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8:03:12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三语文 非智力因素 自信 焦虑

高三语文的教与学有其特殊性,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总结中学阶段语文知识的性质。特别强调积累和分类,注重训练和落实,紧贴高考,功利性明显。学生需要通过量的训练达到质的飞越,提高应试能力。重压下,多数学生已竭尽全力,但并不都能达到理想效果。至此,再谈智力因素已毫无意义,反而应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八个方面:兴趣与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远大的理想与目标;高抱负;焦虑。高三紧张的学习和频繁的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和挫败感。这时非智力因素中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自信心与好强心、焦虑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如果学生语文状态不好,通过分析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不是智力跟不上,而是患得患失。一遇到挫折就开始焦虑,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实践证明很正确。2012年,笔者在一所三星级中学高三任教。当时为确保尖子生有更好的学习氛围,学校挑选了20个成绩最拔尖的学生重新组班。笔者担任此班语文教学工作。开班前,学校组织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做了全面分析,要求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提优补差。其中一个男生的语文比较薄弱,为了找出问题,我经常与这位同学谈心。谈话中,这个孩子不断强调语文是他的薄弱学科,从小学到高中就没及格过。我没有回应,只以赞扬语气告诉他:“数学学得好,肯定很聪明,聪明的孩子什么都能学好。”对于夸奖,学生很难拒绝。这样良好的气氛就使话题有了继续的可能性。我再用轻松口吻说:“语文没及格只能代表以前。哪怕离高考只有一个月,聪明的孩子稍微花点工夫就能考得很好。”再肯定地告诉他:“跟着我学语文,没有学不好的。”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不断对他进行良好心理暗示,使他相信语文只要付出就有回报。

此后,我注意寻找帮他建立自信的机会。只要他在语文上有一点点进步,就大力表扬。良好的心理暗示和恰当的表扬对这个孩子的语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次月考,语文118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居然不相信这是他的语文分数,连说不可能。等试卷到手,连忙从头到尾确认了一遍。当他接受事实后,发现自己原来也能学好语文,信心大增,连带着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就能重视,形成良性循环。自此这位男生的语文成绩逐步提高,高考语文考了114分。高考后,孩子自己总结,认为那次语文月考帮他找到了自信,觉得付出了就有回报,进而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这样就从原本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自觉主动的“我要学”。由此可见,高三阶段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学生自信,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其次缓解学生的焦虑,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到最后冲刺阶段,焦虑是弥漫在学生中最普遍的情绪。严重焦虑会影响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成绩往往不太理想。本班一位女生的语文成绩一向不错,在全市语文摸底和第一次模拟考试中都取得了120分左右的成绩。学生反而焦虑了,害怕自己语文掉下去。本来轻微的焦虑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焦虑过重,只能适得其反。这位女生就是如此,在市第二次模拟考试中,语文成绩一落千丈,自信心受到了极大打击,甚至平时练习的基础题也屡做屡错。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这个孩子的语文基础和学习态度没有问题,最大的困扰就是焦虑。在她看来,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成绩恰巧在这时掉下来,怕自己没能力赶上去。越想越怕,焦虑感日益严重,导致看见了语文练习就紧张,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我们没有分析试卷,只说是偶尔的失误。拿出心理学上的“高原现象”开导她,只要咬咬牙渡过这个高原期,一切会豁然开朗。但是没有起作用,在基础题上她还是一错再错。理论没有用,只好实验各种小方法,如深呼吸、想象放松、借助外物等。令人惊喜的是借助外物起到了缓解焦虑情绪的作用,这个外物就是前两次考试时所用的笔。当她体验到较强的焦虑情绪时,就手握这支笔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这支笔可以给她带来好运。借助这个方法,她的焦虑症状得到了很大缓解。高考语文发挥得不错,如愿考上公本。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第2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让语文教学轻舞飞扬,要推动高三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真实的提高。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高三语文的有效教学,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一、高三语文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

我国当前的教育仍旧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学校更加关注自身的升学率。因此,高三语文教学的任务相对繁重,教师为了迎合学校的指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只能让学生进行大量机械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需要在高三语文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练习,周考、月考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学习压力,通常被语文学习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特别是针对部分上进心极强、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热切期盼容易让他们产生急迫的心理,让他们承受极大的压力。

基于此,学生容易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产生负面的意识和情绪,容易让学生自暴自弃。换言之,高三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情绪更加敏感,他们更需要得到教师以及家长的鼓励。

因此,教师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学生的心理,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鼓舞,让学生能够带着足够的激情和热情面对高三语文学习,能够克服高三语文学习的难点,使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进行语文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重视高三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要通过正面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认可,让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闪光点,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足够的肯定和赞扬,而不是一味的压迫学生、责备学生。进一步说,教师要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发挥罗森塔尔效应,利用期待和暗示的力量帮助学生克服内心负面的意识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最终达到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要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同时,教师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让学生掌握更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对其灵活运用,使其能够更好的应对高考,同时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组织多轮复习。这就在无形当中缩短了高三语文教学的时间,使得高三语文教学的任务较重、内容较多。这就表示学生需要接受的知识多且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高三语文教学的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基于此,学生才能利用有效的方法对众多的知识进行规划与整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高三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归去来兮辞》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这篇课文的内容,对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基于此,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了学习,同时也从中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扎实,能够更好的被学生整合与利用。

三、重视学生的基础

从高三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节奏,无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在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中并不努力和认真,导致其语文基础相对较弱。对于这部分愿意学习、渴望进步的学生,教师就必须重视其基础,要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能够跟上高三语文教学的节奏。

这就需要教师对高三语文教学的计划和内容进行合理妥善的安排,应该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安排更多的基础性内容,使学生能够弥补高一、高二学习中落下的功课。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关注,重塑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更自信的迎接高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的来说,高三是高中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需要正确把握高三语文教学的特殊性,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推动高三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复习课现状;高效课堂案例;实效性策略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现状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中或多或少存在四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盲目化(脱离考点)、教学内容超纲化(超出考点)、教学内容烦琐化(肢解考点)、教学内容简单化(矮化考点)。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高三语文老师,每个班级语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弱点在哪里,每一阶段的复习应重点突出什么,应该心中有数。共性现状如下:

