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权益范文

时间:2023-03-15 12:29:05

海洋权益

海洋权益范文第1篇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岛屿和海洋划界争端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短期内尚难以完全解决。

一方面,中国与主要大国在海洋问题上发生磨擦的可能性上升。近年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纷纷加大与越南、菲律宾的安全对话和战略磋商,不断拓展与相关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美、日、印还举行首次“三边战略对话”,协调南海政策。澳不断强化与美军事合作,公开表示将关注南海未来局势发展,积极推进与美、日、印海上安全合作。美国强化军事存在,以域外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维护地区安全及能源合作为名,从经济、军事、外交等全方位介入东亚,从而达到制约中国与东盟的双重效应,实施战略重心东移。

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国家在海洋权益问题上不断制造矛盾,牵制中国。日本右翼政客一直幻想和美国捆绑在一起,为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和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行为壮胆。日本政府非法“购买”,并搅浑南海局势,意在借机推出以其为主导的“东亚海上安全多边机制”,确立话语权和主导地位,使中国面临更加困难的海上安全环境,营造对日有利的舆论氛围,最终将问题“国际化”。印度拟借南海问题增加在中印边界谈判中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拖住中国进入印度洋的步伐,减缓其控制马六甲、安达曼海、孟加拉湾的压力。俄罗斯也为扩大地区影响力,谋求实利,包括出售军火、开采油气资源,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中国要维护海洋权益,有可能与其引发磨擦,从而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步伐。

目前,美国、日本等大国出于与中国争夺海权、资源、地区主导权等多重考虑,蓄意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美国为迎合南海个别争端国的需求,不顾中国的反对,执意讨论南海议题,鼓吹“东盟联手对华方能维护地区安全”,并以南海“安全危机”为借口,加快地区战略实施,扩大影响力。与中国有海洋及岛屿和权益争端的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积极谋求美、日等大国介入,拉拢缅甸、老挝、新加坡等与中国无海洋权益之争的东盟国家,企图加速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随着南海问题不断升温,一些国家质疑中国“断续线”的法理基础,美国、印度等国家还多次举办南海问题国际研讨会,矛头直指中国“断续线”,南海划界法理斗争不断发酵。中国所坚持的当事方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端的主张将进一步遭削弱。尤其是日本串联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签署海上安全合作协议,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企图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域划界之争演变为遏制中国的联合阵线。

有些东盟国家对中国快速崛起心存疑虑,想依靠地域外大国介入南海,满足其“对华平衡”愿望,增添强硬资本,在南海问题上采取“边缘冒进”政策,甚至不惜冒与中国冲突升级的风险。去年10月,菲律宾军舰在南沙中国传统海域冲撞、扣押中国渔船,并拒绝归还,公开和中国叫板。菲外长甚至要求,东盟在应对南海问题上应该“更大胆”,公开挑动东盟与中国对立。美国以中国为目标,加紧了针对南海、东海的动作。它与澳大利亚拟定于2016-2017年前在澳北部驻扎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增加海、空军的战略投送能力,以应对南海可能爆发的冲突。2012年11月29日,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作出决定,在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加入补充条款,规定是《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适用对象,以其国内法为美军介入可能爆发的中日战事提供“法律依据”。

海洋权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洋权益 共同开发 实际控制

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包括领土、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采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海洋科学研究权以及国家安全权益和海上交通权益等等。海洋权益是国家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权益的实现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出路,是我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的必由之路。了解我国海洋权益的现状,积极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982年通过并于1994年开始生效。它所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第一次对海洋权益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从而使各国开发和利用海洋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截至目前,已有155个国家和实体批准了《公约》,我国于1996年5月15日批准了《公约》。

《公约》几乎涉及海洋法所有方面的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如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和公海等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制定了许多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例如专属经济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岛屿、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环境保护等制度,极大地拓展了沿海国在海洋上的管辖范围,沿海国可以将管辖海域范围从传统国际海洋法所规定的3海里或12海里扩大到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而且宽大陆架国家还可以主张超出200海里范围的大陆架。《公约》实质上是对海洋归属和管辖的一次重新调整,是海洋资源和权力的一次再分配,是当代国际社会关于海洋权益和海洋秩序的基本文件,标志着新的国际海洋秩序的建立。

《公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了全面开发和管理海洋的新阶段。《公约》唤醒了沿海国家开发和维护海洋资源的意识,进而引发了争夺海洋岛屿、海洋国土、海洋资源和海洋通道的新的争斗,使世界热点集中到海洋上,不仅霸权主义国家继续谋求海洋霸权,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在海洋问题上日益觉醒,尽可能大地圈占海域。但由于大多数国家彼此相邻或相向,沿海国家的利益往往与其相邻或相向国家的利益交织在一起,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的获得或享有以及相应资源的占有或分享。同时,《公约》是世界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因此还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之处,各国总是从最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解释、运用《公约》,这也留下了许多引起争议的隐患。随着更多的国家批准加入《公约》,海洋权益面临一次全面再分配,海洋权益的斗争将越来越复杂。目前,全世界已有300多处海域出现划界纠纷,有争议的岛屿达100多个。

二、中国海洋权益的现状

《公约》的有关规定为我国领海和毗连区的宽度主张提供了国际法上的依据和保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拓展了我国的管辖区域;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使我国有机会成为深海采矿的先驱投资者,并在东北太平洋有一块15平方公里的矿区;国际航行的海峡的过境通行制度对中国发展远洋交通、走向海峡提供了便利。正如曾任副外长的李肇星所述“《公约》在我国生效有利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扩大我国海洋管辖权;有利于维护我国作为先驱投资者所取得的实际地位和长远利益;有利于发挥我国在海洋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形象”。所以,总体来说《公约》对我国是有利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公约》也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效应。随着《公约》的正式生效,我国的周边国家纷纷完善海洋立法,调整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以往的判例,不恰当、不严肃地引用其中对其有利的条款来侵害我国的海洋权益,使我国的许多海域和岛屿无可争议的历史面对不少新的争议,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1、我国岛屿被侵占。在东海,中国固有的领土被日本非法占有,自古都是我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但被日本实际控制,日本不仅反对我国海军接近,连我国科考船也不能接近,甚至我国渔民也不能到附近海域捕渔。日本拒不承认中国对的。在南海的南沙群岛,越南侵占了28个岛屿,菲律宾侵占8个,马来西亚侵占4个,中国实际控制的只有8个,其中包括中国台湾控制的太平岛。

2、海洋资源被掠夺。与岛屿归属的争端相伴而生的是以各种资源为核心的争端。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南沙海域投入开采的油井已经超过1000口,这些油井绝大部分位于南海断续线中国一侧海域,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6000万吨。此外,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南海实行夏季休渔制度,但越南、菲律宾等国不但说中国“无权宣布休渔”,而且乘我国渔民休渔之机大肆捕捞。

3、海域划界矛盾重重。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由于海域狭窄造成我国与海上邻国海域划界的矛盾比较突出。在黄海和东海其宽度最宽处只有360海里,不足400海里,出现海域主张重叠的情况。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黄海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他们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东海大陆架是中国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东海海区中应归中国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这样,日本与中国就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4、海上运输通道的潜在威胁。南中国海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中,被美国列为要在世界控制的16个海洋咽喉要道之一。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政策已由“消极中立”转变为“积极中立”,并且宣称在美日联合安保范围之内。南海地区被日本视为传统势力范围,南海交通线被看作是日本的生命线,因此,日本以“确保海上航行自由”、“反对使用武力”为借口,积极涉足中国南海事务。近年来,美日两国以打击海盗恐怖活动和维护国际航道通畅为由,正力图控制被称之为中国海上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因为目前中国进口原油的90%以上需要通过油轮经马六甲海峡运输,所以,这些外部势力的干扰将对中国的积极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策略思考

如何处理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应对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是事关我国诸多发展利益和安全的重大问题。为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方针。共同开发是指有关国家在暂时搁置对资源开发的专属性权力争议的情况下,在相互协定的基础上,以某种合作方式勘探和开发重叠主张海域的相关资源。它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认可和采用的一种功能性合作制度。这种制度安排与《公约》第74条和第83条的要求是一致的。一般来说,争端海域的共同开发是划界前的的一种过渡安排,它不妨碍最后协议的达成和最后界限的划定,不意味着任何一方放弃其权力或权力主张,也不得视为承认对方的权力主张。它既不影响有关国家的权力主张,又能以符合经济效益原则和各自利益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勘探开发资源,使双方迅速地从商业性石油发现和生产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共同开发在有关国家优先利用争议区域资源的实用考虑与维持各自权力主张或立场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平衡。

在东海,如果中日两国能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共同开发,无论于中国还是日本,均是有裨益的。通过实施共同开发,两国均可在不放弃其权力主张的前提下,增加新的石油来源,从中国方面来讲,还可获得资金和技术。在政治上,共同开发也有助于维护东海地区的稳定。

在南海,南沙群岛的争议涉及到五国六方,其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妥善解决南海争议问题,我国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创造性地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到如今,南沙群岛争议的解决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发展态势。从更大范围看,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确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并正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无疑有助于缓和南沙局势。当然,由于各方不会轻易放弃要求和既得利益,南海问题的解决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2、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和我国主张,可能划归中国管辖海域的面积有近300万平方公里,但有争议的海域面积却高达120万平方公里。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所涉冲绳海槽的地位急需海洋地质资料加以证明。日本认为,中日两国属于共同大陆架,冲绳海槽只是两国自然延伸的一个偶然凹陷,不能中断两国大陆架的连续性。基于此,日本主张以等距离标准中间线原则来对中日东海划界。为了求得证据上的支持,日本从2004年到2009年投资1000亿日元来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勘探,争取在2009年上半年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日本的调查数据。目前有实力的沿海国及我国邻国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国都投巨资进行大洋调查。尽管我国自1958年进行过全国海洋调查,1977年进行过渔业资源和海洋物理、地质调查,2006年启动“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即“908项目”,但目前,我国海洋调查工作还远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和申请外大陆架的要求。我国东海的地质、底质情况至今不清楚,以目前的进展,我国在未来30年内对东海的考察才能达到日本的水平。所以,在当前背景下,我国应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由相关部门抓紧进行全面的海洋调查,掌握全面的海洋学资料,为进行海洋划界在外交谈判或利用法律手段解决争端时提供最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证据。

