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问候语范文

时间:2023-03-13 06:31:38

端午节问候语

端午节问候语范文第1篇

1. 成功源自您的栽培,优秀出自您的耕耘。为今天喝彩的同时,我们永远铭记您当初的教诲和箴言!亲爱的老师,端午节快乐!

2. 粽子香,愿经常锻练身体健康;粽子咸,愿生活幸福常有余钱;粽子甜,愿工作顺利忙中有闲;粽子黏,愿朋友四海时时挂念!祝端午节快乐,合家幸福!

3. 粽子甜,甜出你幸福生活的美好;粽子咸,咸出你和美生活的味道;粽子香,香出你节日的欢笑。端午节快到了,不能与你共品粽子,道声祝福:节日快乐!

4. 粽子香香,幸福满满;粽子粘粘,快乐绵绵;粽子甜甜,好运连连。愿你端午节胜似粽子,甜甜蜜蜜,美美满满,幸福快乐!

5. 端午节到了,送你一个粽子,用祝福的粽叶,包裹一生一世的幸福,一心一意的爱情,一点一滴的关怀,一朝一夕的开心,祝你心想事成,阖家幸福!

6. 今日端午,让我托诗人的福,请你多吃些粽子;让我驾一叶龙舟,满载祝福驶向你;让我挂一把艾蒿在你门前,愿你平安;让我为你斟一杯雄黄酒,盼你安康。亲爱的老师,节日愉快!

7. 端午节祝你:粽儿香香,美味芳芳;粽儿粘粘,福禄全全;粽儿长长,朋友广广;粽儿饱饱,财源好好;粽儿满满,人生暖暖;粽儿甜甜,情意绵绵。

8. 端午到,愿粽叶裹住你过去的美好,米粒黏住你现在的幸福,龙舟承载你未来的梦想。愿锣鼓敲响欢乐,鞭炮驱除烦恼,短信带给你幸运。端午节快乐!

9. 端午短信莫要藏,我的眼睛贼雪亮,美好祝福快呈上,没准备的拖下堂,板子先打小手掌,又送粽子蘸白糖,不许吃来只闻香,哈哈,看你下次还把不把我忘!敬爱的老师端午节快乐!

10. 今天是端午节,送你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这五月五的情怀!老师端午节快乐!

11. 粽子神功:第一层,粽叶附体,嫁衣神功;第二层,糯米擀皮,打包神功;第三层,鲜肉作馅,肉丸神功。端午节,祝你马到成功!

12. 粽子神功:欲练神功,水火来攻。第一层,粽叶附体,嫁衣神功;第二层,糯米擀皮,打包神功;第三层,鲜肉作馅,肉丸神功。端午节,祝你马到成功!

13. 作为黑帮大哥,发短信我很慎重,名气是大家给的,地位是弟兄拼的,要对大家负责!我几十年如一日提前提醒你:端午节到了该吃粽子了!

14. 端午节到了,送您一颗好运粽,里面包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栗如果您收到将会好运连连。祝您端午节快乐。

15. 老师,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端午节将至,祝您节日愉快!

16. 粽子黏黏,思念甜甜;粽子软软,祝福闪闪;粽子香香,健健康康;粽子大大,财运佳佳;粽子多多,快乐多多。粽子节到了,一定要快乐哦!

17. 粽子飘香,端午佳节到身旁,把烦恼包进粽子里吃光,把好运装进香囊里陪在身旁,把事业承载在龙舟上奔向辉煌,把幸福酝酿在黄酒里比天长。端午快乐!端午节短信

18. 粽子飘香,引来一切美好;龙舟划划,赶走所有烦恼;大家齐聚,共度欢乐时刻;快乐日子,祝福多多,愿你端午节快乐,好运粽在身边,幸福满舟围!

19.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20. 五月的轻风飘来淡淡的粽香,青绿的粽叶包裹浓浓的真情,徜徉在心迹流淌的岁月,追忆久已沉淀的情愫,又值端午佳节,粽香融入信息,“粽”是想着你。

21. 五月五,到端阳,又是佳节好时光;荡起浆,推开浪,赛舟驰骋处处祥;饮雄黄,佩香囊,除菌防病保健康;兜粽香,沐兰汤,快乐祝福冠群芳!端午节愉快!

22. 粽子香香,引来一切美好;龙舟划划,赶走所有烦恼;大家齐聚,共度欢乐时刻。快乐日子,祝福多多,愿你端午节快乐,好运粽在身边,幸福满舟围!

23. 粽子一颗心,祝您事事都称心,一个粽子一份情,祝您天天好心情,端午节里寄心愿,合家欢乐福满堂,手机短信传祝福,单单祝你端午节快乐!

24. 讲台上,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撒下心血点点;花园里,扶残助弱,风霜雨雪,育出新蕊亭亭,亲爱的老师,祝您端午节快乐!

25. 粽子七口吃:第一口一生安康,第二口亲朋满堂,第三口名扬势强,第四口四季清凉,第五口百事吉祥,第六口千古绝唱,第七口万寿无疆!祝端午节快乐!

26. 老师:每一缕的阳光是我对您的祝福,每一颗星星是我看您的眼睛,每一丝雨牵着我对您深深地思念,想念你。老师,端午节快乐!

27. 端午到,送你一颗好运粽,里面包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栗,如果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端午节快乐!

28. 粽子粘粘,思念甜甜;粽子软软,祝福闪闪;粽子香香,健健康康;粽子大大,财运佳佳;粽子多多,快乐多多;祝您端午节快乐!

29. 粽子祝福大放送。祝你:身体像粽子一样壮实,爱情像糯米一样粘稠,工作像粽叶一样轻松,生活像粽馅一样丰富!端午节快乐!

30. 走过山山水水,经历风风雨雨,还要寻寻觅觅,生活忙忙碌碌,获得多多少少,失去点点滴滴,重要的是开开心心!祝端午节快快乐乐!

31. 走过山山水水,足下高高低低;经历风风雨雨,还要寻寻觅觅;生活忙忙碌碌,获得多多少少,失去点点滴滴,重要的是开开心心!祝端午节快乐!

32. 端午短信祝福到。愿幸福紧紧把你围绕,愿快乐永远和你拥抱。愿烦恼见你掉头就跑,愿平安永远对你微笑,愿健康总是格外关照。端午节,愿你一切都好!

33. 端午将至,粽香千里;鹤起湖湘,衔粽而飞;用真诚的心把平安幸福包成一个大粽子送给您及家人,祝端午节快乐。

34. 端午赛龙舟,三龙湖上走。金龙快快游,祝你壮如牛;银龙快快游,祝你财源流;铜龙快快游,祝你没哀愁。三龙伴随你,天天大丰收。老师端午快乐!

