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4:01:25

教务管理系统论文

教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这几个校园网站系统都是在独立服务器上运行的,而且都是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管理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第一,教务处和学校各个部门管理工作有合理的分工和交互,各行其责。为便利日常工作,非常有必要开发校级的教务管理系统和其他系级的单点登录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应具有统一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的管理、增删、授权等功能。第二,为了保证学校和院(系)两级系统的数据的一致性,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安全管理,以保证良好的数据质量。第三,需要定期的数据备份和方便的数据恢复,以减少或避免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可能的数据损失。第四,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由于系统将有较大的数据量,原始数据的导入、输入及编辑等操作应当简易,并支持多方式的修改。根据以上教务管理的基本需求,本文设计系统主要完成的任务有两个:前台功能和后台功能。前台功能主要是运行和用户相关的处理,如提供课程信息、选课管理、学员注册、成绩查询、教师评价等。后台功能主要是运行后台管理员权限操作,用于对学员的信息管理和维护。

2单点登录技术

单点登录系统(SingleSignOn,缩写SSO),这一解决方案正是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而提出的。单点登录系统集中保存和管理原来分散的用户管理。各个系统之间可以进行用户身份的自动认证,于是校园网的管理员只需要在唯一的用户信息数据库中进行添加和删除用户账号。在单点登录系统中需采用中心认证服务,CAS(CentralAuthenticationService)。采用CAS的目的就是集中分布在一个学院内部各个异构系统的认证工作,通过一个公用的认证系统统一管理和验证用户身份。用户若在CAS上认证通过,将获得CAS颁发的一个证书。用户可以使用CAS证书在承认此证书的各个内部系统自由访问,不需要重复登录认证。

3系统设计

我们将教务管理系统应用在职责上分成3层: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业务层(BusinessLayer)、持久层(PersistenceLayer)。表示层采用的是Struts2.0框架,Web页面技术采用的是JavaScript技术。业务层采用的是Spring框架,分为Web控制层、Service层、DAO层以分离控制层与业务逻辑层。持久层采用实体关系映射工具Hibernate完成。它可以通过Hibernate将关系型的数据库的数据映射成对象,以实现以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操作数据库。系统的安全设计,大体分为数据存储安全和数据传输安全两部分。对于直接针对SSO的数据库服务器和CAS认证服务器进行的尝试窃取数据攻击,在部署上可以在通过内外网划分,将数据服务器放在局域网内来提高整体系统的安全性。在内外网入口处,通过增加防火墙对访问的域名和口地址进行有效限制,针对数据存储服务器直接进行攻击方式,实现了有效的防范。将整个单点登录系统部署分为内外网部署,并在内外网间设置了防火墙,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库服务器除SSO认证服务外不需要其他服务器或客户端直接访问,因此放置在由局域网交换机连接的内网之中可以极大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内网的入口是唯一的,在途中是一台CAS的SSO服务器,在实际系统环境中,为了保证内网各服务器数据的安全性,在内外网交叉的入口处加防火墙是必要的,利用防火墙本身的包过滤和访问限制等设置,有效降低了服务器被攻击的风险。CAS的SSO服务器的合理部署可以使网络对学院Web网站的直接攻击减少。但是它不能预防被拦截攻击的隐患,而且学院前台Web服务器本来就要对信息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维护,所以尽量不要把用户基本信息和认证信息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把用户的登陆信息改放到CAS的SSO服务器是解决多系统用户认证的有效方式。

4结语

现代化的校园管理离不开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高校的教务处作为主管高校的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的教学运行管理,在高校运行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为了避免同一身份多个账号管理的繁琐以及安全问题,我们设计了基于CAS的单点登录系统的解决方案及相应实现方法,并且具体针对学院访问量大、安全性高的需求特点,提出了使用基于Spring、Struts、Hibernate等多种框架技术的,适应高并发、高安全性的单点登录系统解决方案。

教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数据库快照是sqlserver2005的一个新功能。是个指定时间点上数据库(源数据库)的只读、静态视图,相当于用户在某一个时间为数据库拍摄的静态图像。多个快照可以位于一个源数据库文件中,并且可以作为数据库全程保存在一个服务上。数据库快照是一个数据库的只读副本,是数据库在创建快照时刻的所有数据的映射。在意外或恶意损坏数据库中数据的情况下,数据库快照作为快速还原点将非常有用。但是,它不能用来替代备份,因为它不包含数据库中的所有记录。

二、为教务管理系统创建数据库快照

在SQLSERVER2012中不能使用SSMS创建数据库,我们必须使用CREATEDATABASE语句来创建数据库快照。其语法如下:CREATEDATABASEdatabase_snapshot_nameON(NAME=logical_snapshot_name,FILENAME='os_file_name')[,…n]ASSNAPSHOTOFsource_database_name首先我们创建好JWGL数据库,并在其下面创建了student,teacher,score,course等表,然后在JWGL数据库库下面执行如下有操作:新建查询在命令窗口输入发下命令:CREATEDATABASEJWGL_DATA_8888ON(NAME=JWGL_DATA,FILENAME=’E:\JWGL_DATA_8888.SS’)图1数据库快照的创建ASSNAPSHOTOFJWGL至此,JWGL的数据库快照就创建完毕,见图1,我们可以查看到其和源数据的内容一样,但是其后来对数据库和数据表做的修改就无法还原。

