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1 17:12:17

遥感知识

遥感知识范文第1篇

1.1教材与教案

遥感课程的教材较多,其中《遥感导论》在内容上着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条理清楚,阐述准确,适合各类专业学生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概论》内容安排合理,重视遥感科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两部教材可结合使用,保证遥感知识的全面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统一制定一本教材,其他教材作为参考教材推荐给学生,同时将一些专业的遥感资讯网站推荐给学生,以便学生自学使用。教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补充教材以外最新的遥感前沿信息,并根据学生的专业补充遥感技术在该专业中的应用案例。动态更新的教案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材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随着互联网资讯的飞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材与教案,也会及时的推荐专业的资讯平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后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2教学内容

本科生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应用遥感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包括:遥感概论、遥感的物理基础、遥感技术原理及特点、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遥感应用和3S技术应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尽量使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数据案例进行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包括: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遥感图像基本处理技术、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以及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的应用实践。同样的,在实践教学部分,也是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尽量使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数据;在实验环节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同学设计与专业应用有关的实验步骤,争取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完整的进行一个与专业相关的遥感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3教学方法

传统的遥感教学主要着重于课本的理论教学并辅以相应知识环节的操作练习,实践教学各环节主要对应理论知识点进行独立练习,缺乏系统完整的应用实践,更没有联系学生专业,做到与实践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应用遥感课程更注重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实践,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理论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堂上以理论讲述结合实例讲解为主;重点问题以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利用互联网资讯平台进行查阅思考,再在课堂上以讨论提问的形式将课外查阅信息和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并增加遥感知识在其专业应用的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设计不同的实例应用操作,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遥感应用实例中进行遥感软件操作、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以及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等练习。学习遥感技术的同时也学习了一个遥感应用项目是如何实现的。这样结合学生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为毕业设计或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

2遥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1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

遥感的基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遥感图像基本处理技术、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以及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等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这一部分教学是不区分专业的,也是遥感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只是考虑到实践教学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完整的应用实例操作练习,因此在基础应用练习中所使用的数据会根据不同的学生专业有一定的针对性,也保证后续操作练习的连贯性。

2.2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遥感的专业应用能力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遥感基础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的遥感应用能力,也是遥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提升。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遥感在其专业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理解遥感知识在其专业中的位置;也通过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学习遥感在其专业中的应用案例,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对遥感应用的专业认知;同时在学生课外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遥感在其专业中应用案例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或改进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教学部分,会在遥感基础应用操作练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课外学习的反馈,制定对不同专业学生有针对性的遥感应用实例操作练习。如水土保持专业的基于遥感技术的水土流失监测,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绿地遥感调查分类,环境科学专业的水域分布变化监测,土地管理专业的土地详查及土地资源动态监测,草学专业的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与估产等应用案例。通过针对性的遥感应用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遥感应用的动手能力。

3结语

通过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参与考核的教学过程,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改变了很多学生应试学习的知识无用论。而针对学生不同专业动态更新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也督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充遥感应用的知识面,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遥感学科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遥感应用人才。

遥感知识范文第2篇

一、利用遥感影像图形象、直观、真实的特点,设置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地理教学往往借助图像设置情境,提出逐层深入的问题达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的目的。遥感影像图较普通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真实的特点,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力,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世界有哪些陆地自然带,知道了每个自然带的代表景观是植被,且以植被的名称作为自然带的名称的知识,但没有看过每个自然带真实的植被景观影像。上课伊始,我给出非洲大陆不同季节影像对比图(下页图1),提出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你认为图上绿色和黄色反映的是什么?绿色深浅的不同可能意味着什么?

问题2:你认为哪张图代表非洲大陆1月景观图,哪张图代表7月景观图?说出判断的理由。

问题3:你觉得非洲大陆的这种景观变化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影响因素可能是什么?

问题4:如果从非洲大陆继续向南北方向走,这种规律还存在吗?

问题1用于指导学生掌握从遥感影像图上提取信息的角度并提取信息。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提取出的信息解决问题2,旨在感受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加深对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的理解。问题3用于引导学生发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存在,认识到景观变化的递变性而非突变性,初步推测影响因素。挑战型问题4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验证的欲望,引领着学生将视角扩展到亚欧大陆西岸更广阔的空间去验证规律,从而形成对该规律全面的认识和提升,感受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性的特点。

二、利用遥感影像图空间尺度大、覆盖地域范围广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澄清学生以往的模糊认识

地域分异规律的大尺度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虽然我们可以借助到不同地域旅游的经历去感知,但如果只站在地表,很难全面地观察。以往我们都是借助教材上的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配合每种自然带的近景景观图片,按照“感受景观的差异—说出景观变化的规律—推测影响景观变化的因素”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学生虽然也能获得知识,但毕竟未看到每个自然带的真实景观情境,对知识的理解也就不深刻。遥感影像图就像将学生带到了高空,将3种地域分异规律直观、全面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看到了教材上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所呈现不了的真实自然景观的递变,感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给学生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图2展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遥感影像图还澄清了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第一,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往往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各自然带是人为划分的,因为图上带与带间有明确的界限,学生就理解为景观在实际地表也有明显的分界线。遥感影像图向学生呈现了真实的自然景观的递变,改变了学生这一错误认识。第二,对于山地垂直自然带,以往教师往往直接借助山地垂直自然带剖面图(图3)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是:首先,学生不知道这张剖面图是怎么来的;其次,学生大多误以为山地自然带中的每个自然带呈带状延伸,而不是环状,对带与带之间的同心圆关系也不清楚。山地垂直自然带遥感影像图(图4)更正了上述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学时将图3与图4上下放置,即将两图的指向标形成一致的对应关系,再在影像图上加上剖面线,学生就明白了山体垂直自然带剖面图是怎么得来的。

基于遥感可以大范围观测的特征,我们可以运用其影像图让学生看到一些地理要素的宏观分布,甚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区域性的过程。如利用草原和森林火灾监测、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的监测影像辅助讲授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影像分析。

三、运用遥感影像图可以进行“遥远的感知”的特点,传递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剖面线法

