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9 09:22:24

动物实验培训

动物实验培训范文第1篇

1医学动物实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医学动物实验的环境普遍不达标由于相关的环境标准不完善,新的国家标准出台的时间不长,目前,国内很多的医学动物实验室发展非常缓慢,实验设施比较落后,实验仪器设备比较陈旧,大多数的医院几乎不具备SPF级别的医学动物实验室。

1.2动物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动物实验工作人员不是通过专业培训的,有的仅是通过短期的实验动物培训,或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相关的证书,这样直接导致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工作的积极性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进而影响了动物实验的效果。

1.3对动物实验的重视不够目前,众多的医疗机构对科学研究用实验动物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动物实验资金缺乏、工作难以开展,同时还导致实验动物管理的标准化、网络化程度缺乏。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法规、标准监测方法以及相关的监测数据等内容都不能达到统一和共享,直接影响了实验的结果。

2改善医学动物实验管理的措施

2.1充分改善医学动物实验的工作环境一方面是规范实验环境建设,比如对实验环境设立缓冲间、洗刷室和动物试验室,保证实验环境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噪声在55DB以内,温度在18~28℃之间。同时还要具备密封、换气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购买仪器设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方便实验动物科技情报信息的计算机网络设施。

2.2加强动物实验人员的技能培训通过举办报告会、知识讲座、举办培训班或者进行外地考察学习等方式,积极组织对动物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培训与普及,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动物实验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对动物实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从事动物实验的人员热爱本职工作,不怕累、不怕脏,悉心饲养动物,进一步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与实验技术水平。

2.3建立健全实验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实验管理制度对改善动物实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进行实验前的着装规范,穿戴隔离衣、帽、鞋等,并进行必要的消毒;二是定期进行地面、门窗以及墙壁的清洁、擦洗和消毒;三是定期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测量与记录,做好相关的统计;四是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的制度,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消毒、秩序维护、卫生保持等进行管理。

2.4加强协调,积极借鉴先进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实验动物专业人员、实验动物管理部门等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与其他地区间实验动物工作的交流与协作关系,积极汲取与借鉴相关部门先进的实验动物管理,更好地促进实验动物科学发展。

3结束语

动物实验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动物;动物实验平台;管理模式;构建

动物实验是生物学与医药学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必要手段及有效方法之一。随着医学、药学及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作为“活的精密仪器”的实验动物用量在口益增大,因此,在实验动物生产、饲养、使用和后期处理过程中的管理规范成为动物实验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实验动物行业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实验动物的生产和使用。其实验动物饲养环境的管理和使用也有严格的执行标准〔}-z}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验动物行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动物饲养管理和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危及实验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的健康并且污染环境,因此,建立严格的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规范应引起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和管理者足够重视[3]。随着我国实验动物行业的发展,小而分散的饲养场所已经开始向集中化、规模化的动物实验平台过渡,在经济较发达、科研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型的动物实验中心已经初具规模,因此,探索绿色、环保、高效、人性化的动物实验平台管理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实验动物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动物实验平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高校动

物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国家和各地都制定了严格的动物实验室认证管理体制,要求动物饲养场所必须具备标准管理规程(SMP)和标准操作规程(SOP),但很多高校的动物实验平台只注重条件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设备的购置中,往往忽视了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有些动物平台为了通过审查认证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仓促制定的制度其实用性和可行性较低,使其在口常运行中没有发挥有效的安全保障作用,为动物实验平台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在一些实验条件相对落后的高校,私设动物实验场所的现象时有发生。私自将实验动物饲养在普通的实验室里脱离了监管视线,使动物实验平台的安全管理制度长期得不到落实,大大增加了动物实验的安全风险。

1.2安全与环境设施建设不达标

为了创造更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各高校普遍重视实验动物实验设施和实验设备的投入,而安全设施往往被忽略,导致安全环保设施成为动物平台建设的薄弱环节[L4-5}。如动物饲养场所洁净级别不符合要求、实验场所没有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没有专用的人流(物流)通道等。有的动物实验平台是由过去的普通办公楼或教学楼改造而来,在排水、通风、消防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使动物实验室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1.3实验动物接触人员安全知识贫乏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注重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缺乏对安全知识的常态化教育;注重对学生或实验人员的科学技能培养,忽视对安全防护技能的教育。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学生和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对物理性安全认知率为28.9%,对化学性安全认知率为47.6%,对生物性安全认知率仅为13.6%,而全部安全知识都知道仅为0.9%+},这就暴露了国内高校对学生和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安全教育的问题。只有提高动物接触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防护知识和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才能将实验室安全风险和安全事故损失降至最低。但是,目前高校中有50%以上的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动物实验的生物危害因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问题不了解[7],因此,加强对学生和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1.4化学试剂及实验废弃物管理不善危险化学

试剂是动物实验室的重要安全隐患之一,动物实验室的化学品流动性比较大,数量也较多,品种较繁杂,性质各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极大危险性,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失火、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事故,危及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A],但对这些危险品的管理容易被忽视造成管理盲区。有些实验人员没有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储存,有些甚至随意丢弃到生物垃圾箱或直接倒入下水道,不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还可能引起危险品外流危害社会安全[[9]。动物尸体、组织和接触器材是动物实验平台的另一个安全隐患。动物实验平台要经常大量使用动物、动物尸体和组织,甚至于是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和组织,而这些动物尸体和组织可能使与它接触的器材,如一次性手套、注射器、针头等受到污染。这些生物性污染物需要进行焚烧处理,如果随意丢弃,会给环境和相关人员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2加强高校动物实验平台安全管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动物实验平台的现状,广大动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动物实验平台安全管理的新情况,积极研究探索适应各高校实际情况的可行性对策,建立高效、可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动物实验平台管理新模式。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动物实验平台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实验平台制定了一整套现代化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实验人员准入制度、标准实验操作规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生物性污染物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进动物实验平台标准化管理。2.1.1建立标准化动物实验平台运行体制:制定可全面覆盖动物平台运行的管理制度,保证平台各项口常运行工作有据可依。并将督查工作纳入到主管人员口常工作内容中,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2.1.2建立标准化的动物实验平台安全设施:平台建设和改建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GB14925-2010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动物实验平台与传染病实验室、感染实验室以及解剖实验室等功能实验室相分离形成了独立的建筑单元。设置标准的屏障环境,包括大、小鼠独立通气笼具IVC系统(每个单元鼠笼盒内需达局部百级标准)和超净工作台。配备专门的脉动真空高压灭菌器对鼠笼盒、饲料、垫料等各种实验材料和用品以及动物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废弃品进行消毒灭菌,以消除实验室之间的交叉感染和污染的传播,杜绝生物安全问题的发生。2.1.3动物实验平台安全操作标准化: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仪器制定相关标准操作过程(SOP),实现实验技术操作标准化。特别是针对存在安全风险的实验流程或实验仪器,实行考核制度。相关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合格证上岗。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安全事故的实验环节不但要追究实验操作者、管理人员的责任,还要追查培训教师的责任。此外,还建立严格的人员出入管理制度。采用「〕禁指纹授权方式控制人员出入。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被授权门禁指纹,准许进入工作。实行人员、动物和物品分流通道单独出入并实时登记。

2.2加强动物实验安全教育与考核力度

对于申请进入动物实验平台进行动物实验的学生,每学期开学定期组织培训讲座、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授权门禁指纹后持证进入。对于从业人员入职前不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于安全知识和意识重点培训,实行安全知识一票否决制。随时进行安全知识抽查,不合格的人员取消其在动物实验平台工作或实验资格。

