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17:27:07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汛期 降雨 地质灾害 防范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13-1

我国是世界中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地质的本身情况。例如,从资料上看,川西南地区地质结构的组成异常复杂并具有多样化,其处在不同构造分区的交叉路口,成为了研究不同构造体系相互影响的典型区域。由于该地区地形多变,原始森林覆盖率较高,传统地质研究方法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导致该区的地质构造研究较为薄弱。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影响中,汛期的降雨尤为显著。通过多年研究总结,暴雨和持续性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汛期内,有时降雨的强度虽小,但是时间持续长,其诱发的地质灾害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一段时期的孕育。而当降雨为短期局部暴雨的时候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往往集中发生出现在当日当地。这就需要将汛期的降雨信息提前预测与预报。

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降雨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程度等。降雨的成功预报是取得成功减灾的前提,因此,对于汛期地质灾害的及时预测和预报就显得极为重要。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一下准备和防治工作:

1充分做好汛期前的准备排查工作

根据地质灾害管理条例要求:要适时对经常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汛期的勘察管理。对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险的地区上进行修路、开矿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汛期易发区尤其是地震灾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在汛前抓紧组织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尤其是对水库、电站、矿区等在建工程点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并且要有针对性了逐步加强完善地质灾害的各种预警系统,确保每次预警排查无失误无偏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定期进行总结与维护,充分利用“3S”等科学技术和地质灾害的检测预警系统,建立起川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动态空间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动态预测和检测。摆脱往期防不胜防的局面。

强化对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防灾职责的落实,督促其业主及施工单位,切实做好施工工棚和居住点的安全选址的工作,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地段,确保工程建设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2从不轻视预防工作,主动迎击灾害

在重要转折天气过程前,主动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提前进行观测总结并转移至安全地带。

对于处于危险地带的相关人员,他们所要采用的方法可以有:防范、躲避、撤离、治理,使每一个环节都含有较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如果发生由于降雨而产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人员和物资要根据险情立即撤离危险区,并保证施工方与气象和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有效的主动沟通、衔接,固化联动协作机制,全面切实提高精细化预报水平,确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实时雨量监测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避免在建筑过程中发生危险。

3计划好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防御

各施工与预防部门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汛期前做好实战演练,各部门之间配合默契熟练,计划周全并具有灵活性。使相关人员能够从容应对汛期时期地质灾害的突况。

同时也要尽全力加强地质灾害专职监测队伍的建设,增强为国家重大建设服务的意识,主动了解汛期自然灾害防治的主要工作内容。尽快制止致灾的因素;政府通过提供公共岗位与补助经费。全力保证强降雨来临前监测预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到个施工队。把各种潜在的损失减少到最少。

4加快后期的修复与治理速度,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

有汛期产生的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威胁是当地公路交通干线、工程设施、部分县城和旅游热线。因此不仅事先要进行预测,尽早制订好撤离疏散计划,事后的治理工作也至关重要,以免耽误后续工程的进行。加快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进度,完成主汛期来临前关键主体工程,为安全度汛提供有效保障。落实并组织责任主体对主体工程的保护,尤其是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泥石流堆积区及影响区要再次评估。并对后期的修复做好收尾与综合评定工作。对于川西南地区的特殊地形可以尝试采用划分单元的方法进行后期修复与治理。针对不同受灾程度制定不同的单元修复方法。使治理科学规范。

5小结

由于川西南地区的特殊地质构成情况,汛期更加重了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为此对于川西南的确汛期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成为了与建筑优秀工程息息相关的事情。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特别是沟口、泥石流堆积扇及施工工地等地质灾害需要加强预防,遇突发较强降雨时,相关部门人员应该立即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受威胁人员避至安全地带并采取相应手段,这是作为一个合成工程人员的基本要求。对于川西南高山峡谷易发区,由于区内岩石普遍寒冻风化,岩体破碎,深切河谷谷坡地段山体稳定性遭受破坏,促进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我们要时刻警惕,严格排查每一个日常数据。

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调动在建工程业主及施工单位的积极性,提高对于一线管理层和施工人员的专业性,及在建工程防灾能力和水平。

对于汛期,我们要做的简单来说就是准确预报并警惕暴雨再次来临,切实避免地质灾害的损失,这是作为每一个工程师的追求,我们希望顺利平安地创造出高质量的工程,并保证工程的质量,落实规定的每一条方针政策,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唐灿等.地质灾害与降雨雨型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5).

[2]钟荫乾.滑坡与降雨关系及其预报[J].中闰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3).

