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范文

时间:2023-03-06 15:48:15

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范文第1篇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2007年11月16日,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上海发表演讲,谈到“广场协议”时,郎咸平认为:“当时日本政府签下了协议之后,就很显然落入了美国的圈套。道理很简单,日本政府签字,说明日币即将升值。那么,全世界的国际炒家都会去买日币,因为他们赌日币升值。”

对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有自己的观点。他说,日本经济之所以陷入长期萧条,是由于日元升值太快,同时与升值后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有关。

比如货币政策,日元升值后为了减缓升值压力,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发货币,从而造成大量热钱涌入股市和楼市,使经济泡沫越吹越大。

“日本经济的主要教训不是日元升值,而是资产泡沫化倾向过于严重。”

通货膨胀分为两种,一是实体经济通货膨胀,二是资产通货膨胀。在增发货币过程中,日本政府对通胀问题缺乏认识。表面上看,发行货币并未造成实体经济通货膨胀,但问题转移到了资产通胀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认为,日本“广场协议”同中国现在升值的性质不一样:“日本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泡沫经济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他们强调的是货币升值预期过快。其中,‘广场协议’起到的作用很坏,因为日元升值是在签署协议之后。在各国政府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升值预期骤然强烈。‘广场协议’搞垮了日本,使日元升值四倍。”

在杨帆看来,日元升值是国家间的直接博弈,不让日本启动内需,使其走上泡沫经济道路,美国和英国是有意这样做的。“我们现在经常数落说,这是日本脱亚入欧、跟着美国跑的结果。中国是独立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而日本到现在连独立都没有,不过是美国的半殖民地。”

汤敏分析道,日本没有考虑到的是,资产型通货膨胀,同样也能对一国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而德国在同时期没有犯日本这样的错误,避免了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的困境。”

“日元升值后,日本采取了一些错误政策,放松住房贷款,采取‘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但中国要升值到1∶5,也不过才40%。五年时间升值40%,对中国来说是可以承受的。”杨帆说。

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现在面临的压力,与日本“广场协议”签署前很相似。但归结到人民币该不该升值的问题,杨帆认为,这是人民币升值在时间上拖得太慢的结果,导致中国失去主动性。

他表示,日本当时是泡沫经济时代,钱实在没地方可去,多余的钱自然跑到股市和楼市上去。这是日本经济学家自己说的。中国不一样,因为中国的内需基本没有启动。“原来我主张人民币升得快些,但现在压力太大,我看还是升得慢些好。如果早点升值,预期也不会这么强烈。”

杨帆分析认为,中国现在正在启动内需,而当时日本并不具备这个条件,一连串的错误下,泡沫破灭造成的巨大危害体现出来。在和内需的支持下,中国的经济泡沫表现形式与日本不尽相同。

广场协议范文第2篇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即“失落十年”(The Lost Decade)。从高速增长到长期停滞,日本的发展经历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于经济起飞的新兴国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活教材。作为最重要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这一局面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极为相似。本栏目将陆续刊发文章,分析日本经济近三十年来的兴与衰,以期为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纵观日本经济近三十年来的发展,1985年的广场协议是一个转折点。有分析指出,广场协议后,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出口竞争力备受打击,经济一蹶不振了十几年。甚至在经济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广场协议是美国为整垮日本而布下的一个惊天大阴谋。

何谓“广场协议”

何谓“广场协议”?最简单直观而又合乎逻辑的表述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了,美元上涨了,大量国外产品,特别是来自日本和德国的产品输入到美国。于是,美国人民认为国外产品挤占了美国国内市场,剥夺了“应该”属于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导致美国的失业率显著上升。类似推论通过舆论和国会对里根政府形成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把世界主要五个经济体(G5,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及英国)的财政首脑邀请到纽约,说服他们共同致力于美元的贬值。善解人意的五国财长当即同意,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即“广场协议”。

声明发表几个小时后,美元开始了疯狂的贬值进程。国际外汇市场开始疯狂抛售美元,持续了两年之久,仍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迹象,以至于这五位了不起的先生(或他们的后任)不得不再度聚首,商议采取措施,以阻止美元进一步下跌。这就是1987年达成的卢浮协议,那是后话。

“广场协议”后,日元和马克开始大幅升值。自1971年浮动汇率体制实施之后,美元开始对马克和日元贬值。进入80年代之后,美元稳步走强,这一慢性走高的趋势在1985年中期再次被打断,日元和马克又开始大幅升值。1985年之后的三年左右时间里,美元急剧贬值。马克的升值水平恢复到了80年代初期的水平,而日元则升到了战后的历史新高。这正是日元成为“广场协议”焦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失落十年”不是“广场协议”的错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陷入停滞。但是,将日本“失落十年”归咎于“广场协议”则很牵强。

汇率变动带来的最大影响并非是产品的输出、输入,而是资本的流动和与之相应的财富效应。日本经济从“广场协议”中受到最大的影响,也来自于后者。

在今天的国际货币市场上,应该没有人真的相信政府具有干预国际货币市场的能力,因为政府的资源非常有限,在市场价格方面是有心无力的――这是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大主要工业国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后,为自己的不作为辩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即使是在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巨大交易额来说,参与“广场协议”的五国政府所能调用来执行公开操作的资金也是极其有限的,几乎“一眨眼就会被市场吞掉”。用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的经典比喻来说,正如“人类最伟大的王,也无力改变大海中的洋流”一样,政府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干预国际货币市场。

更何况,与会五国在“广场协议”上所承诺的种种政策,特别是与国内金融、财政政策挂钩的那些措施,其实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贯彻和实施。

实际上,在“广场协议”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日元升值并没有为美国商品打开广阔的日本市场,因为日本产品与美国本土产品有很强的结构性差异,形不成价格竞争。即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最悲惨的时代,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日本产品,无论是电器、汽车,还是中间机械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因此,就减少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这一目标来说,“广场协议”是彻底失败的。

“广场协议”的作用:打耳光

日本经济停滞显然不是“广场协议”的错。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广场协议”之后,美元对日元和马克贬值均达40%以上,这一改变不仅巨大,而且持续到今天。这又作何解释?

对这个问题唯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所谓的“打耳光理论”(Slash the Face Theory)。核心内容是:市场上某种商品特别是金融商品的价格,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偏离其“真实价格”许多,却依然有人追捧。但泡沫终究要破灭。而破灭的过程可能非常迅速。形象地说:市场有时就像是“范进中举”,需要胡屠户的大巴掌扇一下才会清醒过来。泡沫破灭以后,市场参与者往往因为恐惧心理会作出不理性的行为,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暴跌和雪崩。比如股市泡沫的破灭。

不知道究竟是谁想到了“打耳光”这个说法。据了解,最早的表述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他应该不太可能从范进那里得到灵感。

根据这一理论,美元其实早就该贬值了,“广场协议”仅仅是扮演了一个导火索的“打耳光”角色。否则,如果美元下跌是违背市场意愿的,那么,政府的干预即使能起作用,也是一时的,不可能维持太久。理由很简单,政府不可能长期重复同样的市场操作,一旦政府停止干预,市场终究会回归到其合理的价格范围内。

“广场协议”后,美元急速下跌。大量市场参与者因为恐惧非理性地抛售美元,这也正是卢浮会议上各国首脑不得不朝另一半脸也打上一耳光的原因。

谁设套,是美国还是日本自己

“广场协议”的“阴谋说”基本上不值得一驳。

有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主动提议召开这次广场会议的其实并非是贝克,而是当时的日本藏相(财务部长)竹下登(1987~1989年期间担任日本首相),贝克只是选择了具体的会议地点。1995年,日本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刊物《经济学人》上刊登了一篇报道,竹下登本人承认了上述说法。

关于竹下登主动参与筹备广场会议的一个佐证是会议召开的时间――1985年9月22日。选择星期日公布重大消息是各国政府的一个惯例,因为金融市场休市,这时候宣布消息可以给市场充分的反应时间。9月23日这一天是秋分,是日本的公休日,而欧美是不休息的。据参加广场会议的、当时的日本大藏省财务官大场智满回忆,当时代表西德参加会议的西德中央银行总裁培尔以为,日本是“广场协议”之后第一个面对市场的国家,因为东京外汇市场在最东边的时区。后来得知第二天是日本的公休日,西德因此成为第一个开始营业的市场。培尔满脸不悦,认为落入了日本预先埋下的陷阱。

即使竹下登没有主动提议召开广场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上也是最受瞩目的一位。有一个细节是,在与会国的G5之中,媒体特别把美国和日本称为G2。广场会议前后围绕竹下登有太多的小插曲。比如,会议之前为了保密,竹下登在赴美之前先与人约好在成田机场附近的高尔夫球场打球,然后虚晃一枪直奔机场,穿着一身高尔夫球衣上了飞机。同机的日本中央银行总裁则戴了一副大口罩,以防止被媒体辨认出来。在协议发表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提问: “日本为什么会容忍日元升值?”竹下登的回答是:“因为我的名字叫‘登’啊。”(“登”与“升”在日语中同音)。

由此可见,与其说“广场协议”是美国人打了日本人的耳光,还不如说是日本人自己蓄谋已久的一个大阴谋。

黄巍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术院

广场协议范文第3篇

现代日元的诞生,应该可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时期。立志于“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明治新政府力图全面革新幕府时代遗留下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当然,建立新的货币金融制度也成为了明治改革议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当时的大藏卿(相当于财务部长)大隈重信(大隈其后两次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并因创立日本最有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的力主下,维新后的新货币定名为“圆”,以取代江户时期的“两”。“圆”字一般认为是借鉴了当时的港币单位,而港币之所以使用“圆”这个汉字,显然是源于硬币的形状。据说,在讨论新货币单位的会议上,大隈重信用两个手指围成圆圈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一做这个手势,大家就都知道是在说钱了”。这个“圆”字还在之后的历史中产生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流言。有人认为,战后1美元=360日元的汇率价格(其实,战后日本外汇市场上实质使用的中间价一直都固定在1美元=361.25日元),正是从一个完美的“圆”有360度而来的。当然,事实并非如此,这个话题我们随后还会谈到。

那么,明治维新时的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是多少呢?答案是一比一。明治维新那会,美国自己走出南北战争不久,开始筹备建立金本位的时候。当时随团历访欧美诸国的伊藤博文也力主建立金本位制,明治政府采纳了他的这一建议。因此,比照美元兑黄金的比价,规定了1日元=1500mg黄金,这就相当于一日元等值于一美元。然而,日本当时并没有足够的黄金储备用来真正实现国际货币市场上的自由兑换,这个比价也只不过纸上画饼而已。日本最后真正建立起金本位制是在将近25年后的1897年。这个时候,之所以能建立起必要的黄金储备,也正是甲午战争之后从中国掠取了两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而此时,由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不断进行的内外战争伴随着货币的增发,以及作为实质本位货币白银的相对价格下跌,新的金本位制已变成1日元兑换750mg黄金的新基准。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已是2日元兑换1美元的汇率新价了。这应该是日元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国际汇率比价。

