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鉴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31 09:40:07

分类鉴定报告

分类鉴定报告篇1

【关键词】工程司法鉴定;结算审核;鉴定报告

建设工程项目一旦产生纠纷、诉讼的话,其最终结果必然会牵涉到工程造价的争议上。而工程造价的形成过程和建设过程是息息相关的,其中既有施工技术等的专业技术类问题,也和定额、计价方式等经济类的问题有关,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士来完成。

通常来讲,司法鉴定项目的实施过程与一般项目的工程审价过程相类似,简单来说分为资料收集阶段、项目内部实施阶段、项目谈判阶段、报告出具阶段、庭审质证阶段。下面就各阶段操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主要事项以及一些注意点分别进行说明。

1、资料收集阶段

该阶段中,通常要做的工作是司法鉴定单位接收司法机关委托、了解案卷情况、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确认等。这个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委托的范围和委托的内容

司法鉴定项目的委托人是司法机关,通常在司法鉴定项目委托时,由于司法机关的人员不是专业的造价人员,因为对项目具体设计的造价情况、造价计取范围等可能不是最清楚,部分司法机关的委托函面熟比较含糊和笼统。司法鉴定单位拿到委托函后,应该及时和司法机关进行沟通,要根据工程造价的特点进行细化的描述。

(2)资料的收集

工程项目资料是完成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的基础,在资料的收集方面,司法鉴定所需的资料和通常工程审价所需的资料基本接近,而需要重点注意的有两点:

(A)第一点是资料的来源和资料的确认。通常我们在进行工程审价时,资料是施工方或业主方某一方提供为主,另一方适当补充资料。在司法鉴定项目中,我们的资料通常是从司法机关处获得的,因为从司法机关获得的材料通常情况下已经经过了双方的确认,在司法程序上有交换证据的要求,这样的资料比单纯某一方提供的资料更有效力。而在司法鉴定过程中补充提供的资料,在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也请当事人提交给司法机关,由司法机关再转交给我们。未经过司法机关转交的资料,通常情况下也应由当事人其他几方对该资料进行确认做好笔录后,才能作为司法鉴定的依据,这是和审价项目最大的区别。

(B)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另外一点就是我们部队资料的真伪作出判断。如果出现双方对某一资料的真伪、正确程度提出异议,请双方在司法机关处争辩,我们根据司法机关的结论出具报告,而不要掺杂在双方的焦点中对资料轻易地下结论。如果最终都无法对资料达成一致意见,司法鉴定单位可以根据双方的不同意见出具多个结论,还是要交给司法机关去判决。这个操作不是司法鉴定单位和司法机关踢皮球、互相推卸责任,而是因为工程造价的司法鉴定单位,不是证据真伪鉴别的司法鉴定单位,只需要对工程造价做出鉴定,无权对证据的真伪作鉴定。

2、项目内部实施阶段

在项目的内部实施阶段,类似于工程量的计算、定额的套用、费率的计取、材料价格的确定等基本和常规的工程审价项目类似的部分,本文中不再作重复的描述,仅对司法鉴定项目操作中的特殊几点进行说明。

(1)授权委托书的办理

授权委托书的办理是司法鉴定区别于工程审价的地方。通常我们在开始司法鉴定正式工作前,会请当事人出具授权委托书来确定参与项目过程的人员,作为司法鉴定单位只接待当事人单位授权委托书指定的人员参与司法鉴定工作,而且指定的被授权人必须在每次谈判时到场并对己方的意见进行签认。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司法鉴定项目操作的有效性,同时也保证了较好的司法鉴定秩序和鉴定时效。

(2)工程量的确定

工程量的计算是工程造价中工作量非常大的一块内容,在司法鉴定项目中也是如此。通常由于设计图纸及建筑物实体的存在,对工程量的确定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分歧,只要认真进行计量,在这个环节不会有太大的争执。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当事人几方共同核对工程量时应及时做好记录,对于确认的量均应有相应的签认手续。常见的做法是在工程量计算书上由几方均签字后复印发放,各自保存。

(3)材料价格的确定

对于工程中所使用材料价格的确定是司法鉴定项目的难点和重点。由于工程项目中采用的材料数量、种类、品牌、型号异常繁多,市场上对于通常材料,即便是同品牌同型号的都可能存在较大的价差,更遑论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材料了。

在工程审价中,对于材料价格的确定主要是看双方合同的约定、购买材料的发票、供货合同等,一般双方对某种材料价格认可,达成一致意见后计入工程总价中。但是在司法鉴定项目中,这种做法往往是行不通的。因为双方既然已经进入了司法程序,则对于材料价格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这个时候对于材料的判定就非常重要。根据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我们将材料价格的确定情况粗分为以下几种。

(A)对于材料价格计取有约定的情况,这种类型的材料价格是指双方无异议,或者即便有异议,也能明确确定的价格。

(B)对于材料价格计取有可供参考依据的情况,在材料价格的计取中,这种类型的材料价格占了大多数。这种材料价格当事人某方通常会有材料的凭证,如材料购置发票、购货合同等,但是这种资料很可能不被当事人另外一方所认可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材料价格就成为司法鉴定的焦点所在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司法鉴定人应对提供的材料价格依据结合实际市场情况作一个判断,这种判断不是用来鉴别提供的依据是否真实有效,不是判断发票是不是真的、购货合同是不是伪造的等等,而是基于司法鉴定人的经验和鉴定机构的历史数据、经验数据储备,判断在当初的时点该材料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C)没有任何关于材料价格约定的情况,对于某些材料价格,当事人双方都无法提供价格的时候,双方由于立场不同,对材料价格的确定也几乎不可能达成一致,这个时候作为司法鉴定人来说,对于这种情况操作反而简单。由于双方都无法提供依据,司法鉴定人只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历史数据资料,自行确定材料价格,计入司法鉴定报告即可。

(4)工程费率的确定

工程费率的确定通常情况下都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费率的确定对造价的影响非常大,当事人都会在费率上尽力为自己一方争取。一般说来,确定费率的依据是国家的相关文件规定、双方的合同约定、投标文件的费率计取等,在这点上司法鉴定与工程审价没有太大的区别。

(5)工程变更、签证的处理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情况,而在事后如果追溯现场情况则比较困难。在处理这种变更和签证的时候,一般以工程现场情况为准,参照变更和签证的内容,采信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的意见。对于实在无法追溯的签证,例如签证土方外运的数量等,通常情况下根据双方不同依据结合施工现场情况进行确认。如双方意见分歧非常大,可以分别根据双方提供的的依据计算变更和签证的相应造价后分开列入报告,作为司法机关判定造价时的依据。