剖面图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图像之一,主要用于研究某种地理事物,如地形、地质、植被等,在某一方向上的分布、变化情况,推导分布规律和成因,因此,剖面线法也就成为了地理学科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

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带领学生看过很多剖面图,但却很少能将地理事物在地表的实际分布、变化情况与剖面图一一对应起来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剖面图到底是怎样画出来的,所以,剖面图的判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显然,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手中没有能够带领学生从高空俯视研究区域的图像,学生因为没有表象的支撑,没有经历由表象转化成图像的过程,因而对枯燥的图像不理解,不能做出正确的判读。

本课中我运用遥感影像图可以对研究区域全方位进行“遥远的感知”,在让学生切身感受、探究、提炼出了3种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同时,自始至终、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渗透并传递着剖面线法,将实际景观图与剖面图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成功地实现了“图—图”转化,让学生经历了“教师教—体会—自主提出研究方法—反思研究过程”的过程。

如在研究前两种规律(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时,教师采用带领学生借助剖面线法进行研究,学生体会,而在研究山地垂直地域规律时,教师呈现给学生山地垂直自然带影像图(图4)时提出:“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发现山地景观在垂直方向上有无规律”。学生此时回忆前面的学习经历,自主想到用剖面线法去研究。全课最后,教师在进行全课总结、提升时再次提出:“我们是如何发现三个规律的”,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强化研究方法,并总结该研究方法适用的研究对象。

四、运用遥感影像图便于更新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知识的价值

遥感影像图较普通地图的差别点之一在于可以及时更新,因此可以动态反映一个地区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区域植被的变化、湖泊面积的变化、三角洲范围的变化、城市的发展等,让学生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地理事物进行综合感受,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事物。

如针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这一内容,非洲大陆不同季节影像对比图告诉学生:无论什么季节,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性都是存在的,这样便将时空两个维度结合在了一起,这正是地理学科研究问题的两个视角。全课最后,我呈现给学生科尔沁草原沙化前后的遥感影像图、文字资料,以及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图,引导学生分析科尔沁草原土地荒漠 化的人为原因、危害,并利用本节课所学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被触目惊心的景象打动,提出了退耕还牧的措施,更认识到了由于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人类活动必须因地制宜这一地理学核心观念,这就是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

除此之外,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还可以综合反映区域许多自然、人文信息,如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城市等,我们可据此引导学生找出要素间的联系,进行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让学生体会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学科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遥感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遥感图像;师范地理;教学;应用

师范地理知识面广、理论知识多,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难度较大。不过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下,各种教学手段及工具不断应用于教学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尤其遥感图像涵盖很多地理知识,并能将地理要素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应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大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遥感图像在师范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遥感图像与文字相比具有形象、直观特点,将其应用于地理教学,可获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仍应遵守一定原则:首先,遵循教学规律,服务教学原则。教师应用遥感图像开展师范地理教学时,应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图像时应明确目的,准确把握展示图像的时机和方法,借助图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其次,注重相互配合,联系文字原则。师范地理教学活动中,不能过分依赖遥感图像,应结合地理知识点实际,注重文字的运用,使图像与文字相互配合。例如,对遥感图像配以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遥感图像,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点。最后,课内外相结合,注重实践原则。师范地理教学实践中,遥感图像的应用并非只局限在课堂上的辅助教学,在地理实践中仍可应用遥感图像,尤其在研判土地、水文、地貌结构中遥感图像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遥感图像的应用中,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遥感图像在师范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遥感图像作为师范地理教学的工具之一,为使其优势充分体现,实现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师范地理教学中应用遥感图像,除遵守一定原则外,还应结合学生认知特地、地理知识规律,积极寻找针对性教学策略。

(一)增加学生感知体验

遥感图像与地图尽管存在一定联系,但仍存在较大差异,遥感图像注重地理要素的立体呈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分析图像的意识,要求学生由立体图像向地理知识的转化,以促进学生理解与吸收地理知识,因此,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视频,向学生立体的呈现地理要素,尤其从不同角度呈现地理要素,最大限度的将地理要素的特征清晰的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联想生活实际,促使其凭借生活经验,构建地理事物与地图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立体呈现地理景观,扩大学生感知体验,帮助学生构建图像概念思维模式模型,从而能否自觉的运用所学,从遥感图像中获取知识。

(二)鼓励学生实地考察

遥感图像是地理各构成元素的立体、宏观呈现,因此,学生仅从教材中很难获得地理事物的研判经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的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要求走出课堂,借助实际体验实现对不同波段、时相、区域遥感图像的分析与判读,分析遥感图像的特点、地理事物呈现规律,以及与实际地理元素的差异,使学生能否举一反三,掌握遥感图像判读要点。同时,通过实地考察,要求学生分项学习经验与感悟,勇于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彼此间相互学习,寻找到遥感图像与地理知识的契合点,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更加深刻、全面的掌握地理知识。

(三)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师范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参与到地理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更加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应注重利用遥感图像,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学习的成就感。一方面,认真筛选教学所用的遥感图像,要求遥感图像在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的同时,更加具有代表性。为学生展示遥感图像时,注重设置一些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善于自己设置问题,多问自己为什么。另一方面,为防止挫伤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吸引学生。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抓住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及技巧,从遥感图像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培养学生读懂遥感图像的同时,提高学生利用遥感图像自主探索意识。

三、总结

师范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遥感图像应用的重要性,认真分析遥感图像应用中应遵守的原则,并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最佳的应用策略,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雷笑笑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美蓉.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高中地理遥感图像辅助教学有效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韩倩倩.基于遥感图像的地貌教学辅助方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遥感知识范文第4篇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③2013年4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身后挂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4月20日11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去3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清楚地辨识建筑物、道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科研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滑坡物大小、滑坡的土方量等;发现潜在的山体垮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⑤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遥感地球所陈良富研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PM2.5数值。而霾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治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更全面宏观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应用遥感技术,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希腊考古学家在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373年毁于地震的古城“Hekike”;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沙覆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______________等方面广泛应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13日)

【阅读训练】

1.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3.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有何作用?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遥感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贵州省;遥感课程;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23-03

Study on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Remote Sensing based on Characteristic Key Subjects in Guizhou//LI Song, DENG Baokun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a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remote sensing to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of Characteristic Key Subjects in Guizhou from both contents and methodology, aimed at those who are not major in remote sensing. Integrated subject orientation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and educ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developed a 2+1 remote sensing teaching modes for aspects includ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 views. Here 1 was the aim of educ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2 means that teaching of remote sensing which could be developed from views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views. Consequentially,integrated use of multi-approach based on multimedia and multi-method coul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obviously. Finally, we gained experience in the practices of teaching.

