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1 08:00:23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介绍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

二、默读课文,结合注解熟悉基本内容。将不懂的词句挑出来。

三、师生共同释疑。

四、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观看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五、回味: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笑?为什么觉得好笑?结合课本谈一谈。

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讽刺的艺术手法,布置相关研讨作业。参见“教法建议”部分。

第二课时

一、汇报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重点研究“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有关对比手法的内容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方式。分析时要坚持从文本中找证据的原则,不要做架空的分析。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用讽刺的表现手法进行片断写作。

教案点评:

作为自读课文,没有必要对每一项内容都条分缕析地精讲。面面俱到,学生反倒落不下什么。不如深入研究一两个项目,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能力。考虑到本文内容涉及到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有些语言涉及到旧小说中的雅语和口语,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安排两个教时。

教案示例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介绍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

二、默读课文,结合注解熟悉基本内容。将不懂的词句挑出来。

三、师生共同释疑。

四、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观看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五、回味: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笑?为什么觉得好笑?结合课本谈一谈。

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讽刺的艺术手法,布置相关研讨作业。参见“教法建议”部分。

第二课时

一、汇报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重点研究“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有关对比手法的内容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方式。分析时要坚持从文本中找证据的原则,不要做架空的分析。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用讽刺的表现手法进行片断写作。

教案点评:

作为自读课文,没有必要对每一项内容都条分缕析地精讲。面面俱到,学生反倒落不下什么。不如深入研究一两个项目,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能力。考虑到本文内容涉及到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有些语言涉及到旧小说中的雅语和口语,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安排两个教时。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

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

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

四、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

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八、作业:抄写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完成思考和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6----12段

2.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讨论思考和练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

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

2.写在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结合课后练习)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结合课后练习)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六、作业:思考与练习

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的异同

探究活动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范进中举新课程改革应试教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这是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段。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看来似乎离奇的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如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的发疯呢!

由范进中举我想到了当前的教育,尽管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重复着不老的旋律,但我们教育人总是想方设法从平凡的活动中感悟出新内容,体味出新气象,努力从应试教育的被动应付,疲于奔命中解放出来,把教育工作的过程转变成教师引导学生享受快乐,主动追求,创造幸福的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渗透到祖国大地的角角落落,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课题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考"与"学"并进

曾几何时,在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学校视教学法规于不顾,在课程设置上直奔考试学科。轰轰烈烈抓课改,扎扎实实搞应试的"两张皮"现象,存在了很长时间,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教师努力专研考点,久而久之教"学"就变成了教"考",学生除了会老师教的东西外,走出校门就一无是处了,这就大大束缚了孩子们的天性,阻碍了学生构建积极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开发自身潜能,难以帮助学生构建积极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

课改犹如一场甘霖,滋润着干涸的中国大地。我们不能再单纯以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习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应该有全面而多元的价值追求。"拼分数"与"拼育人"并进。

——"教书"与"育人"并进

应试教育的课堂中,教师除了对教材阶段的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练习题进行处理外,极少积极主动地发掘授课过程中的情境因素来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品德塑造。情感培养,仅在班会是不够的,应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

教书,育人是"教"与"学"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利用一切资源,培养学生,做到教书与育人并进。

——预习与达标并进

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上课前精心准备了教学设计,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按照程序预先设计好,课堂上也会提问这几个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这几个问题也往往是为下一个程序所设立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需要的,老师就会"迂回而过",害怕节外生枝,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敢越雷池一步,硬着头皮按照自己预设程序把课上完。

殊不知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流变状态。正如卢布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设全部细节。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并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大胆调整教案,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顺势而导才能做到真正的达标。

——"包办"与"参与"并进

新课改的实践中,教师摆脱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和独角戏式的"跑教案"的上课方式。老师该包办的包办,不该包办的撒手放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这样教学就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教学不是谋生工具,而是师生提升自己生命力的机会.是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与完善的通道.

