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6:29:37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

如果问一位高三学生:“你对现在地理课的感觉是什么?”大部分答案只有两个字:“沉闷。”高一、高二时那些师生积极互动、全班共同探究地理课的氛围已经不存在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传统的复习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学生在经历了高一、高二的探究课堂后又回到了高三的“填鸭式”教学。下面就笔者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对开展学生活动的尝试,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活动内容“步步精心”

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三类。其中,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策略性知识是关于“为什么”,这两类若只通过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被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研究与实践才能逐渐被内化。例如:学习我国季风气候区气候的形成原因与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本地海陆位置、结合本地各种气候数据去分析和思考内在联系。可见,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二、活动设计“无招胜有招”

学生活动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方法,结合学情与复习的相关内容,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复习效果的活动就是好活动。

1.我来出题

高三地理复习课不同于以往的新授课,虽然缺少了以往探究新知识时的那种新奇感,但在总结与分析知识点时却是有明显优势的。如在复习洋流这节时,首先讲到了等温线的判读及半球的判断,那么可以设计一个小活动:“你能不能设计个小题目,考一考其他同学吗?”学生一下子就活动了起来,有的一边画图一边冥思苦想,有的仔细看洋流模式图,有的翻阅前面的季风环流图等。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设计一道题目比做一道题更有兴趣,为了能难住其他同学,他们会努力把所学知识融合到题目里,这个过程比让他们做题更有效。

2.我来画图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面对“无图无表不成题”的地理高考现状,看图、读图能力依然是重中之重。高三复习课中的画图环节不能只停留在高一、高二时的常规图上,而是应该在这些常规图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有所提高。例如:在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时,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先用语言设想一系列内力或外力等作用,再让全班学生画出满足要求的岩层剖面图;在复习“洋流”时,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任意说出某海域,其他学生画出该海域的洋流,无论学生在黑板上画什么图,都请全班学生一起找错误,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图、看图、作图的能力。

3.我来总结

一位去美国留学过的高中生曾这样评价他在中国的高中教师:“他们是最辛苦的老师,没日没夜地写教案、改作业,还要帮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规律……”相对于美国的“甩手掌柜”式教法,教师为学生总结的学习方法与各种规律特征实在是太多了。在笔者看来,教师在复习课上要培养学生对答题思路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解题规律的总结能力,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

如在复习判读非地带性世界气候类型成因时,可以结合部分实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自己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谁的思路更灵活更简洁?如果情境变了,会出现什么变化?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判读非地带性气候类型成因的方法。这些内容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会比教师讲解深刻得多。

三、活动过程“百家争鸣”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学生现有知识体验为支点的,是教师所设计的学生活动中的重要补充。因此,我们不应为了赶教学进度或是防止破坏课堂节奏而忽略了它的存在,要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并适当展开讨论和探究,这样做更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由“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品质的飞跃,学生不待教师教而能自学是最成功的教育。在高三的复习课上,每节课都是对应知识点的“最后一课”。所以,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每一堂课上都要有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让学生每天都能积极、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苏小兵.例谈“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编写[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Z1).

[2]陈立新.发现法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的尝试[J].地理教学,2001,(06).

[3]冯东宇.地理课堂情境教学设计[J].新校园,2010,(11).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3] 薛景芝.谈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2005(Z2).

[4] 侯开琼.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6(Z2).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25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涉及到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同时也有许多需要学生计算的知识点,这就使得高中地理学科成了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很多老师也就因此觉得地理学科难教。很多学生初时对地理怀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认为学习地理可以了解世界任何一个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可以探究太空的秘密,可以考察海底的宝贵资源。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会发现学习地理比想象中要难得多,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初时热情洋溢,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如果老师不注重教学方法,这类学生就会成为地理学科的“学习困难户”。而当前我国地理学科的教学方式普遍比较传统,对同样的知识,老师用同样的话语重复向不同的班级讲很多次,这就导致老师没有教学热情,学生也听得乏味。总体而言,我国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存在许多的困境,亟须解决,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中地理教学困境总结

