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系统范文

时间:2023-03-03 17:51:40

供应链系统

供应链系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系统效能可用性可信性

一、武器系统效能简介

武器系统效能是武器系统在规定条件下满足一组特定任务要求程度的度量。它是可用性(Availability)、可信性(Dependability) 和能力(Capability)的函数。其具体分别含义为:可用性是武器系统在开始执行任务时所处状态的量度。可用性是武器系统本身、操作人员及工作程序间关系体现,从中就可体现出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和自动化程度。可信性:若已知武器系统开始执行任务时的状态, 可信性是指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某个瞬间武器系统状态的量度。能力:能力是武器系统在已知执行任务过程中的状态下, 武器系统达到任务要求能力的量度。武器系统能力可采用指数表达。

二、供应链效能的定义

借鉴武器系统的定义及分析流程,供应链系统效能可以定义为:供应链系统在规定条件下满足一组特定要求程度的度量。它是可用性(availability)、可信性(Dependability)和能力(Capability)的函数。但是,在供应链系统效能定义中可用度、可信度及能力的具体内涵与武器系统效能的定义内涵有所不同。在供应链系统中,可用度定义为供应链开始供货时所处状态的量度,它包括供应链的货物品质、人力状况、经济状况、信用度、供货周期、行政管理等。可信性是指在供货过程中某个瞬间供应链系统状态的量度,它包括供应链供货持久性、可靠性、备货状况、供货渠道等。能力是供应链系统在已知某种供货过程中的状态下, 供应链系统达到供货要求能力的量度,它包括供应链的供货能力、抗干扰能力、机动能力等。

同样,供应链系统效能的分析流程同样也可以在武器系统效能分析流程中得到借鉴。所不同的是,输入的信息为供应链能够提供货物的定性或定量要求。通过如图所描述的分析流程,最终输出的是对供应链系统的一个结果图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这个图表进行判断供应链的优劣,选择最佳供应链。供应链系统效能分析流程图如图所示。

三、供应链系统效能的评定方法

供应链系统效能的评定方法主要有专家评定法、试验统计法、模拟法、解析法等。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下面就逐一进行评述。

专家评定法:对于某些难以定量描述的指标,在评定时采用专家评定。其一般方法是,选取最能反映效能的特征指标, 请一些专家“打分”,然后通过对专家意见处理, 得到供应链系统效能。专家评定法在评定难以用定量计算时采用比较有效。

试验统计法:所谓试验统计法是在规定的现场中或精确模拟的环境中, 观察供应链系统的性能特征, 收集数据, 评定系统效能。试验统计法不但能得到效能指标的评估值, 还能显示供应商性能、供货规则等影响因素对供应链效能指标的影响, 从而为改进供应链系统性能和供货规律提供了定量分析基础,其结果比较准确,但需要有大量的以往供货数据基础,这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无法完全实施,而且耗费太大,需要时间长。

模拟法:模拟法也叫仿真法,实质是以计算机模拟模型来进行仿真实验,由实验得到的关于供货进程和结果的数据,可直接或经过统计处理后给出效能指标评估值。仿真法考虑了真实供货条件下,以具体供货环境和供货渠道为背景来评价,能够实施整个供货过程的演示,比较形象,但需要大量可靠的基础数据和原始资料作依托。要得到完整资料有赖于有计划长期大量数据的收集,仿真时对供货环境模拟比较困难,如干扰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直接影响结果。它省时、省费用等,它能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供货条件和买卖对象,考虑了整个供应链的协同作用,供应链系统的效能诸属性在供货全过程的体现,以及在不同规模供货效能的差别。特别适合于进行供应链系统或供货方案的效能指标的预测评估。

解析法是根据描述效能指标与给定条件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计算指标,可根据数学方法求解建立的效能方程。解析法的优点是公式透明性好,易于了解,计算简单。但需要比较强的数学功底。

四、总结语

本文依据武器装备的效能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供应链的效能概念,以及定性的分析了供应链效能分析的方法,表明了供应链的效能是评价整个供应链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徐安德:关于现代军事武器系统效能评定的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4第4期

[2]董如梅: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一种通用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6月,第3期

[3]Kibum Kim,ect, Supply planning model for remanufacturing system in reverse logistics environment [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6), doi:10.1016/j.cie.2006.02.008

供应链系统范文第2篇

通过本系统,总公司可规范业务流程,有效整合公司各部门,使设计、销售、计划、商品、仓库、物流与财务等部门协同作业,实现品牌运作中各环节的数据共享;专卖店负责货品销售,执行总部下达的销售任务和促销政策,对VIP贵宾卡进行管理,收集市场信息并及时提交总部市场决策所需数据,实现营销体系的分散经营、集中管理。

RossDRP在线供应链系统流程全面、服务专业。迄今为止,有超过1200家服装企业的2万个终端店铺成功应用了该系统,包括金利来、以纯、Adidas、Leapco、卡佛连、姐妹花等。

产品特色

供应链系统技术架构架构分总公司、分公司、专卖店三层管理模式,集成设计、营销、生产供应链,符合品牌服装企业的动作流程,帮助服装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

图形导航界面系统具有精美的图形导航界面,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需要操作与配合的功能触手可及,极富人性化,用户操作简便、快捷。

自定义报表平台系统支持标准报表、批量报表和自定义报表,内置先进的报表设计器,SQL查询语句、查询条件、显示内容、汇总方式可根据用户需要自定义。在报表中可加入查询文字、数据字段、图形、图表、条码、分组、小计等内容,设计出精美的报表,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管理需求。

用户应用体会

以纯的信息化负责人表示:“服装行业ERP系统是一套非常专业的系统,在香港我考察过很多ERP厂商,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综合考虑我认为罗斯软件表现出色,咨询师的水平和敬业精神不错,我们愿意与罗斯通力合作,进行全面、深入的需求调研和流程分析,将整个集团的ERP实施成功。”