[2]应当说,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黄金给学生,而是将 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交给学生。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言:"君子教,但授以法之学,而不告以得之妙。"

新课程改革的春天已悄然来临,我们不敢期待更绚烂的春天。因为我们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难以成江河。但愿伴随着课改的"三点两点雨"得到十枝五枝花。"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3篇

>> 《智取生辰纲》教学案例 《智取生辰纲》“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多媒体教学例析 例谈信息技术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的应用 从《智取生辰纲》看名著教学如何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智取生辰纲》自主学案 《智取生辰纲》(选段)阅读练习 刍议《智取生辰纲》的写作特色 听《智取生辰纲》有感 如何由《智取生辰纲》了解《水浒传》 浅谈《智取生辰纲》中的悬念设置艺术 《风筝》教学内容述评 绿豆生辰纲 又失生辰纲 《皇帝的新装》教学内容述评 《范进中举》教学内容述评 《木兰诗》教学内容述评 杨志丧失生辰纲的背后 《五柳先生传》教学内容述评 《故都的秋》阅读教学内容述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保兵.《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57692.htm

[3] 周登文.《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http:///news/53866.htm

[4] 刘昌国.《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53763.htm

[5] 施正同.《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47637.htm

[6] 邱刚.从“智”切入――《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计.http:///news/41802.htm

[7] 张连生.《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21225.htm

[8] 陈暾.《智取生辰纲》创新性学习教学设计.http:///news/16862.htm

[9] 黄先超.《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13722.htm

[10] 唐莉.《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7933.htm

[11] 沈卫东.《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7728.htm

[12] 王祥.“浅入深出”亦功夫――《智取生辰纲》教学案例及反思[J].文教资料,2012

[13] 刘宏业.《智取生辰纲》创新教学设计[J].教研天地,2011

[14] 葛民越.《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

[15] 刘宏业.资料助读 巧设情境――《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

[16] 胡根林.新时期语文教学内容研究述评[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4篇

一、吃透文本,精心备课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里,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要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案。

二、注重预习,事半功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说往往篇幅宏大、内涵蕴藉、手法多变,短时间内阅读量大,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在一堂课内难以兼顾全面。因而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三遍,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巧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杨修之死》以前,可以一边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展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图片,用它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人物——曹操和杨修。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开启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四、抓住情节,分析人物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谓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对人物描写方面细致引导展示,则更会增加形象性,小说的魅力就更能体现出来。在授课中如何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让小说中的人物展示出来,小说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五、多变教法,多维展示

1、影视欣赏法。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这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多数同学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都较为陌生,为此,讲授《杨修之死》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有较多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借此学习感受编剧、导演、演员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把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该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讽刺笔调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章平中生奇、妙趣横生。我们不要急于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忙于去分析、讲解,而应重点抓住一些“变化”来下工夫,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在范进中举前,他是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贬得范进一钱不值;而当范进中举以后,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范进是“贤婿”、是“老爷”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之能事。据此,可以趁势提问:为什么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这和什么有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同学们自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进而看到其腐朽的本质。

3、改变情节法。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支撑着整篇小说,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教学中,大家常常要求学生续写故事,但这老套的做法既和理解主旨无关紧要,对分析人物亦无重大帮助,更好的做法是可以在于勒归来处做文章——假如于勒成为大富翁归来时会怎样?同学们纷纷叙述了菲利普夫妇、女婿等阿谀奉承的丑态。

六、写作练习,丰富体验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5篇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追求高分,教学时满堂灌,强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制下去。而将来能够成才的不一定是经常考99分、100分的学生,更多的会是综合能力很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一切要从学生怎样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好学习的教练,做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指导员。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以少数学生为配角,以多数学生为群众的课堂演出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具有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想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散步》中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

