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5:27:54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道德认知主要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评价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电视广告可以借助多种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况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成长的儿童。儿童缺乏对信息的完全掌握和辨别能力,电视广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错误的引导儿童的的判断力,从而对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电视广告中所传播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儿童在大环境的作用下追求名牌、追求高消费,例如当前电视广告中的学习商品广告层出不穷。步步高点读机的广告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原来的“有了步步高点读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到《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后明星父女田亮、cindy的加入,广告词更改为“有了步步高点读机,爸爸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广告用儿童感兴趣的小明星来提高儿童的关注度。小天才学习机的电视广告也是不断更新,最新的由马伊琍和童星小葡萄代言,还配有儿童喜欢的喜洋洋动画,让儿童眼前一亮,从喜欢动画到喜欢学习机,很多儿童便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一台来试试,在广告的作用下产生了利用学习机在学习上投机取巧的心理。

二、电视广告会使儿童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伦理道德原则为绝对的价值尺度,即主体对客体的评价都是以道德原则为准绳。电视广告中表现的强调自我满足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勤劳节俭的传统价值观形成对立,与中国重视人格修养和修身养性的优秀传统教育观念相背离。当电视广告对物质与消费的极大赞美与儿童无法拥有的现状形成对比,就会使儿童对拥有这些物质产生追求。电视广告对物质消费的过度宣扬直接导致儿童的物质主义倾向,使他们把物质消费当做获得幸福感的途径,而一旦未能获得想要的物质需求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电视广告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

物质主义价值观一旦形成,儿童会觉得拥有品牌商品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奋斗的目标。广告往往对商品赋予一定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意义吸引儿童去购买商品,一些儿童觉得广告介绍的商品都是名牌,拥有名牌商品在别人面前显着很有面子,这其实是潜意识的激起了儿童的炫富和虚荣的心理。在物质的占有与品牌消费的过程中,儿童陷入了攀比和虚荣的陷阱中,吃哈根达斯、坐豪华汽车、穿阿迪耐克都成为儿童间炫耀的资本。久而久之就使得儿童希望拥有名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炫耀,感觉这样能有面子满足虚荣心;反之就会感觉到自卑,丢脸。追求名牌其实就是要追求金钱,因此,一些儿童会将“我长大要成为有钱人”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这就滋生了这些儿童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很可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为达目不择手段而走上邪路,成为物质社会的牺牲品。

三、电视广告会对儿童思想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当各类电视广告向儿童灌输相似的思想道德观念时,这些思想道德观念就在儿童的思想中形成一种文化环境,它所引发的影响会存在于儿童的潜意识中。在广告的多次播出后,影响就逐步加深,慢慢形成一种道德判断的依据。

(一)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的方向

电视广告中成人权威的表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影响很大,儿童的判断能力常常受其左右。儿童电视广告中的权威人物经常是家长、老师、专家等社会推崇的儿童榜样,当这些榜样以教育、劝说的形式引导儿童时,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权威形象电视广告能对儿童形成不正当的心理刺激。比如高露洁广告中,所有的小朋友都拿着牙膏说的广告语“用高露洁”“没有蛀牙”,还得到医生叔叔的赞扬时,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也希望像电视机里的小朋友一样得到老师的赞许,家长的表扬,这样就很可能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趋炎附势,以换取榜样人物的赞扬。家庭是我们每个人避风的港湾,父母疼爱子女,子女敬爱父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典范。然而,以刺激儿童物质追求为核心的电视广告会导致儿童产生错误的道德判断,以是否满足其物质需求来衡量父母的好坏,这使爱变的不那么重要,物质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在电视广告中可以见到,儿童电视广告中一些表现儿童与父母亲情的画面,往往是建立在父母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为前提的,这无疑给电视机前的儿童暗示,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以物质为主,亲情为辅,如果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就是像广告中一样的好妈妈,物质等同于父爱母爱。长此以往,儿童不仅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思想道德的评判标准也会改变,会使儿童变得唯利是图,这对儿童思想​教育发展非常不利。

(二)影响儿童的社交行为

许多产品广告都把主题定位在送礼的角度,如黄金搭档、酒品、脑白金、核桃露等,广告中反反复复表现出用物质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讨好别人,笑脸相迎,获得好评,将成人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庸俗一面,阿谀奉承礼品往来的丑恶现象在儿童面前暴露无遗。许多儿童以此认为给别人送礼是为了讨好别人,请求别人帮忙的一种手段,需要别人帮忙就必须要送礼,加上大环境所致,周围一些成人送礼求人办事的表现,许多儿童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也学会了请客送礼、拉关系和走后门这些歪门邪道,在儿童心理留下了通过物质交换换取利益和友谊的印象。

(三)造成儿童追求新鲜,奢侈浪费的不良道德习惯

电视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广告以新鲜的面目出现,这会刺激起儿童强烈的物质占有欲。因此每当有新的玩具、食品、文具和服装的商品在市场上出现并在广告播出,孩子就会急切地希望可以得到这样的新商品,之前买的很多曾经也非常喜欢的商品都被放置一边不再感兴趣了。在儿童电视广告中过多的传播这种只有得到新的商品才有快乐的观念会误导儿童在物质上过分地喜新厌旧,追逐新产品、新功能、新口味和新刺激等。在这种观念的渗透作用下儿童就会养成追求新鲜,奢侈浪费的不良道德习惯。

综合以上分析,电视广告给儿童的道德思想教育带来很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认清电视广告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它必然受到经济利益的制约。信仰缺失,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泛滥在电视广告上有很多表现,广告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都导致不良的电视广告大行其道,走向异化。这些负面的电视广告不但在内容上虚假使消费者上当,在传播理念上鼓吹消费至上,甚至无视法律,与法律打球,对儿童身心健康和道德发展危害十分巨大,希望可以引起大众的重视。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 高校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69-02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情感发展伴随人的一生直到死亡,其发生比语言早,而消退要比语言晚。情感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它参与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一切领域和全过程,情感教育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领域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一、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现状

情感教育作为一个科学专题进行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西方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展开。在英文中,情感教育表述为affective education、Affection意为慈爱,一种仁慈、善良的情感,包含着情绪情感,强调的是积极方面。情感教育在英国的含义,一定程度上和我国的道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西方许多国家对情感教育的概念尚未统一通过,在英国沃尔克大学召开的一个国际性的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10个欧洲国家一致同意情感教育表述如下: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更为重要的一面,则超越学生个体以关注他们与别人的之间关系的效果。

国外西方近现代情感教育研究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有了较为专门的阐述,形成较为系统的情感教育理论。美国60年代初有卢布姆的情感教育领域目标为指导,有罗杰斯的情感教育理论和情感心理治疗的大量临床经验。70年代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高峰体验、积极情感对生活和认识的意义,强调爱是一种艺术和能力。80年代以来西方专门设立了情感师范教育,培养善于进行情感教学、能对学生的情感素质施加影响的师资。法国有人提出要建立“教育的生态学”,探讨如何使人的情感方面和理智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德国等国家注重人文教育传统和古典哲学传统,他们鲜明地强调情感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本体意义。纵观近现代西方情感教育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情感教育更注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类的基本情绪,对人的情感情操研究的少;对幼小儿童情绪研究的多、对成人的社会性情操的发展过程研究的少,他们更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情感教育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二、中国情感教育研究的现状