供应链系统范文第3篇

关键词:柔性,供应链,制造,系统

一、 柔性的概念及其类型

现代生产企业都处在竞争十分激烈、需求多样化以及多变的市场环境之中,企业能不能对市场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灵敏的反应,将决定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同时,企业也应能够适应企业内部的一些变化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人员素质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成长壮大。所以,柔性技术就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一,许多文献把柔性同成本、质量、技术等同时并列为企业的战略核心领域。在过去,市场需求比较平稳,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也比较单一,产品的生产周期和生产提前期都比较长,对柔性的要求也就不高。然而,对许多制造企业来说,这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有效地消化市场需求的波动,并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更快地生产和开发新的产品,是一个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大课题,正是这种情况使人们对柔性技术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关于柔性的一般定义,现在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现有的有关柔性的定义,往往只适合于某一特定的方面或领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共识。在较早前的研究中,有人将其定义为“制造系统适应因环境变化或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的能力”,或将制造柔性称为,企业轻便快捷地应对市场条件变化的能力。从企业内部作业层面出发,可以定义柔性为,企业系统适应相关因素(如产品、制程、负荷、机床故障等)变化的能力。但是,一个更加综合性的柔性定义可能是,企业以在时间、精力、成本或企业运行性能等方面较小的代价,而作出快速反应或改变的能力。本文倾向认为,企业柔性定义为企业对外部变化和内部变化的适应能力,它能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对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等变化的适应能力,是受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决定的。要提高企业的整体柔性水平,企业需要提高譬如人员、生产组织、机器设备、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柔性水平,也就是说,这些因素能使企业适应多样化、多变的生产要求,易于调整和转换。例如,在企业内部采用高效率的数控机床、培养企业人员掌握多种技术、采用团队工作方式等。度量柔性的数量方法很多,例如路径分析模型、信息模型、决策理论、财务分析等等,不一而足。本文认为,企业柔性水平的衡量,应该建立在提高企业现在及将来的经济效益上,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柔性,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相关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表明柔性越强,并不一定始终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当产品经济规模较大时更是如此。因此,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关于生产方面的清晰战略指引,那么新的制造技术可能成为因解决柔性问题而付出的昂贵代价。度量柔性一般可以用时间或成本来作为度量指标。由于成本较难估计,并且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所以最小的成本也就意味着最大的利润。因此,以经济效益作为评判柔性的重要指标,是必须且可行的。

有关企业柔性的种类,有许多划分方法,一般包括机器柔性、工序柔性、产品柔性、市场柔性、组织柔性、人员柔性等等。关于工序柔性的定义,本文认为工序柔性是企业生产单元处理机器故障而继续完成给定加工任务的能力。设机床可靠性是指机床在给定的一个时间点正常运行的概率,为了定量工序柔性,可以将机床可靠性引入到了工序柔性模型当中。机床柔性的一种定义是机床柔性是指机床在一系列给定的加工部件之间作出加工类型变换的容易程度。产品柔性是企业快速高效率地生产、开发多品种、不同数量产品的能力。市场柔性则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保持企业正常平稳运行的能力。组织柔性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克服组织结构可能发生变化的能力,而人员柔性则是人员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的能力。

信息技术对系统柔性的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加以讨论。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柔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信息技术改变或模糊了企业组织的边界,改变了工作时间和组织间的联系时间;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和节奏;帮助企业对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快速反应。各类不同的信息技术能够使作业因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而增强企业的柔性。例如,个人计算机系统、第四代语言(4gl)、电子商务技术等可以建立比以往更加灵活的工作、计划、决策模型,而面向对象技术也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处理企业柔性需求和不确定的未来。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并不完全局限在企业内部,它可以使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快捷,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信息系统的采用能够提高企业柔性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信息系统使企业与商业伙伴的联系更加灵活多样,使企业间的信息交换更加快捷,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柔性。

二、 供应链系统的柔性

在过去几十年的中,有关柔性的研究都是站在单个制造企业的角度来研究的。随着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人们意识到只研究单个制造系统的柔性是不够的,必须扩展到供应链系统。柔性的提高需要供应链中各组织间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协作,尽管供应链系统柔性的研究很重要,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非常有限。

为了研究供应链柔性模型,关于供应链系统内部柔性的划分,ducos等人考虑了六个方面的柔性,即生产系统、市场、配送、采购、组织和信息系统。swafford等人则认为,供应链系统柔性由四个方面的柔性决定:产品开发、采购、制造和配送。他们给出了供应链整体柔性的定义,即供应链系统能够以最小的时间和最小的成本适应市场的变化,并提供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供应链系统柔性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采购柔性、产品开发柔性、制造柔性和配送柔性。采购柔性是指供应链系统根据顾客需求,改变产品供应而重构供应链的能力。产品开发柔性是指供应链系统能够低成本、快速地开发各种新产品设计,并灵活配置相关资源的能力。制造柔性指低成本、快速地生产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产品的能力。配送柔性指低成本、快速地配送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产品的能力。

在现有非常有限的供应链系统的柔性研究中,定性讨论讨论较多。对于供应链系统柔性的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多为模拟、加权评价法等,完整而系统地采用数学模型对供应链系统整体柔性作出定量和说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柔性定量模型的建立,可以对供应链系统整体柔性作出定量化解释,以及帮助供应链系统作出柔性方面的决策,使系统而准确地评价供应链系统的总体性能成为可能,同时经济性模型的建立,为供应链系统总体柔性决策及柔性改造提供决策评判的基础。

