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1 17:12:17

海洋科学技术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能力和工作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例如:科技队伍人数不少,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机构不少,但未形成对国家的整体支撑能力;科研条件重复建设多,高端装备少,资源共享差,没有形成整体实力;科技投入资金分散,难以重拳出击。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海洋科技的迅速发展,无法满足国家在海洋科技创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需求。

从海洋科学自身发展来看,作为一门包括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二级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而言,进入21世纪,海洋科学在研究方法上趋向于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重点趋向于资源、环境、气候等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方式趋向于全球化;研究手段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并趋向于全覆盖、立体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我国目前研究方向单一、条件落后、相对封闭、规模较小的海洋研究机构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海洋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通过资源整合,建设高水平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提高我国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我国海洋科技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

青岛作为一个海洋科技力量比较集中的城市,在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驻青的教育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以五家单位的优势科技资源为基础,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历程追溯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七年前。2000年9月,时任教育部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袁业立院士、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唐启升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研究员共同发起,首次向科技部提出关于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议。

2003年10月,在科技部基础司协调下,首次提出将“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成国家实验室的方案,各有关部门和山东省、青岛市领导都支持并积极推动该方案。

2004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签署《关于共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意见》,就建设内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方式等问题形成一致意见。

2004年11月,以范维唐院士为组长的科技部国家实验室评估专家组到青,对该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现场评估。

2005年12,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咨询会在青岛市举行,13位院士、7位海外学者和青岛海洋科研单位的部分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对进一步明确国家实验室的定位、建设思路和科技发展规划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2月,科技部正式启动以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科研优势单位为依托单位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申请工作,这标志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申请建设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07年5月,教育部周济部长、财政部张少春副部长和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专程赴青岛,研究讨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

回顾过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历程尽管曲折变化,但是各组建单位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坚持不懈地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同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也得到了科技部、财政部、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以及各主管部门的精心并卓有成效的指导。各组建单位广大科技工作者也通过多年来的沟通、协调、磨合,逐步在实验室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等方面形成共识,并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适合实验室实际情况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方面详述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尊重历史情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将采取虚实结合的建设模式,不进行现有研究院所的合并撤销或改变部门隶属关系,不进行集中搬迁,但要实现资源整合,按科研实体实行统一管理。

国家实验室建设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顺应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国内(特别是5个组建单位)的已有基础,遵循“用好增量,激活存量 ;整合资源,优势集成 ;开放共享,提高效率 ;提升能力,推动创新”的原则,在对现有优势科技队伍和科研条件资源进行整合及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探索并建立适于海洋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当新建部分观测、实验、研究设施和仪器装备,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汇聚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建设内容方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将由8个功能实验室、3个技术支撑体系、6个公共实验平台和服务管理机构组成。其中功能实验室是在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凝练研究方向,并进行优势资源整合和强化建设,功能实验室是国家实验室的基本单元,体现了国家实验室的科研水平,是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重点;技术支撑体系是用少量投入,促进现有科技资源的系统优化集成,建设国家共用海洋科学考察船队、海洋资源样品库、海洋科技分析测试中心等3个技术支撑体系,提高资源共享度,建设重点是完善共享机制;公共实验平台体现国家实验室能力和水平,为功能实验室提供服务,拟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趋势,新建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6个有前瞻性、对未来海洋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大型公共实验平台。

在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系由协调领导小组、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国家实验室各职能部分构成。其中,国家实验室协调领导小组是国家实验室的协调机构,其职责是:宏观指导和协调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家实验室理事会是国家实验室的决策机构,由共建单位和省市科技主管部门代表组成,遵照理事会章程发挥作用。其职责是:对国家实验室发展规划、机构设置和学科方向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聘请国家实验室主任等重要人员;审定国家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

学术委员会是国家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对理事会和国家实验室负责,其委员由理事会聘任。学术委员会受理事会委托,指导和把握国家实验室的科研方向,进行学术工作评估。

国家实验室主任是国家实验室决策的执行者,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其职责是:在理事会领导下负责全面工作,统筹调配人、财、物等科技资源,组织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在人事管理方面,国家实验室人员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录用,逐级聘任;定期考核,契约管理”的全员岗位聘任制。被聘进入国家实验室的原5个组建单位的科技人员,经国家实验室和所在单位同意,实行双聘制,其人员隶属关系不变;被聘进入国家实验室的其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短期聘任者无需改变隶属关系,长期聘任者需将隶属关系落户于5个组建单位之一,由接受单位人事管理具体事宜。

在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权责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实验室专设内部账户,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建设前景展望

通过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将完成5个组建单位相关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集成,建成8个功能实验室、3个技术支撑体系,新建6个公共研究实验平台及其配套工程;汇聚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初步建成6~8个优秀创新团队;探索并建立基本符合海洋科技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初步建成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较大幅度提升解决国家重大战略性问题的能力,为跻身世界著名的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奠定基础。

争取在10~15年内跻身世界著名海洋科研基地之列,建成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汇聚地、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源泉、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整体提升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重要科学前沿取得突破,成为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信息服务 协同创新 高新园区 海洋科学城 舟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和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浙江省舟山市于2010年2月提出了建设“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的战略,海洋科学城定位于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孵化区和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基地 [1],规划总面积 12.3 平方公里。建成后将引领海洋科技创新,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升新区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建设海洋科学城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建设。国内外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海洋科学城产学研各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求,并呈现出多元化、知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等特点[2],传统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海洋科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服务需求。因此,探索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科技信息协同创新服务模式,对于降低海洋科学城技术创新风险和成本,提升舟山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海洋科学城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促进技术创新模式,综合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优势资源,以多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用户等)合作的方式,实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任何一个单一主体已难以独立承担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因此,近20年来,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主要特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硅谷、北卡三角科技园、韩国大德科学城以及我国中关村等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形成了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为核心主体的多方协同创新网络[3]。

2013年8月19日,舟山正式出台了《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实施方案》,根据该实施方案,2014年全面启动海洋科学城建设;到2020年,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建成海洋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产学研城融合发展,环境优良的现代海洋科学城。作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和浙江省海洋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块,舟山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十分明显,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区位偏远、土地劳动力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单一、高层次人才匮乏、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跨越式的建设、发展好一个以海洋科技研发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为核心功能的海洋科学城,成为摆在新区面前的一道难题[1]。而破解这道难题的办法就是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和机制,以海洋科学城科创园为核心,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成为海洋科学城和新区发展的创新源头和科技引擎。

未来5―8年,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海洋科学城将会集聚较多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海洋高科技研发和海洋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集群内通过技术网络、服务网络和社会网络构成复杂而紧密的联系,加快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知识与人才的流动,实现知识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整合和共享,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气场”。通过技术研发合作、知识产权转让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园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三个基本主体相互合作,在政府、科技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紧密联成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由此进一步提高园区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的海洋技术研发和创新实力,引领国内海洋科技创新,实现海洋科学城建设和发展目的。

2.科技信息服务在海洋科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人们在各项活动中为达到某一目的,总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全面、及时地获取信息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和依据。因此,科技信息的获取和交流是海洋科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产学研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转移和创新[4-5]。在产学研各方合作过程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能。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知识储量、先进的技术研发设备和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表现为人力资源、科技成果和技术等,而企业则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和催生高新技术产业的物质能力[6]。产学研合作的目的就是实现知识的顺利转移,即将知识从高校、科研机构成功转移到企业,企业将获得的外部知识转为企业知识,解决技术难题,从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7]。

知识转移、创新的绩效,与知识能否自由、畅通地流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中,应建立各方知识、人才、技术、成果相互交流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完善信息沟通和反馈的功能,使知识在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趋于最小化。要创造这种交流机制,不仅需要在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合作主体与政府及相关机构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更为重要是,要建立科技信息协同创新服务机制,形成基于知识协同创新的科技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体系[8]。

