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4 09:57:06

踏雪寻梅教案范文第1篇

唱歌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唱歌教学也是音乐教学中最简便、最经济、最大众化、最普及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不受地域、经济条件的限制,是适合所有学校的音乐教学方式。不过。我们在听课、调研中发现中小学唱歌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丢掉了一些传统的好的歌唱方法,忽略唱歌习惯的养成和歌曲情感的表达;课堂教学不重视歌曲识读乐谱的学习及内在情感的挖掘,偏重于解读歌词,讲音乐以外的内容比学习音乐的时间长;忽略学生对音乐本体的学习与感受,学生唱歌时随心所欲、有口无心、索然无味。我们觉得这次组织“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研讨与展示活动”,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在这次活动中,江苏推荐的查育辉老师的《踏雪寻梅》展示课获得了颇多好评。这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第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不仅是我们教研工作生机勃勃的园地,而且也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这里,我们就《踏雪寻梅》这堂课的设计与展示,寻几朵雪中的梅花,谈一谈引起的联想与思考。

有思想才能出好课

课例

执教者在“教学反思”中,概括了这堂课的设计思想:

音乐课不应该忽略音乐本身。

唱歌教学是最基本的音乐活动,利用每一次唱歌教学,教给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和学习的方法。

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潜移默化地层层深入。

联想

一节小学的唱歌教学示范课,教一首劳动题材的歌曲,老师特别关注教学的“综合”,大部分时间,带领学生在音乐声中做劳动的游戏,讲解劳动知识和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课后访谈,大部分学生的印象是“学了劳动”而非音乐。

有人称这样的课为“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有的课令人眼花缭乱,却看不明白主旨所在;有的课教师教的淋漓尽致,学生却处于陪衬的地位。好课的设计和展现,必然要有好的思想,即新课程的理念经过学习消化,内化成教师自己的追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就义务教育阶段来说,真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一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可见,唱歌教学的定位要准确。中小学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通俗地讲就是要“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根据当前学生实际,要侧重于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和唱歌的基本方法,注意清晰地吐字,自然地发声,要唱准旋律,最终达到发自内心的、有情感地表现。

《踏雪寻梅》课堂教学的设计定位较好,突出“音乐本身”,抓住“最基本”的活动、技能和方法,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出发。因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深化音乐课程改革,首要问题还是要深入学习课改精神,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样的话也许常常被认为是套话,但却是还远远没有被普遍得到解决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长期关注。

以好奇和探索串联音乐活动

课例

有几处巧妙的设问,如:这叮叮当当的铃声来自哪里呢?(引出歌词情景和作者介绍)有没有方法来帮助我们在八朵梅花中寻找出躲藏的音呢?(引出听觉对比的方法)你们愿意听听另一个版本的《踏雪寻梅》吗?(引出听赏感受与评价的交流)《踏雪寻梅》的这个人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课外拓展的一个“作业”)

联想

不少课上充满着问问答答,言语对话占去了很多时间,唱歌教学偏偏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学唱,欣赏教学却偏偏舍不得花时间听赏。像“这首歌好不好听?…‘这首歌曲唱得棒不棒?”等无效的设问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有的把讨论和活动割裂开来,成为“拼盘”。动不动就“考考你”,板起面孔设问,语言成人化,缺少童心的好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音乐是实践性、体验性的课程。歌唱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特点,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教学过程的组织至关重要。

知识性课程常以问题组织教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是教学活动的主干。实践性、体验性的音乐课也用设问,但这里的设问主要是引向体验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所以挤占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满堂问”是不适用于音乐课的。“知识竞赛”式的问答也不是上策。课例中几处设问之巧,就巧在利用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人情人境地把学生引导到兴味盎然的音乐性活动中来,或者是音乐知识的了解,或者是识谱,或者是演唱技能的学习,或者是听赏的评价与交流。设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恰当的设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设问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一个点,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如这堂课确定了弱起拍处的演唱、跳音记号的演唱、大跳音程的演唱、歌曲中力度的表现等几个“难点”,原想在教学过程中用设问的方法凸现出来,逐步予以化解,但施教时相应活动不够充分,就比较概念化了'还需从音乐的意境与音乐的语言人手,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恰当的设问,能使教学活动逐层推进,过渡自然,串联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但过多的设问或设问不当,很容易强化课的预设性,而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放生成。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课堂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地运用设问调整活动内容,促进课堂鲜活的动态生成。

