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08-23 10:46:08

古文文化常识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1篇

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脱离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习接触到的语文学习新阶段,也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基础性和延伸性的性质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基础和基本能力培养的特点,表现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之中就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强调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下两个具体要求尤为重要:

(一)熟练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多种实用文体的写作

初中语文课标和语文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掌握汉语口语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最为基础的几种文体。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能够写出表达清晰、时间顺序完整、叙事有条理的记叙文和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的说明文,不仅为学生在未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也是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必需的语言能力。

(二)能够阅读基础的古文文献,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和地域概念,是分享中华文化的人民的统称。中华文明历经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名初中学生都应该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存在着种种突出的问题,部分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余毒未消的结果,部分是当前教育模式革新和教育理念改进的必由之路。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结合初中语文课标要求,以下两个问题非常普遍和突出,值得教育工作者足够关注和深入分析:

(一)学生写作能力差,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困境,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不知道作文怎么写”,这种情况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证明了已有的作文教学效果较差、问题较多。

(二)无法灵活运用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阅读

当今语文课本引入了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大家的杰出作品进行古文泛读,以名家名篇着重分析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常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但从现有事例来看,当前的古文教育并未能够达到效果,与教材设计者期待的不同,学生往往并非通过课本范例习得古文阅读技巧并举一反三用于更多的古文阅读,课本内容不再是基础和积累,而成为学生古文学习的全部,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局限于课本无法进行引申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古文文本,只会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完全违背了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的教育理念。

三、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记周记的习惯

相比记叙文、说明文这些“正式”的文体,日记长期以来都是作为私密性的个人作品而存在,但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作者难以避免地需要使用记叙、说明等基础的文学写作方法,可以说记日记是对各种文学体裁灵活运用的典范。针对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一种要求高、难度大的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日记体裁,鼓励学生写作日记、周记,甚至可以以记日记、记周记的形式取代常规的作文写作训练,以帮助学生回归写作的本质,重拾写作的信心和表达的欲望。在以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写作并以“周”为单位交给老师检查点评,也可以将学习自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写作,并辅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之中,语文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对已有方案进行检查和微调。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古文阅读

有鉴于当前古文教学局限于文本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调整思路和教学理念,将关注点投射到课外古文学习和古文延伸性阅读上,对于课本内容之外的古代文本投以更多的热情。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活用举一反三的技巧,适量使用文本对比和思路引申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中,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实践伴随着种种问题和缺陷需要解决,如何加快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革新以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55-01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用

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脱离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习接触到的语文学习新阶段,也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基础性和延伸性的性质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基础和基本能力培养的特点,表现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之中就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强调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下两个具体要求尤为重要:

(一)熟练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多种实用文体的写作

初中语文课标和语文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掌握汉语口语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最为基础的几种文体。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能够写出表达清晰、时间顺序完整、叙事有条理的记叙文和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的说明文,不仅为学生在未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也是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必需的语言能力。

(二)能够阅读基础的古文文献,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和地域概念,是分享中华文化的人民的统称。中华文明历经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名初中学生都应该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存在着种种突出的问题,部分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余毒未消的结果,部分是当前教育模式革新和教育理念改进的必由之路。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结合初中语文课标要求,以下两个问题非常普遍和突出,值得教育工作者足够关注和深入分析:

(一)学生写作能力差,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困境,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不知道作文怎么写”,这种情况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证明了已有的作文教学效果较差、问题较多。

(二)无法灵活运用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阅读

当今语文课本引入了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大家的杰出作品进行古文泛读,以名家名篇着重分析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常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但从现有事例来看,当前的古文教育并未能够达到效果,与教材设计者期待的不同,学生往往并非通过课本范例习得古文阅读技巧并举一反三用于更多的古文阅读,课本内容不再是基础和积累,而成为学生古文学习的全部,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局限于课本无法进行引申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古文文本,只会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完全违背了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的教育理念。

三、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记周记的习惯

相比记叙文、说明文这些“正式”的文体,日记长期以来都是作为私密性的个人作品而存在,但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作者难以避免地需要使用记叙、说明等基础的文学写作方法,可以说记日记是对各种文学体裁灵活运用的典范。针对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一种要求高、难度大的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日记体裁,鼓励学生写作日记、周记,甚至可以以记日记、记周记的形式取代常规的作文写作训练,以帮助学生回归写作的本质,重拾写作的信心和表达的欲望。

