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

时间:2023-02-26 15:17:30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工商企业管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校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发展的新目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活动的运行流程,所以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才能使他们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1工学结合模式的涵义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在学校和企业中开展,企业可以为学生创造更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工学结合模式的实现,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更多的实训环境,从而促进教学实践成果的增强。

2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

2.1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

高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来说,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所以,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可以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现实中的企业管理流程,让学生对毕业后要从事的岗位有更多认知;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的实现理论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2.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如果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则无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工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需要,在理论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运用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同时也可以利用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参观和学习,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模式有更直观的认识,再将企业的运转模式引入到实训基地进行模拟,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对工商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2.3加强校企合作

要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完全了解市场经济和企业的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掌握学习方向,促进学习质量的提升。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可以为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素材和平台,而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也可以挖掘和获取更多优秀人才,丰富企业的人力资源。总之,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可促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针对性,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2.4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只有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才能保证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开展,才能实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具有专业理论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是保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组织参与其他院校的学习,或者聘请专家来校讲座,都可以使教师了解更多、更先进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指导。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绍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涵义,并且探讨了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通过本文论述可以看出,要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有效结合,需要从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等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敏,李英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09-06-08.

[2] 张伟东,张雅琳,苏若葵.“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J].管理工程师,2014(04).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2篇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它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理论,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就业面向的是各类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应突出综合应用性,对人的关键能力、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现实中,一方面高职毕业生经过三年学校的系统学习,仍然需要用人单位用较长时间、进行较多方面的岗位培训;另一方面,大量工商企业管理类高职毕业生直呼就业困难但用人企业却报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结果造成“有需求没人才”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等方面远不适应工商管理活动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因此,加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开设面向企业需求的相关课程,无论是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对促进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必须从对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毕业之后首先从事的是企业的基层综合管理工作,主要有采购、生产、设备、质量、销售、人力资源、仓储等一线管理和执行岗位。这些基层管理人员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灰领”。灰领是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培养“灰领”正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这些岗位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团队精神、社交礼仪、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社会适应等。专业知识技能根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如生产管理岗位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生产计划编制与安排、现场管理、生产调度、设备管理、库存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

企业班组管理正是基于基层管理岗位能力分析创新开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环境学及生产设施设备等相关知识,及时有效的获取和处理各类信息,准确把握班组生产现场现状,制定班组作业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配备生产必要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具备从事企业基层管理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该门课程内容“班组现场5S管理”的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5S”管理模式和理念,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对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缩短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能力。

2 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建设

2.1 课程简介

2007年,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优质专业,为此工商管理教研室制定了优质专业建设方案,提出了改革与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的计划。对部分用人企业和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分析后,经批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创新增设了企业班组管理课程。

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从我国企业班组管理的实际出发,针对班组的重要地位和班组管理的工作特点,详细介绍了班组长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并结合制造型企业的特点,重点讲解班组管理从理念更新到实务操作的诸多方面,包括班组人员管理、团队建设、计划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理念、工作技能等知识技能通过课程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具有高度敬业精神与职业操守的优秀人才。

2.2 教学内容设计

2.2.1 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班组管理职能来设计课程教学。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对班组长(制造型企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和归纳,然后对班组作业流程和工作任务(管理职能)进行分解,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和企业班组作业流程的要求,开发和设计学习情境,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2.2 内容选取

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符合《企业班组管理》的课程目标;(2)满足企业班组长岗位能力要求;(3)遵循企业班组作业流程要求;(4)参照职业、行业标准。因此,归纳了7个学习情境及相应的学习工作任务如下表1所示。

表1企业班组管理教学内容

本课程总课时为56学时,理论教学占28学时,实践教学占28学时。教学重难点体现在:班组人员管理和团队建设、生产现场5S管理。

2.2.3 教材建设

由于该课程属于创新开设的课程,暂时没有比较合适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课程目前使用的是由工商管理教研室老师编写的课程讲义。经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正得到逐步完善。