舟山目前的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主要由舟山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来承担。舟山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舟山面向公众开放的最大的科技文献研究和服务机构,长期为舟山广大科技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9]。舟山现有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主要有舟山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服务网、舟山市渔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舟山市分市场、舟山市科技局网以及四个县区的科技局网等科技网络平台。通过多年的建设,舟山已初步形成由实体平面媒体与虚拟网络平台共同组成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与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一样,舟山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主要是通过网络间各系统的物理互联和资源整合来实现的,资源提供和服务共享都是静态、孤立的,不仅条块分割严重,整合和共享程度较低,而且系统实现成本高、效率较低,难以真正促进产学研互动和知识的转移,因而不能适应海洋科学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从海洋科学城创新发展趋势和服务支撑的要求来看,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此平台强化创新主体间的知识流动,充分发挥合作主体各自已有知识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通过不同领域知识的结合、互补和资源共享,实现知识的创造、转移、扩散和增值,大幅提高知识的利用率,为海洋科学城的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服务支撑。

3.海洋科学城科技信息协同创新服务模式的构建

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在各主体合作过程中能够根据创新目标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知识和资源的优化利用,使知识信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流动,并实现增值。而创新信息的流动、完善和利用都必须架构在信息服务平台之上[10]。

3.1 科技信息协同创新服务模式的基本框架

海洋科学城科技信息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是海洋科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的信息协同创新服务模式如下图1所示。

与国内传统的以信息提供和传递为主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相比,面向海洋科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基于创新人才、专家的知识共享和创新,通过网络平台,将行业创新人才和专家作为最重要的资源纳入信息服务支撑体系[10];二是围绕海洋科技产业和创新价值链,聚集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新资源等产业创新因素,提供动态、集成服务,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整合效应;三是将科技信息服务作为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业务组成,实时性的参与到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跟踪创新各主体的信息服务需求,对创新信息进行及时、详尽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创新信息转化为支持创新的战略情报,从而直接为创新各主体提供高效、有力的信息支持。

3.2 科技信息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组成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是一种技术创新过程,通常包括确定研发项目、招标签约、技术研发、研发成果应用与产业化等流程。科技信息协同创新平台针对产学研的基本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和技术创新的整个流程,采用开放和模块化的运作方法,将产业创新需求库、学研机构与企业库、创新人才与专家库、创新成果库和创新管理网等整合在一起,建立以创新人才、专家为核心的完整而系统的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链。

科技信息协同创新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需求跟踪服务:准确跟踪和把握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各部门的科技信息服务需求,通过需求分析,结合技术创新风险控制因素,确定信息服务切入点,以便能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创新支持信息;

第二,信息开发服务:在需求跟踪的基础上,通过对技术趋势、关键技术和相关工艺环节的分析,将信息转化为技术决策信息、R&D技术支持信息等与海洋科技创新各主体研发流程和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信息,如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提出技术开发策略和专利策略,制定创新行动计划,进行技术信息分析,项目技术转化评估,分析、评估报告等,从而对整个创新流程进行有效的介入、干预和优化;

第三,信息管理服务: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技术平台,聚集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和创新资源等创新因素,实现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的整合、创新信息的集成管理和知识的交流、共享与扩散。

4.海洋科学城科技信息协同创新服务模式的实施途径

4.1建立海洋科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围绕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区核心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公开招标,引进国内外知名大院名校、科研院所、涉海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将相关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所需求的优势专业研发团队集聚到海洋科学城,采用多元化的组织合作模式,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组建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共同进行技术创新;

4.2搭建海洋科学城科技信息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由政府牵头,利用舟山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网络信息技术优势,依托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等省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9],同时联合区域内高校、地方图书馆、博物馆、科研机构等信息服务机构,建立覆盖全市的集技术研发、专业化公共测试、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科技信息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将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引入海洋科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中心,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等提供服务支撑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充分流动与利用,实现创新资源、创新技术信息的存储、开发、转化和共享,成为引领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4.3创新科技信息服务机制,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等单位的科技与人才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采用“虚拟聚合运营”机制,变孤立、分散的文献服务为动态、集成的知识服务,促进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先导的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实现创新资源、创新活动和创新人员的有效整合,并围绕科技研发项目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为相关企业、项目和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支撑;

4.4建立与完善专题特色数据库

为适应网络化和数字化管理的需要,要积极推进虚拟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的建设。通过联动模式数据查询服务系统,建设舟山市海洋科技电子图书馆,为用户提供资源、成果、资料、文献等专业数据资料支撑[1];围绕海洋科学城重点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对网上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开发出具有海洋特色的、有价值的主导文献数据库,如海洋科技专利、海洋生物信息、水产文献等专业化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库不断进行更新和维护,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5加强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要充分认识到高层次专业人才在科技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改革人才开发使用机制,将科技信息服务优秀人才纳入舟山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群岛“”人才和“智汇群岛・创新引领”5313 行动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信息服务专业人才。通过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提高现有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使其能尽快适应科技创新服务的要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相关人员,通过项目合作、借用、兼职、岗位流动等多种方式,加入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切实改善科技信息服务人才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能动作用,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项永烈.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研究――以科创园为例[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

[2]卜庆珍.科技信息服务于自主创新模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104-106.

[3]刘志迎,俞仁智,徐景明,等.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以科大讯飞为例[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3,6(4):311-319.

[4],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6):114-121.

[5]林莉,郑旭,葛继平.基于小世界网络视角的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活动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 ( 3) :5-8.

[6] 章进,赵美珍.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的冲突及化解对策[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9(4):21-24.

[7]向大顺,王虎.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93-96.

[8]魏非.浙江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3.

[9]方善红.电子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的思考――以浙江舟山海洋电子图书馆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7):153-154.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科学 专业建设 数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于1985年为响应国家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创办的一所本科院校,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所初显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开设于2007年,历经数年的建设,已顺利通过学士学位点授予权评审。现将有关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各方面的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明确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目标

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上“海洋大科学”研究,尤其是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海洋科学钻探、热液海洋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岸带综合管理科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为该学科群是解决人类面临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以及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等世界性问题困扰的金钥匙。由此,海洋科学技术成了21世纪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途和热点的科学技术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我国的海洋事业将进行“权益、财富、健康、安全、科技”10字方针战略,并力争经过5~15年的努力,使我国海洋科技在21世纪初的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部分领域接近同期国际水平[1]。

江苏省是一个海洋大省,在2009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连云港作为中心城市之一,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东方桥头堡”。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和相关产业链的延伸,社会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

在此大背景下,我校提出“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的发展战略。结合我校的实际办学力量,明确了海洋科学专业侧重于海洋生物学方向的建设目标。为提高办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制定了海洋科学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有关专家对专业规划进行严格的分析论证,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确定了长短期目标,责任到人,以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我们将《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作为主要依据,根据本科办学方针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2]。

针对本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积极调研其他开设海洋科学专业的高校教学情况及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重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体现我校“上手快,后进足”的办学思路,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3 师资队伍建设

几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和学术梯队建设方案,通过引进高级人才充实了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在职进修、攻读学位,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经过4年的建设,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的海洋科学专业拥有一支业务素质较高、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为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4 课程建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组建课程教学组,对所承担的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授课前编制较详细的授课计划。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注重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积极补充新的科研成果信息,优化教学内容。

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衔接,避免出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以及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脱节现象。鼓励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多门各级精品课程。

制定了教材建设规划,并由课程教学组对教材建设负责,教材建设紧紧围绕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建立,目前已有数部我校教师主编出版或参与编写出版的教材。

5 提高教学条件

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及更新了教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海洋科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已经全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建成了部分网络课程。

在省教育厅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如生物化学、微生物、普通生物学实验室等已建成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洋科学专业实验室也已初具规模,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投入经费数十万元,用于购置本专业图书文献资料,为学生课外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积极联系,本专业现已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本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6 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积极鼓励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教研和教改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积极性很高。4年来专业教师共承担了十余项教研和教改项目的研究,这些教改成果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7 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系统全面实行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建立了校、二级学院和系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主要监控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对制定的海洋科学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2)教学条件:主要监控师资力量、教材选用、实习实践条件、图书资料等。(3)教学实施过程:2007年我们结合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范性文件,对授课、考试各环节、学生成绩登记、实验等教学环节均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化要求。为了把教学管理落到实处,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都有教学检查。期初的教学检查主要检查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教师教案、备课笔记、多媒体课件情况。期中教学检查主要检查教学运行情况,教师教学材料的齐备,实验和实践教学完成情况,教师相互听课等,同时开展一系列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活动。期末教学检查主要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进程表情况,拟卷和试卷批阅分析,考试秩序等。教学检查实行教师自查、系普查和海洋学院抽查的分层次、有重点的检查模式。检查过程有计划、有记录,注重教学信息的收集。(4)教学效果: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汇报、师生座谈会、教学督导组听课、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毕业生毕业调查反馈制度、社会评价与社会声誉反馈机制等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控管理,以便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海洋科学专业第一届学生起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入学时给每位学生安排导师,由导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对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专业兴趣、良好学风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 发展方向

