姚庆文.现代电气技术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6-18.

[5]覃永新,蔡启仲,陈文辉,林川.微机与嵌入式系统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298-299.

[6]项仲平,董秀成,陈燃进.精品课程群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5):61-63.

[7]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33-35.

[8]殷远源,杨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10-12.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精品课程建设;启示

以精品课程带动特色专业发展,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手段、方法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近两年来,上海市中职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广受推崇。为加快我省示范校的建设步伐,提高示范校的建设质量,2012年3月8-11日,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组织广东省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示范校创建学校代表,到上海调研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调研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调研的范围与重点。

这次到上海进行调研,主要是了解当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重点调研上海中职学校在创建示范性学校中和企业如何合作,建设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通过调研,借鉴上海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经验,深化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有我省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促进我省职业学校信息化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推动校企深层次合作,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健全课程建设实施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

(二)调研的组织与方式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由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组织,全省11所在建示范校的正、副校长、教研主任、专业骨干教师和专家一行39人参加了调研活动。

二、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

(一)政府重视、科学引领,为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保障。

本次调研的三所学校都是面向现代服务业开设专业的学校,学校不大,都能体现上海中职学校的海派特点,即学校小而精,专业少而专,与广东中职学校规模庞大、学校专业覆盖面广形成鲜明对比。三所学校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教学程度高,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多个竞赛项目中拔得头筹。三所学校是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缩影,办学各具特色,在特色发展中所体现出的开放的教育眼光、科学的发展思路、领先的教学质量、快速的发展步伐、现代化的教育装备,应该得益于上海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据了解,上海市在2009年出台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该《行动计划》中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本建立比较完整的专业建设工作机制。”同时,将“加强专业品牌建设”和“发挥课程改革实验校和职教集团的作用”列入保障措施。

(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上海课程改革的推进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目标是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即建立反映上海特点、时代特征、职教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上海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而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引领,更是做出了上海的特色——政、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精品课程。上海市先后制定了《上海市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流程图》等规范性、技术性文件。由政府出资,组织由学校、专家、企业等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开发的这些专业建设标准全部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以工作任务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课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教学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引领型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情景来设计课程,同时以立项拨专项经费的形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开发精品课程,调动中职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是以任务引领为导向、资源建设为中心、质量提高为目标。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企业开发适用、易用的建设平台,让大部分教师都能参与课程建设,建设过程分两步走。第一步形成校本课程,第二步是针对有特色、难度大、已立项的精品课程,由企业和教师合作共建,教师出设计方案,企业通过信息化去实现,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给予了雄厚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上海长期坚持课改的必然结果。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具有示范推广作用,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优秀课程。

(三)产教结合、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上海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得到了企业在技术上的大力支持,比如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与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校企融合模式,体现了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共赢。产教结合、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创新点体现在:

(1)教学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实践“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教法创新,积极探索“融入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企业及行业标准以真实商战环境进行实践教学。(2)师资双向培养:学校教师进企业,以技术团队的身份参与项目;企业技术骨干在真实项目中带学生实习实训,参与厂商培训项目。(3)学生实训:直接使用行业标准培训,将工作服务过程渗透进学校实际教学,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真实的管理与服务。(4)教学产品合作开发: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和发展规划开发新产品,来源于教学使用于教学,并通过实际使用推进产品优化(5)合作成果推广:目前已把合作开发的多个软件转化为商业技术成果,11项产品获得软件产品登记证和著作权证书,并在上海及全国范围内几十所学校得到应用。

在校企融合模式下,企业产品理念先进、贴合用户需求、服务响应及时,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企业扩大了收益;专业教师团队技能得到了锻造提升;学生在真实的商业实训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教学模式创新、开发出了系列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课程;这些共同促成了学校、企业、客户、教师、学生、家长六方受益的喜人局面。

(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了学生技能竞赛。

从2007年至2011年教育部已连续举办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其竞赛规格一年比一年高,参赛人数和项目设置一年比一年多,社会影响一年比一年大,“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形成。

