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1:31:14

加工技术论文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成条

由于极细羊毛的天然卷曲密,曲率大,容易在成条过程中产生大量毛粒,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毛粒,采用了最先进的成条设备,并对针梳、精梳的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进行反复研究,对工艺道数、流程和温湿度进行严格控制。毛条测试指标见表1。

染色

由于极细羊毛纤维细度细、比表面积大,因此上染吸附率大于普通羊毛,试验发现,起染温度40℃时,极细羊毛上染吸附率就可达到65%,是普通羊毛的近2倍,染色的均匀度极难控制;另外,由于毛条中纤维根数增多,毛条密度增大,易造成内外色差;由于纤维卷曲多、弹性大,条染工艺不当很容易发生毡化现象。为了防止极细羊毛纤维受到损伤、发生毡化并取得良好的染色质量,深入研究了生态低温活性染料染色技术,反复试验了助剂及浓度、染色温度、时间、pH值对极细羊毛纤维上染百分率、色牢度的影响,并与其他染料进行了对比,最终确定了染色工艺。染色过程采用兰纳素处方配染笼加包袋的形式进行,精确控制匀染剂、酸加入量,并确保下机球回潮、含油指标。染色工艺曲线见图3。低温助剂对于染色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为此进行了专门试验。低温助剂用量在2%(owf)左右时可以有效发挥低温促染作用,再增加对染色效果改善不太明显;另外,在80~90℃之间,由于助剂的作用,染料上染速率快速递增,需要从升温速率和如何缓解染料上染百分率上采取措施,防止染花。低温助剂用量2%(owf)时对染色性能的影响见图4。

纺纱

极细羊毛的单纤维强力只相当于正常羊毛的40%,稍用力一拉就断。纺纱的重点是选取恰当的纱线支数与捻度设计,结合合理的前纺、后纺工艺,规避极细羊毛的强力弱点,顺利纺成能够满足织造和后道加工要求的优质高支纱线。

1工艺流程及参数

纺纱工艺流程为:混条头针精梳二针三针四针粗纱细纱络筒并线倍捻蒸纱。各道工序主要工艺参数见表2。

2复精梳

复精梳是纺纱的重点工序,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清除毛条中的短纤维和杂质,并使纤维平行伸直,从而提高成纱强度,减少毛粒,但如果工艺不当,会把纤维拉断,造成落毛率增加,并使条子中的短毛含量增加,影响后道的纺纱加工,使成纱强力降低和条干均匀度变差。对极细羊毛而言,由于纤维细、强力低、卷曲多,更容易发生纤维被拉断的情况。为此,在复精梳工序采用密号针、小隔距、低车速、小喂入、小牵伸的加工工艺,可有效防止羊毛损伤和拉断现象的发生。复精梳前后纤维长度变化见表3。

3细纱

细纱工序是从羊毛条变为纱线的最关键工序。根据极细羊毛粗纱、强力弱、手感软的特点,在细纱工序宜采用“轻加压、小罗拉隔距、适宜粗纱捻系数”的工艺配置原则,调小牵伸装置的前后罗拉隔距,调整罗拉座和摇架。为防止缠皮辊,可以采取缩小胶圈钳口、放小后区牵伸倍数等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牵伸力。此外选用质量轻、直径小的钢丝圈,同时需重点防止气圈过大与隔纱板摩擦形成毛羽,降低细纱的断头率和提高纱线质量。此外,细纱车速需控制在7500~8000r/min。

4络筒

在保证筒子成形良好的条件下,适当降低槽筒转速,减小张力,纱条通道保持光洁无毛刺,以减少条干恶化和毛羽的产生。电清参数的设置重点放在清除单纱的粗细节和杂质。接头采用空气捻接器,捻接效果较好。

5纱线指标

纱线指标满足呢面质量和后道织造的要求。具体指标见表4。

织造

织造的重点是根据织机运动动程和纱线位移的关系,控制纱线张力,使纱线在极小的被动拉伸下织入布面。通过适当降低开口高度,巧妙的设计技巧,可以有效地减少经纱间摩擦和各片经纱之间的张力差异,降低经纱断头,提高织机效率,减少织疵。

1工艺参数

组织:2/2,上机经密460根/10cm,上机纬密416根/10cm,上机幅宽178cm,总经根数8188。张力130cN,开口3.2cm,中托35mm,综高100mm,综平度310°,车速360r/min。

2整经

极细羊毛产品在整经时经轴上的总经根数增加,相应所要的整经筒子数量多,这很容易造成整经时每个筒子间的张力差异。另外,当出现断头时,不易找到断头,使整经效率下降。为此,在常用整经机上安装了独自创新研发的特殊自停装置,保证整经时纱线张力一致,并在经纱断头时可以快速找到断头筒子的位置,提高了整经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3织造

由于经纬向密度均较大,在织造过程中纬纱不易被钢筘打动,并且坯布纬向收缩大,边撑拉伸困难,易将纱线拉断。为此,需要改造织机的运动动程及优选合理的织造工艺参数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的研究创新地使用了经纱张力控制装置,采用后梁摆动的方法,使经纱张力处于动态变化状态,随着打纬和送经的进行,可以灵活调节自身张力,减少了打纬时经纱的张力,也减小了经纬纱在打纬时的摩擦力,利于纬纱的织入。此外,又调整了梁弹簧直径,有效地解决了打纬困难的难题,见图5。

后整理

后整理是织物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不同的染整工艺组合会使成品风格截然不同,不同成分的产品也应根据其自身的原料特点采用灵活的整理工艺。极细羊毛织物更需要充分考虑极细羊毛纤维的结构特性,采用相应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工艺流程为:生修烧毛洗呢煮呢烘干熟修中检剪毛蒸呢给湿停放蒸呢。

1烧毛

烧毛的目的是去除织物表面上的密集小绒毛,使呢面更加洁净和具有光泽,但烧毛会对纤维产生损伤而且影响手感,所以需要谨慎操作。极细羊毛坯布采用1次烧毛,烧毛工艺参数如表5所示。

2洗呢

与常规产品洗呢工艺不同,极细羊毛产品不宜采用高速洗呢,否则容易产生折痕或者过洗。所以在制定洗呢工艺时,最好选用柔软洗呢机进行生产,车速不高于200m/min。同时采用生态的LIMBERTIX5洗涤剂,既可降解,又节约用水。

3煮呢

煮呢是利用羊毛在湿热状态下的可塑性,将呢坯在高温水中给予一定的张力定形,羊毛在热水条件下拉伸处理一段时间,羊毛的一部分二硫键、氢键、盐式键断裂而没有完全重建新的交键,因此羊毛分子的结构又容易回缩到α型结构,但煮呢时若经向拉伸太大,则不利于羊毛弹性的回复。因此极细羊毛织物需要采用小张力、短时间的煮呢工艺,具体工艺为时间40min,温度95℃,pH值6[4]。

4烘干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好极细羊毛产品的烘干缩率,尽量采用超喂缩幅上机进行烘干,切忌避免拉幅生产,以利于赋予极细羊毛织物优良的弹性。