2.3规范化学危险品和生物污染物的管理

由于动物实验的特殊性,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化学品和具有感染能力的微生物在动物实验中被广泛使用。这些危险品如果储存或处理不当,不但会危及实验人员的安全,还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危险品的管理对于动物实验平台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2.3.1实验动物的购置: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安全性,采购实验动物时要求向具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购买。购买的实验动物必须具备有效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接受实验动物时核对所购动物的数量、种(系)、来源、年龄、性别、体重范围是否符合要求。2.3.2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与使用:动物实验平台不允许长期或大量储存危险化学品。短期储存时,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储存在专用的通风储存柜中;有毒化学品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并对使用时间、使用量进行严格登记。2.3.3危险化学品与生物污染物的处置:对于危险化学废弃物根据种类装入专用容器中,粘贴标签,交于废弃物处理公司。处置生物污染物时严格履行相关程序:首先要求实验者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动物尸体或组织必须使用专用生物垃圾袋密封后置于指定冰柜冷冻暂时保存。指派专人对冻存的动物废弃物进行管理并定期与医疗废弃物回收公司进行交接,交接档案存入档案室保存。其次,要求实验者对二次污染物进行灭菌处理。与接触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动物或组织而受到污染的器材,如一次性手套、注射器、针头等废弃物等,必须由实验者本人包装完好并经过高压灭菌确认安全后再行处理,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2.4制定全面的应急预案

由于动物实验室的特殊性,应该将预防工作摆在首位。对于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预备方案,以降低对人员、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并定期对各种预案进行演练,以提高各类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动物突发疫情是动物实验场所需要高度警惕的突发事件,其危害范围广、控制难度大。对于实验动物传染性疫情事故,一旦发生要求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理,同时还要做好实验动物传染病和疫情预防工作,并做好前期处置工作,上报相关部门,防止疫情扩散。

3结语

实验动物在医学、药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无疑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帮助,正因为有了实验动物的贡献人类医学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实验动物在给人类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实验动物源性的感染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m。在动物实验平台中使用标准合格的实验动物,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是保障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核心内容。同时,动物实验平台的安全管理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只有严格有序的管理才能保证动物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动物实验的安全性、环保性,动物实验平台的管理过程中要抓住关键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①动物实验平台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从环境设施到管理制度要无漏洞、无死角,从源头消灭风险;②实验动物的采购过程中,要严格审核实验动物的来源,将风险挡在门外;③通过加强安全教育来提高动物实验操作人员尤其是大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降低实验风险;④建立完善的实验动物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培训、考核落实管理制度的执行;⑤制定全面的动物实验平台风险应急预案,把动物实验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通过以上措施可以确保动物实验平台安全高效运行,促进高校等科研单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动物实验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温州医学院 实验动物中心 发展历程

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动物。实验动物中心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动物中心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建设,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提和重要支撑条件,实验动物是不可或缺的。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结合生物学、遗传学、医学、环境微生物等学科建立起来的边缘新兴综合性学科,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使实验动物符合不同学科研究的共同需要的问题及研究出符合某种特殊需要的实验动物,最终把对动物生命现象的研究推用到人类,造福于人类。

温州医学院是浙江省省属高等院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院1958年8月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创立,同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温州医学院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但在学院初创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动物机构,实验动物的采购是由教务处医教组负责的。20世纪60年代初,成立了动物房,属总务处下设班组,才开始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动物的采购和饲养。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1979年由国家拨款1.6万元建设了233m2动物简易饲养用房和办公室;1988年学院自筹10.43万元拆建一幢305m2二层的实验动物楼,配置了正规的实验动物笼器具,实验动物用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动物房也更名为实验动物室,脱离总务处,划归设备处管理;1994年增设实验动物供应中心,直至1999年合并为实验动物中心,由温州医学院副院长直管,但挂靠于学校科研处。1999年5月,学院对实验动物中心进行搬迁,由温州医学院校本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共同出资、资源共享的方式,新建普通级实验动物设施150m2和改建清洁级实验动物设施300m2。

进入新世纪,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2002年在温州医学院茶山校区兴建了实验动物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3000m2,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SPF级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SPF级动物实验设施和普通级实验动物设施,且都取得相应级别的设施合格证和动物生产许可证。目前,实验动物中心不仅承担着全校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工作和实验动物的供应任务,而且为浙南地区生命科学研究、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服务。

近年来,我院迅速发展,不断改善科研条件,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水平迅速提高。近几年,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立项数2009年为35项,2010年为50项,2011年增至82项(其中面上项目3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3项),经费总数2009年为785万元,2010年为1334万元,2011年增至3038万元。2010年,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总额均创我院历史新高。实验动物中心作为学院一个重要的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承担的动物实验也越来越繁重。2007年至2011年,实验动物中心承担与协助的普通级、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科研项目共计1205项,平均每年241项。

学院科研项目的增多,不仅是学院快速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广大教职员工科研意识的逐步增强的结果,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需求也相应迅速增加,使得实验动物中心不仅要提供数量巨大的实验动物,而且必须有足够的实验室供科研动物实验。但是实验动物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有极强的时间性,实验动物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克服一切困难,2007年至2011年,为全院科研服务提供小鼠、大鼠分别为27000只与47000只,平均每年分别为5400只与9400只。

随着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学院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开始设置《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首批授课对象是医学检验专业94级本科生。此后,授课对象和学生数不断增加,2005年开始为硕士研究生授课,教学工作成为实验动物中心的另一重要任务。本科生、研究生的《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授课学生数2006年为502人,2007年为575人,2008年为912人,2009年为1198人,2010年为1210人,2011年为946人。我院实验动物中心同时也是浙江省卫生厅医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培训基地的五个基地之一,是杭州之外省内唯一的培训基地。从2009年第一期培训班开始,至今已培训七期共1458人,这七期培训班分别有111人、187人、154人、172人、288人、326人、220人。通过培训,学员不仅掌握了如何合理选择、使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如何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而且进行了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了浙南地区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浙南地区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整体水平。

实验动物中心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从无到有,特别在近十年来,无论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我院科研平台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给来中心参观的领导和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实验动物科学是与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在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我院实验动物中心任重而道远。中心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在实验动物科学本身研究方面,尤其在转基因动物与动物疾病模型研究方面不懈努力和探索。

目前,实验动物中心担负着全院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科研实验动物供应任务,并为全院教学、科研、医疗、开发第一线服务,亦将承担浙南地区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标准化的担子。现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已对外开放,实行“旅馆式动物实验”管理模式:中心采用先进的智能监控系统,严格实行实验动物控制管理模式,积极拓展与校外单位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充分展示我院实验动物平台在浙南地区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实验动物在医学事业的作用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魏泓.医学实验动物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陈惠生.温州医学院校史(1958—2008)[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

[3]朱加银,王一龙,赵惠玲等.实验动物中心在高校中的服务性作用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43-44.

