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5:27:54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道德认知主要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评价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电视广告可以借助多种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况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成长的儿童。儿童缺乏对信息的完全掌握和辨别能力,电视广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错误的引导儿童的的判断力,从而对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电视广告中所传播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儿童在大环境的作用下追求名牌、追求高消费,例如当前电视广告中的学习商品广告层出不穷。步步高点读机的广告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原来的“有了步步高点读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到《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后明星父女田亮、cindy的加入,广告词更改为“有了步步高点读机,爸爸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广告用儿童感兴趣的小明星来提高儿童的关注度。小天才学习机的电视广告也是不断更新,最新的由马伊琍和童星小葡萄代言,还配有儿童喜欢的喜洋洋动画,让儿童眼前一亮,从喜欢动画到喜欢学习机,很多儿童便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一台来试试,在广告的作用下产生了利用学习机在学习上投机取巧的心理。

二、电视广告会使儿童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伦理道德原则为绝对的价值尺度,即主体对客体的评价都是以道德原则为准绳。电视广告中表现的强调自我满足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勤劳节俭的传统价值观形成对立,与中国重视人格修养和修身养性的优秀传统教育观念相背离。当电视广告对物质与消费的极大赞美与儿童无法拥有的现状形成对比,就会使儿童对拥有这些物质产生追求。电视广告对物质消费的过度宣扬直接导致儿童的物质主义倾向,使他们把物质消费当做获得幸福感的途径,而一旦未能获得想要的物质需求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电视广告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

物质主义价值观一旦形成,儿童会觉得拥有品牌商品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奋斗的目标。广告往往对商品赋予一定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意义吸引儿童去购买商品,一些儿童觉得广告介绍的商品都是名牌,拥有名牌商品在别人面前显着很有面子,这其实是潜意识的激起了儿童的炫富和虚荣的心理。在物质的占有与品牌消费的过程中,儿童陷入了攀比和虚荣的陷阱中,吃哈根达斯、坐豪华汽车、穿阿迪耐克都成为儿童间炫耀的资本。久而久之就使得儿童希望拥有名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炫耀,感觉这样能有面子满足虚荣心;反之就会感觉到自卑,丢脸。追求名牌其实就是要追求金钱,因此,一些儿童会将“我长大要成为有钱人”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这就滋生了这些儿童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很可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为达目不择手段而走上邪路,成为物质社会的牺牲品。

三、电视广告会对儿童思想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当各类电视广告向儿童灌输相似的思想道德观念时,这些思想道德观念就在儿童的思想中形成一种文化环境,它所引发的影响会存在于儿童的潜意识中。在广告的多次播出后,影响就逐步加深,慢慢形成一种道德判断的依据。

(一)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的方向

电视广告中成人权威的表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影响很大,儿童的判断能力常常受其左右。儿童电视广告中的权威人物经常是家长、老师、专家等社会推崇的儿童榜样,当这些榜样以教育、劝说的形式引导儿童时,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权威形象电视广告能对儿童形成不正当的心理刺激。比如高露洁广告中,所有的小朋友都拿着牙膏说的广告语“用高露洁”“没有蛀牙”,还得到医生叔叔的赞扬时,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也希望像电视机里的小朋友一样得到老师的赞许,家长的表扬,这样就很可能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趋炎附势,以换取榜样人物的赞扬。家庭是我们每个人避风的港湾,父母疼爱子女,子女敬爱父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典范。然而,以刺激儿童物质追求为核心的电视广告会导致儿童产生错误的道德判断,以是否满足其物质需求来衡量父母的好坏,这使爱变的不那么重要,物质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在电视广告中可以见到,儿童电视广告中一些表现儿童与父母亲情的画面,往往是建立在父母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为前提的,这无疑给电视机前的儿童暗示,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以物质为主,亲情为辅,如果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就是像广告中一样的好妈妈,物质等同于父爱母爱。长此以往,儿童不仅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思想道德的评判标准也会改变,会使儿童变得唯利是图,这对儿童思想​教育发展非常不利。