5剪毛

针对极细羊毛产品的呢面特点,采用的剪毛工艺参数见表6。

6蒸呢

蒸呢是羊毛织物在张力状态下,用蒸汽汽蒸给予定形,它的机制和煮呢相同,蒸呢定形能增进织物的手感、光泽、弹性及尺寸稳定性,但蒸呢工艺必须按羊毛细度情况和纱支等因素综合掌握。对于极细羊毛产品来说,蒸呢温度和时间要适中,如果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羊毛损伤大,手感板硬;如果蒸汽温度偏低、蒸呢时间太短,蒸汽不易均匀穿透织物而影响定形作用。经过该工序之后,极细羊毛纤维的各项理化特性在织物表面得到综合展现,保证了服装制作和服用过程中的缩率稳定性。

7超高亲水整理

极细羊毛面料轻薄,对皮肤的刺痒程度降低,因此除了适合制作西装外还可以用来做春夏季穿用服装的凉爽舒适面料和贴身穿着服装的面料。当需要贴身穿着时,最好再做一次超高亲水整理,这种功能可以使面料迅速地吸收人体产生的汗液,使人体没有任何刺扎感而且使面料更加柔软舒适,其机制就是利用电晕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对织物进行处理,在织物表面的纤维上引入大量的亲水性基团,增加织物的吸水性。

测试指标

利用新型生态低损伤加工技术生产的极细羊毛产品的各项指标达到了理想的结果,满足了各项标准要求,为后续的服装服饰加工和穿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测试指标见表7。

结论

整个生产过程采用了绿色生态的染料、助剂,柔和适中的牵伸和张力,实现了生态低碳、低损伤、批量化,是一种全新的毛纺加工技术的集成创新。染色技术:重点研究了低温活性染料环保染色技术,染色后纤维强力损失在3%以下,与常规染色5%~10%以上的损伤情况相比,极大程度地保护了极细羊毛,给后道纺纱加工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染色毛球内外色泽均匀一致。

纺纱技术:复精梳采用密号针、小隔距、低车速、小喂入、小牵伸工艺;细纱采用轻加压、小隔距工艺,调整罗拉座和摇架,选用质量轻、直径小的钢丝圈,降低细纱断头率和提高纱线质量。细纱车速控制在7500~8000r/min。

织造技术:根据织机运动动程和纱线位移的关系,创新设计了经纱张力控制装置,调整后梁弹簧直径,同时调整了织机运动动程与送经和打纬的时间关系,有效地解决了打纬困难的难题。整理技术:调整湿整过程中的环保助剂、温度、时间,干整过程中的蒸汽压力、张力等是整理的关键因素,在保证极细羊毛优良天然特性充分展现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对羊毛纤维的损伤。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数控技术的概念

数控技术是在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数字控制技术来进一步提高机械加工的质量,并且结合传统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进行机械加工运动。较传统机械加工技术来说,其不但具有高准度与高效率,同时还具备柔性自动化等优点,国内现在对数控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预先编制好程序,再通过控制程序来控制设备,一般采用计算机进行控制。

(2)数控加工技术的主要特点

数控加工技术可以简便的改变相关工艺参数,因此在进行换批加工与研制新产品时非常方便。另外,像普通机床很难完成的加工复杂零件与零件曲面形状等,利用数控加工技术都可以高质量量完成。数控加工技术采用模块化标准工具,在换刀与安装方面都节省了很多时间,同时对工具的标准化程度与管理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2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意义

(1)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

提高了机床的控制力近年来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对机床控制力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加工的工作效率。采用数控技术来控制机床设备,充分发挥了机床设备的功能,同时使机床设备的操作更加简单,通过在数控器上预先编制好机械加工的流程与操作方法,并由控制器依据相关数字信息来控制机床运行,不但保证了机械加工的质量,同时也使机床设备更具高效化。

(2)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

推动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数控技术对进一步发展汽车制造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将数控技术应用到机械加工技术中以提高机械加工技术的有效,为进一步发展汽车制造业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汽车零件的加工中运用数控技术可有效提高生产率,同时强化了汽车进行机械加工的效果,使原本复杂的操作更加简单,提高汽车零件加工生产的效率同时促使汽车制造业实现最大化收益。

3有效提高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效果

(1)重视对数控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数控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到机械加工技术中,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企业内部对数控技术的应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要想进一步将数控技术融入到机械加工技术当中,首先就必须要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重要意义,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积极组织数控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数控技术水平,结合数控技术的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发挥数控技术的优势,提高机械加工的质量与效率。

(2)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实现自动编程

一般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都是采用人工手动进行对生产制造图样与编写零件加工程序单以及工艺过程进行确定,这样不仅效率低且容易出现人为计算失误。因此,应注重对数控技术有效性的应用,尽快实现自动编程,使用计算机来替代人工操作,不但可保证加工质量,同时提高机械加工制造的效率,实现人力与物力的合理化配置,为加工企业节约制造成本,进一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合理改进并更新机械加工中的原有设备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工业大力发展,数控技术被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到了机械加工技术中,而时代新形势对机械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当积极创新数控技术,大力倡导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发展,以保证数控机床的稳定性与高效性。同时,对机械加工中的原有设备应当进行合理改进,提升机械加工的技术水平,完善数控技术的应用,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水平。

(4)实现数控技术的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

一步提高数控技术的有效性,就必须不断发展并改完善数控技术,向智能化数控技术发展,并且应制造加工企业与生产线等对集成信息的需求,智能化数控技术正沿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数控技术实现智能化与网络化不但可有效提高加工效率,还可对机械加工整个过程做到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使机械加工的操作更为简单,有效促进机械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联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了从市场调研到最终的销售环节,都有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使用,而且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如果任何一点出现问题,或是缺少了任意一个环节,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无法实现最大效益。(2)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如果机械制造中单纯以机械加工作为加工手段,有时会遇到加工瓶颈,但是如果把化学合成或电解技术并综合机加工技术进行运用就能达到单纯机加工无法达到的高度。所以,在实践当中,必须关注各个环节与各学科之间的技术关联,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本节对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运用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研究,面对当代机械加工制造行业所具有的发展趋势,了解并掌握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特点,对其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建设的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影响。

2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2.1关于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应用分析

2.1.1气体保护焊工艺。在进行焊接工艺的使用中,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该焊接的主要热源之一就是电弧。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他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某种惰性气体或者性质符合要求的气体作为焊接物之间的有一种保护的介质,在焊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这种气体就会从喷枪中配出来,对电弧的周围进行一种有效的保证,这样做就保证电弧、熔池和空气三者之间能够达到有效的分析。这种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有害气体不会干扰到焊接工作的正常进行,保护焊接工作中的电弧能够正常的进行燃烧、工作。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应用最多的保护气体应该属于二氧化碳保护气体,该气体的使用是因为其使用性质较为不错,并且制造的成本也比较低廉,适合大范围的使用,所以,其在当代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有效且广泛的应用。