[3]杜继稳,李明等.降雨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方法研究[J].创新交流,2012(7).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治理施工;质量控制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得到重视,传统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相应的灾害治理工作效果不佳。在新时期,实现较为科学的地质灾害治理与施工,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进行灾害治理施工质量控制。而这些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在了解地质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精准的质量控制。

一、地质灾害的特点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活动,当前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流失、以及火山、地震等灾害。依据我国环境管理相关部门数据统计可知:2017年上半年,国内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为15.17%,同步2016年上涨1.34个百分点,地质灾害造成经济损失75194亿元,人员伤亡3492人,同比2016年而言,分别减少1.55%和3.72%,但我国预防地质灾害的工作依旧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入探索,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做好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有效掌控地质灾害的特征,是推进其我国各个行业地质灾害问题预防的基础性要求。其一,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地质灾害形成的外部条件也不同,我们在建筑施工中,应结合当地施工的实际环境,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巧妙规避地质灾害的地域性特征。其二,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某一地理环境变迁,或者人类建设中破坏了自然环境中的核心要素,才会导致一系列地质灾害的产生,因此,建筑工程建设为了避免建筑工程后期应用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应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预防工作,突破地质灾害突发性这一特征。其三,地质灾害具有假定性。我们可以依据某一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建筑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可以结合其中相关要素,做好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分析,也是充分利用地质灾害特征的体现[1]。

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的施工技术掌握不足

在当前形势下,从事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工作者,因为自身掌握的施工技术有限,极易导致工程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例如:当负责焊接的工作人员缺乏电焊经验,在焊接技术的掌握方面存在技术上的短板,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便很容易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不仅会影响施工的进度,还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降低地质灾害治理的有效性。

(二)工作人员责任意识较弱

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之外,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不注重施工质量,也是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施工队伍中,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难免会存在一些工作人员对施工质量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忽视施工质量的重要意义,这种情况的存子,也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控制。为了提升我国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分析是地质灾害的特点,并结合地质灾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为此,笔者写了如下内容,以此来提升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

三、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的措施

建筑工程建设为了避免建筑工程后期应用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应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预防工作,突破地质灾害突发这一特征。目前,我国在治理地质灾害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治理措施有以下几种:排水沟、拦石墙、抗滑桩以及挡墙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控制方法,保证施工质量满足标准。

(一)锚固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

锚固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边坡清理、钻机定位及钻孔等过程。不同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如下:1.边坡清理及钻机定位边坡清理及钻机定位的质量控制措施如下:(1)清理边坡:根据工程的特点及施工需求,清理边坡,将稳定性差的石土等清除。(2)钻机定位:钻机钻孔所搭配的钢管,强度及稳定性应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要求;钻孔误差需控制在±100mm之间,以避免孔洞过大,对锚固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倾角误差控制在±1°的范围内。2.钻孔质量控制方法施工实践经验表明,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分段施工,可有效提高钻孔的效率及质量,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工程可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水平:(1)视施工区域的地质特点,调整钻孔的压力及速度。(2)将灌浆压力控制在0.1--0.2MPa的范围内,避免压力过大导致灌浆量过多。待灌浆凝固后,方可继续钻孔。(3)严格控制孔的深度,使之稍大于设计深度。(4)将孔的纵向以及横向误差,均控制在±50mm的范围内,提高钻孔施工质量[2]。3.锚筋的安装及孔的注浆质量控制方法锚筋的安装及孔的注浆质量控制方法如下:(1)将锚筋的强度控制在920MPa左右,确定强度达标后,妥善绑扎,保证无返浆后,方可结束施工。(2)注浆的质量与注浆材料的比例存在联系,将水灰比控制在0.4--0.5之间较为适宜。另外,为进一步提高注浆的质量,工程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施工。同时,严格落实监理工作,以确保地质灾害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理。

(二)挡墙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1.做好施工准备挡墙施工应做好如下准备:(1)首选晴天施工,以确保基坑内土质干燥,提高挡墙的稳定性。如施工必须于雨天进行,需将松淤泥全部清除后,方可着手施工。(2)根据工程对施工质量的要求,设计标高,绘制施工图纸,严格按照图纸的设计方案组织施工,提高地质灾害的治理水平。(3)如施工区域岩土破碎,可将该区域分为不同工段,分别施工,降低施工难度。2.墙体砌筑质量控制方法墙体砌筑质量控制方法如下:(1)基础砌筑为墙体砌筑的首要步骤,提高墙体基础的强度,可有效提高墙体本身稳定性。将风化的表面清除,采用砂浆代替,可达到提高墙体稳定性的目的。(2)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浇筑挡墙,可有效降低施工难度,提高地质灾害治理质量。(3)墙体之间的间距应控制在10m-20m,墙面应保持整齐。

(三)排水沟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在滑坡地质的上游部分,可以建造排水沟,排出积聚在滑坡区域地表水,为保证施工质量,需要注意下列事项:首先施工人员需要充分考虑设计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找准滑坡边线的位置,同是在滑坡边线四周固定好控制点,确立基准点的位置,然后请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只有在证实检验结果合格之后,才可以进一步开展施工工作。在开挖排水沟时,需要严格控制排水沟的沟底高程以及边线,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及时转运排水沟内的垃圾,如此一来,可以为日后砌筑工作提供便利。放线结束后,工作人员便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砌筑混凝土,在这个工作环节中,工作人员需要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规范每一步操作,保证挡土墙和浆砌石的控制要素相同,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渠底的坡度,以此来确保雨水可以及时排出。完成混凝土的砌筑之后,施工人员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水渠回填工作,在这个环节中,工作人员需要把握好排水沟的回填厚度,最好将厚度控制在20cm与30cm之间,然后夯实排水沟两侧土壤,在回填工作的后期,必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垃圾,为保持排水畅通,施工人员应当及时处理这些垃圾,提升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强化地质灾害施工质量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二次发生几率,并且提升施工安全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将锚固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挡墙施工质量控制方法、排水沟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等应用到实际的地质灾害防治施工中,能够对症下药,实现灾害现场的施工修缮,所起到的效果良好。因此,在未来的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可以应用以上方式,同时注重这些方式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海连富.浅析如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J].四川水泥,2015,(11):255.