其次,海洋资源的开采需要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公约》虽然规定国际海底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实行“平行开发”的原则,但由于各国综合国力相当悬殊,事实上难以平等。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和经济的高投入,便没有资格成为“先驱投资开发者”,也无力在深海矿藏开发中竞争。同时,在有争议海域实施的“共同开发”合作模式中,科技优势也有助于收益分配。当今海洋开发难度大、投资多、风险高、周期长,要想取得最好的开发效益,必然要以科技的高投入为前提。

最后,加强海军的军事建设需要高科技和高投入。海洋维权需以实力作为后盾,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总书记在会见海军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时强调: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捍卫国家和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中,海军的地位重要,使命光荣。要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海军担负着捍卫国家领海,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上交通安全的使命。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加强海军建设,建设一支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现代海上武装力量,提供远洋投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有关国家对中国海洋权益的挑战。

3、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是维护海洋权益的主要途径。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在十四世纪就已发现并命名了,比日本早500多年,全世界最权威的地图册伦敦泰晤士世界地图集到上世纪80年代其标识南中国海是属于中国的。而如今日本在上树立界碑和标杆,设立灯塔,阻止任何中国人靠近。南沙群岛呈现出一种被瓜分的状态,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在部分岛屿上还有驻军。在这些争议地区我国为什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究其原因,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过去缺乏对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对于我们多次强调“最早发现论”,却很难举证我们在岛上进行治理的痕迹。慈禧太后把赏给清廷内务管盛宣怀供其采药之用,这样的证据相对于日本人树国标、设灯塔、定期居住等证据,在现代国际法语境中不占优势。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南海被探测出蕴涵丰富矿产资源,周边各国偷偷侵占岛礁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些岛礁是空的。总之,中国过去在海洋的主张上过于依靠历史证据,对于现实存在重视不够。

JonathanCharney教授精确的观察到了国际社会上的一个现象:“近年来的海域划界实践和判决都倾向于避免干扰已长期存在的资源开发行动,当许多国家都在同一地区有开采行动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就是大家来分享资源。时间是站在那些不顾历史传统活动迳自进行开采的国家这一边。一旦海洋资源的经济开发行动已经发生了,就很难再依靠谈判或第三者裁判的办法,将这个国家从该地区完全排除。因此,现况(status quo)可能对某些相关国家是不利的。”

这一现象也是对我国南海问题的精确概括。在当今各国瓜分海洋的斗争进入白热化的形势下,我们要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国家应当采用寓维权于开发之中的政策,来宣示海洋,争取海洋权益,充分利用法律、政治、外交、经济、科研、文化、旅游等各种手段来强化中国在争议海域的实际存在。同时,我们还可以发动民间的力量,比如政府资助、帮助、护卫民间保钓群体上岛去打断日本对的“治理实效”,而近几年,这些活动又减少了。

总之,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当今各沿海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价值。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维权形势也会更加严峻和复杂。如何在新一轮的海洋竞争中,既保卫我国的海洋国土、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又处理好与周遍国家的关系、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应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平松茂雄:紧迫的东海冲绳海槽调查[N].产经新闻,2004-7-24.

海洋权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权益;海洋强国;挑战;复杂背景;政策方略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059 ― 03

近年来,我国周边海域热点频发,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岛屿争端、海洋划界纠纷、海洋资源争夺等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的海洋安全形势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海洋安全已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现实威胁。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方面面临着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

一、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海洋权益是指国家依据国际法、国内法在海洋空间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主要包括领土、行政及司法管辖权、海上资源开采权、海上交通权益、国家安全权益等等,它是国家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来讲,就是一个国家从海洋获得的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各种利益。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濒海大国,海岸线总长1.8万多公里,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然而,我国的海洋国土中有近一半被相关邻国觊觎,有些海域存在严重争议,有的甚至已被他国圈占多年。我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3个海域内与周边8个海洋邻国都存在海洋权益争议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海上争端频频爆发,有些热点问题持续发酵,不断升温。海洋安全已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海洋权益的维护面临复杂严峻的局面。

(一)与朝、韩的黄海海域划界争议

位于我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的黄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我国与朝、韩存在16万平方公里以上的争议海域。在黄海北部,我国面临与朝鲜划分各自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边界的纠纷;在黄海南部,我国与韩国存在海洋划界的争议。我国与朝、韩海域划界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划界标准的分歧。朝、韩两国均主张以黄海的中间线同我国划分管辖海域,而我国则主张应该以大陆架为标准,根据整个海岸线长度的比例划分管辖海域。朝鲜在黄海中线附近搭制井架并派武装士兵把守,抓扣我渔民,还曾对我海监巡逻船开枪射击。韩国单方面主张在重叠区域划出石油租让区,擅自进行石油开发,韩国军舰还频繁驶入中韩争议水域西部的我方一侧,挤压我海军和海监活动空间。

(二)与日本的争端及东海海域划界纠纷

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对此我国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然而多年来,日本完全无视我国几百年来对拥有和管辖的历史事实,一直强行占据着。特别是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实行所谓的“国有化”,在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频频制造事端,致使事态不断升温,中日对抗不断升级。对此,我国政府断然采取诸多强有力的反制措施。此外,东海海域划界纠纷又是横亘在中日间的一个复杂敏感问题。日本在这方面立场尤其强硬,排斥按照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的国际惯例,单方面坚持按照中间线原则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严重损害我国在东海的海洋权益和历史,企图侵占我国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况且,东海海域划界还牵涉到争端、东海油气田归属问题,致使局面更趋复杂。中日多年来关于东海海域划界的谈判,至今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进展。

(三)南海地区我国海洋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南海总面积大约为350万平方公里,我国主张的权益是海疆线(传统九段线)以内大约220万平方公里海域。然而多年来,周边邻海国家屡屡采用各种不法手段,企图否认我国拥有充分历史和法理依据的海疆线,不断冲出来向我国声索这些海域的权益,频频挑战我国在南海的正当合法权益。直接卷入南海岛屿争端及海域划界纠纷的共涉及到6个国家,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不断提出要与我国重新划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时至今日,越南、菲律宾已抢占我国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私自瓜分海域,还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提出所谓国际“先占”原则,企图利用法律支撑、设立行政机构、强化军事保障、借助外力等手段,以图达到长期占领和实际控制岛屿的目的。南海周边有关国家还竞相利用争议空当,加紧开发和掠夺我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各类海洋资源,并把国际资本和公司引入其中,以此来增大问题国际化和事实占领程度。

近年来,美国以所谓“南海航行自由”为幌子,不断染指南海问题,频频向我施压,积极插手我国与南海邻国的海洋争端,意图利用相关国家牵制我国,致使整个南海局势更加复杂严峻。美国通过强化同盟国关系、联合军演、防务合作、出售武器等手段,不断拉拢日本、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挑唆相关国家制造海上事端,图谋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企图打造所谓的“南海同盟”,一致对我。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2013年5月8日《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明确提出这样的判断:海洋安全是我国目前国家安全的重点方向,当前我国的主要安全威胁是岛屿争端升温可能导致的军事冲突。

二、我国海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复杂背景

我国同周边海洋邻国间的海洋权益争端,具有复杂而深刻的背景。

(一)海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海洋权益之争愈演愈烈

当前,地球上陆地资源日益减少,有的资源近于枯竭。而海洋面积大,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海洋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能动资源等十分丰富,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海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主要沿海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的投入,调整海洋发展战略,采取种种措施抢占海洋空间,海洋权益的争夺愈演愈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经贸往来和能源需求对远洋运输高度依赖,随之而来的是海军在国际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水涨船高”,世界各沿海国家围绕“海洋权益”与“制海权”展开“蓝色圈地运动”,不断争夺海洋国土、海上战略通道、海洋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也在显著提高。我国海上邻国,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大多陆地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众多,发展活动空间受限,急切需要海洋。尤其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陆地上严重缺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多年来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手段,觊觎我国海洋国土,急欲侵占岛礁,抢夺海域。

(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与我国核心利益发生碰撞冲突

当前,我国所在的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其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随着我国加速崛起与区域影响力大幅增强,引发美国的高度不安与强力反弹,近年来美国高调宣布并极力推行所谓“重返亚太”战略,矛头直指我国。美国将其地缘战略“重心”东移亚太,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巩固同盟关系,为一些国家“撑腰壮胆”挑起海洋争端,想方设法围攻我国,遏制我国的区域影响力,其战略图谋不外乎想遏制我国海权发展,继续主导亚太地区事务,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美国利用中日冲突不断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关系,为日本打气撑腰,并伺机插手中越、中菲南海争端,借此“战略试探”我国的对外与对美战略意图,分化离间我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企图利用矛盾,浑水摸鱼,“挑拨渔利”。问题、南海问题等涉及我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我国正从一个传统的陆权大国向陆海兼备的强国转变,“走向深蓝”是我国不可逆转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南海问题出现危机,表面上看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的争端,但实质上是中美海权的较量。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使我国周边环境复杂化,这也使得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更加严峻艰难。在我国海洋强国崛起的长期过程中,中、美在亚太地区围绕海权的冲突与较量是不可避免的。

(三)一些周边国家对我国快速崛起心存“疑虑、恐惧”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崛起牵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变化。一些周边国家抱守“逢强必霸”的历史成见和惯性思维,曲解、抹黑我国的和平崛起,不断炒作、渲染“中国”,对我国快速崛起心存“猜忌”、“疑虑”,甚至感到“恐惧”。与我国存在海洋争端的一些邻国,如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危机感”与“紧迫感”加深,唯恐争端解决“时间站在中国一边”,加紧强化对我国海洋权益的非法侵占侵蚀,想在我国完全崛起之前“捞一把”。近些年来,一些周边国家的对华态度表现出极具明显的“两面性”:经济上靠中国、政治及安全上靠美国,不断追随、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挟美自重”,借机挑起海洋争端,企图借助外力与我对抗,致使我国海上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频出、海洋安全问题凸显,是在我国周边海洋权益格局激烈碰撞、地区安全格局深刻调整、中美亚太战略博弈、中日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等复杂深刻背景下出现的。

三、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海洋安全形势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夺日趋激烈,因而探讨维护海洋权益与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对策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制定海洋发展规划,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增强海洋权益与海洋国土安全意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上“重陆地、轻海洋”、“重陆权、轻海权”,国民海权意识较为薄弱,民众对海洋知之甚少,对海洋强国战略认识不深。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的重要性,多管齐下在全社会进行海洋基本知识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国民的海洋国土观、海洋价值观、海洋防卫观。

