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15:08:01

工艺考试总结

工艺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艺术高考 美术应试教学 误区

艺术高考是一个指挥棒、风向标,但随着部分艺考命题的模式化,艺术教学的功利化,学校家庭的盲目化之风愈演愈烈,艺术高考已无法真正衡量考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子女所谓的“前途”和“饭碗”,让“文化课差生”变为“美术特长生”。由于社会上追求学历的风气,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变成了学历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就不了业。

艺术院校大力扩招后,文化底子薄的学生原本是进不了大学校门的,但由于改投美术后就园了大学梦,社会效应顿时显现出来,因此出现了艺考大省,许许多多的画室和艺术培训中心应运而生,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宣传单上有“百日让你进名校”“三十天让你进美院”的广告语,有包过关、包录取的承诺和协议,声明自己有“秘诀”有“路子”的人比比皆是。某些培训班确实有一套过人的本领,他们找到破解艺考命题的秘诀,跳过美术基础技能训练,发明了艺考速成班,走不寻常路,因此有画苹果五笔之说,三笔画就一只橘子,六笔搞定一只玻璃杯,把画法公式化、傻瓜化,艺术感受和情感被活生生地剥夺了,只要临摹和默写好几个考试常见的题材和角度,再多报考一些院校,此法屡试不爽。如此这般,真可为不择手段,把美术基础教学拖入了应试教学的误区。

如何改变美术应试教学现状,有识之士早就呼吁要重视和关注艺考改革,艺考不仅要考出公正,考出技能,更要考出艺术素养。为此不仅艺考需要改革,广大艺术教学工作者也需要共同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

我在艺术教学实践中为避免走入应试教学的误区,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遵循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根据美术新课程的理念,以应试和素养两手抓为出发点,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尝试,探索了一条适合自己艺术教学要求的路子,在教学理念上做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转变学习观念

美术高考前的基础教学,也叫艺术特殊教学,它不同于一般义务制学校的美术普通教学,前者以应试升学为目标,后者以普及性美育素质教育为主,教学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考前美术基础教学对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要求更高更严。考前美术基础应试教学走入误区的大多是重“技”轻“艺”,甚至有的教师教学观念信奉专制武断,以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学生的兴奋被遏止,学习的冲动和发现被压抑,长此以往学生被动学习,丧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曾有一位教授在大学课堂上做过一个测验,教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点,随后提问:这是什么?然而,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出来。同样的问题,在低龄小学生课堂上,却出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场面,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要回答问题,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也有的说是句号,还有的说就是一个粉笔点……从这个案例来看,反映了传统教育已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我们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见,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都应给予支持,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质疑精神,这是极其宝贵的品质。如果没有达尔文对“上帝创造一切”的质疑,就没有《物种起源》的诞生,没有袁隆平对传统育种理论――水稻无杂交优势的质疑,就不可能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因此要引导学生不迷信“定论”和所谓的“权威”,要打破思维定势,让思想相互撞击,这样方能迸发出新思想、新概念、新设计的火光。例如:在讲到人体正常高度比例是七个半头高时,就有一个同学质疑法国著名绘画大师莫迪尼阿尼的名画中的人物比例,尤其是对人物脖子长度比例感到疑惑和不解,还有的同学对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作品中夸张变形人物形象不理解。认为这些作品小学生也能画出来,这时如果老师只按书本上的内容作简单的解释,学生的求知欲望通常就得不到满足。教师除了要说明画家画中经过夸张变形了的艺术形象,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有意识地运用艺术形式和手段,而对初学者来说,造型不准确,是因为还没有掌握艺术表现的客观规律,初学者的造型不准与画家有意识地夸张变形有本质的区别,为此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艺术造型规律,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让学生理解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素描和色彩等传统技法,其表现形式技法风格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和推荐一些相关书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不仅将学生视作教育对象,更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传统美术教学通常是教师先讲解操作步骤,再示范,然后是学生按部就班机械照搬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虽说没有大的问题,但长此以往,就会暴露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不够。学习上对老师过分依赖,思维形成惰性。因此我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习为主,改变学生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上,我尝试让学生以先学后教的形式,例如:在上素描人物头像写生课时,教师先不讲解,而是让学生分组按规定时间自由发挥完成一张人物素描写生,然后由学生谈自己的作画感受,再由同学之间互评,由于这一节课是石膏头像写生向真人头像过渡的第一张,因此作业中出现很多问题,如人的皮肤毛发表现,还有人的肌肉和骨骼组织质感的表现,有同学把真人画得像石膏头像一样,由于真人模特儿不会像石膏头像一样长期不动,因此同学们对明暗和造型感觉难以把握。学生通过自查和互查找出问题,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解示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悟是最深的。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习具有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转变

对于艺考前美术基础训练的教材选择上,各个艺术特殊学校及培训中心都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各自为战,各取所需。有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自编校本教材,有人提出能否材,但也有人说艺术是多元化的,不可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用一本教材去要求不一样的学生。我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艺术教学的工作者,同样也面临着教材选择上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较大,教师施教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不同学习阶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转变,比如针对学生在人物头像写生时,对头部结构和形体塑造理解不够,宜兴是陶的古都,紫砂雕塑是除紫砂茶壶宜兴外的又一奇葩,紫砂工艺大师徐秀棠的雕塑作品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除了分析和欣赏大师的优秀作品外,还要自己动手用紫砂泥塑造人物形象,以雕塑手法理解素描写生在平面上塑造三维人物形象。

4.教师与学生可适时进行角色转变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进行师生角色转变。比如:在静物写生课上,原来教师来摆放静物的工作,可有意让学生分组摆放静物,再根据学生自身已学过的构图知识进行互评,接着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指出不足之处,使学生意见得到最终统一,并提出修改办法,如摆放静物要避免过于重叠,兼顾到各个角度构图的完整性,根据静物大小、高低不同的造型,可摆出稳定的三角形构图,或富有变化的S形构图,等等,要体现出构图中的静物张弛有度,既简洁又富有变化,既丰富又和谐统一。但作画时某些角度总有缺憾,可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构图完整需要作适当调整。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了复杂的构图基础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而产生的最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此外,还可让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担当临时小老师,帮助一些后进生,真正做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增强集体意识。

5.尊重个性发展,转变评价模式

以往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通常以“画得像不像”“绘画技法好不好”为评价标准,或一味地以宽松的鼓励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本质规律,因为这些并非评价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维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品,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座谈等形式。例如: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学习进步的快慢不一,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后进生,我在鼓励的同时以励志人物举例:如美国著名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绘画成长经历。教师要强调对于机械僵化了的写生,即使造型很准,但未必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准则,关键在于感受,直观感受带来直觉中的错觉,往往是艺术中最生动感人的东西,如儿童画有时表现的形象是最生动感人的,重视学生的感受,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出来,不可扼杀学生这种宝贵的带有创造性的表现欲望。

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当取得进步时,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下,便有了自信心。有些学生在取得成绩时,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但也有少数同学取得一些成绩时,会把持不住,自我感觉良好,飘飘然,时常会骄傲自满甚至持有狂妄的心态,这时教师应及时泼泼冷水,使他冷静下来,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要让他明白学无止境,知识需要不断更新,骄傲自满是学习的最大敌人,具体做法是让他走出去,参观高水准画室的学生作品,让他作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这是由于学校封闭,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因孤陋寡闻有时会犯夜郎自大的毛病,当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后,这些学生往往会更努力更勤奋,不易服输,这往往对成绩的提高具有正面的作用。

