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23:56:37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景语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程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标识。然而,受时代影响、价值观多元化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广泛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说的是让人费解的网络语言,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可怕的冷漠感。如何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觉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兴趣和认同感呢?文章将深入解析实施情景语境策略,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语文课程进行探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种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涵盖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是稳定社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中华民族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广大,内涵丰富,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戏剧艺术、建筑文化、语言文字、医药医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等文化现象。

二、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语文课程的规定

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等要求。

(一)国家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主题内涵

在主题内容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了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大主题内涵进行教学:一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二是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三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二)国家明确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比较系统地介绍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及伟大成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历史及其对世界的意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格言警句、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13个类别,这些类别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都能找到。

三、情景语境策略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情景语境最开始是言语活动的一个解析单位,但后来也逐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所谓情景语境策略,即在语用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营造恰当而生动的情景语境促进交际。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符号,缺乏直接观感,又往往用初中生还不能十分理解的文言文来表达,在理解上存在难度,情景语境策略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发现,从教学课堂与文化历史之间的构造关系的角度,可以将情景语境划分为再现式情景语境、代入式情景语境、对比式情景语境、再造式情景语境等四种类别。这四种类型情景语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传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再现式情景语境

再现式情景语境即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场景,尽量还原传统文化关键因素,使学生与教师进入到传统文化典型场景进行文化传承。比较适合运用再现式情景语境进行教学的,无疑是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两大类传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教育部编写审定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风俗习惯的主要包括:庙会(鲁迅《五猖会》七年级上册)、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八年级上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年级下册、李白《送友人》八年级下册)、踏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欧阳修《采桑子》八年级上册)、社戏(鲁迅《社戏》八年级下册)、腰鼓舞蹈表演(刘成章《安塞腰鼓》八年级下册)、灯会(吴伯箫《灯笼》八年级下册)、书信(傅雷《傅雷家书》八年级下册)、满月酒(刘绍棠《蒲柳人家》九年级下册)、打猎(苏轼《破阵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册),主要涉及9类14篇文章。涉及传统节日主要包括:过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七年级下册)、中秋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上册、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九年级下册),主要涉及2类3篇文章。在这些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中,对一些大型的风俗或节日,如过年或中秋节、春游,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不必创设情景。在这里,可以选择“灯会”作为主题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全班划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款灯笼,写上灯谜或祝福语,在晚上熄灯挂上灯笼,全班模拟进行短暂灯会,让学生通过再造的灯会场景切身体会到中华传统习俗的伟大之处,受到其文化熏陶。教师再加以总结引导,普及灯会常识,探讨灯笼由来、发展、种类及其作用,开阔学生视野、升华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

(二)代入式情景语境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据统计,在教育部编写审定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共收录古诗词82首,其中古诗62首,词20首。82首诗词,时间从上古到现代,跨越历朝历代,主题思想也是丰富多彩,有览胜咏怀,如曹操《观沧海》(七年级上册)、王湾《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上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七年级上册)、温庭筠《商山早行》(九年级上册)、张养浩《山坡羊·潼山怀古》(九年级下册)等,有爱情吟唱,如《关雎》《蒹葭》(八年级下册),有离情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年级下册)、李白《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有登高抒怀,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七年级下册)、王安石《登飞来峰》(七年级下册)等,也有抒发爱国情怀,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等。虽然古诗词各具特色,写作背景也不同,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在某一瞬间触发思绪或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创设这个情景,在模拟环境中让学生代替作者进行观察、思考,看是否也能产生同样的思绪或感情,这就是代入式情景语境。代入式情景语境可以让学生扮演诗词作者,对诗词主题更有代入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如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班上临时开辟一条“离别通道”,“王勃”在这头挥手送别,“杜少府”在那头泪如雨下,两边都是“哭哭啼啼、伤心欲绝的行人”,试问学生如果是“王勃”,他能想到什么?如果要作诗一首送给极有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友人,诗上要写什么内容?这么一代入,学生就会产生离别的心绪,然后更能理解和敬佩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三)对比式情景语境

