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7:49:39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迄今为止,各职称系列(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滞后的职称论文规定,评价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导向偏差及其负面作用,已经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审的质量和声誉,须予以认真反思。

职称论文规定,涵盖了所有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职务,界面过大,层面过宽,不切实际。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各类教师、经济专业等计29个职称系列(专业)。目前为止,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被自然免除,其余的仍要求论文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需执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评审标准,方可起到综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视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之间、即使同一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

仅举科学研究人员与艺术专业人员为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性质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见性。其研究课题、水平能力、创新思维、应用价值、科研成果、业绩贡献等,通常以学术论文、论著等方式反映出来。对科研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破格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对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数的专业论文,实不为过。但是,艺术专业职务(艺术等级)则不然。

它所囊括的编剧、作曲、导演、指挥、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技术、美术、文学创作、艺术管理、电影放映等,门类繁多,情形各异,问题复杂。岗位性质和特征,明显表现为实践性、经验性、创意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造诣、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等,主要靠实践历炼和长期积累,并得到社会、业内认可;更何况舞蹈演员等专业人才的峰值期,还受制于生理性等客观原因。艺术系列规定,凡申报评审艺术专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须分别在省级以上、部级刊物上发表2、3篇本专业论文;破格申报演员、演奏员专业高级职务,应有2篇本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有关文艺刊物发表等,这些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职称论文规定,助长了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篇数、名次排序等攀高之风。

固然重要,但不能视同或等同科技成果本身。其道理很简单,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推广等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然而并非表现为大量的学术。

但是,各职称系列(专业)的论文要求,太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时间、发表篇数、名次排序,太看重这些表层性、易见性的外在形式;对破格晋升对象更是层层加码、框框甚多,惟恐本职称系列(专业)“矮人一截”,有失体面。如,高校教师职务评审规定,凡破格晋升副教授职务,要求在正式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出版10篇以上论文,均应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署名。教授职务本应体现教书、授业、育人。其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实验工作量的完成结果及其业绩表现,乃是核心的评审标准、重要的破格晋升条件。同样,卫生专业技术系列(专业)评审医师职务,应侧重于医师的临床医术、经验和医德。诸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等,也都属于类似情形。

重论文数量、重文凭“产地”,极易趋同概念化。即把“两文”硬件简单相加,导致了评审标准和评审质量的降低。盲目追求论文篇数的做法,忽略不计论文质量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论文的价值性和贡献率;“以量界定”而不是“以质取胜”的潜规则,间接影响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建功立业。据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毫无价值或价值甚微的论文,发表得太“乱”、太“滥”,约估高达80%左右;反之,高“含金量”的一篇论文,可谓“以一抵十”。

职称论文规定,诱发了利益驱动,导致抄袭剽窃论文的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论文在职称评审的总“盘子”

里占有主要“份额”,且评聘与待遇挂钩,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既长“面子”,又多“票子”,受功利驱动,托人情、拉关系、雇“”;社会上甚至冒出专门炮制职称论文的“经销商”。

此外,论文造假竟然在原本“一方净土”的高校、科研等部门滋生蔓延,影响恶劣,令人遗憾而痛心!有的教师在网上下载论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旋即变成自己的;有的学者为了拼凑应急,居然把早期专著,肢解为若干篇系列等等。

论文造假还悄然波及到编教材、办讲座、评奖项等其他学术腐败。就连一些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也因公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而东窗事发。据报刊披露,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美籍华人学者杨杰,在博士点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申报材料中,把2004年发表于《肺癌》(LUNGCANC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列入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清单。经查办,杨杰被解除同济大学教授职务,将不再承担任何教学事务。可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诸种手段,加大论文打假力度势在必行。

职称论文规定,催生了不当竞争、利益均沾,致使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观受到影响和破坏。

凡开展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各职称系列(专业)主管部门,都规定了申报材料要求和报送截止时间。论文要在哪一级刊物发表、什么时间发表、发表的篇数和字数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这些都成了一些申报者伤透脑筋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桩“心病”。特别在环节上,为了赶时间、抢速度,煞费苦心,各显神通,悄然演绎着一股不当竞争的“暗流”涌动。有关系或肯花钱的人,即使文章不佳,内容雷同,一年内可以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没有门路的人,也想方设法,四处活动,其情形不亚于政界上的“跑官要官”。

论文作者与出版单位之间,按照不成文的“契约”进行交易,“互利双赢”。一方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不但没有稿酬,反而“倒贴”,刊登一篇论文须花费500元至800元不等,且价位一路攀升,据媒体透露,有些医生,则让医药代表花钱搞定某些医学刊物;另一方“屈尊”谋利,有辱斯文,凭关系、分时间、定篇幅,异化为“交费论文”,有价值论文却被缓登、不登。

这些事实已是不争的、公开的“秘密”,群众多有烦言。知真、从善、爱美,乃学界人士孜孜以求的价值观和学术观,一旦被扭曲或长时间受到侵蚀和影响,若不及时遏制,将在知识领域造成更严重的学术腐败。

职称论文规定,涉及到的评价方式,过于陈旧、封闭,适应性差,灵活度不够。

目前,职称论文的评价方式有三种:即论文鉴定、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论文鉴定和论文评审长期沿用至今,形成普遍使用和基本手段的主流评价方式。

论文鉴定方式,要求送审者的代表作隐去姓名、单位等标识后,由相关系列部门负责送交两位专家进行鉴定,并按照规定时间及要求,写出定性评语,确定等级意见。专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鉴定结果大相径庭。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论文鉴定费虚高不下,社会传闻颇有微词。

论文评审方式,一般由相应的专业组或评委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申报者的论文进行审阅评议。鉴于专家鉴定意见,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沉锚”心理效应,或被专家鉴定意见所左右,或专家鉴定意见替代了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意见。此外,高校、中小学、卫生系列等专业组或评委会,每年一次性集中评审对象多达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评审量大、时间要求紧、工作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论文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前紧后松、外紧内松”的起伏波动。有的评审对象戏言:

“论文能否过关,一靠评委脾气,二靠个人运气”。

论文答辩方式,是改革职称评价机制的新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导。

但目前仅适用于破格晋升和“选优”对象;在论文答辩的实体和程序规定方面,缺少开放性,技术含量低,答辩时间太仓促等,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职称论文规定的改革

俗话说“矫枉不可过正,过犹反倒不及”。“叫停”职称论文规定,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深化职称改革。

的数量和质量,是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科学界定职称论文的适用范围,采取哪些有效的评价方式,扭转“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以职称论文多寡论大腕”的不良风气,使论文评价效果真正得到社会、业内认可。

职称论文规定,要适应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的特点和需要。就论文的实用性而言,哪些职称系列(专业)更适合它的要求呢?