(二)影响儿童的社交行为

许多产品广告都把主题定位在送礼的角度,如黄金搭档、酒品、脑白金、核桃露等,广告中反反复复表现出用物质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讨好别人,笑脸相迎,获得好评,将成人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庸俗一面,阿谀奉承礼品往来的丑恶现象在儿童面前暴露无遗。许多儿童以此认为给别人送礼是为了讨好别人,请求别人帮忙的一种手段,需要别人帮忙就必须要送礼,加上大环境所致,周围一些成人送礼求人办事的表现,许多儿童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也学会了请客送礼、拉关系和走后门这些歪门邪道,在儿童心理留下了通过物质交换换取利益和友谊的印象。

(三)造成儿童追求新鲜,奢侈浪费的不良道德习惯

电视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广告以新鲜的面目出现,这会刺激起儿童强烈的物质占有欲。因此每当有新的玩具、食品、文具和服装的商品在市场上出现并在广告播出,孩子就会急切地希望可以得到这样的新商品,之前买的很多曾经也非常喜欢的商品都被放置一边不再感兴趣了。在儿童电视广告中过多的传播这种只有得到新的商品才有快乐的观念会误导儿童在物质上过分地喜新厌旧,追逐新产品、新功能、新口味和新刺激等。在这种观念的渗透作用下儿童就会养成追求新鲜,奢侈浪费的不良道德习惯。

综合以上分析,电视广告给儿童的道德思想教育带来很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认清电视广告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它必然受到经济利益的制约。信仰缺失,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泛滥在电视广告上有很多表现,广告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都导致不良的电视广告大行其道,走向异化。这些负面的电视广告不但在内容上虚假使消费者上当,在传播理念上鼓吹消费至上,甚至无视法律,与法律打球,对儿童身心健康和道德发展危害十分巨大,希望可以引起大众的重视。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注:作者:张振丽 论文题名〔学校思想教育现状分析〕2009年12月获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一等奖。

当今教育界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一番话不仅给学校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而且进一步强调了学校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近几年来的学校思想教育的现状,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思想教育有所削弱。实践证明当前学校思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 学校教育思想单一化

从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容来看,学生在校所接受的教育主要以书面为主,不仅内容单一,其形式也单一,大多是口头上的教育,缺乏实质性、针对性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教育途径单一。

二、学校教育教书与育人脱节

目前,大多数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化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所追求的智育第一,只注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一桩桩案例证实了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是学校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 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脱离

由于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不紧密,而导致学生把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带进学校,如个别学生品行不端,有小偷小摸现象,脏话秽语,打架斗殴等。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然而从目前学校思想教育状况来看却不尽人意。现在的学生发展趋势是早恋现象、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的世界观是“家”字,人生观是“我”字,价值观是“钱”字。

四、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隔离

单纯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志指出:加强思想教育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但前些阶段学校思想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不紧密,因而出现了“十多十少”的现象:好吃懒做的多了,吃苦耐劳的少了;拜金主义多了,马列主义少了;依赖父母多了,自食其力少了;书本知识多了,社会实践少了;喜欢表扬多了,接受批评少了犯罪率高了,法制教育少了;自由散漫多了,自觉遵守纪律少了;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教育少了;关心自己多了,助人为乐少了;课业负担重了,参加活动少了。从以上问题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都存在相互联系不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做到多管齐下,缺乏综合管理,没有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学校德育组织机构效能发挥不够

虽然大多数中小学都设立了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团队组织。但真正发挥组织效能的却不多。比如正常的团队组织活动开展的少了,团员不戴团徽,队员不佩戴红领巾到处可见,团队员不会唱团队歌也不乏少数。学生思想评定表有老师代填,德育档案形同虚设,学生开学只看成绩放弃德育。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学生会,家庭、社会教育会较少,德育活动开展少,没有体现德育为首。这也说明学校德育组织机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

到现在为止,“留守儿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着争议。林培淼、袁爱玲主张以开阔的视野从多个层面看待这个概念,就说明这个概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他们遵循《联合国儿童公约》把“儿童”确定在18周岁以下,按照父母双双离家外出或只有一方离家外出将留守儿童区分为“完全留守儿童”与“不完全留守儿童”,将“一次性连续半年时间”确定为认定留守儿童的时间尺度,并以留守儿童的居住地点将其区分为农村留守儿童或城市留守儿童等。[1]