[2]宋勤怀.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31(05):186.

[3]李小平.浅析如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14):145-146.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209国道地质灾害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B84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国道恩施州境东起巴东县、西止于来凤县,全长367.65公里,在恩施州境内横跨绿葱坡山脉,沿线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山高谷深坡陡,地形多变,从2000年起国省干线公路经过路网改造,公路等级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防护工程没有及时得到修复,加上气候环境恶劣,每年汛期各种地质灾害特别严重,公路时常出现坍塌、滑坡、路基缺口、泥石流、坠石等灾害。造成交通中断,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及正常通行。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和我州经济的发展。209国道恩施州境内公路地质灾害列入试点治理范围,治理公路地质灾害十分必要。

一、209国道恩施州境公路公路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1.公路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209国道恩施州境公路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是:巴东县、建始县、宣恩县新修路段灾害类型最多,分布密集,爆发频繁,规模和危害也大,恩施市、来凤县相对较少,公路从东到西,地形高山谷深,病害较多,山低平坦地形相对灾害较少。

表一209国道恩施州境内公路地质灾害分布情况汇总表

2. 主要灾害类别

2.1崩坍

崩塌、坍塌是209国道恩施州境内公路沿线常见、危害较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由于山高坡陡,边坡岩层断裂发育构造,风化破碎强烈,山体多于堆积松散体结构,稳定性差,修建公路时,半挖半填,又人为破坏山体的自然平衡状况,气候多降大雨,造成山体局部崩塌,崩塌、坍塌最严重的路段为巴东县、建始县、宣恩县境内,绿葱山和东门关峡谷,

2.2滑坡

滑坡是209国道恩施州境内主要地质灾害之一,造成影响危害之大,较大滑坡集中在巴东县、建始县较多,分布较为零散特点,滑坡的形成是由滑坡体内部构造、结构;人类工程活动及持续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滑坡发生造成中断交通,时间长,投资大,治理困难。

2.3路基沉陷

由于209国道恩施州境内修建时受历史原因,技术投入少多限制,投资的建设标准较低,公路修建在临江临河路段,修建时,路基多为半挖半填,机械设备少,主要靠自然车辆碾压,排水防护设施不足,路基长期处于浸泡状态,在冻胀和行车作用下,造成路基外侧沉降滑移,路基沉陷情况较为普遍。

2.4危石坠落

209国道恩施州境内危石坠落现象较为普遍,砸伤养护道班工人和过往行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从2000年起岩石坠落砸伤道班工人和行人192余次,每年平均12次左右,砸车60余次,砸死1人。

危石坠落的原因是岩体松散,风化严重,修建时放炮破坏震碎后没有及时清理排除等,目前209国道恩施州境内公路两侧边坡存在大量的危石和危石体,特别是宣恩县境内新修路基两侧边坡危石坠落情况较为严重。

二、公路地质灾害治理的原则与对策

1、公路地质灾害治理应遵循的原则

治理工程原则是:根据当地人文环境及滑坡、滑塌以及路基塌陷等病害路段的特殊性,遵循“可知性可治性实施方案的可靠性强化养护管理”的四阶段实施技术细则,确定病害路段防治的基本原则为安全性、环保性、技术合理性和经济性、工程方案的可实施性,在施工过程中应贯彻使坡体逐步趋于稳定的施工顺序原则、动态设计思想并要坚持“治理和提高并重,治理和养护并重”的指导方针,加强施工后的养护管理。

2、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

1)加强公路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山区少数民族的关怀和爱护。根据交通部《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和省局具体安排,确定了209国道恩施州境内作为2008年度我州实施公路地质灾害防治试点线路,州公路局2007年4月组织沿线5个县(市)段30多名技术人员对209国道进行了较详细的公路地质灾害现场调查,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10]88号文件《关于加强公路和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2011年8月州局建设管理科举办了全州公路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培训班,通过培训学习《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方案》。了解公路地质灾害检测管理和预报知识,掌握调查方法和正确填报《公路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统计表》。提高大家对公路地质灾害排查和防治工作的认识。各县市路段(局)成立了公路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专班,对国省道干线公路安全隐患防治和重要支线公路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进行初步排查,并进行了分类。2012年7月州局组织专家进行了复查,全州国省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共有311处;其中A类222处,B类89处;全州列养支线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共有187处,其中A类88处,B类92处,C类7处。并将排查结果上报省公路局、州交通局,为省公路局建立地质灾害项目数据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我州十二五规刬公路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提供依据。2012年10月州局下发《关于加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路段(局)加强领导,成立巡查专班,落实安全责任制,提高对公路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路段的巡查频率,加大管理力度,随时了解和掌握本辖区內的公路沿浅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变化情况,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负责地抓好安全隐患路段的监管工作,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结果基础上逐处落实具体防范措施,如: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处两端或地质灾害集中路段起止点设立标志牌,警示过往行人和车辆观察谨慎通过。建立公路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长效机制,州公路局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安全隐患防范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考核范围,并进行季度抽査,对各县市公路段(局)执行情况进行通报。