上海市中职学校近年来在全国技能大赛的成绩一直名列前矛,与上海市对技能竞赛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上海市由市教委、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发展基金会、教学研究室等部门每两年组织一次中职学校全员参与的“星光计划”技能大赛,要求初赛全员参与,决赛随机抽取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由学校指定推荐。这种面向全体的做法既保证了学校能挑选到优秀选手去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同时也促进上海各职业学校全体学生技能的提高。其次,对于在教学法大赛和技能大赛中有优异表现的学校给予承办大赛的奖励和建设精品课的奖励,对于承办大赛和建设精品课的学校,给予设备的投入和训练费用的支持。据上海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介绍,他们每年有三千万的设备投入,正是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该校在全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三、启示与对策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必须承认,粤沪两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上海中职学校两年前已启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尤其是示范性学校,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特色鲜明、价值突出,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有体会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提高,通过这次调研,结合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笔者认为,在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做好:

(1)加大政策的引导,为课程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2)更新课程建设理念,紧紧把握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着眼于学生终生职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新型、地方特色鲜明、有示范和推广作用的精品课程。(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4)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更开放的姿态引企入校或建立工作室,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形成校企融合共赢的良性合作关系。(5)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学条件和设施,重点投入信息化平台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6)推动学校精品特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推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而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要求,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应该是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因此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是十分紧迫和现实的。我院从2008年开始推起教学改革,而笔者所在的化学工程系更是全面进入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试验,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职业能力得到提升,职业素养得到培养。

一、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法是近年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并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思路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而是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综合、细化为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再以这些具体项目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在项目设计时突出工作任务,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等于一体,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性学习和解决问题。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给出情境,提示工作任务;

2、收集信息,初步设计方案;

3、确定方案,包括汇报、点评,修改方案;

4、学生实施方案;

5、对方案进行评价。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引导、组织、创造学习背景的“导演”角色,总结和升华的“评论员”角色、以及评价学习效果的“观众”角色,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是具体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在任务的执行中获得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并提升综合素质。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融入项目化教学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素养养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学生需要经教师的点拨和演示,借助实训基地对工作过程进行亲身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素养。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不能脱离企业。我们的课程项目全部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中获取,给学生提供真实学习情境的同时从教学内容上实现工学结合,做到所学即未来所用。我们的实训装置具有生产性,能完成企业生产任务,部分装置为企业赠送,部分装置就是企业装置的再现,从硬件条件上保障工学结合的实现,做到所练即所做。我们的部分项目采取与企业横向合作的方式,带着学生到企业里去做真实的项目,解决实际的问题,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例如,在化工过程操作与控制这门课中我们选取了太仓制药厂的真实项目,太仓制药厂生产如下产品:原料药卡托普利、维生素A(向学生展示生产场景及制药厂典型原料药生产工艺――原料药卡托普利的提纯工艺图片),该厂有如下生产任务,需要尽快完成:

1、太仓制药厂维生素A生产车间废溶剂酒精水溶液的提纯回收;

2、太仓制药厂卡托普利生产车间原料药卡托普利的精制――萃取与结晶操作。

这些任务由学生生产班组(授课班级)承担,制药厂将派出生产主管(教师)与生产班组负责人(班长)签订任务(项目)委托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告知生产班组全体成员,在实施项目时,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将全体班组成员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4人一组),并进行人员分工。每位班组成员最终对完成的结果要写出完整的操作规程和项目总结报告等。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以“工作方案的制定”、“工艺条件的确定”、“操作规程的编制”、“安全正确地操作”、“工作效果的评估”等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劳动保护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经济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学习查阅图书与网络资料、学会资料整理等,注重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的课程,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工作与学习相结合。

