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3-08-21 17:04:16

古代文学课件

古代文学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 古代文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74.

自我校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至今已有8个年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古代文学的授课既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弊端,在此略加探讨,有待指正。

1 多媒体辅助古代文学教学的优势

首先,可以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作为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这样一门集文学、史学、哲学于一体的中文传统专业课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却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这也使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老教师们深感头疼。当然,这并非是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厚,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从2008年起,招收的学生都是“90后”,这一代学生是伴随高科技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非常活跃,但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二是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潜移默化提高自身素质的传统学科缺乏应有的重视;三是古代文学课程本身存在的一些特点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的内容尤其是先秦两汉部分文言成分较多,学习过程中需要跨越的语言障碍较大,使学生疲于学习;针对当代大学生和古代文学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图片和影音资料来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使用多媒体可以大大增加古代文学的课堂信息量,提升教学效果。

古代文学上迄先秦时期,下止清近代,时间跨度长、内容含量大、问题头绪繁多、作家作品众多,而有限的教学课时远不能满足庞杂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教学课时的压缩,更是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以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古代文学课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周课时6节压缩至周课时4节,2011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又进而压缩成周课时3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内容便成为古代文学老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一些古代典籍,由于文字艰深,口头介绍学生又很难听懂,板书又受时间限制,上述众多难题却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迎刃而解。且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更有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容量,也不至于使学生久听乏味而导致疲劳。首先,以图而言,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迹,如佛像、书法、绘画、雕刻,封建王朝的疆域、版图、图表、示意图,戏曲中的生、旦、净、末等角色形象可以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其次,以声而论,如诗词诵读、古曲演奏等以音频形式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手、眼、耳并用来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如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经典作品配以音配画的朗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带入诗境中,体会其“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的基调;再次,以动画而论,如戏曲片段等视频材料的播放也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的魅力,比单调地讲授文字剧本,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授课内容得到生动直观的展示,不但丰富了课堂知识量,加深了学生印象,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

2 多媒体辅助古代文学教学的问题思考

首先,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变多媒体为电子黑板。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取代了板书,甚至个别教师直接将教案的word文档当做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但重点不明晰,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造成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抄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教师的“三笔字”不过关,羞于在黑板上写字,完全依赖多媒体;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特性认识不够,造成单纯使用课件而不能掌握其特点来辅助教学。具体来说,多媒体的内容往往是按照一定顺序逐一点开展示给学生,是事先准备好的静态教案的浓缩,通过PPT的回放可以进行整体回顾;而板书所展示的则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适时对学生迷惑难解的问题尤其是字词进行板书,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为具体透彻的把握,使多媒体和板书两者相结合,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其次,忽视教学对象,将课堂变为教师个人的单纯演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投影仪等设备状况不是最佳状态,造成屏幕不清晰,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将窗帘拉得很严实,上课就像放电影,教师似乎变成了电影放映员,以至于根本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存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变成了以课件为主体和主导了,完全背离了教学的本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引进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之后,很容易将学生的目光引向屏幕而非教师身上,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多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再次,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问题较多。目前本校的课件制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件过于单调或过于花哨。第二,课件背景色与字体选择不当,导致课件模糊不清,致使观看者感到视觉疲劳;第三,以教案取代PPT,文字太多。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应有的辅助功能,也致使学生只顾埋头记笔记,而不能当堂有效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内容。

3 对古代文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建议

首先,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不能流于表面效应,还是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更应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多媒体课件真正成为辅助进而促进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做到尽量避免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要做到图片和影音资料的适度,不然会喧宾夺主,使课堂教学偏离重点;再次,文字不宜过多,尽量展示重点,不要将电子课件变成电子黑板。

参考文献:

[1]涂育珍.基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12).

[2]刘继征.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6).

[3]高春花.试论多媒体课件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古代文学课件范文第2篇

1.1信息技术辅助古代文学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中,古代文学的教学依然维持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由于每一名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都不甚相同,特别是一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由于接受能力有限,即便是有信息技术辅助,也会使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产生心理上的排斥感。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内容的教学中,将所有的学生都作为整体的教学目标,按照课堂教学计划循规蹈矩地进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体,被按照平均水平教学,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且并没有注重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1.2信息技术喧宾夺主信息多媒体技术辅助古代文学课程在一些学校已经有所运用,但是教学模式上并没有实现创新,而是仅仅作为演示的工具,将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展示到多媒体课件中,甚至于将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都展示在课件模板上,代替了黑板的板书。也就是说,从目前多媒体辅助古代文学的教学设计来看,往往会出现由于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辅助,而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出现了信息技术喧宾夺主的效果。

1.3完全忽视了古代文学的传统教育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得以广泛应用,改善了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但是,如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传统教育的价值,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课件仅仅是黑板的替代品,而学生依然是以听课和记笔记为主。教师成为了多媒体的操作手,虽然起到了渲染课堂气氛的作用,但是,却没有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当中,造成了课堂效果的负面影响。

1.4教师没有与学生建立起课堂互动教师教学的过程与信息技术传输的过程有相互雷同之处。将知识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传递给学生,学生则会对于知识进行选择性接受。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将需要重点掌握的古代文学内容有所关注,教师就需要进行技术性地引导,以避免学生盲目地选择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事实上是形成逻辑思维,并发挥创造能力的过程,如果仅仅是通过课件将课堂内容展示出来,由于信息量大,而学生又没有充分的时间细看和思考,那么,所展示的内容就很难于被学生消化吸收。所以,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是非常重要的。

2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途径

2.1将信息技术与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实现古代文学教育模式的创新,就是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课堂上的现代气息,从而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教学产生一种新奇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认知。当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从接受到欣赏,直至进入到自我陶醉的境界的时候,那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也就成功的一半。

2.2以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将多媒体的工具性改变,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其是建立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的,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于教学模式的一种完善。那么,在运用信息技术对于古代文学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社会性、时代性,以及学生的兴趣和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首先建立在计算机课件操作的基础上,变换的图片、动态的展示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教师与多媒体之间建立成为有机的组合体课堂教学内容是古代文学,那么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中来。所以,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中的诸多元素,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都要建立起缜密的关系,使相互之间形成连贯的整体,而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人机操作则是有机的组合体。

2.4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古典小说和戏曲的课堂教学,古代文学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将课堂教学技术在网上授课平台公布,请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收集资料并整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学生将自己所整理的资料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来,并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来讲解自己的所知所感。之后,教学可以从学生所整理的资料中,选取具有代表性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础,并与自己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