三、模拟灾难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灾难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查询到的学生信息表的情况我们删除student,DELETEFROMSTUDENT此时分别查看下我们的源数据库和数据库快照中的数据,USEJWGLSELECT*FROMSTUDENT这时想看到的STUDENTs表中的数据已经删除。再次执行查看快照USEJWGL_DATA_8888SELECT*FROMSTUDENT此时我们仍可以看到STUDENTk的数据没有改变,因此我们知道,删除STUDENT后,快照中的文件并没有受一影响,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灾难中奖数据恢复。

四、灾难的恢复

据库库快照不会因为某个表的删除而受到影响,并且因为有数据库快照的存在,你也不能删除数据库,除非先删除数据库快照,才能删除数据库,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原理来恢复开始的灾难。首先我们可以将快照中的表数据插入到JWGL数据库中的STUDENT中去,这个只影响指定的表,不会对数据库造成影响,因此是局部的恢复,执行以下的命令。USEJWGLINSERTINTOSTUDENTSELECT*FROMJWGL_DATA_8888.DBO.STUDENT执行后结果见图5,从前面我们知道有5个记录,现在已恢复到了STUDENT表中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执行全局的恢复,就是恢复整个数据库,这样其中的表肯定会恢复,只不过是这种恢复会对没有破坏的表也恢复,时间上会比较慢。全局恢复,就相当于我们已经删除了JWGL数据库及其下有表文件,因此我们只能从MASTER中能恢复,执行如下的命令。USEMASTERRESTOREDATABASEJWGLFROMDATABASE_SNAPSHOT=’JWGL_DATA_8888’

五、总结

通过将数据库快照中的数据应用到源数据库,可使数据库从意外更改中恢复。但是,应该注意到,数据库快照提供的只是非常简单的恢复机制,不应作为执行全面备份和还原策略的替代方案。当意外删除表、删除行等,数据库快照的性质使其成为从导致意外删除、更新行或删除表的应用程序或用户错误中恢复的理想选择。使用数据库快照还原数据,比通过数据库备份执行还原操作更快、更简单。但是,即写即复制机制阻止了数据库快照恢复包含已损坏文件的可疑数据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用数据库备份来还原所需的文件。对于数据库的备份,在此就不再细说。当然,数据库快照也不是万能的。和源数据库相比,数据库快照必须位于源数据库所在的服务器。并且不能创建model,master,tempd的数据库快照。数据库快照不能备份、还原、附加、分离。因此,我们必须养成对关键数据库备份的习惯。

教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分制 教务管理 流程再造

[作者简介]李友良(1973- ),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教务管理。(安徽 合肥 2300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28-02

一、实施学分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学分制是―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行尽管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目前我国高教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利于学分制发展的弊端:

1.教育观念落后。传统的价值观念注重权威,教学模式单向化制约了学分制的发展。学分制倡导的是个性发展与自我完善,在学习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的呆板方式,采取诸如集体讨论、演讲答辩等形式活泼多样的授课方式。学分制的这些特点恰恰与传统的重权威、单向化教育观念格格不入。此外,“中庸”的民族心理是中国培养“完人”“圣人”的客观标准,是我国忽略个性、创造性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以及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集权制下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套用的是政府行政级别,因而从高校这个层面来看,高校自身并没有多少自;而从学校内部管理的层面来看,学校内部职能部门的权力又相对过大,往往是职能部门的一般人员一个电话就能使各学院的分管院长忙得团团转。学校内部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广大老师和学生强调过多的是管理和控制。这样就形成了国家―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这样单一、集权的直线职能管理体制。此外,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内部也相应与行政职务的高低而形成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学校里,行政部门越来越起主导作用,有的学校从一个教育学术单位变成了等级森严的机关。”①各级官僚体制的存在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条块分割严重,信息流动不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存在状况如何与其内部及外部的信息自由流动程度关系密切。传统的层级制管理因条块分割过细使得信息在系统内部流动的节点增多,流动的路线模糊,因而信息在沿众多节点流动时容易导致信息延误乃至信息失真,同时因信息流动路线的模糊会导致“大家管,大家都不管”的现象。此外,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分工不合理,也会导致工作流程的不尽合理的现象经常存在。

4.重复劳动严重,办事效率低下。形成这一现象尽管有诸多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与集权及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有关。条块分割、多层管理必然出现重复劳动,信息流动的环节过多必然增加许多无用作业,进而导致效率低下。

5.信息技术利用不够,管理人员业务技能亟待提高。学分制是一种流动管理,原有的班级观念淡化,学生的离合频度增加,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②加之近几年我国高校迅速扩招,使得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仅就选课而言,每学期学生都要进行选课,同时还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工作量很大,教学秩序控制的难度加大,因而教务管理中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进行学分制改革必须做到:一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务管理的信息网络平台;二是要有能够熟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务管理的管理人员。目前尽管国内不少高校都自主研发了自己的教学管理系统,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但是没有很好搭建信息管理平台的仍然不在少数。此外,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技能也普遍不尽如人意,有的管理人员甚至连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都不是十分熟练,所以更谈不上编辑、使用程序对一些重要的数据进行处理了。由于高校管理中普遍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也使得那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加入到高校的管理队伍中来,而愿意加入的往往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二、流程再造与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改革