经历了疯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国力疲敝,物资严重不足,经济也基本上临近崩溃的边缘。而上面那个传说中1美元兑360日元的汇率价格,就是按照当时的日元购买力计算出来的。二战之后的国际货币市场是建立在固定汇率体制之上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布雷顿森林协议”(Bretton Woods Agreement)。这个体制规定一美元与1/35盎司黄金等值,而其它货币则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价格。这样,此时日元的金平价也就确定为一盎司黄金=1・2600万日元。可惜好景不长,布雷顿森林体制并没有重现金本位制往日不可一世的辉煌历史。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烦恼,特别是越战带来了长期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导致黄金在固定汇率体制下不断从美国流失。这迫使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8月在没有经过国会讨论审批,也没有任何前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的兑换。随后,在当年年末,十个主要工业国家通过了一项“斯密索尼安协议”(Smithsonian Agreement),维持了固定汇率体制,但美元对其它各国货币普遍大幅贬值。其中,日元汇率由1:360改为1:306,日元成为对美元升值最大的货币之一。然而,正如我们在之后的分析中那样,斯密索尼安体制并没有改变固定汇率的根本问题。在不到两年之后,主要各国纷纷转向浮动汇率市场体制,斯密索尼安体制也就随之瓦解了。之后的国际货币市场一直维持着这一浮动汇率机制,直到今天。

广场协议的由来与内涵

与这几次大的汇率机制转换相比,备受争议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本身并未给国际货币市场带来制度性的变化:它并没有改变浮动汇率体系本身,只不过推动了外汇市场上美元对其它货币,特别是日元的贬值,而这个价格变化也完全是通过外汇市场上的自由交易完成的。

通过图1,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日元和马克对美元比价的变化情况(图中均取以1950年汇率为基准的相对价格)。首先,从1971年走向浮动汇率体制之后,美元开始对马克和日元贬值,而马克的涨幅明显超过了日元。但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美元稳步走强,这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国内经济的复苏迹象,而另一方面根源于美国经济高消费低储蓄的特点,以及里根主义式的大规模积极财政,这应该说也与里根执政初期美国政界推崇强势美元的态度紧密相关。这一美元慢性走高的趋势在1985年再次被打断,日元和马克又开始大幅上升,这就是这一著名的“广场协议”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从图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1985年之后的三年左右时间里美元急剧贬值。但是,也很难说日元和马克两者之间在对美元升值这个趋势上有任何质的不同。虽然马克的升幅要略小于日元,这一差距并不比70年代后期两国货币升值幅度间的差距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图1中使用的汇率指标反映的是以1950年汇率为基准的相对变化),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马克的升值仅仅是恢复到了80年代初期的水平,但日元则升值到了战后的历史新高。这也正是日元被看作是广场协议焦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广场协议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协议呢?又是如何带来了美元的全面贬值呢?得益于现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现在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这个短短协议的全文内容(大家甚至也可以通过YouTube看到当时的新闻报道视频片段)。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广场协议与固定汇率体制下的“斯密索尼安协议”有着根本性的不同:80年代的国际货币市场已经完全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各国政府对汇率的干预也只能通过对市场的间接影响来完成。在广场协议中,各国政府也承诺调整各国的相对利率,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可在货币市场上联手进行市场操作。在今天,任何一个对国际货币市场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措施――特别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施的直接干预――所能起到的实质作用是不大的。即使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对于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巨大交易额来说,参与广场协议的五国政府所能调用来执行公开操作的资金也是极其有限的,几乎“一眨眼就会被市场吞掉”(Paul Krugman语)。用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的经典比喻来说,正如“人类最伟大的王,也无力改变大海中的洋流”一样,政府也同样不能随心所欲地干预国际货币市场。那么,参与广场协议的五国财政大臣到底有什么神奇的法力,能够通过一个短短一天的会议和数千字的声明,彻底地改变了国际货币市场的格局呢?要知道,这一改变不仅巨大(美元对日元和马克均贬值达40%以上),而且持续到今天。这一点从图1上就可以看出,美元从未再恢复到1985年初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与会五国在广场协议上所承诺的种种政策,特别是与国内金融、财政政策挂钩的那些措施,其实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贯彻和实施。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这五位财长比作气功大师:他们的法力本身就是值得可疑的。而且,即使我们相信他们的法力,也无论如何不能解释为什么他们尚未发功,观众席上就倒了一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点才是我们对广场协议最本质的疑问,也是理解广场协议及其影响的最重要钥匙所在。

对广场协议最简单直观的、不需要调用多少脑细胞的理解,我们可以表述成这样: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复苏了,美元上涨了,大量国外的产品(特别是来自日本和德国的)输入到了美国。于是,美国人民认为国外产品挤占了他们国内的产品市场,剥夺了“应该”属于美国人的就业机会。而进口和失业的增加又“显然”是因为过高的美元造成。这一推理通过舆论和国会形成了对里根(以及财务卿保罗・贝克)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把世界主要5个经济体(G5)的财政首脑邀请到纽约,说服他们共同致力于美元的贬值。而善解人意的5国财长当即同意,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几个小时后,美元开始了疯狂的贬值进程,对美元波涛汹涌的抛售持续了长达两年之久,没有任何要停下来的趋势。以至于这五位了不起的先生(或他们的后任)又不得不在再度聚首,宣布采取共同措施,以阻止美元的进一步下跌――亦即1987年的卢浮协议(Louvre Accord)。许多人认为,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因为受日元升值的影响,出口竞争力备受打击,一蹶不振了十几年。甚至有极少数显然生具火眼金睛的人声称,日本之所以十年停滞,乃是因为陷入了美国政界和财界所设下的陷阱,而广场协议,正是为整垮日本而准备的一个惊天大阴谋。

然而对照历史和数据,再稍加推敲的话,就会发现上面描述的这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如果说“前因”的部分还差强人意的话,后果的部分简直没有多少是与事实有关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与广场协议看上去联系最密切的日美两国贸易情况。至于广场协议之前,里根政府备受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强大施压和选民的不满情绪,这一点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贝克本人就回忆说,虽然自己也是个自由主义者的信奉者,认为政府不应该介入价格干预,但是迫于国内舆论和国会的政治压力,里根总统不得不考虑采取一些具体的经济干预措施,做一些打压美元的努力(而从另外一些相关者的回忆录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里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强势美元的信奉者)。我们时常能看到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抬头,而且经常还会变得相当过激,这似乎与一贯信奉市场、鼓吹自由主义的美利坚精神颇不协调。但如果我们回忆一下从贸易争端开始的美国独立运动,特别是一小撮白人乔装成花里胡哨的印第安土著炮制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就会发现还不能仅仅把美国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单纯地归咎为重商主义的余孽后患。

至于“日本的输出竞争力因日元升值而备受打击”的这一说法,只要简单回顾一下日本历史,也就可以发现事实也并非如此。实际上,因为日元的升值,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结果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这就是著名的J曲线效果)。而中长期内日元升值是否会减少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大家也可以从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定理里找到答案――这一定理在大多数的中高级经济学教材中均有出现,其意义和实际解释能力可见一斑。简单地讲,就是说日元升值能减少美国对日贸易赤字的必要条件,是美、日两国的输入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加起来要足够的大。而事实是,日元的升值既没有为美国商品打开广阔的日本市场,日本产品与美国本土产品的差别也是有结构性的,并没有在大面上形成价格竞争。结果可想而知,就减少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这一目标来说,广场协议是彻底失败的。回顾一下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这一结论就一目了然了:美日贸易摩擦中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出现在广场协议和WTO成立之间的这段时间内。美国在1989年才祭起了 “超级301条款”这件超级武器,而美日两国贸易代表围绕汽车进出口问题纠缠不休的口水战(所谓底特律问题),则要等到相当后来的克林顿时代才达到极致状态。即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最悲惨的时代,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日本产品(无论是电器、汽车,还是中间机械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力。所谓的“失落十年”(the Lost Decade),在相当程度上讲可能只是个伪命题。

最关键的还在于,那些对国际货币市场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与汇率的变动相互影响最大的并非产品的输出输入,而是资本的流动和与之相应的财富效果。日本经济从广场协议中受到的最大的影响,也来自于后者。关于这一点,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简单故事里还没有提及,而且理解起来也并不是那么样简单。在这里,我们不作具体的解释。我们将在专栏后几篇文章中详细分析这些重要问题:广场协议是如何影响到其后日本资本市场和泡沫经济的呢?

谁打了谁的耳光

在进入更深入的讨论之前,让我们再回到之前提及的基本疑问:今天的国际货币市场上应该没有人真的相信政府有干预国际货币市场的能力,即使政府对现有的汇率制度安排“很生气”,后果也不会“很严重”,因为政府的资源非常有限,在市场价格方面是有心无力的――这是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大主要工业国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后为自己不作任何辩解的主要原因之一。客观地说,这的确是事实。那么,到底为什么参与广场协议的五国首脑打了一个喷嚏,就能让全球的市场参与者为之感冒多年呢?

