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管效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0:28:55

征管效率论文

征管效率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税收收入;税收征管效率;税收增长;GDP增长;技术效率

一、引言

自1997年以来,我国税收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往往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税收超GDP增长也成为学术界近年来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伴随着税收征管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如何对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化进行定量测量?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化是主要源于征管技术的变化,还是源于管理水平的变化?这些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研究者围绕征管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杨得前(2008)利用1994-2005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税收征管效率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28.11%。税收征管效率的提升是税收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德祥、李建军(2009)以随机前沿函数为基础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参数方法主要是通过数据拟合求得模型中各参数,从而计算效率值。其主要局限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果设定的税收产出函数与实际相差甚远,则必然导致最终测算结果出现较大误差。二是设定的模型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从而使参数方法无法使用。

与参数方法相比,非参数方法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无需对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进行设定。它主要包括DEA和自由处置壳(FDH)等方法,其中又以DEA应用最为广泛。如孙静(2008)基于传统DEA方法对湖北省若干市的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测算。传统的DEA方法的局限在于:一是无法对DEA有效点与弱有效点进行准确区分;二是无法对效率提高的程度进行准确计量。

此外,一些研究者对影响税收征管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这类研究虽针对性较强,但在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为更进一步揭示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化及其成因,本文以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法对我国税收征管动态

于1,则表明它是生产率提高的根源;如果小于1,则表明它是生产率下降的根源。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征税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投入一产出过程,征税过程中的投入主要包括税源数量、税源质量、税务机关投入的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物力及财力,其产出主要是税收收入、纳税服务等。合理地定义投入与产出,是正确利用Malmquist指数计量征管效率的一个关键问题。借鉴杨得前(2008)、王德祥和李建军(2009)选择的指标,本文中选取的投入指标有:

1税源数量。税源可以从宏观、微观等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从宏观层面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只能来源于对GDP的分割。所以,GDP是能够较好地代表宏观层面的一个税源指标。但由于我国目前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较少,因此,采用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来反映税源数量更为合适。

2税源质量。税收不仅受税源数量的影响,而且也受税源质量的影响。在税源数量相同的情况下,税源质量越好,最终的税收产出越多。营业盈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因此,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能够近似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效益水平。本研究用其表示税源质量的高低,其比重越大,说明税源质量越好。

3人力资本数量。任何税法在实施过程中都会产生管理费用。它主要是税务机关为保证税法的顺利实施而付出的各种费用。如税官的薪酬、津贴、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征税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活动,税务人员数量的多少会对最终的税收产出及管理成本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税务人员数量作为一个投入指标。

4人力资本质量。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人员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而受教育水平是人力资本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本研究用各地税务人员中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所占比重作为人员素质高低的替代变量。

由于各省税务机关的办公经费没有较准确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没有将其列为投入指标。税务机关的产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收入,二是纳税服务。但是,由于在对纳税服务的定量测量上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因此,本文没有将纳税服务作为一个产出指标,而是仅将税收收入作为税务机关的产出指标。

三、数据与实证

本文使用1997-2007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其税收征管效率及其提高进行测算,在研究中没有将作为样本,其原因在于税务统计年鉴中没有地方税务机关人员构成的相关数据。其中,税务部门征收的税收收入、税务机构人员数、教育程度数据取自于1998-2008年《中国税务年鉴》;各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营业盈余占GDP比重取自于1998-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列出1997-2007年各地税务机关的投入产出数据,而仅列出了分析结果。采用DEAP2.1软件对1997-2007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并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变化指数(TECH)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F),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ECH)和规模效率指数(sECH)。

1从总体来看,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具体表现是,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年平均提高3.6%,技术变化指数平均提高8.4%(此为所有指数中变动最为显著的一个指数),综合效率指数平均下降4.4%,纯技术效率指数下降3.6%,规模效率指数下降0.9%。在分地区方面,从税收征管效率指数来看,1997-2007年,除河北、安徽、湖北和湖南外,其他地区的税收征管效率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来看,除上海外,其他地区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从技术变化指数来看,所有省(市、自治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2经济发展水平对征管效率有显著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07年,税收征管效率提高幅度排名前6位的依次为:江苏、上海、北京、山东、天津、广东。征管效率提高较快的多为经济发达省份,这表明征管效率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发达省份的税务机关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税收信息化建设中,从而有效提高税源管理与监控能力;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源数量较充足,税源质量较好,纳税大户多,这些都有利于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

3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税收征管中新技术的采用。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7年,在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下降和技术变化指数上升的同时,税收征管效率指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所以,技术变化指数的上升是引起征管效率提高的最重要原因。另外,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下降表明了组织管理水平在1997-2007年间呈下降趋势,技术变化指数的上升则表明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至此,可以得出结论,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税收征管中新技术的采用,而不是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

4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1997-2007年纯技术效率指数平均下降3.6%,而规模效率指数变化不大,平均下降0.9%。由于纯技术效率指数反映了生产中现有技术利用的有效程度,因此,纯技术效率指数的下降说明新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有效利用程度在下降。另外,组织管理水平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税收管理中现有技术利用有效程度的下降,而不是规模效率的下降。

四、对征管效率提升原因的进一步讨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平均每年提高3.5%,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税收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税收征管中新技术的采用,而不是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税务机关开始把计算机技术引入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使税收管理实现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向现代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1998年后,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科技加管理”、“信息化加专业化”的总体改革思路。1998年初启动的“金税工程”二期、2003年10月开始的“金税工程”三期都显著地提高了税收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有效提高了税务机关监控税源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税务机关税源管理的效率,降低了税源管理的成本。从表2可以看出,2003年也是征管效率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最高的一个年份。另外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增值税的征收率由1997年的44.6%上升至2006年的86.26%。

1997-2007年我国税务机关组织管理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在税收征管中,我国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忽视了对新技术的充分利用,忽视了合理处理好人与先进技术、设备的关系,强调了科技兴税,淡化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进而导致相应的管理没有同步跟进。其具体表现是一些税务部门对税收信息化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对手工劳动的替代上,现管信息系统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税收征管效率的定量测算与分析是税收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对我国1997-2007年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化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显示,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年平均提高3.6%,技术变化指数平均提高8.4%,综合效率指数平均下降4.4%。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征管中新技术的采用,而不是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税务机关开始把计算机技术引入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税务机关税源监控的能力。但在引进新的技术时,未能处理好人与先进技术关系,强调了科技兴税,却淡化了人的能动性发挥,进而导致税务部门组织管理水平出现下降趋势。

征管效率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应用寻租的有关理论,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制下所产生的各种寻租支出,从而提出相关对策。

一、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差异及其寻租支出分析

我国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出于稳定和吸引外资的考虑只对内外资企业的流转税制进行了合并,但对所得税仍实行内外有别的两套税制。不可否认这种政策对当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宏观政策环境的改变,这种差别待遇的弊端日益突出。其中对于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当中存在的问题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讨论的比较透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所得税征管工作中产生寻租活动的原因,对如何减少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中的寻租支出做一些探讨。