(一)教学媒介单一

地理教学在很多老师眼中较为简单,不需要借助太多的教学工具,只需要一个地球仪就可以完成对地理的教学,但也正是因为部分老师在地理教学中从始至终只是依靠一个地球仪,然而地球仪的功能毕竟有限,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另一方面,在对各海峡、国家进行地理位置、民俗特色等的介绍时,地球仪的比例尺太大,学生很难从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上找到一个海峡或一个版图较小的国家。虽然地球仪较为简便,在教学中有很大的用处,但正是因为老师对它的依赖,导致了教学媒介的单一,很多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地球仪上。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对教学媒介进行转变和创新,多选取新的教学媒介,从而对地理知识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学生也才能更容易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

(二)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

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正是因为兴趣的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学科会格外关注,学习也更认真,但地理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既有需要背诵的知识,又有需要进行计算的题目,这就使得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对地理缺乏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够认真,在课堂之外也几乎不会去找地理相关的书籍阅读,他们的地理基础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较差。高中阶段的地理课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更细致,这对学生的地理学基础是一个考验,对于基础掌握不牢的学生,高中地理就成了他们的难点,他们学习地理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学习效率也就更加低下。

(三)教学以理论为主,教学方式枯燥

地理学科并不是一门纯理论教学的学科,其中也有很多需要老师结合一定的案例进行讲解的,但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忽视了案例的运用,仅仅是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这一方面反映出这类地理教师的专业化不够,另一方面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严重的问题。地理学科涉及许多理论知识,教学中需要对部分理论知识进行专门的讲解,但是不能将理论讲解变成教学的唯一手段。纯理论的讲解,讲解之后由学生背诵,对于学生而言,其效果不如学生直接阅读课文进行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地理课也就觉得乏味,教学效率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可能降低。

二、高中地理教学改良对策分析

(一)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针对教学媒介单一的问题,很多老师都不重视,但对于涵盖内容多、杂、细的地理学科而言,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学媒介以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我国教学环境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一个较为普遍且效果较好的方法,地理学科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使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在讲地球运动时涉及到了卫星发射基地的选择等相关知识,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为山西太原、甘肃酒泉、四川西昌、海南文昌,教材上有对各个卫星基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分析,但是如果仅仅是讲到“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空气稀薄、晴天多”等特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也难以记住。但如果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播放各个地方的视频或是展示各个地方的图片,学生看到当地的图片和视频,对于选择该地为卫星发射基地的原因也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拓宽阅读量,关注地理杂志,积累地理基础

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认为,到了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二、高三时期,学生的基础较差已经难以弥补,首先是学生缺乏补习的时间,其次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难以分心补习地理。但实际上,补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基础并不是难事,只需要学生在课后能够多留意生活中关于地理的相关消息,在业余时间能够阅读地理杂志,这对于补习地理基础有很大的益处,只需要学生能够坚持阅读地理杂志,学生的地理基础也就会逐渐扎实。

(三)多引用案例,采用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

对地理学科的教学不能仅仅依靠对理论的讲解,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举个例子,在陆地环境之中涉及到了地貌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风蚀地貌和流水侵蚀地貌等,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是通过教材中对相关地貌的理论介绍来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但如果这时候结合几张相关图片结合理论进行讲解的案例,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一边看图片,两者相结合,学生也就能更直观的看到各式各样的地貌,并更深的理解和记住影响地貌的因素和各类地貌的具体特征。

三、总结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我所教班级是普通班和艺术班,普通班基础比较差,再加上高二每周只开2节,课时少,所以上课的进度比较慢。艺术班高二课时与其它普通班相同,在高三第一个学期的第二个月就去南宁学术科了,直到第二个学期才回到学校重新学文化科。根据以上的情况,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好高三地理学科的复习,特别是艺术生的高考地理复习工作,是关系到学生高考成败的关键。想要在高三复习一轮后再复轮,在时间上是来不及的。因此,我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时重视课本知识点,把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一一落实,一节一节地过,一章一章地过,打好基础,再把相关的专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讲解。

二、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是考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应建立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等主干知识体系,建立地理知识网络。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能使学生在考试时迅速提炼试题中的重要地理信息,了解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从而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整合,整合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和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判断,再通过综合归纳,准确找出其中的本质规律,然后按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述。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

四、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高考卷I 39题材料就是电视剧“东归英雄”就是充分体现人们关注生活,平时稍稍留意,答题就应当很顺利。

五、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考试较多,试题一定要精选,既要检测成绩,又要考出学生自信。