寓音乐基础训练于游戏情景中

课例

开始用铃声的模仿导入,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设计了“踏歌寻梅”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凭辨别音程的音乐听觉,找回出示曲谱中缺少的几个音。

“接龙互动”也是一个游戏。在哼唱曲调,听范唱默唱歌词之后,师生分句交替,在互动中逐步完成了歌曲的完整演唱。

联想

在众多的课堂唱歌教学中,老师大量地运用了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内的辅助手段去启发孩子的情感,加强了学唱歌曲的感受和体验,却很少看到对学生“声音”的表现要求,更看不到老师结合歌曲表现需要去启发学生学习一点唱歌知识和技能。

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不能丢弃“双基”,要正确处理好兴趣与“双基”的关

系,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把“双基”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教学环节中,并在感受和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掌握和理解。《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唱歌教学要求之一是:“唱歌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

以前的“双基”教学曾进入单纯训练的误区,忽视了学生特有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踏雪寻梅》对学生兴趣激发与利用是一个亮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皆须讲求方法。课标提出:“应充分注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堂课正是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把音高感、音乐感等基本训练和视谱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听”、“视”、“唱”、“动”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更有吸引力。

传统方法老曲子也能出新

课例

《踏雪寻梅》是20世纪30年代的老歌。虽然时距久远,但依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生模仿《踏雪寻梅》的铃声后,用稍慢的速度跟琴声视唱曲谱。

出示八朵梅花,唱音阶,构唱音程。

引导学生注意弱起节奏的演唱,教师关注学生演唱,及时纠正。

跟着琴声用“lu”音完整地哼唱歌曲一请同学们听老师演唱,心中默唱歌词一跟着琴声完整地演唱歌曲。

引导学生放松肩膀、打开喉咙朗读-用这样的声音来唱最后一句-熟悉歌谱中的力度记号-试着看老师的指挥演唱歌曲。

联想

许多教师追求‘流行”与‘时尚”,总嫌教材所选的作品“陈旧”、不好听、不流行、没时代感,往往在“拓展”的名义下便以自己的好恶取代,甚至“喧宾夺主”。

在众多的课堂唱歌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是设法避开“学歌谱”,更把先学歌谱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视为“”。

教师选择《踏雪寻梅》这样一首老歌,到这种场合来展示教学的新貌,还运用了先学歌谱等传统的唱歌教学方法,确有点出人意料,甚至可以说带有一点挑战性。《踏雪寻梅》是儿童歌曲中的经典。经典作品是要经过时间考验的,能成为经典必然能常唱常新。这当然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与富于感染力的展示。对于教材,首先是要领会意图、开发美点、充分利用,同时也要打破封闭,适当扩展,特别是充实一些时代感较强的新作品。但补充教材的选择应取慎重的态度,须知已审定的教材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有的老师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以为是老歌的缘故,其实是因为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所致。为此,建议老师们深入研读课标、熟悉教材背景、理解教材的内涵和要求。

唱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注重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那也是前人教学实践和创新的总结,是唱歌教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和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有些思想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了。传统的唱歌教学过于重视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达成,在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上没有以人为本,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了音乐的学科性而忽视了学生享受音乐的愉悦性和美化其人生的需求。因此,降低音乐学习的专业难度,改变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愉悦性,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成为本次课改的重点。但并非是“回避”甚至是“抛弃”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达成目标,以及已被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踏雪寻梅》这一课例,采用了不少唱歌教学的传统方法,如视唱乐谱、哼唱默唱,在学唱歌曲中巧妙地插入视谱、声音的训练,步步递进,这就使学唱的活动充实、扎实。课改实践中创新出了很多学歌方法和手段,如带词直接听唱法,或先带词唱熟了歌曲后再唱谱的倒置学习法,在所要学习的歌曲声中做游戏的暗示性学歌法,化整为零学习法,卡拉OK式学唱法等等。有些方法确实改变了过去歌曲学习的单调和枯燥,在调动学生学歌的积极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如此,好的传统的歌唱教学方法仍然不能丢失。

有效教学不能缺少教师的示范

课例

我来为大家演唱这首由刘雪庵作词、黄自谱曲的《踏雪寻梅》。

现在老师再为大家演唱一遍歌曲。

与学生接龙演唱。

教师范读。

教师指挥演唱歌曲。(课中感受力度变化,课末展示学习成果。)

