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8:51:22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第1篇

(一)税率设计存有漏洞,工薪族为纳税主体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采用两种形式的税率设计,它们分别是超额累进税率和固定比率税率。具体表现为:工薪所得部分按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予以征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部分按20%的比例税率予以征税,收入较高的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部分按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予以征税。如果是一次性收入畸高的劳动报酬,则予以加成征收;稿酬所得部分根据应纳税额减征30%。这种税率设计模式偏向于对工薪阶层的勤劳所得课以重税,但对于资本拥有者的资本所得并未发挥更好的调节作用。[1]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2013年全国基尼系数为0.473,达到近十年最低。而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这说明我国已经跨入居民收入很不平衡的国家行列;与此同时,2010年我国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65%来源于工薪阶层。

(二)累进税率级数偏多,最高边际税率过高工资薪金所得是目前我国个人所得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级数仍然偏多,工薪所得的累进税率级数依然设有七级,而英、美、日等国家均为五级。与累进税率级数密切相关的,是最高边际税率虚高,对应纳税所得额超过8万元的工薪所得适用45%的高税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最高累进税率属于偏高的税率),而除工资薪金及个体工商户等所得以外,其他所得均适用比例税率。其弊端主要有:一是真正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是收入属于中低水平的工薪阶层,这给国家税收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从某种意义上也更加剧了纵向不公平。[1]二是税率阶梯设计过繁过杂,实际操作困难较大,不适应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三是税率档次划分过多过细,致使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公平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现有的研究表明,一国税率的高低应与该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产品的提供状况相联系。在法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其规定的税率也较高,但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都很健全,因此,这些国家的居民对于税收是心服口服的。他们认为,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依法纳税是享用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措施的前提。比较而言,我国的个税税率明显偏高,但社会保障水平却较低,且保障不够全面,未能充分体现公平受益原则。[2]实施过高的税率,不仅有可能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心理与动机,从而使税收征管更加困难和效率低下,而且也不符合广义上的税收公平原则。高税率不一定给国家和政府带来高税收,这已是世界经济学界所广泛认同的定律,因为它直接导致各种避税行为的明显化、广泛化和加剧化。驰名中外的拉弗曲线形象地表明,当税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税收总收入会不增反降。有研究显示,中国的富人全世界最好过,原因在于中国富人的税收负担全球最轻,由此看来目前实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几乎没有起到收入分配调节的应有作用,难怪“百姓”会生气。

(三)税负过重级距过小,纳税人遵从度不高纳税人负担过重,不利于增强法律观念和纳税意识,不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会加重逃、避、骗、抗税等现象。比如,工资、薪金所得税的纳税人,全月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不高于1500元的部分按3%的税率征税,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按10%的税率征税,高于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按20%的税率征税,这样小的级距,使大量中低收入纳税人的相对税负过重,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再如,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的纳税人,全年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高于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要按20%的税率征税,全年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高于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要按30%的税率征税,高于100000元的部分按35%的税率征税,如此高的税率,使纳税人税负过高,于是引起违法逃、避、骗、欠、抗税等案件频频发生,导致税款严重流失。此外,中国公民与外籍个人收入的税收负担率相距甚远,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的计算和税率的规定均有不同,造成中国公民高税负低收入、外籍人员高收入低税负的失衡状况。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此外,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还要求劳动者个人应承担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缴费占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的比例共计为11%。两项合计,劳动者工资薪金的实际税率高达14%~56%。这一比例已大大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美国规定个人所得税税率最高仅为35%)。[3]畸高的税率,严重影响和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致使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不强,纳税遵从度不高。

(四)税率种类繁多复杂,征收管理难度较大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在1994年新税制改革中合并原来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三个税种而形成的一个税种,三种税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出台的,上述各种税的税基的确定方法、税率和调节的目的等都不相同,这就使得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呈现得十分繁杂、税制构成基本要素的确定不够规范,例如,我国对个人所得征税实行分项征收,对工资、薪金所得适用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体工商业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对稿酬所得按20%的税率征收,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对劳务所得按20%的税率征收,并按所得的增加实行加成征收;其他所得均适用20%的税率。这些税率种类繁多且复杂,主要包括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比例税率又分为加成和不加成两种情况,[4]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各个税目中税率的适用和计算,都必须通过专门学习才能学会,不易全面掌握各类所得的税源,难以准确计算各项所得的数额,致使税收征管难度进一步加大。一方面45%的最高边际税率税负过高,另一方面由于征管难的原因导致实际征收效果不理想,反过来使高收入者税负减少。[5]同时,这种税率结构在世界各国也是不多见的,是与国际上减少税率档次的趋势不相符的,当前,采用比例税率,简化或取消复杂的超额累进税率是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的大趋势,如俄罗斯推行的13%的一刀切式个人所得税比例税率,这一措施让税收征管成本突然大幅下降。不当的税率设计导致税法无法更好地发挥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功能,出现不可思议的低收入者的税负反超高收入者的怪现象,这对高收入者个人的税收调节功能明显减弱,不利于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的冲突。[6]

(五)税率结构不够合理,税负公平难以保障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的累进税率实际上比生产经营所得的税率要高,利息、股息、红利、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资本所得均采用比例税率,致使劳动所得的税收负担有时会超过非勤劳所得。[7]这种税率模式主要对勤劳所得应纳税额影响大,但对资本拥有者的应纳税额却意义不大,存在明显的不公和税率上的税收歧视。通常在新《个人所得税法》下,非劳动所得(例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税率通常按20%征收,而劳动所得采用累进税率模式课征,其结果是劳动所得越高税负越重,而非劳动所得越高税负越轻,这样不但不能鼓励劳动,而且不能调节收入分配,不能调节社会贫富差距,失去了税法实施的根本意义。[8]新《个人所得税法》仍采用分类税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收入渠道正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分类所得税率必然形成取得多种收入的人多次扣除费用、分别适用较低税率的情况,无疑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减弱,从而导致税负不公。[9]此外,对性质相同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实行区别对待,同样导致税负不公。具体而言,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动报酬所得都属于劳动所得,但二者却分别适用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和20%的比例税率,显然有悖税负公平原则,并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二、改革个人所得税法税率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拓宽个税税基,降低边际税率实行宽税基、低税率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税制的公平性。一般而言,个人所得税法中的边际税率越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越低;反之,其税法遵从度越高。因此,个人所得税法应遵循“宽税基、低税率、简税制、强征管”的原则。这是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法在税率改革上的共同目标。以美国为例,从1981年开始,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率由原来的11%~50%的15级改为现行的15%和28%两级。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沉重的税负,不仅挫伤了私人储蓄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释放私人购买力,同时也对增进国内资金积累和扩展国内市场十分不利。借鉴国外个人所得税法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不断拓宽个人所得税税基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降低所得税率:一是将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由45%降到25%,最低超额累进税率3%不变。因为与世界各国相比,45%这一税率明显偏高。一方面,在监管能力严重不足或潜在收益过大而致使寻租收益超高的情况下,富人容易可通过各种方法实现逃税目的,无疑增强了纳税人匿税、逃税、避税、抗税、骗税的动机,45%税率形同虚设,因此,不如降低税率,经测算,最高税率定为25%或更低较恰当,而不是现在的45%。这样富人的逃税成本在增加,这时富人大多开始愿意交税,结果税收总额反而会增加。[10]而25%的最高边际税率比美国(35%)、英国(40%)的最高边际税率还低,有利于我国在更高层次、更广视野、更高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我国在吸纳海外人才和资本时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与世界各国相比,45%的最高税率明显偏高,加上45%的税率在实践中很少涉及,这一税率其实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属于典型的有名无实的摆设。二是对同一类性质的所得应采用同等税率。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以及对企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应都属于劳动报酬(或称劳动所得),应按照同一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从而显现“所得性质相同待遇相同”原则。合并这三方面的税率,可以大大简化目前繁琐复杂的税制,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使税负确定更趋合理,从而不断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力度。三是对于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可以设计加五成或者加十成征收。其作用在于通过加成征收使纳税能力畸高的纳税人的税负有所增加,从而缩小不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差距。[8]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税收公平原则,从税收法制的角度来实现税负的合理分配。

