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监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9:27:27

分类监管论文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1篇

对政策性银行应实行分业监管

政策性银行于1994年先后成立,当时是根据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将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进行分离,由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粮油棉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的要求,在各自特定的业务领域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作为银行监管部门,必须敏锐地洞察和熟知这些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思路。因此,对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分业监管,即根据其业务政策性强度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监管。例如,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政策性和商业性两块,两块的政策性强度和风险程度都不同,对其监管就不能按同一标准进行。其中,政策性贷款又可以细分为指令性贷款和指导性贷款,两者在政策性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指令性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属于政策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合规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银行的业务合规性,有无违规操作等。指导性的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则属于经营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风险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看银行是否做到了审慎经营、有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对国有商业银行应实行尽职监管

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突出的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问题的根源又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扭曲。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中,一是与政府的委托关系,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委托关系,层层委托、层层的关系,形成了超长的委托链。委托人对人的约束和控制力逐级弱化,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良贷款二次剥离就是委托关系扭曲的典型例证。

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尽职监管,即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尽职情况作为监管的重点。这里所说的尽职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的高级管理层向董事会、投资者尽职的情况;第二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高管人员向其上级行尽职的情况;第三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向高管人员尽职的情况。银监会已经制定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尽职指引》,还将研究制定《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工作尽职指引》和旨在加强对高管人员尽职监管的《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履职情况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逐一进行对照,检查其高管人员和工作人员是否都按要求尽职。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实行超速监管

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控机制方面相对要好,但在其粗放式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造成风险管理力度的减弱,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并使得这种快速发展呈现出波动性较大、跳跃式增长的特点,同时金融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是不可能长久的。

因此,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超速监管,即将发展速度超出正常速度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监管的重点。超速监管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而是为了防止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盲目超常规的扩张中积聚风险,从而保证其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对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等监管要求的超速发展,不仅不加以限制,还要为其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超速,则不仅要限制其发展,而且要对超速发展造成风险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严格追究其超速责任。

对城市商业银行应实行法人监管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整合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成立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城市商业银行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公司治理机制和由此而带来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最突出的几个表现:一是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不作为;二是高级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因此,对城市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法人监管。这里所说的法人监管,并不意味着只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进行监管,而是要通过监管,帮助和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真正建立起“三会一层”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监管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按照《公司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完善其公司治理机制;二是由银行监管部门制定考核办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三是坚持城市商业银行总行、支行的两级管理体制,强化总行对支行的扁平化管理,以减少机构层次和管理成本、减少信息失真和衰减、提高科学决策的效率。对农村信用社应实行大户监管

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在于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历史包袱重、内部控制弱、经济案件多发、操作风险严重。但在这些问题当中,当前最需引起关注的还是“垒大户”问题。所谓“垒大户”就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放主要集中在个别或少数大户身上,“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违反了风险分散的基本规律,造成的后果也十分严重。

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大户监管,即把监管重点放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大户、投资大户、融资大户上。大户监管的主要内容:一是要严格执行单户贷款比例管理,县级法人社组建以后,每个社都要根据资本金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单户贷款的限额,并确保不得突破,对购买国债、资金拆借业务也要确定一定合理的比例;二是大户监管的侧重点不同,在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业务中,侧重对其资金运用的大户进行监管;在贷款大户、投资大户、融资大户中,侧重对贷款大户进行监管;在贷款大户中,侧重对投向非农业生产的贷款进行监管;在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侧重对大户贷款的合规情况和授信尽职情况进行监管;三是在做好大户监管的同时,要提倡农村信用社资金不离土、不离乡,树立“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提高信贷支农意识,适当放宽小额农贷条件,大力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改善金融服务,为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支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意义十分重大,既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分散信贷风险、扩大收入来源、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民通过贷款不断扩大生产提高收入、增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信托投资公司应实行产品监管

近年来,相对于信托公司的其他业务,资金信托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自从2004年在上海发生了“金新信托”偿付危机的事件后,资金信托产品的风险性也一直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投资人对于信托产品不甚了解,而在已发行的信托产品中绝大多数是通过银行进行销售,投资人之所以购买是因为把信托产品当成了银行或信托公司发行的债券,对信托产品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信托投资公司因监管法制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的欠缺,进行了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在发行信托产品时刻意减少信息披露、有意识地模糊风险和违规承诺收益保底等。

因此,对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关键就在于产品监管,即重点加强对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资金信托产品进行监管。产品监管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信托产品资金使用方向上的监管,严格控制信托产品将资金运用在房地产等盲目投资和过热行业,严格控制发行异地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严格控制信托投资公司突破产品计划、扩大资金规模,严格控制信托投资公司的关联交易,防止信托投资公司将信托产品资金通过关联交易进行挪用;二是规范资金信托产品的营销宣传和风险提示,根据有关规定,信托产品不得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其他公开媒体进行营销宣传,不得承诺收益保底等,在严格遵守规定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应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在其产品介绍中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三是加强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透明度建设”,通过信息披露和宣传讲解,逐步普及信托业和信托产品知识,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

对资产管理公司应实行程序监管

资产管理公司的问题主要是在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违规问题。在不良资产收购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审查把关不严,致使一些不符合剥离条件的贷款被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金融债权难以落实;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存在违反程序、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的现象,致使部分资产被低价处置,造成国有资产不同程度的流失。

因此,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关键就在于程序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看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的程序是否规范。程序监管的内容:首先,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公司从收购、评估到处置等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为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管提供法制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健全资产管理公司相关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和程序化操作;第三,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强化不良资产处置中资产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先评估后处置的程序,不得逆程序操作;第四,规范不良资产处置程序,在完善竞标、拍卖等处置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方法;第五,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高管人员和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管,切实防范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确保把国有资产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对邮政储蓄机构应实行分账监管

由于我国的邮政储蓄机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职能部门,在其内部不可能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来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目前邮政储蓄的核算方式仍执行原邮电部制定的《邮电通信企业邮政储蓄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只对储蓄业务资金、转存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进行核算,而邮政储蓄业务成本、利润则全部纳入邮政企业的统一会计核算中。在这种核算模式下,邮政储蓄机构经营成效无法体现,成本意识淡薄;经营风险被掩盖,盲目扩张欲望强烈,变相高息揽存的情况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邮政企业挤占、挪用邮政储蓄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风险不断积聚;邮政储蓄机构内控薄弱、违规经营屡禁不止、经济案件频频发生等。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 毕业选题 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41-03

21世纪,生命科学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活跃的学科,其涵盖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包含能源、环境、人类疾病等各个方面。生命科学的研究相当广泛,从微观到宏观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生物学的存在。微观方面包含了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等;宏观方面包含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甚至生态环境。2015年所评选出来的全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多项成果来源于生命科学领域,包括美国癌症基因图谱的完成、调控细胞衰老的关键开关以及可能遏制艾滋病感染的新疫苗的发现等,这些成果为相关疾病的干预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标以及可能的干预途径。生物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以及兴趣培养对于其以后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指导本科生对本科毕业论文顺利进行正确的选题、执行以及撰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探索生命科学未知领域的热情。这对于培养生物学专业领域的创新性人才至关重要。