工艺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建企业 劳动竞赛 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2

当前,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步幅加大,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电网建设全面提速,如何适应改革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积极探索新时期电建企业企业劳动竞赛的新办法,不断创新劳动竞赛管理模式,建立劳动竞赛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劳动竞赛对提升工作水平和提高职工素质的拉动作用,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实践。

一、劳动竞赛在电建企业基层的实践方法

黄冈供电公司输变电工程部主要承担220KV及以下输变电工程建设施工任务。“十二五”期间承建电网工程建设项目81个 ,累计完成经营收入13亿多元、实现利润6000多万元;截止2016年12月31日,长周期安全生产记录达到7179天。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抓手,突出“我要安全、幸福平安”主题,大力开展“安全班组行”、“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劳动竞赛”系列活动,先后荣获黄冈供电公司基建标准化管理劳动竞赛标杆奖、湖北省工人先锋号、黄冈市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安康杯”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劳动竞赛在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该单位劳动竞赛主要实践方法:

(一)加强科学管理,周密安排细化部署

一是成立了劳动竞赛领导小组,召开专项会议进行劳动竞赛活动动员部署。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明确安全责任、措施和目标。三是紧密围绕“安全质量年“主题,强化安全质量管理、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全力抓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四是为确保活动组织有力、稳健推进,由工会牵头组织,专业部门全面落实安全质量管理考核工作,保证活动有序开展。

(二)强化过程管控,确保施工安全文明

一是施工前施工项目部依据标准化管理手册编制了各类策划性文件,细化工程目标,明确部门责任,落实各类措施。制定项目、安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共49项。二是施工中全面梳理工程各阶段主要风险点,开展危险点分析和危险源辨识,建立三级及以上安全风险清册,制定30份专项施工方案和预控措施。

三是结合“基建安全质量管理年”活动要求,开展“百日安全生产”“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等专项活动。四是加强安全检查督导,定期安全检查和不定期安全稽查,进行严格隐患排查治理。将常态管理与动态治理相结合,开展各类安全检查,查找安全隐患,及时督导整改,使得工程安全可控、能控、在控。

五是工程全过程中实施规范化、区域化、模块化管理,四牌二图”齐全,现场布置企业文化宣传栏,设置休息驿站和仪容仪表厅,使得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常态化。

(三)推行样板引路,提升工程质量工艺水平

一是明确质量目标,确立实现工程达标投产和争创国网公司优质工程。二是推行样板引路,加大质量工艺考核力度,明确了质量管理工作流程、质量工艺考核标准。三是制作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图板,规范技术交底,落实防治措施,质量通病得到有效治理。四是制定施工强条执行计划,及时如实做好强条执行记录,全面推行标准工艺应用,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四)培育创新意识,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应用

一是改进施工安全围栏,在区域划分、临边围护中改变传统固定架设,创新采用钢管插入组装式安全围栏,使得围栏拆装方便,节约施工时间。二是在设备基础防护采用可调节尺寸、重复利用的专用成品保护框,防止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损伤。三是质量工艺要求和危险点分析展板采用旋转式,可根据实际工序进进行调节,方便实用。四是采用升级版电子门禁系统和遥视监控系统,保证施工人员同进同出,杜绝闲杂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创造了工程施工安全文明氛围。

二、劳动竞赛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回顾公司“十二五”的劳动竞赛工作,虽然我们搭建了构架,健全了机制,营造了氛围,提升了队伍素质,完成了阶段任务,但检查评点回味,也存在着一些局限、片面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劳动竞赛影响力深度不够。输变电工程点多、线长、面广,施工项目分散,难以开展同一工种的全员技术比武,技术比武往往只能在一、两个项目或就近项目展开,对整个技术工人队伍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有限。 二是思想观念意识陈旧。认为劳动竞赛的开展占用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影响日常业务工作开展;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搞劳动竞赛不合时宜。三是形式上缺乏创新。劳动竞赛是一个传统项目,在做法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思路,因此往往在形式上缺乏亮点和新意,难以激发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热情,从而直接影响竞赛的组织开展及最终的效果。

四是评估总结流于形式。劳动竞赛完成后虽然有总结,没有认真总结、巩固、提高并推广竞赛活动的成果和经验,没有实现学比赶超争先进、凝心聚力促发展的目的,使竞赛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五是劳动竞赛创新乏力。部分劳动竞赛还是停留在“发一发通知、搞一搞比赛、评一评奖项”的层面,创新型的较少,常规工程项目劳动竞赛,主要目标锁定在确保完成建设任务上,引导职工创新创造成为了软目标和顺带任务,缺少应有的理念支撑和内涵底蕴。

三、当前新时期劳动竞赛的思考

(一)将劳动竞赛和民主管理相结合

一是劳动竞赛的方案必须由职工民主决策,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基础上形成决议,使其在目标、奖惩、考核等方面更加符合竞赛实际和职工利益。二是切实规范考核方式,严格执行考核程序。要遵循明确的、严格的考核规则,并将奖励的项目、成绩、集体、个人等相关资料予以公示,置于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广泛听取意见,使竞赛成绩排序做到透明、公正。三是严格实施奖惩措施,提升竞赛热情。坚持做到该奖必奖,该罚必罚,端正导向,增强竞赛的严肃性。在范围上,要改变过去看面子、v平衡、轮流坐庄的做法;在结果上,要改变过去劳动竞赛只奖不罚的模式,实现有奖有罚的竞赛办法,对于完不成目标、弄虚作假或应付不作为的部门、个人适当处罚。只有奖罚分明,劳动竞赛才会热情高、出成效,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二)将劳动竞赛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劳动竞赛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之一,既是企业文化生动、直接的表现形式,又对企业文化起到深化、拓展和推动作用。一是劳动竞赛对企业文化有引导作用。劳动竞赛的开展,能够激发并形成敬业奉献、自强不息、创先争优等团队精神,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劳动竞赛对企业文化有激励作用。企业文化中的经营管理理念,决定了劳动竞赛的组织原则、整体目标、评价方式以及改进措施。在劳动竞赛的评价机制中引入文化管理的各种理念和措施,把企业的价值观念通过劳动竞赛这种方式得以传递和深化,使之成为业务发展的动力引擎和内部管理的有形抓手,真正起到凝心聚力、激发斗志、引领前进的精神旗帜作用。