格言警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散文、歌赋中,也包含有不少的格言警句。如《论语》十二章(七年级上册)中,包括一日三省、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格言警句;《资治通鉴》中《孙权劝学》(七年级上册)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等。在教授此类文章时,可以创设对比式情景语境,即创设模拟环境,学生自己与作者进行对比,察看与作者的差距,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格言警句中蕴含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凡魅力。如在教授《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八年级下册)时,可以创设孔子讲课情景,面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比较好?”的学生提问,你会作何回答?学生分组饰演“教师”,分别说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制度,然后再与孔子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观点进行相比,再将现在的开放时代与孔子所处的封闭时代进行对比,就能更好地理解世代追求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超越时代,中国人民是多么热爱和平、渴望秩序。

(四)再造式情景语境

汉字是最能代表中国书法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书法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初中语文课程要“立足汉字与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书法之美,体悟汉字魅力”。虽然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没有单独开辟汉字为主题的课程,但在八年级上册设置了“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主题,学生可以在本节综合性学习主题中,寻找包括石刻等文化遗产,也可以寻找其他的文字作品。在教授汉字文化时,可以创设再造式情景语境,即创设文字尚未发明时期场景,“你如何记录生活和传承文化?”让学生在几乎无可利用的环境中,想方设法记录生活、表达想法、传承知识。在这个再次创造的过程中,学生思路会彻底打开,最终能够切身体会到象形文字的精妙,深刻理解汉字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样,再造式情景语境也适合在教授古诗词,创设与古诗词相似的环境,让学生重新“创造”诗词,重走作者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理解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实施恰当的情景语境策略,能够很好地拉近学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更立体、更生活化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认同和向往。情景语境并非耗事巨大、矫揉造作的铺陈之作,而是目标明确、精准施力的传授捷径,对初中语文课程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新然.中小学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7).

[2]程为民.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时,教师应该出示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并告诉学生,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孩是“超生户”,再加上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会出现多报或漏报户籍的现象。然后,教师再根据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让学生探讨我国目前多生一胎的政策。教师也可以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安排教学,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防震的措施,并且与我国汶川大地震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联,从而与时俱进地学习地理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穿插生活化案例,能促进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因此,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第3篇

一、讨论活动

讨论活动是各版本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出现得比较多的活动类型,主要以开放性热点话题为讨论主题。讨论活动的开展一般要经过问题情境设置、自由讨论、表达见解和总结评价这四个步骤。现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30页的讨论活动“说一说开发和保护山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为例,具体说明应如何开展讨论活动。首先,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讨论主题。所谓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着手,设置具有启发和探索性,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来创设,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来创设,也可以利用古诗词等途径来创设。对于这个讨论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有关山区自然景观、自然资源、山区的开发利用以及山区的地质灾害等影像资料。通过观看这些影像资料,促使学生思考山区的地形特点、其地形特点对开发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若对山区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可能会引发的地质灾害等等问题。然后,引出要讨论的主题。其次,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讨论话题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控制适当的讨论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时间过长会导致课堂教学松懈,影响课堂纪律,时间过短会导致讨论流于形式,教师应依据课堂讨论具体情况来控制好讨论时间。再次,在班级内发表见解。发言可以以个人的名义,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态度,也可以是以小组的名义,选派小组的代表来表达小组成员共同的观点和态度。此时,教师不必马上做出评判,而只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同时,也应要求学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在发言结束后,让学生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论,鼓励学生质疑。若出现相互对立的观点,还可进行辩论。通过相互的讨论、评论,甚至是辩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一方面,教师要对讨论题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于学生没有考虑到的方面进行及时的补充。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讨论中思维活跃或想出好点子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二、读图、绘图活动