3信息技术辅助古代文学教学实践

在被时尚所包围的时代,古代文学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近乎被淹没了。为了能够使古代文学继续绽放其特有的魅力,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平台,将古代文学元素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起新的活力。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古代文学毫无用途可言。那么,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首先抓住学生的心理,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最为时尚的元素与古代文学课堂内容相结合,以做到以今索古。中国的成语多数都源于一个古代的故事,中国的流行歌曲中也含有传统的元素。比如王菲的一首《水调歌头》,其歌词就是苏轼所做的一首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果仅仅将诗歌的内容展示在课件上,也许很少有学生关注,而如果播放王菲的这首歌曲,就会对于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将现代与古典相互结合,让学生从现代的意识出发走进古典文学欣赏境界,可以让学生懂得我们所追逐的时尚中并没有将古代文学抛弃。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普及,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没有实现创新。信息技术辅助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打破古代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古代文学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媒体 古代文学 教学 板书 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Multimedia' Appli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ZHANG Y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manities,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Using multimedia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increase the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But it is also easy to cause some problems, such as multimedia instead of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ignor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poor design of multimedia will run counter to one's desire. Therefore we suggest, multimedia teaching should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e multimedia courseware should be made by teachers collectively, and after examination before use.

Key wordsmultimedia; ancient literature; writing, teach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多媒体手段已经在很多课程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传统教法仍然占据着主要的阵地,对于是否应该使用多媒体常常引发争议。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手段对古代文学教学是有益处的,但在现实教学过程当中也的确容易出现一些使用的误区,需要我们正确辨别,恰当使用,使多媒体真正成为促进教学的手段。

1 古代文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益处

使用多媒体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便谈不上学习效果。古代文学是任何一个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然而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并不高,常常让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凭借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来授课的老先生们深感头疼。当然,这并非是由于这些教师的知识不够渊博,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古代文学的内容是文言,相对难学难懂,枯燥无味;其二,在整个社会高度强调经济发展,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大背景下,古代文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因而让学生们觉得学之无用;其三,当代大学生多数已经是“90后”,他们是伴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跳跃、发散,注意力不够集中,想让他们面对没有色彩、没有动画的黑板专心听讲大不容易。针对古代文学自身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必要。

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的知识容量。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先秦到明清上下三千年,作家作品浩如烟海,其中不仅包含文学现象,还涉及文学理论、思想、文学演变规律等等,内容十分庞杂。然而与庞大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课时却远远不成比例,特别是近年来,在许多院校当中,为培养所谓的应用型人才,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增设了很多新课,大大压缩了古代文学的课时数,原本分为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的,现在压缩成了一门课程;原本需要授课四个学期的,现在压缩至三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便匆匆结束。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内容便成为古代文学老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教学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的情况。多媒体则一方面节省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辅导、答疑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识容量。

使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上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知识含量,已经起到了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除此之外,多媒体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功能对于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拓宽视野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篇作品当中的生字生词,通过幻灯片上字体的色彩、大小的变化便很容易起到强调的效果。中国古代诗词本来就是音乐文学,在教学中我们可引入一些知名朗诵专家的诵读音频,在声情并茂中加强感染力。现在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古代诗词吟诵的方法,在网上能够找到他们吟诵的视频、音频,都可以采用。此外,像《牡丹亭》、《西厢记》等戏剧的教学,也完全可以放一段昆曲视频,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回到当时的场景之中去,更好的理解戏剧中人物的情感发展,比单调的讲授文字剧本,效果要好很多。这些优势都是多媒体教学所显而易见的。

2 古代文学教学使用多媒体容易出现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上述种种优点,但在现实使用的过程当中,却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进入教学的误区,成为很多人诟病的口实。主要的问题如下:

第一,以多媒体取代板书。这特别容易出现在青年教师的教学当中。有些青年教师的基本功不过关,懒于或羞于在黑板上写字,完全依赖多媒体,往往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竟然一个字都没有,这是极不可取的。多媒体和板书应该结合起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具体来说,多媒体主要展示的是辅助学生理解的图表、图像、音频、视频,以及在黑板上不方便写的一些文字。这些内容往往是按照一定顺序逐一点开展示给学生,一张幻灯片结束便进入下一张,给学生看的时间是一定的,无法整体回顾。而板书所展示的则是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学生一边听课一边随着教师的板书,会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且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回顾,了解课程的进展。另一方面,多媒体上所展示的内容是预先制定好的,缺乏灵活性,而板书则可以弥足这一不足,根据课堂上的现实情况,随时在黑板上补充一些必要的内容。此外,就古代文学的教学而言,本身就要求授课教师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漂亮潇洒的板书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也会得到学生的敬佩,从而激励他们提高自身的能力,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第二,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两眼不离屏幕,两手不离鼠标、键盘,使教学过程完全成为幻灯片放映的过程,自己仿佛是放映员,完全不去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多媒体反而成为了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障碍。另外,有的教室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时需要将窗帘拉上,室内灯光也需要调暗才能够看清,导致上课的过程仿佛就像在黑暗中看电影,老师看不清学生,学生看不清老师,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平心而论,多媒体教学的确容易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屏幕而非教师身上,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多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首先,每一张幻灯片的容量不能过大,而且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看和理解,切换的频率不能过快。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切换速度。其次,在幻灯片播放的过程当中,教师应结合幻灯片上的内容,面向学生给予讲解,必要时可以使用幻灯片指示笔等专门的设备,让自己的讲授、动作指示和幻灯片上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要出现教师“躲”在角落里遥控电脑的现象。最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进行课堂上的问答和讨论。总之,技术是手段,技术只有以人为主,才不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

第三,多媒体课件设计本身不过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制作一份完美的课件却并非易事。目前课件制作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文字量太大。有些教师以为多媒体课件就是将教案放到幻灯片上去展示,更有甚者直接将word文档投影在屏幕上充当课件,这样的课件根本起不到吸引学生兴趣的作用,也完全没有发挥多媒体应有的功能,学生在下面只能疲于奔命的记笔记。(2)课件模糊,不便于观看。这样的课件主要是因为背景色彩和字体大小设计不合理。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得很清晰,但在教室中播放时还要考虑到投影设备的清晰度、教室光线、教室大小、学生数量等因素,因此教师必须提前到教师实地考察一下,特别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看是否能够看清,然后调整课件的色彩和字体大小。(3)课件过于单调或过于花哨。缺少图像、音频、视频以及动画效果灯元素,会让多媒体课件显得单调,学生很快就会进入审美疲劳,失去兴趣。但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在了这些形式方面,同样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对古代文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建议