三、 供应链柔性的作用及管理措施

供应链柔性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产品生命周期。供应链系统的柔性越强,那么供应链系统就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新产品的开发,保证新产品开发所需物料的供应及其它保障,从而使系统能够适应市场较短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要求。(2)产品种类。如果供应链系统能够实现多种产品和多种产品组合的生产,无疑使供应链系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系统的竞争力。(3)顾客需求不匹配。顾客需求在数量、品种、质量、时间等要求方面往往不一致,柔性较强的供应链系统,就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4)零部件多样性。柔性较强的供应链系统,能在较短时间内、低成本地实现不同零部件之间的加工转换。(5)工艺复杂性。柔性较强的供应链系统能够处理复杂多样的工艺处理要求,能够高效率地实现加工过程的优化。(6)采购不确定性。消除和适应原材料采购的不确定性是供应链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供应链系统的柔性越强,就能够很好地保证原材料的供应。(7)其它方面。例如,配送过程的复杂性、人员的变动及调配、机床加工的可靠性等等,较高的柔性就可以快速低成本地克服供应链系统内部、外部各种因素的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提高供应链柔性应采取如下措施:(1)提高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水平,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例如,可以建立反映供应链柔性的系统优化模型,据此分析供应链系统的柔性水平,同时还可以分析供应链内外各不确定性的因素对系统整体柔性性能的影响,从而作出柔性改造决策。(2)提高供应链系统的信息交换和处理水平,构建高效的电子商务信息处理系统。建立柔性良好的供应链系统,高效率、运行良好的erp系统是必要的。(3)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多技能人才。对单个人员来说,应加强人员的技能训练和培训,做到精通多种专业技能。在具体生产业务活动中,努力采用团队的组织方式。(4)提高设备技术水平,采用高效率的数控机床。高效率的数控机床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不同加工产品之间的转换。(5)其它措施,如采用多供应商供应物料、设计良好的配送中心等等。多个供应商供应物料,能够有效防止供应短缺的风险,设计及管理良好的配送中心能够实现产品的灵活、快捷的配送。

参考文献:

1.lambert d m,cooper m c,and pagh j d.supply chain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8,9(2):1-19.

2.lummus r r and vokurka r j.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histori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1999,99(1):11-17.

3.chandra c,everson m,grabis j.evaluation of enterprise-level benefits of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omega,2005,33:17-31.

4.garavelli a c.flexibility configurations for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141-153.

供应链系统范文第4篇

虽然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在授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所面临的风险比传统贷款低很多,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参与者众多,其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加之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一)外部风险

首先,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周期波动所引起的。从我国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分析,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有色金属、能源等具有较强周期性的行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对上述行业的影响较大,在经济下滑严重的时期,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供应链中的企业信用可靠度也会下降,使银行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其次,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地震、火灾、战争等不可抗力的影响会造成企业生产中断、库存受损等重大损失。不论供应链中的哪个节点受到影响,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导致企业本身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完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会因此蒙受损失。再次,市场的变化可能使企业无法按照预期销售产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导致这类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市场的预测失误;二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产生对原有产品的冲击,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资金链条断裂。最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引起资金的投资、筹资方向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例如国家会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法律法规的调整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

(二)内部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5方面。

1.参与主体的复杂性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众多,包括了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等,各个主体的行为都受各自的利益驱动,加之外部因素的影响,加剧了该市场的混乱,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2.操作风险

一方面,表现为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出账和授信后的管理与操作等业务流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票据、凭证造假,上下游合谋骗贷等情况。以上风险都会为银行带来严重的损失。

3.信用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自有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薄弱,造成信用缺失。资信不足成为中小企业信贷的一大难题,金融机构向这类企业提供贷款将会面临信用风险。

4.变现风险

质押贷款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质押物的运输、管理及质押物的贬值都可能造成银行的经济损失。供应链金融中的质押品多为中间产品,中间产品的专用性使质押品的变现机会很低,只能通过赎回的途径变现,抵押贷款的风险增加。

5.其他风险

供应链金融中还存在着其他风险,诸如工作人员因疏忽大意犯错而带来的损失,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传递的延迟带来的供需矛盾,管理层不能及时推出管理激励机制、不能及时更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等。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但是其所面临的内部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将ERP系统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就能很好地控制上述内部风险。

二、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系统性活动。近年来我国企业ERP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ERP系统能够提供企业的实际运营数据,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基础

ERP系统自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客观来讲,供应链管理需要应用ERP系统。从企业的角度来讲,ERP系统可以为企业节约管理成本;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ERP系统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多个企业的数据共同管理,加强了供应链中各企业的联系;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上传统的融资产品竞争激烈,产品趋同,很难创新,ERP系统为金融机构设计融资产品创造了新的突破口。另外,ERP系统满足了供应链金融的多方面需求。第一,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融资手段,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充分了解。ERP系统的引入可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统筹管理,有助于提高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效率。第二,ERP系统便于银行掌握供应链中各企业的经营数据,有助于银行为企业做出资信评估和融资决策,有助于缓解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

1.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前文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其中外部风险受众多供应链外的因素影响,很难通过供应链内的改变规避,内部风险则可以通过供应链内的调整进行规避。将ERP系统引入供应链金融,由ERP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风险。为了说明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从供应链中截取出其中一个融资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进行说明,其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都已经使用ERP系统进行企业管理,并且在供应链金融交易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接入企业ERP系统接口的权限。在本文所设计的操作模式中,企业有两种途径融资,第一种途径是通过下游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票据质押贷款,第二种是通过上游企业货物质押贷款。

(1)第一种融资模式

融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供货商),与其下游企业(经销商)进行货物交易后,收到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票据。融资企业为了尽快获得资金,将应收账款票据交予金融机构做抵押以获得抵押贷款,同时下游企业为融资企业作担保,向金融机构作付款承诺。金融机构对票据以及相关企业进行审核,如果通过审查,则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下游企业在销售货物并获得货款时,将承诺数额的资金支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的短期合同随即注销。

(2)第二种融资模式

融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经销商),在其上游企业(供货商)发送货物后,将货物交予第三方物流机构评估与监管,将仓单抵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获得提货权,上游企业向金融机构做出回购承诺,金融机构审查融资企业及其上游企业的资信状况与营运情况,在确保企业符合资质后,向融资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融资企业获得分批付款并且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缓解了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