“读图”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设计最多的活动就是读图,主要是读图描述和读图分析。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包括地图(行政图、地形图、水系图、资源图、人口图、区域综合图等)、景观图、地理统计图、地理示意图和遥感图像等等。读图既是为了理解所学地理知识,训练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也是为了使学生逐步增长阅读、填绘、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在观察地理图像时,会更多地注重图像中的个别细节,而较少注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在指导初中学生读图时,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加强地图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对图像地理意义的认识,克服“杂乱、没有重点”的读图倾向。

三、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的实践性较强,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或者参观访问等方式积累材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并对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调查你的家庭用水情况;上海初中地理新教材六年级第一册中的调查居住地附近的景观10年来的变化;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调查家乡是否有水污染情况,调查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治污的对策等。

调查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野外观察能力、资料收集与分析加工能力,初步的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关心家乡自然、人文环境等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动手操作活动

动手操作活动包括实验、演示、制作、观测、测量等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其中,实验、演示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体验学习的过程,满足探究的欲望。而制作、观测、测量等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想顺利开展这些活动,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统筹安排,为学生提供好各种条件,根据教学计划灵活地实施这些活动。

对于实验和演示,可以根据实验和演示的复杂性做不同的安排。例如,新世纪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实验“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准备实验的器材。在课上,让他们根据实验步骤的提示来完成实验。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来谈体会。又如,该册的另一实验“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由于活动的时间限制,这个活动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此外,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海陆的热力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所以,这个活动应该安排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前开展。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此项实验。设计好表格,要求各小组作好实验记录,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实验结果。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第4篇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

1. 知识文化。知识,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的熟悉程度。在英语教学中,知识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以及文教等方面。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为人教版“Go for it!”,它融汇了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在语篇中也穿插了许多文化背景,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对英语教学的的更高要求,让教师在自然状态下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八年级上册Unit 2 “What’s the matter?”提到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还提及了我们的养生精髓“阴阳调和”。在接待方面,好客的中国人会在席间一再地给客人夹菜,热情溢于言表。西方人则把自己喜欢的菜放在一个小盘子里,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在食物的营养方面,中国的饮食比较健康合理,讲究荤素搭配,而西方人的饮食大多数是高脂肪、高热量,但他们的烹调手法很讲究,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

又如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着重介绍了孩子们的梦中乐园Disneyland。迪斯尼乐园是美国人创造的文化,成就了一个童话、一个神话,更是一个奇迹,成为全球孩子都向往的地方。通过视频与图片,我全方位地展示了书本上所描述的迪斯尼乐园的几大特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与感知语言。

2. 观念文化。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八年级下册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讲到了许多社交礼仪知识,我顺水推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些小情景剧,让学生理解欧美的各种礼仪观念与禁忌,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 词汇文化。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最活跃的系统。学生早在学习英语的初期就涉及了很多关于色彩的词汇,也有一定的理解,他们知道black tea不是黑茶,而是红茶,但是英语中的色彩词看似简单,其中包涵的文化背景却很重要。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了这么一段话: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学生看到这么一段话都惊了:哇,原来外国的色彩也是缤纷的!他们开始讨论这些色彩词的所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经过讲解,结合文化背景,他们懂得了,white表示“忠实可靠”,green表示“病容”,blue表示“沮丧”,in a brown study 表示“沉思”,in the pink 表示“健康”。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和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每一单元之前,我都会好好地研究本单元中隐含的一些有关于学习的文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来营造一个语言环境,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利用歌曲、视频等有声媒体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融入文化交流与学习之中。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我把制作材料和工具直接带到课堂,边演练边讲解,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杯充满欢乐的饮料,自主学习,收效倍增。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第5篇

一、理解小结拓思路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所授内容作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总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用3~5分钟,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理清知识脉络、构建框架结构、点拔学法指导和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将会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之效。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精心准备课堂小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注意学生巩固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导把握地理学习基本方法以及分析运用图表能力。课堂小结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够对课程标准某一方面要求巩固、强化、升华、落实,这样的课堂小结即是成功的。

