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1:32:42

分类管理论文

分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分类,制作,

多媒体技术则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处理、传送和贮存多媒体信息的数字技术,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中,使课件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1多媒体课件的分类

多媒体课件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结构类型、生成型结构、智能性结构三类,根据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多媒体网络课件可分为:

(1)课堂演示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型。在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利用学生工作站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如目前流行网络课件多数就是这种类型。

(3)专业技能训练型。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以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2多媒体课件的跳转关系

课件常见的内容组织结构方式有:线形结构:学生顺序地接受信息;树状结构:学生沿着一个树状分支展开学习活动,该树状结构由教学内容的自然逻辑形成;网状结构:也就是超文本结构,学生在内容单元间自由航行,没有设置路径的结束;复合结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航行,但同时受主流信息的线形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

线形结构组织信息的课件就像传统的教科书,是按单一的顺序编排的,阅读时顺序性强,灵活性差。多媒体采用非线形的网状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任意地跳转到某个单元内,也可以进行联想检索,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目前的课件多是以这种网状组织结构来组织信息的。

3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

多媒体课件总体要求内容简洁明了、交互性好、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1)布局要简洁明快、突出主题;(2)颜色的搭配要合理;(3)对象的逼真程度、科学性要高;(4)配音的选择要恰到好处;(5)根据课章内容需要适度运用动画;(6)内容的呈现适度直观根据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余地。

4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制作流程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软件的一个特例,多媒体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体专家BrianBlum提出的,是一种以分析、设计(指导设计与交互设计)、测试与评价四个层次的开发模型,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总体方案设计

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决策制定之前,要对需求、课件所实现的目标及制作课件的物资条件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以解决是否开发,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开发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广。分析之后,就要做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是确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问题。因此,总体方案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件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发挥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地集成,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和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件的设计

多数的课件仍按照传统教学的节,将课件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又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各知识点采用的媒体素材形式,页面的设计等也属于课件的设计范畴。课件设计的结果为课件脚本,在后面还要具体地讨论。

(3)课件的制作

在脚本设计好后,就可以制作课件了,其步骤如下:

①素材的选择与设计;②选择开发工具;③制作多媒体课件;④多媒体课件的网上;

④测试评价。

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项工作实际存在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实际、脚本设计和软件编写的每一个阶段。课件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

(5)出版发行

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是很重要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发出的软件不使用或使用范围小,无疑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5

【2】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分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字:药品市场市场信用分类管理

完善市场经济,加强市场经济的法治化,一直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但是,就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而言,完善的市场经济更应该是一种基于信用机制的经济体制。对此,我国的民商法律有明确的表述,如《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合同法》第6条亦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可以说,与信用相关的法则渗透了我国整个调整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我国药品市场已初具规模,在供销链链接、竞争机制、价格形成与管理、品质保证、广告管理等诸方面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经济转型时期,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和违法经营等行为屡禁不止,即使进行突击大检查或“严打”等手段,在地方保护主义等防护伞下也只是治标的办法,可以说,医药市场依旧面临着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

1我国医药市场主体信用缺失现状

1.1广义药品市场的主体信用缺失

广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是指药品市场的主体(包括药品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的企事业单位)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开展经营活动,遵守契约关系规则,合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意志与能力。它包括很多方面的信用,诸如财务信用、合同信用、借贷信用等等。现今广义上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合同信誉遭到严重破坏,债务纠纷不断;市场交易行为的失信。

1.2狭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

狭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是指药品市场的主体在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过程中,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而遵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订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规范的意志和能力,并因此取得社会信任的程度j。现今狭义上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在设立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内部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在药品研制环节,研制不规范、资料造假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在药品生产环节,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守法经营意识淡漠,忽视质量管理,把产品标准、检验设备、管理制度等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在药品经营环节,经营企业过多过乱、层层加价,出租柜台、挂靠经营、虚假广告、非法市场等不法经营行为屡禁不止;在药品使用环节,降低质量要求或者从非法渠道采购药品的问题在基层和农村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较多;不正当竞争屡禁不止。

2针对当前法律环境,我国药品市场中信用法律制度的建立所遇问题

2.1上位法的缺失

近期,全国不少地区纷纷着手重建社会信用。但是从各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试点情况来看,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最大障碍是法律障碍,因为目前在我国尚没有一部国家法律涉及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架与实施细则。

在药品市场信用方面,尽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9月出台了《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后文简称暂行规定),此规定对信用信息档案的建立和交流、信用等级的定义与分化、企业信用的激励与惩戒及其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是对企业信用的征信和信用评价的有效尝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缺乏上位法的支撑,往往规定中所要求的款项不能实行或不能达到立法本意。如对失信企业的信息披露,因现行法律只限定了诚实守信的原则,而《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及《药品管理法》都没有明确规定信息披露的对象,是否可以对公众公布,为避免对外公布企业信息的行政诉讼,药监执法部门只能在系统内披露企业失信信息,从而导致了企业失信成本过低。

2,2现有规定的操作性不强

除了上述《暂行规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难点外,《暂行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惩戒和激励的措施过少过轻的问题。一些惩戒措施对企业的失信行为惩罚过轻,同时对企业守信行为的激励过少,从而既起不到对企业失信的惩罚作用也激励不了企业自动守信。

2.3信息记录不完全,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

因《暂行规定》对信用档案中应涵盖哪些内容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其中第六条、第七条分别规定了信用档案应该包括和不应包括的内容,但规定中限定档案内容不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各项政策调整范围之外的行为,其具体是什么并未明确,所以造成各地的药品企业信用档案内容不一、信息记录也不完整。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各地对《暂行规定》中信用评价原则的理解不同,实际操作中掌握的尺度也不一样,往往只有定性的指标,缺乏一个定量的指标。

3国外设立的有关信用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

欧美发达国家的信用市场经过数百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市场竞争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培育起了“讲信誉者生存、不讲信誉者淘汰”的良好信誉机制和信用环境。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大多都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了信息披露公平、公正和迅捷,并通过完善非政府的市场信息披露和社会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公开和透明,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授信方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受信企业的信誉、信用状况,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准确性甄别出不同信誉价值的企业类型,实现了信用市场中唯一稳定的博弈均衡(授信,守约)J。上述2个方面使信用市场中的违约率大大降低,同时也使授信方判断的受信企业违约概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形成提供信誉资源与信用资源的激励和有效供给。

3.1国外信用管理的立法简述

在世界上信用管理相关法律比较健全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因为只有市场上信用经济成分相当大时各类信用管理服务才出现,才需要信用管理相关的基础法律来维持市场规则,只有信用管理专业法律健全的国家,才能上升为征信国家。

美国在信用管理上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已有l7部,涉及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使用等各个主要环节,《公平信用报告法》是其核心法律。1995年10月,欧洲会议通过了欧盟的《个人数据保护纲领》,这是欧盟在信用领域的第一个公共法律。与美国不同的是欧盟建立资信评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而美国建立市场评估体系是以市场为主导。

在亚洲,有消费者信用管理专业法律的国家和地区包括13本、韩国、台湾、香港。

3.2国外信用管理法律的特点

3.2.1有关信用管理的法律规范比较完善从整体上了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着比较完善的法律规范,所有现行的信用管理法律基本都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及使用等环节,并且整个法律体系不仅包括对个人信用体系的规制也包括对企业及政府信用体系的规制。

(1)有着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信息中介服务机构,使得政府不必亲自参与信用信息的收集和评价,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可为其提供信用信息,在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和传递方面更有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政府成本。(2)法律对提供信用信息的中介机构也有较多完备的规制,使得中介机构能提供有效信息。(3)建立了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如1966年颁布的《信息公开法》和1976年颁布的《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使得许多案件调查过程和方式都及时传递给公众和企事业单位,保障和增强了政府的信用度。

3.2.2致力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从外国信用管理专业法律的立法角度看,主要通过以下原则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1)消除信用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影响的原则。(2)金融机构平等和正当经营的原则。(3)控制信用工具发行的原则。(4)强制性开放征信数据原则。(5)指导征信机构的工作方式,并使其提供真实信息的原则。除法律外,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些信用管理有关的规则,最著名的有“统一消费者信用准则”和“统一商业准则”。(6)法律系统配套,具有相容性。

3.2.3具有保证信用法律体系正常运转的奖惩机制为使得信用管理法律有效的执行,发达国家都有各自保证信用法律正常运转的奖惩机制。

4建立和完善药品市场信用法律制度的探索

4.1对广义药品市场的主体信用缺失规制的建议

4.1.1设立惩罚失信行为的法律规范,提高失信者失信成本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更是一个经济范畴。因此,信用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法律与道德应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法律无所作为,道德也是苍白无力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违约、商业欺诈随处可见,三角债、拖欠款和银行不良债权反复出现。造成上述信用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是法律缺乏有效的失信惩处机制,加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就使得法律规范力和强制力居然成为对市场交易中的失信行为毫无办法的软约束。

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行为的指导性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上述法律都没有可操作性的条款,针对性也不强,对于个人失信行为没有明确规定惩罚力度和方式。这种信用法律制度的真空状态,使失信者的失信行为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客观上降低了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对失信者的失信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鼓励。低微的“失信成本”显然不足以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4.1.2设立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法律规范,提高社会信用信息对称程度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资信服务行业也还在建立过程之中。只有对信用信息的来源和取得方式,对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才能确保信用信息的完全和对称。事实上,当前我国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并没有法律依据。由于信用信息的相对封闭和分散,或者对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共享缺乏相关的法律限制,都可能造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而信用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公平使用信用信息,从而造成信用混乱。

4.2对狭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规制的建议

4.2.1及时修订法律法规,解决企业信用体系的法律框架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药品市场信用法律法规体系是建立并正常运行药品信用体系的保障。近5年内,在社会信用管理方面,国家可能会陆续出台《政府信用息公开管理办法》、《企业信用管理条例》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国家综合性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抓紧研制究制订有关药品市场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性规章,如《药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办法》、《药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办法》等,推进药品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进行,做到有法可依。