动物实验培训范文第4篇

1 尊敬生命,实验的启动仪式开展

近年来,由于动物保护运动的兴起,保护动物权利的呼声越来越高,动物实验面临严峻的伦理学挑战[1]。医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动物实验还要继续做下去!那么,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实验动物生命的奉献是对医学发展的贡献,是对促进医学生掌握医学技术的贡献,医学生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应该保持安静,抚慰动物,感怀尊敬之心。为此,我们要求每一次的动物实验,每一组的医学生在开始动物实验时要有一个简短的启动仪式,全体医学生保持安静1min,让心镜安宁,保持肃穆的神态开始动物实验。

2 奏响生命之歌,实验的"仁医"精神

实验进行中,面对生命的流逝,我们要求医学生时刻保持"仁医"精神,不漠视,不喧哗。并且还要求医学生通过技能操作体现对实验动物的仁爱,如备皮、游离血管、伤口缝合等技能,其每一个步骤,每一处细节都要经历细致的培训和精确地操作。在进行任何一种技能操作,都应尽最大的可能让动物承受最小的痛苦,绝对不容许在没有注射麻药的情况下进行强力控制的外科技能操作。

医学生的动物实验中最容易忽视对动物的关注,技能操作容易随心所欲,违反技能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操作程序前后错乱的现象都并不少见,如果一味的强调操作规程和操作练习的重要性,对改变这一局面见效甚微。如果从职业情操的培养方面着手,通过在实验中强调对实验动物的尊敬和"仁医"精神,不但能提高医学生关爱的情感,对技能操作的提高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我们选取2010级和2011级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动物实验技能操作训练时,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培养组进行对比,每组3名医学生,常规组的医学生按照一般的操作程序进行技能操作训练,而培养组先进行动物实验的启动仪式,加强"仁医"情感,提升医学生的关爱之心,并要求医学生把这种仁爱贯彻到整个实验的始终。两个组的学生知识基础,技能训练基础及综合素质相似,由同一老师带教,由另一老师进行技能操作考核,具有可比性。考核结果分为正确操作(技能操作程序和实验动物组织分割都符合训练要求)、错误操作(技能操作程序不符合训练要求或技能操作程序和实验动物组织分割都不符合训练要求)及不当操作(仅实验动物组织分割不符合训练要求),如表1。

结果显示,培养医学生对实验动物的关爱之情,在整个动物实验过程中,操作的准确性显著提高,每位参与的学生都能细心操作,认真负责,对每一个操作环节要求严格,技能训练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而常规训练的医学生虽然也要求严格训练,但因缺乏对动物实验的情感要求,操作中对实验动物的非必要损伤不重视或漠视,明显影响学生对操作技能的严格要求,技能操作错误率和操作不当率都比较高,也不利于医学生严谨的态度。

3 实验完结,怀敬畏生命之心

动物实验让我们的医学生学到我们应该学会的各种临床操作技能,而我们在培养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把医生的职业情操渗透到训练的这个过程,做到把这些动物当成真正的患者。想着它们需要怎样的关怀和治疗,想着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这条生命发挥最大的贡献。

实验结束后,不管如何处置实验后的动物-因为如果从伦理的角度而言,不论我们如何处置这些实验动物,都没有可能充分地尊重动物的权利[2]-我们都应该让医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保留生命流逝后的完整。或许每一个医生的成长之路都注定要由这些牺牲和代价铺就。作为医者,作为亲自参与到实验中的人,即便是很久以后,当看惯了这样的生死,也要长怀一颗敬畏生命之心。因为每一个医学成就的背后,都承载了太多生命的重量。

动物实验的开展,是医学生掌握医学技能的重要方法,每位医学生在接受医学专业培养的同时都开始面对一个现实:总会有生命在自己手中流逝。我们要培养技能精湛的医者,但不能让医者变得"冷血"[3]。从动物实验开始,我们希望培养的医学生形成敬畏生命的习惯,但这种习惯不是要反对动物实验,而是从内心深处敬重和感谢[4],并通过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促进医学生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江.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动物权利的理论基础[J].河北法学杂志,2009,27(4):146-150.

[2]张臣福,唐凯琳,田冬霞.医学生进行动物实验的现状调查及动物实验伦理教育探析-以广东省医学类院校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30(11):852-855.

[3]王岳飞,刘玮.在功能学实验教学中强化动物实验伦理学教育的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20(10):1918-1918.

动物实验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动物 标准化

实验动物学是经过生命科学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现已成为一门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新兴学科。在医学院校中,学生接触实验动物的机会比较较多,很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都涉及。随着实验动物学在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显得极为重要。为此,我们对实验动物标准化的认识和实验动物工作的重要性就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就是培育出符合标准的高质量、高品质的实验动物。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就是根据不同学科、需要来进行动物实验选择及饲养。控制实验动物标准化一般来讲,是根据实验动物不同的特性,来制定其饲养的环境、管理的方法、饲料的制作,达到特定的标准。

一、实验动物环境的标准化

要达到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就要根据“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标准”来控制实验动物的生产,也要执行实验动物的生产许可证制度。根据不同种类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制造能够满足实验动物生产、生活的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换气次数、落下菌数、氨浓度、噪声等。

不同实验动物根据不同的要求要分别饲养在不同的环境中,环境又分为: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三种类型。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实验动物生产生活的基本要求,我们一般的实验动物管理场所设置的就是这样的环境场所,适合饲养普通等级的实验动物,其饮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屏障环境的设置就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适合饲养清洁等级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隔离环境的设置就是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保存无菌动物,适合饲养无特定病原体、悉生及无菌实验动物。这三种环境的级别是生产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基本条件。屏障和隔离环境内实验动物的的饮水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对待不同环境中饲养的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应按照相应的实验动物管理标准及微生物控制标准进行饲养、管理。

二、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标准化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标准化,一般可分为:人员管理标准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和生产材料标准化。

1.人员管理的标准化一般是指: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实验动物管理人员、动物实验人员等所有的从事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必须经国家或省级制定部门参与学习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并且定期参加实验动物继续教育、考核等。

2.饲养管理标准化一般是指:按照不同等级、不同物种的实验动物分门别类饲养在不同环境中,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饲养流程、饲养密度及特定的饲料和饮水等。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实验动物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繁育。

3.生产材料标准化一般是指实验动物所使用的笼具、器具、垫料的标准化。根据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使用不同的生产材料,这些生产材料必须是专业生产厂家供应的,符合国家标准的。

三、动物实验的标准化

要达到动物实验的标准化,概括来说一般是指在医学研究中怎样正确的选择和应用各种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1.动物实验人员的技术因素:在动物实验中,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到动物实验的实施,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起到很到的作用。能够正确的将实验动物固定、麻醉、给药、手术及术后护理,是动物实验的结果得以保证的重要流程,也是“动物福利”得以体现。

2.环境控制因素:动物实验的环境与实验动物生产、生活的环境一样,分为: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在同一个实验室内不能同时开展不同动物、不同等级的动物实验。

四、结语

我国从1988年开始就颁发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这个条例是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第一个法规,标志着我国的实验动物工作向标准化、法制化迈进。至今已经过二十多年,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事业从无至有、至如今被人们重视起来,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实验动物如今已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实验动物学科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并保证在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准确的使用。实验动物标准化是实验动物学科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只有实验动物标准化能够全面的执行,且规范操作,规范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及管理中,才是能够提高实验动物总体水平,是实验动物学科能够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

动物实验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8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30-01

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工作发展迅猛,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作用也愈发突显出来。实验动物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无论是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还是药品、器械的安全性评价方面都非常理想,为众多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我国实验动物应用发展日臻成熟,但是在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不规范、实验动物和标准化的实验环境及条件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十分普遍。这些问题不仅会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重复性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严重违反实验动物福利原则。因此,建立系列的实验动物管理规范、开放专业动物实验室、创建动物实验服务技术平台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1 实验动物应用规范化

