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由来范文

时间:2023-02-28 18:22:23

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由来范文第1篇

点评人:吴晓婷(小学高级教师)

今天,我们来到了安海,来到了(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安平桥。 (开篇即交代“安平桥”的位置等情况,让读者对“安平桥”有个总体的初步认识。)

何叔叔像导游一样给我们讲解桥的由来:以前,这儿不叫安海,而叫安平,所以坐落在这儿的(这座)桥就叫安平桥,又因这座桥长有五里,所以又叫五里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称。

何叔叔说:“这里以前是一片海滩,隔断了安海与水头两个重镇,人们来往两镇要弯很远的路。为了两镇的贸易往来,于南宋绍兴八年开始建桥,前后历经十六年才建成。以前这里有很多石狮子,现在只剩下5只了,桥上还有两位(“)护桥将军(”)和一副对联,你们快去找吧!”何叔叔的话音刚落,我们就已跑得没影了。 (这两段与第一段形成整体,通过摘录“何叔叔”的语言,讲述“安平桥”的历史由来,同时自然引出下段。但两段都采用“何叔叔”的语言,从行文上来看,显得很生硬、单薄,而且会给读者造成罗列“资料”的感觉,应该重点描写自己刚到“安平桥”时看到的景观以及内心的感受,比如第一次面对安平桥,你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与“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或印象,安平桥的周围环境是什么样子,都要把这些写出来,并有意识地穿插“何叔叔”的语言作为补充。)

跑了很久,我累极了,习惯性(地)往前一望,“噢!天啊!怎么还有这么长呀!”我大声叫道。(,“)难怪建了十六年(!”)。(到了最后,我实在)跑不动了,只有(便)慢慢走啰!(。)在桥的的中间,我们找到了两位(“)护桥将军(”)和那副对联。可石狮子怎么也找不到,我左看右看,(、)前顾后盼都没有(看到石狮子的)影子。(就在我感到有些迷茫时,)突然,我眼光(眼前)一亮,走近(桥栏上)一团灰灰的石头(跃入眼帘,我走近),仔细观看,有鼻子——就是中间的一个包包:有眼睛——包包上两个洞洞。哈哈!找到了!我们欢呼着!跳跃着!这只石狮子已经看不出来是石狮子的样子了,但它的威风还在,(它)蹲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地)守卫着这痤古桥,见证了上它千年的风风雨雨。 (“跑了很久,我累极了”体现出了桥的长;寻找“石狮子”之难以及“一团灰灰的石头”等描述,让一尊尊古朴的已经看不出原样的“石狮子”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侧面反映出了安平桥的古老,这里用“团”来做“石头”的量词很生动、形象。但“两位护桥将军”的形象以及是什么对联要简要地写出来。)

对联的由来范文第2篇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我想你是知道的,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等。那你知道它的由来吗?《中国节》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等 等。

你想知道春节的哪个习俗的传说呢?就贴春联吧!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定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这虽然是传说,但我们仍不能忘记我国的传统节日哦!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其它传统节日的由来。《中国节》这本书真的不错,你们也买一本吧!!!

对联的由来范文第3篇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文学释义】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楹联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对联的由来范文第4篇

传说龙王和算命先生打赌明天不会下雨,结果接到了玉帝的指令要下雨,龙王却为了赌,不肯下雨,触犯天条,玉帝命令唐太宗手下的魏征去斩首龙王,龙王向唐太宗求情,不要斩掉它的脑袋,唐太宗答应了,于是到斩龙王的时候,唐太宗拖住魏征,哪知,他打了一会儿顿,魂魄就溜到天上斩掉了龙王的脑袋,夜里龙王在梦中抱怨唐太宗言而无信,第二天唐太宗就让秦琼、尉迟敬德守住大门,果然龙王没有来捣乱,唐太宗不忍心辛苦两位大将,于是就将他两的画像贴在了门上,一个手持钢鞭,一个手拿铁锏,此后贴门神就流传下来了。

