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范文

时间:2023-03-21 13:13:35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范文第1篇

古文运动发生在唐朝,是针对当时流行的骈文而发起的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所谓的“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而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辞藻等形式,华而不实。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却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未能扭转此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起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的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1.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2.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韩愈《答李翊书》),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3.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能出现轻心、怠心、昏气、矜气。6.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显而易见,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古文运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孤及;中唐;古文运动;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166—04

独孤及(725—777),河南洛阳人,盛唐和中唐转折之际重要的文学家。《旧唐书?韩愈传》云:“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和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①《四库全书总目》也对独孤及文学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考唐自贞观以后,文士皆沿六朝之体,经开元天宝,诗格大变,而文格犹袭旧规,元结与(独孤)及始奋起湔除,萧颖士、李华左右之。其后韩柳继起,唐之古文遂蔚然极盛,斩雕为朴,数子实居首功。《唐实录》称韩愈学独孤及之文当必有据。”②当今出版的唐代文学史著,对独孤及这样一位卓越的古文大家之研究仍存在诸多空白,本文尝试就独孤及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实绩和社会活动的若干问题予以阐述。

一、独孤及的文学思想

独孤及的文学思想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有自己的思考,是古文运动理论渐进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创作探索意义的阶段。其主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宗经明道、师法汉代文章、文章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众所周知,复兴儒学是古文运动的主旋律,早期的古文学家萧颖士和李华都曾倡言宗经明道。萧颖士在《江有归舟序》中认为:“所务乎典法、膏腴德义而已。”“所务乎激扬雅训、彰宣事实而已。”③在《赠韦司业书》中言说道:“丈夫生遇升平时,自为文儒士,……尚应优游道术,以名教为己任,著一家之言,垂沮劝之益,此其道也。”④李华在《杨骑曹集序》云:“读书务尽其义,为文务申其志;义尽则君子之道宏矣,志申则君子之言信矣。”⑤青年时代的独孤及曾师从萧颖士和李华诸人,宗经明道自然也构成了独孤及文学思想的首要观点。独孤及在为李华的文集作序时说:“公之作本乎王道,大抵以五经为泉源。”⑥在独孤及看来,李华文章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其作品坚持了宗经明道的创作指导思想。梁肃在《独孤及集后序》一文有独孤及文学思想最为完整的表述,文章云:“洎公为之,于是操道德为根本,总礼乐为冠带。以《易》之精义,《诗》之雅兴,《春秋》之褒贬,属之于辞。”⑦综上观之,无论从独孤及的师从学习内容,还是他本人对同时代作家的评价,以及其门生对独孤及本人作品的理解,独孤及宗经明道的文学理念是没有异议的。独孤及的文学思想还表现出鲜明的师法汉代文章特点。所谓“师法汉文”就是师法汉代文章干预现实、经世致用的“实录”精神。梁肃在《独孤及集后序》称誉独孤及的文章说:“论人无虚美,比事为实录,天下凛然复睹两汉之遗风。”⑧在同一篇文章里,梁肃还记述了独孤及对自己的教诲:“后世虽有作者,六籍其不可及已。荀、孟朴而少文,屈、宋华而无根。有以取正,其贾生、史迁、班孟坚云尔。”学者汪晚香曾有这样的认识:“古文学家,……在文与道的关系上,由重道轻文逐渐发展到重道不轻文,由一味强调明道逐渐发展到也重视反映现实,由一味强调宗经逐渐发展到也重视师汉。”⑨由此可见,无论是独孤及本人的论述或是学者的评价都表现出他对汉代文章的推崇和学习。独孤及关于志、言、文的论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唐代,反对华而不实的骈丽文是古新贯穿始终的基调。所谓反对骈丽文风的讨论, 其实是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问题的讨论。萧颖士在《江有归舟序》中对骈俪文风进行了中肯的批评。文章云:“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牵比类,以局乎俪偶,放于绮靡,其于言也,必浅而乖矣;所务乎激扬雅训、彰宣事实而已。”⑩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一文也阐述了对骈俪文风的认识,即独孤及关于“志”、“言”和“文”问题的论述,文章云:

“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是三者相为用,亦犹涉川者假舟揖而后济。自典谟缺,雅颂寝,世道陵夷,文亦下衰。故作者往往先文字,后比兴,其风流荡而不返,乃至有饰其辞而遗其意者,则润饰愈工,其实愈丧。及其大坏也,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以八病四声为桎梏,拳拳守之,如奉法令。闻皋繇、史克之作,则呷然笑之。天下雷同,风驱云趋。文不足言,言不足志,亦犹木兰为舟,翠羽为揖,玩之于陆而无涉川之用,痛乎流俗之惑人也久矣!……公之作本乎王道,大抵以五经为泉源,抒情性以托讽,然后有咏歌,……故风雅之旨归,刑政之本根,忠孝之大论,皆见于词。”

古文运动范文第3篇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论,是基于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的夫子自道。韩愈从事和领导古文运动,以一系列文章宣传自己的主张,其中《答李翊书》是一篇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这篇文章作于贞元十七年(801年),其中说道:“愈……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郭绍虞先生指出韩愈这篇文章阐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学古文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要获得文学上的成就,必须从道德修养人手。第二,学文的途径,要道文合一,要善于学习前人的作品,而写作要有创造性,不论是内容和词句,都要务去陈言。第三,学文要有坚定的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深造自得,逐步演进,有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不能希望速成。第四,写古文要以气为先。作者把气与言的关系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气是驾驭言的……这主要在阐明古文的特征,它不同于被对偶形式所拘束,矫揉造作,不合自然语气的骈体,而是言有短长,声有高下,比较接近口语。”(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1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在《争臣论》《答陈生书》《答李秀才书》《题欧阳生哀辞后》《重答张籍书》等文章中,韩愈多次讲到“文以明道”,强调恢复、捍卫、弘扬儒家思想,才是古文运动的目的。

柳宗元是地位仅次于韩愈的古文大家,他却信奉一般认为与儒学处于对立面的佛教,是一位佛教天台宗的虔诚信徒。他运用古文写了许多赠僧人的序,极力宣传、捍卫佛教。对于柳宗元的崇奉佛教,韩愈从儒家卫道士的立场出发,多次批评。柳宗元则予以反击,讲了自己信奉佛教的原因,并把这篇序文“因北人寓退之,视何如也”。柳宗元运用古文宣扬佛教,怎么也要列入古文运动的范畴内?

再来看上面提到的韩愈的前辈人物。北宋钱易《南部新书》卷庚说:萧颖士“儒释道三教,无不该通”。李华也是如此。梁肃是天台宗信徒,写了很多关于佛教的文章,对佛教的理解和研究,达到了登堂入室的地步,超过了很多僧人。北宋僧人赞宁在所著《宋高僧传》卷六《湛然传》中感叹道:我们僧人往往有不懂得天台宗大师湛然的理论的,而梁肃却“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他们怎么都被列入韩愈古文运动的先行人物中?跳出这个逻辑的怪圈,只能把文体和思想分开,古文运动只是文体的改革,凡是用散体文言文从事写作的,都应该算作古文运动。至于韩愈用古文宣扬儒学,那是文以载道,别人宣扬佛学或另外的学说,也只是将古文当做工具来表达思想,无论谁都没有放弃文体的改革。

这样就又出现一个问题:人们是先学会了写作骈文,然后才艰难地改变为写作古文,还是先学会了写作古文,然后又学会写作骈文,再改变为写作古文?这要看骈文和古文的难易程度,或者说,哪一种文体是原生形态的表达方式,哪一种是刻意修饰打磨后的表达方式。人们做事遵循着由易到难、由原生形态到修饰形态的规律,从事写作,当然要从简单的练习开始,积累知识,磨炼技巧,逐渐趋于繁密复杂。因此,作为原生形态表达方式的古文,原本就在社会生活中存在,我把它称为自在状态的古文。那么,古文运动实际上也就是文体回归自然的活动。问题是在被看做古文运动的先驱者陈子昂(659~700年)之前,还能不能找到更早的古文作家?

回答是肯定的!他就是唐初僧人玄奘。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由西域返回大唐,从长安来洛阳宫拜见唐太宗。唐太宗和玄奘交谈的主要内容是玄奘这趟西游的经历,唐太宗认为玄奘的游历超过了西汉博望侯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举,所见所闻又是自司马迁、班固以来史书所不曾详细记载过的,因而当即指示他写出来。次年,一部十二卷的地理学名著《大唐西域记》在长安完成,并上呈唐太宗。这部书实际上不过是重复、深化了玄奘这次在洛阳的叙述,不过一是口头表达,一是由弟子辩机利用玄奘西游期间的笔记整理而成的书面表达。该书除了书前的序和书后简短的跋使用的是骈体文,全书正文记载西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偶有骈俪色彩,基本上都是古文。如该书卷一记载地处今新疆焉耆地区的阿耆尼国时这样说:“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糜、黍、宿麦、香枣、葡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这节文字中对偶句子只有“气序和畅,风俗质直”和“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两例,但平仄不合,对仗不工整,其余全是单行散句。

玄奘翻译佛教典籍,主要在关中地区。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唐高宗巡幸洛阳,他奉诏陪同前来,为时一年多,被安置在积翠宫、明德宫翻译《观所缘缘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典籍。《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共二百卷,此前他已译出前面的七十余卷,剩余部分便是这次来洛阳翻译的。他翻译佛经,一直使用古文,这里以在洛阳译出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九十七最后一小段文字为例,以见一斑:“颇有一界一处一蕴摄一切法耶?答有。一界谓法界,一处谓意处,一蕴谓色蕴,如是则摄一切法尽。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出五事,谓色、心、心所法、不相应行、无为。色蕴摄色,意处摄心,法处摄馀,是故摄一切法。”

玄奘用古文译出佛教经论,一共76部1347卷,比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义净、不空几位佛教译师所译的总数1222卷多出百余卷,更是韩愈古文作品字数的数十倍,也是柳宗元古文作品字数的数十倍。可见这类自在状态的古文,在陈子昂尚未出生的时期,已经被玄奘熟练运用。玄奘才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只不过他不以文学知名于世,没有撰写专门文章来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罢了。

古文运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明中叶;吴中文人;古文辞

〔中图分类号〕 i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2-0118-06

明初洪武至成化百余年间,统治者在政治上一直采取高压政策,士风也由元末的刚健一度变得低迷,文学的正常发展被政治扭曲了。成化弘治年间,随着政治环境的松动,文人士大夫的主体精神开始复苏。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前七子的文学复古活动盛行,并在整个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这一时期在吴中地区也兴起了“古文辞”运动。

吴中地区兴起的古文辞运动,一度声势浩大,在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叶盛《录诸子论诗序文》称:“我朝诗道之昌,追复古昔,而闽、浙、吴中尤为极盛。”[1]稍于其后的王琦在《寓圃杂记》卷五“苏学之盛”称“吾苏学宫,制度宏壮,为天下第一。人材辈出,岁夺魁首,近来尤尚古文,非他郡可及。”[2] 袁表在《袁永之集序》中描述吴中地区在孝宗朝时的“力追古作”的文学创作情况:“吾郡则有南峰杨公、南濠都公、枝山祝公、迪功徐公、东桥顾公、六如唐公、林屋蔡公,较之他方作者多猗盛矣。”[3]

文征明描述吴中地区兴起的古文辞运动:“顷者恭侍燕闲,获承绪论,领教实深。又承命献其所为文,窃念某自蚤岁即有志于是。侍先君宦游四方,既无师承,终鲜丽泽,伥伥数年,靡所成就。年十九还吴,得同志者数人,相与赋诗缀文。于时年盛气锐,不自量度,?n然欲追古人及之”,[4](581)文氏生于1470年,弘治二年(1489)其十九岁,这也就是说在弘治二年(1489),吴中地区的文人们开始由个人走向群体,开始群体性地专注于对古文辞的提倡。

廖可斌在他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一书中,将明代的复古运动大致划分了几个阶段,“其中从弘治六年到弘治十五年,是复古运动第一次高潮的酝酿期。”[5] (67)吴中地区的古文辞运动是弘治二年(1489)开始的,从时间上看,京师地区的以李梦阳为首的复古运动则稍后于此;就内容来说,吴中地区的古文辞运动与京师的复古运动都以向古人学习为落脚点,但又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内涵与风貌。

一、“古文辞”定义

“明代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古典审美理想及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 [5](90)吴中文人力倡古文辞,强调学古,但他们的学古并不属于明代复古运动的大范畴,他们对古文辞的喜爱,强调的是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情感性、辞采性。他们推崇先秦至六朝至盛唐诗文,同时也推崇宋元人的优秀作品。

翻检吴中文人的文集,大略看一下他们所认同的古文辞的定义是什么。

文征明在《上守溪先生书》中说,“稍稍以其间隙讽读左氏、史记、两汉书及古今人文集,若有所得,亦时时窃为古文词。”[4] (581)可见,在文征明眼中,古文辞主要指左氏、史记、两汉书一类先秦两汉之文,即秦汉散文。

桑悦在《唐诗分韵精选后序》中说,“诗犹海也,三百篇为其蓬岛,汉、魏、晋为其弱流,而唐则犹其中之??夷诸洲。学操舟之士至海门而震叠,苟望洲之畔岸,心意俱饱,复何有希翼者乎?吕侯之选此诗,盖剪其荆棘去其旁歧,诱人至止是洲,而予申以是言,又欲过此而往,直溯弱流而至蓬岛也。况我朝治隆唐、虞,尚何古之不可复哉!”[6]可见桑悦认可的“古”是先秦、汉、魏、晋、唐时期。

吴宽在《旧文稿序》中称自己不喜时文,“幸先君好购书,始得《文选》,读之,知古人乃自有文,及读《史记》《汉书》与唐宋诸家集,益知古文乃自有人,意颇属之。”[7]他所说的古文指的是先秦两汉之文乃至唐宋之文。

朱存理在给史鉴的一封信中谈及双方喜爱的文集时说,“所谕中散集曾于友人家借阅,不及抄本。今奉去《宣城集》、《玉山名胜集》计二册以塞来命。”[8]可见二人喜欢的是嵇康、谢眺、顾瑛的作品,从时代概念上看,他们喜爱的古人是魏晋、南北

朝、元代的,这就不仅仅是先秦两汉之文,而且包括了魏晋六朝、元代的文学。

可见,吴中文人们所谈的古文辞的概念十分宽泛,可以说从先秦至元(即明以前)的优秀文学作品都被他们归入了古文辞的范围。

二、 “古文辞”运动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吴中文人们力倡古文辞,强调学古。他们对“古文辞”的认同基于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发作用的认同,是认同各种优秀作品反映真性情、书写真性情的本质上的相同。他们所注重的是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情感性、辞采性,其各种认识散见于个人的诗文集中。

吴中文人们特别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祝允明在《野航诗稿原序》中谈及他对古诗的认识:“古人为诗,趋适既卓而涵量又充,其命题发思类有所主,虽微篇短句未尝无片语新特。” [9]认为古诗之佳即在于其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其思想总是有所指并有自己的新意的,这种对古诗的推崇显然是从古人作诗时追求新意、追求有涵量的思想内容这一方面着眼的。

至于何种内容才算得上有新意、有涵量,吴中文人亦有进一步的论述,杨循吉《朱先生诗序》说:

予观书不以格律体裁为论,惟求能直吐胸怀、实叙景象,读之可以谕妇人小子,皆晓所谓者,斯定为好诗。其它??攒簇、拘拘拾古人涕唾以欺新学生者,虽千篇百卷粉饰备至,亦木偶之假线索以举动者耳,吾无取焉。大抵景物不穷,人事随变,位置迁易,在在成状,古人岂能道尽不复可置语?清篇新句目中竞列,特患吟哦不到耳![10]

杨循吉是一位“力追古作”的人物,但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并非完全奉古人为圭臬。他认为真正的好诗应该是与现实生活、身边事物相联系的,就内容而言,应该是“直吐胸怀、实叙景象”,应该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写出现实存在的真实景象,而这种感受、情感与景象应该是“妇人小子皆晓所谓者”,而不仅仅只是让与自己学识相差无多的读书人知道。杨氏反对作诗??古人,因袭古人,他认为世事、人事、物象在发生变化,古人不可能知道今人的一些事情,也不可能把今人才有的思想感情在古时就表达殆尽。可见杨氏学习古诗,所注重的并不是古诗的形式而是其内容精神的实质,而古文精神的精髓在他看来就是抒发来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情感。

徐祯卿是吴中文人中对诗歌理论用力甚勤的人物,其《谈艺录》一书已经构建起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①。此书同样注重诗歌的内容:

由质升文,古诗所以擅巧;由文求质,晋格所以为衰。

对于诗歌如何能谈得上是有充实的“质”,徐祯卿认为情感是诗歌有充实思想内容的主要来源:

夫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荆轲变徵,壮士?目;延年婉歌,汉武慕叹。凡厥含生,情本一贯,所以同忧相瘁,同乐相倾者也。故诗者风也,风之所至,草必偃焉。……若乃?[欷无涕,行路必不为之兴哀;?迥巡环簦?耪弑夭晃??渖?9史蛑?拗?剩??抟糁?叶??嗡?∥庞谌嗽眨恐劣诔虏梢匝D浚?眯橐缘葱模?钟帜┮印 [11]

诗歌因情而生,又通过引起他人的共鸣而体现其存在和价值——行路者为之兴哀,闻者为之变色。至于一味地以华丽辞藻来令人眩目荡心,徐祯卿以为乃是诗歌之“末”。如此从情感的真实充沛和感发作用来强调诗歌的内容特质,这又是吴中文人诗歌理论的一个特色。

更强调“真实”、 “天然”,这具体体现在他的《南濠诗话》中,如:“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为了这一点,甚至可以不顾一切:“但写真情与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在他看来,真情与实境才是诗歌应该抒写的唯一内容。基于此,他对于时人一味推崇盛唐诗歌并不以为然,而认为抒写真情实感的宋诗亦有可称道之处:“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末便可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也。”