在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专业课实践环节较薄弱、专业特色不明显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明确课程组负责人职责,通过观摩调研、设备添置等途径,提高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系交流,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拓展学生实习教学基地,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深入了解社会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7-10-18].http:///yjbg_6109/20071018/t20071018_259850.shtml.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1.1中国海洋科技管理机构

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海洋,新一轮“蓝色圈地”成为海洋科技竞争的热点。海洋科技既要体现海洋发展目标,又要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战略要求,是我国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1]因此,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海洋科技强有力的支撑,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海洋科技管理体制。中国的海洋科技管理体制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海洋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已形成国家—海区垂直管理与国家—地方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海洋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在海区海洋行政管理中国家海洋局分别设立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和南海分局作为国家海洋局派出机构履行所辖海域的监督管理职责。地方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设置主要有海洋渔业和海洋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国土资源管理模式、单一模式和其他模式。目前,我国现行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是以行业条条管理为主,根据海洋自然资源的属性及其开发产业划分权限。主要涉及以下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和机构涉海管理职能。

1.2中国海洋科技管理方式

现阶段,海洋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政府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范围的扩大,这也赋予了政府新的角色。政府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依据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需要对海洋科技实施管理,是转型时期指导海洋科技工作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引领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海洋科技事业管理主要以海洋科技规划和计划的实施来实现。主要有:基础研究计划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和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国家海洋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重大技术问题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国家海洋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引导计划;提出对科技基础资源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为主要方向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专项资料和成果及时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服务的重大科技专项。

1.3中国海洋科技经费来源

国家对海洋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不断增长,海洋科研机构的收入逐年增长。2006~2008年,中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经费收入增长96%,年均增长近40%,其中政府投入的科技经费占65%以上,海洋科技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2当前我国海洋科技管理面临的瓶颈

科技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提升海洋科技综合管理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

2.1科技管理行政化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科技管理行政化导致的种种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项目申报、审批过程繁琐,占用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科研立项、评审、签订合同等诸多环节完成后项目经费才能到位。另外,各级行政官员对科技立项有实质性决定权,专家评审机制流于形式,评审太过频繁导致质量不断下降。在整体科研管理环境下,科研经费投入以政府为主,其他企业组织因缺乏信息或担心投资风险,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不高。这样科技资源掌握在政府或官员手中,项目申报、审批过程繁琐,行政化导致科研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都受到干扰,科研管理行政化严重。在高校科研管理环境下,行政化是制约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科研管理过程中越权干预学术活动,资源配置过程不合理。数量成为考核成绩和晋升职称的关键指标,造成学术轻浮和造假现象严重。总之,在适应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前提下,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要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倡导“学术自由”,实现去“行政化”,积极探索教授治校的高校治理模式,这样科研管理会不断完善和发展,科技事业将取得进步。

2.2科技管理条块化十分明显

科研管理不仅要解决纯技术问题,而且要在适应中国经济环境和体制下,解决管理财经、行政和公共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海洋科技资源分别属于若干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所服务,造成机构效率低下,不利于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形成稳定有序科研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使得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力量分配不均,更使得海洋科研活动在布局设置、规划方向、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问题,成为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

2.3科技管理机构设置不畅

我国的海洋科技管理系统主要由国家海洋局所属海洋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海洋研究所实验室系统,教育部下属的各大高校的研究所,农业部所属有关水产研究所系统以及各地方海洋与渔业厅(局)和科学院、高科技企业等组成。然而,在我国海洋科技管理体制的权责划分层面却暴露出了与实际管理需求不协调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政府海洋科技管理体制实现智能的有力执行、信息的畅通传递和运行秩序的良好协调,导致科技管理部门因缺乏沟通与合作,形成各自为政、服务于各自目标的局面。由于科技管理机构信息不畅会产生一整套科学数据无法实现共享,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脱节,大型的海洋科技设备闲置浪费问题。海洋科技资金投入分散且无法形成完整的科技产业链条等诸多问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阻碍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

3国外海洋科技管理模式和体制

由于各国国情和历史问题,世界各国海洋科技管理模式和体制存在较大差异,主要的海洋科技管理模式有集中统一型管理模式、相对集中型管理模式和分散型的管理模式三种。

3.1集中统一型管理模式

代表国家有韩国、法国和波兰。长期以来,韩国实行的是分散的行业管理,经过机构改革和职能并入成立国土海洋部。其主要职能是,通过设立机构对全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制定规划进行高度集中的综合管理。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同法国科研部等部门协作,负责指导海洋资源开发有关科技项目,通过科研活动促进海洋产品的应用并且承担科研成果价值化及向公众传播海洋科学知识的职能。波兰的海洋经济总局是负责海洋事务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海洋事务方面的计划、规划、协调和立法工作,下设3个地区海洋局对全国的海洋科技事务进行统一管理。

3.2相对集中型管理模式

代表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美国国家和海洋大气局负责美国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海洋渔业局是其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下设六个科学研究机构,形成2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展全国的海洋渔业科技管理研究工作。加拿大是传统海洋强国,为加强海洋管理设立了海洋与渔业部管理全国海洋科技事务,其主要职能之一是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方面组织科研开发,实施科学研究计划。印度于1981年设立了海洋开发部,其职能类似于我国的国家海洋局,负责制定海洋考察计划,调查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管理和发放海洋研究资金等职能。

3.3分散型管理模式

代表国家有日本、英国和马来西亚。日本主要涉海工作主要分布在通商产业厅、农业水产厅、文部科技省等职能部门,没有专门负责海洋事务的机构。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为了统筹协调海洋政策执行情况,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海洋开发审议会和大陆架调查及海洋资源协议会等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海洋事务的管理。英国政府也没有统一负责全国海洋科学技术的部门与机构,海洋科技管理及海洋规划均按不同项目或课题分散在政府部门。为了有效协调各部委之间、政府部门和企业公司之间的工作,英国成立了海洋科学技术协调委员会,负责制定科技规划,加强政府对海洋科技管理。马来西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州政府间合作和承担责任是管理海洋事务的主要方式,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统一的管理实施方案和规划。

4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海洋科技发展进入快速提升阶段,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为主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对我国海洋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

4.1完善海洋科技重大项目计划体系

我国的海洋科技管理主要以海洋科技规划和计划方式实现。“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海洋科学计划体系,主要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海洋专项(908)、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中的项目以及科技兴海规划和国际海洋科学计划合作等,促进了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十二五”期间面对国际海洋科技竞争和国家战略需要,要继续做好各类涉海科技计划的紧密衔接和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各沿海地区要按照发展实际制定海洋科技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切实加强海洋科技管理。继续深化海洋科技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完善海洋科技项目立项机制和成果评奖奖励制度,通过组织体系和制度创新,按照创新链和产业链统筹配置各类海洋科技资源。

4.2健全海洋科技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应完善海洋科技工作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组建统一海洋科技领导机构,强化各涉海部门、科技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协调机制,收集海洋科技信息,检查海洋科技项目实施。其次,建立海洋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工作的技术指导,协助制定海洋科技创新计划,评审海洋科技创新技术成果。再次,应加强宏观管理,把海洋科技创新纳入地区社会发展纲要,成立海洋科技创新协调组,组织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海洋开发相关专业,发挥专业联合优势,开展海洋科技创新联合攻关。

4.3创新海洋科技投融资体系

海洋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决定了海洋科技发展的高度。在国家海洋科技管理体系中,海洋科技发展需要建立以政府资金合理配置投入,引导社会、企业、民间及外资等参与的海洋科技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因此,海洋科技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切实落实海洋科技投入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海洋开发研究专项资金。要提高企业资信,发展债务融资,充分发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外源性债务融资渠道作用。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各级资本市场中直接融资。积极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充分发挥民间融资在支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拓展海洋科技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针对我国海洋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改革、总结和完善,通过提出完善海洋科技重大项目计划体系、健全海洋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海洋科技投融资体系等对策,使海洋科技成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洋战略 科考船 发展方向