联想

有些教师疏于课堂示范。特别是在公开课等场合,往往采取“躲避”的态度,依靠多媒体“藏拙”。

有的教师在公开课的场合,表现出很强的表现意识,课堂成了教师展示个人的舞台。

有的教师确实还缺乏能为学生“示范”的专业素质。

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不能缺少教师的精彩示范。这堂唱歌教学展示课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因为查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他的范唱、伴奏和指挥,确实发挥了“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把以下一段话写在第一条要求中,很值得我们经常重温:教师“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的示范是多媒体不能完全代替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要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发。“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应该肯定,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示范的要求比,不少教师还有待尽快缩短差距,同时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是没有止境的。

踏雪寻梅教案范文第2篇

一、“走读西湖”研学课程的设计

1.思路:纲要引领、尊重儿童

“走读西湖”研学课程总的设计思路是以物为媒,重组学习辑。我校集中力量在暑假编写了课程纲要,对课程性质、理念、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说明,旨在以跨学科整合的项目学习为核心,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走读西湖”研学课程以儿童的身心特点为依据,以学科整合的主题式项目学习为核心,以强化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开展,是我校“童眼看世界”的主要平台和重要途径。课程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研究主题的呈现方式上,体现开放性。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提供多样的素材,在同一主题下设计了多个研究点,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目标:聚焦素养,家乡情怀

通过“走读西湖”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了解和传承杭州西湖特色文化,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灵活的、生动的、自由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技能、掌握过程方法,养成正确、科学、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从而获得充分、自由、独特的发展,在经历和体验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我校和美教育人格培养的“心、体、礼、乐、习”五要素,引导学生识物感悟家乡美、实践体验团队美、文化传承人文美、 艺术展示个性美、学习探究方法美,促进学生和美人格的养成,为后继学习打下扎实基础(见图1)。

3.内容:四季西湖,主题整合

“走读西湖”研学课程的实施紧紧围绕西湖文化中的人文、自然、艺术、社会的因素,适度参考《我与杭州》《人・自然・社会》等地方教材中的内容而展开。课程以项目整合的形式呈现,循自然而教,依西湖四季变化,分学段、分时间对西湖物产进行欣赏、探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面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科学探究、人文交往等素养。我们在对西湖物象进行梳理、归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科学、人文、艺术三大领域的内容,设计了6个年级6个模块(美食、传说、诗画、物产、山水、花卉)的内容(见表1)。

活动内容的编排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简单到复杂的趋势,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探究主题由易到难,从单一到组合,充分体现层次性、阶段性。“走读西湖”的每个主题都是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具体情况不断地完善、充实,具有生成性,从而满足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这样的课程是确定性与不确定的统一,自成系统却不乏丰富和生动。

4.方式:现场学习,注重选择

“走读西湖”研学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现场学习和亲身经历,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组织形式大致有三类:

(1)小组活动。小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确定,可以是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也可以是能力相当的学生组成小组。

(2)个人活动。允许学生进行独立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集体活动。以班级、年级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的方式,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理解。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活动,我们重在学生的充分经历和体验,而非外部知识的灌输。课程最大特点是贴近学生的心智,以物为媒,引人探美,以西湖物象架构学生的认知序列,促进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二、“走读西湖”研学课程的实施

根据研学课程的需要,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春之声”和“秋之实”是由学校组织各年级统一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开展,“夏之盛”和“冬之韵”是由假日小队活动组织开展。这里主要介绍学校活动“春之声”和“秋之实”的实施。

1.团队备课,突出整合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从学生、课程、情境、教师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备课,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收集材料、编写教案,并且聘请有一定综合实践课程经验的教师巡回指导。各学科老师一般从人文、艺术、自然、社会四个方面对主题进行分析与整合,使学生对主题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了解。例如,“丹桂飘香”这个主题中,我们从艺术之桂、人文之桂、科学之桂、功用之桂四个角度收集材料、分析整理。

2.协同执教,走班教学

“走读西湖”研学课程每个主题的教学一般采用集体备课、教师走班和分头执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一个版块根据内容多少,设1~2课时,自然版块由科学教师执教,人文版块由语文教师执教,艺术版块由体艺教师执教,社会版块由品德、数学教师执教,各学科教师协同实践指导。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由相应教师独立或协同上课,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对该主题有全方位的了解。以“丹桂飘香”主题课程为例(见表2)。