分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形式逻辑;系统;企业组织结构;分类

目前,在国内出版的管理学相关著作中,通常把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划分为直线型、职能型、矩阵型和事业部型,等等。这种分类方式存在着普遍性的逻辑错误。本文即针对这个问题,探讨分类的前提及分类时应该遵守的逻辑规律,目的在于揭示进行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1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前提

对事物进行研究的前提,就是明确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时所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所遵循的基本思维规律就是“一分为三”。确定研究对象的过程,也就是把世界“一分为三”的过程。现代系统论认为构成宇宙的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如果以系统来划分空间,宇宙可以在任何一个层次上分割为3部分:系统、系统的内部要素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系统、要素、环境)。宇宙中每一个层次的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和思维的对象。针对某个企业而言,可将宇宙分为:企业内的要素、企业本身(以系统整体存在)、企业环境(企业系统边界外的部分)。企业的要素在这里指的是针对企业整体的下一级组织,可能是职能部门或事业部或项目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系统是以层次性体现出来的,分类即用某个标准,对企业这个系统向内进行的划分,逻辑上只能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逐步进行。显然,在思维中产生对象的过程就是把时空“一分为三”的过程。

2分类时应该遵守的4个逻辑原则

2.1每次分类的标准要同一

对某个事物进行分类时,每次分类的标准(根据)只能是1个,不能是2个或2个以上。否则,就犯“分类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如把“文学”分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就同时采用了3个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文学”进行分类。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假如按照“企业对管理工作的高度授权是基于项目、产品或区域的选择”的标准,企业组织结构可分为:项目型和职能型,或产品事业部型和职能型,或区域事业部型和职能型。

2.2分类后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外延

分类后的各子项外延之和与母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否则,就犯“多出子项”或“子项未尽”的逻辑错误。“多出子项”指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外延。如把“高校教学人员”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见习助教、研究生”,就多出子项“研究生”。研究生虽然有时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但他们是学生,不是教学人员。“子项未尽”就是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外延。如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漏掉了“微生物”。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假如按照命令传输是否是线性的标准,结果只有两类:直线型和非直线型。而非直线型往往以矩阵型组织为主。

2.3分类后的子项之间互不相容

违反这条原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例如,有辅导员把“班级里的学生”分为“三好学生、积极分子和后进生”,就犯了“子项相容”的错误。“积极分子”与“三好学生”是交叉关系,与“后进学生”也是交叉关系。“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通常是由分类标准不惟一引起的。如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式、职能式、矩阵式”3种类型,即犯此错误。因为同时采用了2个分类标准,导致了“直线式”和“职能式”有交叉的共同部分——直线职能式。

2.4分类应当按层次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事物以系统方式存在,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其上有属概念,其下有种概念。分类就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几个并列的种概念,如果需要,可以将种概念再分为次一级的种概念,这样逐次进行。如果在分类时混淆了属种层次,就会犯“越级分类”的逻辑错误。例如,汉语“词”可先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这一标准,分为“实词和虚词”,然后可再把“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把“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等”,如果需要,还可继续分下去。但是,如果越过“实词和虚词”的层次,将不同层次的概念并列,如把“实词”与“介词、连词、助词”等等并列,就属于“越级分类”。

3企业组织结构分类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3.1企业组织结构的定义

什么叫组织结构?可定义如下:组织结构指组织中对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安排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其表现为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设置、部门之间的指令关系的界定等等。责任,即职责,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权力,指个人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利益,即回报,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总称。

实现组织目标是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可定义为:指企业中对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安排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

3.2相关著作和教材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的主要逻辑问题

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并不复杂,然而目前在许多的管理学教材和相关专著中,往往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明确的几种类型,这是很不恰当的。把企业组织结构描述成几种固定的类型,会导致学习者思维的僵化,非常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事实上,对相关基础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是对事物进行深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相关文献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疏于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精确而严谨的定义;二是在分类时,不遵守逻辑原则,导致出现逻辑错误,表现如下。

3.2.1分类标准不同一

管理学教材中,在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许多逻辑问题,却鲜有人论述。例如,文献[3]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型组织、职能型组织、直线职能型组织、事业部制组织、矩阵制组织、委员会制和网络组织;文献[4]则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控股型和网络型。文献[5]则用组织部门化的概念取代组织结构的概念,也指出了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部门化形式。把组织结构分为:职能部门化、产品和服务部门化、区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矩阵型结构、动态网络型结构。文献[6]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职能型组织、项目型组织和矩阵型组织。

文献[3]和文献[4]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同一层采用的分类标准不惟一。文献[5]的不足则在于:没有给出依据某一个标准划分后的全部分类结果。比如说,按照产品管理职能是否部门化的标准,对此标准进行肯定的回答,表现为职能部门化,却没有指出否定情况下,表现为什么。文献[5]中,其他几种类型的划分也都存在分类结果不完整的问题。文献[6]中,出现了3种平行的组织结构分类结果,却用了3个标准来划分。

3.2.2分类后各子项外延之和不等于母项外延

在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文献[3]~文献[6]中,都存在分类子项外延之和与母项不合的问题。仅仅采用列举法,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6种、7种乃至更多,种概念之和总是小于属概念。原因在于没有理解正概念和负概念的含义,导致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外延,逻辑上出现漏洞。

3.2.3分类后的子项相互包容

文献[3]~文献[6l在对企业组织结构分类时,同样也犯了种概念子项相容的错误。例如,直线型组织、职能型组织、直线职能型组织、事业部制组织是不能并列的,因为组织是分工的产物,直线型和直线职能型有互相重叠的部分,即子项是相容的。

3.2.4跨越层次进行分类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思维的基本单元和形式。事物以系统形态存在,具有等级与突现、通讯与控制的特征。因此,概念亦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分类中的属概念和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即属种关系,就是概念的层次性的体现。所谓跨越层次分类,指的是将不同层次的分类结果,表述在同一个层次内,如文献[5]中所指出的第四种类型“顾客部门化”。“企业”与“部门”之间表现为属种关系,“顾客部门化”实质上是对企业内的一个部门即市场经理部(种概念)的分类,根本不是对企业(属概念)的分类,原本属于种概念的分类结果,却和属概念的分类结果并列,出现“越级分类”。

4针对“企业组织结构”3种较为常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

4.1第1种分类

a.分类标准:企业中命令传输是否线性(即每个组织单元是否只向一个上级负责,一个上级对下级直接行使管理和监督的权力)。

b.分类结果:A直线型组织;B非直线型组织(包括矩阵型组织)。

矩阵型组织作为非直线型组织的主要代表。所谓矩阵型组织结构,它是由纵横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纵向的是职能结构;横向的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以项目为代表,如新产品开发)。而根据对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的指令权的分配比率,一个矩阵型的组织又可分为3种类型:弱矩阵型(项目部门指令权低)、平衡矩阵型(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平分指令权)和强矩阵型(项目部门指令权高)。

4.2第2种分类

a.分类标准:企业是否基于特定的项目、产品或区域,对管理工作高度授权。

b.分类结果:A项目型或事业部型(包括产品事业部型、区域事业部型);B职能型组织。若基于项目(具有特定目标的一次性活动)而高度授权,则为项目型。对于事业部型组织,若管理工作的高度授权是基于某个特定的产品,则为产品事业部型;若授权是基于特定的地域,则为区域事业部型。职能型指企业的管理工作由各个职能部门分别承担一部分,不再高度授权于特定的项目、产品或区域。

4.3第3种分类

a.分类标准:按管理层次(管理级层)的数量多少。

b.分类结果:A扁平型组织(管理级层少);B金字塔型(管理级层多);C过渡型(管理级层介于前两者之间)。

现实中往往运用2种或以上的标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例如,直线职能式组织,就是从2个角度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的结果。也可以逐层分类,例如,将职能型组织或事业部型组织。再按管理层次(管理级层)的数量多少,细分为6种更加具体的组织结构类型。同理,以职能型企业组织的某个职能部门——营销部为对象,按照营销管理是否基于地域而高度授权的标准,则可将营销部分类为:区域事业部型(表现为各区域营销方案自主安排)和职能型(全部营销管理工作由下属各个职能部门分担,表现为各区域营销方案致)。

另外,动态地考察某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发现,其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间点,同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的类型可能完全不同。一个非常典型的职能型组织,在某段时间,因为特定的任务或项目要完成,则会产生项目部门,此时就形成了矩阵型组织。若企业中的各种项目活动交错产生,则项目存在期间,企业的组织结构表现为矩阵型;企业内的项目结束后,则可能恢复为职能型组织。

5结束语

分类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字:药品市场市场信用分类管理

完善市场经济,加强市场经济的法治化,一直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但是,就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而言,完善的市场经济更应该是一种基于信用机制的经济体制。对此,我国的民商法律有明确的表述,如《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合同法》第6条亦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可以说,与信用相关的法则渗透了我国整个调整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我国药品市场已初具规模,在供销链链接、竞争机制、价格形成与管理、品质保证、广告管理等诸方面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经济转型时期,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和违法经营等行为屡禁不止,即使进行突击大检查或“严打”等手段,在地方保护主义等防护伞下也只是治标的办法,可以说,医药市场依旧面临着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

一、我国医药市场主体信用缺失现状

1.1广义药品市场的主体信用缺失

广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是指药品市场的主体(包括药品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的企事业单位)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开展经营活动,遵守契约关系规则,合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意志与能力。它包括很多方面的信用,诸如财务信用、合同信用、借贷信用等等。现今广义上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合同信誉遭到严重破坏,债务纠纷不断;市场交易行为的失信。

1.2狭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

狭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是指药品市场的主体在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过程中,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而遵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订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规范的意志和能力,并因此取得社会信任的程度j。现今狭义上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在设立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内部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在药品研制环节,研制不规范、资料造假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在药品生产环节,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守法经营意识淡漠,忽视质量管理,把产品标准、检验设备、管理制度等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在药品经营环节,经营企业过多过乱、层层加价,出租柜台、挂靠经营、虚假广告、非法市场等不法经营行为屡禁不止;在药品使用环节,降低质量要求或者从非法渠道采购药品的问题在基层和农村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较多;不正当竞争屡禁不止。