Key words Guizhou; remote sensing; teaching; applied talents

遥感出现了“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的趋势[1]。随着数理统计、计算机和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遥感作为空间信息科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已经成了各部门、各领域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并在数字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来,遥感也成了一个热门甚至时髦的词汇,从专业领域进入人民大众的视野,遥感课程也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综合整合多种资源的基础上,从2013年7月1日到2015年底,利用优于1 m分辨率的多源遥感影像,利用以遥感为基础支撑的中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调查地形地貌、植被、水域、荒漠及裸地、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地理空间等,查清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现状和空间分布,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探讨面向贵州师范学院的贵州省环境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的、针对非遥感专业的遥感课程教学及考核现状和改革方法。

1 遥感课程现状

遥感是一种以物理方法、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中国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由于遥感应用需求的增长,在武汉大学率先开设遥感专业后,越来越多高校纷纷开设遥感专业,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在没有开设遥感专业的学校,遥感也成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用重要的地位。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习难度大。

遥感学科性质和课程特征显著影响遥感课程教学方法。关于遥感是科学还是技术的争论,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认识。著名遥感学者、中国科学院李小文院士更倾向于将遥感界定为一门科学[3]。李德仁院士则更多地倾向于将遥感定义为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4]。

本文认为,遥感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技术课程,并采用2+1模式进行遥感课程教学设计。其中,“1”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2”是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教学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教学还需要围绕遥感的技术性特征。第一阶段安排36个学时进行理论教学。

第二阶段安排18个课时,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遥感软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第二阶段主要以上机和实践课程形式开设,在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实验室完成,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完成教学。

2 遥感课程教学内容

遥感教材比较多,面向21世纪教材《遥感导论》[5]和《遥感概论》[6]作为一个系列,相互补充使用,作为遥感课程教学的优选教材,配合《遥感基础与应用》[7]进行遥感课程教学。

对于遥感机理部分,借鉴《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8]《遥感物理》[9]《遥感原理与应用》[10]《定量遥感理念与算法》[11],适当补充遥感机理教学。遥感前沿性内容主要来自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论文。由于课时的限制,遥感课程以《遥感导论》为指导教材,并开列相关参考书目,由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教学内容包括遥感概述、遥感基本原理、遥感图像处理、遥感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分类、遥感应用。

遥感技术课程以上机和实践课形式开出,在ENVI遥感软件上进行,主要包括相关处理和遥感应用。相关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影像融合、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分类,包括精度验证。

课时分配见表1。

3 教学方法探索

遥感课程教学遵循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技术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应用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等原则,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基础性和开放性相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同时增加一些重要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技术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结合2+1教学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从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课程教学;应用性和前沿性相结合就是应用能力培养注意跟踪前沿性的基础知识。

考核方法主要在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内,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基于基础性、开放性、导向性、验证性、应用性等原则进行考核。基础性就是要考核时以基础知识为主,开放性就是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考法,导向性和应用性就是要能够学以致用。考核综合成绩为期末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的30%包括作业、考勤等方面,70%可以包括笔试和机验。

1)综合式多媒体教学。遥感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为主,结合传统教学方法的综合式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巨大、演示形式丰富多样、图文声光电并茂、动静结合、直观简洁明了的特点,便于学生接受课程教学内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现代化教学方法[12]。实践课程在GIS实验室教学,以ENVI软件为基础,结合遥感理论课程和实验大纲的安排,分专题进行软件操作演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专题学习和软件操作中的问题。

遥感是与计算机相关联的学科,课程教学适合于多媒体教学方法。但是多媒体教学方法常常局限于“以课件为中心,教师充当播音员甚至放映员”,这种“照屏宣科”变成现代版的“照本宣科”[13],容易导致师生互动失调、极大降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4]。因此,在课程准备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做到幻灯片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应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手段方面,必要时应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注意教学方法多样化,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遥感机理部分的辐射传输原理,属于补充内容,难度较大,但有助于学生理解遥感机理。课程教学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空间抽象思维,必要时结合教具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缺陷,结合板书解析辐射传输过程,对增强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以暗目标法(或暗像元法)为例,讲解相对辐射校正以及基于ENVI平台的辐射校正过程。并结合喀斯特地区地形起伏较大的特点,在辐射校正的基础上进行地形辐射校正教学。

2)启发式教学。与传统“填鸭式”教学相比,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可以作为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有效捕捉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应进行问题设计,通过必要的师生问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利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平时作业考核指标,给学生预留问题,通过图书资料和网络查询,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性的遥感知识。

如在针对热红外遥感内容的教学中,分别引入美国对中国的限制以及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的话题,通过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红外遥感教学效果:为什么美国会如此限制中国在遥感尤其是热红外遥感方面的发展?东北大小兴安岭发生了火灾,在当地尚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什么北京反而会知晓并电话告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3)项目式教学。大多数教学方法都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项目式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主动吸取知识的热情。结合科研项目,在教师进行项目分解的前提下,学生结合项目方案,通过知识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遥感知识的掌握,在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学生的被动学习可以有效转化为主动学习。

遥感是完成第一次地理国情项目的基本前提。在遥感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进入项目组后,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盲点,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在地理国情普查项目中,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室内作业,以及必要的外业验证,所利用的知识点是遥感目视解译。遥感解译需要大量的先验知识储备,由于课时的限制,课程教学的目视解译内容不足以支撑项目的完成。所以,项目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只限于图斑界限的提取。但是,参加项目的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主动认识各种地物类型的遥感解译标志,尽量争取外业任务。