1 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的第一次探索和尝试,是对本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升华。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物学本科生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所掌握的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提升了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创新能力以及综合技能,是生物学本科教育环节所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然而,本科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的意识淡薄,认识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敷衍了事,造成了抄袭以及伪造数据等现象的发生。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难题,学生在刚开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理论储备,遇到问题束手无策,很容易使自己产生退缩和懈怠的心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较短,为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而本科最后一年是学生心理较为脆弱的一年,面临着未来人生道路如何选择的关键问题,所以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毕业论文中,造成毕业论文完成期间敷衍了事,甚至伪造数据。部分学生认为以后不会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可有可无,不能正式对待本科毕业论文。

教师的监管不力,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多数的大学教师自身承担着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导致时间不够充裕,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少,导致其问题积压较多,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了其不愿与教师交流的心理,最终导致了学生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

学院的监管力度不够,考核要求较低,导致学生和指导老师产生敷衍了事的心理。生物学本科学生面临着继续深造或从事科学研究或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关键问题,如果不能在科研上给予其正确引导,很可能流失部分科研界的优秀人才。一旦科研人员产生敷衍了事的心理,会给以后学生的科研道路造成影响,引起科研的不正之风。

总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生教育逐步从精英化模式转变为大众化模式。本科生数量逐渐增多,教师资源的不足以及教师科研工作的压力造成其对学生的监管不力,部分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在高等教育中可有可无,这些原因造成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严重下滑。

2 提升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体系建立

近年恚该院提升了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一对一指导,加强了教师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引导以及完成过程的把控,帮助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养成独立自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于科研的兴趣与热情,勇敢面对科研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取得了较好地改进结果。

督促学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本科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包含生物信息、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3个专业,其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涵盖了从普通生物学到专业书籍等多种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全面的生命科学框架,广泛地了解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大到生物界的分类,细微到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以及DNA的结构和功能。这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

监督学生全面掌握实验课程中所学到的实验技术。本科阶段的实验技术涉及各个方面,从宏观方面的生态环境、动植物分类到微观方面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可以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一些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了解各个研究方向所需要的实验技术,为日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保证以后的科研中在使用相关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快速地掌握,方便以后与科研领域的研究者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学习。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3篇

本论文第一节介绍了贷款风险分类的基本概念及其原则,并通过纵向的与我国原有以期限为基础的“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方法;横向的与贷款风险分类的国际惯例(美国模式、大洋洲模式、欧洲模式)进行比较,论述了推行五级贷款风险分类法的现实意义。

由于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在我国实施较晚,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对贷款风险分类的方法颁布了指导原则,但各商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缺少必要的工具,增加了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难度,笔者尝试性的在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中引入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数学模型。本论文第二节笔者对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加以介绍,在第三节中笔者着重将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结合上海市某银行的6笔贷款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关键词:五级分类信贷管理数学模型

Abstract:Inordertostrengthenthemanagementofcreditasset,toimprovethesuperviseofthecentralbank,tosafeguardthefunctionofthefinancesystem,thegovernmentofChinaandalllevelsoffinancesupervisinginstitutionsarekeepingworkinghardtoestablishandtakeagoodmanyofeffectivemeasures.UndertheauthorizeofStateDepartment,thePeople’sBankofChinaimplementedthe5loanrisksclassificationoverallthebanksinthecountryandissued<Therudderofloanriskclassification>in1997.Thisisanimportanttransformofthecountry’screditmanagementsystemanditissignificantthestudyofloanriskcontrolmanagement,notonlyontheaspectoftheorybutalsoontheaspectofthemanagementofthecommercialbanksofChina.

Inthefirstpart,thearticleintroducesthebasicconceptandthefundamentaloftheloanriskclassification,afterthecomparetothelately“yiyuliangdai”riskclassificationandtheandthecomparetotheriskclassificationunderinternationalrules(Americanmodel,Oceaniamodel,Europeanmodel),thearticlealsodiscussestherealmeaningofthe5loanrisksclassification’simplement.

Sincewehavejustimplementedtheriskclassification,althoughtherudderhadbeenissuedthePBOC,thenecessaryinstrumentsforcommercialbankstoworkwitharestilllack,theenhanceofthedifficultyoftheclassificationissubsequent.Theauthortriestousetheintegrateanalyzemathematicoffuzzymathematicsfortheriskclassification.Inthesecondpart,theauthorintroducesthebasicidea,specificationofthefuzzymathematicandthekeytheoryoftheintegrateanalyzemathematic.Inthethirdpart,acasestudyof6loansofaShanghai’sbankinthewayoftheintegrateanalyzemathematicisintroduced.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学术成果信息环境

DOI:10.3969/j.issn 1008―0821.2017.06.027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168―04

1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概念

1.1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概念

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中,学术成果信息主体与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之间通过学术成果信息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学术成果信息是学术成果信息活动中富有创新内容的信息,能揭示一定的自然现象或社会规律。学术成果信息主体主要是从事学术成果信息活动的人或组织。学术成果信息环境是影响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的一切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环境的总和。学术物质环境包括科研仪器、科研设施、学术经费等。学术制度环境包括学术政策、学术评价制度、学术奖惩制度等。学术人文环境包括学术氛围、学术自由、学术理念等。

1.2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对各构成要素的要求

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存在向良好状态发展的趋势。

1.2.1学术成果信息主体构成合理,学术素养整体提升

按照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在学术成果信息流转过程中的功能,将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分为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学术成果信息传递者、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三种。不同功能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缺一不可,且数量配置合理,否则,学术成果信息流转不畅或无法实现。

学术素养是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或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在从事学术成果信息活动中应具备基本素质和修养,包括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或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的学术素养能彼此产生正向或反向的影响。当正向影响范围逐渐增大时,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学术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能保持健康;反之,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被打破,甚至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会不复存在。

1.2.2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占比逐渐增多,不同种类学术成果信息协调发展

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在生产学术成果信息前,需要阅读大量现有学术成果信息。新学术成果信息与现有学术成果信息之间如同房屋与地基的关系。基地牢固,房屋不易倒塌。现有学术成果信息的质量好,新学术成果信息的质量不会太差。如此良性循环,学术成果信息的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学术成果信息可分为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13]。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术成果信息。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的产生需要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和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的共同支持。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与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相辅相成。当3种类型学术成果信息间协调性降低时,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会下降。

1.2.3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与其他构成要素相互适应,学术成果信息环境间相互促进

适宜的学术物质环境能使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专注于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的生产,避免老旧学术设备导致学术成果信息准确性降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花费大量时间等待获得学术设备使用机会等情况的发生。完善的学术制度环境使得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更为重视学术成果信息的原创性,因为学术制度中对对学术造假、学术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做出相关规定。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利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学术能力的提升,为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的产生打下基础,因为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更愿意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从中吸取他人的研究经验和方法。

为了追求学术成果信息的价值,学术成果信息主体需要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的支持。学术制度环境通过对学术成果信息活动和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的约束,来促进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的建设。当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对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存在不满时,会先尝试对学术制度环境做局部调整,再逐渐扩大调整范围,使整个学术制度环境得到转变。学术物质环境是学术人文环境的基础,学术人文环境反作用于学术物质环境。