3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设置思路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更应突出其实用性特征,就必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特色,实现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但现行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因此,必须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思路是:

3.1 课程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加强岗位能力调查分析,及时、合理地调整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和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深化和承接东部产业的大背景下,区域内中小企业的数量会急剧增加,对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而这些中小企业当中又以加工贸易企业居多,生产一线员工普遍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因此企业大多愿意招聘经过系统学习的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到基层锻炼培养成为技术能手,再担任生产一线管理职务。基于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与本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部分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增设了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为企业输送具备一定职业素养、持续学习能力和管理知识技能的班组长和生产线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针对部分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基层工作的情况,还应开设相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3.2 课程设置应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

就企业生产一线管理岗位而言,须具备相应的能力(上文已有所阐述)。因此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取及教学方法的采用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比如“结合顶岗实习工作谈谈假如你是班组长”的讨论,开展宿舍5S运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企业班组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熟悉了企业基层管理的基本技能及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毕业后部分学生也走向了企业班组长岗位。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作用评价尚需进一步论证,因此,对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也在持续进行中。

3.3 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相结合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注重培训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人才。” 作为“以学生一毕业即可上岗”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便显得尤为必要。而对于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却显得比较迷惘。考什么,怎么考常常是学生们向笔者咨询的问题。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将“职业资格(技能) 证书”考试大纲和国家职业标准直接引入到高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考证制度并开设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可考取人力资源师),市场营销(可考取营销师)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自行选择学习。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将职业资格培训纳入课程体系,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培训资质,进一步推动教师去考证,获得培训资格。这必会促使更多的教师达到“双师”的要求,推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4 结束语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3篇

一、选择合适教材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相当重要。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师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更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工商企业管理内容多,知识量大,授课时间却相对较少,这对教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还充当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对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重视,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对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又推动了工商企业管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同时教材建设却显不足。一本好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不应该只是空洞理论的阐述,更应密切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工商企业管理实际,在分析工商企业管理领域中那些震撼人心的事件中,传递工商企业管理实践中那些取得重大成功的经验和信息。作为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慎重选定。

二、改变陈旧单调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企业运营模式及管理学基础,但中职生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采取适用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明显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的教学,而管理学常用的案例教学法又是否适合中职生呢?这便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特定企业业务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良好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师生交流由被动听课到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气、活力。当同学们看到案例后,运用所学知识,经过缜密的思考,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以正确的提示和引导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思辨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论是经验欠缺的还是经验丰富的学习者,案例教学都适用并可以有效地运用,特别针对工商企业管理这门抽象性知识学科,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但对中职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受到较多因素的约束首先,中职生的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储备学习能力都不足,不具备相关的社会阅历,对企业的机构的运行机制等并不了解;并且好的工商企业管理案例篇幅长,阅读量大,远超出中职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对于案例没有深入而正确地了解,就无法展开充分地讨论。其次,中职生习惯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在教学中直接采用大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不高,互动性的效果不明显。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践经验又未经系统培训,根本无法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及引导学生思考,案例教学只是教学的补充和说明,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足。

与此相反,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法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却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教学法,由一名同学担当领导者通过口头语言教全体同学画图,在此过程中不允许其他同学提问,看看有几位同学能画出完全相同的图形游戏结束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并结合管理知识写一份心得体会。我相信只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寻找适合的管理游戏,合理组织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通过游戏的过程及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各小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分析整个游戏,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让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最终学生会爱上工商企业管理。