情感教育在我国9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很大程度上是先行的中小学情感教育实践推动的结果。这些情感模式的特点是把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加强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与方法,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中小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情感教育理论明显受到西方情感教育的影响。近代西方情感教育起初是以心理学教育来涵盖的,带有明显的心理化倾向偏重生理学心理学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把情感看作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反应,认为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部分。

我国情感教育理论系统研究的开拓者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教育是非实体的、隐性的,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育之中的。情感教育的各研究要素如情感教育的目标、内容、功能、价值、过程、规律、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等,都在这种基本理念指导下展开的。在我国,情感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论述情感教育为题的专著有朱小蔓的《情感教育论纲》和《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张志勇的《情感教育论》、鱼霞的《情感教育》等,与情感教育相关的专著不多。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情感教育”的题名检索2000-2011年可以发现,全国教育和社会科学类刊物发表相关文章共4827篇,其中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库共2篇,硕士论文201篇,这些文章多集中在对中小学相关科目教学实践的研究,以及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应用性情感经验的感悟总结。论文题目如: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相当数量的作者缺乏对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研究主体多为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数量较少,教育专业人员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还有待深入和拓展。

三、情感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深入开展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关注并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发展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帮助其对个人、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健全个性的形成。情感,是伴随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教育,指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依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

情感教育包含许多方面,如教学生关心他人、体察他人的情绪,和周围的人友好和睦相处,能正确积极地评价自己,能调整自己的情形和冲动,能承受一定的压力。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人们知识和技术,而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为社会做出贡献。情感教育对于调节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有着特殊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研究领域,已引起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是相对的两条线,它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是辐射于思想教育活动全过程中的教育意识。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的弊端表现为:偏重知识、忽略情感,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和填鸭,轻情感教育的引导、培养和发展,这些不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进入高校之前在如何正确理解,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教育,即情感教育的熏陶普遍缺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切实有效地在情感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四、情感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的途径和办法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工作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这些都与中小学生实践活动不同。从我国认知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来看,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远快于情感的发展,伴随着以往的应试教育,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方面逐年快速增长。中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阶段的情感教育很难由学生主动来完成。

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青年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他们开始接触更加专业化和系统性的知识和技能,独立生活的开始、学习压力的加大、长期以来情感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学生精神压力的增加和各种问题的出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条件。”

对于高校来说,应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高校情感教育的模式,多渠道、多途径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遵循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体现大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①可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正义和责任、亲情和友情,体验关爱集体和热爱国家的情怀;②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台、学生社团深入开展情感教育宣传,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强化学生自主认知的态度、合理协调情感因素与教育因素内在的本质联系,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情感,抑制和改变消极情感,不断提高他们接受情感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大效度地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效应;③建立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把情感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关键。“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和学生双向沟通交流的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培育和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高校情感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阵地,也是培育符合社会需要、时展要求的具备健全人格,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领域。推动高校情感教育工作的良性开展,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线,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任伟等.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60~61

2 郝教谊等.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7):69~72

3 王玲丽.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2010(6):228~229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文学教育演化历程及问题归因研究文学教育目前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站在历史的平台上,可以洞察到其本质与真相,凭着主观臆断乱下结论对文学教育发展是很不利的。“基于历史的言说才是有根有本的言说。”黄耀红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填补了全面研究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演变史的空白,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解析了目前中小学文学教育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通过对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学教育演变过程的梳理,把中小学文学教育分了三个阶段九个时期,一是近代独立:近代独立前的“范文学教育”(先秦~1904)、清末学制的颁行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1904~1912)、民初新学制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初步发展(1912~1919);二是现代转型: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激进期(1919~1927)、现代转型的沉思期(1927~1936)、现代转型的深化期(1936~1949);三是当展: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1949~1963)、“工具论”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1963~1990)、“人文论”的倡导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1990至今)。黄耀红认为对当前文学教育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是“范文学教育”、“工具论”和“人文论”。他论证了文学教育中伴随着的争论与困惑:文学教育的转型困惑与“文白之争”、文学教育的目标游离与“文道之争”、“语言”与“文学”之争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关系。每一次的论争都呈现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偏颇与弊端,是对历史的检视、对现实的关照,是一次理论的建构与实践的变革。鲁定元《文学教育论》把近现代语言文学教育分为了六个时期:文学设科期(1904~1919)、“国语”“国文”期(1919~1949)、语文定名期(1949~1956)、“汉语”“文学”分科期(1956~1958)、语文波折期(1958~1978)、语新期(1978至今)。他以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梳理每次语言与文学教育相融合的语境下文学教育的演变历程。黄耀红的文学教育演变历程定位更着眼于文学教育。他在梳理演变历程时,都把时代背景、文学教育历史事件做了系统梳理与特征归纳,便于我们了解文学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而对目前的一些文学教育现象与困惑有了历史依据与解释。

(二)关于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定位的研究对于文学教育的功能,学者们虽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但基本上都是从文学的功能与作用角度进行演绎推论。面对文学教育目标的盲目与困惑,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归纳,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和目标,更好地引导其发展方向。鲁定元在《文学教育论》中把文学教育的功能分为两大类: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但同时又包含着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多种非审美教育。”鲁定元认为文学教育有审美和求善的功能,审美功能来自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境界的塑造,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健全与自由意志的培养,身心体魄的养护与人文精神的强化充实和思想品德的提高。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结构的完善,使之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在具体教育中融合统一,包括过程和目的方面的融合统一。陈弦章在《语文教育文化论》中,从六个方面论述文学教育的作用:进行语言教育、继承文化遗产、感受历史生活、陶冶品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创新思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多义性、多层次、概括性和开放性,而阅读主体又可对内涵进行常读常新的无穷尽阐释。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钱理群教授在访谈录《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精神底子”的说法:读文学作品的唯一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另一重点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胡根林在《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中,通过对文学本质的分析推演出的文学教育目标与此很相近:处于教育情境下的文学,其“目的价值”自然就蕴涵在“文学”之中,因此文学教育首先不是获得知识,而在于情感的陶冶、思维和智慧的激活、心灵的沟通与交流、精神世界的拓展以及生命质量的提升。文学教育的本体是文学,审美性目标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另外一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书也都大同小异地提到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学者们对文学教育功能与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要素:一是知识要素,如文学史常识,作家作品与文学理论的知识等。二是能力要素,如能够分辨不同文体,提升文学鉴赏力,通过文学作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三是情感和价值观要素,如使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丰富人生经验,培养对美的情感与对母语文化的认同等。情感和价值观的要素在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中尤其重要,是重要的目标落脚点。