2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是信息服务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发现论文中存在的不当引用、过度引用甚至抄袭行为,避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信息服务[引。在服务提供过程中,论文的作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的提供者和的使用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传递者,知网系统、万方系统、维普系统、大雅系统等系统所属机构属于的提供者,高校、杂志社等使用机构属于的使用者;论文的作者及其他学术成果信息利用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既存在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

2.1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正面影响

2.1.1学术素养提升

有利于作者学术道德水平提升。大多数高校会强制要求硕博学位论文进行,送检方式有全检或抽检,而学术期刊一般会对预发表的论文进行,这都是对作者学术道德的一种外部干预行为。由于的警示作用,作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会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标注方式更为重视,避免参考文献格式及序号错误、编造虚假参考文献等现象的出现,利于学术道德的提升。因为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术道德高尚的表现。

有利于作者学术能力水平提升。促使作者正视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独创性,而提升学术能力是增加学术论文创新性、独创性的最佳途径。作者为了提升自身学术能力,会将更多时间用于学术成果信息活动,并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此外,学术结果不仅与作者名誉相关,还与作者所属单位的名誉相关。作者所属单位会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制定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作者提供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

2.1.2学术成果信息质量提升

促进期刊论文质量提升。在稿件初审阶段,杂志社会对其进行。编辑通过系统提供的检测报告,能较快发现稿件中哪些句子或段落与对比库文献存在重复。有助于编辑批量、迅速地判断期刊论文的引用状况,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的管控效率。

促进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质量好的学位论文不仅需要内容创新,还需要撰写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方式的正确与否会对学位论文质量产生影响。学位论文篇幅长(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参考文献较多,论文的多次修改会造成参考文献的删减或位置的变动,因此,作者难免对某些参考文献标引出现疏忽。依据报告,作者能对学位论文标引疏忽之处进行修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2.1.3利于创建良好的学术成果信息环境

在学术制度环境中,能推进与论文质量量化评价相关的制度建设,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指标的设置、评价结果的用等方面。还促进学术道德、学术氛围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在学术物质环境中,促使学术成果信息主体更为注重学术成果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因而,积极引进科研仪器,加强对科研设施或科研仪器的维护,以减少学术设备对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影响。在学术人文环境中,的警示作用能敦促作者重视学术论文的原创性,且这种正面影响通过个体间相互作用而不断扩大,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2.2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负面影响

2.2.1系统的缺陷降低学术成果信息、学术素养的控制效果

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判断学术不端行为或学术论文质量的数字化指标,即复制比。系统存在的某些不足会使复制比准确性下降,从而出现误判或漏判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不利于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

导致误判现象出现原因包括:同一课题组成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制比高,同一课题组成员运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术设备都相同,而这些都需要在学术论文中有所描述;综述类学术论文复制比高,文中需要大量引用他人学术论文的原始语句,作者虽做了正确标引,但多数情况下系统仍将其算入复制比;系统不稳定,判定为重复的部分,查找原始参考文献,没有发现相似之处。导致错判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稍加改动的多源抄袭;对比库收录不全;非文字类型数据难识别。

系统的误判导致某些期刊论文被无辜退稿,部分作者为增加稿件录用概率会减少撰写某类易被误判的学术论文,因此,学术成果信息数量有所降低。作者会特意改变论文的表述方式以防止误判现象的发生,例如,刻意添加图表以降低综述类学术论文的复制比,因此,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略微下降。

系统的漏判使抄袭者存在侥幸心理,放纵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不良之风容易相互影响,吸引更多作者加入到其中,导致学术道德水平下降的趋势蔓延。同时,某些作者不再专注于知识积累来提高学术能力,而是花费心思在如何采取多种手段逃避系统的检测。

2.2.2结果的不合理应用降低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管控力度

复制比设置不合理。对于学位论文而言,大多数高校采用同一复制比来判定其质量。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不同,采取“一刀切”的手段不太合理。硕士学位论与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相差巨大,设置同一复制比,也不太适宜。对于期刊论文而言,杂志社也设置同一复制比来判定学术不端行为。综述类文章复制比明显偏高。图表多的文章复制比明显偏低。

服务使用者采用单一方式管理学术成果信息质量,虽在执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学术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上不太令人满意。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具有不同特性,服务使用者应采取多角度思维的方式,使得复制比的设置更能适应学术论文的特性,从而提高学术成果信息质量控制的成效。

过分依赖复制比。当学位论文超过高校设置的最高复制比时,研究生的答辩会被推迟。当期刊论文超过杂志社设置的最高复制比时,会被退稿。部分高校或杂志社仅依赖系统来评判学术论文的质量,显得过于武断。复制比高的学术论文不一定是质量差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并不是作者的胡乱想象、随意瞎写而成。作者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在此基础提出创新性的思想。因而,学术论文会涉及他人的思想,重复在所难免。复制比高的文章,不能说明文章中没有创新点或创新点少。

服务使用者过于依赖复制比判别学术成果信息质量,违背系统的设计初衷。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才是衡量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首要指标。复制比与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服务使用者应仅将复制比作为参考指标,采取多种途径来判断学术成果信息质量。

2.2.3的监管不严加深检测系统缺陷及检测结果不当使用的负面影响

服务的提供机构对每篇学术论文的检测次数没有设置上限,使得作者可以反复对论文进行检测。进行反复的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论文质量水平高,作者为防止被系统误判而反复检测,并将语句通顺、含义明确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降低文章原有的质量水平;一种是论文质量水平低,文章中含有大量抄袭内容,作者为避免抄袭行为被发现而反复检测,并采取多种手段改变文章的表达方式,使含有大量抄袭内容的文章得以发表或通过高校的,以次充好。这两种作者虽都是为了降低复制比而反复检测,但其目的偏向性上稍有区别。

第一种作者的行为是由的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监管漏洞助推了这种矫枉过正行为,使学术成果信息的原有质量有所下降;第二种作者的行为是由的缺陷而导致,的监管缺失为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便利,使大量低质量水平的学术成果信息存在于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中。

3优化的措施

3.1优化系统

提高系统识别能力。改进检测算法是提高系统识别能力的有效途径。系统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有不同的检测算法。系统一般采用图像匹配法对图片进行检测。改进现有的图像匹配法,使系统能识别不同格式、稍加改动的图片。公式一般采用图片或特定软件进行呈现。当公式采用特定软件呈现时,需抽取公式中的变量、符号、函数等,并以此为基础评断学术不端行为。完善现有的公式检测算法,确保抽取后各部分的顺序及数量与原始公式相差不大。

扩充对比库资源。在中文资源方面,由于各对比库对部分中文学术期刊的垄断行为,导致国内没有一个对比库能囊括了所有中文学术期刊资源。论文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应该积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外文资源方面,论文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可采取联合采购的方式,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外文资源。

3.2合理运用结果

设置多类别的复制比要求。高校应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学位论文设置不同的复制比要求。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少,复制比要求稍稍提高;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多,复制比要求应稍稍降低。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少,复制比要求应稍有提高;博士学位论文字数多,复制比要求应稍有降低。高校还可以依据学位论文的不同部分,设置不同复制比。杂志社针同样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设置不同复制比,例如综述类论文,复制比要求应降低。