因为生活经历不同,“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生活态度与“非留守儿童”是有差异的。多年来,相关的学术研究已经开展起来,有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发现他们容易焦虑、冲动,孤独、恐怖的感觉较强,在性格上容易走极端,易出现神经质、过于内向等现象,而其心理弹性又较弱[2];有的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发现心理健全和人格发展是其主要问题,它们已经对留守儿童的学业造成影响,在行为习惯上,容易突破规范、形成不良生活习惯,在人身安全方面缺少必要的保护[3];有的研究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

目前,很多曾经的“留守儿童”已经进入了大学,大学在日常思想教育方面,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社会群体的特点。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留守儿童”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中国期刊网只收录了刘丽《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安徽省某高校为例》和房海鹏《馈论视野下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二文,可见,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十分匮乏。

在“留守儿童”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方面,刘丽、房海鹏文归纳了一些主要的问题,前者认为:留守儿童大学生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比非留守儿童要高;部分“留守儿童”大学生对社会支持、帮助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较低,容易误解周围发生的事件;有一些留守儿童大学生的情感状态容易趋于负面和消极,稍有挫折即容易抱怨环境不公。[4]后者认为:留守儿童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但性格较为内向,对待人际关系和周围事情敏感性更强;不善于表达,自尊心更易受挫;更容易因缺乏及时的交流和心理疏通而导致情绪不稳定。[5]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如:有的学生缺乏朋友和倾诉对象,有的学生缺少经济支撑,有的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学生心理脆弱等。但是,还有一些积极的方面是很多研究者容易忽视的,就是困境所激发的自立、自强、自尊,使部分留守儿童大学生更有志向、更能吃苦、更能奋斗等,这一方面的特点,可以因势利导,起到极为正面的作用。

对于这部分学生,笔者采用了以下教育方式。

1.积极开展调查,及时把握情况

在问题出现苗头的时候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有的“留守儿童”大学生会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出问题。曾有一个大学生,在所有评奖项目上,不管是校级奖学金、省级奖学金还是全国奖学金都要去争,大有把“别人的饭”也抢来的势头。经了解,该生除了是“留守儿童”大学生之外,还经历了父亲亡故、母亲另嫁,跟随爷爷生活,靠打工维持生计等问题。所以,对于辅导员、同学的许多帮助缺乏理解和领悟,总感觉自己“应该获得”。对于这种情况,通过侧面了解、当面谈心等方法,最后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不能积极开展调查、及时把握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就难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2.亲情补偿

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是不完整的,所以,他们基本都经历过亲情缺失的问题。家庭的不和谐有时会延伸为周围社会关系的不和谐,甚至矛盾和冲突。有的留守儿童大学生,感情比较冷漠,与家长存在严重的矛盾,不理解家长。笔者曾经教过一个女生,经常旷课、学习成绩差,联系家长,家长也没有有效的办法。后来经过多次耐心的交流,才得知个中原因,说服学生与家长交流,逐渐实现了亲情补偿,缓和了学生的家庭关系。

3.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有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包括社交焦虑、过度敏感、抑郁等,严重者,可能发展为抑郁症。这时候,要经常进行心理疏导,对严重者进行心理治疗。通过各种措施,纠正其不良情绪、认知偏差等。组织一些心理学课程,有时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部分学生平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在上心理学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自己经历的事情与心理学课程联系起来,并且能够找到自我调整的办法。

4.促进人格教育,增强心理弹性

加强积极人格的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情绪、思想、认识和积极的人际关系。留守儿童大学生的性格,有的与人交流比较消极、怯懦,但有的学生却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自立自强。与很多仅仅关注负面因素的观点不同,笔者建议要利用“留守儿童”大学生本身生活境况的积极因素,进一步提升、强化其积极主动、自立自强的一方面,引导他们更好地融入周围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其独立、自主和上进意识,使其学习更加主动、成绩更加优良,并以乐观、开放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进一步促进心理、情感状态的和谐发展,把和谐建立在思想深处和心灵世界当中。