3.现场研学,自主选择

在前期收集资料、校内集中学习之后,我们会根据实践学习的方案,组织全年级组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到学习现场,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分组的原则是自愿选择,按照艺术、人文、科学、功能四个组,倡导孩子喜欢什么,就研究什么、学习什么。但是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队之后,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适当调控。现场学习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活动空间,还给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踏雪寻梅”主题课程为例(见表3)。

4.扬长展示,多元评价

在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最拿手和擅长的形式,如诗词、绘画、文章、歌曲等在班级里进行展示。在“踏雪寻梅”主题活动中,学生分别用画梅、作诗、吟诵、摄影、散文等形式进行了展示。

“走读西湖”研学课程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表现和素质发展的整体评价,评价内容上关注过程、兼顾结果,注重对学生进行整体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既建立学生研学活动的过程档案,也注意简便易行。同时,还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家长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研学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踏雪寻梅教案范文第3篇

异案同磨的集备模式是我校提出主要针对于我校以往的学科教研中,常常是一个人讲,其他人听,一名教师做记录这种方式,教研的形式过于被动,很多教师不能通过活动将学到的教育理念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也不能自如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上,以至失去对集体教研的本来意义。对此,我们音乐教研组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发现以下问题:

1.乱――研究中的问题比较凌乱,不够精练。

2.浅――教师都是基于问题表面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问题的实质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3.简――力求面面俱到,每个问题缺乏观察点及观察策略,内容泛泛,缺乏理论依据的支持。

4.少――合作的少,研究群体间的实践智慧未很好地建立。

对于问题的发现我们组也多次讨论,通过集思广益提炼出了集中教研与分散教研相结合的异案同磨集备模式。我们尝试把这种磨课方式更加有效地运用到了音乐教研组中。

二、异案同磨的实施内容

主备教师确定自己的一篇课例,进行教案的设计,同教研组都对这篇教案进行磨课并写出磨课分析,主备教师根据磨课教师的分析以及自己的进一步理解进行修改和完善教案,实现有效集备的目的。为了使异案同磨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设计了表格,记录了磨课中的重点部分,其中磨课教师的磨课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就是在主备教案上随案进行批注,随案批注的好处使有删删减减的地方可以直接划出来,清楚明了,比如,小张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中,我认为在这一部分中这一句可以直接去掉,就用横线划掉,这样主备老师一看就明白了,我们音乐教研组只是两个人,如果是三人以上的教研组,磨课老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随文批注。

第二部分是在主备教师教学案右侧的磨课教学批注中进行集中批注。比如说,在小张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中,我认为在导课这一部分语言过于烦琐,就在第一栏中写出自己的建议。同样如果教研组中还有一个磨课教师的话就可以在第二栏中进行批注。有幸请到教研员到我校听课指导,并参与到我们的磨课活动中,图片中红色的字体就是教研员在磨课中对我们提出的一些好的建议与点评。最后一栏是主备教师的批注,主备教师可结合磨课教师的批注进行反思或者通过磨课教师的批注引发自己的一些更好的想法,也可以加入其中。接下来我就以小张老师这节课的导课版块为例。

一磨――引发环节,发现问题。

在这节课中,一开始设计的导课部分是用的开门见山导入法:“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冬天有关的歌曲。”直接出示课题,这是音乐教学中最直接、最简洁的导入方式。但是由于是新教师,在语气、表情等方面表现力还不够,如果过于直接,就会显得单调、缺少趣味性,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

在第二次的磨课中,我们先总结归纳了一些好的导课方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即兴表演导入法、看图提问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节奏导入法、歌词导入法、旋律导入法、音乐形象导入法等。通过我们第二次的研磨,采用了谈话导入法: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想象力也丰富,通过谈话引导,使学生逐渐进入了角色。我们认为已经达到了需要的教学效果就可以了。但在磨课中,教研员给我们提出了问题的关键,虽然导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导入环节占用了较多时间,导入不仅要有音乐性,符合音乐学科特点,更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我们今天的课就是以冬天的雪花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所以不必绕来绕去,学生更喜欢新奇直观的画面,可以直接用雪花的画面导入。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

三、异案同磨实施中的困惑与收获

1.一见钟情却知之不深

备课中我们常谈到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也一直倡导对教材的“深入浅出”,我们通过异案同磨内容中的这三部分在对一节课进行反复的研磨中,每一位老师也对教材的解读在不断地加深。“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2.融会贯通蝴蝶出蛹