六、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的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如2008年高考卷I 1-4题,图中很多信息(油菜、中年人口比重)是题的答案的关键。对于新题型,教师应该讲透,还要提醒学生重视。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实践活动;高二地理;高效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视感性认识和实践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定要多开展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将纸面上的知识化为活生生的例子,以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教学效益最大化,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将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

1.在导入阶段融入实践活动

目前高二课本在每节都设置了名为“探索”的学习栏目,这个栏目多以活泼的图表形式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并设计了很多有深意的思考题,能有效导入正文。因此,要用好这些内容,将其生活化和实践化,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这种导入的形式很多,既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设置一些情节让学生想象,总而言之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能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教学《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把我国历年来,尤其是1998年的洪水照片等资料向学生展示,为他们创造世界各地发生洪水的情景,让他们结合自己遇到的洪水情况,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如何能够避免洪水灾害等,从而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并为促进知识理解、形成地理思维做出贡献。

2.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和实践活动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可以用社会生活场景作为例子的教学情景,这时候就可以趁机提出教学要求、点出教学知识点等,以加深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第一章《了解区域地理环境》时,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结合本章内容,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要素入手,收集自己所在区县的自然人文资料,让他们体会到地理科学的魅力和用处,让他们明白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就能够深入掌握知识,从生活实际的角度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应用,锻炼了能力,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又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在总结教学时应用地理实践活动成果

在开展实践活动中,要注意总结并在课堂教学中分析,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结果能进一步深刻地认识。比如,在教授《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让他们提炼、总结和概括,以便于教师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且这种以学促教的形式能够很好地活跃气氛、培养能力,效果在笔者的实践中是非常不错的。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学活动

提出疑问是学生的天性,而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类学习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虽然耗时长,但是教学效果却是非常好的,值得推广。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后,可以布置诸如“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之类的研究性学习题目,让他们通过互助学习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研讨,从而让他们利用课外实践锻炼自己的地理知识使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要始终对全过程进行掌控,并最终要做出有意义的点评和下一步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

另外,除了集体研讨学习外,也要鼓励学生自习,从而扩展学生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开展“调查家乡所处的河流流域开发治理情况,并与同学们一起进行讨论,从流域可持续发展较多,提出你的综合开发建议”这一活动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具体的几点指导意见,布置学生在课下查阅了解。

参考文献:

[1]李红克.试谈新课程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9).

[2]张庆奎.新课程下的地理分层次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08).

[3]王芳.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上,2011(01).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一、关于基础知识与知识整合

福建省根据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把高中地理必修I、II、III和一本选修确定为地理高考内容。由于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两个显著特点,因此初中的地图知识、气候知识是分析地理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为了更好地研究区域特征,还必须调用必要的初中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目前我省绝大部分中学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科,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运筹帷幄高考必备的知识?优化地理教学、处理好基础知识与知识整合突显重要。因此不论在高二的教学,还是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都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对课标要求的同类知识、相关联知识、并列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课时;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注意对各类知识的整合、归纳。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避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呈现颠三倒四的混乱状态,又节省教学和复习时间,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由于客观原因许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几乎为零,因而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应先进行初中的地图和气候等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使它们在高二必修三和选修教材的教学中发挥良好的“先行组织者”作用。在教学中应避免按部就班地把初中相关知识讲一遍,需处理好知识的筛选与拓展,如对于地图部分的经纬网、方向、等高线就应拓展讲;关于时间计算内容可与高中地球运动归为一类复习;又如对于具体的地名、物产、工业部门、交通线分布等纯记忆性知识可以少讲或不讲,重点放在如何进行区域特征概括的方法上。再如必修三在高二第一轮教学中,着重解决教材中基本的知识点,但在高三的复习中在简要对知识点梳理后,应重点注意知识点的拓展与迁移。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课,高三应注意对森林的环境效益的地区性整合、森林破坏与全球变暖等关系的分析;对于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高三应将其与其它生态破坏(湿地减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原因进行对比,并提出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原因、危害、对策等。

二、关于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在高中阶段,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则应当成为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如何既能在较短和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反思认为:应处理、运用好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因为对于知识积累有限的学生,经过接受教学的引导,能较快、较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如何从材料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后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先行组织者”素材,而主动学习能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新的知识,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有助于保持记忆并形成迁移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的乐趣。由于主动学习比接受学习思维量大,在惰性本能的支配下,部分学生可能更乐于接受“接受教学”,因此我们要弱化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强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合理搭配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的比例,对新知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接受教学为主,对能迁移的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解决的内容以主动学习为主。