2.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具体步骤

假设供应链中的企业都已经采用ERP系统。其中,用A表示融资企业;B表示融资企业A的上游企业;C表示融资企业A的下游企业;D表示第三方物流机构;F表示金融机构。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A向金融机构F提出贷款请求,提供相关的供应链信息和访问ERP系统的接口;第二步,金融机构F通过融资企业A提供的ERP系统接口访问ERP系统获取相关数据;第三步,融资企业A在货物交易后从上游企业B取得应收账款票据,且办理相关手续或者融资企业A将物资存入第三方物流机构D并取得仓单;第四步,金融机构F审核应收账款票据或仓单,判断其是否符合融资条件;第五步,金融机构F分别与企业A、B、C、第三方物流机构D签订合约,下游企业C对金融机构作出付款承诺或者上游企业B对金融机构做出回购承诺;第六步,金融机构F向融资企业A发放贷款;第七步,金融机构F收到下游企业C的付款后,归还票据,与融资企业A解除质押合同,或者金融机构F向第三方物流机构D发放指令,允许放货。在金融机构F成功收回货款后,归还仓单,解除质押合同;第八步,如果企业出现违约情况,金融机构F向第三方物流机构D下达指令处置所质押的货物,如回购、拍卖。由于ERP系统的存在,金融机构可以方便、快捷地查看企业的动态营运状况,增强了金融机构对其所贷资金的控制力和贷款的回收力度,降低了参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有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讨论了现有操作模式的不足之处。为了弥补现有操作模式的不足,本文结合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基于ERP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增强金融机构对所贷资金的控制力和贷款的回收能力,降低了金融机构参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本文所提出的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经实施ERP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这种模式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为了使这种模式能够顺利实施,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并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供应链金融的操作运行。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并没有跟上供应链金融实际发展的步伐,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规范供应链融资中各方的行为,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在法律法规完善的同时还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公司加入供应链金融的市场,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第二,企业建立有效的ERP系统管理企业内部数据,并将其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可确保供应链金融的各个参与主体有效沟通互联。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公司间的信息传递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十分重要。及时了解企业的动态有助于金融机构控制风险,提高收益;核心企业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的供需状态有助于供应链内产—供—销的平衡;及时了解企业的情况也可减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经营风险。第三,金融机构应加强信用评估机制,及时更新、优化相关金融产品,积极创新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设计的领域广泛,不同的产品供应链适合不同的融资模式,金融机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商业银行应注意加强内部人员素质的培养,加强内部控制。内部人员加强自我监督可以减少操作失误和违规操作,降低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中小企业要积极进行生产技术的更新,提高自身实力和资信水平,更好地参与供应链融资活动。

供应链系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产品供应链

构建信息产品供应链的思想,是在信息产品生产者协同与合作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它无论是从生产者、还是从消费者来看,都是为了提高信息产品的竞争能力,那么,如何构建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呢?

一、息产品供应链的含义与特点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销、零售、顾客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链状结构。信息产品供应链是指信息产品与某一特定产品或项目相关的供应链。采用信息技术是提高信息产品供应链的运作绩效、新产品开发以及完善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信息产品本身的特性, 导致了信息产品供应链存在以下两个特点。

1.资产专用性高。由于信息产品的特殊性,所以它在流通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保证信息产品合乎质量要求进入消费。

2.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信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使得信息产品的生产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由于信息产品的时间性强,如果上市时,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这使信息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这一不确定性,一方面增加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供应链整合中的机会主义倾向。

二、构建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意义

1.是信息产品生产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信息产品销路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外信息产品市场已经融为一体,因此,为提高信息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信息产品销路,使信息产品生产者及时获取这些信息,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的建设就排上了日程表。

2.是降低信息产业风险的需要。信息产品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加强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风险对信息产品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看,信息产品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不充分而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致,同时信息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时间差与空间距离也增大了这种风险,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可以使信息产品生产者获得更充分的市场信息,并且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构建,也有利于缩短信息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时滞,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3.是提高信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信息产品国际竞争力是信息产品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消费者信誉竞争力的合力,有了这三种竞争力,产品自然不愁销路。

三、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构想

1.建立网站,主要功能包括:信息要闻和热点,使用户及时了解发生在国内外信息领域的重大事件,介绍当前的信息热点问题等;动态和实时地提供信息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指导,产前环节:信息收集的指导,产品规划,生产的方向等。产中环节:信息的整理与加工,技术指导。产后加工环节:品级分类、加工、包装、加工等方面的指导。流通环节:渠道规划、网点布局、流通技术、产销地市场建设。消费环节:品种品质提供、消费引导、营销策略、信息产品品牌的树立。

2.订单管理子系统。要实行订单作业,首先要有一个信息产品供应链信誉保障体系,对信息产品流及信息资料供应人、承销人和零售商等进行备案,目前较为先进的方式是通过电子文档下达订单,其中较为常用的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以文本文件或Excel文件的格式,通过电子邮件下达订单,然后处理人员将文件内容上传到信息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由系统进行后续的仓储或运输方面的业务执行安排;二是客户从我们网站上的订单下达窗口将数据写入信息产品物流中心为客户专设的信息录入页面,再由物流中心的单据处理人员定时下载订单信息,并上传到信息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后续处理。

3.仓储管理子系统。信息产品生产季节性较强,而且有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库存能力既要有伸缩性,又要避免资源的浪费,仓储管理系统不仅要满足现有的仓储要求,还要有预见能力,从而为即将到来的信息产品仓储高峰做好准备。仓储管理子系统包括信息产品入库信息管理、出库信息管理、库位资源管理及其他费用管理、单证管理以及流程监控、报表管理、档案维护,并提供计算机辅助决策,对即将达到或超过上下限库存量范围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级预警。

四、实施信息产品供应链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伙伴关系。供应链中各利益主体在成本的分摊及利益的分配等方面存在分歧,只有建立伙伴关系,才能协调和解决矛盾和冲突,各个成员之间,要认真考虑本链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并与他们协调合作,才能击败真正的竞争者――其他供应链。

2.发挥核心成员的带动作用。供应链中的核心成员一般有较强的实力,可以带动链中其他成员对信息流进行整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在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上,建立信息管理、信息共享两个系统,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信息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市场;同时,供应链成员共同享有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

3.政府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信息产品供应链的发展。中国目前的信息市场发育不完全,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为信息市场配备完善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促进信息产品标准国际化。同时,我国目前网络也不尽合理、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网络不健全,信息产品的流通道受阻,对于时间性要求比较强的信息产品来说,便利快捷的传输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应建立立体的信息网络。

供应链系统范文第6篇

本文将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处理这些问题,还讨论了四个有助于将精益供应链改进措施应用于生产运营的窍门。目标是帮助制造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定义特定的措施,以构建精益供应链。