三、加强课外实践,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中职教学环节当中,实践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企业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水平来看,其仍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偏重于理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使学生都成为了只懂知识但不会应用的“书呆子”,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对中职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阻碍。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原理当中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加强课外实践,来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来实现学习进步,同时又避免课外实践过多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课外实践的模式有很多种类型,教师可以根据对内容形式的把握来进行课外实践模式的选择。例如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工商企业管理专题讲座,让学生切实的融人到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氛围中,通过听讲座来实现对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并在讲座中实现知识水平的进步与提升,为学生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四、做好校企联合,构建良好实践基地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以职业教育为目标的学校,想要真正的发挥出职业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来搭建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学校的教学目标,以学校作为企业人才输送的主要阵地,通过这种双赢模式的构建,为中职学生打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职业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在与企业联合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习阶段进人到企业当中去进行实习,通过实习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和融人到工商企业管理职业角色当中,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学校书本上的知识与职场上工作之前的差距,并在实习过程中实现对自己工商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与发展,为自己的专业进步提供帮助。在这种校企联合实践模式下,不仅学生能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进步,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工作水平来发现一些潜力人才,并在他们实习结束后,享有优先聘用的权力,从而真正的实现学生职业发展与企业人才引进的双向发展,发挥出中职学校这一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4篇

Abstrac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course is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major. It is a practical course, and it is the core of the industry and commerce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is course th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human resources, acquaint and master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usiness skills. Based on the company simul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roject desig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 reflect the professionalism of curriculum and make the study more interesting and practical. It makes students "do with learning and learn with doing", meets the need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independent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to make them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work.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公司背景;项目化设计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company background simulation;project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17-02

0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该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如人事助理、行政助理等,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业务技能。

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理论传授而忽略实践,学生参与程度低,缺乏主动性,且缺少具体项目实践的经验,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顶岗实习难度大,即便进入企业实习也大多分布在一线岗位,很难进入管理岗位顶岗,尤其是全班顶岗制实习,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传统教学不足及国家政策的驱使下,笔者积极地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使之既符合学生专业理论学习的需要,又增强学生的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是按照如下思路设计的:首先进行团队建设,模拟创立公司,并以此为背景,分配岗位工作任务,同时参考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内容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整合成三个大项目,即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使用,然后再将三个大项目分解成十四个子项目,给各个子项目安排特定的工作任务。课程项目安排如图1所示。

2 课程内容设计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具体任务,本文以模拟公司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具体做法是将教学内容分成十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着特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或提升自身某方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如表1。

3 课程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以项目六“现场招聘”中的第四个任务“现场模拟招聘(实训)”为例进行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4 项目教学法总结

①构建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可以有效提高该课程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首先进行团队建设,模拟创立公司,以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背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项目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及顶岗实习的欠缺,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②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在教师带领工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在实习过程中除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接人待物、沟通表达、情绪管理、人际相处、冲突处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项目化设计中新增内外形象管理、沟通技能开发训练、素质拓展等项目,增强了项目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5 项目化教学效果前后对比

项目化教学效果对比如表4所示。

6 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此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进行优化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也增大了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通过率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杨通宇,陈庆良,何克,周涛峰.体验教学的理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04):60-62.doi:10.3969/j.issn.1671-8305.2006.08.027.

[2]郭巧云,李友德.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133-135.doi:10.3969/j.issn.1004-3985.2011.12.060.

[3]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杭州:浙江大学,2010.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入驻我国,市场竞争就变得日益激烈。不管是国企还是外企,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组织架构中就不能缺少高级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基础性、专业性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意义,这也导致高职院校总是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性“书本人才”。而社会在不停的发展,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随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要大的方向有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两块,基础性知识基本包括素质与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社会发展趋势、英语、就业方向以及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和写作能力等等,专业性知识大致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会计和统计基础等等。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不够明确,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容含糊不清、结构设置不合理,对于专业度的要求显然不够严谨,这些也就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设置普遍存在趋同化现象。每一个院校不论是区域、历史文化还是办学条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此差异并没有引起重视。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主体错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授课以教师为主,学生始终是服从者的角色。而现代教育注重全员参与,在理论的基础上互动交流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而大部分院校师资结构一成不变,教育模式依旧不为社会发展所动,这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综合能力有待加强