二、针对当前法律环境,我国药品市场中信用法律制度的建立所遇问题

2.1上位法的缺失

近期,全国不少地区纷纷着手重建社会信用。但是从各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试点情况来看,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最大障碍是法律障碍,因为目前在我国尚没有一部国家法律涉及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架与实施细则。

在药品市场信用方面,尽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9月出台了《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后文简称暂行规定),此规定对信用信息档案的建立和交流、信用等级的定义与分化、企业信用的激励与惩戒及其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是对企业信用的征信和信用评价的有效尝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缺乏上位法的支撑,往往规定中所要求的款项不能实行或不能达到立法本意。如对失信企业的信息披露,因现行法律只限定了诚实守信的原则,而《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及《药品管理法》都没有明确规定信息披露的对象,是否可以对公众公布,为避免对外公布企业信息的行政诉讼,药监执法部门只能在系统内披露企业失信信息,从而导致了企业失信成本过低。

2,2现有规定的操作性不强

除了上述《暂行规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难点外,《暂行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惩戒和激励的措施过少过轻的问题。一些惩戒措施对企业的失信行为惩罚过轻,同时对企业守信行为的激励过少,从而既起不到对企业失信的惩罚作用也激励不了企业自动守信。

2.3信息记录不完全,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

因《暂行规定》对信用档案中应涵盖哪些内容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其中第六条、第七条分别规定了信用档案应该包括和不应包括的内容,但规定中限定档案内容不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各项政策调整范围之外的行为,其具体是什么并未明确,所以造成各地的药品企业信用档案内容不一、信息记录也不完整。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各地对《暂行规定》中信用评价原则的理解不同,实际操作中掌握的尺度也不一样,往往只有定性的指标,缺乏一个定量的指标。

三、国外设立的有关信用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

欧美发达国家的信用市场经过数百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市场竞争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培育起了“讲信誉者生存、不讲信誉者淘汰”的良好信誉机制和信用环境。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大多都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了信息披露公平、公正和迅捷,并通过完善非政府的市场信息披露和社会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公开和透明,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授信方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受信企业的信誉、信用状况,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准确性甄别出不同信誉价值的企业类型,实现了信用市场中唯一稳定的博弈均衡(授信,守约)J。上述2个方面使信用市场中的违约率大大降低,同时也使授信方判断的受信企业违约概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形成提供信誉资源与信用资源的激励和有效供给。

3.1国外信用管理的立法简述

在世界上信用管理相关法律比较健全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因为只有市场上信用经济成分相当大时各类信用管理服务才出现,才需要信用管理相关的基础法律来维持市场规则,只有信用管理专业法律健全的国家,才能上升为征信国家。

美国在信用管理上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已有l7部,涉及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使用等各个主要环节,《公平信用报告法》是其核心法律。1995年10月,欧洲会议通过了欧盟的《个人数据保护纲领》,这是欧盟在信用领域的第一个公共法律。与美国不同的是欧盟建立资信评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而美国建立市场评估体系是以市场为主导。

在亚洲,有消费者信用管理专业法律的国家和地区包括13本、韩国、台湾、香港。

3.2国外信用管理法律的特点

3.2.1有关信用管理的法律规范比较完善从整体上了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着比较完善的法律规范,所有现行的信用管理法律基本都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及使用等环节,并且整个法律体系不仅包括对个人信用体系的规制也包括对企业及政府信用体系的规制。

(1)有着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信息中介服务机构,使得政府不必亲自参与信用信息的收集和评价,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可为其提供信用信息,在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和传递方面更有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政府成本。(2)法律对提供信用信息的中介机构也有较多完备的规制,使得中介机构能提供有效信息。(3)建立了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如1966年颁布的《信息公开法》和1976年颁布的《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使得许多案件调查过程和方式都及时传递给公众和企事业单位,保障和增强了政府的信用度。

3.2.2致力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从外国信用管理专业法律的立法角度看,主要通过以下原则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1)消除信用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影响的原则。(2)金融机构平等和正当经营的原则。(3)控制信用工具发行的原则。(4)强制性开放征信数据原则。(5)指导征信机构的工作方式,并使其提供真实信息的原则。除法律外,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些信用管理有关的规则,最著名的有“统一消费者信用准则”和“统一商业准则”。(6)法律系统配套,具有相容性。

3.2.3具有保证信用法律体系正常运转的奖惩机制为使得信用管理法律有效的执行,发达国家都有各自保证信用法律正常运转的奖惩机制。

四、建立和完善药品市场信用法律制度的探索

4.1对广义药品市场的主体信用缺失规制的建议

4.1.1设立惩罚失信行为的法律规范,提高失信者失信成本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更是一个经济范畴。因此,信用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法律与道德应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法律无所作为,道德也是苍白无力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违约、商业欺诈随处可见,三角债、拖欠款和银行不良债权反复出现。造成上述信用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是法律缺乏有效的失信惩处机制,加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就使得法律规范力和强制力居然成为对市场交易中的失信行为毫无办法的软约束。

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行为的指导性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上述法律都没有可操作性的条款,针对性也不强,对于个人失信行为没有明确规定惩罚力度和方式。这种信用法律制度的真空状态,使失信者的失信行为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客观上降低了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对失信者的失信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鼓励。低微的“失信成本”显然不足以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4.1.2设立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法律规范,提高社会信用信息对称程度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资信服务行业也还在建立过程之中。只有对信用信息的来源和取得方式,对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才能确保信用信息的完全和对称。事实上,当前我国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并没有法律依据。由于信用信息的相对封闭和分散,或者对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共享缺乏相关的法律限制,都可能造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而信用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公平使用信用信息,从而造成信用混乱。

4.2对狭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规制的建议

4.2.1及时修订法律法规,解决企业信用体系的法律框架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药品市场信用法律法规体系是建立并正常运行药品信用体系的保障。近5年内,在社会信用管理方面,国家可能会陆续出台《政府信用息公开管理办法》、《企业信用管理条例》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国家综合性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抓紧研制究制订有关药品市场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性规章,如《药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办法》、《药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办法》等,推进药品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进行,做到有法可依。

分类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可视化图谱;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6-0026-07

收稿日期:2015-08-2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社会资本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EJA14037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党政领导班子清廉的长效机制研究”(13JZD050)。

作者简介:田依林(1979- ),女,湖北武汉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难度的加大,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学者们合作解决,尤其是国际合作已成为发展大科学和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1]。一定时间内的合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某一领域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发展速度和质量[2]。科学研究合作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传统的对研究团队合作的研究只采用文献计量法,首先是对某一作者进行分析,然后再与团队内其他学者进行比较,以这种方法来考虑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科学研究合作进行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合著网络的主流,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国外的Newman曾对物理学、生物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合著网络进行分析与对比,指出了不同学科之间合作的差异[3]。国内学者也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合著网络的研究,但数量较少,如李纲等人对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学者之间学术合著的研究,发现了合著网络中有5个学术团体关系较为密切[4]。但鲜见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科学研究合作团队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学领域的科学合作研究日趋频繁,合著论文显著增加。对高等教育管理学领域合著论文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合作之间的网络关系,更好地展现某一科研合作团队内部的结构,还可以发现合作团队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拟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刊源的教育类7种期刊,跨度为2005∽2014年的有关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载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可视化图谱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对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著论文进行系统研究,探索该领域潜在的合作研究团体的特征,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热点,了解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发展动态。

一、数据准备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准备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笔者对教育类36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刊源进行了逐一分析,其遴选原则,一是,期刊必须是有关高等教育管理载文较多的;二是,影响因子较高的教育类期刊。最后选择了《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江苏高教》、《现代大学教育》等7种期刊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叉学科,相当数量的合著在母本学科的学术期刊上,能够保证论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能够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网络研究所需的大样本数据统计要求。因此,本研究选取7种期刊2005~2014年所刊载的高等教育管理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数据下载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通过人工检索,共得到2 950篇符合研究要求的论文,建立数据库,对十年间合著论文1 341篇进行编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采用可视化图谱对合著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以研究社会网络见长的一种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网络模式[5]。随着以更注重人与人之间交互为特征的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方法开始被广泛地用于对关系更加复杂的网络虚拟社区中人际交流的研究[6]。目前以Web2.0为代表的社会网络软件悄然兴起,本研究借助NetDraw软件,对高等教育管理合著网络展开研究,其主要步骤是:首先,对检索的1 341篇合著论文进行处理,把Excel中的样本数据转换为Bibexcel软件可以再处理的格式;第二步,利用Bibexcel统计出高等教育管理合作研究中的高产作者,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合著作者不分前后顺序,构建合作者共现矩阵;第三步,对合作者共现矩阵,应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分析潜在的合作者网络;第四步,分析主要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的热点,构建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热点问题共现矩阵,并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分析出近年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及主要研究机构。

二、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著论文分析

(一)合著率分析

合著率是分析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著的重要指标。合著率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研究领域合著论文篇数与论文总数的比值。2005~2014年间7种期刊所载的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论文总篇数为2 950篇,合著论文为1 341篇,平均合著率为0.45。2009、2012、2013、2014年合著率在0.5左右,2013年合著率到达0.55;其他年份都在0.4左右。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著率处于上升趋势,但处于偏低的状态。研究表明,国内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者独立研究能力较强,研究者之间合作意识较弱,合作机会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扩招及高等院校的合并,不仅使高等学校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契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多种学科存在着密切联系,如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心理学以及方法论等。另外,随着大学科时代的发展,仅靠个人进行知识创新研究的难度大大增加,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及必然趋势。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作研究,“通过妥善的报道及不同专家的汇集,有助于博学之士了解各专业的特殊贡献、融合贯通、促进更为广泛深入的理解”[7]。因此,提升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著率,是今后促进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重要举措。

(二)高等教育管理高产合著者分析

通过Bibexcel软件处理与系统分析,2005年~2014年10年间共有3 025位作者撰写或参与撰写高等教育管理论文。撰写或参与撰写论文在4篇以上的高产作者有20位,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别敦荣、沈红与谢安邦,分别撰写或参与撰写论文为25、22、16篇。