(二)缩减税率级次,扩展税率级距税收实践证明,过去那种高税率、多级次的累进税率结构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它会使劳动和收入越多或者投资和获利越多的人税负越重,会对辛勤劳动和合法投资带来一种税收惩罚,打击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且很多所得税率完全处于虚高无用的状态,进而导致财政减收。而大部分中低收入者却成为主要的纳税人,不仅增加了征税的成本,而且无法实现公平税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怎样设置税率也必须考虑国际社会总体的发展方向,结合我国目前的个人贫富差距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以及大多数纳税人的经济水平,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和税率级次需要做出相对的调整,以工资薪金所得为例,目前我国实行的七级税率档次中适用较多的主要是前四个档次,其中起到调节再次分配作用的主要是20%和25%两个税率档次,其后的几个高税率档次几乎处于不适用的状态。因此,为发挥个人所得税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同时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设置成五级累进税率,大胆地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即将目前的工薪所得税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改为综合所得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即3%、10%、15%、20%和25%五档税率。在重新设置税率的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的调整税率级距,合理有效的税率档次确定后,我们可以简化个人所得税税制,适当拉大现有低档次的税率级距,实际上,提高税率级距也就等于降低了税率。一般来讲,在应纳税所得额较少时,级距的分布也相应较小;应纳税所得数额较大时,级距的分布则相应调整为较大。我国的工薪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进行设计,如果将劳动者分为低收入者、较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较高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等五类群体,则高收入阶层应适用相对较高的税率,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适用较低的税率,这样才能减少低收入阶层的税负水平,适当增加中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同时也有利于组织较多的财政收入,从而更好的实现税率的助推经济发展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11]笔者建议设计成以下税率表。

(三)优化个税税率,以家庭为单位自古以来,中国是世界上家庭观念最重的国家之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方面也应重视传统的做法,因为个人的收入往往要维持整个家庭的各项支出,如果只以个人作为纳税主体,这就在客观上和实质上都可能造成税负不公。每个家庭都是这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总收入减去其总支出的余额才能如实反应出这个家庭中每个人的实际税收负担能力。设想一下,一个要赡养家庭的纳税人和一个单身的纳税人相比,他除了感受家庭的温情之外,也许还会感受到“规模经济效应”带来的好处,但更可能感受到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果以个人作为纳税主体,家庭的全部支出自然远远大于个人的费用支出,以个人作为征税主体,其适用的费用扣除标准完全相同,其结果必然是收入相同的单身纳税人和要赡养家庭的纳税人承担的税负迥然不同。因此,在设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时,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尽可能考虑到每个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包括是否单身、已婚夫妇是否都有固定收入、收入是多是少、赡养老人以及抚养小孩的人数等具体的情况,扣除了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包括基本生活费、医疗费、子女教育费等)后,再计算出每个家庭整体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对应的税率予以课税。这样才既有助于实现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又能够体现累进税率设计的人性化,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以个人为纳税主体的规定却不能很好的发挥上述作用。在以家庭为单位作为纳税主体的制度选择上,美国的做法是目前较为成功值得借鉴的。它选择的是综合课税模式,严格按照家庭每个成员一定时期内的总体收入减去法定的减免和扣除费用后的余额(即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累进税率予以课税。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十分注重每个纳税主体的不同特点,将纳税人分成了未婚、已婚等等4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设置了不同的扣除标准和税率。诚然,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和监管手段还相对落后,只有建立一套相当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才有可能建立以家庭为单位作为纳税主体的制度,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监督。目前的困难在于纳税人收入不够透明,我国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传统家庭结构至今还比较普遍,家庭情况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美国,因此执行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在此情况下,笔者建议先以夫妻小家作为最小试点单位,将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按婚姻关系拆分为几个小的纳税主体,分别按不同的税率纳税。同时,针对已婚和未婚群体采取不同的申报税率,对已婚者适用相对较高税率,对未婚者适用低税率,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收公平。[11]

三、结论

以纳税人的净资产为征收对象是综合所得税制的显著特征,该模式最能真实的反应出纳税人实际承担税负的能力。本文仅提出了综合所得税制改革是我国可期的方向,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水平有限,我国的整体经济状况以及地区差异、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管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漏洞,以及综合所得税制的实施基础还很不完善。总之,因笔者能力所限,本文只是研究解决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一小部分问题,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通过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有更多的优秀学者来关注、探讨、提出更加宝贵的改革方案,以便进一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研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个人所得税的运行中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模式、应税所得的确定和税率结构的调整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指出改进方向。

199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合并了原来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人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三个税种,通过这次改革,使我国个人所得税朝着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人和扩大,以及中国加人wto后必然引发的经济格局和收人格局的变化,个人所得税无论在法规上还是征管上都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模式、应税所得的确定和税率结构的调整这三个问题人手,提出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建议。

1中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选择

1.1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比较

目前世界各国对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选择分为三大类:

①分类所得税模式

分类所得税模式是指归属于某一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如工资、薪金、股息红利等,均应按税法规定单独分类。按各类收人适用税率分别课税,不进行个人收人的汇总。

其理论依据在于纳税人不同的收入体现了不同的性质,要贯彻区别定性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方式课征。因此,一般情况下工薪所得是依靠劳动取得的收人,其税率相应较轻,而利息、股息、红利和租金等则是资本性投资理财所得,其税率相应较高。

它可以广泛采用源泉课税法,课征简便,节省征收费用,可按所得性质的不同采取差别税率,有利于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但它不能按纳税人全面的、真实的纳税能力征税,不太符合公平负担原则。英国的“所得分类表制度”是分类所得税模式的典范,当今纯粹采用这种课征模式的国家不多。

2逗踪合所得税模式

综合所得税模式是指属于统一纳税人的各种所得,不论其从何处取得,也不论其是以何种方式取得,均应汇总为一个整体,并按汇总后适用的累进税率计算纳税。

其理论依据为个人所得税是一种对自然人课征的收益税,其应纳税所得应当综合纳税人的全部收人在内。

这种模式税基宽,能够反映纳税人的综合负税能力,并考虑到个人综合情况和家庭负担等,给予减免照顾,对总的净所得采取累进税率,可以达到调节纳税人之间所得税负担的目的,并实现一定程度的纵向再分配。但它的课征手续较繁,征收费用较多,且容易出现偷漏税,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征税人有先进的税收征管制度。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模式属于这一类型。

③混合型所得税模式

混合型所得税模式是分类所得税模式和综合所得税模式的叠加,即先按分类课税,再采用综合所得税模式对全部收人汇总征收并清缴。

其理论依据主要考虑兼有分类所得税模式与综合所得税模式各自之所长,但这种模式在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两方面都不可能有超出分类所得税模式和综合所得税模式的优点。日本、韩国、瑞典等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模式属于这一类型。

1.2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模式的缺陷

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模式为典型的分类所得税,将全部收人分解十一大类,采用十项不同税率分别单独课征。其缺陷表现在:

①相同数量的所得,属于不同的类别,税负明显不同。

月所得在4001元以下时,各类所得的税收负担最高的为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其次依次为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中方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而外方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则不必缴税。随着收人上升到20 000元以上,则劳务报酬的税收负担率最高。

②按月、按次分项计征容易造成税负不公

现实中,纳税人各月获得收人可能是不均衡的,有的纳税人收人渠道比较单一,有的则可能从多个渠道取得收人;有的人每月的收人相对平均,有的人的收人则相对集中于某几个月。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实行按月、按次分项计征,必然造成对收人渠道单一的人征税容易,月.税负高;对每月收人平均的人征税轻,对收人相对集中的人征税重。

③税负的不平容易造成纳税人通过“分解收人”、分散所得、分次或分项扣除等办法来达到逃税和避税的目的,导致税款的严重流失。

1.3中国个人所得税模式的选择

考察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模式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分类型所得税模式较早实行,以后在某些国家演进为综合型所得税模式,更多的则发展为混合型所得税模式。

综合型所得税模式不符合中国目前国情。美国是采用彻底的综合型个人所得税模式的代表国家,这与它拥有先进的现代化征管手段,对个人的主要收人能实行有效监控相适应。同美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水平较低,收人难以全面监控,涉税信息的交流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科学高效的计算机支持系统,不具备实施综合型所得税模式的条件。

混合型所得税模式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具体做法是:对纳税人经常性的收人,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承包经营和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可采取综合征收。对非经常性的收人,如利息、股息等,可采取分项征收。属于分项征收的项目缴税之后不再进行综合申报与汇算,属于综合征收的项目也只就这一部分进行综合申报与汇算。

推行分类与综合结合的混合型所得税模式,还应当实行严格的源泉扣缴制度,凡是能扣缴的都要实行扣缴,先把应收的税款收上来,同时要实行有限度的申报制度。年收人在6万元以下的,即使实行综合征税,也可以不申报,只进行年末调整,这样可大大减少申报纳税人数,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简化征管的目的,适应我国当前的税收征管水平,又体现了相对公平合理的原则,有利于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2中国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的确定