春联,原名叫桃符,是为了驱凶避邪才贴在门上的。到了明代桃符才改叫春联,明太祖宣布每家每户都要贴上一幅“春联”,朱元璋亲自出门去查看老百姓有没有贴“春联”,他路过一户人家,看见没有“春联”,一问才得知这是一户阎猪的的人家,不识字,没法贴“春联”,朱元璋想了想,为那户人家提了一副“春联”,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的“春联”,经明太祖提倡此后贴春联就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习俗。

我和爸爸开始贴春联了,我帮爸爸拿着下联,他贴着上联,这副联叫“出入平安行好运”,“吉祥如意福满堂”。然后我又撕掉了家里其他门上的对联,贴上了崭新崭新的,看起来我们家现在真的是焕然一新啊!

大年农历28日是民间贴对联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爸爸让我帮他贴对联,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有一篇贴对联的作文,正好搜集这样的素材。

爸爸让我先把对联拿到客厅里,他端来了自己熬的浆糊。妈妈把浆糊抹到了对联的背面,然后爸爸把它拿起来贴到墙上。我一看这么好玩,就说:“妈妈,我来抹浆糊吧”妈妈说:“好啊!”我担心粘不牢,往对联的背面抹了很多浆糊,结果对联都湿透了。爸爸拿起对联,浆糊不停地往下掉,对联也变得不听爸爸的话了,乱粘,有的地方还被扯烂了。贴出来的对联,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平整,很难看。妈妈说:“浆糊抹得太多了,只在边上点几下就行了。”在妈妈指点下,我没有涂太多的浆糊。爸爸先把对联上面粘好,然后用笤帚把对联从上往下轻轻扫开,对联就平整地粘在墙上了。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很快贴好了对联。

看着那张不平整的对联,我想:贴对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事,里面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贴完对联后,我问爸爸对联是怎样形成的?

爸爸在电脑上搜到了对联的由来。又给我讲了一遍: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由来范文第5篇

传说龙王和算命先生打赌明天不会下雨,结果接到了玉帝的指令要下雨,龙王却为了赌,不肯下雨,触犯天条,玉帝命令唐太宗手下的魏征去斩首龙王,龙王向唐太宗求情,不要斩掉它的脑袋,唐太宗答应了,于是到斩龙王的时候,唐太宗拖住魏征,哪知,他打了一会儿顿,魂魄就溜到天上斩掉了龙王的脑袋,夜里龙王在梦中抱怨唐太宗言而无信,第二天唐太宗就让秦琼、尉迟敬德守住大门,果然龙王没有来捣乱,唐太宗不忍心辛苦两位大将,于是就将他两的画像贴在了门上,一个手持钢鞭,一个手拿铁锏,此后贴门神就流传下来了。

春联,原名叫桃符,是为了驱凶避邪才贴在门上的。到了明代桃符才改叫春联,明太祖宣布每家每户都要贴上一幅“春联”,朱元璋亲自出门去查看老百姓有没有贴“春联”,他路过一户人家,看见没有“春联”,一问才得知这是一户阎猪的的人家,不识字,没法贴“春联”,朱元璋想了想,为那户人家提了一副“春联”,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的“春联”,经明太祖提倡此后贴春联就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习俗。

我和爸爸开始贴春联了,我帮爸爸拿着下联,他贴着上联,这副联叫“出入平安行好运”,“吉祥如意福满堂”。然后我又撕掉了家里其他门上的对联,贴上了崭新崭新的,看起来我们家现在真的是焕然一新啊!

大年农历28日是民间贴对联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爸爸让我帮他贴对联,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有一篇贴对联的作文,正好搜集这样的素材。

爸爸让我先把对联拿到客厅里,他端来了自己熬的浆糊。妈妈把浆糊抹到了对联的背面,然后爸爸把它拿起来贴到墙上。我一看这么好玩,就说:“妈妈,我来抹浆糊吧”妈妈说:“好啊!”我担心粘不牢,往对联的背面抹了很多浆糊,结果对联都湿透了。爸爸拿起对联,浆糊不停地往下掉,对联也变得不听爸爸的话了,乱粘,有的地方还被扯烂了。贴出来的对联,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平整,很难看。妈妈说:“浆糊抹得太多了,只在边上点几下就行了。”在妈妈指点下,我没有涂太多的浆糊。爸爸先把对联上面粘好,然后用笤帚把对联从上往下轻轻扫开,对联就平整地粘在墙上了。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很快贴好了对联。

看着那张不平整的对联,我想:贴对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事,里面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贴完对联后,我问爸爸对联是怎样形成的?