被称为“管理的第二次革命”的企业流程再造思想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翻新,通过科学的流程再造及同时对流程再造的支撑要素进行再造,能够突破原有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职能为核心的组织形式的缺点,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与运营效率,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使企业重新进入一个最佳的存在与发展状态,进而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显著提高。目前,很多企业都热衷于请咨询公司进行“流程重组”,这甚至成为国内的一种管理时尚,足见其“魅力”所在。基于流程再造理论与高校教务管理在管理形式、管理环节、管理目标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主张在进行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的时候引入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创新。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管理观念的再造。在实施学分制之前的传统教务管理活动中,由于涉及面广、头绪多、手工操作量大,因此在工作中往往是“以物为中心”,容易出现管理与师生实际需求相脱离,与教学实施中的实际情况相脱离,进而形成管理流于形式,甚至是严重滞后的现象。利用流程再造理论对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中,管理观念的再造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学校管理理念支配和指导着学校管理行为,在不同管理理念的作用下,产生的管理行为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具体到学分制管理当中来说,管理观念再造的核心则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此学校必须树立面向市场、服务学生的观念。因为只有学校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真正树立起服务于师生的观念,才能在实际运行中真正体现并做到以人为本,也只有这样高校的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注重个性、灵活多样的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现代教育管理观念。

2.管理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再造。高校原有组织结构是传统的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庞大的中间管理层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呈的作用,客观上它的存在是管理技术及信息技术落后的产物,大量中间管理层的存在实际上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易造成信息的过滤、堵塞、失真或扭曲。因此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势在必行。把原来条块分割的各个部门整合起来,改变过去职能型组织结构为流程型组织结构,管理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链条,并对应于相应的部门,每个部门管理并负责相对单一的业务。这样在解决机构重叠和业务重复问题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教务管理业务流程理顺,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扁平管理结构,将原来分由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多人完成的多道工序,改由同一部门(或团队)或一人负责,从而实现信息在流程中自由、准确、适时、全面地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节省管理成本。如合肥工业大学实行行政大部制改革,通过管理重心下移,适度分离行政管理与行政服务,将事务性的部分从机关管理职能中分离,成立相应的服务中心,如学生注册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和工业培训中心等。其目的是精简机构、转变职能,管办分离、增强服务,活化机制、提高效率。还有些学校在此项工作中尽管没有成立例如注册中心这样的机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按照流程再造理论在各单位内进行了相应的职能划分与整合。

3.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搭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学分制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必须借助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对原有学年制管理模式下的排课、学籍、考试、成绩、毕业等管理方式进行再造,研发基于先进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网上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目前很多高校都自行开发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合肥工业大学的系统包含了从教学计划的安排、课程的排与选到学籍、成绩、考试、评价、教室等管理模块,再到最后的毕业审核等教学运行必需的相关管理模块。不同的使用者以不同的身份登录,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进行交流,从而提升了师生对学校管理的满意度,破除了长期以来在高校管理中师生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情感壁垒。

利用流程再造理论,可以实现高校教务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动,实现全校信息共享。然而现实中许多高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往往是各自使用自己的系统,使得办事流程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进而降低了办事效率,甚至出现扯皮的现象,给师生带来了不便。此外,教学管理信息化、无纸化提出已经很久了,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各单位因怕出问题而要承担责任,所以每次都是网上和纸制同时进行,工作上出现重复,这不仅没有达到提高办事效率的初衷,反而出现了资源浪费,师生无法适应等新的问题。对此必须进一步整合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把“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理念落到实处。

4.流程再造基础上的教学信息的反馈控制机制。高校教务管理活动是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计划的编制与运行、课程的选择、学籍的管理、学生毕业资格的审核等各个环节间的数据相互关联。从计划的编制到执行,从运行过程到结果数据的分析,再到计划的调整整个过程中,计划的合理性、教学运行的质量等随着整个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的解决而不断得以提升,进而实现螺旋上升。促使这一上升过程的动力是来自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遍布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来自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信息反馈的控制作用。在此过程中,要求管理部门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绿色通道”。为此要求上层管理者能够深入基层,从师生和一线教务管理人员那里获取一手信息与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研究,作为指导和调整教学运行的参考依据。而要做到这一点又要求管理者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团队氛围,关心一线人员的工作与生活,使他们愿意主动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及时排除教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隐患,才能在第一时间里解决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在管理中实现变被动为主动。

5.强化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管理者素质再造。经过流程再造后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务管理新模式,对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务管理人员除了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之外,还应当掌握适应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由于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素质与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增强管理人员服务师生的意识;同时加强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与现代教学管理模式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培训;辅以适当的优胜劣汰政策,使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管理的人员分流到其他岗位或部门,从而形成一支观念领先、技术先进、充满活力的适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教学管理队伍。

[注释]

①李亚彪,郭奔胜,顾立林.论文厚、学历高、官味浓――三问高校怪现状[N].新安晚报,2006-03-30.