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的确定取决于征收范围和扣除项目。

①征收范围

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是列举11个征税项目,表面上看项目明确、清楚。实际执行时,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居民收人货币化、帐面化程度比较低,还有直接或间接的实物分配等,各种收人名称既多又不统一,难以对号人座,容易造成偷税和漏税。同时,随着分配方式增加、分配体制的改革,收人分配的来源及项目逐渐增多,以原来的11个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难以实现个人所得税的调节职能。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看,更多的是把原来的一些减免税项目列人征税范围,同时,对于将在经济生活中新的收人分配方式,及时纳人征税的范围,以避免个人所得税的流失。尽管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看,其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均不仅包括周期性所得,还包括偶然所得;不仅包括以货币表现的工资薪金所得、营业所得、财产所得等,还包括具有相同性质的实物所得和福利收人,不仅包括正常交易所得,还包括可推定的劳务所得。总之,为税收公平和反映纳税能力起见,将一切能够给纳税人带来物质利益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货币和非货币收益均纳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

建议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采用列举免税项目,明确免税的项目后,其余收人和福利实物分配均为征税范围,以避免解释不清造成偷税和避税,同时压缩现行的减免税范围。现行减免税的项目比较多,范围比较宽,有10条免税项目,3条减税项目,还有其他一些政策减免。过多的减免违背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宗旨和政策目标,弱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分配和组织收人的功能,还导致税制复杂,给政策执行和征收执法带来操作困难,又造成执法随意性。

②扣除项目

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考虑的因素过少,扣除额过小。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人,个人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个人的再教育、医疗费用、购买住房的费用、赡养费用等,都是个人的大笔开支。因此,应在提高基本扣除额的同时,制定一些标准扣除,如医疗费用和社会保障费用据实扣除,教育费用、住房费用和赡养费用按标准扣除等。而且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扣除标准,如果在收人高的地区规定较高的起征点,对收人较低的地区规定较低的起征点,实际上就违背了个人所得税“杀贫济富”,调节高收人的原则。

3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设计

就税率形式而言,超额累进税率最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但是在不能普遍实行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而主要是采取代扣代缴方法的条件下,它只能适用于专业性和经常性的这一类所得,即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和有固定基地的专业独立劳动者劳务报酬所得,至于非专业性和非经常性的所得,则难以有效地累进征收,只能适用比例税率形式。

改革后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可将上述4类所得设计相同的一套超额累进税率,从而也可初步实现个人不同所得的横向负担公平。

在超额累进税率结构中,所得和最高、最低税率为既定的条件下,累进级距的多少,将同累进所要达到的调节力度成正比,鉴于我国现行的两套超额累进税率,对工资、薪金所得规定的是9个累进级距档次,档次过多,后面几个过高的档次,实际上是形同虚设。对个体工商户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规定的是5个累进级距档次,调节力度较为缓和。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特殊情况 计税处理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分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而个人所得税在税收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个人所得税已经实施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个人所得税中的内部退养、提前退休、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以及全年一次性奖金几种特殊情况的计税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错并极易混淆,因此论文对此进行梳理归纳。

一、内部退养

内部退养不属于正式退休的范畴。企业为了减员增效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机构改革中,因为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暂时不办理退休手续,而由企业发给基本生活费,达到退休年龄时再办理退休手续的职工属于实行内部退养办法的人员。这些人员办理内部退养手续之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和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取得的基本生活费收入均应按“工资、薪金所得”纳税。其中,一次性从原单位取得的所有收入都应该平均到自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到法定退休时间的所有月份,并合并到当月领取的各种应得收入,再减去当月应扣的基本费用。以此作为确定税率的余额基础,再加上当月的工资等一次性收入,减去费用扣除标准,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提前退休

提前退休属于正式退休的范畴,但仅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即按照《公务员法》规定可提前退休的人员能够享受此待遇。提前退休时取得按照统一标准发放的一次性补偿收入不属于免税的离退休工资收入,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纳税。提前退休时所获得的一次性补偿应该先平均到每个月,所平均的时间跨度为提前退休到法定退休之间的所有月份。再减去当月该扣除的各种费用,以此余额作为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的基础,以余额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再乘以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即为提前退休时所获得的补贴应缴税额。

三、解除劳动关系一次性补偿收入

当用人单位与个人解除劳动关系时,需要对其支付一次性补偿收入,其补偿款包括但不限于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对于此类补偿款的起征税点是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对于补偿款的超额部分,将根据相关政策征收个人所得税。于此同时,个人在领取此补偿收入时,按政府规定缴纳的三险(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一金(住房公积金)可予以扣除。然而存在另外一个特例,当合同企业按照国家政策自行宣告破产时,其合同职工获得的补偿收入属于一次性安置款,因此免征个人所得税。

四、全年一次性奖金

对于纳税人所取得的年终奖,即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由代扣义务者在奖金发放时按照单月工资或薪金代缴纳税,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分为两种计税方法,即雇员承担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全部税款以及雇主为雇员承担部分或全部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税款。

例题1:中国公民张某三2013年1月份取得当月工薪收入4800元和2012年的年终奖金36000元。试计算张某三1月份应纳个人所得税。

判断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36000/12=3000元,因此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应纳个人所得税=(4800-3500)*3%+36000*10%-105=39+3495=3534元

例题2:中国公民张某三的2013年1月份工资3000元和2012年的年终奖金9000元。试计算张某三1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判断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9000-(3500-3000)]/12=708.33元,因此税率为3%;应纳税额=(9000-3500+3000)*3%=255元

例题3:中国公民张某三2013年2月份取得当月税前收入5000元和不含税的上一年年终奖总额30000元。则李某在当月应缴税额的具体计算如下:

其中工资部分的应缴税额=(5000-3500)*3%=45元

税后年终奖应纳个人所得税: 30000/12=2500元,第一次查找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105元;应纳税所得额=(30000-105)/(1-10%)=33216.67元; 33216.67/12=2768.06元,第二次查找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105元,则应纳税额=33216.67*10%-105=3216.67元;当月共应纳个人所得税=45+3216.67=3261.67元

总之,个人所得税中的这几种特殊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过仍然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应谨慎处理,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何时该与当月工资薪金合并计算,何时应单独计算,何时用均值计算,而何时又应该用总额计算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刘颖.东奥会计在线税法应试指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岳希明,徐静.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学动态,2012,06:16-25.

[4]岳希明,徐静,刘谦,丁胜,董莉娟.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12,09:113-124.

[5]万莹.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税收累进性和平均税率观察[J].改革,2011,03:53-59.

[6]岳树民,卢艺,岳希明.免征额变动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1,02:18-24+61

[7]施正文.分配正义与个人所得税法改革[J].中国法学,2011,05:32-43

[8]徐建炜,马光荣,李实.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的动态评估[J].中国社会科学,2013,06:53-71+205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加入wto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将面临一次较为全面的改革。自1994.年新税制运行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增长迅速,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税收征管过程中仍然基落出许多问题。如何修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才能使其更好的发挥聚集财政资金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双重作用,目前已成为税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依然较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仅为16万元,到了200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就增加到661)亿元。仅仅20年左右的时间就增加了41.25倍。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在整个税收收人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收人已平均占到其总税收收人的30一40 %,有的甚至已达到50%。早在1993年,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收人就占到其当年总税收收人的39.7%、德国为31 .2% 意大利为34.9%。到了2000年660亿的个人所得税收人,也仅占到我国总税收收人的5.25%,而同期德国的这一比率已高达43 %,其差距显而易见。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是一种多优惠、窄口径的税制,而且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漏失现象严重,因此,直接影响到个人所得税在总税收收人中的比重问题。

(二)在分类征收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1.应税项目不清,缺乏公平性。我国现行的分类征收制,将所得项目根据来源不同细分为11大项,看上去清晰明了,然而由于实际征收管理中存在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所得之间的界定往往就比较模糊。例如: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而且,对于这两项所得来说,均属于劳动所得,具有相同的性质,应该同等纳税。然而在现行的分类征收模式中却将两项分开,并赋予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这样一来,就造成实质上的税负不公。

2.费用扣除标准不够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中,对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规定为每月800元的定额扣除。这种扣除标准的制定显得过于简单。它没有区分家庭人口结构、婚姻状况、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只是进行了单纯的定额扣除。如此一来,对于收人相同,家庭负担不同的纳税人也需要缴纳相同的个人所得税,这就会使部分纳税人在纳税观念上产生扭曲,不利于税款的顺利征收。

(三)税收征管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人收人隐性化问题严重。由于现阶段我国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税收法规尚不完善,因此,部分人钻了空子,取得了大量实物收人、灰色收人,并且这些收人并不在其名下反映,隐蔽性极强。所以,个人收人隐性化已成为我国个人收人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成为税款征管前提上的难点问题,造成个人所得税款的巨大流失,故被称为“中国税收第一难”。