窍门1: 解决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之间的矛盾

在实施了ERP系统后,希望通过运用最新获得的运营可视性来实施精益供应链项目。在实现企业运营精益化前,需要先了解当前的运营和流程。 在了解现有的情况后,可以知道应修改哪些流程,以及修改的程度,从而减少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工序。在这一系列的分析后,很明显,这家公司面临与其他大多数制造企业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客户需求响应度之间的矛盾。

生产部门倾向于通过大批量生产来实现效率最大化。 这可提高原材料采购的效率,以及实现设备准备时间、生产人员和其他成本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 大批量生产是把单位生产成本最小化的一个好方法。 单位成本降低听起来确实很吸引人,但这与销售部门的目标有冲突。

生产部门受益于生产率的提高,而销售部门将从满足客户需求中获益,这还可进一步提高销售额和佣金数额。 如果生产部门致力于大批量生产,但却没有把它和客户需求紧密地系联在一起,那么,当客户需求发生变化或浮动时,企业将很难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由于现有产能都被调配用来完成大批量生产计划,客户要求的某个产品可能既不在库存中,也没有被列在短期生产计划之内。

另外,大批量生产还意味着,在实现任何销售额之前,成品库存将长期占用大量资本。在食品、饮料和其他流程型制造业中,由于原材料和成品在仓库中存放的时间过长,大批量生产还可导致产品变质。 这家油漆制造商的做法显然是明智的——降低批量生产的规模。 以后,生产部门不应再从单方面的角度制定批量规模和生产计划等决定,以避免过分强调生产效率的倾向。 相反,他们应根据销售预测生产可满足一定时期内需求的产品。

这也就是说,每个产品的生产频率更高,同时批量规模更小。 为了推进这些举措,企业需要引进其他的度量机制和关键绩效指标(KPIs)。这些机制和指标更全面,且基于客户服务水平和库存周转率,而非单纯以产量为基础。现在,有一些专门为把生产和销售预测有效结合在一起而设计的方法。 销售和运营规划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短期规划,以及把生产计划和销售预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为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同时还可改进客户服务质量,并提高响应速度。 随着库存周转率的提高,库存水平会相应降低。 商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速度越快,库存周转率就越高,库存在任何时间所占用的资金就越少。 同时,原材料在供应链中的流通速度越快,商品过时或原材料过期的可能性就越小。

窍门 2: 将系统推广到供应商

当解决了把生产计划和需求紧密结合这个基本问题后,阻碍供应链效率提高的最大障碍就是内部和外部调度流程的脱节。大型原始设备制造商(OEMs)的供应商对此十分了解。他们知道,这些制造商都在努力消除这个瓶颈,并积极主动地与其供应商合作,以提高响应速度。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将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以上面提到的油漆和涂料制造商为例,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包装。 这家制造商把涂料包装罐的生产外包给一个供应商。这就意味着,该供应商无法最后确定其生产计划,除非他们明确知道涂料制造商的灌装量。 实际上,包装罐的生产比产品生产本身更耗时。 虽然,与产品生产相比,包装罐的生产成本较低,但是其供应日程却是生产计划中最关键和难以处理的一个环节。针对这个问题,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建立一个供应商门户系统,这样包装罐供应商和其他供应商可查看生产计划,并相应地制定他们自己的计划。 在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沟通过程中,这可省略大量的人工和管理工作,并可消除所有的人工干扰和管理延迟。 这种类型的门户系统还可用于更远期的生产规划,这样供应商既可更高效地管理库存,还可根据预计需求进行产能规划。

窍门 3:并行运行MRP流程

供应链系统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创新

1供应链及供应链系统

1.1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涉及帮助供应商提供生产资料、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系列过程。供应链环节涉及产品的生产流通,包括生产、批发、零售以及客户终端,它涉及物料、信息、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增值链。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同时它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是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的。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与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并且在市场中,供应链系统必须是动态的。供应链的成员繁多,其中的交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1.2供应链系统的定义

供应链系统指在整条供应链上,为各种客户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系统。供应链系统是有其相对应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等交互而成的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构架。供应链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联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供应链企业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整个企业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是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供应链系统随时随地,能够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提出高要求。

2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分析

2.1自营物流系统

供应链系统下的一种普遍的物流形式,关键是企业拥有由自身资源构成的物流团队。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一体化,在物流运输活动沟通管理中,产生更少的沟通噪声。但是,自营物流系统的成本很大,不太利于企业本身的低成本系统,从而制约其运营扩张。

2.2第三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的主要角色,每个公司决定以合同的形式,将自己的物料和产品,全部外包给一家专门为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来完成自己的物流需求,从而节约了物流管理环节,同时也分出部分盈利。

2.3物流联盟

供应链系统中,为了达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同盟,有业务往来的两个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共同建立的物流结盟形式。物流联盟的形式是有意义,每个企业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大大地改变企业间单一的竞争模式。

2.4第四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的集成公司,利用互补原则,为供应商提供资源、能力和信息技术,从而管理自己的组织形式。为每个企业,提出物流方案,从而达到为其他企业的物流服务的系统,是建立在其他物流基础之上的。

2.5第五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的概念,主要在4P(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基础上,同时出现了“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因素,有了7P物流管理系统,变成了更加宏观范围的物流链。

3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1缺乏专业型物流人才

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物流业的人才缺乏专业的培训,由于基础文化深度不够,更加导致了企业中缺乏可提升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环境上,物流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对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提高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供应链系统的增值性,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

3.2经营者的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管理者更多只把企业目标放在企业利润上,而不是注重整个企业长期目标,没有意识到物流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效用,仅仅注重物流对成本和运输、仓储方面的低层次认识,没有建立系统的物流规划。

3.3供应链系统中物流体系发展不全面

截至2007年,我国物流管理部门情况调查,仅有34.6%设立明确的物流管理部门。企业中的物流操作过程中,将物资的运输、存储、包装、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等系列物流过程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对物流部门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整理。3.4供应链系统中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高支出问题企业中,由于观念上存在“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导致企业物资供应缺乏主动性、物资供给与生产进度不配套和装运效率低等增加了成本。各个环节衔接较差,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不够。供应链系统各环节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个节点由于管理人员不专业、节点繁复,导致物流管理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物流产生的附加值。