教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一)信息论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

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发端于通信工程。信息论的早期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1924年,美国的乃奎斯特和德国的开夫曼尔指出,为了以一定的速度传送电报信号,电磁波必须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即频带宽度。1928年哈特里指出,传递一定量的信息,需要频带宽度与时间的乘积达到一定的值。它类似于一定数量的队伍通过时,道路宽则时间短、道路窄则时间长的道理。信息论的真正奠基人是美国数学家香农(O・E・SHANNON),他从1940年开始从事信息论的研究,并在194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香农信息论的基本内容是研究信源、信宿、信道以及编码的问题。他对信息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通讯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2)提出了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把信息源发出的信息看作是一个随机序列,根据已知的概率,从各种可能消息中选择消息,这可以适用于各种信源;(3)初步解决了如何从信息接收端(信宿)提取由信息源发出来的消息的技术性问题;(4)解决了如何充分利用信道的信息容量问题,指出了在有限的信道里以最大的速度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的基本途径。

与香农同时,对信息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N・维纳,他从控制和通讯的角度进行长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预测的接受理论。他从统计观点出发,把消息看作是可测时间序列,提出了将消息定量化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把信息作为通讯和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运用到许多领域。

总之,信息论是一种从整体出发,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而实现其目的性的研究方法。它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行过程抽象为信息输入、储存、交换、输出、反馈和控制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对于任何实际系统,在运用信息方法处理时,首先必须以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根据研究对象与由它发出的信息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把对象抽象成为一个信息输入、存贮、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并进行信息反馈。信息论认为,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基础,它与系统尤其是与控制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处理信息而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目前,人们正在用信息论解决各学科中未解决的问题,试图把信息概念和方法用于解决生理学、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问题,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和利用的科学正在形成。

(二)信息论对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意义

信息是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和高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之间,高校质量管理、监控中心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之间联结的纽带,是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它使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活动协调有序,形成有形网络。

1 信息论的运用将使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手段更加科学。在广泛收集教学管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模型进行预测和统计分析,将信息论运用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者对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大大提高了对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使决策建立在高效及时的信息基础之上,最终提高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在省级高等教育管理与监控体系中,施控系统输出认知信息,同时按照一定的原则来确定信息范围,教学管理信息凝聚在选择原则之中,指导管理与监控行为进行,规定管理监控系统的时空秩序,沟通各类施控系统之间的联系,规定各类认知信息输出的先后顺序和场所,进行信息编码,建立起教学系统的时空秩序。对信息从质的方面做出分析,一方面要判明信息过程中的信息类属,另一方面要对信息过程的存贮方式、传递方式、处理方式和使用方式等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量的分析就是要运用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集合论和有关相对论的数学方法,对信息的主、客观方面和传输、使用方面以及量度和语义方面等做出定量的研究,从而能够运用定量分析的成果,使管理与监控过程更为科学。

2 信息论将使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更加高效。运用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人机结合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便可及时而广泛地收集信息,快速而准确地处理教学管理信息中某些规范化的流程事务,使管理与监控过程快速高效。早在1982年,纳伊曼就提出如果高等教育结构不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手段,它将绝对无法适应这种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的压力。信息系统借助通讯网络智能技术来处理质量管理与监控,在减少了教学管理人员人数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扩大了服务对象、延长了服务时间,并且把教学管理人员解放出来从事更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事情。依靠信息系统平台相互传递信息进行信息沟通,确保了指挥协调的顺利畅通,有效解决了各部门之间由于相互割据彼此孤立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

3 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互为基础,互相依赖,相得益彰。信息论运用于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是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协同运用,共同发挥效益,信息依赖于组织系统、目标系统才能广泛地收集信息,同时信息系统本身的运行也需要控制论,一个信息流通体系,其信息是指流通与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它用来规定信息的范围、信息的分类、各类信息之间的编码、传输与反馈,它有利于信息系统效率的提高。教学管理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指令性和指导性的命令、文件,教学计划大纲,实施的措施和执行情况以及总结报告等都是教学管理与监控信息。

二 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系统模型

将信息论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中,就是将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监控体系抽象为一个信息传递的模型。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系统主要解决如下问题:信息由哪里发出或接收;如何采集信息;信息系统活动由谁组织;系统信息如何采集、分析和反馈;系统运行如何控制。为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明确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系统中的信源或信息源、信宿、信道或信息渠道、数据采集、数据编码、网上评估、信息与反馈等要素,由此完成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质量保障活动。如图2所示。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源与信宿,分别叫做信息源与信息接收器。这里主要指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高校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之间,以及高校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学校师生之间,他们均互为信源与信宿。关于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高校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的职能与任务在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论中已经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道,指信息流通渠道。

它是信息有效流通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信息管理与监控系统。省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如下信道:一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工具,以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目标系统为基础,建立网上信息搜集系统、网上评估与诊断系统和网上信息与反馈系统。建立网上质量对话、问题咨询、评价咨询、信息、跟踪反馈和教学信息异常情况报告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信箱,使学生与领导,学生与教师,学生、教师与教学主管部门之间形成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能够及时发现教师、学生反映的教学问题。二是行政渠道。省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之间,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院系之间,通过上传下达,主动听取师生的意见,了解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环节和相关教学信息,并及时输入信息系统,随时进行质量调控。三是调查与对话。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成员随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检查、考试分析、课程质量评价等方式了解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情况,及时将信息输入信息系统,从而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并通过听课、师生座谈会、咨询研讨、同外单位和群众交换意见,了解学校教学工作情况,并及时将相关信息输入信息系统。