(三)文学教育的落实方法研究关于文学教育方法的论文相对较多,大部分教学论著中也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论述。《文艺学与语文教育》是上海出版社“语文教师必读”丛书中的一本。王纪人针对目前教师理论修养偏低,系统阐释了文学教育的解读方法、策略及其理论依据。他论述了文学概念的更新与语文教育的关联,以此更新教师的文学观念与理论。另外还论述了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意义分析、形式分析(叙述者、叙述技巧、文学语言、结构),人物形象分析,对文学风格、体裁和创造方法的把握,文学鉴赏和批评活动等方面的方法与策略。胡根林、孙芙蓉《2007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反思》综述了王荣生、王尚文、赵志伟、刘真福等人论文中的文学教育方法。如王荣生《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朗读”———朱自清语文教育论著重读》提出,“分析”的方法是朱自清鉴赏文学作品的根本方法,通过对语汇、字句、篇章、声调等的“阐释”获取“意义”;与夏丏尊、叶圣陶等人所主张的“阅”“读”分离、“美读“不同,朱自清所主张的“吟诵”是以反对音乐化为前提的,目的是通过声音得到文本中的“意义”。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从学生主体出发,提出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更新、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体验,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体验与自我生活经验进行关联。郝国荣《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四个有效对接》从课标中对欣赏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出发,对于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通过独特的语言现象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应注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现象,使学生广泛地接触语言,从而提高文学素养。第二,通过情感体验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文学可以突破狭窄的现实生活的范围,可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感受和体验生活。第三,通过读写训练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品味重点字词和句子,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情”和“理”。在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及文学写作能力。第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只有在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广阔天地中,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岳乃红《主题阅读和儿童的文学教育》针对目前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主题阅读的课程建构”主张,并提出相应的具体策略:一是以儿童的精神发展为“经”。从儿童的精神发展和生命体验出发,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选择适宜的文本。二是以文学体裁的阅读为“纬”,将儿童可以阅读的各种文学体裁进行展现,同时力求科学体现文学体裁与儿童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主题的实施提出要把握几个主要特征:主题阅读是深层次的略读指导;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是整体性、对比性、探究性的;主题阅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四)对文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研究1997年,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次演讲》与王丽《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同期发表于《北京文学》,引起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薛毅着力分析了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因为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文学来达成,所以文学教育就不再是文学的教育,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手段,所谓“寓教于乐”;着力于其“思想性”,文学性是外在的与附加的,教师分析完思想主题之后,才会附加地分析一下艺术特征,并且只是些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等脱离文本的套话。这种刻板、教条、贫乏单一的强大阐释体系取代了真正的文学作品解读。文学作品要选择一些所谓的“健康”“向上”的,不然会引起思想混乱,担心读一点爱情的,会不会整天想着男男女女的事;读一点“悲观”的东西会不会跳楼自杀。所选与所讲作品几乎都可以用反封建主义、批评资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等词汇,人的生活、人的色彩、人的气息被这种阐释体系挤压得踪影全无。文学教育话语的政治主题分析模式让师生说着套话、空话、胡话。作者极力推荐王国维与蔡元培的文学教育观:重精神情感的慰藉。王泉根、赵静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认为,当前的文学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在小学阶段,文学作品只是作为识字、阅读的工具;只看到儿童文学作品能激发儿童兴趣,但“集体无意识”忽视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的价值;把学习文学作品等同于学习名家名篇,儿童文学被认为“小儿科”,其文学价值不被承认;低估儿童文学能力的发展,认为只有中学阶段才能正式学习文学。从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而文学教育从初中阶段才开始就可以看出。黄耀红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认为“文学之重”即“生命之重”,在关于文学功能的言说中,“生命”常常是缺席的。文学总是作为教化工具存在。周庆元在为黄耀红《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写的序中说,“人文教育的危机也就是文学教育的危机,我们以为,现代中小学生之所以在整体上出现思想浮躁、情感粗糙乃至语言粗俗的问题,与他们缺乏必要的文学滋养、特别是经典文学滋养不无关系。语文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问到文学教育的头上。”这是从文学教育的片面工具化、人文性缺失的角度分析目前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胡根林梳理推演了各个阶段文学教育所出现的不同的问题及其原因:首先,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初,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文学本身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以及其中丰富的人性内涵被忽视,文学教育成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具和载体,导致文学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错位。其次,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风起云涌,革命建设波澜壮阔,对中学文学教育来说,不管是工具论提出后文学教育的低迷时期,抑或文学教育的复兴期,凌驾于文学教育之上的总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大历史使命。文学的本体性迷失于泛化的教育性之中,文学理解的意识形态化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陨落。

二、文学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理论依据不足,“我以为”式随意性大虽然文学教育一直是语文教育讨论中的一个热点,但语文教学范畴中文学教育的文学理论基础依然很薄弱。现在文学理论大部分从国外生搬硬套地引进,同时又忽视本土古代流传下来的文论知识,不能使二者很好地互补与融合。中小学教师本身对文学理论不够重视,文本解读知识陈旧,一成不变的文学解读方式使文学教育发展缓慢。学者与一线教师对文学教育的文学理论认识普遍存着“我以为”的断章取义式诠释,缺乏严谨性和适切性。

(二)缺乏系统、完整的学科论视角研究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从局部出发,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对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缺乏以历史为平台的寻根研究,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封闭式思维现象。各种文学教育观念、功能、目标、方法的争议,有时是思考角度不同,有时是价值观取向的差异。这些争议有些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整合起来就使文学教育逐渐完善,有些争议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没有必要为求标新立异使文学教育混沌,有些争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究其实质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对于文学教育的研究应该立足其整体,取消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其更加系统与完善。

(三)可操作性与可使用性的建议缺乏对文学教育的研究,以空洞的理论说教居多,缺乏一线教师能运用于教学的操作性建议。空话套话连篇,实际意义相对不大。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学者的研究视角很少定位于实证研究。另外急功近利的心理、科研成果考评体制和研究经费的束缚更使实证研究举步维艰。对于文学理论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立足当下,回顾历史;立足实践,提升理论;立足生本,培训教师,让文学理论自身与中小学的文学教育同步发展,尤应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

(四)存在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简单重复从文学教育研究演变史可以看出,对于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始终是新的问题已出现,然后旧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即使解决了却还会出现在学者对现状问题的研究中,为论而论。对文学教育方法的研究更是有很多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的简单重复,翻来覆去也只是那几种方法。有的想“高明”些,换个说法或名称,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应的创新,对文学教育的研究呈表面化、边缘化、陈旧化、一刀切。另外由于片面地看问题,时常将目的、任务、功能混为一谈,上升不到本体论的研究。

三、结语

文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深远。中小学阶段,应该明确目标与定位,把文学教育落在实处。文学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学者应该加强文学理论的研究,逐步推进文学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文学教育历史的系统研究与分析,以史为鉴,紧密结合新课标与时代特征,研究可操作性的方法与策略,树立逐步推进文学教育发展的理念,要在充分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作出新的研究,避免原地踏步。文学教育的很多问题只是视角的不同,不能用二元对立的判断标准,应把文学教育的研究逐步推向本体论的研究。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情境创造;情感体验;创造思维

小学古诗是小学生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情感。”[1]小学古诗教育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德莱顿认为通向优秀授课的关键是:“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联想,整体认识,开动所有的感官,走出演讲的角色,协调各种无意识的方法等,就可以把一堂课讲得很好。”[2]而当前小学诗歌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我们在诗歌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背诵诗歌,理解含义,而且要求学生在诗歌教育中领悟其内在感情,引起感情上的震动与共鸣,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一、还原生活