2)、及时启动公路应急抢险预案,

2008年以来,由于暴雨洪水冲刷,我州境内多条国道省道水毁严重成灾。209国道先后发生了坍塌、滑坡、路基缺口、泥石流、坠石等灾害。造成交通中断。公路地质灾害发生后,州县两级公路部门及时启动公路抢险应急预案,在州局统一安排下,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宣恩县、来风县公路局反应迅速,积极应对,组织人力物力和设备及时赶到现场,领导亲自指挥,做到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2010年7月10日209国省道K2022+520-680处上边坡发生崩塌,路面堆积垮方5000余米3,中断交通,宣恩县用1天时间应急抢通,恢复了交通, 209国道建始境内K1784+400-550一百多米路基在2011年9月17日山体滑坡,路被暴雨洪水冲断的情况下,较短的时间内抢通了便道,恢复了交通。3个月时间完成修复治理任务,得到省州领导肯定和过往司机的好评。

3)、抓工程建设,突出一个“早”字

我州公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刚刚起步,在总结以往工程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工期进度,我们在管理上突出一个“早”字。

(1)、早安排。从规划到年度计划申报,我们早安排;从前期勘察设计到组织施工,我们早安排,从质量控制到安全措施,我们早安排;在管理方式上,我们实行县(市)局和州局共同管理模式,从相关县(市)局和州局抽调技术骨干,成立公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工作站。这种管理模式整合了州县技术管理人才,征地拆迁以县市为主导,技术安全管理以州局技术人员为主,县市配合,充分调动了州局和县(市)段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正常推进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我们在工程管理各个环节上早安排,从而牢牢掌握了管理的主动权。我们提早安排前期勘察设计工作,让设计单位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勘察设计。我们知道,工程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关键在勘察设计阶段,勘察设计工作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成败。为保证设计质量,我们还推行“双院制”管理模式,聘请一家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设计,又聘请另一家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咨询,进行设计方案比选,然后组织专家对设计文件和咨询报告进行专家评审,最终确定最优方案为施工图设计方案。施工过程中采取动态设,从而有效地确保了设计更加合理和科学,也更加经济适用。如建始县城以南K1906+260—360处公路上边坡滑坡体处置方案原设计为在滑坡体下沿设置20根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施工过程中经过现场反复勘查和验算,对桩距、截面尺寸等技术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在确保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将抗滑桩调整为9根,同时对排水系统等方案进行优化,节约资金近110万元。

209国道恩施州境全长367余公里,我们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用有限的资金对安全隐患大31处路段进行治理,于2011年3月已全部完成。其中2008年巴东境十处;2010年批复的二十一处(建始三处、恩施两处、宣恩十五处、来凤一处),针对沿线地质灾害类别,认真选择治理方案,通过采取边坡卸载、用钢轨抗滑桩、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桩板墙支档滑坡体;用锚杆格构、挂网喷锚、护面墙、主动防护网稳定边坡,在滑坡体外沿修建截水沟、在滑坡体上植草绿化坡面等治理措施,提高路基整体稳定性,治理的路段,经过两年多的暴雨冲刷证明,山坡稳定、路基稳定,治理措施是可靠的,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保证了公路畅通。

(2)早预防。从安全隐患排查到公路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我们早预防,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公路段(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采取防范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公路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长效机制。把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安全隐患防范工作纳入工作考核目标范围,进行季度抽查和通报,进入年终总结。从设计方案到具体施工落实,我们早预防,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我们在计划安排上,与大修工程、水毁抢险修复工程相结合,与日常养护工作相结合,重视防护工程的修复工作,安排部分资金因地制宜对沿线排水系统、小型边坡支挡系统进行改善,共增设涵洞176米/15道,增加截排水沟3683米,增设上下挡土墙39850米3/146处3,从小入手,从预防入手,公路防护设施修复好后,可以大大降低公路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从我州公路地质灾害发生的实例分析总结来看,早预防是最有效的一条成功经验,早预防比大治理更加科学经济。

三关于公路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

1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在深入分析研究灾害成因、环境和岩层结构、构造力学性质的基础,从技术、经济、实施有效等方面进行多方案论证,进行设计方案比选,最终确定最优方案为施工图设计方案,施工过程中采取动态设,做到增加排水防护工程设施与道路管理养护相结合,与水毁修复工程、大修工程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2)先突出重点、难点,全面治理,分期安排,逐年实施,先规划,后治理,先国省干线,后县乡支线。做到线路整体设计规划,整条线路进行治理,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对重要、较大地质灾害的治理,坚持做到一次根治。