规范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准确再现,对影响因素严格控制,保证各项指标的一致性。生物医学研究中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主要有动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动物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环境因素包括:营养、气候、理化、居住等[1]。因此,规范实验动物设施管理工作,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1 实验动物设施规范建设 实验动物科学是一门边缘的、交叉的学科,需通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完成。在实验动物设施建设中,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是核心任务,也是实验生物的生存基础。只有实验动物设施规范建设工作规范化才能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保证实验结果可靠。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按照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实验生产设备和动物实验设施;在两种设施中根据空气净化程度要求的不同分为普通环境设施、屏障环境设施、隔离环境设施;三种设施环境又从安全性的角度划分为正压环境和负压环境[2],见表1。

1.2 实验动物消毒管理 不同的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生长发育情况及各项生理指标,这些因此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对实验动物饲养和实验过程中的消毒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通过合理的人流、物流、动物流和气流安排,结合完善的消毒灭菌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动物实验中发生交叉污染,保证动物实验的质量和可靠性。消毒工作[3]要以动物饲料、饮水、居住环境消毒为主,不断加强及完善饲养人员的职业安全卫生防护措施,规范操作流程。

1.3 人员管理 我院在实验动物管理中非常注重的工作人员的管理。动物实验设施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技能培训与考核,能够熟练地掌握实验中的无菌操作和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并且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SOP),强化工作人员的无菌观念。

2 实验动物应用现状

2.1 实验动物种类和品系选择 目前生物医学研究选取的动物种类主要有:大鼠、小鼠、猪、犬、猴、兔、猫、豚鼠、果蝇、两栖类和鱼等[4]。各种动物所占的比例大概为:小鼠占38%左右,大鼠占25%左右,兔子占7%左右,犬占6%左右,其他特种占24%左右。在最新的调查中显示:大鼠的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小鼠的使用率在2002年首次超过大鼠;非哺乳动物的使用率逐步升高,鱼和果蝇的使用量也有所增加,鸡的使用率变化不大。

2.2 转基因动物应用 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是指可以用试验导入的方法使其外源基因在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的进行整合,并能通过遗传复制给后代的动物。被导入动物基因组的外源基因被称为转基因(transgene)[5]。当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动物体内表达并培育出表型与人类相似的动物模型,就被称为转基因动物模型。

目前,许多疾病很难通过人工定向培育的方法获得实验动物模型。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为此提供了可能,转基因技术可以在动物原有遗传基因基础上,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产生疾病的原因清楚、模型动物的症状与人类相似。因此,转基因疾病动物模型在实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 总结

实验动物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是不争的事实,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替代的技术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动物保护意识的兴起,实验动物面临严峻的伦理学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因此,在动物实验工作中要以人类健康为目的,在实验过程中将对动物的伤害控制到最低程度才能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

另外,要积极开展实验动物应用研究,规范实验动物工作,不断提高实验动物质量,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加强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 庞万勇,生,贺争鸣,等.美国实验动物医学发展简史——对中国实验动物医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21(10):335-337.

[2] 张国伟,戾雪涛,彭涛,等.实验动物替代技术在中国实验动物部分调查初步报告[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21(10):1107-1109.

[3] 何宏星,黄黎玲,肖力,等.建立标准化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的初探.实验室科学[J].2009,8(4):41-43.

[4] 徐海燕,刘斌,安然.规范实验动物设施管理,提高科研服务质量[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21(9):131-133.

动物实验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问题;要点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发展需求日益增加,为保障人们的健康,我国加大了预防和控制烈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相关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尤其是2003年SARS疫情的暴发,新建了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仅符合国际标准,还能安全、有效的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实验,是集研究、检测和诊断为一体的安全技术平台。目前,实验室研究人员感染病原体事件相继发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并造成了一定的财产和经济损失[1]。因此,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并将预防和控制实验室感染作为促进公共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 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概析

动物安全实验室是一种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物理防护能力,能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有效避免或控制因研究致病微生物感染灵长类动物实验所产生的危害,并达到生物安全要求[2]。在动物安全实验室中,导致动物实验生物危害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即动物性气溶胶、共患病及实验室获得性疾病感染,根据这些因素的传播途径、危害程度及是否能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可将研究感染动物的动物实验室分为ABSL-1~4级。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指的是ABSL-3、ABSL-4实验室,该类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要求高于ABSL-1、ABSL-2实验室,而且必须严格设计实验室,并配备高技术设施和设备,以及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感染动物研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详细规定,ABSL-3实验室的功能主要是研究因呼吸感染导致严重或致死疾病,但可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的致病微生物感染动物实验;ABSL-4实验室的功能主要是研究因气溶胶传播或不明原因传播导致,且尚无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高致病性微生物感染动物实验。

2 目前我国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 近年来,我国明确要求了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该管理涉及多个学科与领域知识,如病原微生物、动物学、管理学等[3]。由于我国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条件差,使得该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且缺乏专业培训,以致难以有效、有序、顺利的研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导致实验室科研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有:生物安全意识和自觉性薄弱;未系统培训专业操作规程和技能;未系统学习生物安全管理、安全防护方面知识;未加强学习基础理论

知识。

2.2 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尚未完善 2003年SARS疫情的暴发,体现了我国缺乏具有权威性的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法规制度,而且各实验室也尚未完善具体的管理制度。近年来,虽然我国根据国际形势出台了系列法规制度,利用法律在一定程度的事规范了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设备配置、管理等,使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逐渐法制化,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完善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以利于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并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切实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3 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点

3.1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科研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系统培训,可提高其专业素质,深入了解实验室感染的危害,自觉遵守生物安全规范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实验室感染的发生,具体的专业系统培训为:(1)根据实验室感染动物实验研究和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特性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各种形式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国家相关法规制度、技术规范,如讲座、交流会等,以及时掌握最新知识。(2)定期组织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系统规范的进行心理、感染预防、防护装备使用、事故预防处理等专业培训,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实验室感染,必须重点培训如何使用安全防护装备[4]。

3.2 严格管理实验室设备设施 设备设施等硬件是确保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顺利开展实验活动的关键,所以应加强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具体为:按照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关规范要求,并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原则,制定具体的设备设施管理、使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有效的控制实验室饲养设施、研究设备设施等的使用;建立并实时更新设备设施档案,详细记录设备设施的使用情况;安排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人员定期检测、维护实验室设备设施,有效控制设备设施状态,使其能正常运行,以免危害相关工作人员、周围环境,并在确保实验室安全的同时,实现实验室作用的最大发挥。

3.3 建立完善生物风险评估体系 参照国家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评估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实验研究时可能产生的危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以及建立完善生物风险评估体系。生物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包括:(1)根据实验室研究活动相关动物的特点,如感染、饲养,注重消毒处理相关设备设施、仪器。(2)检测验证相关研究活动的生物和物理性质,合理分类收集、处理即排放实验产生的“三废”(即废气、废液、固废),尽可能避免或减小危害

环境。

3.4 建立完善实验室后勤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后勤保障体系的措施主要有:(1)建立包含人员、物资、安全保卫等在内的后期保障机构,合理招聘、培训及管理实验室所需人员,使其能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且具备符合实验室要求的生物安全管理知识。(2)集中管理实验室活动记录,严格按照档案要求收集、整理、立卷、归档这些记录,以保障实验室记录的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3)合理采购和管理实验室防护、消毒用品等物质,切实保障实验研究所需设备设施、仪器等用品。(4)建立完善实验室安全保卫、消防安全管理、控制管治等制度。

4 小结

综上所述,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顺利开展研究活动的关键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但目前我国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存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尚未完善等问题。为保障实验室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安全管理高级别动物安全实验室,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严格管理实验室设备设施,建立完善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完善实验室后勤保障体系,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的发生,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生命

安全。

参考文献

[1] 陆兵,李京京,程洪亮,黄培堂.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现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01):192-196.