(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等教育管理合作研究分析

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多次合作的不同作者之间组成的合作团队,可以认为他们存在着共同的研究兴趣,是这一领域研究中潜在的合作团队。为寻找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中的潜在合作团队,本文选取撰写或参与撰写不少于2篇论文的作者,进行合著网络分析,将数据转化为Bibexcel识别的格式,构建合著者共现矩阵。为清晰显示主要合著网络情况,找出潜在的合作研究团队,应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阈值设定为3。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主要合作团队作者网络可视化图谱见图1。图1中,圆点大小表示节点的度数,即表示作者合著论文的数量,点越大表明发表的合著论文篇数越多;图1中的线表示作者之间合著论文的频次,线条越粗表明合著论文的次数越多。如此,从图1中找出主要合作团队。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当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潜在合作团队所属机构,笔者对较大的合作团队带头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通过绘制合著网络可视化图谱,深层次地挖掘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潜在的合作团队内部关系,以可视化的手段展示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1)合作团队的带头人是发文数量较多的高产作者。从图1可以发现团队带头人的节点都较大,他们不仅发文数量多,而且与团队其他作者的合作关系较多,如别敦荣、沈红、谢安邦、刘献君、张彦通、潘懋元等人。

(2)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已形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已形成,其中较大的团队有别敦荣、沈红、谢安邦、潘懋元、张彦通、刘献君、陈学飞、闵维方、胡弼成、董泽芳等带领的团队,这些合作团队不仅参与的人员多,而且合著的论文也较多。

(3)各合作团队都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和无尺度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合作团队网络规模很大,但任意两个团队成员之间却存在一个相当短的路径,说明合作团队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小世界网络特征使科研合作网络具有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8](P30-36)。从图1还可以发现,研究者组成的合作网络中有很多团队成员作为“集散节点”存在,即团队多数成员与其中某一团队成员有着连接,使得网络呈现出聚集的集中性,这种现象表明合作团队具有无尺度特征。无尺度特征对科研合作网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创新速度和持续性,对少数学术权威的依赖性[8](P30-36)。

(4)多数合作团队的带头人是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潜在的研究合作团队的带头人多数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合作团队成员多是其带的博士生或硕士生,是一种明显的师生型合作团队。这种形式的合作团队便于科研合作的迅速展开和资源的统筹安排。因此,在导师的带领下,合作团队的科研成果丰硕,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科研中的中坚力量。

(5)高等学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主力军。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较大的合作团队都集中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里。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主力军已经走在科研的前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科学贡献力”。而“科学贡献力”不仅体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效益,反映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能,也是衡量高校科学贡献力,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大标志[9]。有些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研究合作团队不止一个,如厦门大学有别敦荣、潘懋元、邬大光、史秋衡等4个合作团队,华中科技大学有沈红、刘献君、许晓东、周光礼、赵炬明等5个研究合作团队,北京大学有陈学飞、闵维方等2个合作团队,湖南大学有胡弼成、龙献忠等2个合作研究团队。他们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创新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内部存在着高效、知识互动以及很高的知识整合效率,学术氛围活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多数研究合作团队存在着小世界网络特征,可能会导致网络锁定效应,使得网络趋于闭合状态,致使与外界的知识流动出现时滞性。另外,合作团队的无尺度特征,虽然有利于科研的迅速开展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但应注意无尺度特征易导致网络脆弱性,如果主要合作者突然退出研究,会使相关研究出现短时间的衰退现象。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已经形成,但合作团队仅局限在小团体范围内。合作团队成员大都是同一个机构由硕、博导师带领下的研究团队,鲜见跨团队、跨机构的合作研究。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合作团队长期处于封闭的、独立的小团队合作状态,很难适应当前教育国际化和大科学研究的趋势。因此,要提升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科研水平,不仅要提高个体科研能力,更要加强合作研究意识,集各学科优秀人才,自觉地实现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研究,促进多种文化的碰撞,搭建优势知识共享平台,促进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团队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团队研究热点的追踪,学术研究者便于及时地、准确地把握该领域研究趋势,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笔者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程序处理,构建合作团队研究热点主题共现矩阵,然后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为清晰可见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阈值设定为3,网络可视化图谱见图2。图中“方块”代表研究热点的节点;“圆点”代表合作团队带头人的节点。“方块”、“圆点”的大小表示节点的度数;线条的粗细表示权重,即共现频次。

通过图2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热点主体的基本特点:

(1)从图2中可以发现,表示合著的圆点与表示热点的方块节点的连接情况:一方面,多个圆结点与某一方块节点都有连接,表示多个研究合作团队对某一热点都有研究,如高校制度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大学生就业等的研究;另一方面,表示合著的圆节点与多个表示研究热点的方块节点相连接,表明多个研究团队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涉猎广泛,如别敦荣、沈红、谢安邦、刘献君、董泽芳等带领的团队。这说明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已基本形成稳定的合作团队。

(2)从图2中节点的大小可以发现目前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中的热点,如: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大学治理结构、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高等教育评价模式、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大学生就业问题及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管理等。

改革开放后,战略管理理念引入我国高校。一些高等学校根据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资源开始了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但对高校实施战略规划的制定始终存在争议,引起研究团队热切关注,认为高校应当就自身的实力、定位和目标进行反思,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来寻求核心竞争力,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而重要手段之一就要要实行差异化战略。高校要致力于突出重点学科,强化优势领域形成自身特色,包括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师特色、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10]。有的研究团队进一步阐述,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大学建设发展的战略不仅仅要争创特色,而且要进一步建设个性化大学[11]。还有的研究团队认为,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应遵循的战略过程是:挖掘和利用紧迫感,丰富和发展领导联盟,构建并沟通发展愿景,完善创建过程的组织与参与,制定阶段计划并夺取胜利,让创建精神在大学文化中扎根,使大学逐渐为新思想、新行动和新成员所占领和领导。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关键在于重塑战略组织过程并遵循其基本规律[12]。

近年来,大学治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团队的热门话题。学者们对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展开了讨论,认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功能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大学通过大力营造改革的舆论环境、广泛了解利益主体合理要求、完善制度设计、增强风险评估、建立保障机制等途径来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功能[13]。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处理好大学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力四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进一步优化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共同参与、全委决策、民主管理六大要素构成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关系;建立和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和谐发展的机制、深刻对话与平等协商的共同参与机制和公开透明的权力调控机制[14]。

制度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永恒的话题,也是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热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当今,中国高等学校面临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快速变化的时代挑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以大学使命的实现为本位,以创建和谐校园为手段,全面提高学术生产力,建立起大学学术繁荣的内生机制[15]。深化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整体设计教师与管理人员聘任改革同步推进,将教师聘任的权力和责任赋予院系,实行教师评价制度创新。其关键是实行科学管理,从以事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重数量和效益转变为重结构和素质,从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16]。

20世纪末是世界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时期。教育评价日趋成为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倍受学者们的重视。多个合作研究团队对教育评价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好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有如下特点:第一,评价模式本身应与高等教育系统相适应,要与高等教育的传统、规模、扩张的方式等结合起来,否则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冲突;第二,模式研究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模式中好的一面,同时规避缺点,因此要对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不断改进;第三,好的评价模式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需要根据所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第四,任何政策的出台都要考虑到与模式现有制度的协调问题,模式内的制度冲突是影响模式发挥自身优势的最大因素[17]。

高校扩招、缩短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史进展,大规模超速扩张引起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合作研究团队关注的热点[18]。针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追求自身的教育价值,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自主性;高等学校应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和功能,切实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作用[19]。胡弼成带领的研究团队则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主要存在三种力量,即国家权力、市场和院校自治。我国亟需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约束的市场机制,把高等教育质量的约束任务交给市场,使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真正强化质量意识,感受市场的竞争压力和自由发展的动力[20]。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导致进入21世纪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更成为合作研究团队的研究热点。有的合作团队认为,应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需要从关系大学生创业最为迫切的方面着手,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完善创业融资体系增强创业资本的可获得性,通过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机会,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创业者[21]。也有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一届学生的四年培养跟踪探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包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理论、实践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以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22]。

《教育规划纲要》曾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如何实现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管理也成为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的热点。有的研究团队认为,只有改变政府调控方式,理清政府在高校分层分类中的作用机制,改革政府调控方式,综合利用包括质量评估、项目管理、公益扶持在内的多种途径影响高校的资源配置,才有可能促进高校良好的分层分类的形式[23]。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发挥的促进社会分化和整合的功能并非教育自身能够独立完成,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都起着重要作用[24]。还有的研究团队认为,高校分类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校职能分工与办学定位,通过政府宏观引导、协调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政府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分类指导与服务,推进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建立多样化的,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协调发展、同类型高校之间竞争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25]。

综合而言,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团队研究的热点突出,研究深入,研究的方式侧重高等教育管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体现了时代特征。

四、结语

本研究以CSSCI刊源的7种期刊2005~2014年间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1341篇合著载文,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了可视化图谱,并进行了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近年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著率偏低;合作研究团队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和无尺度特征;合作团队的带头人都是高产作者,多数带头人为硕、博导师;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作研究团队已形成,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这表明,大学特别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的合作研究团队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合作研究突出的机构有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热点突出、深入。未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作研究要拓宽视野,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合作机制,实现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研究,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本研究运用可视化图谱对期刊载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合作研究团队的网络状况和合作研究的热点。但限于数据的选取,为了增强可视化图谱的效果,本文设定阈值为3,只能从整体上反映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状况。虽然不妨碍结论的有效性,但没能全面分析社会网络的细节,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彩霞.科学计量领域科学合作研究综述[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7(1):5-8.

[2] 林莉.科研论文合著网络结构域合作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3.

[3] Newman M E J.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I):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Fundanmental Results[J].Physical Review E,2001,64(1):43-49.

[4] 韩秀兰,杨宁莉.中国自然科学论文国际合著研究[J].情报科学,1999(5):543-544.

[5] 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6] 黎加厚,赵怡,王珏.网络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以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13-17.

[7]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6

[8] 龚玉环,卜琳华.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0-36.

[9]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科学贡献力排行榜[EB/OL].http:///car/2011/13.shtml.2013-12-26.

[10] 阳荣威,胡弼成.大众化进程中大学发展的和谐竞争战略分析[J].江苏高教,2009(5):32-34.