首先,基于多媒体对于古代文学教学的种种优势和益处,在客观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大胆鼓励在古代文学教学当中使用多媒体。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应该转变思想,勇于接受新事物,多学习一些电脑使用技巧,使自己的授课适应古代文学教学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

其次,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而应该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使多媒体真正成为促进教学的手段,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平台。使用多媒体进行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同时也应鼓励同事之间相互听课,多提意见。

最后,要保证多媒体课件本身的质量。学院可以不定期举办一些相关的培训和讲座,提高教师制作和操作多媒体的水平。同时,建议同一课程的老师集体备课,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对于电脑技术不甚精通的老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多媒体制作的一些技术,同时也能够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进行把关。一份课件的制作,需要广泛搜集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大家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使课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另外,应该多关注兄弟院校古代文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成果,现在很多资源都可以在网络上共享,可以作为我们制作课件的参考。最后,在院系层面应该有对课件进行审核的步骤,只有通过审核之后的课件方能在课堂上使用。总之,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不能让粗制滥造的课件走进古代文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涂玉珍.基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12).

[2]刘继征.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6).

古代文学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 多媒体 辅助教学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102-03

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但随着二十一世纪到来,受全球化商品经济大潮和巨大的就业压力等因素冲击,古老的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给古代文学课程带来了新的活力。

媒体即媒介,如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Multimedia)就是就是这些多种媒介的综合。“多媒体教学”则是指将综合处理过的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介通过计算机呈现信息的一种教学方式。现在多媒辅助教学已广泛应用于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那么,针对古代文学这门古老的课程,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呢?兹就古代文学课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一、古代文学课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然性

我国多媒体教学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表现为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运用于课堂教学。90年代后,形成真正意义上将综合处理过的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介通过计算机呈现的“多媒体教学”。尤其是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明确要求:“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所开设的必修课,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自此之后高校多媒体教学迅猛发展。

相对于自然科学和英语等文科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有些滞后。广西师范大学是国内高校的“先行者”,1999年,率先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欣赏》课程中进行多媒体教学改革尝试,2000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上,张明非教授作了《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专题发言。自此古代文学课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高校普遍开展。近10年来,产生了大量研究论文,或探讨利弊,或争鸣得失,蔚为大观。在反思利弊得失中,大部分都是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少数提出顾虑或犹豫。笔者认为,古代文学课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明显,利远大于弊,古代文学课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确然无疑的。

(一)大信息容量,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古代文学上下几千年内容浩瀚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备课时不得不割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但多媒体却可以事先做好课件,多么复杂的内容,轻摁鼠标就可清晰地显示到屏幕上,从而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容量。多媒体的大信息容量,有效地解决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偏窄之短板,能最大限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师,但毋庸讳言,在全球化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当今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有所减弱的。逼真生动的画面,精美的图片,动听悦耳的配乐朗诵,精彩的名家讲座,这些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正好切合了青年学生的喜好和审美取向,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了沉闷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三)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传统教学虽然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相当多的古代文学课还是教师“一言堂”,而运用多媒体,将人的视、听、触、动等全部知觉调动起来,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人机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形成有效的教学双向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一些单纯通过口授难以传达描绘的知识,如音韵、文物、考据、吟唱等,用多媒体很轻松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接受。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很多,学界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在此列出以上几点旨在说明古代文学课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然性。但,核心问题不是用或不用,而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关于这方面,学界似乎还没有很深入和精细的研究分析。

二、古代文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辅”策略

多媒体技术进入古代文学教学活动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不管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多么强大,它始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把握的总策略。

何谓“辅助”?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辅助”的解释是协助、支持帮助以及是非主要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理念,制作教学课件,改革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中就必须贯彻这一教学策略。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历经检验,依然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不能忽略的。比如,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展示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广博知识面以及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都是令学生难以忘怀的。目前学界探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很有将传统教学全盘否定的趋势,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多媒体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的讲授技巧和教师内在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的心灵吸引。

“辅”策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应注意“两适”:第一,适时性;第二,适量性。“适时”是指何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适量”是指用多少时间进行多媒体教学。虽然因授课内容不同,“适时”和“适量”很难用固定的标准恒定,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教学的主导者,课堂教学中应该出现大量精彩的“即兴发挥”的讲解。当下,有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多媒体“从一而终”,几乎忘记了教师本人的主导作用,教师成了课堂上的课件放映员,辅助手段成了主要教学手段,实在是本末倒置,策略失当。

(二)内容遴选策略

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艰深繁多,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直至唐宋元明清文学,上下五千年,既要理清文学发展历史的脉络,也要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等。在当今讲授内容不变而课时严重挤压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教学课件时,明确哪些内容适用于多媒体,哪些内容可以不用就尤显重要了。

通过笔者自身的实践和对学生反馈调查,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和学生比较认同的一种内容遴选策略是利用课件把文学史脉络及文献资料的文本显现、诗词诵读吟唱的音像展播和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中既得到传统教学的阅读训练,又可以欣赏到以前只能通过教师用语言描绘的图片、影视片断,身临其境,具体感知。

1.文学史脉络及文献资料的文本显现

古代文学内容庞大,在多媒体文本选择中切忌事无巨细,要懂得“割爱”,加之学生本已有课本,因此要芟繁就简,去粗取精。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文本选择中国文学史脉络的梳理、重点难点的透析、名词术语的解释和国文献资料的援引是最重要方向。比如讲授宋词流派,可以将婉约派、豪放派和格律派在同一平面显示出来,定义、代表作家一目了然;又如文献资料的援引,现在网络有很好的共享资源,如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的《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尹小林研发的《国学宝典》等等,以前很难获取的文献,通过多媒体随手拈来,方便快捷,远非传统教学可比。

2.诗词美文诵读吟唱的音像展播

古代文学本身具有浓郁的诗性和音乐美,多媒体巨大优势之一就是将文字、图片、声像等结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将诗词美文的配乐朗诵、改编的现代歌曲演唱和古典诗词的吟唱糅合展播,可以帮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去吟味作品的艺术意蕴。