2.1.2电阻焊工艺。该工艺是把焊接物置于正电极、负电极之间进行通电操作,当电流通过时,就会在焊接物之间的接触面及其周围形成“店长效应”,从而焊接物达到熔化并融合的效果,实现压力焊接的目的。该工艺的特点是焊接质量较好、工作生产效率较高、充分实现机械化操作、且需要时间较短、气体及噪声污染较小等,优点较多。电阻焊工艺目前已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家电等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较广。但其也存在缺点和不足,即焊接设备的成本较高、后期维修费用大,并且没有有效的无损检测技术等。

2.1.3埋弧焊工艺。该工艺是指在焊剂层下燃烧电弧而进行焊接的一种焊接工艺。其分为自动焊接以及半自动焊接两种焊接方式。进行自动焊接时,通过焊接车把焊丝以及移动电弧送入从而自动完成焊接操作。进行半自动焊接时,则是由机械完成焊丝送入,再由焊接操作人员进行移动电弧的送入操作,因此增加了劳动成本,目前应用较少。以焊接钢筋为例,过去经常采取手工电弧焊的方法,即半自动埋弧焊,而如今电渣压力焊取代了半自动埋弧焊,该焊法生产效率较高、焊缝质量好,并且具有良好的劳动条件。但选择该焊接工艺焊接时需要注意选择理想的焊剂,因为焊接的工艺水平、应用电流大小、钢材的级别等许多技术指标都可以通过焊剂碱度充分体现出来,所以要特别注意焊剂的碱度。

2.1.4螺柱焊工艺。该工艺是指首先把螺柱与管件或者板件相连接,引入电弧使接触面熔化在一起,再对螺住施加压力进行焊接。其分为储能式、拉弧式两种焊接方式。其中储能式焊接熔深较小,在薄板焊接时应用较多,而拉弧式焊接与之相反,在重工业中应用较多。该两种焊接方式都为单面焊接方式,因此具有无需打孔、钻洞、粘结、攻螺纹和铆接等诸多优势,特别是无需打孔和钻洞,能够确保焊接工艺不会发生漏气漏水现象,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应用极广。

2.2关于现代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按照现代精密加工技术的内容进行分析,其可分为精密切削、超精密研磨、模具成型、微细加工、纳米等等诸多技术内容,现仅就其中的精密切削技术做以简要分析。该技术是指通过切削的方式实现精密切削的目的。然而,若想实现高精密水平的切削,必须保证受到加工机床、使用刀具、零件等外界环境的干扰才行。结束语在机械制造加工业的发展中,做好对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分析及研究,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完善精密加工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深化对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深入研究,不断的开展创新工作,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现代机械制造行业与精密加工技术的使用价值。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台购置的设备是StuderS40型万能外圆磨床。该磨床上配有C轴加工头,用于高速成形磨削加工;还配有一个B轴砂轮磨头、旋转式砂轮修整器、二氧化碳自动灭火器和HEPA油雾过滤收集装置。Studer设备由美国UGT联合磨削技术集团公司提供,该公司坐落在Ohio州的Miamisburg市。随着其业务的发展,该车间又添置了一台StuderS31型万能CNC磨床,它的中心线要比S40型磨床短一些。

在这些机床上使用的B轴砂轮磨头,可达到0.0001o的分辨率,能够配置30种不同的内圆磨和外圆磨砂轮。Reed先生车间内的S40型磨床,在其砂轮磨头的一侧装有两个并列的外圆磨砂轮。这两个砂轮的直径分别为400mm和500mm,可以在平直或以角度接近的位置上使用。砂轮磨头的另一侧留有安装Fisher主轴的位置,主轴的转速范围为12000~120000r/min,用于磨削加工零件的内圆。S31型磨床在砂轮磨头的两侧分别装有两个直径为500mm的砂轮,并留有一个安装内圆磨主轴的位置,用于磨削加工内圆的主轴也可用于磨削加工不圆的表面或者在零件的磨削凸轮的轮廓。

Reed先生说:“他使用矿物油作为冷却介质,代替水溶液,因为矿物油对磨削加工具有很好的性能和优点,有助于磨床保持清洁。每台磨床上都装有专用冷却液过滤和冷却装置,该装置由TransorFilterUSA公司提供。其中一个冷却过滤装置的容量为1000L;另一个冷却过滤装置的容量为1200L。这些装置的尺寸适合于这类大型磨床的操作特性,因为它们要求提供较大容量的冷却液。根据记录数据,至今为止,这台S40型磨床上的Trasfor冷却过滤装置已经工作了11000h,系统中使用的矿物油还从未更换过。在冷却液通过1μm的过滤系统前,该装置中的磁性分离器可以清除冷却液中的一部分污染物。由这两个过滤冷却系统产生的热量,通过工厂屋顶的天花板排放到室外,以免使车间内的环境温度提高。”

Reed先生对自由形状的凸轮外形磨削加工已达到了纯熟的地步。凸轮外形的成形磨削加工常常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工件在C轴方向上作旋转运动,同时让砂轮在X轴方向上作振荡运动。Reed先生车间内的S40型磨床已经过改造,可利用其C轴和Z轴方向上的同时运动进行成形磨削加工。也可以使用一种特殊的StuderForm脱机编程软件包进行操作。之所以改造这台磨床,是因为该车间承接了一个直径350mm正向凸轮的外协件磨削加工。其圆形凸轮的外形很像一个正弦波。

通常,该车间磨削加工轴承零件。在采访期间,该车间正在磨削加工摄像系统精密聚焦组件中使用的轴承配件,而这个摄像系统用于军用直升机的武器点火导航系统。该车间磨削加工轴承的滚道、内透镜座的表面、配件的内圆和外圆。然后将零件进行电镀,镀上一层氮化铬,使其表面硬度增加到86HRC。该车间曾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在电镀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使零件变形,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昂贵的零件报废。然而Reed先生发现了一种方法,采用超级磨料制成的砂轮可以磨削加工坚硬的镀层,使变形的零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至今,该加工车间已经为其客户节约了40套零件。

几乎所有磨削加工后的工件都采用由Zeiss公司提供的AccuraCMM坐标测量机检测。在某些情况下,该加工车间比客户具有更为精确的测量能力。在拥有这样高精度测量仪器的条件下,加工车间与客户之间对磨削加工的有关精度问题,就再也不会发生互相指责的现象。事实上,在零件组装过程中,有些客户还使用这些测量数据。举例来说,有一家客户采用了干涉配合法组装这些零件。为了达到完美的配合,凡是发送到客户的配件,采用激光刻制ID识别号,这样可使配件按照每个测量数据配对组装。

除了CMM坐标测量机的螺旋式扫描和切向接近功能之外,Reed先生非常赞赏其Calypso软件的友好用户接口。工件夹具往往安装在CMM测量机工作台之上,以满足目前生产的需要。他可以很容易地采用这种方法安装零件,并快速地调取适当的检测用程序。所有的测量数据集中储存在PDF文件之中,每天将这些文件刻录到CD光盘上。然后将CD光盘储藏到车间外的保险库内。