[11] 季晓辉,等.关于大学个性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2):44-46.

[12] 黄超,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J].高等教育研究,2011(8):35-42.

[13] 郭平,黄正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研究,2013(7):68-73.

[14] 董泽芳,岳奎.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思考与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2(1):44-50.

[15] 别敦荣,吴国娟.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教育研究,2006(7):17-23.

[16] 赵曙明,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4):18-24.

[17] 赵婷婷,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38-45.

[18] 李建军,等.高等教育质量运行与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5(2):28-31.

[19] 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96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文本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64-70.

[20] 胡弼成,李斌.论高等教育质量调节的市场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26-33.

[21] 辜胜祖,洪群联.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5):63-68.

[22] 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23] 史秋衡,冯典.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优化高校分层分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31-35.

[24] 董泽芳,彭拥军.实现高等教育合理分流 促进社会有效分化与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12(8):29-33.

[25] 赵庆年,祁晓.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内涵与具体内容[J].教育研究,2013(8):48-56.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Cooperative Network Based on the Knowledge Map

TIAN Yi-lin YAN Guang-fen DONG Wei

Abstract: Throug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papers in academic journals and visualization mapping studies, we can have an insight into the cooperation team network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hot spot in a subject field. Based on the papers data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7 CSSCI journals (2005--2014), this paper borrows NetDraw software to draw the visual map of 1341 co-authored paper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do literature measurement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the following: first, the co-authorship rate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is at a relatively low level; second, cooperative research tea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and scale-free feature;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team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have basically formed, and they have strong research capabilities,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teams in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ce in the field; third, the focus of research is stressed and in-depth, an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applied studies which combin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gether, and it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分类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物资管理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进行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物资的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整合优化,提高企业的工作的效率。建立物资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企业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电力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涉及国计民生,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的优化发展,只有借助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建立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得以实现。

一、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效益

物资供应部门作为物资保障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是联系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物资管理系统对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进行及时的、高质量的供应,发挥物资供应部门的中间作用,有很大必要。建立一套物资管理系统,既可以加快企业管理与生产信息的交流互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信息化的管理,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将企业的发展与时展潮流相顺应,保证了企业在信息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信息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将计划、采购、生产、结算等环节进行信息的及时沟通,加快资金和信息的利用,制定合理的采购、存储、出库计划,并且进行合理的高效的运行,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物资储备、采购等环节成本。物资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安全、可靠、快速以及低费用的管理理念,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更快、更安全、更合理。它虽然是一个管理系统,但是却能进行工作方法的有效分析,指出工作方法中不适应的地方,管理中落后的手段。因为它是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所以它满足了信息的及时供给,不断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新的信息和活力。它加强了企业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并能及时的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科学正确的途径。正是它的科学性、及时性、先进性,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引进和使用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以进行有效的物资管理。

二、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因为电力企业关乎到国计民生,所以涉及领域非常广阔,而且工作量很大而又复杂,物资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针对电力企业的工作特点,进行计划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等部门环节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产业链,发挥本身特有的灵活和计划性的特点,进行采购等环节的跟踪和控制,实现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电力管理系统的运行原理就是以企业为核心,制定合理的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然后进行合理安排,实现资金的节约和有效周转、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集中的物资管理整合,打破原来物资储存的分散、空间过大等不足,帮助企业进行物资储存的优化整理,实现内部优化,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将物资的领用、采购、出库等环节录入到物资管理系统中去,有利于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进行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进行资金的有效控制,生产所需资源的及时供应,以及出入库等环节的系统化管理。信息化的物质管理系统还能促进电力企业个部门及下属电厂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促进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和资金的合理利用。通过对物流、信新的管理的经营理念,是世界商业发展的潮流。电力企业顺应这一潮流,建立采购、储存等电子信息化管理,加大对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控制,通过全方面的测评,选取各方面都优先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三、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需求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多个环节构成,采用了UML的系统模型,而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是在UML技术设计的构图基础上完成的。它可以将物资管理的流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奠定了编码设计的基础。物资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了虚拟库存的概念,进行物资的编码出入库,协调不同模块之间的运行。对实际的库存进行统计的工作量很大,费时又费力,然而通过虚拟库存的建立,就可以将库存的信息直观的展现出来,既节省了时间、人力,又提升了工作效率。管理者可以根据信息化平台提供的虚拟库存数据,进行实时化的了解掌握,制定合理的计划,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类管理。编码管理的出现,为出入库的统计提供了省时、省事的渠道,同时还防止出现出入库记录不及时带来的混乱。为采购工作提供了直观的信息,保证了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结总

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为电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物资的有效集中管理。同时要加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改进,积极解决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信息化与物资管理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梓韩.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研究[C]//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 2014.

2.胡泽亮. 基于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 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6(3):204-204.

分类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非营利性,非营利性医院,医院分类管理,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Abstract】This article risen from the enaction of the Decision of the Reform of Medical Care System in Town in 2000, which divides China’s hospitals into profit and non-profit categories. The article expounded the concept of “profit” and “non-profit”,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non-profit hospital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profit hospital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compared the “non-profit” hospital with the all-free hospital service in planned economy. It suggested that the key problem in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hospitals in the reform of medical care system is how to keep hospitals public beneficial while the government failed to take all the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market econom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try to give 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China’s non-profit hospital system.

Key words: non-profit, non-profit hospitals, classified management, reform of health care system

2000年2月,为配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明确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8月,卫生部及有关部门出台13个配套文件,对卫生事业的补助、人事制度、税收政策、医疗服务价格、药品相关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操作规范。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即《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改革的力度,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将医疗机构划分为非营利性与营利性两种类型,分别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

将医院划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进行管理,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还是首次采用。这次医疗卫生机构的分类管理改革具有什么意义?什么是“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非营利性”医院同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性质的国有医院有什么不同?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我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本文在对“非营利性”医院的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已有经验,对我国非营利医院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医院体系的构建提出公共政策建议,从而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非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

“非营利性”的组织开始受到关注和研究只是近20年的事,但这种组织形态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历史(萧新煌,2000)。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有一些不同界定,并同“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志愿组织”、“免税组织”、“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概念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Wolf于1990年归纳的非营利性组织的根本特征被较为广泛采用,包括:1)有服务大众的宗旨;2)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3)有一个不致令任何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4)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5)具有可提供捐赠人免税的合法地位。

近来最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归纳的非营利性组织应具有的五大特征,即:1)组织性,指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2)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也可称为“民间性”;3)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组织活动中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

上述陈述显示了非营利组织的核心特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概念有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因而它在被引入中国的时候,国内研究者做了适当的变通。一种最简单的界定方式是按照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所获法律地位来界定,这样主要包括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和依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王名(2001)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划分为社会团体、经济团体、基金会、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等五类,其中“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指各种民办的医院、学校、剧团、养老院、研究所、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等,相当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应用上述概念体系给中国的“非营利性医院”作一个定位。在现行法律体系中,最符合这一定义的应该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范畴。但是以中国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看,自建国后对全民所有制的强调,1997年全国480万医务人员中,个体开业的只占3.6%。所以对于“非营利医院”,“民办”二字的界线显然是不适宜的。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医院还属于国有的“事业单位”体制,分类管理的尝试,正是试图对这一体制的突破,但是即使在分类管理以后,将非营利医院纳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框架,也是不恰当的,所以这一转变的真正实施,必然会牵涉到法律规范等各方面的一系列调整。

因而在对我国“非营利医院”的界定中需要澄清三点:第一,医院的分类管理与医院所有制的关系。“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的概念借鉴于西方的概念体系,在我国“事业”单位设置为主的医院体系向营利性、非营利性医院转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分清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标准同所有制概念是两个不同的分类维度,非营利性医院是有其特定的条件和运作机制的,原有的国立医院是否可以通过简单规定整体转化为非营利性医院,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第二,很难严格按照西方通行的定义来界定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这一问题同样体现在“非营利医院”的分类管理过程中。如医院的法人地位,其“独立性”、“自治性”等,这给本来便是新事物的医院分类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第三,与之相连的是医院“非营利性”的判定和评估。“非营利性”不仅是一个名义,它将涉及税收、筹资体制、运作管理等一系列方面的问题,所以医院划归为非营利性后,如何运作,社会又如何监督和保障其非营利的性质,都将是面临的具体问题。

二.国外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的区分管理

西方国家非营利性医院的主导地位,是与现代西医医院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最早的医院建立于罗马帝国时期,其发展与基督教的兴衰有关,因而最初的医院便带有宗教福音的性质。经历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兴起使医院也带有较强的福利性质,而70年代(石油危机)后期以来,这种政府福利体制陷入困境,西方国家也开始寻求多方承担社会责任的道路,对非营利性医院的研究也更加受到关注。

80年代中期美国有6900所医院,其中最多的是私立非营利性医院,共3400所,其中25%与教会相关。目前美国的医院,公立医院占2 7%,均为非营利性医院,私立医院85%左右是非营利的,在5200家综合医院中,营利性医院则只有700家,不足1 5%(代涛,2000)。美国的非营利医疗机构最主要的特征有如下几方面:

a. 利润不可再分配:指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全部利润不能被任何人或企业据为已有,不得用于其它事业投资、工作人员福利等,只能用于提高医疗服务的含量或质量,或者非营利目的的活动,如社区的免费医疗、低价医疗、科研和社区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等。这是由法律规定并有税务机关进行严格审计审核,监督实施的。

b. 享受免税待遇:非营利医疗机构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捐赠免交所得税。

c. 捐赠人享受免税待遇:美国法律规定,非营利机构不得向社会发行股票,但可以发行免税债券,即债券购买人获得的债券利息免税。

d. 与营利性医院相比较,医疗成本相似,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不同:二者的医疗成本没有统计学差异,利润率(营利医院以税后利润率计)均在4%左右。但营利医院大多集中在富人区,提供的服务多集中在赚钱的项目上,严格按照成本效益核算进行投资;非营利医院则分布在社区中,需要为更多的贫困病人提供非赢利性的服务,不过它们也同时存在大量非常赚钱的高新技术项目,并在教学、科研、新技术的使用上占据优势。