诗词美文的配乐诵读资源非常丰富,笔者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有:(1) 《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规划项目。分别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当代两千多年间我国16位杰出作家的经典之作。朗诵者均系当今国内第一流的知名艺术家,是电影配音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和播音主持艺术领域的精英人物。(2)《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北京育灵童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联合制作。该套装包含《论语》、《孟子》、《诗经》、《左传》、《史记》、《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唐诗》、《宋词》、《历代美文》等,全部由方明、雅坤、虹云、张家声、林如、瞿弦和、傅成励、王雪纯等著名艺术家朗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诗词的吟唱,一直以来不被看重,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台湾地区从中小学直到大学都非常重视古典诗词的吟唱的教学探索,比较著名的有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李勉、许淑敏、陈春秀等。

3.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适当加入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也会取得良好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开设《百家讲坛》栏目、《子午书简》栏目,撷取古今中外经典优秀诗歌、小说、美文,聘请专家、学者传播文化经典。笔者在讲授李白、苏轼等作家时,偶尔插播一两个讲座,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名家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三、结语

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量大、生动直观和易于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优点使之成了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主流模式。尽管对于多媒体使用的批评不断,但近几年来,随着一大批有巨大影响力的老前辈也纷纷使用多媒体以及各高校大力鼓励提倡并以立项研究,古代文学课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迅猛发展。

达成共识意味着方向的正确,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策略得当,“辅”是总策略,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都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宏观指导意义;而具有操作性的“内容遴选策略”和“课件制作策略”则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微观显现。宏观肯定的文章俯拾皆是,但微观探索的却寥寥无几,笔者在此提出一点看法,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更深入更精细的探索。诚然,在古代文学课程中,“什么样的内容适合用多媒体”,“什么样的课件效果最佳”必定会因教师的学养、趣味和理念等差异而有不同的理解,但,求同存异,百家争鸣,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使古代文学这门古老的课程焕发勃勃生机。

[ 参 考 文 献 ]

[1] 姚红,崔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 高春花.试论多媒体课件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3] 尹楚兵,杨逸群.试论多媒体手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9).

[4] 史小军.论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现代性意识[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 金涛.浅谈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7).

[6] 涂玉珍.基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12).

古代文学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古代文学;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即利用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听讲。如此一来,枯燥无味的教学课堂,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基于此,多媒体技术的应运而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古代文学教学问题,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所需,增强学生积极主动性,最终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一、多媒体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方法

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突出创新,加之书写能力有限,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基本上没有一个字,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板书,能够将课程内容及框架完全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可以边听边记。同时,由于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漏洞,这就需要利用黑板来做一补充。如此一来,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完全掌握。另外,书写能力较好、文字书写漂亮的教师,还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性将会得到大幅提升[1]。

(二)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

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或者过于紧张,两眼不理多媒体课件,两手不离电脑键盘、鼠标,多媒体课件演示中,仅仅扮演着阅读和放映的角色,基本上对学生无暇顾及。如此一来,多媒体教学成为影响师生双向交流和沟通的障碍。与此同时,一些多媒体课件播放过程中,需要适当遮挡教室光线,师生基本上处于黑暗的环境中,更难以确保课堂教学成效[2]。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有效沟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缺乏关联性

表面看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设计非常简单,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当中,利用较多的文字去填充,甚至将书本内容完全照搬上去,在演讲过程中,充当放映员、演讲员,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同时,一些教师所设计和制作出来的课件背景与文字颜色趋于一致,造成学生无法更为清楚的看清内容,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学生和视力不好的学生,他们看起来非常吃力,而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感受,一味的强调课程进度,从而忽视了最终教学成效。另外,一些教师所设计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容单一或过于花哨,过于单一的课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过于花哨的课件,对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进行了分散,同样难以起到高效教学的实质性作用。

二、多媒体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尽管传统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但是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却不能忽视,这就需要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特色十分突出,所以古代文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要从思想上接受新事物,并不断学习和运用新事物。当然,多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唯有二者相互关联、共同促进,方可实现最终教学目标。

(二)强化师生课堂交流和互动关联

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被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且可以被视为教师和学生课堂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一种平台。多媒体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和实践。与此同时,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与学生建立密切交流和互动关系。比如:可以创建讨论小组,就课堂教学问题展开讨论,进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切实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质量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与教师专业化程度、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有关。因此,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和古代文学教学质量过程中,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化、综合性水平。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面向教师提供教育和培训活动,并组织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竞赛活动。同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设计中,要多方面、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课件资料,并积极接受和采纳学生的意见、建议,从而达到丰富课件内容、提高课件有效性、实用性的目的[3]。

参考文献:

[1]李思华.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古代文学教学上的裨益[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1.

[2]李云娜.浅谈多媒体技g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4.

古代文学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古代文学 教学信息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03-03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21世纪以来,由于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修订了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学时遭到缩减。教师一方面受制于教学进度和学时,另一方面还是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授课方式在讲授文学史时容易浮光掠影,在阅读分析作品时容易浅尝辄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要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现代多媒体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能有效解决教学容量与教学课时的冲突,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1]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传授教师:观念与方法陈旧

根据现代教育学理念,教育是一种服务,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和能力。教师教学只是一种服务手段,即以教学服务学生,强调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因此教师绝不能为教学而教学。然而许多教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囿于传统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思想,认为课堂的中心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群体,教学工具只需要教材、粉笔、黑板。这种落后的思想意识与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出现厌学、迷恋外面世界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讲授与解析单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我们采取的策略如下:以文学史发展为纲,以作家作品为目,纲举则目张,用文学史统领作品,通过学习作品掌握文学史。由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述文字主要是文言文,字句篇章比较简约艰深、枯燥乏味,学生有阅读障碍,解读不易,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传统古代文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基于语言表达的局限性[2],容易“言不逮意”,对作品的解读和教学缺乏创新,难以做到恰如其分地阐释优秀的诗文辞赋。这种单一的讲授与解析,缺乏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段,易使学生对课程感到腻烦,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受教学生:受知效果有限

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全部感觉信息中,以视觉与听觉为主,视觉信息约占80%以上。二者相较而言,人类的视觉比听觉更具优势,更敏锐的视觉接受信号的能力要强过听觉,而将二者结合则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常常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这容易造成学生听觉系统的倦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受知效果极为有限,只能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课程结束后所获无多,影响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创新路径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掌握与古代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典章制度、历史知识及古代汉语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钻研学术问题的兴趣能力;加强学生古典文学修养,承传民族文化的精神,为将来进一步从事教育、文化、科研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全面实现以上教学目标。问题的解决在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教”、“学”与展开方式