三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流通过程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信息是指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有关的一切数据、资料、情报和符号系统。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就是一个信息运动的过程。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监控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采集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的信息采集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对信息数据经常性采集,要保证有足够的标本量,以保证信息处理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公正性。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由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负责,按照8个目标39条进行信息搜集,信息采集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各高校的自我评价信息。各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要在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的指导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按照拟定的评价目标体系,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提供本学校的自我评价,对相关指标及权重进行量化评分。二是专家的评价信息。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对相关专家的常规调查与咨询,通过随机抽样的专家群直接在网络上通讯评审,根据相关指标对被评大学或其部分学科专业进行评估诊断并量化评分。三是社会评估。由教育部门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制定质量保障法律、法规,规范高校行为。四是基层日常信息反馈。日常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的评价信息。政府、其它大学、企事业单位人士、高校毕业生,根据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提供的调查问卷,对各大学或其相应学科专业的相关质量标准进行评价并量化评分。另一方面要建立上诉中心,接待学生的上诉;建立省的信用数据库;完善信用制度;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内部应该设立质量举报信箱,收集来自各大学基层的师生的日常信息,大范围地收集基层师生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并根据相应条款进行加分或减分。

总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是以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各所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经常性质量审计与评估,经常收集社会及大学基层的调查信息。各种信息互为参照,根据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量化评分、及时反馈,以此形成一个客观、可信、高效的日常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数据搜集系统。

(二)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的评估与诊断

省级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和高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检测、分析、评价和量化。一是评估。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和高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通过电子程序集成、分类,将来自专家评价、大学自我评价、社会的评价和中心日常信息进行数字化形态表征,客观地评价质量。基于所获数据,分析各高校目标系统中诸指标,并做出客观衡量和判断,经量化得到一定的分值,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对被评价高校的质量做出公正合理评估。二是诊断。网上评估系统是宏观调控各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质量信息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指导。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的评估与诊断系统要以客观、公正、实效、及时为原则,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真实性与公正性,并提高快速便捷的数字信息快速分类、保存,建立完善和高效的数据备份系统,追求智能化的管理支持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与反馈

在信息分析、评估诊断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反馈,处理管理与监控中发现的问题,是信息方法的关键。所以,信息中主动利用信息反馈,对各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问题、分析原因,以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管理者的意愿,创造更高的管理效益。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与反馈系统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向学生、家长及社会提供高等教育的质量信息;二是向政府、大学和其他资助机构提供高等教育质量的数据和信息;三是与其他的高等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和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框架;四是就高校学位发放权和高校是否有资格享有大学头衔等问题向政府提供建议;五是对高校教育质量问题进行审查、控制并给改进意见;六是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质量信息系统是缺乏共享机制的系统,系统中的质量信息资源没有真正得到充分的利用,已满足不了各层次人员对质量信息实时化的需求。高等教育质量信息系统设计要点可归纳为面向质量评估、覆盖各类信息点、系统功能的通用化、适合网络用户的需要以及比较经济的系统运行环境。为此,需要设计开发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网上教研活动系统、网上课堂、网上毕业设计指导交流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招生报名系统、教学计划与课程管理系统、“移动校园”短信服务系统等来提供技术支撑,其别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规章制度,包括毕业设计(论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选题原则、指导教师的资格等,要体现不同专业特点的质量标准、评分标准、答辩成绩等。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对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而言,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学校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是关键,因为学校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设计者,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学校学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接受者。因此,只有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与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发挥最大的功能,最终使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光明,郭卫,等,遨游系统的海洋――系统方法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04,106

[2]冯・库贝,信息理论与教育学[M],劳永光译,上海:春秋出版社,1989:216

教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基本原则;功能模块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杨孟著(1963―),男,汉族,山东省梁山县人,长沙广播电视大学,湖南省国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硕士,主要从事:财政税收和企业理论研究。

刘文彬(1975―),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人,长沙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公司财务理论研究。

一、构建“教学平台”的必要性

(一)构建“教学平台”是企业集团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组建企业集团的初衷就是要发挥集团内部资源聚集整合效应与管理协同效应,从而形成集团整体的综合竞争优势。由此,在发展战略规划上,跨区域、多元化也就成了当前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经营方式、产权关系与财务关系等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将更趋复杂和多变,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强知识管理,优化知识结构,形成知识创新、运用与积累机制,是企业集团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快速提升企业价值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集团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构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平台(以下简称‘教学平台’),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

(二)构建“教学平台”是适应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企业集团总部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为企业集团整体及其各子公司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现代企业集团管理的主要模式。与此相适应,会计人员应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能够准确地感悟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未来财务结构的影响,并能积极采取果断的应对措施规避市场风险。构建“教学平台”,无疑为满足这些新的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与智力支持。