吴宽《中园四兴诗集序》说:

古诗人之作,凡以写其志之所之者耳。或有所感遇,或有所触发,或有所怀思,或有所忧喜,或有所美刺,类此始作之。故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后世固有拟古作者,然往往以应人之求而已。嗟夫!诗可以求而作哉?吾志未尝有所之也,何有于言?吾言未尝有所发也,何有于诗?于是其诗之出一如医家所谓狂感谵语,莫知其所之所发者也。 [12]

吴宽强调的是诗歌来自于人自然而然的兴发感怀。他指出诗歌本是来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抒发,也即前人所说的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吴宽的看法实际上只是对《诗大序》的再次强调,不过,在当时人们率意为诗的情况下,还是有较强的针对性的。

从以上吴中文人的观点、看法中明显看出,吴中文人特别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充实性,而尤其强调作品应来自作者的真情实感,应是其情怀和情趣的自然流露。是否抒写真情是吴中文人评价文学作品的最为重要的尺度,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而文学作品创作于哪一个朝代在他们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他们的着重点并不在对诗歌境界的强调上,而是更注重内容真实的分析。

吴中文人的文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论述上,不过,他们也注重对学养储备的强调,如杨循吉在《苏氏滇游吟集序》中说,

作诗用古人法,说自己意,命所见事,如此而后诗道备矣。然是三能无先后次第,得则皆得之,如华严楼阁,一启扃钥斯重重悉见也,此在学者着力读书聚材积料,如恒人务衣食,日日不忘而又能不以揠助成功,听其自化,则其至境界不难也。至则纵横变化,皆得三味,无一事非诗,所谓我欲诗,斯诗至矣。于是乎或自成一家,或幻为诸家,出口触笔岂欲不随我者哉?[13]

杨氏在此序中提到作诗应该遵循的三原则:“用古人法”、“说自己意”、“命所见事”,虽然他并没有具体指出“用古人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是在他看来“古人法”显然是诗歌作得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并非全部方面,写出好诗的一个重要条件倒在于着力读书积累材料。

吴中文人们强调诗歌写作的情感性,注重写作前的知识积累,但对于较为具体的应如何写作诗歌谈论的不多,唐寅的《作诗三法序》一文,从诗歌创作的形式上着眼,谈到诗歌写作应注意有一定的章法、句法、字法。认为章法应注意气韵豪壮,表意准确,词义古雅;句法应注意模写,锻炼,剪裁;字法应注意装饰、润色、变化。章、句、字之间又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以上的文字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中文人特别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而这些都关系到文学的本质,可见,他们的提倡学古是重实质而不泥于形式的学古,他们的提倡古文辞更多是对文学本质的强调。

三、“古文辞”运动实绩

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明中叶吴中文人们对古文传统、对吴中文学传统都有继承,但又在明中叶这一时期有独特的特色,呈现出新鲜、活泼的时代气息。他们的文学创作有自己较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种艺术风貌的形成基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切磋的平等的、融洽的关系,也基于他们在生活态度、文化修养、审美趣味、文学观点等方面的契合。

(一)学养对创作的充实

吴中文人涉猎广泛,又对某一方面的学术有着深厚的兴趣。专精和广博对他们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他们的说理论辩之文的写作上。这些文章的立意深刻,论述精到,从材料的运用、观点的论述、思维模式的采用、谋篇遣词等等方面体现着吴中文人们之取精用博,目光纵横。这一点尤在祝允明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祝允明“贯综群籍,稗官、杂家、幽遐嵬琐之言,皆入记览。”[11]在此基础上,他的文章亦涉及面较广,“发为文章,崇深钜丽,横纵开阖,茹涵古今,无所不有。”[14]他的一些杂论性文章有很强的批判锋芒,如《学坏于宋论》言学术在宋代尽变,批评宋人的“厚诬之甚”,揭示了宋学空疏的本质;《诹政》以古今为政的情况作对比,在古今对比、不同时期的对比中,占有史料,并使史料成为表达自己思想的媒介、材料。其《祝子罪知录》全书有“举”、“刺”、“说”、“演”、“系”五种形式,其《刺汤武》言汤武非圣人,《予庄子》言庄子为孔子后第一人,《夺邓攸》谓邓攸为子不孝等,这些在当时惊世骇俗的说法也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发扬——祝允明先把先人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评价抄录于上,再在此基础上于自己的观点变本加厉,其认识深刻有力,评判性强,而这无疑都得益于祝允明学术上的博识。

王鏊的不少文章基于他的学术修养,基于他对历史现实的深刻认识。《相论》一文驳斥南人不可为相的观点,有秦汉文章的风采。《读墨》一文思辩色彩浓郁,论述客观,很有见地地指出孟子非墨,韩愈进墨法都有道理,又指出孟子之虑更远,其说令人耳目一新且细思之不无道理。他的《河源考》一文旁征博引,颇见学识之

广博,四库馆臣对此文评价说,“其《河源考》一篇能不信笃什所言,似为有见,而杂引佛典道书以驳昆仑之说,则考证殊为?舛,此由明代幅员至嘉峪关而止,轺车不到之地,徒执故籍以推测之,其形响揣摩固亦不足怪矣”。[15]这个评价虽皆是贬词,但从中看见此文引佛典、道书,都从古籍中来,亦可说是其博学的直接成果。

再如桑悦的《庸言》一书,收其数条论辩性文字,或言“古之君子任人,今之君子任己”,或言“今之吏不能解人言,听人言不能通其志”,亦都是沟通古今,辩说有力的文字。杨循吉的《吾衍子论》以吾衍投水而死写起,论述人应能屈能伸,不应因一时小辱小忿而死;而其《吴中水利议》一文言吴中依太湖,平日乃得其利,而一旦有害则为大害,不如引水入海,都可见杨循吉重实学,崇实用的风范。另如史鉴“留心经世之务。三原王恕巡抚江南时,闻其名延见之,访以时政。鉴指陈利病。恕深服其才,以为可以当一面。所著诗四卷,文四卷,……其文究悉物情,练达时势,多关于国计民生,而于吴中水利言之尤详”。 [16]凭借较好的学术修养,沟通古今,纵横于历史与现实,其文章立意往往高远而深刻,这是吴中文人创作的一个特色,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他们专力于古文辞的直接成果。

(二) 词采与神韵的结合

吴中地区的传统文风即有趋于华艳的倾向。骈文、辞赋可以说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为讲究文采、藻饰和气势的,要很好地驾驭这种体裁对个体的才情要求是很高的,而富于才情的吴中文人对此种文体特别偏爱,这种偏爱首先可以从他们对《文选》的爱好中表现出来。

弘治年间,吴中文人每以文竞,《文选》成为他们学习古文辞的良好教科书,明汪?玉撰《珊瑚网》卷十六收录了两篇吴中文人的《文选》跋文,其一为祝允明所作:

自士以经术梯名,昭明之选与酱瓿覆久矣。然或有以著者,必事乎此者也。吴中数年来以文竞,兹编始贵,余向蓄三五种,亦皆旧刻,钱秀才高本尤佳。秀才既力文甚竞,助以佳本,尤当增翰藻不可涯尔。 丁巳祝允明笔。门人张灵时侍笔砚。

山文选跋书后》

其一为杨循吉之文:

文选自隋唐以来,莫不习之,余昔游南都,求监本,率多漏缺,不可读。偶阅书肆,获部之半,又非全书也。其后赴试京师,今少宰洞庭王公出其前帙见示,俨然合璧,遂留而成之。孔周何从得此?精好倍予所藏,好学之笃,又有好书济其求,宜有以庆赏。杨循吉跋。

——《枝山文选跋书后》

这两则跋后有“徐祯卿观”、“唐寅披玩”字样,从以上文字中可知,弘治十年(1497)时,吴中地区的文人已经开始以文采相竞,《文选》成为文人们争相购求的文章范本。钱孔周得到了一本尤为精好的《文选》,祝允明、杨循吉、徐祯卿、唐寅,张灵等人纷纷前来观看,祝、杨二人还写了跋文,足见《文选》在当时吴中文人心目中地位之高,重刊《文选》,风会所趋,而并非只是由于某几个人的爱好。

吴中文人集团的成员尊重《文选》的传统,自动接受《文选》的浸渍,而其骈文、辞赋的创作也颇见风采。以大赋为例,吴中文人创作颇丰。大赋的体制特点是“铺采?の摹保??蟆袄龃恃乓澹??上嗍ぃ?缱橹??分熳希??嬷???啤薄N庵形娜说拇醋骱芎玫靥逑至苏庖坏恪

史鉴的《望泮楼赋》即是文采与神韵兼长之作:

会稽名邦,新昌望邑,沃州前?,天姥左翼,奕奕学宫,多士斯集,猗?e先生,世家其侧,其侧伊何,夏屋渠渠,于??之西,爰楼以居,匠石抡材,史皇画图,因揆地之不足,乃借天之有余,重?泻注八?,洞虚外靡,饰乎丹?,中惟藏乎简书……月课其成,岁献其良,巍科甲第,后先相望。器之为瑚琏,才之为栋梁,任方隅者为岳牧,赞政化者为公卿,罔不由此宫而出,?不为贤才之大方也哉。……迨升歌之一出,众音比而低昂,是皆宣中和而感神人?幽渺,而调阴阳又若华冠纷羽?,入行八风舞六佾或俯或仰或徐或疾,奋?翩翩顿趾,秩秩泛而不浮沉而不窒,??而不纵,翕而不抑,气洽形和,神畅志得,于是神具醉止,祝告利成祭,之明日寻?于?维道,原之不已求神在之无方,是知圣朝之所以尊师重道,岂徼一?r之福报一世之功也…… [17]

此赋写的是学官之盛,描写了泮楼的富丽堂皇,描写了泮楼的升歌之盛,而写泮楼之盛,也就是写朝廷对教育的重视,写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这一篇赋作结构宏伟,气魄雄大,

泮楼的盛景一浪高过一浪,一层压倒一层,洋洋洒洒,极尽铺陈描绘之能事,其夸饰瑰奇,想象丰富,语言奥博,描写细密,反映了其时吴地对文化教育的看重,吴地文化的繁荣发达,从中也可窥见作者对此的自豪。

祝允明的《大游赋》是他的诗文集《祝氏集略》中的第一篇,也是《祝氏集略》第一卷的全部,此赋字数极多,在形式上铺张扬厉,恣肆,在内容上神游万里,颇见作者神思的飞动。桑悦作赋也数量颇多,其中宏篇大制有《南都赋》、《北都赋》等,二赋的主旨是赞美帝京之宏大,帝政之清明,全篇洋洋数万言,气势恢弘。翻检吴中文人的诗文集,它们大多数都是在首几卷为赋作,大多数都是辞采与神韵相间之作。

(三)以日常之语写真实之情

与诗歌抒发一己感情的作用相契合,吴中文人们的诗歌创作大多书写了他们的性情,而这种性情的抒写是轻快的,是自然而然的兴发感动。他们的创作洋溢着诗人的主观情思和怀抱,带着灵动、飞跃的情感,显示出作者认同自我、肯定自我、追求自我个性张扬的精神。

许多吴中文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自我的狂放、旷达的形象,表现出他们对于自我的骄傲和肯定。如唐寅的《桃花庵歌》描绘了“桃花仙”这个重视人生最为实在的快乐的人物形象,他不愿为官,追求现时的快乐,无意于富贵的生活,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别人说他。这种生活实际上就是作者的理想生活,这个终日沉溺于花酒之乐、自由自在,不受传统儒家人生观羁绊的形象就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疏懒而随己所欲。

文征明在许多诗歌中也写出了他自己的真性情,他的《口号三首》写出了他沉迷于内心世界,不在乎外在一切的满足感:

枝山老子鬓苍浪,万事遗来剩得狂。从此日和先友对,十年汉晋十年唐。

不裳不袂不梳头,百遍回廊独步游。步到中庭仰天卧,便如鱼子转瀛洲。

蓬头赤脚勘书忙,顶不笼巾腿不裳。日日饮醇聊弄妇,登床步入大槐乡。

和唐寅、文征明同样,桑悦在他的诗歌中也描写了自己狂放的形象,抒写着自己的个性与尊严,他有诗《南山舒啸》塑造了一个简傲高人的形象,这个形象可看作是他对自己的真实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吴中文人在书写性情、描写生活时,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注意向古人学习外,还非常喜欢用日常口语、俚语入诗,在诗歌创作中所用的语言往往充满了生活情趣和世俗生活的鲜亮活泼。这看似与他们所倡导的古文辞学习相矛盾,实际上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吴中文人们在自己的诗歌理论别强调诗歌的情感作用,强调诗歌的“直吐胸怀、实叙景象”[10],他们强调的原本就是情感而并非语言,而以他们的通脱,自然不会拘泥于形式的束缚。

史鉴在《西村集》卷四中有多首民歌性质的诗作,如:

君家湖北头,门前湖水流。水流似侬意,日夜不曾休。——《湖上曲》

朝饮前溪水,暮泛前溪舟。溪头有明月,照见古今愁。——《前溪曲》

再如桑悦的诗作:

昔年老杜歌?坎啵?挥辛窖钥疤鞠ⅰH掌锕俾硭突构伲?缆纺研猩?缂?N倚拗葜久晒侔??怀っ咳章忠获狻>酉凶?郧T谇埃?粢??泻未γ佟6?矣新硇远窳樱????空向人立。家僮拚命据其背,振地一跌加两踢。……

——《劣马行》

再如祝允明的诗作:

生世投闲四十年,瘴江班顶试鸣弦。今朝也是为官日,白日青天闭户眠。

——《广州戏题》

这些诗作用语上特别通俗,显示出平民化的风格,是情动于衷时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假雕饰。胡适在他的《白话文学史》中说,“白话文学既不能求实利,又不能得虚名,而那无数的白话文学作家只因为实在忍不住那文学的冲动,只因为实在瞧不起那不中用的古文,宁可牺牲功名富贵,宁可牺牲一时的荣誉,勤勤肯肯的替中国创作了许多的国语文学作品。政府的权力,科第的诱惑,文人的毁誉,都压不住这一点国语文学的冲动。”[18](5-6)对吴中文人来讲,也是这样。

概言之,吴中文人们对“古文辞”的认同基于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发作用的认同,是认同各种优秀作品反映真性情、书写真性情的本质上的相同,他们推崇的“古文”,几乎囊括了以前所有朝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比起明代各种文学流派的绝对化来说更为客观,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圆融通脱的特色。在创作上,他们对古文传统、对吴中文学传统都有继承,也使用口语、

俗语,有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厚古而不薄今、继承中不乏创新,这正是吴中文人特质之所在。这一特质也使席卷吴中地区的“古文辞”运动最终没有走向极端,从而不仅为吴中文学发展注入了厚重的内涵,也使明中叶的吴中文学成为代表明代文学“复古”大潮实绩不可缺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叶盛.录诸子论诗序文[a]. 水东日记:卷二十六,四库全书:第1041册[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王琦.寓圃杂记:卷五[a]. 续修四库全书:第1170??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古文运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古文运动 韩愈 写作教学 经典阅读

唐代古新运动,以韩愈为领袖,反对五代浮靡文风,倡导学习古文,是我国古代一次成功的文学革新。本文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汲取精华,充分挖掘唐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现实价值,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反思今天的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理念要有鲜明响亮的口号

中唐古文运动有旗帜鲜明的口号。韩愈、柳宗元明确强调:“文以载道”。要写出好的文章,最主要是文章的“道”要好,“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阐明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释了“文以载道”的主张,这四个字,成为这次运动的旗帜,影响了天下文人。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有积极的启发:写作教学,需要响亮鲜明的口号。

1.口号要切中问题,富有行动力

“文以载道”“以文传道”“文以明道”反复表达着一个理念――内容是文章的核心。这是针对骈文形式主义投出的一枚重炮,声音大威力足,旗帜鲜明地专门诊治形式主义文风,古文运动的整个过程,紧紧围绕这个“口号”,进行理论建设、实践创作和队伍建设,形成强大的力量,一鼓作气压倒了骈文,“文以载道”成就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也成就了“文以载道”。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基本目标被忽略了。究其原因,目标是基本要求,针对的现实问题不明晰,主题比较分散,缺少围绕目标的系列行动的推动。回顾课改以来的写作教学理念,叫得响的莫过于“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这是一个口号式理念,非常响亮地宣告――写作写的是自己,直接对准假话作文,这两句话在小学阶段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2.口号要内涵丰富

中唐古文运动中,“道”即“儒道”,“抑能所言者,皆古之道”(《答尉迟生书》)。写作的目的在于建立儒家的“仁义”之道,替圣人立言。但这个“道”并不是深奥玄理,也不是迂腐的思想枷锁,而是饱含人情事态的日常生活。《杂说四》中,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祭十二郎文》中,悼念亡侄,真情流露,读之无不撼动感伤;《捕蛇者说》中,反映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达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道”在实践中的丰富内涵超越了“儒道”的限制,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这个口号式的理念言简义丰:“解放”自己的口和手,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手下就怎么写;不揣摩别人的喜好,不说空话、套话,不刻意模仿别人说话、写文章的腔调,写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用自己乐意用的腔调。内涵丰富,才有张力,包孕广,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个体的共鸣和认可,从而得到推广。

3.口号要有权威性,凝练、生动

口号具有宣传、推广理念的功用,其影响力与发起人的影响力成正比。韩愈、柳宗元为文坛泰斗,振臂一呼,千人呼应。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深谙写作之道的专家,关注写作教学的问题,喊出振聋发聩的口号,并引领广大教师践行和突破。2011年,温儒敏受访呼吁:高考作文“往理性思维靠一靠”。之后,温教授每年都从理性角度对当年高考作文进行评价,并登载在影响大的报刊杂志中。孙绍振等著名学者也对作文理性投入极大的热情,与温儒敏遥相呼应。高考作文的理性引起关注,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力度都在加大。“往理性思维靠一靠”开始成为高考作文改革的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这种推动理念的路子是对的。