我们通过历年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创新路径,在教学的展开方式、运用手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成果。“教学”简言之包括“教”与“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对于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就是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品阅。传授,是教师把知识、技艺等教给学生,如唐代齐己《寄蜀国广济大师》诗云:“冰压霜坛律格清,三千传授尽门生”。品阅,是学生对古代作家作品流派等的品味、阅读、赏鉴、评价。而古代文学具体的教学展开方式,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外品阅相结合,讲授和品阅同行。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样式、文学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延伸阅读评赏。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教学课时缩减与教学内容丰富的矛盾,又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

(二)教师:第一课堂多媒体传授

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优化教学效果。古代文学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用文字提炼教学要点,用图片展示文学上的辉煌,用音频再现经典的美妙,用视频扩充学生接受视野。[3]

多媒体课件的主体是文字。在制作古代文学课件时,既要概括知识要点,又要补充文字材料,以大信息量、大容量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预先传给学生文学史、作品选、作家传记、生平背景,增加其阅读量,锻炼其思维能力,方便教师分析,节约教学时间。例如学习魏晋文学时,选摘《世说新语》中有关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渊明等名士的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入了解作家与时代,诸如魏晋风流、人物品评、玄虚清谈等,达到一举数得的效果。然而,仅有文字的课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课件,只有将文字与图片结合,才能使教学富有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图片资料演示,再现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进而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与文学的认识。例如讲授宋代文学,运用丰富的图片展示“宋型文化”,以宋金、宋元对峙的疆域版图说明其抗战爱国主题,以《清明上河图》等绘画书法作品展示当时的民众生活。这些直观的图片,能够增加课堂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文学、艺术方面双重熏陶学生,提高其审美素养。

无声的古代文学课件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文学与音乐二者并非毫无关涉。早在中国上古时期,最初的诗歌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例如《诗经》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中古时期的唐诗宋词能吟能唱,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曾云:“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古代文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是诗词戏曲的音乐性,由于许多教师并不具备音乐素养,传统口授的教学模式单调、抽象,导致课程讲解乏味、课堂沉闷,学生理解困难。因此,古代文学多媒体课件中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应插入诗文朗诵、音乐、戏曲等音频材料,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艺术、意境的理解和体悟。例如讲授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解读作品前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名曲《春江花月夜》,体会空明纯美的诗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再如讲授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插曲,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身心均大有裨益。多媒体课件内容除了文字、图片、音乐以外,影视、视频文件也是有益的补充。连续的视听画面具有生动、立体、动态的优点,能够直观再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缩短接受时间。例如在讲授叙事文学《窦娥冤》、《牡丹亭》、《长生殿》等戏曲,“三言二拍”、《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时,可以让学生赏析优秀的电视剧、电影片断,教师加以评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文本。教学中使用视频对于古代戏曲的学习效果尤为显著。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授戏曲的结构形式、角色组成、唱念做打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而通过让学生观看形象具体直观的舞台演出,进行身临其境似的感官体验,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效果显著。

(三)学生:第二课堂主动品阅

师生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可称之为第二课堂,它具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习时空自由的特点。古代文学的第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要充分开发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将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在第二课堂中以新方式来理解、体验和创新。第二课堂应以学生主动品阅理解为主导,辅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多媒体形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播放学界的研究成果,如中央电视台的《宋词十家》、《百家讲坛》、《中国史话》,这些节目中与古代文学有关的影视歌、音视频内容,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其古代文学学有裨益。其次,播放与古代文学教学有关的音频、影像,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教学趣味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通过QQ群、论坛、博客、微信、微电影等媒介,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如学生可以“图说唐诗”,演唱宋词,模拟创作古典诗文辞赋,表演小说戏曲,增强古代文学的实践性。古代文学教学要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如此一来才能建立崭新的“时空一体”教学模式,即课堂现代教育技术方式的传授与课外多媒体技术运用下的品阅相结合。

三、结语

十余年来,我们对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进行探索、创新、实践,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如学生评价“上课生动活泼,能把枯燥的古文与生动有趣的影视作品和图画相结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教学质量非常高”,“上课方式灵活,讲解详细,生动有趣,配合多媒体达到图文声像的有机统一,富有感情与风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在懂得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欣赏电视剧,也加深了对作品的了解”。[4]“上课方式灵活新颖,运用课件帮助我们理解课本知识,利用短片或动画参与教学,善于激发同学们对本门课程的热爱,能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提高了文化涵养。”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教学包括的“教”与“学”,简言之即为传授和品阅。我们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探索出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创新路径。教学的展开方式有课堂讲授、课外品阅,讲授和品阅兼行,其运用的手段如下:课堂上主要以PPT课件呈现,辅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课外(第二课堂)以学生主动品阅理解为主,辅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多媒体形式。通过建立新型的“时空一体”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经典,阐释文化要义;学生品阅经典文学,理解、传承文化精髓。教师要对古代文学教学实现信息化,这样学生才能感受艺术魅力并获得美的享受,其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古代文学课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积极性;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文学院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新世纪以来,伴随高校教学改革而实行的学分制,使学生为学分而忙于选课上课,时间被五花八门的课程挤占,也使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正日趋减弱,基本上止步于课堂学习。为此,学者提出要将自主学习的理念引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1] P79笔者以为,大学生并非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是这一意识正逐渐弱化,关键在于如何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问题产生根源的基础上,略伸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自主性的弱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已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张明非教授所撰文章《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就指出这一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 P100信息容量大,又配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得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在传达知识的同时也兼具一些现代的元素,一度受到学生的欢迎。不过,以PPT为载体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课件时往往只重展示,而忽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缺乏课堂的互动。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在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展示时,因一时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而出现了疲劳、倦怠甚至茫然的现象,课堂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沉闷。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课程考试内容以课件所教授知识为主。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在没有完全吃透知识的情况下,快速地看课件,机械地记录知识要点。一些学生为了省时省力,竟直接向教师索要课件,期末考试时就以课件为复习资料。如此一来,学生们固然避免了考试不及格的危险,但大部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几乎不再阅读《中国文学史》以及古代文学作品选,他们所获得的仅限于课件的知识既不全面、系统,也不够扎实。这一教学现状所带来的弊端体现为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弱化,成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最突出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减弱的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学课程设置过多。学分制实行后,文学院的大学生不仅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还有其他的公共选修课、通识通选课等,课表已经排到了晚上,甚至周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以四卷本的文学史以及六册作品选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被严重压缩。这是大学课程设置过多以及新专业不断出现而引发的后果。以往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古代文学教学至少需要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修改后的教学计划中,根据专业的不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被缩短为三个学期(如对外汉语、文秘专业),部分专业(如编辑出版)甚至被缩短为一学年。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保持四学期的时间不变,但为了给其他课程让路,具体的教学时数也被削减了。课程被压缩,教师必须赶教学进度,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囫囵吞枣,知识消化不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其三,课程考核体系有缺陷。教师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分一般以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为比例。考试题目基本以课件内容为主,学生既无暇也无兴趣再去涉猎其他内容。平时成绩以课堂考勤为主,此外再布置一到两篇课程论文,这也是流于形式化的考核,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没有促进作用。目前,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亦缺乏督促学生课外学习的动力。