爸爸在电脑上搜到了对联的由来。又给我讲了一遍: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由来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境;文本;实践;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25-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前者阐明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后者则指明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途径。

怎样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笔者以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生长,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文字情境(以下简称“语境”)和语文实践。情随境生,情动才可能辞发。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体验、积累、运用,才能够增长能力,提高素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生长的语境。

一、充分利用文本语境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载体,文本阅读则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现行语文教科书中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优质资源和有效载体。教师要注重研读教材,充分发掘文本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语用因素,致力于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文阅读实践中展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结合具体的语境对学生进行辩词析句、领悟章法、体验情感等训练。

【案例】如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平分生命》一文中,向我们描述了一位失去双亲的小男孩贝贝得知与他相依为命的妹妹患上重病需要输血,在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毅然决定输血给妹妹的感人故事。课文以小男孩贝贝“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以及其心理变化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故事简单,语言朴实,情意真切,真实地表达出兄妹情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故事发生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读赏析、体验感悟和练习运用上:

(1)在整个故事中,主人公贝贝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描写中看出来的?

(2)找一找,文中几次写到了贝贝的语言?请用“n”标出来。想一想,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这样,充分利用文本语境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既很好地理解感悟了文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语用的能力。

二、充分拓创实践语境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人类生产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就为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必须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去逐步形成。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只囿于课堂语文学习、实践,而需要面向人类社会实践这个大舞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去为学生拓创实践语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以实现课内外有机绾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学生语用水平的目标。

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的训练呢?

【案例】在“家乡的桥”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观桥、访桥、画桥、做桥、写桥、赞桥等实践活动,去观察各种桥梁的丰富多姿,了解其构造;去调查访问了解桥梁的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桥梁的发展历史以及与桥梁相关的名人轶事;画一画心中的桥、未来的桥,再用橡皮泥等材料做一座桥的模型;联系课文《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学习,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座桥,运用诗朗诵、课本剧等方式赞桥……这样,让学生对家乡的桥有了全面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桥的作用,从现实之桥到人类心灵之桥,升华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这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语文实践活动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又如“对联的探索”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对联,从书刊、网络中查阅对联的相关资料,了解对联的历史由来以及其发展,全面了解对联的产生、发展、内容、表达形式、意义与作用等,懂得“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巧对对联”、“写对联”、“赠对联”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亲力亲为,体验对联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感悟对联所寄寓人们美好的情感。

三、充分捕捉生成语境

课堂是师生共生共长的园地,是智慧生成的摇篮。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经由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思维碰撞,往往会生成许多教学资源,生发许多新奇的话题。如果我们能够高度重视、充分捕捉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生成的语境,课堂就会变得更加异彩纷呈。因为生成的核心就是创造。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创造性价值意味着对预设的规范、目标和流程的超越、拓展、补充、延伸和具体化,即意味着师生共同体的发展和生长。这种发展和生长包含了师生在知识与能力、经验或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断丰富、完善和成熟。

【案例】在上《小石潭记》一课时,我发现一女学生一直低头执笔,看上去又不像记笔记。于是我悄悄走过去,发现她正在画画,当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顺手把她的“作品”抢过来,本想批评教育一下,但一看她所画内容是一潭水,一条游鱼。转而一想,这不正可以作为一个资源吗?于是我把她的画投影展示并说道:“一位同学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石潭,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图画,请大家谈谈这种形式好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和这位同学的绘画作品进行讨论与赏析,升华了对课文内涵的深层次理解。