Reed先生还利用这种高端检测设备承包外协测量任务,以帮助更快速地回收CMM坐标测量机的投资。他承认要安排时间承接外协测量的任务越来越困难,因为车间一直很忙碌。

使Reed先生感到紧张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其接到了特别棘手的加工任务。但只要零件适合于机床的加工,他就会很少会拒绝这样的加工任务。他承认只见到过一次的零件,要正确地确定其加工价格可能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他会作出这样的假设:他以后还会看到这样的工作,并知道他将会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操作方法,也许会在这样的工作中赚取更多金钱。即使不会重复出现这样的工作,但是在加工这类零件中所获得的知识,也可以完全应用于同一类型的加工工作中。

然而,在筹划如何磨削加工复杂零件时,其所面临的挑战是难以找到能够承担这类工作的技术人员。最近,在第一班工作时,由Reed先生本人操作运行机床;第二班工作时,由另一名雇员负责机床的操作。由于其在车间中有很多工作,因此很难安排时间和培训新的雇员。这是在美国的许多小型加工车间里所碰到的共同问题。

Reed先生补充说,“对于工件的精密磨削加工而言,矿物油的冷却与其过滤同样重要。Transor冷却过滤装置将20oC的冷却液输送到磨床上,以冷却机床的基座和工件。如果不能将零件保持在同一温度的情况下磨削加工,那么要磨削阀门零件,并使其圆柱度保持在1μm的水平是不可能的。”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控车工技师;考核;理论;论文;实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27-03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数控车工技师,已累计为社会培养1000多名数控车工技师。在这10年的培训教学与考核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数控车工技师考核情况简介

数控车工技师每年由江苏省技能鉴定部门统一安排在3月、5月、9月和11月共考核四次。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市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申报,市技能鉴定部门审核通过后,统一上报省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由省技能鉴定部门从题库统一抽取试题进行考核。省技能鉴定部门派考评人员督导,市技能鉴定部门具体实施。考核共分为论文答辩、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独立考核,单独给分,以百分制形式进行,低于60分为不及格,三个环节均达到60分,技师才为考核过关,否则不予通过。

1.论文答辩。论文答辩环节是技师考核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此关不及格,后面两关不予考核,取消考试资格。论文答辩小组一般有三名评委组成。学生陈述论文后,评委针对学生的论文对进行提问,问题既有论文内的内容,也有拓展知识。

2.理论考核。理论考核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60分及格。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及编程题等几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公差、制图、材料、软件、工艺、机床、夹具、编程和刀具等专业内容,知识面较广。

3.实操考核。实操考核环节由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数控车床编程、数控车床加工、零件自检和数控车床精度检测等五个模块组成。总分100分,60分及格,每个模块权重不同,但都要达到60%才为及格。

(1)加工工艺规程编制模块。要求学生根据加工图纸,按照工序独立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内容包括刀具、切削用量、工装和量具的选择等。时间为30分钟,分数占10%。

(2)数控车床编程模块。要求学生根据图纸在计算机上独立绘制二维图形,自动生成加工程序,并进行仿真加工。时间为90分钟,分数占20%。

(3)数控车床加工。要求学生根据备料通知要求,把加工程序拷贝或传输到机床上进行独立加工,最终完成图纸要求的配合件。时间为240分钟,分数占50%。

(4)零件自检模块。要求学生根据零件自检表规定的内容,对自己加工的零件尺寸、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进行客观检测。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值进行评分。时间包括在数控车床加工的240分钟内,成绩占10%。

(5)数控车床精度检测模块。要求学生按照数控车床精度检测模块规定的内容进行实际检测,并作记录。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进行评分。时间为30分钟,成绩占10%。

二、数控车工技师考核存在的问题

1.论文撰写方面。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学生大都是未升入高中或大学的落榜生。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进入技工院校的目的就是想学一门技术,找份合适的工作;他们往往不重视文化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而只重视技能训练。文化课的教学学时较短,论文写作水平大多只停留在初高中的层次上,甚至更低。所以,要让这部分学生经过三至四年专业知识学习后再写出像样的论文,难度确实很大。不要说文学功底不牢,遣词造句不行,就是专业素材都很成问题。他们一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是在校内按教师要求进行零件的加工,二是不重视工艺的分析、经验的积累,三是没有技术革新的能力。他们的论文要么是书本内容的复制,要么是网上现成论文的下载,要么是教师编制工艺的抄写,根本没有创新。能够写出自己感想或体会的文章已实属不易,所以一次通过率往往不高。

2.理论考核方面。数控车工技师理论考核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在校学习的所有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点分散在10多门课程中,零散且不系统,又没有复纲,全靠教师的经验和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往往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忙碌后,成绩还不是很理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申报技师考核的积极性。

3.实操考核方面。虽然学生平时很重视实训操作的训练,但由于实操考核环节模块较多,考前一周才能看到实操考核的备料通知单,只能凭教师的经验和学生的基础进行考核。如果平时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识图、编程、工艺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实操项目的考核难度确实很大,而且每个模块均要达到所占分数的60%以上,否则不能过关,所以总体过关率也不是很高。

三、数控车工技师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一流的技工,也才能生产一流的产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的今天,一些学校只注重校园建设和硬件投入,却忽视了师资的培养。设备可以大量的购置,师资从何而来?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重视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投入;设备的购置、校园的建设是显性的,而师资的培养是隐性的,是潜移默化的,可能一时看不到效果,但只要制定合理的目标,选择合适的人员,并长期坚持不懈地培养,就会有大的收获。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林彬,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先进陶瓷及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林彬老师在机械工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刀协先进切削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精密工程与纳米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兵工学会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硅酸盐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军地联合培养高级军事人才高级专家、“天津大学先进陶瓷及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

“天津大学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3年底,由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部和工程陶瓷加工技术研究部组成,承担大量的国家和地方研究课题,近五年来承担部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代表的研究成果有:高性能莫来石陶瓷强韧化及其应用;多元系氧化锆增韧陶瓷;陶瓷延性域加工机理和精密加工技术;工程陶瓷高效加工机理及其应用研究;现代陶瓷材料制备技术及无机材料联结;工程陶瓷精密高效加工设备的研究。其中不少研究成果为国内首创,并进行产业化运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实验室学科是我国高温结构材料、工程陶瓷加工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林彬老师是该实验室的重要成员之一,多年来,他先后在该领域做出了许多突出的成果。

在学术研究方面,林彬老师先后参加并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攻关课题9项,天津市青年基金课题4项,天津市攻关课题1项,军工重点课题6项,教育部重点攻关课题1项,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多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4人。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EI收录19篇。1988年林彬老师参与完成国家陶瓷绝热发动机研究计划中陶瓷汽车零部件的加工研制工作;2000年,他在国际上首先开展并完成了弧形移动热源温度场理论的解析解和数值解的研究工作,为硬脆材料端面磨削过程的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2002年,他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非稳态磨削技术理论,开辟了一种适于硬脆材料超精密加工的新方法;2003年,林彬老师开展了陶瓷材料烧成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计算研究工作;2005年他主持完成某重点武器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军事工业的一个难题;2006年,林彬老师开展硬脆材料脆性加工去除理论研究。