(三)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搭建竞赛培训平台

工艺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1.PBL的产生

关于PBL的起源暂无权威定论,但从西方国家能找到一些雏形与根源。其最早的历史脉络可以上溯至16世纪,以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为代表的从业者认为他们和传统的工匠不同,他们的工作是有“艺术性”的,需要将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相结合,并经过长期训练才能习得技能,而不仅仅是通过口耳相传或师徒间传授技能。所有有志于进入这一行业的学徒都要接受设计的挑战,其创作的作品被称为“project”,即今天PBL的原型。这种项目思维在西方的美术高校招生考试中体现得非常集中:在英美等国家的“美术高考”中,“答卷”主要以项目主题的作品实物、作品集等形式呈现,与中国绘画考卷形式形成明显差异。还有一些学者认为:“PBL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以卢梭、佩西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者。他们指出:传统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发展、教育和生活的影响和关联。1918年,美国学者克伯屈在吸收了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之后,首先应用了项目学习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行动程度密切相关,这为PBL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近半个世纪以来,PBL作为重要的教学理论得到广泛重视,成为一种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并不断获得深化和发展。与克伯屈相比,当前国际主流的PBL更强调对设计思路和核心概念的理解,在项目中理解概念,形成专家思维,可以引发关键能力的跨情境迁移。

2.PBL的概念

美国PBL研究学者苏西博斯和约翰拉尔默将PBL定义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选择、计划、提出项目构思,通过展示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强化学习效果[2]。真正的PBL要满足五大标准,即今天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的八大“黄金准则”。学界目前对PBL仍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对PBL主要有以下几个称谓:“项目化学习”“项目式学习”“项目式教学”“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理论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并对其有所发展。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念一直被认为是项目式学习的理论起源,他提出的“以经验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体现了他重视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坚决反对教师的权威性。而戴维库伯在汲取杜威的经验主义和皮亚杰的发现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完整的“体验式学习圈”是体验学习模型的代表。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PBL中都得到了体现。

二、国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PBL相关文献分析

1.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作为主要研究数据来源进行文献分析

笔者以主题检索的方式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由于目前PBL的中文译名并未统一,故分别以“项目式/化学习”“项目式/化教学”“PBL+美术”作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搜索。通过精确匹配检索获得的三种搜索结果大致相当,其中“项目式学习+美术”的结果最多,为103篇,这符合目前大部分研究者的语言使用习惯。笔者以“项目(空格)学习+美术”为关键词兼容以上几种表述差异,搜索到202篇文章,涵盖了目标文献的收录。经过仔细甄别搜索结果,笔者筛选出真正关联的文献79篇,相关数据分析如下。(1)PBL文献研究趋势分析2013年以前相关文献年发表量在2篇以下,2013至2019年在10篇以下,2018年后呈陡坡式上涨。笔者认为,增长原因或与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3](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有关。在《意见》颁布后,从国家到地方各层面都开始加强对PBL的实践。笔者以“语、数、英等其他学科+PBL”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其他学科的搜索结果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说明《意见》的颁布对PBL研究的兴起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2)文献研究主题和分布相关文献研究主题主要为“项目式教学”“教学应用”“教学设计”,以及结合具体专业如“工艺美术”“陶艺”等开展的实践案例研究。(3)文献的引用和转载量指标下载量排名前十五的相关文献时间段分布在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数据与文献发表趋势相吻合。截至2022年6月1日,下载数量超过500次的为11篇,其中7篇为硕士学位论文。仅有上海师范大学沈朱佳的硕士学位论文《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画说校园”与“疫情防护服”项目为例》下载量超过2000次。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师范高校的学术敏感度。在引用频率上,暂无文章被引用数量超过50次。基础教育阶段的文章引用次数大都在10次以下。文献引用数与下载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研究的质量层次和质量。(4)文献资源类型、研究人员结构和地域分布在文献资源类型上,相关文献以总结性论文、案例式论文为主要形式,暂无综述、调查报告等其他类型文献。在文献来源上,以《美术教育研究》期刊收录最多,共有8篇文献,占比10.12%;在研究机构上,以上海师范大学最多,共发文5篇,占比5.55%。从研究人员结构看,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引用和下载量最多的是硕士学位论文。发文作者地域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中小学、师范大学,但并未形成显著的成果聚集地域特征。(5)在科研课题项目方面美术PBL获基金项目共7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5项,上海市1项。其中上海市顾超发表课题成果2项,其余发表成果数量均为1项,无论是基金数量、成果质量还是影响力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该注意的是,由于2019年国内开始美术PBL的相关研究,PBL的实际课题基金立项远不止7项,如,广东省就有其他立项。考虑到立项程序的滞后性,因此2021到2022年新立项的课题仍未在中国知网中体现。总体而言,美术PBL研究的数量与质量仍处于比较初始的水平。(6)研究学段分布相关研究学段以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为主,小学段文献为24篇,占30.39%;初中段12篇,占比15.18%;高中段6篇,占比7.59%;其余为中职、跨学段文献。高中学段PBL文献中,3篇为美术鉴赏主题研究;万方数据的9篇文献中有5篇与鉴赏模块相关,其余为核心素养、创意思维、教法等主题的研究。可见,高中美术教育群体数量不在少数,但相关PBL研究数量较少。

2.其他数据库搜索结果概况分析

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库中以同样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仅得到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顾超的论文1篇,可见国内还比较缺乏高质量的高中美术PBL文献。在万方数据库中以同样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到589项数据,其中学术论文562篇,收录篇数为中国知网的2.5倍。从文献发表数量趋势看,相关主题发文峰值出现在2019年,共97篇,占比17.17%。虽然万方数据库关于高中美术PBL相关文献的收录数与中国知网不同,但是整体趋势相似。在文献来源上,同样是以《美术教育研究》为最,收录共85篇,占比15.04%,其余均在7篇以下。在发文机构上,以中国美术学院的16篇最多,占2.86%;上海师范大学9篇,排在第5位,可见上海师范大学文献质量更优。另外,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虽然在资源类型、学科结构、研究人员、学段分布上与中国知网的数量不同,但是在比例和发表数量趋势上与其类似。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章更多,但是下载大多在100次以内,引用率也要远低于中国知网。

3.数据分析小结

分析以上数据,可得出国内高中美术PBL整体研究现状:美术PBL的整体研究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集群和较显著的地域特征,仍没有突出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美术学科对教研的重视程度、科研力量不如文化学科。部分美术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与技法训练,教科研意识比较单薄,相关教研有一定的滞后性。PBL在文化课中尚未取得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在美术学科中的实践不足亦是情理之中。其次,未形成实施美术PBL的大环境。如果学校与教师层级难以达成统一形式的美术PBL实施环境,“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与“以学为中心的PBL”就难以进行有效转化,容易产生教学观、学习观的矛盾,使PBL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PBL作为一种高投入的项目,缺乏师生的全身心投入、课时等基础保障,难免流于形式,成果也无从谈起。再次,高中美术学科开展PBL的指导不足,未形成规范。目前,在国内能购买到的PBL相关书籍多为外国译著,如苏西博斯、约翰拉尔默的《项目式教学》、阿卡西娅M.沃伦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等。而夏雪梅主编的《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丛书》可以说是目前推广最普遍的指导读本,但其中《重新定义学习:项目化学习15例》并没有关于高中美术类PBL的案例。第一部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第二部分“多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章节中虽融合了美术学科素养,但是篇幅较短,影响并不大。张丰等主编的《项目化学习慕课研修手册》中,《交通工具狂想曲——基于有效合作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在拼图任务与汽车外观设计中融合了美术跨学科素养[4],但是案例仍不是集中讨论高中美术PBL。目前美术PBL指导多从其他学科的成熟项目中借鉴学习,缺乏一定的深度与有效性。学会灵活从其他学科和学段中汲取经验,将成为高中美术教师开展PBL应具备的重要教研能力。最后,PBL实施的激励机制并未形成,部分教师缺乏从原有模式转化到PBL的动力,往往停留在观赏他人课堂的层面,缺乏自我实施的动力。