4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创新和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4.1供应链企业的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影响

企业评估自身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人员、资金以及管理资源,这三方面具有局限性,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首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首位。同时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的展示,更应该结合企业的物流管理,达到一个完美的诠释。

4.2供应链系统产品性质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针对产品的不同特性,企业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不同:大型工业品的原料和鲜活的产品,此时选择相对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应该更加注意渠道的合理化。针对全球市场的分销,应该选择委托给地区性专业物流公司;当产品相对单一的企业,此时大企业的统一管理的自营系统更加可取;如果只为了满足技术性强的企业,此时采取委托方式,最为适合。

4.3供应链系统物流总成本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供应链系统中,应该根据企业的成本预算,首先结合市场状况,清楚物流各种方式特点,结合企业,最后估出最低成本物流,从而结成一个完整系统。整个供应链运行时,会产生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中,有很多是可供参考的,在企业运营时期,就该充分参考有效数据,结合物流管理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反应。

4.4供应链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考虑到自身的主营业务和企业长处,对各方面例如客户满意度等,就该结合物流系统,进行增强核心竞争力考虑的附加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例如转变物流服务态度,让企业尽善尽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4.5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创新

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确实存在各种弊端,这就要求管理者开始思考多方面因素,才能让物流管理系统得以创新,如物流系统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物流管理目标、适合本企业的物流系统选择、独特的物流管理系统人才培养等。从组织结构着手,企业的物流管理应该充分结合组织的特有形式,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使得物流与组织结合最优。物流管理的目标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从最根本出发,从而达到最优目标。物流管理的人才,更是应该从多个培训、人才选择等方面得出最优的人才培养系统。并且各个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群体不同,选择多种物流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物流管理体系,最终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世文,李龙洙.关于企业信息化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思考[J].经营与管理,2013,1(7):10-15.

[2]欧阳斌.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31-34.

[3]张翠华.浅议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及其改进[J].东北大学学报,2014,1(1):55-58.

[4]谢琛,谢毅哲.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8):45-46.

[5]邱立国.物流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6):48-50.

供应链系统范文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竞争力 不确定评价模型 系统论

一、供应链竞争力的含义

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市场竞争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如今,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具有更强的供应链竞争能力,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更清楚的认识供应链竞争力非常重要。

关于供应链竞争力概念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观点有: (1)供应链竞争力是指企业联合其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在市场竞争中,对顾客多变的需求做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快速、更有效的反应的能力。(2)供应链竞争力是指某一供应链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的一种外在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力,它是供应链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实力、能力、素质的综合作用最终在市场竞争上所体现的力量 。

根据国内外对于供应链竞争力的研究,本文认为:供应链竞争力是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组织能力、供应链运营能力以及供应链整合能力综合发挥的情况,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将导致供应链竞争力的下降 。

二、系统论简介

系统论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供应链也应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供应链管理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而且对待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观点,从供应链系统、企业、外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来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系统论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然而在物流方面应用较少,特别是关于供应链管理问题方面尚未得到应用,所以本文从新的角度去探讨供应链及供应链竞争力。

三、供应链竞争力重要性的不确定评价模型

供应链竞争力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还不被很多企业所重视,为了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供应链竞争力,现对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性进行不确定评价研究。供应链竞争力是由供应链组织能力、供应链运营能力及供应链整合能力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对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则评价方案U={组织能力,运营能力,整合能力},其权重如表1所示:

对于每一能力的评语又有很重要,较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几类,因此有评语集={很重要,较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根据实际问题,我设计了抽样调查表如表2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和不确定综合评判模型中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不确定评判举证中不确定分量服从的分部如表3所示:

= (0.573,0.075,0.460)

经计算可得到在很重要这一评语上的不确定测度0.573为最大,因此对供应链竞争力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为很重要。

四、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方式

由以上研究可见,供应链竞争力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重视供应链竞争力的管理与提升。但目前,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想更加快速有效地提高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竞争力,就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在供应链合理化工程中必须有系统观念,通过系统整合来实现供应链上各成员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来实现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

1、增强系统有机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的特性,而且有机整体不是诸要素的简单相加之和。即各要素构成的整体,其整体功能往往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要素仅仅注重其自身的活动,那么势必影响整个产品价值增值过程。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供应链的系统有机整体性,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供应链上各个企业,而是要把从供应商、制造商到销售商的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保证供应链中的成员能最大程度地获取各自的利益。

2、注重系统要素的相干性

相干是一种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联系,具有一种"通讯机制"且非线性相关的联系。就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企业而言,供应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彼此的信息必须分享。相干作用之所以能提高系统的整体效应,其原因在于相干作用构成了要素之间较为稳定的联系。

3、关注系统的结构层次性

系统的整体性质,是由组成要素的性质、数量及各要素间的结构这三个因素决定的。就供应链系统而言,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供应链上具有层次性,他们各自功能及利益趋向是不相同,从而导致它们的行为侧重点也不一样。要想企业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以期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效应,就必须以整体观念来设计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结构。

五、结语

通过对供应链竞争力进行不确定评价分析,证明了供应链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发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供应链竞争力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提升供应链竞争力是我们的首选。

参考文献:

[1]吴金椿,朱应亮.《供应链竞争力的探讨构建》.《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卷(第1期).

[2]余晖,张文杰.《供应链竞争力内涵与模型构建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13卷(第5期).

[3]刘建军.《不确定综合评判方法》.《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机大会论文集》.2010年,第17卷(第5期).

[4]穆东.《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与评价方法研究》.2010年,第7卷(第3期).

[5]邓宁,张守凤,刘加顺.《用系统论的观点探析供应链》.《前沿》.2003年第9卷(第8期).