3、项目谈判阶段

项目内部实施完成后,就进入项目谈判阶段,主要是听取当事人对工程中分歧的详细描述、对初稿的意见和异议,针对双方的不同意见进行逐条回复和解决。

(1)项目三方会商制度

项目的操作一般都是业主方、施工方、咨询方三方进行会谈,因为很多时候对工作量等具体事宜是和施工单位接触较多,有些业主也很少或不参与这一过程。但是在操作司法鉴定项目的时候,必须坚持三方会商制度,因为缺掉任何一方所进行的工作可能都会对司法鉴定工作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2)会商纪要制度

常规项目中,除非牵涉到很大的、原则性的问题,一般很少作会商纪要。但是司法鉴定项目的会商纪要则会非常多,每次三方会商后都必须对会商的内容进行记录,及时确定相关的会商条款和会商结果,并在会后将三方签订的会商纪要复印几份,各执一份,这样三方签订的会商纪要才可以作为司法鉴定的依据进入报告。

(3)谈判中对异议问题的处理

在整个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的操作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对于某个问题的争议,双方都有不同的描述和理由,由此可能导致完全不同大的鉴定结果。

碰到类似的问题,作为司法鉴定项目的操作和一般审价项目的操作就有很大的不同点。在工程审价时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一般我们的操作方法是根据我们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谈判能力,对该问题做出一个判断,然后综合几方的异议焦点,说服其他方接受审价的意见,其最终结果可能是接近异议双方任一方,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但是对于该争议问题一定只能是一个审价结果。

而作为司法鉴定项目,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作为司法鉴定人,应尽量能让几方当事人能认可,能达到一致,如果不能达到一致的话,这个时候的处理方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司法鉴定中,鉴定人应分辨双方的分歧点和争议焦点,不参与他们之间的辩论,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发表司法鉴定意见。如果双方的表述差距明显,对造价的影响也很大,则根据双方的表述,依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分别对他们的不同表述作出相应的造价结论就可以了。因此司法鉴定的结论可能是对同一个问题有两个甚至多个结果。这种操作方法一方面是避开了双方争执的焦点,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在判决时,无论判定哪方合理都能从鉴定报告中找出对应的造价,有利于判决。

4、报告出具阶段

在报告的编写阶段,作为司法鉴定报告,除了通常的工程概况、项目造价、编制过程等的描述,还应该对以下几方面增加描述。

(1)对鉴定报告的范围和内容的描述

在通常的工程审价报告中,是对工程概况的描述即可。但是在司法鉴定项目中,除了这些描述以外,还应对鉴定的范围和内容做出进一步的叙述,并对双方争议和解决的思路、方法进行描述,以使报告的使用人司法机关能清楚地了解报告所披露的内容和司法机关需要审理判定的部分是不是有区别,是不是处理合适。

(2)对没有异议部分的描述

在司法鉴定中,一定会有当事人几方达成共识的部分,这部分的描述主要是反映几方达成共识部分的最终结果和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范围。这部分的描述相对容易。

(3)对几方存在异议部分的描述

对这一部分的描述,本人认为是司法鉴定报告中最难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描述的时候,应尽量按照问题所牵涉到的金额的大小进行排序描述,把涉及金额大,双方争议大的放在后面描述,把金额相对低、争议相对少的放在后面描述。而且在描述中,应尽量引用双方对该异议的书面表述原话,并将该描述所对应的造价鉴定结果附在后面,保证每个提法的后面必须有对应的造价,这样对司法机关的判决会很有利,也尽量避免了司法鉴定报告的重复补充、修改。

(4)报告的措辞

在司法鉴定报告中,作为鉴定意见的表述人,在报告中尽量不要出现“我们认为”、“我们觉得”、“我们的意见是”诸如此类的话语。因为我们不是法官,没有判决权,我们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把当事人几方的不同意见如实表述,但不发表支持某一方的意见。

同样的,在整个司法鉴定报告的撰写中,要尽量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叙述问题,不要带着某种倾向性来描述,措辞尽量中性、客观,只表达事实,不作猜测。

(5)报告的签发人

作为司法鉴定报告的鉴定人,除了在本文开头说明的要具备司法鉴定的资格以外,一般情况下一个司法鉴定报告的出具需要至少两个签章人。《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十九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5、庭审及质证阶段

司法鉴定项目区别于其他项目的重要一点在于庭审及法庭质证阶段。作为司法程序的一部分,所出具的司法鉴定报告应被当事人几方认可,并允许当事人对所出具的报告发表必要的意见。由于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不同于其他类别的司法鉴定,建筑物的唯一性和建造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了工程造价的鉴定结论受到过程中事件变化的影响较大。在庭审和质证的阶段有可能会出现新的证据和新的意思表达,如果原司法鉴定报告未包含次部分的内容则可能需要出具补充报告,如果涉及需要修改原报告的,则可能要重新出具修改报告。

分类鉴定报告篇2

论文摘 要:会计类鉴证服务业担负着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文章试图通过社会责任披露体系的构建来描述、管理、界定、计量和报告会计类鉴证服务业的受托责任,使之切实承担起促进市场繁荣和维护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

一、会计类鉴证服务业的社会责任的内涵

会计类鉴证服务业是以财务会计相关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行业,主要是指社会审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如资产评估事务所或公司)、司法会计司法鉴定机构。

这里之所以强调会计类鉴证服务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着其他行业没有社会责任,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会计类鉴证服务业是市场经济链条中的一环,但又是特殊的一环,因为有更多的人依赖其提供的服务做出决策。如果该行业不讲社会责任,提供的服务存在质量问题,那就会引起社会信用的混乱。第二,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和注册司法会计鉴定人(以下简称注册签字师)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是一种专业服务,这种专业服务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职业判断,靠内在良知和专业知识。因此,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强化自律意识,强调该行业的社会责任尤其重要。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各国有不同的观点:比较早的国外权威观点有四种:第一种,美国戴维f·林诺维斯(david f.linowes)认为:它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第二种,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第三种,美国会计学教授(ahmed belkaoui)认为:它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第四种,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从这四种观点发展脉络来看,社会责任会计的使用范围从公共部门扩展到整个社会,是步步递进的。

二、会计类鉴证服务业的社会责任的计量

1.会计类鉴证服务业社会责任计量的特点。会计类鉴证服务业社会责任是通过其在社会的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要计量、评估、考察、实现其社会责任就必须计量、评估、考察它的社会和道德业绩。但是社会责任的计量又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两个特点。复杂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计量属性不能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第二,计量单位不能仅仅限于货币。社会责任的计量的模糊性是指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组织的不确定性。由于社会责任计量这两个特点,会计类鉴证服务业的社会责任的计量只能做到相对准确,但是这并不排除它对决策的影响。