在磨课中教研员还提到,方法为内容服务,卡农在前面介绍过,对于《踏雪寻梅》这首歌,旋律比较上口,学生可否做一点尝试,再次加入卡农轮唱,丰富一下学生的二声部体验,提高课堂效率呢?现在的音乐课是要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关注学生的歌唱声音及综合内容的合理安排,要作为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的思路逐渐明朗开阔了起来,为此我们又开始反复修改,有所针对地设计教案。于是有了今天老师们所看到的拓展部分。于老师常在教研活动中提到对作品的解读,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踏雪寻梅教案范文第4篇

一、有效利用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渠道,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现有的教材,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范本,要想让课堂教学深入拓展开来,使学生学到广博的知识,就要靠教师去挖掘课本以外的信息。我每年都征订了《语文周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杂志,在上每篇课文前,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之外,一般都要结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去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比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奇闻遗事、与课文有关的文史典故等,然后摘抄在教案上或者将报纸剪下来编辑成小册子,随时带进课堂。上课时适当插入这些知识,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比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等文章时,适当给学生讲讲关于“雪”的典故,如“程门立雪”、 踏雪寻梅 、映雪读书、“粤犬吠雪”等。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灵活运用诗词中穿插的典故,能为语文教学增色不少。教师适时穿插和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始终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课文,不仅培养学生兴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弘扬传统文化。

有些课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显得枯燥无味,如果用课件来显示将会事半功倍。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就在教学资源网上下载了各种云的变化图及分类介绍表,上课时用投影一显示,学生一目了然,既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又节省时间。教学《山市》时,我下载了青岛的一幅海市蜃楼形成图,我一边让学生欣赏,一边讲解山市的形成原理。这些从来没有到过海边的山区孩子,都很清楚地理解了这一自然奇观。特别是在迎接中考之际,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加大课堂容量,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板块的复习中,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知识归类和习题训练题库,条分缕析的引导学生,充分拓展了课堂45分钟教学的容量。

二、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我们生活在苗族布依族专州,生态资源丰富,民俗文化浓郁。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贵州平塘县是一个民族风情很浓郁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我利用这个机遇,将被当地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舞阳花戏编成剧本,组织民间艺人来演出(我既是编导,也是演员)。把演出情况录成碟,在教学戏剧艺术知识时,放碟给学生看,他们通过对脸谱、服饰、道具、武打、唱腔的欣赏,加上我的解说。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中戏剧知识的内容,而且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效果很好。当地电视台对此事以专题片的形式作了报道。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德育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在八年级举行了 “我喜爱的对联”收集活动,学生把收集到的对联分类展示,并在活动中自己学会了欣赏和写作简单的对联;在安全宣传月、安全宣传周中,学生利用多渠道收集安全教育材料,制作了一份份内容丰富、版式新颖的手抄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踏雪寻梅教案范文第5篇

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大胆摒弃“师本教育”的传统弊端,才能践行“以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本文从课堂提问、课堂主体、课堂评价,三方面阐述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转变策略,以期能把课堂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世界。

【关键词】

小学音乐 生本教育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也在不断革新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各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也在小学音乐课堂不断演绎着各种精彩。然而,在课堂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冷静的反思,在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是否给了学生充分的提问权利?在我们为完成课堂教务任务而沾沾自喜时,是否真的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只有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发挥音乐在发展学生智力、健康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世界呢?笔者从如下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转变学习方式,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

新课改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音乐教学,一直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教师以“讲”好为课堂准则,以既定的“统一答案”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教师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学习歌曲《踏雪寻梅》一课为例,“X X. X”这个节奏中前八分休止符相对比较难懂,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灌输,那么,只会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此的记忆也不长久。为此,笔者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本课“前八分休止符”这一教学难点。有学生说:“我唱的这里会在心里默默嗯一下。”有的说:“我用脚打节奏强调。”还有的说:“我唱到这里会点一下头。”……同学们开始交流起自己的解决办法,使音乐课堂不仅显得生气勃勃,也让本课难点不攻而破。

在本课中,笔者以自主讨论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以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

二、改变教学模式,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传统“一言堂”的模式下,教师是绝对的主宰。有的教师担心让学生提问会影响自己预定的教学进度,有的教师担心学生的胡乱质疑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还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提问有挑战自己课堂权威的感觉。多种因素下,教师往往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音乐课堂也是死气沉沉。笔者认为,把提问、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可以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的过程中探索音乐真谛。

