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专干工作举措范文

时间:2023-03-06 10:50:31

教务专干工作举措

教务专干工作举措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级管理体系;管理效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12-03

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管理模式的创新。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发展的可持续性,有赖于各项制度的健全、体制的完善。我校于2011年成功入围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随着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全面实施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探索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学校决策的执行力、提升管理效能成为了新的课题。学校领导班子自2011年5月开始酝酿实施学校内部管理改革,通过调研、座谈、专家论证等途径,研究学校内部管理的新举措,逐步形成了我校内部管理的模式,即在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将管理重心下移,形成“以工作领导小组为统领、以人才培养工作部为核心、以直属科室为桥梁”的三级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升学校外部形象,实施一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建立效能型的学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学校各项工作

为了提高管理效能,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招生就业工作、宣传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等6个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6个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是: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德育工作制度,确定德育内容,培养德育队伍,监控德育过程等,切实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教研组组长为成员。主要职责有:制定教学常规制度、负责指导、督导全校教学工作,负责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材、组织协调培训、竞赛等教学相关工作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招生就业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招生就业专干为成员。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招生就业政策,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和企业实训,指导、督促招生工作和学生就业工作等,确保招生就业保量提质。

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校级担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宣传专干为成员。主要职责是制定宣传工作有关制度,规范全校对内对外宣传,督促办好一报一刊一网站以及校园广播、电视台等,确保宣传及时、有效、合法。

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保卫专干为成员。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安全保卫的规章制度,开展安全教育、检查、督促,落实安全责任,治理校园环境等,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

团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团委等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团委专干为成员。主要职责是制定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制度、计划,督促团组织有效开展活动等。

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校务委员会每月定期举行两次全体会议,集中讨论、决策学校的重大事务,部署学校的重大工作;每周召开一次行政干部会议,研究具体工作,对各工作部和直属科室进行工作布置。

各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责,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各项工作;定期开展专项检查,落实各项工作。工作领导小组之间既有职责分工,又能相互协调,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全面领导、规划、组织、督促学校各项工作,其效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2 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分部管理,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所谓科学管理,最终落实在人才质量的提高这个落脚点上来。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具体执行工作领导小组部署的工作,依据学校管理重心向工作部转移,以工作部为管理重点的原则,根据全校专业性质,按校区设立了两个人才培养工作部。

具体分为:

财经一部(职教基地新校区)。该部包括以培养传统产业人才为主的中餐烹饪专业;以培养新兴产业人才为主的物流、酒店管理、美容美发等专业。

财经二部(荷花池校区)。该部包括以培养财务、金融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财会、金融、电子商务等专业。

两个工作部各安排一名负责人,分别主管两个工作部,负责学校相关工作在各工作部的贯彻实施,负责对各工作部教职工的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和评价;每个工作部设立党总支。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各联系一个工作部,同时由两名副校长全盘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工作部设置相应的行政办、教务办、学生办等职能机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6个工作领导小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两个工作部实施相对应的领导、组织。

校长室根据工作部实际情况定岗定编,统筹安排教职工到各工作部,每两年调整一次。工作部内人员实行双向选择,每年一聘,由工作部负责,学校办公室备案。

学校对各工作部的办公经费实行指标包干、划块核算、统一管理。人员经费不包干、不划块,由学校统筹,其项目和标准由学校确定。

各工作部在校务委员会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相对独立的开展各项内部管理活动,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搞好内部管理,提高质量、树立品牌,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但不能以分部名义对外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或合同(含人事聘任、校企合作、用人单位、对外培训、场地租借等)。

学校对工作部参照院系模式进行管理和工作绩效考核,按学期对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定等,奖优罚劣。根据各科室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全校教职工的民主测评来对各工作部进行绩效定等。对个人的评价由个人所在工作部进行工作绩效考核,由相关部门和各部教职工测评。

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分部管理有利于完善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有利于细化职责、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有利于引入内部竞争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责任上肩,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3 发挥直属科室的职责与功能,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为了落实学校各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工作部的作用,学校设置7个直属科室,作为服务全校的职能科室。通过直属科室的优质服务,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外宣传、接待、联络、收发;编内人事及工资;党务、工会、老干关协;全校性文字综合;内部联络、协调;全校考核、评价及奖励;文明创建、爱卫计生;学校档案管理;临聘人员管理;公务用车管理;完成学校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总务科:主要负责全校预决算、财务收支;全校固定资产账务管理;工作部经费核算及报告;全校收费工作的监管和稽查;全校后勤配套;全校招标、采购、维修;易耗品保管及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水、电、油、燃气管理与维护;食堂、小卖部、门面管理;油印;完成学校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