一般来讲,一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践就能得出结论,所以,实践课的开展是对人才培养很有必要的一环。尤其对于工商管理这种与现实结合紧密的专业,更应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但是,大多数院校显然对实践课程不论是师资还是专业设施的配置水平都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由于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的局限,也会导致学生忽略实践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对实践操作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仅仅局限于书面知识,缺乏有相关学科的衔接性。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降低了专业人才的含金量,对学生进去社会位之后适应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提高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重要前提

一般来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可以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实施方向。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素质教育及各方面能力为主抓点,不断地提升学生能力,并且引导他们对市场竞争以及合作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进而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快速有效的融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参与市场调研分析,不断地调整教学体系以及师资体系来加强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以专业角度出发,基于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来调整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以及对未来发展都能拥有良好的接受能力。

(二)以满足未来社会市场经济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课程的设置重点是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相结合,构建出合理的教学体系,更好的提高专业人才的水平。

(1)专业特点。了解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及发展前景的差异,融合现代企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点配合专业性质以及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积极调整课程体系设计,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性,正确的处理好相关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免专业交叉导致知识的混淆误判。

(2)就业方向。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了解就业岗位的职责要求,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和创业课程,为学生在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3)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在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当下企业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常用的管理模式,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任何时期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

由此看来,学生的质量与就业的成功与否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只有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才会使就业率与毕业率成正比。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形势下,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应该强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方法,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6篇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而言亦是如此,因此,改革工商管理企业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并根据我国现状进行了进一步创新性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保证具有开放性、保证具有互动性、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高职工商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概述课程的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企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高,而高职院校作为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其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国民所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其专业教学质量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般还是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模式,尤其是企业管理概论一类的理论课程,更是完全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内容理解不透彻,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企业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也日益严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而现有的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则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查,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照本宣科,将教材上的内容搬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对于许多学习内容都不甚理解。此外,枯燥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愿意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内容,教学实践针对性严重不足。例如,在吉林省某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将大部分教学时间安排在理论内容的教学方面,教师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扎实的理论来进一步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不得不承认,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但是,学生的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却备受争议。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教师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对于枯燥的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学习内容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差,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然而就目前状况来看,教师所安排的枯燥企业管理课程,已经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向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学习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反之,实践也是理论学习的关键环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纯理论性质的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永远不能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就是单调的知识搬运和转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效所起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甚至变成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绊脚石。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理论知识的限制,理论知识的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实,却也是接下来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发展中的主要方向。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新模式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校教学实际,笔者探讨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保证具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活动中,应恰当的融入市场和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可被用于教学的理念和观点,保持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应尽量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需求,闭门造车,所培养的人才也必定是故步自封的无用之人,应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二是采用多样、开放的教学方式方法,过去的理论性课程就是教师、将学生记、考试考,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和考查。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将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性、交互性优势,营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保证具有互动性

自主-互动-合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和发展的前提下,提出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之一,保证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互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人才基本需求之间、教师与社会人才质量要求之间的互动沟通,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进行合理的安排,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效果,教师需要保证课堂的互动效果,加强课堂的活跃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

(三)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所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熟练专业操作技能和较强专业素养的专业性人员,因此,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学校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学生专业职业素养,一是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中,加入工商管理人员基本职业素养的内容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和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二是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考查内容中加入职业素养专门内容,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尤其是具体的考查题型方面,应该设置一些实践操作性题目,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展和训练实践能力。

(四)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

基于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企业概述课程的教学实际,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方法,是促进课程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首先,应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相评价、以及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方式开展评价活动;其次,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的书面考查方式不能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现代化教学进程中,应采用现代化的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全面,同时也要进行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以保证科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小结

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是企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创新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是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笔者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并根据我国现状进行了创新性的进一步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保证具有开放性、保证具有互动性、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的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磊,胡国芳.基于信息共享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2]黄娟.浅析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喻荣春,雷静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5(2):85-86.

[4]张玉利,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13(4).

[5]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169-170.