三、高中美术PBL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一线教师已经意识到PBL研究的重要价值,PBL是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绝佳教学载体。目前国内高中美术PBL的研究大多处于对其他学科单节课或单元课的模仿阶段,未从大概念视角、结合育人目标等更大的框架进行实践研究。在小学、初中阶段,美术PBL研究方向多为“+劳动教育”“+非遗”“+传统文化”“+双减”“+作业设计”等。对于高中而言,在模块课和艺考教学主题的学情下,高中美术PBL将围绕此凸显以下发展的趋势。第一,PBL或将成为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佳助力之一。虽然早期PBL应用并非从美术学科开始,但其他学科PBL教学对高中美术教学来说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如,在艺考培训中通过实施PBL,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推进,提升学生解决绘画问题的能力,融合学科单元知识,达到深度学习迁移的目的。PBL将成为美术课堂改革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第二,跨学段、跨学科的高中美术PBL将成为热点之一。尹少淳在解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时强调:“新课标为什么从‘美术课标’改为‘艺术’,这是新时代学科融合、世界交流的需要,是从‘知识学习’到‘素养习得’的转化。”在知识量急剧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工具使知识的获取空前便捷,同时对人才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单一的知识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如,在涉及中国古典绘画的鉴赏中,已经越来越强调融合文史甚至戏剧音乐知识进行赏析,这是时展使然。第三,高中学段PBL意识觉醒,将形成高中特有的形式和特点。高中美术教学与小学、初中、高校等有明显差异,难以生搬硬套其他学段的教学模式。高中生在项目实施中主动搜索、处理材料、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更强,随着项目落地和研究的深入,高中美术PBL研究将凸显鲜明的学段特点。第四,鉴赏主题的PBL案例实践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研究的主旋律,其他主题的高中美术PBL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美术模块课虽多,但推行多年以来,由于硬件、师资、课时等的限制,一直由鉴赏模块承担着重担。从发表数据可知,高中PBL关于鉴赏的研究就占半壁江山。目前的高中美术教研活动也是以此为主。另外,“学科素养”“艺考”“传统文化(非遗)”“作业设计”等主题的美术PBL研究与应用也会得到关注。据笔者观察,2021—2022年间,广州市、深圳市就举办过多次以PBL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如2022年3月18日,深圳市初中美术省级教研基地举办的深圳市2022年中小学美术改革线上交流研讨活动,其中“CEAP”项目式学习美术作业改革案例虽是初中课例,但吸引了很多高中的教师观摩,相信很快会引出一批高中美术PBL相关项目。第五,促进美术PBL实施的措施将更多元化和常态化。首先是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教师提升自身教研水平的内驱力,是促进高中美术PBL实施的第一动力。其次是教学改革的实施,是促进高中美术PBL实施主要的外部因素。再次,近年来相关部门对美术PBL实施的激励措施将不断加强,如,大力开展关于PBL的主题教研、培训活动,在各级规划课题中增加PBL专项或将PBL作为选题指南的重要部分,广泛的教育研究将促进PBL的推进。最后,随着其他学科PBL研究结出硕果,其成功经验的推广将不断辐射到美术学科,进一步推动高中美术PBL的实践。当下是美术教育蓬勃发展的年代,在学科融合与核心素养的语境下,PBL对当下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广大教育者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走出舒适区,借PBL开拓美育新思路,在教学中直面学生遇到的真实问题,通过PBL的方式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美术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唐婧.项目式学习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设计应用——以《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为例[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9:2.

[2](美)苏西博斯,(美)约翰拉尔默.项目式教学[M].周华杰,陆颖,唐玥,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6-23)[2023-02-01].

[4]张丰,管光海.项目化学习慕课研修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工艺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随着美术教育被纳入总体教育改革体系,我国中小学美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自1996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颁布起,美术课程正式进入了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使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得到相对完善。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新课程在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内容,拓展其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教师。尤其,普通高中美术教学中一些旧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2新课程体系下美术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2.1应试教育大潮与素质教育实施之间的分歧

第一,“应试为大”的观念在小城市仍然具有统治性的影响力,从学校到家庭,从校领导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几乎全是功利主义教育的推动者和信奉者,美术教育仍然摆脱不了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的尴尬地位。始终是高中课程中的鸡肋,学生心目中万年不变的副科,成绩好的学生纵然想学却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去完成,而成绩差的学生连主课都学不好,对美术更是不抱兴趣。第二,部分学校开始狠抓美术教学,旨在培养数量相对较少的艺考生,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走的却还是应试教学的路子。基于艺术类高考近年来依旧火热的现状,这种情况在各大中学开始普遍化。因为本质并未发生改变,故而所实施的美术教育只是单调的纯技能性的训练,实践教学完全压倒了认知教育。尽管有时也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但到底还是忽略了美术教育本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能发挥中学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这种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仅具备基础的绘画技巧,而没有健全的审美意识。这就好比一个人学会了电灯,却不知灯火的功能意义。我们所追求的美育理想,如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中所说的:“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很遗憾直到现在,不仅未能实现,还任重道远。

2.2新课程实施所需课程资源的匮乏

在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价值的体系下如果没有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做保障,恐怕也是很难达成的。课程资源在硬件上主要包括可供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所需的美术教学设施和设备,如专用的美术教室及设施、美术活动必备的材料和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可供学生使用的电脑等。硬件课程资源还可以被分为校内、校外两种。校内的课程资源主要有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备课所需的资料资源,如美术理论书籍、美术作品集、美术杂志、美术音像资料等;校外的课程资源主要有可供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或私人博物馆等,当地的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如建筑、园林、公共雕塑、自然景观等。软件则指的是具备相应的教学资格,专业才能突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美术师资。现在在小城市的很多中学特别是乡镇中学,没有相应的美术教室、多媒体教室和美术器材,没有可供学生浏览的图书资料室,甚至连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老师临时兼任,使得学生对美术课提不起兴趣;而城市本身也并没有建立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必需的公共文化机构,导致城市文化气息淡薄,市民文化艺术素养总体水平较低,学生们在校外环境中很难得到熏陶,这也不利于中学生美术素质教育的开展。