(4)在新修公路建设中,重选线,尽可能远离谷底、临河、临江地带,避免洪水、泥石流的频繁侵害,避免滑坡地带,尽可能的减少开挖高边坡、陡边坡,放炮采取新技术,减少对岩体的破碎而形成危石岩体。

(5)加强养护管理,及时清理截水沟、排水涵洞,维护好排水防护工程,增加上挡墙,避免因小失大,及时修复路基缺口、排水海底,防止雨水浸泡。

(6)通过现场调查,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危险地段警示、警告牌,告知行人和车辆谨慎观察通过危险地段,建立公路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预案,及时应对突发路段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治理施工 质量控制 方法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65-1

0前言

地质灾害的治理并不是一个环节、一种措施就能够完成的,治理施工质量控制要在治理的每一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笔者以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应该是项目全过程

管理,主要包括策划阶段管理、准备阶段的管理、施工阶段的管理及验收审查阶段的管理。不同阶段的管理内容及重点各不相同。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就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谈谈自身一些看法。

1项目前期工作的管理及质量控制

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地质灾害都可以和值得进行治理。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方面,以保证工程治理项目筛选的合理性。

在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应重点审查和评估治理工程所需的费用总额、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和治理工程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可行性研究必须是在充分的野外调查和基础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深度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或行业)标准,避免粗制滥造,搞形式主义。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治理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等多个方面。应充分考虑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以保证得到高质量的前期可行性研究成果。

2项目准备阶段的管理及质量控制

在准备阶段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审查和评估的重点是该阶段工程勘察结果的可信度,对于勘察单位所提供的勘察结果,不仅要有必要的图件,还要写出文字说明。其勘察成果必须要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规程。同时,勘察单位对原始资料的收集、现场踏勘、勘察纲要的编制和成果处理等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等也是审查的一部分。因为勘察结果是评价地质灾害治理和编制工程概算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治理工程的技术方案的确定、质量控制和最终效益评估的正确性。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是对工程勘察的内容、成果质量和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对勘察内容和成果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勘察单位是否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勘察任务,勘察成果是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和规程。对设计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下述三个原则:

①先进性原则,即治理工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设备和施工水平都应具有先进性;

②适应性原则,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条件,适合当地的人才素质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水平;

③安全可行性原则,即设计所采用的治理技术应是成熟的、可靠和安全的,对于施工人员和环境没有危害和不利影响。

3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及质量控制

该阶段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合同管理,即按双方签定的合同文件规定对治理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投资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对工程建设实施专业化的监督管理,以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控制工程进度和投资支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同时还应委托具有专业素质的咨询工程师来协助进行合同管理,特别是对执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变更、索赔等进行协调管理,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为了保证治理效果,及时发现治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委托独立的咨询机构来对治理工程的技术、经济、环境、社会和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跟踪评价,以便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并根据治理工程的现状和条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是保证在治理工程的施工进程中,确保按照既定目标而事先设计的指标体系被严格执行,重点要控制治理工程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三大目标。这应该由监理部门来实施专业化的监督管理。对于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4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及质量控制

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完毕后,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成立由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家单位参加的专门治理工程验收小组,对治理工程实施的多个环节进行审查,听取各有关方面的工作报告,审阅资料,检查监理日志,实地考察工程治理情况;并对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进度和成本进行全面评价,形成竣工验收报告。应防止竣工验收只是走过场的形式上的验收,以便最后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把关。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是对整个治理工程从设计、施工、设备质量、进度和成本进行全面的评价,既是对已完成的治理工程的总结,也是为今后的治理工作积累经验。因此,该阶段的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其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决定整个工程的质量评价,并对今后的治理工程产生影响。所以该阶段的工作必须要被充分重视。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普遍重视施工阶段的管理,而对其他三个方面则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尤应重视对治理工程前期工作的管理,加强对前期研究工作的评估,完善审查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S].地质出版社,2002.

[2]殷跃平.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S].地质出版社,2011.

[3]曾添华.浅谈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J].科技信息,2012,(10).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质量控制

引言

在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是泥石流、滑坡、塌陷、沉降等,其中滑坡和泥石流出现的频率更大一些,在地域位置上讲,一般在西南以及西北地区出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出现地质灾害的原因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活动加剧,进行过量的开采等都有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现象。地质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防治十分重要。我国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是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包括在施工之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几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控制,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

1 在施工之前的管理

为了保证地质灾害施工质量,对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在施工的准备阶段应该加强对治理工程的审查以及相应的评估,对于勘察单位所提供的地质灾害勘察结果,要有详细的文字和图件的说明。具体的治理施工是根据勘察的结果进行的,勘察的结果对治理施工的技术方案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因此,对勘察结果的施工必须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才能作为地质灾害治理以及工程概算编制的基础。因此,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要对工程勘察的内容、成果以及设计方案等进行相应的评价。

对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也是施工前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时,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地质灾害的治理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施工设备以及相应的工艺。第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要对具体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充分的掌握,根据人员的能力素养水平开展相应的工作。第三,地质灾害的施工应该要保证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各种施工技术和工艺不应该对施工的人员以及环境产生危害。