[6]吴言忠,刘华海.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8-39.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技能导向 课程体系

我院自1986年开设企业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多次改革,现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围绕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历届校友访谈会、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我国企业常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就是要以技能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所以说,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抓住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一次彻底变革。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课程体系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

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院03年和04年级教学计划偏重项目管理,05年和06年教学计划偏重质量管理,其结果是学生就业面太窄,导致同学在校学到知识用不上,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只能是边干边学,这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差距较大

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原来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现在已不适应我院发展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精神。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三)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 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上述诸多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暴露出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一大批能够应付日益复杂、国际化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

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关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高,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以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学生技能,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在课程结构上,打破过去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模式,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于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发展,才有意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未来的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技能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表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此,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ERP实训室、企业运营管理决策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几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企业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已与浙江兴合集团特产公司、农资公司、下沙经济开发区康师傅集团鼎新工厂、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关系,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另外本专业获得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内审员职业”培训考试基地资格,为学生职业技能提供有利环境,强化了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是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求做到宽基础:“宽基础”就是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本专业,而是针对同类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满足当前本职业岗位对企业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本职业岗位对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管理类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企业管理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技能考证专项训练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后是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3.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实训、校内模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要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实习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行以技能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管理学基础重点采取互动式教学方、生产与运作管理重点采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讨论、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案例角色模拟、案例课堂演讲、案例辩论等,提高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显成效

世界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都表明,高职院校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够用、具有职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专业围绕 “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有企业管理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又有某个具体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围绕通用管理能力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沟通》这二门课,在学生掌握通用管理能力前提下,根据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要开设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时打破课程体系,开设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包括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模拟实训、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内审员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开设《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策划大赛,将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管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上达到:学会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市场预测及市场分析;学会在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亲身感受创业的艰辛、现实环境中竞争的残酷性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客观的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懂得今后理性的去选择职业和岗位,这些课程不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更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培养我国高技能、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作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张凤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

[3]戴玉英,陈增良,沈清,高越明.护理专业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

[4]张必涛,肖旭.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5]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www.省略/zhiye/070302/11453467.html.

[6]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浙教高教〔2007〕188号)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内容与工作需要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相结合的系统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工学结合既是国家对高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完成其服务社会使命的客观需要。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生产管理实务课程建设小组通过深入学习、广泛调研,不断改革完善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发该课程的工学结合平台,认真组织该课程工学结合实践,终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该课程学习需要的工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学习,端正认识

一段时间以来,生产管理课程的工学结合存在着诸多误区。一是认为管理本身具有权变性,其灵活性、变化性都很强,因此管理类课程(包括生产管理)不便开展工学结合;二是认为班级学生容量大,企业管理岗位少,加之国家、学校缺乏激励企业接纳学生工学结合的有效措施,难于实施工学结合;三是把工学结合中的“工”片面理解为工场、真实的企业岗位工作,以为生产管理的工学结合就是要把学生送到企业生产现场,开展真实地生产管理活动。

针对以上种种认识,课程组利用每周三下午的学习时间和课余实践,反复组织学习研讨。学习内容包括国际、国内有关工学结合的理论研究成果、专家专题报告、以及实践经验等。同时,我们把研讨的重点放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实现手段上。如: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什么?工学结合与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通过学习研讨,我们明确了工学结合的本质是学、用结合,即学生在校所学应与未来在工作中的所用、所需相结合、相一致。它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应该服务于课程学习目标。我们还明确了工学结合的落脚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由环境适应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构成的核心竞争力。等等。

二、广泛调研,科学定位

为了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生产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作出科学定位,为该课程建设提供客观依据,课程组深入本地区包括中盐宏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十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大型企业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生产管理岗位设置、各岗位的主要职责与工作内容、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等。

这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与包括公司总经理、生产主管、车间主任、及班组长等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在内的共20人进行了座谈交流。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管理人员普遍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是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基层业务操作人员。他们应能较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能较快独立或在主管的指导下较熟练地开展基层业务管理工作;能忠于企业,热爱岗位,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善于学习,积极进取,是班组长、车间主任或部门主管等中、基层管理者的后备军。