例如,讲授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经线和纬线内容时,最后小结如表1所示。

二、妙用小结撷硕果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课堂小结不仅由教师进行,更应有学生积极参与,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讲授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于“美丽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有的学生难以理解。从地球仪上确实是海洋面积大,但从北半球看确实是陆地面积大,小结时可分别叫上10位学生,用不透明布蒙上眼睛,然后由一位学生转动地球仪,这10位学生用手随机触摸地球仪,最后结果是9位学生都触摸到海洋,只有1位学生触摸到陆地,这一小实验不仅验证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还可加深地理知识印象,改变枯燥讲授形式,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又如,初一地理上册讲解地形图判读,由于初一学生对地形图理解困难,判断山体不同部位时经常把山谷、山脊混淆,小结时可用七字词语描述:“高值低凸谓山脊”、“低值高凸谓山谷”、“两峰中间谓鞍部”、“高线重叠谓陡崖”,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住掌握。还可分小组以竞赛形式看哪组记得牢、用得准,学生热情高涨,直到下课铃响还要继续竞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学生经常意犹未尽,课后反馈效果好。表格式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部分的“黄河的治理”内容,用表格式进行小结(见表2)。这样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系统而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脉络,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把握重点地理知识。

角色扮演方式完成小结,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课后反馈练习中有一题“为我国西南地区五岭县的发展献言献策”,借此契机可在小结时假设学生扮演五岭县县长,思考怎么解决五岭县经济发展问题?接着“王县长、李县长……”争先恐后发言,开动脑筋思索,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带领协作团队乐此不疲,也强化知识、学会合作,分享成功喜悦。

三、反思小结续华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笔者经常以此激励自己,一线的地理教学要常反思勤总结。课堂上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教学时多关注教,忽视学生动态生成,且反思少,对课堂小结反思更少。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用好课堂小结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46-02

当今语文教学注重打造开放式课堂,教师讲究把“语文”放到社会大环境中,而忽略了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够重视对教材的运用,致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教材是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编排,是学生积累词语和句子的有效渠道,教师只有重视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词句,学习文体特点,积累文本写作知识运用于写作表达。

一、细酌文本用词,积累语言资源

语言的积累需要深入理解文章词句,领会文本遣词用句的艺术性。古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经典,现代文的遣词造句同样讲究“炼字”,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研究文章的用词炼句,理解词句表达的丰富内涵。有的文章主题思想集中于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文眼”,有的文章围绕一个句子展开,这个句子被称为“主旨句”。对于高度浓缩文意的词句,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斟酌细品、挖掘深意,从描写生动传神的词句中得到更多启发。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巧妙,“绿”字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既包含了形容词的意蕴,又含有动词的表达效果。教师指导学生由此模仿诗句说句子,他们只要能够说出含有形容词用作动词的句子即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起来,真正实现了词语学习的内化,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源。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其中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系列动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探、攀、缩、微倾”体现父亲穿过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学生要明确对人物的描写方式,赋予这些动词更多的情感内涵,以便积累运用。可见,教材所选课文有很多经典的词语和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运用,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点,或是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实践,学会赏读文本用辞之妙,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共赏文本插图,捕捉丰富资源

初中教材插图多用素描添上几笔,但是简单的图片并非为了装饰,其中蕴含着更多语言无法表达的内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插图关注较少,教师和学生大都把精力放在文本内容的阅读分析上,忽略了插图的作用。教师在学习新课时,应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直观形象的图画中感受“不可言传”的情感意蕴,学生配合观察插图则更容易理解文本内涵。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的插图,画的是一个矮胖的农村妇女形象,她胖胖的脸上堆满了慈祥的笑,“阿长”跟前是抱着“三哼经”乐在其中的“小少爷”。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体会插图中两个人物的微妙关系,“阿长”有着像母亲一样的满足微笑。《背影》中的插图是“父亲”艰难攀月台的形象,学生一边看图,一边阅读文中对父亲动作的描写,深切体会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艰难,很容易理解父亲的拳拳爱子之情。场面景色的插图则是为了渲染文章描写的感情基调。如《孤独之旅》的插图“杜小康”是一个非常落魄的少年,嘴里叼着一根芦苇草,神情忧郁地坐在小木舟上,出神地看着在水里自由浮动的几只鸭子,表现出其内心的孤独无助。可见,教材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插图,从简单几笔体会文章语言文字传达的主旨含义,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欣赏学习中总结规律和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会有意识地借助插图理解文意。