2.纳税申报质量差,代扣代缴制度落实难。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纳税人自行申报,另一种是由支付单位代扣代缴。采用第一种自行申报纳税方式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据统计还占不到应纳税总人数的10%。因此,对个人所得税款的缴纳,大多采用代扣代缴的申报方式。但从目前纳税申报情况看,纳税申报质量不高,申报没有明细表,瞒报、不报的情况相当普遍。由于缺乏有效的纳税信息,因此,在税收征管中对纳税人的评审与稽核就无法全面展开,给税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思路

(一)建立混合征收制

对于税收征收模式的选择应首先考虑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从世界范围来看,税收征收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综合征收制;一种是分项征收制;还有一种是混合征收制。综合征收制就是将个人全年各项所得予以汇总,减除法定费用扣除标准后依据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进行征收。采用这种征收制的代表国家为美国。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实行的是分项征收制,对不同来源的个人所得进行分类,以不同的税率进行征收。而混合征收制,它融合了综合征收制与分项征收制的长处,一方面,将特定的个人所得项目制定专门的征收方法,实行分项征收;另一方面,对于经常发生的所得项目要综合计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通过对以上三种税制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综合征收制的税负最为公平,但其征管效率最低。同时,这种征收模式的运行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征收稽核系统。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税款征收现状出发,采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混合征收制,是必然的、明智的选择。

(二)合理调整费用扣除标准

在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扣除中,根据不同的征税对象主要有必要生活费用的扣除、生产经营成本的扣除以及其他费用的扣除等。而对于广大居民来讲,最为关心的仍然是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

对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的修订,看上去十分简单,但实际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制定费用扣除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到简单的劳动力再生产问题,还要考虑到劳动力扩大再生产问题,即广大工薪族的再培训、再教育支出等。其次,还要考虑到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居民收人水平与生活支出水平。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广泛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最后,还要考虑到地方财政的脆弱性。由于这几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增长很快,其在地方税收中所占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为保证地方财政收人的持续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将800元/月的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1000元/月。对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在上下30%的幅度内调节,由各地省政府确定后报国务院备案后执行。

(三)合理调整超额累进税率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制改革 税率调整 税收正义

一、个人所得税概述

1799年,英国首先创立了个人所得税,最初的目的是解决政府因为战争导致的财政困难。个人所得税的确立过程并不顺利,西方各个国家的政府都经历了纳税人与政府的激烈抗争,但是在漫长的200年的发展过后,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也在调节社会财富和资源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个人所得税占在政府收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虽然在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占政府财政比例并不大,但是依然是政府调整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非常重要的调节手段。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所取得的全部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对个人应税所得的征税,体现着一个国家在其管辖权范围内与居民和非居民的一种税收征纳关系。①我国从1980年开始正式征收个人所得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不断调整,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税种之一。其发展历程如下:

日期发展过程

1950年政务院了新中国税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其中涉及对个人所得征税的主要是薪给报酬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但一直没有开征。

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

1986年9月针对我国国内个人收入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的修正案,规定不分内、外,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居民,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1999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把个税法第四条第二款"储蓄存款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项目删去,而开征了《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2005年07月国务院总理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

2005年10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再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免征额1600元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

2007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

2011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将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同时,将现行个人所得税第1级税率由5%修改为3%,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扩大3%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

二、个人所得税的制度缺陷

(一)征税成本较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采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范围为3%-45%,次级过多,虽然实际上并能够超过25%被征税的人群并不多,但是过多的层级依然容易给纳税人留下税负过高的印象,打击劳动者的收入热情,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取源泉扣缴和纳税人主动申报相结合的方式。一些单位为了帮助自己的员工少缴税款,采取各种方式减少源泉扣缴的个人所得税,虽然税法中有违规的处罚规定,但是操作起来成本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隐蔽性收入也越来越高,税收部门难以监控群众的收入来源,如果个人不去申报也很难被发现,监管的成本很高。

(二)分类所得税制导致税收不公平。目前我国采用的税收方法是分类所得税制,这种税制源自英国。分类所得税制,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税制模式,是指对同一纳税人所得根据来源和性质,按不同的税率和扣除项目分别征收个人所得税。该税制坚持对区别定性的贯彻原则,认为工资薪金由于付出较多劳动,故应征少税,相反对利息所得应多征税。②这种模式将纳税人的全年收入分开计税,实际上并不能很好的测量不同纳税人的应纳税能力。不同收入来源的纳税人适用不同的税率,容易造成纳税人尤其是收入水平较高来源多样的纳税人通过转移收入,化多为少的方式隐瞒收入,多次扣除费用,使得适用高税率的收入项目不需纳税或是少纳税,从而通过这种所谓的"合理避税"的方式造成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款的流失,③也造成人们对于税收公平的质疑。分类所得税制是我国在个人所得税初期时确立的,随着人们收入的多样化,分类所得税制越来越需要进行改革,以推进税收公平。

(三)征管问题导致税收流失。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还是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究其原因,有制度的问题,也有税务人员素质的问题。征税人员本身专业素质不够过硬,又通常出现懒散的工作状态,是征管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的重要原因。我国人口众多,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其监管工作的严峻程度也可想而知。而且纳税人和税收机关之间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纳税人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各个方面的途径来了解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政策和征收情况。如有新的政策出台,税务机关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将信息传递给纳税人。而对应于纳税人的信息,税收机关很难掌握,而纳税人本身法律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足更导致了税收机关对税源把握不请。在这样的情况下征管出现问题,税收流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美国个人所得税制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从南北战争开始,最高时曾达90%。

(一)税收模式。美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综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又称混合所得税制,就是兼顾和协调分项征税和综合征税的利弊之处,它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针对不同所得先后采用两种课税方法来一次课税,没有税款抵扣。将课税项目分门别类是该类型的首要条件,然后选定部分项目实行以源泉扣缴的方式分项征税,剩余的所得匹配超额累进税率课征所得税。第二种是对同一所得先后进行两次独立课税,税款多退少补。具体来讲,先按性质将各类所得分为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分别按源泉扣缴的方式,适用不同的税率计税。为充分发挥税负公平原则的目的,最后在一个纳税年度终了之时,借用超额累进税率,将纳税人全部所得额作为一个整体来征税。④在美国,可以以个人来申报税款,也可以夫妻共同申报,目前一般以网上申报为主。每一年,美国都会将如何申报税款的手册发到公民手中,对他们申报税款进行指导。采用这种税收模式,能够比较好的实现税收公平,也就是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

(二)费用扣除标准。美国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标准是比较细化的。全部来源的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收入,佣金、奖金、附加福利收入、实物收入、失业补偿金、公司养老金及退休津贴、租金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银行存款及债券利息、股息、己实现的资本利得、非公司的经营利润。不予列入的所得包括赠与、遗产、奖学金、死亡抚恤金、雇主退还给雇员的经营费(餐费、娱乐费、汽车费、旅行费用、业务招待费、教育费、律师费)、雇主提供的福利、搬迁费、健康保险的支出、对个人人身伤害的付款。调整后的总所得等于全部来源的所得减去不予列入的所得。⑤调整后的总所得才是需要纳税的部分,对于特殊人群如有小孩的家庭,可以减少一部分税款。在通货膨胀的时候,美国政府还会及时对公民应纳税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公民享受到的福利没有因为通货膨胀而减少。这样就很好的保证了税收不会因为经济的变化或者其他因素给人们带来更大的风险或者不公平。

(三)征管制度。美国的税收征管在世界各国中比较都是十分有效的。因为美国建立了比较好的税收信息监督系统。每一个美国公民都一个纳税号,这个税号是伴随每一个美国公民终身的。每个公民每一次与个人所得税有关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核查。每年美国税收机关都会从全国的纳税人口中随机抽出1.5%进行核查,一旦发现偷漏税(非过失)现象,必将课以严厉的处罚。罚金的金额非常高,同时还有可能要遭到监禁。如故意脱逃税款,将被处以10万美元的罚金或者五年以下的监禁,或者两者并处。严厉而得当的处罚措施是对税款偷逃的补救,也是对于公民的警示和指引。

四、个人所得税制建议

(一)减少税率层级,调整税率结构。2011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此次修改将"工资、薪金所得"的税率,由原来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税率档次应该进一步减少,降低边际税率。目前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5%,而个人所得税率为45%,最高边际税率过高容易导致纳税人偷税漏税,企业与个人边际税率差距过大也会导致个人将所得向企业转移,所以应该适当降低个人最高边际税率。虽然现在我国有七个层级的税率,但是统计显示,大多数人只适用于3%--25%这一范围。与其增加税率的层级增加个人申请的复杂性,不如减少税率层级。