[2] 范萍,邓桂超,梁炎,陈松.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管理与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12):1049-1050.

[3] 陈军.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与防护[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08):24-25.

动物实验培训范文第8篇

近日,记者就动物替代技术方面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的程树军博士。

Q CCR:有的人可能觉得动物替代还比较陌生。您能先谈谈什么是动物替代实验,推行动物替代的意义是什么?

A 程博士:50年前,英国学者在著名的《人道实验技术原理》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动物实验的“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指采用非整体动物手段代替实验动物,尽量减少动物使用量,并且设法改良动物实验方法以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如今,动物替代技术已在生命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有的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如欧盟化妆品动物实验禁令(2003门5/EC)、欧洲化学品REACH法规和欧盟86/609/EEC指令(2010/65/EU)等。

在我国,由于实验动物福利和动物实验的3R原则还没有成为专门的法规加以约束,国内产品上市销售前的安全评价基本上还是动物实验。但是,我国制造的产品(如化妆品、农产品、日化产品等)在出口欧美时会因为产品制造过程中不符合动物福利原则或经过动物实验而受到进口国法规的约束。另一方面,传统动物实验也面临新技术的挑战,特别是随着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技术、干细胞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以前需要利用活体动物进行的研究完全或部分可以利用体外的方法实现。所以,如果说50年前提出3R原则是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经过30多年立法和科学的双重推动,近20年来,逐渐转向以现代科学手段重新审视和修订传统的动物实验。特别是以2007年美国国立研究院的报告(21世纪的毒理学:观念和策略)为标志,以替代方法为核心的新技术研发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化妆品这种快速消费品,如果沿用动物实验方法,不但成本高、周期长,而且为了个体追求外在的美丽而牺牲大量的动物进行安全测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难以认同。如果提倡体外实验,经济上可以降低成本,科学上也能达到消费者对于安全的需要。例如,现在多数皮肤刺激、眼刺激和皮肤光毒性实验已可以用体外方法来做了。

Q CCR:谈到化妆品安全性,2010年的许多化妆品安全事件都引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呢?消费者对动物替代实验是否能接受呢?

A 程博士:我们对于化妆品的安全问题,过多地关注到了某种物质的危害,而对其是否会造成健康风险没有科学的分析。也就是说需要持续完善化妆品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机制,普及毒理学风险分析知识,要知道百分之百无危害和零风险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化妆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的确值得深思。我想,一方面,是管理者、风险评估者和消费者之间对于危害物质风险信息交流的透明度不够,加之整个社会对于毒理学基本知识和风险认知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部分媒体的一味炒作起了极不负责任的作用。对于绝大多数局部皮肤施用的化妆品来讲,其整体健康风险要比药品、食品、环境污染物低得多。

确实有些消费者会认为只有经过动物实验证明是安全的产品才是令人放心的,不太认同替代方法。我想应从两点说明,首先,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动物不是人,其结果外推到人是存在不确定性的,有时这种外推风险还很大。其次,替代方法从研发、验证到被国际标准所接受是经过一套严格的科学程序的,有的方法经过了十几年的不断努力才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在潜移默化地享受替代方法带来的便利,如疫苗的制造由传统的动物实验改为用体外培养进行,大规模药物体外筛选加快了新药的研发进程。多数进口高端化妆品品牌十几年前就停止动物实验了,既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危害事件,也没有发现对企业和品牌的生存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替代方法不可行,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

Q CCR:可否谈谈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立动物替代实验室的原由?

A 疆博士:在化妆品国际贸易领域,以欧盟为代表的管理法规对化妆品安全评价的动物实验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特别是2003/15/EC指令的出台明确提出了全面禁止化妆品动物实验和禁止销售动物实验测试的化妆品的时间表,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化妆品国际贸易,也影响到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去年,欧盟相继修订和重新了化妆品的1223/2003/EU指令和保护科学研究用动物的2110/65/EU指令,更加严格了动物实验的审批制度和重申了3R原则的运用。在这一背景下,从2006年开始,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代表的质检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当然这也是实验室提升自身检测能力,参与国际交流,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的需要。同时,为了取得共识,我们还建立了专业网站推广3R原则和交流替代技术信息,有兴趣可浏览。

Q CCR:那么完全动物替代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实验项目又有哪些呢?

A 程博士:完全替代动物实验应遵循由易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有些简单的动物实验,如皮肤吸收、皮肤刺激、光毒性、眼刺激试验在过去的10内已被完全替代,而相对复杂的动物实验,如皮肤过敏、吸入毒性、生殖毒性、慢性毒性需要10几年甚至几十年年的不懈努力。应强调一对一的替代方法是可遇不可求的,替代实验通常采用组合试验的方法,即利用多项体外测试方法组合为成套实验以实现对某一项动物实验方法的替代。这些已经被国际组织验证或认可的替代方法大概有20多项。另外,替代实验室应建立不同于动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规范、体外试验系统和检测手段。

Q CCR:我国化妆品行业动物替代实验的应用现状如何,与国外的差距又在哪里?

A 程博士:由于我国化妆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力量还很有限,而且我国法规没有禁止化妆品的动物实验,对替代方法的使用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对于仅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化妆品,或许受国外法规的影响不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行业或企业若想置身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我国化妆品的国际贸易主要体现在原料的出口和产品进口两方面,出口方面,国际上对动物实验的限制对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影响已日益显现。同时,进口产品又不希望为了迎合中国的法规违背禁止动物实验的承诺。作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应当关注这个领域的发展。而且随着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动物福利意识的提高,也可能对内销产品的销售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替代方法的应用方面,国外企业在欧盟法律的约束下,自觉在产品的整个研发链条中运用替代方法,而且替代方法的社会接受程度、检测能力和整体水平比较高。国内企业更多的是为了出口的需要被动的应用这些方法,一方面是目前市场需求有限,另一方面是替代方法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检测能力有待提高。

Q CCR:我们知道,您于今年9月出版了国内首部全面替代方法的学术专著《实验动物替代方法原理与应用》,可否与大家分享一下?

动物实验培训范文第9篇

1.1环境安全知识缺乏大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认知率较低,调查表明物理性安全认知率为28.9%、化学性安全认知率为47.6%,对生物性安全认知率仅为13.6%,而全部都知道仅为0.9%[5]。50%以上的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动物实验的生物危害因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问题不了解[6]。对急救常识和用电常识知之甚少,对实验室配备的灭火器不会使用。

1.2实验过程中个人防护不到位学生到实验室后,书包到处乱放,不穿工作服,甚至于吃东西、喝水。有一些学生不注意实验动物操作技术,觉得实验动物好玩,对实验动物进行抚摸;或在实验中抓持实验动物方法不规范,出现被动物抓伤、咬伤的现象;对动物产生的分泌物、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不能及时、规范处理,增加受感染的机会。

1.3化学试剂及其废弃物管理不善在管理过程中对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存放和管理不当,容易引发事故。由于动物医学实验室化学品数量众多、品种繁杂、性质各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潜在着极大危险性,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失火、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事故,危及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7]。在试验后化学试剂类废弃物没有分类储存,存在随意丢弃或倒入下水道或扔到垃圾箱的现象,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1.4实验动物、组织以及受感染物品处理不规范动物医学实验室与其他普通实验室很大的区别就是要经常、大量使用动物、动物尸体和组织,甚至于是含有病原菌的动物和组织,而这些动物尸体和组织可能使与它接触的一次性手套、注射器、针头等物品受到污染。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会给周围环境以及师生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2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措施