通过访谈交流,我们还了解到,企业生产管理岗位通常包括生产计划员、生产调度员、统计资料员、车间主任助理、安全管理员、班组长等。他们分别承担着生产计划的制定与跟踪落实、生产资源的协调与调度、生产信息的统计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班组管理等职责。

根据以上调研资料,课程组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确立了生产管理课程的定位与任务。其定位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生产系统的计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管理、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三、立足岗位,改革教材

为了让教学内容能更好的满足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课程组决定邀请企业生产管理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并以企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内容。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及专业老师的人脉资源,先后邀请湖北富狮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舒氏实业有限公司、湖北亚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管理资深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并担任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指导老师,为本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出谋划策并把关。

课程组在企业专家的参与指导下,经过反复研讨,最终将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归纳为:生产计划与进度控制、生产现场管理、生产物料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生产绩效管理等五大块。对每块内容,我们又分别整理出它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以开展生产物料管理工作为例。它对学生的知识要求主要是:熟悉物料管理的内容、要求和方法等,熟悉物料管理程序,熟悉仓库物料的基本性质和存放、搬运要求,熟悉仓库常用器材的作用、性能和使用方法,熟悉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知识。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是:能熟练办理物料的出入库手续,能熟练填制各种物料管理表单,能熟练开展物料库存管理,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它对学生的态度要求主要是:认真、负责、任劳任怨。

在以上归纳成果基础上,课程组还进行了教学资源的组织建设。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及其他业余时间编写了校本教材《生产管理实务》,制作了课程教案、教学课件、习题集、测试题集、案例集,还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提供有学习论坛、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集、案例集、在线测试、专题视频资料、生产管理制度集、生产管理表格集等学习资源。

四、广辟渠道,搭建平台

为了给学生以真实的生产管理环境和实践体验,我们积极开发企业资源,搭建工学结合平台。截至目前,我们已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7个。它们分别是:湖北富思特集团、中盐宏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亚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富狮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舒氏实业有限公司、湖北神霖麻糖米酒有限公司等。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发校内的实践性教学资源,让学生不出校门、不进企业也能得到专业训练。如:我们开发了学校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超市、学生协会等工学结合场所。对于单个实践项目,如现场管理、安全管理、建立经济责任制等等,我们就以这些场所为工学结合平台,开展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

五、精心策划、讲求效果

为了让工学结合产生预期效果,课程组对每次活动都进行精心策划和认真组织,要求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创造性的实施。

如:针对教学班级人数多、企业难于集中接待的问题,我们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岗位设置情况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队,分赴不同的企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跟班、轮岗、观摩、当助理、独立实战等途径,了解、参与和体验生产管理活动。

又如:对每次校内实践实训活动,我们一方面指导学生按自愿原则分组,每组不超过6人,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实行团队作战。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坚决制止盲目行为和游戏行为。各小组在活动前不仅要明确活动的内容、目的、方法、要求,制定出可行的活动计划,还要初步规划出各组的活动场所,以防场地、内容重复,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每次活动后期,还要组织班级内部交流。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活动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大家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体会在班级分享,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六、收获与体会

生产管理课程的工学结合改革实践,客观上改变了学生和老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课程定位更加准确。专业老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一起,在充分考虑学生和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研究确立了生产管理课程的定位。由于定位来源于企业调研以及与企业专家的共同研讨,因此更加准确,指导性更强。三是教学思路更加明确和开阔。通过学习、调研、实践,我们对生产管理课程的工学结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本课程教学的思路也更加明确和开阔了。四是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提高。从教学成果来看,同学们都能在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他们不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而且沟通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也都得到了增强。同时,课程的改革建设对专业老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不仅要求老师能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求老师能指导学生实践;不仅要求老师要了解学生,还要求老师了解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不仅要求老师能走进课堂,还要求老师能走进企业、岗位……这些都促使老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五是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生产管理课程改革后,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灵活。老师逐步从主导地位退出而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学形式也由过去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引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参观、调研、项目实践、模拟演练、软件教学、企业轮岗实习等。教学内容已有过去的单一通用教材变为现在的校本教材、辅助教材、课件、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也更加丰富了。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也应随之不断变化。因此,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适应专业岗位要求变化的动态活动。我们对生产管理课程的工学结合改革实践将一如既往地进行下去。