(一)现行内外资企所得税制的差异比较

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制使得内外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同的“游戏”规则下,这种差别待遇可以从以下三张表格中看出。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内外资企业税制方面存在三方面的差异:首先,立法级次和效力不同,外资企业所得税属法律范畴,透明度和权威性比内资高;其次,外资的实际税率低于内资企业;第三,外资的扣除标准明显优于内资。

(二)所得税征管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寻租支出

税收是政府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公平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现行企业所得税制的模式,使得外资企业享有更多的优惠,因此在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和缴纳的系列活动中,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之间可能产生各种寻租活动。这既不符合公平原则,同时也是有损效率的。

第一,从法律级次差异对征纳双方的影响来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除在税法和细则中作出原则性规定外,其具体措施一般散见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各种法律、法规中,这使我国税收优惠法规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在征管工作中必然导致蒙骗、贿赂、拉关系等一些行为,这时产生了高昂的交易费用,同时租金由一个利益集团转移到另一个利益集团往往采取上述低效率的方法。

第二,从纳税人行为角度来说,由于内资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扣除标准窄,导致成本费用补偿不足,外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比内资企业少纳税,政策的差异导致租金的产生,外资企业由于相对优惠的条件获得更多的租金,那么内资企业必然为获得同等的待遇而进行寻租活动,从而产生几种可能行为。(1)内资企业向征税机关展开寻租活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可能采取一些非法手段以达到少纳税的目的。在经济生活中就是假外资泛滥,具体模式有资金上的“出口转内销”及国内资金先流动到国外变成外资,然后再以外资名义投资国内;或者外商出小头中方出大头;或者有限的外资在全国游走,在全国各地举办许多合资,从中享受高额利润等等。(2)内资企业在政策对自己不利情况下必然会采取措施避免遭到这种不利于自己的政策的损害。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若仅仅从企业资金转移角度来说,虽然政府税收收入少了,但私人的收入多了,看似总体收入没变。但事实是企业在进行这些行为中,为了少纳税,赢得和外商投资企业一样的竞争环境,产生了非生产性支出比如贿赂支出、改变企业组织模式所带来的损失等等,从而产生了额外成本,而这部分成本若在公平竞争条件下是可以避免的。而外资企业为维护现在的即得利益和获得更多租金,同样也与征税部门展开活动,要么呼吁政府给与更多优惠的政策即发生寻租行为,要么要求维护现有的各种优惠即发生护租行为,当然当内资企业为获得相同的税收待遇而对有关部门进行游说的时候外资企业也有可能也对其进行阻挠活动。这系列行为在可能给外资企业带来好处的情况下却给内资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同样导致了资源的无谓损失。

第三,从征管部门行为来说,由于上述企业行为有悖国家引进外资的初衷,政府征管部门为了防止这种行为发生而投入物质资本和劳力资本,即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投入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配备更多人员和机构,想法设法完成自己的税收任务。这样无形当中就增加了征税成本。在这里讨论的是假定政府征税管理机构没有对租金的要求,但从公共选择理论中我们看到政府本身也有自己的需求,如果我们设想政府征收机构有对租金的要求,其进行抽租和创租,那将产生更大的效率损失。总之,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各种企业纳税人与征税机关之间不可能完全处于信息对称状态,一方面我国所得税实行内外两套制度,二者立法级次、效力不同,征管机构复杂,纳税程序复杂,并不是每个纳税人都清楚自己在整个市场与政府中的位置,而征管部门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各企业信息,在这种背景下由于寻租活动而引起的资源浪费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寻求一些限制或使这种寻租支出最小化的对策和措施。

二、减少企业所得税征管中寻租支出的几点思考

制度是指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制度正如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一样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制度安排降低了交易费用,消除交易的不确定性,节约了生产成本,增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有效的制度将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样一个有效的所得税制将会对整个所得税征纳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税收上的国民待遇原则

税收上的国民待遇原则主要包括国籍无差别、常设机构无差别、费用扣除无差别和企业资金无判别其实质是公平原则。而非我国现阶段对外扶持,对内歧视的状态。

(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

第一,统一其立法级次,二者均应纳入到同一部所得税法中,增强其透明度,便于征纳税方可以明确各自所拥有的权利义务以及各种优惠。第二,统一税率、减少优惠、扩大税基。前面已经论述过由于税率和税收优惠差异导致的各种寻租支出,通过逐步消除这些差异我们可以考虑降低我们的所得税税率,当然只有降低税率所带来的税收收入损失小于消除差异扩大税基所带来的收入增长,这样的税率改变才是可取的。

(三)规范政府行为,完善所得税分享改革

2002年开始,我国实行中央与地方所得税改革,这一举措的方向是好的,但这项改革方案由于制度设计缺陷,使得各级政府出现程度不同的随意减免和优惠政策的存在,使得企业所得税税法效力降低,导致各种寻租支出产生,各地各级政府为了寻求属于自己租金从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征税成本和资源的浪费。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分享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对减少所得税征管中的寻租支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彭夯,蒋懿,严晨志.企业税收筹划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征管效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税收征管;税务信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采集、传播效率快速提升,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是不用随机分析、抽样分析的捷径,而直接将所有数据纳入样本,并据以展开系统分析的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占有数据本身的价值,而在于通过价值分析,获得对数据的“二次利用”。“大数据”的典型特征,是数据体量大、数据种类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数据处理的整体特征变为:要效率不要精准,要整体不要抽样、要相关不要因果,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以往人类惯用的思维模式,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大数据技术自身的特征,决定其在税收征管中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也对我国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税务征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与时俱进地推进我国税收征管工作的全面改进。

一、大数据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阐释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完成多种类型数据的高效收集和快速传播,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数据的系统分析。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解决我国税务征管中的诸多问题,有效预防税收征管中的诸多漏洞。同时,经过系统分析、精_处理的税务信息,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来讲,“大数据”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数据”技术有利于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双创”政策的激励,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税务登记户数日趋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税务机关的工作任务,税收征管能力欠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提升了税务部门征管能力,在降低税务机关工作任务的同时,也降低了税务管理的成本,最终促进了税收征管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了税收征管的工作效率。

其次,“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强化税务风险管理,减少税收流失。风险管理是包括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规避在内的一系列管理策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税收流失风险。税务机关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对税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效避免因税源监控不力而产生的偷税漏税现象,有效避免国家税收流失。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更加科学、透明,及时的信息传播、政策宣传,也有利于纳税人更加理解、配合税收征管工作。作为税务机关,可以主动利用大数据平台中的信息资源,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及时消除征纳双方的误解,强化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税款的意识。