例如对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学中,可通过读图、归纳等方式对荒漠分布、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等进行接受教学为主教学,对荒漠化地区自然特征、形成原因及治理等就应在接受教学作为引子的前提下,采取发现学习,并让学生将荒漠化的成因、治理等知识迁移到水土流失问题上。

三、关于考点过关与复习安排

文科学生需参加文科综合高考,高考属能力考试,与初中、高一面向会考的属水平考试性质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有较大区别,因此需针对高考大纲的考点要求进行教学规划。若操之过急地将高三后期的内容移到高二进行,不但基础知识不扎实,也因此时学生已有知识与教学内容不平衡,加大教学难度,对知识的理解又形成“夹生饭”状态;也不能在高三复习中将高一的教学内容重复一遍,由于无新信息的刺激,学生学习无兴奋点,还造成思维疲劳。

高二教学应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还应参考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即基础为主,能力为辅,高一、高二教学强调要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还能节省高三总复习时间,更重要的是清晰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运用能力提升的基础;高三教学应以能力为主、基础为辅,主要根据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进行教学。高三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练代讲,让学生大量做题,当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试题中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只会模仿答题或套题,或因基础不扎实造成错题倍出,进而思维混乱和产生畏惧感;也不能以讲代练,或划出所谓的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只能死背理论和教师总结的要点,没有通过练习这一实践的检验,造成理论与试题脱节,也无法悟出解题的要领。因此高考第一轮复习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必修三本教材为重点对考点进行剖析、解读,构建各要素框架,以达到“纲举目张”成效,在进一步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对主干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第二轮复习可以专题形式进行,结合试题训练和评讲,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四、关于答题模式与运用能力

在考试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快速下笔、又高质量地完成答题,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也是对落实“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这一地理新课程目标的检验。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结合知识的整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建模”,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之一。自然地理部分主要属于集中思维,更多关注的是为什么,带有规律性的因果的推导,应注意解题思路的分析;人文地理部分主要是发散式思维,更多关注的是有什么、怎么发展,要注重的是答题模式的建构。如确定某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弄清了有关直射点纬度、晨昏圈、极昼(夜)范围、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物影的朝向等之间关系的解题思路,问题基本可以迎刃而解;又如对某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概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农业生产特点生产方式:地域类型、部门、耕作方式、经营方式、区域化等。生产水平: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专业化水平等。农作物:种类、产量、耕作熟制等。市场条件:交通、需求量、商品率与自给率等。耕地特征:面积大小、性质等。特色:立体、绿洲、河谷、生态农业等。结构调整:比重变化等。

在评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答题模式背的很熟,但得分很低,主要是这些学生只会“建模”,不会“用模”。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37(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有的学生套用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模式,有的学生套用影响产业转移因素的模式,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失分。掌握解题思路与答题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切题”快,而会“用模”才是学生能力的反映。“用模”不是“套模”,是针对有用的图文信息和试题的设问,结合解题思路或答题模式,对试题信息、设问甄别后作出较准确的解答。因此在平常的复习中,不但要关注解题思路与答题模式的教学,更要注重“用模”这一运用能力的培养。当然,运用能力与善于理清知识间逻辑脉络和创新思维培养是分不开的。

五、关于巩固提高与试题选用

考试与讲评是巩固提高方法之一。通过考查了解学生对某阶段知识掌握的程度,检查教师在该阶段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日后学有方向。教师通过评卷的反思,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积极思考,提高解题能力,讲评课不能停留在答案的正误上,一方面应让学生明白自己答题错误的症结、试题与考点关系,以及考点层次知识点的因果联系,另一方面结合讲评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此外,对于发散性的试题,还可让学生继续探讨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

在平常命题的过程中,要明确考点,考虑到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水平、思维接受能力对学习信心的影响,知识点的综合层次,切不可信手捡几题给学生。打基础阶段的试题,尽量注意每章节重要知识点的覆盖面;高三下学期的试题,应抓重点、综合、知识迁移和学生的薄弱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的知识点,应在下次考试中通过改变设问方式给予体现,如学生对某河流特征归纳欠佳,下次考题可以经纬度、等高线等信息形式出题,让学生对考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选择试题或命题还要注意处理好经典题与新题的关系。经典题考点明确,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新题以全新状态呈现,避免学生背题、套题,较好起到对知识灵活运用的作用。但不要盲目追逐新题,摒弃经典的陈题。学生通过感悟经典题命题目的,掌握了解题思路和方法,见到新题也能得心应手;况且有些新题受出题的客观条件限制,概念把握不准、命题不够严密,反而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应先训练经典题,适当训练一些经教师严格挑选的新题。命题中还应注意信息的信度,答案应简明扼要,突出关键性语句,提升试题的质量。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 地理实践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25-02