在制定税率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的人群对于相同额度金钱的需求度,比如,有抚养人的家庭是否应该适当少征个人所得税。进行合理的分类收税后,有利于促进人们主动进行税收申报,也有助于实现个人所得税对于社会贫富的调节作用,实现税收正义。

(二)改革分类税制。综合发达国家对于个人所得税的成功实践,我国应该将分类所得税制向综合所得税制逐渐过渡。实行综合所得税制有很多好处,如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避免分类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税收不公平问题及各种漏洞,又能同其他改革,如个人保险、医疗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相互配套起来,有利于对各项累计收入进行合理扣除和有效征税,还能提高税收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国情,大部分民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在中国的城镇和乡村,贫富收入差距较大,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低。所以还不能实行完全的综合所得税制,而是要逐步进行改革。

(三)建立合理的费用扣除制度。每一个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征税的基础都不是个人的原始收入,而是由一定项目的扣除。费用扣除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活抚养扣除和特殊项目扣除。这里主要来谈生活抚养一项的扣除。对于中国不同的地区来说,基本生活消费的水平差异是非常大的,所以个人所得税法应该规定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减扣数字,而应该针对每一个地区的合理计算方法。这样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收入的人群才是公平的。参考美国的成功经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对于人们收入消费水平的影响。如通货膨胀将导致人们消费水平下降,那么个人所得税在征收就应该把一年或者半年内的通货膨胀率考虑在内,减少通货膨胀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也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对于社会财富的调整作用。

(四)加强对于税源的监管。1、加强对于高收入者的监管。收入高的人群与收入低的人群相比,更容易有动机进行逃税。而且这些高收入的人群通常为企业高管、高级律师等高智商高能力的人群,在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他们想要逃税并不是一件难事。借鉴美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纳税网络。很多国家不仅在税务系统内部形成了计算机网络,而且该网络同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和公共物品部门联网,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处理大量信息资料。⑥2、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在我国,之所以逃税的人比较多,就是因为被查处的概率小,被查处之后处罚轻。如果税收机关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并对于逃税的个人,进行严厉的处罚,那么不仅对于逃税者个人,对于其他的纳税人也将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3、加大个税缴纳宣传力度。由于我国现代化时间较短,所以我国的民众普遍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当然也包括缴纳税款的相关规定,相关程序。首先应该在高校中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作为高学历人群,将来也可能是高收入人群,在学生时代就对国家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加以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加强社会宣传,可以在街道办事处等基层开展个人所得税的普法活动,发宣传手册,以简明的方式教会我国民众如何进行个税申报。也应该在媒体上对于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加以关注,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个人所得税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对于社会财富调节的重要作用。4、提高征税人员整体素质。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都需要良好的遵守和执行,只有提高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看到有效地监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监管秩序。

参考文献:

①刘心一、刘从戎,个人所得税手册,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页

②魏明英,基于理性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选择,河北法学,2005 年第 11 期

③郭静,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王建凡教授,2012年6月

④张甜, 中美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指导教师:刘沫茹副教授

⑤秦爽,公平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指导教师:刘植才教授

⑥翟继光,税法学原理-税法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2月,216页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免征额 影响 应对办法建议

一、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概述

1.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及征收范围

个人所得税,是指对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其他所得。

2.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式

个人应纳所得税税额={(总工资)-(三险一金)-(免征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以总工资4750元(含住房补贴和年金),三险一金1050为例,应纳税额={4750-1050-3500}X3%-0=6(元)(注:三险一金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二、新个人所得税对纳税人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修改的必要性

工薪阶层买房压力和房贷压力徒增,教育收费、医疗收费都在上涨,2000元的免征额已不能满足物价上涨的现状;而高收入群体收入透明度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灰色收入”、“隐性收入”。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要求,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真正贯彻“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立法精神,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法做相应修改。

2.新个人所得税对纳税人的影响

2.1新个人所得税提高了免征额、优化了工薪所得税率结构

此次修改税法将现行的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如下表所示:个税改革后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

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所得额是指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以及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个人所得税减少了税率级次,降低最低档税率,拉大低档次税率级距,避免中低收入者税负累进过快,又加大了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使不同收入的纳税人税负增减变化较为平滑。

2.与原税法相比,此次修改对职工工资水平的影响(见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2.1低等收入者,尤其是2000元及以下的税后收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没有给他们带来税收优惠,是个税改革的不足之处。

2.2中等收入者即月薪在4000-8000元的工薪族的税后收入变化较大,是个税改革受益最大的群体,少缴的税款最多达到480元。由此,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由目前的28%下降到8%,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即约6000万工薪族今后不需交纳个人所得税。

2.3当收入超过12500后,税额差距开始减少,到22000元时,缴税金额仅差5元,说明这次个税改革对调节高收入者收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3.纳税人对个人所得税调整的应对方式

奖金多发一元缴税可能多几千,年终奖如何节税至关重要。对纳税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照7级个人所得税税率缴纳个税。即年终奖除以12个月之后,所对应的税率与速算扣除数适用于年终奖。那么,所适用税率为7级税率,自然中间会产生6个“盲区”,即每相差1元,所适用税率就相差一个级别,这就需要单位在发放年终奖的时候,合理安排金额,可以化整为零,将年终奖金平摊到各月中发放,而不采取一次性发放的方式;也可以一分为二,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既不需要改变企业原有的奖金发放制度也不会增加任何成本。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后仍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我国个税体系仍不完善,在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如下:

1.目前的负税状况与现实情况仍然不相吻合。就按照目前个税的征收制度来说,现在个税能真正低成本征到的,仍是来自工薪阶层。工薪所得主要来源于企业账面工资、奖金,实行企业、单位代收代缴,容易管理。而富豪阶层,现行个人所得税可以轻易规避掉。长期以来,对高收入者征税是件很难的事,偷税漏税现象相当严重。另外,对较难掌握收入来源的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等高收入项目征税很少,调节力度不够,使得有些高收入所得并没有真正进入征税范围,建议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监管。

2.用扣除规定缺乏公平。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净所得减去固定的费用扣除后纳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实行综合扣除方式,将个人所得减去3500后的余额计征个税。可这种扣除方式对纳税人的各种负担考虑不够周全,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只是从数字层面来讨论和分析的,这样仍然存在着公平问题。不同家庭的实际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家庭为单职工,月收入负担全家的生活开支,家庭负担比较重;而有的人负担比较轻。不同的家庭情况却采用相同的扣除模式,显然不甚合理,建议以家庭为单位计征个税。

3.个税起征点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脱节。在美国,除了不断提高个税起征点外,个税的征收还根据CPI不断进行调整。个税起征点不是个税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货币购买力快速贬值的背景下,确保民众的生活水准,最好的办法是将起征点与CPI相挂钩,一牢永逸地解决个税起征点难题,以避免年年上调起征点却无法赶上货币贬值速度的尴尬。

四、结束语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中的重要税种,但目前的个税征收办法仍不完善。因此个人所得税改革可以从规范费用扣除制度出发,参照以往经验,通过科学测算,健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力争做到相同收入的家庭纳各自相当的税,更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个人所得税作为实现税收公平分配职能的首在税种,对社会收入分配调节起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仍不健全,其调整节力度和效果不尽人意。

个人所得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两大基本功能,即财政收入功能和收入调节功能,学界基本的观点是前者属于主要功能而后者属于辅助功能,但就两个功能的重要性来说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断变化的,原因很简单,存在问题的功能将成为主要矛盾而必须面临改革,我国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税收而对外籍人员增收购的一种税种,1994年在将“三税”合并的基础上正式颁布个人所得税法,从其功能上来看主要是调节个人收入。

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状况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国内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对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和在中国境内有所住所而再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符合减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扣除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本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历经了三次重要的变化:(1)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2)2005年10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法,将起征点由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600元。(3)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审议个税法修正草案,拟将起征点再提高到2000元。

2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

2.1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计税制度。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目前完全实行综合征税模式难度较大。因此,改革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应采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税模式。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渐向综合税制过渡。

2.2 对纳税人范围进行规范,适当调整和扩大税基

将自然人性质的个人、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类似组织,在税法中明确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对免税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建议取消部分免税项目,如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同时增加一些免税项目,如国家统一规定的失业保险金等。

2.3 对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进行适当调整,合理确定税收负担。

可通过增加单项扣除的方法适当提高综合所得税人的扣除标准。可保留并适当扩大附加扣除的范围。调整综合税率表。各种劳动所得和财产所得合并为综合所得后,应适用同一税率表。调整非居民纳税人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应增加“指数化调整”的规定。