三、通过项目化教学打造一支三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

行业专家了解职业标准、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教授站在某一专业或领域的前沿,了解这一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课程设计人员是受过专门的课程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训练的一线教师或工程师,具备制定课程目标和大纲的基本能力,他们与行业专家、学科教授相结合,组建一支三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由“双师型”为主体的授课教师参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好课程,编写项目化教学指导书,当好“导演”,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演员”,自己体验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从企业聘请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做教师,保证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与企业生产同步。这种项目化的教学促使指导教师不断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优化项目内容,教师的指导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学生的项目实施结果未必在预计之中。针对学生不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应具有基本的判断、评价、启发、解释等指导素质,这种较高的素质要求使得指导教师尤其是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必须亲自动手做、多向企业跑、勤与技术人员切磋、不断了解行业动态,综合教学能力快速提高。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2.

[2]浅谈工作过程导向下的精品课程建设――以《Flas制作》课程开发为例[J].科技资讯,2009,(25):246.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方案;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为了把《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特制定实施方案与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思想,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规律,以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专业课程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1]深化专业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从根本上保证专业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学院护理专业办学水品和教育质量,实现宝鸡职院创建全省示范职业院校的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制定《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根据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时修改《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在新的大纲中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

2、完善教学计划

(1)构建完备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重新规范教学、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体现出护理学的最新发展,尤其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

(2)体现以综合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特色。课程除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更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3)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在教学安排上让学生早起接触临床,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加大实践课课时比例,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将课程的第三、第四学期安排为课程部分章节临床实习。

3、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护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练,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双向互动、个性化的操作技能训练,按基础护理技术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成立训练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逐项任务进行操作训练,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并结合护理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进行考核。

(2)优化护理实训环境 。逐步建设标准护士站、模拟化病房、示教室、无菌操作室、消毒灭菌室、形体训练室、护理多媒体教室等,并配备多功能护理人模型、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电动护理床、液压救护车、多媒体投影仪器等相关实训仪器,以满足工学结合、能力训练的需要。

4、深化教学改革

(1)教学方式的改革。根据护理程序的步骤组织实施实践教学,以真实的临床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临床实践,提出问题并形成典型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同时利用换位思考,使学生具备爱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突出重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适时将临床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融入到本课程的教学中。把护士执业考试对接到护理学基础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加强习题练习、强化知识点及操作技能,提高护士执业考试的合格率。

(3)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自主实践训练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搭建院校融通模式。架起与附属医院护理部沟通的强梁,临床教师的加入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案例不足和避免与临床护理工作脱节的难点。根据实际临床案例,由专兼职教师、学生共同评估,发现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措施,专兼职教师共同对制定的计划和措施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5)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6)自主、协作性学习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在网络资源利用教学研究中,构建提出目标—自主学习—问题引导—协作学习—讨论汇报—教师评价的学习模式。

5、强化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

(1)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利用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在网络上收集临床案例,运用现代的影像设备,通过教师示教—练习—电教录像—再练习—考核。

(2)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与硬件环境建设。建设丰富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护理技能操作指导书、案例集、习题库、参考资料等教学辅助资料。

6、建立科学的课程考试制度

建立相应的考试体系和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任务。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护理学基础课程将分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完善了试题库,试题库中每套试题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基本问题的分析能力入手,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额培养和考核,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为基础,以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体的整体建设。[2]

【注 释】

[1] 井坤娟, 王彦等.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护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6)90-72.

[2] 陶丽云,李晓芳等.护理学基本技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护理研究,2005(8)1497-1498.