教学督导科:主要负责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负责教材征订,协调、配合各工作部的教育教学工作;协调、配合全校项目建设;对各工作部进行教学督导和检查评价;协调配合教育科研、专业开发和课程建设。

信息科:主要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图书管理;校园广播、电视台管理;全校学籍、学分管理;国家助学金管理;完成学校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

培训科:主要负责对外培训工作;协调、配合各工作部对内、对外培训工作;完成学校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

招生就业科:主要负责全校统一的招生、就业政策和宣传资料的制定;协调配合各分部的招生、实习、就业工作;参与全校新生专业分配安排到部;协调配合校企合作;完成学校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

保卫科:主要职责协调配合全校综治安全保卫工作;协调配合消防安全工作;完成学校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

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各科室工作,明确学校科室与各工作部职能机构的职责和关系,进一步细化管理。学校对外的宣传和联络,经校长室授权后由学校相应直属科室负责,各直属科室在校长室的统一领导下相对独立的开展各项内部管理活动,

学校对各科室实行工作绩效考核,根据各科室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全校教职工的民主测评来对直属科室的进行绩效定等。科室个人的评价由所在科室进行工作绩效考核,由各科室组织测评。

直属科室既是为全校服务的职能部门,也是沟通学校内外的桥梁,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各直属科室在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下,不断学习,强化服务意识,苦练服务技能,每周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各科室的具体事务,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我校“以工作领导小组为统领、以人才培养工作部为核心、以直属科室为桥梁”的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并运作实施一年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是让学校的决策落到了实处,避免了学校决策层从日常琐碎的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便于集中精力研究学校发展战略和思路,保证了政令畅通;二是充分发挥了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使领导小组的工作不流于形式,效能作用明显;三是工作部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各工作部之间你追我赶,形成了良性竞争局面,各工作部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四是直属科室转变了工作作风,以服务为己任的观念深入人心;五是双重考核使各项工作指标的完成得到了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全市教育系统绩效考核一等奖,学校在湖南省中职教育的龙头地位继续得到巩固。

参考文献

1曾光清.实行三级管理目标责任制.职教论坛,1994(07).

2倪中华,王超.试行分管校长负责制,变三级管理为直接管理.上海教育,1995(3).

教务专干工作举措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电教机构;发展变化;应对策略;案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1-0077-05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我国很多高校纷纷成立电化教育中心。随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高校又相继出现了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及网络中心等电教机构。如今,这些电教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早期成立

1978年,中央批准在教育部设立中央电化教育馆,负责全国的电化教育工作,这也是我国电化教育第二次起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各省、自治区及高等院校对电化教育工作开始高度重视。很多高校在教务处以电化教育筹备组的形式成立了较早的电教机构。1981年,为了规范电化教育组织,促进电教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电化教育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教育部(81)教电字005号]的通知。文件指出:各省、市、自治区要设电化教育馆,高等学校设电化教育中心,中等专业学校设电化教育处。从此,高等院校的电化教育工作有了机构、有了经费、有了设备、有了场地、有了任务。

二、发展与变化

电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硬件、软件及人员队伍方面的建设,且人员队伍建设是核心。所以,在高校电教机构成立不久,1979年,教育部便委托西北师范大学(原西北师范学院)举办第一批电化教育研讨班[教育部(79)教电局字004号1。当时来自全国37所高校的电教人员来此学习了电化教育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成为了各高校电教机构(中心)的早期工作者。三年后,教育部再次委托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课师资进修班[教育部(82)教电局字012号]。全国有44所高校的45名教师参加了这次培训,返校后,很多学员成为了学校电教机构开展业务的重要参与者和指导者。培训加强了电化教育人员的培养,提高了电教队伍的素质,为高校电化教育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师范大学也开始在原电教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电化教育专业,与各高校电教机构(或电化教育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等)形成“两块牌子(电化教育中心与电化教育系),一套人马”的格局。由于中央的正确决策、教育部电教办的正确领导及学校的高度重视,我国高等院校电化教育中心与电化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繁荣稳定的发展时期。

三、主要的贡献

新中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南国农先生很早就指出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中心的基本任务是:教学、服务、制作教学节目及开展教学研究等四项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各高校电教中心机构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为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1.教学方面

为各学科教学单位培训了专职或兼职电教专干(外语院/系有专职人员);为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电化教育公共课;为全校教师开设了电化教育讲座等。