其次,完善海洋立法,制定海洋发展规划。我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我们要重视并用好国际海洋法等法律文件,为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服务,主动加强海洋权益的国际舆论宣传,使我国的岛屿、海域划界、资源开发等海洋权益的立场和主张,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可和接受。同时要理顺海洋方面国内法与国际法间的关系,完善海洋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综合性的海洋基本法,推动海洋内容列入《宪法》,更好地构筑自身主张的法律依据和基础,为维护海洋权益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党的十明确提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我国今后的海洋发展战略确立了目标方向。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要尽早制定清晰的海洋发展规划,并且将其纳入国家及地方的总体发展战略。

再次,加大海洋开发利用力度。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对东海、南海等争议海域的开发利用很少。反观一些周边国家,多年来公然在南海等争议地区大肆开发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大量掠夺我国海洋资源。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无动于衷。我们要加快进行海洋资源的勘探调查,摸清海洋“家底”,加大对海洋渔业、油气、旅游等资源的投入和开发力度,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近来,大力发展海洋新技术,加速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二)加大海洋执法维权力度,加强实际控制

一是要统筹海上执法力量,强化执法维权。目前我国涉及海洋执法维权的部门很多,难免造成各自为政、战斗力不强的局面。维护海洋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管理或是各个部门各管一摊,力量太薄弱。因而,必须尽快完善海洋执法维权的体制机制、人员和队伍建设保障等,建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联系协调有关海洋权益维护的工作,使我国外交、海军、海监、海事、海警、渔政、科调、民间力量有机地协调起来,对外统一以中国海警的名义执法维权,快速应对和处置各种海上争端。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海洋执法维权力度,切实做到海洋国土的巡航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要加大对争议岛屿、海域的实际控制。从海洋争端解决的实践来看,先实际控制争议地区是最常见的宣示方式,然后才是其他手段的跟进。从国际惯例来看,实际控制的时间越长,解决争议时就越有利、越主动。因此,我们要加大对争议岛屿、海域的持续性实际控制。加大对海域、南沙群岛海域的巡航力度,组织和保护渔民到这些海域捕捞作业。加大对三沙市的投资建设力度,加紧开发三沙市的渔业、油气、旅游资源,更好地宣示国家和行使行政管辖权。加大在南沙中赤瓜礁、永暑礁等岛礁的填海造岛力度,修建军事前哨,加强对周边海域的有效控制。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强与台湾方面的政治、军事互信,争取能够与台湾方面携手合作,共同维护在东海、南海的国家和海洋权益。

(三)坚持和谈,坚守“底线”

对于岛礁争议和海域划界纠纷,我国政府一贯的原则立场是:坚持与有关当事国直接双边谈判,和平解决争端,不接受、不参与国际仲裁。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合作与周边国家增信释疑,积极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早日通过、生效,共同维护南海周边稳定。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加快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化解双边的矛盾和冲突,减少外部势力的的介入和干涉,为双边和平谈判解决海洋争端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长期斗争的准备,坚持和谈但绝不能放弃正当合法的海洋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对于严重侵害我国海洋权益、挑战我国“底线”的国家,我们要积极作为,敢于“亮剑”,灵活采取政治、外交、经济、法律、军事等斗争手段,坚决给予回击和反制,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捍卫国家核心利益。

(四)强化海洋军事力量,确保战略威慑

世界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海权强则国强,海权弱则国弱。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史也充分说明,海权强关键靠海洋军事力量。没有强大的海军,就不可能有巩固的海防,更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对海洋国土的有力巡航及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就谈不上有效行使行政管辖权和进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更谈不上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当前,我国海上热点问题频发,海洋安全形势极其严峻,我们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尤其是海军力量建设,确保海上战略威慑,才能有效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和周边安全,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跨越。

我国的崛起包括海洋崛起,我国正从一个传统的陆权大国向陆海兼备的强国转变,这既是我国捍卫海洋领土这一核心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海外利益、确保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开发海洋资源能源的正当诉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政策及方略,充分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法律、军事等手段,维护好国家海洋权益,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干焱平.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J〕.时事报告,2013,(11).

〔2〕 刘楠来.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J〕.中国法学,2013,(07).

海洋权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维护;海洋权益;海洋强国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25-02

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必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对我们加强军事战备指导、维护国家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国在海洋方面面临极为复杂而严峻的形势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将有35.8%的海洋面积为世界各国所瓜分。地球上最后一轮“蓝色圈地”运动于2009年5月达到高潮。在这次跑马圈地的过程中,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中国,所得整体收益远远低于日本、印尼等群岛国家;而且,中国海洋意识觉醒较晚,维护海洋权益的行为滞后,一些合法权益已被周边邻国所侵占。从整体安全态势而言,中国面临着“西缓东急”的周边安全形势,安全防御的重心已从西北、北部边境地区全面转向了东南方向的海洋。

1.海洋争端日趋激化,中国海疆危机全面爆发。中国的被日本控制,南沙群岛40多个岛礁被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一些周边国家通过单方面宣布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已造成中国主张的120万~15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成为争议区,约占中国法理上应管辖海域的一半。当前,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的海洋争端在经历了一些年的相对平静之后又有加剧之势,中国海洋权益受到了周边国家日益严重的威胁。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相关国家与中国关于海洋利益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这些国家纷纷加快了对争议地区的占领、控制和开发,并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不断挑战中国的海洋利益。

2.中国经济崛起已有相当成就,但安全上的风险却越来越大。其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可能会激化矛盾、引发新的安全问题。从2009年开始,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在南海、朝鲜等问题上加大对中国的政治攻势或牵制;在西太平洋地区强化军事部署及军事活动,其对中国的安全压力已经迅速上升。其二,中国经济的崛起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和安全上的后果,美国主导的现今国际秩序究竟能多大程度接受中国的大国地位,也是一个不太确定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崛起必然导致其在国际政治中对权力的更高诉求,为了应对中国的经济崛起,西方国家很有可能利用其所擅长的国际舆论、经济外交和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等对中国进行各种掣肘。其三,各类“安全困境”的螺旋加速上升。美、日、印等大国认为中国最终会将经济能力转化为军事能力,普遍对中国存在担心、忧虑的复杂情绪。随着中国的实力继续增强,它们防范中国的动作也不断加大。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在分享中国经济崛起机遇的同时,其在安全上防范、牵制中国的一面也更加突出。东亚地区海上军备竞赛已不可避免。

3.中国虽然走向缓和,但依然危机四伏。中国台湾是美国、日本遏制中国的一枚重要棋子,美、日等外部势力不会放松其在台湾的任何机会。依然牵扯着中国太多的外交资源,在政治上、安全上给中国构成巨大压力。随着中国海权的发展和外界对中国海权关注程度的加大,将变得更为复杂。

4.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但缺乏起码的强力手段予以维护。中国的经济活动已经走向全世界,但支撑这些活动的安全工具却非常匮乏。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已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对外投资累计净额达到3 172.1亿美元。当国家由“内向型经济”转向与国际贸易的“外向型经济”后,国家安全的空间便向海洋拓展,人们对国家海上力量也开始关注起来,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规律[1]。海洋通道安全、海外资产安全、公民人身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盗、海上恐怖主义和海洋生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日趋严重。

因此,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既是历史梦想的纠葛,也是现实国家安全的呼声。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也是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主题。

二、打造强有力海洋强国的建设方略

美国的新海上战略提出了美国海上力量的六大核心能力:保持前沿存在,有效威慑,控制海洋,力量投送,创造海上安全、快速、持久的非战斗行动,人道主义援助和灾难应对。这六大能力较好地概括了当今时代条件下海上力量的主要使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为中国海上力量的建设所借鉴。

一是必须发展航空母舰。海军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建设远洋海军,就不得不发展航空母舰,对于像中国这样缺乏远洋基地的海军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身处大洋的舰队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去获取制空权、进行区域防空,而航母是移动机场,是海上夺取制空权的利器。美英等国的经验表明,即便在拥有众多海外基地和盟国支持的情况下,美军的海外行动依然极大依赖航母上的舰载机提供空中打击、战术掩护和控制支援。例如,在2001年12月的“持久自由”行动中,航母承担了75%的空中突击任务。同时,航母编队还是海上的综合作战平台,集情报搜集、兵力投送、火力支援、防空、指挥等功能于一体。

二是继续打造强大的水下力量。潜艇代表的水下舰队是效价比非常高的武装力量,潜艇还具有独立的作战能力,这一点也非一般水面舰艇所能比拟。与水面舰艇相比,水下力量相对经济,而且见效比较快,发展周期相对短,因此备受实力落后国家的重视。

潜艇,尤其是核潜艇是中国远洋舰队发展的重点,是中国实施非对称威慑战略的重要工具;实际上潜艇也是中国海军当前相对有效的战斗力量,目前,中国海军只有潜艇可以深入到大洋,给对手形成一定的威慑。但中国潜艇部队也面临着诸多不利的作战条件。首先,中国的周边海域多是位于大陆架的浅海,如黄海的平均水深仅为40米,这非常不利于潜艇的隐蔽;而且,中国沿海到太平洋深海的距离过于遥远,通道比较单一,这更增加了潜艇活动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潜艇部队必须得到水面舰艇的掩护和配合,方能形成有效战斗力,而由于中国水面舰艇普遍缺乏远洋活动能力,中国潜艇部队如果到深海,将很难得到其他军事力量的支持。

为了应对这些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缺陷,中国潜艇部队应着力打造两方面的能力。首先应重点加强自持续航、加密通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以打造一支能独立在远洋执行任务的水下编队。其次应加强与水面舰艇、侦察卫星、岸基部队等力量的联合行动能力,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艇部队的战斗力。

三是认真考虑建立海外军事补给基地的问题。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部分取决于其作战能力,部分也取决于其所能凭借的海外补给及支援基地。美国海军的强大正是源于其强大的舰队和遍布世界的海外基地。如果没有海外支持,远洋海军的前途将是暗淡的。至2011年底,中国护航编队已经远赴亚丁湾执行了两年多的护航任务,开创了新中国海军海外执行战斗任务的先河。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在印度洋的存在,就不得不考虑在印度洋设立补给点和信息基地的问题。

四是培养海军传统和“尚武精神”。我们绝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作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一支海军而言,尤其如此。对于一支部队而言,“主要的精神要素有指挥官的技巧、军队的经验和勇气、军队的爱国精神”。克劳塞维茨曾指出:尚武精神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要素,只有通过不断的胜利和长期的、最大限度地忍受艰难困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方能培养[2]。中国海军继承发扬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中国海军的传统积淀和作战经验依然严重不足。

中华民族长期是一个陆地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驰骋疆场、建功异域的豪气和“尚武精神”,却少有百舸争流、谁与争锋的壮举和在海上开疆拓土的传统。从国家层面而言,海洋只是和月亮一样的壮阔景观,海上贸易完全是可有可无,海军战例乏善可陈,几乎从未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明中期开始,这种陆地文化的保守性和内向性渐渐发展到极致,中国专注于陆地上的防御和发展,海洋的作用和影响则长期被忽视。从精神和经验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以后近600年来,中国并无真正的海军。近年来,人民海军的人员素质、装备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在战斗经验和知识积累方面依然严重不足。人民海军从没经历过大型海战的洗礼,长期作为国土防御的辅助工具,未能发挥出海军应有的作用和精髓,而且在战略战役设计、战术指挥等方面的积累也极为有限。人民海军可能无法找回郑和时期的荣光,但却必须找回郑和舰队积极进取的精神。如何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较短时间内弥补海军传统和战斗经验的不足,也许是中国海军面临的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倪乐雄.海权与中国发展[N].解放日报,2005-04-17.