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理念,应该汲取中唐古文运动和课改以来已有的成功经验,改变单一的冗长表述,改变面面俱到到淹没重点问题的思维方式。针对写作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提出响亮的口号,以求振聋发聩之效。

二、写作教学应重视经典阅读

在《进学解》中,韩愈说出了他理想中的文章标准,即“闳中肆外”。“阂中肆外”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深厚丰富,文笔能够尽量发挥。他的文章思想内容丰富深厚,语言形式挥放自如,文章气势浩大,正是这一标准的完美体现。如何做到“闳中肆外”?韩愈用他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阅读经典。

1.经典阅读的过程就是滋养思想和德行的过程

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有价值的书,富有原创性,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创造性地提出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后人汲取思想营养的宝库。韩愈读书,“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沉浸酿郁,含英咀华”。韩愈阅读的经典十分广泛,“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经典阅读的目的是从中吸收养分,《与李翊书》中说,想要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就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就要立足于培育树根来等待它结果,“养其根而俟其实”;就要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加其膏而希其光”。学习积累的过程就像果实的成长和油灯的光亮,写好文章绝不能急于求成,应当注重积淀的过程。

今天,“思想内容”一直是我们作文评分的第一维度,但思想内容的空洞肤浅也一直是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想拥有思想但是却不懂得滋养思想。经典阅读是课改以来一再强调的,从课标到教材的“名著导读”到根据课标出版的数不清的名篇名著,但是成效甚微,为什么呢?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投机取巧的心态所致。在大部分师生心中,考试中直接涉及的,才是需要做的。经典阅读变成了解故事梗概,以应对考试中的“明题”。对于思想积淀之类的潜在价值,是顾不上的。一味地追求分数,速成集训被奉为法宝。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句话启示我们,写作教学必须立足于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放慢对功利的盲目追捧。通过广泛阅读,从经典中汲取养分,增厚积淀,延伸根系,使人的精神丰厚起来。在经典阅读中,教师不仅要督促,更要引导方法,经典的思想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的结果,读经典而不与经典积极对话,是死读书,读死书,真正吸取养分,必须要有读者个人的思考。

2.经典阅读的过程就是涵养语言的过程

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形式单调、口语使用频率多等问题,反映出学生语言素养较低,也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低。这种现象和低俗读物、网络垃圾语言的影响不无关系,这种局面比骈文的形式主义更为严峻。言词修养不到家,就不能写出好文章。阅读经典,是解决语言问题的有效途径。经典作品,大都形式规范,文辞精练、优美,含义隽永,是大师们语言实践的作品,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阅读经典的过程,不仅仅是积累书面语词汇、句式的过程,也是从语言文字运用的作品中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规则的过程,更是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更要通过教学活动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学会含英咀华,吸取语言的营养。

中唐古文运动,用它的理论和实践提醒我们,写作的捷径是不存在的,写作教学的捷径是不存在的。重视阅读经典,从内容深度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不断积累提升,才是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根基所在。

三、写作指导需要教师的写作实践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积极推动文体文风的转变,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影响了后世诸如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学创作,直接启发了北宋的古文运动。这本身就对当前的写作教学有启示作用:写作指导,需要教师的写作实践。

教师的写作实践,是对写作理论、写作要求的最有力解释。“文以载道”、“言之有物”是伟大的创新性文论,但是如果没有“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经典作品流传于世,韩柳的创作理论恐难为后人所习得,如果只是用空洞抽象的理论要求别人,古代的散文仍然难有如此的发展。因为,写作的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作品来解释的理论,缺少了说服力,也不符合学习的规律。这一点,也切中我们的写作教学,提出作文要求,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要义,这些要求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描写生动、观点新颖深刻,但是写不出来,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提出的写作要求,应该是基于教师的阅读、写作经验的,教师的理解应该是最透彻的。

教师写的文章,是实现写作教学过程化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往往限于教师在写作前指定题目,传递素材,列出提纲后学生独立完成,再经老师批改后集体讲评。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总是停留在“做什么样的文”上,对作文优秀的标准十分明确,但缺乏实际有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要求学生做什么样的文”到“指导学生怎么作文”,就可以缩短学生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提高实效性,这就是写作教学的过程化。

教师写的文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更好地实现写作教学的过程化指导,把优秀作文的要求和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优秀作文的实践结合起来。教师与学生同堂写作,将自身的知识、经验全面调动起来,能够真切还原并体会到学生在写作文时所需的语用知识和语言规则,而不再“空言明道”,一味地给学生设定模板套路,偏离作文的本真,一味地在分数标准要求下生产“问题”作文。像韩愈不断地进行文学创作实践那样,教师在作文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展示,使写作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同堂写作中不断地模仿、超越,理性、感性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学生在共同的写作体验中,完成了真正的对话,有与自己已有经验的对话,有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原有的经验得以转变,逐渐走向丰富而完美。

――――――――

参考文献

[1] 屈守元,常思春.《进学解》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 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建构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 乔桂英.语文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 郑晓龙.沥尽黄沙始见金――谈作文教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10(3).

[6] 徐婧,于胜利.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下水文”刍议[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古文运动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王禹 古文运动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D0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07

王禹( 954-1001),字元之,今山东巨野县人,北宋作家,因晚年被贬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在宋代作家中,王禹侮可能远远不如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大家那样被人们所熟知,但他的散文成就确实很高,这一点在宋代就已经被意识到了,例如,宋太宗就曾对王禹说:“卿聪明,文章在有唐不下韩、柳之列。”叶适也赞王禹“文简雅古淡,由上三朝未有及者”。不仅如此,王禹在唐宋古文运动发展过程中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最早完整阐释这一点的是北宋的苏颂,他在《小畜外集序》说:“窃谓文章末流,由唐季涉五代,气格摧弱,论于鄙俚。至公特起,力振斯文,根源于六经,枝派于百民,斥俘伪,去陈言,作而述之,一变于道。后之秉笔之士,学圣人之言,由藩墙而践奥,系公为之司南也。”很明确地指出了王禹在唐宋古文运动中承前启后的地位,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普遍赞同,如清代吴之振云:“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于是欧阳文忠得以承流传响。文忠之体,雄浑过于元之,然元之固其滥觞矣。”《小畜集提要》云:“宋承五代之后,文体纤俪,禹始为古雅简淡之作”。

宋代古文运动“倡始于柳开,见效于王禹,完成于欧阳修”,王禹散文的承前启后首先表现在王禹努力向前人学习散文创作上。王禹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因此他的散文不可能不烙上唐人印记。除了理论上继承韩愈外,王禹侮的散文在形式上就能明显存在模仿韩愈的痕迹,如《拟侯君集平高昌记功碑并序》就模仿了韩愈的《平淮西碑》,无论内容和结构都高度相似;再如《送王旦序》构思布局和韩愈的《送张道士序》如出一辙,都是“赠意在诗,序言其故”。不仅如此,王禹还学习元稹,他在《滁州全椒县宝林寺重修大殿碑》后序就直言此文是“因效元相桐柏观体”;再如他的《吊税人场文》无论从立意和结构安排都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高度相似,都阐述了“苛政猛于虎”的思想,行文都是先叙事再议论,由此可见王禹在向前人学习上广泛涉猎、不拘一格,这在北宋初期的作家中是不多见的,而且王禹散文本身就体现出古代文体发展的渐变性,如王碑文创作就充分体现了碑文从叙事到夹述夹议再到议论的体制变化,这些无不体现了王禹散文与前人散文的一脉相承。

无论哪种文体的作品,王禹都能借以表达贬谪时期的内容,这对宋代贬谪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贬滴过程中宋代文人固然也经历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固然也有对不公的控诉和抗争,但与唐人相比,他们更多的是在贬滴之后“尽可能地顺适苦难人生,注重对自我生命的把握,从而在心理上求得宽和、淡泊。”因此宋代贬谪文学与唐代相比更多了一些豁达和理性,在这一点上王禹无疑是做出了贡献的,如他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虽然隐隐约约有对贬谪的不满,但更多的是一种超然物我、闲适自意,在这一点上,同样被贬黄州的苏轼与王禹一脉相承,不但苏轼前后《赤壁赋》里表达出与王禹一样的豁达,就连他同样写于黄州时期的《南堂》组诗中的“扫地焚香闭阁眠”也与王禹的“焚香默坐、消遗世虑”有异曲同工之妙。

欧阳修“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和苏轼“见公之画像,想其遗风余烈,愿为执鞭而不可得”之口义便是这种影响力的实证,欧苏二人由钦佩王禹人格到学习其文章也在情理之中,离开这一点说王禹的文学思想“是欧阳修、曾巩等一派的先导,为二人所继承而发扬,古文乃步人正途”恐怕也是站不住脚的。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王禹评价很高甚至有王禹主盟之说,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首先,王禹虽然是北宋初期白体诗派代表人物,但影响力并不是最大。

王禹远离京城,错过了主持贡举的机会,这一点至关重要。由此可见主持贡举的考官对举子莫大的影响力,正因如此,宋代文坛很多盟主大都主持过贡举,他们往往会利用这样的机会选拔符合自己文学审美标准的人才,从而对文风施加影响,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就是利用主持贡举的机会,不顾舆论压力,对文风诡怪者一律黜落,对文章深醇浑厚之作一概录用,从而让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一批宋代古文运动干将脱颖而出,也正是在这些人的不懈奋斗下,文风才得以扭转,唐宋古文运动才得以大功告成。

而王禹虽然曾“四人掖垣”“三掌制诰,一人翰林”却有着“缀行相送我何荣,老鹤乘轩愧谷莺。三人承明不知举,看人门下放诸生”的无奈,而且八年三黜让他长时间置身京城之外,这是他不能主盟文坛的最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曾经三掌制诰的王禹“所倡导的‘韩柳文章李杜诗’,作为太宗朝文学的尾声,却为庆历以后的文学复古高潮做了重要的铺垫,而‘翰林王公’的道德文章与学士品格也被后来的翰苑词臣反复提起,遗风余烈流传不绝。”

参考文献:

【1】释文莹.玉壶清话【M】.中华书局,1984:41.

【2】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中华书局,1997:733.

【3】王禹.小畜集【M】.商务印书馆,1937:426,251,252,257.

【4】吴之振.宋诗钞【M】.中华书局,1986:13.

【5】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4.

【6】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9.

【7】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M】.人民出版社,2011:13.

【8】梁道理.试论宋代古文运动中的两条路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84,(1):53.

【9】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5.

【10】周尚义.宋代贬谪诗文的高旷情怀述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2,f61:1 10.

【11】葛晓音.北宋诗新的曲折历程【J】.中国社会科学,1989,(2):105.

【1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中国书店,1986:78.

【13】苏轼.坡全集【M】.中国书店,1986:275.

古文运动范文第7篇

摘要:李华的文学观点认为文学应当有质,且需要文质彬彬又提出文行一致的实践途径。非常符合当时的文学环境,有较深的理论价值。对于当时文学观念的矫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李华、古文运动、文必有质、文质彬彬、文行一致

李华(715―774),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词科,擢秘书省校书郎,历监察御史、右补阙。天宝十五载(756)陷安禄山军中,被授凤阁舍人。肃宗至德三载(758)贬杭州司户参军。代宗广德二年(764)九月以后受辟于吏部尚书李岘,加检校吏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罢李岘幕后,屏居江南至终。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记其生平甚详。李华就是早期重要的古文家之一,其文集南宋已佚,后人取《唐文粹》、《文苑英华》诸书重新编集,四库馆臣析为四卷。本文凡引其文,均出自《全唐文》。

古文家通过回顾历史来捕捉历史发展的规律,把古文复兴放在更宏阔的文化背景上,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引出文体革新的必然性。李华的古文理论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他以自己的时代思想、政治经验及人生态度为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文必有质

初唐文学家陈子昂曾说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新的文学规范显得尤为有意义。李华的文学思想中对于文的定义其一就体现在,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实质的内容,即言之有物,须表达充实的内容。

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中说:

义以济难,公其志焉;职以辨理,公其博焉;文以宣志,公其懿焉。

《杨骑曹集序》亦云:读书务尽其义,为文务申其志;义尽则君子之道弘矣,志申则君子之言信矣。他所要求宣的“志”,是“六经之志”,大历七年所作的《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云:

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历也。立身扬名,有国有家,化人成俗,安危存亡。于是乎观之,宣于志者,日言;饰而成之,日文。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皋陶之歌,史克之颂,信也;子朝之告,宰否之词,诈也;而士君子耻之。夫子之文章,偃商传焉;偃商殁,而孔仅、孟轲作,盖六经之遗也。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远,六经之道遁矣。论及后世,力足者不能知之;知之者力或不足,则文义浸以微矣。

在这里他申的是六经之志,标榜的是儒家之道。强调文章要表现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发挥教化作用。这种观点,对于纠正魏晋以来文风浮华、缺乏社会内容的弊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哀乐系乎时”,哀乐缘于时事治乱,是因现实而生的。所以,“文以宣志”,也有要求反映现实的目的。“志”在这里一定意义上是等同于质的。

同时从李华的文学思想看文章中德比文学性本身更加重要。“夫子门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者无人兼之。虽德尊于艺,亦难备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加之对魏晋以来文风的不满李华必会有对“质”的追求,言之必有理的追求也在性文中付诸实际行动。

二、文质彬彬

李华对于质的重视与追求语言表述的统一,使得其文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文质彬彬的特质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评论多借用李华本人的话:“质直而少文”。在肯定上述,论断合理性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论断只适合评判李华的的部分文学作品,对于《李遐叔文集》中的全部作品而言是不适合的。李华作品的质与文的关系,可以从他的《质文论》说开。在文章的开篇,有写到:

天地之道易简。易则易之,简则易从。先王质文相变以济天下。易知易从,莫尚乎质,质弊则佐之以文,文弊则复之以质,不待其极而变之,故上无从暴,下无从乱。记曰:“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非酬酢裼袭之烦也;俭为易知易从之俭,非茅茨土之陋也。”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李华是重质的,但重质并不能说明李华就因此而轻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信条是牢记在李华的心中的。李华曾学宏词科,是很有文采的一个人。应博学宏辞科的人既要博学多识,又要文词华丽恢弘,要求十分严格。如果不是在文采方面出众,要学宏辞科是很难的。而李华是“累中进士,宏辞科”。可以想象其文采。

李华的作品中虽然有不少作品显得过于“直质”,但他的作品集不乏有,用词、情感、声韵面面俱到的佳作。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吊古战场文》即是其中的优秀的代表之作。由此可见他对此篇文章在用词方面还是很自信的。文集中此类作品还很多,《四库全书》编者有评:“其文词绵丽,精彩焕发,实可追配古之作者”。这是有凭有据的实论。李华重“六经之志”但也重情感,用词,和声韵。“江山之鲜润,烟景以之明灭”需要华美有力的的词句。“心目所及,自不王乎赋情遣辞,取兴兹境,当代文士目为诗园”观点同样包含对“赋情遣辞”的肯定。而“唯第卓然介立寒俗,文词学问守正不移,金石之声冷然在听”等句子中,或肯定或赞同的态度中,可见李华“重质亦重文”的文学观念。

而为什么在李华的文集中又有“直质而少文”的篇什呢?其一就是有些文章属于运用问题,,文体的要求,使得这些篇章不适合太注重文学性。另一个原因就是文章的文采不一定就是要明显的彰显出来,在他看来文采的极致可能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采了而是“繁华落尽见真醇”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了。

三、文行一致

“行”在这里具体指道德品质,实质性的言行。李华说:“文顾行,行顾文,此其与于?”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观点是明确的:“文章本乎作者”,作者的道德品行对文章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有“有德之文”,有“无德之文”,强调了道德品行修养对于为文的重要性。

《杨骑曹集序》云:

开元、天宝之间。海内和平,君子得从容于学,以是词人材硕者众,然将相屡非其人,化流于苟进成俗,故体道者寡矣。夫子门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者无人兼之,虽德尊于艺,亦难乎备也;后之学者,希慕先贤,其著也,亦名高天下,行修言道以文。

李华明确提出文章必须有道德关照在里面,文章必须与道德结合起来。他认为,拯救世道人心,士人责无旁贷,所以士人必须在文章写作中承传经典的思想精神,彰显道德情怀。而这种对道德情怀的选择,又完全取决于士人的个人修养,所以它必须是一种自觉选择。“文行相顾”是古文家找到的复兴古文的可靠途径,这个认识成了古文理论的基本支柱,历代古文家都遵奉它不改。独孤及“本乎王道”的观点,梁肃“文之作,上所以发扬道德,正性命之纪;次所以财成典礼,厚人伦之义;有其次所以昭显义类,立天下之中故文本于道”。韩、柳的古文理论,都用斩钉截铁的语调强调“立德”、“立功”是古文作家登堂入室的基本条件,而把“立言”视为水到渠成的余事。正因为李华关于道为文本、文切实用与务反“时文”的理论主张,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对韩、柳有较大的影响,所以他被誉为“文章中兴”的开启者。(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M]王琦.李太白集注.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2]李华.李遐叔文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3]李.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4]董浩.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古文运动范文第8篇

在?入主?之前,想?Α腹盼倪\?印沟母拍钌宰?z?。本文所?的中唐古文??樱?侵?陌彩分?y前後到九世?初??宗朝,一??持?性的批判近代??文?、主??文章?凸诺某绷鳌9盼倪\?幼钤绲某?д哂惺??士、李?、?至等,九世?初的?袖?t以?愈、柳宗元?樽钪??_@和一般通?性文史???挠梅ㄊ且恢碌模??虮疚目疾斓墓???轨俄n、柳的世代,不及晚唐,?目特?e在「古文??印骨凹由稀钢刑啤梗?悦?r限。