35. 心善是根,人和是本;尊师是方,重友是法;能忍是聪;会让是明;遇难有勇,遇困有谋;小事糊涂,大事清楚;端午节愉快。亲爱的老师端午节快乐!

36.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满祝福的船,飘向幸福的你,轻轻地对你说:谢谢您老师!端午节愉快!

37. 一丝真诚胜过千两黄金,一丝温暖能抵万里寒霜,一声问候送来温馨甜蜜,一条短信捎去我万般心意,亲爱的老师端午节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38. 粽子绿外套,内装七彩馅,香甜鲜咸辣,五味任你选。肉香品幸福,枣甜尝快乐,海鲜细品味,咸是百味王。生活多色彩,乐趣其中藏。祝你端午节快乐!

39. 时间,让人品味等待的魅力;空间,使人倍感牵挂的美丽;有时人与人之间的祝福,不需言语体现,就如此刻你静静体味我诚挚的问候,祝端午节快乐!

40. 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陷肉陷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棕叶包着师生情,鸡蛋伴着艾叶煮平安健康永一生。祝亲爱的老师端午节快乐!

41. 有时我忙,有时我忘;有时我累,有时我懒!但怎样我也会记得想你,想您我的老师!你微笑时我的世界也微笑,祝你端午节快乐!

42. 闻着粽子香,思念漂过江,你我相隔几百里,端午节里更想你!因为我想和你一起分享端午节的快乐。祝你总比我快乐!老师端午节快乐!

43. 我是幼苗,您是雨露,滋润枯的心田。我是小草,您是太阳,照耀我成长的路。谢谢您,老师,祝您端午节快乐!

44. 粽子黏黏,思念甜甜;粽子软软,祝福闪闪;粽子香香,健健康康;粽子大大,财运佳佳;粽子多多,快乐多多。粽子节到了,一定要快乐哦!

45. 粽子飘香,端午佳节到身旁,把烦恼包进粽子里吃光,把好运装进香囊里陪在身旁,把事业承载在龙舟上奔向辉煌,把幸福酝酿在黄酒里比天长。端午快乐!

端午节问候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同步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形成的日常语言交际习惯也就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郾称呼语(appellation)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如: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其次,汉语习惯上对从事教师、医生等一些职业的人使用敬称,如“李老师”、“王医生”。而英语国家却不会使用“Teacher Li”,“Doctor Wang”这种称谓,而一般用Mr.,Miss,Mrs等。

2?郾问候语(greetings)

在中国,人们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而在英语国家如果问别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对方会误认为你要请他吃饭。英语常常用 “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等来相互打招呼或进行问候。此外,汉语中另一个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去哪里?”或是“你干什么去?”。我们可以随便给个回答,并非真是想了解问候人到哪儿去或做什么事去。如这样问西方人,他们往往会不高兴,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干涉了他们的私事。

3?郾隐私(privacy)

在西方国家,人们都很注重隐私问题,因此在谈话的时候应注意一些禁忌。例如,在西方国家里,收入、年龄、婚姻状况等都是些相当私密的问题。如果你在见面时,尤其是指双方还不熟悉的时候问这些问题,就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不礼貌的。而在中国,我们往往会把这些在西方人认为不礼貌的问题看作是对别人的一种关心。所以隐私问题是中西方差异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4?郾答谢(thankfulness)

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人之间很少用“谢谢”等答谢语。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生疏,有种距离感。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郾”几乎被用于一切场合,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乃至夫妻之间也不例外。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风格。

5?郾赞扬(admiration)

谦逊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当西方人赞扬和恭维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例如:他人称赞自己的子女聪明的时候,中国人往往用“哪里哪里”、“不如你儿子”等来回应。这往往会让外国人怀疑他们的判断能力,弄得外国人不知所云,莫名其妙。而外国人对于赞扬或恭维时,则坦然地用语言表示感谢,外国人用一句“Thank you.”回答就可以了。这都是由于文化差异成为交际中的障碍。

6?郾节日(festival)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蒺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春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蒺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蒺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二、对文化差异的教学渗透策略

既然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中体现在了这么多方面,那么理解和运用其差异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郾融文化差异于背景导入介绍中

教师在课文背景知识的引入过程中,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精选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既能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对于课文“Happy New Year”的导入部分,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比如贴春联、吃饺子、看春晚、放鞭炮等,以及这些习俗的来历。进而进入课文的学习,了解西方国家怎样庆祝新年,从而让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庆祝方面的文化差异。

2?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通过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影、光盘、音像等被广泛用于教学当中。这些教学手段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注意,而且能为他们提供最实际的语言情境,使他们边看、边听就能达到理解语言内容、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利用报刊、杂志、电影等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3?郾开辟第二课堂

组织各种活动,如英语晚会、英语角和有关的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讨论、英语知识大奖赛、短剧表演等。通过短剧表演,学生可以用心体会语言必须与语境相结合,语境决定礼貌用语的程度。从而在选择措辞、运用手势的实践中自然而然学到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

4?郾通过英汉互译理解文化差异

指导学生做翻译练习,特别是翻译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如谚语。因为谚语往往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利用翻译这一手段使学生弄清楚源语人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某一谚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该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更好地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汪红.中美大学生英语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林明金,霍金根.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端午节问候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74-0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甚至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点,历史,风俗,习惯等。文化的传播亦靠语言这个重要工具,所以要想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应该先从文化入手。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虽能够对英语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还不免因为对英美文化了解的不够全面而导致语用错误。当学生对英美文化不了解时,他们就会从自己民族的角度考虑问题,先入为主地用汉语思维和语言习惯去表达英语,导致表达出来的完全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即中国式英语。这种现象给我们以启示: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表达流畅地道,不光要单纯地传授语言点,语法,表达法,还要讲解他们的由来,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和中国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运用英语,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使其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中西方文化中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的时候通常会问对方“吃了没有”,“干什么去”,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亲切,自然的沟通开始。但在西方这样的问题会使对方感到摸不着头脑,很奇怪你为什么会这样问,使对方产生误解,认为你干涉了他的个人隐私和自由,使对方无法接受。西方人见面的问候语通常会是关于天气或旅游等问题。比如在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中经常听到外教问学生最喜欢去哪里旅游,喜欢那里的什么等问题。那是因为西方人觉得这个话题比较轻松,随意,但中国人可能认为这个没必要去谈论。