2.社会责任计量的方式。美国会计学会下的企业社会方案绩效衡量委员会对此列出了四个层次的计量方式:(1)确认与社会有关的一系列活动。(2)决定每一相关活动的影响程度。(3)计量每一社会活动或过程的产出。(4)评价产出价值。在计量单位上,也有5个层次:(1)只确认或描述。(2)用非货币形式对业主或业主以外的其他组织和成员提供成本和效益的计量。(3)用货币形式对为业主或业主之外的其他组织或成员提供成本和效益的计量。

此外,该委员会还界定了社会责任成本,包括:(1)企业已经支付或承担的成本,以及由其他实体获得的效益,即内部成本和社会效益。(2)由于企业活动引起的,由其他实体支付或承担的成本即社会成本。

西方发达国家还采用以下几种计量方式:(1)实际成本法。这种方法只能反映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付出的代价,而不能反映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社会效益。(2)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历史成本对某些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计量是可行的,但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损失无法客观地衡量,需要主观分析评价,以合理确定赔偿或治理费用。(3)机会成本法。是指由于使用某一投入要素而必须放弃该要素其他用途的代价。(4)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评价时,可以通过估计有相等效用的替代品的价值来确定。(5)法院裁决。法院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遭受损害的总量估计,企业的赔偿数额可以作为社会成本的量度。

三、会计类鉴证服务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社会责任表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披露的方式,其二为披露的内容。

1.披露的方式。目前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主要有三种方式:作为一个或几个项目增列在会计主表中;在会计报表附注部分注明;使用专门会计报表,如社会平衡表、环境损益表、增值表等进行披露。目前,美国使用前两种方法;欧洲则三种方法大都使用。

基本沿用现行会计制度,只改变个别会计科目来揭示社会责任。美国会计学会(aaa)建议:(1)在损益表中单独列一行以揭示用于环境控制的费用。(2)在资金来源与运用中单独揭示环境控制的费用支出。(3)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出用于环境控制的资产和相关的折旧费。(4)由于环境控制所引起的额外损失(如工厂停工的损失)或对以前年度的调整应根据公认会计原则单独揭示。(5)利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环境负债。

保留原有的会计报表,在报表附注中揭示社会责任的信息,如应揭示企业职工的录用、培训、企业支付的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保留原有的会计报表,在决算之后另附报表来揭示社会责任,也即运用一定的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提供“环境保护报告”“人力资源利用与保护报告”“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等,主要侧重于某种或某类社会活动的描述。完全不使用原有的会计制度,而另立一套揭示社会责任的新的会计体系,主要提供:社会收益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资金表、增值表等,改变传统会计对交易或事项的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是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最高形式。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本企业的信息披露方式。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正在成熟,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也在不断加强,同时由于我国有关制度和准则的更新出台,及会计人员素质逐渐提高等原因,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应该可以考虑使用专门会计报表的方法。

2.披露的内容。由于我国企业的自觉披露意识不强,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既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又要适当借鉴国际惯例。具体而言,应披露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注册签字师及会计类鉴证服务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2)注册签字师及会计类鉴证服务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3)职工福利方面的信息。(4)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5)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信息。(6)对公益事业的贡献的信息。(7)未按照执业准则执业而受到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处罚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影响的信息。

四、会计类鉴证服务业社会责任披露的程序

1.建立和实施制度化的管理程序。构建社会责任报告表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局限于组织和某个特定方面的活动。从程序开始到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表并分发给利益相关者,这个过程平均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其组织也可能经历了类似的时间框架。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关键的起点就是通过适当的责权管理结构,将整个过程制度化。例如,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表的每一个会计类鉴证企业中组建工作组,该工作组中包括企业的各种职能权力的人员。

2.对使命目标的详细阐述。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表的第二步就是与法定的目标为起点对使命目标进行详细阐述:注册签字师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范围内追求以最可能的条件,提供最佳的服务;注册签字师提供服务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目的是确保社会的利益,增加客户和社会其他人员的知识和教育,确保客户和社会其他人员自由的选择服务,并对会计类鉴证服务业有所了解;根据自我管理的目标,通过恰当的组织形式,促进和参与文化、娱乐和互惠的服务与活动来激励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积极民主的参与活动,加强互动加深了解;注册签字师旨在激励与客户和社会成员之中形成一种诚实、信用的精神。有助于促进和发展以互惠为目的的合作;为了社会监督体系的持续发展,与其他团体、公司联合,以便与社会建立直接的联系。

3.制定社会责任报告表规划,评估使命和实践之间的一致性。为每个使命要素确定相应的指标,并以使命目标中的每个要点为基础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表规划,这份规划必须经注册签字师和会计类鉴证服务企业所有成员批准后方可生效。社会责任报告表规划有定量和定性指标构成,它既可以作为与以前年度比较的基础,又可以作为与同行业其他注册签字师和会计类鉴证服务企业之间的比较。(1)内部指标。以下是这些内部指标的几个例子:新客户的户数;参与社会活动的人数;服务调查次数;活动组织次数;监管者(包括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管)监管次数;服务的价格收入;参与工作员工的比例;遵守相关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情况。(2)外部指标。包括注册签字师声明对薪酬、培训、失业及工作安排都难以满意的人员的比例。监管者(包括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管)对注册签字师及企业人员工作的满意度。

4.汇总各时期的社会成本和相关收益编制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表的数据是由各个时期注册签字师及会计类鉴证服务企业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的各个社会责任报告表的归总。

5.社会信息系统。建立社会信息系统是为了将每次注册签字师及会计类鉴证服务企业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为编制每次的社会责任报告表收集信息而使用的程序系统化,主要适用于集中控制层面的信息的收集、编制、报告功能。

6.交流沟通计划。将社会责任报告表分发给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报告表的分发应该是这个社会会计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获得这项权力,整个事件就是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应将社会责任报告表分发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如下:客户;信用提供者;监管者(包括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管);会计类鉴证服务企业成员(包括雇主、雇员);同业其他;投资者、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他依赖职业会计师的客观性、公正性来维持正常商业秩序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国付.构建现代鉴证类服务业的社会责任机制的研究.经济师,2007(11)

2.西蒙·扎德克,彼德·普鲁赞,查德·埃文斯. 构建公司受托责任.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辞典[m].展望出版社,1985

4.陈清.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j].上海会计, 2005(4)

5.david 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j],1968(11)

分类鉴定报告篇3

一、美国的CPA认证业务体系

随着美国事务所业务种类和需求的增加,其提供的业务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审计业务。如Alvin A .Arens所述(见图1),其业务体系具体包括:

认证(Assurance)包括“鉴证(Attestation)”,指由CPA或专业人士对某种信息发表专业意见,即对信息的质量进行报告或发表意见,信息既可以是书面形式的,也可以是非书面形式的;既可以是财务性质的,也可以是非财务性质的。