为使个人所得税法更加科学、合理,增强稳定性和适应性,可以依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累计变化幅度,适时调整基本扣除、附加扣除、累进税率表的应纳税所得级距的数量标准。

2.4 进一步完善征管制度和强化征管措施。

对综合所得坚持源泉扣缴办法。即在支付或取得所得时预扣、预缴税款,年终再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应对预扣预缴作出具体规定。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的征管现状,应区别综合所得的不同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预扣、预缴办法。工资、薪金所得,纳税人每月取得该项收入时,减除按月平均的基本扣除,其余额按照税法规定的超额累进税率预扣预缴税款。经营所得,可以当期实际应纳税额或主管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按月或按季预缴。劳务报酬所得,可按照一次收入减除必要支出后的余额是否超过一定数额为界,以相应的税率作为预扣预缴,该预扣率应结合税法采用的累进税率表学测算后确定。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以其收入额减除必要支出后,按适当的预扣预缴,该预扣率也结合税法采用的累进税率表科学测算后确定。

2.5 个人所得税改革应完善的配套措施。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除了完成改革个人所得税法的法律程序外,还应针对新的混合税制模式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

加快分配体制改革的步伐,理顺分配关系,建立透明的初次分配机制,使收入分配规范化、法制化、透明化。建立税务机关对个人收入的信息收集和交叉稽核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的结算系统。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对个人和机构实行统一编码制度。建立完善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个人金融资产实名制度。建立规范的工资发放制度和管理办法。

3 对个税制度进行改革的思考

3.1 个税制度进行改革存在的缺陷。

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存在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在总体上难以实现税负公平的目地,从而与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目标产生严重的冲突。

税率模式复杂繁琐,最高边际税率过高。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不仅复杂繁琐,而且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税负不公。另外45%的高累进税率,将会严重限制私人储蓄、投资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妨碍本国经济的发展。

费用扣除不合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分别按不同的征税项目采用定额和定率两种扣除方法。这一方面给征纳双方都带来计算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素。

扣缴义务人代扣缴质量不高。实际生活中,部分扣缴义务人或迫于领导的压力,或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税款的代扣质量并不高。甚至出现故意纵容、协助纳税人共同偷逃税款的现象。

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

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出现了大量的漏洞。

纳税观念淡薄,偷逃税严重。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发展时间短,公民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加之个人所得税以自然人为纳税义务人,直接影响个人的实际收入,且征收过程中容易涉及个人经济隐私,并且由于计算困难,扣除复杂,税源透明度低,涉及面广等原因,使得个人所得税成为我国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

3.2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己显出其不足和弊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使其顺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纳税意识。建立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目前应实行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首先应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每一种所得进行非常细化的分类,然后将这些细化了的分类所得按照如下四种所得类型分别总计:劳务所得,营业所得,投资所得,其他所得。然后对那些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并且能够较好采用源泉扣缴方法的应税所得,实行分项征税的办法。对那些属于劳动报酬所得,营业所得,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则实行综合征收的办法。

调整税率结构,公平税负。税率模式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且关系到政府一些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应根据全球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本趋向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结合税收模式的改革科学地设计个人所得税率:在总体上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行,以超额累进税率为主的税率结构;对适应超额累进税率的专业性、经常性所得,为体现税收公平,可以设计一套相同的超额累进税率。同时,适当降低税率档次,降低最高边际税率。

调整费用扣除标准,符合实际负担。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征收和分项征收相结合的模式,更能充分发挥调节收入的作用,但综合征收的扣除,应该与实际的费用负担联系起来,否则就会削弱调节作用。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费支出,应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

扩大征税范围,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已不再是“打富济贫”的政策工具,开始成为国家税收的一种主要税种。但中国税收系统对个人征税的效率较低,大部分高收入者应交的个人所得税并没有足额交上来。因此,中国应在许多征税办法上借鉴国际上的经验,不应该把工薪阶层和知识分子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重点,这样会破坏横向和纵向公平。

提高征收管理手段,减少税源流失。推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应通过税法或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强制建立唯一的、终身不变的纳税人识别号,扣缴义务人、纳税人,以及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情况的部门或单位,必须使用纳税人识别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切实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个人帐户体制。这项举措在2000年已经实行,但是很不完善。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实名帐户,将个人工资、薪金、福利等内容都纳入该帐户,这需要税务、银行、司法部门密切配合和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支持。其次,国家要尽快颁布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及其配套法规,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帐户体系、个人信用记录与移交、个人信用制度档案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用法律制度确保个人信用制度的健康发展。实行双向申报制度。现行税法没有明确纳税人申报个人所得的义务,既不利于税务机关监管税源,又淡化了纳税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个人所得税法应明确纳税人申报个人所得税的义务。即实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双向申报的制度。建立计算机征管制度。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实现对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与入库、资料保管的现代化与专业化,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全方位监控,并逐步实现同银行、企业的联网,形成社会办税、护税网络。

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制定出既能体现税收国际化,又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权益和经济发展,较为科学、合理、完善的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体现了国富民强的发展经济的宗旨。这次个税改革不仅减轻了工薪阶层的纳税负担,加大了个税对高收入者的征收力度,缩小了收入差距,降低了基尼系数,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必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昭力《财政法制纵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正军《个人所得税实务全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刘剑文《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第8篇

一、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宏观经济效应

(1)更好的组织财政收入。组织收入是税收的基本功能,这是任何税种的共性。早期各国个人所得税几乎都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筹措战争经费而开征的。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收益为课税基础,收益来源于个人的经济活动。只要有一定的收入,就可以征收所得税,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资源的不断增加,经济活动的日益扩大,所得税也随之增加。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所得税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同步增长。实践证明,个人所得税组织收入的功能在世界各国日益得到增强。(见表2--1)

表(2---1)DECD国家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

国别个人所得税比重社会保险税比重广义个人所得税比重

美国40.522.462.9

英国27.516.744.2

澳大利亚43.3043.3

加拿大37.813.451.2

法国17.433.951.3

日本18.834.653.4

意大利25.026.851.8

瑞士31.822.254.0

卢森堡18.822.441.2

西班牙20.830.050.8

平均(未加权)28.1722.2450.41

资料来源:OECDinfigures,2001Edition,P38-39

从表2--1可知,在这10个OECD国家的税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平均比重为28.17%,社会保险税平均比重为22.24%。如果把社会保险税也加在一起,广义个人所得税的平均比重达50.4196。可见,个人所得税(尤其是广义个人所得税)己成为这些国家政府的一大税收来源。

(2)经济调节。个人所得税作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之一,它的作用可以描述为:当经济衰退时,收入水平下降,有些人的收入降到免税的范围之内,有些人的收入降到较低税率档次,即出现累进税率下的“累退下滑”效应。反之,当经济过热时,收入水平上升,有些人可支配收入超出了免税范围,需要纳税,有些收入上升到较高的税率档次,需要交纳更多的税,即出现累进税率下的“累进爬升”效应。由于消费需求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所以在经济衰退时,纳税负担自动减少,也就缓和了消费需求的下降;而在经济过热时,纳税负担自动增加,也就制约了消费需求的上升。

(3)调节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功能。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由于在分配上的按照要素察赋的质量和多少进行分配往往会造成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从而影响社会协调和稳定,进而损害效率。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的重要工具。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主要是通过累进税率进行的,累进税率下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适用的边际税率不断提高,从而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税率征税(或免税),而对高收入者按较高的税率征税。这有利于改变个人收入分配结构,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之内,累进税率幅度越大,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就越强,但超过一定限度,高的累进税一方面会引致人的逃税动机,从而损伤效率和公平;另一方面会抑制人们的劳动、投资等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损害效率,最终也不利于公平。除了个人所得税累进机制外,征税方式也可促进公平分配,如对主要为低收入者收入类型的所得(如工薪所得)采用较主要为高收入者收入类型的所得(如资本所得)高的税率,也有助于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费用扣除上,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使用同样的标准定额扣除,从而收入较低者的平均税率低于高收入者的平均税率,也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微观经济效应

个人所得税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和工作努力的影响被认为是导致“市场变形”最严重的领域。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人们工作意愿将受到影响。如果用工作与休闲的时间比值大小来衡量,那么,在累进税情况下,这个比值较在比例税的情况下为小,而在同样是累进税时,高累进税率将更多地减少这一比值。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减少了人们的税后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为了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而减少休闲,增加工作时间,产生“收入效应”;同时,由于课税,降低了休闲相对于劳动的价格,使对劳动和休闲两者的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休闲代替劳动,产生“替代效应”。