二、中西方文化中称呼语的差异

中国表示称呼的词很多,关系的表达也很复杂。比如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姑,姨,舅,大爷,姑父,叔叔,舅妈,大娘等等表示辈分的词,把对方的性别,关系表达的很详细。而英语中通常只用一个词就可以表示多个称呼:例如用grandpa表示爷爷,姥爷;grandma表示奶奶或姥姥;用aunt表示姑,姨,舅妈等;用cousin表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用father-in-law表示公公或岳父;用mother-in-law表示婆婆或岳母。在汉语中我们可以在姓氏后面加“老师,经理,主任,校长,院长,工程师”等词作称呼,表明身份。但英语中不可以把这样表示身份,职业的词直接和姓氏连用,你不能说“teacher Wang”,“manager Zhang”等等。

三、中西方文化中话题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谈论对方的年龄,收入,是否结婚等话题,认为这是关心的一种表现。然而英美国家却不喜欢这样的话题,觉得这是在窥探其个人隐私。所以在英语中对陌生女子的称呼可以用Ms,而不能在不知道对方是否结婚的情况下冒昧的用Miss或Mrs,也不要随便问人的工资是多少。再比如我们中国人在彼此很熟悉的情况下会比较关注对方的胖瘦,认为这样也是一种关心。但英美国家的人对这样的话题会感到你很不礼貌,使其尴尬,无法回答。所以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请不要谈论涉及对方年龄,婚姻,工资,信仰等方面的话题,以避免造成误解和尴尬。

四、中西方文化中礼仪的差异

你很少听到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人会为表示感谢而对对方说“谢谢”,这样会让人感到关系疏远,不那么习惯自然。而英美人却无论什么场合,人物关系都可以使用“Thank you”,这是被他们所接受的一种礼节。在收到别人送的礼物时,西方人会当面拆开并表示谢意,表达自己很喜欢这个礼物。但中国人会认为当面拆开很不礼貌和难为情。在听到他人对你的赞美之词后,中国人会很谦虚地说“过奖了,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却大方地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细微或明显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这些文化差异没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犯语用错误,交际起来不那么顺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中西方文化差异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去。

五、在教学中引入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原来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词汇,语法和句子的讲解,只讲解它们的自身含义和用法,并没有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讲出来。这样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然记忆不深,实际应用起来也很困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学量的西方文化,把词汇,句子和文化联系起来渗透给学生,还可以适度地增加关于西方文化的话题。比如在课文中遇到西方节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节日的历史及庆祝方式,把中国的节日和西方的节日进行对比。中国有其特有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西方也有其特有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而且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人也越来越喜欢过一些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意识,了解西方文化背景。

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听说练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多,学生练习的内容少,学生由于缺乏练习就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若要解决交流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放弃固有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交流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体会西方国家语言的特色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记忆。同时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影,幻灯片,图片等使学生能够把教材与英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交际礼仪等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观看和对话练习使学生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有更浓厚的兴趣去了解,自然能够耳濡目染。

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的过程更应该是文化了解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注重实际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运用能力,准确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9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9.

[3]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端午节问候语范文第4篇

(一)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国内外诸多科学研究都证明:幼儿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典型的“4+1”家教模式下的独生子女容易产生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是幼儿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幼儿受用一生的,一个幼儿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探究的习惯比学习到这种或那种知识更为重要。因此,通过礼仪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情感,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过程及成效

(一)礼仪环境———优化无声的“语言”

1)区域环境。在幼儿园各个班级区域中,我们将创设“每天礼仪小宝贝”“每周礼仪小明星”评选活动,开展“区域礼仪小格言”“每周礼仪演讲台”等区域活动,投放层次化操作材料,逐步形成了浓浓的班级日常礼仪氛围。2)主题环境。在楼梯走廊环境中,我们根据礼仪主题活动,创设了礼仪特色板块,结合阶段礼仪重点,定期更换特色板块内容:有礼仪儿歌,有礼仪故事,也有幼儿自己对礼仪进行诠释的绘画作品。

(二)礼仪课堂———让幼儿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礼仪课堂根据礼仪主题活动通过游戏、参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贯穿,例如:中班主题《帮助我们的人》,根据主题目标和礼仪重点,午饭后参观,到马路上观察交警叔叔的一日工作的辛苦,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礼仪的重要性,学唱礼仪歌曲:《劳动真光荣》,使礼仪教育活动经过一个主体内化的过程,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礼仪活动———触动幼儿纯真心灵,震撼于体验

结合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组织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如:世界地球日、爱眼日、消防日、气象日、助残日等,例如:我们组织的5.12爱心义卖活动:发动幼儿把自己家里的旧的玩具、图书等带来幼儿园贴上价格标签,在大操场上举行义卖,全园的家长带着幼儿去挑选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我们把所得的款项都捐给红十字会。又如:2011年12月3日是国际助残日,我们组织大班年级组幼儿参观天爱康复中心,并为天爱的智障幼儿带去了衣物、食品、玩具等爱心礼物,孩子们还为智障幼儿表演了中英文节目。通过以上丰富的实践活动渗透礼仪品德教育,培养幼儿爱护环境、尊重劳动人民,敬老爱老、奉献爱心等良好的礼仪品质。

(四)一日生活———处处是礼仪行为的实践场所

人园、进餐、午睡、升旗、活动、做操、游戏、外出实践等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1)入园礼仪小明星。在幼儿园大门口各班礼仪明星轮流带上红色绶带,微笑着接待全园幼儿和家长来园,大胆、大方的中英文问候语,标准的接待礼仪站姿和欢迎动作,让本有些怯意的家长也能逐渐大方地和幼儿一起学习英文问候语,使整个园所的礼仪氛围大大提升。2)升旗礼仪金话筒。每周一早上9:30是全园的升旗时间,幼儿到国旗下演讲礼仪故事、颁发“礼仪金话筒”奖状,为了让幼儿能到国旗下演讲礼仪故事,家长也积极参与其中,为幼儿删选故事,创编动作,充分体现礼仪教育家园合力的成效。3)礼仪区域特色化。幼儿边唱着礼仪歌进入礼仪区域,在区域游戏中与投放的层次化操作材料进行互动,主动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交流,同伴合作互助,共同营造了区域游戏的礼仪氛围;大班幼儿重点创设了插花礼仪区、茶文化特色礼仪区、经典诵读礼仪坊等;中班幼儿则侧重于棋类文化的区域创设,在益智的同时更是渗透观棋不语的礼仪要求;小班幼儿以生活化礼仪常规培养为主,孩子们在区域操作中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设计礼仪区域评星榜,更是提升幼儿参与礼仪区域活动的兴趣和成效。4)礼仪操节月展演。用轻松欢快的旋律配上简单的动作、帮助幼儿牢记礼仪要求,将这些动作汇编成一套礼仪操,成为我们园所一个亮点和园所特色文化,同时幼儿对于这种形式也非常喜欢,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礼仪的教育目标,幼儿在节奏鲜明的礼仪音乐声中边跳边做礼仪操,动作整齐的礼仪操队形、已成为我们礼仪园所一大特色,每天早操时间,家长们驻足围观,啧啧称赞,久久不愿离去。