林彬老师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1994年获得天津市青年科技奖;1992年林彬老师以“陶瓷冷加工技术”获得当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他获得天津青年科技奖;1997年,林彬老师以“陶瓷材料加工机理研究”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林彬老师以“莫来石陶瓷增韧机理与应用”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他又以“陶瓷材料加工技术及应用”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大宗农产品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技术(2009年)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系统地对大宗粮油(小麦、稻米、油菜、花生),大宗果蔬(苹果、柑橘、葡萄、荔枝、马铃薯),大宗畜产品(牛奶、羊肉)3大类11个主要农产品特征指纹图谱和加工特性进行研究,构建大宗农产品加工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加工品质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3大类大宗农产品进行科学分类,构建大宗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基础数据库,实现网络共享,并在企业进行示范推广,有效地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主要目标是:确定大宗农产品加工品质特征指纹图谱和加工特性参数;构建大宗农产品加工品质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建立大宗农产品加工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标准,对我国现有主要农产品进行科学分类,并在企业进行示范推广;构建大宗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基础数据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肉类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2009年)

针对目前我国肉类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整合国内肉类行业技术力量,通过关键技术创新和相关技术的集成,形成现代动物屠宰和肉类食品加工的技术支撑与创新体系,建立肉品质量评价体系及肉类主要致病、腐败微生物数据库系统,并建立我国肉类“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与安全保障系统和可追溯技术系统,提出我国肉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预警机制和对策。通过关键技术创新和相关技术的集成,形成我国肉类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现代化屠宰技术条件下PSE肉、DFD肉等异质肉的发生率由目前的20%左右降至17%左右,研发6~8项肉类加工与品质控制关键新技术,研制5~6种国内急需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类屠宰与加工技术装备,形成肉类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基本解决目前我国肉类产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显著提升我国肉类食品加工的整体技术水平,个别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国肉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适于不同区域农户小型储粮设施研究与示范推广(2011年)

针对我国目前适于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粮食产后储藏技术设施缺乏、损失严重等突出问题,该项目以工程技术研究为手段,以集成创新为特色,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粮食产后安全储藏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需求;研发适合于不同区域农户小型储粮设施和设备,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种粮大户与农民合作组织粮食产地储藏设施建设模式、标准及规程;建立不同区域粮食储藏示范点,实现粮食安全储藏的示范推广,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完善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体系、全面建立我国农户安全储粮体系提供工程技术支撑。

粮油真菌毒素控制技术研究(2012年)

通过对粮油作物及其制品中真菌生长和其产毒关键控制因素的研究,研发真菌毒素防控技术6~7项;通过对真菌毒素生物、理化特性研究,筛选和研发出粮油真菌毒素降解和去除技术12~13项;研发真菌毒素防控制剂3~4种,并形成相关配套技术;研发粮油原料干燥、选别技术2项,设备2套;研制粮油原料贮藏抗黄曲霉毒素防控处理设施1套;研发真菌毒素检测技术2~3项,检测产品3~4种;建立粮油真菌毒素安全控制技术体系3~4个;研究成果在100家粮油种植、贮藏、加工企业和质检部门推广示范,将粮油真菌毒素超标率减少50%以上;减少我国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实现粮油减损增产,促进我国粮油加工产业和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传统粮食加工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2013年)

通过项目的实施,开发营养风味馒头、生鲜拉制面条、鲜米粉等新型产品8~12种。研制散粉混配、接收、米粉干燥、和面机、醒面机等装备5~8台(套)。制定传统粮食制品生产相关的原料、产品、装备等各类技术规程和标准20~25项。形成营养风味馒头、生鲜拉制面条、鲜米粉等关键生产技术10~15项。建立馒头类制品、生鲜拉制面条、鲜米粉、米粉丝等示范生产线4~5条。申请或获授权国家专利30~35项,发表学术论文60~70篇,其中SCI论文10~15篇,培养研究生25~35人,培养行业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0名左右,培养青年科技骨干20~30名,为企业培养具有粮食加工制品方面的实用人才220~250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传统粮食制品加工过程与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大宗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年)

以我国大宗粮食加工副产物麦麸、谷朊粉、麦胚、米糠和碎米等为原料,评价原料的加工特性和利用价值,为粮食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研发蛋白质和活性短肽的高效制备与增溶改性,高品质油品提取与精制,膳食纤维、功能性多糖和低聚糖以及淀粉糖制备等关键技术及设备;利用粮食加工副产物研发蛋白质、活性肽、高品质油脂、膳食纤维、功能性多糖和淀粉糖等精深加工产品及其配套应用技术,建立相关产品的生产规程、质量标准、质控技术体系,通过不同区域、不同原料粮食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示范,整体提升我国大宗粮食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杂粮初加工技术装备及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2013年)

围绕杂粮初加工技术装备提升与资源综合利用两个重点,通过系统开展绿豆、薏苡、燕麦、荞麦、谷子等杂粮初加工的技术装备研究与改进,解决杂粮初加工技术装备滞后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实现杂粮初加工技术的标准化和装备的现代化提升,促进杂粮的全营养利用与高附加值转化。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培育一支杂粮加工业科技研发队伍,培养一批杂粮加工产业骨干科技人才,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杂粮初加工装备,研发附加值较高的杂粮产品,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振兴的杂粮加工现代化示范企业。

油料产地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2013年)

以油料营养生化品质和物化特性为基础,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油料(油菜、花生、油用胡麻、紫苏、葵花籽、芝麻)产地化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实现8~12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发出油料产地加工关键设备5~7台(套),新产品5~10种。通过技术在中小型油料加工企业的应用,建立50个产业化示范基地,提高加工增值率50%,降低加工能耗40%,减少设备投资50%。通过项目实施,突破油料产地化高效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我国油料产地化加工技术经济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构建油料产地化资源化多层次利用模式,实现油料优质优用优价,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油料产业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我国食用油供给水平。

蔬菜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年)

针对我国蔬菜产业大量副产物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损失、环境破坏等关键问题,通过对蔬菜副产物食品化、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关键技术与工艺进行系统攻关,形成配套工程化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示范,探索我国蔬菜副产物综合利用模式,实现我国蔬菜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延长我国蔬菜产业链,增强我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通过项目实施申请国家专利15~20项,40~60篇,制定标准和技术规程20~30个,形成蔬菜副产物利用关键技术15~20项,开发新产品20~30种,研制或改进蔬菜副产物加工专门化设备8~12台(套),在15~25条生产线上进行示范,形成示范基地8~10个,培养研究生20~30人,培养青年科研骨干2~3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000人次,增加蔬菜副产物资源利用200万吨以上,实现直接经济效益约2亿元。

浆果贮藏与产地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年)

开展草莓、蓝莓、杨梅、桑椹、树莓等浆果产地贮藏保鲜、初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建立系列适合产地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小微企业应用的浆果产地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实用技术,研制出小型装置和设施,并开展示范推广。实现研发新技术15~20项、关键装备2~3种,制定规程10~15项、标准3~5项,40篇以上,申请专利20~25项,鉴定成果4~5项,在30~50家以上农村合作组织及小微加工企业应用示范,预计新增产值5~6亿元,新增效益3000~5000万元。

西北特色水果贮运保鲜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年)