鉴证 ( Attestation ),包括“审计(Auditing)”,是指由CPA对有书面载体形式的某种认定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发表专业意见,也就是对某种书面认定传递信息的质量(如真实性、可信性、可靠性或公允性、公正性)进行报告或发表意见,属于认证业务的一种类型。

审计 (Auditing):是鉴证业务的一种,主要指审计师对历史财务报告之公允性发表专业意见(即财务报告的编报是否遵循GAAP的要求)。

其他鉴证服务(Other Attestation Services):是审计师提供的其他种类的鉴证服务,包括网络认证服务、系统认证服务、预期财务报表审核、内部控制审核、商定程序等。

其他认证服务(Other Assurance Services):指不完全符合鉴证业务正式定义,但却与鉴证服务很相似,因为它们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独立性,必须为决策者使用的信息提供保证。但它不要求CPA出具书面报告,也不要求为另一主体的书面认定遵循特定标准的可靠性提供认证,而只要求对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供认证,且这些信息不一定经过另一主体的认定。也就包括了鉴证业务在内的所有认证服务的共同特征――以提高决策者使用的信息质量为主要目的,如业绩评价认证、养老服务认证、风险评估认证等。

非认证业务(Nonassurance Services):包括其他管理咨询、会计与簿记服务、税务服务等,虽然咨询服务与认证服务可能存在重叠,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不是认证业务。

二、中国特色的CPA业务体系

为了加速实现与国际准则趋同的目标,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48项新的审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了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其具体业务体系如图2所示: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的规定:

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鉴证业务包括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服务。

而基本准则又从定性的角度将鉴证业务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这种划分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划分。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责任方)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证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评价或计量)而形成的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即为责任方的认定,该财务报表可为预期报表使用者获取,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而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鉴证对象信息。如在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从管理层(责任方)获取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报告(责任方认定),或虽然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该报告,但预期使用者无法获取该报告,注册会计师直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并出具鉴证报告,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该鉴证报告获得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鉴证对象信息)。

相关服务:中国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服务包括代编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等,中国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所有的相关服务都不具有任何认证水平。而美国注册会计师的商定程序业务却属于鉴证业务,其提供的认证程度依约定的具体程序而定。

三、中美注册会计师业务体系的对比

从上述中美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体系看,两者存在如下差异:

1.两大业务体系总体区分程度不同

美国的CPA业务分布以是否具有认证水平作为分水岭,将业务初次划分为认证业务和非认证业务。然后在认证业务中,根据是否基于责任方的书面认定作出书面报告,再次将认证业务分为鉴证服务和其他认证服务(又称认证服务中的非鉴证服务),最后在鉴证业务中根据鉴证对象和保证水平的不同进行细分,分为审计、审阅等(见图3)。因此美国业务体系根据业务性质,以“是”与“否”的标准对认证业务进行三层细分,相对比较完整。而中国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体系(如图2所示)只进行了两层细分,即首先根据是否提供保证水平把业务分成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也就是把不提供保证水平相关服务以外的业务全部纳入鉴证业务,不再区分鉴证业务以外的其他认证业务。因此美国CPA业务分布更趋细化,而中国CPA业务分布相对简单。

2.“鉴证”业务定位存在差异

美国的鉴证服务仅仅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就另一主体所作的书面认定的可靠性出具书面报告(阿尔文•A.阿伦斯,2005)。美国业务定义狭隘,而中国的鉴证业务定位相对宽泛。中国的鉴证业务是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而鉴证对象信息又由于鉴证对象类型的不同而具有多种形式。而且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可以是责任方认定,也可以是鉴证对象。因此从这种层面上来说,中国的鉴证业务比美国的鉴证业务范围更加宽泛,可以理解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提供的鉴证业务是除了没有任何保证水平相关服务以外的所有业务,这也是上述我国为何没有像美国那样划分出其他认证服务的原因之一。

(3)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存在差异

随着认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美国CPA业务领域已经做了很大扩展,如其他鉴证服务中的网络认证服务和系统认证服务。其他认证服务中的业绩评价认证,养老服务认证、风险评估认证等。而中国注册会计师这方面的业务相对开展少,甚至是没有。因此在注册会计师业务名称上也没有出现“认证”等类似的专业术语,这可能是基于中国鉴证业务需求发展的现实――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收入大部分都集中在审计业务上,据统计,目前中国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中有80%以上来自于审计收入,而其他业务的提供也就相对缺乏。所以相对于美国CPA而言,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仍处于业务相对单一的发展阶段。

四、美国CPA业务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从美国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不断拓展和细分的趋势来看,传统审计类业务已经承载了太多的风险,而风险相对较低的非审计类认证业务已经成为未来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发展的新起点。我国现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取代了原来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充分体现了国际趋同的要求,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审计类认证业务需求也会不断增加,注册会计师的鉴证业务就有必要按一定的标准进一步地延伸和细分,同时现行准则中对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的规定也为鉴证业务内涵和外延的扩展提供广泛的空间。因此我国新执业准则下的业务体系在总体上能够满足CPA业务拓展的需要,而在具体业务上将随着业务的需求变化进行不断地细分和规范。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分类鉴定报告篇4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独立审计准则; 管理层; 治理层; 审计目标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48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简称“新准则”),标志着我国适应现实需求同时又与国际趋同的审计执业准则体系的形成。新审计准则改进了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了对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完善了审计准则体系,满足了新形势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求,突出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对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的预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在众多内容的规定与表述上更加趋同国际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审计准则框架体系

(一)框架的重构

现行的准则包括三大部分: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在鉴证业务准则中包括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在新的准则中执业准则体系包含三个部分: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而过去统称为独立审计准则。为什么要改进准则的体系呢?改进的原因是因为原审计准则体系包含了部分非审计业务准则,如《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9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5号――盈利预测审核》、《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0号――会计报表审阅》等,导致以审计准则的名义规范其他业务类型。因此,在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其业务性质冠以适当的名称。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第2101号――财务报表审阅》、《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等。

(二)把鉴证业务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

在新的准则体系中,把鉴证业务分为两类: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的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鉴证对象信息。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首先,责任方按照标准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形成责任方认定,注册会计师获取该认定;其次,注册会计师根据适当的标准对鉴证对象再次进行评价和计量,并将结果与责任方认定进行比较;最后,注册会计师针对责任方认定提出鉴证结论,或直接针对鉴证对象提出结论。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无论责任方认定是否存在、注册会计师能否获取该认定,注册会计师在鉴证报告中都将直接对鉴证对象提出结论。

为什么要把鉴证业务分为这两类呢,这是指导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具体业务时两种业务的侧重点不同。举例如表1所示。