几何校正部分,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几何畸变的来源及相应的校正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正模型教学。校正模型的学习主要包括二维和三维的几何校正。在相对高差不大于1000 m的情况下[15],针对一般的应用目的,可以忽略高程对几何畸变的影响,采用二维几何校正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应精讲的内容。由于课时限制,教学重点是多项式几何校正。不能忽略高程影响时需要使用三维几何校正的方法,在多项式二维几何校正的基础上讲解有理函数模型,归纳有理函数的一般模型。学生在实际应用任务过程中加深对二维和三维几何校正的理解。

4 结束语

遥感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遥感和GIS专业的教学,除了遥感导论课程外,有专门的定量遥感、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图像处理等课程,理论和实践课时都比较充足。对于非遥感专业背景下的贵州省环境特色重点学科中的遥感课程建设,在有限课时内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和数理基础都比较差,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难度控制,实际教学课时也会明显大于教学大纲的控制学时。在此基础上,教学科研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学习遥感知识,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结合科研项目的教学方法目的性太强,知识系统性较差,从效果和作用上都不能取代主体教学方法。因此,增开一门遥感导论的补充课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德仁.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变化检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8(S1):7-12.

[2]朱旭龙,张占睦.遥感图像获取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

[3]李小文.定量遥感的发展与创新[J].河南大学学报,

2005,35(4):49-56.

[4]李德仁.浅论21世纪遥感与GIS的发展[J].东北测绘,

2002,25(4):3-5.

[5]梅安新,彭望,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彭望,白振平,刘湘南,等.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邓良基.遥感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8]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徐希孺.遥感物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李小文,刘素红.遥感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1]梁顺林,李小文,王锦地.定量遥感理念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2]阎波杰.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6):4-6.

[13]王行风.《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及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2006:52-53.

[14]陈优良,徐昌荣,陈淑婷.GIS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教学改革与探讨,2010,8(1):151-153.

[15]李松.滑坡信息遥感识别和空间分析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基金项目:贵州教育厅项目(13GH069);乌当科技局项目(〔2012〕乌科技合同字第48号);贵州科技厅项目(J20112048)。

遥感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遥感课程;高职学院;教学改革;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60-03

遥感是现代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作为信息采集与信息更新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已经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部门以及经济领域的很多行业之中,并在新兴的全球性的“数字地球”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遥感技术与应用教学 ,提高学生遥感技术应用水平,是测绘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这个教学目的,结合我校地学类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 ,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实验 ,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 教材分析选择:多种教材的结合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课,与本科学生相比,他们的就业方向对理论的学习要求较低,学习中的重点是实际技能的培养与掌握及应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与《遥感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特点,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基本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遥感原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遥感解译的基本方法及其在测绘、地理、土地、地质和农业、交通等领域的具体应用,通过初步的上机实习,使学生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操作并能够完成简单的基本应用。

本课程以前一直使用《遥感概论》作为遥感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材,这部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层次安排合理,概念清晰易懂,实验内容以目视解译为基础,易于开展,但是,部分内容老化,跟不上遥感技术的发展;而《遥感导论》是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技术原理较多,对于初次接触遥感的高职生而言,有些内容显得过深,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遥感概论》的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入门的内容,从地物反射波谱特征入手,逐步开展遥感目视解译,地物判读标志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遥感导论》的相关内容,这样既可保证学生对遥感有全面的掌握,又可在需要加强的重点内容上有所侧重。《遥感原理、方法、应用》、《遥感获取与分析》 这两本书中包含了较多的遥感应用实例,但是《遥感原理、方法、应用》为本科生教学用书,对于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说,内容过于深奥,不易理解。《遥感获取与分析》过于偏重遥感数据的几何处理,而且遥感应用部分内容较少。基于上述考虑,《遥感技术与应用》课程没有指定教材,而是将相关的书籍作为参考用书向学生推荐,由学生自主决定选择购买,然后老师结合多种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案的整理

理论教学内容可以分为遥感概述、遥感基本原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解译、遥感应用、3S综合应用。但只讲最基本和必需的,对较深和复杂的内容只做简单介绍,供感兴趣的同学自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课程的整体教学要求,必须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原理的验证,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将实习内容分为两个阶段。

1)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操作。以PCI、ENVI与ERDAS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为主要实习软件,结合具体的遥感数据,讲述遥感图像基本处理技术,包括几何校正、大气校正、几何精校正、投影转换、影像镶嵌、数字图像增强、波段运算、多源遥感数据融合、计算机分类、人机交互式解译等内容。

2) 遥感基本应用。应用前一阶段所掌握的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技术,与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调查等)相结合,完成一个综合的实践性题目。

认真整理教案,对教案的结构,每一节,每句话、每个字都琢磨清楚,分析重点与难点。由于遥感技术更新非常快,因此要跟学生提供一些课下学习的参考资料,参考内容的选择不仅局限于书籍和杂志,一些专业网站已成为遥感教学不可缺少的资源,除此之外,遥感图像是遥感教学中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收集各种影像数据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先后从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下载了一些免费的图像做为练习使用。做好教案后,再做好PPT向同学讲授,特别要增加一些图片和动态演示。