(五)家庭社区———携手共育的合作伙伴

1)家长走进礼仪课堂。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园的共同配合,幼儿在园学习的礼仪儿歌、歌曲等向家长进行展示,邀请家长参与全园的“礼仪之星”班级的评比,结合我国传统节日以及西方重大节日,如:五一劳动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万圣节、圣诞节等,邀请“家长走进节日礼仪课堂”:家长来园为幼儿讲解节日的由来,参与节日传统游戏等,孩子们感受的是浓郁的节日礼仪氛围。通过“家长走进礼仪课堂”,为幼儿宣讲礼仪知识,使家长主动提高个人涵养和对礼仪教育的认同,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2)礼仪入社区活动。结合礼仪主题,开展“礼仪入社区活动”,我们把幼儿和家长共同创作的社区礼仪宣传海报统一装饰后在周围社区展览,并且制定文明礼仪小报发放到各个社区的居民手中,提升社区礼仪氛围和居民的德育素养。幼儿以良好的礼仪行为辐射周围社区,并且邀请社区居民和幼儿来园参与礼仪活动,共同营造社区文明礼仪氛围。

(六)评价体系———有效督导礼仪习惯养成

端午节问候语范文第5篇

关键字: 中西文化 ,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居住的地球日益变得狭小,东西方的综合,不仅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口号,而且目前在处在稳步而顺利的实现过程当中。为了求得人类文化的共识和相互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也得到的广泛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一、中西方文化在饮食结构上的差异

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即五谷为主食,以蔬菜及少量鱼、肉、蛋奶、果品副食 。汉族的传统饮料主要是茶和酒。汉族一般采用一日三餐制,城市居民多将晚餐、农村居民多将午餐作为三餐中的重点,饭菜比其两餐丰盛。汉族传统的饮食方式是共餐制,它体现了汉族传统伦理副道德中的群体精神。然而,对于西方的国家,膳食多数是一日四餐,即早饭、午饭、茶点和晚饭。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人们常吃的主菜是烤肉。此外,常见的菜肴是罐焖肉、炸鱼薯片等。西方国家的人们还酷爱饮酒,如威士忌酒就驰名世界。

二、中西方文化在姓名与称谓上的差异

汉族人的姓氏一般随父系,从字数上看,汉族之姓氏以单字为多,汉族人大多有小名和大名。汉族人的名绝不能和父亲等长辈相同,汉族人比较注重大名,不论是几个字,在字形、字音、特别是字义上有许多讲究。例如,字形搭配要匀称、协调,字音要清晰、响亮而且悦耳,字义力求富有吸引力,能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字义表达上,主要有情景名、教诲名、期望名、祝愿名、志愿名等几大类型。对于西方的国家来说,姓名的排列既是姓在后名在前,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人名 中间名 姓。本人名也称教名,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姓名。中间名的选择范围主要限于父母长辈或父母的亲朋好友的姓名,可以是母亲的姓,也可以是父亲或祖父的名,或者是父辈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妇女在未婚时使用父亲的姓,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在西方国家,由于姓名太长,书写起来麻烦,所以常常将姓前的名缩写。例如JohnStuartSmith,可缩写为J.S.SmithJohn S.Smith.

三、中西方文化在社交礼仪的差异

汉族人相见现有握手、问候等礼节。一般说来,男性相见时是彼此趋前握手,女性则多习惯于点头或微笑。男性与女性相见若行握手礼,则应由女性先伸出手来。若是初次见面,或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晚辈对长辈还要行鞠躬礼。在行相见的同时,双方互致问候。现在最流行、最简单的问候语是“你好” 或“早上好”、“晚上好”等。此外,有些词语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说出来不吉利,因而也属于禁忌话。例如:大年初一禁说“病”“穷”“霉”“败”“死”等。坐在船上禁说“翻”“沉”等。在西方的国家,在介绍两人相识时,应首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地位较低者介绍给地位较高者,将男子介绍给女子,不能将次序颠倒。介绍完毕,双手往往以握手表示愿意相识,但握手亦有讲究。一般是年长者、位高者和女子先握手,年轻者。位低者和男子即伸手相握,如果前者不先握手,后者不应冒昧强求。而应点头微笑致意。握手应用右手且要摘去手套,握手时应注视对方,与女士握手时使劲不能太大。在社交过程中处处体现女士优先的原则。拜访他人时,一定要事先预约,预约应当提前一定的时间,以便对方作出安排。一旦约定之后,必须准时赴约,迟到早到都是不礼貌的。

四、中西方文化在服饰上的差异

汉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是传统服饰。汉族传统服饰有三个总的特点长期得到传承。其一是等级区分。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们的服饰不同。其二是常服和礼服之分。各种礼仪活动多有专用的礼服与日常生活所穿的常服明显不同。其三是服装样式宽大,裹衣博带,袖长腿宽。汉族的首饰:女性有各种簪子、耳环、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足链等,而男性首饰多以 戒指为主。对于西方的国家的人来说,衣服要力求美观,如男要平肩,女要束腰,衣服平整,裤线笔挺,既要突出优美的线条,又要掩盖身体的缺陷。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西方国家还保留了不少传统的服饰。例如,法院正式开庭时,法官仍然戴上假发,身穿法官黑袍;教堂做礼拜时,有的牧师要披上长袍等等。

五、中西方在传统节日上的差异

汉族的传统节日约有150个,但最为重要的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是中国最历史、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以辞旧迎新、庆祝祝福为主题的综合性大节。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此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上元节。清明节在公历4月5日前后,因“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得名。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汉族传统节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是秋季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此夜月亮明倍于常时,成了团圆的象征,又称团圆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名重九节。古以九为阳数,重九故称重阳。而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愚人节、圣灵降临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是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即耶稣诞生的日子,是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最重大的节日。2月4日为情人节,4月1日为愚人节、母亲节为5月的第二个星期、父亲节为6月的第三个星期。