三、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敢于创新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在理出文章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中举前后范进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有一位学生回答:范进喜极而疯。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范进中举后高兴而疯,暗写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进而揭示封建制度的罪恶。从而达到作者"揭露弊端,讥讽现实"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更深刻。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四、多鼓励多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往往就要求所有学生用掌声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能互相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做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才能在教学彻底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要相信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培养起来的基础。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6篇

一、对可预设的生成的引领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然流露的、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或即发的因素,也有因为理解的角度不同、认知起点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对问题、文本的看法或理解产生偏差,还有因为思维方法的不同,个人知识的积累不同,学生对文本、问题的理解出现有悖于常规思路的生成,这些都属于可预设的生成,可采取以下引领策略:(1)突破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根据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直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的一种教学策略。突破的活动就是变化过程、生成过程。这是课堂生成活动中教师引领的基本策略。一次,一学生读《藤野先生》中重点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把也字漏掉了。师:他刚才哪里读错了?生:他把“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读成“东京无非是这样””。师:意思有变化吗?生:意思不同。也字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师:只是对东京失望吗?结合鲁迅的资料,了解鲁迅对当时中国的情感。生:当时中国黑暗,鲁迅既有爱也有失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进行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2)问题教学策略 实施这一策略的要义是提出“有效的问题”。这里的问题主要指随堂生成的问题。这一策略在本模式中主要是指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适时解决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有价值新问题。如:在教学《孤独之旅》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①杜小康和父亲为什么话语越来越少?②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鸭子那么苦都没哭,为什么在煦暖的阳光中缺哭了?③这趟放鸭之旅仅仅是孤独之旅吗?

老师发现第2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到,于是建议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来研究。通过深入阅读,不仅解决了重点问题,也连带解决了其他的一些问题在课结束前回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学生感到满意,也增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对预设外的、偶发的生成进行引领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产生新问题。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问题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继续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对这类预设外的、偶发的生成可采取以下引领策略:

(1)反思教学策略

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交流合作的环节,在各个反馈的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产生的策略。

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最后走向成功。

例如:《孔乙己》在投影出示孔乙己的图像,并很有感情地引导学生读懂全文。不料,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孔乙己贫困潦倒,课文中多处可以看到,孔乙己究竟叫什么名字呢?其他同学就笑了,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可是教师觉得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相当好。就让学生自己思索,并且反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紧接着问了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会没有名字呢?”学生面对这 “反常”现象,沉思起来。(老师一怔,但马上镇定下来,调整思路)

由于我们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教师没有“当头一棒”置之不理,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就瞬间即逝的生成信息作可持续探究,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

(2)抓“意外”促生成策略

当课堂出现了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课前根本无法预设的突发事件时,可借助其积极有效的一面,为促进课堂生成服务

例如:《范进中举》在教学此课时,一位学生一开始就打了“横炮”。

生1:老师,“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师:你们觉得这个故事真实吗?请仔细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根据。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大胆质疑,而且也使学生借疑释疑,激活了思维,激活了课堂。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7篇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起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与。因此,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起点和跳板。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梳理和评点上,很少有专著和具体的教案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和梳理。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语文教学大纲的高度,统领教材,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等。从宏观上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在对教材整合时,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任务要具体,要便于理解和操作,使教有所依,学有其法。