(一)推不动

背默不跟着走,布置的作业不能顺利完成,课外不学语文。

(二)读不懂

主要反映在阅读部分,诗词看不懂意思,现代文看不懂重点词句,读不懂文本的内涵。

(三)写不出

概括题漏掉信息,赏析题写不完整,延伸题观点例子两张皮,作文缺少鲜活的内容。

二、高三语文实效性课堂构建案例

下面是我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构建高效课堂设计一例:

课后,语文组长给出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实效性很强,高三需要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课堂。”高三的课程内容决定高三课程性质。以“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我是这样构建高三实效性课堂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人物形象类别,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案语言。

(二)巧妙合理的导入

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引出周瑜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找出刻画二者形象的语句,作者通过对周瑜的仰慕与敬佩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难酬,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人物形象。

(三)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紧扣教材,阅读教材,明确人物形象分类:诗人自己的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作者,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作者;诗人之外的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等。

(四)高考对人物形象题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某某形象。

(五)读诗句,感知人物形象

选取高中教材中典型的诗句和人物,让学生读并感知一类人物形象,如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感知出一个傲岸不羁、豪放潇洒、不慕权贵的诗人形象;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知出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的诗人形象……类似的形象共有八类,他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六)如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以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例,分析诗人的形象。先大声读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教师当堂点评学生的答案,肯定对的,否定错的。接着互换角色,让学生扮演阅卷老师,利用PPT展示三个不同答案,学生根据答案给出分值,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和培养得分意识。

(七)归纳答案要点

根据学生自己组织的答案和给出的答案,我总结了此类题答案包含三点:一是写了谁(特征+身份)?二是分析具有某种特征的依据;三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给出答案要点后,再做练习题巩固。

语文课堂的驾驭能力至关重要,一节课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完全在于老师的引导。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实效性策略

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那么,怎么样的复习才是“货真价实”的、才是高效的。

(一)吃透考纲,把准考脉

新一届高三如何应战,首先要明确好复习课的两个基本标准:所讲――讲授的内容,学生一听就懂,就明白;所教――传授的方法,学生一学就会,就能用。

其次要明确好复习课两个基本前提:

1.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吃透命题精神:①命题不当,导致无效;②选题不精,导致无效。

2.研究复习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①不追求讲了什么,而重视学得怎样,复习指导科学化。②不追求知识系统,而重视答题规范,答题思路程序化。

(二)做好三个研究

首先是研究学生。通过分析试卷、个别谈话、自我小结等方面考查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对考点知识达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其次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考试大纲,看是否有题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轻考、轮考、不考、未考、将考,弄清主干知识点、能力层级及能力点、赋分特点等情况。针对“八考”,明确复习训练方向、重点、时间精力投入等。再者研究题型的变与不变规律,如新课标卷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近几年变化比较明显,考查虚词的题取消了,出现文言文断句题,再如2015年文言文第6小题考查的是古文化常识题,在阅读人物传记的同时也应多关注人物访谈题型。

(三)注重实效――优讲、巧练、深评

1.优讲

我理解中的“优”就是讲解一道题归纳一类题的做题技巧。而且一道题必须讲透,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意象意境”题为例,这类题高考设置分值一般为6分。学生答题找准三点:景(描绘画面)、境(营造氛围,背四字意境词语即可)、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释有提示),三个点,每个点得2分,只要学生动笔写,至少得4分以上。高三语文复习课知识点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文言文知识贵在积累,没有太多的方法可谈,古诗词鉴赏除了积累外,重点在理解和方法上,高分作文的写作技巧很重要等等。

2.巧练

练是学生的行为,也是老师的行为。“巧”表现为训练题选择的“巧”和训练中点拨的“巧”。短时间内获得高分,只能从题的分值上入手。在训练时,根据分值写答案。以高考第七题文言文翻译题为例,每小题5分,5分如何获得?学生心里要有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句意通顺各占几分,让分值落实到题的每一点上。坚持这样练,学生得分高了,自然就喜欢从习题中获得成就感。

3.深评

深评,关键在“深”。不是越俎代庖,侵占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单纯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教师用精辟的语言启发学生多思、多议、多总结,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月考试题仿句题这样设置:以“诗”为话题,另写了两句话,句式和示例相同。示例:怀古诗是古城下的以为老者,颓墙、老树,萧索、荒凉,让人叹惋又感怀。这就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了,涉及不同类型题材人物、地点、氛围、感情等方面。逐一分类讲解完后,学生很快写出仿句的内容,难题变简单了。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三语文 复习策略 反思教学

一、反思教学的概念

反思理论首先应用于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于1933年在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的。他说:“反省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以后经过Lewin,Stenhouse,Kemmis和Elliott的研究和发展,得到大力提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进行了教师主导型的学校改进运动,提出了“反思性行动计划模式”。1991年从斯腾伯格提出的“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出发,英国开始推行实施试验性项目。

波斯纳提出一个优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经验+反思。他们提出的反思性教学主要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今天我们所说的反思性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即教学反思),二是教师要大力指导、组织学生反思他们的学习行为(即反思教学)。优秀学生=训练+反思。教师做好了反思,就可以避免高三教学跟着感觉走、散漫随意的现象;学生做好了反思,方能真正落实过手,从而把教师的心血、自己的努力化为分数。

二、当下高三语文教学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师充当了三种费力不讨好的角色即:“饲养员”:教师习惯于把知识、考题嚼烂了喂给学生,全然不管学生会不会消化不良;“训练员”:魔鬼式训练,就像寒假背几十页试卷,每天做半小时语文,三天一大考、五天一小考等把学生练到两手发麻,两眼无光,六神无主的境界;“裁判员”:教师对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不”,你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这里错了那里错了,学生可以说是动辄得咎。采用这种模式进行高三复习教学不仅没有取得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预期效果,反而在大量的考试中出现以下问题:

1.对于需要积累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名句等),学生常考常错。

2.对于刚练过、考过的题,再次遇到,学生还犯同样的错误。

3.有些板块的题,老师讲清了方法,归纳了技巧,学生对基本方法也清楚,但做题仍不能得多少分。

这些问题都表明了语文教学中的理科化倾向。急功近利,教师大量讲,希望讲了就立竿见影,否则就心灰意冷,简单粗暴,希望像理科一样,希望通过大量练习涨分,一时达不到目标就变本加厉,归咎于练得太少,再加大练强度。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使语文复习教学走入死胡同。

三、构建高三语文反思教学策略

高三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扮演好五种角色:①心理按摩师:发现学生不良情绪,控制和引导其正向发展。②方法咨询师:面向全体学生和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网络建筑师:依据《考纲》《大纲》梳理出考点考题体系,帮助学生构筑能力网络。④目标设计师:构建复习的教学目标、班级目标,引导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学情评估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1.备课要有非预设性

教学中强调精心备课,这是理所应当的。但要注意在高三复习中正确对待课前的准备。不要因为准备得充分,就大讲特讲,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其实高三课堂要讲究“生成”,而非仅是传授。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2.目标设立要有科学性

在对目标的设定、对目标实现的反思方面不要急功近利,简单粗暴。要注意注意阶段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高三复习一般是三轮复习。不少学校实际上搞成了两轮复习,即考点讲解和综合练习。实际上,整个高三一年的阶段安排可调整为三轮六段:“三轮”是教材梳理,考点过关,综合强化。“六段”是9月新课;10月教材梳理(重点是字词、文言);11月至12月考点梳理一阶段(基础、语用、诗鉴、间以作文);1月至2月考点梳理二阶段(文章阅读:科技、文学);3月至4月综合训练(重点考点的强化);5月至6月自主看书(清理答疑)。这样的复习安排层次性表现为基础(教材、考点)语用(句段)阅读(篇章)回归基础综合能力。

将目标计划落实到每堂课,每个人。使用什么资料、练什么题、达到什么效果、补救措施都仔细考虑。

3.教法调整要有反思性

教师在高三每一教学单元(课时、一周、一月、一个考点专题等)后,应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后期复习教学内容要考虑以下六点:①是否紧扣了《考纲》《大纲》;②是否突出了考试重点;③是否针对了学生的弱点;④是否找准了涨分空间;⑤是否有助于形成能力网络;⑥练习是否有效。教法要考虑以下七点:①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不同类型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讲、练、自主学习的比例分配上应不同);②是否符合学科特点(是繁琐的理论分析、频繁的机械练习还是考点的有效点拨、精练中反思体悟,形成能力);③是否符合阶段特点;④是否符合考点特点(基础知识复习与作文复习不同,诗歌与现代文复习也各异);⑤是否符合学生状态(比如上午的课、下午的课在教法选择上应有差异;在一轮、二轮与三轮复习中教法有差异);⑥是否坚持一课一得;⑦是否坚持“四个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主式,以能力培养为主标)。

4.学习模式构建要有方法性

高三教学尤其是到了后期,应高度重视在反思中建模。杜威曾提出“做中学”的思想,主张让学习者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学习。学习者面临某种实际的疑难情境,而后通过反省性思维分析,思考问题。这种探索活动的最大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问题中所隐含的各种关系,对其中某些侧面形成更深的理解。在复习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不要只停留在“做”的层面,而要真正落实“学”。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第5篇

高三复习,说是一年,实际上满打满算只有八个月,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时下一些教师的高三语文复习,严格地按照考纲进行“地毯式轰炸”,一个考点一个考点过关。看似精细,实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效率是低下的。我们不能为了复习而复习,而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口上。

考纲中的有些考点,如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等,根本没有规律。这些考点能不能过关,其实并不是取决于教师的上课,关键是看学生的基础,看学生平时的积累,看学生题目是不是做得足够多。严格地讲,考这些内容考的不是技巧,不是能力,而是知识,考的是学生是否“见多识广”。所以,应对这样的考点,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多“折腾”。教师选好训练材料,学生自己做题自己对答案自己消化巩固,教师只要在事后加以督查落实即可。笔者以为,高三语文教师把宝贵的非常有限的上课时间用在这些考点上,是不够明智的。

考纲中的考点,那些需要学生自己多“折腾”的,要放在课外完成;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折腾”的放在课内落实。

那么,高三语文课堂中究竟应该“折腾”些什么呢?多年来笔者“重点复习考点”的选择主要坚持了以下三个原则。

1.选学生容易犯错的考点

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复习课不同于新课,更需要以学定教。

比如病句这个考点,多数学生都怕,高三都快结束了,许多人心里还是没有底。一些学生在屡战屡败后会问:“老师,我病句题老是错,怎么办?”很多教师都会这样回答:“多做,自然就解决了。”这个回答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实践证明,病句题通过多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的,有时候做得越多反而越糊涂。根据笔者的经验,这个考点一定要听教师讲课,让教师帮助学生找规律。

病句题多数学生都怕,但这个点倒是有规律可找的,只要教师指导得当,病句题必能轻松解决。[1]目前考纲列举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每道题4个句子,常常是3句错误1句正确,而3个病句必考三个不同的病因,因为“考点是不会重复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可能一无所知,常常是已经找出两个病句了,最后在“二选一”的时候把题目做错了。所以笔者一般这样指导学生:先给已经找出的病句(比如AC两项)定性,明确是哪两个病因(比如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然后用余下四个病因逐个考察BD两项。先看B有没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如果没有,再看D有没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如果还没有,再看B有没有结构混乱的毛病,如果还是没有,再看D有没有结构混乱的毛病;如果还是没有,再看B有没有表意不明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有些麻烦,其实很简单,只要学生“六大病因烂熟于胸”,逐个排查起来还是非常快的。