赞科夫曾说:“激发儿童深入思考作家对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儿童注意人物的内心感受和行为。”[3]由于古诗写于许多年以前,它的内容、情感、哲理与现代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想象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要理解古诗特别困难。所以在古诗教学时,就要把古诗的内容还原到当前的生活中,让学生的情感投入到意境中去,体验生活细节,深刻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

二、创造情境

创造情境就是“教师设置、提供可看见或而感受的具体场合和情景,以调动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诱发出情感、灵感和神思。”[4]通过创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深刻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电教手段是创造情境的有效途径。科学研究得出:“人们从语文信号获得知识,能够记忆15%,而以图像信号获取得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够接受知识的65%”。[5]新的教学中应广泛应用现代化声像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头脑中表象的揉和与交换,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发想象。

三、模仿创作

模仿创作是通过学生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用其他方式把它形象的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绘画形象表现意境。陶行知曾说:“小孩不视便是瞎子,小孩不动便是死孩子。”[6]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还要学生动手创造出来。对于有些形象具体的意境。可以通过绘画,把诗中的景象勾勒出来,形象直观理解诗的美妙意境。

其次,可通过写小论文来体会诗意。学生读诗,自由想象,自由体会,然后用简短的话语将自己想象和体会到的情境写出来。在讲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的迷人景象时,老师先提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根据诗句写出新描绘的美妙景象。通过讨论,学生联系到自己平时观察的,听到的,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并根据诗意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加工,充分发挥想象形成了新表象。

四、讲述故事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有声的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以教师的语调,语义可以引起学生思维想象形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对诗中的某一情境,作具体的描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不仅是词,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因此,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有趣动听的故事,可以唤起、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从而达到诱发想象的目的,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果。”[7]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互融为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学生学习理解诗歌时,讲述有关诗人世间所处时代环境、背景及诗人的经历,可以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创设一个想象的情境,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五、情感体验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当中,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他所描写的对象。”[8]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做的就是挖掘古诗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令他们如听其声,如见其人,这一过程就要通过形象思维来帮助完成。当作者刻画的形象跃然纸上,活脱脱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情感就会随之而产生了,学生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他们的情感就会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就会用心去感受诗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悲与喜,爱与恨。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9]

通过这种对话的形式,把学生引入诗中,又回到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作者的感情,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思想教育。

六、角色扮演

表演文章的诗句是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演、游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教学诗歌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采取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内容,有看、有演、有评,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学生也很喜欢。

这样的古诗教学过程,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表演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产生了新形象,使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与画面渐渐清晰具体鲜明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画龙点睛”

“抓住诗歌中感彩浓厚,思想含义深刻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使学生受到感染”[10]在讲解古诗时,教师通过对感彩浓厚的词语讲解分析,传达出作者在诗歌中饱和着的深切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以一个词扩张展到一首诗,以一个词联系到与诗有关的所有内容。“擒贼先擒王”,关键字词解决了,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是充满生机的一个整体,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单一的形式和方法是不能达到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协调统一运用。同样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使用其中一种形式,也可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坚持不讲、少讲、精讲,把抽象的情境还原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体验诗中所饱含的情感和美的意境,并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注 释】

[1] 杨恒铨,何雄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3.1.

[2] [新西兰]德莱顿.[美]沃斯.学习革命.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356.

[3][9] [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87.

[4] 杨成章,谢贤扬,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285.

[5]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13.

[6] 陶行知.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93.

[7][8] 谢嘉平,赵玉琦,王俊英. 小学语文教学新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夯实基础,建设队伍,功固阵地

1、年初,组织开展了德育、少先队论文评选,对基层德育、少先队工作者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收集,征集论文共217篇,创新采取网上论文看板的方法,达到了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其中我区选送的论文,有3篇荣获合肥市一等奖,总获奖率全市第一。

2、年初,区总队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关于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皖青字(90)第4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__〕37号)等),在广泛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经局党委会研究同意,对阮宏云等31名大队辅导员正式下文定级、聘任。为他们落实了待遇、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中队辅导员是我们少先队工作的基石。七月、总队组织开展了“省暨__区首期少先队辅导员业务技能培训班”,来自全区43所中小学(含乡镇)德育工作分管领导、区总队辅导员、校大队辅导员及45岁以下中队辅导员612人参加了本次培训,这样直面一线,参与率达90以上的培训在全市乃至全省尚属首次。目前,我区每位中队辅导员做到人手一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年底前,我们又拿出专项经费定了700本《为了一切孩子》纲要指导手册,准备赠阅给每一位一线的中队辅导员。

3、五月,在浙江绍兴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结题表彰会上,我局荣获“部级优秀课题组织奖”,由区少先总队负责课题中心组下辖的10所子课题全部结题,成功率达100。在全国20多个省400余所学校中此次结题仅有200多所通过。此次的成功结题标志着__区青少年德育、家教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层次,

4、七月、区少先总队组织开展了“省暨__区首期少先队辅导员业务技能培训班”,来自全区43所中小学(含乡镇)德育工作分管领导、区总队辅导员、校大队辅导员及45岁以下中队辅导员612人参加了本次培训,这样直面一线,参与率达90以上的培训在全市乃至全省尚属首次。团省委少年部部长李丹云、区政府副区长沈思军、教育局党委书记邢元忠等省市区有关领导出席了开班动员会。

5、十月,少先总队开展了“纪念建队57周年——六安路小学第八届少代会闭幕式观摩活动”。来自大杨、三十岗中心校校长及四河等城乡校分管校长、区属各中小学大队辅导员、及部分兄弟县区学校辅导员到会观摩。对于规范__区基层少代会的开展程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省少年部阙副部长、教育局党委邢元忠书记到会并讲话。市少工委少年部部长贾贤勇、团区委书记吴红当天也到会参加了活动。

6、04年起,区少先总队就开始对新划归的乡镇学校进行少先队工作的调研和指导,11月底,结束对杏花镇8所上划农村学校的调研工作,完成了对所辖所有18所乡镇学校的少先队工作调研,目前我区学校(含乡镇)90以上建有队室、城区30有鼓号队,农村少先队活动覆盖率也已达到100,各校的宣传栏、校报、校刊、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等已经成为少先队活动不可缺失的重要阵地。

7、目前,我系统年度团员民主评议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各基层团委(教工支部)正全力做好年度团籍注册、团费收缴、个人小结、评优“推优”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1、丁树达法制教育讲座

应区教育局、区检察院的邀请,全国第五届十大杰出检察官丁树达来我区,开展了为期2天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普法使者校园万里行”活动。团市委、区检察院、区司法局、区文明办、区教育局领导到场何师生们共同聆听了精彩的讲座。46中等区属4所中学全体师生,区属各校德育分管校长、德育干部近万人听取了此次讲座。

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今年3月,我区的“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在安三小正式启动,围绕“明荣知耻、感恩饯行”这一主题,团队陆续在师生中开展了“感恩心语”征集,童谣歌谣创编,《我的荣辱观》征文演讲,主题队会、手抄报