2.服务方面

服务工作之一是播放教学节目。为了促进学科教师的应用,学校当时还配备了电教室、录放机及电视机供教师和学生观看使用。这些设备的管理和节目的播放均由电教中心专职人员负责。服务工作之二是为学校拍摄电视新闻节目。该工作为学校记录、保存了过去几十年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还记录、保存了许多老专家、老教授们图文并茂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史料。

3.制作教学节目

为学校学科教师开展电化教育工作拍摄、制作了大批电视教学片、教学投影片、幻灯片、教学录音带及录像带(时称“三片两带”)。为此,大部分学校还规划建设了教学节目制作演播室、录音室、摄影冲洗暗房等,促进了高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4.开展教学研究

电教中心组建初期,大部分教师是从各个部门抽调出来的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包括数学、物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师。他们在从事教学工作、服务工作及“三片两带”制作工作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还开展了大量的电化教育研究工作,提高了高校的教学效率与效果。这些都是高校电教中心机构早期的贡献。

四、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电化教育机构开始面临一些新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其生存。当然也有一些高校电教机构做得很好(后面还将举例),但整体而言很,多机构曾经或多或少地遭遇过或正在遭遇着以下情况:机构混乱、职责不清、业务无足轻重、机构被边缘化等。

这四种情况看似相互独立,本质上却存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逐层递进,甚至互为因果。这里不孤立地去分析导致某一情况的具体原因,仅从整体上去探索问题的根源。

(1)新技术应用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形成,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使得高校教学环境、教育现代化程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为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等机构从不同的服务视角应“运”而生。但新机构缺乏及时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其业务交叉抵触现象时有发生。

(2)教育部“电教办”的撤销。70年代,国家为了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曾要求各省、自治区、高校等成立电教机构负责地方性电化教育事业,并在教育部成立电化教育办公室。“电教办”工作的宗旨是对外指导广播电视教育、学校电化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对内协调并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业务发展,并代表教育部对口协调与有关部委的关系。各高等院校电化教育机构的业务与管理直接归属于“电教办”。十分惋惜的是,2001年8月,随着机构的改制,教育部电化教育办公室被撤销,原来的“三电”(中央电教馆、中央电大、中央教育电视台)分离,各事新主,高校信息化机构由各院校自主管理。高校电教机构既缺乏宏观的领导又没有了明确的隶属体系,开始处于一种自发、自为的消极状态。当时,高校电教机构的发展还没有成功的模式或案例可供借鉴。不少高校对其职能、性质、级别、归属等进行随意划分。有单独设立的,有挂靠校办的,也有挂靠宣传部的,还有设于教务处或计算机中心的。机构处境非常尴尬,有人曾夸张形象地比喻:

“目前,电教机构是没人疼,没谁要的孩子”。

(3)研究对象泛化,专业程度不高。对美国AECT定义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理论的过渡和学科的成熟,方便了中西方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学科融合。但同时也带来了电教名称的混乱,导致机构研究对象的泛化。它也弱化了电化教育专业的学科门槛,让我国电化教育事业一度走向迷茫。此外,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教育技术已逐渐成为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各高校教师职前均已学习具备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电教中心人员过去那种录节目、放带子、修机子的本领难以体现其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一些高校电教机构面对新形势也曾努力做过各种尝试,比如开设选修课,拍摄教育教学节目等,但多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作缺乏系统规划,“产品”层次不高。还有一些机构尝试与教育技术专业融合实现转型,实则偏离了高校电教机构应尽的职责。

(4)电教机构的设立与调整混乱。主要有以下情况:①在原来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信息中心等机构。②新增设一些电教机构与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并存。③将电教中心与网络中心合并成信息中心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④有的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在电教中心的基础上,申请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呈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⑤有的学校干脆分解电教中心:把电视制作人员与机构并入学校宣传部或成立新闻中心;其他人员与机构分流并入到其他相关部门或院系。⑥还有一部分院校直接将电教中心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创新工作思路寻求新的发展。机构设置在称呼上除了电教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外,又有了信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等。它们名称各异而工作定位却不十分明确,缺乏协同与分工,似乎什么都能干又什么都干不了或觉得与之不相干。机构重叠造成了不少浪费,有利家家争着做,无利家家不愿做的现象也有发生。