例如在欣赏六年级下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化碟”部分时,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虔诚的态度和服从的品质对名家的经典之作顶礼膜拜,一成不变地灌输给学生,反而导致学生不敢、也没有机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质疑。为此,笔者在课上就《梁祝》中“化碟”部分的创意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果不其然,有的学生认可殉情的做法,认为在世俗的威胁下,殉情可以让爱情永恒。但也有学生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在‘化蝶’的大团圆中结束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这是否暗示着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默认和赞同?”“《梁祝》的最后是祝英台撞死在碑前,而尾声‘化碟’部分的音乐却只是对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缺乏应有的荡气回肠的千古遗憾之感,这样的尾声会不会大大削减了其艺术的感染力?”……瞧,民主的课堂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在一片质疑声中,笔者谅讶地发现,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创意比《梁祝》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在上述过程中,正是教师的一次转变,不以“讲”好为课堂准则,才让学生有了突破名人和权威思想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求异中实现心灵与音乐的相融。

三、引进激励机制,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一、机械的评价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与效用。在课堂评价中,教师不应“独揽大权”,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改的活动中来,在自评与互评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以学习《茉莉花》一课为例,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学生小时候就已经会唱,因此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显得无精打采。考虑到这首民歌有多个版本,很多不同风格的演唱家都曾演绎过,笔者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来评一评,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版本?喜欢在哪里?你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吗?这样一来,原本死气沉沉的音乐课,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唱的现场版,很经典”;也有的学生说:“喜欢霍尊改编的《茉莉花》,很现代、很独特”;还有的学生表示:“我喜欢梁静茹版本的《茉莉花》,小清新风格很好听”“我喜欢周彦宏版本的,很甜美”。学生以自己喜欢的风格演唱这首苏北民歌,感觉着音乐中的美。

在教学中,因为教师机智的处理,重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心理,让学生充分领略民歌的独特魅力,在评价中实现个体价值,通过欣赏、演唱,体验乐曲的风格、情绪,真正让学生了解音乐、爱上音乐、喜欢歌唱。

踏雪寻梅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乐教育 音乐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28

我校提出的“乐教育”文化主张,体现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追求,而“乐活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让每个孩子因学习而快乐”,着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着眼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习快乐全面发展”双向突破,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有效、卓越。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师生的精神、思维真正乐起来,“乐思”“乐想”,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转变学习方式,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

音乐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形式为客体,通过施教者编制指导的内容安排和实践活动,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渗透和作用,让学生从中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教育活动。新课改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音乐教学,一直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教师以“讲”好为课堂准则。我在学校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状况:老师教一句唱一句,孩子听一句唱一句,处于被动状态。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教师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习歌曲《踏雪寻梅》一课为例,“XX.X”这个节奏中前八分休止符相对比较难懂,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灌输,那么,只会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此的记忆也不长久。为此,我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本课“前八分休止符”这一教学难点。有学生说:“我唱到这里会在心里默默嗯一下。”有的说:“我用脚打节奏强调。”还有的说:“我唱到这里会点一下头。”……同学们开始交流起自己的解决办法,使音乐课堂不仅显得生气勃勃,也让本课难点不攻而破。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自主讨论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

二、改变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教师要根据音乐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一是用故事导入。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给孩子讲红军的故事,让孩子了解歌曲背景、人物及事件,让孩子对歌曲产生兴趣,更容易让孩子对歌曲进行学习和掌握。二是用谜语导入。如歌曲《柳树姑娘》,歌词是“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M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洗洗干净多么漂亮,多么漂亮,阿里咯!”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树比做了姑娘,把柳枝比作了人的头发,还比喻人在洗头发,让孩子从谜语中,猜出了歌曲的名字,以及内容。三是用录像导入。在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首歌时,利用媒体播放电视剧《霍元甲》的片段,然后听主题曲,从视觉的角度去感受歌曲讲述的内容,体会歌曲的感情。四是用歌曲导入。比如我们在学习《哦,十分钟》时,可在上课时播放歌曲,让孩子们讨论课间十分钟所做的那些事,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积极性。

(二)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1.生活中的节奏训练。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XXXX,XXXX(快点快点,大家快来);XXXX,XXXX(跑过来呀,跑快点呀)等,再借助朗诵、视谱、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中训练节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节奏练习的平淡无味。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和节奏有关的事物,学会举一反三。