在以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写作并以“周”为单位交给老师检查点评,也可以将学习自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写作,并辅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之中,语文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对已有方案进行检查和微调。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古文阅读

有鉴于当前古文教学局限于文本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调整思路和教学理念,将关注点投射到课外古文学习和古文延伸性阅读上,对于课本内容之外的古代文本投以更多的热情。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活用举一反三的技巧,适量使用文本对比和思路引申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中,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实践伴随着种种问题和缺陷需要解决,如何加快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革新以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周宇.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情况的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12,(12).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5、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9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学生其它文言文各种知识储备要求比较严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识内容庞大。综合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来慢慢学习,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进行学法上的指导。那么,面对内容庞杂的文言知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从课文学习入手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众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宫赋》、《前赤壁赋》、《劝学》、《庖丁解牛》等,这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的文言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学习。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学好文言知识必须从课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着重文言课外书的阅读。那么,对于文言文课文,教师如何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呢?首先,文言文课文的阅读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对于文言文语的阅读不像现代文那么简单,首先学生需要对文段进行恰当的断句,正确的断句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为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对文本能够进行熟练阅读之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古文的翻译。对于古文的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宜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文本的翻译,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翻译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问题进行专门强化,帮助学生解决不足。翻译过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文言虚词,文言文法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强化背诵

文言文课本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快速背诵的前提条件。在高考语文的考察中对文言文名句背诵以及翻译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文本的背诵。文言文背诵是学生主要背诵内容,不过对学生而言其难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对于文言文背诵指导,教师可以采取四种指导方法,即参照译文背诵、化整为零背诵、抄写背诵和抓三点背诵法。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较长,对学生而言背诵起来难度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依据篇章的整体结构采取恰当的背诵方法,帮助学生缩减背诵时间,提高背诵效率,以此节省时间完成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文言文的背诵还涉及到字词意思的背诵。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对古文字词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诵。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法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对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释要求学生认真熟读乃至背诵,它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课外阅读的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浩繁而且艺术成就都非常高,其阅读的价值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应该对古代文言作品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把握阅读训练的难易程度。不可否认有些文言作品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难度大且阅读价值不高,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多走弯路,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把好关,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时又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文章进行延伸阅读。课外文言读物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语感上。语感是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隐形能力,语感一旦形成对学生阅读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因此,为提高学生文言考试答题能力,教师不能固守课本文章而应该多方面对学生阅读知识面进行扩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四、加强试题训练和练习反馈

学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成绩就必须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其考查的能力具备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某些方面的学习。文言文习题训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答题正确率,而在于对学生文言知识的重点考查。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言文阅读的训练,对文言文考察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做题能力都会具有全面的认识,在认识之后反过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文本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在反复的对知识进行回顾与训练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当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题能力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解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这个阶段教师反馈和指导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提高答题正确率。此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本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课外习题的讲解中对于学生存在较大疑惑的知识点应该再次回归到课本中,将课本知识点与习题知识点进行联系学习,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课文文本学习的动力。

五、正确对待专有名词和文学常识

专有名词常常是表示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庙号的,还有一些特殊事物的专名,比如古代刑罚、古汉语有的称谓等等,一般作主语或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其实对于专有名词的解决方法一般是看其在句子中是否为主语或宾语,如果是然后依据逻辑把它当做专有名词,其实不一定非要具体弄清楚它的意思。而对于文学常识则应该分清楚主次并坚持进行积累,毕竟文学常识并不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因此,学生无须把过多精力倾注在这上面。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5篇

一、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初一刚接触文言文时,我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每学月进行专项复习,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检测巩固。期末进行适度训练综合性试卷,为避免重复操练,我对众多综合性试卷作了挑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进行测试,重在训练考生考试的感觉,为期末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循序渐进,注重策略。

我校是农村初中,学生阅历较少,自学能力较弱,我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人教版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文言文的阅读中去。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初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老师以后的教学也感觉得心应手,而且学生的成绩也稳中有升。