再次,“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强化税务信息预测,提高税务决策效率。任何税务政策的出台、管理体制的完善、具体工作的部署、工作绩效的反馈,都是建立在深入的市场调查,以及对海量数据的系统分析之下得出的科学结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平台,同时也是税务信息交流、税务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涉税信息共享的同时,通过对不同主体、不同时点、不同阶段税收情况的系统分析,及时发现、修订税收征管漏洞,并据以完善税务管理体制,提高税务决策效率。

最后,“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改进税收征管理念,改善税收服务质量。大数据的典型特征,是“数据体量大、数据种类多”,但“价值密度低”。面对海量数据,任何个体(即使是经验和资历最为丰富的税务干部)的知识储备都显得微不足道。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性,不仅对税务机关满足纳税人知情权、参与权等大有裨益,还会对推进涉税信息共享、建立透明政策体系等形成倒逼,进而对税收征管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执法思维、组织体系的变革形成巨大推力。

总之,“大数据”理念是转变税收征管理念的突破口:“大数据”为税收征管由传统的“管户”、“管事”转向“管数”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税收征管模式的转型。与此同时,税务机关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并据此测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税收负担率,不仅为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税务机关提高税收服务质量、改进税收征管效提供了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在税收征管实践中,针对纳税人可能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等违法行为,造成国家税款损失的问题,税收征管部门可以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有效的纳税人监管网络体系,将纳税人收入、财产、资金等数据纳入国家诚信管理体系,以此督促纳税人“诚信纳税”。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税务稽查分析,也可以及时揭露纳税人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环节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可以说,税收征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消除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加强税收征管风险管理、改善税收征管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税收征管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对改进税收征管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对我国当前的税收征管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征管效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收入个税征管对策

个人所得税是各类税收的一种,是世界各国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在各国的税收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特别是经济越发达国家,个税所占的比例越高,具不完全统计我国个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18.1%,就其他税种而言比重较高。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高收入群体作为社会富有的阶层,本来应该在个人所得税缴纳方面成为国家在财富初次分配后调节分配不公、缓解社会不稳定、缩小贫富差距、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公平性的主要群体。但是由于我国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和种类都具有特殊性,形成大量隐性收入,同时征管手段的不健全,因此,造成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1]。如何做好个税的征收与管理已是当前非常迫切和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高收入者个税的征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税法宣传,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税法宣传是税务机关应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是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的重要手段,针对各行业各税种不同的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形式。利用税务内、外网站、办税务大厅大屏显示、“税收宣传月”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多种形式宣传、个人所得税政策信息;税务管理员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人群,要送税法到纳税人手中,面对面进行宣传辅导,从而全面提高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

二、调查摸底,全面推进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

各主管税务机关要结合本地区经济总体水平、产业发展趋势,居民收入来源和各行业的特点,重点调查摸清高收入者相对集中的行业、企业、人群,摸清其收入分配规律,建立高收入者所得来源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进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的部署和要求,将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纳入税务机关工作考核体系。要督促各扣缴义务人,严格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法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高质量地实行全员全额扣缴申报[2]。

三、突出重点,强化征管

加强高收入者的管理是堵塞漏洞、增加税收收入的主要手段,根据高收入者不同特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加强财产转让所得的管理

加强股权转让所得的管理,要多与证机构、产权交易中心等单位联系,主动掌握本辖区上市公司、自然人股权变更登记及股权转让的时间和数量等股权转让信息,及时跟踪管理,依法依率征收税款。

2、加强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管理

各主管税务机关应对本辖区上市公司、非上市股份公司、集资单位、股份全体制企业单位的分红、派息等情况全面掌握,严格执行现行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要对企业转增注册资本及投资者个人所得税进行跟踪检查,及时足额征收个人所得税。

3、加强劳务报酬所得和工资、薪金所得的管理

各主管税务机关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及时获取相关劳务报酬支付信息。特别是对一些报酬支付比较高的项目(如演艺、演讲、理财等)的个人所得税的管理,督促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扣缴义务;对实行年薪制和高收入行业的企业,要汇总全员全额明细申报数据中的工资、薪金所得总额,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工资费用支出总额比对,规范企业中个人所得税的征管[3]。

4、加强各类私人办学个人所得税的管理

加强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掌握有关私人办学信息,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源泉控管;建立健全双向申报制度,做好支付个人应税收入办学单位的代扣代缴工作,对没有扣缴单位和从两处以上取得收入的个人要加大管理力度,堵塞漏洞,避免税款流失。

5、加强外籍个人所得税的管理

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与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劳动部门、商务、外事服务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本辖区外籍人员的基本情况,掌握外籍人员出入境时间及相关信息,加强与文化、体育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境外团体、个人来华演出、比赛等情况资料,做好演出场所或经纪人对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4]。

四、优化服务,注重实效

各级税务机关在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同时,要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要有针对性的对高收入者开展税法宣传和政策辅导,拓展申报方式,实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务,积极了解纳税人的涉税诉求,拓展咨询渠道,提高咨询回复的质量和效率,做好完税证明的开具,并为纳税人信息保密,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5]。

参考文献:

[1]傅剑锋.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探析[Z].厦门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7

[2]张紫函.石家庄市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Z].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

[3]王学娟.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Z].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5

[4]刘爱菊.浅析如何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J]. 民族学院学报,2005,07:88―89

征管效率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面对“收入中心说”给税收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征管质量考核中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纳税中报方式陈旧,税源监控管理弱化,公平原则无法在税务管理中得以体现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税收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专业化环节管理,是税收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要建立起一个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符合“wto”运行规则,具有

一、完善税收收入任务管理,逐步建立淡出机制

“wto”运行规则,要求税收注重体现一种“公平”与“中性”原则,强化依法行政,淡化税收收人指标考核,正确处理好税收收入计划任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增强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在确保税收收入计划任务时,要紧密结合 经济 形势的变化,科学预测税源,改变现行的“基数增长法”,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原则,根据税收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将gdp指标作 参考 ,运用弹性系数法和税收负担率法,来科学合理地编制税收计划指标。

2.改变现行税收计划考核办法,实现税收计划数量考核逐步向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转变,把是否依法治税作为一项主要的考核内容。

3.避免税收任务下达时的层层加码,国家在下达税收计划任务时,应考虑了各种相关因素,应将其指标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参考性的指导性指标,尽量避免地方政府脱离实际,层层加码,造成更多的负效应。

二、健全税收质量考核体系,实行全面质量考核

顺应依法治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现阶段必须健全和完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增加考核指标,扩大考核范围,应制定属于税务机关职权范围内,经过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考核指标,如:增设“征管档案管理合格率”“执法程序规范率”“执法准确率”,变“税务登记率”为“税务登记准确率”和“未登记处罚率”,改“申报率”考核为“申报准确率”及“未申报处罚率”考核。