对这个问题唯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所谓的“打耳光理论”(Face Slashing Theory)。这一理论和跟经济学关于资产泡沫的理论解释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后者在90年代之后才成为金融领域内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话题)。也就是说,美元之所以在广场协议后贬值,其实只不过是因为它早就该贬值了而已。市场上某种商品特别是金融商品的价格,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偏离其“真实价格”很多,却依然有人追捧(比如股市上的泡沫,或者80年代中期被过度高估的美元都是如此),而这一泡沫价格最后回归到其真实价格的过程可能是非常迅速的(比如股市泡沫的崩溃,或美元在广场协议之后的贬值),而且市场参与者往往会因为恐惧心理而作出很多不理性的选择,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暴跌和雪崩。从泡沫到泡沫崩溃的转折,有时候是由某个具体的事件来推动的,或者说市场参与者有时候就像中了举的范进,需要胡屠户的大巴掌扇一下才会清醒过来(我们不知道究竟是谁想到了“打耳光理论”这个说法。据我们所知,最早的表述来自于Paul Krugman,他不太可能从范进那里得到灵感吧!)。从这个意义上,在美元下跌的这一历史进程中,广场协议正是、也仅仅只是扮演了一个导火索的“打耳光”角色。否则,如果美元的下跌是违背市场意愿的,那么政府的干预即使一时能达到了压低美元的目的,但这一结果也不可能维持太久。理由很简单,政府不可能长期持续地重复同样的市场操作,而一旦政府停止干预,市场终究会回归到其合理的价格范围间。我想,这是今天所有金融当局在考虑是否应该介入市场时的一个基本常识。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纠正市场的不理性(过度或过快的价格变动),但不能永久性地设置一个背离真实价值的市场价格。关于这一点,参与过广场会议的、当时日本大藏省财务官大场智满就曾有一个颇具禅锋的说法:“只有能挣钱的干预才是好的干预。”这句话,个人感觉比较好地揭示了市场和市场干预的关系:只有在市场偏离了真实价格时才能进行干预,那么这种干预的效果才可以持久,也才可能使干预者挣到钱。

广场协议后的美元下跌很像是美元泡沫的崩溃,不排除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会因为恐惧心理而非理性地抛售美元,这也正是卢浮会议上各国首脑不得不朝另一半脸上也打上一耳光的原因。

而至于广场协议的阴谋说,则像其它所有的阴谋说一样,基本上也是不值得一驳的。一个未经广泛证实的说法是,其实并非是贝克,而是当时的日本藏相(财务部长)竹下登(Takeshita Noboru,1987-1989年期间担任日本首相,也是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主动提议召开了这个广场会议。1995年,日本颇具影响的经济刊物《经济学人》上刊登了竹下本人这一说法,显然比“阴谋说”更具说服力,而贝克只是选择了具体的会议地点。关于竹下登主动参与了筹备广场会议的一个可能性佐证是会议召开的时间:1985年9月22日。选择星期日公布重大消息是各国政府的一个惯例,因为周日金融市场休市,这时候宣布消息可以给市场充分的反应时间。特别的是,9月23日是日本的公休日,而欧美是不休息的(其实,这一天是秋分,而秋分是日本的公共假日)。据前面提到的大场智满财务官回忆,当时代表西德参加会议的西德中央银行总裁培尔对这一点并不知情,以为日本政府会在广场协议之后第一个面对市场,因为东京外汇市场在最东边的时区。当得知第二天23日是日本的节假日,西德才是第一个开始营业的市场。据说,当时培尔满面不悦,显然认为自己已落入了日本人所预先埋下的陷阱。

即使竹下登并非主动提议广场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上也是各国财长中最受瞩目的一位。不仅仅因为美元的贬值普遍被认为是针对日元而来(在与会国的G5之中,媒体特别把美国日本称之为G2)。而且,广场会议前后围绕竹下登实在是有太多的小插曲。比如,会议之前为了保密,竹下登在赴美之前先与人约好在成田机场附近的高尔夫球场打球,然后虚晃一枪直奔机场,穿着一身高尔夫球衣上了飞机。同机的日本中央银行总裁则带了一副大口罩,以防止被媒体辨认出来。得知五国财长会谈的消息,大多数的媒体也没有在广场协议出台前猜透会议的目的。在协议发表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针对记者提出的日本为什么会容忍日元升值的提问时,竹下登则作了一个事后颇为有名的回答:“因为我的名字叫‘登’啊”(“登”与“升”在日语中同音)。

由此可见,与其说是广场协议是美国人打了日本人的耳光,还不如说是日本人自己蓄谋已久的一个大阴谋。

广场协议范文第4篇

XXXXXX美食广场

租赁协议

甲方:

乙方:

日期: 年 月 日

出租人(甲方)

承租人(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双方协商同意,就乙方在甲方的 商城内经营美食广场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租赁场地位置及面积

1.1 位置:依本协议列明的条款,在本协议期限内,甲方同意将位于XXXXXXX二层东南角原美食城的经营场地(以下简称该场地)出租于乙方做美食广场经营使用,乙方愿意承租该场地。

(具置详见本协议附件一:位置平面图。)

1. 2 面积:乙方承租该场地的租用面积为 平方米。乙方在签订协议前已充分了解店内情况及周边环境状况,店内已有的柱子、消防栓、配电箱、井道门以及上下水管等设备设施均不影响该场地租用面积的计算。乙方对本协议的面积没有异议。

第二条:租赁用途

2.1 租赁用途:乙方承租该场地仅限于经营: 饮品、快餐及特色小吃。乙方承诺该场地仅用于上述经营范围。(经营方案作为附件二)

2.2 乙方需变更租赁场地经营业种、范围的,应提前一个月书面形式向甲方提出申请,征得甲方的书面同意后方可变更。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私自变更部分或全部租赁场地经营业种、范围的,视为乙方违约,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2.3乙方租赁甲方的场地从事经营行为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并具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因经营所产生的各项税费由乙方独立承担,自行缴纳。

2.4 除本协议约定外,乙方的营业执照记载的经营范围及任何理由均不得作为超出本协议规定的租赁用途的依据。

第三条:租赁期限以及装修期

3.1 租期:本协议租期为 年,即自 年 月 日起__ 年

月 日止。租金自场地交付日后45天开始计算。

3.2 场地交付日后45天为乙方的装修免租期。乙方的装修只能在甲方书面同意的时间内进行,乙方应承担装修期间的水电等能源费及因闭店后施工产生的公共区域照明费及甲方物业、保洁人员加班费(以甲方公布的统一准执行)乙方装修产生的垃圾即不得堆积在本商城及租赁区域内,也不得随意外排。

3.3 续约:

本协议期满,双方如同意延长合作经营期限, 须在本协议期满前2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续约,经双方协商,最迟于本协议期满前30日内重新签订续约协议。若乙方在协议期满前2个月内,未做续约书面通知,甲方有权对该场地重新招商(包括在该场地张贴、悬挂招租广告,带领意向承租人进入场地参观等其它方式,乙方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四条:租金及相关费用结算

4.1租金:

甲方按每月每平方米XX元标准收取乙方的租金,租金标准每年递增10%.即:

第一年租金总额(人民币大写);

第二年租金总额(人民币大写);

第三年租金总额(人民币大写);

第四年租金总额(人民币大写);

第五年租金总额(人民币大写);

租金支付方式:该场地的租金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进行结算,租期每满一个季度为一个结算周期,租赁费用采取先付后租的方式,按季度提前30个工作日支付。乙方签订该协议当日,须将第一年首季度租金 元支付给甲方。

4.2 税金及工商管理费:

甲乙双方按有关规定各自负担应缴税费。乙方为开业所发生及经营中所发生的各种工商费用、营业税(乙方须按照全部营业收入申报缴纳)及其它税费由其自行负担。

4.3本协议未作说明但实际发生的其它费用,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各自承担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第五条:履约保证金

5.1 乙方须于本协议签署同时,向甲方一次性缴纳全部履约保证金,金额为

人民币拾万元整(RMB¥100,000元)

5.2 本协议期满 三个月后,如乙方完全履行本协议,甲方将无息返还保证金;如因乙方原因致使甲方或其他第三方蒙受损失、出现消费者投诉,或因乙方违反装修管理规定、损坏租赁场地等而产生的罚款、违约金、赔偿金,以及未按规定时间交纳租金、水电费等任何费用,乙方现同意甲方直接从履约保证金中扣除,无需通知乙方。

5.3 如在租期内履约保证金少于前述第4.1条规定的数额,或第4.2天乙方保证金不足以抵扣相关费用时,乙方应在接到甲方书面通知7日内补齐。

5.4 在租期内,因乙方原因单方提前终止本协议并撤场,则无权收回已支付的保证金,该保证金归甲方所有。

5.5 提前终止本协议时,甲方有权继续留存乙方保证金,用于支付乙方撤场后可能产生与乙方有关的产品责任和其它责任费用。甲方对此款的保留期为90天。期满后,若乙方无需履行赔付责任,甲方将保证金余额无息一次性退还乙方,并提交支付责任费用的凭证。若需乙方履行赔付责任,则需从保证金中扣除相应部分。

5.6国家或行业规定其经营商品有明确质保期限的,甲方将于乙方租赁期满且最后销售的产品质保期满且无消费者投诉后一个月内将保证金无息退还给乙方。

第六条:经营责任

6.1 经营用途:未经甲方同意,乙方自行变更部分或全部租赁用途将视为违约,甲方有权自行终止本协议,乙方需承担违约责任。

6.2 经营许可:乙方在本协议场地经营所需证照由乙方自行负责。本协议签订时,乙方需向甲方提交下列证件并作为本协议附件备案(详见协议附件三)

1)有效期内经年检合格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及卫生许可复印件。

2)有效期内经年检合格的

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3)法人代表及委托人身份证、委托书复印件。

6.3 营业规定:乙方应依法办理在甲方提供场地内的有关登记注册手续,其往来所有发票凭证应依法取得,需自备顾客所需之发票。

6.4 营业时间:

乙方的营业时间与甲方营业时间同步。双方均不得在营业时间内无故停止或暂停营业,也不得超时营业,否则每停业1小时,向对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500元,擅自停业3日,对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向违约方索赔。

第七条:设备设施与装修装饰

7.1 装修设计:乙方对租赁场地进行统一设计、装修施工。设计方案须经甲方书面同意,以维持广场整体效果。发生变化或更改需提前向甲方提出申请,经甲方书面同意后实施。(装修方案作为附件二)

7.2 设施变更:若乙方对所租区域进行设计装修,必须提前按甲方相关规定办理手续,取得甲方书面同意后,方可按甲乙双方商定的施工方案施工,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且不得损害原有建筑结构的安全。若甲方因整体需要需改动其设施时,乙方应协助配合。

7.4 乙方所在档口经营所需设备、设施由乙方自行负责解决,但设备明细应经甲方确认。乙方自备设备需具备相应证书,如灶具需经煤气公司出具检验合格证件。

7.5 设施维修:

1)甲方提供之设备设施如因乙方使用不当造成房屋或设施损坏的,由甲方负责维修,由乙方负担相关费用。

2)乙方提供之设备设施及装修出现破损的,乙方应自行及时修复,经甲方书面通知后贰日内仍未修复的,甲方有权委托相关单位维修,以保持整个租赁区域统一形象,所需费用由乙方承担。

3)如因不可抗力原因导致房屋、设施、商品等损坏或造成甲乙双方损失的,双方互不承担责任,各自承担自己的损失。

7.6 双方经营协议到期后,乙方可以将自己投资的装修及现场的设备中可移动部分带走,但不能破坏现有之装修风格与基本设施,对不可带走的部分乙方不应向甲方提出任何补偿要求。

7.7 协议执行过程中,如因乙方原因需提前中断协议,乙方只能带走设备中的可移动部分,装修可移动部分不能带走,且乙方不应向甲方提出任何补偿要求。

7.8消防:乙方承租区内设施与建筑物内其它区域通道等必须无条件符合国家消防要求。

第八条:租赁限制

在租赁期内,乙方不得将该场地的整体或部分转租、分租、转租、分割,或与他人互换使用。

第九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9.1.1 甲方负责美食广场总体的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并定期与乙方沟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9.1.2 甲方有权对乙方在美食广场的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以及乙方对美食广场有关的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监督,并有权提出建议、批评及整改意见,对违法经营情节严重或严重违反美食广场管理规定者有权进行处罚。