其四,单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不可谓不足,课前查找丰富的资料,制作图、文、音、画并茂的精美课件,课堂上也注意教学技巧,即使如此,教学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除了少部分学生积极回应教师之外,其他学生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低头不语,更有甚者趴桌而睡。究其根源,教师单向度地讲授,而忽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课件再精美,声音再洪亮,学生们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

其五,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足。在现代技术日益发达,工业化进度越来越快,商业气息渐趋浓厚,以及全民娱乐的时代氛围中,古代文学知识对于个体人格涵养、文化修养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魅力和价值已经淹没在一片喧嚣繁华之中。学生们更喜欢快餐式的文化享受,而不喜欢需要时间去沉浸在其中方能体会魅力和价值的古代文学知识。

二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积极性的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不能靠单纯增加课时数或强硬逼迫学生自学等老旧方法来实现,而是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去扩大学习的面,并深入吸取知识的精华。结合上文所述,笔者试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角色反串法

角色反串法也即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站上讲台教,教师旁听。目前,高校教师依然习惯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记为辅,但是往往忽略了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在具体的实施上,教师可结合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大纲,在每一次课中布置一到两篇教授内容之外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准备要讲授的内容并制作PPT,在下一次课的课堂上亲自展示,每一位学生所需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在课程已被压缩的情况下,角色反串法一方面可以以学生亲自参与、主动融入的方式扩大教学容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角色的互换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而且反串教师也让他们有必须扮演好这一角色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是提升学习自主性的一大动力。若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学生人数多,这一方法可以贯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进程中。学生讲授之后,教师加以简要的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角色反串法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提前进行的典型的教学实践,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具有锻炼胆量、内化知识等意义。

(二)团队表演法

这是基于角色反串法的一种延伸。在讲授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比如叙事诗、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时可以考虑用这一方法。因为无论教师或学生,单纯地讲授,其生动性、趣味性依然不够突出,而通过表演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多,一人无法完成表演,教师可以安排几位同学在课外一起琢磨作品,体会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团队合作编排,反复演练,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团队表演法生动活泼,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喜欢表现自我的90后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协调合作能力。此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文学想象力加以创新。由此可见,团队合作表演法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三)课外拓展法

这是对以上两种方法的补充。由于目前的大学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学时数又有限,教师尽最大努力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来反串教师角色或进行团队表演已实属不易。鉴于古代文学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讲授、学生反串讲授和团队合作表演的作品之外,仍有很多优秀的篇目需要学生去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既定的内容之外安排课外拓展学习的篇目。具体而言,课外拓展可以细分为研读、改写、诵唱等几个层次。例如在讲授《古诗十九首》时,完成了作品选上的十二首古诗的教授、学生反串展示等环节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研读其余的七首作品。又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较多,在学习了《长恨歌》、新乐府诗等作品后,可安排学生以将诗歌改编为剧本等形式改写《琵琶行》等篇目。此外,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让学生自主安排一些古典诗词朗诵、古典诗词演绎会或者古典文学知识竞赛等。这些环节可以增加他们自主学习的乐趣,也丰富了他们课余的学习生活。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大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为成绩(分数)。为了使上述的措施能落到实处,还需要制定更完善的考核体系。

具体而言,要把目前以期末考试成绩和以课堂考勤、课程论文为平时成绩的二元化考核体系,改变为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等为指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自主学习成绩指标包括学生在反串教师角色讲授、团队合作表演、课外拓展学习等环节中所获得的评价分数。如果说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可以通过教师的直观感受来评价,那么课外拓展学习的评价则可以通过随堂考核的形式来打分。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随堂抽查,以便检验课外拓展学习的效果。

(五)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但是仍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够的现状,教师必须展示出以古代文学知识为涵养的人格魅力,从气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现身说法来打动学生,以此感召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是也”观点,在当下更有警醒的意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对增加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都不如一位学有造诣、魅力四射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师来得强烈。教师们唯有不断增加自身的中国古代文学学养,以期有朝一日能达到大师的高度。

三对策实施的初步效果及其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已将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等措施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首先,课堂气氛大为活跃,学生不仅听课积极性更高,而且课后自主学习的劲头也很足。例如PPT展示环节,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就是任课老师,为了能更好地展示自己,他们一改往日漫不经心的听课习惯,聚精会神关注教师授课的方法、步骤、技巧等。比如胡某某同学讲授南朝乐府诗《西洲曲》时,按背景、文本解读、诗歌主题、艺术特点的步骤一一介绍,所制作的PPT图片优美,非常契合作品的意境。展示完后,在座同学不禁鼓掌表示称赞。再如廖某某、刘某某、杨某同学三人合作表演的《木兰辞》,不仅有配乐、有朗诵,而且还有准确生动的舞蹈动作,获得同学们的满堂喝彩。这些成效的取得无疑是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努力而获得的。其次,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接触学习更加全面而深入,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古代文学课的吸引力较之前有所增强。有学者提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要将作品选代替文学史论,[3] P45 这一观点尚可商榷。本文所提出的几点措施,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史论之余,利用课后时间去全面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可谓两全其美。笔者看到,此前认真听课的同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而那些在课堂上低头不语或打瞌睡的同学,精神面貌也大有改观。究其根源,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使学生不再对文学史论感到枯燥乏味。

措施的实行也具有多重意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言,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角色反串法等措施的实行,不仅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有反向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他们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前,教师因囿于成见,加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闷表现,会认为学生不仅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以上措施的实行使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印象得以改变。事实上,作为成年人,大学生鲜活的生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教师忽视了。此外,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等自主学习方式的成功普及,会产生一种连锁反应,不仅使中文专业的学生更加喜欢古代文学课程,而且在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课呼声甚高的情况下,[4] P115广大学子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直观的效果来获得对中国古代文学魅力的重新认识,从而扩大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涂承日.自主学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构想[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2).