2.1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和环境安全,使实验室管理管理有章可循,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必不可少的。我校教学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于2006年11月30日取得了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证书,2012年12月我院教学实验室现通过了部级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学院以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为标准,以部级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为契机,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运行管理记录和文件[9]。日常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实验室各种记录和日志制度;仪器方面包括核查登记表、仪器的维修、使用借还等记录;试剂使用方面包括有毒有害化学品、易致毒化学品、麻醉品等的保管、领用记录,废弃物处理方面,包括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回收处置记录、动物尸体组织的储存和处理记录、一次性实验用品的处置记录等。并将一部分制度上墙或上台明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加强日常管理。

2.2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安全政策的宣传、安全案例的警示、安全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性,防患于未然的过程[10]。中心每年分别对全体教工、研究生和本科生举办为期3d的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动物生物安全知识、实验室化学品安全使用及防护、实验室安全防火等内容。取得培训合格证后,凭合格证进入实验室。

2.3规范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12-13]。第一次试验时首先对学生进行课程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培训,在实验过程中将产生的化学废弃物按要求分类倒入不同的废液桶,杜绝顺手倒进水池;对产生的感染性动物废料分别放入不同的特制塑料袋,在塑料袋外面贴上标签,标明组织名称,实验名称等信息,由实验室管理处回收处理。给每个学生配备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等防护用品。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动物实验操作时尽量做到动作轻柔,小心操作,避免因抓取不当被动物抓伤、咬伤、挠伤,掌握常用实验器械的使用方法,避免被实验器械损伤等现象发生。

2.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力度动物医学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岗位责任制。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安全责任制。中心建立了院系一级的安全管理体制,行政副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中心主任、副主任、实验技术人员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并结合ISO14001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责任到人,每个实验员有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区,直接管理本区域的安全工作”使环境管理从部分参与逐步转向全员参与。

2.5改善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要掌握动物的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等解剖结构,会用福尔马林处理动物标本,由于福尔马林易挥发,常常使实验场所充满有毒和异味废气,根据需要已配备了大功率通风系统,并保证通风换气设备的正常运转。对大功率用电的设备配备专用电线,定期组织后勤部门对线路进行维护。将传染病实验室、感染实验室以及解剖实验室从教学实验室分离出去,分别建立了单独的解剖楼和感染楼。专门配备高压灭菌柜对实验用品及生物废弃品进行消毒。以消除实验室之间的交叉污染和污染传播,杜绝生物安全问题的发生。

2.6建立应急机制应急预案准备及演练。ISO14001体系要求对不同的灾害和应急事件要有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案,并保证方案的执行。实验中心成立了事故应急小组,每个实验室配备4~6个灭火器,对实验人员和学生培训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对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进行了模拟演练,对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常识、简单救护知识进行普及性培训,尽量减少灾害、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发生突发事件中,能够正确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结语

实验室安全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正常运作的保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严重影响校园安全,并可能引发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学校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实验中心建立了一系列完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安全管理水平。并通过培训,使学生提高了规范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安全习惯和意识,把实验室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以及校园及周边环境测定安全。

动物实验培训范文第10篇

1.1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3745-1992)中,与实验动物科学有关的学科分别是“实验动物学”、“医学实验动物学”、“比较病理学”等,分别归属于动物学和基础医学等。实验动物科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基础科学,它是融合生物学、动物学、兽医学和医学等科学,并引用了其它自然科学的成就发展起来的。因此这门科学是综合性的,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泛,不仅要以生物学、医学、药学、兽医学、畜牧学等为对象,以遗传学、育种学、病理学、生理学、营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还要引用机械工程学、环境卫生学、建筑学等科学,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进行开发和研究。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以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1.2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概括地讲,实验动物学包括了实验动物繁育和实验动物应用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围绕实验动物种质培育和保存、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饲养繁殖与管理、质量控制、野生动物及家畜禽的实验动物化等开展有关研究,使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后者主要以各学科的研究目的为目标,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实验的设计、试验方法与技术、动物模型的制造、影响动物实验结果各因素的控制以及在试验中实验动物反应的观察和结果外延分析等,以保证科研教学活动中动物实验的质量。实验动物学研究范畴包括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实验动物遗传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福利、动物实验伦理学、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学等内容。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制药工业、化学工业、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安全、生态保护等许多学科和行业结合越来越密切,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1.3实验动物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动物是“活的精密仪器和试剂”,是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诸多领域的科技支撑条件,是四大科技支撑条件中最不可控的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设备、试剂、信息已不是科学研究的制约因素,而实验动物已成为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影响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将许多领域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近交系动物的培育为遗传学研究、育种学研究和免疫学等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免疫缺陷动物的成功培育对于器官移植、组织细胞移植、肿瘤学研究、免疫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因工程动物使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迅速发展,生物反应器和人工改造动物成为可能,为比较医学提供了研究基础,也成为揭示生命科学本质和了解病理机制的重要途径。

1.3.1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进步的基石

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支撑,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生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已经融入到许多前沿科学中,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动物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研究新药的靶基因、靶器官、作用机理和毒性作用,通过转基因技术研制现代医药工业的生物反应器等,通过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动物模型,研究传播途径、传播规律,研究发病机制,研究预防、治疗措施,药物疫苗的创制与开发等。

1.3.2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健康和医药学的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医药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与医学的进一步融合,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实验动物科学对于生命基本规律和机理的阐明,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

1.3.3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

实验动物科技已成为保障现代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所以,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宣传我国实验动物科技成就,管理法制化、质量标准化、技术规范化行业特色,以及实验动物伦理、福利和替代研究进展,引导公众科学认识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感受先进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福祉。支持和促进实验动物学发展,营造和谐、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之,实验动物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2 实验动物学科特点、发展动态、发展模式

2.1实验动物学科特点

实验动物是一种遗传限定动物,是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和科学培育获得的动物。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又不同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等“实验用动物”,它既具有野生动物的共性,同时又有生物学特性明确、遗传背景清楚、表型均一、对刺激敏感性和反应性一致的特点。这些自身特点有利于仅用于少量动物就能获得精确、可靠的动物实验结果,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因而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及药学科研与教学。

实验动物能复制多种疾病的模型。由于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十分复杂。要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能完全在人身上进行,以人为实验对象在道义上和法学上往往受到种种限制。人类的疾病均可利用现代医学实验技术通过实验动物复制和模拟出相应的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用实验动物模拟人类疾病过程,观察药物及其他各种因素对生物体机能、形态及遗传学的影响,既方便、有效、可比性高,又易于管理和操作。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它的重要性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愈来愈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水平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已经成为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将生命科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给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创造出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

2.2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2.2.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法、澳、日等国,对实物动物高度重视,均已实现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他们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其管理已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目前,国际实验动物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围绕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和满足科学研究对高质量的实验动物的需求两个方面。各国也相继制定了各种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与使用提出一系列规范化要求。

发达国家以美、欧、日本为代表,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研究、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基本现状是: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商品化、社会化,标准化质量管理行业化,实验动物保种和新资源开发政府资助的公益化,科学研究资助力度加大化,动物实验技术规范化。尤其在科学研究、保种育种和新资源开发方面,政府投入力度非常大,有利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2.2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为加快我国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1988年,我国颁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在此之后陆续颁布了10条配套法规,规范了实验动物管理、许可证制度、种质中心、质量检测网络和动物福利等方面。各省、市、自治区也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体制。