目前29个职称系列(专业),按照专业技术岗位性质和职责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研究型。主要从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文物、博物专业人员,出版专业人员。第二类属于研究专业型。既有较强的研究成分,又需要较丰富的专业经历;如,高等学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经济专业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统计专业人员、审计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第三类属于专业技能型。岗位特质凸显实践性、经验性和技巧性;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艺术专业人员、档案专业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技工学校教师、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海关专业人员、船舶技术人员、航空飞行技术人员。

一般意义上讲,研究型和研究专业型的职称系列及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列入论文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较为合适。

职称论文规定,要突出论文的价值性。换言之,求其精、患其滥。旨在激发、鼓励、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大量新水平、高质量、有价值的论文;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强调论文数量、或没有发表、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等,掩饰或取代论文质量;切忌忽视论文在部级或省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等相关要素;对极有价值的原创性论文,应予以特别优惠对待。

职称论文规定,要发挥与时俱进的引领功能。尊重论文主体,尊重智力成果,尊重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就;论文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有常规性,亦有超常规性,乃至为“自选动作”预留空间;多视角、全方位地公平、公正评价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激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按照分类管理、动态管理的原则,本文拟提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改变以往那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和弊端。

模式之一:“以评为主”

研究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应当有一定或全面的开创性研究。其知识积累,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创新业绩成果等,没有穿越时空隧道、耐得住寂寞的坚韧精神,是难以做到的。对申报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非但不能放宽论文条件,而且要适当提高评审标准。即规定任现职以来,应撰写并发表较高水平、较多篇数及字数要求的本专业论文,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

发表本专业论文的报刊目录等予以明确,便于人事部门进行资格预审。如,申报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在《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报刊目录》之列。

长期以来,部分系列主管部门要求论文代表作送审,此举事倍功半,不仅程序繁琐,费时耗资,且封闭性强,弊多利少。其做法应逐步淡出,适时取消。解决论文代表作的实用性、价值性的途经和方法之一,可以由若干名同行专家组成的论文鉴定小组,对论文进行梳理分类,集中审阅,形成合议性意见,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此外,有分正高的系列(专业),申报正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对象数量少,评审标准高,作用影响大,论文质量仍以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为主。

模式之二:“以考代评”

研究专业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专业性强,适用性广,分布面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系列排序多居较突出位置。

如果评价方式能贴近实际,针对性强,公信度高,解决好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问题,将对职称评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前述提及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已自然免除;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实行“考评结合”机制。

由此推及,可以试行论文“以考代评”模式。即由省职改办会商有关系列主管部门,委托省人事考试机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论文或类似论文科目考试办法。如为应试者提供相关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以进行论证和提出对策为主要内容,检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适用对象为高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高级经济师、副主任医师(药、技、护),以及工程系列的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等技术性、通用性较强的部分专业申报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论文考试成绩合格,作为评审条件之一;、论文代表作送审等相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免除。

模式之三:“以辩代评”

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重在实践经验、业务技能、艺术造诣、传艺带徒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特有的风格、影响和威望被同行认可程度。从岗位特质和人才特点看,申报评审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宜设置的门槛。

不作为必备条件,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对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的要求,而是寻求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校教师培养了质量高、数量多的优秀生、特长生,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案分析报告、教研成果总结、有关素质教育或德育教育的经验总结;工艺美术人员结合设计、创作、参评作品,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创作体会等凝结智慧与经验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虽已发表但毫无价值的论文相比,“此地无声胜有声”。有关业务工作报告和经验总结,只须经所在单位或部门确认系本人独立撰写,即可作为专题答辩材料。

答辩工作由同行专家小组承担。

根据申报人所提供的专题答辩材料,以业绩成果、创新潜能、文章价值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互动式答辩和量化式测评,由同行专家小组讨论,形成答辩结果的书面意见,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优劣取舍,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不再进行论文评审。

对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以辩代评”模式,既能发现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人才,又能爱护、稳定和凝聚一大批真才实学、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骨干。

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现阶段,“以辩代评”模式同样适合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卫生系列(专业)申报评审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临床医师的病例分析报告,药、技、护人员的业务工作总结等,都可以作为专题答辩材料,由同行专家小组进行答辩认定。

模式之四:“辩评结合”

论文答辩反映动态性、直观性的特征;论文评审具有静态性、间接性的属性。因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同,评价效果各有利弊。两者之间如何兼并包容,优势互补,值得探索与尝试。

“辩评结合”模式,即采取论文答辩与论文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从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上,发现和选拔各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适用于极有价值的论文和特定的评审对象。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创新是分层次的,改进和完善是一种创新,原始创新才称得上高层次创新。各职称系列(专业),凡申报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任现职以来撰写有创见性、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在省(部)级以上CN刊物发表;或在省(部)级以上专业技术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经同行专家小组专题论文答辩,达到高水平等级评价标准,即可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确属极有价值的论文,可作为正常晋升或破格晋升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不作硬性规定。

为了推动行业建设,适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展的特殊需要,对特定的评审对象,也可以采取“辩评结合”模式。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5个重点行业。目前,致力于提高重点行业的运用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头戏”。

凡重点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明显经济效益;申报评审中、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本专业在省级部门准印证的专业刊物,或在省级学术会议上交流;申报评审正高职务任职资格,需有一篇本专业论文在CN刊物发表。但是,特定对象的论文答辩,须有一整套较严格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答辩内容以专门知识理论、运用研究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同行专家小组的答辩鉴定意见,送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的专业技术评价制度(职称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经历了任命制、评定制、职务聘任制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第二次是由评聘合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过渡为专业技术资格社会化、专业技术职务社会化的平行运行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及各行各业改革的深化,人事管理逐步由过去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而作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重要基础的职称评审工作,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按着一套方法、标准等在实施。综合来看,我国专业技术评价条件体系一直在进行改进,也对我国主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但已与现代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不相适应。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相比较而言,专业技术人才在自我发展、公平公正,尊重与参与等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而且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体系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针对新形势新要求,现有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更多的是讲“量”,而对“质”重视不够;不同系统使用同一个量化标准可比性不强;不少量化标准难以细化,不易操作;教学工作的量化标准不好把握等等。随着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我国部分省份构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探索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职称评价法律依据,中央职称改革办公室于1986年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建立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造就一批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规范工作制度,促进科研院所职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有的评价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科学系列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无法对自然科学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做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进一步规范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导向作用,我国各省基于自身的省情及国家的相关规定,对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江苏省自然科学副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江苏省自然科学助理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业绩与成果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评价的标准主要为科技奖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效益、技术成果、学术水平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强调研究的内容要有创新性,二是承担项目要求高,三是将发明专利等指标作为评价条件之一,四是关注科研开发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五是不采取分类评价。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自然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主要从基本条件、申报条件和业绩条件三个方面入手。主要内容与特点是:一是采取分类评价。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从事科技情报、信息查新、文献咨询及软科学研究三类人群。二是不把论文作为必备条件。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经济收益。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主要从申报条件、评审条件两个方面入手。主要内容与特点为:一是把论文论著作为必备条件,二是不采取分类评价,三是突出部级科技奖励的重要地位,四是突出科研成果的应用开发价值,以及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3构建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建议