2.3课程设置与美术教师专业水平的局限性矛盾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许多门类,新课程体系下中学的美术教学包括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系列内容的设置,无疑要求美术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且随着时展速度日益加快,美术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我们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努力提高自身。但是在现实情况下,中学一些美术教师思想上松懈,在教学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空洞。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根据实际情况,动不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虽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整堂课下来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多媒体依赖症。授课形式被单一化,仅依靠视觉传授,忽视了抽象理论的讲解和手动示范,让美术课堂的传统流失殆尽。三是统一机械化。美术课是强调个性的学科,一些教师喜欢“标准答案”,整堂课都是一言堂,从而否认学生的思考结果和创作成果,致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四是定位不清。一些教师认为美术教学教无定法,可以随心所欲,因此上课时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等这些原因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倦怠的情绪,严重影响了美术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提高中学美术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3.1让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美术教育可以振奋人心,激励人的崇高情感,发挥创作想象,使人得以辨别社会的美丑现象,培养道德情操并提升人的境界。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教育改革并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优化这个考试,使考试科学化、合理化;不是要取消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评价制度,它不仅仅是考试分数,还应该包括道德、责任感、人文精神等方面。美术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美的熏陶、创造性思维、丰富的审美感受、高雅的生活情趣;素质教育则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展现的舞台。我们的美术教育需要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等多方面来进行教学,使其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3.2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反思,注重与时俱进,鼓励并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做到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新形势下美术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素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下有几点意见:首先以实际行动体现新时期美术教师师德风貌,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要做到热爱学生,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多鼓励多引导,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利用美术教研会的机会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观摩,总结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并提出问题,指出不足,互相交流观摩经验,为自己的美术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老师了解不同年级段的教学情况,使美术的整体教学更有连贯性和针对性,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紧凑、更有实效。最后还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激励同行之间不断学习、相互促进。进一步深化教研力度,在研讨过程中,以教学中一些现实的问题,相互交流学习,使每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3.3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中美术课的有效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在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情感的激发。如何在枯燥的美术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其一,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填灌”,改以“启发”为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进行讨论,而且,不要在当堂就给出答案,而告诉学生,答案会留到下一次课揭晓,他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课余时间来思考和寻找解答。这样会使课程变得更有意义。第二,“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是捕鱼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远比答案更有价值,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第三,教师应在课堂上注入更多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和元素,这样能加强学生对美术课的亲切感,并多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表述方式,这样,学生会对美术课备感新意,自然会喜欢起置身于美术课堂的感觉。而且注意书本内容能否实现对他们实际生活的改变,如对色彩的理解和认识能帮助他们今后改善对自己的房间布置、着装打扮,让学生真正从心底爱上美术,爱上美的生活。第四,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尽量简化教学环节,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优化教学设计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的“诱导”其实就是强调对教学思路的把握,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积极拓展学生思维,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使学生主动又快乐地学习。另外,在美术教学中,还应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衔接,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最后,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做到并做好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更直观,更深刻,也更有自己尝试的愿望。在班级中如果发现在美术上有着特殊禀赋的学生,应该积极培养,开发其潜力,鼓励并帮助其将自己的天赋全面展现出来。

新课程体系下小城市中学美术教学作为教研教改中的一枝新绿,只有经过不断修剪、培植和浇灌,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紧随并跟上在素质教育改革道路上已经走在前面的城市地区。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工艺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1.教学过程无法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美术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不能有效联系在一起,使得教师和学生皆饱受困扰,非但没有使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参与艺术的愉,反而使一些学生对艺术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美术学习变得迷茫无措,教师的育人任务也变得进退两难。

2.教学形式流于表面

主要表现有:教学目的过于功利,教学方式单一,学科本位现象严重等。一些教师为教学而教学,脱离了学生生活,美术教学变成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种僵化死板的教学中消磨殆尽。

3.缺乏有效教学策略

对于很多的中学美术教师而言,因为自身专业能力地不足,往往在涉及具体的美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虽然接受了美术教育,但却并未真正吸收到美术教学的精华。

二、造成中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欠缺的原因

1.美术学科常被边缘化

学生对美术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目的,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的鉴赏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实际情况是,美术课程不作为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常以副科的形式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被学校、家长、学生,甚至美术教师本身所忽略,导致美术的最终教育目标无法实现,美育在各门学科间无法相互渗透,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美学素养了。

2.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很多本身不喜欢美术的学生为了能考上好的大学,无奈之下拿起画笔,试图通过短时间的技能突击培训走上艺考之路,他们追求用单纯的技法训练来应付考试,导致基础美术教育也走入了“应试教育”的阴影。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导致美术教育渐渐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无法让审美教育真正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教学手段严重滞后于现实生活

现在是移动互联信息时代,技术创新飞速发展,艺术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学理念日新月异,教学形式推陈出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偏重于年代久远的美术经典内容,滞后于现实生活,不少教师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忽视社会文化资源的作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视而不见,课程灵活性欠缺,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聊胜于无,无法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感悟。

三、中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索

“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和技能的同时,开展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教师应以美术新课标提倡的美术教育面向生活化的理论作为依据,着眼于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教学内容,运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形式,以此探究优化美术教学的策略。

1.以激发兴趣为前提

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巧妙选用素材,力求将教学活动放在现实生活的大背景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以美术的方式教育”。提供一个与学生生活相似的背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可增设美术教学中实际生活内容的比例,运用范例、名作、图像、多媒体诸多手段和素材模拟出生活化的环境,组织学生描述生活,诱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提升学习的诉求,把实际生活导入美术学习。在教学设计上,挖掘教材的潜力,选取与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息息相关的题材,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给每位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例如赏析学生手里的教材封面———涉及美术中的装帧艺术;身上穿的校服———涉及美术中的服装设计;漂亮的学习用具———涉及产品设计等等。其次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味生活,在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实践环节中顺理成章的进行升华,得到对生活的全方位的新体验。譬如在设计课教学中,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回形针、拉链、玻璃杯和晾衣夹等小物品为道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和发现问题,从玻璃杯的功能联想示意到尝试选择其他生活小物品进行功能联想……这样的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2.以实践体验、协作、探究等方式为辅助

体验美术感受的最佳方式来自于实践。课堂教学活动中,遵照生活化的原则,强调生活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和创作源泉,引领学生以自身生活为对象,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保持创意的心态,尝试分组合作探索实践,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习体验。在高二年段的“工艺设计模块”教学活动中,《小东西大学问》是以产品设计的功能性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我依据高中生特点,以贴近生活的“小东西”为切入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本案例以“小东西”为选题,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选用生活中熟悉的材质进行设计,探索实践。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学生自主分组,从设计意图、实验材料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体现充分自由,通过协作创新,既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又开发集体的智慧和潜能。实践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灵活性和探究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增强。

3.以平等、轻松、和谐的互动教学为平台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学业的进展同教师教学创设和操作方法息息相关。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社会和价值导向的理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成长,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学生着想。例如,在高一年段的“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活动中,由于教材中大多为中外名家作品,画面内容形式缺乏新鲜感,图例不够丰富,教学资源单调枯燥,无法进行有效的赏析。我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鉴赏作品题材形式和作者一知半解,赏析作品时,学生普遍感到索然无味,更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即使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也未必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我尝试让学生分组自由组合,自行选择切合自己生活实际的不同鉴赏内容,综合运用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四种鉴赏原则,分工协作搜寻资料制作PPT演示文稿,上讲台进行展示评述,再由全班同学给予合理评价,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这种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堂学习氛围异常轻松、活泼、和谐。在公平交互的课程平台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让学习更贴近学生的需求,也有效地促进师生的交流整合,教学相长,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

4.以评价美化生活为升华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味生活,在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顺理成章的进行升华,评价环节必不可少。经过一个周期的课堂体验活动,学生在成功完成作品后,已经具备了对生活的新感受,只须进行学习交流评价,就能迅速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本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拓展,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使学生回归生活,领会生活,得以提高生活品质和品位。教学评价环节,从教师的角度关注作业的好坏,升华为侧重从学生的生活角度进行探究、创新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探讨式的评价方式,是一种经验的循环总结,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自身发展。本课题的生活化教学处理真正体现了多元化、科学化的教学策略。