(三)构建“教学平台”是提高企业集团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传统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集中大课面授学习”的教学模式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根据企业集团性质、特点和实际需要构建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平台”,既可以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又可节省成本支出、解决工学矛盾,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会计人员“干中学”的长效机制,为会计人员终身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四)构建“教学平台”是适应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需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国家公民终身教育的一种类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国民教育的方式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对于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是我国会计教育改革和时展的需要。构建“教学平台”,是落实国家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举措和具体实现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构建“教学平台”必将成为未来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构建“教学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构建“教学平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教学模式’)提供微观实施机制,为“教学模式”整体功能作用的发挥提供基本保障。因此,“教学平台”的构建对于丰富和完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有利于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丰富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平台”的构建及其实施,对于探索研究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微观层面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推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符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远程开放教育“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目标。以教学网站为依托,web页、bbs论坛和电子留言板系统为主要技术支撑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平台”,本身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聚合物”,在这种意义上说,“教学平台”就是实现学习者(会计人员)个性化、自主式、合作化学习的教学平台,“教学平台”就是“交互式”教学平台。

(三)为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奠定基础。“教学平台”通过web页对网络资源信息进行甄别、加工、整合和利用,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使用效率;通过bbs论坛、电子留言板系统等技术工具和手段,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实时或非实时学习交流和问题答疑通道,提高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度和教学活动的交互性。从远程教育系统的角度考察,健全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基础。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一般包括资源支持、技术支持、教学环境支持、学习支持、教师支持和管理支持等方面。要做好这几方面的支持服务,需要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成熟、过硬的教学教务管理平台。这就是说,就系统的功能作用方面而言,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几乎被“教学平台”所涵盖,“教学平台”是构成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更加符合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利于教师和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的塑造和培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情景创设、问题探究、交流协作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个人决定的。学习是个人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获取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互动、交流、合作和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三、构建“教学平台”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教学平台”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指导下有目的建构的。因此,“教学平台”的构建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要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模式”与“教学平台”间应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等特征。

(二)适应性原则。“教学平台”应能够在既要遵循“教学模式”框架理论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实施主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面对企业集团教学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使其保持较强的可操作性。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习者、教师等“教学平台”使用者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合理需要;满足企业集团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社会背景的学习者的需要;满足个人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企业与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白金原则”。将管理学中的“白金原则”借用到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则意指用学习者愿意的方式来对待学习者,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个性特征和个人风格的需要。在“白金原则”下,整个教学活动要在自由平等、充满人文关怀和良好信任关系的氛围中进行,教师要尊重学习者,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主动给他们提供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适用性原则。构建“教学平台”要结合本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着眼于“教学平台”实施层面的要素架构,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能动性与规范性、兼容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四、“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

“教学平台”的功能作用是由“教学模式”赋予的,但功能作用的发挥则需要在构建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平台”功能模块的“规划设计”,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功能模块是构成“教学平台”的主体。“教学平台”的通用模块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信息交流模块。“教学平台”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信息。主要通过电子公告系统和新闻系统等工具,实现教学信息和重要通知、重大新闻等各种动态消息的及时快捷。除此之外,常设栏目(相关功能)还包括:“平台指南”、“平台导航”、“实用工具”、“平台记事(或日志)”、“教学信息”、“在线调查”和“信息反馈”等。

(二)互动社区模块。这是“教学平台”的核心功能。主要通过bbs论坛、聊天室、电子留言系统、视频会议系统、E-mail和表单管理系统等工具,实现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对话与协作。常设栏目(或功能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学探讨”、“学习交流”、“在线讨论”、“问题提交”、“在线咨询”等。此外,还可通过设置“教师风采”、“学员之家”等栏目,以增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信任、友谊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三)教学指导模块。该模块是构成“教学平台”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主体。包括“课程信息”、“课程辅导”、“作业辅导”和“考试指导”等子系统。

(四)资源整合模块。“教学平台”强调教师与学习者合作共建资源库,做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以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常设栏目(相关功能)包括:“资源链接”、“资源下载”、“推荐资源”等。

(五)监控评价模块。要以学习者的个体行为和学习过程为监控重点,对其参与程度和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评价。监控评价系统工具主要包括:试卷生成、测试过程控制、测试结果分析和自主学习与交互过程跟踪系统。

(六)文集管理系统模块。主要通过设置相应专栏和编辑出版网刊等形式,用于教师教研成果和学习者小论文、调研报告等学习成果展示。

五、“教学平台”的一个范例――国立集团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平台

国立集团总部构建了以经济学茶坊网(www.省略)为依托,web页、bbs论坛和电子留言板为支撑的交互性教学环境系统――国立集团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平台(www.省略/glck)。该平台已在国立集团系统试用一年多时间,发挥了平台在信息、教学探讨、学习交流和部分培训课程的教学辅导、问题答疑、在线交流和在线测试等功能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强了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教师与教师之间交互式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教学平台给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准时空分离”的教学与学习交流机会和条件,铺设了便捷高效的多向实时或非实时提问与解答的交互环境和通道,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习者参与“教与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现了不同地域的学习者(甚至不同学校、不同教学手段和不同专业间同类课程)之间的教学与交流,扩大了学习者与社会的联系与协作空间,有利于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能够充分照顾学习者的个别化差异,实现了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个别化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杨孟著,刘文彬.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微观基础教学模式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32~35.

〔2〕罗孟,杨孟著.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微观基础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55~57.