把鉴证业务分为这两种类型,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具体的鉴证业务时,首先分析一下所属的业务,然后针对业务的特点实施具体的程序。

二、新准则中提出了治理层与管理层

在原来的独立审计准则中对于被审单位都是称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原来的独立审计准则第24号就关于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沟通问题。《独立审计准则第24号――与管理当局的沟通》在旧准则中规定了在接受委托前以及在接受委托后签订合同、制定计划、具体实施审计程序以及出据审计报告时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沟通的事项。

由于在被审单位中管理部门的设置层次有高有低,又对重大事项起决策作用的管理部门,也有具体执行各项决策的部门,如果按照过去准则中规定的与管理当局的沟通并未指明与具体落实各项决策的管理部门和做出决策部门在沟通事项上有何不同。显而易见,注册会计师如果在审计过程中针对经济业务的细节问题只能和落实具体决策的部门沟通。因此在新准则中提出了治理层和管理层两个术语。

在新准则中涉及到这两个术语的有两个准则,分别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管理层声明》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那么在新准则中治理层与管理层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治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战略方向以及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责任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或组织,治理层的责任包括对财务报告过程的监督。管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或组织,管理层负责编制财务报表,并受治理层的监督。

(一)治理结构概述

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引发的问题,部分公司还可能存在处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因此为了合理保证企业(公司)目标,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所有者(股东)价值的最大化的实现,需要引入一系列的结构和机制,即公司治理。一般认为,公司治理主要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包括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简单地讲,治理结构主要是指为了实现治理目标而在企业的法律边界之内组建的一系列机构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治理结构具体体现为企业治理机构的设计和运作,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企业的治理结构处于企业的法律边界之内,企业外部的监管机构不属于企业治理层的范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法律结构、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其公司治理结构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之内,由于企业组织形式、规模乃至经济成分的不同,其治理结构也不尽相同。

在公司治理所涉及的机构中,经理的主要职责是经营管理,因而属于管理层而非治理层。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战略、进行重大决策、聘任经理并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因此,一般认为董事会和监事会属于治理层。但是,在董事会中,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董事兼任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形,即准则中所讲的“治理层参与管理”的情形。

股东大会(股东会)一般具有选举董事和监事、进行重大决策以及审议批准公司财务预算、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亏损弥补)方案等法定职责,显然属于重要的治理机构。但是由于它属于以会议形式存在的公司权力机关,并非常设机构,所以一般不把它列为注册会计师应予沟通的治理层。但是,在与治理层沟通的准则第十一条规定有必要与治理层整体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公司章程规定对注册会计师的聘任、解聘由股东大会(股东会)决定时,注册会计师需要与股东大会(股东会)进行沟通。

(二)治理层监督财务报告的过程、职责

在被审计单位的企业中,编制财务报告一般是管理层的责任,其具体工作由管理层领导下的财务会计部门承担。但是,对于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过程,治理层负有监督职责。

治理层对财务报告过程的监督职责主要有:审核或监督企业的重大会计政策、审核或监督企业财务报告和披露程序、审核或监督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组织和领导企业内部审计、审核和批准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披露、聘任和解聘负责企业外部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并与其进行沟通等。

因此,在审计准则中,一般采用“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编制的财务报表”这一提法,其目的是凸显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以及治理层监督财务报告过程的职责。

三、管理层的认定和具体审计目标

在旧的审计准则中管理层的认定统一规定为:存在与发生、完整性、权力和义务、估价与分摊、表达与披露。对应的目标为:总体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所有权、估价、截止、机械准确性、分类、披露。这种认定和目标过于笼统,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自行分辨应用的范围,如在审查交易和事项时就没有涉及到所有权,而在审查报表时除了检查数据以外,还应重点检查报表附注中的文字说明,这些在过去的独立审计准则中没有清晰地给予指导。在新的准则体系中,关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和具体审计目标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把管理层的认定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与列报相关的认定。同时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也分为三类。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在现行的准则中,对于认定和目标作了详细的说明,针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工作作了不同的界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在交易和事项的阶段,注重的是每一笔审查的交易的真实、准确性和分录的正确性以及记录期间的恰当性。而到了账户余额的测试还强调了记录的事项是否属于企业以及相关的计价和分摊的准确性。到了最后的列报层次不仅强调所表现出的货币计量内容真实、完整和准确,还强调从账簿过渡到报表时在分类上的正确性如报表中的应收账款金额=应收账款明细分类账借方余额+预收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坏账准备贷方余额,而不应从账簿中应收账款总分类账上直接过渡。同时在列报层次还强调关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性。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相比较独立审计准则而言,从各个方面更加贴近国际审计准则。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新旧准则的不同,可以体现出新准则在指导注册会计师具体执行业务时更加详细具体,更加符合实际,对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企业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 林.新旧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比.经济师,2006,12:60-61.

[4] 倪慧萍.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异同.中国农业会计,2006.9.

[5] 丁红燕.试析新审计准则的三大变化.财会月刊(会计),2006.8.

分类鉴定报告篇5

【关键词】XBRL 审计鉴证业务 相互影响

一、XBRL与审计鉴证业务的基本概述

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是XML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它对财务数据进行特定的识别和分类,并对财务信息提供更加强大的解释和分析平台。除了不断提高了商业报告的透明度,XBRL还通过加强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流的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安全。并且对提供和使用财务信息的人都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基准的财务信息,因此其在在财务报告的使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全球都在致力于推行XBRL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应用。

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其他使用者对鉴证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审计是鉴证业务的一种,此处称为审计鉴证业务是为了说明文章后面的XBRL与审计鉴证业务的相互影响的,因为XBRL不仅对审计业务有影响,也对其他鉴证业务有影响。

二、XBRL财务报告与审计鉴证业务的相互关系

(一)XBRL财务报告对审计鉴证业务的影响

1.对审计模式的影响。审计模式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审计目的而采用的审计策略、方法方式的总称。XBRL财务报告对审计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连续审计成为可能。

连续审计连续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一个更加连续时段执行执行审计相关活动的审计方式。它是从连续控制评估到连续风险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XBRL使企业提供信息的方式、频率以及信息的内容都发生了改变,企业要实时或者高频率提供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但是信息使用者很难判断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因此就需要审计对这些信息进行鉴证,所以审计也要从传统的年末审计转变为连续审计,这样才能对实时信息进行审计。

2.对审计效率的影响。XBRL财务报告都是运用标准化语言进行编制的,基本是一次编制就可以永久使用,事务所的审计软件在XBRL环境下,可以直接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中采集标准化的数据,而不用像现在还需要进行转换或者是手工录入,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错误的概率且效率大幅提高,XBRL的另一优点还表现在其可以进行自动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节约审计人员在分析性程序中手动计算的时间,这样审计人员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其他重大错报风险高的领域,降低了发表不恰当意见的概率。