3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应用

具体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如何使其在授课过程中很好地被学生理解掌握并能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选用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 多媒体与黑板等的优势结合去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各行各业,高职院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更新完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众多学科教学的有力的工具。与传统使用的黑板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很多优点,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动态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投影、录音、录像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遥感技术是一门对地观测与获取信息技术,其中具有很多的图像数据和空间地理数据,所以多媒体教学应成为遥感技术与应用教学的重要形式。首先,从人的生理心理学角度分析,图像比语言更容易被人感知,人所接受的外界信息有至少70%是视觉感知的。以图像的形式显示教学信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能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能实现传统教学实现不了的情境、动画、模拟等。其次,方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应用多媒体教学也有很多问题,如果课件的交互性差,则学生“难以消化”;如果多媒体使用太滥,则把握不住学生的思想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利用多媒体与传统黑板等多种教具相结合的教学,地理数据和图像以多媒体展示,重点和难点在黑板上结合学生的学习讲解,对原理结合生产实例展开讲解。这样就能优势互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基本教学方法,适当采用提问和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关注全班学生,注意反馈信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兴奋状态,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境,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启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积极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有“功”。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学生达到“乐学”,必然要使他们有成功感。“求成功”是人类的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使学生感到愉快,成为促使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会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或者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我会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给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对他们抱有一颗宽容慈爱的心。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遥感应用中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与学生关系较大的遥感应用问题和现象,以展示遥感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应用价值,引入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认真组织开展复习、测验、考试、课外活动等。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遥感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遥感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3) 在第一阶段的实习过程中,是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验证,采用演示加练习的方法来教学。老师先对某一个专题结合理论进行演示与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最后老师总结,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一定要结合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的知识能与老师的讲解衔接上,演示时,老师要尽可能收集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具体实例,使学生感到有“味”,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状态,让学生的潜能最大化地激发出来,特别是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学生自己练习过程中,老师结合自身学习的经验教训,去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特别要教会学生尽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 在第二阶段的实习过程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野外实践实习的内容,携带手持GPS、便携式地物光谱仪、短波红外地物光谱仪等遥感仪器,到野外进行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实习,如几何精校正中的地面控制点选取、地物反射率测量、地物目视解译与验证补判等等。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遥感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实践性[1]。

与遥感图象处理与应用的企事业生产单位建立联系,让学生通过顶岗式实习,熟悉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具体工作流程,观察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际生产与自己的课程学习进行结合,增强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实际生产能力。

5) 让比较优秀且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老师的遥感技术与应用的科研课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小题目,成立各个科研小组,各个小组独立的收集相关资料,结合题目进行知识和技能扩展训练,然后进行实验,不断思考总结,老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基本都能取得项目预期的成果。通过这种学习和锻炼,使科研小组成员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养成了良好的科研素质,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有了较高起点。

4 小结

从这几年的教学情况看,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精心计划与认真实施、反馈修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学到了有用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的技能,提高了独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尽快尽好走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勇卫.遥感精解[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76-86.

[2] 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等.遥感概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6-40.

[3] 梅安新,彭望禄,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9-81.

[4] 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3-85.

[5] 孙家柄.遥感原理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73-76.

[6] 张彦丽,潘竞虎.《遥感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师范教育,2008,3(3):53-54.

[7] 徐永明.关于成人教育《遥感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7,31(2):27-31.

[8] 刘仁钊,廖文峰.遥感图像分类应用研究综述[J].地理空间信息,2005,3(5):11-13.

[9] 廖文峰.卫星遥感图像的几何精校正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6(5):86-88.

遥感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实践教学 素质教育 多媒体教学

遥感与摄影测量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能够大面积、快速、周期性地获取地球空间信息,同时克服了传统观测方法只能以离散点的方式进行观测的局限性。遥感与摄影测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水文、测绘、气象、农林、地质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其原理及相关应用课程是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这门技术的首选课程。在认真研究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变化,我认为《遥感与摄影测量技术》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首先,调整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建设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现有的教材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时数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变化,为此我们首先做好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对地籍、测量和区调等各专业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向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咨询,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趋势对课程的要求,了解企业对学生掌握遥感知识的要求,并以此作为确定遥感概论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在遥感教学中淡化了理论教学,强化了概念和实际应用。与传统教材相比作了较大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保留课程数学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将各专业各学科对遥感与摄影测量技术内容的需求,列入教学计划中,并优化各章节的内容,以一个个小项目的形式进行讲授,理论篇幅有较大压缩,相应的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习。

(2)强化概念,注重应用。在每章的前言中,对该章的重要知识点,都从实际问题或经典问题中引出,突出知识点的应用价值,并加强了遥感知识在地质、测量方面具体应用的内容。

(3)增加了遥感软件的内容。现在企业中所涉及的项目对遥感图像要求不只是能够读懂还要求会处理,如几何校正、增强处理等等,因此处理软件的学习不容忽视。而且在今后还要增加相应的学时,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其次,开展项目化教学,在当前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项目化教学被认为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方式改革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模式下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很好的利用这些知识进行生产实践,是现在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1)依托项目制作与项目有关的知识点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渐进式地完善,使课件能根据项目需要控制节奏,便于教师调用及个性化发挥。

(2)开发以项目引导课程进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多方面、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使学生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项目驱使下,自动的参与到教学中,直到理解并完成项目为止。这个过程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发挥网络传递信息的优势,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主动学习找到完成项目的办法,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和老师沟通,学生在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经过动脑动手,最终解决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项目化教学,改变了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推进项目化改革的同时,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及素质教育也不容忽视,因此,在教改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这里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必要的板书可使学生领悟教师的思维过程,抓住要领。适度的定理证明、图例解析,使用黑板粉笔边启发,边演示效果更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取其的长处,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不利因素:一般情况下,概念、定理使用多媒体显示,可节省宝贵的授课时间,但应注意显示速度不可太快,其内容要随讲课节奏自然出现,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课堂提问的思考时间,对于课程中较难理解的概念、定理,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功能。

二、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项目化教学,使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时展开。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模型建立,不仅可学习该专业的有关知识,而且还可了解项目的背景及相关专业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在学期末给学生提供一个校园里的图像解译和几何校正的实践活动,力求使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通过教学改革能够逐步实现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上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一定能把遥感与摄影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王行风.《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及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2006(10):52-53.