四、结束语

美术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缩影,美术课常常直接或间接再现美术知识和人类生活的联系,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应只来自于学科教材,还必须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源泉。教学过程须成为连通学生实际生活和美术学习的桥梁,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美术学习领域,提高其美化环境的意识,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挖掘其非凡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总之,在推进中学美术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保证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使美术课堂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工艺考试总结范文第6篇

30多年转眼即逝,时过境迁。中国艺术界虽然有了可喜的变化和发展,但是浮躁虚妄之风依然存在,什么第一第二的实在令世人讪笑。

我在国外待得久了,感叹自己变得老土。上网新浪微博初入中国的艺术圈,学得一个新名词:“策展”。顾名思义,就是为艺术家策划展览。但这不仅仅是传统的为签约艺术家安排在自己的画廊办个人画展,而是要向外推广,超越画商和普通跟班式经纪人,像是电影制片人那样要做一个宏大的工程,找场地印画册写评论拉人脉,海陆空3D式广告宣传。虽然策展人也是以赚钱为目的,但却是文化艺术的推手,特别是装置艺术盛行,展览布置过程要有策展绅士般的指导,书卷气十足,令艺术家肃然起敬。不像20多年前悉尼一家画廊的希腊老板这样对我说:“You need work, we need money.”(你需要工作,我需要钱),说得我两腿发颤,心里却在骂“他娘的”。

“策展”这个词虽然用得好,但后续行为引出另一个新词:“实验展”,这使我苦思冥想却不得其门而入。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艺术学院的好友,戏剧系的胡雪桦约我去看高行健的话剧《特殊信号》。宣传单上印着“实验剧”的字样,意指剧本和演出是非主流的,有异类创新尝试之感。估计戏剧的“实验”概念被借用到美术界,但是总觉得与实际不符。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曾梵志,周春芽,宋克西等等画家开画展,是不是非主流?如果不是,说明“实验展”的画家有超越他们的探索,但看来又不像。如果首都师大美术系教师张笑蕊,还有民族学院的潘缨,上海美术学院的姜建忠,华东师大的谭根雄,他们的创作若有试图突破主流艺术风格,画展充满创新的探索精神,是不是可配得上“实验展”的称号呢?显然,他们不会同意。因为他们是教授,一定认为自己的风格已经成熟,画展就是探索的成果。“实验展”只能是他们的学生的青涩之作。

网上还看到关于实验展的文章,也有对画展艺术家的评论。说来说去,就是解释画家没有明确的创作观念追求,对艺术风格尚无深入研究并形成自我独一无二探索,仅凭直觉创作。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经过了传统的技术学习,受到新兴艺术的视觉冲击,凭着个人社会经验和心理感受,习惯地运用已有的技术,用自我艺术表现的一腔热情,创作了一批作品。他们在策展人的帮助下,有机会和条件的开个展览,但毕竟底气不足,用“实验展”来试试外界的反应以示谦虚。

“实验展”的意思明确了,是指一些大学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初涉社会,脱离了学院的束缚自由地大胆创作,虽尚未成熟,但可实验性地向公众展示。像我这样在国外生活已久的老土为什么一时不解其意,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画展确实没有冠以“实验”的。深究其原因,这是中国大学的美术专业教学与西方艺术教育模式的区别所致。

我近水楼台,用澳大利亚美术学院来代表西方的艺术教育,与中国的美术学院做个比较。 网络时代无奇不有,美国的奥巴马政府网站接受公众诉求,据然要求美国与澳大利亚合并的呼声排列第二。这说明澳大利亚不仅是最传统的英联邦国家,而且其新大陆文化与美国极其相似,它同时横跨欧美融西方于一炉,教育制度最大程度上汇合了欧美的特点。前文《表现时代的艺术》和《艺术的个人风格和创新技术》中都提到,艺术教育是提高艺术家和大众审美趣味的重要途径,而美术学院则在艺术教育的最前沿。

艺考

中国的艺术教育的招生制度是很特殊的,它在普通高考之前,是艺术院校联合又独立的招生。这种制度来自于把艺术类看成是特殊人才的中国式“特招”。小时候听到某家子女被某艺术团体特招了,大家都会羡慕不已。1979年,我在上海考艺术学院时,先要提着一大卷画去报名,获得准考证后参加考试。主科是人物的素描,速写,水粉或油画静物,都是实物写生。最后是创作小稿。复试为体检和文化课考试,不外乎语文和外语之类。恍惚中三十四年过去,中国的美术类高考的体制没变,考的主课相同,只是写生变成了临摹照片。文化课考试似乎比以前规范,但大同小异,体现了国人经验文化持续不变的特征。

澳大利亚大学的艺术类招生与其他任何专业相同。所有的学生都要经过统一高考,各大学各学科设分数线。分数线的高低,体现了报考的人数多寡,实质上也是展现未来的就业前景。因此,澳大利亚大学的美术学院每年招生,就不如中国各大美术学院那样抢眼了。只要学生报名,高考分数过线就可以录取,根本没有另立考场当场写生临摹之类。各美术学院的分数线不同,好的也只有80分左右,因此成了部分不善读书的学子的避难所。入学的高中毕业生基本分成二类:一类是对美术有强烈爱好,甚至考了高分,可以入医生,律师,会计师等高薪行业,却弃之不顾要为艺术献身的;另一类是家中富有,考生分数不高又想完成大学梦想,对艺术有几分兴趣的,此类人占比率较高。前者勇往直前,有望成为未来的艺术大师;后者只是为社会增加了一些艺术的内行,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和家居生活中添加一些艺术的氛围和色彩。

中国几代人留学西方,最后咂出点味道了。原来在中国考不上硕士研究生的,甚至大学高考不理想的,都可以花钱到西方去镀金。不说西方大学放宽外国留学生的要求,就是本地每年一次的大学高考,都体现了入学容易毕业难的特点。许多学生中途辍学半途而废,转而从事蓝领或服务类行业,都不算是人生的挫折,因为蓝领的收入并不低于白领。澳大利亚的大学教学质量甚佳,全国有五所大学长期名列世界百强。入学容易是给更多学子机会,或者有后来居上者,可能出类拔萃一跃而变成人才都亦未可知。

入学

1.中国的美术学院有了不少的改革。最大的特点是各大学各自为政,各谋发展。中国开放门户,成群结队的教育代表团出访,与国外的美术学院交流。因为教师是从旧教育体制过来的人,美术教育的转型大多是教师自己观念的转变,教学计划由教师们自定,然后报院级领导批准。因此,各学院之间会因为教师的不同观念出现较大的区别。中国将过去独立的美术学院改革为综合大学的美术专科学院或美术系,四年制,完成学业获学士学位。而澳大利亚大学的美术专业只有三年,学成毕业同样获得学士学位,如另加一年,可成为硕士。澳大利亚的硕士学习资格由大学毕业成绩而定,没有特设考试。中国则不同,僧多粥少,要由考研来筛选。澳大利亚的美术专业没有博士,只有艺术史理论和艺术教育设有博士。而中国不管什么专业,都可以来个博士。