2 加强施工质量监测的控制

这部分责任主要是落在施工监理单位。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而言,施工质量的监测应该从灾害的修复、治理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对于锚固、抗滑桩等多种施工方式,监理单位都要和施工单位加强沟通,以施工的要求和规范作为监测的标准,不断促进施工质量监测的控制,保证施工质量能合乎地质灾害的治理要求。

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环境的质量高低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好坏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3.1 抗滑桩施工

抗滑桩施工主要是针对滑坡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施工技术,我国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大多也是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是用灌注桩进行施工。抗滑桩施工质量的控制,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对于桩位,位置要准确,桩位一旦出现了偏差,则会对桩体的抗性产生一定的削弱作用,在施工中对每个桩位都要做引点,便于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校对;其次挖桩孔,对桩孔进行开挖,有人工和机械两种,在进行桩孔开挖之前,首先要进行技术交底,保证具体的施工人员能对施工的方法和工艺进行有效的掌握,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一般说来,桩孔的孔径要比设计的孔径稍大,深度比设计的深度要深;第三,对于混凝土的灌注,在进行混凝土灌注之前,要对桩孔内的沉渣、孔径、孔深等进行检查确认,在进行灌注时一般是采用导管的方式进行灌注,混凝土要进行充分的振捣,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取样并做好后续质量检测工作。对于水下的灌注,要保证导管至少要在水下两米。在对混凝土进行灌注时应该要进行现场取样,对于样品应该要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管养。

3.2 锚固施工的质量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锚固施工,主要是用于对边坡进行加固、结构抗倾等,在锚固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对材料进行控制,锚固的材料一般要求强度比较高而且是耐腐蚀的材料,也要保证易于安装和加工的材料。对于材料质量的控制,要收集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明、质量证明书以及抽样复检进场材料,满足要求之后才可以进入施工现场使用。对于材料的加工制作及安装,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按照相关施工规范进行。在施工中的注浆材料有水泥浆、水泥砂浆等,对于各种材料都要通过试验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其次,对于施工成孔的质量控制,对于孔的施工主要采用螺旋钻、冲击钻等钻机进行成孔施工,对于成孔的质量,要考虑成孔的深度、直径、角度等多个方面。一般说来,成孔的深度不能比设计的深度小,孔径可以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偏差要控制在±5mm之间,对于孔距,其偏差也只能控制在±100mm之内;对于成孔角度的偏差要控制在±5 度之间;第三,对于锚固注浆,要将浆液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而且要搅拌均匀。在进行搅拌之前要将搅拌机清洗干净,浆液一般不能过多。注浆的过程中要保持管道的畅通,浆液有溢出时就要停止注浆,如果浆液的填充不够充分,则要进行浆液补充。注浆时要注意浆管要保持在浆面以下,将浆管时,也要注意锚固材料所处的位置。

3.3 挡墙施工的质量控制

挡墙施工主要是针对那些规模比较小的滑坡进行支挡处理,挡墙施工的措施有很多,比如支挡、拦挡,在具体的施工中要根据具体的坍塌的位置来进行灵活的变通。以浆砌石挡墙施工为例,在进行挡墙施工的质量控制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对挡墙施工进行测量定位。即要按照测量的规范以及要求,做好基准点以及控制点的确定,将开挖的边线确定好之后,进行相应的校验,一旦合格,即可以进行基槽开挖施工;其次,对于基槽开挖的施工,无论是宽度还是深度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能够达到相应的设计要求。如果遇到的地质岩土层的变化便哈比较大,强行施工有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地质现象,因此可以进行换填的处理。第三,进行砌筑时,要把好材料的关卡,在施工之前要对各种材料如水泥、砂石等进行检验,砌筑时,应该要分层进行砌筑、上下错缝,而且要保证施工的平整稳定性以及密实性。砌筑时的伸缩缝也要进行设置,保持上下贯通;第三,对回填的处理。砌筑应该要满足强度要求之后才能进行回填,回填也要保持分层的回填和碾压。一般分层的厚度是三十厘米左右。对回填的材料也要进行检验,不能掺杂其他杂物比如垃圾、树枝等。最后,对于挡墙的混凝土结构,在混凝土原料、施工配合比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4 施工竣工验收中的质量控制

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完毕之后,应该要加强竣工验收的力度。上级部门要组织相应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等单位进行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在进行验收时对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审查,听取相关的报告内容,检查监理的日志,而且要对灾害治理工程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实际的工程进行设计、施工、进度等多方面的评价。竣工阶段的治理控制应该是对整个工程的过程进行评价,从地质灾害治理的设计、施工一直到设备的准备、进度以及成本的分析等,都要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竣工验收过程不仅是对施工的一种总结,也是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一定的经验。所以这部分内容不能省去,在灾害治理施工中,应该加强对这部分的重视程度。

结语

地质灾害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又发生,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控制尤其重要。为了保证地质灾害施工质量,应该从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控制,尤其是对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更应该加强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地质灾害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云龙,韦勇生,林朝.高浅谈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因素与安全对策[J].OVM通讯,2003(04).