研究建立西北特色水果(甜瓜、杏、李、樱桃、梨、葡萄等)主要品种采后生物学特性、品质劣变生理及采后病害发展规律,为贮运保鲜技术与设施的研发奠定基础;研究建立西北特色水果贮运保鲜技术体系,并进行集成与示范;研究建立西北特色水果采后贮运保鲜设施及配套技术,并进行集成与示范;建立西北地区特色水果采后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和控制体系并进行集成与示范。通过该研究,使西北特色水果的贮运保鲜在应用基础理论、品质维持配套技术与设施、品质控制体系与标准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使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应用,使西北特色水果的贮藏质量和贮藏流通时间得到明显提高。

特色热带亚热带果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年)

通过项目实施,拟研发单项关键技术20~35项,研制轻简装备7~14种,并进行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形成新产品13~23个,转化为相关技术标准19~29项,集成5~8条果品加工示范性生产线,加工技术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适种区的企业或农场示范推广,提高我国特色热带果品加工率和产后增值。同时以该项目为依托,培育一支行业科技研究队伍,培养一批基层技术骨干,培训一批企业员工,促进特色热带果品产业的发展。

大宗水果加工副产物与残次果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年)

通过项目实施,突破苹果最少加工等系列关键技术,攻克MP产品防褐变等相关技术难题,开发高活性葡萄多酚复合物等系列新产品;建成柑橘汁胞、鲜切苹果等技术示范生产(中试)线,相关新产品实现生产示范;建立水果加工副产物与残次果综合利用新模式,为技术集约型水果加工产业提供示范;申请发明专利3~5项,15~20篇,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或产品标准2~5个,培养研究生10~20人。

食用菌保鲜加工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年)

针对我国食用菌产地加工及废弃物(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难题,在对废弃物(副产物)营养功能性评价和加工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复合保鲜、节能型干燥、微好氧快速发酵、外循环降温微粉碎、闪式提取、高聚络合纯化等新技术,研发食用菌新产品,构建面向广大食用菌主产区农村合作组织、食用菌批发市场以及中小型食用菌加工企业新的技术推广模式。

通过项目实施,集成开发食用菌产地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实用新技术25项,研发创制新产品20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0项,制订标准或技术规程18项;在全国典型区域建设研发、示范及产业基地10个;鲜食用菌贮藏期延长50%以上,组合干燥技术较传统食用菌干制工艺节能20%~30%,食用菌采后损失下降10%;食用菌菌糠、菌柄、预煮液等副产物的利用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0%,食用菌行业副产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增值3~5倍;实现主要辐射示范企业年均产值约5亿元;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100篇,其中SCI、EI论文20篇。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0名、青年学术骨干30名、博士后2名、研究生50名。

畜禽宰后减损、分级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2013年)

针对我国畜禽屠宰与加工行业的现状和特点,以满足中小型屠宰加工企业(占屠宰加工企业的90%以上)的共性技术需求为目标,立足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对畜禽宰后减损、分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以及产业化示范进行联合攻关。开展产业急需的畜禽宰后滴水损失和品质劣变控制、超冰温保鲜、胴体分级等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通过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的配套,构建适用于中小型屠宰企业的宰后减损、分级与保鲜储运技术体系,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使畜禽宰后损失率降到3%以下、分级率提高至80%以上、货架期延长至1.5倍以上、畜禽肉附加值提高20%以上。通过项目的实施与示范带动,提高肉类产业链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引导规范化养殖,增加养殖户收入。

传统腌腊肉制品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2013年)

针对制约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和安全风险高的难题,研究原料标准化技术,风味形成与固化技术,亚硝胺、苯并芘和杂环胺等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技术,低盐低硝加工技术,开发低盐低硝腌腊肉制品、三效烟熏液、天然亚硝基血红蛋白着色剂等产品,研制自动化着色、辊揉和人工气候装备。形成传统腌腊肉制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建立现代化腌腊肉制品生产示范线,在浙江、江苏、湖南、天津、宁夏形成腌腊肉制品新技术应用示范线6条,辐射带动整个传统腌腊肉制品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装备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腌腊肉制品行业技术升级,从而带动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禽蛋高效清洁、分级及加工贮运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揭示我国禽蛋主产区主要危害微生物种类、数量及主要污染途径;鲜蛋蛋壳脏污理化特性;禽蛋在不同的温度条件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质的变化规律;不同状态禽蛋类型与检测指标的数学模型;禽蛋质量与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创新禽蛋内外微生物快速检测、禽蛋内外品质无损检测与分级、禽蛋高效清洗除菌、禽蛋产地贮运保鲜、禽蛋品质安全溯源等关键技术;通过多学科合作,研制相关新产品、新材料及开发高效清洁除菌分级新装备,将关键技术、材料、装备系统集成,应用禽蛋产地包装、产地清洁、禽蛋生产、贮运及追溯系统等生产体系中,集成创新禽蛋产地高效清洁、分级及贮运技术模式,形成技术规程和物化产品,建立示范基地与示范生产线,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并在各类型禽蛋生产企业中进行示范推广,显著提高我国禽蛋生产、加工、消费、流通的安全水平,促进我国蛋品行业实现综合产能、标准化高效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支能有效解决我国禽蛋产后处理关键技术及工程装备问题的高水平队伍,建立全国蛋品产后处理共性技术研究的工作平台和信息平台,满足我国禽蛋产后处理关键技术的需求,为国家禽蛋产后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政策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传统乳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年)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由于现浇箱梁具有外形美观、刚度大的等优点,因此,在高速公路、城市高架桥等建设工程中被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工作范围的逐渐扩大,桥梁建设的施工工艺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需要严抓连续箱梁支架安装施工技术和现浇梁施工工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桥梁的质量。对连续箱梁支架安装施工技术、现浇梁施工工艺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为今后桥梁建筑运用连续箱梁施工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二.连续箱梁支架安装施工技术

1.连续箱梁支架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在安装现浇箱梁支架前必须做充足的准备工作。

(1)要保证桥梁施工场地的平整,并且还要对搭建支架的场地进行处理,可以在地基较软的地方用碎石块换填,这样可以使地基的承载力达到最大荷载的设计要求,避免混凝土浇筑后发生沉降的现象。在桥梁施工之前首先要把排水沟内的松散土、淤泥、垃圾等清理出去,保持排水沟的通畅;

(2)分层填入砂砾石等合格材料,填入的高度要比路面高度要低,在分层填筑同时用压路机进行碾压,直到不再出现沉降为止;

(3)用分层的方式填筑灰土,而且一定保证土层的压实度在93% 以上。与此同时,使灰土的顶面和道路平面保持齐平,再做出横坡,这样,可以有助于排水;最后,清理地表的碎石、垃圾等,并保持施工场地的平整,将地表的土层翻松,填入生石灰粉且压实。在地基周围处挖几条排水沟,及时把雨水引入排水沟,防止地基被雨水浸泡现象的出现,进而避免支架出现不均匀的沉降。