对联的由来范文第7篇

1.面向群体:学生

2.学科:传统文化

3.课时:1课时

4.年级:五年级

5.课前准备:幼儿搜集春联,教师制作课件(对联的由来、发展,对联的故事,对联的妙对等)。

课堂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搜集对联,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知道对联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对联,懂得“生活处处皆学问”,搜集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对子,领略语言的音律美,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教学方法

一、资料研究性学习法

1.学生通过网上搜索、咨询父母、课外搜集,查询研究有关对联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堂交流展示,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体验学习法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体验奇妙对联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的奥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展示春节的画面,引出对联。(幻灯片一:春节)

2.谈话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师: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是最隆重的,也是同学们最喜欢和向往的一个节日。过春节,我们有很多传统习俗,贴春联是大家最喜欢的也是春节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项。每家每户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大红的对联往门上一贴,年味就十足了。(幻灯片二:带对联的大门)

师:别看这小小的对联,它里面的故事还真不少,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奇妙的对联)

二、初步感知。汇报交流

1.小组内同学们交流自己搜集的对联,推选优秀的对联,课堂展示。

2.每个小组挑选一名同学将搜集的春联写到黑板上。

3.全班齐诵,初步感知特点。

三、诵读感悟,认识对联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对联,对联的字数、结构、内容有什么特点?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概括总结。(幻灯片三:对联的特点)

2.再次诵读黑板上的对联,进一步感悟对联的特点。

3.学生发言,教师概括。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对联对联”就是怎样对,内容相不相关联。“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音调和谐;“联”是内容有关系,比如新婚对联要喜庆,丧事对联要悲伤,寿宴时联要健康长寿。大漠孤烟直,千万别对小狗尾巴弯,可以对长河落日圆。好的对联除了内容相关,还讲究意境的匹配。

四、鉴赏对联,妙趣横生

1.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对联,要想真正感受对联的妙趣,不仅要认识它的样子,还要欣赏它的神韵。(幻灯片四:郑板桥巧对春联)

2.广开思路,赏析对联。

师:对联虽小,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有时候,一副对联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楹联

五、课堂拓展,尝试联对

师:要想真正领会对联的神韵,只有亲自试一把,才能尝到其中的妙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

1.讲故事打开思路。

师:(过渡)同学们先别急,老师在出对子前,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幻灯片五:苏小妹戏新郎)

2.诵对子激情比拼。

师:看对对联的魅力有多大,对联对大家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在前面学习的《蒙书诵读》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幻灯片六:《声律启蒙》)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来点练习吧!先来点简单的。

3.对对子七嘴八舌。

冷――暖 白――黑 大――小 优――劣

香――臭 海阔――天空 天南――地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对联很奇妙,反义词本身就是很规范的对子,有些四字词语拆开就是一副很好的对子,一句诗也是很工整的对子。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读书积累,成语、诗句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老师这里还有几副对联的上句,看看哪些同学平时读书多,肚中的“墨水”多,能对出较好的下联。(幻灯片七、八:对子练习)

六、梳理回顾,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一,领会了对联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领略了它的独特魅力,它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千古文化,需要大家继续传承和发扬。

第二,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课开始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在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在课的最后部分,大家齐诵对联下课,气氛也随之达到顶峰。

第三,教学效果良好。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短短一节课,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训练效果良好。

对联的由来范文第8篇

家,是由幸福云升爸爸快乐云升妈妈和可爱的我组成的。

爸爸妈妈悉心经营着一家快餐店,起名叫云升快餐。很多人都会好奇的问店名的由来,这时,我就会抢上前去,兴致勃勃的讲给他们听,这事得从爸爸妈妈的姻缘说起,爸爸姓郝,妈妈姓郑,合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好”,所以爸爸妈妈的生活甜甜蜜蜜,做任何事情都顺顺利利,所以我家生意红红火火。

最令人感到巧合的是,爸爸叫雨,妈妈叫云,可爱的我出生后,爸爸妈妈费尽心思,给我取了个并不悦耳却有意义的名字:郝泽升,三口人的名取后一个字组合到一起,就组成了云升。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我家开业的时候爸爸作了一副对联:“郑郝伉俪诚待客,雨云同心土变金。”多么有意义的对联啊!以前我不太懂,如今我也学会了欣赏。这是我的骄傲,这就是我引以为荣的家——云升!