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国家资助基本建成了包括啃齿类、实验犬、兔、禽类、小型猪和实验灵长类的国家动物种子中心和种植资源基地网络。成立了国家省市两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已经形成低等级小动物使用量不断减少,SPF级、基因工程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使用量不断增加的局面。调查发现,我国实验动物生产量已达到1900万只的规模,使用量也高达1600万只,高于欧盟25国的总和――1210万只,成为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大国。国内机构从原来单一的生产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最直接地参与动物实验服务和拓展业务转向其他相关产品和业务。

2.2.3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起步较早,在1993年就提出并实施省实验动物公共实验室建设计划。近年来,福建省科技厅先后资助建立了4个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动物实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省在实验动物工作在法制化管理、质量控制、资源建设和人才教育与培训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验动物科学学科体系基本建立。

(1)实验动物管理体系现状。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科委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管理部门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按照职能分工,福建省科技厅主管全省实验动物工作,负责制定实验动物科技发展规划,印制、发放和管理实验动物许可证,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1991年成立的福建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动管会”)由省科技厅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及专家组成,省动管会主要是宏观上对实验动物科技领域依法实施科学管理的执行机构。近年来,我省强化了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调整了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成员,颁发了《福建省实验动物许可证验收细则(修订)》、印发《福建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文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2)构建了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近5年来,省科技厅采取“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方式,累计资助1 500万元,先后建立了福建医科大学鼠类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福建中医药大学兔类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科研所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和厦门大学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服务平台。

(3)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及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制度。实验动物许可证经审核合格由省科技厅发放认定,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经培训考核合格由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放认定,“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学员1 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实验动物设施内环境指标检测报告由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出具(该中心于1996年通过福建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认证为省级实验动物环境检测机构)。

(4)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和资源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全省饲育、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近50家,其中有34家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生产使用实验动物达10余个品种品系,2011年动物的使用量约12万只,生产量约4万只,其中实验大小鼠用量占85%。全省共有实验动物设施12000m2,通过许可证评审并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屏障系统以上级别实验动物设施6000m2。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清洁级及SPF级动物实验设施达2100m2;福建医科大学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实验动物设施3000多m2,特别是正在施工的1200m2的GLP实验大楼,将为我省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创造了条件;福州总医院1800m2和厦门大学6000m2的实验动物中心大楼已经建成。近期拟提交验收。这些都将为我省实验动物的科研及实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建立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实现全省实验动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通过与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福建科技信息网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系统的链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实验动物信息网调研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宝贵的资料,可为用户提供信息浏览、产品搜索和信息等服务,信息量包括政策法规、国家标准、许可证专栏、学习园地、知识之窗等12个栏目,现有信息已达20000余条。

(6)充分发挥实验动物学会的作用。我省于1993年成立省级实验动物学会,业务主管部门为福建省科协。实验动物学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团体组织,充分发挥学会的专家团队作用,解决了我省专门从事实验动物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极大地发挥学会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7)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我省实验动物科学获国家、省级科研项目(课题)12项,科研经费700万元,发表SCI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和厦门大学联合创立的“福建省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服务平台”继之前在省内率先成功完成了多个转基因小鼠品系的创建之后,最近又成功构建了福建省首例基因敲除小鼠,该项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2.3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2.3.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在市场经济制约下,已经成为专业化商品,并形成了实验动物产业,这一产业以实验动物的生产供应为主体,同时也包括相关产品如饲料、垫料、笼具、仪器设备及工程设施的商品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这种在市场竞争下所形成的商品化生产供应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也是我们发展实验动物科技可以借鉴的模式之一。

在美国,生物科学课题投资的40%涉及实验动物,而60%的生物学科研课题需要实验动物,国家卫生署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的经费是4亿美元,全美有1300个有关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生产与研究单位。美国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和杰克逊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的遗传保种和遗传研究中心,仅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就维持着250种近交系大小鼠。创立于40年代的美国查理士河公司的产品约占美国实验动物市场60%的份额,欧洲市场80%的份额。该公司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从一间车库开始,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在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独资和合资的分公司。

欧洲国家已建立全国性的、现代化的实验动物中心、研究中心及辅助用品的生产公司。而在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和法国实验动物中心在70年代相继关闭,德国实验动物中心在经过严格审查后才得以保留。在欧洲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机构的发展方向没能针对实验动物自身学科发展要求运转,偏离了对实验动物学科自身的研究,同时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已经不再从事实验动物的研究。

日本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计划地在各个国立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现代化的动物实验设施,并且很快实现实验动物的商品化、标准化。2000年5月建成的日本熊本大学动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保存有已育成的与人类疾病相近似的病理动物模型417种。在实验动物的生产、培育方面,日本在国际上占有明显优势。全国专门生产实验动物的公司有50多个,大小鼠每年使用数为1560万只,但40%的实验动物仍需要从美国进口。

2.3.2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大约有3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每年生产实验动物达1900万只,大小鼠品系50多个,其中SPF级动物产量占年产量的5%~8%,并逐年增加,在数量上基本满足科研需要。已经建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和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网络。各省市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并建立适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已形成了地区性生产基地,开始向生产规模化、供应社会化方向发展。

(1)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建设速度很快,已逐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家层面为加快实验动物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我国实验动物整体水平,建立实验动物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初步建成的实验动物平台包括实验动物信息平台、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共享平台、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共享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灵长类GLP动物实验平台和比较医学技术共享平台。按照国家建立技术服务平台的要求,全国已有17个省(市、区)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立项建设实验动物平台,突出为本地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突出为本地科技活动的中下游提供支撑,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

(2)中外合资模式。上海西普尔一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10月,系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与英国B&K环球有限公司合资的国内首家生产高质量实验动物的企业。主要从事大小鼠、犬、兔、猕猴等实验动物的繁育生产及全价颗粒饲料的生产,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该公司每年向社会提供大小鼠达30万只和部分兔、犬、猴等标准化实验动物,并向国外出口,为探索中外合资模式发展我国实验动物产业积累了经验。

2.3.3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颁布后,福建省科技厅于1 990年提出并实施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承担全省实验动物生产供应、检测和培训的发展模式,以期实现到2000年四大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联手建成能承担风险,有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自负盈亏、全方位开放,全省性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科研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该发展模式预期目标未能实现,但仍为我省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落实福建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规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福建省科技厅采用“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管理方式,先后扶持建立了鼠类、兔类、非人灵长类和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四个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法律地位确立、政策法规确定和管理办法制定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推动资源整合,促进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和研究、开发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法规制定、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财政的资金扶持和培育。

3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3.1实验动物的管理走向法制化

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制化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按照《许可法》的要求,完善实验动物的法制化才能为在我省范围内实施实验动物管理行政许可提供法律支撑,这是加强生物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验动物的法制化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动物产业化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3.2实验动物种质资源扩大和质量提高

我国自1997年开始,在实验动物种子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设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分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了种子网络体系。用于科研的实验动物种类,从啮齿类、兔、犬到实验非人灵长类动物不断扩大。实验动物使用总量下降,高质量实验动物使用量增加,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增加,用于科研方面的啮齿类普及清洁级,部分实验室将使用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

3.3实验动物福利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3R理论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家所接受,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推动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索能够达到相同目的或获得相同结果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是今后我省实验动物工作的发展趋势。

3.4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

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重点,质量管理是实验动物管理的核心。我国通过立法,实施实验动物的许可证制度和统一的国家技术标准,提高了实验动物的质量,保证了人员安全,也保护了动物福利,推动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生命科学发展,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存在,迫切需要加以系统研究和完善。

4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生命科学、医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当前我省实验动物体系存在品种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政策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保障体系薄弱、共享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4.1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我省常用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单一,规模偏小,有时需要从外省引进,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4.2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存在漏洞