2.简化考核办法,细化指标口径,规范指标台帐。要对各考核指标的取数口径进一步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以体现一致与公平,同时根据各指标的不同,设计统一的标准化考核指标明细台帐,便于考核时的人为操作,提高考核刚性,考核宜采取日常登记台帐,季度生成指标,年度上级检查的办法。

3.提高各类数据采集与考核指标生成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的指标考核办法,公平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严格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把征管质量考核与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

三、充分利用 现代 信息技术。推进征管方式改革,实现税收管理的信息化与社会化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方式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税收征管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手工操作的缺陷就是成本高、效率低、税收流失严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税收管理实际,笔者认为:在我国,应加快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探索推行各级征收单位征管数据库的集中,在市(地)范围内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征管数据库,为税务机关异地征收、纳税人异地申报纳税创造条件,从而便于获取和掌握全面、正确的信息,实现正确决策,提高税收政策实施的水准和质量。同时,在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双方,应加快办税和管税手段、方式的改革进程。即与纳税人、 金融 机构进行了三方 计算 机联网并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中继线,在有条件的 企业 中推行了网上办税并对规模较小、不具备网上办税的企业甚至个体纳税人中推行ic卡申报、软盘申报和电话语音办税等多元化申报方式,使企业和个体户只要上网、通过磁卡或拨打办税电话便完成申报、缴税、政策咨询、涉税举报等项事宜,开展多元化的申报方式,给纳税人办税极大方便,不仅可简化办税程序,降低办税成本,而且使申报审核、税款征收、受理咨询等大量事务性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实现集中征收,极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效率。

四、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环节化管理。建立 科学 的征管运行机制,实现税务管理的科学化与法制化

征管效率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面对“收入中心说”给税收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征管质量考核中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纳税中报方式陈旧,税源监控管理弱化,公平原则无法在税务管理中得以体现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税收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专业化环节管理,是税收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要建立起一个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符合“WTO”运行规则,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严密、规范、高效的税收管理体系,就必须要淡化税收收入计划任务管理,强化税收管理质量考核,实现信息化支持下的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环节化管理,推进依法治税。本文将就如何改进我国税收管理工作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完善税收收入任务管理,逐步建立淡出机制

“WTO”运行规则,要求税收注重体现一种“公平”与“中性”原则,强化依法行政,淡化税收收人指标考核,正确处理好税收收入计划任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增强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在确保税收收入计划任务时,要紧密结合经济形势的变化,科学预测税源,改变现行的“基数增长法”,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原则,根据税收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将GDP指标作参考,运用弹性系数法和税收负担率法,来科学合理地编制税收计划指标。

2.改变现行税收计划考核办法,实现税收计划数量考核逐步向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转变,把是否依法治税作为一项主要的考核内容。

3.避免税收任务下达时的层层加码,国家在下达税收计划任务时,应考虑了各种相关因素,应将其指标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参考性的指导性指标,尽量避免地方政府脱离实际,层层加码,造成更多的负效应。

二、健全税收质量考核体系,实行全面质量考核

顺应依法治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现阶段必须健全和完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增加考核指标,扩大考核范围,应制定属于税务机关职权范围内,经过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考核指标,如:增设“征管档案管理合格率”“执法程序规范率”“执法准确率”,变“税务登记率”为“税务登记准确率”和“未登记处罚率”,改“申报率”考核为“申报准确率”及“未申报处罚率”考核。

2.简化考核办法,细化指标口径,规范指标台帐。要对各考核指标的取数口径进一步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以体现一致与公平,同时根据各指标的不同,设计统一的标准化考核指标明细台帐,便于考核时的人为操作,提高考核刚性,考核宜采取日常登记台帐,季度生成指标,年度上级检查的办法。

3.提高各类数据采集与考核指标生成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的指标考核办法,公平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严格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把征管质量考核与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征管方式改革,实现税收管理的信息化与社会化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方式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税收征管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手工操作的缺陷就是成本高、效率低、税收流失严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税收管理实际,笔者认为:在我国,应加快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探索推行各级征收单位征管数据库的集中,在市(地)范围内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征管数据库,为税务机关异地征收、纳税人异地申报纳税创造条件,从而便于获取和掌握全面、正确的信息,实现正确决策,提高税收政策实施的水准和质量。同时,在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双方,应加快办税和管税手段、方式的改革进程。即与纳税人、金融机构进行了三方计算机联网并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中继线,在有条件的企业中推行了网上办税并对规模较小、不具备网上办税的企业甚至个体纳税人中推行Ic卡申报、软盘申报和电话语音办税等多元化申报方式,使企业和个体户只要上网、通过磁卡或拨打办税电话便完成申报、缴税、政策咨询、涉税举报等项事宜,开展多元化的申报方式,给纳税人办税极大方便,不仅可简化办税程序,降低办税成本,而且使申报审核、税款征收、受理咨询等大量事务性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实现集中征收,极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效率。

四、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环节化管理。建立科学的征管运行机制,实现税务管理的科学化与法制化

征管效率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税收行政效率;税收环境;协税护税网络;税务服务

在现代社会,任何活动都要讲效率,税收也不例外。税收效率是指国家征税应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以提高税务行政管理效率,具体包括税收经济效率和税收行政效率。税收行政效率是指国家在充分取得税收收入的基础上使税务费用最小化,通常用税收征收成本率和人均征税额等指标来衡量。税收环境是指影响或决定税收制度产生、运行及其成效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一个国家税收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税收环境状况的优劣,既关系到国家税收分配的质量,也是影响税收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税收环境因素对税收行政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征纳税双方的税收成本意识;纳税人素质和纳税意识;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程度;税收社会服务体系的健全程度。

一、征纳双方的成本意识对税收行政效率的影响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更是效率经济。政府税收活动要讲效率,就必须树立成本意识,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无论是征税,还是纳税,都要注重成本管理,讲求效率。

就征税方来讲,其税收成本意识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考虑。

首先是税收立法部门的成本意识。如果税收立法部门的成本意识比较强,就会在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中充分考虑政府征税和纳税人纳税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设计出相对简便的税收制度,有利于税收行政效率的提高。如果税收立法部门的成本意识比较差,则其制定出来的税收制度也可能效率低下、成本较高,这样的税收制度无论对征税方还是纳税方都是不利的。

其次是政府部门的成本意识。各级政府部门既是国家税款的主要使用者,又是税收收入任务的制定者之一。如果政府部门的成本意识强,则其在政府活动中就会节减开支,提高办事效率,把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到实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政府部门的成本意识比较强,则其在确定税收收入任务时就会科学估算当地经济税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充分考虑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因素等来综合确定当地的税收收入任务,这样的收入计划无论是对税收征管还是对纳税人都是有利的,税收行政效率相对也高。如果政府部门的成本意识比较差,个别主要领导甚至为了追求政绩,在税收收入任务的制定方面就会一味地追求税收收入最大化,根本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基层税收征管部门为组织收入所付出的代价和当地纳税人的承受能力,导致税收行政效率下降。