供应链系统范文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

0.前言

在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引入供应链系统,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能起到助推作用。如何在供应链系统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这是企业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1.供应链系统概述

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内涵延伸、系统发展而形成供应链理论思想。所谓供应链,就是企业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到客户终端的全部流通过程以及供需网络。通常而言,供应链的组成包括多个要素,主要有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批发商、产品零售商以及终端消费者等。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供应链不仅仅是一条物料链,同时也是一条资金链、信息链和增值链。在供应链系统中,每个节点之间的供应关系都离不开物流系统。从某种角度而言,物流系统维持着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根据供应链的概念可以推测出供应链系统就是供应链中的业务关系及其流程的集成,具体涵盖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管理元素和网络结构等。一般来说,供应链系统具有以下一系列基本特点:

1.1整体性

供应链系统以企业整体为核心目标,自身就具有比较激烈的竞争模式,与传统的分销模式相比,供应链系统具有显而易见的整体性特点,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一起构建成一个较大的集体,他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2复杂性

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其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大多数个体企业而言,供应链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3动态性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策略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与时俱进,顺应时展潮流,企业需要对处在供应链上的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毋庸置疑,在供应链节点上,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们也是其他供应链上的个体成分,通过反复的交叉关系所组建的体系,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具有动态性,也使企业的管理难度不断提高。

2.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还不够高,明显受限于管理技术的制约,因而运行效率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2.1企业物流管理理念不够先进

如今,我国很多企业的物流活动还没有对采购、仓储、运输等一系列职能采取整合优化的做法,各项分工还不够健全,依旧停留于供销一体化和和仓储、运输“一条龙”的传统经营模式上,这就导致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活动难以跟上时展的潮流,难以获得最大化的物流管理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对物流活动有着个性化需求,比如产品质量保证要求、发货速度要求、退换货周期要求等,但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在物流服务方面对资源采取平均分配原则,导致不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2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技术亟待完善

作为保障物流服务的“硬件”基础,先进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信息化技术也是确保良好物流服务的技术基础。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没有引进适应市场发展的先进设施,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物流的现代化发展。另外,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也不够先进,这制约了企业物流信息实现快速、准确的流动。毫无疑问,在供应链系统下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离不开物流信息的实时流动。但由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导致很多物流信息传递不够到位,进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中节点企业的物流运作质量,甚至有可能减弱供应链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2.3缺少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21世纪的竞争终究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无异于如虎添翼。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我国企业迫切需要精通进出口贸易、采购、电子商务等业务的高素质人才。但由于我国物流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设置的物流课程还难以跟上市场的发展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存在技能单一、视野狭隘等弊端,难以满足企业的物流管理需求,进而影响了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管理的效率。

2.4整个管理流程不够稳定

在我国,供应链系统刚刚起步,其节点上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批发商、产品零售商以及终端消费者等主体的关系还不够稳定,企业之间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造成供应链系统下的整个物流管理流程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信息流动容易受到制约。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会存在的各种风险,严重时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濒临崩溃。

3.优化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提高对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已经离不开物流管理。为了获得长远生存与发展,企业应该解放思想,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活动,对其予以高度重视,要将物流管理列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对其进行周密规划。企业必须意识到,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重视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和信息维持正常发展。另外,企业还要有意识地与供应链系统中的其他节点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构建战略联盟,成为长期合作的物流战略伙伴,将供应链整体性优势发挥到极致,形成最大化的市场竞争力。

3.2创新物流服务战略

首先,企业要对物流服务内容进行创新。一是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服务内容,提供多元化的物流增值服务,围绕客户需求,实现物流服务项目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比如可以提供便利项目、成本降低服务项目和快速反应服务项目等,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专业的服务体现企业的物流特色,才能赢得客户的满意度。二是企业要积极探索管理服务,毫无疑问,要想真正完成物流功能,还需要企业能参与到客户的物流管理中,这样才能将一系列物流功能无缝对接在一起,企业要尝试创新客户物流业务流程、创新供应管理、创新客户服务等,尽量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方案,使客户体会到真正的便捷性。三是企业要尝试探索资金流、信息流的物流服务,因为物流管理活动离不开物流信息,所以企业必须依赖准确的信息流来对客户物流流程进行实时跟踪和控制,同时还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整合实物物流服务、信息流物流服务和资金流物流服务,以此形成协同效应。其次,企业还要对物流服务形式进行创新,要紧密结合客户需求,严格操作物流管理的运作方式,与客户建构良好的沟通渠道,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这样有助于产生和谐的协同机制,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3.3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

进入新世纪之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供应链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物流管理活动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系统有机整合。鉴于当前的发展情况,企业可以引入的信息技术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数据仓库,这是一个面向主题的,包括各种历史数据的数据集合,它将供应链系统的所有数据集成在一起,并将当前的物流活动业务信息抽离出来,保证物流任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其实,数据仓库并不是一个单一产品,而是由软硬件技术构建的信息环境,其将各种数据库凝结为一个统一的目标数据仓库,使使用者能从异构数据源中抽取、转换所需要的数据,这样能使物流管理活动的各种信息一目了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二是数据挖掘,这是一种从大型数据库中提取潜在信息的技术,旨在帮助数据使用者发现数据之间隐藏的联系,发掘被忽略的要素,这些信息对预测物流管理活动、制定物流决策至关重要,数据挖掘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统计分析等相关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物流决策。三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这是以超大规模数据库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多维化分析,构建多维数据模型的技术,可以使企业实现物流管理活动多维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挖掘潜在问题,从而调整物流管理活动的方向,提高管理效率。

3.4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提高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水平,关键要靠人才。首先,企业要大力培养内部的物流管理人才,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主动提升工作技能和业务能力。其次,企业要为内部物流管理人才提供培训,或者派遣骨干人才外出学习,接受深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再次,政府要对物流人才加强培养力度,支持我国高等院校优化物流管理课程设置,企业也要主动与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使学生参与到供应链企业的物流管理实践中,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结束语

总之,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供应链管理水平和物流管理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革新了物流管理的模式,在供应链系统下优化物流管理至关重要。供应链管理思想使企业能够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关乎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企业要对物流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刘欢.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初探[J].品牌,2015(10).

[2]郭晓惠,任海艳,钱方远.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3(21).

[3]马文省.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Z3).

[4]赵欣.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分析[J].企业导报,2014(20).

[5]杜海峰.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化工管理,2015(04).

[6]康舰.关于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探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08).

[7]王涨麒.供应链系统系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4).