3.对审计程序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审计环境下,事务所进行审计时可以采用综合性方案和实质性方案,综合性方案是指在进一步审计程序中更多的采用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检查是否有重大错报风险,而实质性方案就是仅依靠实质性程序进行进一步审计。但是在XBRL系统条件下,控制测试就变得很重要了,审计的内容更多的包括系统运行有效性、会计数据库文件及内部控制的审计和数据输入输出的审计以及对XBRL系统硬件本身的可靠程度的审计。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XBRL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因此更多的依赖于控制测试的结果。

(二)审计鉴证业务对XBRL财务报告的影响

本文认为审计鉴证业务推动和促进了XBRL财务报告的发展。一方面XBRL财务报告会带来传统财务报告所不具有的新风险,例如其传递的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数据被非法攻击、篡改的问题以及XBRL技术本身的问题,在推行过程中就需要审计鉴证服务为其保驾护航,以保证其在试行阶段的可行性。另一方面,XBRL是应需而生的,促使XBRL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审计中存在困难肯定是其比不可少的一个促进因素,现阶段由于不同企业会计软件的不同所带来的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难度,大大转移了审计的重点和增加了审计的时间,试推想,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软件与审计软件不兼容,则审计人员转换数据或者手工录入数据需要耗费多少人力资本,在事务所这类讲求效率和速度的企业中,剩下的时间可能很难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审计,这样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为了快速结束审计而忽视了存在重大错报的领域,导致审计失败。因此本文认为XBRL财务报告也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受到业界人士的青睐,当然,导致XBRL推行的因素远不止这一个。

四、XBRL财务报告对审计鉴证服务未来发展的启示

(一)成立一个关于XBRL技术下审计发展研究小组

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XBRL中国,证监会,会计协会以及高校对XBRL有研究的人一起参与,重点是对“XBRL技术下审计应该怎样变化才能保证XBRL技术下审计能对企业信息起鉴证作用同时能促进XBRL的发展”这一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XBRL技术对实务审计中的那些环节有影响,具体的影响是什么,在XBRL技术条件下审计的流程是怎样的,具体的程序会有怎样的变化,以及连续审计和网络化审计的情况下审计流程、审计方法会怎样变化等,这样可以为后期制定XBRL环境下的审计准则提供指引,更好的规范审计活动。另一方面,XBRL技术下需要怎样的审计软件进行配合,审计软件需要具备怎样的功能,审计的分类标准是否可以与会计的分类标准融合等技术层面的问题。

(二)加强XBRL技术在审计方面的应用的宣传教育,培养后备人才

人才是技术发展的先头军,XBRL要发展必须要培养足够的人才。外部审计人员一般都会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因此可以在考试教材中融入一章的内容,这样审计人员就会对XBRL有深入的认识,对于已经是审计师的人员,则更多的是通过定期培训,而且更多的侧重于实务的培训;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内部审计师考试中融入这一知识,也可以通过企业定期培训了解这一知识,会计人员则可以通过每年的继续教育和企业定期培训进行宣传,高校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开通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

(三)开发与XBRL技术协同的审计软件

这一步也丝毫不能松懈,其决定审计什么时候可以对XBRL财务报告实施有效的监督。在XBRL分类标准国家化后,如何将国家标准细化至每一个行业甚至企业的每一个供应链将是审计软件新的研究能力方向,新的技术如审计自动化、嵌入式审计模块、集成测试工具、协同审计工具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审计软件的理念将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XBRL简介》,XBRL中国http:///2012/0405/73107.shtml。2012-4.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11.第44-45页.

[3]欧阳电平,郑春梅.XBRL的新风险及其审计鉴证.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0).第66-68页.

[4]彭屹松,王晓彦.XBRL对CPA审计影响与对策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1(9).第127-127页.

分类鉴定报告篇6

 

关键词:司法会计 鉴定 财务报表 审计 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运用会计、审计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审查、鉴别和判断工作,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鉴证活动。常规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科学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活动。本文依据国家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107号,以下简称鉴定通则)和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较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主要异同,目的是引起司法鉴定人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中注意其同常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规则的差异,审慎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质量,满足司法诉讼审理的需要。 

 

一、鉴证委托与受理规则差异 

 

1、鉴证委托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委托人出具鉴证委托书的规定,委托审计业务成立的唯一标志是委托人与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2、对委托事项的审查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审计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评估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查看是否符合鉴证业务特征,并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该工作环节上,两者规定相似,只不过司法会计鉴证对委托事项的审查专业性更强。 

3、受理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做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审计准则》没有受理时限的规定。 

4、不得受理的情形 

《鉴定通则》规定了七种情形,分别是:(1)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2)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3)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4)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5)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6)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审计准则》有实质内容类似的规定。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司法会计鉴证的专业性要求上。 

5、鉴证业务协议书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主要内容。《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十五项具体内容。 

《审计准则》体现了鉴证业务协议书的通用内容,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五方面内容更突出专业性。 

 

二、鉴证实施规则差异 

 

1、鉴定人的责任 

《鉴定通则》明确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n

bsp;

主要差异:尽管规则中都有“负责”二字,但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无疑是更高层次责任的一种规定,构成了两种规则的根本性差异。 

2、鉴定人执业人数 

《鉴定通则》要求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在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中列示有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3、回避原则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审计准则》有类似的规定。 

4、利用专家的工作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规定,如果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包括专家的身份和专家的参予程度等。 

两种规则均规定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鉴定通则》明确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则允许在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可见《审计准则》对鉴证人员利用专家工作结果的责任低于《鉴定通则》的规定。 

5、鉴定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6、出庭作证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审计准则》没有此项规定,仅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六十八条中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排除在“对业务工作底稿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的范围以外。 

7、鉴证的复核 

《鉴定通则》规定,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审计业务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次的业务复核政策和程序,业务完成后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出具前的必备程序。《审计准则》的复核要求严于《鉴定通则》的“可以”复核的条款。

三、鉴证文书规则差异 

 

1、鉴证文书的格式 

司法鉴定文书有固定的文书规范和要求,其基本格式是:(1)标题;(2)编号;(3)基本情况;(4)检案摘要;(5)检验过程;(6)检验结果;(7)分析说明;(8)鉴定意见;(9)落款;(10)附注。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9)报告日期。 

主要差异:司法鉴定文书除在检案摘要、检验结果、分析说明等处有特殊要求外,同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最大区别是报告的意见段上,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意见段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即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特别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概括性术语。 

2、鉴证意见分歧的处理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文书要求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文书中应当注明。《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上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其同司法鉴定文书略有差异。《审计准则》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有关财务