作者简介:

潘艾华(1966-),女,湖北云梦人,硕士学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9篇

CDIO模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反思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认识

1.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反思

实践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高职学生,除了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实践操作能力,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模式。

虽然这些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提升,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与职业工作实践割裂。在高职教学计划安排一定比例实践教学时数,设置了一些独立的实训课程,这些实训多采取软件仿真手段管理业务,在所开设的实训课程里缺少职业工作的真实任务和完整的工作过程。由于缺少按照职业工作任务或业务流程开发的实训项目和相应的实训手段,导致教学与职业割裂。加上在实际操中进行一些实训往往比较简单、零散,致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不能够形成对于企业管理的整体性的认识,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

(2)先理论后实践,学习与应用训练割裂。目前高职的实训内容还多限于理论的探讨,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上述实践模式中实践内容各种环节孤立的存在着,很多课程学完半年后,才进行课程设计,前面所学的理论、方法忘了很多,导致实践训练虚化,不能够把知识理论迅速转为真正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是十分不利的。

2.对CDIO教育模式的认识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特别是构思与设计两个环节,对于学生主动完成任务和做成事的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教育实质是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使学生养成的职业素养。借鉴CDIO教学理念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设计,遵循知识技能学习认知规律,按照“识岗――学岗――用岗――顶岗”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在参与中学习”,由转变认知模式到转变态度,再到改善行为,“练中学,学后用”,保持培训后“长期保存效果”。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的构思

CDIO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作实际,以实际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的大系统适应与调控能力4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其目的在于克服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有别于工程专业,在运用CDIO教育模式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应顺应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按照“识岗、学岗、用岗、顶岗”模式顺序来构建,即“认识企业――识别岗位――学习各岗位技能――整合岗位能力――实践检验”把岗位职业能力贯穿整个管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从管理岗位业务和岗位技能两个维度出发,将学习内容按岗位划分学习项目和任务,以“岗位―任务―流程”设计职业能力训练体系与内容。在此框架下按照“技能点―岗位线―企业面”构建实践教学,需围绕某一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设计,设计具体“典型的工作任务”(如企业招聘任务书、招聘信息等)单一的技能训练,再将一个个单一技能整合为招聘工作,然后将多个岗位任务(如采购、生产、销售、核算等)一个个岗位的技能,按企业运作过程设计实战型实践教学,以模拟加实战方法整合岗位核心能力,训练学生岗位综合能力。例如,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利用校内生产加工中心实训基地,企业运营模拟实训,把单项技能和岗位核心技能整合起来,此外,还需训练学生团队合作、协调、决策等职业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融合,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CDIO教育模式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方法,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为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教、学、做”四位一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FMS教学组织模式,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从做中悟出相关原理,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设计

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建立管理意识,尽早地地接触企业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建立起牢固的企业管理概念,这是CDIO教学模式中实现工作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在大学期间创造条件尽早使学生实现从科学思维意识向管理思维意识的思想转变;在培养方案中尽可能多设置管理能力训练的课程教学环节,是当前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结合多年实训教学经验,按照CDIO教学模式,逐步探索形成了涵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分层次、多模块、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递进多层次实训教学体系”。该体系是按照“认岗――学岗――用岗――顶岗”学习规律设计,从工商企业管理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提炼出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要素,根据这些能力要素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然后,据此设计实践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课程体系,达到提高学生用岗、顶岗位能力的效果。