[2]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0.

[3]张世平.中国海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邵永灵.海洋战国策――邵永灵论海洋大国崛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5]宋平.海洋海防海军[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海洋权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权争端; 海洋权益 ; 维护

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5

收稿日期:2013—06—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美国重返亚洲的中国因素及中国的战略选择》(12XGJ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辉,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中国外交、世界军事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是个沿海国家,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从北至南拥有四大海域,分别是渤海(8万平方公里)、黄海(38万平方公里)、东海(77万平方公里)、南海(350万平方公里),海区总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961个,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我国管辖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海域面积有将近300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8万平方公里、黄海25万平方公里、东海54万平方公里、南海2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权争端概况

中国由北向南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毗海相邻。由于海域狭窄或邻国对我海上资源的觊觎,造成我国与海上邻国的矛盾非常突出,周边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约150万—190万平方公里(包括越南非法主张的“西沙群岛”海域则为19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大概为15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在应归我国管辖的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大约1/2 的海域存在着岛屿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1]。在黄海和东海,中日韩三方都主张200海里的权利,但东海和黄海的宽度均不足400海里,于是出现海域主张重叠,海域划界存在争议的情况。在黄海,我国与朝鲜存在着3000平方公里的海域争端,和韩国存在着6万平方公里的海区纠纷。在东海,我国与日本、韩国分别存在着16万和10万共计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争端。我国虽然与日本和韩国分别签订了《中日渔业协定》和《中韩渔业协定》,但我国与日、韩东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谈判由于分歧巨大,而几无进展。我国与日本在东海还存在着之争,而的归属也对东海划界问题产生着直接影响。在南海,我国对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享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性权利,但由于周边海上国家对这块海域资源的觊觎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造成一些海上邻国铤而走险,不顾历史事实,公开声称享有南海部分或全部,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占领了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这样我国应管辖的海域面积为21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现在约有140万平方公里存在争议,争议面积达三分之二,目前,在南海已形成六国七方激烈角逐的局面。在所有海权争端中,我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在北部湾的海域划界外,而在其他海区都还没有正式划定海域界限。

二、当前海权争端的特点

(一)海权争端成为中国与争端国发展关系的严重障碍和潜在的冲突因素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海权争端,在未解决之前,无疑会对发展彼此间的关系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事实证明,争端未解决,争端国之间的“信任赤字”很难消除,这是由于海权的争端涉及各国的核心利益,一个争端国做出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决策及行动,只要涉及争端问题,往往会引起有关国家的猜疑、担心、不满等反应,其相应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其应对行动常常又换来对方的进一步反应,于是有关各方往往会陷入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中。这种状况无疑会使双方关系紧张,进而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合作广度和深度。

(二)在、南沙群岛和东海划界等重要争端中中国未处于明显优势地位

其中的不利态势和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际控制方面。在南沙群岛争端中,50余个面积较大的岛礁,绝大多数都被周边国家侵占,中国只占有8个岛礁(包括台湾太平岛)。在争端中,中国海监船及渔政船虽然持续在海域执法护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长期单方控制的状况,但由于日本距离该岛及其海域较近,非法巡航更为便利,加上台湾与大陆在共同维护权益方面无实质性合作,因此并没有根本改变日方优势控制(在领海基线内外不间断巡航,中方进入领海基线以内次数较少)及国际舆论偏向日本的现状。在东海海域纠纷中,中方的石油开采,共同开发区域的谈判目前都集中在日本主张的中间线附近,而不是双方重叠区的中间线,这对中国未来的划界谈判很不利。二是立法方面。在南沙群岛争端中,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都已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向联合国提交了南海专属经济区的要求及外大陆架划界案或初步信息。并大都完成了国内立法程序,将国家对相关海岛及海域的拥有权加以法律明确和宣示。中国在此方面滞后于这些国家[2]。

(三)其它争端国对外部大国的拉拢和外部大国的主动介入,使争端问题的解决更为困难

与中国有海权争端的日本、一些东盟国家,为了壮大自己力量,给中国施加更大国际压力,使争端问题国际化、复杂化,以有利于自己的实际控制,纷纷拉拢美国、印度等大国参与进来,而美国在亚太有着广泛的利益所在,为阻滞、防范中国的崛起,美国也乐意介入,并实际倾向于它们。因此,在此背景下,各方一拍即合,相互勾结。东盟、日本的这些做法以及美国主动介入的意图和行动,使中国在解决海权争端问题上处于比较孤立的不利地位。

(四)各个争端的解决难度和可能运用的手段有所不同

在几大争端中,南沙群岛争端和争端由于东盟争端国、日本拥有优势控制岛屿的有利地位,解决起来难度最大,而东海海域划界难度次之。和东海海域划界争端牵涉到中国和日本两个世界大国,日本由于存在一些军力和自然资源条件的不足,不愿意与中国爆发大规模战争;而对于中国而言,如果爆发战争,则可能面临美日联合对华作战的局面,退一步讲即便美军不介入,中日间如果爆发战争中国也难免遭受重大损失,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因此双方都力避战争,维持现状的可能性较大。而通过和平谈判途径解决争端目前时机并不成熟,相对争端而言,未来东海海域争端通过谈判解决的可能性较大。而南沙群岛争端,由于东盟争端国在实际控制岛礁方面占据有利地位,背后又有美国撑腰,因此通过和平谈判途径解决争端的可能性极小,目前只能维持现状,而从长远来看,通过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性较大。

三、海洋权益维护之道

(一)摒弃“重陆轻海”传统历史观念,增强国民海洋意识,重视海洋安全战略的制定与推行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重侵犯,出现这一局面除了周边国家对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心怀贪欲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在海洋时代继续坚持与时代不相符的“重陆疆轻海疆”的传统观念,缺乏海洋意识,没有认识到海洋本身的战略价值。面对海洋安全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摒弃“重陆轻海”传统历史观念,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同时认真构建适合于周边形势和中国国情的海洋安全战略,从国家、军队层面研究对策,使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科技等各方面的综合手段,维护我国的海洋安全。

(二)重视对争议岛屿与海区的宣示和实际控制

一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对争议岛屿或海域加强控制、显示存在及不断宣示。这些举措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从解决海洋争议的实践看,首先实际控制争议地区是最常见的宣示的方式,然后才是其他手段的跟进。真正过硬的证据,就是实际控制。越南于1982年、2007年先后宣布成立黄沙县、长沙县,分别管辖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即我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海域,任命黄沙、长沙群岛(即我西沙、南沙群岛)行政官员,举行两岛国会代表选举,组织人员赴长沙(南沙)群岛旅游,提出向长沙(南沙)群岛移民以加强各岛开发力度的设想,目的就在于宣示对争议岛屿拥有和加强控制权。日本在设立灯塔和神社,还派巡逻舰船和飞机加强警戒,也是在确立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权和宣示。过去,中国在海洋的主张上过于依靠历史证据,对于显示存在和宣示重视得不够。在当今各国瓜分海洋的斗争进入白热化的形势下,国家应充分利用法律、政治、外交、经济、科研、文化、旅游等各种手段,强化中国在争议海域的存在,争取在维护海洋权益斗争中赢得主动。如:第一,中国可对已控制的南沙七个礁盘进行必要的建筑物扩建,进一步完善生活设施和驻守军事设施,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军用码头和机场,可选择一些岛屿开展小规模的旅游,通过这些措施来宣示和进一步加强对岛屿的控制;第二,我国国内各有关单位可在协调机构的协调下,对和南沙岛礁海域进行巡航、护渔、资源调查,这既是一种宣示的行为,也为将来进行资源开发打好基础;第三,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已涵盖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和钓鱼诸岛,这项制度应进一步坚持与完善,如增加东沙群岛、中沙群岛、黄岩岛等其他南海诸岛,并且以上南海诸岛及钓鱼诸岛的天气预报节目应扩展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主要报纸、有影响的网站,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纸、网站等媒体平台宣示岛屿;第四,中国目前已具备深海勘探和开采油气的技术和能力,为宣示和获得稀缺的油气资源,中国应该单独或与他国合作(主要指非争端国家和区外国家)在南沙岛礁附近海域勘探、开采油气,首先要在自己控制的区域来进行,以后再逐渐向其他区域扩展;在我们的油气勘探、开采行动刺激下,东盟争端国可能被迫与我进行共同开发,这样就可以改变目前“中方搁置,他方开发”的不利局面,实现归我,资源共享。目前,美国、泰国等非争端国家及马来西亚、文莱等争端国在共同开发问题上已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在东海,我们也可以联合外国大石油公司开发东海的油气资源,从而大大减小开发的风险。第五,大陆渔民到南沙、海域进行渔业捕捞也是宣示海洋的重要途径,针对南沙、海域中国渔船近年来锐减,渔业损失严重,宣示无力的情况,中国首先要加强南沙、海域的护渔力量和力度,开展常态护渔,确保渔民安全生产;其次要增加政府投入,加大对渔民扶持力度,特别要高比例补助渔民在南沙及海域被抓扣的损失;第三要在南沙控制岛屿建设渔业码头和渔船补给基地,解决渔民远离大陆,渔船、人员补给困难的问题[4]。我们应通过以上措施,从根本上改变通过渔业捕捞宣示南沙及不力的状况。