教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一、词语来源

学习支持服务,是近几年才比较常见的远程教育领域的术语。在早期的远程教育文献里,出现得较多的是教学支持服务和学习支助服务,这三个术语对应的都是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在国外的文献里,还有学生支持服务的提法,即出现在八十年代初期studentsupport services。译法的不同反映了在不同阶段对远程教育观念的认识的变化。教学支持服务在理论上强调教,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提供教学方面的服务,即以教师为中心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这与教育观念的发展是一致的。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和对远程教育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学习支助服务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译法被用得更多了,但教学支持服务也还在部分文献中使用。

学习支助服务和学习支持服务字面上强调学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学习支助服务的译法比较直观,意为支持和帮助。含义与学习支持服务没有区别。而学生支持服务的含义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所有与学生有关的服务内容。从文献上可以看出,近几年使用学习支持服务的越来越多,包括官方文件,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远程教育条目下就列有学习支持服务项。各远程教育院校也将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作为保证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工作重点之一。

国外的文献中,对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专门论述的是1981年凯依和鲁姆勃尔主编的《远程高等教育》一书中的第八章,标题是“学生学习支助”(support forstu-dentlearning),作者是罗宾逊。

国内的文献中,最早介绍学习支持服务的译著是凯依编著的《远程高等教育》,丁兴富译。国内以学习支助服务或学习支持服务为关键词的论文最早出现在1998年丁新的论文:创新远距离学习模式建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关于“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的调研报告之一。

二、学习支持服务――来自教育实践的需求

学习支持服务是从远程教育的实践需求中产生的。世界各地的远程学生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1)年龄一般在20-40岁;(2)大多数学生以业余学习为主:(3)大多数学生主要以家庭为基地进行自主学习;(4)多数为在职成人,具有工作和家庭负担;(5)远程学生通常不是社会上的特权和富有阶层;(6)远程学生地理上的分布通常比传统校园更分散、更广泛;(7)由于入学政策的开放性,学生对象的差异相对不均匀。

因为这样一些特点,远程教育必须提供尽量满足学习者的各种需求,以便处于各种不同境况的人都能有完成学业的途径。因此,学习支持服务便成了远程教育着力建设的特色系统。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在学习支持服务的系统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又具有共性的模式。可以看出,由于实践的需求,导致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出现;由于需求的不同以及地区的差异,导致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和重点具有地方特点。虽然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即支持学生的学习,减轻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这为我们确定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内涵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考前提。

三、学习支持服务――文献中的语义

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黄正明认为,从目前来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技术支持、资源支持、导学支持、教师支持和管理支持等诸多方面。要做好这些支持服务,需要有较好的网络环境和和成熟、过硬的教学教务管理平台,需要有丰富优秀的教学资源和优质高效的硬件设备,需要有提供课程本身学习的帮助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需要专门辅导的导师,需要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性相适应而必须具备的网络过程的灵活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管理等。这是最宽泛的含义界定的代表,几乎包含了远程教育中所有与学习者学习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因素。

丁兴富认为,课程资源的创作设计和发送以及学生学习支助服务,是远程教育和远程教学系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两大功能要素。学习支助服务是远程教育院校及其代表者教师等为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观点,将课程资源建设和发送排除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之外。

陈丽虹在文章“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其所指的学习支持服务内容包括:文字媒体、音像课件及直播课堂、网络、面授辅导、学习小组、电话答疑及语音信箱。

国家远程教育系统技术规范中的LTSA(学习技术系统框架)包括许多为教育服务的工具、环境、课件和资源管理系统。他们对LTSA构件和流程图的设计也可以看成是对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一个理解。构件包括评估、行为、分类信息(元数据)、指导、发送、评价、交互情境、学习者、学习者记录、学习内容、学习趋向性、学习资源、定位器、多媒体、效果信息、查询。

再看麦克・穆尔的观点,远程教育系统都包括教学和学习材料的设计、生产、发送子系统,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的教师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因为系统的运行不是很完美,所以需要学习支持子系统,学习支持系统是一个给遇到出乎意料和异常困难的个别学生提供支持的系统,它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学生大众,而是个别学生。具体包括三方面的支持问题:学生自身的学习风格问题;管理系统的失误;情感问题。

艾伦.泰特认为学生学习支持的定义是:为作为个体或小组成员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旨在促进他们进行学习互动,在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给予支持。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对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指学习者在远程学习中所接受到的各种学习信息和助学信息的总和,包括学习资源的提供和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信息。第二种指除课程资源创作和设计之外的学生在学习中所接受到的各种资源的人员的设施的信息的服务的总和,如丁兴富的观点。第 三种是包含教师和行政管理在内的一切与学生学习有关的信息资讯的总和,也是最宽泛的一种界定,如黄正明的观点。根据文献,这第三种应该称作学生支持服务,也有文献将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支持服务混同使用的,但笔者认为二者应区分开来。

考察一下传统的面授教育,可以发现,教育的三大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在远程教育中同样存在,不同的是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学习的发生在时空上被隔断,学生以独立学习为主,那么可以理解为,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是提供一个环境,使学习得以发生和顺利进行。这样理解远程教育也有三大要素:学习资源、学习者和支持服务。在远程教育中,这三个要素的顺利运行可以保证教育的正常发生。这里,因为远程教育中教师不像普通教育那样起着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的指导者,成为了支持服务的一个内容;学习者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支持服务含有多项内容,其宗旨和职能就是使学习得以顺利发生和进行,或者说就是提供一个使学习顺利发生的环境。