9.1.3 甲方积极协助乙方向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经营所必须具备的营业执照、许可证等文件手续。

9.1.4 甲方必须按本协议的规定向乙方提供经营场地,保证该场地内的水、电、煤气能源的正常供应,并对甲方提供的设备进行维修保养,若因乙方操作不当等原因,致使设备损坏而产生的维修费用和结果由乙方负责。

9.1.5 甲方负责商城公共区域内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清洁卫生。

9.1.6 甲方应尽力创造平和、整洁的购物环境,使乙方的营业不受其它部门或个人的干扰。

9.1.7甲方有权对乙方的管理和现场进行检查,对乙方经营、卫生等方面存在与美食广场不协调的地方提出限期整改通知,并视情节按规定进行罚款处理。

9.1.8甲方有权对乙方产品的方案、价格、品质、计量等进行审核和检查,并有权提出修改意见。

9.1.9甲方有权审核和批准乙方从业人员的资格,并建立乙方的人员档案。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9.2.1乙方在美食广场内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XXXXXXXXXX的相关规定。

9.2.2 乙方保证在其营业场所内仅进行本协议规定的营业活动。未取得甲方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其他用途及活动。

9.2.3 乙方必须服从甲方的统一管理,接受甲方在安全、管理、卫生、食品 价格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若违反有关规定甲方有权按管理规定对乙方予以处理。

9.2.4 未取得甲方书面同意之前,不得在营业场地内安装、移动、迁走任何装置或间隔物,或对场地进行任何增建或改建。

9.2.5 乙方的食品方案和价格须向甲方进行书面申报,经甲方同意并备档。

9.2.6 乙方的店铺装修方案必须征得甲方同意,要在颜色和格调上和商城的整体保持一致。

9.2.7 乙方必须对所雇佣的从业人员资格进行审核,并在进场经营前7日内将其姓名、简历、照片、健康证、外来人员暂住证等资料送交甲方备档。乙方对本档口从业人员进行调整时,若有增加或更换新人时,需经甲方书面同意并备档。

9.2.8 乙方工作人员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劳动保险、医疗保险的缴纳、服装等)概由乙方自行负责。

9.2.9 乙方的人、员工、供应商或其它相关人员的行为都将被视为乙方的行为,若给美食广场(包括顾客或其他进入餐厅的人员)造成直接损失或间接损失时,乙方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并且对该行为承担法律后果。

9.2.10乙方负责缴纳经营区域的水、电、煤气等能源费用,收费标准按主管部门收入标准执行,按月结算。对营业场地内的水、电、煤气等装置和设备的故障应及时

报告甲方。由乙方原因所发生的任何费用、索赔、损失及诉讼等,由乙方负责。

9.2.11 乙方在营业期间自行负责其物品用具的保管,在营业时间结束后,需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以上物品丢失或损毁。

9.2.12 乙方不得在甲方的公共通道、公共场所地域或防火通道,放置任何物品,所有垃圾等废弃物应按甲方的要求放置至指定位置。

9.2.13 爱护甲方营业区和整个商城内的物业,不得做任何损害上述物业的事情。

9.2.14 若乙方对现有的设施和建设进行改建或增加,需经过甲方书面同意后由乙方自行安装、办理相关部门认可、同意安装的手续并负担由此发生的费用。

9.2.15因乙方原因出现安全事故、产品质量、计量问题,造成顾客投诉、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应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乙方需积极自行负责投诉的处理,承担赔偿责任、连带处罚责任及相应的法律责任。若由甲方协调解决处理顾客投诉,乙方应遵从执行。其赔偿费用及甲方处理、调解而产生、垫付的相关费用应由乙方承担。

9.2.16乙方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商场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必须销售和使用由世茂商城批准的产品和服务,或由世茂商城指定或同意的第三方生产的符合世茂商城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9.2.17 积极参加甲方统一组织的大型活动和有关促销的活动,遵守并执行世茂商城整体营销活动的安排,并承担合理费用。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进行单方面的促销和宣传活动。乙方单方面做的广告宣传,应提前7日向甲方提出书面申请,甲方同意后方可执行,费用由乙方自己承担。

9.2.18乙方若要在本协议所指面积外增加安置招牌和标志,必须将其欲安置的详细位置、面积、形状等要求报甲方批准,甲方将对此收取合理费用,相关广告报批手续由乙方负责,同时政府部门或其它部门依法征收的广告管理或许可费用由乙方缴纳。

9.2.19 乙方可在其使用的营业范围内依法使用字号服务标识等项内容,但需具备有关合法的文件,如果乙方具有侵权或其它违法行为,乙方除自负法律责任外,并应赔偿甲方因处理上述问题所发生的任何费用及损失。

9.2.20乙方需自行承担经营所需设备、工器具及餐具等用品。

9.2.21 乙方负责对整个美食广场场地内进行杀虫消毒与排烟管道清理。

9.2.22在双方协议期满或提前终止时,乙方应搬走属于乙方的物品,并应将营业场地以良好、清洁、可供出租的状态交付给甲方。

9.2.23 乙方有权投诉甲方管理人员及员工,经甲方核实投诉内容成立,甲方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当事人处罚,并奖励乙方。

第十条:协议的变更和终止

10.1 协议有效期内,若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使本[!]协议的部分条款难以执行,双方可以协商对本协议难以执行的条款进行变更。

10.2 在本协议有效期内,若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如国家政策调整、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出现重大疫情等)一方可提前2个月向另一方书面提出终止协议请求,双方通过协商,经另一方同意后可终止本协议。

10.3 在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之一,属于乙方违约且没有或不适当履行协议,甲方有权终止协议,而无须作出任何赔偿。乙方应无条件接受,并在甲方规定的时间内撤场,赔偿甲方因终止协议而遭受的损失。

1)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进行非法或超范围经营活动。

2)擅自改变甲方提供的营业场地用途,从事本协议第一条所规定范围之外的经营活动。

3) 未经甲方书面同意,擅自将其全部或部分营业场地交予、转租或转让予第三方使用或与第三方共同使用。

4) 乙方在经营活动中,发生较为严重的食品质量、服务质量、违法行为以及其它损害消费者权益地行为,或虽属一般质量问题但导致商城声誉受损的:包括但不限于报刊、电视、电台或宣传媒介的批评报道或消费者投诉于消费者协会。或甲方被他人诉至法院等执法机构并经其机构决定或判决甲方承担责任。

5) 违反《XXX商城管理》规定,经通知与教育后,拒不改正者。

6)给第三者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后,不积极协调处理,致使甲方声誉受到损害的。

7)乙方因自身原因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8)乙方擅自停业或变相不营业。

9) 乙方违犯本协议第六条二中规定的义务,经甲方以书面形式提出改正意见,不接受或不按期改正的,甲方有权进行处罚并向乙方追偿损失,直至终止本协议。

10.4 如本协议期满双方不再继续续约或甲方根据本协议约定提前终止本协议,乙方应于本协议期满之日起7日内或于接到提前终止协议书面通知之日起7日内将自有商品、设备全部撤离,费用自行承担。否则甲方有权代为拆除、腾空、保管,所需费用由乙方承担;如发生商品、设备或其它物品的损毁,责任由乙方承担。甲方代为保管的期限不超过20日,逾期甲方有权将代为保管的商品、设备和其它物品变卖,再扣除拆除、腾空、保管变卖所需费用及乙方根据本协议约定应承担的各项费用、违约金、赔偿金后,余款退还乙方。乙方撤离时,应将本协议中乙方租赁甲方的场所及甲方提供的设备、设施等以完好(自然损耗除外)清洁、可正常使用的状态归还甲方,否则,赔偿甲方相应的损失。

10.5 不可抗力

1)凡因发生地震、火灾、战争、动乱、瘟疫及其它不可预见的事情,导致本协议的一方无法继续履行本协议时,允许终止本协议。遇有不可抗力的一方应立即书面通知另一方,并在7日内书面提供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的不可抗力事件的详细说明,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因此可以免除责任。

2) 因非双方原因或不可预见或不能改变的原因使乙方无法继续营业的,或本协议暂时终止的,双方可以免除责任,所产生的后果双方协商解决。

第十一条、违约责任

11.1对于一方经营活动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或因工作失误而给另外一方或第三方造成损失的,过错方承担全部的损失及责任。

11.2由于甲方原因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的,甲方承担损失部分的赔偿。

11.3由于乙方违反本协议规定而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甲方将从乙方交付的保证金中扣除甲方的损失部分。若因乙方过错给甲方造成巨大损失的,上述款项仍不足弥补甲方损失的甲方有权追加赔偿金并诉诸法律。

11.4如乙方无故单方面终止本协议,则甲方有权将乙方所交纳的保证金视为违约金没收,并可继续向乙方要求

补偿不足部分。

11.5乙方不得雇佣甲方已辞职员工,甲方亦不得雇佣乙方已辞职员工。若甲乙双方其中一方违反本约定,则另一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协议。违约方承担一切损失。

第十二条:保险

协议存续期间,乙方必须为所经营的物业投保各类险种。保险协议报甲方备案,其险种的保险费用乙方承担。

第十三条:主体关系

甲乙双方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主体,甲乙双方享有各自独立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第十四条:法律的适用和争议的解决

14.1 本协议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和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受其保护和管辖。

14.2 若在本协议执行期间发生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解决 不了的,双方同意向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讼。

第十五条:特别条款

15.1为了维护大多数商户的利益,甲方有权依据本商城经营状况及消防要求,就乙方租赁场地的位置、面积、或业种进行调整,乙方需无条件服从。

15.2 如乙方明确表示不同意甲方调整的或在甲方规定期限内对该调整事宜未作出任何表示或未接受甲方安排的,视为乙方同意解除本协议,乙方应本协议约定及甲方要求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并交还该场地。乙方剩余租金按其交换场地前实际使用天数,进行结算并无息返还,乙方同意甲方除此之外无需给予任何赔偿、补偿。

15.3非甲方原因给乙方或任何第三方造成的损失或损坏,由责任人自行承担责任,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15.4 甲乙双方同意本协议签订之前的所有口头及书面协议、甲方的优惠等均不具有协议效力。