再次是税务部门的成本意识。税务部门是税收收入的直接组织者,也是国家税款的使用者之一。因此,税务部门不同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有些类似于企业,是一个典型的投入产出部门。正因为如此,税务部门工作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其组织税收收入的多少,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其为组织收入所付出的代价,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才能真正体现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如果税务部门的成本意识强,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就会充分考虑税收成本因素,税后净收益就会最佳,税收行政效率当然就高。如果税务部门的成本意识差,甚至不考虑税收成本,则其税后净收益就会下降,税收行政效率也低。

就纳税人来说,其税收成本意识主要体现在其办理各项涉税事项的效率和税务违法处理成本的高低上。如果纳税人的税收成本意识比较强,就会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国家的税收法律政策,熟练掌握各种办税流程和各种纳税资料的申报填写,这一方面为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带来了方便,减少税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征税成本。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纳税人的办税效率,节省了办税时间和工作量,提高了纳税的准确性,减少了税务违法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税收行政效率的提高。如果纳税人的税收成本意识比较差,或者不重视企业的各项涉税支出,其对国家税收法律、政策的变化情况就不会十分关注,甚至不了解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这样的纳税人在办税工作效率方面肯定是比较低下的,不但会大大增加其办税工作量,也会使纳税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导致税务违法成本上升。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税务部门的工作量,造成征税成本上升,税收行政效率下降。

二、纳税人素质和依法纳税意识影响税收行政效率

纳税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税收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纳税人素质高,其对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好,纳税的准确性也高,既有利于减少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工作量,降低征税成本,也有利于纳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纳税人税务违法成本的减少,税收行政效率相对较高。若纳税人素质不高,一方面会影响其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影响纳税的准确性,税务部门为了使其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必然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做大量的宣传解释和辅导培训工作,增加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导致税源监控成本和税务稽查成本上升,税收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纳税人素质不高,使一些新的税收征管软件的推广和应用受到影响,税务机关为了推行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也必须对一些纳税人进行培训,在加大税收成本的同时,也使税收征管改革的进程受到影响。

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的高低也是影响政府税收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来说,纳税人依法自觉纳税的意识越强,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就越高,纳税的准确性也好,这不仅可以降低税务部门征税的难度,降低征税成本,而且也有利于降低纳税人的税制遵从成本。因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强,税收征纳关系就会比较和谐,征纳税过程就能顺利实现,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征纳税双方纠纷而付出的“额外劳动”和“额外费用”。如果纳税人的依法自觉纳税意识不强,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税务部门投入到税收征管中的人力相对要多,必然加大税收征管成本和税务稽查成本,而且由于税务稽查力度的加大,纳税人为配合税务稽查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和因稽查而对纳税人税务违法进行处理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纳税成本的上升,税收行政效率的下降。

三、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支持配合程度影响税收行政效率

税收分配活动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除税务机关要依法征税、纳税人要依法纳税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影响政府税收行政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各级政府领导都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税收政策的权威性和法制性,这样税务部门就能真正做到依法征税,纳税人也能真正履行依法纳税,税收行政效率就高。如果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税收政策的权威性把握不够,就有可能会做出一些违背税收法律、法规和不符合税收发展规律的决策,给税务部门开展正常的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仅导致政府征税成本上升,也会给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带来很大的伤害,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税收行政效率下降的表现。

其次,各相关部门对税收工作的协作、配合程度也会影响政府税收行政效率。由于税收工作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取得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工商、银行、海关、公检法、新闻媒体、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等的协作和配合,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严密的协税护税网络。协税护税网络的建设,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税务部门的工作量,也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依法纳税氛围,有助于税收法律、政策的落实,减少税收执法的难度,提高税务部门的税收管理水平,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如果工商、银行、海关、司法等部门不配合税务部门的工作,势必会加大税务部门的执法难度,提高政府征税成本;如果社会上不能形成依法纳税的氛围,纳税人势必会逃避纳税义务或以逃避纳税义务为荣,这些都会导致税收成本上升,税收行政效率下降。在当前我国税务系统大力推行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今天,更是应该重视和加强税务部门和各协税护税单位的联系,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如果税务部门能随时有效地获取财政、工商、金融、海关、公安等部门的相关涉税信息,搞好信息交流与共享,税收行政效率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否则税务部门在增加取得税务信息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税收行政效率下降。

四、税收社会服务体系对政府税收行政效率的影响

税收服务是税务部门和各类中介组织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所提供的各种涉税服务。主要包括税法宣传、咨询及信息服务,保障纳税人权利服务,办理涉税事宜服务,税收教育服务和各类中介机构提供涉税服务。税务部门提供的税收服务通常称为纳税服务,各类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通常称为税收社会服务,目前我国的税收社会服务主要指税务服务。税务制度的推行,有利于降低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具体表现在:

第一,提高了纳税人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便于税务机关监督与管理,这既有利于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款流失,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同时也可以降低因核算征收带来的相关税收成本。纳税人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向税务机关提供准确的纳税资料,对税务机关的监督与管理会带来很大的难度,为此税务部门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实行税务后,就可以大大减少税务机关在这方面的工作量,从而降低征税成本,提高税收行政效率。

第二,提高了纳税人纳税申报的准确性,减少了税务机关的审查成本和辅导成本。我国自推行纳税申报制度以来,不少纳税人由于精力和专业知识的限制,纳税申报资料的填写一直存在较大的难度,为此税务机关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对纳税人进行指导和培训。不仅如此,由于纳税申报资料的准确性较差,给税务机关的审查和调整带来很大的难度。实行税务后,纳税申报是由税务人来完成的,由于他们精通财务会计制度和国家税法,填写这些纳税申报资料既快又准,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税务机关的审查成本和辅导成本。对纳税人而言,实行税务,一方面可以为纳税人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腾出精力来发展生产经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纳税人转移纳税风险,降低税务违法成本。

第三,能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实行税务后,纳税人在注册税务师的帮助下,可以用足用好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税收筹划,为纳税人获得节税收益。同时,还可以协调征纳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可以接受纳税人的委托向上级税务机关申请税务行政复议等。这些都切实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可以健全纳税人的内部财务及管理制度,从而提高纳税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有利于纳税成本的降低和税收行政效率的提高。

因此,要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就必须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既要强化征纳税双方的税收成本意识,树立正确的税收效率观,又要加大税收宣传的力度,提高纳税人素质和依法自觉纳税意识;税收工作既要得到各级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又要取得社会各界的协作与配合,建立健全的协税护税网络。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大力发展税务服务。