地理学科知识看似零散,但有自己内在的认识规律。实践教育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实践是理论的最好践行方式。实践的实质是对学生行为能力的教育,使学生的言行与思想能够相互融合和统一,从而提升地理学科的学科素养。

一、学会阅读,运用图表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图表的讲解。教师结合图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利于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在图表的帮助下,学生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复习。教学中,教师在对一些地域、数据进行分析时,会使用图表进行辅助教学。图表优点在于将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和掌握所学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 2 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内容时,涉及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知识点。教师上课前需要设计学案,在设计中需明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掌握形成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原因、掌握地域分异的变化规律。在讲课中,教师可分别介绍“大牧场放牧业”中澳大利亚、南非的大牧场,并且利用图表对课本案例 4 中关于“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知识点进行延伸讲解。

在讲解图 1 时,教师第一步,可先展示潘帕斯草原的整体地域分布情况,然后让学生了解大草原的气温温差、地形、人口数量等信息;第二步,教师可讲解具体数值;第三步,让学生根据图示对地理环境进行比较;第四步,教师对知识进行整体梳理。教师利用这种结合图表的教学辅助方式,令学生对地理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图表可直观的展示地理状况,但教师还需在实际教学中,深入讲解知识点。

二、仪器辅助,指导观察

实验仪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和手段。在仪器的辅助下,学生能在观察仪器的同时,联系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进行迁移思考,进而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常在课堂中借助仪器,指导学生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

如在讲解“地球的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形象的讲解地转偏向力,教师可在一个不透明的小球上画一个虚拟的北极点,并且让这个点在球体中处于竖直向上的位置,再在球上滴上几滴钢笔墨水,让学生先观察墨滴产生的变化。教师可依照地球自转的方向,让小球自西向东转动,然后让学生观察钢笔水流淌的痕迹和偏转方向。学生借助实验仪器,可清晰地观察墨滴移动的痕迹,进而对地球偏转力有直观的概念。第二次,教师可以尝试反方向的转动球体,并挑选两位学生参与实验。地理学科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利于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动手试验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三、开展调查,整理报告

地理学科调查的内容较为宽泛。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疑惑,开展有针对性的实地调查走访,并形成调查报告。以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 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内容为例。在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以“家乡是如何发展的?”为主题的调查任务,并要求学生写一份实践报告。笔者所在地生产加工水泥、纸箱纸袋、皮革制品等产品。针对当地的情况,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完成一份对家乡发展的意见书。在实际走访中,有一组学生调查当地的大头菜生产情况。调查前,学生可列出需调查的项目内容,如适合大头菜生长的土壤类型特点、大头菜生长需要怎样的气温、大头菜需要什么肥料等。该项调查使学生对家乡的特色农作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调查研究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调查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总方向,掌握学生研究进度,并及时提出指导建议,确保学生的调查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四、融入网络,提炼信息

互联网的普及给地理课堂带来了海量信息。但面对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应如何教导学生筛选有用信息,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新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综合提炼的方法,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建构,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在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讲解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内容时,针对可持续发展这项国策,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案例,将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与以往战略列举出来,让学生们对人口、环境、能源和资源等指标进行对比,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用性和必然性。在讲述环境时,教师可让学生列举我国在发展历程中曾出现的“重工业轻环境”的思想,并对比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全面改善环境”的重要理论。通过对知识c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信息的提炼能力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尤其是对刚接触这项教学方式的学生而言。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讲解和构建,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锻炼,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

高中地理知识点繁多,对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比较严格。如何能够更加综合、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农村地理教育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也将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陈 燕.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2(5)

[2]张真玉.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以地理教学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2013(6)

[3]永 莲.给予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实践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6)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摘要】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很多教师在面对新课程要求时还是显得很茫然。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大的学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实际能力还是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上都显得软弱无力,在新时代、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更多的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学;高中教育;探究式学习