实验动物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个别单位存在有法不依、有标准不遵守现象。实验动物福利伦理认识程度低,缺乏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规范和机制。

4.3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

符合质量要求的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不足,缺少政府的扶持和资助,难以保持,更不能形成产业化局面。

4.4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匮乏

具有一定实验动物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虽我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逐年增加,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缺乏专业系统教育,省内符合第一任职要求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有必要集中省内优势技术力量和资源,建立健全系统而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5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面临的机遇

5.1时代机遇

随着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作为生命科学、医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的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发达国家大型实验动物资源匮乏、动物实验成本高、动物保护主义运动影响以及动物福利和伦理学的要求,动物实验特别是大型实验动物临床前研究呈现出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显著趋势,为我国承接国际医药动物实验业务带来了机遇。

5.2政策机遇

目前,科技部正在努力打造科研基础平台,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以满足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宗旨,加强我国实验材料资源的收集、抢救、整理、整合、保存,根据实验材料的描述标准和规范,实现实验材料的数据化,建立E平台,实现实验材料资源的信息共享和实物共享。我国科技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以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为核心、20~30个功能独特的实验动物种源单位共同形成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网络平台。在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和实验动物品种(系)与类型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共享。这无疑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5.3产业机遇

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发达国家,人口、健康和医药卫生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其产业规模和产值迅猛增长。我国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都将生物技术列入重点支持领域。而医药、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对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思路和目标

6.1发展思路

以提高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实验动物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大实验动物科研及质量监控力度,完善法制建设,努力培育我省实验动物产业,走出既符合国情,又有福建特色的实验动物科技发展道路,为我省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6.2发展目标

(1)到2015年,建立能生产并满足全省大动物和常用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需求量的供应体系。合格实验动物生产量达10万只,其中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8万只,普通级实验兔1万只,实验用猴和实验比格犬3000只。建成能满足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供应与使用的标准化和社会化,为我省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保障。

(2)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的快速诊断技术及其应急系统基本建立;基本形成实验动物检测、自检和抽检相结合的质量检测体系。

(3)实验动物科研水平显著提高。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的建立,转基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保种与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底,基因工程小鼠达300种,开展转基因大鼠或转基因猪等转基因大动物的创建与研发;福建黄兔人工种群的生物净化暨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7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

7.1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争取在2013年将《福建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省政府立法并实施;同时完善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并实施。

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实和调整福建省实验动物专家组,真正发挥专家组在我省开展实验动物发展研究、为我省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作用。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的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页上增加实验动物学会活动窗口,加强实验动物信息网后台管理建立实验动物信息网的专业信息平台,加大实验动物科技宣传力度,使社会各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实施应急反应体系。为控制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及其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和重大实验动物疫病控制应急预案,形成全省性的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应急体系,保证和促进实验动物持续健康发展。

7.2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力度

在科技计划立项、成果管理活动中加强有关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条件的审核,强化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或未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进行的科学实验、检定,其实验、检定结果无效,科研项目不予以立项。

加大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抽查和报告制度。全面推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严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或不合格的动物进入流通渠道。

加强本省行政区域内实验动物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建议设立实验动物质量监督员、实验动物信用管理、实验动物质量通报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7.3健全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7.3.1规范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管理。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必须进一步规范质检工作,加强实验动物监测与管理,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开展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新项目、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7.3.2全面实施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为保证对新版标准的贯彻实施,应开展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宣贯会,全新解读新版国家标准内容和标准编制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确定,推动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及动物实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实验与科研工作的需要。

7.3.3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我省缺乏掌握实验动物科技管理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必须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技能,建立技术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为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7.4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7.4.1建立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随着海峡两岸整体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的提升,生物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等也将逐步提出对转基因/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动物的需求。所以,开展转基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保种与生产,供应生命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特种实验动物、以满足实验动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

7.4.2建立开放系统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基地。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省内对大动物实验的需求将逐年增加,所以,开展大动物(犬、猪、羊)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动物实验技术培训、实验动物共享数据库、实验动物设备设施共享、大动物调剂供应,以满足省内动物实验所需的大动物(犬、猪、羊)逐年上升的需求。

7.4.3建立福建实验动物科普、伦理和远程教育基地。通过该基地建设,提高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动物福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同时向公众开放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

7.4.4建立实验兔繁育及福建黄兔实验动物化研究技术服务基地。在省内使用量较大的单位建立生产常用实验兔基地,承担我省实验兔的生产、供应和满足福州市区实验兔调剂服务及周边实验兔的需求,以解决目前全省所使用的实验兔不达标的问题。同时,开展福建黄兔人工种群的生物净化暨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提升福建实验动物科技水平。

7.4.5加强常用动物和饲料的生产供应。充分利用鼠类技术服务平台现有条件和人才优势,在其生产清洁级实验大小鼠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年产超5万只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的生产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5万只以上规模的实验兔繁殖基地。依托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标准化实验动物饲料的生产车间,年产各类实验动物饲料500吨,以满足科研、生产及部分教学工作的需要。

7.5实验动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7.5.1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国家科技基础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发福建实验动物专家数据库、相关联企事业单位数据库、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资源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实验动物管理、科研、生产、使用或经营管理集成性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远程、互动、及时、高效的网络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开展查新、咨询、策划、信息、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推介、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7.5.2实验动物、饲料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场调研系统,对实验动物进行分类市场调查,定期向相关服务群体提供行情报告;建立网络性的共性市场开发平台,接受供需双方的委托,对服务群体及服务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组织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供需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协调解决实验动物来源和供应问题,合理引导和培育实验动物市场。

7.5.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远程培训和上岗考试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将提供最优秀的实验动物科技培训资源,该平台只要有因特网的地方就可以接受培训和考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同时结合从业人员水平层次的不同,提供个性化学习和课程答疑服务。该平台根据福建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管理实际,主要用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资格认证考试,到2015年底,使我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

8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8.1加强法制化管理

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动物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管理的法规性文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省科技、教育、农业、医药卫生等行业坚决按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的要求,在科研立项、成果评价、、新药研究、行业验收与认证工作及安全性评价等工作中逐步实行实验动物一票否决制。

8.2加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和规范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实验动物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从事实验动物的管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尤其是对单位法人或主管领导进行必要的实验动物法规和基本知识培训,促进科学管理。

8.3加大投资力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我省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生产、新品种的培育及动物模型的研究经费十分有限,制约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应开辟资金渠道,通过地方匹配投资、争取国家财政经费和吸收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实验动物的投入强度,逐步形成实验动物多元化投入格局。建议设立实验动物专项发展基金,纳入省级科技计划,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为实验动物科研和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8.4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报指南中增加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研究水平,加强和完善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的功能,推进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将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列入省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支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和省基金项目资助范围。

8.5建立确保平台良性运行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平台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平台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采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方法。日常运行经费应通过开展各类创新服务和承担企业、政府委托的科技项目,以及当地政府支持和企业资助等途获得,通过平台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来获得平台自我发展的资金保障。

8.6重视学会的工作,支持学会开展工作

省实验动物学会是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人才集中的地方,学会要积极努力,将省内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专家组织起来,开展多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实验动物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彼此之间联系与协作,使实验动物事业更好地为生命科学研究服务。

8.7加强闽台间的学术交流,追踪国际发展趋势

通过近年的努力,我省的实验动物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为我省开展闽台间实验动物科技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我省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现有资源的优势,吸引更多的项目,包括高科技项目到我省进行实施,以利于追踪国际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

8.8规范实验动物许可单位或个人自行检测工作

上一篇:动物药理学范文 下一篇:社会经济理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