结果仅作为评判学术论文质量的参考指标。对于学位论文而言,高校中负责的部门应与院系合作,对复制比高的学位论文进行人工复查,并得出最终结果。对于期刊论文而言,杂志社也需采取相同的措施。在复查过程中,杂志社工作人员将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并结合对全文观点的审查,最终判断出论文质量高低或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复制比高,但论点新颖、逻辑性强、数据真实的学术论文,不宜采取退稿处理的方式。

改善检测结果的申诉机制。高校应配备专门部门来处理检测结果的申诉。由于高校的具有时段性的特点,该部门的人员构成以兼职人员为主。杂志社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配备专职人员来处理作者的申诉。工作量大的时候,可适当增添兼职人员辅助专职人员的工作。

3.3加强的监管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提供机构或使用机构仅对相关流程做了规定,缺少反复方面的规章制度。的相关方应重视这一问题,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使能在促进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的提供机构和使用机构都要承担监管责任。提供机构通过技术手段能高效地预防反复检测的行为。机构对每篇学术论文的检测次数设置上限。当检测次数超过限制值时,系统会预警。提供机构会通知使用机构,而使用机构会将此篇论文列入黑名单,不再接受该篇论文的检测请求。此外.使用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反复检测行为的发生。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数学类专业;教育研究;理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07-02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数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养、提高本科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数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不到应有的培养、锻炼,这必然会影响到数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已有一些文献考虑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相关问题。[1][2]等探讨了如何改进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3][4]等分析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构成。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设计为例,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设本科毕设课、毕业论文部分盲审等改进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以多年来指导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为基础,结合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作者发现(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指导教师不够重视本科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成绩与学生的就业、再深造关系不大,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过关即可,没有认真对待。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不严格,也是学生、指导教师忽视该环节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基础不扎实

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抽象性比较强,因此要想学好必须付出努力。然而,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觉得可以完全放松了,没有目标,学习懒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从而没有学好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以至于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文献看不懂,理论分析、数值实验都有困难。

(三)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时间冲突

本科毕业设计大多从第七、八学期开始,此时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的关键时间。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四)选题不适合学生

有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太难或太简单,太难的题目学生很难完成,太简单的题目不能有效地培养、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毕业设计的题目大多是导师指定的,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不感兴趣。

三、改进措施

针对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科学性,因此要想较好地完成数学系本科毕业论文,必须尽早做好前期准备与积累。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在授课时,要加强对课程背景、应用的介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2.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让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中文、英文数据库查阅所需的资料与文献。

3.在某些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设置Project环节,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撰写小论文的能力。

4.第五学期开设关于毕业设计的介绍说明会,向学生说明毕业设计的意义,基本步骤,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等,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也可以早做准备。

(二)提前毕业设计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大部分从第七或第八学期开始,此时正值学生考研、找工作,严重占用了毕业论文的时间。因此,可以适当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时间,在第四学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毕业论文。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介绍一些相关的科研问题以及研究状况,上课期间多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合适的问题。如果学生有兴趣,则可以此为基础,开展毕业设计。

2.在三年级开设学术讲座,请各位老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介绍相关的学科前沿问题及研究现状,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加入老师的研究小组,尽早开始毕业设计。

3.多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或数学建模活动,以此为基础,完成毕业设计。

(三)在第七、第八学期开设毕业设计课程

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无统一管理,如一盘散沙,是毕业论文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如果开设毕业设计课程,加强平时管理,会大大改善学生平时不努力,答辩前临时粘贴拼凑论文的现象。

由于毕业设计选题的任意性,因此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依据学科方向,每个方向选择1个老师,由这些老师共同任课。作者认为,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包括:毕业设计的意义,撰写数学论文的方法,常见的英文数学词汇,学生轮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

(四)完善毕业论文的选题模式、健全评阅与答辩制度,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管

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为例,毕业论文的选题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通常首先由教师给出题目,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往往对所给题目的方向不了解,只是稀里糊涂地选择。因此,在选题前最好由老师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介绍,便于学生选择,也会有利于后续的毕业设计工作。此外,为了保证毕业设计题目难度适中,各教研室应对本教研室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审核,依据理工科院校数学系学生的知识结构,去掉太难或太简单的题目。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评分的公平、公正,毕业论文的评阅应由院系统一按照学生的论文方向指定教师,还需要在制度上约束评审老师,杜绝应付行为。此外,要严肃评阅、答辩纪律,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应延缓答辩。

学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应加强。虽然多数学校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查,但往往仅限于检查论文的格式。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最好每年抽查一部分毕业论文进行校外盲审。

参考文献:

[1]刘小松.高师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论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54-55.

[2]栾庆芳.关于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6(3):25-28.

[3]李开慧.关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引起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1):93-95.

[4]李连兵,张萍.关于数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构成变化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87-90.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6篇

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监管在情理之中。近期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有30多所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扩大,部分已超过本科生。然而硕士生就业率却连年下降,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这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

反思一下当下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就会感到,出现这样的尴尬并不奇怪。当下,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学方式仍然沿袭本科的教学方式,往往几十个研究生聚集一堂,不能让研究生自己主动思考而只是聆听答案,不能让学生创造知识而只是记忆知识,不能让学生发现规律而只是复述规律。由于大部分高校要求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而一些学生迫于毕业的无奈,急功近利,于是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使学术整体水平直线下滑。

研究生教育毕竟不同于本科教育,不只是学历上的一种提升,更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突破。培养内容上,更要瞄准市场、服务经济,培养模式上,更要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只有建立起完全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到考核细节上,作出大胆的改革、突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才是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

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借鉴。首先,他们对分数没有苛刻的要求,美国研究生录取甚至没有统一的分数线。他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考核环节,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包括对其综合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科研能力的考核,而不是一味拘泥于分数的高下、论文的多寡。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文献评析;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076-03

引言

近来,关于我国要推出股指期货金融衍生品的呼声日高,尤其是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学术理论界也显示了极大的热情――这几年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的文献也日益增多,主要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监管、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方面给予了不同的关注,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目前,还没有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综述的文章,笔者搜集整理了1995―2007年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大部分文献,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定价、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为加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的结构是:一、文献回顾,二、文献评析,三、加强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建议。

一、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的文献不是很多,共搜集到五十几篇,其中包括11篇学位论文。根据查到的文献,目前研究的角度、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研究

这类文献侧重于研究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分类、风险管理,少数文献研究的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与度量。相比之下,刘静(2002)的学位论文观点有代表性,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成因:由金融基础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相关性所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方式引发的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性质决定了风险的存在。

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分类,目前普遍认为根据巴塞尔委员会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共同的《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准则》(1994年)作出的界定,衍生产品的基本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种。有的文献分析了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具体参见刘静(2002,5-16页)。

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刘静(2002)系统论述了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程序、技术、措施,并且对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做了评述,具体参见刘静(2002,45-66页)。

另外,邓超(2005)的学位论文里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度量方法、金融衍生品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价进行详细的论述,值得借鉴。

(二)关于金融衍生品定价的研究

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定价的文献极少,并且散存在学位论文的某些章节里,期刊文献几乎没有涉及到衍生品定价的文章。李楠(2004)的学位论文涉及金融衍生品的定价。下面简单介绍其主要内容:

期货定价理论,分析了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关系、持有成本模型、预期未来价格模型、指数期货定价。

金融远期定价,分析了金融远期和金融期货价格的关系、无收益资产远期合约的定价、支付已知现金收益资产远期合约的定价。

金融期权定价,分析了期权价格及其影响因素、期权定价的理论基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方法、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

金融互换定价,分析了利率互换定价和货币互换定价。

(三)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研究

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主要历史梗概、金融衍生品在美国、欧洲、亚洲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现状、不同金融衍生品结构下的市场现状。

期刊文献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分类及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文献有徐建炜(2005)、安毅(2003)、钱瑞梅(2007)、李畅(2007)等。

(四)其他研究

目前,关于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方面,有少数文献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现状分析”和“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品的思考”以及“中国衍生品前瞻、发展路径选择”等。主要文献有:鲍建平(2005)、张光平(2006)、都红雯等(2006)、王帆等(2005)、唐立尧(2005)、张美华(2005)、巴曙松(2006)等。

二、文献评析

笔者查到的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的文献最早的一篇是1995年,十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文章数量逐年递增,研究的角度、范围逐渐深入。其成就主要表现在:

第一,充分论证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原意是要减少、规避和转移金融活动中的各种风险,但由于衍生品本身的杠杆作用和定价的困难,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成为金融风险的来源。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已经呼之欲出,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既是一个增加投资品种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多层次的风险。因此,现有文献尤其是学位论文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在众多文献里,其中,邓超(2000)的学位论文与刘静(2002)的学位论文较有代表性,尤其是刘静(2002)的学位论文,非常系统论述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分类、特征、度量、管理、监管。特别指出的是,刘的论文里大胆地使用了VaR参数方法中的组合正态模型对我国股价指数十年大规模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突破性结论,VaR组合正态模型对我国股价指数的风险度量及管理有很好的效果,填补了VaR模型在我国应用的实证研究的空白”(刘静,2002,103页)。

第二,对于如何借鉴外国经验进行了有益探索。事实上,当前很多观点是在外国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来的。例如,巴曙松(2006)通过总结分析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路径选择、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衍生品路径选择,结合中国金融衍生品试点状况总结,提出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品种选择:股指期货有望成为突破口,恢复国债期货交易时机成熟,货币类衍生产品发展的必要性日趋强烈。

第三,与期刊文献相比,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更有深度,主要体现在论述的深度、广度上,例如,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介绍中”,期刊文献可能是由于篇幅所限,介绍的很简单,没有分析;而博士学位论文内容详尽且论述充分。再如,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的研究,期刊文献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风险的成因、分类,几乎没有涉及到风险控制、度量、预警等内容,模型也较少提及;而学位论文要花几十页的篇幅详细论述风险控制的模型,并进行比较。目前多数学位论文虽没有公开发表,在中国期刊网、图书馆等处搜索、下载,我认为比期刊杂志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但是,也有不尽如意之处:

第一,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国内对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尚未形成权威的、系统的研究体系。

第二,实证研究很少,对策研究偏多。在查到的文献里,虽然有的文章中有大量模型,多数是解释一下,用数据进行验证的可能只有刘静(2002)使用了VaR参数方法中的组合正态模型对我国股价指数十年大规模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三,研究的深度、广度有欠缺。现有文献研究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较多,但多数是文字描述,文中涉及到的模型也大多是介绍性的。

第四,对于金融衍生品定价的研究极少。金融衍生品的定价问题一直是金融衍生品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其中最复杂、最艰深、最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有金融衍生品业务,但缺乏自主定价能力。金融衍生品定价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第五,没有把握国际前沿研究动态。目前最多的文献就是介绍外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及对我国的启示。还没有“国外金融衍生品研究综述”之类的文献来系统介绍国外研究动态。

三、关于开展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建议

我国加入WTO之后,开设金融衍生品市场已提到议事日程,因此,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定价、市场、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笔者关于开展金融衍生品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大学开设金融衍生品课程,尤其要要开设跨学科的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金融期货业之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名誉主席利奥-梅拉梅德提出,中国应该在大学和高校开设有关金融衍生品的课程。梅拉梅德表示,中国国内已经有了一些衍生品的专家或者是从事衍生品交易的机构,但是这个专家的群体规模现在还太小了,不能服务于政府和私人部门来满足衍生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衍生品市场需要不断有新人的加入,新鲜血液的加入,中国必须要培养那些有机会在复杂和一些尖端的金融期货方面成为专家的学生。

关于金融衍生品定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数学知识,从代数到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等等,统计学中的概率论、随机过程、随机微分方程等。还通常应用数值计算和模拟仿真,其中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如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拟退火、定性推理、基于案例推理、混沌理论、小波理论,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杂和。因此,高校要开设跨学科的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引导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金融衍生品方面的选题,高校联系相关部门最好设立专项基金资助

笔者搜集的1995―2007年的文献中,相比之下,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论述得全面、系统、有创新。一篇博士论文的完成要经过选题、开题、写作、预答辩、盲审、答辩等“工序”,并且博士论文要求必须有创新。可以说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扶持博士生开展金融衍生品定价、风险控制等尖端课题的研究。

(三)充分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结论

1972年5月16日,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属下的国际货币市场(IMM)率先开办了外汇期货业务,并获得很大成功。经过30多年的迅猛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其对应的基础市场规模。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而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等尽管在亚洲是发达的市场,但以全球视角观之,其地位还很不突出。相应地,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前沿也集中在美国、欧洲,1997年,两位美国金融学教授默顿(Robert Merton)和斯克尔斯(Myron Scholes)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研究成果与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对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定价、市场等,充分借鉴国外经验,这不但是金融衍生品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我国推出金融衍生品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静.金融衍生品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D].保存于国家图书馆,2002.

[2]邓超.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度量与预警研究[D].保存于国家图书馆,2000.

[3]李楠.金融衍生品的经济学分析[D].保存于国家图书馆,2004.

[4]王石.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与中国期货市场实践[D].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并下载,2006.

[5]徐建炜、杨光.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J].济南金融,2005,(5):64-65.

[6]安毅、梁建国.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新发展及国内相关研究述评[J].经济界,2003,(6):71-76.

[7]钱瑞梅、极星.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及其价格风险特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2):58-59.

[8]李畅、徐苏红.结构性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发展及启示[J].新金融,2007,(3):56-59.

[9]鲍建平.论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商业银行改革中的作用[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1):35-38.

[10]张光平.中国银行业金融衍生品发展的现状及未来[J].中国外汇,2006,(9):10-11.

[11]都红雯、杨晓敏.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金融,2006,(11):10-11.

[12]王帆、王洪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5,(15):76-77.

[13]张美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高等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4]唐立尧.中国工商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研究[D].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并下载,2005.

[15]巴曙松.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从国际经验看中国选择[J].金融监管与研究,2006,(5:8-13.

[16]巴曙松.中国金融衍生品前瞻[J].大众理财顾问,2006,(4):16-17.