目前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主要依据《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实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评价标准与条件已不能满足自然科学研究专业技术人员自我评价诉求,条件的设置可操作性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导向性不强,在专家评审时不利于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对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对完善职称评价体系的意见。针对现有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构建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分类人才评价机制为目标,根据调研结果,借鉴国内职称评定的实践,结合职称评定的发展趋势,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科学确定评价思路。专业资格评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水平、能力、业绩、职业道德、接受继续教育的程度等。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相应的评价条件体系要坚持重业绩、重能力、重贡献的导向,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潜力的发展。通过分类评价的方式,不唯论文、不唯奖项,突出产学研所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综合考虑奖项、论文、专利等成果的同时,兼顾过程性指标,对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考量。第二,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评价,有利于明确不同类别人员的评价条件和重点,更好地发挥评价条件体系的导向作用。

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评价对象,为省内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组织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应根据其研究内容不同,将专业技术工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咨询与科技推广、专利服务四大类,明确各个类别的评价条件和要求。第三,内容涵盖要全面。目前,浙江省已出台的文件多以高级职称评价为主,无法对各市和省级主要部门,开展中级职称评审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应该涵盖中高级职称的评审,评价对象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级)、研究员(正高级)。第四,要重视基本条件。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应对申报各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包括思想道德条件、学历资历条件、破格申报条件、外语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年度考核等级要求、继续教育要求等。如思想道德条件,要强调职业道德及学术道德,继续教育,要依据省里实施的细则进行规范管理。第五,评价条件要以认可度作为依据。笔者向主要省属、市属科研院所中的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从事农业、林业、医学、药学、科技管理、化工、生物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设定为100分,其它打分项目以此为标准进行赋值。要求填写人根据所从事的专业工作领域,认真、负责、客观地对表格内各项目进行打分,由此,分析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客观评价与认可度。通过求平均、看频率,确定科技成果及其不同排名的影响力,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成为确定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中,具体评价条件的依据。

研究人员对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不同排名的参与者认可度大致一致。第六,具体评价条件要明确规范。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可将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条件,分成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与能力、专业技术工作标志性成果三块,评价条件应该严谨规范,对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这两块内容要作定性不定量的描述,强调应该具备相应级别的能力和经历,在每年的评审中由专家把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第七,注重业绩指标。为进一步突出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在项目、论文等要求之外,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应增加产学研合作项目、专利、社会贡献等评价内容或指标。例如从事科技咨询与科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研究员,可以在专业技术工作标志性成果评审条件中强调:作为技术带头人参与的技术推广达到显著规模,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获得与科技推广相关的较高荣誉。这些业绩指标,可以纳入“专业技术工作标志性成果”中作为选择项之一。第八,倡导标志成果。在成果体现方面,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应给予申报人员对标志性成果的选择权,打破传统评价对论文、项目的必备要求,兼顾多元化与实效性。在“专业技术工作标志性成果”这一评审条件中,可以由申报人在奖项、科研项目、论文论著、知识产权、业绩指标这5项具体内容中进行2-3项的选择。例如从事专利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助理研究员在“专业技术工作标志性成果”的评审条件中,可以由申报人在以下5-6个条件中进行2-3项的自主选择:组织制定专利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独立完成一定量的专利申请文件;独立完成本单位或委托一定数量的专利检索查新、专利统计分析等报告;参与或主持一定数量本单位专利侵权纠纷和诉讼案件;以第一作者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第九,破格申报条件要明确具体。对不具备规定的学历(学位)或资历条件,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业绩和成果突出者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可以设立打破一般晋升途径的评价方法,规定明确具体的破格申报条件。可以在以下5项成果中选取2~3项:作为第1完成人获已授权发明专利;作为第1作者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在本专业岗位上贡献突出。面对世界和未来,自然科学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生存和发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改革迫在眉睫。我们要用面向世界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它既是事实评价,也是价值评价。我们应该把握好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导向性,从而高效地评价人才、预测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性,为祖国繁荣富强服务。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第一条资格条件

系统掌握统计理论和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统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统计工作经验,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解决统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工作业绩显著;能够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对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济发展、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提出对管理决策层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开展统计科学理论研究,发表、出版或撰写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统计论文、著作或统计分析报告;有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统计师工作的能力;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依法统计,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统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统计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统计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统计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统计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统计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或者取得统计师资格4年以上,且在大、中型企业的综合统计岗位上担任主管职务2年以上。

(四)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取得统计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或获得市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统计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系统掌握统计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

(二)掌握国家有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的方针、政策,通晓《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各项配套法规、规章,熟悉统计制度、方法、规定。

(三)了解国内外统计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七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取得统计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独立或作为主要参加者,设计省级1项以上或市(厅、局)级2项以上较大规模统计调查的调查方案,并付诸实施。

(二)组织实施省级1项以上或市级2项以上较大规模的统计调查,或在县级机构、大中型企业主持并组织实施上级下达的统计调查3项以上。

(三)作为主要参加者,设计、编辑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统计数据汇编等统计资料3本以上。

(四)独立或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过上级部门下达的1项以上或主持完成本地区、本系统或本单位2项以上社会、经济、统计课题研究,并写出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报告。

(五)担任大、中型企业总统计师或综合统计部门主要负责人3年以上,在统计管理中取得特别显著成绩(由本企业出具书面推荐意见,经省辖市或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的职称部门核准)。

(六)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中系统地讲授过1门统计专业课程(要求有备课笔记,授课在60课时以上)或编写统计干部培训讲义5万字以上并被采用。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取得统计师资格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任务,工作成绩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组织和指导本单位、本专业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各项统计方法、规章制度,在统计岗位工作上创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得到推广。

(二)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使本单位、本专业的工作获得市(厅)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或个人获市政府及以上或统计系统、行业系统的先进表彰。

(三)被评为县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四)独立或作为主要参加者所设计的统计调查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被有关部门采纳,或对上级部门的调查方案作出合理建议而被采纳。

(五)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组织实施的重大统计调查项目,取得较好效果,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

(六)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设计和编辑出版本专业、本地区或本部门大型统计资料汇编,获得较好评价。

(七)作为主要完成人,其课题研究成果或统计分析报告获得市(厅)级三等奖以上奖项1项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二等奖以上奖项2项;或得到上级部门领导认为有重要价值的批示;或所提供的建议被采纳后为单位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第九条著作、论文和统计分析要求

取得统计师资格后,出版、发表、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著作、论文和统计分析报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独著或主编专业著作1部以上(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二)参编专业著作1部以上,以及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1篇以上。

(三)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或统计分析报告2篇以上。

(四)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或统计分析报告1篇以上,并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研讨会议上交流论文或统计分析报告1篇以上或在市厅级专业研讨会议上宣读论文或统计分析报告2篇以上。

(五)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或统计分析报告1篇以上,以及撰写对本单位以上决策管理层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2篇以上(须有法人单位负责人签批意见)。

(六)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或统计分析报告1篇以上,并撰写有较高水平的论文或统计分析报告3篇以上(须有副高级以上资格的专家鉴定意见,3篇文章的鉴定意见不得出自同一专家)。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二条申报高级统计师资格的人员,应提交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三条从国内外引进的有特殊成就的人才,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直接申报。

第十四条与本条件有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说明等见附录。

江苏省统计专业高级统计师资格条件附录

一、申报者必须提交的材料

1、按有关要求填写“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3份,并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备用照片1张(免冠大一寸)。

2、“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1-9页复印件一式20份。

(以下是对照“资格条件”要求应填写、提交的材料)