15.5 乙方在履行本协议同时应遵守《XXXX商城管理规定》,如违反该规定的相关内容,乙方应按该规定承担相应违约责任。如因乙方违反《XXXX商城管理规定》须承担违约金或其他违约责任时,乙方应自违约行为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甲方支付或承担,逾期达十五日不支付或不承担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15.6 《XXXX商城管理规定》是商场行使管理的具体规定,进场经营的所有业户必须统一遵守,该管理规定是本协议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违反本管理规定,经通知与教育后,拒不改正者,视为乙方违约。

第十六条、其它事宜

16.1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可在协商的基础上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16.2本协议由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签字、盖章后生效。

16.3本协议一式四份,甲方执三份,乙方执一份。

第十七条、通知条款

17.1 甲方依据本协议发出的任何通知书及文件予乙方,乙方确认以下地址为其通信地址。如发生变更,应于变更之日起十天内,书面通知甲方,否则,视为未变更。

地址: 邮编

根据本协议发出的所有书面通知及文件,以特快专递发送的,国内邮件在寄出3日内视为送达;国外邮件在寄出十五日内视为送达。

第十八条、本协议的附件

以下附件作为本协议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同等法律效力。

附件一:场地位置平面图

附件二:经营方案及装修方案

附件三:乙方资质

附件四:XXXX商城管理规定

甲方:

乙方:

人:

人: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附件一:租赁场地位置图

附件二:经营方案及装修方案

附件三:乙方资质

附件四:XXX商城管理规定

广场协议范文第5篇

鸟瞰当今世界的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美国经济尽管整体向好,但复苏力度有所减弱。欧元区复苏步履蹒跚,一些主要经济体又现负增。8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为50.7,创13个月以来新低;通胀率降至0.3%,远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日本经济受提高消费税影响明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增加。俄罗斯8月份制造业PMI为51.0,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国际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不利影响持续发酵。巴以冲突、伊拉克地区恐怖组织威胁、非洲埃博拉疫情等不稳定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和贸易。受此影响,8月份,我国对外出口增速回落和工业生产的放缓。

一般而言,股市债市价格常背道而驰,股市或债市投资因此往往是跷跷板的两端,可互为平衡。但此次对QE 退场的担心,却造成国际上股价与债券价格双跌的情况,各国利率汇率也都随之震荡,使投资人更难做出决定。

受到冲击最大的自然是日本了。安倍经济学初期效果卓著,但因为伯南克的5・22发言,原本势如破竹的股价、汇率,皆在趋势上做了大幅反转修正。安培前两箭都因自身出口产业的结构问题和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局势所干扰而失效。如今,在美国QE终于准备退场,在此的节骨眼上,安培是否仍将坚定的、目标明确、力道强劲的射出第三支改革箭,值得期待。

一、日本衰落30年的原因及思考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是高速发展的,直到“十年之痛”――1985年,这一年是代表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广场协议”的签署年。从这时开始,到1991年为止,日本国内6大城市的商业地价短短6年间上升了3倍多,泡沫达至最大。此后泡沫迅速破裂,日本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造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泡沫破裂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重创了日本经济。此后,日本进入长期萧条期,10多年来经济增长始终徘徊在衰退与复苏的停滞状态之中,加上后来的日本自己的量化宽松和美国的量化宽松,日本失去了30年。反观我国现状,市场上极个别产业的热钱堆砌而导致畸形发展,泡沫持续膨胀,而相比于三十年前的日本,我国并没有足够丰富的优秀的金融操控人员和市场防风险体系,而依靠资本支持和国家保护的沿海乡镇企业、国企和合资企业如果泡沫破裂,更难以支撑。

二、全球量化宽松与人民币国际化

美国的QE还没有完全退出。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央行颁布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改变了几十年来欧洲央行不能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债券的铁律,属于变相的宽松政策,欧洲的意外降息也可能将开启全球二次量化宽松的闸门。这些现象都预示着全球化的量化宽松即将到来,而这些泛滥的流动性灾难的最大的受害国就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目前美国利率是零利率,算上其通胀因素相当于已是负利率,而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热钱进入中国之后相当于白赚3%的收益。而由于中国内地对外汇的管制,热钱一般先取道香港,通过各种非法和合法手续到中国来。此外,美元和黄金、石油、铜等大宗商品是挂钩的,一旦美元印刷泛滥,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加工厂,就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就会造成输入型通胀,让原本就处于成本高位的中国经济更加难以承受。

目前央行频繁采用逆回购方式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并未动用利率杠杆。这样确实可以抑制住通胀水平的上升,但随之产生的内外息差也给了热钱更大的套利空间;而随着热钱注入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增加,央行就将面临另一场汇率战争。所以中国正面临这两难境地。其他央行都在采取货币贬值的策略,而一旦中国也采取类似的策略,就必然继续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在大量的需求支持下,全球商品价格将继续保持在高位震荡,中国的企业都将面对更高的采购价格与成本压力。

除了中国,其他新兴经济体所收受到的影响更大。从美国联准会宣布QE计划退场之后,国际资金先后撤离新兴经济体,南非、巴西、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都受到冲击。其中,经济结构不全,金融市场浅薄者,已开始捉襟见肘,如印度至今已贬值20%;而南非、巴西、土耳其亦相继剧贬,被市场称为“脆弱五国”。外汇存底流失、贸易赤字、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加上工业生产成长停滞,一时之间,不少国家风声鹤唳,危机四伏,马上让人联想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年初,世界银行宣布2014年底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将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人民币的国际化上。年中,金砖银行的建立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现如今,四面楚歌的情况使得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笔者认为人民币国家化意味着财富的重新分配,中国学着成为世界游戏的主导者创造者才是解决问题的长期有效的方法,一个良好的完备的体制才是快速提高生产力的根本,就像笔者认为不动产登记制度、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复杂问题,以及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等工作才是解决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郭同欣解读8月份经济数据,2014-09-13

广场协议范文第6篇

近期,欧美等国家的一些政客和政府机构频频对中国施压,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甚至通过法案威胁人民币如果不升值,将会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高额的关税。那么,人民币汇率会在国外压力之下走上升值之路吗?欧美等发达国家会不会联合对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中国签订类似日本20多年前的“广场协议”?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并妥善化解来自国外的敲诈式的汇率压力?这都是关乎今后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欧美这些发达国家之间既有利益共同点,又有分歧,所谓的“反华货币联盟”逆时悖理,压人民币升值的政治联盟根本无从谈起

汇率舞剑,意在复苏

事实上,汇率问题的核心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是关乎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在现代国家制度体系里,国防、外交和货币是三大权力,向来为一国中央政府的最高当局所掌控,就连地方政府都不能涉足,更遑论其他国家的压力了。汇率的决断权必须从者的意志出发,从国家利益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选择。汇率的变动只是手段和结果,绝非目的。也许除了欧盟国家寻求创制统一货币以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心甘情愿地把货币汇率的权力拱手让人,作为世界霸权国的美国就更不会了。在历史上,自从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之后,就只会允许让其他国家接受美国制定的汇率,而不会轻易屈从于来自外国对美元汇率的压力,甚至连石油是否以美元定价这样的问题美国都决不让步。美国只会从国家利益的战略全局出发决定美元的汇率水平,而不大会从虚幻的全球利益出发作出决定。

当下,西方国家之所以在汇率问题上大做文章,根本原因在于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此次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心脏地带爆发,对各国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严重创伤,资金流的链条突然中断,一下子令各国经济运行跌落谷底。其实,出现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来说是家常便饭,一次危机并不会对西方国家产生毁灭性打击。多年从事应对危机的经验告诉西方国家领导人,危机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找到走出危机和实现复苏的突破口。

以美国为例,人民币升值就是奥巴马政府寻找的实现经济复苏的战略突破口。每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是美国经济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过程,都是原有产业的边际效益趋于递减,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兴起,最终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早期研发投入很高,产品价格昂贵,很难形成规模性的市场优势,市场竞争力大大弱于传统产业。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想实现起飞,急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只要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汇率贬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昂贵价格便可以转换成为市场上有能力接受的产品。一旦打开市场,获得稳定的出口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便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也大大增强,到那时美国再对美元进行升值,巩固美元作为硬通货的霸权地位。二战后以来,美国的这一做法屡试不爽,成为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此次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大做文章,与历史上的做法是一致的。

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政治联盟根本无从谈起

近来,不仅美国,很多欧洲国家也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对中国施加压力,但是当前欧美这些发达国家之间既有利益共同点,又有分歧。不仅所谓的“反华货币联盟”逆时悖理,而且连喊得最凶的美国也缺乏基本的政治共识,所谓人民币升值的政治联盟根本无从谈起。欧美国家不会像20多年前对付日本那样联合起来,步调一致地对中国施压。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伦・威尔达夫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两个总统”的理论,认为与国会更关注国内议题相比,总统更关注国际议题,总统会在国内问题上迁就国会,在外交问题上则向来乾纲独断。从这一理论出发,从国内问题来看,奥巴马更希望得到经济复苏和扩大就业,在对华政策上则更关注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和扩大对华出口。只要中国继续持有美国国债和扩大对美进口,奥巴马在人民币汇率问题就不大会对中国采取措施。从国际问题来看,奥巴马更希望通过推动无核化、地区安全、气候变化等议题而成全自己的“奥巴马主义”,只要中国在这些问题上采取正确外交政策,奥巴马更不会拿美国国家利益和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

即便受到中期选举的影响,奥巴马顶不住来自国会本党议员们的压力,对中国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也不会傻到拿人民币汇率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说事。汇率问题影响范围大,一旦有所行动,就会波及所有领域和所有选区。即便能够得到出口和就业方面的好处,也不仅仅局限于议员获利,共和党议员也会“免费搭车”。而一旦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国会的议员居于多数,受伤害最严重的将是而不是共和党。因此,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奥巴马都不会愚蠢到去推动一项对共和党议员相对更有利而对议员相对不利的政策日程。国会议员们可以为了个人选区利益不负责任的地瞎起哄,总统则不得不考虑全局,这也是美国政治制度设计所决定的机构性格。

对于中美金融关系的定性,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很早就提出了“金融恐怖平衡”的概念,用来描述美国与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体的相互依赖关系。在此种所谓“金融恐怖平衡”下,美国和中国相互需要、相互牵连和相互制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奥巴马政府听信了某些两只眼睛仅仅盯住选区局部利益的议员先生们的话,受损害的将是美国整体的国家利益,进而伤及奥巴马2012年的竞选连任大业。可见,只要抓住奥巴马的真问题,不要纠缠于人民币汇率这样的伪问题,中国对美外交就完全可以重新居于主动。