[2]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第一届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3] 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4] 李惠玲.弘扬国学精粹,提高人文素质――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

古代文学课件范文第8篇

一、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我国各大高校中,《中国古代文学》都是作为核心课程而存在的。经过前辈的长期努力与探索,本门课程的教学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笔者作为一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师,自从教以来受益匪浅。然而,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也深深感到,这门课程中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束缚了知识的有效传播,只有加以改革,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诗文词曲赋等各种文体,通过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传达出来。不可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有它的好处,便于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接受状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授课速度与授课语言,有张有弛,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然而,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是对教师语言表达的一大挑战。如果整个学期都以教师口授为主,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感与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授课在内容深刻、条理清晰的同时,还要具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做到以语言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无疑,这是对教师授课语言的极大挑战。第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古代文学是学生所接触的各门学科中时空跨度最长的一门课程,由于古代的人物、事件、语言等与现代的隔阂,口头表达的方式难以给学生以良好的刺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学了魏晋就忘了先秦,学了明清就忘了唐宋。第三,不利于对古代一些特殊文体的深入掌握。中国古代有一些特殊体裁,无法以口授方式传达其精髓。如词、曲,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很多古代文学教师并不具备音乐素养,口授起来十分困难,学生听起来也抽象难懂。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树立,师生间角色的转换成为必然趋势。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单向接受教师的知识“灌注”,而是要求会自主学习。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媒体资源中丰富的研究成果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真正走进古典文化的殿堂。根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素养,达到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目标。要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对“灌注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势在必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越发显得重要。再加上近年来由于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大幅度修改,古代文学的课时量不断压缩,内容的不断丰富与课时量不断缩减形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更使得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深刻地传达古代文化的精华。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需要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加以示范与引导。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28—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古代文学教学,对传统教学方式起到了补充与优化作用。它具有诸多的优势———直观、生动、丰富多彩,既可增大课堂容量,也可为古代文学课堂增添乐趣,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体而言:第一,利用多媒体系统将教学内容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这种方法传递信息比较直观,可以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古代文学的教学而言,尤其显得重要。中国古代文献中很多文字比较艰深拗口,而这又是讲授、学习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课堂板书费时费力,不可能将所涉及的文本资料全盘抄录下来,学生接受的效果不太理想。而若以课件将文本资料加以呈现,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讲《诗经》的编集过程,必然要涉及到班固《汉书》中行人采诗的资料和司马迁《史记》中孔子删诗的资料。其中的语言与现在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若学生边看边听,则既可以了解《诗经》编集的历史,又可以锻炼古文阅读鉴赏的能力,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掌握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另外,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直接展现学科前沿成果,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课后阅读巩固。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辅助教学,更有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以图片而言,各封建王朝的疆域图,历代的书法、绘画等都有助于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如我们介绍秦王朝的版图,配以《秦时期全图》,则学生一目了然。原来秦的北方是匈奴以及东胡、月氏。西域诸国尚未与秦接触。再看汉代疆域图,学生即可对从秦到汉我国疆域的扩展情况有所了解。再如介绍《左传》中的《晋楚城濮之战》一文,其中晋楚双方的作战态势、作战过程的讲解极为复杂、抽象,但运用电脑课件将其绘制成图表,则学生一目了然。以声音言,诗词朗诵、古曲演奏等皆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以视频动画言,电视电影片段展现更容易让学生深入其境。如介绍戏曲《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口头介绍体味其婉曲的音乐、优美的语言、细腻的心理刻画,走进西厢的殿堂,而若播放《长亭送别》的精彩戏曲片段,在视听的享受中,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增强了教学效果。总之,在古代文学授课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教学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确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了教师的得力助手。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注意事项

古代文学课件范文第9篇

(一)大信息容量,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古代文学上下几千年内容浩瀚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备课时不得不割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但多媒体却可以事先做好课件,多么复杂的内容,轻摁鼠标就可清晰地显示到屏幕上,从而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容量。多媒体的大信息容量,有效地解决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偏窄之短板,能最大限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师,但毋庸讳言,在全球化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当今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有所减弱的。逼真生动的画面,精美的图片,动听悦耳的配乐朗诵,精彩的名家讲座,这些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正好切合了青年学生的喜好和审美取向,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了沉闷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三)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传统教学虽然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相当多的古代文学课还是教师“一言堂”,而运用多媒体,将人的视、听、触、动等全部知觉调动起来,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人机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形成有效的教学双向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一些单纯通过口授难以传达描绘的知识,如音韵、文物、考据、吟唱等,用多媒体很轻松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接受。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很多,学界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在此列出以上几点旨在说明古代文学课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然性。但,核心问题不是用或不用,而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关于这方面,学界似乎还没有很深入和精细的研究分析。

古代文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辅”策略

多媒体技术进入古代文学教学活动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不管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多么强大,它始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把握的总策略。何谓“辅助”?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辅助”的解释是协助、支持帮助以及是非主要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理念,制作教学课件,改革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中就必须贯彻这一教学策略。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历经检验,依然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不能忽略的。比如,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展示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广博知识面以及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都是令学生难以忘怀的。目前学界探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很有将传统教学全盘否定的趋势,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多媒体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的讲授技巧和教师内在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的心灵吸引。“辅”策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应注意“两适”:第一,适时性;第二,适量性。“适时”是指何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适量”是指用多少时间进行多媒体教学。虽然因授课内容不同,“适时”和“适量”很难用固定的标准恒定,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教学的主导者,课堂教学中应该出现大量精彩的“即兴发挥”的讲解。当下,有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多媒体“从一而终”,几乎忘记了教师本人的主导作用,教师成了课堂上的课件放映员,辅助手段成了主要教学手段,实在是本末倒置,策略失当。

(二)内容遴选策略

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艰深繁多,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直至唐宋元明清文学,上下五千年,既要理清文学发展历史的脉络,也要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等。在当今讲授内容不变而课时严重挤压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教学课件时,明确哪些内容适用于多媒体,哪些内容可以不用就尤显重要了。通过笔者自身的实践和对学生反馈调查,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和学生比较认同的一种内容遴选策略是利用课件把文学史脉络及文献资料的文本显现、诗词诵读吟唱的音像展播和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中既得到传统教学的阅读训练,又可以欣赏到以前只能通过教师用语言描绘的图片、影视片断,身临其境,具体感知。