宋古文是?鹘y文?W批??心的一??重?,有?的???O多,但「唐代古文??印挂辉~,?t到本世?二、三十年代才出?,一直沿用至今。???概念的??性,最近十?啄晔艿搅颂?穑?伸侗疚氖褂眠@????,似??π陆?奶?鹩兴????W者?Α柑拼?盼倪\?印垢拍畹呐?u,大?包含了???要?。首先,所?古文??拥?⑴c者,在?念上有很多歧?,?K不能??成一????诱?w,把?愈以前──甚至初唐──的某些文士??楣盼募遥?赡懿煌桩?。有人??椋?n愈?於「古文?念的考?],具有重大?V泛的道德意?,在性?上迥?於李??人的文?W思想。[1]?有?W者指出,具有文?意涵的「古文一?是?愈提出的,以前?K?o人使用。[2]其次,在唐代,古文只是??人提倡,少?等烁胶停?蛔阋援?「??印怪???FONT color=#0000ff>[3]日本?W者小野四平特?e???,「古文文?的?在?愈、柳宗元等人手中完成,但在他??之前的先?,?K?]有一致而明?的文?W理念,只能算是零星的源?。何?r唐代古文在?柳之後很快就衰落了,若?「古文??印怪???峙轮挥?W?修以後的北宋古文??幼阋援?之。[4]

以上引述的?Α柑拼?盼倪\?印挂辉~的?疑,有助於?W界更深入考?]中唐思想?文?W的一些基本???,但依??人之?,似乎?不足以??u???概念的存在基?。???概念?是有使用?r值的。??丁腹盼倪\?印怪?f最根本的?疑似乎是,明?的古文思想──特?e是有?文、「道??S的看法,以及成熟的古文文?,都是?愈、柳宗元?一?人建立的。把?愈以前主??文章?凸诺奈氖慨?作古文家,是一??r代倒?的?法,????忽略了?愈的世代?先前文士之?的?嗔研浴R虼耍?凇柑拼?盼倪\?印垢拍畹恼n?上,???是,?柳等人的主??和??作?前?资?甑哪承┪娜擞?]有?密的?v史???如果有,?些??是否能???成了某?潮流?????重大的???,?然不是此??短的?а运?艹浞钟??,?也不是本文的目的。??人只是想提出一??看法:如果我????盼乃枷氲?群?袢”容^???的?定,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

?男?谔??末年到??宗朝的七十年左右期?,所?古文家的思想的?有不小的?化,即使同?r代的古文倡?д撸?渤S杏^念和??阎攸c上的差?。不?,?些人之?也有明?的相似之?。譬如:他??大都是重要的作家,在文章??作上成就尤高,?K多少?ξ捏w的??新有所?L?;他???α??韵轮v究????律的文?都很不?M;他??大都主??在??作意旨和文字?格上,文?W???以六???w依。?些相似性???能?示,?W者一般所?的古文??樱?且??有整?性的思潮,在?念?歧的底?樱?幸恍?镜摹⒊掷m的特性。此外,中唐古文??拥?⑴c者之?也常有?密的??S,例如,??士和李?是密友,??士、?存?楦缸樱??孤及和梁?是??生,???c?愈?樾值堋_@也可??楣盼某绷骶哂醒永m性的一??徵候。[5]相?Χ?裕?诔跗诠盼募胰缡??士、李?崛起之前,文章(?歌除外)?凸诺乃枷肱c??作???,就?得??榱闵ⅰ?BR>

至於「??印挂辉~是不是古文潮流的恰?指?,的?值得考?],但???名?也?也不能?一定是?的。古文思潮出?於菁英文人的社群,不可能像宗教??踊蚪??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4_1.shtml>政治??影憔哂?V泛的影?力。但我??也不能太低估???潮流的??簟T缙诠盼募叶嗍俏??闹匾?I袖,他??的思想可能有相?程度的?鞑迹?皇?]有在?存文?得到充分的反映。至於九世?初的?愈和柳宗元,他??受到青年士子?V泛的崇敬?追?,?t是很明?的。

以上?略的??是在主??,「唐代古文??印购?w的是一??有??性、整?性的?v史?象。「古文??印棺?檫@???象的?苏I,似乎有缺陷,但也有其正?性。在?W者?]有找到更?切的??之前,??????是具有?人快速指?特定?v史?象的功用。本文的主旨在探?中唐古文潮流的一??形成基?,特?椤腹盼倪\?印怪??宰鬓q?如上。

一、古文??宇I?д叩募易灞尘?/P>

唐代古文??拥奶匦裕?饕?嬖陟?⑴c者的文?W主??、??作?格?思想取向。不?,古文家的出身背景也有相近之?,?一?或?和?????拥钠鹨蛴嘘P,值得注意。以下先整理中唐古文??又饕?I?д吲c支持者的家族背景,以?橛??的基?。

一、??士(717-760)。郡望?陵,?槟铣?鹤谑抑?幔?何涞壑?苒蛾?王?恢的裔?O,家族在公元五五四年西魏陷江陵前後入?中,成?殛P?集?F的成?T。五世祖?造隋?r曾任?翊太守,入唐後官至刑部尚??J??士自己家在今河南?昌一?Вㄋ?r?榉f川郡,唐?r?樵S州)。很明?地,?士家?楸边w的南方士族。[6]

二、李?(715-774?)。系出?郡李氏?|祖房,?偕?|高?。[7]

三、?至(718-772)。河南洛?人,郡望??贰=癖尽对?托兆搿肪砥哂匈Z至家族的?料,知道他??的?祖有??和??,?馁Z?到?至的祖父之?,??相??略。根??度??尽贰ⅰ缎绿??紫嗍老当怼罚?芍?Z?家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其子??是董卓的部?ⅲ?S?鲋蒈?入洛?,後?硗缎Р懿伲?@得重用。北朝史上,?有原籍武威的?姓山?|士人,祖先大概都是???移入中原的。??有一子???居??罚?@就是?至郡望的?碓础T谥泄?r代,名叫??返牡胤接泻?滋?,?馁Z至曾受封信都?伯一事看?恚?FONT color=#0000ff>[8]???往的????诮窈颖奔娇h。此地十六??r期以後?殚L?房ぃ?宕?樾哦伎らL?房h,唐代?t改?信都?(?偌街荩?!丛紫嗍老当怼邓?d的??焚Z氏一支,?|?x?r?往南方,但依《元和姓纂》,此支??至家?e?橐蛔濉!对?托兆搿酚??,?至的六代祖?琚在北魏任?川太守,看?碣Z家是山?|士族的可能性很大。[9]

四、?孤及(725-777)。源出匈奴屠各?,代北?姓,此族?⑿照咭喽唷V泄判帐现T??c?孤及家?牒都?,?孤氏先祖?S後?h宗室,攻?粜倥?夥??蛉胄倥?4苏f不可信,?W者考辨已?。[10]案,胡人入?,??上代原??h人者,??挡簧佟F??一例。中唐名相房?(697-763)所?俚暮幽戏渴显?龈哕?屋引氏,自?先祖房乾本?清河(今河北清河),?x初出使北?,被拘未返。[11]???孤及家史,他的十世祖?辰?奈盒⑽牡圻w洛?,子?O任官於北魏、北?、隋、唐,可?其家久居?北,於中土士人文化浸????O深。[12]

五、元?(719-772)。?卑拓跋氏後裔,代北?姓。[13]

六、李翰(?去世於770年代)。?郡李氏,李?族人,山?|士族。[14]

七、崔?甫(721-780)。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山?|高?。[15]

八、梁?(753-793)。?中?族,先祖?殛P?集?F成?T。[16]

九、?存(739-800)。?陵?氏,??士子,北?的南方士族。

十、李舟(740?-787?)。出身?西李氏姑臧大房,山?|士族。?西李氏的始祖是西?鼋??呃?保?蔽嚎刂?鲋莸?^後,李?钡?O子李??於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入朝赴京(平城,今山西大同),子?O後?孝文帝?都洛?,?居?北平原。姑臧大房?槔???子李承的後裔。[17]

十一、崔元翰(729-795)。系出博陵崔氏第三房,山?|高?。[18]

十二、李?(766-794)。?西李氏,山?|士族。[19]

十三、?愈(768-824)。?愈同?r人或??家郡望?椴?瑁?蚍Q南?。查核?魇赖闹泄彭n姓系?,?烧f均非。依《元和姓纂》,?家的地望?t?殛?留。案,?愈的七世祖?耆是安定安武(今??夏?原)人,北魏明元帝永?年?(409-413),?暮者B勃勃的??I投效北魏。?耆?子、?O三代都是武?ⅰmn耆??f徙居常山郡(今河北正定),但至?愈之?r,其家已世居河?(今河南孟?)。?愈先祖?然起於?旅,至中唐?r,??丫檬芪慕讨?沽?,或可算是?低?又?狈剑ㄉ?|?)士族。[20]

十四、李翱(774?-836)。出身?西李氏姑臧房李?_支,山?|士族。[21]

十五、皇甫??(777?-835?)。南方人。原籍睦州新安(唐?遂安,今浙江淳化),寄家?P州,以安定?榭ね?<易?v史不?。皇甫??是著名文士、??宗文宗?沙?紫嗤跹模?63?-835)的外甥,彼此??S密切。王涯?凫短??跏现?跬柰跏戏浚?@然是山?|士族,父?王晃曾任?刂荽淌罚?矢?夷芘c王家?姻,大?也不是?寒之家。[22]

十六、??兀?72-811)。出身河?|(今山西永???问希?嘁?|平?榭ね??揖勇尻?,但族人仍有祖?L在河?|。柳宗元〈?问逃??拐I〉曰:「?问鲜谰雍?|,至延之始大。?喂???氐牡艿埽?又?槠渥娓福??卧街荽淌贰⒄?|?度使。依此,?渭译m?楸狈酵林??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4_1.shtml>政治社??匚皇切陆?派仙?模?伤闶切屡d家族。[23]

十七、柳宗元(773-819)。出身河?|柳氏西眷房,河?|郡姓,西魏至唐初在政治上?凫蛾P?集?F。先祖曾於十六??崆?r(396年)南?,留居淮河流域,南?末期(500年)北返。[24]

十八、?⒂礤a(772-842)。源出匈奴,代北?姓。七代祖?⒘岭S魏孝文帝?洛?,世居洛?以及?近的?铌?,???等於山?|士族。[25]

以上共列?十八位古文??拥念I?д吆椭饕?С终撸???巳??世代:?渎额^角於玄宗天??年?的?榈谝淮??缡??士、李?;德宗前期?袖文???榈诙???缌好C、崔元翰;最後是?愈、柳宗元的世代。?些人中,有十五位?碜员狈郊易澹?晌怀錾肀边w的南方士族,南方人只有一??:皇甫??。在十五位北方家族人士?,高?由?|士族?灼呶唬?P?(含河?|)?族?晌唬??碧?姓三位,?低?拥谋狈脚f族一位(?愈),不能?定但很可能?樯?|士族者一位(?至),新?家族一位(??兀?8?б惶幔?疚乃?f的北方?南方,是人文地理的概念,以南北朝?r代的疆域???分??省K宄?郧岸嘣诒背?y治的地?^,?北方,否?t即?槟戏健;矢??原籍睦州新安,寄家?P州,在中古?r代?倌戏剑?Q?o???;另外如蜀地和襄?(今湖北襄樊),因一直在南朝治下,本文也??槟戏健?BR>

?囊陨腺Y料看?恚?盼倪\?铀坪蹙哂?夂竦?鹘y北方士人文化背景。上列十八人,?粹的南方人只有皇甫??一位,他是所有人中年?q最小的,可以?,在古文??獾男纬缮希?缪莸慕巧?容^次要。北?南方士族的?晌唬?t是??士、?存父子,?碜酝?患彝ァF渌?^大多?等硕汲錾肀狈脚f族,尤其以山?|士族最多。?孤及、元?、?⒂礤a等所?的代北?姓,?然源出北朝胡人?治??樱??跃镁?h人文化核心?^,在文化?向上,和中土?族恐?o明?差?。(元?家史?不清楚)附?б惶幔?狈脚f族出身者有?多曾在南方居住,?或是因?榘彩?y起,中原陷入?鹁郑?咳舜罅磕厢悖?蚴且?榧抑杏腥嗽谀戏饺喂佟V灰?@些家族不是?期居留,它??的文化性格???不??兄匾?淖?。

在?一步展?本文的??前,要先?σ陨厦?蔚?M定稍作?明。起自安史之?y前後的古文潮流,?K不是一??有??的??樱??松?档念I?д撸?茈y清楚??定成?T的???1疚倪x?竦??蚀蠹s有二。一是中唐?r人公?的文章中?的??д撸??ㄊ??士、李?、?至、?孤及、梁?、?愈、柳宗元等。?些人是在任何??唐代古文的著作中都??霈F的。另一???t是明?支持以上?人的理念或具有?同思想的文士。??想???的是,??拥墓???揿段?W社群,而不考?]其他形?B的士人,如??W家或??照?碌墓倭拧??人?袢@?身???剩?饕?康氖窍M??定比?明?的?察????苊庥∠笫降娜ト 4送猓?盼倪\?用黠@是一??文??炔康母母镲L潮,而非局外人的??,如宋代道?W家之?文?W,不?入非文人???也是合理的。

上面所列?的古文??又С终撸??孜皇且话惚容^陌生的:崔?甫、李舟、崔元翰。????握f明他??和古文??拥年P?S。崔?甫??孤及是?朋至交,也是文?W志?I的同道。他在〈祭?孤常州文〉中?:「我?至之(?孤及字),思?斯文,不俾皋契,????住!?FONT color=#0000ff>[26]?甫另撰有?孤及神道碑,其中???孤及文章的??被梁?引入他的〈常州刺史?孤及集後序〉。[27]至於李舟,他?父?李岑都是古文潮流?嵴\的支持者。李舟在〈唐故常州刺史?孤及公文集序〉??父??λ?f的?:

吾友?陵?茂挺(??士)、?郡李遐叔(李?)、??焚Z幼?祝ㄙZ至),洎所知?孤至之,皆??章六?,能探古人述作之旨,??樾?谘彩瘢?置??t,?v?v如西?h?r文。若使三??司王言,或?史?,?t典???誓命之???舍?缝??硪印?韬簦∪??圆惶?此地,而?蹇多故,唯?孤至之常州刺史,享年亦促。?天之未欲振斯文耶?小子所不能知也已矣。[28]

由?段?和李舟?楠?孤及集作序一事,可?他??父子?古文家??S的密切。

崔元翰曾向?孤及求教。〈?常州?孤使君??嫡f:「?下?三代之文章,播六?W之典?。微言高?,正?雅音,?丶?深??,溥溥宏?,道德仁?,粲然昭昭,可得而本。?W者???委,日就月?ⅲ??嘴墩?梗?FONT color=#0000ff>[29]?Κ?孤及的文章有?O高的??r,他?然也自居於景?牡?W者之列。崔元翰曾?楠?孤及的高徒梁?撰??墓?,又自?是梁?的?从眩??硭?凇磁c常州?孤使君??邓?f的,?K不是?面?。[30]

再?硪?哉?元?。一般文?W史的作品,都?⒃?Y置於古文??酉闰?之列。?奈恼碌娘L格看?恚??拇_有?格被如此?w?,他的文章不拘??的程度,??於??士、李??人。不?,元?的政治社??枷胗?庵氐?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69_1.shtml>道家色彩,和其他古文?子大?其趣。就?一?而言,他似乎稍不符合本文自?的古文家??剩??虺鋈氩淮螅?匀涣腥搿?BR>

本文古文??映?T的名?危?]有列入柳冕(去世於?元?785-804?末年),也?略作?明。在?存中唐文字中,??文?W???最密集的作者,可能就是柳冕。他?魇赖氖?钠?恼卵e,?文作品?琢税似?A??ξ?W的看法是清楚而一?的。他抱持?O端的儒家教化思想,?η?我韵碌霓o??歌一概否定,??橛械滦械娜瞬趴赡??出好文章,因此?俗淳美,文?W自盛。柳冕主???凸拧?骋?近世文?的程度,??於本文所列?的古文家,一般文?W史著作都?他?楣盼倪\?拥慕?ⅰ?FONT color=#0000ff>[31]

本文?]有把柳冕?入分析,原因是依??人的判?啵?o?就社??巧?虬l言立??碚f,他恐怕都不能算是文人。柳冕是著名史?W家、??W家柳芳的?鹤印!缎绿??妨?岜?髡f他「富文?,其他?料也有?似的??。但??饔??料的整?看?恚??饕?且允?W、??W、吏事?重於世,在文??匚徊桓摺!缎绿??匪?v的「文?,大?多是??梦摹?FONT color=#0000ff>[32]本文未?⒘?崃?楣盼募遥??匾?母??陟端?淖髌匪?憩F出的?B度。他在〈?杜相公?房杜二相??抵幸?蟆缸鸾??,卑文士,全然不以文士自居。他又至少?纱伪硎疚牟挪患眩?o法???自己的文?W理念。〈?滑州?大夫?文??翟唬骸咐戏螂m知之,不能文之,?文之,不能至之,?r已衰矣,安能鼓作者之?狻梗弧创鹎G南裴尚???文???t云:「小子志??凸牛?Σ蛔阋玻?噪m近道,??t不文。[33]柳冕??缺乏文人?同感而又?≌?文?W的情?r,在隋唐是有?鹘y的,不能算是怪?。(?第三?)