这样操作的科学性在于,当一个人单纯从一个角度(比如表意不明这个角度)来考察一个句子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一个美女站在面前,问学生“这个美女有什么毛病?”学生会很茫然;如果问“这个美女头发乱不乱?”学生会马上做出明确清晰的判断。

相信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做病句题的困难应该基本能够解决。

这就是一个学生容易犯错误的考点,也是一个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折腾”的考点。教师在课堂上多折腾,帮助学生找到了规律,学生课外完全可以少做题甚至不做题,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必须通过多做题才能得到解决的考点。

2.选高考常考和新考的考点

考什么教什么,一直被外界诟病。不过,高三了,临近高考了,教师还在“淡定而潇洒地”讲一些高考不考或者基本不考的内容,在升学压力如此巨大的现实背景下,实在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要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理应分析高考考什么,理应分析高考经常考什么。

比如语言综合运用部分,以浙江卷近五年试题为例,2009年考了句子衔接、解说词、情景对话,2010年考了语意概括、仿写、海报,2011年考了句子衔接、仿写、广告,2012年考了依据所供材料下定义、语句的扩展、语意概括,2013年考了句子衔接、语意概括、仿写。五年下来,反复考到的是句子衔接、仿写、语意概括这三个考点。因此句子衔接、仿写这两个考点自然就应该成为高三语文课堂上“折腾”的重点(至于语意概括的问题,下文另将论及)。

还有一些考点,并不常考,但根据命题趋势,估计马上会考。这样的考点,因为新,学生可循之例甚少,或者根本无例可循,为了使学生不至于猝不及防,同样需要成为高三语文课堂中“折腾”的重点。比如仔细分析最近三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一个信号,有些省市对“文体”提出了要求(如下表)。

高考自从考话题作文以来,一直是“文体不限”,由此考场上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文章,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散文不像散文,说明文不像说明文。为纠此弊,一些省份对文体提出了要求。以“明确文体”为例,2011年是3家,2012年扩大到4家,2013年扩大到6家。而福建、湖南、江西三省,干脆规定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由此笔者曾在很多场合提醒省内的一些高三语文教师注意作文的“文体限制”问题。当时的“猜测”是会直接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最后的结果是,浙江省的高考命题人员比较谨慎,步子很小,只要求“明确文体”。当然,步子虽小,其趋势是明显的,其轨迹是清晰的。“明确文体”应该是第一步,“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许才是最后的目标。

如果上述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学生就要“有意练之”,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有意讲之”。虽然记叙文、议论文是两种“古老”的文体,但对有些高中生来说却不啻是新生事物,是新考点,极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折腾”。因为他们一直来都没有文体意识,一直来都在写一些四不像的文章。

3.选能够总结出规律的考点

上面说高三语文课堂中反复“折腾”的应该是学生容易犯错的考点、高考常考和新考的考点。可是,有些考点学生经常犯错误,比如字音、字形,教师在这些考点上花大量的课堂时间却又得不偿失。有些考点高考几乎每年都考,但这些考点的复习常常只能就题论题,很难找到共性的东西。比如语意概括这个考点,个性化色彩太明显,几乎每道题都是一个个例,考的基本上是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很难找到什么规律,所以教师在这个考点上花大量的课堂时间同样是得不偿失的。

从根本上讲,教学内容实际上可分为三种情况:不用教学生也会的,教了学生才会的,教了学生也不一定会的。

笔者以为,高三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反复“折腾”的应该是上述第二类考点,它们既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又是高考常考或新考的,更是能够找到某些规律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句子衔接、仿写,就是两个这样的考点。

“句式的仿用”是一个常考的考点,在复习指导的时候,我们一般讲两个“解题原则”:①仔细分析所供例句的句式特点,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②在仿写内容的确定上,要充分考虑题干中的隐性提示。前者解决与原句“像”和“不像”的问题,后者解决与原句“和谐”和“不和谐”的问题。

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且和前一句构成排比句。

梨花的颜色也是美丽动人的。如果说白莲像刚出浴池的少女, , , ,那么,我也不愿再煞费心机找更多蹊跷的比喻来描写梨花了。我将斗胆地说:梨花集了一切白色花种之大成,是它们之魁首和王冠。

以下是笔者对该题的分析指导:

所供的例句是“白莲像刚出浴池的少女”,这是个比喻句,也就是说接下来要仿写三个比喻句,这就落实了第一个解题原则;在仿写内容的确定上,要注意下文“梨花集了一切白色花种之大成,是它们之魁首和王冠”中“白色花种”几个字,也就是说仿写的三个比喻句的本体都必须是“白色花种”,这就落实了第二个解题原则。

一般情况下,只要落实了上述两个“解题原则”,学生做仿写题就不会犯原则性错误,百分之七八十的分数肯定可以拿到,最多喻体选得不够理想罢了(喻体选得不够理想,这是学生的才气问题,教师其实无能为力)。[1]

听了这样的课,得到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心里自然就有了底,手中有了“武器”,下一次再碰到仿写题就一定知道该怎么办了。

再比如现代文阅读,内容概括、句段赏析是高考常考的两个考点,也是学生经常犯错的两个考点。但高三语文教师在处理的时候,还是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内容概括题一般还是让学生自己多折腾为妥,因为教师即便在课堂上“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名堂,不太找得到一通百通的规律。而句段赏析题则不同,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折腾,毕竟做这个考点的题还是有一些“门道”可循的。

所以,高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定是学生需要的,一定是高考常考或新考的,一定是能够总结出一些规律的。