5.对经济困难学生,积极争取经济上的帮助

有一些“留守儿童”大学生面临比较多的压力,其中,经济困难是较为常见的事情。在这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理解、支持他们,在奖学金评选等方面,适度向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大学生倾斜,同时,让这部分学生意识到周围同学、教师的善意帮助,既能在经济上略微缓解留守儿童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也能促进同学、师生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和谐人际关系。这样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有益的。

6.参与留守儿童大学生的学业和人生规划

在留守儿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积极介入,为他们提供建议或出谋划策。目前,大学生特别关心自己人生前途、就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学生的压力尤其大,面临的困惑也特别多。大学辅导员和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个群体的学业和人生规划中去,为他们当好参谋、做好后勤,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考研、就业等方面,参与一些意见,解决其思想困惑,有助于解决其心理矛盾、不良情绪等。

7.促进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在一定时期内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或半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少受到规范,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应该采用“文火慢炖”的方式,促进潜移默化,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因为生活经历不同,留守儿童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在很多方面容易形成差异。就缺乏亲情、缺乏沟通、缺乏心理疏导、缺乏良好习惯养成等方面看,有消极的一方面。但是,如果仅仅关注其消极的一面,就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实际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留守儿童大学生还有积极的一方面,即自立自强的一面,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勤奋上进的态度,是很多非留守儿童大学生不具备的。在留守儿童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方面,要注意“扬长避短”,激发其本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本身的消极因素,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科]

【参考文献】

[1]林培淼,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有多少――“留守儿童”概念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7,4.

[2]夏维海,蔡昭敏.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3]杨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刘丽,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安徽省某高校为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情境创造;情感体验;创造思维

小学古诗是小学生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情感。”[1]小学古诗教育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德莱顿认为通向优秀授课的关键是:“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联想,整体认识,开动所有的感官,走出演讲的角色,协调各种无意识的方法等,就可以把一堂课讲得很好。”[2]而当前小学诗歌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我们在诗歌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背诵诗歌,理解含义,而且要求学生在诗歌教育中领悟其内在感情,引起感情上的震动与共鸣,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一、还原生活

赞科夫曾说:“激发儿童深入思考作家对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儿童注意人物的内心感受和行为。”[3]由于古诗写于许多年以前,它的内容、情感、哲理与现代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想象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要理解古诗特别困难。所以在古诗教学时,就要把古诗的内容还原到当前的生活中,让学生的情感投入到意境中去,体验生活细节,深刻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

二、创造情境

创造情境就是“教师设置、提供可看见或而感受的具体场合和情景,以调动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诱发出情感、灵感和神思。”[4]通过创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深刻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电教手段是创造情境的有效途径。科学研究得出:“人们从语文信号获得知识,能够记忆15%,而以图像信号获取得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够接受知识的65%”。[5]新的教学中应广泛应用现代化声像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头脑中表象的揉和与交换,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发想象。

三、模仿创作

模仿创作是通过学生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用其他方式把它形象的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绘画形象表现意境。陶行知曾说:“小孩不视便是瞎子,小孩不动便是死孩子。”[6]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还要学生动手创造出来。对于有些形象具体的意境。可以通过绘画,把诗中的景象勾勒出来,形象直观理解诗的美妙意境。

其次,可通过写小论文来体会诗意。学生读诗,自由想象,自由体会,然后用简短的话语将自己想象和体会到的情境写出来。在讲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的迷人景象时,老师先提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根据诗句写出新描绘的美妙景象。通过讨论,学生联系到自己平时观察的,听到的,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并根据诗意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加工,充分发挥想象形成了新表象。

四、讲述故事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有声的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以教师的语调,语义可以引起学生思维想象形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对诗中的某一情境,作具体的描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不仅是词,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因此,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有趣动听的故事,可以唤起、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从而达到诱发想象的目的,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果。”[7]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互融为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学生学习理解诗歌时,讲述有关诗人世间所处时代环境、背景及诗人的经历,可以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创设一个想象的情境,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五、情感体验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当中,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他所描写的对象。”[8]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做的就是挖掘古诗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令他们如听其声,如见其人,这一过程就要通过形象思维来帮助完成。当作者刻画的形象跃然纸上,活脱脱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情感就会随之而产生了,学生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他们的情感就会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就会用心去感受诗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悲与喜,爱与恨。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9]