3、对照第三条,将本人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年度考核结果填入“申报表”内相应栏目处。

4、对照第四条,提交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历(学位)证书,以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任职聘书等复印件。

5、对照第五条,提交记载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完成继续教育的情况、经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验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原件。

6、对照第六条,提交反映本人专业理论水平的证明材料。

7、对照第七条,将本人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填入本人“申报表”相应栏目,并经单位核实确认。

8、对照第八条(一),提交管理经验被其他单位采纳或在本单位以外的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交流的证明材料,材料须由相关单位盖章;对照第八条(二)、(三)、(五),提交得奖的有关奖状或证书复印件;对照第八条(四),提交有关部门或上级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对照第八条(六),提交由上级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对照第八条(七),提交获奖证书、证明及辅助证明材料(包括相应的论文、分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复印件。

9、对照第九条,提交规定数量的论文、著作或专业文章原件。

10、对照第十条,提交符合省职称主管部门要求的职称外语考试有效成绩证明原件,或免试证明材料。

11、对照第十一条,提交符合省职称主管部门要求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有效成绩证明或免试证明材料,或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原件。

以上提交的材料若是复印件,须经单位核实、盖章,经办人签名,并注明核实的年月日。所有材料须按评委会要求的格式进行分类、整理、装订。

二、本条件中有关的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1、重大:指在大型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实施、组织制度方法的制定中,提出具有全面指导意义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建议。

2、系统掌握:熟知并能自如应用。

3、掌握:充分理解,熟练应用。

4、熟悉:知其大意。

5、主持人:指统计部门或分管统计业务的负责人和科研、调查项目设计、实施的负责人。

6、主要参加者:指主编或主要执笔人或相关工作的主要参加人员。

7、相关专业:指统计专业以及相近专业,如经济、会计、审计等。

8、凡冠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如称职以上含称职。

9、著作:指取得ISBN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学术专著或译著。

10、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本专业研究性学术文章。

11、期刊:指有ISSN(国际标准刊号)和(或)CN(国内统一刊号)刊号、定期发行的刊物。

12、宣读论文:指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大会宣读或学科分组会议上宣读,并在相应论文汇编上全文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凡宣读论文必须提交学术会议组织单位盖章的论文宣读证明、会议日程安排等相关材料。

13、本条件所提“市”指副省级市及地级市,不含县级市。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现将《湖北省工程系列环境保护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中队伍建设的要求,客观公正地主人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和职称评审经常化以来的有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条件适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从事环境保护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监测、环保宣传教育等)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第三条环保工程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分别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

第二章资格认证条件

第四条申报条件

一、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本职工作,成绩显著;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有良好的职业首先;能够坚持正常工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学历、资历要求

(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评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二年以上;

2、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八年以上,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工作五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攫取,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评审工程师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认定工程师;

2、获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三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年限,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三、破格申报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第1条,或第2至5条中的两条:

1、获得国家科技奖,或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2、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或获两项以上省(部)级科技三等奖的主要贡献者;或获三项市(厅)级科技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3、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发表一篇论文,在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性情脖二篇论文;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4、独立完成并正式出版过有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的5万字以上专著或译著(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

5、直接主持管理过省(部)级环保大型项目、重大课题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或在复杂的疑难技术工作中有创新、突破,得到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认可,并取得显著社会或经济效益。

(二)工程师

破格申请工程师任职资格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

1、获得省(部)级科技三等奖或市(厅)级科技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或两项市(厅)级科技三等奖主要贡献者;

2、在省(部)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两篇以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3、承担省级以上环保项目,做出显著成绩,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或获得国家专利证书者。

凡破格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参加由评委会组织的专家答辩,成绩合格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评审。各级评委会原由上不受理超级破格申报。

四、申请评审环保工程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独立核算,内年度考核或任职期满考核为称职以上,其中,破格申报晋升的人员,近两个年度考核中,至少有一次为优秀。

五、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1、掌握一门外语,水平达到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标准。

2、掌握计算机技能,水平达到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标准。

第五条评审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一)专业理论水平

1、全面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本专业的其一领域在有较深入的研究,较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指导研究生或工程师的水平和能力。

2、在环保科技运用过程中,能够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和现代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并能将国内外先进技术或新理论应于实际工作中,具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能力。

3、在本专业生产、科研、监测及环保技术管理方面有独创的见解,并能解决管理、科研、监测的难题和环保产品技术中的重大问题,具有为本部门科技进步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4、了解并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熟悉环保科技标准、技术规范,并能指导和解决环保科研、监测、鉴定、技术管理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1、在工程师任职期间,有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省(部)级及局级重点环保项目或大型环境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成果报告编制全过程的,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2、在指导和组织重大环保科研项目和大型环保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能够解决复杂或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3、在重大环保科学研究项目中,取得较好成果并担任主要负责人。

4、主编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编写或制定本行业规章制度、实施条例、管理规范或环境标准。

5、工作善于创新,能够推广和应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出色完成任务。

6、有参与评审、鉴定重点环保项目的经历和能力。

(三)业绩和成果

1、担任医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国家科技奖;

(2)获省(部)级环保科技奖、优秀工程奖、优秀设计奖或相应级别奖励;

(3)获得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环保科技奖、优秀工程奖、优秀设计奖二等奖一项以上,或二等奖三项以上;

(4)获得国家专利并在环保生产技术中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5)主持省(部)级环保工程项目的技术设计工作二项以上,经省(部)级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水平先进,近期完成,工程质量优良,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6)主持开发、推广的环保科技成果具有明显社会、经济效益;

(7)参加制定或审定的环境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或规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付诸实施;

(8)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业绩突出,所主持的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使本部门获省(部)级表彰;或获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表彰和奖励。

2、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者:

(1)正式出版过专著、译著;

(2)在重要学术刊物上两篇以上,或在市(厅)级专业资料上论文四篇以上;

(3)在国际性或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两篇以上,或在省(部)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三篇以上;

(4)国家、行业标准的主要编写者。

二、工程师

(一)专业理论水平

1、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2、熟悉本专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定,掌握环境质量标准,熟悉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3、能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理念知识解决工作中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4、较全面地掌握国内外环保科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了解国家和本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环保攻关项目或重点环保科研基础上的主要参加者(等级内额定人员);

2、有主持完成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和成果报告编写全过程经历;

3、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过省(部)级环保科技或环保工程项目或国际环境合作项目的全过程,并在项目中负责专项技术工作,实际参加了报告中相应章节或专题(专项)报告的编写;

4、作为负责人主持过一项市(厅)级环保科技或环境工程基础上的全过程,并负责编写项目中的专题(专项)报告;

5、作为负责人主持过一项市(厅)级环保科技或环境工程基础上的全过程,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过二项以上项目的全过程;

6、所撰写的总结、文件、学术报告、技术规范、法规、规划等具有一定的学术、政策水平,被有关部门采纳。

(三)业绩与成果

1、取得下列科技成果之一:

(1)市(厅)以上科技奖的获得者;

(2)参与市(厅)级民上环保基础上,在技术岗位上出色完成任务,并参与编写过专项成果报告不少于二份;

(3)曾担任过一般环保基础上或专项技术负责人不少于二的上,并圆满完成任务;