1 以某一课文为基点,整合同类文章

这类文章可以是题材相同,也可以是文体相同,也可以是描写对象相同。如《三峡》、《与朱元思书》、《早发白帝城》同是描写三峡风光的美文,但作者的个人情感却不同,《三峡》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朱元思书》则写出了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反映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早发白帝城》中诗句则处处印证着《三峡》、《与朱元思书》中内容。通过这样的整合教学,学生都能罗列出这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我把《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小说整合在一起讲,《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形象,以及他扭曲的人格,揭露和鞭挞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孔乙己》则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但仍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可笑而又可怜的个性特征。是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写照,孔乙己成为这个社会的多余人。我又让学生给孔乙己和范进各画出一幅最能反映他们个性特征的画像,这实际上是把语文教学和美术也整合在一起。九年级的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蒲柳人家》塑造了杨二嫂,菲利浦夫人。一丈青大娘,三个性格不同的女人。整合分析这三个女人性格的异同,对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有一定作用,同时,学生也明白了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有很大影响。一丈青大娘是黄河流域人,她身上有慷慨悲歌之士的血液,她的泼辣有人情味,质朴,有正义感。杨二嫂是江南水乡的女子,就是泼辣起来也如水乡七拐八拐的小河让人捉摸不透。菲利浦夫人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层小公务员的妻子,肯定是多少受过一些教育,她故作清高,她的泼法就更细腻一些。杨二嫂,菲利浦夫人的泼法都透出冷酷自私的本性,她俩都不想表现自己的泼,都在掩饰。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对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文章主题,有一定的认识。这种整合本身就是一种类聚,一种求同思维,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2 以某一单元为基点,整合相关文章

就一个单元内典范性最强的教读课文为主,自读课文为辅,以主代辅体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举一”是解剖典型,教思路,指方向。“反三”是指实践,是思路和方法的具体使用。在整合过程中注意点与点的比较,知识点的归类,重点的区别,这就是对典型中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内容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朱自清的《背影》重点讲解,全文以背影为焦点,凝聚了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会。“背影”为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台阶》中的父亲,《老王》中的老王,《信客》中的信客,只要求学生归纳出这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就可以了。《背影》中的父子亲情感人至深,学过这篇文章后,让学生搜集有关亲情的文章,在课堂上交流,感悟、讲评,课后周记让学生写一篇父母曾经让你感动的一件事。这种整合使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体现了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这样,语文学习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精神乐园。

3 以综合性学习为基点,整合充实内容

只要教师能够灵活机智地整合补充教材的内容,就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师生交流空间,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之笔,使学生在感到心情愉快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之美。九年级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教材内容只有青春的心愿、青春的座右铭、青春的知识、青春的颂歌四个部分,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无从下手。我就这个综合性学习进行了整合补充,我首先提出了问题:“青春是什么?”或“青春像什么?”让学生谈谈对青春的理解,这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最想谈的话题,这个轻松的话题能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上才会充满欢笑与激情。其次,请学生说出最喜欢的青春格言,并说出理由。文字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而文字所承载的是一个立体的世界,学生说出的青春格言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语文学科是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语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师在这时引导学生透过这些青春格言,去体味其所蕴含的情和意,使之在充溢着情感的字里行间成为一个被感动者,学生在这些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感化和熏陶。激发学生强烈的青春激情。

4 以中考说明为基点,整合考点

初三复习时,语文考点的整合,对中考成绩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在整合三年语文学习内容时,以自治区教研室的《中考说明》为基点,分为古文、诗词、现代文阅读、写作、语言积累和运用五项来整合。诗词整合时,参与《中考说明》附录中三十四首诗词。在学生背诵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出经典名句重点复习,还归纳出:哲理句、亲情句、友情句、爱国句,以及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文言文整合时,参考《中考说明》附录中的十六篇文章,归纳出这十六篇文言文中所有的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重点句子的翻译。并把主题思想相同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复习。现代文阅读以《中考语文学与练》为版本,归纳现代文的题目类型,解题技巧,寻找解题规律,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语言积累和运用归纳为:汉字、书写、字词读音,词语理解和运用,病句修改,信息概括和提取,中外名著阅读积累,仿写等几项。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取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内容繁多,老师不可面面俱到,所以需要做出一些大胆的取舍。例如,对课文的大胆取舍、对课堂环节的大胆取舍和板块的重组。对课文的大胆取舍就是一些经典课文必须精读,其他类型的泛读或略读即可;对课堂环节的大胆取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去掉多余的环节如字词的预习,另一方面是去掉肤浅的疑问如一些无关紧要,与内容无关的问题;板块的重组就是对一些类似的文章进行组合;取舍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能够更高效地学到有用且实在的知识。