(三)严守谈判底线,讲究斗争策略

在谈判解决海权争端时,最忌讳的就是轻易暴露谈判底线,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入被动,利益受损。因此要坚持原则,严守谈判底线,积极主动地运用谋略去维护国家利益,据理力争,沉着应对,不轻易妥协。同时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适当照顾对方的实际情况和利益,作出合理有限的让步,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四)建立高层统一协调机制、独立的综合管理部门和相对统一的海上执法力量,有效维护海洋权益。第一,高层统一协调机制——海洋工作委员会应尽快组建起来,用以协调各涉海部委,统筹制定海洋安全和发展战略,统一推进海洋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应将海洋管理部门——国家海洋局升格,成立国家海洋部或国家海洋总局,使之脱离国土资源部管辖,成为正部级的独立的综合性海洋管理部门;同时还要组建执行巡航、护渔、环保、打击海上恐怖袭击等多种职能的海洋警察,多管齐下,理顺海洋立法、执法体系,改变我国海上执法队伍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难以满足随时根据需要对我国主张海域进行巡航监视的较高要求的现状, 提高海上执法能力。第二,中国要不断派出海监船、渔政船、海调船等到争议海区巡航、护航、护渔、调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和损害我国海洋权益的活动。第三,海关缉私警、边防武警甚至海军必要时可以对海洋部门的各种海洋执法活动尤其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洋权益维护行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建立联合维权机制。第四,为了增强我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为了制止一些周边国家对南沙岛礁的进一步侵占和对南沙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我国海军水面舰艇、潜艇等需要加强对南沙海域的巡逻,包括对海洋科学考察的护卫,这一行动同样适用于。

(五)成立中国海权维护委员会,专门维护几大海权争端方面的权益

中国应在国家海洋工作委员会或国家海洋部(海洋总局)下设立中国海权维护委员会,设定为副省级行政机构,职责是专门维护、南沙群岛、东海及黄海等海上权益,内分四个维权小组,分别是权益维护小组、南沙群岛权益维护小组、东海划界权益维护小组、海洋权益维护综合小组,综合组维护以上三者之外的其他海洋权益,如黄海划界、渔区划界、苏岩礁争议等问题。四个维护小组下设法律处、实务处、国际处、军事处,成员分别由从事国际国内海洋法、海洋执法实务、国际关系与外交、军事等四个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员组成,其中军事人员可由退出现役的军官或学者专职担任,或者由军队学者、高级军官兼任。法律处职责是深入研究海洋法和各主要国家法律,提出海洋立法建议,积极准备海洋勘测资料及相关论证材料,为国际司法途径解决海权争端做好法律上的准备等;实务处职责是提供本国和其他争端国的海洋执法操作程序及其经验、教训;国际处职责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提供外交方面的建议;军事处职责是根据相关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军事战略的分析,提供军事解决可能性方面的建议。各小组根据各争端事态的发展演变、国内外形势及军事与安全形势、国际国内海洋法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撰写出维权报告,维权报告先由各处从专业角度分别撰写,再由小组加以协调与综合,形成维权委员会的正式报告,上交给全国海洋工作委员会乃至中央最高层,供上层决策时参考,上层作出决策后,就由全国海洋工作委员会出面协调各涉海涉外相关部委执行,各部委通力合作,最大限度地、最科学地维护我国的海上权益。各维权小组平时搞调研、写报告,需要时直接参与处理海权争端的外交谈判,或直接为国家通过国际司法途径解决争端问题提供法律服务。

(六)深入研究海洋法和各争端国法律,健全我国海洋法律制度

第一,深入研究国际海洋法和各主要国家法律,为谈判解决或通过国际司法途径解决海权争端做好法律上的准备。深入研究海洋法和各主要国家法律是实现我国海洋权益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公约》赋予的海洋和利益的法律手段。在周边国家纷纷完善海洋立法,调整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以往的判例,不恰当、不严肃地引用其中对其有利的条款来侵害我国的海洋权益,给我国敲响了警钟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准确而灵活地把握国际海洋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深入了解争端国关于海洋方面的法律法规及采取的法律行为,如研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日本、韩国等国的国内海洋立法,它们提交给联合国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或初步信息,以及个别国家将争端提交国际司法机构扰乱国际视听的行为等,做到知彼知己,了然于胸,从而为将来可能出现的谈判途径解决争端或应对国际司法干预做好充分的法理准备,避免出现损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被动局面。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可由中国海权维护委员会、外交部、海洋部、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专业人员承担。第二,积极准备海洋勘测资料及相关论证材料。对于我国与海上邻国间海域争议和资源开发利益的矛盾,我国除依据《公约》的法律规定与海上邻国进行划界谈判外,还需要在争议海域开展大量的环境资源调查和法理历史研究,获得全面、精确的海洋勘测资料及相关论证材料,为未来的外交谈判或国际司法解决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我们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东海大陆架和冲绳海槽地貌地质、资源等的调查和勘察,收集分析大陆架单波束回声探测数据、多波束回声探测数据、地震反射得出的探测数据等多种证据,弄清大陆边缘、大陆坡脚转折点等资料,弄清冲绳海槽的槽底深度数据,逐步掌握东海油气资源的资料和准确数据等,为申请东海外大陆架划界案以及与日本解决大陆架和海区争端做好充分的法理和资料上的准备。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调查、勘查南海海域,确切掌握南海海域和底土的渔业、油气等资源状况,为今后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再如,我们要积极搜集、整理中国在明清两朝对进行有效治理的具有法律效应的种种证据,以确认日本后来侵略的事实。第三,针对我国海洋法律地位有待提高,海洋法律体系内容不够健全,结构缺乏完整性和协调性,涉海法律操作性较差等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立法工作,推动“海洋入宪”,制定《海洋基本法》,加强海洋经济立法力度,制定《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重要法律的配套法规,从而构建起层次分明、效力有别、科学合理而运行有效的海洋法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强地方海洋立法工作的力度。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海洋法律制度。

(七)大陆与台湾应齐心协力,联手维护和南海权益

要想有效维护和南海,大陆与台湾联手是最好的策略。但由于政治分歧,大陆与台湾官方一直未在解决和南海问题上有实质性的联合举措。和南海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是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能否得到维护的试金石。民族利益与民族尊严高于一切,高于意识形态的分歧,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为了国家的完整统一,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双方应当抛弃前嫌,联手维护和南沙群岛利益。目前,大陆和台湾在维护和南沙群岛问题上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在维护问题上,台湾与距离更近,经常有渔民捕捞和民间人士保钓行动,台湾官方也表现出支持的一面,另外两岸民间也有过联合保钓的行动,今后,台湾官方应坚定保钓立场,提升保钓声调与措施,与大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维护中国对的。同时,在南海,台湾控制着南沙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太平岛,战略位置重要,可以与大陆控制的礁盘遥相呼应,相互支援,在1988年“3.14”中越海战中,太平岛曾为大陆军舰提供了淡水供应和维修服务,双方已经心照不宣的进行了一次战时合作,显示了具有很强威慑力的前景[5]。总之,在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受到挑战和威胁的情况下,大陆台湾双方联合起来,共同维权,才是维护民族利益与尊严的首选之路,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应尽的义务。

(八)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在捍卫国家基础上维护地区稳定

对于争端问题,原则上我们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但对于不断侵犯我国和领土完整的,并不断使局势复杂和紧张的不友好的国家,我们不能息事宁人,软弱退让,要知道过分软弱,会“对内失人心,对外损形象”,我们要针锋相对,进行有礼有利有节的斗争,必要时可以采取武力手段加以惩戒和打击。要学习俄罗斯的“必要的实际行动”(顶住西方压力,打击格鲁吉亚)。如,中国必要时可以在南海和采取以下行动:第一,要敢于与菲律宾、越南及日本等国的军舰或渔船对峙、碰撞;第二,敢于出手打击向我挑衅的对方军舰、执法船或武装渔船;第三,中国可以效仿马来西亚等国领导人的登岛行动,派出政府官员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登上南沙岛礁“视察”工作、慰问守岛官兵和其他人员(如科考人员、渔民等),以达到宣示的目的;第四,继续派出军舰,海监、渔政等执法船在黄岩岛、南沙群岛、进行巡航、护渔等执法行动,维持已经形成的对黄岩岛的实际控制和对的持续执法的较前有利局面。同时有效制止菲律宾、越南、日本等争端国的进一步侵权行为,粉碎其巩固非法实际占有的企图,与此相应,努力谋取对我有利的维护海洋权益得以巩固和扩大的态势和局面。

(九)对美推行合作加斗争策略,掌握处理争端问题的主动权

由于美国重返亚洲,有意介入海权争端,积极支持其他争端国,使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时处于孤立和不利地位,为了反制美国的介入政策,中国应奉行合作加斗争的策略,以合作为基本取向。目前的合作重点应放在经贸、防扩散、反恐等方面,必要时的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具体而言,应做到:合作积极真诚、斗争适可而止、能力积极展现、军力适时显示、高层交往保持、强调求同存异、经济合作制约、大国有效制衡、推行公共外交,尽最大努力谋取国家利益最优化的战略布局和态势,从而掌握处理争端问题的主动权。

(十)积极发展海空军力量,为维护海洋安全提供强大保障和坚强后盾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要成为海洋强国,有效维护海洋安全, 必须要有强大的海空军力量作为坚强后盾。为此中国应针对周边的海洋军事环境,加大海空军军事力量的投入,重点发展远洋海空军,推进海空军现代化建设,利用高科技缩小空间距离,拉长军事作战半径,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大提升海空军联合作战能力,从而有效保护我国远海岛屿的、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中国的“海洋强国梦”!

参考文献:

[1]刘艳.从中日东海之争谈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J].海洋法苑,2006(2):77.

[2]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551—554.

[3]王全宝.低调海南:“这里没有三沙市”[N].东方早报,2009-03-19.

[4]陈道.南沙近千艘中国渔船仅剩21艘:担心外国炮舰抓扣[N].羊城晚报,2012-2-22.