Summary and Suggestions of the Research on Finance Derive in our Country

ZHENG Xiu-jun 1, LIU Jian-qiang 2

(1.Economy Manangement College, Shanghai No.2 Industry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6;

2.Risk Aaministration Department, China Foreign Exchange Center,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The finance derive the article is a financial creative core,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and industrial circleses nevered are to it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s to pay with the angle concern.The our country set up the finance derive the article market after join WTO to have already spoken of the argument matter agenda.Pass the characteristics to 1995-2007 year ends of our country carry on the critique in big and parts of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finance develops the article research", tallying up the finance derive the articl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o open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exhibition finance develops the article research, taking expect as the scholar who the thorough research finance derive the article to provide the foundation and references.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应严格食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对进入食品市场的生产企业和食品严格管理。质监

>>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探析 权威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 构建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中小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生猪屠宰生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的研究 塑化剂风波对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冲击 WTO体制下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基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果冻生产质量控制策略 食品安全教学中的质量管理体系 欧盟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 深度解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验证的重要性 略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 微访谈之对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的反思及展望 中小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麦当劳 从“田间”到“餐桌” 打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及其管理体系概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略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 略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林 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应严格食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对进入食品市场的生产企业和食品严格管理。质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产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市场准入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99-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指国家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构为确保食品安全,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法律制度。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完善,最终建立一个以科学的风险评价和食品安全评价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和消费者各负其责,政府各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反应敏捷,能够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分工要合理,行政部门执法权力要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合理分工,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管理体制的核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这样确定了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者处罚较轻、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问题。要扩大执法部门检查权,包括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查封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隐患的生产经营场所。二、发挥质监系统食品安全管理的作用,与企业、政府形成良性互动保障食品安全,质监系统责无旁贷,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质监系统应实行主管领导问责制,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具体作法是,第一,将各市、县、区质监局所辖区域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小作坊划分成不同的责任区,由具体人员负责,并签订责任状;第二,建立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小作坊动态变化监管图,方便监管;第三,与企业签订承诺书,实行日志管理,即企业和小作坊对每种产品的添加物质要有备案并且要索证索票,每天生产加工产品要有生产记录和销售记录。三、加强源头监管,完善并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建设,强化政府监管力度目前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有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质量体系认证制度等。这些制度在提高食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套更加严格的从源头抓起的市场准入制度已由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实施了,这套制度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生产条件审查,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不准生产。主要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环境条件、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检验设备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查。二是强制检验,不合格食品不准出厂。即对准备出厂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实行强制性的检验。对于具备食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可以自行检验;对于不具备食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必须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出厂检验。三是为方便消费者识别,要加贴市场准入标识即 QS 标志,经检验合格将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必须由生产企业加印或加贴规定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二)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专项整治力度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对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应坚持“监管、规范、引导、便民”的工作原则,一方面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让小作坊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强化监管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对小企业小作坊应该重点实施四个方面的监管:一是基本条件改造,达不到要求的不得生产;二是限制销售范围,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销售范围不得超出乡镇行政区域,不准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三是严格限制预包装,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在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之前不得使用相应包装,防止其乔装打扮混入市场。(三)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对于进口食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进口产品的安全要求。进口产品应当符合我国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以及我国与出品国(地区)签订的协议规定的检验要求。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应当如实记录进口产品流向。其次,建立进口产品分类管理制度。质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产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再次,建立进口产品生产经营者不良记录。质检、药口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时,可以将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的进货人、报检人、人列入不良记录名单。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文献评析;研究建议

Abstract:Thefinancederivethearticleisafinancialcreativecore,thedomesticandinternationalacademiccirclesandindustrialcirclesesneveredaretoitsexistenceanddevelopmentstopaywiththeangleconcern.TheourcountrysetupthefinancederivethearticlemarketafterjoinWTOtohavealreadyspokenoftheargumentmatteragenda.Passthecharacteristicsto1995-2007yearendsofourcountrycarryonthecritiqueinbigandpartsofculturalheritagesof"thefinancedevelopsthearticleresearch",tallyingupthefinancederivethearticleresearch,andputforwardtoopenthesuggestionthattheexhibitionfinancedevelopsthearticleresearch,takingexpectasthescholarwhothethoroughresearchfinancederivethearticletoprovidethefoundationandreferences.

Keywords:financederive;literaturecomment;researchsuggestion

引言

近来,关于我国要推出股指期货金融衍生品的呼声日高,尤其是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学术理论界也显示了极大的热情——这几年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的文献也日益增多,主要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监管、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方面给予了不同的关注,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目前,还没有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综述的文章,笔者搜集整理了1995—2007年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大部分文献,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定价、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为加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的结构是:一、文献回顾,二、文献评析,三、加强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建议。

一、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的文献不是很多,共搜集到五十几篇,其中包括11篇学位论文。根据查到的文献,目前研究的角度、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研究

这类文献侧重于研究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分类、风险管理,少数文献研究的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与度量。相比之下,刘静(2002)的学位论文观点有代表性,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成因:由金融基础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相关性所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方式引发的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性质决定了风险的存在。

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分类,目前普遍认为根据巴塞尔委员会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共同的《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准则》(1994年)作出的界定,衍生产品的基本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种。有的文献分析了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具体参见刘静(2002,5-16页)。

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刘静(2002)系统论述了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程序、技术、措施,并且对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做了评述,具体参见刘静(2002,45-66页)。

另外,邓超(2005)的学位论文里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度量方法、金融衍生品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价进行详细的论述,值得借鉴。

(二)关于金融衍生品定价的研究

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定价的文献极少,并且散存在学位论文的某些章节里,期刊文献几乎没有涉及到衍生品定价的文章。李楠(2004)的学位论文涉及金融衍生品的定价。下面简单介绍其主要内容:

期货定价理论,分析了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关系、持有成本模型、预期未来价格模型、指数期货定价。

金融远期定价,分析了金融远期和金融期货价格的关系、无收益资产远期合约的定价、支付已知现金收益资产远期合约的定价。

金融期权定价,分析了期权价格及其影响因素、期权定价的理论基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方法、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

金融互换定价,分析了利率互换定价和货币互换定价。

(三)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研究

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主要历史梗概、金融衍生品在美国、欧洲、亚洲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现状、不同金融衍生品结构下的市场现状。

期刊文献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分类及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文献有徐建炜(2005)、安毅(2003)、钱瑞梅(2007)、李畅(2007)等。

(四)其他研究

目前,关于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方面,有少数文献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现状分析”和“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品的思考”以及“中国衍生品前瞻、发展路径选择”等。主要文献有:鲍建平(2005)、张光平(2006)、都红雯等(2006)、王帆等(2005)、唐立尧(2005)、张美华(2005)、巴曙松(2006)等。

二、文献评析

笔者查到的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的文献最早的一篇是1995年,十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文章数量逐年递增,研究的角度、范围逐渐深入。其成就主要表现在:

第一,充分论证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原意是要减少、规避和转移金融活动中的各种风险,但由于衍生品本身的杠杆作用和定价的困难,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成为金融风险的来源。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已经呼之欲出,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既是一个增加投资品种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多层次的风险。因此,现有文献尤其是学位论文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在众多文献里,其中,邓超(2000)的学位论文与刘静(2002)的学位论文较有代表性,尤其是刘静(2002)的学位论文,非常系统论述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分类、特征、度量、管理、监管。特别指出的是,刘的论文里大胆地使用了VaR参数方法中的组合正态模型对我国股价指数十年大规模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突破性结论,VaR组合正态模型对我国股价指数的风险度量及管理有很好的效果,填补了VaR模型在我国应用的实证研究的空白”(刘静,2002,103页)。

第二,对于如何借鉴外国经验进行了有益探索。事实上,当前很多观点是在外国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来的。例如,巴曙松(2006)通过总结分析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路径选择、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衍生品路径选择,结合中国金融衍生品试点状况总结,提出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品种选择:股指期货有望成为突破口,恢复国债期货交易时机成熟,货币类衍生产品发展的必要性日趋强烈。

第三,与期刊文献相比,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更有深度,主要体现在论述的深度、广度上,例如,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介绍中”,期刊文献可能是由于篇幅所限,介绍的很简单,没有分析;而博士学位论文内容详尽且论述充分。再如,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的研究,期刊文献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风险的成因、分类,几乎没有涉及到风险控制、度量、预警等内容,模型也较少提及;而学位论文要花几十页的篇幅详细论述风险控制的模型,并进行比较。目前多数学位论文虽没有公开发表,在中国期刊网、图书馆等处搜索、下载,我认为比期刊杂志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但是,也有不尽如意之处:

第一,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国内对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尚未形成权威的、系统的研究体系。

第二,实证研究很少,对策研究偏多。在查到的文献里,虽然有的文章中有大量模型,多数是解释一下,用数据进行验证的可能只有刘静(2002)使用了VaR参数方法中的组合正态模型对我国股价指数十年大规模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三,研究的深度、广度有欠缺。现有文献研究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较多,但多数是文字描述,文中涉及到的模型也大多是介绍性的。

第四,对于金融衍生品定价的研究极少。金融衍生品的定价问题一直是金融衍生品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其中最复杂、最艰深、最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有金融衍生品业务,但缺乏自主定价能力。金融衍生品定价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第五,没有把握国际前沿研究动态。目前最多的文献就是介绍外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及对我国的启示。还没有“国外金融衍生品研究综述”之类的文献来系统介绍国外研究动态。

三、关于开展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建议

我国加入WTO之后,开设金融衍生品市场已提到议事日程,因此,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定价、市场、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笔者关于开展金融衍生品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大学开设金融衍生品课程,尤其要要开设跨学科的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金融期货业之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名誉主席利奥-梅拉梅德提出,中国应该在大学和高校开设有关金融衍生品的课程。梅拉梅德表示,中国国内已经有了一些衍生品的专家或者是从事衍生品交易的机构,但是这个专家的群体规模现在还太小了,不能服务于政府和私人部门来满足衍生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衍生品市场需要不断有新人的加入,新鲜血液的加入,中国必须要培养那些有机会在复杂和一些尖端的金融期货方面成为专家的学生。

关于金融衍生品定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数学知识,从代数到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等等,统计学中的概率论、随机过程、随机微分方程等。还通常应用数值计算和模拟仿真,其中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如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拟退火、定性推理、基于案例推理、混沌理论、小波理论,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杂和。因此,高校要开设跨学科的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引导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金融衍生品方面的选题,高校联系相关部门最好设立专项基金资助

笔者搜集的1995—2007年的文献中,相比之下,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论述得全面、系统、有创新。一篇博士论文的完成要经过选题、开题、写作、预答辩、盲审、答辩等“工序”,并且博士论文要求必须有创新。可以说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扶持博士生开展金融衍生品定价、风险控制等尖端课题的研究。

(三)充分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结论

1972年5月16日,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属下的国际货币市场(IMM)率先开办了外汇期货业务,并获得很大成功。经过30多年的迅猛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其对应的基础市场规模。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而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等尽管在亚洲是发达的市场,但以全球视角观之,其地位还很不突出。相应地,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前沿也集中在美国、欧洲,1997年,两位美国金融学教授默顿(RobertMerton)和斯克尔斯(MyronScholes)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研究成果与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对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定价、市场等,充分借鉴国外经验,这不但是金融衍生品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我国推出金融衍生品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静.金融衍生品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D].保存于国家图书馆,2002.

[2]邓超.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度量与预警研究[D].保存于国家图书馆,2000.

[3]李楠.金融衍生品的经济学分析[D].保存于国家图书馆,2004.

[4]王石.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与中国期货市场实践[D].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并下载,2006.

[5]徐建炜、杨光.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J].济南金融,2005,(5):64-65.

[6]安毅、梁建国.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新发展及国内相关研究述评[J].经济界,2003,(6):71-76.

[7]钱瑞梅、极星.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及其价格风险特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2):58-59.

[8]李畅、徐苏红.结构性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发展及启示[J].新金融,2007,(3):56-59.

[9]鲍建平.论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商业银行改革中的作用[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1):35-38.

[10]张光平.中国银行业金融衍生品发展的现状及未来[J].中国外汇,2006,(9):10-11.

[11]都红雯、杨晓敏.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金融,2006,(11):10-11.

[12]王帆、王洪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5,(15):76-77.

[13]张美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高等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4]唐立尧.中国工商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研究[D].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并下载,2005.

[15]巴曙松.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从国际经验看中国选择[J].金融监管与研究,2006,(5:8-13.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绩效工资 制度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在教育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2010 年全国高校教师也已经正式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不可否认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后,对过去分配制度的弊端得到有效遏制,高校教师的薪酬内容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薪酬项目得到了统一,工资中“活”的比例增大,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以体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更符合高校间竞争的需要。但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同样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高校教师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绩效难以评估;工资激励并不适合所有的老师,研究表明金钱对于青年老师激励作用明显,而对于富有经验的老教授金钱激励作用有限;同时,教育本身是一个准公共产品,教育效果更难衡量。甚至一些学者认为由于没有指导性的绩效工资设置模式或办法,绩效工资仅仅从名称上取代了原来的校内津贴(安晓敏,2010),也有学者认为绩效工资制度在高校缺乏实施的必要条件,应该适当选择绩效工资形式,理性地有限度地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冯文全等,2010)。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问题上我们确实应该理性看待,一方面必须肯定绩效工资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要不断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所以文章从这一方面切入,探讨解决的办法。

一、高校绩效工资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绩效工资(performance related pay,简称PRP),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级,将职工的薪酬收入与职工的个人业绩挂钩的一种浮动工资制度。绩效考核工资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据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初,绩效考核工资就被英美教育界采纳,但由于操作层面的困难,特别是对教师工作评估的复杂性与实施难度,并没有在教育界流行开来。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呼声的高涨,绩效工资制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而我国在经历了多年的酝酿后,终于在2006年7月1日起在高校开始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1.绩效难以评定

高校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对高校教职工实行绩效考核,如果实行一刀切的办法就不是很合适,比如,高校的后勤服务集团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其所属职工进行绩效考核的话很容易,直接参考企业的运作模式就可以,但是对于众多的教师而言,以绩效指标来对其考核就略显勉强。因为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活动和科研,其相关活动本身不能给高校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这里面存在一个量化的问题。但在制度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强行指定相关的指标来达到考核目的,因而滋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1)重科研、轻教学