日本的医院绝大多数为非营利性,其中80%为国立或公立的,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入建设,公立医院收入主要靠医疗保险收入和政府补贴。面对经营亏损问题,日本的非营利医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改善经营管理。

在澳大利亚,根据《公立医院法》,公立医院包括两类:一类被称为“法人医院”,由根据该法具有法人资格的医院组成;一类为“独立机构”,包括根据议会有关法令建立的医院、宗教组织资助医院、根据《公司法》注册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诊费、公共和慈善捐款、政府补贴和其他杂项收入,如投资利息、参观收费、商店收费等。

三.我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分类管理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随着整个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逐步进行,开始是一个散在的、量变的、摸索中的过程,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3]出台,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真正被提上发展日程。1998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4],在两江等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0年,配合这一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改革的力度,决定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补偿机制以及所有制的改革一直逐步推行,为什么在2000年提出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分类管理的新思路?我国自建国以后,医疗卫生事业始终是国家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在人们的观念中,医疗卫生机构天经地义地不应该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那么“非营利性”医院的概念又有什么特殊含意?首先根据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医院分类管理办法中的营利性与非

表1: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比较

对比项目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营利性医疗机构

经营目的

满足社会公众基本医疗需求

投资回报

收入去向

弥补医疗服务成本;

自身发展,改善条件、发展新项目

投资者经济回报

服务任务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政府举办的还完成政府交办其他事物;

可以提供少量非基本医疗服务

依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

重大灾疫情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财政政策

享受同级政府财政补助

不享受政府补助

价格政策

执行政府规定医疗服务指导价

价格放开

税收政策

享受相应税收优惠

依法照章纳税

财务会计制度

财政部、卫生部颁布《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

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有与关政策

划分原则

现有政府举办承担基本医疗服务、代表区域性或国家水平的医疗机构;

社会捐资兴办的医疗机构;

企事业单位为本单位职工设立医疗机构

政府办其余医疗机构自愿选择;

企事业单位设立对社会开放的医疗机构自愿选择;

城镇个体诊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国有或集体资产与医疗机构职工集资合办的医疗机构自愿选择

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特点作一简要归纳(见表1)

通过对“非营利”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对比,应该认识到,“非营利性”医院并非是原有的福利性质医院,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划分,明晰了这样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明确区分出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类型的医院,认可了二者的同时存在。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医疗机构的性质始终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尽管在理论界进行过不少次关于医疗卫生事业性质的讨论,但总是陷于对福利性和经济性的争论,其讨论的结果多是采用一种变通的表达方式,如“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具有生产性的福利事业”等,这使得在面向市场和竞争的改革路途上,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处于尴尬的两难地位。我国绝大多数的医疗服务机构都是由政府兴办的非营利公益性机构,随着政府资助的逐渐退出,它们需要自己直接面向市场经济,而另一方面又受着“福利”性质的制约,出现了畸形发展的补偿机制。97年《决定》中区分出基本医疗需求,也在另一个侧面为医院的经济管理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但这一《决定》并未将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与医疗机构的运作管理相联,非政府兴办的、营利性质的医疗机构仍然缺少有效的法律生存空间,这反过来又使得非营利性医院定位不明,责任不清,也使其产生许多问题。明确区分出两种类型的医院,不仅规范了非营利性医院的发展,而且在制度层面上认可了营利性医院的存在,这将使医院有更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第二,将医疗机构的性质与其具体运作过程区分开来,使医院走出“福利论”和“产业论”的二难处境。“非营利性”概念的引入,是使医院摆脱意识形态制约的一个有利因素。因为从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医院这样的福利事业单位,制约其改革的一个很大因素是,面临市场经济,政府投入不足,无法将医院作为公益机构进行规范,而将其推向市场按市场原则进行规范,就会产生对其社会主义福利性的置疑,改革试点虽然试图以各种方式控制医院行为,但仍未能触及医疗服务机构角色矛盾这一核心问题,从而使补偿机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对医院扭曲行为的固化。“非营利性”的概念关键是将医院的性质与其经济运作机制两个层面的问题区分开来。“非营利性”的组织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不意味所有产品或服务是免费提供(萧新煌,2000),非营利并不等于运作中不能产生利润,更不意味不能谈经济、谈经营,非营利性的医院不仅需要有自己完善的经营理念,而且常常赢得利润。从上一节所述Wolf以及ICNPO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不以利润为组织经营的目标,利润不用于分配或进入任何私人帐户,而是将之回馈给有利于组织宗旨达成的运作或组织本身的建设。

因而,“非营利性”的医院与既往政府福利的医院的本质区别是:“非营利性”的医院并非政府全面承担责任的、不讲经济运作的事业单位,它本身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实体,是承担经济责任的主体,而不只是政府责任的一个执行单位。换言之,它有着与企业所不同的宗旨或经营目标,应当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但它仍然是独立的运作机构,需要有经营的观念,承担经济和社会的责任。“非营利性”的概念应该使我们认识到,经济行为和机构的性质并非是同一层面的事物,不能以有无经济运作来定性机构的“福利性”还是“产业性”,从而不以“福利性”制约医院的经营管理体制,也不能没有评价标准地将医院“产业化”。医疗机构应该有自己地经营理念和管理体系,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地评判标准,而从“福利”性与经济运作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第三,规范非营利性医院自身的运作。“非营利性”在中国是一个新的词汇,但在国际上已经有较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将中国的医疗机构运作机制纳入国际体系,有利于借鉴国外的经验,规范医院的运作行为。正如“非营利”在国际上有的一些通用含义与评价标准,中国的“非营利性”医院也不能停留于原来的政府福利性质。医院分类管理不仅意味着划分出了“营利性”的医院,而且对于“非营利性”的医院言,需要向规范、独立的非营利组织运作体系转化,这包括对于宗旨的认识、非营利经营的理念、市场定位、筹款、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能力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完善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等等一系列转变。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医院自身,尤其其管理者等各方面的配合与变革。

四.构建我国非营利性医院的组织和制度框架

如上所述,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分类管理的思路,是针对于目前医疗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即政府无力再承付医院一切负担而实行无限制的福利政策,同时要保证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公益事业以社会效益为首,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对卫生事业的定性及其困境。它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思路,使医院成为独立运作的机体而能够保证其公益的性质,规范其发展。这也体现了医院分类管理中的“非营利性”医院与原有作为福利事业单位的医院之间存在着的根本区别。

为此,在构建我国非营利性医院的组织与制度框架时,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 “非营利性”医院的关键是其宗旨(Mission)。在国外成熟的非营利机构中,已经形成一套管理、经营、发展、评估的策略和方法,所有这些形式之上,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即非营利组织的公益使命。它们可以有经营,有市场,有营销和利润,但所有这一整套东西,都是为其宗旨或使命服务的。我国福利医疗机构向“非营利性”组织转变的过程,也必需深入理解其核心,即宗旨的转变。需要注意的是,“宗旨”是一个非营利机构的运作灵魂,它是有切实的意义,有其特殊内容,与每一个具体行为相关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福利”的定性。

第二,非营利医疗机构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实体。它有着社会公益性的使命,但同时也需要有运作机制上的组织独立性。使政府福利的事业单位转化为非营利组织,还需要进一步明晰责权,在运作机制上给予医院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医院自身也必需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目标,认识到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医院的能力建设,包括如非营利性机构的筹款方式等,改变政府与医疗机构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关系,使医院走向自立和监控发展之路。

第三,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正如前述,评价一个非营利组织并不是以其有无市场经济行为为指标的,但这也不等于说医院就可以用企业一样的原则进行市场评价。非营利组织有其特有的判断和评估体系,我们在认可医院的经济行为与独立运作的同时,必需完善和加强对其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其中,对其宗旨之执行的监督和评估是最为关键的。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与管理,需要进行规范化引导,尤其要健全卫生法制,使医院管理走上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另外,在监督机制中,还应该重视行业自律的发展。如在美国的医院管理体制中,医疗行业中介组织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代表医院与政府交涉,进行医疗保险和医院管理的咨询,建立医疗健康统计资料评价指标数据库,大批量选择筹资方式使协会成员在采购时节省经费,开展各种医疗保险服务,开展通过互联网络了解购买价格等,医院协会实际上分担了部分行政机构管理职能。

第四,“非营利”的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医疗机构的发展,有着与国外不同的历史,是在不同的起点、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之上,因而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历史,特别要考虑到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相适应的地方,进行及时的调整。

第五,调整政府在卫生健康事业中的角色与作用。医疗保健部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政府在其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自建国以来,卫生部门既开办医院又管理医院,成为医疗部门与公民健康的双重代言人(孙志筠,1999),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传统福利性的医疗卫生机构向非营利性医院转化,政府必需作出相应的角色调整,对非营利医院给予恰当的优惠政策和法律制度环境建设,完善其监督机制,对其实行评估等,而不是承担起全部责任。只有政府职能相应进行了转换,传统福利性的医疗卫生机构向非营利性的转化才真正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Salamon,Lester M., 1999, Global Civil Society,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99.

Wolf,T.1990,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Y.: Prentice Hall Press.