中国的美术学院有一些实行工作室制,有一些没有。工作室事实上就是班的意思,以带班教师不同的风格特点来区分工作室的不同,使学生有所选择。各学院还保留了让学生有几幅长期的素描和色彩课堂作业,然后是下乡写生,这与我30多年前的艺术学院学习近似。 美术史的学习始终是不断的。学生对艺术史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可以自选近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安排辅导下,讲解某流派的历史演变和技巧特点。

说实话,中国的美术学院已比我那个年代进步了许多。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艺术学院学习时,因为学用点彩技法表现痛苦,还受到系领导开会批评帮助。我还要感谢老师们的宽容,没有走上林凌的背运。今天的中国,起码现代艺术从上到下都被认可为世界文化的精品,各学院已于教学计划中安排学习。但是有一个特点,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大多数是让学生自选某一流派风格作为蓝本,创作一个具有这个流派特点的作品,这就是与澳大利亚美术学院教育体制的区别。

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有一个过程,对某个流派风格进行模仿创作这个阶段该不该要?回答是肯定的:“要”。但是澳大利亚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的中小学教育已经完成了这个阶段。

中国美术学院贯穿四年的学习像是介于未成年和青春期之间,脑子里没有不可模仿的强烈意识,老师也没有给予模仿者明确的分数惩罚,以致许多后来成名的画家还会偶尔模仿别人。

国家千年师徒相传的习俗,程式化技术学习的思维定势,使从古至今在体制和意识上无有效杜绝模仿,以致国际上知识产权的争端常牵涉于中国。几年前去了一次深圳的大芬村,惊讶山寨版陈逸飞比比皆是,还发现我的抽象作品的蹩脚仿制。中国的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养成独立创作的习惯,毕业后自然要自行探索,创作自我形成的风格表达独立思维和感受。“实验展”就是他们步入青春期,变为成年人的“割礼”,但有时还要流露模仿的孩童稚气。网上看到一位毕业已久的艺术家画展,以黑白肖像为特色获得好评。但英国人物画派典型人物胖裸女混于其中,大煞风景。因为西方胖女人是西人的生活常见,以挖掘视觉现实的新美感自然天成。中国画家乐于此道若非涉嫌模仿,意欲何为?

2.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美术学院,一年级学生的主课是元素创作。选修课分二部分。一部分以工艺美术为主,在手饰,陶瓷,玻璃等的设计和制作中让学生体验实用美术的行业。美术学院高考分数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就业,有了初步的入门学习是给学生再一次思考就业的未来前景。第二部分选修课与中国类似,绘画雕刻版画摄影等等。

绘画的部分也是静物人物的素描色彩写生,但与中国不同的是短期作业,时间最长的不超过四小时。素描,水彩,丙烯和油画的各种技巧是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和认识的。经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大学确实是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地方。澳大利亚的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乐器演奏,美术,舞蹈和各种球类运动等等成风。这种风气带动了美术学院学生因热爱绘画而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的练习,就顺理成章了,也是他们自己的事业选择。

主课元素创作在一年级是艺术学业的开场,要求有两幅,可以是系列或连续,也可以是分开独立的。题目是《回忆》,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学习,娱乐等等中挖掘创作内容。可以是读过的一本书,唱过的歌和看过的电影,也可以是一个梦或家族亲友告知的故事。用绘画,摄影,雕塑等不同手段创作。这个创作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是以自我挖掘为出发点,避免抄袭任何作品。它听来简单,如果就画一个写实的故事,老师会认为这类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到处可见而予以否定。它的难点是,学生的作品起码要有造一个构思,有那么一点独一无二的创意闪光,老师方能认可。

二年级的元素创作有六个,另加一些技巧的选修课。上半年有四个创作。前两个题目是《表现的对象与主题重合》,这两个作品也是独立或可相连的创作。这听起来有些古怪,也觉得多此一举。任何所画的对象都是主题,那么画写实人物或静物不就行了吗?“对不起”,老师是这样认为的:别人做过的事情就别再重复了。这下子学生就乱了阵脚,有的学生想到了构思,把一个在自然光线下的玻璃瓶,用相同的颜色画在瓶子上,这就完成了对象与主题重合。那么另一个学生画一本书行吗?“对不起”,老师认为这是抄袭。一位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学生从双面绣得到启发,买了一快透明塑料片,在一面画油画,另一面是这幅画的相反,也达到了对象与主题重合,得到老师的赞许。

现代艺术是视觉的发明家,也是一场智力的游戏。

二年级上半年的后两个题目分别是《空间》和《时间》,这些较容易理解,在避免表现形式重复的要求下,任何平时习惯于沉浸在创新思维中的学生并不难以完成。

二年级下半年前三个题目是《证物》,《画面》和《多面表现的关系》。可以是历史,现实事件或罪案等等。每题画二副共六幅元素创作。《证物》是事件留下明显特征可做追寻和研究的主要物件;《画面》是表现事件的发生;《多面表现的关系》是2D或3D 将前二类创作原素和二为一,巧妙表现之间的联系。教师不要学生重复别人有过的表现方式,不要平铺直叙故事,要的仍然是脑筋急转弯式的独特机智构思。老师举例:儿童吃了不好的食物后中毒,用各种不良食品堆成一个雕塑,用投影将它照射到墙上是一个受难孩子的侧影。

二年级下半年后期的创作,是在前期的基础上达到了艺术元素创作的高点,题目是:”Mediated Image”。我不能直译,因为查百度的翻译是指生产制造和商业的“媒介社会形象”。从我创作经验和理解出发,应该翻译为《媒介多向视觉》比较妥当。从举例的艺术家中,有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艺术家如Lynda Benglis ,Eva Hesse和Jasper Johns 等;现在活跃于国际的如Polly Apfelbaum, John Armleder和 Anish Kapoor 等;澳大利亚的艺术家如Lionel Bawden,Hayden Fowler和Nuha Saad等。许多都用装置技术,但也有2D或平面与3D相结合的作品。他们的艺术创作使用的资料囊括的面非常之广,可以取材于自然,社会,人类,也可以是摄影,电脑,工业技术,科学发展的产品等等,手段不拘一格,混合使用。将艺术作为介入不同选择资料的两者之间,起到衔接,转换和自由发展的作用,多方位的表现。主题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更重要的是,它把创作者本身和观众都当成创作的元素加以运用。包括假设观众可能对作品的思维感受,并把他们也纳入作品中,让观众也参与作品并相互作用。因此艺术的手段扩展到最大的极致,这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就看艺术家的创作想象力和巧妙的技术表现如何发挥。

中国有人偶尔引用国外批评家说现代主义已死,这只是故作惊人之语以引人注目而已。希望他们能坐在美术学院的课堂里学习如何创作,并感受无边无际的艺术创作空间。如果他们能开辟新的艺术表现领域,或者发现了新的超越前人视觉形式的艺术家,再大言不惭地说死说活也不迟。换言之,艺术之塔节节高升,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能踏阶梯而入顶端。艺术和科学一样,是要有严肃的学习精神的。一种视觉方式的历史形成会跨越许多年,它会囊括多个时期的流派和风格,直到人类社会生活有深刻改变,才会有视觉领域的更新和革命。前文提及的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的序言中坦言,他的这部书写作迟了几年,原因是要等待研究光学和视神经的科学家即将得出的最后成果。艺术评论的科学态度就该如此,不论前辈今人,世界还在谦虚地学习,何况中国。