1 引言

在18世纪,船开始被做为一种科学工具,到了21世纪,工业制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对海洋的了解和开发更深入了一步。海洋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环境在气候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把海洋经济开发作为了重要的战略目标,开始了岛屿和专属经济区的争夺[1]。综合科学考察船作为海洋调查和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最关键的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2]。

海洋科考船是用于海洋科学试验、应用技术研究、测量和勘探等船舶的统称[3]。海洋科考船按照美国的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四个等级:近岸级(Coastal Class)、区域级(Regional Class)、大洋级(Ocean Class)和全球级(Global Class)。目前我国具有全球级和大洋级的科考船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未来中国对海洋开发的需求。本文通过发达国家的海洋战略分析,结合国外科考船和我国科考船的现状分析,对我国海上科考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2 国外科考船的发展方向分析

科考船发展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目前,全世界一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科考船,其中美国的数量最多,管理最完善,技术最先进。其次是俄罗斯(含苏联时期建造的在内)、挪威、德国、中国、日本、波兰、英国、西班牙等国。

各个国家海洋战略不同,导致对海洋科考船的发展方向也不相同[4]。

(1)美国国家的海洋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将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作为海洋、海岸和五大湖全面管理的基本原则,实施全面的海岸和海洋空间的规划与管理;改善联邦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必要时吸纳国际社会参与;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知识水平,提高应对变化与挑战的能力,对公众进行海洋、海岸和五大湖的宣传教育[5]。

美国为保持其全球海洋的霸主地位,每年投资巨额用于海洋科学考察,现已经拥有世界上装备最先进、船只数量最多的成体系的海洋科考队。从美国的海洋战略可以看出,美国新的发展计划是进一步发展综合科学考察船、区域性科学考察船和深海空间站等,主要用于解决海洋经济开发和环境冲突的问题,可持续的利用海洋资源。

(2)日本一直以来树立“海洋立国”的思想,逐步强化和完善海洋行政管理与协调机制;制定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法规体系;加强对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内的海洋“国土”管理;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海洋事务;加强海洋教育和海洋意识宣传。

日本是濒海岛国的“资源小国”而且地震频繁,同时具有“大国化”意愿,在此背景下,日本十分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和控制,以便谋求最大的国家利益。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推行“海洋立国”战略,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和海洋产业。所以日本对科考船的研发非常重视,主要资源勘测和科学教育,其次最近几年来中远海和极地资源的发现,使日本开始重点发展大吨位、综合科考能力强的中远海、极地科考船。

(3)俄罗斯的海洋政策几乎覆盖了世界所有的海洋。范围上,开发目标从大陆架延伸到了大洋底层;科技上,特别强调对各深海生物和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

但俄罗斯所拥有的科考船大多是苏联时期建造的,90年代后服役的仅一艘。俄罗斯的主要目标是先建造一定数量的现代化科考船替换掉超期服役的科考船,以便获取全球各大洋的气象水文等环境信息。但由于经济的冲击,俄罗斯的计划很大可能会被推迟。

(4)加拿大2002年的《加拿大海洋战略》提到把海洋健康、安全和繁荣等作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前提,加强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完善海洋保护的预防措施等作为三项基本原则[6]。其中明确了海洋空间和岛屿的开发。

加拿大拥有近25万km的海岸线,其中60%位于北极,因此加拿大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利益。但是从近年来看加拿大对科考船的发展明显没有其它国家急迫,但从加拿大海洋战略可以看出科考船主要用于环境保护、海洋管理、开辟北极航线、拓宽海洋空间等。

(5)欧洲主要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等,采取的是区域性的海洋战略。在经济危机后,MSFD(Marine Strategy Framework Directive)代表环境欧洲环境组,建立了一个海洋环境政策和社区行动法律框架,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近岸作业的小型科考船[7]。

3 国内科学考察船发展分析

3.1 国内科学考察船的发展问题

(1)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总数少,其中不少仍然超期服役。我国科考船性能和设备发展滞后,国产配套设备可靠性差,没有国际竞争力,严重依赖进口。目前我国海上科考正处于人工观测向自动化观测的过渡阶段,现有科考船几乎不具备操纵深潜器进行海底探测、取样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科考船数据处理方面,无法实现全船智能网络集成。海上工作时,不能够将数据通过卫星双向传输、实时处理和分析等,学科集成差。其次数据处理工作基本上是由人工或测量设备的数据终端来完成,自动化差。所以我国现有的科学考船只是不同学科共同利用的简台,难以满足多参数实时同步观测和系统综合集成的需要[9]。

(3)在船舶管理体制方面,我国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归属多个部门或单位,现仅有国家海洋调查队促进科考船资源共享。在科考船资金来源方面,除国家拨款外,使用经费和设备更新经费几乎没有其他来源。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费条块分割的原因,调查任务少,考察数据得不到及时共享,导致科考船利用率低下。

3.2 我国海洋战略对科学考察船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海洋战略目标主要是海洋维权和海洋经济开发,逐步解决岛屿争端,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维护我国的海洋利益和海洋安全;其次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和海洋服务产业,推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所以我国的科考船不仅需要具备针对南海科考的能力,能够长时间科考的能力,能够发射和回收无人潜水器的能力等,还需要能够在某些海域抢先勘测,抢先开发,维护国家的海洋利益。

4 讨论

4.1 世界科学考察船的总体发展趋势

从这些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科考船中可以看出,科考船趋向于向两极冰区和深海的运用,拥有极地破冰能力的科考船逐渐发展的主流。两极地区冰层融化,极地地区的开发逐年成为焦点,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挪威等国家对北极均有领土主张。最近几年,因为新能源技术的需求增加、供应价格的限制、产量和政治原因,深海矿物资源已经成为各国关心的话题[10]。

未来我国的科考船必将向冰区和深海科考发展,但是具有冰区航行能力和深海科考能力的科考船设计也越来越有挑战性。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建造具有深海科考能力的海洋科学研究运载装备,科考船逐步向大吨位、具有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其次从环境角度出发,电力推进也成为国内外新建造海洋科考船的首选动力形式[11]。

4.2 我国科学考察船发展建议

(1)加强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的建设,成体系发展科学考察船。美国于1971年成立了由多个科学院所和国家实验室组成的大学―国家海洋实验室系统(ULOLS),统一安排该组织成员单位管辖科考船的使用,最大化的共享资源,提高科考船的利用率。虽然我国在2012年4月18日国家海洋局成立了国家海洋调查船队,旨在推动科考船的开放与共享,但促进中国海洋科考配合协调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国海洋科考发展有必要促进军民共享,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源有必要使研究所和高校共享。

(2)加快旧船改造、提高科考配套设备。以美国科考船的更新周期30年来计算,我国将有已有一半以上的科考船面临超期服役,这种现状严重妨碍了我国海洋科考的发展[12]。而且我国科考船存在船型单一,船型落后等问题,在深远洋科考能力方面表现出了适应能力弱。在装备配套方面,需要发展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装备制造技术,可以实行自主研制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

(3)注重深海、极地海洋调查能力建设,重点发展、远洋综合、绿色节能的科考船。2000年以来,国外总共新建100多艘科考船,其中有77艘为全球级(船长大约70m)。考虑到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对极低科考需求,极地考察船应保持在3到4艘。对于其它海域,需要建造一批船长100米左右,吨位5000~7000吨,自持力70天以上,能运载50~70人的科研团队的综合科考船。

(4)加强建设海洋科学研究人才队伍。2013年进行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有18171人,其中海洋自然科学13917人,海洋社会科学780人,海洋农业科学3380人,海洋生物医药86人。随着我国海洋开发的深入,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有必要支持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语

我国是海洋大国,但我国对海洋的利用起步较晚。我国的海洋战略决定我国科学考察船的发展必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逐渐向大吨位的极地和深海科学考察船发展,并走向自主化。

参考文献:

[1]Adler Antony. The Ship as Laboratory Making Space for Field Science at Sea[J]. Springer Netherlands,2014,47(3):333-362.

[2]吴刚,于建军.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_科学_号[J].中国造船,2014, 55(1):8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7391-2002海洋科考船术语[S].

[4]陈练,苏强,董亮,等.国内外海洋调查船发展对比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4,36(增刊1):2-7.