六、中西方文化在上的差异

汉族没有全民族一致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代以后,儒学曾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为汉族社会各个阶层所普遍接受和信奉。但儒学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宗教。当前,从的情况来看,是道教、佛教、天主教、新教诸教并立,各有一部分汉族信徒。汉族产生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是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道教外,汉族还有一部分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外来的宗教。西方国家的公民均享有的自由,所以西方国家的复杂多样,世界各大宗教,各种教派应有尽有。各种享有大致平等的地位,基本不存在宗教歧视。但总体上看,英语诸民族最主要的信仰仍是广义上的基督教。圣公会不仅是英国的国教,而且也是基督教新教三大派别之一。其中两派为路德教和加尔文教。

七、中西方文化在迷信与禁忌方面上的差异

在中国,“正月里不许剃头”即为一例。寓意为“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二月二剃龙头”寓意为一年中健康,人们生龙活虎。在春节期间,不能说“死”字,如果不慎将碗杯打碎,要说“岁岁平安”等等。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是黑猫主凶。尽管养猫养狗之风盛行,但一般不养黑猫。而马蹄铁则被认为是吉祥之物,如果谁在路上捡到马蹄铁,就一定会有好运降临。另外,碰撒了盐被认为是恶兆,预示要发生口角或与朋友断交。打破镜子更是凶兆。即使家中不死人起码也要七年不顺。在禁忌方面,13被认为是不祥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开。星期五同样也被视为不祥的数字,此外,一根火柴或打火机不能一次点燃三支烟,认为这样会给第三人带来不幸。不要打听他人的隐私。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能光注重语言的教授,更应该融入中西方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对中西方的语言文化有更全面的领悟。

参考文献:

[1]中外民俗概要 张世满 王守恩编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2]中西戏剧比较论稿 蓝凡著学林出版社 1992

[3]世界民俗风俗与传统文化 顾章义主编 1989

端午节问候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课堂渗透;文化魅力

引言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汉语学习人群不断扩大。如今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在国外,有孔子学院。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交流方法,能够读懂中国字,说清中国话。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外,还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采用有效的传播策略,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常用的传播策略方法

(一)课堂渗透法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的运用策略,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见缝插针”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授课中出现的“你好”日常问候语句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讲解:与同龄人、平辈份的人打招呼、问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长辈等,打招呼问候时,就要用“您好”这一词语。在这其中,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长幼尊卑,以及敬老爱老的儒家思想。又如,讲授“帽子”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明,中国人不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帽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代称,可以告诉学生们关于“绿帽子”背后的故事。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地道的汉语知识,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活跃课程氛围。再如,教师在运用PPT授课,展示婚礼中的祝福语、红包等,汉语知识时,学生们会说出自己对新人的结婚祝福贺词,“祝你们幸福!”。在展示的中国式婚礼中,新娘都用盖头盖着,这种情况,会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掺入一些关于中国婚礼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见面等,虽然是一种旧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还是可以和学生们讲述一下的。

(二)文化专题展示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知识的教授,不是单调的进行。在不影响整体课程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接近的文化进行专题展示。集成一些传统文化资料,巧妙合理的嵌入到汉语教学中去。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诗歌,教师可以专门收集一些代表性强的诗歌作品,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分析,并调动学生们对诗歌背后的文化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先秦的诗经、礼乐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近现代诗歌等。每一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时代背景等,教师要有选择性的向学生们进行介绍。这种专题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方法,会大大加深学生们学习印象,从而逐渐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歌赋。

(三)课外活动实践传播法

有条件的学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主动研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某些文化性较强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活动。对于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学校,在端午节期间,鼓励学生们到食堂观看包粽子,学生们在观看并品尝粽子的同时,一定会思考,这种做法特别的事食物,到底是怎么来的。在这时,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解清楚,粽子的故事。北方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种经典的历史故事,会大大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又如,在重阳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登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九九重阳,登高望远。重阳节亦称“登高节”,秋高气爽、遍地黄花时节,登山游览,欣赏深秋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重阳节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寿含义,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学生们在登山过程中,可以加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还可以抒怀胸臆。教师通过对学生们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传播策略

(一)在传播内容方面,要专注异同,循序渐进

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在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十分复杂庞杂。对于一般的外国学生,如果不加选择的进行传播教育,不仅会给学生们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还会引起学生们抵触心理。从这个角度分析,在传播传统文化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在内容层面,要专注异同,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例如,在学生所在国家与我国历史背景方面的相似,这就是一个较好的文化传播切入点。这种准确的切入,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接触新文化时产生的抵触心理。在基于相同的文化基础上进行介绍讲解后,教师就可以把我恰当的时机,讲述一些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们对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兴趣。一般来说,教师要按照先物质文化,再抽象文化的顺序进行介绍。因为,物质类的文化,具有可感可知,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和掌握,而抽象文化,大多是一些人文精神,需要学生们在掌握一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才能理解。教师在选择讲述一些物质类文化时,还需要注意,要尽量回避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军事话题,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们注意力,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去用心思考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物质类的文化,如饮食、武术、剪纸等,这些具体的东西,本身也承载着一定的精神类文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并进行合理的解释。让学生们在理解物质文化背后的人文故事后,可以向学生们讲解一些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通过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在传播方式上,要多元展开,零距接触

面对初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外国学生,在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将文化融入到零距离接触活动中,这样才能显得的更加生动有趣。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不能真正影响学生们的内心,尤其是对于国外留学生,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较少,需要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感受到。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丰富和创新,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或者其他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折纸文化,告诉学生们古代中国的剪窗花、皮影、戏曲等文化,其实是有一定联系的,让学生们在折纸游戏、玩耍皮影游戏过程中,领悟到这种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学生们的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明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尽多可能的以文化活动展开,让每一位汉语学习者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例如:中国书画、太极拳、剪纸的亲身学习等;观看中国电影,学唱中国戏剧等,让学生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一种零距离的亲近感。又如,在一节特别的文化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外国留学生在学校教室里体验中国茶文化。学生们和教师围坐一起,学习中国茶道礼仪,品味亲手泡好的香茗,直接地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像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喜爱中国文化,提升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这也是我在海外当汉语教师志愿者时所收获的重要经验。还有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当中国茶邂逅葡萄酒”为主题的中葡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场地设在葡萄牙的一家著名酒庄内,现场很有欧洲风情,葡萄牙学生表演了古筝演奏和舞蹈,现场同时提供中国淡雅清香的茶叶和葡萄牙清爽独特的葡萄酒,中外文化地融合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传播活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借鉴。

三、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些建议思考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们来说,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汉语文化知识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的优秀文化知识和精神价值,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传播给学生。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要能够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教师要注重将传统优秀文化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照,弘扬现代经典人文精神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人师表,精神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化著作,参加传统文化研究班,听取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在工作中,边学边用,注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同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文化价值精神的有效弘扬传播。