通过这种对话的形式,把学生引入诗中,又回到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作者的感情,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思想教育。

六、角色扮演

表演文章的诗句是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演、游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教学诗歌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采取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内容,有看、有演、有评,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学生也很喜欢。

这样的古诗教学过程,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表演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产生了新形象,使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与画面渐渐清晰具体鲜明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画龙点睛”

“抓住诗歌中感彩浓厚,思想含义深刻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使学生受到感染”[10]在讲解古诗时,教师通过对感彩浓厚的词语讲解分析,传达出作者在诗歌中饱和着的深切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以一个词扩张展到一首诗,以一个词联系到与诗有关的所有内容。“擒贼先擒王”,关键字词解决了,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是充满生机的一个整体,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单一的形式和方法是不能达到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协调统一运用。同样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使用其中一种形式,也可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坚持不讲、少讲、精讲,把抽象的情境还原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体验诗中所饱含的情感和美的意境,并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注 释】

[1] 杨恒铨,何雄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3.1.

[2] [新西兰]德莱顿.[美]沃斯.学习革命.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356.

[3][9] [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87.

[4] 杨成章,谢贤扬,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285.

[5]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13.

[6] 陶行知.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93.

[7][8] 谢嘉平,赵玉琦,王俊英. 小学语文教学新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教学设计 设计途径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课堂教学45分钟是有限的,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传授英语知识,发展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如何才能做到以上这些方面呢?

一、教学设计要从实际出发

教师在正确和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对象的实际、认识教学环境的实际和教师自身条件的实际,同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各种教学活动,设计层次清晰的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有序而富有逻辑性,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如在设计八上U6的教学时,首先我拍了学生的照片引出和操练形容词的比较级,这个设计就很符合班级的实际,因为学生很清楚身边每个同学的外貌,把两个同学放在一起,他们一眼就看出差别,而且很欢乐,时不时地发笑,课堂气氛非常好,虽然这课可以用明星的照片,也许会很好,但是我觉得从实际出发是最好的,明星毕竟离我们很远。

又如八上U7的教学设计,除了学习奶昔汉堡沙拉等的做法,我还让学生学习蛋炒饭卷烙饼做饺子等的做法,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就感兴趣、就乐于说。

二、教学设计要重视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八上U6教学设计中,在介绍了形容词的比较级的用法后,让学生:“Work in pairs,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ou and your partner as many as you can.If you can say more than six sentences I’ll give you a present.”这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为了能说出同伴之间的不同,他们就要用到比较级,而且为了得到礼物,要尽可能多地用到比较级。

在七下U6的教学设计中,我在课前了解了学生的生日,刚好第二天有一个学生生日,问他有没有举行过生日聚会,说没有,问那么老师和同学给他过一个生日好吗?他当然很高兴,我说那等一下上课要邀请同学。结果一到这个同学邀请时,学生的情绪就很高,回答的时候声音都特别响亮。

三、教学设计要讲究提问、启发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

如八上U4的教学设计中,在最后综合输出环节,我设计学生假设现在已经是上大学生: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这样学生就会用到很多的交通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walk,ride my bicycle,take the bus”,并且提供到达各城市的各种交通方式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学生做起这个活动来又快又好,课堂就能高效,学生的report就会做得更好。