评选等活动。其中“听老新四军讲故事做知荣明耻好少年——__区少先总队“八荣八耻”系列活动之巡回故事会”,邀请了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新四军老战士85岁高龄的丁加心爷爷和73岁高龄的宣扬奶奶,在故事会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就爷爷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和理解,穿插运用歌曲;抢答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使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荣辱观,鞭策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小公民,区属10所学校千余名学生参与了此项活动。3、红色之旅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

围绕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此项活动中,我区组织开展了小导游讲解,演讲征文比赛,经过片、区层层选拔,推荐参加的小选手在合肥市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两个。暑期组织开展了《红色之旅》中小学生素质拓展夏令营赴上海无锡两地参观学习。

4、在3月雷锋月,发起了“大手拉小手、文明我先行”志愿者活动,以整治“四乱”宣传、劝导等为主要内容,师生、团队员齐上街头、进社区。

5、暑期,少先队开展了“八荣八耻寻宝大冲浪”活动,孩子们纷纷走进社区、厂区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公益劳动。并在“九月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月”集中展示活动成果,如:大杨镇中心学校举办了“八荣八耻”学习与实践成果展;长二小师生制作了“八荣八耻感恩卡”,并且开展了征集、广播、张贴“感恩心语”宣传活动等活动

三、争先创优,硕果累累

在今年安徽省首届“江淮好少年”评选中,我区46中王彦博同学荣获十佳称号,另8名同学荣获好少年称号。彭博等3名同学获取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刘有璐等9人获合肥市三好学生。今年的“五四”表彰中,六小团支部荣获合肥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淮三小艺体组荣获市青年文明号标兵,区教育局荣获市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局团委书记杨治获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44中夏峰获合肥市优秀团员,永红路小学王现清获合肥市优秀志愿者先进个人。10月份在《纪念长征70周年合肥市大中学生诗歌朗诵比赛》中45中参赛节目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多名同学荣获合肥市少儿书信文化大赛特等奖及其他奖项。此外、两所校园获得“合肥市青少年维权岗”,5所校园获合肥市“绿色学校”称号。在刚刚结束的20__年表彰大会上传来喜讯,我区永红路小学荣获全国十佳五四红旗团支部的殊荣。

一年中,我们还圆满接待了团省委副书记潘朝晖辉亲自带队的省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中学团工作视导;成功承办了合肥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年会,并作为县区代表在大会发言;组织参加了省暨合肥市六一主题大队会、合肥市志愿者服务表彰大会、合肥市禁毒日等多项省市大型活动,联系救助特困生110人,救助金额累计4万余元。

20__年工作思路

我们将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己任,围绕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这条主线,大力弘扬,特别是在校园里对学生积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气。继续加强团队基础建设,创新工作载体,特别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养成教育的活动渗透,以创建特色校园文化为带动,全面活跃团队工作。

1、局团队将继续坚持不断地做好基层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建设,把乡镇学校建团率提高到100,加大对教工团员成长成才工作的关注,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在对所有乡镇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工作调研的基础上,拿出指导性意见,最大限度发挥“城乡共同体学校”手拉手工作的优势,将少先队、共青团活动的双向互动推向更深层次。

2、全面实行基层团队工作量化评分考核制度,对全年各基层学校团队的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分级、量化,并将其结果作为“少先队工作星级学校”及各类评先创优工作的考评依据,充分调动和推动基层学校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围绕我区申报“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结合特色学校创建工作,07年局团队工作重点是形式上以创建红领巾社团(学生社团)为抓手,内容上囊括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经典诵读等几大领域,在学校成立各类分会,发动广大中小学生、团员、少先队员,主动参与创建特色小社团的活动,年初,将开展首批“小哥白尼”红领巾科普社团挂牌试点,为下一步全面铺开做好准备。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感 浅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控制渗透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体会 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法制教育 也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探讨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作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当好学生的表率,当好法制教师,并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而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也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1]。1教师当好学生的表率,当好法制教师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是一个遵规守纪的人,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与同事争吵,在上课时更不能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不能张口就骂不听话的学生。而且教师在教学不适地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方面方面的学习,教导学生每时每刻用规范和守则中的各条严格要求自己[2]。争当家中的乖娃娃,抢做学校的好学生。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2.1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教授“你寄过货卡吗”时渗透环保教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的有关法律知识教育[3]。在讲授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边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一千克虽轻但意义非凡。在进行“平均分”的教学时,在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要做诚实的人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心灵。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2.2利用数学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4]。2.3关注数学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的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2.4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2.5在课堂小结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小结时渗透法制教育,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法律知识,通过教师言简意赅的小结变得更清晰、更系统。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6在作业布置中渗透法制教育

作业中的法制教育是课堂内实施法制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在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简单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搜集自己家里每天使用食品袋的数量,再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使用食品袋的数量,然后结合食品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又对他们进行了环境保护教育。3结论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其要求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以下:一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础教育课程过早开始分科教学、造成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世界形成整体认识;二是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小学生提供贴近社会生活的机会,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四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对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应具有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体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其专业建设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其课程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小教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融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小学教育相脱节;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没有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实习内容单一,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调查等其他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极大地忽视,因而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果像过去一样,将学习期和工作期截然分开为两个阶段,人们仅仅拥有学校学到的知识,那将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由此,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国劳工部就对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计划和组织资源;理解和设计系统;解决问题;使用技术;运用数学概念和技术;与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从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坎迪等呼吁大学课程改革要以终身学习知识技能作为核心,其次一级是通用性知识技能,最后表面层为各学科内容和情景性知识。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使传统高等教育课程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培养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该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构想

人才培养是一个完整、动态和渐进的过程,高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构建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这一构筑思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在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学年八学期,体现全程性;在目标内容维度上,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情意、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体现综合性;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体现开放性;在实践课程评价维度上,通过课程考核、职业技能展示。

三、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探索

(一)在教育实践的时间上安排体现全程性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同时开始学科教学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第二学年是组织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同时组织教育见习,主要是组织师范生到小学进行观察,深入地了解小学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小学班队会的组织与实施等;第三学年安排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教案、并且能够站上讲台讲课,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组织班队活动,培养班级管理能力;并初步学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第四学年就业(顶岗)实习和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二)在教育实践的目标与内容上体现综合性

1.专业情意培养。专业情意培养主要是通过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以及学科教学,还有各个学期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来进行培养。首先是新生入学阶段就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其次,结合教育科学类课程,引领学生形成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等良好职业意识;第三,通过课程和课外相结合,组织教育见(实)习以及志愿支教活动,帮助学生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感受体验中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专业技能训练。教师专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按照《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大纲》的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书写规范汉字,教育工作文本写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结合我校实际,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主要通过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来训练。

(1)教学基本功。内容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儿童歌舞、琴法、简笔画等。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开设普通话、书法和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通过早读、晚自习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每学期安排基本功验收以及各项基本功比赛,促进学生进行训练。

(2)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或设计板书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课的导入、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等,主要通过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进行训练。

(3)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顶岗(就业)实习以及综合社会实践部分。第一阶段是教育见习。目的在于通过专业见习活动,让师范生对小学教育教学常规活动的构成,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心理特点和活动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其对未来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期集中安排一周时间。第二阶段是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在对教育理论进行学习之后,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和班主任工作课程到中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大约安排五周左右。平时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到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辅导与课外活动。第三阶段是就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学会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和学习做好个别学生的引导工作,在充分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大约13周时间。