二、材料的选择

1.多选高考真题

复习课效率的高低,跟选什么样的材料来组织复习非常有关系。

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角度讲,最好是语料自选,题目自编。一些名校培养年轻教师,每年都要进行命题比赛,其意正在于此。但从提高高三复习课效率的角度讲,最好还是选典型的能说明问题的能起举一反三作用的材料。笔者认为,选各省市历年高考真题作为复习材料比较理想。高考真题,虽不能说十全十美,毕竟是好多专家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细细打磨出来的东西,相对来说,考虑得周全,经得起推敲。而且,现在全国每年都有十七八份高考语文真卷,选择的余地很大。这样做,一方面大大节省了备课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充分保证训练材料的质量。

像现代文大阅读这一块内容,教师们都知道,编题目的难度其实是很大的。时下很多教辅用书上的新编题,包括一些学校月考卷上的原创题,科学性都不足,经不起推敲,训练价值不大。与其让学生练经不起推敲的原创题,还不如让学生练经典的陈题。其实,新题、陈题相对而言,学生一届接着一届,年年在变,对教师来说是陈题,对学生来说还是新题。

新题不一定是好题,陈题不一定是差题。选新题还是选陈题,主要看题的质量,一切服从于训练效果。

当然,对于一个追求进步的语文教师来说,新题必须不断地去编,但编了不一定要给学生用。编新题是为了提高自己,用陈题是为了提高学生。

2.同一个语料要善于反复使用

经典材料选定、训练之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题目弄清楚,还要让学生把材料弄熟悉。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经典材料要经常拿出来比较、分析,教师经常要根据后面的复习内容给这个经典材料再出一两道新题。因为材料很熟悉,教师出了题,学生可以直接思考,不用再看材料,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特别是现代文大阅读,上述复习训练的思路更有价值。同一篇文章训练15道题目,与读三篇文章训练15道题目(每篇文章训练5道题),学生的耗时肯定是后者多,但训练的效率肯定是前者高。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文章读得越多越好,但从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角度讲,题目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复习效果要好,选定的材料一定要用精,用深,用透。

而且,这一教学思路必须在高一、高二上新课的时候就确立。我们绝不能把高一高二当高三抓,高一就是高一,高二就是高二,高三就是高三,各教学段自有各教学段的规律。但是,在实施高一高二教学的时候,必须有高三的意识,高中三年教学应该是一盘棋,互相关联,相互牵制。

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经常鼓吹一个观点:“高三的教学个个相似,高一高二的教学各有各的不同。”领导们、教师们都非常重视高三的教学,一些学校还经常把最好的教师放在高三,谓之“把关”。但实际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高三的教学决定的,而是由高一高二的教学决定的。

以语文为例,我们发现,高一高二的课文,高三复习时有些是基本用不到的,这些课文犹如过眼烟云,上了就上了,复习课中是永远不会再提及的。高一高二处理这些课文的时候,就可以一笔带过,甚至直接忽略。而有些课文,在高三复习课中会反复用到,不断提及,这些课文在高一高二上新课时就必须细讲。比如《祝福》这篇小说,笔者以为就一定要细讲。讲透了这篇小说,会给高三的小说复习带来极大的方便:小说标题的含义,伏笔的运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肖像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语言描写,叙述手法的特点,主旨的表达,等等。到高三复习小说的时候,讲到这个问题可以提到《祝福》,讲到另外一个问题又可以提到《祝福》。因为高一时《祝福》讲得透,课文很熟悉,这个时候提到《祝福》的相关内容学生就容易理解。又因为对材料熟悉,学生记得也真切。

题目,要么不讲,要讲就把它讲“透”;材料,要么不用,要用就把它用“足”。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作文提升 生活 阅读 思维深度 表达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对于大部分高三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可以不假思索回答的问题――为了高考。是啊,十年寒窗,为的就是龙门前那一跃,以此为由,本无可厚非。然而,当学生们在“一切为了高考”的思想指导下,投入时间精力致力语言的修饰、写作技巧的模仿、写作程式的规范时,有不少学生却觉得作文写作出现了“瓶颈”:找不到下笔的切入点和材料,丢失了写作热情与冲动,文思枯竭。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作文“缺氧”,怎样给学生“补氧”,使他们的作文重新流动着生命的活力与光彩,就成了高三语文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开掘,吸纳源头活水

作文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更需要生活的源头活水的滋养。自觉关注社会生活以及身边的人与事,树立正确的写作观,才能保持思想的敏锐与作文的鲜活。优秀作文的最基本要素不是技巧而是丰富、深厚、独特的思想。从这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和评卷情况来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丰富生活和思想积累,对真善美的发现与感悟,个性的张扬与个人修养的完善已经成为我们倡导的主流。而这些东西正是流动在字里行间的生命光彩,是一篇鲜活的文章不可缺少的“氧气”。当然,思想的成熟不是空中建塔,也有赖于以前的积累,但如果进入高三以后把提高作文的途径狭窄地局限于技巧的锤炼,即使不是本末倒置,起码也容易顾此失彼。高三学生并不是出世的隐士,肩上依然有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责任,时间少不是闭塞的理由,学习紧张也不应是情感冷漠的借口。要想使自己思想丰富深刻,就必须不断引入社会生活这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

经过教师的提倡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平常匆忙中忽略的风景。一次以“窗”为话题的月考作文中,一位常常追求“大气”但又驾驭不好文字的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扇普普通通的窗,一小段窄窄的校道、几棵老树、一块年级告示板就是它一成不变的风景,唯一变的就是告示板的内容,而我却从这扇小小的窗看到了人心的至善至美……”全文以高三年级告示板的内容为线索,抒写对教师的感激与热爱。文章并不华美,但因为作者能从习见习闻的普通小事中见人未见,揭示了普遍意义的真情,所以在全班同学交流评改中被公推为佳作。这位学生在他的月考总结中这样来表述自己的写作体验:“我一直以为走在大路上才容易成为他人(评卷教师)目光的焦点,现在,我知道,只要有心、有情,处处都可以成为靓丽的风景。”