(5)机构丧失话语权,成员缺少成就感。“功能与作用决定地位”,电教机构所体现的价值决定它在高校中所处的地位。高校电教机构对原有的两个“主阵地”(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话语权正在逐渐丧失。学校信息化教学由教务处负责,电教中心对学科教师基本无任何权力可言。学校听课、评课由教务处教研科组织的离退休人员或优秀教师负责,电教机构很难插手。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则由建设单位与学校设备处说了算,电教机构也没有发言权。这样一来导致一些高校电教中心机构形同虚设,成员也自然缺乏归属感与成就感,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所处的地位“矮人一等”,是闲杂人员,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人员。

五、对策-基于案例的思考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变化”,以原来电教中心四项基本任务直接指导今天的工作显然已不合时宜。但我们仍可秉承四项基本任务的宗旨,赋予它以时代的新内容。面对严峻形势,高校电教机构是撤销还是转型?是分流还是合并?我们认为高校电教机构的改革是电教机构应该走什么路和怎么走的问题,而不是电教机构是否保留的问题。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信息中心等电教机构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不能只走老路子,要寻求新思路。对于如何应对新问题,我们介绍三个案例以为高校电教机构的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1.做好本职工作,塑造优势品牌

许多高校新成立的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等,大都保留有原电教中心的人员、场地和资源。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在新形势下,如何生存与发展。广东省某高校以“中心”现有的条件为基础,寻求新的结合点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该校教育技术中心下设有培训中心、资源及管理中心、研究中心、电视中心等四个部门。他们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寻求能做些什么?如何做好?在兼顾培训、资源管理及教学研究等职责的同时,以“电视”为突破口,办出了自己的品牌。

培训中心:一方面负责全校教师的分批次、分阶段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为学科教师提供日常技术支持,帮助鼓励教师开发、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等资源。

资源管理中心:负责开发学科教学需要的各级各类的教学资源,管理全校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搞好教学服务。

研究中心: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为学校信息化工作提供建设与实施意见。这一点在很多学校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该部门人员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工作和学校实际,有组织地开展学术研究,申报校级、省部级及其以上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科教材、专著等。在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的带动下,广泛推进了学科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探索研究,以“点”带“面”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电视中心:该部门在原教学电视节目制作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成员包括摄像人员、编导人员、后期编辑人员等。部门设备资源的持有率在原电教中心是最高的。学校信息化程度提升后,他们如何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该教育技术中心认为仅仅是为学科教师信息化资源建设提供视频素材,为学校宣传部门提供新闻节目是不够的,还应寻求一条创新之路一一创办学校教育电视台,引导各专业学生积极开展第二实践课堂,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于是,该部门每年都面向全校公开选拔优秀学生参入“自办电台”(近几年人数都保持在50人左右)。在第二实践课堂里,教师为学生讲授电视的摄、录、编等技能。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被安排进入校园电视台新闻部、摄录部、节目部、专题部等,在学生“台长”的带领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电视台的各项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锻炼,学生能独立完成电视新闻的采访、拍摄、稿本撰写、播音主持及后期编辑合成等工作,摄、录、编等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有的同学还走出校园参与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制作的节目曾多次被地方电视台播出。还有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了新闻工作,被聘任到电视台或影视制作部门。为了广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该电教中心还面向全校开设了“电视新闻学”、“摄影与摄像”等影视类选修课,定期举办全校性的影视欣赏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如:①开办电影沙龙、周末电影夜活动。每周推荐一部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与本校教育电视台一周新闻、电视专题节目捆绑播出,收效甚好。②搭建互动平台,拓展活动空间,举办大学生DV创作大赛。为在校大学生DV爱好者打造了一个自由的校园平台。学校电视台在制作技术上给予一定指导,在自办节目中给予播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该校领导说:“我们的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的一个窗口,省部领导及兄弟院校来此考察指导首先要参观的就是这个地方”。

该校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发展,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寻求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高校电教机构的工作只有为学校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能被学校师生、领导所认可,