[2]马波.浅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及其质量控制[J].采矿技术,2012(05).

作者简介: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字]黄土层地区 水土保持 管道保护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55-2

黄土地区作为中石化天然气管道工程的重要地区,因其岩土特性与地貌的特殊性,给管道安全管理与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难题。所以无论是在施工中,还是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中,都要结合其地质结构特点做好保护工作。笔者将结合《榆济输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简要介绍在黄土层地区采取水土保持与水工养护工作对保护管道的重要意义。

1.黄土层地区管道工程调查方法与目的

通过对《榆济输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和黄土层地区的管道工程进行调查,分析并掌握天然气管道所经过地方的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分析出各类地质灾害对天然气管道的危害;编制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便根据管道地质灾害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分配资金,逐步解决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对输气管道的危害;而且可以为管道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提供地质灾害及其背景资料,为黄土地区输油气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与防汛抗洪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有:(1)由各段天然气管道所负责的技术人员全程积极配合野外地质的调查,再以座谈会、巡线员报灾、查灾(险)等形式调查、访问、核实黄土层地区的相关地质灾害情况;(2)专业技术人员沿天然气管道调查路线,调查和核实两侧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具体情况,按要求认真收集有关资料;预测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评价各类地质灾害及对天然气管道的危害;根据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及危害的等级,编制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针对规划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点进行防治工程勘查、设计和治理工程施工,确保油气管道安全。

2.黄土层地区的地质特点与易发地质灾害

根据《榆济输气管道报告》的调查显示,该管线途经的黄土层地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中等,光照充足。所形成的沟坡上部较缓,下部较陡,坡度25~40°,主要沟谷多呈树枝状展布。而土体一般呈可塑状,稍湿-湿,结构疏松。天然含水量15.0-31.0%,天然密度1.74-2.12 g/cm3,比重2.69-2.71,天然孔隙比0.573-0.953,液限25.3-31.4%,塑限13.5-22.8%,塑性指数6.2-10.0%,液性指数0.4-<0,湿陷系数0.011-0.088。该类土稳定性差,易失稳变形,特别是一些湿陷性黄土层,极易易形成滑坡、崩塌和地面深陷等地质灾害。据调查统计,起止点及线路长度全线地质灾害点总数52处,其中黄土湿陷性沉降27处,崩塌23处,滑坡1处,地面塌陷1处。统计调查数据中的地质灾害类型,具体如下: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数量统计表处理

2.1崩塌

调查显示,黄土层地区经常出现属于雨季的地质灾害,其中最为多发的便是崩塌。崩塌类型为大多以土质崩塌为主,崩塌的方式有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土质崩塌的原因是坡的陡度比较大并且长年受到雨水侵蚀和浸泡,这就导致铺设管道时所设计的路线容易受到崩塌土体掩埋,进而发生断裂。

2.2滑坡

滑坡主要是坡洪积累的粘土所组成的,通常对管道所产生的危害性较大,可造成管道剪断。

2.3湿陷性黄土沉降

湿陷性黄土沉降属于黄土层地区发生最为频繁的地质灾害之一,因湿陷性黄土具有的特殊性质,在雨水浸湿作用下产生的沉降,损害一些自重大的管线与基础工程。调查显示的多半地质沉降问题都位于黄土层地区,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集中防治。

3 黄土层地区水土保持项目的工作原则

3.1突出重点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指导思想,所选择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是改线难度大或费用较高,险情严重,危险性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凡是通过工程治理以外措施就能达到防灾目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不纳入治理工程范围。

3.2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原则

地质灾害治理本身是一项减灾防灾工程,应以社会效益为主,但工程实施必然要耗资,故兼顾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本次通过综合分析对比后决定选择那些通过治理或简易治理后,可以有效实现防灾减灾,且治理后有较大社会效益,需经调查和初步论证其治理效益分析,对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建议的治理项目。

3.3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原则

所选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首先是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有效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到所选治理项目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治理费用远小于潜在经济损失,以确保投资效益。同时,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水土保持理念与技术,进行科学严谨的防治工作。

3.4先勘查,后治理原则

为使所选治理项目顺利实施,达到治理有效,经济合理的目的,要求对建议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治理工程实施前应进行必要的综合工程地质勘查或调查,进一步查明灾害体的类型、分布、规模、成因机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作出稳定性评价,对具体的地质灾害体,应在勘查、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工程治理方案和应急防治措施,提供治理工程设计、施工的有关参数,最终对地质灾害实现有效防治。

4 黄土层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相关措施与重要意义

进行黄土层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善黄土层的斜坡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天然气管线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工作的质量,对天然气管道正常运营有着重要意义。除了要提高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从业技能外,还要开展以下几点措施:

4.1增加管道沿线绿化面积

根据黄土层地质特点,提高管线沿路的绿化面积,种植成活率高,对土质有固化粘附作用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增强黄土层土壤密度,防止发生滑坡或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2规划管线建设