海洋权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洋权益 竞争 发展趋势 应对战略 维护 完整

一、海权在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海洋总面积3.62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71%。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海权竞争日益激烈。纵观历史,曾称霸世界的大都是海洋强国,而中国历史上一直将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不用说主动开发,利用。

海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空间,蕴藏丰富的矿物资源,渔业资源等。更重要的是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掌控了海洋就掌控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命脉。

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西塞罗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20世纪海上战争频繁爆发,空前激烈,毫无疑问,在海上拥有霸主地位的国家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二、当今世界海权竞争的特点和趋势

海权在各国安全战略中得到更大关注。作为海洋超级大国的美国,在维护、拓展海洋霸权维系其全球霸权上从不轻视。俄罗斯,日本,印度等海洋大国越加重视海权,视海权为其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甚至一些中小国家也表现出对海洋的关注。

争夺焦点逐渐转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世界各国纷纷加紧对海底资源的开发,加大对深海科考的投入。不断强化对极地的战略争夺,一些国家甚至将大片公海作为本国的专属经济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划定的规定过于笼统、模糊,是一些国家据悉活的更大利益。对各国使用专属经济区的权限没有明确规定,易引发国际争端。

国际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海洋大国着眼于未来海权争夺,寻找盟友,建立阵营。发展中国家内部分歧日益严重,难以再现共同争取海洋权益的局面。

三、中国海权与海权维护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中国的海权问题:中国传统海域频遭周边国家染指,尤指南沙,四十多个岛屿被霸占。域外大国不断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海上通道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首先,我国对外贸易中有80%以上依靠海路,但要路经事故多发区,这就为我国的贸易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其次,我国航运能力的不足使得我国航运系统难以适应不断扩大的海上贸易。另外,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与海权拓展,深刻影响中日东海划界、问题的走向。

中国海权的特征:我国一直本着和平发展,共同开发的发展理念,严格遵循国家统一进程与海权实现进程的一致性,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属于有限海权。我国学者李小军说过:中国的海权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海权在战略上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海权,起基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合法的海洋权益,而不是以排他性和控制性为主,因此,中国的海权实质上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海权。另一方面,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重点不在海军力量。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最后,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已深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对国际市场和资源产生了日益深厚的依存关系。基于这一点,中国不可能不需要发展出在全球范围得以保护其海外利益的海军力量,而且伴随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大而扩展;中国海权的主要作用:我国海权的防御性特征决定了它的保护作用。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能粉碎任何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企图;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的海上战略环境;能有效的维护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和在亚太地区足够的影响力;能遏制来自海洋方面的打击和打赢针对中国的战争;能保持有效地海上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总而言之,我国的海权足够保证本身的国家安全并保证自身稳定的发展。

中国应怎样应对:①完善我国的海洋立法。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与美日等海洋强国类似法律相比,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对已经颁布实施的海洋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制定实施细则;②加强海洋意识,一是树立海洋安全观,二是树立海洋经济观。并且应当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获得发展;③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建设。首先,要加强海军建设。其次,整合现有海上执法队伍,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调度使用。强化政府部门的海洋综合管理和统一海上执法队伍,这不仅是适应新的海洋形势的需要,还是我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需要,更是执行公约、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确保国家海上安全的需要。

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当今各沿海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价值。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2l世纪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维权形势也会更加严峻和复杂。如何在应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萧伟中,梅然译,[美]马汉著.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2]张炜,郑宏.影响历史的海权论—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浅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海洋权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洋权益;海权需求;强而不霸

一、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海权需求

“海权”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著作中,他在19世纪末连续发表了《制海权对1660-1783年历史的影响》和《制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1793-1812历史的影响》两部著作,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最高战略层面。后来,马汉进一步在《海军战略》一书中指出,“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简单地说,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世界主要涉海国家都已经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其海洋战略,力图在海洋竞争中抢占优势,并以此来支撑其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海洋在政治、经济和战略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1973年开幕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基本达成了一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生效后,海洋作为国土空间和资源宝库的地位迅速显现,开发利用海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成为沿海各国矛盾冲突多发的新焦点。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各沿海国家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价值。

在当今这样一个海洋时代,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大国,要不要发展海权、建设海洋强国,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走向以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海权,紧密地联系着我国的国家发展和安全利益。

首先,从国家政治上看,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洋权益国家的政治力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海权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和生存发展空间。如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可属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这一重大变化不仅使海洋利益份额加重,也意味着我国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有了更大的拓展。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国家对外开放会获取更多的海洋利益,海洋在国家利益中的政治份额将更加突出。

其次,从国家经济上看,中国人口众多,陆地资源有限,不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且人均占有资源量小。目前,中国的陆上资源已不足以支撑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许多重要的资源及能源产量大幅下滑,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据预测,全球资源需求的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在此前将发生第三次能源危机。我国资源需求的高峰也将出现在2020年~2030年。两者的叠加,要求我国加快实施包括海洋强国战略在内的综合对策,时不我待。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海洋产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可形成包括海岸带经济区、大陆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采矿区为一体的海洋经济区,并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日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国家经济利益正在向海洋拓展和延伸。我国对海外能源、资源和市场的需求和依赖程度都在上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海洋从未有过如此紧密的联系。中国未来的定位是中等发达国家,但仅靠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参与世界资源分配。除非我们放弃这个目标,不然中国就必须拥有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最起码的海权。

再次,从国家安全上看,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海洋作为一个国家的天然保护屏障,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优势。进入21世纪,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呈现出以海制陆的巨大优势。海洋安全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斗争将会更加激烈。海上力量是否强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将决定和影响国家安全利益。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制海权是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的有力工具。

发展海权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一直是一个大国得以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国必须大踏步走向海洋,而走向海洋的中国必须拥有海权。

二、严峻而复杂的海权环境

顺应世界潮流,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然而,一方面,中国要持续发展、民族要伟大复兴,不能不走向海洋了。海权,紧密地联系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在海洋上面临的矛盾、甚至冲突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且严峻而复杂,其地理范围从中国的海岸线到遥远的世界海洋和他国沿海地区。

首先,周边海洋争端愈加复杂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l.8万平方公里的海岸线和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主张拥有的管辖海域近300万平方公里。当前,我国与周边8个国家存在着海域划界问题,与5个国家之间有着岛礁归属争议。围绕中国周边海域的争议岛屿和争议海域,中国与相关邻国的矛盾、纠纷、分歧,呈现扩大化趋势,频率、强度均是有增无减。

争端是中日东海权益争端中最敏感、最棘手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安倍上台后,因日本战机多次对中国正常巡逻的海监飞机进行近距离跟踪监视,两国在的对峙可能从海上扩大到空中,擦枪走火的危险性上升。

南海争端进一步发展,博弈态势更趋复杂。自2010年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以来,南海相对稳定的局势被打破。目前,南海形势已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权益之争发展演变为海洋战略博弈,显示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斗争的尖锐性。尽管南海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条件尚不具备,但争端冲突趋于常态化、长期化,摩擦事件将呈多点并发、频发态势,管控不力可能导致重大危机事态。

其次,与美国的海权矛盾增大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竞争无法避免,美国担心中国的发展威胁美国在亚太的主导权和既得利益,为此,美国加强与盟国、准盟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目的是遏止中国的发展,消耗中国的资源,造成周边环境复杂而严峻的态势。中美之间的竞争将特别体现在制海权上,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在本质上是中国海洋追求与美国海洋霸权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美日两国呈现出联手控制西太平洋的战略态势,强化第一岛链对东亚海域的监控、封锁,从北边的朝鲜半岛到南边的马六甲海峡,美国四处屯兵,加紧海上军力调整,大规模扩建关岛基地,将维护东亚海上霸权作为亚太战略的关键环节。二是美国的台湾政策尤其是对售和美事合作不断升级,加大中国解决的海权成本;三是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渗透和影响增加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争端解决的难度。近年来,美国对菲、越等南海周边国家的偏袒,并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不仅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难度,同时有可能使南海问题成为美国对中国进行战略牵制的重要支点。

再次,制约海权发展

的走向始终与中国海权的维护、拓展密切相关。从地缘位置上看,台湾岛不仅是中国大陆进出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战略“门户”,也是扼守西太平洋南北航线的要冲,守住台湾海峡即可切断从菲律宾到日本、朝鲜半岛的航线,也可使中国海军冲破美日“第一岛链”的封锁。由于台湾临近,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中日东海划界、问题的走向。此外,目前台湾当局控制着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礁太平岛,该岛作为南沙群岛中唯一有淡水资源的岛屿,在军事上具有重要价值。台湾又是中国走向大洋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国的海洋生命穴位,隐含着中国未来海上的安全和生存空间问题。两岸依然存在隔阂的今天,且不说整个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国防利益应得的优势消失,属于内政的台湾和台湾海峡问题成为美日等国阻挠中国崛起的利器,势力寻求国际支持的筹码。目前,既是影响中美关系的焦点,更是显示亚太局势的晴雨表,也是影响中国安全战略环境的重要因素,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主宰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海域的海上实力,解决的主动权就难以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第四,海上通道安全受威胁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海上运输的地位愈显重要,对海上通道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然而,中国沿海被岛屿、半岛所环绕,海峡是联系中国与世界的海上通道。一旦海外通道被截断,将严重破坏中国对外的经济交往与联系,影响中国重要战略资源的输入。同时中国海外运输线大多经过海上冲突、危机频发地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60%的进口能源需经过全球公认的海盗频发地区,如东南亚、红海和亚丁湾等重要海域。由于索马里海域海盗活动日益猖獗,联合国安理会于2008年12月通过1851号决议,授权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向索马里海域派遣军队打击海盗。为此从2008年12月起至今,中国海军已派出16批护航编队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为600多批商船保驾护航。但由于护航海域面积过大、国际协调不足等原因,海盗问题始终困扰着国际海上通道安全。

三、“强而不霸”的海权战略

海权,是一个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中国海权具有与世界各国海权相同的共性,但是中国海权更有不同于他国海权的鲜明的个性。

首先中国海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必须结合中国整体发展战略全盘考虑。中国的大战略就是在21世纪中叶使中国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的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这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应从这一中心战略任务出发来定位海权发展在中国总体发展的地位。

其次,中国海权发展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部分,并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相一致。中国海权具有非强权性、非霸权性和非扩张性的特色,与海上霸权国家主张的传统海权观截然不同,它是致力于建设“和平发展”之下的海权,是追求共同安全享有平等权力的海权,是一种“强而不霸”的新型海权。这种海权所要维护的是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海上利益和安全,中国的海上领土、领海和领空包括专属经济区不容侵犯,海上航行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中国也决不会让“岛链”把自己束缚起来。这既是客观条件制约的结果,也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中国既没有争夺海洋霸权的实力,也没有争夺海洋霸权的意愿。