[5]李双建,于保华,魏婷.世界重要海洋国家海洋战略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7):5-9.

[6]郁鸿胜.发达国家海洋战略对中国海洋发展的借鉴[J].中国发展,2013,13(3):76-81.

[7]Harold levre, Céline Jacob, Denis Bailly, et al. The maintenance costs of marine natural capital: A case study from the initial assessment of the Marine Strategy Framework Directive in France[J]. Marine Policy, 2014, 49: 37-47.

[8]吴有生.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海军出版社,2014: 358-366.

[9]张丽瑛,张兆德.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船海工程,2010,39(4):67-70.

[10]Mclellan Benjamin.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deep ocean resources[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 28: 502-508.

[11]张浩,黎波,黄青.海洋科考船动力系统的发展方向_电力推进系统[J].舰船科学技术,2014,36(增刊1):56-59.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第6篇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并将其作为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以及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经济。

海洋经济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因此现在海洋经济包括了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深入合作,以及直接和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目前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矿业、海洋服务业等多个产业。

现在的海洋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产业门类不断完善,细分生产门类正在崛起,不断扩展着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成为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于研究制定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若干投融资政策,我的建议如下:

首先,研究制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包括国家投融资政策。可以考虑设立海洋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并争取各金融机构的配套,专项用于发展海洋经济重大或者标志性的基础设施、海洋生态景观等项目的建设,争取发行海洋经济建设的企业债券。

其次,一定时期内将海洋经济发展企业缴中央财政增值税和所得税全额返回,实施“海洋自养”资金供给政策。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环境保护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相关中央专项投资。在中央和省里设立专项资金,加快解决海洋开发的区域、水、交通等设施建设,把航道、锚地等纳入国家基础设施,提高补助比例,降低地方配套要求。

第三,要加大海洋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贷款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国家鼓励类涉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培育。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优惠政策,恢复出口退税、中央全额负担的做法。

第四,要鼓励融资政策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积极开展海洋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等方面的改革。

第五,要鼓励金融服务业创新。实施与海洋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先行先试金融政策,包括法人机构成立、分支机构引进以及新金融业务的开办等诸多独立金融政策支持;支持条件成熟的地区成立海洋发展银行、海洋开发保险公司和信托租赁机构,加强与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依托海洋科学城建设打造金融聚集区。

第六,对有利于海洋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我国海洋国土虽然辽阔,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发展海洋经济,一开始就应该是可持续问题,除了提高海洋开发能力,还要提高海洋控制综合管理,重视相关产业的安全性。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教兴海战略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海洋教育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2-02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和海洋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程度不断加深,利用能力日益提高,海洋经济开发的深度、广度和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解决面临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缺少陆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缺乏电力和水资源短缺等生产要素的浙江省来说,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已是势所必然。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海上浙江”的口号,认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就必须贯彻执行科教兴海战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教自主创新体系。2005年以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对全省经济推动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一、浙江省科教兴海发展战略的分析评价

1.科教兴海战略的内涵。科教兴海战略就是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为先为战略思想,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面向海洋的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海洋产业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实力,把开发海洋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轨道上来,转移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海洋素质上来,最终实现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环境的和谐发展。

科教兴海战略要坚持以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高综合效益,以经济为中心,充分发挥海洋区位、资源和科技优势,重点开发海岸带、海岛和近海资源,在抓海洋基础研究的同时,重点抓技术开发的示范和推广,采用海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探索和开拓未来产业。制定“科教兴海”政策,要注重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优化海洋开发环境,大力促进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海洋经济走上新的发展阶段。①

2.浙江省科教兴海战略的框架分析。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教兴海战略,并把它提高到“海洋:浙江的未来”的战略高度。2005年,浙江就出台《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浙江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0年3月浙江获得国务院批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具体内容包括加快推动中心镇新型城市化、大力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义乌国际商贸综合改革试点、加强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和布局引导及促进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等。3月10日,国家外国专家局、浙江省政府宣布合作共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在舟山建设一批部级海洋产业引智示范推广基地。②

在描绘规划的同时,浙江科教兴海战略的布局初步呈现。浙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重大工程、临港工业、船舶修造业、海水养殖与加工、海洋环保与防灾减灾)取得较大进展,浙江海洋产品的竞争力明显提高,通过海洋科技服务等平台使一大批海洋类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浙江海洋教育实现了以全省唯一的一所海洋类本科院校浙江海洋学院为依托、浙江大学等大学为基础的大学教育体系和中学、小学实行特色教育的中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每年可以为浙江提供几千名浙江海洋经济急需的船舶等高层次人才。

浙江省通过浙江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科教兴海战略的领导,强化浙江省海洋渔业局作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浙江省教育厅作为海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了全省推进海洋事业发展的合力。

3.浙江省发展科教兴海战略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关系。科教兴海战略从建立到实施必须统筹考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相互关系。政府是科教兴海战略的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和协调者,企业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主力军,科研机构(高校)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智力支持者和文化引领者。

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浙江省委、省政府是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科教兴海的设想的。在发展的初期,政府可以投入一定的经济资源优先发展与海洋相关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到一定程度以后政府就应当退出“运动员”的身份,转而以“裁判员”的身份成为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和协调者。

企业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主体。科教兴海战略中,科技和教育是手段,兴海是目标。振兴海洋,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海洋开发体系。同时,海洋产业的高科技化、海洋成果的产业化,都只能在企业的范畴内实现。

科研机构(高校)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智力支持者和文化引领者。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浙江省与海洋相关的科技成果都是由科研机构(高校)单独或是与企业合作完成的。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还培养了一大批海洋科技和文化工作者,并通过举办“海洋文化节”、“海员日”等活动积极培养广大人民群众海洋参与意识。

二、舟山市推动科教兴海战略的案例

舟山是全国唯一一个建在群岛上的地级行政区域。自古以来,勤劳的舟山人民依靠优越的海洋资源,使舟山成为世界的三大渔场之一,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基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舟山市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省委的战略意图和舟山海岛的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舟山视察工作时指出:舟山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舟山要在浙江建设海洋强省中打头阵,要有“舍我其谁”,敢于争先的气概。海洋经济是高技术经济,开放型经济,结合型经济,要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加强区域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

舟山市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其核心是不断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科学技术的使用程度直接决定了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程度,必须把推进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着力点。2009年12月,舟山市设计了建设“海洋科学城”的目标。作为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和体制创新的重要突破。舟山海洋科学城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还有浙江省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经济高新区和“海上浙江”核心区,中国一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内独具特色的海洋科学城。

舟山市在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港航强省、推动科技兴海战略进程中,具有关键的地位。而建设海洋科学城正是舟山推动科教兴海战略在体制方面的重要突破。海洋科学城中的高教科研区还包括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海洋学院新校区。④

与此同时,舟山市还十分注重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的海洋科技人才,通过组织开展重大海洋科技项目,集中一批海洋科技拔尖人才为舟山海洋经济建设服务。舟山市设立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奖,引导海洋科技工作者积极研制符合舟山海洋科技创新要求的被市场认可和接受,能够推动舟山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创成果,鼓励海洋科技人员把实验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研发出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高科技产品。

三、浙江省科教兴海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1.大力加强对于“科教兴海”的领导。浙江省拥有较多的海洋科技和教育资源,但却分散在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中。可以依托浙江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或专门成立浙江科技兴海领导小组,以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为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建立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工作统筹机制,形成推进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合力,把科技发展能力和教育发展实力全面融入到浙江省的海洋建设中。同时要加快制定浙江省科技兴海发展规划。要按照《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08―2015)》的基本精神,结合浙江省涉及海洋的科技和教育的实际情况,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海洋发展的重要位置,或为发展规划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明确发展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使浙江省成为全国的海洋科技和教育强省。确定海洋工程、船舶修造、水产品的精神加工、海洋药物制造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环节等方面为政府资金的重点投入对象。

2.重点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浙江省已在舟山成立了浙江省海洋研究院,在杭州成立浙江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成立了浙江省海洋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科研院所科研平台的优势,出台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创办涉及海洋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应当充分发挥在浙江沿海地区的涉海类高科技产业园区在涉海科技信息集聚、科技成果孵化、成果的合作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以海洋高科技园区为依托,园区要以市场为向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