附?б惶幔??嵛从?入古文家之列,?K不影?本?的??。和大多?倒盼募乙?樱??嵋彩潜狈绞孔濉K?錾砗?|柳氏西眷,?柳宗元同族,五代祖柳?似是北周?r反?δ铣??W的重要人物。[34]

?而言之,本文??量根??刑乒盼某绷鞯?v史???B,?出代表人物?行分析,?份名?坞m然不?得能?得所有?W者的同意,出入???不大。本文考察的?果相信是能被普遍接受的。事??上,文?W史家?根?桑?900-1960)在一九四年代就指出,唐代的古文家多是北方人,甚至宣?:「古文……??是以北朝的文?W?打倒南朝的文?W?的一?文?W革命??印埂A_?添後???@????又有??]。[35]?晌磺拜??W者著重的是古文?子的地域出身,??人?t更?一步,把他??的家世放入中古社??返拿}?,具??出了他??的???文化背景。

二、?大?言?人的比?

上一?的??是:古文???⑴c者有相?集中的社??幕?尘埃核??大都出身北方?族,尤以山?|士族?槎唷_@可以?是中唐古文潮流的一??性?,但算不算特?,?需要?一步的探?。

?某WR和印象?碚f,中唐古文家大都?凫侗狈脚f族,???是古文??拥囊??特?,因?樘拼??W家?K非普遍?楸狈绞孔宄錾怼Ee????而易?的例子,初唐、盛唐若干最著名的?人?文章家,如沈?缙凇⑺沃??、?子昂、???、??九?、李白、孟浩然、杜甫、岑?ⅲ?疾?凫哆@??群?。[36]高?的家史不?,由其祖父?楦咦诔??⒏哔┮皇驴?恚???也不是士族。[37]不?,?榱??盼倪\?由??尘暗???有更清楚的判?啵?韵?M稍探考中唐另一??文?W群?成?T的家世,?砼c古文家作比?Α?BR>

?在要考察一??大?言?人群,也就是活?於唐代宗大??r期(766-779)的所?「台??人。?起大?言????话愦蟾??认肫鹩忻?摹复?咽?抛印埂8???希?81?-846)??的?集《?O玄集》,十才子是:李端、??、吉中孚、??、?起、司空曙、苗?、崔峒、耿??、夏侯??。[38]?於十才子的名?危?彼我韵?疑???,?㈤L卿、李嘉?、郎士元等人都常被放入,有些人?t遭剔除。其??,?些歧?完全是出於?γ??的?解。姚合所?的,是?v史?象?生?r???存在的?呼,??的?碛桑?t是李端等十人大?殉跄杲?常在?喑疾脱缟献髟?唱和,?名?安,他???郭子?x之子郭?岬年P?S尤其密切。後代有些文人把「大?咽?抛印拐`解成文?W??r的表示,不?M某些次要?人名列其?,而擅予改?印????碚f,「大?咽?抛印沟谋玖x是一??在大?亚捌诨钴S於京??高官群中的文?W集?F(十才子本人大都位?甚低),因此,?寅的《大?言?人研究》把他??以及??r一起唱和的一些官?T合?台??人。[39]如同?氏自己指出的,???提法?K不完全允?。?例而言,除了大?亚捌冢??抛拥纳??v程和???不相同,「台??人之??K不能反映?些人作品的多元性。不?,就本文而言,台??人恰好是?O?合?古文家比?的?ο蟆@碛捎卸?J紫龋?凸盼倪\?右?樱??烟ㄩw?人是??中央性(或全??裕┑奈?W群?,地域???颖尘安皇切纬扇后w的表面因素;其次,台??人的?r代?古文??佑泻艽蟮闹丿B,?些?人和古文家有交?者不在少?怠R韵孪攘信e大?咽?抛拥某錾恚?nbsp;

一、李端(去世於七八年代)。出身?郡李氏?|祖房,山?|高?。[40]

二、??(生卒年不?)。出身范??氏北祖第四房,山?|高?。[41]

三、吉中孚(生卒年不?)。楚州(今江?淮安)人,曾久居鄱?(今江西上?),南方人。[42]

四、??(生卒年不?)。家世不?,郡望或?昌黎,或?南?。[43]

五、?起(710?-782?)。?桥d(今浙江?桥d)人。[44]

六、司空曙(生卒年不?)。家世不?,似乎是京兆人,郡望?V平。案,?存中古氏姓??校?V平(今河北永年)著姓?o司空,或?是新?家族。[45]

七、苗?(?-786?)。或?上??仃P(今山西?仃P)人,或?上??子(今山西?子)人,?仃P和?子在唐代均?俾褐荩?绨l?樯宵h人?o疑。??f苗家「世以儒素,?挠嘘P?料看?恚?@然是北方小姓,地方?葑濉?FONT color=#0000ff>[46]

八、崔峒(生卒年不?)。?俨┝甏奘洗蠓浚??|高?。[47]

九、耿??(生卒年不?)。??f是河?|人,其?不?。[48]

十、夏侯??(生卒年不?)。?o家世?料。

以下是?寅《大?言?人研究》列?的其他台??人:

十一、包何(生卒年不?)。??州延陵(江?丹?)人。[49]

十二、包佶(727?-792)。包何之弟,同上。

十三、李?(731-792)。亳州??(今安徽亳?)人,自言?郡李氏南祖之後,其??是寒?越?。[50]

十四、王?(?-781)。王?之弟,河?|蒲州(今山西永??┤耍?凫短??跏系暮?|王氏房,似乎是?族的小支。[51]

十五、王?。王?之弟,同上。

十六、常?(729-783)。新?《唐??繁?鞫颊f他是京兆人,《新唐??#8231;宰相世系表》?t指?樾仑S常氏。案,唐代京兆府?安城西,天??七?前有新??(此後裁撤),即王??句「新?美酒斗十千,咸?游?b多少年所指,新?常氏正?京兆人之?相符。一切?料?示,常家??こP⌒铡?FONT color=#0000ff>[52]

十七、?⑻?妫?25-792)。永嘉南渡衣冠之後,宣州(今安徽宣城)人,神道碑?其?榻鹆耆耍?蟾攀侵缸嫦饶隙舍岬木拥亍D戏绞孔濉?FONT color=#0000ff>[53]

十八、郎士元(生卒年不?)。家史不?,????Q中山(?在今河北定?)人。根??煞萏扑慰ね?Y料,中山著望?有郎姓,但士元是否?橐烙?,?o?呐?唷K?潜狈饺耍?t?o疑??。[54]

以上十八位?人,?有北方人十位,南方人五位,不?三位(??、耿??、夏侯??)。北方人中,山?|士族有三位(李端、??、崔峒),疑出身山?|士族微宗者二人(王?、王?兄弟),?こP⌒眨ǹ侄?榈胤?菁遥┤???绨l、李?、常?),疑?樾⌒照咭晃唬ㄋ究帐铮??辉?一人(郎士元)。很明?地,作?????r代相近的文?W社群,大?烟ㄩw?人?中唐古文家的家族背景相?不同。

首先,就比例而言,大?烟ㄩw?人中的南方人?高於古文家中的南方人。其次,台??人明??楸狈绞孔宄錾碚咧挥腥?唬?词辜由贤蹩N兄弟,不?五人,?卓?人?挡坏饺?种?弧9盼募抑校?黠@具北方士族背景的?t有十二位(山?|士族、???族、代北?姓),若把?愈和?至算入,就有十四位。本文探?的古文家?大?言?人各有十八名,?完全是巧合。但此巧合可以?我??清楚地看出,北方士族成分的多寡,是????集?F在社??尘吧弦??很大的差?e。由此,我??可以肯定,?夂竦谋狈脚f族成分,是中唐古文??拥闹匾?刭|。

三、北方士族?文?W??作

我??既然?定了北方士族的背景是中唐古文??拥囊淮筇攸c,就需要考?],古文潮流何以有此特色,???背景??盼倪\?拥男纬僧a生了怎?拥淖饔谩_@??探??可娴街泄?r期──特?e是北朝末年、隋代唐初──北方士族?文?W??作的??S。?是一??很大的???,本?只能利用已有的少?笛芯浚?浜先舾墒妨系姆治觯??/div>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出??c?察,希望有助於?解中唐古文??拥某梢蚣捌渖??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22_1.shtml>文化背景。

首先,我??可以肯定,在?|?x南北朝,南、北方的文?W情?B有很大的差?e:南方文?鼎盛,北方?t大?消沈。永嘉之?y以後,在??旱木?菹拢?幼”狈降氖咳酥铝?侗H?谧遴l?,即使出仕胡族政?啵?部M心?r?眨?儆形恼掠渭?难排d。他??基本上在自己的?田?]堡?著孤立的生活,?W?文?,俱乏表?。在十六??r期,只有?鲋莺完P中地?^文??盛,北魏?一?北後,又??衰歇。

北方重?文?W的?r值,文章家大量出?,是到北魏末年(六世?初、中期)才?始的。所?「北朝三才──?刈?N、邢邵、魏收──在此?r的崛起,就是?????的清楚表徵。北方文?W的?褪ⅲ??宋盒⑽牡圻w都洛???淼奈幕?夂虻母淖?,南朝文?W的影?大概是最重要的因素。?|、西魏分立後,北方新生的文?W?鹘y?留於?|魏、北??治的?北平原,一直持??展。西魏、北周政治中心?中地?^的文?W,?t是南?砦氖康奶煜拢?绕湟酝醢?⑩仔抛?橥怀觥#ㄎ魑涸诠??逦逅哪旯ハ萁?辏?w?泶笈?咳恕#?FONT color=#0000ff>[55]

以上??蔚?⑹觯?腙?明?牲c事??。第一,?|?x南北朝的文?W以南方?橹髁鳎?狈轿娘L?起甚晚。第二,北方文?W?然?起,在南方???菸幕?挠绊?下,?文??作迅速成?楹芨叩?r值。在北朝末年的史?鳎?H可看到??某人?W??文?俱佳的?述,就是清楚的?明。???衫?!侗饼R???蕖测啵?纭?鳌氛f,「〔忄+?纭?v?群???嬗性~藻。[56]同??搓?休之?鳌担骸感葜??W不倦,博??史,文章?不?靡,亦?榈湔?梗?FONT color=#0000ff>[57]更是以文章?靡?榧咽隆_@?描述,在唐初北人墓?仍常出?。??二十年(646)〈李?墓?〉?墓主:「少挹家?,?多文?,三??五典,莫不精研。[58]永徽四年(653)〈?人墓??〉?t??氏,「?W???典,文富?林,?上?前,???⒕汀!?FONT color=#0000ff>[59]以上所?的例子,?然都?偕?|士族。[60]在南北朝末期、隋代唐初,山?|士族是全中??匚蛔罡叨?c南方文人文化?Y源甚?\的士人群?。?纳弦?Y料可以看出,即使在???群?,文章??作也是一??根深蒂固的?r值。在南北朝?r代,除了?O少?档睦?猓?匾?骷胰?砍錾砟戏健K逄埔葬幔?辽俚骄攀兰o中?橹梗?匾?骷宜坪跻员比?锥?怠_@??巨大??的出?,一方面是由於?钏褰y一中土,全??缘奈幕?行谋币疲?矸矫?t要?w因於北方本地文?W??作的急速?展。

?然?牧?兰o初?始,文?W就是北方士族文化的重要成分,???群??υ?文??作一直存在著?岩珊团?械?鹘y。?可粗分?煞矫?碚f。首先,?谋背?甑教拼?腥~,北方士人中?掖纬霈F?抑文?W地位、甚至否定文?W的?r值的言?。其次,北方文士?常有批判?源於南朝的近世文?W的呼?,要求改革。前者基本上是文??滞馊说挠^?,後者?t?槲娜俗约旱囊庖?。以??人?z?史料所及,掀起?些批??浪的大多是名族中人。?在先?前者。

?谋背?甑教菩??r代,?υ?文??曾作整?性批?的北方士人,就?存文?可?,最主要有??、李?、王通、?⒅?椎龋?横缫渤S蓄?似的意?。[61]前面介??的柳冕可?也?凫哆@???鹘y,惟?r代?後。以下先徵引李?上隋文帝??囊欢挝淖郑??橛??的基?:

臣?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其??,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橛?民之本;?、??⒍Y、易?榈懒x之?。故能家?托⒋龋?酥?Y?,正俗??,莫大於此。其有上??I?,制???,皆以褒德序?,明?熳C理。苟非??瘢?x不徒然。降及後代,?教?u落。魏之三祖,更尚文?,忽人君之大道,好雕?之小?,下之?纳希?型?绊?,??文?,遂成?俗。江左?梁,其弊??甚,???愚,唯?找髟?。遂?瓦z理存?,?ぬ?逐微,?一之奇,??一字之巧。……於是?里童昏,???角,未?六甲,先?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不?完P心,何?L入耳。以傲??榍逄?,以?情??炜?,指儒素?楣抛荆?迷~??榫?印9饰墓P日繁,其政日?y,良由??大?之?模,???o用以?橛靡病?p本逐末,流遍?壤,?相??祖,久而愈扇。[62]

就字面而言,?段?只是抨?舨芪阂葬岬?鹘y,但?睦钪@?猿???裆剖且磺形霓o的根本目的看?恚ā腹斗??瘢?x不徒然),他的目????是美文??作本身。依此,《隋??繁?髡f李?「解?傥摹梗?傅囊彩桥c政教直接相?的??梦淖帧?FONT color=#0000ff>[63]

前引文字,包括了???主要??,以及??????С龅挠^念,可以大?涵?北方士人?抑文?W的理??@钪@的核心主??是:文?????檎?陆袒??眨???t?以先?哲王的教??橐?w;六?是一切文字的典?,文章??作如果走?了路,表示?治者的心已?陷溺,政治自然?o法上?道。?是?多北方士人????美文的根本理由。王通《中?‧天地篇》有??t?υ?,反映了?李?相同的??:

李伯??子(王通)而??。子不答。伯?退?薛收曰:「吾上???ⅲ?率錾蛑x,分四?八病,??柔清?幔?饔卸诵颍?羧?_?,而夫子不???移湮催_?e?薛收曰:「吾?L?夫子之??矣!上明三?,下?五常。於是徵存亡,?得失,故小人歌之以?其俗,君子?之以?其志,?人采之以?其?。今子?I?I??乎末流,是夫子之所痛也。不答?t有由矣。[64]

子(王通)曰:「?W者博?云乎哉?必也?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趿x。[65]

《中?》不是王通所自撰,??锻跬ǖ难孕校?灿性S多?大?卧斓恼f法。但?W者的研究已指出,?部??篌w可?是王通思想的??,至低限度,也是他的家人??人的追述,??樗逄浦?H北方思想的一部珍?文?。[66]

此外,魏徵〈群??我?颉涤醒裕?/P>

?惟?籍之?,其?砩幸印W笫酚沂罚??事?言,皆所以昭德塞?,?裆??骸9首鞫?杉o,薰??P乎百代;?佣?环ǎ?冀浯购跚ъ搿!???呕释酰?r有撰述,?K皆包括天地,牢?群有,??窀∝W之?,???迂?之?,?末?W之博?,?雕?之小?,流?忘反,殊途同致。[67]

?些文句的意旨,也是要把文?的目的?定在政理教化、?蜕??旱墓????BR>

李?上隋文帝??终f,南方文?大盛後,「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不?完P心,何?L入耳,以傲??榍逄?,以?情??炜?。李?宣?,南朝重?文?W,?е氯??行?槔耸?,?是他?斥文?W的另一??重要理由。北方士人常有「文人?o行的看法,??榈滦信c文才很?兼?洌??文??作因此大不利於?教。《魏???刈?N本?饔??,「?钭????郑?11-560)作〈文德?〉,以?楣沤褶o人皆?才?行,?脖‰U忌,唯邢子才(邢邵)、王元景(北?作家王昕)、?刈?N彬彬有德素。[68]《中?‧事君篇》??@????有特?e??的??]:

子(王通)?文士之行可?:???小人哉!其文傲,君子?t?;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t典。?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求蕖⒖撰?,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王融,古之?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或??孝?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湘?|王兄弟。子曰:?人也,其文繁。??I,?\人也,其文捷;江?ǎ??人也,其文?。皆古之不利人也。子??延之、王??、任?P,有君子之心焉,其文?以?t。[69]

在?段文字,王通(或《中?》的另外作者)?缀趿R?了?|?x末年以下的?等南方作家,?能欣?的只有三位。?恼?述的方式看?恚??饕??奈恼碌娘L格?砼?嘧髡叩男男云返隆S腥さ氖牵?跬?m然大事批判南朝文人,?λ??的作品倒是很熟悉的。

李?的上???附?Ш?亓????念,也常在北方的文?W?述出?。其中之一是「淳或「?,「淳是和「?相?Φ?/div>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李文起首曰:「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宣示「淳?恪故腔?镜?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22_1.shtml>文化?r值,其後又?,隋朝??建以?恚?腹?浯蟪迹?讨??罚??昏?仰??素,?????(前文未引),???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69_1.shtml>儒家?典的性格是「素,而以近代?文?椤溉A?。北周??倡??褂迷?屈聱牙的上古文?,理?根??苍诔缟匈|?恪K?嗾?宇文泰施行的〈六?l???怠付亟袒?挂还?,特?e提出「淳和的理想。此??:「性?o常守,?化而?。化於敦?阏撸?t?直;化於??握撸?t浮薄。浮薄者,?t衰弊之?;?直者,?t淳和之俗。衰弊?t??y交?,淳和?t天下自治。[70]??他批?近代文??椤溉A靡、「?薄的?B度是一?的。[71]

?默F存?料看?恚?背?逄浦?H,北方?於「?的?念的申?,似乎多?袢∥馁|?和的立?觯??侨缣K?、李?的?O端反「文?。《隋??#8231;文?W?鳌沸蛑械恼f法,就很有代表性:

江左?m商?越,?於清?;河朔?????,重乎?赓|。?赓|?t理?倨湓~;清??t文?其意。理深者便於?r用,文?者宜於歌?。此其南北?人得失之大?也。若能……各去所短,合其?砷L,?t文?彬彬,?美?善矣![72]

《隋??肥俏横缰餍薜模?话阋运?檫@段文字的作者。?段??ξ?W的??性?袢×讼喈?同情的看法,但?是很重?「?的?r值。[73]??文?相?相成的思想,到了中唐?r代,成?樵缙诠盼募业囊??重要??。