三、广泛拓展,注重效率。

初中生刚学习古文时,接触的都还是些简单的字、词及短句。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深以及阅读材料的加长,不少学生都会觉得难以接受,继而产生一种畏难情绪。各式各样的古文浩如烟海,即使是专家学者也未必能对每一个古文字、词都了如指掌。初中生在阅读古文时非常有必要放下思想包袱,有时甚至可以舍弃一些啃不动的硬骨头,集中精力去理解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千万不要一遇到理解不了的字词或句子,就中途停下来思考其含义,以致于顾此失彼,一无所获。应接着往下看,待到读完全文,也许会恍然大悟,发现先前没读懂的内容原来如此。有时如能把关键词或句贯穿到全文来思考,也可大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应在阅读过程中做一些简单的笔记,如将文后问题涉及到的知识或自己尚存在疑问的地方简单地勾画一下。以便于始终有目的地阅读文章,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尽量选择一些课外的、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课外自读。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6篇

鉴于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命题专家在选文上一般不会太难,而通过分析历年高考及模拟试卷中的的文言文,大致可以确定这些选文往往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以及《资治通鉴》中的名篇;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唐宋家的散文作品;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

我们都知道,要答好文言文的题目,就一定要首先读懂文言文,问题是,如何才能既快速又准确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借鉴:

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要画出重点信息。阅读文本时,心中要先弄明白几个问题:比如:传主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当我们带着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画出来。

做题时,要根据题型特点把握答题技巧,遵循答题规律,才能保证万无一失。比如:

一、【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运用字形分析法,对词义进行辨明。用结构对称的方法对照解释前后词。用字音相同的特点推测通假字。用成语的古义性推导词义。还可以将该词带回原文,根据语境,进行推断。通顺就对,不通就错。实在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特别提醒:实词理解题有时候不在于你是否积累过该实词的义项,而主要在于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二、【古文断句题】 答题技巧:通读全句,从特殊标志词(句首标志词和句尾标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入手。如句首标志词:发语词、叹词、时间词、谦辞、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词等,句尾标志词:语气词、复音虚词、对话标志词等。对于一些常见的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更要牢记句式的特点。

三、【文化常识题】答题技巧:古代文化常识是今年新课标卷新增的一个题型,考查到的知识面相当广,对于这些庞杂的古代文化常识,学生首先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系统又细致的整理,一点点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提升做题的水平。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以下类。一是姓名和称谓,二是官职和科举,三是地理常识,四是宗法礼俗,五是服饰器物,六是历法刑法,七是古代音乐,八是古籍注释体例。

以礼义制度为例,在古代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其中凶礼中,对“死”也有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薨,太后、公卿王侯之死曰崩,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又如“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再如关于祭品的称呼,“太牢”为猪、牛、羊三种祭品,“少牢”为猪、羊各一头等等。

四、【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准区间,认真核对。牢住:题目从文章中来,答题就要从分析题目与文章的的对应关系出发。要强调“题文对应”,错误的类型主要是顺序的颠倒、人物性格及事件的陈述、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地名错位等。

例如:新课标卷Ⅰ第6题 C项“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解题时,找到原文的对应区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可知,选项“杀二宦官”,是犯了混淆人物的错误。

特别提醒:一些考生解答内容归纳题时,往往抛开原文,就题答题,不顾语境,往往出错。这种教训是应该吸取的。

五、【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将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回语境,熟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翻译时,要有采分意识,即找准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翻译,特别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及倒装现象。对于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语境暗示。实在不会翻译的字词,就要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合理推导。

翻译时,有一些赋分点需要我们格外重视,比如:

1.实词(含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词等)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等)。

3.句间关系(转折并列因果等复句关系)和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例如:2016年新课标卷Ⅰ的文言文翻译题: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锡”“ 虔”“ 安”“从容”“ 救正”“ 持禄”“固宠”,其次要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处之安乎”应调整为“能安然处之吗”,最后,用直译的方式准确译出。

注意,翻译句子原则上要求直译,要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忠实于原文,原则上不允许意译。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性;文学综合素养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备受质疑,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高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词汇的流行,造成很多学生语言能力的退化,很多学生口语表达浅薄、书面语言单一。很多学生不再热爱读古典名著,而去阅读网上那些网络小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有责任提升自我,改变当下学生的这种现象,让学生重读过去的经典读物,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学作品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历史进程,另外一方面它们自身又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如果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必然就无法领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比如古文中的常用典故。《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个典故就是来自于《论语•季氏》里面孔鲤聆听父亲孔子的教诲。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可能就无法领会这句话的意思,不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那么学生根本无法正常阅读文言文。中国文学艺术所取得的价值以及彰显的精神,是通过《诗经》、《论语》、《大学》、《中庸》、《楚辞》、《史记》等一篇篇鸿篇巨制堆积而成,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知识,那么就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范仲淹、王安石、坡等一批文学家。因此高中语文文学的文学性,学生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领会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艺术精神。