(4)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编写过环保专题研究、专项技术的报告或小型项目的报告二份以上,均一次验收或达良级标准;

(5)主编的报告或所取得的成果至少有一份被同行专家主定为有创新或达省级先进水平,或获省(部)级环保科技奖;

(6)在科技管理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为本单位赢得荣誉,并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者:

(1)参与正式出版专著、译著;

(2)国家、行业标准参加编写者;

(3)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省级刊物上;或在市(厅)级专业资料上两篇以上;

(4)主笔编写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报告、环境工程、专题技术报告二篇以上。

第三章附则

第六条凡在五年内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1、工作严重失职,造成恶劣影响的;

2、考核不称职或边疆二年考核基本称职的;

3、伪造学历、资历,或申报业绩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

第七条本条件由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我区从事宏观、微观经济活动、经济管理、人力资源及劳资管理、经济研究、经济信息等经济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条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任现职以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在规定的资历年限内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不合格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或已定性为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迟2年申报;

三、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谎报成绩、剽窃他人成果者,延迟3年申报;

四、严重违法违纪或严重失职、渎职,给企业或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延迟4年申报。

第三条学历、资历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博士学位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2年以上;硕士学位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4年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5年以上;获大专学历,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7年以上。

二、国家机关分流到企事业单位,或在非公有制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尚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按以下学历、资历要求申报:

获得博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8年以上;获得研究生班毕业或双学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9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1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

第四条外语条件

一、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B级)成绩合格;县及县以下所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取得职称外语等级考试(C级)成绩合格;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取得广西合格标准成绩通知书者2年内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有效。

二、免试条件按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免试暂行规定》(桂职改〔2004〕4号)及《关于进一步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桂职改〔2007〕1号)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计算机条件

一、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三个模块)成绩合格;

二、免试条件按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免试暂行规定》(桂职改〔2004〕4号)及《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工作的通知》(桂职改〔2001〕1号)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继续教育条件

完成本部门、本行业及政府人事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七条专业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主持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2年以上;

二、作为骨干参与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年以上;

三、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1项以上或市(厅)级重点项目2项以上的组织、筹建、管理、投产等全过程工作;

四、主持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3年以上;

五、作为骨干参与小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5年以上;

六、从事经济专业研究工作、承担省(部)级重点课题2项以上,或市(厅)级重点课题3项以上;

七、作为主要负责人或骨干组织或参与宏观经济管理工作5年以上;

八、作为主要负责人或骨干从事经济信息和中介工作5年以上。

第八条业绩成果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主持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期间,连续2年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为企业的扭亏增盈作出显著成绩;

二、为大、中型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或决策水平作出重要贡献,并使企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三、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建设的重点项目投产后达到设计指标;

四、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策划重大经济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取得或预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五、主持小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期间,主要经济指标连续3年保持增长;

六、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获省(部)级三等奖一项以上,或市(厅)级一等奖二项以上,或市(厅)级二等奖三项以上奖励;

七、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业务骨干,对经济工作有独到见解,提出有较高价值的建议,对改进本单位(部门)工作,提高效率(或效益)作出重要贡献,或对行业的经济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八、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重大课题研究,其成果通过省(部)级组织的专家评审确认具有应用价值项目1项,或通过市(厅)级组织专家评审确认具有应用价值项目2项,并被实际工作采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

第九条论文、著作条件

任现职以来,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独著或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公开出版经济著作1部以上;

二、在专业期刊2篇,其中有一篇发表在省级以上本专业期刊;

三、在省级专业期刊1篇,以及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论文1篇以上,或在省级学术会议宣读并获奖的论文2篇以上;

四、在省级专业期刊1篇,以及为解决重大经济问题而撰写有一定水平的专项调查报告、经济分析报告或重大项目立项研究报告等2篇以上。

第十条破格条件

任现职以来,符合下列第一、二条之一或第三至七条其中2条者,可破学历、资历申报:

一、在经济工作岗位上,荣获国家、省(自治区)、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者;

二、荣获国家三等或省(自治区)、部级二等奖一项以上成果奖的主要贡献者;

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20年以上,成绩显著,被评为省(自治区)优秀厂长(经理)者;

四、在国际、部级经济专业学术会议上或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过3篇以上专业论文,或正式出版过经济专业的专著、译著,并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本专业国内较高学术水平者;

五、从事经济管理工作20年以上,并直接主持管理过大型项目(或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工作,经省(自治区)主管部门认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六、从事经济管理工作20年以上,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厂长(经理)考试取得合格证的企业经理、厂(矿)长,经自治区主管部门认定,工作业绩突出者;

七、从事经济专业工作30年(含30年)以上;并取得经济师资格5年以上,取得经济师职务资格以来,参加过大专院校或地、厅级以上单位举办的专业培训班学习累计半年以上,经自治区主管部门认定,工作成绩显著、业绩突出者。

第十一条附则

一、凡符合上述条件,提交第二、三(或十)、四、五、六、七、八、九条规定的材料者,可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并按规定程序送评。否则,各级人事(职改)部门不予受理,评委会不予评审。

二、本条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此前与本条件不一致的,以本条件为准。

三、本条件由自治区职改办、自治区工程技术经济专业职改办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四、本资格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申报人提交材料要求:

(一)凡贯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如“3年以上”含3年。

(二)本资格条件规定的课题或项目包括国家、部门、地方或单位下达的和合同规定的两类。

(三)本资格条件中的“主持”是指在课题、项目中承担技术组织工作,并实际承担其中主要部分专项技术工作,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撰写相应技术报告者。

(四)本资格条件中的“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是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以奖励证书为准)。

(五)本资格条件中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全省执业律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推进律师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律师人才队伍,更好发挥律师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全省律师工作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律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一级律师、二级律师。

第三条对符合本规定申报条件的人员,通过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在律师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五条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全省从事律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律师执业机构签订聘用合同从事律师工作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在皖工作1年以上的外省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已取得非律师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符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基本条件

第七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守律师执业纪律;身体健康,能正常从事律师执业活动。

第八条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有钻研和创新精神,在律师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并认真完成规定的法律援助任务;任期内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

第九条获得国家司法部颁发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或律师资格证书,并取得省司法厅核发的律师执业证书。

第四章申报条件

第十条学历、资历条件

(一)一级律师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二级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二)二级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三级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三级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3、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律师工作满20年,取得三级律师资格满5年。

第十一条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专业知识考试条件

(一)按照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或者符合免试条件。

(二)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三)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律师专业知识水平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第五章工作能力条件和业绩条件

第十二条一级律师申报条件

申报一级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十一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工作能力条件

具有系统、广博的法律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制建设与发展现状;了解国内外律师业务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律师实务经验,能够承办律师工作中重大、疑难以及新类型的案件和业务项目;具有组织、领导律师业务领域课题研究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能够独立指导律师开展业务,能够承担律师业务培训任务。

(二)工作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二等奖1项以上(以获奖证书为准,下同),或三等奖2项,或市(厅)级一等奖2项。

2、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律师实务或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经同行专家和省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成果鉴定书为准,下同)。

3、符合下列两项条件:

(1)主持办理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疑难案件3件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担任特大型企业或市级以上政府的常年法律顾问,提出2项以上决策性法律咨询意见、建议被采纳,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为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的谈判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或办理资产重组、改制、上市等新兴法律服务业务3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在诉讼、仲裁或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意见被采纳,为委托人挽回重大损失的案件10件以上;办理刑事案件改变定性成功或获得减轻处罚的4件以上;

(5)年均办理刑事、民事、行政、仲裁和其他非诉讼案件20件以上;

(6)法律援助中心的专职律师,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件以上;

(7)参加1项省(部)级以上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并颁布实施。

4、律师工作业绩突出,获省级以上政府、司法部综合表彰或相当级别的表彰。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每篇不少于2500字,下同),其中部级1篇;或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著作或译著1部以上(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5万字)。

第十三条一级律师的破格条件

破格申报一级律师资格,除应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条和第十二条第(一)项工作能力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工作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或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一等奖以上1项,或二等奖2项。

2、主持完成1项部级或2项省(部)级律师实务或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经同行专家和省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符合下列两项条件:

(1)主持办理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疑难案件5件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担任特大型企业、市级以上政府的常年法律顾问,提出3项以上决策性法律咨询意见、建议被采纳,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在诉讼、仲裁或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意见被采纳,为委托人挽回重大损失的案件15件以上;办理刑事案件改变定性成功或获得减轻处罚的5件以上;

(4)参加2项省(部)级以上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并颁布实施。

4、律师工作业绩突出,获部级表彰。

(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部级2篇;或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著作或译著1部以上(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10万字)。

第十四条二级律师申报条件

申报二级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十一条外,还应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工作能力条件

具有坚实的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律师业务知识和丰富的律师实务经验;能够解决律师工作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能够承办律师工作中的新型业务;能够独立指导三级、四级律师开展业务,承担律师业务培训任务。

(二)工作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三等奖1项以上,或四等奖2项以上;或获市(厅)级该奖项二等奖2项以上。

2、参加完成1项省级以上律师实务或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经同行专家和省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其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符合下列二项条件:

(1)主持办理省内有重大影响的疑难案件2件以上,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担任大型企业或县级以上政府的常年法律顾问,提出2项以上决策性法律咨询意见、建议被采纳,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为所在地区重点项目谈判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或办理资产重组、改制、上市等新兴法律服务业务2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在诉讼、仲裁或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意见被采纳,为委托人挽回重大损失的案件5件以上;办理刑事案件改变定性成功或获得减轻处罚的2件以上;

(5)年均办理刑事、民事、行政、仲裁和其他非诉讼案件15件以上。

(6)法律援助中心的专职律师,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件以上。

(7)参加1项省(部)级以上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并颁布实施。

4、律师工作业绩突出,获得省辖市以上政府、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表彰或相当级别的表彰。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著作或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3万字)。

第十五条二级律师的破格条件

破格申报二级律师资格,除应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条和第十四条第(一)项工作能力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或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二等奖1项以上,或三等奖2项。

2、参加完成1项省(部)级律师专业或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经同行专家和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符合下列二项条件:

(1)主持办理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复杂案件3件以上,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担任大型企业、县级以上政府的常年法律顾问,提出3项以上决策性法律咨询意见、建议被采纳,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在诉讼、仲裁或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意见被采纳,给委托人挽回重大损失的案件6件以上;办理刑事案件改变定性成功或获得减轻处罚的2件以上;

(4)参加1项省(部)级以上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并颁布实施。

4、律师工作业绩突出,获省级以上政府、司法部综合表彰或相当级别的表彰。

(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部级1篇;或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或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5万字)。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标准条件的工作业绩和著作时间,从取得现任职资格后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依据个人提供的各类有效材料(原件或经与原件比对认可的复印件、复制件等),其中工作业绩(论文论著除外)需经省司法厅确认。

第十七条先取得律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得《律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须从取得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年限。

第十八条取得非律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转岗到律师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1年后应转评或参加律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取得律师系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在申报评审高一级律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时,其转岗前后任职时间合并计算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十九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单位的律师,在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时,须被单位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并任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二十条破格申报评审律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由省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律师系列高评会评审。

第二十一条破格申报评审律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水平考试和面试答辩,合格后方可提交高评委会评审。

第二十二条未解除党纪、政纪、行业处分以及任期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得申报;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人当年的申报资格且此后的2年内不得申报。

第二十三条本标准条件涉及的专有名词含义:

(一)所称“学历”是指:国家承认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学历。本专业是指法律专业,相关专业是指与法律专业有关联的专业。

(二)所称“市”是指:设区的省辖市。

(三)所称“公开发行的刊物”是指:具有CN(国内统一刊号)、ISSN(国际统一刊号)的学术期刊(不包括副刊、增刊、论文集),著作须有ISBN(标准书号)。发表在报纸上的学术论文仅限省级以上报纸理论版。论文、著作须为本人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对在县域执业的律师,在论文、论著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四)所称“部级表彰”是指: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或“学术带头人”等称号或奖励获得者。所称“省(部)级表彰”是指: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省政府“特殊贡献专家”或“学术带头人”等称号或奖励获得者。

(五)“相当级别的表彰”是指:受同级别司法行政机关授权委托的律师协会所举办的表彰。

(六)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其中一项最高奖项。

第二十四条本评审标准条件由安徽省人事厅、安徽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技术职称;档案管理;评定资料

中图分类号:G6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200-1

技术职称制度是反映一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并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依据的一种资格的制度,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一般要经过考试或者经过专家评委会评审,整个评审程序严谨而且严格,一般而言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要经历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晋升过程。在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一部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存档备查,一部分装入晋升者人事档案。人事档案一般晋升职称者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管理或者由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机构统一管理。评定专业技术职称需要提交的档案资料主要包括:

1 本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技术资格证书是指从事技术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为服务对象提供技术服务时,必须提供按国家统一规定,参加相应专业考试,由省级以上政府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单位的有建筑工程施工资质证书,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等,如个人的有建筑工程师、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建筑设计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资格证书。除初次参加职称评定者外均须提供此证书。

2 本人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按照现行职称晋升政策,凡是参加职称晋升人员均须参加计算机和外语考试,距离退休不足5年人员免试。以上两项证书需要到吉林省人事考试网/查询证书真伪。

3 本人学历、学位证书

申报人员均要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n)查询打印查询信息,打印的查询信息经本单位人事、纪检部门审核盖章并签字。

4 本人继续教育登记证或登记卡(以评委会要求为准)

继续教育登记证或登记卡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聘任、晋升职称、专业注册的重要依据之一,记载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情况,按照吉林省人社厅规定,晋升职称人员应当提供。

5 本人论文、著作、学术、技术报告原件材料

《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职称评聘工作中若干政策的通知》(吉人字[2008]78号)已对有效专业技术论出明确的规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对新闻出版总署核准的期刊提供了查询服务(查询方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在线查询—新闻机构查询服务)。不在此范围的论文及发表在刊物增刊、专刊、特刊的论文不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依据。时间以版权页所载日期为准。申报人同时还需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网址:.cn)、“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网址:)、“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网址:)等主流数据库检索本人论文信息并打印,信息经单位人事、纪检部门审核盖章并签字。乡镇事业单位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要重点测评其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推广新技术或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技术总结、报告可视作论文对待。