(2)个人所得税对投资的影响。个人所得税对家庭投资的影响可以从“收入效应一”和“替代效应”两方面来说明,即对投资收益课税后会减少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对其投资行为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由于投资收益率的下降,抑制了投资的积极性,使纳税人增加消费,此为“替代效应”;二是由于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为了保持原来的收益水平,纳税人不得不增加投资,此为“收入效应”。正如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一样,个人所得税对投资的影响也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大小。

(3)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西方经济学认为,影响个人储蓄行为有两个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正是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影响而反映出来的。

一是收入效应。源于“生命周期”假设的收入效应是指个人储蓄量的多少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一生中的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引起其收入的下降必然导致其储蓄的下降。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收入和消费并不会一致,每个人将据其在一生中可能提供的工作能力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计划。根据这一假设,任何对个人一生的期望收入的永久性减少将会影响到其一生的计划消费模式。因此,个人为将来消费而准备的储蓄量将下降。只要开征所得税,这一“收入效应”就难以避免。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已成为各收入阶层关注的焦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因为目标定位不准确,征收模式未能适时调整,致使税负确定、税率设计不合理、税制复杂,难以征僻,偷逃严重,渊节无力。本文对目标功能定位、征收模式选择、税率设计、征收管理这些个人所得税的根本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开征以来,收入增长异常迅速,1980年不足l7万元,1985年突破l亿元,1989年突破l0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达到660亿元,为我国所有税种中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税种,在聚集财政收入、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运行中日益暴露出的税制设计本身和征管方面的许多问题,也正严重阻碍着其功能的更大发挥,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一、目标功能定位

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功能定位是指一国个人所得税在某一时期应主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这是设计和改革个人所得税的首要问题。个人所得税有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两大功能,因此,一国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功能定位又有三种选择:

(1)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只对少数高收入者进行特殊调节;(2)以聚集财政收入为主,对大多数人进行普遍调节;(3)同时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对中等以上的收入阶层进行调节。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的争论正好形成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因为我国日益增大的gdp、gnp总额和个人所得在gnp最终分配中份额的不断上升,表明_『居民个人的纳税能力日益增强,决定了个人所得税应在解决财政困难,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中更有作为;日益扩大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又决定了个人所得税必须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第一种目标功能定位进行税制设计,必然规定较高的起征点,这便相应降低了高收入者的应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从而将弱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由于个人所得税收人总额减少,政府没有足够财力转移支付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反而会加速贫富分化,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用开征社会保障税或提高社会保障税税负的手段解决问题,则由于社会保障税的普遍征收和比例税率的累退性,必然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负担,这比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更有碍公平,这一切正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目标背道而驰。事实上,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就因为目标功能定位瞄准高收入阶层,以公平收入分配为目标,便过分强调区别对待,为此选择了分类征收模式。将个人收入划分为l1个类别,设计了税负不同、形式各异、扣除有别的税率进行征收,结果使税制异常复杂,加之征管基础制度不完善,征管难以适应,避税漏洞大开,偷逃行为轻易得逞,收入并不高的工薪阶层成为最主要的负担者,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却游离在征管之外。而按第二种目标功能定位进行税制设计,必然要对中、低收入者,特别是略高于贫困线的低收入者课税,而对高收入者难以有效调节,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不符合效率原则,促使一部分人陷入绝对贫困,既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又使大量高收入者负担的税款大量流失,聚集财政收入的目标同样难以实现。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目标功能定位只能以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为双重目标,对中等以上收入阶层进行调节。

二、征收模式选择

从世界范围看,个人所得税有三种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综合征收模式和混合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就是将各类所得分门别类的划分成若干种,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征收。这种模式事实上是多个税种的简单集合,因而征收模式简便,易管,也能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差别对待。但这种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不能较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不仅不同项目间税负不平,而且使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或少纳税,而使应税所得来源单一、综合收入少,但相对集中的人多纳税,易使纳税人改变所得项目名称,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逃避税收。还因为采用该模式,一般项目只能采用比例税率,而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存在明显的累退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就应因为实行分项征收模式,上述问题非常严重。

综合征收模式就是汇集和综合全部所得,统一适用同一种超额累计税率表进行的征收方法。这种模式能较好的贯彻量能负担的原则,从横向和纵向上对税收负担进行公平分配,比较合理,因而较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但对个人申报和税务稽查水平要求高,需要年终汇算清缴,必须以发达的信息 网络 和全面可靠的原始资料为条件,这无疑提高了征收成本。就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看,这种模式只能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

混合征收模式就是区分不同性质的所得,对一部分分类征收,对另一部分综合征收,即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如果综合分类范围的划分和结合搞得好,就能集中分类模式和综合模式的优点,摒除两者缺陷,达到简便、易管、公平征收的目的。一般说来较优的结合是:大综合,小分类,经常性、经营性所得综合,非经常性、非经营性所得分类;相同性质的所得综合,不同性质的所得分类; 计算 简便的综合,计算复杂的分类。很显然,现阶段,混合征收模式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演变过程反映出这么一个 规律 :分类征收模式只是与单一居民收入和低水平的征管相适应的征收模式,随着社会 经济 发展 和征管水平的提高,综合征收模式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最终要求,而混合征收模式是大多数国家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从分类征收走向综合征收的必然过渡。

三、税率设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设计应是该税种目标功能要求的最集中表现,税率形式又决定于征收模式的选择,同时作为“经济联合国”的重要成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水平、档次、级距的设计既不得不考虑与国际接轨,又不能脱离我国家庭观念强,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的实际,而覆盖个人独资 企业 、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其最高税率又不能不与企业所得税税率相衔接。

我国个人所得税混合征收模式的选择决定厂其税率形式在总体上分为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综合征收项目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分类征收项目适用比例税率。合理的比例税率,应在不进行费用扣除的情况下,按超额累进税率的实际平均税率设计。因此,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超额累进税率的设计。根据上述约束条件,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设计应以家庭为基础申报单位,遵循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宽税基,低税率,大级距,少级次”改革的思路,将我国居民按家庭收入水平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高收入、最高收入五个层次,分别按规定税率超额累进征收。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对中等以上的收入阶层调节目标功能的要求,对低于标准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部分确定零税率,既为对低收入家庭的免征,又为其他各家庭的扣除标准、对高于标准中等收入家庭收入、低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收入的部分以5%的税率征收;对高于较高收入家庭收入、低于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10%的税率征收,对高于高收入家庭收入、低于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20%税率征收,对高于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35%税率征收。这种设计因各类家庭的划分标准必然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而适时调整,但各档次税率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因而既能适应经济变化又能稳定负担政策。

四、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有效的征收管理既是其正确的目标功能定位,切合实际的征收模式选择,合理的税率设计的结果,也是真正实现其目标功能,充分发挥征收模式优势,正确贯彻税率所体现的负担政策的保证条件。因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效率低下,致使个人所得税既对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无力。有资料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45%来自工薪所得,而真正的高收入群体却游离在征管之外,又使大量收入流失(同一资料还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际征收的税款不足应征税款的1/2)。究其原因,一是现行征管办法对个人收入的隐性化、非货币化、现金交易、私下交易束手无策,纳税人的真实收入难以掌握,扣缴制度无从落实,二是没有明确的自行申报制度,难以进行税源监控。为此必须: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础制度

1.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即“个人 经济 身份证”制度。将居民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税务编码。个人从事的各种与个人所得税有关的活动,不论收入还是支出,均在此编码下反映,这些信息应能从社会方方面面汇集到税收部门进行集中处理,迅速准确的掌握纳税人的收入状况。

2.强行推行非现金收入结算制度,减少现金流通,广泛使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同时,将个人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工资外发放的各种补贴、津贴、有价证券,以及其他各种福利,必须折价计人工资表中,以使纳税人的真实收入“透明化”。

(3)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结合存款实名制的实施,对个人存款, 金融 资产,房地产以及汽车等重要消费品实行登记制度,以使纳税人的各项财产收入“显性化”,以防将收入与财产进行分解和分割而偷税。

(二)建立 科学 的预扣预缴税款制

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制是世界各国已经成熟的征管经验。这种制度要求对综合所得必须分项按月或按季、按次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预扣预缴一般应比实际缴纳的税款多,以促使纳税人年终申报。为避免年终汇算清缴时退税面过大,应对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预扣预缴办法,如对工薪所得可按目前的征管方法按月预扣预缴,对经营所得以当期实际应缴税款数或上年实际数按月或按季预缴,劳务报酬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以其收入总额按一定的预扣率按次预扣预缴。总之,应在堵塞偷逃漏洞的同时,尽可能简单易操作。