3.积极宣传海洋文化历史知识,提高人民的海洋知识。海洋开发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尤其是沿海边渔民村群众的参与。必须从海洋环境保护的高度积极宣传海洋文化历史知识,提高全体人民的海洋意识。浙江有着非常灿烂的海洋文化沉淀,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舟山马岙的古文化遗址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要从学前阶段就开始对小孩进行海洋知识的启蒙。在中小学阶段可以结合地理等课程宣传海洋文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洋兴趣。在大学阶段,着重要做好大学生的海洋观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具有一定海洋文化精神的海洋知识传播者。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宣传各种海洋民俗文化和习俗,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加大海洋文化遗产的抢救力度。

4.强化国际合作,推动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都在加大力度增加对海洋的投入。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都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特殊政策,组建以政府为主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海洋科技和教育事业中。要努力提高浙江海洋的竞争力,必须努力推进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全球化,详细了解世界各国海洋发展的历史状况,从中总结出能为浙江所用的经验。浙江海洋学院已被国家科技部授予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可以以此为平台,强化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浙江的海洋科技发展接轨世界。积极推进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国外海洋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高层次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为浙江海洋建设所用。

5.组建浙江海洋大学,提高浙江科教兴海发展战略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和教育。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尽管起步较早,但资源比较分散,至今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和主导型力量,尤其是高层次学历教育(硕博点)的布点还不齐全。浙江省海洋科教尚缺一所具有一定特色品牌、专业相对完整、学科比较强势的海洋大学,势必造成在国内海洋教育、海洋科技、海洋产业项目竞争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组建浙江海洋大学很有必要性。浙江海洋学院所在的舟山市是我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目前其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已由传统的海洋渔业向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产业为主的现代海洋经济迅速转变,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组建浙江海洋大学是打造我国中部最重要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服务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本文为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校级重大科研项目“新时期浙江省‘科教兴海’发展战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王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海洋信息,1996(2)

②刘华.21世纪经济报道,2010.4.7

③苗永生.中国海洋报,2000.1.6

④庄启,“海洋科学城”轮廓初现.舟山日报,2009.12.4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舟山 316000)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海洋科学 科学解释 哲学问题

海洋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视域揭示和阐发海洋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海洋科学哲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海洋环境危机和人类视野转向是其产生的现实动因,海洋科学实践、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藕合是其诞生的基础条件,研究范式的明朗化是其产生的基本标志。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科学更表现为一种显性的社会哲学形态。

1 海洋科学的科学解释

海洋科学哲学连接海洋科学和哲学的两端,是架设在海洋科学和哲学之间的桥梁。“大多数人以为,哲学家们思考那些非常普遍、非常深刻的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人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基于这一视角,海洋科学哲学应该是对整个海洋科学事业在整个生活模式中地位的一种讨论。即深入思考从事海洋科学的意义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探讨,一是对海洋科学的整体性进行理论反思,从而形成海洋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二是对各类的海洋科学进行反思,形成海洋生物哲学、海洋化学哲学、海洋地质哲学等等。海洋科学解释始于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无法脱离特定的海洋科学理论和知识背景,随着海洋科学解释过程的展开,问题、背景要素与主体及其意向性要素相结合,使得原初的语境结构不断在新内容的补充下得以扩张、整合和更新,海洋科学解释的意义及其价值就是在由这四种主要元素决定的特殊解释标准与其语境结构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和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解释呈现出鲜明的语境开放性、系统性和横断性特征。正是从语境结构和要素的综合作用中才产生出解释规则、过程、标准及其模型的多样性、多重性和多元化。语境论思想能够进一步增进科学解释理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导向一种更广义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多元观念,从而包容各种不同科学解释思想内在的统一性和共同的价值。

海洋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解释海洋相关问题,如“海洋为什么是蓝色的?”、“海底生物为什么会存在?”、“海洋盆地是如何产生的?”、“阳光穿透海洋的能力怎样?”、“海洋颜色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等海洋问题。然而解释经验现象也并不只是海洋科学理论的目的,许多通常被当作非科学的知识,如神话、巫术、宗教等也能提供解释。在较远古的年代,人类常常采用这样的解释来解释自然现象,甚至到目前也未完全消失。与其它非海洋科学解释相比,海洋科学解释有不同,这种不同首先是由海洋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知识之间的不同而带来的。在一个解释中,如果解释的前提不是科学的,它包含如“神”、“活力”、“道”等一些没有经验内容或难以为经验所检验的概念所组成的知识,那它显然就不会是海洋科学解释。通常把存在于各种海洋科学解释中的一般特性称为解释形式,海洋科学解释形式可能有多种,最典型的海洋科学解释形式是演演绎解释,亨普尔曾认为只有符合这种形式的解释才是科学解释。

演绎解释过程的陈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解释陈述;另一部分是被解释陈述。如“海水是咸的”、“木块浮于水”等就是被解释陈述。而解释陈述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一个或多个普遍性的规律或科学理论组成,它们通常由一些全称陈述表达,如“浮力定律”、“如果固体不溶于液体,那么固体会浮于比它密度大的液体之上”等就是如此。在演绎解释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的解释陈述。在科学解释中,这些普遍性的解释陈述通常就是科学理论。根据这种解释形式,如果不涉及一个普遍性的理论,就不能做出一个科学解释,反过来,如果要科学地解释经验现象,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获得一个或一些普遍性的科学理论。一般来说,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获得科学理论是最关键的,科学的演绎解释形式再一次表明了这一点,它反过来也说明这种解释形式适应通常的科学观念。总体来看,演绎解释是一种典型的解释形式,它反映了科学或科学研究的某些一般特性。

2 海洋科学哲学主要问题

海洋科学哲学主要问题有两方面来规范:一是海洋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受到哲学基本问题域的限定;同时海洋科学哲学是对海洋科学这一特定领域、特定学科的哲学反思,它的主要问题大多是各个科学哲学家研究最多、激烈争论的问题,也是来源海洋科学理论和海洋科学实践中最普遍的问题。简括之,主要是:海洋科学发现的模式、海洋科学发展模式、海洋科学理论的评价、海洋科学与非海洋科学分界等等。

(1)海洋科学发现的模式。海洋科学发现发端于海洋问题,海洋问题是海洋科学家对新的观察或实验与旧海洋理论之间矛盾的觉察。假说是海洋科学家从经验资料逆推出来以尽可能解释其拥有的全部资料,通过类比和本体论,某些想法表达出来。如发展为似然的、结构完整的假说。假说通过演绎接受检验,然后被修改,精练、改进和完善,然后再接受检验,在获得更多的阳性证据的归纳支持后,它发展为海洋科学的定律或海洋理论,这就成为海洋科学家完成了一项海洋科学的发现。

海洋科学发现是海洋科学的心搏,没有海洋科学发现,就没有海洋科学的生命。把海洋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是海洋科学的反思和自我意识的海洋科学哲学,理应更加重视海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研究。海洋科学之星对海洋科学发现的探索,就是寻求海洋科学发现活动规律。这一规律性即为海洋科学发现模式。

(2)海洋科学发展模式。海洋科学发展模式是海洋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西方科学哲学史上先后出现了众多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如逻辑实证主义的“线性累积模式”,波普尔的“不断革命说”,库恩的“范式变革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劳丹的“合理性的网状模式”以及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模式”理论,等等。随着时空背景条件的变化,以上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解释就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什么是21世纪海洋科学发展模式?海洋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海洋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内在机理的完整描述。一个好的海洋科学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对海洋科学发展规律作出深刻说明,而且能够合理解释海洋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夏佩尔:“科学的发展不仅在于改变对自然的基本观点,而且在于改变对科学的描述语言;改变有关被这样的描述和分类的自然的问题本身;改变衡量这些问题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的标准;改变探讨这些问题的方法;改变衡量这些问题的合适的解答(解释)的标准以及衡量什么是这些问题的可以接受的解答、包括什么是证明或否定所提出答案的证据的标准;甚至改变对科学目标的看法。”2可见夏佩尔坚持了客观主义、理性主义和进步主义,既避免了相对主义,同时坚定地反对了绝对主义。