人民币制度改革是根本所在

在当下美元体系与新兴经济体货币角逐的过程中,人民币的地位和角色分外引人关注。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在无意中成就了人民币的信誉,在巨大规模的国际贸易份额支持下,身处危机中的世界各国都在日益重视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中国应该如何顺势做好人民币国际化这篇大文章,毫无疑问是当前的一个核心战略问题。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不是中国的目的而是世界的目的,是世界呼吁进行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国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从这一基本态势出发,中国在政治姿态上最可选择的应该是扮演新兴经济体和美元体系两个板块的桥梁角色,在维持美元主导地位下做大“华元区”。对此,中国一方面应该走渐进式国际化的道路,即人民币的国际化要服务于稳定的贸易、投资和国际合作格局,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另一方面, 在政治定位上,中国也应该坚持走区域化货币的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坚持市场导向,慎重推进。

广场协议范文第7篇

作为25年前《广场协议》的直接发动者,美国至今对自己所导演的这幕精彩大戏依旧乐此不疲。在美联储重新启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以倒逼非美货币升值的背景下,美国也正在强化货币战争中对中国的火力集中方向,甚至外界分析美国将策动各路力量制造出“中国版”的《广场协议》,以驱使人民币得以快速升值。

《广场协议》阴魂不散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在美国面前出尽风头。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不仅拥有2800多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与证券资产,而且控制了超过3200多亿美元的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购买了美国近40%的国债,占有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而就在日本出口的汽车、家电、半导体器件以及机床等产品在美国本土横冲直闯时,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急剧发酵,并且让美国人至今耿耿于怀的是,日本的三菱公司竟然收购了象征美国精神的洛克菲勒中心。

然而,正当日本人为自己的成就而弹冠相庆时,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日本的行动在美国的主导下悄然展开。1985年9月,美国策动当时G5成员国的三国即德、法、英一起向日本开展“协商性”施压战术,随后五国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广场协议》,该协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美元对主要货币尤其是日元有序贬值。《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出现大幅升值,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并在五年后崩溃,日本因此进入“失去的十年”。

的确,《广场协议》之后的美国感受到了财赤重负迅速减轻和外债大幅稀释的特别,尤其是当这一结果如今被西方不少国家奉为“过去40年里最高水准的国际经济合作”时,美国故技重施的欲望再度燃起。所不同地是,美国的“靶心”不再是日本,而是中国。特别是在整个2010年,美国企图在中国身上复制《广场协议》的脚步异常清晰:

――舆论造势。借助G20等国际性的会议平台,美国不断释放出全球经济失衡乃因人民币低估的声音,尤其是将诱发汇率战争的责任也归结于中国,其中美国财长盖特纳公开表示:如果币值被低估的大型经济体阻止本币升值,将鼓励其他国家效仿,从而引发危险的动向;尤其是2010年6月多伦多G20首脑峰会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向G20各国首脑发出函件,要求支持美国将人民币汇率纳入G20会议讨论的重点议题,此举开创了美国总统施压人民币的态度之最。

――组织准备:据《华盛顿邮报》透露,美国和其他一些工业化国家正在推动制定一套更为广泛的经济目标,旨在促使一些关键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对自己的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肩负起更为直接的责任。另一方面,美国皮德森研究所已经向奥巴马政府提交了一份由G20搭乘“广场协议II”的设想,而且这个框架的针对目标就是人民币。

――紧追不舍。2010年3月,130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要求认定中国为“货币操纵国”,紧接着,众议院议员舒默专门召开新闻会,公布了升级的《舒默议案》;9月,93名美国议员签署一封联名信,敦促众议院就针对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强硬措施的相关提案安排投票,在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举行了三场专门听证会后,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了《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议案》,并将不久之后进入参议院立法程序;10月,韩国首尔G20财长会议上,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提出了贸易国之间削减经常项目差额至4%的目标的提议,其矛头直指中国,并为随后召开的首尔G20首脑峰会造势奠基。

――合纵连横。与25年前裹挟着G5阵营中大多数成员国向日本施压一样,美国如今同样使用了合纵连横的策略。其中美国不仅拉拢欧洲、日本在人民币问题上频频表态,而且还希望借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国大会等平台对中国形成国际包围圈,特别是针对IMF的“不合作”态度,美国发出了最后通牒:在人民币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否则将失去美国的支持。

中国面临城下之盟?

客观地审视,如今中美的经济与贸易格局与25年前的美日状况十分相似。中国不仅是美国国债的最大购买国和持有国,而且美国对中国保持着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就在2010年8月中国外汇储备突破2.6万亿美元的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月度贸易赤字达到了创纪录的280亿美元。令人惊讶地是,与日本当年一样,中国目前的房市格外红火,而且泡沫十足,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则是冰天雪地。看着反差如此强烈的清单,美国政府在心急火燎的同时不能不对中国出手相制。

从内部环境来看,奥巴马政府此时试图在中国身上复制《广场协议》的欲望似乎十分地急迫和强烈。美国中期选举之后,在众议院以大比例失分丧失控制权,奥巴马的未来执政之路将显得更加艰难,对此,奥巴马政府会采取“内松外紧”的施政策略,即以对中国等国的强势制衡来换取共和党的支持,而人民币汇率就是最能博得共和党欢心的最有力筹码。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强了奥巴马政府让中国接受“城下盟”的信心。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后,由美元贬值所引起的全球货币战将进一步升级,国际范围内货币管理以及世界经济秩序可能因此发生紊乱,这种复杂的情况无疑给了美国组建一个全球货币协调机制的理由,而且这个机制可能会变成西方联合新兴经济体,群起要求人民币承担首要责任、其他货币跟随调整的结果。从目前来看,不少国家的政府在经历了危机的痛苦过程之后越来越缺少容忍和耐心,焦虑的情绪更多体现在了不顾后果的汇率倾销上,因此,如果对自己有好处,美国的一些昔日“盟友”很难说不参与到美国对人民币的“大合唱”。

然而,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上所释放出的坚毅态度成为了美国推进新《广场协议》的最强大阻击力量。这里不仅中国决策者清晰地领悟到了发生在日本身上的深刻教训,更透彻地认识到了今日中国远非25年前日本的客观事实。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不同,中国目前仍然处在非常低级的产业层次上,就业压力非常巨大,而且中国时下依然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当年日本已步入发达国家的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更加重要地是,25年前的日本已是发达经济体俱乐部的成员,愿意按照这个小俱乐部的规则行事,而当今的中国作为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独立经济体,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规则出牌。

需要看到地是,目前较为复杂的国家利益纠葛也为中国赢得稀释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提供了可能。如在欧盟内部,由于许多国家与中国保持着明显的顺差,他们当然不希望人民币出现大幅升值以影响自己的贸易盈余;而日本因为有前车之鉴,应该不愿再参与同样协议的签署,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和印度尼西亚都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国,其附和美国的可能性也不大;特别是在经历了两轮美元量化宽松的洗礼后,新兴市场国家更加清楚地意识到,造成目前全球汇率市场乱象的源头并不在中国,而是持续不断贬值的美元,因此,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这些国家定有自己的分寸和主张。

RMB快速升值,百姓很受伤

如同《广场协议》后日元币值平均年升5%而让美国喜笑颜开一样,按照美国国会的贪婪要价,人民币只有升值40%才能达到中美贸易的平衡。然而,这种快速而大幅的升值不仅令中国经济难以承接,而且势必殃及无辜的中国百姓。

作为一种非常残酷的结果,人民币大幅升值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失业会大大超乎预期。一方面,中国的出口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人民币升值必然导致出口价格提升,市场竞争力削弱;另一方面,大量廉价的进口产品对国内同类产品形成冲击,导致本土企业市场份额萎缩和利润空间压缩,国内企业的破产和倒闭现象将批量出现。根据商务部的调查,只要人民币升值3%到5%,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利润将为零,超过5%,将有大量的企业倒闭,到时将有更多的人不得不丢掉饭碗。

汇率之争最后涉及的是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就如同《广场协议》签署后的短短5年间日本全国资产损失达800万亿日元一样,人民币激进升值必然会引发中国外汇储备的急剧缩水和蒸发,而作为国家未来意欲大幅提高居民工资收入的能力将因此大大削弱,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民生的改善程度将受到挤压。

理论上看来,人民币升值可以使产品价格变得更便宜,从而可以防止通货膨胀。但一个非常特殊的背景是,人民币升值伴随着的是美元大幅贬值,而由于美元的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必然加速上扬,输入性通胀对国内产品价格产生了巨大的承压,百姓消费成本由此加大。问题的关键在于,若人民币出现大幅升值,中央银行可能采取降低利率或维持低利率的对冲措施,或者由于美元的泛滥而不得不投放相应的流动性,从而对输入性通胀起到了配合和支撑的作用,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民众除了接受物价上涨的残酷结果外别无选择。

必须注意地是,尽管自人民币汇改以来的五年时间中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23%,但人民币在国内却在迅速贬值,5年来,各地楼价至少上涨了一倍,即人民币对楼价贬值了超过50%;同期,人民币对国际铜价贬值了47.6%,人民币对国际玉米价格贬值了41.1%。显然,人民币升值并不能阻止通货膨胀,相反,在升值的“货币幻觉”下,民众因为美元贬值而付出了更加高昂的生活成本。

加速流入的热钱成为了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侵蚀国内民众资产的凶恶力量。出于对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收益预期,国际热钱将大规模地流进中国,这部分资金在推动房价继续上涨的同时,也销蚀着中国政府对房市的调控能力,居民因为房价泡沫的堆积而丧失可能的购买能力;然而,由于热钱在获利之后就会迅速撤离,最终引起的房市泡沫的破裂之灾必然由普通购房者和投资者来承担。同样,尽管热钱的流入可能带动股市的上涨,股民短期内能够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然而,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并且国际资本投机者的“嗅觉”灵敏度大大高于国内普通投资者,只要觉察到调控层面的任何风吹草动,热钱就会闪电般逃离,而许多高位接盘的股民将不得不承受“套牢”之苦。

特别需要强调地是,农民作为中国最弱势的群体可能成为人民币快速升值的最大牺牲者。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抬高了农产品的出口价格,增大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难度,农民获利的空间被无情挤压;另一方面,由于《多哈回合》谈判得不到实质性进展,发达国家仍然对自身农产品提供高额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国外进口农产品将依托价格优势侵吞和蚕食国内市场,农民将失去在自己家门前的市场话语权。

重新认识自我

出于捍卫中国经济和百姓的利益,未来中国政府势必死守人民币升值的政策底线,因此,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版的《广场协议》恐怕只能是一张“画饼”;但是,为了更有效向外转嫁国内赤字和债务成本,达到基本平衡中美贸易关系的结果,美国决不会放弃对人民币低估的追讨。鉴于这种僵持状况所可能产生“零和博弈”的结果,中美双方均应该重新认识自我,并尽可能在新的国际货币市场环境中寻找到合作的空间。