1.“识岗”阶段

新生进校后要了解专业方向和对应岗位,学习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该阶段的实训以校内企业现场场景、产品装配、管理岗位模拟室和校外合作基地参观,让学生认识企业和岗位,通过认识实习使得学生了解企业运作系统。进入大一后期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职业倾向,通过企业认识实习和沙盘模拟认识企业运作过程、企业管理岗位、管理者基本能力了解。特别是“沙盘对抗模拟实实训”、“企业经营仿真决策实训”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系统地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整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团队组建、采购、生产、广告到销售决策等都由学生共同完成,在模拟中学生感知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及技能要求,明确下一阶段学习的方向和模块的选择。

2.“学岗”阶段

进入大二后,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这个阶段实训重点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岗位核心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岗位调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出纳、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四个方向。围绕四个岗位方向,以“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为载体系统化设计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如生产模块中企业进销存技能点、生产计划与控制技能点等单项技能训练学做练,一般在理论讲授中穿插,每个模块的各门课程学完后在通过2周综合性实训整合各个单项技能,让学生掌握该岗位核心能力。

3.“用岗”阶段

大二期末和大三期初是校内实训主要阶段,该阶段学生已经学完专业核心课程,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能进一步提升专业岗位能力。为此,我们设计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学生进行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整合岗位技能,以“职业人”的身份进生产、经营,根据学生就业行业,设置两个方向的综合实训项目,形成“全真+仿真”的教学模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企业运营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加工中心(内雕机、外雕机、手工生产线)的企业运营实战,即从市场调研、产品的决策、产品设计、原材采购、生产加工、销售、财务核算完成6周的生产经营;工商模拟市场是通过市场调查,选择经营产品、进货、销售、核算体会零售业运营过程的管理。在“用岗”阶段把专业所学课程打通,讲“学岗”阶段零散的知识、单项岗位技能融合贯通。

4.“顶岗”阶段

进入大三后半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创业、校内山科生产运营中心和校外企业中顶岗实践,该实践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学生顶岗的质量保证体系。在教师指导下部分学生自主创业,一类是网上开店,一类是实体店铺。大部分学生到企业工作,部分没找到工作岗位学生安排在学校校企合作实训中心工作。学生在此阶段主要以员工的角色学习,教师主要任务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指导学生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四、结论

通过运用CDIO教学模式构建,按照“四岗”(即识岗、学岗、用岗、顶岗)认知规律,构建了“技能点―岗位线―企业面”的“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可以整体性解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 “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钟金明,李苑玲.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12):67-69

[2]吴奇志,姚建文.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施研究――以生产运营管理课程为例.中国校外教育,2009,(3):119.

[3]刁爱梅.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2):46-47.

[4]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10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骨干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中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组织协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宁波乃至浙江中小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营销、综合管理岗位。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一一对应,岗位需要相应的基本技能才可以胜任其工作,通过分析调查,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等。

1.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能力目标分解为,使学生能够处理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岗位工作职责识别,预测企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状况,能够根据区域企业背景资料为企业进行简单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为企业常见工作岗位编制工作规范与任务说明书,能够编制、起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相关文本,招聘简章、应聘申请表、面试相关表格、录用通知书、劳动合同、工资报表等,能够根据企业招聘计划要求设计招聘测试方案,能够参与模拟招聘,妥善地处理与应聘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薪酬方案。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使学生能够处理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包括能够为自己及他人进行素质测评,能够为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制作规范的求职简历。

1.3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4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专业核心课程均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试卷考核方式,吸纳企业参与课程考核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在课程考核评价中融入企业评价要素,按照企业管理标准、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及效益评价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的评价。在核心课程授课后,由企业进行模拟职场考核,不仅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职场考核还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竞争意识等职业素养进行考核。最终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终结性考核重点考核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和典型案例分析及处理的情况;形成性考核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自主完成的八个项目。项目内容主要是为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方案设计、面试场地布置、背景调查、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薪酬方案设计、劳动关系处理方案。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各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通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模式实施,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在完成学习项目训练的同时,适度横向引入模块化知识点,学生熟能生巧,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思路,而且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为顶岗实习奠定良好技能基础,使学生从而对学习更加感兴趣。

上一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