二、建立初步的文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必须了解所有的文学体裁。以诗歌为例,不同的历史时期,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也不同。以汉朝为例,诗歌称作乐府,到了唐朝诗歌被称为唐诗,到了宋朝唐诗演化称为了宋词,到了宋词又变成了元曲。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代诗歌,都是诗歌的表现形式,但是不同时期的诗歌,它的特点也不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赏析能力。比如同样是描写爱情的诗句。诗经中《上邪》、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唐诗《长恨歌》宋词中《鹊桥仙》,从每一首诗歌中不仅能感受到凄美的爱情故事和感人的誓言,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了解每一个诗歌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以及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体现。乐府诗歌大多是当时选自民间,所以多用口语,语言朴实亲切,感情真挚,押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唐诗讲究工整和对仗,所以多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多长短句的形式,便于抒发作者感情,所以有“诗言志,词抒情”的说法。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适当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了解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之外,还要了解文章背后的时代背景。

三、读写结合,全面提高语文文学性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堂的文学性,必须建立在基础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然后加强文学作品赏析和评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赏析和评论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必须要实行读写结合,通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通过写作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这是一篇现代抒情散文,通过课堂阅读、赏析,能让学生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丽。而通过写作,则能让学生捕捉到当时作者写的心境和环境,从而让学生获得体验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感受、体验和表达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而不是简单的摘章逐句。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背诵或者默写得出《滕王阁序》,但是,大部分人都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句,如果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这种名句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那么背诵再多的名篇都只是徒劳的,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四、结语

语文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多少语文知识、掌握多少答题的技巧、背诵多少名篇佳作,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面对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能够去感受到它的美、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用正确的方法去解读名篇,从而获得这种美的享受和提升,这比学习任何知识都更有意义。

作者:李佳璇 单位:邯郸一中

参考文献:

[1]玄永.增强高中语文文学性,提高学生文学综合素养[J].教育界,2015,(4):131.

[2]赵春香.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升文学性初探[J].课外语文(下),2015,(5):20.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性;文学综合素养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备受质疑,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高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词汇的流行,造成很多同学语言能力的退化,很多同学口语表达浅薄、书面语言单一。很多同学不再热爱读古典名著,而去阅读网上那些网络小说。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有责任提升自我,改变当下同学们的这种现象,让同学们重读过去的经典读物,从而提升文学素养。

一、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学作品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历史进程,另外一方面它们自身又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必然就无法领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比如古文中的常用典故。《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个典故就是来自于《论语•季氏》里面孔鲤聆听父亲孔子的教诲。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文中的意思,不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那么我们根本无法正常阅读文言文。中国文学艺术所取得的价值以及彰显的精神,是通过《诗经》、《论语》、《大学》、《中庸》、《楚辞》、《史记》等一篇篇鸿篇巨制堆积而成,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知识,那么就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范仲淹、王安石、坡等一批文学家。因此高中语文文学的文学性,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艺术精神。

二、建立初步的文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如果想要提高我们高中生的文学素养,那么必须了解所有的文学体裁。以诗歌为例,不同的历史时期,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也不同。以汉朝为例,诗歌称作乐府,到了唐朝诗歌被称为唐诗,到了宋朝唐诗演化称为了宋词,到了宋词又变成了元曲。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代诗歌,都是诗歌的表现形式,但是每一个时期的诗歌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赏析能力。比如同样是描写爱情的诗句。诗经中《上邪》、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唐诗《长恨歌》宋词中《鹊桥仙》,从每一首诗歌中不仅能感受到凄美的爱情故事和感人的誓言,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了解每一个诗歌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以及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体现。乐府诗歌大多是当时选自民间,所以多用口语,感情真挚,押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唐诗的形式比较丰富,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多长短句的形式,便于抒发作者感情,所以有“诗言志,词抒情”的说法。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适当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了解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之外,还要了解文章背后的时代背景。