三、关注文体特点,总结写作规律

随着接受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渐接触到一些说明文,如八年级教材《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从题目就可以确定说明对象,然后根据教师讲解的说明方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这类描写建筑的说明文,大多运用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等则运用了逻辑顺序。九年级则要重点学习议论文,教师要从论点、论据、论证着手总结,分析文中运用论证方法的句子,用教材实例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在学习文章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确定文章的文体,强调文体特点以及阅读的重点。记叙文的阅读则要把握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相应的信息筛选出来,掌握文章大意。说明文要首先确定说明对象,分析文中所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总结出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还要学会掌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并能够针对文中的句子进行分析;议论文的阅读则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从论证方法入手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出结论;小说的阅读则要从分析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具体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根据每种文体的特点,教师要以教材课文为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运用。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首先确定文章的文体,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摄取文章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教材中每篇文章的阅读学习都是对文体规律的强化,学生只有充分利用课内教材,才能有效拓展课外阅读,丰富积累。

四、梳理谋篇思路,分析学习借鉴

结构布局是一篇文章的支撑,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就可以整体掌握文章思路,实现阅读和写作教学目标的达成。教材中的文章作为例文选编,在谋篇思路方面具有典型性,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之后,还要分析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借鉴文章布局技巧运用于写作表达。教师通常只注重文章内容的分析讲解,忽略了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提取文章的“纲”,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让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整体把握能力,有利于提纲挈领地理解文意。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整篇文章围绕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展开,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美,层次分明、首尾呼应,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美。学生在阅读时要紧扣中心句,加深对苏州园林“美”的体会。《背影》一课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利用“背影”把与父亲相关的事件串联起来,自然流畅地表达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学生在阅读时找出这四次背影的描写,与题目相联系就可以整体把握文章。教材课文按照统一主题编排单元,文章选材、结构安排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断学习积累中提高对文章的把握能力。

教材文章包含丰富的技巧信息,教师要重视对教材文本的利用,充分挖掘教材文本内容,提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归纳总结写作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表达能力。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概念 教学探索

【正文】:生物学概念是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的理解与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概念教学是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形成并理解概念,明确所学的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要学好生物科学,关键在于理解生物学概念。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学校实行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学科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本人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采取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现就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生物学概念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

一、联系生活,让事实成为学生概念学习的支撑

生物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课程,但是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与生物相关的现象并不陌生,老师可以使用这些事实来作为学生概念学习的支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实例和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认知中抽象概括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最终形成一种理性的认知。例如当学习“种子的萌发”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我首先让同学们思考农民伯伯为什么要选择春天播种,而不是在冬天和夏天了?)一定的水分(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播种前要用水浸泡种子),充足的空气(播种前农民伯伯通常要松土);与事实、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他们的印象和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生物学的谚语或俗语引出概念,使学生掌握起来更容易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例如:七年级上册"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一山不容二虎”“草盛禾苗稀”生物的竞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捕食关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引出生物影响环境。“橘逾淮北而为枳”引出环境影响生物。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对概念的初步掌握

一个完整的概念由几个要素组成,我在教学中往往引导学生找出几个要素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对概念进行初步掌握。例如:七年级上册,传粉(花粉花药柱头)受精(卵细胞受精卵)生态平衡(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七年级下册,消化(食物消化道分解细胞吸收)反射(神经系统刺激反应)八年级上册,先天(生来遗传物质)仿生(结构和功能仪器和设备)八年级下册,有性生殖(两性生殖细胞受精卵)等。通过找概念中的关键词,理解关键词,可以更深入的剖析概念的内涵和有利于学生的识记。