李?的上隋文帝???有一句?,指?文章家「???o用以?橛谩梗?坪跻馕段霓o????用?橹鳎?o?]其他。?也是北方文??r而出?的??。《中?‧天地篇》有如下的??:

文中子曰:「吾??也,??而已矣。

王通以?代之仲尼自居,他所?的吾??,?然是指孔子本人,?也直接取自《??‧??公》。《中?‧天地篇》又?:「古之文也?以?,今之文也繁以塞。[74]可?王通?延??烈的文字??用?思想。

此外,?⒅?祝?61-721)在《史通》也大肆批?近世的??文?,主??文???约o???省?樵?t。???锤~〉?:「夫?寡者,出一言而已周;才?者,??稻涠??选!?FONT color=#0000ff>[75]他?然是?氖?W家的立?鲇??文?的???,但不??槭?W?文?W??作有何不同。〈?文〉篇明白表示:「文之?⑹罚?淞饕谎伞埂?FONT color=#0000ff>[76]知?椎奈?W?解?然也是以??用?橐?w。

?於以上介?的北方?抑文?W的??,?在想提出?牲c??蔚目捶āJ紫龋??Т苏f者多是士族高?出身。李?是?郡李氏,???楹朕r?钍希?K??S武功望族,?⒅??t?榕沓?⑹稀M跬??凫?跬柰跏希ㄌ??跏系姆种В??嫦褥段?x末南?淮河流域,?⑺?r北返,基本上仍是北方世家。[77]前述?人,大概只有魏徵出身小族,《北史》?魏徵之父是北?文?W家、史?W家魏收的族叔,未必可信。[78]?倪@些?抑文?W者家世背景的一致性,我??可以判?啵?S多北方士族?υ?文大盛的文化情?B是很有保留的。

另外要?明,前文??的????念的出?或流行,?Q不是偶然的,它???中古北方士族的文化性格有密切的??S。西?x永嘉?y後,?嶂行?W?文?的一等士?大都南渡,留居北方的多?檩^守?的地方性士族。因此,?南方士人相比,北人少受玄?W?任?之?的影?,?h代?儒教的成分保留仍多,士人??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4_1.shtml>政治教化有很深的?心。此外,北朝?r代,?h人士族?期在胡族?治的局面下,???的政治?境周旋,特?e重??r?铡1狈脚f家又多聚族而居,家庭秩序的??至?橹匾??毡???家??法,立身要求??(但???情?r?理想有不少出入)。入唐以後,北方的高?著房,?法更是??馈>C合而言,北方士族有?久的儒?W?鹘y,人生?B度比??烂C、重???。前文提及的教化、德行、??恪??用,都是深植於北方士族文化的?r值。??究吟?情性、???藻的南方文?W席?员狈?r,有些士族中人依??@些?r值,抗拒新潮流,是不足?槠娴摹?FONT color=#0000ff>[79]

中唐以前北方士族?文?W的??S,?有另一???用妫?褪鞘孔宄?T?肀??W?岢保?a生?多文人後,有些人?出了批判近世文?W的呼?,要求改革。????象?前述?抑文?W的??有性?上的差?。首先,文士都是肯定文?W的??特?的;再者,他??的???常是和??作工作??在一起的,?ξ?W演?有比?直接的影?。

北方文士感?自身的?鹘y?南方不同,?亩???北方文?W的特色,是北朝末年就存在的。邢邵即曾?:「自?h逮?x,情??自不?;河北江南,意?本??嘣?。[80]可是,士族出身的北方文人?钠毡樾缘慕嵌裙拇滴娘L?革,似乎到唐代才出?。???最明?的例子是王勃、?罹己捅R藏用。王勃??罹级济?小赋跆扑?堋埂H缢?苤??跆扑?苁翘拼??W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文??作上有高超的成就,尤其能以情思?庥簟??莼罱j的?格,?Ξ??r流行的重形式技巧的上官?有所突破(「上官指上官?x)。

王勃的文?W思想?有政教本位的色彩。他的〈平?秘略‧??文三〉?:「文章?????I,不朽之能事。而君子所役心?谏瘢?遂洞笳摺⑦h者,非?情?物、雕?小技而已。〈上吏部裴侍郎?ⅰ?t云:「夫文章之道,自古??。?人以?物成?眨??右粤⒀砸?志。……苟非可以甄明大?,?正末流,俗化?以?衰,家??善漭p重,古人未?L留心也。[81]??文?W功利?的主???他的文章?格不甚相符,也不能代表他的文?W思想的全部,不?,王勃???牢?W?鹘y的不?M,以及在??作上的??新,????是?他的儒家?A向的文?W?有?。?罹嘉?W??的文字?不多,他是明?支持王勃的。[82]王勃是王通的?O子,出於儒?W世家,?罹?t?訇P中名族弘??钍稀?FONT color=#0000ff>[83]如果?,他??的文?W思想受到了社??A?颖尘暗挠绊?,??呛侠淼耐?y。

八世?中?以後,唐代文人普遍??椋?跆谱骷抑校????凸爬硐搿⒁种凭_靡文?最具??的,非?子昂莫?佟1R藏用是?子昂文?W思想最重要的支持者,也是他的好友。藏用的〈右拾??子昂文集序〉,是第一篇?殛?子昂作?v史定位的文字。文中先微??|?h以下的文?,??槭恰复笱挪蛔恪梗?会???批?梁?作家,?庾信、徐陵的出?是,「天之??仕刮摹埂??蛾?子昂,藏用?t?:「道?饰灏?q而得?君。……崛起江?h,虎?函夏,卓立千古,?M制?波,天下翕然,?文一?。[84]?藏用出身范??氏,?偕?|高?,他???「??椤肝摹沟幕?A,和他的北方士族先?有一?之?。(?子昂出身蜀地豪族)

以上就北朝末到唐玄宗朝初北方士族?文?W的??S,作了一些?察。主旨是在指出,在中古?r代,北方文??起甚晚,而且主要是受南方的影?。隋唐?一中??搬幔?狈轿娘L大盛,文?W活??叭怀?楸狈绞咳宋幕?闹鬏S。然而,在此情?菹拢?狈揭渤霈F了?????阏?獭①H抑文?W的思潮,?多儒?W深厚的士族中人尤其有此?A向。在崇尚文?W?反文?W?煞N?萘ο嗉けU之下,出?了第三???荩?褪怯行┍狈绞孔宄錾淼奈氖抗拇滴恼?凸诺母母铮?纳??尘芭c思想?w?的角度看?恚?刑乒盼倪\?又T子可以?是王勃、?罹肌⒈R藏用等人的?承者。

本?的最後,要再探考一?????:北方士族中人在唐代前期文??钴S的情?r究竟如何?上文已?提?,照一般的印象,安史之?y以前,北方?家成?T似乎?K未?罩文???虼斯盼倪\?拥谋狈绞孔灞尘埃???可以算是一??特色。??r本文列?了一些中唐以前最著名的作家,他??都不?凫哆@??背景。?在想?Υ???作比?有系?的?察,使我???μ拼?狈绞孔迮c文?W的??S能有深一?拥恼J?。

本文考察唐代前期北方士族出身的文人,是以??的《唐?史》(1994)??滔箧R、??民主?的《唐代文?W史》(1995)所探?的作家??颖尽_@?杀径际切陆?霭娴拇笮吞拼?/div>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W通史,涵?的流派和作家很多,???是合?的取??ο蟆U瘴?W史的一般分期,唐代前期可以分作????段:玄宗朝以前(618-712)?玄宗朝(712-755)。??肚耙浑A段,上述???灿??了三十三位作家,其中明??楸狈绞孔宄錾淼挠校和蹩?(王通之弟),「初唐四?堋怪械耐醪??罹己捅R照?(范??氏),李??ㄚw郡李氏?|祖房),崔融(南祖崔氏,清河崔氏的一支),李?V(?郡李氏西祖房),崔信明(清河崔氏青州房),??、??父子(??裔?O)。此外,李百?系出?h中李氏,???家族似乎南北朝?r地位不高;崔??族?俨┝臧财酱奘希?淖V牒?料看?恚?赡茉?臼撬ブВ?教瞥醪乓?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4_1.shtml>政治?辔欢?d起。[85]???碚f,在三十三位初唐名作家?,出身北方士族的大概有十一、二位,??兹?种?唬?壤?m不低,但以北方士族??r文化教育?源之多,涉入文??某潭然蛟S不能算特?e深。其他作家中,南方人有八位:虞世南、?子良、??王、杜??言、?子昂、?敬宗、褚亮、?巧傥ⅰI?缙诩??Q?碜?桥d。此外,王?出身?跬柰跏希?橇耗??绾罹暗耐跎?q的?O子,其族本?楸狈绞兰遥?诹?兰o?r?硗?媳保?幕?尘安灰着?唷?FONT color=#0000ff>[86]其?大概都是北方小姓。[87]

??缎?诔?淖骷遥?挥?早期古文家?元?所?《?中集》作者,《唐?史》和《唐代文?W史》共介?了三十七位,反映了????r期文?W??作的蓬勃?B?荨_@些人中,明?出身北方高?的有:崔??o(清河崔氏青州房)、???铮ň醉f氏逍?公房)、?O逖(?钒?O氏)、薛??ê?|薛氏汾?西祖房)。前一?已提?,王?似乎是高?微支,另外疑?楸狈绞孔宓倪?有?冬曦(天水?氏)、王之?o。[88]除了?七人,尚有生平?料?O少,而不?o可能?槭孔宄錾碚撸?缗岬稀⒈R象、崔?。?而言之,玄宗朝的著名作家?,???地估?,北方士族可能有八、九人,是相?少的。

玄宗朝重要作家中,有很多南方人?南方家族的成?T,南方人可?定的有:??九?、?知章、包融、??旭、??若?、孟浩然、??怍恕⒊=ā⑨?ⅰ⒗畎住⑻蘸病Ⅳ胛??、?⒓固?,[89]出身南方家族的有:杜甫、?㈤L卿、王昌?、?行光,[90]共?十七位,?北方士族出身的作家,在人?瞪贤耆?怀杀壤?A硗獾氖?耍???多是北方微族。[91]

?奶拼?鞍肴~著名作家背景的分析,??人得到?牲c看法。第一,在唐代前期,北方士族享有很高的政治、社??c文化地位,但?谋疚牡目疾炜?恚???在文??媳憩F?K不突出。????象似乎可以?一步???,以山?|高??楹诵牡谋狈绞孔澹?ξ?W活?拥?r值一直?延幸?]。第二,依前文的分析,玄宗朝?知?楸狈绞孔宄錾淼拿?骷曳浅I伲??绻?由咸??中晚期崛起的古文??酉闰?,?的烤涂梢栽黾蛹s一倍。?更?示,北方士族文化?古文思潮有一?特殊的??S。

??本?的??,我??可以判?啵?牧?兰o到八世?中?,北方士族??文??作有一?欲迎?拒的??S。北方士族中人致力文?W,起初大?是受?r代??馀c??实挠绊?。唐代以後,???u盛,??中地位最高的?士科特重??文才,士人?榍笫诉M有好出身,不得不勤??文,?族高?也不能例外。不?,北方士族成?T大??入文?W社群,是?е?陨淼?鹘y?r值??λ??性文字的批判?B度的,他??的?r值和?念,??Y源於南朝的中古文?W?鹘y,不?嘣斐尚n?簦?盼倪\?铀坪蹙褪沁@些??舻囊??巨大?晶。

四、小?

本文揭示中唐古文??泳哂?夂竦谋狈绞孔灞尘埃?K指出?在唐代是一??特殊的文??F象,目的在於?明,北方士族?鹘y文化是古文潮流形成的一?????性因素。?然,?不是古文出?的唯一主要因素。?W者已?指出,安史之?y在士人?所激起的普遍?n患意?,以及?子昂?始??拥脑?歌?凸棚L?猓?寂c古文潮流有密切的??。[92]本文只是企?D在?去的?知之外,清楚?出另一??背景。需要?明,本文也?不意味,唐代文章?凸诺乃枷胪耆?鲎员狈绞孔逦幕??h代以後,文?W??檎?谭?粘?橐??很???的?念,即使在文?W??思想高??的南朝,它仍是文?W存在的一??重要理由。?③牡摹段男牡颀?》以〈原道〉、〈徵?〉、〈宗?〉?槭祝?褪敲鞔_的例?。在唐代,古文??优d起之前一些有?凸潘枷?A向的文人,如?子昂、?巧傥ⅰ⑸蚯н\、李白,也都出身南方。?o?如何,本文?示的是,在中唐文章?凸诺陌咐?希?狈绞孔?鹘y是核心的文化背景。

??人不是文?W研究者,之所以注意古文??拥纳??尘埃?窍??v史的角度,?で罅私獍彩?y後士人群中儒家?团d的成因。在八世?後半、九世?初,古文??邮侨寮?团d??莸闹行牧α浚?盼倪\?优c北方士族的密切??S,似乎?示,北方?鹘y士族文化在唐宋之?的思想??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唐史研究上有一??叫作「南朝化的概念,意思是?多在南朝?展出的???⒅贫扰c文化形?B,後?沓?樘拼?v史?展的主要?A向。[93]?χ??泄攀返耐?w了解而言,?是一??很有?⑹拘缘慕忉?。文?W??作在唐代席?灾?R??拥默F象,也可以算是南朝化的一?。然而,本文也透露,在南朝化的外表下,北方?鹘y仍在??]作用,就文?W和思想的演?而言,???力量似乎是中古?鹘y在唐宋之??w於消解的一??重要因素。

本文的?目以中唐古文??幼韵蓿??聿?????愈、柳宗元以後的?展,但?檎f明本文的成果的涵?,?是要?略?及????方面的???。中唐古文??泳哂斜狈绞孔宓谋尘埃?窍喈?明?的,但?柳的世代以後,???因素就不存在了。唐代晚期的大部分主要古文家,如沈??之、?O樵、?⑼?、皮日休、??蒙,都不是?碜员狈绞孔澹??o?翊蟾乓膊皇恰F渲猩颉?ⅰ⑵ぁ㈥?均?槟戏饺恕M硖乒盼倪\?拥乃枷胄再|?文化角色,都和前此的古文潮流?有差?,此??o法??。?在想提出的一??看法是,古文的?念???作原?t,在?、柳的?r代於文??V??鞑迹?〉昧撕艽蟮某晒Α_@??潮流因此??了它原有的社??幕?尘啊?BR>

再者,??人曾?研究?八世?末到十世?中(德宗朝末年至後?x)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的文化情?B。????宗族是山?|士族的高?,?α私馔硖?r期的北方士族而言,???有相?的代表性。??人??,到九世?中??橹梗?奘献迦思彝ゴ篌w呈?著?重的文化性格。在行???t上,他?????清??家?,恪守?法;在知?教育上,?t?W㈧对?文??作,大??⑴c科?考?,?史之?W只是??。前者是北朝?留的?鹘y?r值,後者?t?槿胩漆崾⑿械男嘛L?狻>攀兰o中?以後,崔氏宗族?家??法都很??持了,除了姓氏地望,他??跟一般士人已??]什?差?e。如所周知,作?橐??有清楚?苏I的身份群?,北方士族不久就???v史舞?了。[94]?倪@???果看?恚???是被「南朝化的浪潮?氐?艨辶恕?墒牵?欢?蝗唬?疚牡目疾焖坪跆崾荆????然消失在「??I中──如果允?作???比喻的?,?s促成了??I性?的改?。

???/FONT>

一、?鹘y文?