三、读写结合,全面提高语文文学性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堂的文学性,必须建立在基础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然后加强文学作品赏析和评论能力的培养,让我们在赏析和评论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必须要实行读写结合,通过扩展我们的知识面,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而通过写作巩固我们的阅读能力。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这是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在学习的时候,老师首先让学生默读,去感受作者的遣词造句,以及描写荷塘的意境,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丽。而通过写作,则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朱自清的这种心境,在写的时候,慢慢融入到作者给我们描述的情境中,获得体验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的,学生在写的时候,模仿作者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方法,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对文字的领悟能力。而不是停留在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名篇与名句,这样不仅背离了学习语文的目的,而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语文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让我们高中生学习多少语文知识、掌握多少答题的技巧、背诵多少名篇佳作,而是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让我们面对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能够去感受到它的美、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用正确的方法去解读名篇,从而获得这种美的享受和提升,这比学习任何知识都更有意义。

作者:张知言 单位:保定三中

参考文献:

[1]玄永.增强高中语文文学性,提高学生文学综合素养[J].教育界,2015,(4):131.

[2]赵春香.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升文学性初探[J].课外语文(下),2015,(5):20.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 学习 积累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8-01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 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就是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习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10篇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一般来说,教师在讲初中语文文言文时,大多数情况都是先把重点的字词标注好,然后在在课堂上把文章内容一句一句地翻译给学生,而学生只有把翻译好的解释认真记下来,才能把文章理顺,最后再死记硬背地把内容背下来,这样一连串的行为基本就实现了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记笔记就是背诵课文。至于学生有没有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根本无从关注。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进行背诵和默写字词句。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够

通过了解,现在有很多初中生根本不愿意读古文,也不愿意看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样一来,读写技能就相对比较缺乏,更不懂得中外的传统文化和一些基本的文史知识。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有很多学生就根本不愿意读,原因就是他们的文言文基础底子太差,没有形成语感,对于一些基础的常识性的东西还是不能形成认识。教师要求让学生记住的文言文词汇,学生不去记,即使积累了一些文言文词汇,翻译理解时也不懂得用,对着句子无从下手。从根本来说,应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培养。

二、解决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量,落实对字词的积累

对于古代文言文教学来说,加大学生的字词掌握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多的字词积累,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只是空想。可以说,文言文的词义识记和阅读具有因果关系,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是没有办法完成古文阅读的。因此,要加强文言文的水平,就必须加大阅读量。其实,很多古文名著和短小的散文作品集,都是值得学生去阅读和欣赏的。教师可以在认为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的文言用于运用到阅读当中,使课外阅读能和实际相结合,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文言文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文言文的讲解主要是通过初读课文,阅读注释来通顺文章的内容,再解决字词,分析文章的主要脉络,这样单纯讲解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地位,使他们真正走进课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文言文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使他们在小组间的讨论中,真正地理解课文,实现自主体验,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对译习惯

一般来说,我们对汉语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和使用的困难并不大,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用比较规范的方式去解释句子中的字词,尤其是一篇比较新的文言文,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学生记住了一些单个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但是在翻译时并不会运用或者也不能进行逐字地落实,当然,只有在学生养成反复地实践和记忆以后理解课文才能更加容易。所以,教师在一开始学习文言文,就应该做好文言文直译的示范,让学生能够通过进行练习,养成文言文翻译的习惯。当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学会对新文章和新句子的猜测,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而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以减少漏译的现象。

(四)加强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强化阅读和背诵的要求

通常来说,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现代的汉语句子可以通过一定的节奏和语气来表达思想感情。同样地,在初中学生刚接触到古诗文时,很多学生都会觉得新奇和畏惧,如果这时学生能了解古诗文的语感,就可以为文言文的节奏打动,就比较愿意学习文言文,这不仅有利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还能使学生保持对文言文的兴趣,既少了教师的讲解,也使学生达到了对古诗文的情感内涵的深入感悟并得到内化。可以说,背诵应该比朗诵的效果好得多,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泛读一定的古诗文,并且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进行读和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真正地学好文言文,教师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注重阅读,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积累一些充实的资料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比较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水平。

上一篇:精细化工工程范文 下一篇:建筑管理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