6 本人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及相关成果证明原件材料

上述证书必须提供原件,必要情况下有关部门需要进行核实。

7 各评委会要求的其他材料原件

按照吉林省人社厅《关于公布吉林省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审委员会的通知》规定,四平市设立了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和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本地区从事临床医学(中医除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主任医师、从事机械、土建、农机、化工工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从事农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和从事综合经济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经济师。

特殊人员的评审。按照省人社厅规定,对在我省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留学回国人员、军队转业人员、党政机关调动人员参评职称提供特殊通道,凡符合条件的人员均按照原有的申报程序报送省人社厅组建的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委员会认定。继续开展民营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经济师的认定工作。

按照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职的年限要求,硕士应届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一年以上的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的大专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的中专毕业生,经所在单位考核合格后,可认定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在各级事业单位工作的,由用人单位填写《吉林省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认定表》,经主管部门审核,报送同级人社部门认定备案后,单位聘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企业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报送所在地人社部门认定备案后,单位聘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吉林省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认定表》由所在单位及时存入专业技术人员个人人事档案。市直部门、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吉林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吉人社办字[2010]56号)规定,年底12月份由市人社局统一办理初级资格证书的发放工作。为促进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规范管理,硕士毕业并取得相应专业硕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统一申报参加各系列、专业的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的评聘。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根据市农委《关于*年本市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经济师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事宜的通知》精神,就本区*年度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经济师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审对象和范围:

在本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及乡镇经济岗位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任职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担任经济师职务五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担任经济师职务七年以上,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有较扎实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经济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和掌握有关经济管理工作的政策、法规、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2)、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发表过经济专业论文,或在省、市以上经济专业研讨会上作过论文交流,或被邀请出席过国际性的经济方面的专业性会议。

(3)、参加过区县以上部门立项的经济方面的研究课题,并作为主要执笔者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两篇以上。

(4)、对经济活动中的重要问题能提出有创见的富有价值的建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大学本科毕业从事经济工作十年以上,担任经济师职务满三年;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经济工作十二年以上,担任经济师职务满五年,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在大型乡镇企业集团、公司主持经济工作五年或负责综合经济管理七年以上,且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解决过经济工作中关键的、重大的实际问题,使单位的经济效益名列本区、县或本行业前茅,或使单位扭亏为盈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2)、获得过区、县级以上各种个人荣誉称号,或获得过多次省、市级奖项的主要组织实施者。

非经济类专业毕业生,须经过大专水平的经济专业理论培训,并取得相应的结业证书。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经济工作20年以上,经过系统的经济理论学习,并取得相应的结业证书,担任经济师职务满五年,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具有坚实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在部级刊物上发表过经济专业论文一篇,或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过经济专业论文两篇,或经济专业论文获区、县一等奖或省、市三等奖以上的奖励,或在国际性的会议上提交过经济方面的论文或作过经济方面的专题发言,或编制过企业发展规划并得到区、县以上主管部门认可和好评,或撰写的经济方面的调查研究报总结得到有关专家肯定。

(2)、在大型乡镇企业集团、公司主持经济工作十年或负责综合经济管理工作十二年以上,并取得显著成绩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A、在主持企业的经济工作过程中,解决过重大疑难问题,是单位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主要贡献者。

B、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使单位的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区、县前三名,并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

C、获得过省、市以上各种个人荣誉称号,在行业中有较高的知名度。

D、所在单位在最近三年中经济效益一直名列全区、县前茅,且本人

4、为区、县或乡镇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者,在区、县经济主管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推荐下,可不受学历、资历限制。

四、论文要求:

所有申报者均须提交有关经济方面的专业论文或调查研究报告、经济工作总结等材料。公开发表的提交1-2篇,未发表的须提交2篇。

五、申报材料要求: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表》一式三份(申报表必须使用原件,复印件及自制表格无效)。申报表中“主要工作业绩”栏撰写要求见附件一(请控制字数,不得另附页)。

2、单位推荐综合报告(2000字以内)15份(用A4纸打印)。撰写要求见附件一。

3、《个人综合报告》15份(A4纸正反面打印)。见附件三。

4、自荐代表性论文。公开发表的1-2篇,须提交复印件各1份,复印件须附刊物的封面及目录(用A4纸);或未公开发表的2篇,须用A4纸打印

5、学历证书(随附市职业能力考试院的认证证明)、资格证书、获奖证书等各类证明材料,均须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复印件须用A4纸,且按上述程序装订成一册)。获奖证书中的获奖对象如为单位,须提交本人所起作用的证明。

6、二寸彩色脱帽照片一张。

7、承诺书一份,见附件二。

8、农村高级经济师任职资格评审材料目录,见附件四(材料目录粘贴在材料袋上)。

六、材料收取的时间:

申报材料的收取时间定为10月8日至10月20日(法定假日除外),逾期将不受理。

七、材料收取的地点:

*青舟支路教育局南邻大楼三楼315室(*区人事局人才开发科)

联系电话:

联系人:

八、评审费用:

每位评审对象收取评审费850元(含论文鉴定费及制证费),与评审材料同时收取。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一轻工程专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和职称评审经常化以来的有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条件适用于从事食品发酵工业、造纸工业、日用化工工业、包装印刷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第三条一轻工业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名称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

第二章任职资格条件

第四条申报条件

一、凡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科学事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本职工作,成绩显著;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坚持正常工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学历、资历条件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二年以上;

(2)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八年以上,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年限,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审工程师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工程师;

(2)获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三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年限,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三、破格申报条件

1.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或第2至第5条中的两条:

(1)获得国家科技奖;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2)获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优秀设计二等奖的主要贡献者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三等奖;市(厅)级科技奖一等奖二项和市(厅)级优秀设计一等奖两项的主要贡献者;

(3)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过一篇论文;在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过两篇论文;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

(4)独立完成并正式出版过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译著;

(5)完成两项以上国家或省(部)级重点项目经省(部)主管部门验收通过的获得者;

2.破格申报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或第2至第5条中的两条:

(1)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二等奖或市(厅)级科技奖、优秀设计一等奖或二等奖二项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2)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三等奖或市(厅)级科技奖、优秀设计二等奖或三等奖二项以上的项目负责人;

(3)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工程质量奖的专业设计负责人;

(4)获得市(厅)级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二项以上的项目负责人;

(5)完成一项以上省(部)级或市(厅)重点项目或对行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成果经市(厅)级主管部门验收通过的获得者;

凡破格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参加由评委会组织的专家答辩,成绩合格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评审。各级评委会原则上不受理越级破格申报。

四、申报评审一轻工业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聘期内年度考核或任职期满考核为称职以上,其中,破格申报晋升的人员,在近两年年度考核中,至少有一次为优秀。

五、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1.掌握一门外语,达到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标准;

2.掌握计算机技能,达到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标准。

第五条评审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1.专业理论水平

(1)有系统坚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能够掌握本行业、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化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并有为本部门科技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2)能熟悉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技术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并能熟悉地运用、指导、解决科研、设计、生产、管理中的复杂疑难问题,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3)了解和熟悉一定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如:全面质量管理,信息技术等。