一、对课文的大胆取舍

首先,上课堂之前要对课文进行筛选。“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语文老师教书普遍的两种方法。照着课本读,照着答案念,给同学灌输的是书本上固定的知识,也是一种“死读书”,这就是“教教材”。学生通过老师引导自己去学,自己探索,把课本学活,老师只是一位引导者这就是所谓的“用教材教”。教师的职责教学生学习的方法,目的是让他们能够自己去学。因此,教师需要一套比较适合学生的教案,教案是使语文课堂活跃、有趣、生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以便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做的第一步就是对课文的选择,选文对是否能高效利用教科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经典的课文,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课文;学习经典知识和技能。

二、对课堂环节的大胆取舍

对于识字的环节需采取不同的取舍。对于课文后列的一些只需读准字音的生字,教师就可以当作课后作业,让学生预习课文的同时认读生字,在课堂上,通过朗读的过程教师就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发现错误,及时地进行正音,增加学生对正确读音的记忆。省略一味地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这样会大大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前已经掌握但不会写的生字,通过多次的接触也会写了,甚至明白其中一些生字的意思。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和流畅性,教师应对依据实际情况对课堂上的一些环节做到合适的取舍,让课堂变得简洁明了,学生知道重点所在,不需要老师刻意点拨什么是重点。比如,新课与以前学知识不太衔接,对旧知识的复习这一环节就可以省去;旧知识要在不知不觉中插入这样会引起学生注意并会与新学的知识做对比,印象会很深刻,效果比生硬的插入要好得多。生硬的插入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和分散注意力。这时的导入环节就不必存在,一定要省略。

三、板块的重组

教学的要求因选文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可以重组板块来进行教学。比如,文言文教学,体现的“温故知新”教学特点。教师经常把类似的几篇文言文组合,通过对比学习,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孔乙己》《范进中举》《核舟记》这三篇就可以组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加深印象,学会思考和学习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有更高效地学到有用且实在的知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合理适当的取舍。

参考文献: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语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得到良好的革新与发展。

1现如今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缺陷

我国许多学校的阅读教学还处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上,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在被动阅读、阅读效率低等状况之中。这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在阅读方面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感。

1.1分析上太注重形式:

大多数学校将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文章进行分解、逐段进行分析段落大意,并没有针对文章中的特色让学生去领悟文章的感彩、语言特色以及文章中的独特韵味等。如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分析时,只是生硬的将阅读中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体会小说中的精心布局、人物鲜明的形象以及小说中的特色语言等。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枯燥、无趣的感觉,打击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减少了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感。

1.2阅读方式太重视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更多先进的多媒体科学技术被引进到教学之中,在恰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反之亦然。有些学校将教师在课堂中是否利用到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评判教师好坏的一个准则,这是错误的观念[1]。在错误的多媒体阅读教学中,鼠标和屏幕取代了教师的粉笔和黑板,播放录音取代了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阅读过程,多种样式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过多的感觉到课堂的有趣多变,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反作用,造成教师不能够很好的在阅读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没有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视觉感官,但过多的运用多媒体,将文章中的内容通过几幅画面全部展现给学生,不但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反而限制或阻止了学生对文章产生的想象力。没有恰当的运用现代科技方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1.3阅读教学教案脱离现实:

有些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学情考虑到教案设计中,一味的追求阅读教案的完美。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只依照教案进行,忽略了课堂与教案之间的差异与学生反应的真实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表面上看来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实内在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阅读训练的真正目的。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够,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理想化,没有真正的联系到学生的学情,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2怎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

2.1情景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景教学法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补充学生没有想象和感受到的情景,弥补学生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不足。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变色龙》的教学中,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自然界中变色龙根据不同环境进行变色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特性,从而真正读懂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人物感到可笑的肤浅层次上。这种生动直接的情景带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2]。