(二)精选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化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的穿透力

中华传统文化系统非常庞大,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对经典的传统文化的进行有效筛选凝练,其传播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凝练和筛选,在分门别类后精选一些领域影响力大的文化进行精准传播,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其影响力非常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儒家文化的传播者,对这种文化,要凝练其核心精神内涵,制作符合受教者的传播内容,融合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像对方方言文化、中华美食文化、经典文学文化等,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代表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传播素材,要运用这样的传播素材,提高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穿透力。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的文化传播,深化立体的多层次的推广和交流

要使中国文化取得更为深远的影响,还应当发挥和加强民间组织的作用。民间组织能以更灵活的传播方法和更多样的合作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民间组织更多参与,能使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传播更广、影响更深;同时也可以避免文化传播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而受到质疑,进而阻碍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有必要对从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民间组织从政策、资金、人员、资讯等各个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四、结束语随着汉语在世界语言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文化潮流。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我们论述了一些常用的传播方法和策略,并提出了些建议,希望可以对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水平和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思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江琳.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D].苏州:苏州大学,2015.

[2]王谟勇.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影视作品传播中华文化的原则和策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金伟,傅赢.关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之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端午节问候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2

语言和文化是人们常用的两个词汇。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同时语言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反之,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也深受着不同文化的影响。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相辅相成。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语言决不能与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割裂开来。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节日文化的差异等。

(一)中西方文化中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经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一种极其平和的精神状态,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同时,中国人还具有“天人和一”的思想,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强调天地之和、天人合一、人际之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和”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就必然使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气象万千。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后又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这些都促使了西方人个体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个体,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模式。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二)中西方文化中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的社会关系看起来要比西方社会复杂的多。单从称谓上来看,中国人对于称谓的表达非常具体严格。这是因为中国经历了两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而比较来看,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uncle一词,对应汉语的叔叔;伯父;伯伯;舅父;姨丈;姑父等。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mum,grandpa,grandma,uncle,aunt等几个常用称谓外,其它的几乎不用。

同时,西方式的家庭结构也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组成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作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实际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小孩子常常通过打工等手段自己赚零花钱,甚至是学费,孩子为此也感到非常自豪。但由于这种独立,有时也会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但由于过度呵护,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大多数中国的孩子都是靠父母的资助完成学业的。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三)中西方文化中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社会礼仪,但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交际方式的差异;餐饮礼仪的差异;服饰礼仪的差异;个人人生观的差异等几方面。这里以交际方式中的问候语为例。由于中西方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常常造成交际失灵或产生误解。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往往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这是极为平淡、俗套、常见的日常问候语。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在英语里的寒暄语常常是评论或预测天气状况,这是由于除了英国人的地理位置对天气特别敏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天气永远是一个非个人的话题。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是不礼貌的。因为这些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所以常常忌讳别人问及。而对于中国人来讲,这些话题都是极为平常的。可以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

(四)中西方文化中节日文化的差异

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其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农耕文明色彩。如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与农业节气有关的重要农事节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Easter复活节.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再如Valentine's Day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Christmas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38个至多,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在节庆方式上也存在明显文化差异,如庆祝方式、饮食、衣着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教师教、学生学的效率。传统英语教学是应试性教学。因此要求英语教师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指引学生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懂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

(一)从英语语言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作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语言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在讲解dragon一词时,可以把西方人看待龙的看法讲解一下。对于中国人来说,龙具有比较美好的象征含义,而在西方却是集所有邪恶于一身,有翼,利爪的怪物,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再如,对中国人来说,黄色是尊贵之色。而英语中yellow则含有胆小卑怯之意。例如: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美)胆小鬼。教师如能自始至终地将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传授并重起来,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过程。

(二)拓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并解释这种差异的现象的由来

汉语中的词汇、典故多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罗马神话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许多英语典故就来自基督教的《圣经》中的人物或事件。如《圣经》中的“Solomon”(所罗门)和“Old Adam”(老亚当)分别被用来指代智慧的人和人类本性的罪恶。如果我们对《圣经》一无所知的话,就很难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了。

(三)将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使学生有意识地认识到采用比较文化这一方法的优势所在。诚然,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教师还应将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比如,教师在谈及万圣节的文化习俗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同中国的中元节作比较:1、节日的目的:万圣节主要是驱鬼,现在则变成狂欢的时节,中国的中元节是以祭祀为主;2、活动的形式不同:万圣节是为小孩子增添的娱乐节目,中元节就比较带点信仰节日。驱鬼,祭拜;3、节日的气氛不同:万圣节气氛很欢乐另类的狂欢。中元节是为了祭已逝者,气氛沉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从两种独特的文化习惯中更好地掌握两种独特的语言。

(四)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多角度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的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充分感受语言文化。但是,公共教学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的意识的同时,又要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多角度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将课堂教学同学生的课余时间相结合。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如举办英语晚会,英语竞赛,英语角等;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总之,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强调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学生理解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赵艳萍,李洁莲.文化与交际[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端午节问候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跨文化 交际英语 教学文化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拉姆斯基(Kramsky.J)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理解、传播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的本质差异就是文化差异。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的过程,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所以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都和熟悉英语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视这一点,才能真正掌握英语,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1.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育

1.1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是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交际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中国人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1.2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关键是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然而,我们的英语教学往往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一般性的语言能力,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教学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往往机械地搬用或模仿,不顾及场合、时间、交际对象及其他文化因素,一开口常常是“汉族的思想+英语的形式”,不免要犯“文化错误”。因此,英语教学应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1.3文化教育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宽视野,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教授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进行跨文化教育。

2. 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2.1称呼语

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长辈或年龄悬殊的人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

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对人的尊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理解为:李老师=Teacher Li。而且还习惯把汉语中称呼的“王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W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会感觉很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2客套语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2.3姓名

英语人名与汉语人名不同。在英语中,名)first name/given name / forename)在前,姓(last name / family name / surname)在后,和汉语名字的顺序正好相反。有的英语名字还有中间名(middle name),如Jim Allan Green中的 Allan,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last name 和first name合起来叫full name(全名)。

2.4隐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会对此比较反感,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2.5介绍

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会先介绍自己的名字,比如“I am...”对方自然会马上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对方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have your name?”如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6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接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2.7节日

在节日方面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表现也有显著差异。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 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 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教科书中有充分地体现,如课文Mid-Autumn Day和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很不好意思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会当着朋友的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后并表现出喜形于色,可能让人觉得有“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朋友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欣然道谢。

2.8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中文里,“狗”大多被人们看作是贬义之意,如:狗急跳墙、落水狗等。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例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认不但不是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

又如“龙(dragon)”在中国是我们的精神图腾,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人们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2.9习语、谚语和格言

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不仅难于理解,而且更难于运用得当。例如:“爱屋及乌” 、“对牛弹琴”译成英文分别就是“Love me, love my dog”和“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如果用者不了解其文化涵义,则乱译为:“爱我就爱我的狗”和“把珍珠丢到猪面前”,肯定会引发笑话。

2.10餐饮习俗

中华民族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3. 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元化的,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更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3.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文化素养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3.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可以收集语国家的各种物品和图片,从而让学生了解外到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外国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以加深淡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4. 结束语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英语文化教学,并注意总结归纳,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1] 李正栓, 张敬彩. 英语语音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09).