3.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班级管理能力是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这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进行个别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第三,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

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等。4.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结合学生实际,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案例研究分析。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教育问题调研。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要求制订调查问卷,列出调研提纲,在调研中能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相关分析,写出调研报告。

(3)教育论文写作。能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做好教育论文的选题、研究、写作。主要安排在毕业学年。

(三)在教育实践的实施上安排体现开放性

1.结合教师技能课程,规范校内的常规训练。技能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依托校内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训中心,统一规范和安排了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门的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和学生自主练习。一是修订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如开设了《口语训练》《书法》《美术》《儿童舞蹈》《琴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能类课程,通过课程促进学生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掌握。二是统一安排低年级学生的课余训练。课内学习时间和效果毕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统一安排学生的早晚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在练习时间到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等去练习技能。主要安排有:早读、每日一画(简笔画)、每日一写、每周一歌(舞)等,每学期末按年级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成果验收。三是抓好学生的自主练习。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主选择特长项目加以练习。确保每个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特长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结合教育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小学接受培养和检验。首先,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专业认知,请优秀小学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动态,同时,初步接触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工作;其次,让学生走进小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全方位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安排,协助小学教师评改作业、组织班队活动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合格教师的差距,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小学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接受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在教育实践的评价上体现形成性

1.建立训练规范,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规范的评价机制对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既有监督又有指导作用。首先,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建立规范:小学教学技能考核标准、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方案、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检测办法等;其次,按照标准,自我检测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更正,促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2.训练成绩与各项等级证书、资格证书挂钩。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进行训练成绩评定,单项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学生通过规定的各项专业技能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方可参加教育实习。

3.开展各种教师专业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根据教师专业技能养成的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及其考核以外,每年我们都组织“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练,效果比较显著。一般在每年的春季学期安排讲故事、朗诵、演讲、说课、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与简笔画、手抄报等竞赛项目等,秋季学期则安排歌唱与舞蹈、器乐演奏以及运动会等等多种竞赛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实践证明,通过参与各种竞赛,不仅促进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在提高学生的教师素质为其成长为合格教师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逐步建立起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区本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促进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贯穿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社区教育,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使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紧紧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学习化社会的途径,努力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社区教育手段,强化社区教育功能,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构建起具有本区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努力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加速我区学习型城区的建设进程。

分目标:

1、着力创建社区教育两个主阵地,即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活动中心。学院是育人的场所,应具有宽松、进取、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有亲和力。完善各街道社区学院、社区活动中心,各社区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活动中心创建率达80%以上。

2、大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具有一支较高水平的专职社教管理者队伍和理论新颖、足智多谋的智囊团;一支相对稳定,有较高责任心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特长,并热心社区教育工作,乐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

3、积极巩固、提高、发展民间学习型社团组织,使各种社团组织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内容有上所拓展,形式上有所创新,质量上有所提高。每个社区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2-4个高质量的精品社团组织,积极起好示范辐射作用。

4、积极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要多品种、多形式。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群、学习型企业单位、学习型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在数量上比去年有所递增。其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事业单位达到10%以上,学习型家庭达到30%以上。

5、重点开展以三级社区学院为载体,各类民办学校和培训班为依托,面向全体社区成员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再就业培训、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特殊人群教育等教育培训活动。全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总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50%以上。重视婴幼儿教育,80%以上的家长接受科学育儿的教育培训。要求每个街道开展5个精品讲座,组织6次高质量的教育活动。

6、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适合少年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

7、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全年完成9篇社区教育的论文或调研报告(每个街道1篇,社区教育办公室1篇)。

8、积极开展新闻报道宣传工作,树立先进、介绍经验、交流信息、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同时进一步重视健全各种制度建设,齐全各级各类的社区教育工作档案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争取顺利通过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区的评估。

三、具体工作

1、筹建*区社区学院,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积极拓宽培训市场,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使之成为*区以成人为主的最大的教育培训基地。努力引进几个大品牌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利用品牌效应,提升学院档次。

2、开展对街道和社区两级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活动中心的达标评估。区社教办从软硬件两方面制订标准化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活动中心评比方案,街道和社区自行申报,社教办在今年的二月份和六月份分两批进行评估。

3、借*区社区学院落成典礼暨社区教育实验课题结题之际召开社区教育节,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届时每个街道、社区、设计制作一个版面,全面展示我区社区教育工作成果;试点社区及社区教育工作有特色的单位作经验介绍。

4、重点抓好群众性社团组织,建立起社区教育网络。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要正确引导群众自主组织起来的各类社团,积极扶植。群众社团组织应做到组织自建、内容自选、活动自主、经费自筹。每个社区要培育2-4个上档次,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社团组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各类学习型社团组织的开展。召开一次精品社团表彰展示大会。

5积极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年终评出区、街道、社区三级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群、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事业、学习型社区等。

6、在前二批社区教育试点社区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办公室深入社区第一线,对64个社区进行指导,并对各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随访督查。

7、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有效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根据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明办、宁波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将各类培训整合到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活动中心)中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8、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的课题研究,从而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年初各街道、社区拟定社区教育研究课题,年终撰写经验论文或调研报告,评选出优秀论文进行表彰,汇编社区教育论文集。

9、对社区教育干部和专兼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加强社区教育管理,提高两支队伍整体素质。

10、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网”,大力提高社区教育信息水平。创办“宁波*社区教育网”,设立新闻动态、组织机构、政策法规、教育资料、它山之石、资源共享、社区学院、在线调查等栏目,为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展示、宣传、联络的平台。

11、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评价体系,开展对街道、社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评估,并评选社区教育工作的先进街道、先进社区居委会、先进个人。

12、加强宣传力度,继续办好一报一刊。社区教育报改版为一个季度2期,及时宣传报道区社区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13、教育局聘请社区教育干部为学校社区教育副校长,加强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强化学校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参与力度。

14、汇编*区社区教育系列读本(相关单位:区文化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区科技局、区计生局、区司法局、区关工委)。

15、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认真布置暑寒假活动(计划另订),把85%以上的青少年吸引到社区教育活动中,重点做好德困生和学困生的帮扶工作。

16、把每年两次总结表彰大会:暑期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年终社区教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整合为年终社会教育工作会议,既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评选一批社区教育和暑期活动中先进街道、先进个人、先进社区、先进社团组织。同时部署新的一年工作。

17、为促进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的扎实有效地开展,在全区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单位(一个私营企业、一个事业单位、一家商店)开展学习型单位的试点工作,在职工中发放终身教育卡,评选学习型职工。积累试点工作经验,以便向全区各企事业单位推广。

四、每季度工作安排

第一季度:

1、制订2005年*区社区教育工作意见。

2、一月份各街道上交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和街道社区学院教学计划。

3、各街道、社区拟定开展社区教育课题研究思路。

4、借社区学院落成典礼和社区教育课题结题之际举办社区教育节。

5、走访16个社区,深入基层指导社区教育工作。

6、编印2期社区教育报,2期社区教育学习资料。

7、对学校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随机抽查评估(3所)。

8、举行精品社团表彰展示大会。

9、落实三个创建学习型单位试点单位。

10、2月份考评第一批街道和社区社区学院。

第二季度:

1、走访16个社区,深入基层指导社区教育工作。

2、编印2期社区教育报,2期社区教育学习资料。

3、组织一次社区教育干部业务培训。

4、对学校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随机抽查评估(3所)。

5、外出考察学习。

6、制订区社区教育暑期活动计划。

7、出版*区社区教育系列读本。

8、6月份考评第二批街道和社区社区学院。

第三季度:

1、走访16个社区,深入基层指导社区教育工作。

2、编印2期社区教育报,2期社区教育学习资料。

3、七月份各街道上交暑期活动计划,八月底上交暑期活动总结和各类先进登记表。召开社区教育暑期总结表彰大会。

4、开展读书月活动。

5、对学校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随机抽查评估(3所)。

第四季度:

1、走访16个社区,深入基层指导社区教育工作。

2、编印2期社区教育报,2期社区教育学习资料。

3、召开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会议。

4、年终考核评估,召开总结表彰会。评选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社区教育工作优秀街道、优秀社区、优秀个人、优秀社团并进行表彰。

5、对学校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随机抽查评估(3所)。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35-02

一、历史上各个学派的课程理论

历史上各个学派对课程理论有着不同的见解,本论文是分析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所以首先笔者对历史上各个学派的课程理论做了研究。

1.心理学流派对学校课程的主张和看法

影响课程理论的心理学鼻祖是亚里士多德,学界认为在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把心理学引入到教育讨论的。他设想儿童分年龄段来设置教育段:出生到6岁主要进行体育,7岁到青年期主要进行体操、音乐、读写算等能力的教育,青年期到17岁主要进行文学、文法、地理学的教育。他认为灵魂是生命之源,灵魂作为一种能动的本源,具有潜能和本能。

2.社会学流派对学校课程的主张

社会教育学的开山鼻祖是柏拉图。他认为三种不同灵魂的人(金质灵魂、银质灵魂、铜质灵魂)在社会上的职责不同,因此需要接受的教育和课程也不相同。社会学者洛克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履行者服务,教育应该为绅士所需要的知识服务。

3.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张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帕森斯。涂尔干首先关注社会问题,着重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人是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成为人的,若脱离社会,就降到动物行列。他认为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群体服务。最好的方法是把集体意识灌输给个体。学校课程应该主要是: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

4.冲突学派关于学校课程的主张

这里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和柯林斯·鲍威尔。如果说功能理论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共同的价值观,那么冲突理论强调的是社会矛盾、权利的差异、社会的变化。一派注重稳定,另外一派强调社会变革。

5.近代科学知识的倡导者培根的课程观与知识观

培根的课程观是由他的哲学观决定的。要彻底改造整个人类知识,他在总结科学发明和基础创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科学的划分,把科学分为三个部分。他的知识体系虽然不完善,但对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还是做了很大贡献,对后来学校课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的设想

我们注意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里的好多精神都有引入到思想政治课的空间和价值。现阶段我国处于一个和平的大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也是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一个目标,和平与发展也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儒家文化里的“仁”的精神就比较符合这样一个大环境。当然不仅仅是儒家文化里“仁”的思想比较符合现在和平的趋势,四书五经里也有很多思想可以运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1.《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论语》一书为孔子所作,孔子的一生是非凡的一生,是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仁爱的一生。孔子仁爱的人格和他的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都充分地体现在《论语》之中。因而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雅传。

《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圣外王。即教育人们怎样做人和教育人们如何为政。简言之,做人是内圣,为政是外王。

《论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内圣外王的大政治家,围绕这一目标、《论语》确定了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或内容。它们是:立己立人的原则;修己安人的原则;亲亲忠君的原则;里仁尊贤的原则;杀身成仁的原则;三戒三畏的原则;损益忧乐的原则;安贫乐道的原则;用礼贵和的原则;寡尤寡悔的原则;改过迁善的原则;宽容不愠的原则;言信行果的原则。

《论语》强调人们通过道德实践提高人们的美好的品德行为。这种实践要求与学习紧密相结合,因而是学行结合的实践。此外,《论语》强调通过实践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实践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的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朋友交往的诚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实践。忠、信也是实践的内容。

孔子也特别反对那种死读书,却无所作为,一事无成的书呆子。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奚:表示疑问)可见孔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用知行观点来说,孔子则侧重于行,学的目的是为了行,为了达。所以他说:“下学而上达。”孔子的达,除了达仁达义以外更重要的是达道达德达政达治。

总之,学习、思考、实践这三条途径既有区别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又可以说是学习、思考、实践有机地结合的途径。所以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依然可以借鉴《论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论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先富后教”“循循善诱”,具体措施主要有“以友辅仁”、“免愆守戒”、“尊美屏恶”、“犯而不校”“利器善事”“自责远怨”“得人得言”等方法和措施。

2.《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孟子》一书,共七篇,计269章,共34 685字。《史记》以为该书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述仲尼之意所作。《孟子》一书被誉为:“包罗大地,揆(总揽)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鲜明)靡(无)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土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这就道出了《孟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发政施仁、保民而王是文王继承尧、舜之道施行王政所达到的理想境界。

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他的世界观教育、施行仁政的管理观教育、民贵君轻的政治观教育、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教育、恻隐之心的道德观教育、与民同乐的忧乐观教育,都可以体现在当今思想政治课程中,给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考。

3.《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大学》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可以总结为“三纲领”。

所谓“三纲领”即:明德;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纲领”,就是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因此,我们说大学之道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预想结果,所以我们将其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总纲领。《大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达到“明明德”。“明明德”就是发扬美好的品德。前一个“明”字是动词,解释为彰明、发扬光大。后一个“明”字是“德”的形容词,解释为美好的、光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就是要使人们达到自觉发扬光大追求美好品德的境界。“亲民”的“亲”字有四层含义。

第一,“亲”具有“仁爱”的意思。《说文解字》:“仁,亲也。”亲民,就是仁爱人民。第二,“亲”具有“和睦”的意思。亲民,就是与人民和睦相处。第三,“亲”具有“亲近”“亲密”“接近”等含义。第四,“亲”具有“新”的意思。

《大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个总目标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最美好完善的道德境界。那么,“止于至善”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大学》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纲领、总目标之后,又提出了为实现其总纲领、总目标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措施。即所谓的“八条目”。所谓的“八条目”即《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便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4.《中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中庸》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关于中庸的教育目标:和、和谐、和平;诚、诚实;理性人、善良之人。实现目的的手段:中庸之道教人;忠恕之道教人。《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由天人合一、人性既善又恶等理论构成。天人合一是《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人性既善又恶是《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伦理学基础。

由于《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因而它的伦理学基础就是人性善恶合一理论。《中庸》不同于孟子,单方面地强调性善说;也不同于荀子,片面地强调性恶论,又不像告子那样去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而是采用了性有害有恶的学说。这一学说见于文献的有《沦衡·本性》记载战国时期的世硕的有关见解。

《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三条,即:中庸之道,忠恕之道,诚实之道。(所谓道:即规范、标准、做法)。因此,我们说中庸之道的实质是一种美好平衡的心理和行为,也就是说是一种平和的气质。这种美好的和平气质的心理基础是仁慈博爱。