汇率对于贸易平衡的确具有一定影响,但汇率又不能完全解决经济失衡问题。资料显示,在《广场协议》签署的最初两年,美元对日元、德国马克、英镑和瑞士法郎分别贬值52.5%、50.3%、40.1%、52.6%,而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1987年G5成员国代表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反思《广场协议》实行以来的得失,最终发现日元大幅升值并未令美国对日本出口大量增加,美日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国最后签署了《卢浮宫协议》,不再要求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换句话说,“广场协议”并未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

那么,除了对人民币升值不断施压并企图让中国接受新的《广场协议》之外,美国还有没有其它一些可选方案?首先,加征进口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肯定会引发中方的相应报复,同样,美国单边干预外汇也不太可能奏效。美国不能在汇市上卖出美元,以抵消中国的干预,因为中国实行资本账户控制,而且美国不可能买入足够多的人民币。即使美国禁止中国在一级市场上买入美国国债,但美国没有有效方式阻止中国进入二级市场。因此,在外部干预可能失效的情形下,美国政府的主要精力应当转移到以国内结构性改革为中心的综合一揽子方案上来,如为了降低经常项目赤字,刺激公众进行更多的储蓄,鼓励更多的实业投资和生产,同时尽可能放开对中国高科技产品与技术出口的贸易限制。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逐步让人民币汇率回归正轨并在条件成熟时适当提高本币升值的速度应当成为一个基本的政策方向,毕竟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降低对出口的依赖,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增大民众的购买力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而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人民币出现一定程度的升值有没有可能导致中国重蹈日本在《广场协议》上的覆辙?从日本的经验看,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仔细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出现的原因不难看到,《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只是众多因素之一,日本政府关键时刻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对资产泡沫监控不力才是日本经济在《广场协议》签署之后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广场协议范文第8篇

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成的广场协议为中心的国际协调,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纠正当时呈扩大趋势的主要国家间的国际收支不均衡。根据广场协议,美国特别强烈要求日本通过日元升值和扩大内需来缩小本国的经常收支顺差。在这样的要求下,日本实施了以金融扩张为中心的内需扩大政策,并基本认可了日元的升值。这样的政策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后期得到了维持,而转向金融紧缩政策则是在1989年以后。

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经历了不动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也就是所谓的资产泡沫现象。而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灭后,将近十几年的时间内,日本的金融和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本文以最小篇幅记述资产泡沫破灭给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金融、经济所带来的严峻的通货紧缩现象,以及广场协议等国际协调给此后的国际货币制度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广场协议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日本经济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虽然受到国际货币体系由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元升值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但仍然实现了年均5%左右的增长。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后遗症,从1980年到1983年日本连续四年保持3%左右的低增长。另一方面,日元汇率一改之前的升值趋势而开始贬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的贸易收支顺差急速扩大(从1980年的21亿美元升至1984年的440亿美元)。

这一阶段,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采取了相应的宏观政策措施。在金融方面,日本银行改变了为防止第二次石油危机可能带来通货膨胀而实行的紧缩政策,开始放松金融政策,多次调低官定利率(从1980年的9%降至1983年的5%)。在财政方面,虽然采取了公共事业追加措施,但因为继续坚持了缩小赤字的方针,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均衡状态得到了改善(财政赤字占GDP之比从1980年度的4.0%降至1984年度的1.8%,其中还包括社会保障费用)。

广场协议的国际背景

1985年9月,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了西方五个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的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就各国的外汇政策及金融、财政政策运行等达成了协议,这就是广场协议。

谈论该协议的国际背景,首先必须提到美国的贸易收支逆差的扩大。美国贸易收支逆差是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即“尼克松冲击”)的导火索,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美元汇率的疲软,这种逆差一直保持缓慢增长态势。但是,进入80年代,美国高利率导致的美元汇率上升使逆差迅速扩大,到1984年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与此相反的是日本贸易顺差的急剧扩大(同期顺差达到440亿美元)和德国贸易顺差的渐增(同期顺差达到220亿美元)。

对此,美国认为,这种对国际不平衡现象的放纵将严重影响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运营,也会助长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性贸易保护主义。当时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已经下降至年均2%左右,同期世界贸易额也下降了近一成。为此,美国强烈要求尽快实现在七国集团会晤中达成广场协议,即要求与会各国对美元汇率下跌进行联合干预、相互协调旨在促进增长的国内政策,而且在日美两国的双边协议中还强烈要求日本扩大内需。在此期间,美国议会下议院和上议院分别通过了《1987年贸易及国际经济政策改革法案》和《1987年贸易、竞争力综合法案》,1988年更达成了包括超301条在内的综合通商法案。

广场协议的内容

七国集团整体的承诺

“主要国家的对外立场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美国存在着数额巨大且呈增长之势的经常收支逆差,而日本和德国却持有大量且不断增加的经常收支顺差。与会部长及行长就采取措施对此前产生的大规模且依然呈扩大趋势的对外经济不平衡进行纠正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部长及行长们都认为汇率应该在调整对外经济不平衡中发挥作用。为此,汇率必须在目前基础上更好地反映基本经济状况。期望那些主要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有序的上升,部长及行长们准备采取紧密协作促进这一目标实现。

各国的承诺

日本的承诺

金融政策:“在切实注意日元汇率的同时,实现金融政策的灵性调整。”

财政政策:“在削减国家财政赤字的框架中,如果地方团体打算在1985年度中增加投资的话,可以适当给予其所需要的许可。”

其他方面:应保持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畅通渠道、实现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日元的国际化、消费者金融和住宅金融市场的扩大、管制放松等。

德国的承诺

财政金融政策:“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德意志联邦银行的金融政策要继续确保能够实现国内需求持续扩大的稳定环境。”

其他:劳动市场规制和惯例的重新调整、向有效率的金融资本市场发展。

美国的承诺

财政政策:“为了缩小财政赤字,继续努力降低政府支出在GNP中所占的比重,有效实施1986会计年度的削减赤字计划(削减占GNP1%以上的预算赤字)。”

其他承诺包括促进储蓄、抵制保护主义等。

广场协议后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化

美元在1985年9月广场协议前不久就出现了急剧的疲软,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了1986年秋天;但从以稳定汇率为目标的卢浮宫协议(1987年2月)前后开始到1989年,就一直在1美元兑换120~150日元左右中徘徊。如果从外汇储备余额和当时的文献来考察日本当局对汇率市场的干预,可以发现1985年以后日本当局依据广场协议同美国、德国当局实施了联合干预,采取了抛售美元的举措。这一举措受到了外汇市场的高度评价,正像前文所提到的,美元升值(日元贬值)趋势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减缓这一进程,日本当局从1986年开始扭转政策,大量买入美元,这一措施一直持续到了1988年。而在1989年美元出现升值反弹的时候又再次实施了美元抛售措施。综合汇率市场的变化和汇率干预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汇率市场次次都能非常敏感地反映包括日本金融扩张在内的一系列国际协调行动。

日本政策承诺的实施状况

本来,如果是对广场协议进行评价的话,还应该详细探讨美国、德国等的政策承诺的实施状况和成果,但考虑到本文的目的,则主要集中论述日本的相关内容。

金融扩张政策的进展

从1986年到1987年,日本当局连续五次下调官定利率(利率从5%下调至2.5%。其中,有两次是与美国等国进行联合下调,还有两次则是与日美藏相会议以及卢浮宫协议同时实施)。之后转向上调则是在一年半之后的1989年5月,原因在于清楚地认识到1987年10月纽约股票市场暴跌(黑色星期一)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这与美国和德国相比晚了近一年。这其中既有国际协调的考虑,也不能忽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国内产业界因日元升值而造成的日益严峻的通货紧缩压力。

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日本当局虽然采取了公共事业扩大措施,但在财政收支方面还是坚持贯彻改善路线,1984年占当年GDP1.8%的财政赤字(包括社会保障费用),到1989年实现了2.1%的财政盈余。

日本实体经济的变化

在认可日元升值和金融扩张两大政策的共同作用之下,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升到了年均4.5%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3.1%)。而且,在其构成因素中民间消费和设备投资成为了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对外经济剩余(出口减去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转为负数。经常收支顺差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3.7%缩小至1990年的1.5%。也就是说,仅从宏观层面来看,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经济已经实现了向国际社会所期待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的转变。(但是,如果考虑到贸易收支一般都以美元来进行计算的话,日本的进口几乎都使用美元计算,而出口则用日元计算,所以以美元计算的顺差额的减少还需要不少时间,这一点是值得留意的。事实上,日本的贸易收支顺差从1985年的560亿美元激增至第二年的近千亿美元后就开始转向缓慢减少,到1990年时还不满700亿美元。)此外,上文所提到的民间设备投资激增,虽然和后面所要论述的资产泡沫在性质上有所区别,但还是造成了90年代初的设备过剩,导致了日本经济的不景气。

日本资产泡沫的表现和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资产泡沫的表现

土地价格暴涨

在日本,长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土地价格的上升率高于名义GDP增长率的倾向,进入80年代后期的地价上涨速度进一步加快,甚至扩展到了全国各地(1990年的城市地价指数示1985年的3.1倍)。

股价飙升

股价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良好经营业绩,也说明地价的上涨促成了企业所持用资产的升值。1986年,日本股价上涨的速度开始加快,达到顶峰的1989年年末时,日经平均股价达到了大约39000日元的历史最高纪录。这是1985年股价水平的3倍,股价收益率超过70%,即使在国际上也是处于显著高水平的。

资产泡沫发生、扩大的原因

关于泡沫发生、扩大的原因和背景,众说纷纭,不可能归结到一点上。如果要强行对其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经济整体因素和金融层面因素。

实体经济因素

首先从实体经济因素来看,日本经济在过去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使其人均GDP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所谓“日本第一”的幸福感贯穿了整个80年代。在这种氛围下,在整个日本社会中,日本特别是东京的有限土地的价格因为外国企业的入驻将必然呈上升趋势的看法占据了支配地位。而且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转产海外不断增加,日本经济的未来发展被定位为着力于第三产业的内需依存性经济发展。这种想法本来并没有错,而且随着规制的缓和,日本经济结构也逐渐开始发生变化。80年代末存在的问题在于在过短的时间里,过于集中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土地开发等不动产投资。

金融层面因素

在促成以上潮流真正实现为具体投资的过程中,金融层面的作用非常明显。

首先,随着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的大企业资金借入需求低下趋势的日益明朗化,银行开始致力于扩大对第三产业的融资和面向个人的住房贷款。其中,日本传统的银行融资基础即重视担保的融资手段,充分发挥了其通过不动产和股票等担保价值的上升而使贷款增加正当化的作用。而且,从80年代初就开始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特别是存款利率的自由化,使通过积累高利息存款积极推动融资成为可能。事实上,80年代的日本银行贷款以每年12%左右的高水平持续增加。仅仅都市银行的贷款,在泡沫时期就增加了约80万亿日元。结果导致这一余额占GDP之比大约上涨了18个百分点,达到了48%。初步估算一下,这个增长率,可以与此次美国次贷危机问题产生的原因即该国在过去十年内住房贷款和消费者贷款的合计总额占GDP比重的增加率(约为20%)相匹敌。