遥感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遥感大数据;表达;检索;理解;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C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67-01

1.大数据和遥感大数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据呈现暴涨模式,人们将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不能使用传统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叫做大数据。大数据因为信息含量大,解读困难等原因使得它的价值无法估量。

对地观测技术越来越成熟,遥感技术的信息获取越来越快,使得遥感数据也表现出了大数据的特征,数据的类型越来越复杂,时效性越来越强。虽然遥感信息在不断增加但遥感信息的处理能力却不能同步。遥感大数据内包含对地表的全方位的知识,解读遥感大数据的根本目的是掌握数据后的知识和隐藏的规律。由此可见进行遥感大数据的自动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遥感大数据的自动分析

2.1 遥感大数据的表达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遥感大数据的多元离散特征提取:在大数据的框架下,需要研究多分辨率、多数据源、多时空谱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形成遥感大数据在不同传感器节点的离散、多元特征提取方法。

(2)遥感大数据多元特征的归一化表达:遥感大数据的特征提取需要考虑多元离散特征的融合和降维。特征融合旨在把多元特征统一到同一个区分特征空间中,用数据变换的方式将不同源、不同分辨率的离散特征同化到大数据的应用空间。同时,多元特征的维数分析目的在于将遥感大数据的高维混合特征空间进行维数减少,形成归一化的低维特征节点和数据流形,以提高大数据处理的效率。

2.2 遥感大数据的检索

(1)场景检索服务链的建立:由于遥感图像描述的是地表信息,不存在明确或单一的主题信息,而传感器和成像条件的多样化又导致了遥感图像的多样化,因此,需要在遥感影像语义特征提取、目标识别、场景识别与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遥感数据的特点,建立适合数据类型与用于需求的场景检索服务链,获取不同类型遥感数据所共有的地学知识,为检索多源异质数据提供知识基础。

(2)融入用户感知信息的知识更新方法:相关反馈技术作为一种监督的自主学习方法,是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中提高图像检索性能的重要手段。相关反馈是一种通过用户对检索结果的反馈,把低层次特征与高层语义进行实时关联的机制,其基本思想是:查询时,首先由系统对用户提供查询结果,然后用户反馈给系统其对于结果的满意程度,从而锻炼和提高系统的学习能力以模拟人类的对图像的感知能力,达到高层语义检索的目的。

2.3 遥感大数据的理解

为了实现遥感大数据的场景高层语义信息的高精度提取,在遥感大数据特征提取和数据检索的基础上,应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特征-目标-场景语义建模:为了实现遥感大数据的场景语义理解,克服场景理解中的语义鸿沟问题,需要发展从目标-场景关系模型、特征-视觉词汇-场景模型、特征-目标-场景一体化模型3个方向,研究特征-目标-场景的语义模型。

(2)遥感大数据的场景多元认知:以多源、多尺度等多元特征为输入,以特征-目标-场景语义模型为基础,研究遥感大数据的场景多元认知方法,提供多元化语义知识输出。

2.4 遥感大数据云

遥感云基于云计算技术将各种遥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基于遥感云服务的新型业务应用与服务模式,提供面向公众的遥感资源一体化的地球空间服务。遥感云将各种空天地传感器及其获取的数据资源、数据处理的算法和软件资源以及工作流程等进行整合,利用云计算的分布式特点,将数据资源的存储、处理及传输等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使得用户能快速地获取服务。Opens cloud是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开放式遥感数据处理与服务平台,可以直接利用其虚拟Web桌面进行快速的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GeoSquare利用高效的服务链网络为用户提供输入输出管理工具来构建可视化的服务链模型进行遥感数据处理。

3 遥感大数据挖掘

3.1 遥感大数据挖掘过程

遥感大数据在进行挖掘时一般分为四步。第一,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存储。将从不同传感器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去噪、采样、过滤,将多源数据处理成数据集。第二对数据集进行处理和分析。一般是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分类和分析,观察数据和数据类别之间存在的关系。第三,进行数据的挖掘工作。利用已有的数据处理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寻找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潜在信息以及知识和模式进行挖掘。第四,可视化。将这些挖掘出来的数据知识使用某种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将里面包含的各种潜在知识进行串联整合,这样便于用户对此进行理解和利用。

3.2 遥感大数据和广义遥感大数据的综合挖掘

遥感大数据是地物在遥感成像传感器下的多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的全面反映。一方面,它能与GIS数据等其他空间大数据有较好的互补关系;另一方面,广义的遥感大数据应该包含所有的非接触式的成像数据,这些遥感大数据和广义遥感大数据的综合信息挖掘能揭示更多的地球知识和变化规律。随着智慧城市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推广以及视频架构网的完善,视频监控头作为一种特殊的遥感传感器在城市的智慧安防、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中有大量应用。

但就目前的解读水平来说,是无法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反而是这些数据占据的大量的存储空间,所以我们急需将这些数据转变成知识,需要更先进的信息自动化分析和挖掘技术,需要时空视频数据的挖掘的新理论和新算法。时空分布的视频数据挖掘的目的不是进行简单的数据信息提取而是对信息的区分处理。将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区分,过滤正常行为数据,对可疑数据进行保留,这样就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处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一直是神秘的和复杂的,这就造成了时空数据挖掘工作的难度。所以在进行时空数据挖掘时需要多种数据挖掘方法进行配合,还要利用多种理论进行指导,挖掘的内容主要是对时空分布的视频信息进行行为分析和在时间序列上的事件检测等。

3.3 遥感大数据挖掘的潜在应用

对遥感大数据内并不是只有地球的各种尺度变化,许多信息还是互相关联的,具有潜在的影响。对遥感大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得到很多与遥感不相关的消息。对于夜光和战争的关系就是遥感大数据挖掘现在应用的表现。例如,借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免费公布的相关卫星数据,可以绘制出169个国家的夜光趋势图,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全球夜光波动指数,发现每年夜光波动程度与当年全球发生武装冲突数量的相关度很高,相关系数达到0.7以上。如果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把所有国家按照夜光波动进行分级,夜光波动最大的一类国家,在近20年内发生战争的几率为80%,夜光波动较大或者极大的53个国家中,有30个遭受战争侵扰。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夜光的减少的原因一般是因为此地发生了战争或者是自然灾害,导致百姓流离。

参考文献

[1] 李德仁.遥感大数据自动分析与数据挖掘[J].测绘学报.2014.

[2] 袁德阳,聂娟,邓磊,杨典华,尹川.基于元数据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库集成技术研究与实现[J].测绘科学.2012(03).