海洋“科学---价值”模式,从根本上说是指衡量海洋科学是否进步的标准,在于海洋科学是否朝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海洋科学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其全部价值的相互协调和全面增值,且不产生负面影响。3这种海洋“科学---价值”模式主张从海洋科学进步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角度阐明海洋科学及其价值的创造,关注海洋科学知识创新与人文价值的关系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这一模式提供的评价海洋科学进步的标准显得过于苛刻,因为人们很难将人类的价值目标从各种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目标中抽取出来作为海洋科学进步与海洋发展的标准。时至今日,海洋科学发展问题仍然是海洋科学哲学的哲学议题。

(3)海洋科学理论的评价。在海洋科学史上,对于同一个海洋科学问题往往会有多种不同的解答,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海洋理论。对于这些不同的海洋理论,我们必须作出评判,判定哪一种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而评判就得有标准。由此可见,海洋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因为需要在众多海洋理论中作出合理的选择,从而促进海洋知识的成长及海洋科学的进步。通常海洋科学定义为真的海洋知识,从而在评价海洋科学理论时,把真理标准看成是终极的评价标准。但是海洋科学理论除了真的属性外,还有其他的属性例如价值属性、美学属性。允许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海洋科学理论。真理标准虽是评价海洋科学理论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评价海洋科学理论还有价值标准、美学标准。

(4)海洋科学与非海洋科学分界。海洋科学与非海洋科学的分界问题是海洋科学哲学的焦点问题(基本问题)。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确实可靠性”标准:“科学通过其原理的确实可靠性而与意见、迷信区分开来。”这一标准是当时时代的要求,是人类早期历史阶段的真理观,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广泛接受。在科学哲学史上科学分界标准经历了从确定到模糊、从绝对到相对、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媲变过程;随着海洋科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及人类海洋科学观的变革而变化。非科学不一定是伪科学,哲学、逻辑、宗教等学科不是科学,但也不是伪科学,海洋科学必须具备可检验性,亦即可从命题中演绎出至少一个可以和观察、实验结果相比较的推断,可检验性一定具有可重复性,不同的划分标准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科学现象认识的不同角度,由于海洋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也在深入,海洋科学的划界也许是一个恒远的议题。

3 海洋科学哲学的海洋文化取向

海洋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海洋科学,因而海洋科学文化也是它的研究领域,是人类对海洋科学的一种哲学反思,其反思过程亦即海洋科学文化的产生过程,海洋科学哲学的研究过程:从‘实证原则’‘证伪主义’‘约定主义’‘语言学转向’‘历史主义’‘科学无政府主义’等等,体现了海洋科学哲学文化取向,注重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认为实证主义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反科学实在论。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在进行了社会---历史的转向后,又进行了文化转向,海洋文化转向是海洋科学史,海洋科学知识社会学及海洋科学哲学研究的共同取向。从海洋知识论到海洋文化论,是海洋科学哲学文化取向的转变。传统角度上的海洋科学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海洋知识论哲学,它将海洋科学看作是一种海洋知识体系,井将所有的海洋学术研究归结为“海洋科学知识’,海洋文化论哲学将海洋科学看作为一种海洋文化,注重的是创造海洋科学文化的人,将海洋人才看作是海洋科学文化之根。为此,从海洋知识论转向海洋文化论将成为海洋科学哲学范式的重要转型,进而生成一种新的海洋科学哲学范式,即海洋科学文化哲学。海洋科学文化哲学的着眼点不再从逻辑出发,为海洋科学去构造一个又一个的逻辑体系,相反,它试图真正把握海洋科学历史和现实的实际过程,探究在历史上究竟有什么样的海洋文化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在促使或推进海洋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现实中又有什么样的海洋文化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在推动着海洋科学的变化和变革。另一方面,海洋科学文化哲学不再仅仅锁定在海洋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逻辑范畴,相反,它更关注整个海洋科学发现和创造过程的人的因素和海洋文化因素,在它那里,整个海洋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海洋文化过程,不仅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更重要的还涉及本体论,即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人。只有透彻地理解人(创造者)及其所蕴含和展现的全部的人性和文化,才能深刻地把握海洋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精髓才能真正起到海洋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作用。海洋科学文化哲学也是一种新型的海洋文化哲学,肩负着海洋文化哲学的使命。这种使命就是,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海洋文化,为新时代树立一种新的海洋文化观,从而真正引领海洋文化的进步。事实上,海洋科学文化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肩负起这种使命而开辟的。

对海洋科学哲学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反思的结果是海洋文化哲学的转向,在21世纪海洋文化哲学作为思维方式将成为一种主导的哲学意识形态。从海洋科学哲学到海洋文化哲学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身本质认识的发展。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认识使海洋文化哲学作为新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超越海洋科学哲学而成为当代海洋哲学观的现实。“对人的精神的理解,必须植根于对人的需要的分析之上”显然,海洋科学哲学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对情感与意志等精神性因素是无能为力的,而海洋文化哲学对人类精神、情感和意志的特别关注及对海洋科学哲学的批判自然就成为满足人类需要新发展的意识形态,如果把思维方式看成是哲学的本质,那么19世纪、20世纪就是作为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的海洋科学哲学的世纪,而从海洋科学哲学到海洋文化哲学的转向则使得21世纪必然是作为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的海洋文化哲学的世纪。海洋科学哲学取向海洋文化要取得迅速发展,关键是不可限制于海洋科学哲学划定的实证方法,同时也不可局限于科学哲学所采取的思辨方法;海洋科学哲学取向海洋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拓展海洋科学哲学的研究取向,应该发展出独特的方法与方法论;这是海洋科学哲学取向海洋文化哲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Rome Harry,The Philosophies of Sci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1.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毕业生;就业率

一、概述

一个专业是否值得建设,主要看这个专业是否有市场,即学生和家长是否愿意报考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简单地说,一个好的专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专业,就是学生招得来,毕业生分得出去的专业。这个专业,也就是社会急需的专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专业。也只有这样的专业,才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能建好一些好的专业,也是一所大学生存的基础。一所大学具体办什么样的专业,除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外,又受这所大学的历史、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决定。所以,为了提高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为了提高一所大学的社会竞争力,这所大学就该办社会最急需的专业,办自己最有特色的专业,办自己最有优势的专业。只有这样,这所大学才会立于大学之林而处于不败之地,并经久不衰。但是,大学建设一个专业,及大学停止一个专业的招生,都将涉及到大量教师和教学资源的配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该所大学都是一件大事,并不是说建设就能建设,说停就能停的,事。所以,一旦一个专业在一个大学已经存在,总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到万不得已,随便地取消一个专业是不可取的。一个专业建设后,这个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及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又强烈地受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影响。所以,一个适于社会发展的专业,或一个有潜力的专业,为了提高其生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进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二、社会的发展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

21世纪是大家公认的海洋世纪。人类发展至今,主要从事大陆的开发和利用,而占地球大部分表而积的海洋,除人类对其有限表面的开发利用(如航运和渔业捕捞及养殖)外,人类对大洋及深海知之甚少。其实,就算渔业和养殖,也只是在大陆周边的极其有限区域里进行。人类数量的剧增,大陆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加速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有关海洋科学专业方面的人才。只有贮备大量海洋科学方面的人才,才能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将来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占得先机。

中国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海域广阔,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一。虽然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当低。所以,21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中国的任务比其他国家更急迫。在21世纪或在不久的将来,为了使中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中国必须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学及具有海洋历史的大学,就应该建设海洋科学专业,培养大量的海洋开发和利用人才。

三、当今毕业生就业对海洋科学的影响

虽然大家公认21世纪为海洋世纪,也深知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学科为一个未来学科,海洋专业,是一个未来专业。受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历史的影响,海洋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仍为一个潜在市场。要把这个潜在市场转变为现实的市场,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就造成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真正从事海洋科学相关专业工作的仍不多。但是,我们从事海洋科学的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的确是海洋世纪;大规模、大范围地进行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真正的海洋世纪的到来,不是等来的,而需要我们投入大景的时间和精力。这其中,大量的海洋学科人才的培养,是真正海洋世纪到来的前提。我们必须清楚地解决这样一个矛盾:没有大量的海洋学科的人才,海洋学科就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目前海洋学科发展的现状,又不可能消化大量的已有海洋学科方面的人才,即不可能给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大量合适的岗位。解决的办法是,为了将中国这个海洋大国转变成海洋强国,大力培养海洋科学方面的人才;同时,通过海洋专业课程的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增强海洋科学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四、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海洋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虽然某一个涉海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并不太多,但涉海行业涉及面广。就目前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量的涉海工作岗位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时,就必须考虑这个现实,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面。目前社会能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所以,在进行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时,就应加强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主要的基础课程教学。