【作者简介】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647-03

1 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这项工程的奠基性工作,是一个理性的继承和适时的总结,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推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许多高职院校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对各专业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建设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改革也将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各个行业与计算机的联系日趋密切,计算机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是社会的需要,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许多指标考核的内容,如学生基本技能测试、学生专题研讨会等都涉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这都说明了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展迅猛,因而对其加强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并纳入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是非常必要的。

3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的确定

按学院规定的程序向学院申报,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师资队伍状况:包括现有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专长、发展趋势,课程建设负责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课程现状:包括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是否完备及完善程度;选用或自编主要教材及辅助教材情况;实验、实训开出情况,能否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情况,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CAI课件名称和使用效果;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等。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至少应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及分阶段目标。

课程建设期限:一年(原则上建设期以教学计划上课程设置的时间为限)。

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以精品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具体措施。

课程建设的支撑条件:在挖潜增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求。

4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

4.1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秘书长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职责是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按照规定,成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组成按照老中青相结合、学位、学历、职称相结合的原则,组成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小组。

4.2精品课程的过程控制

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晶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书面材料报教务处一份备查。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每年末召开一次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在建设过程中,院级精品课程小组负责院内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并负责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5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

5.1首先确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以双师队伍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证书获取率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建设成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目标:近期目标是1年内达到院级精品课程要求;中期目标是2年内达到省级精品课程要求;远期目标是3年内达到部级精品课程要求。

5.2确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了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试题库建设和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等方面。

5.3课程建设实施

5.3.1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讨论确定由三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同时将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作为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配备给主讲教师,要求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坚持每周至少听主讲教师2节课。

5.3.2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首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其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文字表格处理、多媒体演示稿制作、网页制作、通过网络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培养能力,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进行了模块化处理,分为计算机操作系统模块、WORD2000模块、EXCEL模块、FrontPage模块、Internet模块五大模块,对每一模块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细化。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重点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过去电脑以WIN98、WIN2000为主,目前主要以WIN XP为主,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改为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主,兼顾过去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内容上,主要以磁盘管理、文件管理、计算机设置为主;WORD2000模块培养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功能,重点是掌握实际工作中文字处理能力,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如撰写求职信、撰写请示报告、撰写调研报告、撰写自然和社会科学论文格式等。

5.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现状,《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针对性很强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给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然后教师讲解应该怎么做,最后安排上机实际做,对有些难度大的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到开放微机实验室做。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所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现场演示的采用现场演示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WORD2000中调研报告,从内容到格式、字体和字的型号大小、字间距、行间距等授课教师都必须相当熟练,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研。

5.3.4实践环节建设

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实验、实训要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项目。课程设计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要求,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作实际,指导方式上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计算机文化基础》从总学时上,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设置为4:6,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在环节上增加课程设计综合性训练,教师从课堂为主转向以技能教学为主,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实践指导为主,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学和做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

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实践比例的增加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对原有微机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新增两个百台微机实训室,微机实训室完全建成Intranet仿真环境,并将其中两个建设为开放式计算机操作实训室,实施开放式管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再次,加强实训软件建设,一方面加强双师培养,要求不具备双师的教师每周必须到实训室训练4小时或到企业一线调研半天,另一方面完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

5.3.5重视教材建设

针对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普遍不太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现状,积极组织人员编写自己的特色教材,正式出版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材。与此同时,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开发建设了多媒体课件库并到校园网,该教材有纸质教材、电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一整套系列,已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包。

5.3.6教学文件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深入,通过学习,大家已充分认识到教学文件的重要性,教学文件是各专业的核心技术,必须投入相当的智力进行开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过对社会的需求调研,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大纲》,同时依据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实践环节的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等,补充完善理论和技能考核办法。

5.3.7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设

在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上,严格按照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完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人员的工作规范,并严格实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要教学环节分类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包括教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等,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包括实训、课程设计,针对以上各环节均制定了标准和规范,如教师授课要有教案、作业要有批改记录、听课要有听课记录等,学生实训要有实训报告、课程设计要有作品或产品等,使教学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5.3.8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建设必须按照客观、公正、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要反映社会需求,并考虑到和社会资格考试衔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课题组,经过详细论证,分别建成了理论试题库和技能测试试题库,并开发了网上考试系统,理论和技能考核全部实现无纸考试,计算机自动出题、自动阅卷,即可进行阶段性测试也可进行课程整体测试。