(三)推行双向申报制度

双向申报制度是关系综合征收或混合征收成败的重要条件。所谓双向申报制度,是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其扣缴义务人对同一笔所得的详细情况分别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征管制度,其目的是在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建立起交叉稽核体系,加强税源监控。这种方法为世界各国所采用。考虑到我国现有征管能力还不能接受所有的纳税人申报,应规定只有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纳税人才必须申报,但所有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的一切应税所得,不论是否达到纳税标准,都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不仅申报应扣税额,还应申报与纳税人相关的其他主要资料信息。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这种交叉稽核制度的关键应在于支付者。

(四)重点稽查,加大处罚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已成为各收入阶层关注的焦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因为目标定位不准确,征收模式未能适时调整,致使税负确定、税率设计不合理、税制复杂,难以征僻,偷逃严重,渊节无力。本文对目标功能定位、征收模式选择、税率设计、征收管理这些个人所得税的根本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开征以来,收入增长异常迅速,1980年不足l7万元,1985年突破l亿元,1989年突破l0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达到660亿元,为我国所有税种中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税种,在聚集财政收入、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运行中日益暴露出的税制设计本身和征管方面的许多问题,也正严重阻碍着其功能的更大发挥,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一、目标功能定位

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功能定位是指一国个人所得税在某一时期应主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这是设计和改革个人所得税的首要问题。个人所得税有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两大功能,因此,一国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功能定位又有三种选择:

(1)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只对少数高收入者进行特殊调节;(2)以聚集财政收入为主,对大多数人进行普遍调节;(3)同时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对中等以上的收入阶层进行调节。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的争论正好形成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因为我国日益增大的GDP、GNP总额和个人所得在GNP最终分配中份额的不断上升,表明_『居民个人的纳税能力日益增强,决定了个人所得税应在解决财政困难,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中更有作为;日益扩大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又决定了个人所得税必须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第一种目标功能定位进行税制设计,必然规定较高的起征点,这便相应降低了高收入者的应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从而将弱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由于个人所得税收人总额减少,政府没有足够财力转移支付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反而会加速贫富分化,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用开征社会保障税或提高社会保障税税负的手段解决问题,则由于社会保障税的普遍征收和比例税率的累退性,必然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负担,这比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更有碍公平,这一切正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目标背道而驰。事实上,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就因为目标功能定位瞄准高收入阶层,以公平收入分配为目标,便过分强调区别对待,为此选择了分类征收模式。将个人收入划分为l1个类别,设计了税负不同、形式各异、扣除有别的税率进行征收,结果使税制异常复杂,加之征管基础制度不完善,征管难以适应,避税漏洞大开,偷逃行为轻易得逞,收入并不高的工薪阶层成为最主要的负担者,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却游离在征管之外。而按第二种目标功能定位进行税制设计,必然要对中、低收入者,特别是略高于贫困线的低收入者课税,而对高收入者难以有效调节,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不符合效率原则,促使一部分人陷入绝对贫困,既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又使大量高收入者负担的税款大量流失,聚集财政收入的目标同样难以实现。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目标功能定位只能以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为双重目标,对中等以上收入阶层进行调节。

二、征收模式选择

从世界范围看,个人所得税有三种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综合征收模式和混合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就是将各类所得分门别类的划分成若干种,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征收。这种模式事实上是多个税种的简单集合,因而征收模式简便,易管,也能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差别对待。但这种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不能较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不仅不同项目间税负不平,而且使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或少纳税,而使应税所得来源单一、综合收入少,但相对集中的人多纳税,易使纳税人改变所得项目名称,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逃避税收。还因为采用该模式,一般项目只能采用比例税率,而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存在明显的累退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就应因为实行分项征收模式,上述问题非常严重。

综合征收模式就是汇集和综合全部所得,统一适用同一种超额累计税率表进行的征收方法。这种模式能较好的贯彻量能负担的原则,从横向和纵向上对税收负担进行公平分配,比较合理,因而较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但对个人申报和税务稽查水平要求高,需要年终汇算清缴,必须以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可靠的原始资料为条件,这无疑提高了征收成本。就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看,这种模式只能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

混合征收模式就是区分不同性质的所得,对一部分分类征收,对另一部分综合征收,即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如果综合分类范围的划分和结合搞得好,就能集中分类模式和综合模式的优点,摒除两者缺陷,达到简便、易管、公平征收的目的。一般说来较优的结合是:大综合,小分类,经常性、经营性所得综合,非经常性、非经营性所得分类;相同性质的所得综合,不同性质的所得分类;计算简便的综合,计算复杂的分类。很显然,现阶段,混合征收模式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演变过程反映出这么一个规律:分类征收模式只是与单一居民收入和低水平的征管相适应的征收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征管水平的提高,综合征收模式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最终要求,而混合征收模式是大多数国家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从分类征收走向综合征收的必然过渡。

三、税率设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设计应是该税种目标功能要求的最集中表现,税率形式又决定于征收模式的选择,同时作为“经济联合国”的重要成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水平、档次、级距的设计既不得不考虑与国际接轨,又不能脱离我国家庭观念强,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的实际,而覆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其最高税率又不能不与企业所得税税率相衔接。

我国个人所得税混合征收模式的选择决定厂其税率形式在总体上分为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综合征收项目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分类征收项目适用比例税率。合理的比例税率,应在不进行费用扣除的情况下,按超额累进税率的实际平均税率设计。因此,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超额累进税率的设计。根据上述约束条件,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设计应以家庭为基础申报单位,遵循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宽税基,低税率,大级距,少级次”改革的思路,将我国居民按家庭收入水平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高收入、最高收入

五个层次,分别按规定税率超额累进征收。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对中等以上的收入阶层调节目标功能的要求,对低于标准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部分确定零税率,既为对低收入家庭的免征,又为其他各家庭的扣除标准、对高于标准中等收入家庭收入、低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收入的部分以5%的税率征收;对高于较高收入家庭收入、低于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10%的税率征收,对高于高收入家庭收入、低于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20%税率征收,对高于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35%税率征收。这种设计因各类家庭的划分标准必然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而适时调整,但各档次税率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因而既能适应经济变化又能稳定负担政策。

四、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有效的征收管理既是其正确的目标功能定位,切合实际的征收模式选择,合理的税率设计的结果,也是真正实现其目标功能,充分发挥征收模式优势,正确贯彻税率所体现的负担政策的保证条件。因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效率低下,致使个人所得税既对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无力。有资料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45%来自工薪所得,而真正的高收入群体却游离在征管之外,又使大量收入流失(同一资料还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际征收的税款不足应征税款的1/2)。究其原因,一是现行征管办法对个人收入的隐性化、非货币化、现金交易、私下交易束手无策,纳税人的真实收入难以掌握,扣缴制度无从落实,二是没有明确的自行申报制度,难以进行税源监控。为此必须: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础制度

1.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即“个人经济身份证”制度。将居民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税务编码。个人从事的各种与个人所得税有关的活动,不论收入还是支出,均在此编码下反映,这些信息应能从社会方方面面汇集到税收部门进行集中处理,迅速准确的掌握纳税人的收入状况。

2.强行推行非现金收入结算制度,减少现金流通,广泛使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同时,将个人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工资外发放的各种补贴、津贴、有价证券,以及其他各种福利,必须折价计人工资表中,以使纳税人的真实收入“透明化”。

(3)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结合存款实名制的实施,对个人存款,金融资产,房地产以及汽车等重要消费品实行登记制度,以使纳税人的各项财产收入“显性化”,以防将收入与财产进行分解和分割而偷税。

(二)建立科学的预扣预缴税款制

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制是世界各国已经成熟的征管经验。这种制度要求对综合所得必须分项按月或按季、按次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预扣预缴一般应比实际缴纳的税款多,以促使纳税人年终申报。为避免年终汇算清缴时退税面过大,应对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预扣预缴办法,如对工薪所得可按目前的征管方法按月预扣预缴,对经营所得以当期实际应缴税款数或上年实际数按月或按季预缴,劳务报酬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以其收入总额按一定的预扣率按次预扣预缴。总之,应在堵塞偷逃漏洞的同时,尽可能简单易操作。

(三)推行双向申报制度

双向申报制度是关系综合征收或混合征收成败的重要条件。所谓双向申报制度,是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其扣缴义务人对同一笔所得的详细情况分别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征管制度,其目的是在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建立起交叉稽核体系,加强税源监控。这种方法为世界各国所采用。考虑到我国现有征管能力还不能接受所有的纳税人申报,应规定只有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纳税人才必须申报,但所有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的一切应税所得,不论是否达到纳税标准,都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不仅申报应扣税额,还应申报与纳税人相关的其他主要资料信息。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这种交叉稽核制度的关键应在于支付者。

(四)重点稽查,加大处罚

上一篇:供水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征管效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