(4)具有指导工程师或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2.实践经验与工作能力

具备下列情况之一:

(1)完成国家科研或攻关项目的主要参加者(等级内额定人员);

(2)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一项以上或市(厅)级攻关项目二项以上,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主持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成果推广,不少于三项;

(4)主持和管理过大、中型轻工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

(5)具有主持、承担大、中型企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的设计能力,担任过总体项目负责人或三个工程以上专业项目负责人;

(6)能独立处理本专业的关键和复杂疑难问题,并能很好的配合和协调与其他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

3.业绩与成果

(1)具备以下两条:

①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以上或三等奖二项;

②省(部)级优秀设计或优质工程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

③被省(部)确定为定型品,并转化为商品生产不少于一项;

④技术管理工作获省级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⑤开发科技成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省(部)主管部门列为推广项目不少于二项。

(2)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专著(省级出版社出版);

②译著(省级出版社出版);

③颁部标准,规范的主要编写者;

④在国家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一篇或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二篇以上;

⑤在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论文三篇以上;

二、工程师

1.专业理论水平

(1)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熟系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技术管理工作中能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

(2)能熟悉掌握并运用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技术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并能熟悉地运用、指导,解决科研技术、生产管理中的复杂疑难问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了解和熟悉一定的现代化管理科学知识如全面质量管理。

2.实践经验与工作能力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科研或攻关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2)参与市(厅)级的科研、攻关项目获奖者;

(3)参与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成果推广;

(4)参与和管理过省(部)级轻工工程项目建设(新建、扩建、技术改造)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

(5)有一定的从事工程师设计的工作经验、掌握设计经验,能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或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担任过各类工程设计专业项目的负责人二项以上者。

3.业绩与成果

(1)获得下列奖励、成果和业绩之一的主要贡献者:

①省(部)级科技奖;

②市(厅)级科技奖三等奖以上或省(部)级科技成果推广奖;

③省(部)级优秀设计或优质工程三等奖;

④开发科技成果具有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被市(厅)级专业部门列为推广项目。

(2)撰写以下论文、论著之一:

①在重要学术专业学术刊物上一篇;

②参加省行业学术会议,交流论文不少于两篇;

③参加市(厅)行业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不少于三篇。

第三章附则

第六条凡在五年内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1.工作严重失职,造成恶劣影响的;

2.考核不称职或连续二年考核基本称职的;

3.伪造学历、资历,或申报业绩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

第七条本条件由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经济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第一条资格标准

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管理知识,对从事的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熟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专业工作实践经验,能提出有较高价值的政策性意见,独立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创新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业绩显著;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有组织全面业务、培养专业人才和指导经济师工作的能力;能运用计算机和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O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剌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师(或相近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下同)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

(四)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累计从事本专业工作20年)以上,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或获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或获得省(部)级(包括全国性行业)以上优秀管理奖项。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经济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经济专业工作的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系统掌握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知识。

(二)掌握国家有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熟悉国家经济法

律、法规及各项配套法规、规章和规定。

(三)了解国外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结合本行业或本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有较高价值的政策性意见,指导本行业或本部门(单位)的经济工作。

第七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主持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2年以上。

(二)作为骨干参与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2年以上。

(三)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1项以上国家、省(部)级或2项以上市(厅)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项目方案的组织和实施,经实践证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主持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经济指标连续3年以上名列本市同行业企业前三名(以市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证明为准)。

(五)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总价值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经济项目的咨询评估或总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上投、融资项目的论证,经实践证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为部门(单位)全面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作出显著贡献,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七)承担2项以上省(部)级重点课题或3项以上市(厅)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并写出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报告。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期间,连续3年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为企业的扭亏增盈作出突出贡献。

(二)在经营管理上创新,为大、中型企业大幅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作出主要贡献,并使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获得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或相同级别的荣誉称号(以批文或证书为准)。

(三)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市(厅)级以上重点行业规划、政策规章的制定,经主管部门批准付诸实践,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省级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评估、技术鉴定和全程筹建与管理,投入使用后达到预期目标。

(五)参与总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投、融资项目的风险分析和管理,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主持小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期间,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市级同行业企业先进水平(前三名)作出突出贡献(以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证明为准)。

(七)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获市(厅)级一等奖1项以上或市(厅)级二等奖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八)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业务骨干,对本专业有独到见解,提出有较高价值的建议,对改进本单位(部门)工作,大幅度提高效率(效益)作出重要贡献,或对行业的经济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经济师资格后,撰写、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专业期刊上2篇以上(第一作者)。

(三)在市级专业期刊上1篇,以及在省级以上经济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2篇以上(第一作者)。

(四)在市级专业期刊上1篇(第一作者),以及为解决本地区、本行业或本部门(单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撰写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调查报告、经济分析报告或省级以上重大技术改造、基础建设项目经济评估报告1篇以上(前三名)。

第十条外语要求(根据新规定,已不作要求)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国家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二条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的人员应提交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三条从国内外引进的具有突出成就的人才,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直接申报。

第十四条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的说明等见附录。

提交材料:

一、申报人必须提交的材料

1.按要求填写的“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3份,并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备用相片1张(免冠大1寸)。

2.“江苏省经济专业高级资格申报人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

3.对照第三条,将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年度考核结果填入“申报表”内相应的栏目处。

4.对照第四条,必须提交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本专业戎相关专业的学历(学位)证书,以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任职聘书等复印件。

5.对照第五条,提交记载本人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完成继续教育的情况、经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验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原件。

6.对照第六条,提交反映本人专业理论水平的证明材料。

7.对照第七条,将本人的专业工作经历填入“申报表”相应栏目,并经单位核实确认。

8.对照第八条,提交业绩成果证件、证明及辅助证明材料的复印件。若是获奖项目,应写明等次。

9.对照第九条,提交规定数量的论文、著作或实例材料的原件。

10.对照第十条,提交符合省职称部门要求的职称外语考试有效成绩证明原件,或免试证明材料。

11.对照第十一条,提交符合省职称部门要求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有效成绩证明(或免试证明材料)原件,或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书》。

以上提交的材料若是复印件,须经单位审核、盖章,经办人签名,并注明核实的年月日。所有材料必须按评委会要求的格式进行分类、整理、装订。

二、本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1.凡冠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如,称职以上含称职,2年以上含2年。

2.主持人:指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分管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单位负责人(不包括党务政工负责人):“骨干”是指具体承担项目的调研、立项、项目实施、综合研究报告的编写等全过程的负责人或具体从事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某一方面的负责人。

3.主要编著者:指参与写作的主编、副主编、排名前三名的著者或个人承担的编著字数达到全书二分之一的执笔人。论文和著作的学术水平由评委会认定。

4.专业期刊:指有CN或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或由省级以上专业主管部门或学术机构主办定期(每年不少于4期)出版的专业刊物。

5.奖励类型包括科技进步奖、哲学与社会科学成果奖、金牛奖、管理成果奖及相当级别的奖励。

6.较大的经济效益指年创利税30万元以上,显著的经济效益指年创利税100万元以上。

7.大、中型企业的认定以行业规范为准。

上一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