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对出现的审计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实施复核,以使重大事项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能够得到满意解决。《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四十九条明确“只有意见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负责人才能出具报告”,没有允许参加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同一报告中表达不同审计意见的规定。 

 

四、对规则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1、“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是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根本性差异。正是司法会计鉴证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才产生了:(1)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2)司法鉴定过程中,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3)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4)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情况进行复核;(5)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6)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鉴定文书中应当注明等有别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特殊规定。 

2、通用目的鉴证业务与专业性鉴证业务的差别。《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划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其他鉴证业务等三大类。尽管司法鉴定业务规则是由国家司法部,其执业管理工作受到地方司法鉴定协会监管,但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门槛即要求是注册会计师,故其仍然属于具有司法鉴定人资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其他鉴证业务。所不同的是,如果说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而司法会计鉴证业务更是“专业”中的“专业”,这一点在:(1)签订司法鉴证业务约定书前需要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2)对委托鉴定事项审查中有司法专业的要求;(3)司法鉴定协议书中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特定内容;(4)鉴定文书的特有格式等方面均有体现。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司法会计鉴定的“特定要求”就是国家司法部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及有关文件。实务中,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更专业性特征决定司法会计鉴定人执业规则应当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令第107号,2007年8月7日). 

分类鉴定报告篇7

[关键词]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鉴证业务;责任方认定;合理保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32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45- 02

1 引 言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在内的20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然而,现实中审计师如何开展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内部控制产生的机制来分析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定位。

2 内部控制的产生机制分析

根据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巴泽尔(1997)所述,由于一项资产可以有许多属性(有用性或潜在有用性),并且这些属性完全由一个人占有往往不是最有效率的产权安排,所以一项资产的所有权往往被分割给若干技能各异的个人。当所有权在人与人之间分割时,对于未定价的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共同财产。容易产生严重共同财产问题的属性往往由组织所有,以对这些问题加以控制,那么由某一集权的组织所拥有,这种组织就可以称为企业,它是因控制共同财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与生俱来,就是为了控制而形成的组织,内部控制是为解决共同财产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企业是一个由多项资产构成的复杂组织体,各项资产的物理特性不同,所具有的属性也不同,关系到的控制共同财产问题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内部控制涉及的范围广,种类各异,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以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为基础,核心是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实现战略目标。

3 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产生

鉴证服务是审计师审计服务的延伸和发展。其产生是审计服务自身内在的扩张动力和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改变决策者对信息来源和信息质量的需要。满足预期使用者需求是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出现、发展的动因所在。因此, 鉴证业务是“ 使用者导向” 的一种服务, 体现的是“ 着眼于用户” 的理念。预期使用者具有重要地位。预期使用者之所以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鉴证服务, 主要原因在于鉴证服务所提供的信息可降低信息风险,从而对决策有用。

会计信息(历史的、财务的、交易的信息)再也不是唯一的商业语言,许多非财务信息正变得对商业决策越来越重要。而内部控制,其对于企业的战略实现、经营效率与效果、资产安全与完整、法律法规的遵守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均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财务舞弊案件和财务丑闻,让公众投资者对于财务报告审计的可靠性以及注册师会计师都提出质疑。因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对于降低信息风险,满足预期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定位

4.1 直接报告和基于责任方认定

直接报告或基于责任方认定是根据审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不同而区别的。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审计师或针对责任方认定提出结论,或直接针对鉴证对象提出结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预期使用者都可以获取责任方认定。直接报告是指审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但该认定无法被预期使用者获取。这两种不同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首先,从鉴证对象来看,内部控制是一种非财务信息。对于这类非财务信息,没有直接的、客观的像具体财务数据那样清晰的体现,而对其进行评价,更加具有主观性。不同的评价人,不同的评价角度,尽管应用相同的标准,得出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如果审计师直接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报告,不能通过两种的不同评价情况去相互印证,可能会丧失一部分有用信息。另外,我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而内部控制存在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是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剔除企业人为操纵的因素,企业能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而在企业评价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评价,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的可信度。

其次,从鉴证责任人来看,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对于全面内部控制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还有待于提高,难免有失偏颇,不全面。另一方面,作为外部观察者,不能持续有效地观测到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仅能通过询问、重新执行、穿行测试等手段和方法来识别,这样由其直接鉴证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未必全面、客观,鉴证信息可信度较低,不能满足预期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再有,从责任方的责任角度考虑,基于责任方认定的鉴证业务,责任方除了对鉴证对象负责之外,同时也要对鉴证对象信息负责。这样的双重负责,可增加责任方的责任度,使其对承诺事项更加负责。

因此,对于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在财务报告有效性鉴证的基础上,再提供基于责任方的全面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相对理想的选择。

4.2 有限保证和合理保证

鉴证业务按其提供的保证水平高低,相应地被分为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和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合理保证是一个与积累必要的证据相关的概念,要求审计师通过不断修正的、系统的执业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对鉴证对象信息整体提出结论,提供一种高水平但并非百分之百的保证。与合理保证相比,有限保证在证据搜集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等方面受到有意的限制,只提供一种适度水平的保证。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因为鉴证对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可能表现为定性或定量、客观或主观、历史或预测、时点或时期;相应的适用的标准特征也不相同,证据搜集程序也会在性质、时间、范围等方面完全不同,可以获取的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同。

首先,从内部控制的目标来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把内部控制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从内部控制鉴证目标的角度来看,我们现阶段能实现的,是为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财务报告可靠性鉴证业务提供合理保证。而对于为内部控制其他目标的有效性提供鉴证意见,或者说鉴证整体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性,应为有限保证业务或提供非鉴证业务服务。

其次,从内部控制的范围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按框架层次,可划分为内部治理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其中内部治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上层建筑,以产权为基础,主要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所属委员会、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控制。内部管理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与约束,对生产经营中各种资源进行监督和控制。如此广泛而紧密联系的内部控制,大都是基于经营方面的,让注册会计师提供全方位的合理保证,将超出其能力和风险控制范围,因此只能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提供合理保证。

第三,从微观经济枢纽――供求论角度来看,均衡服务量是由其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现实中,预期使用者认为降低信息风险,才对决策有用;而且,由于鉴证结果的不可观察性和鉴证结果的异质性,因而对鉴证业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从供给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是对整个业务进行控制的动态过程,企业对过程本身的认识和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导致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供给相对于需求不足。因此,两者更好的协调结果是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对于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特长,借鉴财务报告审计的经验,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提供合理保证。长远来看,待时机成熟之时,可以为全方位的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提供合理保证。

4.3 与财务报告整合业务和单独报告业务

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是一项新的独立的业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于注册会计师整体行业的繁荣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渗入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之中,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然而,由于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仅从内部控制这个过程而论目标的实现,难免不客观,失去了可靠性的基础来空谈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效性的目标是由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保证的,其实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就是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的完美体现。