五、通过实验研究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其基本要素,也是生物学的基本语言,学生们都希望在概念教学的同时辅以实验教学。老师要抓住实验与概念的结合点,让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去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去思考、掌握概念。例如七年级上册在学习细胞时,我分别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人口腔上皮组织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进行观察。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组织细胞时,我让学生第一次观察后将生理盐水换成清水再观察,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腔上皮细胞在清水环境中会破裂,而洋葱的表皮细胞不会,同时引入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的概念,原因就是植物的细胞壁对细胞的形态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对于细胞的相关概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对于细胞壁与细胞膜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区别也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在学习叶片结构及其功能的相关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制作徒手切片,然后进行观察,在实验中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掌握

此外,我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自己总结生物学概念和规律,形成一个自我的认知体系。如让学生探究水温与金鱼的呼吸次数,通过金鱼鳃的开闭来计算呼吸的次数与频率,通过控制水温的变化来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记录数据,最后将数据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就一目了然了,再让学生用语言将概念表达出来。

六、进行概念的比较学习,避免概念的混淆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较法在运用于学习中能有效地避免概念间的混淆,对加深概念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这一技巧。例如七年级上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等,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七年级下册:“动脉”和“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八年级上册:先天和学习行为,八年级下册昆虫的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针对这些概念可以进行比较教学,突出两个概念中的不同点,让学生更能够掌握概念的本质,有利于纠正许多常见的错误,使其掌握起来自然更清晰,避免概念间的混淆。

总之,对概念的教学要采取用各种教法,使之相互渗透,互相补充。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但是选用的方法一定要与所讲的概念相适应,要使概念的引入、理解、巩固能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透彻易懂,不要使概念教学变得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陈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第8篇

一、利用好学习小组,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条件

把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等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学生以6―8人为宜,并且安排好组长,便于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再由教师把本节要学的知识分成两到三个自主学习主题,板书到黑板上,每个自主学习主题下面再分述与本学习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也可多媒体出示)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这些问题。对于主题的学习要一一进行,一个主题学完后再进行下一个主题,自主学习能解决的简单、易掌握的问题,由小组中下等学生展示解决或在组内由组长引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则由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解决。期间,组长要做好简明的记录,以免展示时条理不清,耽误时间。这样的疑难问题,哪个小组解决了,就给这个小组加分鼓励。如果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加1分的话,这样的问题就加2或3分,每个学生的得分将计入小组总分,周末进行评比,给优胜组发奖状鼓励,给每组得分最多的学生发奖品表扬。这种计分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人争优、不甘落后的学习气氛;他们踊跃参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看到一个个疑难问题被学生各个击破,老师剩下的只有点拨和收获的喜悦。

二、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一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提问:“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结合以前所学的问题“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内战胜”总结的方法,学生就从战争性质、指挥官、作战方针政策、作战部队、是否团结、人心向背等几个方面很快就总结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记住了类似问题思考的角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向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而不是别的城市?”考虑到本节时间紧、内容多,实际上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别的城市,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留到课下分小组自己查找资料解决。后来同学们找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美国从便于投掷的角度考虑,考虑到伤亡的程度,战后恢复等几个因素,最后选定的是广岛和长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总结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且到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的过程,无疑就是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丰富历史教学手段

历史课程资源很丰富,有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校外的有寻访文物古迹、社会调查等,下面我主要从用好身边的历史图册来说起:

历史地图册向学生提供了准确清晰的历史地图,便于学生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提高识图用图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让学生边自主学习边看地图册25页《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讨论解决“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仅凭书上的文字说明,学生很难理解“九一八事变”和“柳条湖”有什么关系,但是一看地图,就会发现“柳条湖”距“北大营”很近,“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除了便于进攻北大营之外,还有为侵略制造借口”这一事实便不言而喻。从《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上,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日军长驱直入侵占东北的过程和东北军撤退关内的过程”,从而深刻领会到“的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民族责任感”这一情感目标便在看地图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四、 整合教材,与其他教学素材相联系