遥感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遥感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22-03

遥感作为重要的对地观测技术,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1]。目前,遥感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3S”技术,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遥感具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遥感实践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3]。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遥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遥感概论”课程实用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也越来越强[4]。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指出,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研究方法和技能,同时将“遥感概论”课程作为地理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遥感的目的在于掌握遥感基本原理、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ENVI、ERDAS等)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和专题遥感应用研究,通过遥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借助遥感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5]。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中遥感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遥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改革,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与思路。

一、“遥感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经过几年的“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遥感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理论课教材陈旧

目前国内遥感类教材大多较为陈旧、更新较慢,滞后于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法与日益更新的遥感技术发展相一致,与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相距甚远[6]。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遥感导论”(梅安新等),该教材于2001年出版,之后再无进行修订再版。然而,近年来无论是从多光谱到高光谱,还是从高空间分辨率到高时间分辨率,国内外遥感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遥感技术及应用近年来蓬勃发展,其中以 “十二五”期间实现“百箭百星”计划,年均发射卫星20次左右,以及到2020年左右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而该教材的内容很大部分已不能适用于当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如国外的SPOT 5、QuickBird、Worldview等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国产资源系列、环境系列、高分系列遥感卫星等均未涉及。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由于教务处无法订到该教材,通过征求各方意见,选用武汉大学出版社孙家m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遥感原理与应用》,该教材于2013年6月出版第3版,相比其他教材,其内容上有所更新,加入了遥感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教材过于注重遥感理论知识,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论内容过深,部分内容甚至晦涩难懂,这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无法适用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实验教学课时少,缺乏合适的实验素材

现代遥感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决定遥感课程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步骤[7]。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遥感实验教材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出版的刘慧平等编著的《遥感实习教程》,该实验教材同样存在着知识滞后于遥感技术及遥感数据处理的方法问题。为弥补实验课教材的不合理,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科学出版社邓书斌的《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辅以教学,而由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如SPOT、QuickBird等无法免费获取,无法实现教学过程的数据本地化,学生实验过程中往往出现对所实验地区不熟悉,缺乏研究兴趣,对于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有所欠缺。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9、2011版培养方案中并未单独开设遥感实验课程,2013版培养方案对课程做了一定的调整,加设了遥感概论实验课,将原来54课时的理论课改为38课时的理论课时、16课时的实验课课时。针对课时量的调整,“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也亟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教学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英语水平差,学习主动性不高

由于目前遥感数据及专业软件大多是国外产品,涉及较多计算机及遥感专业英语词汇,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学生由于底子薄,英语水平差等,初次接触英文软件及遥感数据,部分学生内心有对学习英文软件的抵触情绪。而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遥感理论知识准备不足,英文词汇量不够,在实验过程中,只记实验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不能够完全理解实验过程与实验目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影响到他们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了解发现,对于“遥感概论”理论课程,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可以做到认真听课,但做笔记的同学并不多,课后不能及时复习;而针对实验课的练习,也只是课上跟着教师一起做,学生本人并不深入思考,课后不再进行练习,导致掌握不牢固。无法达到学以致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考核机制不科学,与实践相脱节

“遥感概论”课程考核在2009、2011版教学大纲中,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学生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提问、考勤等)×10%+期中测试×20%+期末闭卷考试×70%组成。由于考试形式的限制,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只是临近期末考试前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导致考完即忘,无法深入理解及应用的情况。

二、“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遥感技术在高光谱、高空间分辨率,以及高时效性等各个方面得以长足发展。由于遥感知识和技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进行“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遥感知识的讲授,在使学生了解遥感基本理论与原理的基础上,又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材中没有涉及新知识、新内容,弥补因教材更新较慢而遥感技术发展较快的矛盾与缺陷[8]。

通过网络、新闻、文献资料等各种途径,及时搜集遥感领域新知识、新进展,以及遥感研究的热点问题等,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及时融入相关知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等,拓展学生视野[9]。特别是注重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融入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底子薄、英文水平差等特点,在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适度加入遥感专业英文词汇的方式,实现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水平的目的。针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专业背景,在遥感实践课程设计时,注意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设计如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基于遥感的地质灾害信息识别与提取、基于遥感的土壤制图分析等专题遥感应用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整个专业各课程间的彼此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的再认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衔接[10]。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遥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光、影、字等相结合,学生能够多方位获取知识。对比分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缺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本课程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较为灵活化,主要体现在关键知识或知识体系的框架上,通过板书形式在黑板展示,学生能够掌握学习重点,不至于因过多关注教师演示文稿文件,或演示动画或影片,而忽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易于内容表现,易于实践操作演示等方面的优点,制作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课件,对于需要现场演示的实验或展示的数据,进行多媒体展示。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及时将遥感技术发展相关新闻报道及相关应用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立体化教学的视听感受。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11]。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团队协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缺少必要的互动环节。学生如果听不懂将会挫败自身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遥感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课堂讲授方式的多样性,改变了总是教师一个人讲的局面,适度组织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番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互相查找不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12]。

“3S科技兴趣学习小组”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生组织,于2013年11月成立,其成员涵盖了地理科学专业各年级学生,甚至包括部分已经考入研究生在读的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在读研究生分享学习经验,在职学生讲解实际工作中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引导,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科技学术活动,以“全国GIS技能大赛”为载体,各类科技活动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及科研项目的申报,提升自身能力,开阔自身视野,同时达到影响其他学生,提高整体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革课程考核机制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13版地理科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针对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求,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组成,足以体现学校给予教师对学生更加灵活性的考核方式。本次教学改革将平时成绩分为课堂笔记、课后读书笔记、参与相关科技活动项目、作业、考勤、期中测试等,期末考核试卷出题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全国GIS技能大赛”为主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大赛,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围绕“全国GIS技能大赛”,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以及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具体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进一步促进自身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提高。自2012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遥感组比赛,获得三等奖一次、优胜奖两次,共有20人获得“MapGIS工程师证书”;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科研意识,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各类各级课外科技活动,自2012年至今,遥感方向共获得立项项目有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省级“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5项,校级“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3项。

围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提高学生遥感专业技术应用,结合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认同感,对整个专业的学习形成良好互动效果。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遥感能力的培养,以及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奥勇.《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探究[J].测绘科学,

2007,(5).