《三??尽罚?本?褐腥A??郑?959。

《文苑英?》,台北:商?沼??^景印,文?Y?四?烊??尽?BR>《北史》,北京:中???郑?974。

《北???罚?本?褐腥A??郑?972。

《全唐文》,台北:大通??志坝。?979。

《全唐?》,北京:中???郑?960。

《周??罚?本?褐腥A??郑?971。

《南史》,北京:中???郑?975。

《梁??罚?本?褐腥A??郑?973。

《隋??罚?本?褐腥A??郑?973。

《新唐??罚?本?褐腥A??郑?975。

《?唐??罚?本?褐腥A??郑?975。

《魏??罚?本?褐腥A??郑?974。

王通,《文中子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浙江??直荆?989。

王勃著,?清翊?,《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仲?,《唐??事校?》,成都:巴蜀??纾?989。

李翱,《李文公集》,四部?部?尽?BR>〔唐〕林??撰,岑仲勉校?,郁?皓、陶敏整理,?O望???,《元和姓纂(附四校?)》,北京:中???郑?994。

周?良主?,?超副主?,《唐代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柳宗元,《柳宗元集》,台北:?h京文化事?I公司景印,1982。

姚合,《?O玄集》,在傅璇琮?,《唐人?唐?新?》(西安:?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徐明霞?校,《?罹技?#8231;?照?集》,北京:中???郑?980。

唐耕耦、?宏基?,《敦煌社?????墨I真???》,第一?(北京:全??D??^文??微??中心,1990)。

?其昶,《?昌黎文集校注》,台北:世界??志坝。?988。

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一?裕?本?褐腥A??郑?987。

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二?裕?本?褐腥A??郑?989。

?⒅?鬃??制瘕??,《史通通?》,台北:里仁??志坝。?993。

?⒂礤a,《?⒂礤a集》,北京:中???郑?990。

?孤及,《?沉昙?罚?牟?部?蹙?本。

??士,《?茂挺文集》,台北:商?沼??^,四?烊??浔臼?患??BR>?揽删??度?瞎湃???h三????摹罚?本?褐腥A??志坝”荆?991。

二、近人?著

小野四平,《?愈と柳宗元──唐代古文研究序?──》,?|京:汲古??海?995。

王?熙、?蠲鳎?段?x南北朝文?W批?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王?熙、?蠲鳎?端逄莆宕??W批?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卞孝萱,《?⒂礤a?部肌罚?啥迹喊褪??纾?988。

尹?f理、魏明,《王通?》,北京:中?????W出版社,1984。

田廷柱,《隋唐士族》,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牟???O,〈唐初南北?W人??W之?趣及其影?〉,在氏著,《注史??哺濉罚ㄌū保荷?沼??^,1990)。

池田?兀?刺拼?慰ね?愆ぉぞ?#8231;十世?の敦煌??本を中心として(上)〉,《?|洋?W?蟆罚?谒氖??淼谌??(1959年12月)。

余嘉?,《四?烊??嵋?孀C》,台北:?文印??^,1959。

岑仲勉,〈唐集?疑〉,《中央研究院?v史?言研究所集刊》,第九本(1947)。

汪?,〈唐太宗之拔擢山?|微族?各集?F人士之并?〉,在唐?孺等?,《汪?隋唐史?稿》(北京:中?????W出版社,1981)。

何?⒚瘢?刺瞥??|士族的社??匚恢?疾臁担?谑现??吨泄砰T第?集》(台北:?W生??郑?978)。

何寄澎,〈??唐代古文??又械奈?W集?F〉,中??诺湮?W研究??骶?,《古典文?W》,第六集(台北:?W生??郑?984)。

周建江,《北朝文?W史》,北京:中?????W出版社,1997。

林田慎之助,〈唐代古文??婴涡纬蛇^程〉,《日本中??W??蟆罚?诙??牌冢?977年10月)。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郑?958。

俞??|,〈柳冕文??轫n愈所本??疑〉,《文?W???部?罚?谌??冢?988年4月)。

郁沅、??明高?,《魏?x南北朝文??》,北京:人民文?W出版社,1996。

神田喜一郎,〈梁?年?〉,《?|方?W???立二十五周年?念?|方?W?集》(?|京,1972)。

唐?孺,《魏?x南北朝隋唐史三?》,武?h:武?h大?W出版社,1993。

唐?孺,〈?南朝文?W的北?鳌担?段?h大?W?W?蟆罚?993:6。

曹道衡,《南朝文?W?北朝文?W研究》,南京:江?古籍出版社,1998。

?寅恪,《隋唐制度?Y源略?稿》,在《?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志坝。?982)。

?祖言,《???年?》,香港:中文大?W出版社,1984。

?民,〈李?事?考〉,《文?》,第四十六期(1990年10月)。

?冠明,〈李舟行年考〉,《杜甫研究集刊》,一九九五年第三期。

?爽,《世家大族?北朝政治》,北京:中?????W出版社,1998。

?弱水,〈?摹刺?t〉看唐代士族生活?心?B的???方面〉,《新史?W》,第十卷第二期(1999年6月)。

??,《唐?史》,南京:江?教育出版社,1994。

郭中翰,《中唐梁?(753-793):大?选⒇?元?的文章中?和性命之?W》,台?城迦A大?W?v史研究所?士?文,1998。

?滔箧R、??民主?,《唐代文?W史》,北京:人民文?W出版社,1995。

?钣腊玻??跬柰跏鲜老堤揭伞担?谑现??端逄莆宕?饭芨Q?稿第一?》(香港先?出版社,1987)。

?⒌轮兀???厣?绞论E考辨〉,《文史》,第二十七?(1986年12月)。

潘?纹宀??妒??士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寅,《大?言?人研究》,北京:中???郑?995。

?穆,〈??唐代古文??印担?谑现??吨??W?思想史??玻ㄋ模?罚ㄌū保?|大?D???荆?978)。

?保成,《隋唐五代史?W》,?B?:?B?大?W出版社,1995。

?淑?,《李遐叔及其作品研究》,台????大?W??难芯克?T士?文,1989。

?根?桑?端逄莆?W批?史》,重?c:商?沼??^,1943。

?根?桑?吨???W批?史》,上海:古典文?W出版社,1957。

??添,〈?孤及考?〉,《大???》,四十八卷三期(1974年4月)。

??添,《?愈研究》,台北:?W生??郑?981增?再版。

??添,〈?唐代古文??印担?诹_?添,《唐代文?W?集》,上?裕ㄌū保?W生??郑?989)。

??c彬,《??h迄五代入居中????耸献逖芯咯ぉ??h至五代蕃姓?》,香港:新??研究所,1967。

Bol, Peter.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Chen, Jo-shui. Liu Tsung-yü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Chen, Jo-shui. “Culture as Identity during the T’ang-Sung Transition: The Ch'ing-ho Ts'uis and the Po-ling Ts'uis.”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9:1-2 (1996; actual publication date: June 1998).

McMullen, David. “Li Chou, A Forgotten Agnostic of the Late-Eighth Century,” Asia Major, 8:2 (1995).

[1]Peter Bol,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pp. 23-4.

[2]??添,〈?唐代古文??印担?赵谑现?短拼??W?集》,上?裕??8-16。

[3]同上,?16。

[4]就??人所?,在?W者?Α柑拼?盼倪\?印垢拍畹呐?u中,以小野的?述最?樵??。?小野四平,《?愈と柳宗元──唐代古文研究序?──》,〈序章‧唐代古文研究への?角〉,?15-19;〈第一章‧唐代古文の源流〉,?23-65。

[5]大略的??,可?林田慎之助,〈唐代古文??婴涡纬蛇^程〉,《日本中??W??蟆罚?诙??牌冢??106-23;何寄澎,〈??唐代古文??又械奈?W集?F〉,中??诺湮?W研究??骶?,《古典文?W》,第六集,?301-15。

[6]?於??士的先祖世系?里居,?潘?纹宀??妒??士研究》,?1-10。此??甲C?士家系甚?,但未?出家系重建的?料依???钭x者覆查不易。?於?士家系的主要原始?料,可???士,《?茂挺文集》,〈??司?I??担??40a-b;符?,〈尚??炔坷芍惺?府君墓??〉,《全唐文》,卷691。

[7]李?家世系?《新唐??罚??2上,?2481-2583;李?名??2559。?於李?卒年的考?,???民,〈李?事?考〉,?21-22;?淑?,《李遐叔及其作品研究》,?12。

[8]《新唐??罚??19,?4299。

[9]?至家族?v史不甚清晰的一??原因是,?魇牢墨I中?]有?至或其近?俚哪拐I。本段的?⑹觯?饕?⒖肌蔡啤沉??撰,岑仲勉校?,郁?皓、陶敏整理,?O望???,《元和姓纂(附四校?)》,卷7,?1044-51;《新唐??罚??5下,?3387-90;卷119,?4297;《?唐??罚??90,?5027;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一?裕??,〈?至〉(傅璇琮撰),?480-2;《三??尽罚??0,?326-32;《北史》,卷27,?980-2(?彝家族);卷47,?1730-4(?思同兄弟);《南史》,卷59?1462。?魇捞扑慰ね?Y料中都?o??焚Z氏。敦煌??本斯五八六一?〈天下姓望氏族???卷〉?,?姓有三望,其中???是河?|郡和平?郡,另一只??「武字,??俏渫?ぁS纱丝?恚?L?焚Z氏似非?等高?。?⒁?唐耕耦、?宏基?,《敦煌社?????墨I真???》,第一?,?89。又,《元和姓纂(附四校?)》?1044?,??冯`?傧嘀荨0福????r期以後始有相州,在冀州西南,不知《姓纂》所言,是否有?。

[10]姚薇元,《北朝胡姓考》,?38-52。另?⑻K?c彬,《??h迄五代入居中????耸献逖芯咯ぉ??h至五代蕃姓?》,?366-73。?於?孤及家自述先系原出後?h宗室的?料,???添,〈?孤及考?〉,?21。?先生相信?孤家的?法。

[11]姚薇元,《北朝胡姓考》,?157-60。

[12]??添,〈?孤及考?〉,?21-3。

[13]?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略使元君表墓碑?并序〉,《全唐文》,卷344。

[14]《?唐??罚??90下,?5049;《新唐??罚??03,?5777-8;梁?,〈??李君前集序〉,《全唐文》,卷518。

[15]《新唐??罚??2下,?2800。

[16]?⒖忌裉锵惨焕桑?戳好C年?〉,?261-2;郭中翰,《中唐梁?(753-793):大?选⒇?元?的文章中?和性命之?W》,第一章第一?;?弱水,〈?摹刺?t〉看唐代士族生活?心?B的???方面〉,?8-9。

[17]李舟生平的研究,?⒁??冠明,〈李舟行年考〉,?59-94;David McMullen, “Li Chou, A Forgotten Agnostic of the Late-Eighth Century,” pp. 60-85。李舟的家?,?t?《新唐??罚??2上,?2443-64。

[18]《新唐??罚??2下,?2814。

[19]岑仲勉,〈唐集?疑〉,?16-17「中唐四李?;?50-2,「李?疑年。

[20]?⒖坚?倜悖?刺萍?|疑〉,?54-7「?愈河南河?人;??添,《?愈研究》,?1-8;〔唐〕林??撰,岑仲勉校?,郁?皓、陶敏整理,?O望???,《元和姓纂(附四校?)》,卷4,?480-97;《新唐??罚??3上,?2854-73;《魏??罚??1,?1127-9;《北史》,卷37,?1349-51。又,?捻n耆到?愈?v?r?四百年,??缎绿??紫嗍老当怼罚?挥邪耸溃?撇缓铣@怼R理n愈所作〈虢州司?繇n府君墓??〉推算,??榫攀溃?蛟S是?Φ摹R??其昶,《?昌黎文集校注》,卷7。

[21]李翱,《李文公集》,卷11,〈皇祖???〉;卷14,〈叔氏墓?〉;?其昶,《?昌黎文集校注》,卷7,〈故?州司法?④?李君墓??〉。

[22]?於皇甫??的?料,?⒖椿矢??,〈?|??〉(《全唐文》卷685),〈唐故著作左郎??r集序〉(《全唐文》卷686),〈悲汝南子桑文〉(《全唐文》卷687);《新唐??罚??76,?5267。王涯的家世?料?《新唐??罚??2中,?2642-7;?⒂礤a,〈代郡????跏舷?R碑〉,《?⒂礤a集》,?19-22;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二?裕??,〈王涯〉(?侨觎稀⒑?上茸????419-20。

[23]?⒁?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二?裕??,〈??亍担?⒌轮刈????537-9:?⒌轮兀???厣?绞论E考辨〉,?232-3;柳宗元,《柳宗元集》,〈?问逃??拐I〉,?255。??刂??巫?的墓??,其曾祖名崇嗣,以???,未出仕,?渭铱赡苁情L居?里。?〈唐故中散大夫秘??O致仕……?|平?胃??拐I?并序〉,在周?良主?,?超副主?,《唐代墓??【?》,?2334。

[24]Jo-shui Chen, Liu Tsung-yü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pp. 34-9.

[25]?⒖急逍⑤妫??⒂礤a?部肌罚?锤赶悼肌担??1-6;?⒂礤a,〈子?⒆幼?鳌担??⒂礤a集》,?19-22。

[26]《全唐文》,卷409。

[27]同上,卷409,卷518。

[28]李舟,〈唐故常州刺史?孤及公文集序〉,在?孤及,《?沉昙?罚?夸?前。「唯?孤至之常州刺史之句,似不甚通,《文苑英?》卷702、《全唐文》卷443同文,都??作「唯?孤至常州刺史,?合文理。

[29]《全唐文》,卷523。

[30]《全唐文》,卷523,〈右??翰林?W士梁君墓?〉。

[31]柳冕的文?W思想及若干相????,?俞??|,〈柳冕文??轫n愈所本??疑〉,?181-92。另?王?熙、?蠲鳎?端逄莆宕??W批?史》,?468-73。

[32]?⒖肌杜f唐??罚??49,?4030-3;《新唐??罚??32,?4537-8;柳宗元,《柳宗元集》,〈先君石表?先友?〉,?306;俞??|,〈柳冕文??轫n愈所本??疑〉,?192。柳冕?]有??魇溃?度?莆摹肪?27所收的文章,全???眯缘摹?BR>[33]《全唐文》,卷527。

[34]《新唐??罚??3上,?2835-46;王?熙、?蠲鳎?段?x南北朝文?W批?史》,?581-2。

[35]?根?桑?端逄莆?W批?史》,?103;??添,〈?唐代古文??印担??17-19。

[36]??蔚卣f,宋之??出身北方小族;???是北方人,自?范???氏,大??槊坝?;?子昂和李白是蜀人;??九?的故?在今天的?V?|韶?;孟浩然、岑?⒕?橄尻?人;沈?缙诩冶境?桥d;杜甫祖先久住襄?,曾祖?r?始定居於?在的河南??,似?南方文化??S?深。?⒖肌蔡啤沉??撰,岑仲勉校?,郁?皓、陶敏整理,?O望???,《元和姓纂(附四校?)》,卷7,?1144-5(沈?缙冢?痪?,?1171(宋之??);?祖言,《???年?》,?1-3;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一?裕??,〈杜??言〉(傅璇琮撰),?66-7;卷2,〈杜甫〉(傅璇琮撰),?401。

[37]高侃?伞短??肪?o?鳎?匾?论?可?⒁?《?唐??罚??,?68;卷5,?97;卷84,?2798;卷190中,?5027。

[38]姚合,《?O玄集》,在傅璇琮?,《唐人?唐?新?》,?539。

[39]以上?述,?⒖际Y寅,《大?言?人研究》,?169-76;?χ倬??创?咽?抛拥??作活?犹剿鳌担??58-63。

[40]《新唐??罚??2上,?2534。

[41]同上,卷73上,?2932。

[42]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二?裕??,〈吉中孚〉(?χ倬?????13-14。

[43]?⒖纪?希?错n?〉(傅璇琮撰),?20-1。此文?昌黎?轫n??言之郡望,不足??{,其??南?也是?氏著望。?〔唐〕林??撰,岑仲勉校?,郁?皓、陶敏整理,?O望???,《元和姓纂(附四校?)》,卷4,?482。

[44]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二?裕??,〈?起〉(傅璇琮撰),?35-6。

[45]同上,〈司空曙〉(傅璇琮撰),?47-9。?V平郡望?料可?池田?兀?刺拼?慰ね?愆ぉぞ?#8231;十世?の敦煌??本を中心として小野(上)〉,?330(《?V?》);唐耕耦、?宏基?,《敦煌社?????墨I真???》,第一?,?85(北?D位字79?〈天下姓望氏族???卷〉),?94(斯二五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一卷并序〉)。

[46]《新唐??罚??5上,?3367-70;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二?裕?疵绨l〉(?χ倬??????57-8。

[47]《新唐??罚??2下,?2784。

[48]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二?裕??,〈耿??〉(傅璇琮撰),?30。

[49]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一?裕??,〈包融〉(傅璇琮撰),?225。包融?榘?巍??ブ?浮?BR>[50]李?曾祖?楦咦诔?紫嗬罹葱?K??楹?T,以久掌??,人多依附,?K??郡李氏合?。?《?唐??罚??1,?2754-6;《新唐??罚??06,?4052-3。《新唐??防罹葱?麟m然明?他?S冒??郡李氏,???丛紫嗍老当怼等匀话牙罹葱?胰肆?橼w郡李氏南祖之後,可?〈宰相世系表〉只是直抄家?,?K不加考??z?e,使用?r?小心。?⒖肌缎绿??罚??2上,?2480-1。

[51]?於王家郡望?里居的?料,?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一?裕??,〈王?〉(??民撰),?285-6;王?,〈追?涫?舜??x司空太原王公神道碑?〉,《全唐文》,卷545。??人?岩赏蹩N家?樘??跏闲≈У脑?蛴卸?M蹩N在封爵?r冒??琊王氏,?然不以本宗?橹兀?似湟弧!缎绿??#8231;宰相世系表》列有王家?牒,世系寡少,此其二。?前引王?文;《新唐??罚??2中,?2642。

[52]?⒁?《?唐??罚??8,?1396;卷119,?3445-6;《新唐??罚??5下,?3377-8;卷150,?4809-10。王??出自〈少年行四首〉,?《全唐?》,卷128,?1306。

[53]《?唐??罚??37,?3762;《新唐??罚??03,?5781;裴度,〈?⒏??竦辣??并序〉,《全唐文》,卷538;王仲?,《唐??事校?》,卷28,?770。

[54]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一?裕??,〈郎士元〉(?χ倬?????522-4。中山郎氏的?料,?t?池田?兀?刺拼?#63268;郡望表──九‧十世?敦煌??本中心(上)〉,?330(《?V?》);唐耕耦、?宏基?,《敦煌社?????墨I真???》,第一?,?94(斯二五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一卷并序〉)。

[55]曹道衡的《南朝文?W?北朝文?W研究》第七至第十章,?Ρ背??W?象的解??具洞?。另可?⒖粗芙ń??侗背??W史》;唐?孺,〈?南朝文?W的北?鳌担??59-62。唐文?本文的?旨有可以?⑤^?明之?。

[56]《北???罚??3,?335。

[57]同上,卷42,?563。

[58]〈李君墓?〉,在周?良主?,?超副主?,《唐代墓??【?》,?85。

[59]〈唐故?君墓??并序〉,同上,?178。

[60]以上四人出身如下。崔〔忄+?纭常呵搴哟奘希魂?休之:北平?氏;李?:?西李氏;?人:????氏。????氏似乎是地方性士族。

[61]??曾仿尚??w作大?,李延?墼凇侗笔?#8231;文苑?鳌沸蛑校?Q此?椤缚坊z魏?x,??章虞夏。?⒖肌侗笔贰罚??3,?2781;《周??罚??2,?370;卷23,?391-4。但他?K?o批判文?W??作的著作?魇馈?BR>[62]《隋??罚??6,?1544-5。