[2] 林桂敏. 英语语音简明教程[M]. 上海: 复旦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06).

[3] 丁丽云. 英语语音教程[M]. 郑州: 郑州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09).

[4] 龚亚夫. 学习英语语音、拼读的成功探索[J]. 中小学外语教学, 1986(09).

端午节问候语范文第9篇

绍兴旅游集团把握“微营销时代”先机,引领营销模式创新,成为业界关注的亮点。2011年5月,绍兴市旅游集团官方微博“绍兴古城”在新浪和腾讯开通,绍兴旅游集团下属饭店、景区、游客中心和所有从事营销的人员都开通了微博,从而形成了“微博矩阵”,在旅游营销中发挥了“乘数效应”。绍兴市旅游集团用心经营“微博”,其“微营销”的成功之处在于找准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底蕴、放大现实优势,彰显绍兴文化旅游魅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旅游业态的转型以及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营销如何应对挑战?6月20日,本刊记者采访了绍兴市旅游集团副总经理仲丽华女士,他们勇于探索创新,值得同行借鉴。

率先接轨电子商务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网民、手机客户端用户的大量增加,给传统营销带来了很大挑战。以往的传统营销,以开旅游推介会为主,邀请旅行社参加,并在当地媒体宣传。网络新媒体的大量涌现,是旅游营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让信息化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充分运用?新媒体如何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仲丽华女士思维敏捷,快人快语。

仲丽华认为,推出适合游客的产品,让游客更快地获取信息,网络是时下更好的营销平台。也就是说,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旅游营销创新必须破冰而出。如果固守传统模式,而不了解游客群的生活方式和习性已经随着网络时代而发生变化,那么就会失去目标市场。

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为旅游业带来了一场真正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旅游业原有的运作模式。正是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绍兴市旅游集团从营销的针对性、有效性出发,领先同行开展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走出了三步好棋。

2007年,绍兴市旅游集团在旅游信息化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完成了旅游景区门禁系统,完善了旅游基础信息,实现了票务系统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2009年,重点建设旅游目的地咨询网站,并在推广上下功夫,把自身网站与各大门户网站、旅游专业网站相链接,提高网站知名度,扩大网络营销,争取更多的潜在游客群。

第三步,依托网络,创新营销手段。围绕让游客了解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量身打造网络营销方案,通过微博、微电影,把绍兴旅游要素直观形象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试水微电影营销

2011年是微博元年,尤其是名人微博红红火火,许多企业开始尝试微博营销。了解到微博的市场“威力”后,2011年5月,绍兴市旅游集团官方微博“绍兴古城”在新浪和腾讯开通,至今已微博7300多则,分“绍兴景”、“绍兴食”、“绍兴桥”、“绍兴老照片”、“绍兴精品路线推荐”、“绍兴民俗”等十多个专题,每天及时更新。目前,“绍兴古城”微博的粉丝已超过38000人,旅游产品、服务、投诉等都可通过微博、网站,随时与游客互动。

2011年底,浙江省旅游局通过对粉丝数量、微博数量、转发率、评论率等指标的综合考核,在由370个同类单位参与的浙江旅游官方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中,“绍兴古城”名列第三。今年绍兴市旅游集团试水低成本、周期短的微电影,更是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仲丽华告诉记者,年初浙江省旅游局领导来绍兴调研,才听说网络正流行微电影。微电影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创意性和广告价值,颇受80后、90后年轻人喜爱。她立即搜索《桔子酒店》微电影,并了解相关报道。于是,结合举办“2012年中国绍兴樱花节”,推出《樱为爱情》。这部微电影紧紧抓住樱花节主题,把剧情与景区紧密结合起来,融入鲁迅故里、水上乌篷、沈园、沈园夜游等内容。《樱为爱情》可以说是全国旅游景区第一部微电影,这部微电影拍摄制作只用了两个星期。3月11日,《樱为爱情》在优酷上线,两周点击率超过30万。网友被绍兴美景所吸引,乌篷船船老大别有韵味的绍兴普通话,被网友称为“绍普”。很多海外绍兴游子看到后,纷纷表示对家乡的想念和祝愿。

“我们将旅游六要素穿插在剧情中,让剧情落地生根到景区。特别是鲁迅故里免费开放后,每年有200万游客,如何延长这些游客在绍兴的停留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策划剧情,勾起游客的期待,留住匆匆的脚步。”仲丽华介绍说。

微电影热播后,第一批游客在3月17日抵达宛委山景区,可惜由于气候的原因,樱花推迟开放。“绍兴古城”在微博上致歉,但游客们并未抱怨,而是纷纷猜测“樱花第一朵,何时开放?”从3月17日至3月24日一周时间,“含苞欲放”的樱花林就接待了游客3万余人,还带动了绍兴市各大景区及宾馆酒店的销售,3月24日、25日双休日两天游客日接待量超过了“十一黄金周”日接待量,游客同比增长40%,绍兴出现了一房难求的局面。

紧急着拍摄了第二部微电影《樱为爱情2——五月之恋》,以东湖景区、大禹陵为核心内容,把绍兴饭店等吃、住、行休闲设施衔接在一起。第二部依然红火,把春季旅游推向了高潮。两部微电影投入小,产出大,不但景区火爆,而且饭店也很火,沈园之夜演出,场场爆满,甚至连续多天连演四场。红火背后,让仲丽华看到了旅游业从观光向休闲转型发展中的新机遇,也看到了游客群体的变化,特别是绍兴对于年轻人依然充满了吸引力。

用心经营微营销

“今天你@我了吗?”这是绍兴市旅游集团官方微博的问候语。即,作为游客,你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找我?游客随时通过微博发出需求信息,会得到即时人性化服务。“微服务”处处体现真情,绍兴市旅游集团提出“用心来经营”,“让微博始终陪伴游客”,以贴心照顾游客,让粉丝们继续钟情和关注。