《中庸》提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三条基本方法,即用至诚的精神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用至诚的精神坚持修养三达德、五达道;用至诚的精神坚持施行修身尊贤等九经的方法。(所谓三达德即仁、智勇;所谓五达道即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其实,这五种关系是最复杂的关系,是矛盾最多的关系。因为最亲近,利益最密切)

三、结语

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内容与现在的思政教育是有相同之处的,把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是可操作性的,它既能丰富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使枯燥的课堂焕发生机,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叶弈乾,祝蓓丽,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涂仕媛,等.冲突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学科化的归因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杨卫华.儒家理想人格追求的人性论基础与人生境界指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赵广平.《中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5,(5).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 浅谈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论“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西部边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分析 南阳师院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的研究 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从专业认同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护理专业学生需要强化职业认同感 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研究及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策略 论如何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浅谈通信工程专业认同感的培养 中职学生“职业认同感”激发的策略研究 医学生职业认同感 中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调查与教育对策探讨 地方高校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的研究 浅谈小学生责任认同感的培养 民族地区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的教育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唐燕 张永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都存在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坚定的专业信念来从事幼教职业,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不愿意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本文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成教学生 职业认同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38-03

职业认同感是人的一种职业心理概念,是人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过程中,对职业的内容、性质、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看法和心理感受,表明自己对职业的评价和期望满足的个人要求,同时也是做好本职工作、完成组织目的的重要心理基础。随着社会形态和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职业认同感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再局限于心理方面,而是逐渐形成了具有人性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意识形态。近年来,我国深化了教育事业改革,加大了素质教育的普及力度,学前教育建设工作日趋完善,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幼儿教师重要的后备力量,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学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成教学生对于职业认同感还不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培养具有特殊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如何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教学工作,提高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认同感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一 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问题分析

成教学生是年轻的一代,他们有时朝气蓬勃,有时稳重成熟;他们青春有活力、有干劲。伟大的曾把年轻人比作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成教学生也是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代,他们是生活在蜜罐的孩子,在很多问题上都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们被社会寄予厚望但有时却表现得盲目、不成熟。这些心理导致成教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有所偏差,对学前教育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养成正确的职业认同感。

1.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劣势

学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没有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的教育工作。学前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儿童受到正确、良好的教育,那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帮助非常大。因为学前教育专业这一职业特征,也就说明这是个辛苦的职业。学前教育的主体――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工作量也很大。有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日工作时间要比其他职业的工作人员多出3个小时。学前教育的对象――幼儿是完全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群体。因为幼儿没有任何安全意识,这就导致幼儿园安全事故频发。因为安全事故,幼儿教师的教学压力普遍很高。另外,因为幼儿教师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也较低,导致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这一专业认同感较低。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设置问题导致学生缺乏专业信念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不尽合理。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习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很少的时间去真正的见习。学生的地位很被动,只是一味地接受课堂所传授的知识。因为这些原因,再加上自己对学前教育专业认识不够全面,导致成教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总不能正确、积极的面对,甚至会使成教学生放弃这一专业。成教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时期,也是自身意识和专业有机结合的特殊时期。如果结合良好,成教学生就会有一个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正确认识。反之,则学生会缺乏职业认同感。

3.选择专业时表现得盲目、从众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能有一份低劳动强度、高报酬的工作是每个成教学生的愿望。他们总是

不满足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想要改变目前的境况。他们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了解到其他专业的待遇状况,认为自己也可以试一试。当然这种追求更好美好的心愿无可厚非,但殊不知如果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带有盲目、从众的心理去做事情,就会南辕北辙。在教师职业越来越火热的今天,成教学生开始重视各种教育专业方面的职位,但因为对学前教育的偏见,或者对其他专业的过分热捧,导致成教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二 培养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的方法与建议

成人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职业化人才。学校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地方,更是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所以学校在做好传授知识的前提下,要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格、品德的培养。老师的职业是一项高尚的、帮助他人的职业。要让成教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就必须让学生认同这份工作,也就是有对学前教育有认同感。所以培养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成为当务之急。

1.培养与提高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的基础――塑造以人为本、健康积极的人格

判断一个幼儿教师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看教师在对幼儿所传授的知识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要看教师在对幼儿人格培养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那他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更不能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如果成教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期间,没有对这一专业正确的认知,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不会有对幼儿正确的教育。成教学生的人格直接决定以后工作中对幼儿教育的成功与否。所以塑造成教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培养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就应该让学生有合理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幼儿教师,曾一度被称为“看孩子的保姆”,庆幸的是幼儿教师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上升。人们在看到幼儿教师良好的社会认同后,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感兴趣,并且有动力去选择这一专业。与幼儿教师社会地位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幼儿教师岗位竞争激励、工作压力大。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的精神、坚定的教育信念、对幼儿教师高度的认同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的素养和能力。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高效的管理组织能力,要主动、积极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与能力。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差异很大。但总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向,另一种是内向。成教学生如果性格外向,那当他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热情的一面。善于交际但有时候也会表现出粗心大意、容易动怒的一面,当这些不良情绪出现时、影响幼儿教师职责的发挥。成教学生如果性格内向、不擅长交际与沟通,当他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时候,虽然会做事谨慎、仔细,但没有与幼儿的良好沟通就会影响工作效率。只有正确的锻炼自己的性格,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2.培养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的关键――塑造师德、提高人文素质

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时代背景的变迁,甚至是高校管理都会影响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但最重要的因素仍然在学生自身方面。正确塑造成教学生的专业职业道德,培养和丰富成教学生的自身素质,使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有较大的帮助。

教育最根本的诠释就是教书育人,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就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他受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只有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了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作为名副其实的“人才”,被输送到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当代成教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并不尽如人意,他们存在综合素质不高、信念不坚定、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目前成教学生不能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就造成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低认同感。成教学生的这些问题要求成教学校有对应的措施。成教学校要正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来改变这一局面。如多方面开展成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氛围;让成教学生多参加深入社会、生活的活动,亲身体验人文精神。

所谓师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道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社会道德范畴的,因为教师教育的是人,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各种学习、生活的技能,更要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亲身感受教师所做出的榜样。要有良好的师德,不仅要拥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培养教师的师德。所以,在对成教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细化学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工作做到位,让成教学生认识到,违背职业道德规范,不光是自身的道德问题,还涉及相关法律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

3.培养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的途径――变化方式、变换手段

培养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是一件很“实在”的事情,要培养并提高认同感,针对性的应对手段必不可少。要让成教学生认识到职业认同感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才会积极并且乐于参加学校举行的相关学习活动。然而认识到培养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以后却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措施,那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就是纸上谈兵。所以要在培养职业认同感的方法上有新型、有效的手段,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成教学校在对成教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教导学生了解教师这一伟大职责的任务和工作重心,更要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遵守师德和行为准则,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影响力,为社会做正面榜样,传递正能量。

对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不是闭门造车。如果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那往往达不到提高认同感的目的。教育不仅是接受,更是被影响。学生被动地接受书面知识,往往只会事倍功半。积极运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协助培养成教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学生才会快速、正确地提高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同感。

上一篇:广告新闻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泰国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