四、教学设计要营造“亮点”,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丰富的感情反应,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的亮点,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八上U6的教学设计中,在学了形容词比较级后,我让学生pairwork比较自己与同伴的不同,这是一个小高潮。在听力练习完了后,让学生设计外星人的形象,与我们地球人进行比较,这是中高潮,最后设计现在社会上的辍学儿童变成小偷的现象,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假如你偶然看到小偷在偷东西,小偷跑掉了,你能否通过与你的外貌的比较向警察描述小偷的外貌,这是大高潮。在这节课中,在学生感到疲劳时,就有一个提起精神的活动,让学生整节课都能保持饱满的精神。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的作用。新时代的英语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巩固专业知识,感受时代信息,接受新知识,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教学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以人为本,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曾有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毫不掩饰地说:“民办学校不能培养教师,因为这是一桩‘为他人作嫁衣’的赔本买卖。”有的民办学校招聘教师时直接以“有三年以上教学经历”为前提条件,招聘“成熟教师”。这样的话、这种做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民办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确实,少数教师长了本事,“翅膀硬了”,看到其他民办学校待遇高,就“白鸽子往亮处飞”,另攀高枝了。那么,民办学校真的不该培养教师吗?我们的观点和做法恰恰相反。办学十几年来,我们东台创新学校一直舍得投入培养教师,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的基本观点是:第一,学校功能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这里所说的“人”不只是学生,也应该包括教职工,指学校中所有的人。发展,是人的重要需求,办学者的责任就是为师生员工的发展提供条件。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应该是办学者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第二,有了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办出好学校。虽然极个别教师有可能“有才不用”,但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要用无才”是肯定不行的。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三,聘用成熟教师当然是好,但是,你不培养,我不培养,成熟教师从何而来?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讲,培养教师也不是“赔本买卖”。培养教师虽然要花钱,但教师水平高了,学生成绩好了,学校声誉美了,招生就容易了。对民办学校来说,“生源即财源”,所以,对培养教师的投资其实是效益最好的投资。第四,既然办教育,就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境界。办学13年来,我校教师考取公办学校的超过一百人,最近几年,每年都有二十多人。有人戏称我校是“公办学校教师的摇篮”。成熟的教师考走了,我们的心里也有些不舍,但是,我们还是为他们实现了自己的追求而高兴,设宴为他们送行。我们也为自己对教育事业做出了“别样的贡献”而感到欣慰。所以,我们每年都招聘新教师,继续进行培养。

二、价值引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学校倡导,并花钱投入,创造条件让教师发展专业,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有的教师似乎不感兴趣。直觉告诉我们,这是部分教师自我发展需求不强的表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有高低之分,先后之别。于是,我们对全校教师的“当前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我校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A类是年龄在30岁以上,长期在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占一半以上。他们别无其他职业,也无其他收入,学校是他们生存的依靠。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对家庭责任大,负担重,“高收入”是他们的迫切需求。B类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龄基本在30岁以下。他们对社会尚处于适应阶段,对职业处于选择阶段,经济上还未完全“断奶”,父母还可以给予支持。他们的近期需求是找个好职业或好单位。C类是返聘教师,年龄大多在55岁以上。他们原本是公办教师,退休或“退二线”之后,对教育有一种情怀,加之身体还好,在家无事,感到无聊,重返学校工作可以发挥余热,多一份收入,可以给子女更大的支持。他们的主要需求是生活充实、受人尊重。以上三类教师大多没有把专业发展作为“急需”或“必需”。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只有改变教师的价值取向,提高教师的需求层次,才能让教师认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排除“不想学”、“不愿学”、“不急于学”等思想障碍。

对于A类教师,我们重在帮助他们实现从“把教师当职业”到“把教育当事业”的升华。我们引导教师认识到,把教师当职业,得到的是有限的物质上的满足;把教育当事业,可以得到无限的精神享受。有了事业心,则有了责任感,发展专业、提高自我、教好学生便成了迫切需要和自觉行为。

对于B类教师,我们重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消除“过客”思想。我们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再次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的重大意义。我们让老教师“现身说法”,让他们分享从事教育工作的成就感、幸福感。我们与他们一起分析社会上不同职业的“苦”与“乐”、“得”与“失”,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本无贵贱之分,“干什么不重要,干得好不好才重要”。我们让那些立志从教的年轻人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帮助那些彷徨者弄清了“热爱”与“选择”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先安下心来,慢慢体验当教师的乐趣。年轻教师们有了甘愿从教的思想基础,也就有了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对于C类教师,主要是帮他们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返聘教师,从教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本钱足”,自尊心强,他们的教学质量一般不会差于他人。然而,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信息更新快。学生求知的“杯子”增大了,要求教师要有“一大桶水”;学生要“喝新鲜水”,要求教师要供给“活水”。加之,实施“新课改”后,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熟马旧路”的情况不存在了,要求老教师“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我们利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优势,让他们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科研课题负责人,让他们做讲座、上示范课。“教”然后知“困”,因“困”要“学”,“学”然后知“不足”,老教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一般来说,民办中小学与公办中小学相比,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相对少一些。我校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和“月假”制度。教师在校期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学生活动、照应学生用餐就寝,可以说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好不容易放“月假”,又要处理平时没空处理的家务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让教师在自然状态下自我学习进修,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会落空。我们决定,学校主动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一是教师暑期培训。每年暑假期间,我校都要组织教师进行为期6天的业务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制度等。重点是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和方法研究。形式主要是讲座、观摩、研讨、检测等。教师们反映,我校的教师暑期培训时间充足、内容丰富、成绩显著。