澳大利亚的美术学院与中国的美术学院还有另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每个创作都要写详细的创作笔记,记录创作最初的构思,演变,发展和最后定稿。对作品的内容目的,哲理内涵,心理感受都要明确以文字表达。反之,文章写不清楚,说明意图不确切,老师批分在观念(Concept)一栏将大打折扣。这样创作过程的写作在澳大利亚中学里已经广为普及,它的好处是体现观念艺术思维过程的思想脉络,更像是科学的发明工程必须经过论证。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除了毕业论文之外并不动笔,主要是教师没有要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艺术家大多是感受型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观念意识并不清晰,有时脚滑站不住抄袭别人而当拐棍立足。他们常需要特聘为他们的作品强加与他们思想无关的旋涡式评论,目的是让收藏者头晕目眩。

澳大利亚学生的艺术史和理论学习比例很高,考试随时有,甚是厉害。学生独坐排列在教室里看着视频,当场对播放的大师作品写下评论。要求写下作者作品的身世年份介绍,有哪些艺术评论,每一个自己观点都要说明出自哪本书哪位作者从中获得的启发和发展的,否则将被评判为剽窃和抄袭,这是大学写文章的规矩。学生的工作量很大,要大量阅读背诵,牢记心头,随时在小考大考中临场发挥。这样培养的艺术家是不需要将来特聘,也不会被一些可以“放置四海而皆准”的艺术评论圈套所左右。

3.在美术学院的最后一年,学生忙于毕业创作,这个最重要的作业就是整个大学学业的总结,也是教学质量的检验。相信中国和澳大利亚一样,教师将会袖手旁观,任学生发挥,最后给予学生学业优劣做出总结。大学毕业后学生各奔东西,然后为生活而打拼,大部分人都将视艺术为生活的梦想或点缀。

纵观中澳两国的美术学院,中国的学生普遍艺术素质和热情比澳洲的学生高,专业意识和写实能力强。这与招生时平均文化素养的学生比例较高有关,也是中国普通学科毕业的就业前景并不比美术专业好造成的。但是教学的体制与澳大利亚相比,在现代观念构思,艺术史,文字写作与创作理念等方面略逊一筹。个别出类拔萃的成功者,不管哪国,何时何地,风沙巨浪都不能遮掩吞噬奇葩人才。

学生作品简析

一位中国的美术学院三年级学生在网上登出一个雕塑作品。老师的要求是:(1)以美术史中的一个流派或风格为依据;(2)体现模特的形象;(3)具象的形式不限,比如用装置或加视频等等。该学生买了一个活动塑料人体,凭着对模特人物的理解做了一个光头眼睛可以转动的头部,风格采用波普艺术的风格。头部比例超大,有漫画人物之感,以具象非抽象的形象造型,表现人物略感悲凉忧郁而又不甘于社会边缘,追求积极人生的生活状态,作品完全符合老师的要求。

为发展成媒介多向视觉(Mediated Image),我建议如下:(电脑鼠标草图一)在繁华城市的实景中,把头部和身体分离,然后重新装上,穿上袜裤,戴假发,手臂挎一个精致的真实手袋,利用雕塑肢体可活动的特点,由蹲着到站起开步走,假发被风吹起,显露光头,用摄影拍出动态全过程,有真人环境与木偶式雕塑混为一体。放大照片成系列,并列贴在有立体感的长方块状上,背景是放大的城市虚幻摄影。照片前一个大平台,就地取材有垃圾感的原始材料铺地,与繁华都市背景强烈对比。雕塑人像坐着,手提包放在身边。可选用化妆品摆放在垃圾材料上,多少和色彩配置视现场感觉调整。目的是放大作品内涵,扩大社会的折射面,表现当代中国女性生活虽不尽如人意,但还是对心头所好和体面生活的执著追求。

另一个是美术学院学生的毕业创作。取一大瓶可乐,开盖,接上一个气球,由可乐出气吹胀气球为构思卖点,有达达艺术随意衔接的风格。只是现代艺术有一个表现的技巧,在一个环境中出现一个不该出现的物体,是达达派最典型的特点。而该学生把可乐瓶放在墙边一个小茶几上,太合理和习以为常了,好像某人用过可乐随手放在这里的,没有运用达达艺术荒诞与非理性特点。艺术总要在常规中提升,不然无异于儿童随意涂鸦。

用媒介多向视觉(Mediated Image)元素扩展建议:(电脑鼠标草图二)由可乐商赞助,用多数量大瓶可乐,把饮料倒尽。完整拆下商标贴,把瓶的中间剪开,用可乐深色涂在瓶内,再将商标贴回,盖上盖,外观上象是满装的可乐,其实内在空空如也。取同数量的气球,充满氢气,接口与可乐瓶口相接。放手后氢气球带着可乐升起至天花板,多数量排列。人在下面行走有可乐负重下坠的危机感,表现最流行的当代饮料正是人类健康的潜在危机之一。这是一件作品和观众心理互动的创作,视觉上壮观而浩大,是商业时代观念反射的表现。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学生VIVIAN的作品(图三):一年级元素创作《回忆》。画面取材电影《少年派》。表现作者泡澡时浸身浴缸水中,梦境似入大海。画面上浴缸水和海水的重合,在逻辑之中又在现实之外,这是构思的沸点。引申作者的儿童回忆,对动物的喜爱,化身少年派由喜爱动物变成对猛兽的恐惧。场景诸多内容并置在一起,自然形成画面在超现实与象征主义之间。创作时并无界定某种流派,是回忆的主题构思决定了形式的走向,这正是教师要学生从自身回忆原创中反朴归真的本意。

VIVIAN的另一个元素创作是《空间》和《时间》。用肉红色的飘带象征生命,弯曲扭转如波折人生。不论富有贫穷,终点总是生命的残破虚弱殆尽。画面深沉内涵人生哲理,是时间和空间的同时表现。由于追求的是抽象理念,构思必须摒弃任何别人作品的参照,元素创作的特性使表现形式纳入体现构思的必然性轨道。作品形式的诞生如同做数学题得出了答案那样顺理成章。(图四)

以上学生作品的选择受时空资讯的限制,并不能以偏概全。

中国人口众多,美术学院多如牛毛,我难做更深的调查和探究。有的教授开办了与西方艺术教育并无二致的艺术工作室,我不会感到惊讶。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悠久,人才济济,有藏龙卧虎之才。但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身躯庞大转身不易,介绍澳大利亚艺术教育可做一次镜照,知彼知己,有助中国教育悟出转机。

要在中国的美术学院的普通学生中加强艺术理论教育,提高写作能力非一朝一夕可成。中国的画家教授有创作经验,但他们是从旧教育体制转型过来的。要他们同时教画又批阅大量创作日记,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纯理论工作者如无艺术创作的系统学习,不能感受创作过程,是不可以捉刀的。要理论写作与创作实践合为一体,只有找到教育对象的源头,从小做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上一篇:网课考试总结范文 下一篇:假期考试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