家,每个人都有,我爱我家,我爱云升。

对联的由来范文第9篇

家,是由幸福?升爸爸快乐?升妈妈和可爱的我组成的 。

爸爸妈妈悉心经营着一家快餐店,起名叫?升快餐。很多人都会好奇的问店名的由来,这时,我就会抢上前去,兴致勃勃的讲给他们听,这事得从爸爸妈妈的姻缘说起,爸爸姓郝,妈妈姓郑,合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好”,所以爸爸妈妈的 生活甜甜蜜蜜,做任何事情都顺顺利利,所以我家生意红红火火。

最令人感到巧合的是,爸爸叫雨,妈妈叫云,可爱的我出生后,爸爸妈妈费尽心思,给我取了个并不悦耳却有意义的名字:郝泽升,三口人的名取后一个字组合到一起,就组成了?升。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我家开业的 时候爸爸作了一副对联:“郑郝伉俪诚待客,雨云同心土变金。”多么有意义的对联啊 !以前我不太懂,如今我也学会了欣赏。这是我的骄傲,这就是我引以为荣的家——?升!

对联的由来范文第10篇

相传从前有个县令是个贪官,老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 这时传来京中巡抚要来查访民情的消息,县令急令各家各户张贴对联以示欢迎。虽然百姓们心里痛骂,却又不敢不照办。巡抚到时,果见家家户户门前贴着红对联,显得喜气洋洋。但仔细看去,却发现有一户门上的对联与众不同,上联是“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是“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巡抚想了想,便揭下这幅对联,经多方查访核实后,把县令革职查办。你知道其中缘由吗?

原来这副由数字组成的特殊对联是一副隐字谐音联,上联缺“一”,下联少 “十”,谐音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死妻散”的谐音。

某人嗜酒如命,一日,他接到了外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信上竟全是阿拉伯数字:

“99:8179,7954。76229,8406,9405。7918934。1.91817。”

他读了一遍又一遍,不解其意,于是去请教一个数学老师。老师看了看,就随口译了出来:

“舅舅:不要吃酒,吃酒误事。吃了二两酒,不是动怒,就是动武。吃酒要被酒杀死。一点酒也不要吃。”

原来,外甥是以数字代文字,巧借谐音,劝舅舅戒酒的。

我也来讲一个数字谜语的故事。

在外地谋生的李先生托同乡老张带给妻子一封信和一包银子。老张悄悄拆开信看,里面只有一幅画,画面上是一棵树,树上有8只八哥和4只斑鸠。老张想,信中并没有写带回多少银子,于是便将银子偷偷扣下一半。谁知李先生的妻子看过信后,对老张说:“我丈夫托您带回一百两银子,为什么只有五十两了?”请同学们猜猜,李先生的妻子为什么会知道原来有一百两银子?

我有一个趣题故事,你们来解答看看。

从前,有个老农养了17头牛。他临终时,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留下遗嘱:长子分得牛总数的1/2,次子分得1/3,幼子分得1/9,但不能把牛杀掉分。老农说完就死了。这可难坏了兄弟三人。正在发愁之际,有个邻居牧牛归来,一听老农遗嘱,便帮三兄弟把牛分好了。这位邻居是怎样分牛的?弟兄三人各得几头牛呢?

你们知道“二百五”的来历吗?

“二百五”通常指某人有点傻,但“二百五”的由来其实跟钱有关。清朝末年,银元取代了银两元宝在老成都流通,那时五百个银元为一封,二百五十个银元则为一封的一半,即半封。“封”谐音“疯”,说人“二百五”,等于说人“半疯”。

还有很多关于数字成语的故事,很有意思呢,你们知道吗?

上一篇:对联的来历范文 下一篇:墓碑对联横批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