柴建军,陆涛,Ho-sunLam,BethSchauer,“美国医院管理论坛 (一 ):美国医院简述”,《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0,1:36-39。

程广德,“非营利性医院的界定及政策选择,”《理论研究》,2001,1:20-21。

代涛,“关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有关问题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7:390-392。

冯文,“美国医院发展史 (1 )”,《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0,2:58-61。

冯文,“美国医院发展史 (1 )”,《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0,3:119-122。

胡凯,“转型期我国医疗机构的政府管理”,《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2:37-40

胡善联,“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的界定”,《中国卫生资源》,2000(3),2:53-54。

兰迎春,陈丽,“对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思考”,《卫生改革》,2000,10:18-19。

黎东生,“非营利性医院的经济学特点及其利润再分配特色初探”,《理论研究》,2000,10:16-17。

彭瑞骢,1992,《中国改革全书》,大连出版社。

王名,“中国NGO及其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关系”,“两岸NGO发展论坛”会议发言稿,参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简报》第六期,2001.9.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20),8:3-4。

萧新煌,非营利部门组织与运作,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0。

徐德志,“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分类管理的难点及其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8:510。

薛继宏,窦圣红,崔春茹,“日本私立医院管理见闻”,《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49-50。

叶恒波,杜国兵,“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几个趋势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2:75-80。

张丹,“美国非盈利医疗机构的发展及现状”,《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2:81-84。

周良荣,“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几个问题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2:722-724。

周良荣,李钢强,“非营利性医院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91-93。

注释:

[1]贾西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教授

[2] [2000]16号

[3] 中发[1997]3号

分类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知识管理模式理论的梳理,进行归类处理,总结各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知识管理模式将就制度角度发展的方向。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道:“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并且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近半个世纪后.预言得到了证实:知识经济从端倪走向成熟,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极大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区别于着重微观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模式,作为知识的宏观的,指导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称为知识管理的重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目前国内外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综述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较为多样,不仅涉及知识管理本身.而且还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笔者认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基于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等四个领域。

二、现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分类

1.基于知识传播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hansen and nohria根据近年来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模式。即把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将其编码化,然后进行大规模存储和复制.从而迅速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模式下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进入电子数据库中再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作领域。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被重复利用.这样节约使用者收集知识的时间,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隐性知识先显性化后编码化的过程。知识的创造首先需要人对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归纳,而知识传播的过程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辅以一些可以显性的知识,比如技术资料等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会变成显性知识然后被编码化最终得以迅速推广。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知识与人没有分离,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流获得的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

saulius gudas总结目前主要有3个企业管理模式的要素:企业流程导向的知识(b),信息技术导向的知识(t),知识管理论导向的知识(k)。这三个要素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如图。企业管理需要复杂知识一体化.其中,知识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术知识(t)和企业流程知识(b)的基础如图1所示。

汪应洛等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及认识论一本体论观点、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行动一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分成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资源的水平互补和垂直互补另一个维度是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所以联盟知识转移分成四个模式(1)水平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技术许可(2)水平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联合研发(3)垂直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战略供应链;(4)垂直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咨询、外包。

2.基于知识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经分析了it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并且提出了直线战略管理模式(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该模式重视于支持信息技术一体化战略并推崇四个观念一体化:即企业战略it战略企业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一体化。

m . h .zack认为从企业对待知识管理的态度角度考虑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积极战略模式”与“保守战略模式”。采用保守战略模式的企业一般企业核心知识源于企业内部保证核心知识不外流企业就保证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如: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专利等。因此企业会对其核心知识严格谨慎保护与其他企业的互动交流较少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在于深入、强化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采用积极战略模式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和互动.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知识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谭自求设计三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1)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模式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在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2)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战略。企业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鉴别获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环,率先实现转化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产生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给转化滞后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模式。熊彼特则认为创新形式出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再创新的过程。在知识经济中.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保持不败,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创新永远处于知识的最前沿,永远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李佳洋企业在知识的处理和应用层面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编码化战略”模式和“个性化战略”模式。编码化战略又称为标准化战略、典籍战略、法典战略或通用战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生成源及开发者分离开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经过一定程序处理、提取进而汇编并存储为知识库,以后可供使用者随时反复调用的战略。个性化战略也称专门战略、人格化战略或个人化战略。是指知识与生成源、与其开发者始终联接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接触来实现共享在个性化战略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存储或检索。因此这种战略更强调的是隐性知识在个人和组织内的传播。

3.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识共享的三种推动模式: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并提出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二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二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文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

陈菲琼认为,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是合作和竞争。合作是由于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这个事实而产生。竞争是由于每个企业都试图使用伙伴的技术知识获取私有利益。

范晓春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考虑构建知识共享的模式。其中组织层面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技术层面从知识及个人两个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制度层面从知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从而构建出图2知识共享模式三维系统模型。

4 基于综合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

b.lyer和r.gottlieb分析了企业结构定义了四个主导趋势商业流程主导信息或知识主导基础设施主导和组织主导。对企业模式论的分析和企业结构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论的发源地。

gudas brundzait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方法论的分析分为三个主要观点战略导向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和控制导向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使用导向的知识管理。

詹延遵认为知识管理分为三个范式:(1)信息技术范式。信息、信息结构及其处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这种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或者说信息管理的技术、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上而不是知识的处理和创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人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实现人的管理需求的技术工具或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3)综合范式。综合范式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这是强调“组织”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研究范式称之为“组织范式”。

陈永泰、何有世总结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1)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2)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和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4)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5)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总结:

回顾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角度: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这为知识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但也为我们继续研究知识管理模式提洪以下三点启示

1.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知识本身而较少从制度层面来研究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一般研究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进而分析知识管理模模型等而忽视了研究企业为何采用该种管理模式也即企业内部哪些制度安排或困素促使其选择这种模式并且没有就企业中知识管理模式的交易费用大小进行研究。

2.目前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往往基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对一个区域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进行调查并分析所得数据提出降低交易费用的新型知识管理模式理论。

分类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院 科研经费 核算 管理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改进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的相关新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科研经费的列支范围,以及单位在科研活动中所承担的管理责任,这也对医疗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提出了全新要求。但目前很多医疗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于此方面工作仍缺少足够的关注,经费使用随意,经费资源管理混乱,项目支出核算困难。针对此现状,不断完善并创新经费核算与管理工作已成为医院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一、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够细化

新医院会计制度对科研经费的核算设置了科教项目收入和科教项目支出,科教项目结转(余),待冲基金,科教项目收入、支出和结转(余)均未设置明细账。虽然说“待冲基金”这一设置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研经费的支出,但对实际发生中的其他科研业务费包括文献检索费、查新费、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研究成果评审专家费、费、协作费等均没有明细科目,导致课题决算时收入支出归集不清晰,对其支出的合理性无法做出明确的评价,也无法发现在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无违规现象,更谈不上精细化管理。

(二)科研经费账目支出不全面

只是核算了购领固定资产、卫生材料、药品及会议费、差旅费、版面费等部分支出,没有将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人员工资和奖金及临时工工资等计入科研成本,导致科研项目成本偏低。

(三)科研经费支出的随意性比较大

目前医院相关会计制度中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工作没有详尽的规定,从而造成即便是同一地区的医院,科研经费的核算工作也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例如一些医院除将能源耗材、培训、水电、设备、印刷以及协作等所需支出列入到科研经费列支之外,还将餐费、甚至礼品等费用也一并列支其中。此外医院不同的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根据自我需要单独购置仪器设备、试剂、卫生材料等,没有考虑医院是否已拥有相同仪器设备和材料,造成经费的浪费。差旅费、会议费、交通费等存在超标、超范围使用现象。发放科研劳务费、专家评审费手续不严,签领单上无本人签字,由科教部门经办人员代领。科研奖励费的支出占全部科研经费支出的比例过高,奖励经费按照下拨经费和自筹配套资金的一定比例发放,但很多用于奖励部级论文的版面费,真正用于科研项目和课题的奖励却并不多。

(四)经费拨付不及时、配套不到位

在经费实际下达的过程中,拨付普遍存在延迟的现象,往往由医院先行垫付资金,导致项目由于缺少资金而进程缓慢。另外,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自筹配套资金不属于“科研项目收支”范畴,而是直接记入“医疗业务成本”,但配套资金应单独核算、单独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和临床科室混合领用物资,仓库领用单上未注明是哪个科研项目,而是直接标注科教部门领用,财务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很容易将该笔支出计入管理费用。

(五)各部门间的协调力度不够

科研工作主要由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全权管理,包括科研立项、申报、科研开展、评审以及科研经费的相关日常管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医院的财务部门应当和科研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强化沟通、监督,确保科研经费列支、核算等会计实务操作的正确性,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错误,加以更正。

(六)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不足

目前很多医院并没有高效的经费管理办法,其管理工作的不足包括管理权限模糊、经费使用随意、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缺乏奖惩机制、监管力度不足、预算有待进一步细化等。因此要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能,在政府出台新制度的同时,医院需要积极探求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思路,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科教项目支出”科目

结合医院实际,在该科目下设置“人员经费”、“卫生材料及低易品”、“药品”、“日常经费”四个明细科目。另外,还可按科研项目或课题的名称设置辅助账,分别列支项目的收与支,实行双辅助明细核算。在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物资的情况,单位配套资金使用的核算,建议在“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下设置“科研配套”的明细,按科研项目或课题的名称设置辅助。这样对每个课题费用支出花在什么地方,目前进度如何便可一目了然,财务人员对于每笔科研经费的支出就会有一定的了解。科研项目支出的细化核算,能更好地了解项目的收支情况,有利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对其使用的合理性也可做出相应的判断。

(二)对科研经费采用全成本核算

将科研费用分为直接科研成本和期间成本,在核算过程中,直接成本凭报销单据直接列支在科教项目支出的各个明细科目下。但期间成本却需要财务人员会同资产管理部门加以归集分配,根据科研项目或课题的性质设置分配的比率和方法,对科研所用的房屋、仪器设备、水、电、等进行分摊。此外科研经费还应当根据不同用途进行分类管理,并进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三)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一个新的项目立项后,科教部门、项目实施部门共同商议编制经费预算,对各项支出做出大致的配比,财务部门根据收支情况对其预算进行审核,共同完成预算。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财务要切实发挥监督和管理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把经费管好用好。严格审批制度,经费支出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科教部门、分管院领导签字,由财务进行审核后方能列支。内审部门要经常对差旅费、招待费、人员劳务费、专家指导费等进行不定期地审计,进一步查缺补漏,规范管理。财务部门定期通报预算执行情况,根据实际发生数对预算进行调整,确保科研经费收支平衡,不出现赤字。

(四)构建报销管理制度

首先需明确经费的列支范围、审批权限,并制定规范的报销流程。涉及到医院科研工作的设备、试剂、科研材料等采购支出,需要严格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开展。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机制

首先财务与科教部门、项目实施部门共同商议明确项目的绩效目标,其次要定期实施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六)加强科研资产管理