[2]潘竟虎,赵军.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理工

高教研究,2008,(1).

[3]芦少春.试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遥感课程教学[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12,(10).

[4]芦少春,孟庆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遥感课程建设

与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5]郑文武.高师地理专业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6]姚高伟,姜蕊.高师遥感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考

试周刊,2011,(50).

[7]林卉,张连蓬,梁亮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

养方案探索与实践研究[J].测绘通报,2015,(12).

[8]李刚,万幼川.遥感应用模型实习创新型实验教学示范

[J].测绘科学,2015,(2).

[9]李刚,万幼川.基于CDIO模式的“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

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示范[J].测绘通报,2015,(1).

[10]那音太.“遥感图像处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11]杜福光,刘晓春,高超.地方院校遥感课程教学模式改

革探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8).

[12]黄妙芬,李九奇,邢旭峰等.基于特色化理念的人才培

养模式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遥感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测绘工作 遥感测绘 措施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030-01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遥感技术就已经步入人们的视野,第一颗由苏联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就是凭借遥感技术而取得成功。截止到目前,遥感技术已谱写了半个世纪的篇章,纵观今天的遥感技术,已经不再应用于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多种应用在航天飞机卫星运转、发射、检测以及环境方面的遥感技术提供更为客观、真实的数据。现阶段,我国测绘工作具体涵盖资源测绘、地质勘测以及环境检测等方面,由于遥感技术的显著性效果,在此行业中被普遍应用。

1 遥感技术发展概况

所谓的遥感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相关设备对遥远的事物进行监测,从而获取信息及感知的有效方式。其中,传感器这项装备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关键的设备。利用传感器自身的传播性能,遥感技术感知附近及地面事物,在经过确定及筛选之后,获得有用的数据,同时再将这些信息与数据利用传感器传递到地面,采用分析法与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最终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信息。此外,遥感技术渗透了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测绘科学及地球科学等学科知识,结合了各个学科的优点,整合而成的一项高端、先进而又精确测绘技术。

2 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1 测绘遥感应用不够广泛

在我国,在所有的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技术是完成任务目标的必备手段,可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技术的水平与领域也随之不断延伸。然而,由于人们习惯和观念,对遥感技术存在一定陌生感,导致其推广受限。

2.2 遥感工作资金造价高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测绘项目因为遥感技术价格高等问题望而怯步,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遥感技术由最开始的理论层面正式步入实质阶段,其具体的环境资源、灾害监测、地质勘探以及地理测绘方面的检测功能逐渐明显。但是,仍然遥感技术造价高、花费大等特点仍然制约了其发展。此外,在我国,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些重点研发的科研项目上,譬如说资源勘探、环境污染以及地址灾害等方面,而用于煤矿开采或工程地址检测方面的则少之又少。

2.3 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低,应用水平较低

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以及地质灾害勘测方面的优势将会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失业用户地质灾害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从某种方面来看,提高遥感技术信息员的空间分比率,在测量水平、覆盖范围、以及信息数据准确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 完善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的策略及其具体做法

随着时展,遥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信息技术的漏洞与不足也愈加明显,而完善遥感技术手段、加强其宣传力度以及提高技术水平可以说是普及遥感技术的主要方式。

3.1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现阶段,遥感技术在我国测绘工程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遥感技术相比传统的测绘工具,其优势更为明显,避免了很多容易出现的测绘漏洞。

(1)跟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遥感技术发生人为干预的情况较少,可以客观、全面的将监测区域的情况反映出来。而若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测量,极容易出现误差偏大或误差累积等现象。而不得不说,遥感技术的测量数据比较真实、准确。譬如说:在矿区资源的定位和监测上,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确定煤矿资源的具置,避免以为内不科学开采威胁生命或资源浪费等问题。

(2)与传统的测绘方式不同,遥感技术能够动态实时、全方位、全天候的进行工作,这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它以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后盾与支撑,在完成空间定位与导航工作之后,能够实时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

(3)遥感技术发展至如今,应用范围已经极为广阔,它可以迅速了解所在区域的地质特点、资源所在地以及地理情况,从而获取全面、精确的数据。

3.2 加强对遥感技术深度研究,拓展应用领域

可以说,在地质调查这项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与客观要求,从事物本身出发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态势来讲,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应进一步以研究遥感技术为出发,提高其精度、准确度以及宣传力度。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可以说也为遥感技术的深入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我国必须以进一步开发遥感技术为核心,以强国为目标从而不懈努力。除此之外,我国还需提高思想认识与观念意识,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解决当前各大测绘工程项目应用遥感技术而遭遇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拓展其技术领域。其次,相关部门也应重视起来,加强对遥感技术的推动、深入研发与鼓励,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遥感技术的应用及普及。

3.3 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加大遥感技术普及力度

只有在大力推广工作中,才能充分的显示遥感技术对测绘工作的适应力与优势。现阶段,不少应用遥感技术的测绘工程项目已经发现遥感技术高超的环境适应力以及技术优势,譬如谁:能够勘测不同地形,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等的全程监测,获取真实的数据,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适合监测不同地形,可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的全程监测,从而获取有效的数据信息,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面积以及普及程度势在必行。

(1)利用遥感技术来降低项目工程的测绘造价,实现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实用度。只有降低资金成本,让更多和项目去接受,而不是目前集中在几个重点项目上。

(2)提高遥感技术的空间分辨率也将有利于遥感技术的普及。早期遥感技术受分辨率限制,较多应用于宏观的检测,而当前由于新工作思路的拓展,遥感技术与地质的符合程度越来越高,受距离的限制也越来越小。但是相关人员在改善工作思路,加大遥感技术地质检测水平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4 结语

总之,在当今的测绘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科技的进步,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将会大大增加,实现遥感工程司、灾害、气象、地质遗迹环境资源监测等项目,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让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灾害预防、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覃永勤.浅谈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工程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5).

[2] 庆斌,韩金芳,马丽新,等.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地质测绘中的应用[C]//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2010.

上一篇:土壤管理范文 下一篇:海洋科学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