[63]李?今存或留名的文章,全是??梦摹R??揽删??度?瞎湃???h三????摹罚?度?逦摹罚??0。

[64]王通,《文中子中?》,卷2,?7-8。

[65]同上,?8。

[66]?⒁?余嘉?,《四?烊??嵋?孀C》,〈中?十卷〉,子部一,?31b-37b;尹?f理、魏明,《王通?》,第一章。

[67]《全唐文》,卷141。魏徵批?近世文?W的文字很多,?⒁?牟???O,〈唐初南北?W人??W之?趣及其影?〉,在氏著,《注史??哺濉罚??365-70。牟文?μ瞥醣狈绞咳说奈?W?念有?V泛的??,值得?⒖肌?BR>[68]《魏??罚??5,?1876-7;《北史》,卷83,?2785。??执宋囊岩荨N娜溯p薄是一??普遍的??念,?然不是起於北朝,?⒁??根?桑?吨???W批?史》,第一?裕??253-5。

[69]王通,《文中子中?》,卷3,?13。「?求蕖挂墒恰?蔷?怪?`。

[70]《周??罚??3,?383。

[71]同上,卷22,?370。

[72]《北史》,卷83,?2781-2。另?⒖急敝苄l元嵩的〈三易?同?〉,??揽删?度?瞎湃???h三????摹罚?度?嶂芪摹罚??4。

[73]上段引文也出?在李延?鄣摹侗笔?#8231;文苑?鳌沸颍?赡苁茄?廴∽浴端??贰@碛扇缦拢豪钛?凼切蕖端??贰钢尽沟闹匾?宋铮?o?鞑糠炙坪?⑴c不多;其次,《北史》成??凇端??芳o?髦?帷?⒖肌此翁炻}二年隋???驹?稀担?凇端??罚??1903-4;《北史》,卷100,?3343-5;?保成,《隋唐五代史?W》,?27-32,60-3。

[74]以上?啥我?模??e?王通,《文中子中?》,卷2,?11;卷3,?14。

[75]?⒅?鬃??制瘕??,《史通通?》,?161。另?⒖肌摧d文〉,?123-7。

[76]同上,?123。

[77]?尹?f理、魏明,《王通?》,?60-2:?钣腊玻??跬柰跏鲜老堤揭伞担?谑现??端逄莆宕?饭芨Q?稿第一?》,?41-9。

[78]汪?,〈唐太宗之拔擢山?|微族?各集?F人士之并?〉,在唐?孺等?,《汪?隋唐史?稿》,?132-49。

[79]?於北朝士族文化的大?情?r,可?⒖继崎L孺,《魏?x南北朝隋唐史三?》,?165-78,225-37;曹道衡,《南朝文?W?北朝文?W研究》,?218-39;?爽,《世家大族?北朝政治》,?200-9。唐代北方士族??的概?,?t可?何?⒚瘢?刺瞥??|士族的社??匚恢?疾臁担?谑现??吨泄砰T第?集》,?287-311;田廷柱,《隋唐士族》,?136-44。

[80]?引自郁沅、??明高?,《魏?x南北朝文??》,?405。又??揽删??度?瞎湃???h三????摹罚?度?饼R文》,卷3。

[81]王勃著,?清翊?,《王子安集注》,?302-3,129-30。

[82]?於王勃??罹嫉奈?W思想,可?⒖赐踹\熙、?蠲鳎?端逄莆宕??W批?史》,?102-14。

[83]中古士族多?徙,弘??钍习l源於??(今?西?|部),??中郡姓,但?地未必?樽迦司镁又????罹肌?牡苋ヒ缒拐I?〉,?位堂弟?w葬??,可??罴胰耘c?中有密切的??S。?徐明霞?校,《?罹技?#8231;?照?集》,?154。

[84]《全唐文》,卷238。

[85]以上?人的家世背景?o法??,??H?出一些?系?料:《新唐??罚??2上,?2546(李???痪?2下,?2738(崔融);卷72上,?2585(李?V);卷72下,?2772(崔信明);卷72上,?2598(李百?);卷72下,?2775(崔??)。

[86]《新唐??罚??2中,?2642-4;《梁??罚??9,?556;卷45,?623-36。

[87]除了已?提及的二十二位,其他名列?杀疚?W史著作的初唐作家有:唐太宗、魏徵、宋之??、?味道、上官?x、上官婉?骸???道、李?、郭震、富嘉?、王梵志。

[88]?⒖肌缎绿??罚??2下,?2772(崔??o);卷74上,?3083(???铮?痪?3下,?3004(薛???桓佃??骶?,《唐才子?餍9{》,第一?裕??,?165-7(?O逖);卷3,?446-8(王之?o);〔唐〕林??撰,岑仲勉校?,郁?皓、陶敏整理,?O望???,《元和姓纂(附四校?)》,卷7,?1006-7(?冬曦)。

[89]以上?人,家世?料???的有??怍撕统=ā?⒖几佃??骶?,《唐才子?餍9{》,第一?裕??,?211-3;卷2,?263-4。

[90]?㈤L卿家世?料?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一?裕??,?311-2。王昌?是?宗朝宰相兼?士王?的族兄,出身?琊王氏。?傅璇琮主?,《唐才子?餍9{》,第一?裕??,?252;《新唐??罚??2中,?2619。?行光是?朝作家??的後代。?〔唐〕林??撰,岑仲勉校?,郁?皓、陶敏整理,?O望???,《元和姓纂(附四校?)》,卷5,?749-50;??均,〈?王府?史?府君碑〉,在《全唐文》,卷408。

[91]除了已?提及的二十七位,其他名列?杀疚?W史著作的非古文系玄宗朝作家有:???、?⑾R摹⒗铐?、祖?、高?、王翰、尹懋、王琚、梁知微、崔曙。

[92]安史之?y的影?是一般普遍?知的。至於古文潮流有?歌?凸?橄?У挠??,?t??穆,〈??唐代古文??印担?谑现??吨??W?思想史??玻ㄋ模?罚??16-19。

[93]?寅恪,《隋唐制度?Y源略?稿》,在《?寅恪先生文集》,?141-6;唐?孺,《魏?x南北朝隋唐史三?》,?486-91。

古文运动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元和诗风 社会背景 理性回归

在盛唐,中国的封建文化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蓬勃生命力,封建社会的全面完善就成就在盛唐。因此,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中唐,开始以相对客观、冷静的心态接受社会中不可弥补的同时很难解决的社会矛盾。在盛唐呈现全盛态势的道教文化开始重新接受来自儒家文化的同时,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也在不同的层面重新进行了自身的文化定位。理性思辨精神重新受到重视,是当时社会文化表现出的不同于盛唐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文学也因此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思辨色彩和风格迥异的不同流派。其中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由元稹、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则是文学、诗歌在动荡的中唐社会重新开始理性之沉思的代表。

一.韩柳古文运动与韩孟的险怪诗风

中唐时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轻阀阅、重科举、轻经术、重文章”,在唐代,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依靠政治才能和文才来争取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唐,儒学在知识界的广泛复兴为古文运动提供了思想的土壤。首先,文体的改革是古文运动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士人们都希望能够充分表达自身对于时事的思索的中唐,古文,无疑是一个比诗歌更加长于论证思辨的文体,社会的需要于是推动了古文运动的产生。其次,作者的不断增多。韩愈、柳宗元以提倡古文来反对佛老,用这种有力的文体形式调动起了知识界倡导理性、倡导改革和社会责任的新的文风,而这种相对易于掌握的文体被越来越多的士人所接受,从而壮大了古文运动,使这一顺应了时代需要的文学运动推动了理性思潮在中唐文化界的复兴。韩、柳所发起的古文运动,是诗人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的基础上,对儒道的传统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提出了一些与传统观念不相一致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具有了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并且在理论上使之不断完善。古文运动使“载道”的古文变为了讽世刺时、抒怀言志的感激怨怼之作,并进而促成了散文体裁和语言艺术的全面革新,形成了一种既宜于实用、又便于进行艺术创作的新文体。除了写作政治、哲学方面的议论文之外,古文运动中的古文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是发自真性情的穷困愁思之声。韩柳变“笔”为“文”,在应用文中抒情言志,使之产生了抒情文学的艺术魅力,同时使得古文运动的理性思辨不仅仅服务于经国制业,也将深刻的思辨带入了日常生活、民生疾苦,从而真正将理性精神纳入了文人的生活状态、创作常态之中。古文运动是伴随着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而展开的。唐代宗明确任用儒士,至德宗朝,经陆贽、权德舆等人大力提倡,儒学走向复兴高潮。儒学中经世致用的精神核心也由此成为了中唐文人理性精神的核心。韩、柳强调的“由道及物”的观念,从理论上解决了明道和现实政治的关系,改变了以往古文家只是引六经作文,而未能在现实中切实发扬儒家义理的状态。在盛唐,文章中的儒家教条只能是作为点饰盛世文明的标志,而中唐文人则重新开始将儒家思想中的理性、规范和法则当作了拯世济时之本,当作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社会构建的切实需要。因此,中唐古文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古文运动所提倡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理论核心也就成为了中唐文化理性之回归的思想内核。

在进行古文运动的理性文学模式的建构的同时,运动发起者之一的韩愈却在诗歌创作领域实践着不同于古文运动的奇崛险怪的创作风貌。这与中唐文人复杂的世界观是分不开的。作为官员,韩愈力排佛老,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但同时作为一个自然人,韩愈也渴望张扬自己的个性,渴望感性的释放。因此,韩愈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需求。在诗歌领域,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继承和发展了道教美学的审美品格和文学兴象,仍然将诗歌这种体裁作为了个体情感自由抒发的渠道。诗中鲜明的隐逸情绪;奇崛险怪的诗风;对于主观情感的发展和张扬,都是对于“道”,这个道教文化的最高精髓所做出的美学阐释。从表面上看,道家思想是散逸的、放旷的,充分感性化的。然而,如果从道家学派的理论核心入手重新审视道教的思想体系,不难看出,实际上道家的思想具有更为纯粹的逻辑性和哲学意味。这也正是韩愈这样的文学家能够将“文——儒家”与“诗——道家”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文学道路融归在自身的思想构成之中的反应。在韩愈的奇崛险峭的诗歌创作中,一种潜意识中的理性思索并非是不存在的。或许正是在对于家国、政治的理性文章的思辨中,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哲学层面的探索也才成为了诗人的切实需要。这,似乎也揭示了在理性复苏的中唐,充满隐逸之味的险峭之歌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的某些原因,而韩愈、孟郊乃至晚唐李贺们的心绪,也许并不真的指向出世,指向对盛唐诗歌的挽留。

二.元、白新乐府运动中的理性回归

除了韩柳的古文运动,在中唐,另一个标志着理性回归的文学思潮是由元稹、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思想核心是对于积极干预现实政治的儒家美学的认同和回归。在中唐,社会现实的变革使得文人不再能像初唐、盛唐那样,以一种相对宏观的兼济苍生的广大心态去实践儒家的道德理想。转而,文人开始从更为现实的层面出发,着重强调了儒家美学中讽喻、美刺的功用。新乐府运动是一场以干预现实为旨归的诗歌运动,理性的回归在新乐府运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苦难现实的深沉嗟叹。新乐府运动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将对于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直接反映在了作品当中。诗人站在普通劳动者的立场上,继承并发扬了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由于作品中的形象大都是贫苦乱离中的平民,因此,作品的格调大多平实朴素,明白晓畅。可以说,诗人们正是运用了长于白描叙事的乐府民歌的形式,来表达对于社会现实的理性的思索。新乐府诗歌直切深沉的哀苦之情中,透露出的是一种重新以社会观察者的视角开始进行的对于整个社会构成的直观的感悟和认识。忧患意识在新乐府运动中成为了作品情绪的共同底色。而理性的介入正是由于这种情绪作用的结果。理性的不断深入又进一步加重了、深沉了这种忧患之情。在感喟民生多舛的同时,新乐府运动的知识分子特点决定了诗人们将更为深沉的忧思投入了对于家国民族命运的拷问当中。在政治生活当中,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警觉和敏感,造成了他们可以用相对理性的思辨态度来面对家国的危机。

其二,新乐府运动中儒家美学的理性精神。在新乐府运动中,承袭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原则,将诗歌不再单独视为陶冶性情的美学建构,更多的赋予了诗歌以移风易俗的社会工具的意义。新乐府运动注重开掘诗歌的政治功用,继承并深化了初唐的诗歌为政治服务的理论主张。白居易主张“古之为文者,上以纫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喻;谷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策林?六十八》)白居易们在新乐府运动中侧重于诗歌“刺” 的功用,将理性的哲思贯入了对于儒家美学的运用当中,使得诗歌产生了显著的“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效。

在新乐府运动取得成功,表现出了其一定的进步性和合理性的同时,也不难看出,诗人们在用理性的视角解读着社会人生、儒家思想甚至诗歌的美学品格的时候,也将中唐诗歌引入了一个相对狭窄的功利主义的创作道路。这种厚理薄情的功利诗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诗歌自身的美学规律,因而最终将唐诗引向了分裂和衰微。

从古文运动到新乐府运动,中唐理性的回归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学思想的主流。这是唐代文人在盛唐的诗歌狂欢中达到最终成熟的一步。然而,从韩愈的险峭诗风到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诗歌的抒情本质仍然与诗人理性的世界观共存着、互补着、抗衡着。将中唐诗歌的理性精神继承下来的宋代“江西诗派”以及儒家美学在中唐后进一步的蜕变和重新整合,都标示着中唐文人理性回归对后世诗歌艺术发展的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古文运动范文第10篇

何为“道”?文章注解为“儒家之道”。韩愈在《重答张籍书》一文中,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韩愈心中的“道”,是由“仁”与“义”构成的儒家之道。

韩愈对儒家之道极为推重。韩愈多次说:“愈之志在古道”,“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这些言论几乎存在于他所有的文章中,仅《师说》一文就出现11次,可见“儒家之道”在昌黎先生心中有着多么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如此,韩愈的许多文学理论主张,都把“明道”和“传道”放在了首位。

如《师说》一文中,韩愈的观点就十分鲜明:判断老师的唯一标准,就是“闻道”;倡导“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就是为了振兴儒道。在《答刘正夫书》中,韩愈说:“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从文意看,韩愈要求刘正夫学习的对象就是那些饱读儒家经书的儒生,要求他学习的内容就是圣贤文章的“意”,即韩愈内心所崇尚的儒家之道。在《原道》中,韩愈更是提出了一个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来相延不绝的道统传承之脉,坚定不移地表明了要以承继道统为自己一生不二的职责的态度。

那么,韩愈为什么如此尊崇儒学呢?目前,针对《师说》一文的教学,教材解读更多的是针对人们耻于学师和从师标准两个方面的内容,只关注文本本身的现代学习意义,却甚少关注韩愈关于“师道”的论述背景。这个问题不清,《师说》一文的教学就显得有些虚泛。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延伸解读,以拓宽教学视野。

总括言之,韩愈尊奉儒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政治改革与文学革新的需要

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已开始衰败,藩镇割据导致社会潜伏着各种政治矛盾和重重危机,即使到德宗、宪宗时出现了所谓的中兴气象,也远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危机。一部分具有忧患意识的文人官吏敏锐地看到了这些突出问题,开始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同时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当时,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改革和文学革新的基本倾向。应该说,韩愈是出于政治上的责任感,以忧患之士特有的政治触角,以儒家入世进取的政治态度推动了这次旨在尊奉儒家道统思想的古文运动。

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出发点而言,是借此来宣扬儒道,缓解社会矛盾,从而挽救由安史之乱造成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现状。韩愈等古文派认为,社会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儒家传统的社会规范而导致礼义沦丧,道德水准下降,因此需要重新树立儒学权威,并以此重整社会秩序。

那么,怎样才能大力弘扬儒家道统呢?韩愈提出了“弃诗赋重古文”这一文学主张。大家都知道,“诗言志”,自古以来,诗赋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样式。到了唐代,唐统治者以诗取士对推动诗歌的兴盛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但韩愈等人却在盛况之下看到了诗赋的功能缺陷。韩愈认为,时下流行的诗赋已经不能胜任宣扬儒家道统思想的任务,在他看来,要消除这些社会矛盾,“文以传道”、宣扬儒家道统是当务之急。而宣扬儒家道统,只有通过倡导古文运动才能得以实现。为此,韩愈从儒家道统的立场出发,从文学的社会功能角度提出了为教化而兴“古文”的主张,并明确了“文以传道”这一古文运动的核心思想。韩愈为古文运动提出了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文体,大兴古文之风。

韩愈之所以认为唐代诗歌这种文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要以“古文运动”去刻意改变已有的诗歌文化秩序,这一点,韩愈门生李汉在《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中概括为:“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什么意思呢?韩愈认为要继承古人之道,恢复“道统”,明白易晓的古文才是最佳工具,才是载道之器,在宣传儒家思想方面,古文的重要性其他任何文体都无法替代。

其实,早在唐代宗宝应年间,杨绾和贾至等人就提出了废诗赋、去帖经而重义旨的科举改革意见。到了韩愈,他对“诗言志”承担的道统功能进行了否定。从很多资料来看,韩愈对传统的诗学理论“诗言志”并不看重,有时甚至认为诗歌只是宣泄个人情感的载体,无法承担社会道统功能。如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一文中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可见他更重视诗歌作为个人抒情艺术的审美、宣泄功能,从而极其轻视诗歌的“传道”作用。相反,在“文以载道”的思想指引下,韩愈更看重以古文来宣扬儒家的道统思想。韩愈在《争臣论》中指出:“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韩愈认为,由于文章是宣扬思想的载体,古文更是古圣贤们用来传达见解的工具,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古文与“道”联系紧密。他在《答李秀才书》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中又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 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这两段话很直接地告诉我们,韩愈酷好古文并非爱其词句,而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学说。他的《答刘正夫》《题欧阳生哀辞后》《答尉迟生书》《答侯生问论语书》《答李翊书》《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等都是著名的“载道”式文论作品。

上一篇:圈地运动范文 下一篇:运动处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