*本文为“全国行政学院系统合作基金项目――政府税收行政效率探析”的系列论文之一。

征管效率论文范文第8篇

一、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必须强化执行力

强化执行力是确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的关键。执行力是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强有力的执行,才能确保决策目标实现。执行力是创新的动力,只有执行才有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执行力已成为当前影响征管质量效率的关键问题,有章不循,有规不行,有文不办的现象在有的地方较为突出,提高执行力应当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必须强化执行力,才能保证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重点是认真学习领会好崇明局长的主题报告,也就是要以分类构建征管格局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会议部署的各项工作。要用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的进程和成果检验各单位的执行力。

分类构建征管格局必须强调规范、统一。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试点已取得成功,方向已经明确,必须按照省局的统一规范要求全面实施,大力推进。但是,当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理解不准确。有部分单位和领导把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简单理解为就是规范机构名称或“洗脸工程”,有的把分类构建格局认为仅是撤并机构,有的单位虽然上报了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方案,也只是一个机构设置方案。二是一些地方行动不够积极。省局在[20**]04号通知要求:各市、州局应在省局分类构建税收征管工作格局的规划设计框架内,实事求是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报经省局批准后执行。个别条件不具备的,可暂缓实施。但仍有部分单位还没有认真研究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问题,有的还在观望等待,有的有畏难情绪。

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因地制宜”和“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是要在省局的总体架构下去细化,去充实,去完善,去发展,而不是自行其事,各搞一套;“积极稳妥”是要坚持改革方向,积极推行,但在方法和措施上要“稳妥”。而不能表面赞同,实际上按兵不动。绝不能以“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作为不执行上级规定的借口、推卸责任的理由。

为此,希望各单位一定准确把握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内容和要求,坚定信心,加快进程,全面实施。还没有实施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单位,要组织人力,抓紧时间搞好调查研究,制定上报实施方案。已经实施了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单位要按照规范、精细、科学的要求,在建立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在巩固、完善上下功夫,并创造更多的经验,为其他全面实施分类构建征管格局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一定要按照崇明局长的要求,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此项工作。

省局在上半年已出台了一些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的措施和办法,各单位也要富有创造性认真贯彻执行。如省局关于印发《规范办税服务厅“一站式”服务的意见(试行)》和《明确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业务边界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川国税发〔20**〕39号),省局关于印发《**省国税系统纳税服务标准(试行)》的通知(川国税发〔20**〕55号)。各单位要结合全面实施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进一步贯彻执行。今后,省局到各地调查研究,首先要检查省局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贯彻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开拓创新

创新是执行力的体现,只有创新才能把会议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崇明局长在主题报告中提出要树立创新理念,必须旗帜鲜明地鼓励基层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税收征管工作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创新是现代税收征管的特征,也是现代税收征管的动力和活力。第二届全省国税系统优秀创新项目评选和这次大会交流和经验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现代税收征管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与时俱进,税收征管才具有活力,才能跃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税收征管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就是要遵循和把握税征管工作的内在规律,建立与客观经济形态相适应征管制度、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基层是创新的源泉,许多好的征管办法措施都来自基层,来自征管一线,省局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责是对基层创新的指导、总结与推广。当前基层的征管工作承担的任务繁重,面临的困难很多,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去解决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才能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创新要真抓实干,关键在于推进观念、管理、手段、制度的创新。就是要破除自满自足、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树立差距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就是要以追求科学、效率的管理为目的,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规范的工作秩序、严格的监督体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去推进税收征管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实现提高征管质量效率的目标。

三、贯彻会议精神需要提醒注意的几个问题

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的任务是繁重的,崇明局长归结的六项工作任务,每一项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崇明局长主题报告和讲话中确定工作任务,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一项一项的抓落实,抓出成效。下面,我强调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高度重视个体零散税收征管的一些敏感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突破城区税收和重点税源管理方面作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这次会议,也提交了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办法,也介绍了一些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经验。在此,我结合省局赴各地调研和情况,提醒大家一定重视个体零散税收征管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1、认真做好起征点调整后的税收征管。对不达起征管业户的管理要体现国家调整起征点政策的目的,让经营规模小的个体工商户真正得到实惠。现在的矛盾焦点是对不达起征点的业户的确定和申报管理上。省局重申两点:第一,对实行定期定额管理的个体工商户,要按照“双定管理”的规定程序对不起征点业户进行确认;第二,本着法制、效率的原则,对不达起征点的“双定”业户实行简并征期、简易申报的办法。

2、确保涉农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省局下发了《**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工作的通知》,希望各级国税机关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领导,从思想认识、方案措施、政策执行、配合协作等方面狠抓落实,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执行到位,确保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3、正确把握个体业户建帐的重点。个体工商业户建账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地方引起了强烈反响。要正确、全面、准确地理解新征管法和实施细则对建账工作的规定。在现阶段或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定期定额管理仍然是个体税收征管的一个主要方式。当前,个体建账工作要抓经营大户,抓重点行业,同时要做好宣传辅导工作。如果简单地把不达起征点的个体“双定”业户和下岗再就业职工纳入个体建账范畴,或者由税务机构代为建账,必然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其结果与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初衷相悖,必然引起纳税人的不满。这一点务必高度重视。

(二)严格执行委托的管理规定

委托是当前税收征管的热点问题,这也成为近年来监察、检察、审计查处的重点。为认真贯彻执行新征管法及实施细则,规范委托行为,加强委托管理,省局在去年下发了《**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委托税款管理的通知》(川国税发〔2005〕151号),提出了严格委托审批权限,严格控制委托范围,严格受托单位条件审核,切实加强委托工作的管理等要求,尤其是从严限定了委托“单位和人员”、“零星分散税收”、“异地缴纳税收”的范围。有的单位以对限定有不同理解为由,不执行省局的规定,对委托中存在的问题不认可、不纠正、不查处。希望各单位要从已经发生和问题中吸取教训,从严、从紧规范委托工作。我在此强调,执行上级机关的政策性规定,不允许讨价还价。

(三)积极推行纳税人电子档案“一户式”管理

目前,全省国税共有9个单位实现了电子纳税档案的“一户式”。其中6个应用总局综合征管系统(原CTAIS)和3个使用省推征管软件的市、州局。使用总局综合征管软件的单位主要是从总局网站下载有关补丁,于5月21日全部顺利完成“一户式”管理。为解决适用省推征管软件单位的“一户式”管理,省局针对省推征管软件的主要功能缺陷,本着“因地制宜,事实求是”的原则和“规范、统一、精简、效率”的要求,选择在遂宁、广安、广元三个单位进行适用省推征管软件的“一户式”管理系统试点。经过试点的共同努力,在税务监控系统现有功能基础上,通过开发新增查询功能模块,实现了“一户式”管理。试点运行情况良好,在全省推广应用的条件已经成熟,省局将于会后在全省适用省推征管软件的单位全面推广应用,希望各单位要做好基础资料和数据的清理和准备,加快纳税电子档案“一户式”管理的步伐。