【作者简介】李建霞(1974- ),女,籍贯:江苏省泰州市,学校: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专业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职称:中教一级,学历:本科。

课改与升学的双重压力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锻炼他们的基本思维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处处运用到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注重实际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自由选取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经纬定位知识时,可以用4步引导学生,第1步:生成问题——如果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第2步:理解问题的知识点——教学生如何确定自己在地球的某一个点位置;第3步:联系生活实际——确定教室的位置;第4步:解决问题:一般学生这时候已经想到用画“十字”的方法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出经纬定位的知识,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仪,精读课本。这样的4步下来,基本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最多、最实用的工具,地图运用的号,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地理能力。在考试中对知识点的考察往往也是依附在地图上的,地图可以将很多空洞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也能够快速的理解、熟记知识点。首先要明确地图的主要信息,主要是三个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看清楚这三个要素后才能保证读图的正确性。其次就要引导学生读图,弄清图中的展示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读图,如在教授“ 热力环流的成因”时,就要让学生比较课本图例的区别,总结出规律,利用图像让知识点具体化,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

读图时教师要制定由易到难的读图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出了读图析图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图例,例如将完整的世界洋流画出来,在上面标注好必要信息如物产、寒流、暖流等。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制图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自觉地将地图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通过绘制地图来解决地理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图例在记忆知识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加强专业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但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要创新,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对于地理教学的要求。只要教师时刻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才能保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契机,启迪学生的智慧。

创新思维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意识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意识,才能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注意创新。对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创新的方式主要有很多种例如:小组讨论法,发散思维法,成果共享法等,在教学如果想运用好这些方式,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并且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强调的研究性学习也属于创新教学法的一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多留出课堂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厄尔尼诺现象给秘鲁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时,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感兴趣,教师就让学生课下去搜集材料,然后专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学生讲授不全面或错误的信息的由教师补充或纠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授中改变了教师从前是课堂主导的模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有了合适的土壤。

四、创造条件开展课外活动

虽然高中课程比较紧张,但是还应该留出相应的课时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特别是在高一、高二课程负担相对轻松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定时开展一些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帮助学生讲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组织学生阅读与地理相关的情况或者收看《经典人文地理》等 电视节目,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使学生在丰富自己地理知识和才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探索自然奥秘、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兴趣。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经过理论验证和实践检验,只有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多种实践活动,学生才能达到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洪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J].考试周刊,2011,(09).

[2]程守忠.创设趣味地理课堂的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0,(08).

[3]黄晓梅.浅议高中地理新教材应添加行之有效的例题[J].新课程(教研),2010,(02).

[4]刘添伟.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3).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一)学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会将语、数、外三门学科当成是重点的必修课程,而对于政治、历史以及地理这样系统学习的学科看成是辅助课程,加上中考的必考科目中并没有将地理也纳入其中,更加使地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大折扣。在由初中升到高中后,很多学生依然持有这种学习惯性,理所当然的将地理当做不重要的杂科,将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花在其他科目,导致偏科。

(二)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地理理性思维较差。地理这门学科最突出的一大特点是“区域性”较强,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结合空间感以及所学的知识来确定不同区域的准确位置。但是很多学生都缺乏空间性知识,在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时,习惯将问题放在平面上来想象、分析和解决,并没有建立空间的地球地图概念。其次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地理的理性思维较差,一般都是教师传授什么知识,马上拿笔记笔记,记录的很详细、很清楚,从来不会有质疑直接死记硬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喜欢用“题海”战术来巩固知识,增加自己的习题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课本是学习的根本,犯了“舍本求末”的学忌。所有的知识、解题思想以及题型都源自课本,一旦学习脱离了实际课本,想要提高学习成绩遥不可及。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对学习的效果并不关心,买了一堆资料,只会看不训练;训练的题型很多,每一道题都会追根究底,但是很少深入延伸思考;每次的错题当下会弄明白,但是不会认真总结,下次出现类似的题型仍然出错。在教师讲评的时候,往往习惯对答案,而对于教师重点的题型分析及错因分析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花费的时间较多,但是效果较差。