本科毕业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研究生。高中以前的学习,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而研究生学习,除进行一定的知识传授外,主要是进行知识生产,也是一种职业训练。本科教育,介于高中和研究教育之间,既要兼顾基础教育,同时也必须进行职业教育,为毕业生直接就业服务。虽然加强基础教育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但仅有基础知识,而缺乏较具体的实践能力,就将增大单位或企业的用人成本。这可能就是一些单位要求就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原因。所以,为了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而,又能尽可能地降低单位和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对海洋科学专业进行分方向培养,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通过学习海洋科学不同方向块的相关课程,能使学生掌握较为具体的专业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海洋科学专业分为不同的方向块,也能减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撞车,便于毕业生就业分流。

五、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改革。对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本科),创建于1999年。广东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所以,在广东海洋大学创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是学校发展的必然。凶为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是在原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的基础上逐步建设的。所以,该专业创建之初,具有浓厚的水产养殖特色。当然,由于是以原水产养殖系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基础组建,也就决定了其主要以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为专业的基础。由于创建之初的课程设置,水产养殖的特色太浓,造成一定的就业困难:和水产养殖毕业生来比,具体的养殖技术学得较少,养殖能力稍有欠缺。找与养殖有关的单位或企业就业,竞争力就肯定比水产养殖的毕业生差。而和纯粹的生物科学或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比,水产养殖的特色太浓,水产养殖方面的教学内容占了较大比例,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教学内容肯定受到挤压,毕业生就业时,和海洋科学或生物科学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也较弱。所以,本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初次就业率(当年9月之前统计的就业率)仅为44.93%,总体就业率(当年12月之前统计的就业率)也仅为86.96%。为了提高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我们自2001年开始,逐步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系列改革。

通过改革,我们规范和加强了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教育,拟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我们将海洋科学专业分为海洋生物科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方向块。

通过改革,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初次就业率,从最初(2003年)的44.93%,提高至2006年的86.57%;总体就业率,从最初(2003年)的86.96%,提高至2006年的95.45%;初次就业率和总体就业率均走上了正轨。详细初次就业率见表1,总体就业率见表2。

六、学科今后的发展及改革方向

社会是发展的,学科是发展的,专业也应该随之发展。在今后对海洋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主要考虑社会的发展、本校的历史、已形成的特色等三个方面。

大学,最终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的。一个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不能为人类进步服务的大学,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学。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也必须为社会服务。不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将是没有前途的专业。社会在变化,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个学科或专业,要能跟上社会,就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及时改进自己专业的课程设置,服从已变化的社会需求。服务社会,服务于人类进步,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也是学科和专业存在的根本。

但是,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就具有不同的师资和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师资和教学资源,肯定会影响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是一个大学的珍贵资源,充分利用师资和教学资源,就能培养出有自己特色的毕业生。同时,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优势,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烈的广告效应,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所以,根据不同的历史,适当调整自己所建设的海洋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意义。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 STS教育理念 科学素养改革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是通过海洋调查的科学活动,获取海洋环境要素资料,揭示并阐明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设、航海安全保证、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预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随着世界海洋科技的空前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极大丰富了海洋调查领域的内涵和外延。《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作为海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适应现代海洋学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频发的海洋污染灾害事件与日益蓬勃的中国海洋事业,都需要大量了解社会、致力于改善社会问题并能参与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海洋科技人才。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深化STS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意义重大。

1.STS教育理念内涵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重新认识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的专业化、系科化的教育范式,STS教育更侧重于寻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1,2]。STS教育的宗旨是在将技术作为科学与社会的桥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3]。STS教育意在让学生对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及好奇心,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探究过程、科学的概念知识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让学生产生创造力并应用于社会。这同我们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并重的应用型海洋技术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STS教育对于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基于STS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本文从课堂、实验、实践教学三个环节进行探索性改革。

2.课堂教学的改革

STS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努力使学生从哲学、历史、文化和个人的角度去定义科学与技术,学生在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历史观[4]。《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视频等手段,充分展现人类探索、认知海洋的历史文明;结合已有成果,补充海洋学科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典型国际合作调查项目,进行时事案例分析,有侧重、有前瞻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动态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一种先进海洋仪器的问世,都带来海洋理论深刻的革命”。通过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历程的“漫游”,接受科学方法与精神的熏陶,感受科技创新和发明飞速发展的激励,并借鉴科学思维的方法,领受科学新观念的启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引领、启发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3.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实验课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科学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科学概念和技能应用在实际情境中。仪器操作是海洋调查的根本,也是海洋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在以往的仪器使用实验课程中,往往都是教师教授,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实验课教学改革中,深化STS教学理念,将实验课堂模拟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销售平台,通过“仪器经销商”、“安装培训”“售后服务员”等角色的扮演,从仪器工作原理、安装测试、使用方法、后期维护等全方位进行系统介绍。这种情境导入式教学法不但加深了学生理工科知识结构层次,而且深化了人文社科教育内涵,为学生走入社会,更快适应社会角色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

3.2出海实习改革

STS教育理念的真正精神所在即对科学真正的学习是个人在解决其所面对的问题的过程中,对事物的意义所产生主动建构的结果。建构的学习模式是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5,6]。海洋调查出海实习是《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程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最佳平台。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负责为建构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创造并设计学生所要面对的结构不良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探究者的角色。教师则作为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解题方案与步骤,直至问题解决。

为更好地搭建问题情景模式平台,海洋调查出海实习应充分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和社团活动等,在提高实习经费利用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以及对调查结果的期盼度。为完成不同的调查项目,教师拟定项目任务书以及相应的实习经费配比,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任务书,通过实习设计可行性分析讨论后,以一名组织者的身份独立完成海上观测,资料预处理,提取海洋信息,最终形成海上调查报告。实习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设计合理性、操作规范性、经费使用、调查结果准确度等。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面对专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处理诸如车、船的租赁,人员协调及工作环境差等意想不到的棘手问题。这样全方位的自主实习,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加深学生对海洋科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更好地从事海洋研究、海洋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实践教学的改革

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是STS教育产生的现实社会背景。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海洋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新技术的应用对海洋事业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但是,在人们利用先进的技术了解海洋、利用海洋、改造海洋的同时,海洋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海洋资源开发无序,生态环境恶化,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海洋管理工作缺乏统筹,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突出。

4.1实践基地建设

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权益、国土安全、减灾防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与海洋调查与观测密切相关。在海洋环境监测中,进行现场观测的认识实习,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各课程学到的有关海洋的各要素的联合观测过程,以及各要素在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中所起的作用。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连云港海洋监察站、连云港市海洋工程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渔业信息服务与智能检索公共平台、连云港市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部门,拥有国内外最先进、最齐全的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和海洋预报设备。与上述部门协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

4.2学校——社会实践活动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深入STS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调查、模拟决策等鼓励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参与,从而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兼容。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优势,组织多种多样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拜访海事局、海洋与渔业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进入海洋调查仪器销售公司实习,掌握海洋调查相关仪器的发展水平;深入海洋资源利用区(海水养殖区、石油勘探作业区、海盐晾晒区等),了解可能造成海水污染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倾听从业者对政策、制度及需求的声音。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在科学与技术中参与、决策的重要性以及伦理、道德对科技行为的意义;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科学与技术,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对个人、社会和全球发展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

从“地理大发现”到联合科考船,再到立体化海洋监测,人类探索海洋的过程,就是人类自我认知,实现科学、技术、社会大融合的过程,是方法、过程、创造力还为应用的综合体现。我们在《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程中要深入STS教育理念,力争在传授海洋科学知识,增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透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培养了解社会、致力改善社会并能参与海洋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4,81,229.

[2]蔡铁权.STS教育和科学教育改革[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2):109-114.

[3]许洁.STS教学对学生形成科学、技术、社会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

[4]吕康社,王欣.新课程理念下开展STSE教育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2):45-46.

[5]黄健敏,江永春.大学普通科学教育中STS课程的设置[J].宜宾学院学报,2004,(7):78-79.

[6]殷登祥.从STS视角看技术预见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科学,2003,(4).

上一篇:遥感知识范文 下一篇:农业机械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