1.文学史脉络及文献资料的文本显现

古代文学内容庞大,在多媒体文本选择中切忌事无巨细,要懂得“割爱”,加之学生本已有课本,因此要芟繁就简,去粗取精。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文本选择中国文学史脉络的梳理、重点难点的透析、名词术语的解释和国文献资料的援引是最重要方向。比如讲授宋词流派,可以将婉约派、豪放派和格律派在同一平面显示出来,定义、代表作家一目了然;又如文献资料的援引,现在网络有很好的共享资源,如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的《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尹小林研发的《国学宝典》等等,以前很难获取的文献,通过多媒体随手拈来,方便快捷,远非传统教学可比。

2.诗词美文诵读吟唱的音像展播

古代文学本身具有浓郁的诗性和音乐美,多媒体巨大优势之一就是将文字、图片、声像等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诗词美文的配乐朗诵、改编的现代歌曲演唱和古典诗词的吟唱糅合展播,可以帮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去吟味作品的艺术意蕴。诗词美文的配乐诵读资源非常丰富,笔者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有:(1)《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规划项目。分别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当代两千多年间我国16位杰出作家的经典之作。朗诵者均系当今国内第一流的知名艺术家,是电影配音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和播音主持艺术领域的精英人物。(2)《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北京育灵童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联合制作。该套装包含《论语》、《孟子》、《诗经》、《左传》、《史记》、《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唐诗》、《宋词》、《历代美文》等,全部由方明、雅坤、虹云、张家声、林如、瞿弦和、傅成励、王雪纯等著名艺术家朗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诗词的吟唱,一直以来不被看重,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台湾地区从中小学直到大学都非常重视古典诗词的吟唱的教学探索,比较著名的有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李勉、许淑敏、陈春秀等。

3.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适当加入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也会取得良好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开设《百家讲坛》栏目、《子午书简》栏目,撷取古今中外经典优秀诗歌、小说、美文,聘请专家、学者传播文化经典。笔者在讲授李白、苏轼等作家时,偶尔插播一两个讲座,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名家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古代文学课件范文第10篇

(一)大信息容量,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古代文学上下几千年内容浩瀚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备课时不得不割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但多媒体却可以事先做好课件,多么复杂的内容,轻摁鼠标就可清晰地显示到屏幕上,从而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容量。多媒体的大信息容量,有效地解决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偏窄之短板,能最大限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师,但毋庸讳言,在全球化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当今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有所减弱的。逼真生动的画面,精美的图片,动听悦耳的配乐朗诵,精彩的名家讲座,这些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正好切合了青年学生的喜好和审美取向,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了沉闷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三)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传统教学虽然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相当多的古代文学课还是教师“一言堂”,而运用多媒体,将人的视、听、触、动等全部知觉调动起来,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人机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形成有效的教学双向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一些单纯通过口授难以传达描绘的知识,如音韵、文物、考据、吟唱等,用多媒体很轻松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接受。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很多,学界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在此列出以上几点旨在说明古代文学课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然性。但,核心问题不是用或不用,而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关于这方面,学界似乎还没有很深入和精细的研究分析。

古代文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辅”策略

多媒体技术进入古代文学教学活动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不管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多么强大,它始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把握的总策略。何谓“辅助”?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辅助”的解释是协助、支持帮助以及是非主要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理念,制作教学课件,改革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中就必须贯彻这一教学策略。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历经检验,依然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不能忽略的。比如,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展示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广博知识面以及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都是令学生难以忘怀的。目前学界探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很有将传统教学全盘否定的趋势,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多媒体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的讲授技巧和教师内在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的心灵吸引。“辅”策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应注意“两适”:第一,适时性;第二,适量性。“适时”是指何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适量”是指用多少时间进行多媒体教学。虽然因授课内容不同,“适时”和“适量”很难用固定的标准恒定,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教学的主导者,课堂教学中应该出现大量精彩的“即兴发挥”的讲解。当下,有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多媒体“从一而终”,几乎忘记了教师本人的主导作用,教师成了课堂上的课件放映员,辅助手段成了主要教学手段,实在是本末倒置,策略失当。

(二)内容遴选策略

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艰深繁多,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直至唐宋元明清文学,上下五千年,既要理清文学发展历史的脉络,也要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等。在当今讲授内容不变而课时严重挤压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教学课件时,明确哪些内容适用于多媒体,哪些内容可以不用就尤显重要了。通过笔者自身的实践和对学生反馈调查,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和学生比较认同的一种内容遴选策略是利用课件把文学史脉络及文献资料的文本显现、诗词诵读吟唱的音像展播和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中既得到传统教学的阅读训练,又可以欣赏到以前只能通过教师用语言描绘的图片、影视片断,身临其境,具体感知。

1.文学史脉络及文献资料的文本显现

古代文学内容庞大,在多媒体文本选择中切忌事无巨细,要懂得“割爱”,加之学生本已有课本,因此要芟繁就简,去粗取精。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文本选择中国文学史脉络的梳理、重点难点的透析、名词术语的解释和国文献资料的援引是最重要方向。比如讲授宋词流派,可以将婉约派、豪放派和格律派在同一平面显示出来,定义、代表作家一目了然;又如文献资料的援引,现在网络有很好的共享资源,如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的《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尹小林研发的《国学宝典》等等,以前很难获取的文献,通过多媒体随手拈来,方便快捷,远非传统教学可比。

2.诗词美文诵读吟唱的音像展播

古代文学本身具有浓郁的诗性和音乐美,多媒体巨大优势之一就是将文字、图片、声像等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诗词美文的配乐朗诵、改编的现代歌曲演唱和古典诗词的吟唱糅合展播,可以帮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去吟味作品的艺术意蕴。诗词美文的配乐诵读资源非常丰富,笔者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有:(1)《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规划项目。分别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当代两千多年间我国16位杰出作家的经典之作。朗诵者均系当今国内第一流的知名艺 术家,是电影配音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和播音主持艺术领域的精英人物。(2)《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北京育灵童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联合制作。该套装包含《论语》、《孟子》、《诗经》、《左传》、《史记》、《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唐诗》、《宋词》、《历代美文》等,全部由方明、雅坤、虹云、张家声、林如、瞿弦和、傅成励、王雪纯等着名艺术家朗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诗词的吟唱,一直以来不被看重,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台湾地区从中小学直到大学都非常重视古典诗词的吟唱的教学探索,比较着名的有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李勉、许淑敏、陈春秀等。

3.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适当加入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也会取得良好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开设《百家讲坛》栏目、《子午书简》栏目,撷取古今中外经典优秀诗歌、小说、美文,聘请专家、学者传播文化经典。笔者在讲授李白、苏轼等作家时,偶尔插播一两个讲座,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名家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上一篇:智能教学课堂范文 下一篇:大学合同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