再次,中国海权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当前中国的大战略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求、需求和责任需求。发展需求即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需求,此需求的满足既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持强劲活力,同时更需要国际和国内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需求即保障领土、边界的不受侵犯,并最终全面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与周边国家领土和权益争端的妥善解决;责任需求,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成为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有相当影响力、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国家,塑造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

从一定意义上讲,海权的物质基础是海上力量,海上力量的核心是海军。近些年来,人民海军正加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多样化军事行动能力建设,逐步构建起与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发展利益要求相适应的海上防卫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海军力量。

参考文献

[1]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战略评估2012》年度报告,2013年5月28日

[2]张世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009,5

[3]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出版,2010,5

[4]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2008,12

[5]胡波,《中国海权策》,新华出版社,2012,6

[6]倪乐雄,海权战略与中国的发展,《解放日报》,2005年4月30日

[7]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

[8]张炜,《大国之道:船舰与海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9]刘中民,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2

[10]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国际政治研究》,2005,03

[11]王宝付,时代呼唤中国的海权意识觉醒.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日

[12]阳妍,心系海洋呼唤海权《中国海洋报》2004年3月16日

[13]程亚文,试论当代中国“海权”问题,《中国海洋报》2004年8月18日

[14]罗援,对维护国家海权的战略思考,《紫光阁》2011,8

[15]薛桂芳,新形势下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行政管理改革》,2012,7

海洋权益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 海洋权益 海洋争端 资源 海洋管理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利用与管理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为了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发展海洋经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海洋大国纷纷制定和完善自己的海洋管理体系。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发展中国家的海洋强国,理应通过建立自己的海洋管理体系,来更有效的和更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为我国的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有效的新思路。

一、海洋权益的概念及其意义

关于海洋权益的定义,不同的国家都有其各自的理解和定义,不同的书籍和文件也有些各自不同的描述。如在文献中所叙述的一种海洋权益的定义是:海洋权益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国家在海洋上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要包括领土、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发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以及海洋科学研究权。

笔者认为,在诸种不同的海洋权益的定义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于海洋权益的描述较为中肯。海洋权益是国家在海洋空间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和利益的总称。在内容上一般体现在海洋政治方面的利益,如海洋、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经济方面的利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安全方面的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国家安全的国防屏障,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发生海上军事冲突。由此不难看出,海洋权益权益的维护,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关乎一个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问题,对其经济繁荣和国家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

(一)与周边国家的划界争端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得到了沿海国的积极响应,纷纷通过国内立法主张各自的权益,把原来属于公海的一部分海域变为国家管辖海域,形成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我国地理覆盖面积大,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由北向南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为邻。近年来,一些国家肆意霸占我国海岛,这是对我国领土以及海洋权益裸的侵犯。

(二)我国海洋法的发展滞后

立法是海洋管理的基础,它的重要性在于为海洋管理的行政、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措施提供法律依据。由于我国的海洋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并且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法制方面,我们既缺乏经验,又无可借鉴,因而我国的海洋法制目前仍不健全,而海洋基本立法不完备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海洋基本立法是指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立法。虽然我国相继颁布了《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关于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决定》等相关法律,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海洋基本法的立法上,国家却是相对重视不足。据悉,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年年有代表委员呼吁制定海洋基本法,具体说来,已经连续4次提交两会,却至今没有被列入立法程序。海洋基本法是海洋领域重要的法律,它将规定我国的海洋基本制度、基本框架、我国的海洋权益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是海洋领域的?“母法”。但是,很多人往往认为海洋基本法在推动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大,而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海洋基本法对于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基本法的确立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不仅仅是填补国内立法空白的需要,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履行国际承诺的要求。 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大多数沿海国,甚至还落后于南中国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等国家。

(三)海洋执法队伍发展滞后

我国现有的五支海洋执法队伍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目前这五支队伍包括:(1)中国海监隶属于国家海洋局,依法对我国内海、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及其专属经济区实施巡航监视和管理;(2)中国海巡隶属国家海事局,主要负责管辖区域内的水上安全管理、海上航标管理、水上安全通信管理,防止船舶污染及其他有关管理工作;(3)中国公安边防海警部队隶属公安部边防局,主要职责是维护海上治安秩序,打击海上走私、贩毒、偷越国(边)境等违法犯罪活动;(4)中国渔政隶属农业部渔业局,主要职责是统一指挥和管理全国的渔政执法队伍;(5)中国海关总署缉私局隶属国家海关总署,主要职责是依法查缉涉税走私犯罪案件和打击走私行为。这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维护海上治安和国家海洋权益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海洋战略的步步推进,这些执法队伍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主要表现在:(1)遇到事情相互推诿。由于五支队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在现实执法中分而治之。(2)职责交叉、效率低下、难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问题。五支队伍存在重复建设,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不说,相互之间不协调,不利于我国海上执法和海洋权益的维护。如,2010年9月7日,在海域发生的闽晋渔5179号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相撞事件中,从上午10时日本“与那国”号与我国渔船第一次撞击开始,直到下午13时被日本“水城”号巡逻艇追上并在此发生碰撞,中间持续近3个小时,而在此期间,该渔船并未得到我国海事部门的援救,我国在该海域根本没有执法船只和人员在巡逻执法,这使得我国在该事件的处理上变的十分被动,缺乏证据。

三、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对策与建议

(一)把开发海洋写入海洋基本法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为海洋权益的维护提供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对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拥有管辖权,这大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尽管我国有如此巨大的海洋,但是我国没有海洋基本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均有海洋基本法,其对海洋权益的保护方面明显好于我国。由于我国没有海洋基本法,这就导致我国的海洋立法工作举步维艰,海洋权益的维护也是难上加难。

由此笔者建议,首先,我国应该把开发海洋、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写入宪法之中,为我国的海洋法立法工作提供宪法依据;其次,应该效仿我国成熟的五年经济规划编制海洋发展五年规划,编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为海洋权益的维护的具体操作指明方向。

(二)开展海洋国土资源的调查,为海洋开发提供依据

笔者建议,国家海洋局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应该加快我国有管辖权海区内无人海岛和海区其他资源的科学调查,这在一方面可以宣示我国的,另一方面可以摸清我国海区的资源状况,为我国的海洋科学开发与管理提供依据。

(三)建立独立的海洋执法管理队伍,改变多头执法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海洋执法队伍较多,职责交叉,办事效率低下,不利于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为此笔者建议,应该建立一支能够全面的履行各种海洋执法职能,加强我国的海洋权益的保护,维护海洋开发和利用及相关涉海活动的正常秩序,全面落实国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综合性的海洋执法队伍。其主要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维护海洋权益、保护国家海洋资源;第二,维护海上治安秩序及渔业开发秩序;第三,承担非战时海防及开展与他国的海洋执法交流与合作;第四,海上救助。

(四)加强公众的海洋法教育,提高公众海洋意识

海洋权益范文第9篇

>> 新形势下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我国海洋权益的现状及维护海洋权益的思考 论我国海洋权益的保护与对策 新形势下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新问题与新举措 我国海洋权益之法律保护 我国边疆安全与海洋权益初探 保卫领土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连载一)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拓展军事斗争准备的新要求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维护海洋权益 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军 浅析海权时代中国的海洋权益 乔良:海洋权益背后的中美博弈 坚定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当前维护海洋权益的挑战与思考 国家发展与海洋权益 海洋权益 寸土必争 国际海洋法会议与中国对海洋权益的维护 海洋世纪下对海洋权益管理的思考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维护海洋权益与海洋强国战略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访问时间:2017年4月11日。

The Arctic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 (ACIA), Impacts of a Warming Arctic: Arctic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0.

2017年3月29日至30日,副总理出席第四届“北极――对话区域”北极国际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共同开创北极美好新未来》的致辞;2016年8月29日至9月2日,外交部条法司徐宏司长出席由俄联邦举办的北极理事会成员国、观察员国及国际学术代表第六次会议,并阐述了中国对北极经济发展的看法;2016年,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在第四届北极圈论坛大会上发言,阐述了中国对北极合作的看法;2015年,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在冰岛举行的第三届北极圈论坛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北极活动与政策主张》的主旨演讲。

蒋小翼、周小光:《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权益争端与我国海洋权益的国际法思考》,《理论月刊》,2016年第2期,第187页。

陈玉刚、王婉潞:《试析中国的南极利益与权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7月第56卷第4期,第102~103页。

陈力:《论南极海域的法律地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151页。

Christopher C. Joyner, "The Antarctic Treaty and the law of the sea: fifty years on", Polar Record, Volume 46, Issue 01, January 2010, p.15.

梁咏:《对南极地区的国际法展望与中国立场:人类共同遗产的视角》,《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第86页。

新华社:《副总理出席北极论坛并致辞:共同开创北极美好新未来》,。访问时间:2017年4月15日。

郭培清、石伟华:《试析南极科学与南极政治的关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8页。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下的一个委员会,是国际南极科学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也是条约体系中最重要的科学研究合作平台,负责发起、促进、协调南极科学研究,为南极条约系统提供公正的科学建议。

华薇娜、张侠编著:《南极条约协商国南极活动能力调研统计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第61~63页。

海洋权益范文第10篇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为了维护自己“一超独霸”的地位,美国严防有可能影响其霸主地位的国家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美国的特别关注。美国利用中日海洋权益争端“联日制华”,改变以往的模糊态度介入其中。2011年11月美国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奥巴马总统在会上声称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高调重返亚洲。美国重返亚洲的安全战略核心是:建构新的亚太安全保障体制,加强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等传统盟友的安全合作关系,确保美国主导东亚安全事务的绝对优势,尤其是在海洋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以便进一步介入中日争端等领土争端,牵制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考察美国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所持立场的变化,结合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一贯政策,可以发现,美国介入中日海洋争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格局变化

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失去了仅有的世界竞争对手,成为真正称霸全球的大帝国,实力规模空前强大。美国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这将使其他国家尽快赶上美国更为困难。从此,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让位于“一超独霸下多强并存”的格局。国际格局的这种变化给中美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两极格局时期,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美苏矛盾,双方互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这样的格局下,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国家,中国对美苏双方起着重要的制衡作用,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中美苏大三角。在这个大三角中,为了对付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与中国处于一种事实上的准盟友关系。因此,为了拉住中国或至少不让中国走到苏联一边,在国际关系中,美国比较注意照顾中国的利益关切而不过分激怒中国。其实,当时中美关系中的一系列积极进展都是在这个框架之内取得的,因此在中日海洋权益的争端中,美国采取了中立的立场。然而,苏联解体和华约解散后,对美国利益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敌国或敌对联盟已经消失,美国第一次面临没有全球竞对手的局面,在这种国际新格局中,中国过去所具有的那种战略地位不复存在。也就是说,美国有求于中国的已经减少,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就无所顾忌了。