“中心”的重要性才能得以体现,“中心”才能受到重视与发展。

2.结合需求,开设特色新课程

在信息化社会,为能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需求,人人都必须具备信息技术能力。1999年底教育部研究决定中小学从2001年9月开始必须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这一举措的实施完成使中小学生具备了基本信息技术素养,但这还远远不够。学生考入不同的大学后,如何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更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适应当代社会学习与生活的需要,是高校电化教育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等机构的核心要务。四川省某外语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对该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该高校隶属于重庆市,主要培养各外语专业专门人才,是一所在全国同行业院校中知名度颇高的学校。2003年12月,该学校在原电化教育中心、网络管理中心、计算机教研室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教育技术中心。组建最初的目的旨在充分利用资源、合理共享资源,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提供服务。组建后三个部门各自为“政”、彼此分离,工作没有什么大的突破。新班子成立后,领导认为新组建的教育技术中心场地大、资源广、人员多,完全可以在做好原有工作(教学服务、教师培训、网络管理及资源管理等)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条件为学校、学生做点别的工作。经过调查发现:虽然计算机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已普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但对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来改善学习、提高自身信息能力还很欠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为社会不同行业领域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合格人才?这就是教育技术中心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在学校和教务处的支持下,2004年,该“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VF数据库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V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2005年又面向全校学生增开了公共选修课,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课件制作、网站设计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与制作、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8门课程。2011年又开设了视音频编辑与制作、网络社会学习技术与工具两门课程。课程设置,每门课均为2个学分,36个学时,周授课2学时,实验课共16学时。为了激励学生,他们还组织开展了全校平面设计、学习平台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大赛活动。大赛遴选出的优秀作品被推荐至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赛事,获得了优异的佳绩。大学生在外语性质的大学里不仅要学好外语,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本领。外语类高校相对其他高校而言,理工科相对薄弱,学校没有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中心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就是优势。该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正是洞察到了这一契机,寻求了一个结合点,作出思路调整。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培训学生达几千人次,很多学生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拿到了计算机资格证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说:“只要用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思想去找出路,路就在脚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们的教育技术中心团队已经历练成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技术队伍,受到了该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和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每所高校的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都肩负着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及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任。要做的事情很多,可做的事情也很多。要做出成绩得到发展就要以学生或学校的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中心”成员的积极性。

3.找准工作重心,构建数字化资源新体系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对原电化教育中心的工作产生有巨大冲击。电教机构只有迅速调整业务范围、找准定位,“中心”的工作才能打开一个新局面。深圳市某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中心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工作思路是“寻求创新,为资源建设做贡献”。教育技术中心以全新的理念认识信息时代的资源与资源的建设应用,寻求发展的突破口和新增长点,在新时期的高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该教育技术中心业务的基本领域是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如多媒体教室、多功能语言实验室、闭路电视系统、调频广播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开发、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网站建设及师生培训等。在这些工作中,他们重点突出一个特色——围绕教与学构建数字化资源体系。该体系包括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视频资源库、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讲授型网络课程库、精品课程库、教师教学网站群、专业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图书馆等。在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时,“中心”从七个维度来把握教学资源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即“两个支持,五个体现”:支持教学过程多样性、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体现网络化特点、多媒化特点、资源丰富性特点、技术先进性特点及使用便捷性特点。

视频资源的建设,一方面从中国教育电视台及其他卫星电视节目中遴选优秀教育类节目,录制后进行资源数字化压缩、编目及简介,然后上传到校园视频点播库中,并及时将入库的最新资源目录对全校师生,以供教与学使用。该学院2004年还启动了“15511”工程,即建设100门讲授型网络课程,50门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50个专业资源库,100部实训教学录像片,100个网络教学课程实验,截至2010年该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他们还非常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拍摄自制。如,对各学科举办的学术报告、讲座、培训等进行实况录制,合作“共创”、“共建”、“共用”教学资源:①与专业教师合作,推进资源进专业、进课堂。②与教务处合作,共建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近年来该校获得部级精品课程53门,省级精品课程70门,校级精品课程216门。⑨与科研处合作,以各类科研立项的方式促进教与学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建设等。④与人事处合作,把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教师入职前后进行跟踪培训指导。⑤与兄弟院校合作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与国内其他教育院校合作实施网站开放共享、精品课程共享、资源拷贝赠送、公司购买共享等。

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该教育技术中心建成了体系完整的、规模宏大的教学资源体系,构建了通用型广泛资源、专业课程资源、优质精品资源三级体系的优质资源中心,总容量近10.7TB,数据如表1。

新形势下,高校电教机构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高校电教中心等电教机构应找准工作重心寻求突破,转变工作职能突出自身优势,进而为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结束语

以上案例仅仅是一个个成功的例子而已,案例的价值不在于为我们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或临摹的框架,而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思考该问题的方式或视角。高校电教机构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中,要发展就必须拓宽思路、寻求新的增长点。

这犹如,人们在原有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困难走不通或走不好时,细细研究就会发现路的旁边还有路,只是有的路已经修好,有的路尚需付出努力设计、施工、改造后才能行走。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等电教机构的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应该有这种意识。

作者简介:杨改学,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现代远程教育。

上一篇: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 下一篇: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