四、学习支持服务――思想的来源

1.对学习支持服务的理论认识过程学习支持服务的思想首先是在英国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实践中发展起来的,1978年,英国开放大学本部地区中心办公室主任西沃特开德国哈根大学发表的论著《远程学习系统对学生的持续关注》可以认为是西方学者对学习支持服务的第一篇系统论述。西沃特提出,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应对学生有更多的持续关心、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否则学生会因为遇到的困难而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而导致学生流失,远程学习的学生不是天生就会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治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都需要在院校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约翰・A・巴斯在长期的函授教育中发现并运用了“双向交流”的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霍姆伯格在他从事的远程教育工作中形成了“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的思想,根据这种思想他改写了远程教育研究生教育规划课程和英语语法基础课程,大量运用了具有会谈风格的教学材料,促进了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使学习者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为远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认为巴斯和霍姆伯格的这些思想奠定了学习支持服务的理论基础。

1979年,丹尼尔和玛奎斯发表了有重要影响的论文“交互作用和独立性:取得适当的均衡”中提出了独立学习和相互作用均衡发展的理论,即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与教育提供者之间的交互要均衡发展,这标志着学习支持服务理论走向了成熟。

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为远程教育建立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依据。由于远程教育的特殊性,需要给学习者提供帮助,根据具体情况,帮助的内容也不同,“任何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都是独特的”,有共性也有个性。但出发点和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促进了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

在传统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中,一直是这样的局面: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交互作用关系中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师课堂集体面授与学生个别自主学习的教与学过程中以课堂为中心;在学校和教师统一指定的教科书与学生主动开拓应用各类学习资源应用上以教材为中心。这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在这种思想的和体制下,整个教学系统和教学全过程的设计开发和组织实施是教师的职责,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是完整严谨和不可变更的,但不一定是学生需要的,在已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的今天,这样的课堂授受还是很普遍地存在着。这已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

近年来,西方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反映了认识上的进步,也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实现了以下三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的转变;从教师的课堂集体面授为主到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的转变;从教师传授指定教材的既定学科内容为主到学生主动开拓应用教师设计的和可获得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转变。这种思想成为远程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成为远程教育的核心原理。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在:远程教育和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以学生为本;远程教与学全过程以自主学习为主;远程学习的组织规划控制逐步实现学生自治;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包括双向通讯交流在内的学习支持服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要求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教师的教学和工作、学科的教学和内容,应该以服务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为宗旨,而不是要求学生去适应学校的既定规章、教师的权威说教以及学科的完美逻辑。

学生自治是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和体制的目标。在远程教育实践和理论中,学生自治的本意是指学习者对其自身学习的课程设置、课程学习材料及发送和接收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进度、以及考查评价方式有尽可能多的知情权。并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学习者应该是成熟的独立的学习者。对个体来讲,完善的、特定的、动态的学习支持服务是保证远程学习成功的关键。

五、学习支持服务――实践中的理性认识

1.引进服务产业的理念李力在《现代远程教育论》中对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这样描述:

支持服务的实质是提供远程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进行接口。支持服务是一种支撑服务,举足轻重,缺少这种支撑,远程教育就无法进行。支持服务,顾名思义具有服务产业属性,它同样遵循服务产业的普遍准则:(1)服务产业是一种活动;(2)服务产业是无形的,它与传播某种产品的方法有关而非那种产品本身――它不能被装运或存储;(3)生产与消费总是同时的;(4)消费者参与服务产业的过程。任何远程教学系统中的支持服务系统都是独特的,都将因地制宜地进行建构,所以可以给出支持服务设计系统的准则,而不必企图设计和开发一种放之四海二皆准的通用模式。支持服务的构成要素理论上几乎是无限的,而实际系统则只能提供有限的服务,因此,重要任务是择出若干做出最佳组合。支持服务成功与否最简单也最明显的判断指标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成功率。

2.以学习理论为支撑

现代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一种持续的运动,一种永不间断、没有终点的过程。学习是一件个人的事情,没有人能替你学习,为了激发学习,和别人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管人身在何处,都可以发现学习的潜能。学习的权利掌握在学习者手中,教师和培训者的责任不过是为学习者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而已。可以认为,学习乃是学习者发自内心地对学习说是的态度。

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有三个:首先是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有意义的经过组织的信息;其次是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指存储于长时记忆的学习某门学科有关的原有知识,是新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再次是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主要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达成如下共识:支持服务的宗旨在于创造一种优良的学习环境,使置身于这一环境的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调用各种资源,接受关于学习的全方位服务,使学习有效。虽然现代远程教育是教与学的一种工业形态,但支持服务本身应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产业特征。

综合以上论述和观点,我们可以给学习支持服务一个定义:学习支持服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建设的满足学习者产生有效学习需求的环境。其宗旨是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应包含能够克服学习者自主学习障碍的所有手段办法措施设备等。但不能太宽泛,太宽泛的定义于研究无益,在实际工作中也易造成混淆。

上一篇:如何写好教研论文范文 下一篇:如何写好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