在科研活动中如果需要购入某种设备、仪器、材料等某类资产时,首先上报,并需要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分析购入此类资产的必要性,确定需要采购后,登入到医院固资明细表中。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各类资产的跟踪管理,防止资产闲置或重复购置。医院应当将科研购置的设备、材料同正常经费所购置的设备采取同样的制度进行管理,开展采购、调拨、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并鼓励科研工作者可利用科研经费结余来采购。此外,除设备、材料等有形资产外,很多无形资产也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构成内容。因此为提高经费管理效能,需要将无形资产也纳入到经费核算及管理的体系中。包括对各类无形资产进行评估、转让。

(七)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作

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应当在科研活动中,强化信息沟通,当科研立项后,财务部门就与科研部门一同协作,监督科研预算是否合理,并提出完善建议。当科研项目需要支出费用时,需要由科研管理及财务部门的审核批准以后,才能列支。

(八)构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提高管理水平,医院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全面的经费管理平台。或将科研经费纳入到现有财务信息管理平台中,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首先通过信息平台生成经费预算,在正式立项前,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将科研的基本信息以及科研预算的相关信息输入到信息平台上,生成经费预算计划表。之后将预算上交,通过对预算以及项目的分析审核,确定是否正式立项。确定立项后,将预算发给医院的财务部,由财务部根据预算计划建立专项经费账户,以及相关科目。如果所要开展的科研项目包含多项子项目,那么预算也要相应的建立各子项目预算,以及汇总预算,在实施各子项目经费管理的同时,做好同步汇总经费管理。此外很多科研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多,包括多个子项目,导致存在混乱,甚至出现不明确自己所属子项目经费预算的情况。对此,信息平台可建立经费查询功能,相关人员能够通过这一模块明确预算编制以及当前的执行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超支,实现经费的实时监控。同时还可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经费的绩效考核。针对不同子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预算编制,制定预算考核目标,并细化到项目的各科研者身上,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科研经费核算及管理的现状进行阐述,之后分别从会计科目设置、经费账目支出、经费拨付、各部门间的协调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分析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细化科教项目支出科目、科研经费的预算、核算、报销、绩效考评机制,从强化沟通协作以及构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医院科研项目经费核算与管理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小君.从财务角度谈医院科研经费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4,(10):55-57.

[2]陈翠华.新会计制度下医院科研经费使用的核算与管理思路[J].财经界(学术版),2013,(6):189.

[3]杨燕军.浅谈如何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的核算和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1,(5):45-46.

[4]郑大喜.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科研经费的核算与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12,(5):65-67.

[5]田霞.从财务角度探索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2015,(11):83-85.

分类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识别与管理 罗樱樱,纪立农

让车载流动体检系统给健康加油 麦叶青,朱巨东

现阶段健康体检机构类型分析 樊广林,司菊霞

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与疾病遗传风险评估 肖自力,崔春黎,贺宪民,张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社区管理 徐秋芬,王浩彦

功能医学是美国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 何健

增益指数检测是一种无创的中心动脉压及心功能测定新方法 孙晓楠,曾强

多部门多层次合作应作为我国肥胖控制的重要策略赵文华 侯培森 (129)

应当重视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控何权瀛 (132)

体重管理与心血管疾病“肥胖悖论”吴海云 (134)

医学营养干预与多学科治疗模式用于肥胖症管理于康 (136)

强化体重管理 减轻社会负担孙子林 王晓来 (139)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从2009年开始标注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 (141)

本刊2010年重点报道内容 (176)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网站改版后正式上线 (179)

中华医学会“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访问路径变更通知 (185)

减轻体重对伴有糖耐量受损的超重及肥胖者代谢指标的影响刘彦君 肖婷 朱平 程玉霞 杨小平 曹东平 许樟荣 (142)

秦皇岛市大学生人体测量指标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相关性研究 秦春梅 王锐 陆强 张文丽 玄续敏 刘波 刘晓丽 (145)

社区超重与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效果的研究杨正雄 王卉呈 冯雅靖 颜流霞 白雅敏 张啸飞 赵文华 (149)

县乡中青年男性干部日常计步运动量与体重超标的关系田京发 王晓敏 刘俭 周平 (153)

健康人群3859例人体成分与动脉功能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孙晓楠 曾强 谢静 崔旭 (157)

医生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烟的作用宋欢欢 杨林瀛 姜峰 郑洪飞 何权瀛 张庆 (161)

三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北京某国有企业体检员工中应用的比较李尔曼 马爱娟 刘爱萍 王培玉

高校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程敏锋 王相兰 钟智勇 张晋碚 (168)

第七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暨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第四届年会征文通知 (148)

首届全国心理健康管理论坛通知 (160)

“橙心关爱杯”有奖征文启事 (167)

肥胖健康管理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170)

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强化管理的疗效观察张东 于国龙 冯春荣 陈伟 (171)

关于300例健康人体的红外热像自动分析与探讨刘险峰 袁云娥 杨明会 陈虹 (172)

体检人群体质指数与多种代谢异常的关系韦芳宁 胡子衡 梁惠陶 劳丽陶 王莉 曾旭芳 黄虹 (174)

对湖北省孝感市306例教师早期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观察张桂兰 郭刚程 叶萍 (175)

深圳市某企业员工的健康管理对各级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陶红 韩全水 林江 岑敏 陈汉锐 (177)

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僵硬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赵洪林 张丽彤 张卿 焦焕利 宋崑 李研凭 (178)

中青年健康体检者超重与空腹血糖的相关性分析汪关宝 王素燕 伍学勤 王磊 徐玉华 (180)

健康人群3859例人体成分与动脉功能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孙晓楠 曾强 谢静 崔旭 (157)

医生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烟的作用宋欢欢 杨林瀛 姜峰 郑洪飞 何权瀛 张庆 (161)

三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北京某国有企业体检员工中应用的比较李尔曼 马爱娟 刘爱萍 王培玉

高校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程敏锋 王相兰 钟智勇 张晋碚 (168)

医院体检中心导检护士的职业技能培训体会焦健 董宏丹 (188)

对企业高管人员实施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田爱萍 孙宏玉 李莉萍 (189)

汶川大地震期间健康管理的思考朱智明 田海涛 王海威 钱阳明 (190)

健康科普理论与实践

健康管理的实质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赵霖 鲍善芬 (191)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在胸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解肖冰,杜兵,钱文红,郑娇

裸臂与戴袖测量血压的比较分析 朱文峰,闫建齐

北京市密云地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 王荣莲

室内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淑琴,李宇宁

早期动脉硬化监测方法及其风险评估的意义 徐政新

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黄华玲,李红

高血压病的分级健康管理 杨娉婷,陈志恒,朱小玲,朱小伶

痛风的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 史宇晖,王培玉

医院体检中心改造与管理经验体会 闫建齐,费强

探索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卫生发展之路 苗志敏,修海清,张鲲鹏

人工流产术妇女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王明芳

军队医院开展健康管理的思考 卜祥振

群体健康管理模式的初探 陶红,韩全水,林江,陈汉锐,林小兰,黄琼芳

"治未病"与骨质疏松症中医特色健康管理 程志安,林定坤,许树柴,邓方跃,骆惠明,袁傻,刘尚礼,沈慧勇

体检中心导检护士岗位职责分析 李晓兰,司菊霞,樊广林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探讨 贺礼荣,文明琼,廖玉池,韦昌尧,王恩玲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特征研究 戎健

广州教师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及病因的初步分析 康安,陈晓辉,赵思文

1273名脑力劳动者体检资料分析 谭少青,刘春先,刘德新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正常体检人群中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 冉炜,郭冰,谭泽明,舒大龙,刘向臻

科学的步行是最佳的健身方式之一 杨旭,黄建始,刘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研究进展 黄华玲,李红

生活方式管理的理念与意义 王培玉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开发应用 陆大江,何克新,潘文艳

高科技园区部分人群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伍月宏,刘新燕,周颖,郝迎春

糖尿病专科护士在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古成璠,杨青,刘瑞林,罗云峰

体检项目与检出疾病24399例调查分析 芦燕玲,于利群,肖慧,宋晓华,陈娟娟

公务员录用体检异常结果及不合格人员资料分析 邹世清,程向群,陈静

成人肥胖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策略 张晓方,黄建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负担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汪梅朵,李红

过量饮酒导致急性酒精源性胰腺炎的研究现状 张新明

糖尿病的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 张玉梅,王培玉

健康信息评估 武留信

健康干预应重视的四个环节 李贤仁,容自强,唐明全,徐晓玲

外阴瘙痒患者的诊治及分类管理 李秀娟,郭述真

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 田京发

广东省直属机关干部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分析 古萍,郭瑞,GU Ping,GUO Rui

湖北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分析 徐沙,刘慧玲,陈莉,陈虹颖,凌瑞杰

基于网络的健康相关行为及生活方式干预服务 吴海云,潘平,黄建始

健康评估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张斓,王煜,黄建始

孕妇的营养膳食指导与生活方式管理 张玉梅,王培玉

健康风险评估 刘爱萍

老年痴呆患者社区护理需求的研究进展 张洪惠,李红

首届全国健康管理实用技术与论文写作培训班纪要 韩静,孙志谦

健康体检信息评估与后续管理服务高级师资研讨班纪要 白胜西

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詹启敏

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魏心蓉,高新华,业小芳

军队医院实施健康管理 向月应,刘学员,李贤卓,王庆林

华东疗养院部分体检人群血脂及血糖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方勇,陶琦,许智越

某体检中心中等收入群体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郑惠淑

健康风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关系的探讨 张晓方,黄建始

白蛋白肽抗衰老过程的应用研究 陈栋梁

血脂异常的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 刘爱萍,王培玉

颈动脉超声检测技术及其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师绿江,武留信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健康管理 王清梅,孔倩

健康管理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基石 鲍勇

社区人群结直肠癌的健康管理 何晓丽,张超彦,于大洋,王翠华,孙志颖

清华大学首届健康管理(保健)机构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成功召开 陈刚,杨玉英

中医健康管理的五项原则 彭锦

生物芯片技术在个人基因组检测中的应用 谢红鹰,李翠芬,胡晓林,黄莹,过涛,张亮

2型糖尿病及其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 陈玲,王桦,袁胜,杨仁勇

加强人性化护理提高疗养效果 王育育,方凤英

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刘玉萍

上一篇:足球训练论文范文 下一篇:课件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