其次,股价的上涨,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使日本的骨干企业能够以极低的价格(某些场合下甚至是负成本)实现资本配置。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谨慎经营,不管是银行自身还是监督当局都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并不是说银行自有资本的重要性在监督当局的指导方针中不存在,但是并没有通过强制力明确指定为指标,从传统来看,与欧美银行相比,日本的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巴塞尔协议引入日本的规定,和欧美主要国家一样都是在1987年制定的,但其真正引入则是在1992年。

广场协议范文第9篇

《广场协议》主要是要求日元持续升值。协议签署的第二天,美联储就进入外汇市场购买日元、抛售美元,直接促使日元升值。《广场协议》签署之后一年内,日元升值幅度超过20%,并从此进入几乎是单边持续升值的轨道。

《广场协议》最重大的特征有二:其一、它首次以多国国际协议方式,要求和迫使日元升值,这是史无前例的;其二、日元从此进入一个长期的单边升值轨道,直到1995年,单边升值趋势才有所改变。

有的中国学者竟然认为日本之所以出现泡沫经济,是因为当时日元升值速度和幅度不够,说明这些学者完全罔顾基本事实。他们从此错误逻辑出发,主张人民币快速大幅度升值就是错上加错。

升值噩梦

美国“鞭打日本”的贸易和汇率政策,让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趋势很快逆转。

《广场协议》所导致的“日元长期持续升值预期综合症”,首先表现为日本惊人的泡沫经济和随后的泡沫破灭,它给日本银行体系、金融市场、消费投资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其次表现为日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完全失效,没有任何能力来刺激日本经济复苏。最终结果是日本整体经济实力惨遭沉重打击,美国和日本经济之相对实力出现惊天大逆转。

与美国的差距迅速扩大

尽管日元升值因素让日本以美元计算的账面GDP不断放大,最高时达到美国GDP的71%(日元升值最高峰时的1995年,日本GDP达到52600亿美元,美国GDP是73970亿美元,日本GDP是美国GDP的71%),然而,日元升值所导致的超级泡沫和随后的持续衰退,却让日本经济一落千丈。

到2006年,日本GDP只有43790亿美元,美国GDP却直线攀升到13195亿美元,日本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3%,远远低于1980年的38%。美国和日本相对经济实力的逆转是现代历史的重大事件。

金融扩张能力遭重创

日元升值所导致的泡沫经济,让日本银行和金融企业一夜之间成了全球金融的超级明星。日本金融机构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国际金融界的风云霸主。上世纪80年代末,全球十大商业银行,皆是日本银行。

当时,日本银行实力强大,强大到足以让许多人担心日本银行不仅控制美国金融,而且控制世界的金融命脉。与此同时,日本投资银行迅速崛起,其国际扩张速度甚至超过商业银行。

众所周知,投资银行历来为华尔街和伦敦所垄断,没有外人插手的余地。但是,以野村、大和、日兴和山一为代表的日本投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急速崛起于伦敦和华尔街。

然而,泡沫破灭几乎一夜之间将日本银行和金融体系毁灭殆尽。今天的全球商业银行,已经很难看到日本商业银行再现辉煌;今天全球的投资银行,已经几乎看不见日本投资银行的影子!

日本银行和金融行业的趋势逆转,比其GDP的趋势逆转还要惊人。

企业称霸世界的梦想破灭

上世纪70到80年代早期,日本许多企业咄咄逼人,在许多行业领先世界乃至独占鳌头。

然而,“日本第一”终难成为现实,许多日本原有的优势产业已经被美国甚至韩国超过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元升值后,日本人持有日元现金和存款、等待汇率升值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投资所获得的预期收益。直接后果就是日本国内投资产业的热情和国内消费的意愿急剧减退,大量资金涌入证券、房地产等投机性高和流动性高的市场。

此外,汇率升值,尤其是汇率动荡不安,严重扰乱了企业的投资决策,增加了企业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进行长期实质产业投资的热情。

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

美国要求日元大幅度升值的主要理由,是降低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然而,日元从360日元=1美元,最高升值到80日元=1美元,美国的贸易逆差没有什么改变,倒是日本企业的利润被大幅度降低。

元梦想被彻底粉碎。

随时粉碎日元成为国际货币或区域主导货币的任何努力,乃是美国金融货币外交始终坚持的基本策略。迫使日元持续升值、让日元汇率动荡不宁,实乃削弱日元国际地位之基本手段。

日本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资本,自然希望提升日元的国际影响力。美国始终不允许日本占据国际金融机构的主导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由日本牵头负责处理亚洲金融危机,话音未落就被美国断声喝住。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元之国际地位、日本资本市场之国际影响力,却与“老二”的地位完全不相称。

为了深刻理解日元长期升值预期究竟如何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和萧条,还必须清楚阐释日元长期升值预期如何改变了日本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

升值预期改变资产价格预期

日元长期单边升值预期,首先改变了国内资产价格预期,诱发国内信贷资金和国际投机资金纷纷进入资产市场炒作。此乃货币升值预期容易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一般规律。美国1926年-1929年的泡沫经济如是,日本1986年-1990年的泡沫经济如是,2005年至今的中国资产泡沫亦如是。其他类似的历史故事不胜枚举。

信贷过度投放,系统风险上升

有两股力量共同促成信贷市场的极度宽松。一是国内投资者预期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千方百计获取信贷资金以参与投机买卖;资产市场的预期高回报,同样诱使许多企业放弃长期实质投资,加入到短期投机行列。

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增大资产价值,将价值迅速放大的股票和房地产作为抵押物,反过来又可以获得更大的信贷资金。

整个日本经济金融体系很快形成如下的疯狂链条:资产价格泡沫-企业和个人资产急剧放大-大量信贷投放进一步促进资产价格暴涨-更多的信贷投放。一旦泡沫破灭,疯狂链条就迅速逆转:企业和个人无力偿债和破产-银行资不抵债和坏账累累-银行收缩信贷进一步迫使企业和个人经营困难和破产-银行体系资不抵债和坏帐更加严重。

二是国际投机热钱大规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加剧了上述泡沫的形成和破灭过程。

货币政策完全受制于汇率波动

《广场协议》触发日元单边大幅度升值预期,日本中央银行很快发现:自己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困境。

一方面,日本中央银行不希望日元升值太快,经常到外汇市场买入美元卖出日元。此项操作却加剧了日本国内流动性的宽松局面,进一步刺激了投机炒作。

另一方面,日本中央银行希望提高利率,抑制投机热潮。然而,只要升值预期继续存在,提高利率只会加剧升值预期。

到了泡沫经济中后期,日本中央银行既担心泡沫愈演愈烈,又害怕“戳破”泡沫,完全陷入无所适从、左右危难之困境。“日元先生”神田英姿对此有非常详尽而且痛苦的回忆。

升值预期长期存在

历史上,许多国家的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立刻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触发汇率急剧贬值。日本恰好相反: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元长期升值预期依然继续存在。这是需要认真解释的奇特现象。

初步解释是:其一,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实现了资本帐户自由兑换,大规模资本外逃的动机几乎不存在;其二、泡沫经济之破灭,让日本企业和个人之资产负债状况急剧恶化,对外投资能力大幅度下降,将日元兑换美元以便对外投资的规模相应下降。IMF和日本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清楚表明:1994年之后,日本对外投资速度显著放缓;其三、美国针对日本的贸易争端始终存在,市场总是预期美国政府将持续要求日元升值。此乃“日元长期升值预期综合症”最基本的特征。

财政货币政策失效

为了刺激陷入持续萧条的经济,日本政府自然想到“凯恩斯式”的财政赤字政策。

财政赤字所累积的日本国债总额逐年大幅度攀升:1991年国债总额占GDP58%,1999年,该比例超过100%。日本成为主要工业国家里,国债总额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

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元升值预期和压力继续存在,让日本深深陷入“低利率流动性陷阱”难以自拔,货币政策也完全失去了刺激经济的基本功能。

1994年-1995年,日本中央银行试图刺激严重衰退的经济,将短期利率降低到2%以下;1996年降低到0.5%;1999年,更宣布史无前例的、著名的“零利率政策”。

广场协议范文第10篇

出租方: (以下简称甲方)

承租方: (以下简称乙方)

由于工作需要,现乙方通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审批需在 占用场地进行宣传活动,为明确权利和义务,经双方友好协商、本着自愿的原则达成以下协议:

一、 租赁场地

乙方租赁甲方 场地,面积约 平方米,用于 .

二、租赁期限

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共计 天;

三、租赁费用

租赁费用共 (¥:),其中

四、保证金

收取场地使用保证金 (¥:)

1、活动结束后由乙方通知甲方,双方人员到现场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全额退还保证金。

2、如乙方在活动期间擅自调整规模的将全额扣除保证金,并补交超出规模的费用;如公共设施有破坏的将全额扣除保证金,同时活动单位无条件恢复损坏公共设施。

五、甲方权利义务

1、保障场地及现有附属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2、按本协议及附件确定的时间提供活动场地。

3、租赁期满后,甲方须于接到乙方通知后次日前完成对租赁场地的验收,若超过次日仍未完成验收的,视为场地验收合格。

4、甲方负责监督乙方按审批的内容进行宣传活动,如超出审批范围,甲方有权终止协议,责令乙方退场,一切后果由乙方自负。

5、甲方积极主动协助乙方解决因场地使用所产生的有关问题。

六、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租赁广场活动场地需提供以下材料:

①县行政执法局户外宣传活动审批单;

②宣传活动主体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或个人身份证复印件。

2、乙方在场地租赁活动期间必须无条件服从甲方管理,如遇上级部门检查或重大接待活动,乙方须服从甲方统一调度。

3、乙方在活动开始前签订协议并一次性支付租赁费用交甲方财务账户。

4、乙方有权在租赁期内使用租赁场地,开展经甲方批准的活动内容。

5、乙方爱护并合理使用场地内的各项设施,如需改动应先征得甲方同意,造成损坏的还应承担修复或赔偿责任。

6、将场地转让给第三人或和其他租户交换场地的,应先征得甲方的书面同意,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不得出租、转让。

7、活动期间,乙方自行负责活动区域所需的水、电和环境卫生保洁及安全管理工作。

七、附则

本协议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本协议一式三份,自双方或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授权代表人(签字)

授权代表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上一篇:补充协议范文 下一篇:合伙协议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