(四)加速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

总局把加强和规范“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作为今年征管工作的重点。各地也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实施方式各异,整体进展不理想。

**市在7月1日,开通了12366税收服务热线。该系统可以提供涉税咨询,包括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办税程序、税收热点问题及其他涉税咨询,接受涉税投诉和举报,收集意见建议。该系统采取了人工服务与电脑值班相结合的方式,正常工作时间为人工服务,休息时间转为电脑值班,确保该热线24小时为纳税人服务。目前,该局服务热线设置了5条人工坐席专线,专门组织12366服务人员接听纳税人来电,及时为纳税人答疑解惑,记录纳税人投诉举报事项。对不能即时作答的,接听人员会请纳税人留下联系电话,并明确告知电话回复时限。

**市局立足现有条件,开通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该热线采取在电信租用12366语音系统平台,实行由**市局按市话计费的方式,纳税人免费拨打热线电话,12366热线提供人工服务和自动接收两种方式,系统平台不设立人工坐席,人工服务方式由语音平台自动循环转移到市局政策法规处、征收管理处统一受理或处理,对能当场答复的在线答复,对不能在线答复的,纳税人只需留下电话号码,由经手人找相关部门或人员答复后及时予以电话回复。

**的做法投资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其他市州局可以借鉴。省局要求,各市州局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年底要基本到位。

(五)积极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工作

这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全省国税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起步良好。泸州、广元等地在今年四月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中向获得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企业颁发了由省国税、地税共同监制的等级证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地方纳税人向省局要求当地国税机关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为此,省局要求各地要严格按照总局的《试行办法》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积极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工作。国税局、地税局要联合进行评定管理工作。总局将适时组成督查组赴各地了解和检查工作进展情况。

(六)建立欠税公告制度,加大清欠压欠力度。根据上半年征管质量考核报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国税系统综合欠税增减率为21.**%,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较多,一方面是各地在贯彻落实总局关于开展欠税公告前以往年度欠税的全面清理,欠税统计增加,另一方是全省国税上半年的新增欠税确有部分增长。各单位要在加大控制欠税力度的同时,要建立和实行欠税公告制度。总局正在制定欠税公告管理办法,文件下发后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建立健全纳税人欠税定期公告制度,总局文件未下发之前,各单位也可以进行一些探索。

征管效率论文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解决关系地税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使课题研究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领导决策、服务税收中心工作”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课题调研内容

课题一: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加强纳税服务文化建设的研究;

课题二:夯实征管基础,提升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税收调研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为了把税收调研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区局成立税收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兼任主任,办公室设在税政股,具体负责课题调研的日常工作,并根据上级税收课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及时做好区局的相关协调工作。

2、高度重视。今年市局下达区局这两个课题,其中第一课题,由我局为牵头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开展调研;第二课题是我局参与兄弟县(区)局开展调研。各分局、股室要按照吉市地税发[2012]39号文件要求,充分认清开展地方税收调研的目的和意义,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两个课题的调研任务。各分局、股室要将课题内容深化、细化,随同日常工作一同布置安排,责任到人,明确课题牵头责任人、具体撰稿人,单位负责人要率先垂范,亲自参与调研并带头撰稿。

3、确保质量。各单位要制订具体的调研工作计划,集中精力,深入实际,对难点、热点、重点问题组织攻关,广泛收集数据和资料,形成高质量、有深度的调研文章,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分析透彻、语言流畅。

4、按时完成。各单位务必于5月10日前,把课题责任人、撰稿人及调研时间安排情况上报税收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7月30日前完成两个课题的调研,并写出调研论文。各分局、股(室)、办税服务中心要围绕这两个课题至少各上交一篇调研论文至税收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征管效率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作为全新的贸易形式,具有交易虚拟化、全球化、隐蔽化和成本低廉等特点。电子商务活动虽然使现行税法中的某些规定不能适用或不能完全适用,但是,其并未对税收法律关系本身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完善电子商务时代的税收法律制度仍应遵循税法的基本原则,即税收法定原则、税收中性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和税收社会政策原则。

税法基本原则是一国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抽象和概括,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在税收法制建设中的反映,也是对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等全过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律准则,其核心是使税收法律关系适应生产关系的要求。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网络经济的组成部分,具有交易虚拟化、全球化、隐蔽化和成本低廉等特点。虽然电子商务的出现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现行税法的某些规定难以适用,并形成了一些税收征管中的盲点,但其并未对生产关系和税收法律关系本身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完善电子商务时代的税收法律制度,仍然不能背离以下几项税法的基本原则。

一、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是民主和法治原则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是税法至为重要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国家征税应有法律依据,要依法征税和依法纳税。税收法定原则要求税收要素法定而且明确,征税必须合法。诸如,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减免优惠等税收要素必须由立法机关在法律中予以规定,其具体内容也必须尽量明确,避免出现漏洞和歧义,为权利的滥用留下空间。而征税机关也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征收税款,无权变动法定的税收要素和法定的征管程序,依法征税既是其职权,也是其职责。

(一)不宜开征新税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贯彻税收法定原则,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是否开征新税。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以美国为代表的免税派主张对网上形成的有形交易以外的电子商务永久免税,认为对其征税将会阻碍这种贸易形式的发展,有悖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与此相对的是加拿大税收专家阿瑟·科德尔于1994年提出“比特税”构想,即对网络信息按其流量征税。“比特税”方案一经提出,即遭致美国和欧盟的反对,原因是他们认为“比特税”不能区分信息流的性质而一律按流量征税,而且无法划分税收管辖权,并将导致价值高而传输信息少的交易税负轻,价值低而传输信息多的交易税负重,从而无法实现税负公平。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是税制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开征新税的前提应是经济基础发生实质性的变革,例如,在以农业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农业税便是主要税种;进入了以私有制下的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后,以商品流转额和财产收益额为课税对象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取代了农业税成为主要税种。电子商务也属于商品经济范畴,与传统贸易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因此,我国在制定电子商务税收政策时,仍应以现行的税收制度为基础,对现行税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使之适应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财政税收的风险,也不会对现行税制产生太大的影响和冲击。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做法便值得借鉴,其并未出台专门的电子商务税法,只是要求纳税人在年度报税表内加入电子贸易一栏,申报电子贸易资料。

(二)明确各税收要素的内容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要求税收要素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对税收要素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征税对象和纳税地点的确定上。以流转税为例,网上交易的许多商品或劳务是以数字化的形式来传递并实现转化的,使得现行税制中作为计税依据的征税对象变得模糊不清,对此既可以视为有形商品的销售征收增值税,也可以归属为应缴营业税的播映或服务性劳务。这就需要改革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收实体法,制定电子商务条件下数字化信息交易的征税对象类别的判定标准,从而消除对应税税种、适用税率的歧义。就纳税地点而言,现行增值税法律制度主要实行经营地原则,即以经营地为纳税地点,然而高度的流动性使得电子商务能够通过设于任何地点的服务器来履行劳务,难以贯彻经营地课税原则。由于间接税最终由消费者负担,以消费地为纳税地不仅符合国际征税原则的趋势,而且有利于保护我国的税收利益,为此,应逐步修改我国现行增值税的经营地原则并过渡为以消费地为纳税地点的规定,从而有效解决税收管辖权归属上产生的困惑。