2.连续箱梁支架搭建施工技术在箱梁搭建之前

(1)需要测量人员进行测量放样,而且在中心处要有标记,按照中心线不断向两侧延伸,对称搭建箱梁支架。

(2)按照立杆的位置设置立杆垫板,而且在每一个立杆最下端都设置木垫板,垫板不仅要平整,而且不能处于悬空状态,使立杆在垫板的中心位置,同时根据设计要求布置剪刀撑。

(3)结合立杆和横杆的设计要求,将立杆和横杆依次由下向上安装。在安装过程中,一定要使立杆放置在垫块的中心位置,通常情况下,先要将其中一个面的立杆和横杆安装完毕,然后再逐层依次由下向上安装所有的横杆。在立杆和所有横杆安装完之后,还要安装斜撑杆,这是进一步保证支架稳定的装置结构。通过扣件连接斜撑杆和支架,而且尽量使斜撑杆放置在支架的结点处。

(4)在立杆的最顶端处安装具有调试功能的支托,安装时要在支托内放人横向方木,根据设计距离安装纵向方木。事实上,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支架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了整体钢管的稳定性。横杆必须要按照支架的连接要求,合理控制立杆的垂直度和剪力撑之间的间距和数量。然而,顺桥要支架、墩身连接,这样可以抵消顺桥的水平力。

3.连续箱梁支架的堆载预压施工技术

在安装过程中,保证支架的承载能力达到设计要求、减小支架的形变以及消除地基不均匀产生的沉降,从而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的浇筑质量。将纵梁和横梁安装完之后,还需要对支架进行预压施工。首先,预压施工使用砂袋,主要是对箱梁底部进行预压处理,而且要求砂袋重量不能小于箱梁重量的1.2倍,结合设计要求分级进行加载,一般来说,每一级持荷时间不能低于10 min。加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支座向跨中进行。当达到满载后,持荷时间不可以低于24 h,同时还要分别测量各级荷载支架的变形程度。在测量完数值之后,还要进行逐级卸载,如果支架的沉降量出现较大偏差时,必须及时调整支架。由于悬臂板质量较轻,因此,根据得到的预压结果,可以适当调整悬臂板的预拱度。

三.现浇梁施工的工艺

1.模板安装施工

安装模板要根据钢筋和预应力管道的设置依次进行安装。在安装之前,要检查模板是否平整、光洁等。特别是模板的接口处,一定要保持干净。检查模板的连接处、底脚是否出现碰撞而出现变形,甚至是无法继续使用的缺陷;支架和模板连接处的焊缝是否有裂缝的现象出现,如果存在上述现象,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底模的铺设一般使用人工和接卸设备配合使用的方法进行施工。在安装底模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到支架预留拱度的调整范围大小、支座板安装情况等。在安装侧模时,保证侧模可以进行滑动,同时底模板的相对位置要准确校对,用顶压杆适当调整侧模的垂直度,而且要和端模连接牢固。在安装完侧模之后,用螺栓加固,进而连接全部的拉杆。在保证其它紧固件都调整到适合的位置之后,再检查模板的安装尺寸和不平整度,同时要有完整的记录。如果检查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由于内模的安装要依据模板结构才能确定,因此,模板结构一定调整到适合的范围,如果内模采用了拼装式结构,则需要吊装方式安装内模。完成内模安装后,必须要检查各个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安装端模过程中,把胶管逐一插入端模的孔内。待插入端模之后检查是否处于设计要求的位置。一定要保证端模安装位置的准确和紧密。模板预埋件的安装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预埋件位置的准确。

2.箱梁钢筋和安装

在对钢筋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依据设计尺寸进行加工,在安装时要控制好钢筋之间的间距和数量。同时绑扎要牢固,对于可以事先焊接的钢筋要提前分批分次进行焊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而且都要严格遵守焊缝长度、饱满度的要求。在加工钢筋和安装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钢种、质量等级、规格大小等的不同要分开放置。存放钢筋通过下垫上盖的方法,这样可以避免钢筋腐蚀现象的出现,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严格按照混凝土的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在安装钢筋时,对预留孔道、预埋件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安装位置的正确和坚固。当安装钢筋的位置和预应力管道位置出现冲突时,需要及时对钢筋位置进行调整,保证预应力构件位置的合理。在焊接钢筋过程中,避免电焊烧伤,防止出现混凝土堵塞管道阻碍压浆工序的进行。在完成钢筋加工和安装过程后,等待监理人员的检查,如果检查合格,那么即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整个安装过程都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

3.箱梁混凝土浇筑

通常情况下,箱梁混凝土要进行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底板和腹板;第二次浇筑顶板和翼板。混凝土浇筑采用梯状分层浇筑的方式,两层之间的浇筑距离一般在2 m,等到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要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完。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要模板上的脏物清理掉,检查所有的支架结构,而且也要对安装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浇筑时要从中心处开始,然后进行两侧对称浇筑。振捣混凝土利用插入式振动棒,并且和侧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振捣棒不可以和模板等接触,防止破坏模板。振捣上层混凝土要将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10 cm左右进行振捣。对浇筑的混凝土振捣要充分,直到混凝土不再下沉、没有气泡产生、不再泛浆为止,同时也不要过振。混凝土在第一次浇筑时,必须要达到腹板的顶部,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施工裂缝的处理工作。如果混凝土的浇筑高度比腹板的顶部要高,需要把腹板顶端的混凝土凿掉,露出坚硬的混凝土,并且要用清水洗干净。混凝土的第二次浇筑要浇筑箱梁顶板,要严格控制顶板混凝土的浇筑高度和横坡坡度。等到混凝土振捣密实且平整后,先进行真空吸水,然后用提江棍滚压,这样会在混凝土的表面出浆,有利于表面的平整。混凝土表面出浆后要由施工人员进行抹平,不可以直接踩在混凝土的表面进行抹平,可以在混凝土的表面搭建木板,这样可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待混凝土表面抹平半小时后,用抹光设备进行再次抹平,最后还需要人工抹平一次。在浇筑箱梁预留孔混凝土之前,要及时将箱梁内的杂物清除掉,这样可以防止排水孔被堵塞。对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还要对混凝土进行保养处理。

4.预应力施工

预应力施工,首先要进行下料,在下料之前要检查钢绞线质量是否合格,同时使钢绞线的表面没有裂缝出现和损坏。在用铁丝进行绑扎时,应尽量将钢绞线松紧相当。预应力施工值得注意的是在张拉之前必须将管道内的积水或者是废弃物处理干净。并且张拉力的次数、大小、顺序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通常情况下,使用四台千斤顶,在两端对称放置,严格按照张拉顺序进行同步张拉。

5.压浆施工

压浆应在后期张拉完毕并静停12~24h进行,但最迟不得超过3天,以免预应力筋锈蚀或松弛。压浆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JM-HF(低水泌、微膨胀)高性能灌浆外加剂,水灰比0.4―0.45,压浆顺序由下至上,采用单端压 浆,待另一端溢出水泥净浆后封闭端口,保持压力不小0.5Mpa,稳压2秒以上最后封闭进浆口,使灰浆充满孔道。 压浆按设计和规范相关要求进行。压浆将前对波纹管孔道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冲洗以清除有害物质。压浆机应能制造合格稠度的水泥浆,压浆机必须能以0.7MPa的常压连续作业,保证压浆缓慢、均匀进行。压浆停止时,压浆机要照常循环并搅拌。在泵的全部缓冲板上应装上1.0mm标准孔的筛式滤净器。 压浆结束后,初凝之时,按要求封锚,待水泥浆强度达到2.5Mpa后才可对钢绞线工作长度进行切割,切割采用手提式砂轮机实施,绝不允许用氧焊烧断。最后进行封锚。