[8]陈鹏.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与传统管理信息化比较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0).

[9]曹洪军,陈鹏,韩显.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J].经济师,2006(08).

[10]杨洋.供应链管理思想下的民营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1).

供应链系统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系统 供应链 协调机制

一、引言

当前商业竞争已经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这一观点已经为广大企业所认识。为了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在供应链上进行势力扩张,在许多领域出现了大规模企业,甚至是超大规模企业。比如零售行业的沃尔玛、饮料行业的两大可乐,民用航空行业的波音与空客等等。这些企业通过协调其供应链,实际上变相控制着其供应链,另外由于其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在其产业的产品定价上起到了标杆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些企业主导着整个产业。然而,主流观点认为,由某一家或者几家公司来主导整个产业部门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当公司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管理负规模经济”,公司协调和管理经济活动的功能的边际收益会逐步减小,因为不断扩大的行政机构会使得公司做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可是主流观点在时间的推进中,逐渐失去了其对问题的解释能力。加贝尔和布鲁纳的研究证明,过去的几十年来,大型公司的规模和业务范围几乎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态势,许多大型公司已经成为令人惊骇的庞然大物,他们从“人类的创造力深处”浮现出来,并逐渐开始挑战国家的影响力。在纺织、汽车、半导体、金融、分销产业的供应链中,所有这些产业都呈现出集中的趋势。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怎样突破了“管理负规模经济”,发展成为产业领域的“庞然大物”呢?它们如何从一个单纯的企业扩张成供应链的协调者,或者是控制者呢?本文尝试在系统论视角下,分析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原因、方法,以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二、供应链协调的动因――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管理等等众多领域。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在有稳定的评价机制,并且竞争对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马太效应就会应验。

当前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言,长期战略发展始终是企业发展中的第一要务。为了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加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意识到,只有供应链上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具有竞争力才能在供应链的竞争中淘汰对手。因此,进行供应链协调,成为核心企业的主要任务,甚至是首要任务。供应链协调的最终目的是追求长远利益,在马太效应之下,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在竞争中的地位。

然而,全球商业环境的复杂性,为了使供应链上各个部件组合起来的产品达到低成本、高质量,核心企业需要对诸多商业活动进行高度协调。比如可口可乐的供应链涉及诸多企业,包括钢铁、玻璃、人工甜味剂、包装线装备、吹瓶设备、运输物流、分销、金融等等企业。可口可乐公司必须有能力推动供应链上成本节约和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其产品在全球的整体竞争力。协调这一庞大的供应链所需要的技术不亚于生产一些高度的技术密集产品。一定意义上说,协调出来的最终的供应链是一种松散而有序的组织。

三、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建立――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指的是设计、协调和管理包括制造流程、生产设施与设备、多种技术专业以及众多参与方的能力。系统集成者必须能够准确把握环境对整个系统的需求,并且准确无误地协调系统内各个相关参与方的行动,使大系统内的小系统的技术能力得以运用,并最终优化整个复杂系统的产出效率。

这些供应链系统集成者一般拥有一系列核心优势,包括融资的能力,技术领先的能力,建立全球品牌的能力,对关键信息技术的投资能力,对分销渠道的控制能力,超大规模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吸引最佳人才的能力等等。它管理协调着整个供应链上各个公司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从地理位置、数据平台、合作研发、产品设计、产品配送等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协调,保证所需材料及时到达,同时确保供应链上的库存达到最低。

系统集成者协调供应链系统中各个企业,使其目标一致,它实际上充当了供应链经理或者供应链领导者的角色。整个供应链系统也形成了一种松散的组织结构,供应链经理协调整体工艺流程,管理的职能超越了核心企业的边界,深入到供应链各个角落,供应链其他每个成员迫于市场竞争形式,有意愿加入高效的供应链系统,完成工艺流程上某一个环节。

但是随着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核心企业必须降低管理协调成本,突破管理的负规模经济。有两个主要因素促成了这一突破:一是核心企业建立了长效的运营机制,自身企业的管理上已经规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使其有足够的财力、精力去完成供应链的管理。二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扁平化了核心企业的组织结构,加速了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传递。核心企业的“指令”,能够快速传达给其他企业,甚至是无缝的对接。以上两个因素有效降低了供应链协调的成本,促成了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这一协调工作一旦完成,供应链则在其竞争领域占据了优势,这时马太效应逐渐显现,最早建立了供应链优势的企业也逐渐成长、庞大起来。

四、供应链系统集成的长效机制分析

核心企业一旦将供应链集成起来,也就相应建立了长效的运营机制,每当技术有重大进步、工艺流程重大调整、供应链战略方向发生改变,这一长效机制就会有所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进入机制、管理机制、变更机制、退出机制,其内容与联系如图1所示。在进入机制中,核心企业依据供应链工艺流程分工选择这一环节能力较强的企业进入到供应链系统中;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结构建立之后,核心企业进行企业间界面整合,使企业间各方面资源对接起来;当工艺流程受外部因素影响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供应链系统开始微调过程,以适应这些变化,此时主要是供应链内部成员的自我调整过程;对于供应链系统中不能适应系统管理、适应变更的企业,建立起合理绩效考核、退出机制,此时的供应链系统进行成员的更新过程。

五、结论

超大规模企业的供应链整合策略已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核心企业逐渐扮演起供应链经理的角色,形成了供应链协调的核心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核心企业展示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形成了行业领域的领导地位,甚至逐渐形成垄断,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逐渐为这些供应链经营者看得见的手所替代,这一趋势引领了近几十年来全球商业革命的方向。本研究初步分析了这一趋势的机理,远未完善,如何进一步分析核心企业详细的供应链整合策略,为我国企业所用,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Gabel,M、H.Bruner:Global Inc.[M].New York:the New Press.2003.

[2] 陈志祥、马士华、陈荣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00(3).

[3] 柴跃廷、杨家本:敏捷供需链中供需协作模式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3).

[4] 齐二石、霍艳芳、陈美飞、王宇:CIMS环境下的ERP管理模式――概念、理论及实施研究[J].工业工程,2002(1).

上一篇: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范文 下一篇:供应链金融业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