5.3.9考试考核建设

考试考核建设的出发点就是将学院内部考核和外部社会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内外同时监督的目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必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努力办成让社会满意的学校,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可信度。

《计算机文化基础》内部考核主要是采用试题库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外部考核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考进行考核,并且统考成绩可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后学习成绩。

6 精品课程上网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参考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编辑开发了上网视频录像,主要工作是音频、视频素材采集编辑和录像上网共享的基本环境架设。

6.1音频素材采集制作

音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Cool Edit 2000软件,语音要求使用标准普通话,英语要求使用标准美式英语,数字化音频的采样频率为22.05KHZ、量化位数为16位,存储格式为高压缩比的MP3,音频编辑后最后存储为流式媒体ra格式。

6.2视频素材采集制作

视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Premiere 10.0以上版本软件,彩素材每帧图像颜色数为24位,视频采集使用Y、U、V分量模式,采样基准频率为13.5MHz。存储格式为AVI压缩格式、分辨率为320X240,输出需要制作成流式媒体rm格式。

6.3视频上网环境建设

系统需符合国际标准,流媒体采用HTTP流媒体协议。视频服务器为学院自己架设的服务器,内存512M,硬盘热插拔10000转,支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以保证后的正常浏览和使用及专家评审。服务器端视频文件使用rm格式,使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视频格式采用总比特率为300Kbps、帧速度为25fps、大小为320*240。客户端支持W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 RealOne Player等常见媒体播放器,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课件,并可对音视频课件实现播放、暂停、停止、跳跃等功能。

7 精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在学院精品课程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下,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探索、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7.1和获奖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并积极进行实践,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编写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5本,为精品课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取得了理想的成果,得到了学院和社会的认可,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淄博职业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一名教师被评为学院学科带头人,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淄博市师德标兵。

7.2教学效果

从2003年以来,到目前为止,共有10253名学生,接受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服务,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其中有7800人取得证书,证书获取率76.9%,最近一次考试的合格率为82.4%,学生评教满意度连续三年在95%以上,专家评教教学质量优秀率连续在90%以上。

8 精品课程的验收

由责任人向系、学院提出验收申请。课程建设组要根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如实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送教务处。学院组织验收。在课程自评的基础上,学院专家组对课程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并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与等级,写出评估结论,提交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讨论。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专家组的评估结论与评估等级进行审定,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合格以上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9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特色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9.1创新性

新体系、新内容、新手段、新思路。课程无论是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研制的无纸化考试软件还是建立的网络课程等,都有很高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的含量。

9.2先进性

既保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原有体系,又有实质性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纳入课程中,顺应并符合21世纪教学发展的规律,符合IT领域的社会需求,代表并引领了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9.3完整性

一是有完整的教学文件,如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教材、实训指导书、理论试题库、技能测试试题库、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二是有完整的立体化教材,既有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也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三是完整的评价系统,既有院内评价体系,也有院外社会评价体系。

9.4示范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无论是教学文件建设、多种媒体结合的立体化教材、课程评价体系,还是网络化无纸考试系统,都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具有较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

10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课题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0.1必须以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为载体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理论以适用、够用为主,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技能型教学转变,培养造就高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创新。

10.2必须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文件、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若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育,并提高教师的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10.3必须加强教学环节各要素建设

精品课程教学要考虑完整的六要素或六环节(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要抓住六大环节及其关系整体建设而不是局部建设。

10.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形成梯队和接力团队,特别注重双师教师的培养,将双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10.5加强教学文件建设

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建设完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并规范化教师和学生质量记录。

10.6加强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馈

通过开展教师听课、专家听课,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等活动,将学生评、同行评、专家评相结合、内部评、外部评有机结合,并及时采集信息进行分析,适时反馈,形成良好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1 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树立了名师、造就了一批结构合理的双师梯队,建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多种媒体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开发了完整的教学文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完善了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提升,为其它课程建设树立了样板。

上一篇:期末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