二、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税法理论和实践中的又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是国际公认的税法基本原则。根据税收公平原则,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所有纳税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因此,税收负担在国民之间的分配也必须公平合理。税收公平原则在经历了亚当·斯密的“自然正义的公平”①和瓦格纳的“社会政策公平”②理论之后,近代学者马斯格雷夫进一步将公平划分为两类,即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税收横向公平要求相同经济情况和纳税能力的主体应承担相同的税负;税收纵向公平则要求不同经济情况的单位和个人承担不相等的税负。

纳税人地位应当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公平分配是税收公平原则的内容和要求。电子商务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贸易的虚拟的贸易形式,它具有无纸化、无址化以及高流动性的特点。高流动性使得企业的迁移成本不再昂贵,企业由于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不必像传统企业那样大量重置不动产和转移劳动力,若想要在低税或免税地区建立公司以达到避税的目的,往往只要在避税地安装服务器等必要的设备、建立网站并配备少量设备维护人员即可。其他为数众多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世界各地为企业服务,从而可以使纳税人通过避税地的企业避免或减少纳税义务。而电子商务的无形性和隐蔽性则让

税务部门难以准确掌握交易信息并实施征管,使得网络空间成了纳税人轻而易举地逃避纳税义务的港湾。上述种种都导致了从事电子商务的纳税主体与从事传统商务的纳税主体间的税负不公。但是税收公平原则却要求电子商务活动不能因此而享受比传统商务活动更多的优惠,也不能比传统商务更易避税或逃税。因此,为贯彻税收公平原则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对电子商务税收缺位的现状,避免造成电子商务主体和传统贸易主体之间的税负不公平。税法对任何纳税人都应一视同仁,排除对不同社会组织或个人实行差别待遇,并保证国家税收管辖权范围内的一切组织或个人无论其收入取得于本国还是外国,都要尽纳税义务。

第二,贯彻税收公平原则还要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建立符合电子商务要求的税收征管制度,首先应制定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纳税人在办理了上网交易手续之后,应该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在税务登记表中填写网址、服务器所在地、EDI代码、应用软件、支付方式等内容,并提供电子商务计算机超级密码的钥匙备份。税务机关应对纳税人的申报事项进行严格审核,并为纳税人做好保密工作。其二,应建立电子发票申报制度,即以电子记录的方式完成纸质发票的功能。启用电子发票不仅可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为税收征管提供了崭新的手段。纳税人可以在线领购、开具并传递发票,实现网上纳税申报。其三,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的电子化、信息化,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拓展税收征管的领域和触角,开发电子商务自动征税软件和税控装置,建立网络稽查制度,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构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征管体系,实现税收公平原则。

三、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原则是指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制定要以不干预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为基本出发点,即税收不应影响投资者在经济决策上对于市场组织及商业活动的选择,以确保市场的运作仅依靠市场竞争规则进行。

电子商务与传统交易在交易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税负也应该是一致的,从而使税收中性化。税收制度的实施不应对网络贸易产生延缓或阻碍作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而电子商务代表了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与传统贸易相比,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其税收政策的制定应避免严重阻碍或扭曲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宜采用中性的、非歧视性的税收政策,通过完善现行税制来规制并引导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不开征新税不仅是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也是税收中性原则的体现。许多国家在制定电子商务税收制度时,也都认为应遵循税收中性原则。例如,美国于1996年发表的《全球电子商务选择性的税收政策》中便指出:“建议在制定相关税收政策及税务管理措施时,应遵循税收中性原则,以免阻碍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为此,对类似的经济收入在税收上应平等地对待,而不去考虑这项所得是通过网络交易还是通过传统交易取得的。”文件认为,最好的中性是不开征新税或附加税,而是通过对一些概念、范畴的重新界定和对现有税制的修补来处理电子商务引发的税收问题。而经合发组织1998年通过的关于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框架性意见的《渥太华宣言》中也强调,现行的税收原则将继续适用于电子商务课税,对于电子商务课税而言,不能采取任何新的非中性税收形式。欧盟对待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观点是,除致力于推行现行的增值税外,不再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或附加税。

根据税收中性原则,我国对电子商务不应开征新税,也不宜实行永久免税,而应该以现行税制为基础,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税法,使之适用于电子商务,保证税收法律制度的相对稳定和发展继承,并能够降低改革的财政风险,促进我国网络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税收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是指税收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税收效率原则要求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税收收入,并利用税收的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或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对经济发展的障碍。它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两个方面。税收的行政效率是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金之间的比率来衡量,表现为征税收益与征税成本之比。这一比率越大,税收行政效率越高。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征税对纳税人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征税必须使社会承受的超额负担为最小,即以较小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大的收益。简言之,就是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应尽可能确定、便利、简化和节约,以达到稽征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虽然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单位或个人可以直接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免去了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使得税收征管相对复杂,但是为了应对这一崭新的交易形式,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将会运用到税收工作的实践中,使税务部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凭借电子化、信息化的税收稽征工具,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本也将大大降低,为提高税收效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五、社会政策原则

国家通过税法来推行各种社会政策,税收杠杆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税收不仅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工具,而且成为国家推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手段,于是税收的经济职能便体现为税法的基本原则。

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税收的社会政策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财政收入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明确的是,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网络贸易,现行税基日益受到侵蚀,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保证对应税交易充分课税,使得财政收入稳定无虞;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的现状,为了使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跟上世界的脚步,应当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财政收入原则的确立,不可避免地冲击和影响了税收的公平原则,但是为了从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它又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并且有利于社会总体利益的。正如前任财政部长项怀诚在“世界经济论坛2000中国企业峰会”上所表示的:“不想放弃征税权,但又想让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更快点。”

(二)保护国家税收利益原则

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是电子商务的进口国,无法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我国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而是应该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有利于维护我国税收的税制模式。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对国际税收利益的合理分配,为国际经济贸易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环境和更加规范的秩序。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将会影响各国家对货物和劳务进出口贸易、知识 产权保护以及跨国投资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只有合理分配税收利益,才能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在维护国家税收的前提下,尊重国际税收惯例,制定互惠互利的税收政策,从而实现对国际税收利益的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美]施奈德.电子商务[M].成栋,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美]特班,等.电子商务管理视角[M].严建援,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国家—税法学研究文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剑文.税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刘剑文.财税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石景才.电子商务与税收征管[J].中国税务,2000,(7).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范文 下一篇:修复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