二、回顾,清点阅读收获

作文的源头活水不仅来自生活,也源于阅读。对于许多高三学生而言,阅读时间缺乏、阅读面狭窄、阅读积累欠丰厚已经是难以改变的事实,要使作文避开八股套作,要在高三为语文教学画上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重新感受面对优秀作品进行思考的快乐。

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400多篇古今中外优秀篇章,其中近半数是教师或精讲或点评到的,这些都是作文重要的素材库,使用得当,也能为作文增色添彩。遗憾的是许多学生认为高考不考课本,所以对课本的学习仅停留在应付会考的层面。不能善用教材实属资源浪费,高三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温故求新,清点阅读收获。教师可以利用总复习的机会引领学生重温课文,提供思考的方向让学生采撷其中触动思想的精彩句段,结合曾经写过的作文题,以旁批的形式写句段阅读心得。以《我的空中楼阁》为例,做个有心人去重读就能有新的收获。我以文中的“领土”“领空”“小屋是我生活的第一件艺术品”等词句为依托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写阅读感悟。我欣喜地看到了注入独特感悟的文字灵动起来了:

(1)“领空”,这样的词语用在文告上或许会充满霸气,然而,在李乐薇的巧手移用下,我却看到了温馨、快慰与自豪。个体的人或许是脆弱的,但拥有了自我精神王国的人却是坚韧而强大的。

(2)善哉,以才华、情感、追求构筑的小小的阁楼成了你人生的第一件艺术品,李乐薇,你或许无法为自己搭建华厦豪宅,但你却用笔为自己搭起了精神的美丽家园,纵然简陋,足以遮蔽人生的风风雨雨,纵然清贫,你依然是“精神的贵族”。

试想,一个学期的课文回顾如果能累积几十段这样的文字,驾驭各种作文题目不是能游刃有余吗?

此外,高中三年尤其是进入高三后学生做过的现代文阅读不下百篇,其中大多是文辞优美的哲理散文,许多精彩的句子信手拈来就可以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久而久之,精神的丰富与厚实就不再是沙上建塔的奢望了。

三、切磋,磨砺思维内核

有了生活和阅读的积累,文章便有了根底,但是,一篇文章的分量仍有赖于思维内核的重量,因此,在作文备考过程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强化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效提升作文写作等级,是高三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任务。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惟,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审准题、定好主旨,因此,教师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逻辑思维因素,改变高中语文教学逻辑思维训练呈随意无序状态的现状,使学生逻辑思维品质的培养成为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

做好以下三个“坚持”,对提升学生作文等级应能有所助益。

1.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可以达到两者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高三的演讲训练侧重点有所不同,高三的演讲题目宜采取临时抽签与个人自选相结合,教师评点与学生评议相结合的办法,既要努力达到预设要求,又要控制好时间,教师的点评要抓准题目材料侧重点、关键词,针对学生演讲存在问题提供改进意见,有时甚至需要教师作口头示范。师生语言的互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的切磋琢磨,缺少这种琢磨,即使是美玉,也可能掩于石砾当中。

2.坚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读书随笔。日记、随笔虽然不是高考作文的考察形式,但高考优秀作文中的精彩语段不少是平时练笔习作的再现。中学生由于阅历、积累不足,对问题的独特感悟往往是一闪念间的灵感,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持久性、系统性,而形成文字的过程就是梳理思路、提炼思想的过程,积累生活与阅读的点滴感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我坚持要求学生少写甚至不写官样文章,只要是心海荡起的浪花,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朵,也强似洋洋洒洒连篇套语。

3.坚持一对一的作文面批。高三学生的作文出现“瓶颈”虽然不是个别现象,有共性特点,但具体到每篇习作,出现的不足又各有不同,有的是选材过杂、有的是思路欠缜密、有的是问题切入口过大、有的是叙事过于琐碎概括不足……全班的作文讲评只能点出共性问题,针对性不够。因此,我坚持每次作文除了笔改、讲评之外抽出一部分同学做一对一的面批交流。

当然,学生作文“缺氧”现象的根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方法、途径是多样的,比如科学系统地进行思维训练,加强课堂对话,加强师生、生生交流等。这里就不一一论述,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并通过不断摸索寻找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解决办法,这才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需完成的科研课题。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早读课;学生;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64-01

教学多年,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早读课就是到教室转转、看看,并没有多少事可做,仅仅维持课堂秩序。但每次发现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读得非常认真,渐渐地大部分同学就是默读,少部分就昏昏欲睡,还有些“精力充沛”的同学偷偷在下面做起其他作业……长此以往,不但占据了我们语文早读课的时间,还会“霸占“我们语文的地位,特别是对于高三这个关键时刻。为了更有效的开展早读课,我就自己几届高三早读课的切身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目前我校高三语文早读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行为习惯差,大部分同学对早读课就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适当的时候张张嘴巴而已,基本上没有任何收获。

通过与大部分同学的交流,我总结出语文早读课存在以上不堪入目的问题主要有:早读内容单一枯燥;朗读方式以自由诵读为主,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得到尊重;早读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而没有听、说、写等方式的参与;早读课后的跟进检查没有到位,导致学生没有成就感,同时,背过的内容容易遗忘,没有做好及时的巩固学习。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及早读课无论从朗读内容、朗读方式还是学习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单一性是导致早读课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在离高考只有有限的一个月时间里,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早读时间,才能够消除生理上的疲劳感和心理上的枯燥感,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早读的效率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早读要朗读,已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共识,怎么抓早读,怎么让读书成为我们语文课的灵魂,怎么才能让学生开口、放声、自觉读书,以至有效读书?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浅陋的看法。

1、要明确早读的任务与内容

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让学生明确读的内容,使学生“有米下锅”。读的内容可分课内与课外两大块。

课内内容包括:指高考要求的背诵篇目和一些优美的文章片段,课内篇章都是通过专家反复斟酌,认为值得高中生学习的文章,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要求背诵的内容,不仅要求能背诵,还应要求每个字能写。在现在的每次月考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写,但容易写错字,这也是困扰大部分同学的事。