2.2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可以将朗读法、文章赏析法、自主阅读法、探究法等相结合进行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十九课《范进中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课文讨论后进行表演,由于每个小组对课文的理解不同,因此表演形式也会有所不同,都会有相应的特点,因此学生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范进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以及文章中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更好的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与意境。

2.3使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若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要选择课内的优秀词语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一些课外词汇,要求学生对好的文章进行长期的抄录或写读书笔记等,以便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2.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许多文章中都会为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这个想象的空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一课《孔乙己》的教学时可以有意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孔乙己的长衫没有了?”这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表明,但却引发了课堂上学生的激烈讨论,转变了课堂中的严肃气氛,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且答案各不相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2.5将读、思、写相结合: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大意有初步了解,在反复进行阅读时,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情景、人物关系、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有了进一步理解。在学生阅读后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讲解,然后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的结果以及回答问题的答案进行整理、总结,突出重点与难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对文章的观后感。整个过程将读、思、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

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但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本身的质量,还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产物,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海生.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8):80.

[2]雷成兰.探析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南北桥,2016(1):104.

[3]章克才.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60):32-32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着力点

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的系统工程。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组织以学科基础知识为载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初中语文设计中,如何通过一个“着力点”呈现知识,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基本设计技能与设计方法,如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流程的控制等。

一、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通常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只考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而忽视了其他两个目标。这样,我们对教学目标就定位为学生学什么,如何获得知识与解题技能,忽视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的实施,直接导致语文教学应试现象依旧严重的弊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初中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错位。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实施,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模式,让语文教育焕发应有的生机。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们在肯定传统理念思维,肯定愚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同时,也要从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愚公的做法是否与时俱进。这样,我们就会重新审视这篇寓言故事,觉得传统的教学目标有大而空的嫌疑。有资料显示,华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35份教师的教案做过教学目标统计:其中5份无教学目标的陈述,30份对教学目标阐述的词语都是要求学生“掌握、了解、能力、培养、理解”这样的要求性词语,没有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

二、设计个性化内容,进行课文个性化理解

阅读文本时因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个性阅读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最新理念。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与文本对话,注重理解文本内涵。教师的引导面面俱到,却忽视了让学生心灵与文本对话。这样,学生没有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学生面对至理至善的文章,没有自己的个性理解与心得,这样只能是俗读、浅读,甚至是误读代替理解,这样的解读可能会让精彩的文章变得庸俗。因此,我们应该设计个性化的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性化的理解,在对文本提炼、加工、组合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有个性化理解,就设计个性化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作者的善良。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变得越来越好。因此,教师要通过“善”与“愧”方面引导学生。学生就会对文本有整体的思考,若没有以这样的教学角度切入,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三、着力优化问题设计,注重适时适度合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问题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纽带。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引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可以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成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教学设计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是每个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随口发问,结果很多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课堂上学习要点,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度肯定不会高。因此,我们在备课环节就应注重问题的设计,并把握好问题的适时、适度与科学合理这个原则。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效度明显提升。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范进中举前后不同人的态度的变化是怎样的?为什么作者详细叙述这些人对范进的态度?作者是怎样勾勒这些人前后的表现的?用什么样的词语概括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通过这样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对话,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四、设计有效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语文的学习就是对语言的咀嚼与品味,语文教学设计中离不开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当看到文本中写得好的句子与段落时,我们总会驻足,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这些语言。但是,我们通常还是比较模糊地对语言、语段进行分析。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实践证明,品读语言还必须在“情”的带动下认真地品,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中的表情达意,从而体会其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就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小山的动词,并把用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作者北方语言的特色,从深情的视频范读中感觉有了儿化音的韵味,从而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从这样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品味语言教学设计促使学生认真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综合上述,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认真研究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动态、课堂评价等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巧燕.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设计[J].新作文(教学研究),2013(10).

[2]杜天东.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拓展练习设计[J].教师,2012(26).

上一篇:踏雪寻梅教案范文 下一篇:环境教育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