2.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亚太战略变革的需要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但维持和强化苏联解体后形成的独霸地位的基本目标没有变,这一目标被亨廷顿阐释为“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地区大国出现”。然而,美国认为2015年以后中国最有可能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性竞争对手,因为在美国看来,中国与美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有破坏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意愿;同时,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中国具备破坏这一秩序的潜力与便利条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美国认为有必要牵制中国的发展,延缓中国的崛起。而中国国力的迅速上升,又使美国和日本在制约中国方面达成了默契。

在制约中国的问题上,美国有求于日本。在美国的东亚战略中,存在着一条针对中国的从东北亚过台湾海峡、出南海,直到印度洋的安全链,美国想利用这条安全链来遏制中国并保护自己的盟友。而在这条安全链中,日本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如果在日本这一环出现缺口,这条安全链就失去了战略意义。因此,美国有必要拉住日本,而要拉住日本,就必须给日本施以恩惠。同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该岛地处太平洋的第一岛链,西临台湾,北接东海,控制该岛就可以进一步封锁中国通向太平洋的海上航路。如果中国收复了的,对中国的战略遏制链也同样会失去战略意义。此外,剥夺中国在东海区域的这些海洋权益,不仅可以增加中国的发展代价,而且与有关国家的海洋权益之争可以分散中国的精力,这都有助于制约中国的发展。于是,美国便慷他人之慨,介入中日海洋权益之争,支持日本的要求,损害中国利益。

3.担心中日两国的联合

美国并不真正希望中日关系得到彻底改善。在美国看来,只要中日之间的领土领海争端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日就不可能联起手来,东亚区域合作也就不会取得真正的进展,美国也就不会被排挤出东亚;只要东亚地区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争议,美国就可以以保护盟友、维护地区稳定为名,名正言顺地长期呆在东亚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因此,美国便利用在中日关系中制造矛盾,牵制中日关系的改善;利用中日海洋权益之争,加大日本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同时也达到变相控制日本的目的。

4.日本的极力怂恿

日本是一个功利主义非常强的民族。美国制约中国,加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为日本提供了一个与美国讨价还价的机会。由于美国在东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问题上需要日本合作,日本便将美国在问题上支持日本与日本参加导弹防御系统挂起钩来,要求美国在中日海洋权益争端中支持日本,以便在与中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中获得更多筹码。日本还利用日美安保框架为自己争利,打算将争端塞入美国制约中国战略的大框架下,尤其是在1996年《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发表和1997年《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制定以后,日本极力要求将防卫承诺扩大到,试图把美国拉入到中日问题中来,并把这点当作检验美国防卫承诺的“试金石”。日本的这种略带要挟的要求,促使美国在对的态度上向偏袒日本的方向转变。

二、美国介入中日海洋权益争端对中国的影响

中日海洋权益争端利益纵横交错,矛盾错综复杂。而美国的介入,使中日海洋权益争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加之中美日三角关系构成的是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这两条边明显都要比美日关系这条边长得多,形成了美日联合制华的格局。因此,美国的介入对中国维护领土领海、处理有关国家的关系都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1.中日海洋权益争端解决的难度加大

中日海洋权益争端是涉及核心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对于日本来说,能源安全事关日本经济发展的命脉,日本还想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实现历史上以武力没有达到的梦想。经过20多年的勘测,日本已初步认定包括南大东岛、南鸟岛、冲之鸟岛等海域,相当于日本陆地面积1.7倍的大陆架,有望获得200海里外大陆架权益。因此,日本不可能轻易放弃对这些海洋权益的利益诉求。对于中国来说,海洋权益涉及国家,没有可能将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拱手让给他人。因此,要彻底解决海洋权益之争并不容易。

中国与日本虽然都是东亚大国,两国综合实力旗鼓相当,互有所长。日本海军从国外购买先进武器,促进海军装备精良化、现代化,形成完整的反潜、防空、舰对舰打击能力系统。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介入使日本胆气更壮。日本自恃军力强大,仗着美国的威风,在中日海洋权益争端中蛮横无理、态度强硬,屡屡挑战中国的底线。美国的介入使得日本在中日海洋权益争端中的立场更趋强硬,中日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难度加大。

2.中国与其他国家海洋争端的解决将受到影响

中国不仅和日本存在海洋权益之争,与东南亚、东北亚其他一些国家也存在着海洋权益的争议。面对复杂多变的海洋权益争端局势,美国介入中日海洋权益之争将会在其他地方产生连锁效应。这将鼓励那些与中国有着类似权益争端的国家效仿日本,更大规模地引进美国等外部力量,增加与中国讨价的筹码,从而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

3.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将更加复杂

作为世界力量的“巨无霸”,美国介入东亚事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该地区的局势。

但是,这种积极作用必须以美国作为一个外部力量公正客观地发挥作用为条件。事实上,美国介入东亚事务虽然有稳定局势的利益需求,但是更主要是防止挑战美国霸权利益的国家出现,而美国认为中国就是最有可能挑战美国利益的国家。在美国的东亚战略天平上,中国处于非常不利的一端。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介入中日海洋权益之争,袒护日本,不仅不能有效稳定东亚局势,而且会鼓励一些国家肆意妄为,使东亚利益争端难以获得有效的解决甚至更趋激烈,使热点问题得以长期延续。在这样的局势下,稍有不慎,东亚地区就可能出现“擦枪走火”的危险。到那时,中国要想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也许正是美国所期待的结果。

4.中美关系增加新变数

中美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处理得好,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就会更有希望,反之如果中美关系出现问题,世界也许会发生大地震。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一直将处理好中美关系当作自己发展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中美关系中确实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双方友好关系顺利发展的不利因素。美国为了制约中国的发展而介入中日之间的海洋权益之争,在问题上明目张胆地偏袒日本,在本已错综复杂的中美利益关系中再添新乱。这只会给中美关系增加新的变数,无疑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中国应对美国介入中日海洋争端的措施

美国介入中日之间的海洋权益之争,给中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消极影响。毫无疑问,如果听任这种状况继续存在甚至恶化下去,中国的利益将会受到更大的损害。为了捍卫神圣的,同时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我国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1.以实力为后盾,坚持原则性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现代史以血的教训警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对外政策的坚强后盾,任何外交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一定的国家实力为基础。应对美国介入中日海洋权益之争也必须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先决条件,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坚持原则性,努力探索解决中日海洋争端的方法。(1)要加强国家和民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战略观念。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陆权国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这也是目前我国海洋权益频受挑战的原因之一,国家维护和争取海洋权益的意志和决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民众海洋意识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海洋争端的过程中,日本民众对海洋权益的关注促使日本政府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这对我们是个重要启示,我国应从政策和制度入手,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强海洋公众宣传和教育,引导民众深入了解和密切关注海洋国土。此外,注重策略的灵活性,拓展经济、外交、文化等渠道以及民间机构和力量的作用,多管齐下,在有礼有节的斗争中促进矛盾的最终解决[3]。(2)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

目前国家国际地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以经济和科技为重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伴随着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速度的加快,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核算指标;大力发展包括海洋经济在内的综合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定和抵御外来干涉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先进和落后、贫弱和富强的根本依据;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占领科技领域的制高点,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持续动力,为现代化国防建设提供有利条件。(3)加强以海军为主的军事建设。全球相互依赖的发展导致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下降,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军事力量是国家政权支柱的性质,海湾战争就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权益争端的日益激烈,中国必须建设一支现代化海上武装力量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震慑有关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挑战中国的海洋权益。中国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切实加强对解决中日东海海洋划界争端的法律研究,继续进行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理性原则为指导的和平努力,探索和平解决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新途径[4]。

2.争取美国的理解与支持

冷战结束后,美国加大对中国的防范力度,与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联合抑制中国的发展。在美国看来,中国是2015年后最有可能对美国利益构成挑战的国家,对中国存在历史和现实的偏见。因此,中国必须采取主动,争取改变美国对中国的看法,赢得美国的理解与支持。(1)与美国建立不同层面的交流与对话机制,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促进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差异性是影响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中美双方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状况对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曾几何时,在万隆会议上曾欢迎不明中国真相的国际人士到中国来看一看,就是要用事实击破谎言。因此,中国应该主动与美国采取各个级别的交流与互动,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2)采取实际行动支持美国的关切。美国一直对中国抱有怀疑态度,不相信中国表示的真诚愿望,担心中国将会挑战其既得利益,认为中国可能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破坏者。

其实,中美在东亚的利益汇合点还是很多的,维持东亚稳定、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恐怖主义、保护南海地区国际航道畅通等,中国可以在这些方面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赢得好的国际形象。(3)主动向美国表明自己的利益关切。中国目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意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但是,中国确实还有很多利益与美国相关,应明确向美国表明态度,确定底线,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3.寻求中日之间合作解决海洋争端

美国之所以能够介入中日之间的海洋权益争端,是与中日之间长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有联系的。如果中日能够以大局为重,自己解决争端,美国就会失去介入的机会。由于地缘原因,美国毕竟是东亚地区的外在因素,而中国和日本的地缘位置是无法改变的。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维护并促进中日经济关系和民间交往的顺利发展是我国对日本战略长期坚持的一个基本点。作为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日本始终是影响未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一个重要变数,积极推动中日战略对话与和解会为中国争取和平有利的周边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1)中国可以利用日美之间的矛盾,促成日本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指导下,与中国一道解决双方的海洋权益之争。(2)加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加深中日的经济依存度,以经济关系依存保障政治关系的稳定。中日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各有所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中日政治关系良性运行的前提下,两国可以组织联合开发东海有争议地区资源的公司,共同开发该地的资源。(3)中国应加强与日本各个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化解彼此的误解与敌意。中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日官、民、学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推进两国的友好与合作。如果中日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美国介入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最后,通过谈判手段解决争端,为双方冷静思考、权衡利弊提供空间。

总之,针对美国介入中日海洋争端所带来的影响,中国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争取美国方面的理解,同时加强与日本的交流与沟通,采取合作的方法解决争端,无论对于亚太地区还是全球的和平都是有益的,同时也能够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上一篇:权益工具范文 下一篇:劳动者权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