⑵名家名篇,即使没要求背诵,也应熟读。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虽不是要求必背篇目,但也要求学生熟读,最好能背诵,学习其中的优美语段。

课外内容包括:通常是指摘录在札记薄上的所有内容。高中学习阶段以来,我一直要求学生学会写摘记。先从成语名言古诗词入手,每天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首古诗,坚持不懈,既是我们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好办法,也可以充实我们的早读内容。这种方法我个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效果是很不错的。

2、管理到位,及时检测

据我观察,学生从开始的积极读书到后半节课的默读、不读,甚至做其他作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管理不到位,没意识到这个变化的过程而及时挽救。所以我现在常利用早读时间抽查,或利用一个周或一个月以笔试的形式检测一次,让大部分的同学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脉络。

3、要创造竞争向上的氛围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事实证明,在早读课上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的班级现在每堂早读课都会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背得、写得快”活动,每一组通过背诵,或是到黑板书写背诵文章,一节课下来完成任务情况出人意料,那些平时拖拉的学生为了本组集体的荣誉,竟然也不甘落后。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第8篇

一、寻求规律法

要备考语文,一定先要分析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考点和命题规律,做到“既要埋头苦干,又要抬头看路”,这样才可以把握重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备考,指导好学生的复习工作。纵观近几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字形、标点已不再作为选择题单独出现,而是放在作文中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别留心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将它们整理出来,让学生进行听写,引起他们的注意,以期改正;拼音、成语,题型稳定,每年必考,对它们的复习锁定在常见的易错上,剔除生僻不常用的,减轻学生负担;名句名篇默写为四选三,高中为主,初中为次,初中的默写备考又可以或抓古文或抓古诗,而不需面面俱到;语用题一般有两题,一题为常规题型,另一题为创新题型。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扩展、压缩、仿写句式、选用变换句式、图文转换等常规题型的复习,同时让学生多读、多看一些创新题型的练习,做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至于作文,广东高考作文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审题上不为难考生。从2007年的“传递”到2011年的“回到原点”,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命题一般以短语为主,命题的导向一是日益重视让考生面对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写体验、体悟,二是重视考生思辨能力与对哲理现象的体验、体悟,其次,广东高考作文不跟风,更力避社会的热点,而从社会生活更广阔的视觉进行命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常规的应考作文训练中,要把短语类作文训练好,另外可以再训练一些新材料作文。要多做写作思路的训练,拿到一个作文题,要能从几个角度来构思。同时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生活现象,养成对生活现象体验、思考、认识的好习惯。

二、技巧点拨法

语文也有做题的门道,有做题的方法规律。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可以让考生在语文学习上少走弯路,使自己的语文考试成绩提高一个层次。高三语文教师就是要尽可能地总结出做题的方法规律,授予学生“渔”,让学生入其门,从而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比如文言文阅读题,可分三步走:1、通读全文,把握大概,这一步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读懂六七成即可;2、细看题目,研读字词,落实最后一道选择题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题文对照,还可帮助理解原文;3、再读全文,加深理解,逐题解答,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纠正。

三、科学记忆法

语文是一门记忆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向学生适当灌输一些科学记忆的方法,以求做到事半功倍。1、及时复习。从记忆角度看,遗忘是我们人类最正常的现象。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也就是说要养成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若复习间隔时间太长了,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这时复习的知识感觉好像是新知识似的,那么复习起来就会“事倍功半”。懂得这一规律,就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一规律,切莫以为什么时间复习都一样。2、反复记忆。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是重要的知识点,越要反复。3、巧妙记忆。记忆有许多技巧,如关键词记忆、联想记忆、比较记忆、形象记忆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记忆兴趣,激发其读书热情。

四、拓展延伸法

高三的复习课如果仅仅是做题、讲题,教师照本宣科地讲答案、讲技巧,那学生是会感觉枯燥、乏味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高三的复习课可以在习题上适当做点拓展延伸,这样效果会更好些。例如:“忧”其中的一个义项是指父母的丧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可以讲讲古代的“丁忧”制度,告诉学生,丁忧就是指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孝三年的制度,如果已经回家丁忧,但期限还没满就紧急召回朝廷的,称为“起复”。丁忧的对象是“古代有官职的人”,平民们死了老爹老妈是没有丁忧一说的,就叫平常的“守孝”。文言文除了讲字词翻译,还要讲古代文化现象,这样学生才听得进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可以讲作家,做到知人论世。例如做阅读题欧・亨利的《心与手》,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作品《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提起这个人,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明确他是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特点是善于制造悬念……通过对做题材料的拓展延伸,学生的听课热情高涨了不少,也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五、板块轮动法

我们可以将高三语文教学内容的各个专题看成是一个个板块,如:正确辨析常用汉字的读音,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正确使用熟语,辨析修改病句,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从授课角度看,高三上学期主要是专题(板块)训练,高三下学期主要是套卷训练。在进行专题(板块)训练时,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只讲一个专题(板块),学生易疲劳,老师也很辛苦,早也备课,晚也备课,且由于训练单一,月考成绩总是不理想。针对这种现象,采用“板块轮动法”。比如高三补课一开始,我课堂上讲练的是文言板块,早读、晚修安排的是成语板块,即“以讲知识点为主的板块”与“以读为主的板块”交错进行。当然,每星期还要有作文训练。这样每星期都有三个板块在互动,避免单一训练带来的疲劳;早读、晚修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复习能力,效果良好。为什么成语板块与文言板块要交错进行呢?那是因为现存的成语中保留有很多古义,我们在讲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成语释义。

六、“一减二加”法

平日里,总能听到不少语文教师埋怨,这些内容我不知强调了多少遍了,可一考试学生还是不会,你说气人不气人,为什么我的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等等诸如此类的抱怨。是不是老师课堂上讲得越多,效果就越好?是不是学生大搞题海战术,成绩就能提高?当然不是。我们要做的是把时间适当留些给学生,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做出有针对性的准备。教师不包办代替,就像艺术中的“留白”,以求达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效果。多年来我坚持采用“一减二加”法。“一减”指教师减去讲课时间,坚持“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看书读懂的不讲,讲了再多也不明白的不讲。