四.结束语

目前,现浇箱梁在高速公路、城市高架桥等建设工程中被广泛的应用,而且人们也非常重视对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研究,然而,由于桥梁建设是一个既复杂而且又有一定困难的项目,如果不谨慎,那么将直接影响桥梁的施工质量。因此,我们需要严抓连续箱梁支架安装施工技术和现浇梁施工工艺,在桥梁建设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运用施工技术,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安全保护措施,从而进行文明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景元 软土地基现浇连续箱梁支架设计与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中外公路》 ISTIC PKU -2008年2期

[2]龚寅 武广客运专线南环线特大桥连续箱梁悬臂浇筑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铁道标准设计》 ISTIC PKU -2008年5期

[3]张强 桥梁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探讨 [期刊论文]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2年5期

[4]李拉普Li Lapu跨线连续箱梁桥平面转体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铁道标准设计》 ISTIC PKU -2009年8期

[5]赵荐 郑晓龙 徐晓芬 赖友兵 马家 排互通主线桥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公路与汽运》 ISTIC -2008年1期

[6]张伟 综述桥梁工程中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0期

[7]刘乃友 赵昌盛 匡秀波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2年1期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现为江西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食品加工专业主任、动物食品研究所所长;中德联合研究院兼职教授、食品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第一副会长、名誉副会长:中国畜牧协会兔业分会和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技术顾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协会健康养殖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肉类科技大会副主席;中国蛋品科技大会副主席;《中国畜产与食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食品科学》、《中国肉类产业》、《中国肉类简报》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科技兴农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担任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等多家食品加工企业高级技术顾问。

主持国家、省部和市级食品(肉、禽、蛋、奶)科技项目15项,荣获江西省星火科技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技术成果三等奖1项,南昌市政府科技奖2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3项,江西省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奖7项。主编、副主编《畜产品加工名词术语标准》、《农畜产品加工》、《畜禽水产品加工》等十余部教材和科普著作,其中有三部荣获“优秀著作”奖,主审《肉与肉制品工艺学》、《现代畜产品加工学》、《2l世纪畜产品加工学》统编教材等著作。任《猪产品加工新技术》、《牛产品加工新技术》、《禽产品加工新技术》、《羊产品加工新技术》、《兔产品加工新技术》、《特种动物加工新技术》等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被评为优秀论文。

罗永康,男,动物食品科学博士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畜水产品原料的功能特性和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利用,畜水产品及其副产品深加工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08年聘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大宗淡水鱼类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日本水产学会会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理事,乳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一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多次参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奖及农业部和教育部科技奖等项目的评审及国家和农业部相关标准的审定工作。

自十五以来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类课题有20多项;另外承担了相关企业委托的畜禽和水产深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项目20多项。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编《水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副主编《现代乳品工业手册》,发表文章80多篇,其中在国际期刊上十多篇(SCI收录)。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

周光宏,男,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导,副校长,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会长、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试验室主任、教育部肉品加工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Meat Seinee》副主编、UNECE肉品专业委员会委员、第53届世界肉类科技大会(ICoMST)主席,主要从事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从事肉品质量研究工作多年,同时在动物生产和营养方面亦颇有造诣。

周光宏教授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农业科技跨越计划、“948”项目、“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十多项科研项目,在肉品质量、肉品分级体系和方法建立、肉品成熟机制、冷却肉全程质量控制、传统肉制品品质形成机制和工艺改造、维生素吸收代谢机制及其与肉品质量关系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与研究生一起发表了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4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国际和国家有关肉品行业标准9项,取得和申请国家专利10项。

孙宝忠,男,博士,副研究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牛肉质量改进与深加工技术等项研究工作。曾先后6次赴意大利、美国、荷兰、奥地利、南非考察学习优质牛肉生产加工技术。主持开展完成国际原子能机构资助项目“辐照保障中国水饺与无锡排骨安全与质量”研究课题以及国家科技攻关与基础专项“优质牛肉评定分级方法与标准”、“肉牛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研究”、“皮埃蒙特杂交犊牛的利用研究”、“主要畜禽水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框架与构建研究”等课题中子专题5项以及省部级调研课题3项;主持完成了河北省科技攻关课题子专题“发酵肉制品发酵菌种选育与高校浓缩混合菌株发酵剂制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产业基金项目“牛肉快速成熟嫩剂生产应用”项目以及“南阳黄牛产业化技术应用研究示范”、“优质乳犊牛肉生产加工技术”等横向合作课题4项,主持研究制定“鸡肉质量分级”、“羊肉质量分级”等农业行业标准4项,参与农业科技跨越计划2项,农业行业标准研究制定课题2项。已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2项,省部级鉴定成果2项,优秀论文奖1项,申报国家专利15项,获得授权2项。共计主编参编出版专34部,与报告90余篇。

格日勒图,男,博士,博士后(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教授。从事于肉类科学领域,侧重开展蛋白酶、钙、超高压等对肉品品质影响,以及家畜成长过程中骨骼肌变化。利用组织学、生物化学及物理化学的手段及方法来观察与测定分析畜肉成熟和超高压处理过程中肌肉蛋白质的特性与结构变化,以及家畜成长过程中肌肉细胞变化等研究。博士毕业后前后参加过日本经济产业省“利用高压处理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及其产业化”的科研项目和主持过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超高d处理对肌肉蛋白质构造和机能的影响”的研究项目。2005年回国后,主持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乌珠穆沁羊生长过程中肌内结缔组织变化”。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肌肉蛋白质结构和机能的高压控制”和一项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高压处理对肌肉内源性蛋白酶存在位点的影响”。在《Meat Science》、《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0f AnimalScience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sCI)上发表研究论文十几篇,曾获得过内蒙古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奖。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系“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依托单位、“海西食用菌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现有在职职工58人,高级职称18人,其中研究员6人,博士、硕士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主要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部级项目20多项,省部级项目5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9项;拥有知识产权49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商标1个;在国内外(含SCI、EI等)学术刊物上300余篇,撰写科技专著6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在食用菌加工及功能营养产品的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从动植物、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化学以及食品加工等多学科领域开展功能食品资源利用技术研发的潜力,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申报国家专利20多项,已获得授权15项;100余篇。另外,在福建省各地建立了多个技术成果中试示范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基地,与福建嘉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绿宝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福建闽西好食品有限公司、尤溪绿田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华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新味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福鼎市大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福建亿丰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现已开发了“富硒葛苓羹” 、“葛菇粉丝”、“虫耳胶囊”、“虫菇胶囊”、“虫茸胶囊”、“菇的酥”菇纤维饼干、菌蛋白饼干等20多个新产品。

此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与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Guelph食品研究中心、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等国际著名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研交流平台,开展食用菌等功能营养活性成分的高附加值应用加工技术研发的交流与合作。

上一篇:立法保护论文范文 下一篇:市场调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