初中历史八年级多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若能把这些知识放到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去思考,许多问题便会觉得“可以理解”。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对于“马关条约签订的危害”书上仅有结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如果补充知识“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开矿、修路、开银行等方式掠夺中国”,就会理解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还有“甲午中日战争发动的背景”,可结合世界历史上“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来理解;“的失败”同样也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有着密切联系;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6课中共“”背景时,除了书上提到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之外,还可以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当时的美苏争霸”等国际形势结合起来思考,就不难理解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的变化,中共“良好开端”的地位和之后党中央发动的“”、“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第9篇

一、同桌互动,交流千差万别

关注学生的不同,让他们能够在彼此同桌交流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利于他们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深化感知。通过彼此交流,能使得学生有更多自由探讨的学习机会,利于他们在理清阅读感知思维过程中深化运用。

围绕同桌互动,应多给学生自由探讨空间。如,在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的“Integrated skills”的“Speak up:What’s he like?”教学引导中,结合Helen和Sandy的对话主题,不妨建议学生运用同桌互动交流的方式,围绕“Who is he/she?”和“What’s he/she like?”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彼此对话的过程中对humorous、tall、ponytail等表示特征的词语能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对话中,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朋友的幽默,能让人觉得亲切;有的同学认为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更具有青春活力等等。

给学生设置一定导思交流题目,让同桌在相互交流中毫无保留言说,对活跃课堂教学环境氛围起到一定推动促进作用。重视学生在同桌互动中的不同,鼓励他们多对话、多争辩、多总结,让互动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种自觉和主动。

二、小组活动,鼓励各抒己见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搞好英语学习的催化剂,更是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的兴奋剂。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小组学习力量,鼓励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增强认知体验,远比依赖教师讲解更有现实意义,而且效果会好很多。建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让学生在棋逢对手的讨论中沟通与互动,给他们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是破解“哑巴英语”的有效办法。

活化活动方式,能让学生大胆建言中增强表达的激情。如,在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A day out的Reading A “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阅读中,可以给学生小组探学的机会,建议他们就“Where is your favorite?”和“What do you get from your favorite place?”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切合阅读素材进行讨论。有的同学以主题演讲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心仪的地方,展现了其渊博的地理和人文知识;有的同学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一些名胜古迹的美丽传说;有的同学则以电视采访的形式,深入挖掘了当地靓丽风景中一些有趣的知识。我则结合学生们的互动,运用课件展示了世界十大著名风景点,让他们在探讨学习中主动发散认知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地球村”的真正内涵。

活动的形式在体现丰富性的基础上,应该让学生多讨论,让他们能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带着好奇相互学习。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总结反思,让他们能围绕学习主题自觉讨论、争辩,给他们更多自己做主的机会。

三、角色灵动,彰显才华横溢

情景背景下的角色模拟,让学生从被动的参学者主动转变为实践运用者,能使得他们在栩栩如生的环境中学习和感受英语。角色灵动,更多体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多彰显了实践运用对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引导促进作用。

以角色为中心,使得课堂更有立体动感。如,在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5 Wild animal的Reading A“Giant pandas”教学中,不妨改变阅读学习方式,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阅读素材学习中心要点。同学们纷纷扮演了不同时期的熊猫,就“What do I usually do?”讲述了各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从熊猫的角度来审视世界,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丰富知识。有的同学则以饲养员、科研者、观众等不同的角色,围绕“The value of wild giant panda”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角度来阐述希望大熊猫能过得越来越好的美好祝愿。