二、帮助高三地理偏科生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地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巩固和复习,第一轮复习应该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这是提高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书本知识点的延伸、扩展,注重知识系统的相互联系以及合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大气环境”的相关内容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大气分层、大气运动以及大气的热力状况等零散的知识点,更应该在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如果第一轮的系统知识梳理效果良好的话,在第二轮的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书本越来越薄,知识层次和重点越来越明朗。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很多学生对每个地区的地理结构以及地理环境等地理知识倒背如流,但是往往在考试的过程中仍然出现空题,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并没有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相结合的地理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用地图来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地域性思维。首先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了解、掌握地图的基本特征,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理论知识与读图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多亲手绘制地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的原理,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了解各种图形信息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注意理实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物持有浓厚的兴趣,才有动力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即使遇到困难或挫折都不会轻言放弃,并且会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享受追逐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集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地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比如杂志、报纸、电视新闻、报刊中经常会报道一些时事或者一些生活现象都会与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像是城乡规划、农业产业的调整、家乡工业布局等生活话题都与地理知识都很大的联系,四川在2008-5-12发生的汶川特级地震涉及到地理中的地质灾害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内容。

(四)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往往有很多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心在地理学习中,但是学习成绩却一直没有提高,这是因为不会归纳、总结,很多学生认为高三阶段是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定要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巩固知识,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科学、盲目的做法。当然习题训练很重要,但是在做完习题后一定学会分析、总结,首先应深入挖掘题干中的信息条件,涉及到地理知识中的哪些模块,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应注意举一反三,学会利用这道题解决一类题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习效果颇佳。综上所述,高三地理偏科生往往由于学习惯性、对地理学科特点认识不清、学习习惯问题而出现学习误区,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的系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误区。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一、区域地理复习应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简单堆砌知识,缺少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系统整体全面的认知。

区域地理复习在高二年级春期和高三年级都会复习到,表面上是初中七年级世界地理、八年级中国地理四本教材的复习,其实质却不仅仅是对初中知识的简单概括,而是深加工。不是要单单记住每个区域有什么河流、什么山脉、什么城市、什么气候特点、什么农业特点、什么工业特点等这些纯记忆的东西,这是达不到复习目标的,也是达不到高考相应要求的。能够记忆这些东西,但却不会对所记忆的知识点(如区域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进行思考、分析、加工,去全面整体地认识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统一的关系,也是不行的。2006年笔者教的一位学生,初中四本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但一旦遇到初中课本上没有的单一具体区域问题分析,往往答题错误,得不到高分。根本原因就是只会记忆知识,不会分析区域问题,没有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所以高考成绩也不高,她平时的大量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区域地理复习应避免教师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

教师从根本上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创设问题情景或活动情景,多让学生分析、总结、描述、概括,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各类图表的分析应用,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理解分析新情景下的新问题,让学生由“学会”达到“会学”,直至“会用”。笔者第一次教高三时,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认为初中地理知识没什么教的,让学生多做多练,见得多了,做得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有做题的感觉。于是每节课针对一个区域,出一页习题训练,做完后公布正确答案,一个多月下来,题做了不少,时间也花了不少,但在一模考试中学生整体成绩平平,后来反思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才意识到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分析区域的方法。如:学生知道俄罗斯的农业分布在东欧平原,尤其是顿河流域,但不能通过练习,得出纬度同样较高的加拿大的种植业也只有分布在国土的南部的结论,进而理解高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性特点;这就是蛮讲、海练、盲考带来的严重问题,不用“大脑”加工分析的学习者是愚笨的,不教会学生思考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三、区域地理复习还要避免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脱离。

离开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和人文地理问题研究的区域地理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整合,在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把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注意知识的整理加工,提高解题思维能力,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找到联系;关注区域发展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观念,按照“区域特点区域发展区域整治”的思路去分析每个区域,这样的区域地理才是有“活力”的。

近几年的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从区域识记向区域分析转化,在能力要求方面体现了多种能力的层次性、连续性,强调区域比较,尤其是中外对比,提供越来越多的区域信息供提取和分析,减少区域特征的死记硬背,结合多种资料(文字、图表、数据、景观图像等)考查多项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避免以上问题,不能一味地面面俱到,不明重点,主次不分,沉迷题海,难以应变,缺少思考;而应该在明确区域空间定位的基础上掌握区域特征,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学会联系、归纳、推理、总结,学会综合地研究区域,抓住几个点,进行要素之间的归纳、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完善思维,获得对世界区域的全面认知。

上一篇: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