2.结合游戏进行听音训练。在听音训练中,我以“打电话”的游戏方式,在琴上弹一二度或者三度的音程,然后问“喂,你是谁?”学生回答:“我是domi。”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完成了抽象、枯燥的听音训练。类似游戏、儿歌的形式妙趣横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利用儿歌进行识谱训练。如学习五线谱时,编儿歌“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像上楼梯,越爬楼越高。”生动又形象地描绘出了五线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音符的时候,把音符比喻成一个黑色的小豆芽,不同长短的“豆芽”后面长了不同数量的小尾巴,它在五线谱上,可以“脑袋”朝上,也可以“脑袋”朝下,让孩子们在五线谱上绘出他们想绘的小“豆芽”,练习他们对音符的书写能力,也增强音符在他们心中的印象。

4.利用表演激发歌唱热情。如四年级欣赏课《乒乓变奏曲》,书上有一幅音乐高低变化的走势图,是一些乒乓球连起来的,形象的让孩子们感受歌曲进行音乐高低的变化,像一个一个乒乓球跳动一样,让他们自己想象玩乒乓球时,球在桌上快慢跳动的情景,使孩子们更加形象的感知了音乐,让孩子们把音乐中的景象绘画出来。当孩子们把自己心中对歌曲的感受,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图案画表现出来的时候,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引进激励机制,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一、机械的评价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与效用。在课堂评价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改的活动中来,在自评与互评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1.分组比赛。孩子们的好胜心都比较强,让他们与自己的同学比赛,让他们对歌曲的记忆有一定的作用。在学习完一整首歌曲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演唱比赛,让孩子们在竞争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比如一首歌曲有两段的,可以让学生一组唱一段,师点评、生互评。

2.表演歌曲。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都想来表现一下,老师要启发他们,根据歌曲的情绪,用不同的动作来表演,在创作中培养了表现力和想象力。

3.问题质疑。如在欣赏《梁祝》“化蝶”部分时,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虔诚的态度和服从的品质对名家的经典之作顶礼膜拜,一成不变地灌输给学生,反而导致学生不敢、也没有机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质疑。为此,笔者在课上就《梁祝》中“化蝶”部分的创意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果不其然,有的学生认可殉情的做法,认为在世俗的威胁下,殉情可以让爱情永恒。但也有学生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在‘化蝶’的大团圆中结束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这是否暗示着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默认和赞同?”“《梁祝》的最后是祝英台撞死在碑前,而尾声‘化碟’部分的音乐却只是对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缺乏应有的荡气回肠的千古遗憾之感,这样的尾声会不会大大削减了其艺术的感染力?”……瞧,民主的课堂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在一片质疑声中,笔者惊讶地发现,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创意比《梁祝》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上述过程中,正是教师的一次转变,不以“讲”好为课堂准则,才让学生有了突破名人和权威思想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求异中实现心灵与音乐的相融。

4.多样表达。以学习《茉莉花》一课为例,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学生小时候就已经会唱,因此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显得无精打采。考虑到这首民歌有多个版本,很多不同风格的演唱家都曾演绎过,笔者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来评一评自己最喜欢哪个版本?喜欢在哪里?你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吗?这样一来,原本死气沉沉的音乐课,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唱的F场版,很经典”;也有的学生说:“喜欢霍尊改编的《茉莉花》,很现代、很独特”;还有的学生表示:“我喜欢梁静茹版本的《茉莉花》,小清新风格很好听”“我喜欢周彦宏版本的,很甜美”。学生以自己喜欢的风格演唱这首苏北民歌,感觉着音乐中的美。在教学中,因为教师机智的处理,重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心理,让学生充分领略民歌的独特魅力,在评价中实现个体价值,通过欣赏、演唱,体验乐曲的风格、情绪,真正让学生了解音乐、爱上音乐、喜欢歌唱。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否则,再完美的教案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教师应秉持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课堂变为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音乐殿堂,才能真正以“音乐和旋律把灵魂引向奥妙”。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2003.7

[2]韩兴发.快乐教学法:幸福在其中[M].2012.9

[3]薛成秀.小学音乐教学中快乐教学法的运用[M].2012.19期

[4]邹倩.快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M].2012.24期

[5]张颖.运用愉快教学法,让小学音乐课变得更加生动[M].201223期

[6]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G].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9

[7]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9

上一篇:秦兵马俑教案范文 下一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