其次,从管理论的角度来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才能产生全面而客观的效果。另外,从鉴证业务的操作来说,不可避免会涉及财务报告的审计,而且财务报告审计中识别的相关风险、错报等通过实质性程序而得出的结果,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力的证明,并将在实质上影响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因此,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应该是基于财务报告的整合鉴证。

4.4 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时期和时点

从内部控制定义来看,其核心是一个控制过程,而这个过程存在于一个时期内,因此具有期间特征。但就内部控制有效性来说,是指效率和效果,具有时点的特征。而且,从为发表鉴证意见而取证的角度来看,证据均是我们通过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穿行测试所取得的,一般具有时点的特征。无数个点的状态,可以构成期间的特征。

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为一个截至某一时点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鉴证意见,而这个意见的形成,是依赖于实施的测试需要涵盖足够长的期间来实现的。期间与时点相结合,使实践中具备了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另外,这种截至某一时点的安排也与我们传统的财务报告审计相一致。财务报告也是内部控制最终结果的财务体现,为了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时点的特征更具操作性。

最后,从鉴证业务的风险来看,时点的合理保证与时期的证据来源相结合,有利于降低鉴证业务的风险,从而不损失信息的有用性。从长期的连续内部控制审计来看,各时点的状态连接起来,可以构成一个较长期间的状态。每一个期间也是由不同的时点来构成的,我们的证据收集过程也是由时点到期间。因此,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时点应与财务报告基准日一致。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7.

[2]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

[3]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历史发展与理论拓展[M]//张先治主编.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年度研究报告.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分类鉴定报告篇8

[关键词]环境工程 环境实验 环境鉴定试验 环境例行试验 试验报告

中图分类号:V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92-01

1 前言

近年来,军工产品设计定型评审过程中,由于各单位编写的环境试验报告,从内容到格式均不统一,而且普通过于简单,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提供的环境试验报告实际上仅是反映环境试验结果的报告,给出通过或没有通过某项或某几项环境试验项目的结论。这种报告几乎没有可追溯性,很难据此报告准确判断其试验过程进行的合理性和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试验及试验报告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另一方面是客观上对环境试验报告内容和格式没有统一的要求。本文对试验室验报告的基本要素和要求做一分析。

2 环境试验报告的类型

环境试验是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程活动,GJB4239中工作项目400系列中,明确地规定了环境试验分为自然环境试验,试验室环境试验和使用环境试验三大类,其中试验室环境试验又分为五种,这些试验室环境实验的特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研制和生产不同阶段使用的环境试验的性质、目的和用途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属于验证与合同规定的环境实验适应性要求符合性的试验如环境鉴定试验和环境例行试验是一种类型;为了获取产品有关信息(产品缺陷信息、产品应力响应研制试验和响应特性调整试验是另一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试验的试验报告编写要求是不一样的。后者由于并不涉及到研制生产过程的重大决策,对其试验报告内容和格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和统一。

目前项目研制中后一种环境试验类型开展得较少,这种试验有些单位甚至不写正式试验报告。开展得较多的环境试验是前一种类型,本文重点说明这一类型的试验报告。

3 单项环境试验报告和环境适应性分析报告

3.1 环境试验报告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往往是由产品耐一系列环境因素应力量值及其作用时间的要求及产品失效判据组成,因而是一个系列性指标。这些指标不可能像可靠性指标那样,在实验室进行一次综合环境应力模拟试验加以验证,而是要针对各种环境因素或其适当的综合,开展相应的单因素环境试验和综合环境试验,并将这些试验按合理的顺序排列起来进行,因此是一种单因素试验和综合试验组成的组合试验,每一个试验都要独立进行。因此环境试验报告就不应是一个,而相当是每一个试验项目,按照上述要求给出一个试验报告。如果产品设计定型时要求进行15个环境试验项目,原则上应当有15个相应的试验报告,因此环境试验报告具有多样性。

3.2 与环境适应性要求一致性分析报告

进行完一系列的环境鉴定试验项目后,应该做些什么工作,用什么形式来回答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是否满足合同规定的环境适应性要求。这一问题由于以前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人们就自然地认为只要通过所有规定的环境鉴定试验项目,就证明产品符合环境适应性要求,以往这样的处理方法值得研究:

英国标准00-35《国防装备环境手册》第一册,《环境管理与控制》中明确规定在试验单位进行了某项环境鉴定试验项目后,应立即编写试验报告,该试验报告重点是记录按环境试验大纲和试验程序进行试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和记录的数据和结果,还应记录实施过程偏离情况。该试验报告一方面作为已经开展过这项试验的证据。另一方面作为判断试验目的是否达到,产品是否通过该项试验的依据。英国军标原则上规定单项试验不论成功与否,试验报告不立即对产品是否通过作结论,而要安排专门的环境试验评价人员来评价这环境试验报告,并作出产品是否通过该项试验的结论。因此,每一项环境鉴定试验均有一个试验报告和相应的试验评价报告。此外,即便是每一项环境试验经过评比都已通过,还不能立即得出该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已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还必须在产品研制阶段结束时,根据已进行过的各环境试验报告和试验评价报告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意见,编写一个一致性说明文件,阐明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已满足合同要求。只有该文件才能作为定型决策或使用验收的依据。

由此可见,英国国防部对环境试验结果的认可方式与我国目前情况大不一样,要严格和科学得多。实际上完全可以设想到,试验单位做完一项环境试验,且产品试验中未出故障,立即自己下结论通过试验确认太草率了。因为尚没有核实和检查试验的实施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如施加的试验条件是否有偏离,试验设备是否满足要求,操作和测试过程是否正确等。英国标准中专门安捧对环境试验报告进行专门审查和编写相应评价报告不无道理。另一方面,即便是每项试验结果是通过且评价结果都有效,也不能立即证明产品环境适应性满足了合同规定的要求,这是因为众多的环境试验项目,彼此之间有相互影响,用多少样本,用什么样的样本和以怎样的次序进行试验,同样会影响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英国标准中进一步规定编写与合同环境适应性要求一致性分析报告也是有道理的。英国军标中明确规定该一致性报告要阐明受试产品满足合同环境适应性要求的情况和性能上缺陷,并对合同环境适应性要求的真实性和合理作出评价。若认为原来的环境适应性要求不切实际,可以进一步研究该产品的适用范围和场合。

由此看来,我国目前的做法与英国的差异较大,从科学合理观点出发,确实应当增加对单项试验报告评审和与合同一致性分析工作内容,特别是编写产品的环境适应性与合同要求一致性的分析报告,以便为设计定型或其他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上一篇:竞争岗位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个人竞岗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