虽然微博技术门槛低,只要有电脑或手机,发微博、转发、评论都是极简单的操作,但是其威力却不容忽视,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信息和观点去影响别人,进而影响社会。因此,个性化的微博营销,也往往能取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并通过转发、链接等,发挥出乘数效应,取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正是基于对微博营销的认识,绍兴市旅游集团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做智慧旅游,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把网站与手机终端客户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全程跟踪服务。

“该平台融景点宣传、电子票务、移动终端为一体,可以说是未来绍兴旅游移动式的一站式中心。”仲丽华说,该平台建成后,将由专人负责更新内容,将线上信息与线下产品紧密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到位的微服务。

端午节问候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语学科 文化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体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基于文化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就是从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这个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的目的与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英语教学理念一直在提升,但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作为交际性的语言类学科,英语课程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文化意识关注不够,以及很少引导学生发展运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息息相关。语言理解的障碍往往不在Z言结构本身,而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何谓文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不仅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熟悉英语文化,更要重视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中创设文化认知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而核心素养的建构必然引发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对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如何在基于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下,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在差异中对比,丰富语言知识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5是关于饮食文化的一个单元,其中Let’s Learn板块的内容是有关餐桌礼仪:“Would you like...?”“Yes, please.”以及中西餐具“bowl, spoon, chopsticks, fork, knife”等,在执教本课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教会教材文本而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坚持做中学的原则,在差异中对比文化,形成文化的相互理解,笔者在教学本课时采用如下环节:

认识餐具:出示图片,展现中西方人使用不同餐具的情境,突出餐具。Chinese often use the spoon and the chopsticks, while American and English often use fork and knife.

餐具摆放礼仪:摆一摆、学一学。The fork is on the left,and 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餐桌对话礼仪:学习餐桌上的询问、感谢、请求等语言,了解相关理解。

视频欣赏:播放西方感恩节就餐视频,中国春节年夜饭就餐视频,学生在对比欣赏中感悟体验中西方不同的就餐文化及礼仪,培养文化意识。

由于小学生词汇量少,对文化理解浅,因此通过直观、生动、易解的方式,如学一学、做一做、比一比等方式,在差异对比中,由浅入深,边体会边学习。同样,在学习打招呼、问候语、告别语时,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的对比体现差异。比如西方人初次见面和熟人见面问候是不同的,而中国人常用“你吃饭了吗”来见面寒暄;常常用“你多大啦”来表示关心,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不轻易问成年人特别是女士年龄,以免侵犯隐私;生活中,中西方电话交流时也有不同的礼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生活对比、模拟练习等方式加深学生的文化礼节,培养文化意识,丰富语言知识。

二、在浸润中理解,拓展学生语用能力

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5B Module4 Unit 2 Western Holidays一课,是西方文化主题板块,介绍万圣节。整堂课执教老师注重文化的情感浸润、情境的体会理解,整体感知节日氛围。利用本土节日文化的视频、音乐、图片、语言,展示一个充满节日氛围的万圣节文化环境,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上感受节日,沉浸其中。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文本,学习关键词、了解关键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知文化,并逐步从文本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建立生活与节日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南瓜灯,边制作边用英语介绍,创设节日情境,角色扮演,感受节日文化,培养文化意识,拓展语言空间。

人教PEP版教材中也有很多介绍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内容,如圣诞节Christmas,愚人节April Fool’s Day,复活节Easter,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如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除了节日以外,也常会涉及中西方交通规则、交通工具选择、地域服饰文化等内容。

三、在文本中挖掘,激发语言情感

人教PEP版四年级上册Unit 5 Read and write一课,是食物主题“Dinner’s ready!”单元中关于就餐的对话式读写课,其中最后一幅图对话内容是“Can I have a knife and fork,please?”“Yes,John,but try chopsticks for noodles .”粗看我们觉得十分简单,无非是晚餐中的餐具使用,许多老师可能会将文本单纯解读为食物与餐具的使用和搭配,如果这样解读,那么在设计阅读任务时就会感觉到这篇文本的可读性太弱了。笔者在教学时研读教材文本,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John和Mum在用餐中的不同情绪,感受中西方用餐文化的差异。首先通过读图引导:“Is John happy?”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做使用筷子的动作,想象:如果你是John,会怎样使用筷子?真正让学生感受体验,体验文字语言背后的意义,其实是引导学生真正进行文化差异的学习,也是对文本背景内涵的理解与挖掘,所以通过增加两个人物的语言气泡,追加两个“because...”将妈妈与John的内心独白的语言补充出来,帮助学生体验人物对话心理,真正理解文本,他们的朗读与角色扮演才能入情入境。

这样,通过文本的深入解读与挖掘,以读文、读图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学习文化背景”,通过饮食文化视频让学生“在视频欣赏中体验文化差异”;通过任务布置完成note书写引导学生在“自主选择文化餐中感受文化差异”三大块,巧妙地将文化内涵自然地以学生喜爱又不生硬的方式融入课堂,基于学生的学情与兴趣点,挖掘文化内涵,真正渗透文化知识,激发语言情感。

四、在拓展中延伸,促进语言思维

人教PEP版五年级下册Unit1 Part A Let’s Talk是Zhang Peng 和来自西班牙的新同学Pedro的关于作息的一段对话,重点的交际语言为“When do you finish class/...?”“I finish class at 1 o’clock/....”以Pedro的Spain 作息为对话交流主题,生活方式的信息差“Classes finish at 1 o’clock in the morning,classes start at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eat dinner at 9:30 or 10 o’clock...”Pedro这样的作息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求知欲望被激起。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看关于西班牙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相关视频与图片,同时拓展文本,补充阅读材料。

It’s 10 p.m. And George is having his dinner. He turns on the TV. His favourite football game is just going to start.

You can always see this in Spain. When it’s time for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to go to bed, it’s time for the Spanish to enjoy their evening life.

In Spain people usually begin their work at 10 a.m. and stop for lunch at 1 p.m. The lunch time is long. Many people have a nap and start work at 4 p.m. and stop late in the evening.

This national schedule started from World War II. And now many Spanish people think they need a change. They want to have a life just like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对话,并对文本背后的背景、西班牙人生活方式与文化有了真正的深入了解,同r通过地道的语言材料的补充与输入,丰富学生语言知识,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化思维。

总之,每一种文化节日、地域背景知识,都有着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特定语境,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丰富的语言知识、不同的文化理解,加深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及对自己祖国文化的热爱,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同时也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提升文化意识,拓展学生的语用能力。英语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读文本、关注文化、思维发散,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上一篇:民兵整组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七夕唯美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