七、检测落实法

高三的复习备考必须扎扎实实。踏实、扎实、落实,永远是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宝。如字音、近义词辨析、成语、病句、背诵默写以及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都以积累为重,要扎实学习,落实到位。近年来我校生源素质下滑,很多学生极不自觉,懒于记忆,也包括现在实验班的一些学生。因此,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要与读背同步进行,要保证班上绝大多数学生能过关。如果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过关,该次检测就视为无效检测,要调整读背范围,重新测试。就拿本学期说,我安排每周有三个测试系列:星期二是拼音和文言文测试,星期四是熟语听写、默写,星期六是课文默写过关。做到有早读就有测试,有测试就有批改。根据批改结果,有的学生还要进行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重默,直到学生过关为止,这样才可起到一个让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

高三语文教学任务非常艰巨,精力投入大,工作非常辛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意语文教师备课组的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做到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群策群力、共克难关,最大程度地实现高三语文复习的有效性。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传统模式;新课程;改革措施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三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照搬原题,缺少原创

老师手里有很多资源,以往各届的高考题以及考过的周考、月考各种小检测的试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这些试卷反复讲解,并没有根据原题作出任何的改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会的学生产生了厌倦,使原本不会的学生也只是加深了记忆,并没有学会变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手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那么,课程改革之后老师应该怎么做呢?老师可以把试卷整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改进或加深,再让学生去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这种方法的教学效率要比照搬原题高得多。

2.机械性教学,湮没了语文的个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机械性的语文训练,缺少语文个性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一堂课学生一直在做题,或者老师一直在讲解,枯燥乏味。我们不可以否认的是高三不同于高一和高二,高三需要大量的习题进行训练。但是,语文毕竟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老师不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道题到底是选A还是选B上,新课改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拿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渗透、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比机械性教学更加有效。

3.训练无序,缺乏效率

在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训练中,随意和散漫的现象很严重,老师只关注高考和考题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反复地将各类试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地做,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并不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并不是多做几道题就能立竿见影的。老师不要总是强迫学生做题,可以将同一类型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专项性训练,不要一会儿跳到这个知识点上,一会儿又跳回来。

二、新课程标准下实现语文良好发展的策略

1.要研究考纲,真正吃透考纲的精神

每个高三教师的手里都应该有一本考试的大纲,老师应该认真地阅读并吃透考纲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适应国家新课程的形式,对国家新课程的标准予以理解,再将大纲上所涉及的知识点分类总结,然后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分门别类地理解参透这些考纲的内容,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出试卷,讲试卷,忽视了知识点的渗透。

2.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上有一个漂亮的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追求的是活力和创造力,如果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考试的机器,那么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们不要求学生都能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但是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语文的魅力。

3.改革训练的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于素质的衡量偏重于智力,对于学生个性的彰显不够,任何教学如果少了学生的兴趣和意志,结果都是老师空忙。所以,老师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于疑难问题不是直接灌输,而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小组给出的结果中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也能融入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讲授也起到了帮助作用。

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语文教学的好处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改变也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首先,教师在讲课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了,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很注意学生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参与其中,课堂效率提高了;其次,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之前语文课上总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课或者学生在不停地做试卷,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很疲惫,而课程改革之后,老师将考纲总结出来,择其优而教学,并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而且课堂和谐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学生不再是只会应试的机器,老师将学生自身的发展融入课堂中,充分注重学生将来的发展,为我们国家培养了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基础教育的改革始终面临着传统教育观念的严峻挑战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压力,而新课程改革的出现缓解了传统应试教育对于语文的压迫感,新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将考试换一种形式,讲知识分类汇总选择优而精的考试进行教育,这样的效果要比之前做十份试卷的效果好得多;新课程改革也不是不让老师讲课,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消化总结,老师起辅助补充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一定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至于在这个大环境下究竟要怎么做,这也需要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一套方法。

参考文献:

[1]魏亚本.走进高中新课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范文第10篇

高中语文复习课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复习课、板块式专题复习课、综合套题型复习课。例如,第一阶段是基础知识复习,主要是扎牢基础;第二、三阶段开展板块式专题复习和综合套题型复习课,主要是提高高考备考的针对性。本文主要讲的是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上一堂精彩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我感觉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判断力、命题的前瞻性要提高。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第一种素质。所以,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我必须每天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高中教材的变化,教育改革的发展,语文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掌握良好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结以往上复习课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在复习中应注意把握好“六要”。

第一,要讲清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首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其次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第二,要讲准重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讲透难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难点,攻克难点,讲透讲懂。哪怕是花一节课的时间去讲透一个问题,我认为也是值得的! 我会想办法用很形象的比喻或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去弄懂对他们来说很深奥很抽象的理论,直到他们恍然大悟,心领神会!

第四,要讲明疑点。讲明疑点贵在讲清疑因,学生明确了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第五,要讲活知识的切入点。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灵活性试题日渐增多,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准各种题型的切入点,针对性地解决各类题、积累经验提高答题速度。但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第六,要讲出解题的规律。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句段知识与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阅读知识与应用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三、在试卷上了解学生水平,和学生沟通

结合“三模”和学校组织的月考,我认真批阅和讲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批上一些文字,告诉他(她)哪个地方错了,哪方面的知识掌握不透等;回答得好的或是有进步的,我会加以鼓励。我觉得这样做效果很好,学生把老师对他(她)的这种指导当做是一种浓浓的爱,心里很是感激,一般上次犯过的错误下次都会牢记在心不会再犯,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有条理,我能明显看到学生的进步,心里很有成就感。同时,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亲密了很多!

四、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

上一篇:高中英语月考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一语文月考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