由于教学(即授课)内容本身的极度抽象性与不确定性,以教学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容易引起争议,因为太过于主观,主观的东西不具备说服力。因此,高校在实施绩效考核的时候就把重点放到了科研这个方面。科研对于文科教师来说,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论文,而对于理工科教师而言,其表现形式则是科研项目,这些都是很容易以数目来衡量的,可以很轻易地通过数量的多少来评定等级,鉴于此,高校在评定职称(副教授、教授)的时候往往指定了硬性指标,如在一年之内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少数量以上,在省级期刊上发表多少数量以上。教师的职称高低又决定了其工资的高低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教师为了尽快实现职称转换,不得不把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教学转向了科研,竭尽全力地,争取科研项目,教学质量也因此逐渐走低,这也是近年来社会热议的问题之一。

(2)科研质量下降

从中国的各大数据库统计资料来看,中国在近些年来的学术论文数量急剧增加,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样的繁荣其实是虚假繁荣。现在论文抄袭在学术界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天下文章一大抄”这样的话语已经成为调侃的语句,只要自己的抄袭没有被发现,那么就算增加了自己的绩效,而中国在版权立法方面的缺失也为论文抄袭提供了很好的庇护。据相关资料显示,连一些著名高校的教师在科研中也存在很严重的抄袭现象,科研质量的下降由此可见一斑。在出版界,甚至出现了专门吃大学绩效考核的“学术核心期刊”,压低门槛,竭力增加数量,靠收版面费,年创收数千万,这在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术的腐败。反观欧美名校,同样是实行教师绩效考核,但是没有我国这样严重,这些学校实行的是终身制,对教授、副教授实行终身制,一个教授只要拿到了终身教职,即使以后一篇论文不再写,照样可以当教授。所以,以这样的硬性指标来考核教师从现阶段来看是不合适的。

2.标准制定缺陷以及监管缺失

高校在对广大教职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使用的是自己制定的标准,因此各个高校的标准有时相差甚远,即便是同一个高校,标准可能也年年不同,虽然在每年的执行过程中都标榜“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等原则,却难免让人怀疑标准本身的公平性。标准本身的科学与公正与否,关系到绩效工资制度能否顺利长久地实行下去。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如何防止相关领导在标准制定和绩效考核时滋生腐败,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开始将标准付诸实践并最终形成结果,这中间缺少了一个监管主体,腐败常常就是因为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那么不难想象,这将导致的新的不公平产生。

3.现行绩效工资制度有失公平

高校教师的绩效工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但是目前,高校教师的工资仍然是以职务和资历为基础的模式。该模式主要依据教师职务、职称、学历和资历等来设计薪酬, 而没有与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真正挂钩, 并没有真正执行国家要求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工资杠杆在一定程度上已失去了激励作用。这就造成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虽身处高校一线的教学、科研岗位, 却拿不到和实际岗位价值相一致的岗位工资。另一种情况是,绩效工资部分比例太高,部分高校达到了60%以上,可能造成一位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教授拿到的绩效工资不如一位刚参加工作的行政人员。这种完全忽视高校人才特征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4.现行绩效工资体系对部分教师激励效果有限

绩效工资制度本质上就是改变原来单一的、固定工资体系, 重新设计一套报酬体系来激励教师。然而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过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在部分教师的价值观中,并不认为金钱的激励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方式,研究表明许多教师都认为, 提高专业技能的机会, 与增加报酬的机会同等重要, 甚至更重要。而且, 与普遍的看法相反, 教师更支持以知识和技能为重心的价值体系。(钱磊,2008)

三、完善高校绩效工资制度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现在的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过于强调量化指标,而且由于评价指标的覆盖面和概括性有限,出现了以评价指标为指挥棒开展工作的现象。所以,评价体系的指标的建构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绩效工资的评价指标,同时也可以吸收国内企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和评价经验,在借鉴的同时必须面对中国几十年来工资改革的艰难处境,考虑到教师职业本身的职业特点,建立符合国情、契合教师职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还应该实施分类考核,一般来讲,现在的高校都不是单学科发展,高校一般都有文、理、工等数类大项,理工科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相对较多,而文科类的专业相对较少。分类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以适应高校教师复杂的工作,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性。

2.第三方机构制定标准和成立监管小组

为了防止标准“年年有、年年变”这种现象的产生,改变高校自身制定标准的方式,把标准的制定权转交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和学校本身不存在利益交叉点),这样能很大程度上保证标准的相对公平。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必须是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性评估机构,并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高校的整个情况充分了解;2.清楚高校以往的工资分配方式,认识到高校其不同于企业的属性,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3.在经过仔细推敲形成意见后,要定期听取职工的意见,根据收集的有效信息不断改善管理模式。这样,一方面职工可以加强自身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又不断推进管理模式走向科学与合理。

成立监管小组,监管小组可以明察暗访相结合,随机在高校中抽取教师了解具体情况并做备案资料,并负责及时把发现的问题进行上报,并拥有一定的处罚权力。监管组织本身要实现其公开与透明,定期在网上和专栏公布监督情况,听取广大群众意见。监管组织在监督的同时也要接受群众的监督,这样可以形成相互制约的作用。

3.制度实施中,兼顾公平

首先,要贯彻绩效工资的本质。做到“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体系”,不能将绩效工资制度流于形式和口号。过去高校的分配制度,对于年轻教师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不管是在工资报酬、科研项目的申报,还是外出学术交流,对青年教师都存在较高的门槛。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应该一改这种不公平现象,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也应该考虑到高校教师本身的人才特征,不是一朝一夕既能实现突破,需要不断积累才能产生更大的效应,所以,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低绩效工资的比例,绩效工资占总工资比例不高出30%为宜。

4.绩效工资制度与其他激励措施并举

薪酬仅仅是激励的一种方式,对于高校这一特殊群体,应多渠道研究激励措施,比如:对于青年教师,在实行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提供更多外出深造、交流及其他提高专业技能的机会;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采用终身制。我们甚至可以思考,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采用不一样的绩效工资比例,总体来说,青年教师绩效工资比例占总工资比例最高,中年教师中等,教授最低。

实践证明,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在具体的应用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难题。高校绩效工资制度要突出教师的特殊角色,充分将这个制度与高校的“人才强校”理念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这个制度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同时不会使教师在关注经济利益的时候逐渐偏离了教书育人的本道。

参考文献:

[1]李君,伍红军.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评价及其完善措施研究[J] .职业圈,2009,19.

[2]张岩.浅谈岗位技能工资与岗位绩效工资之优劣[J].科技信息,2007,06.

[3]冯文全,夏茂林.关于高校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理性思考[C]. 2010 年全国教育经济学术年会交流论文,2010年

[4] 安晓敏. 高校教师绩效激励薪酬体系构建研究[J].管理科学研究,2010,04.

[5] 钱磊.美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分析与反思[J].2008,07

[6]孙剑平.薪酬体系与机制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 刘敏,杜治平.构建新型的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J].管理科学文摘, 2007,04.

上一篇:民生工程范文 下一篇:医院信息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