引导学生自选喜欢的角色,让他们在主动融进各自心理活动中摸清表述要点,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眼球和注意力。多给学生搭建自由展示的舞台,让他们能轻松、快乐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第10篇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充分体现出活动教学的思想,皮亚杰因为主张活动教学而对口授法、直观教学法以及程序教学法持有批判的态度,他认为这些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与活动教学相对立。概括来说,活动教学法认为,儿童与成人社会不是“一种单方面的关系”,而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儿童不应该被灌输现成的知识,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去完成正当的行动。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活动教学日益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

二、“活动”栏目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除了课文系统,还有“阅读材料”和“活动”两大栏目,其中,“活动”栏目在整个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在“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共有“活动”栏目35个,共计51页,占全书109页中的47%,其中一节教学内容中的“活动”项目更是多达4个,可见其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性。“活动”栏目以教材为载体,大量穿插于课文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又可以加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退出课堂“主宰”的位置,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此外,教师能够结合“活动”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三、“活动”栏目教学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功能

(一)类型多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我们可以将“活动”划分为多种类型。多种多样的“活动”栏目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课文中,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枯燥的课堂平添几抹亮丽的色彩。由于初中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程度还不完善,对于某些抽象事物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则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一课为例,该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并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等;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前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后半部分教学目标若仍然通过教师告知给学生,则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学习内容,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可以采取教材中第17页的“活动”栏目来开展教学,采用PPT展示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并且印象深刻。

(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但是,初中地理课程每周的教学时间只有2课时,若教师在课堂中花费大量时间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活动”栏目能够帮助中学地理教师解决这个难题,既可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师的讲授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地形和地势”为例,本节内容中包含许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识记位于阶梯分界处的山脉名称与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以及三大平原的名称。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教师讲授中记不住相关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此时,若教师借助教材第28页的“活动”栏目开展教学,则会显著增强教学效果,该“活动”要求学生参照前文在图上填出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及三大盆地的名称填入表中,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巩固所学知识,既强化了记忆,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运用地理视角来看待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效开展“活动”栏目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时,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地理学科而感到陌生,不知如何学习,此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活动”栏目开展教学工作,第5页的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按照书中的步骤制作地球仪,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活动”栏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活动”栏目不重视从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来看,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过程以课文内容为核心,“活动”栏目的开展视课堂教学时间而定,有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会直接省略这一部分教学或者布置为课后作业,由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但是,“活动”栏目中的某些问题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2.活动教学形式单调开展“活动”栏目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思维和视野、增加实践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为了活动而活动,偏离了“活动”栏目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活动”栏目的过程中,只是采取单一的“师问生答”形式,教师在提问几个学生之后进行简单的总结性陈述;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活动”栏目的教学任务,直接将答案告知给学生,让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旨在应付考试。上述“活动”栏目的开展形式与新课改的初衷相背离,难以达到“活动”栏目的教学效果。3.学生对“活动”栏目的认识上有偏差学生对于“活动”栏目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生习惯于接受讲授型知识,而不太接受探究型知识,以至于一部分学生认为“活动”栏目是可有可无的教学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充分认识到“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活动”栏目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该从教材解读和新课改理念的认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栏目的开展应该以新课改理念为基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要将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2.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初中阶段需要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既组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传递出地理思想,又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内容时,由于本节内容的知识点繁多,需要学生熟悉各个阶梯地形与分布其上的众多山脉。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并编写一段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即:我国西高东部低,地势大致呈阶梯;一级海拔超四千,青藏高原是屋脊;一千两千是二级,宽广高原和盆地;平原丘陵是三级,海拔低于五百米;昆仑祁连横断山,一二阶梯要记全;大兴太行巫雪峰,二三阶梯分得清。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能熟记知识点,学习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还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朝气。3.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则很难学好地理。由于初中生还处于心智不完全成熟的状态,易受他人的影响,需要教师多培养一些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使他们了解到“活动”栏目在教材中的重要性,进而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能够在地理教师的引领下进入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做中学”积极探索“活动”栏目中的每一个问题,锻炼了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

五、结语

总之,“活动”栏目是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个部分,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若把握不好,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该趋利除弊,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与学生共同进步。

上一篇: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