二是新老结对共进。传统的“青蓝工程”是“以老带新”,“以师带徒”。我们认为,老教师有老教师的优势,如专业思想稳定、职业道德良好、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方法规范等;青年教师也有青年教师的长处,如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头脑里的框框少易于创新、对现代化教育设备运用灵活等。我们将新老教师结成对子,建立学习提高“共同体”,让他们优势互补。为了使新老结对不停在表面、不流于形式,我们对结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捆绑”考核,如“教学实绩奖”、“奖”等,一人得奖,两人光荣,成果共享。

三是课堂展示风采。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学质量主要出在课堂,教师的风采就应该在课堂上展示。我们把公开课作为练兵、教研、比武、展示的最好平台。公开课有教学能手和老教师的示范课、新教师的汇报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课、同题异构的比赛课等。

四是“请进来,走出去”。每年我们都邀请市内外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等来校讲学,让教师“聆听窗外的声音”,与大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以期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每年我们都组织教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参观名校,拜访名师,开眼界,拓思路。

五是评聘校内教学能手。除了鼓励教师申报参加市、县教学能手评选外,针对本校实际,我校还建立了校内教学能手评聘制度。凡在我校工作两年以上,教学实绩突出者,都可以申报校内教学能手。教学能手分为初级、校级两个级别,享受相应的经济待遇,教学能手评聘不搞“终身制”,每年一评,每批评聘四十名左右,逐年增加名额。

除了上述平台外,还有其他一些平台:教学研究沙龙、教科研论坛、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考高考试题解答比赛,等等。多样的平台,催人奋进,也让教师活出了精彩,“秀”出了风采。

四、评价激励,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我们采取长效措施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持续发展。

营造“学习型”学校氛围。为什么有的学校教师碰在一起就研讨教育教学问题,而有的学校教师凑在一起就谈炒股、说“八卦”?氛围不同也。教师成长需要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我校主张责任文化,要求师生“心怀责任进校园,肩负责任出校门”;我校倡导的教风是“严谨、求实、合作、高效”。学校要求教研组要有科研课题、教师要有教研专题。校长室经常向教师推荐阅读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或文章,引导教师有方向地学习和研究。学校尊重名师,盛情邀请特级教师、市县学科带头人及教学能手来校工作。号召全校教师尊重名师、学习名师、争当名师。学校管理中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将业务水平高、教学实绩好的同志提拔到管理岗位,聘用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指导老师,让他们发挥榜样作用、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在教师中形成了“能者为尊,能者为荣”的价值认同。

帮助教师订立专业发展目标。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教师生涯有起点,有终点,中途可能经历若干个里程碑。如综合方面有: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教育家。职称方面有: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学术方面有:发表教育教学心得——发表教育科研成果——著书立说。目标有长远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有总目标,还有子目标。不同的人订立不同的目标,原则是“跳一跳,够得到”,“天天有进步,年年有提高”。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奖励机制。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建立了系统的考核奖励制度,设计了多个奖励项目,如“优秀班主任奖”、“先进教师奖”、“教学实绩奖”、“青蓝工程奖”、“教学竞赛奖”、“发表教育论文奖”、“教育论文评比奖”、“指导学生奖”、“‘包生’工作先进个人奖”等。精神鼓励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物质奖励。

由于我校一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青年教师进步快,缩短了成熟期;中年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挑起了教育教学的大梁;老教师与时俱进,突破自我,仍然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质量都分别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高质量带来了学校的好声誉,学校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满意、社会的认可。■

上一篇:广告新闻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泰国文化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