进行天然气管线建设前,要做好施工地点的地质勘查工作,准确分析地质、水文以及气象环境的多重作用,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线铺设方案,特别重点地段与特殊工程。并针对黄土层地质特性,采取系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而在施工中,要强化施工人员水土保持与灾害防范意识,不仅要保证管线施工质量,还要注意施工时不可以破坏当地生态结构,减少因为施工带来的环境改变而恶化土体质量。

4.3湿陷性黄土的建筑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属于黄土层地区常见的土体,其遇水浸湿后,土体结构会发生破坏性改变,进而产生不规则性沉降,对一些管线与基础设施有严重影响。因此施工时要对建筑的地基进行处理,建议采用钢渣工艺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能够有效保持水土,减少沉降量。

4.4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时确保所用设备安全、合格,避免出现因设备问题而导致施工的速度降低,管道线完工或要有监理进行验收,合格且符合设计图纸方可进行投用。

通过分析榆济输气管线报告,能够清楚的总结出黄土层地区的土质特点以及频发的地质灾害类型,而在此基础上,笔者又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原则与相关措施,这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黄土层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质量,为中石化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有效运转提供保障。

On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and Soil Preservation

in Loess Areas to the Protection of Pipelines

by Quan Kai

Yuji Pipeline Branch of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Sinopec) Natural Gas Division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pipeline works undertaken by Sinopec, some gas pipelines are laid out through loess areas. But due to the complex geological factors in those areas, there is serious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that can often caus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pipelines. If no proper measures are taken, accidents can easily happen, resulting in adverse effect to the safety of the pipelin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gives a brief elabora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and soil preservation in loess areas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pipelines.

参考文献

[1]武金慧,李占斌,,沈中原.西气东输隧道穿越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与生态修复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7(04)

[2]陈勤功,徐国桥,张国强,刘勇.黄土塬冲沟地段长输管道的水工保护方法[J].石油工程建设.2008(02)

[3]邓玉涛,徐春明,于明友.浅谈长输管道工程中的水工保护[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05)

[4]王锴,梁晶,李永明,王新岗.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的水工保护[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12)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高压电力线路;地质灾害;安全危害

中图分类号: TM7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恩施地区地理环境及主要地质灾害

1.1恩施地区地理环境概况:

恩施自治州属于鄂西南山地,主要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地理坐标:东经108021'37"—110038'21",北纬29007'11"—31024'03",总面积24061平方公里。地处我国第二阶梯东缘,属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州内最高海拔3032米,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湿润气候,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小气候特征突出,有阴雨、洪涝、低温冷害、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

1.2恩施地区主要地质灾害:

2009年由于多次强降水和部分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恩施地区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21起(达到统计标准的46起),其中:滑坡95起,崩塌16起,地面塌陷6起,地裂缝3起,泥石流1起,主要集中发生在巴东、建始、恩施及宣恩四县(市)境内。灾害共涉及88户298人,受损房屋436间,损毁耕地63亩,直接经济损失1532万元。2009年群测群防成功预报3次,避免人员伤亡173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10万元。全州177个省、州、县三级监测点和三峡库区及水布垭库区由于监测预防责任落实,未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二、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面临的地质灾害情况

自2007年7月18日500kV水渔Ⅱ回线线路投运以来,恩施州地区现有500kV以上高压线路8条,共计592公里。其中±800kV复奉线1条,其它均为500kV电压等级。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地质灾害情况汇总

2010年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主要发生了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其中滑坡3处、崩塌5处、地面塌陷9处,具体情况如下表二:

以上危害均为严重级以上级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杆塔基础的稳定性,如果不及时处理修复,很有可能造成倒塔断线的严重设备责任事故。

三、滑坡对电力线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发生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原因是外力破坏,主要来自于线下施工、开山炸石、煤铁矿开挖等等。对电力线路基础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有可能形成力平衡破坏,导致倒塔严重责任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渔Ⅲ回#161由于滑坡,导致A、C、D3个基础被掩埋。

原因分析:上山坡土质为中风化岩石,由于道路修筑,爆破炸石致使土质酥松,此为基本原因;雨水冲刷致使滑坡掩埋基础,此为诱导原因。

防治措施:发现该严重缺陷后,我们组织人员现场核查情况,经过技术人员研讨制定修复方案《500kV恩渔Ⅲ回#161护坡、排水沟施工作业指导书》,经过施工,对被埋基础进行了清理,同时修筑护坡巩固流失土层,在C、D腿(上山坡边)修筑排水沟,引导水流不对该基础造成冲刷。

四、崩塌对电力线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发生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原因是外在诱因:降雨、地表冲刷,特别是夏季暴雨期,山洪倾泻,均造成基础护坡崩塌,接地引下线外露等情况,对高压电力线路危害十分严重,既有冲击了基础,又降低了防雷水平,7-8月暴雨期也是雷电活动频繁的时期,极有可能导致雷击跳闸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渔Ⅱ回#257由于崩塌,导致A腿护坡断裂一半,同时造成A、D腿边接地线外露1.5米。

原因分析:该处土质为中风化岩石,护坡中存在裂缝致使形成水流通道,此为基本原因;大量降水形成对护坡的侵泡和对裂缝处反复冲刷致使裂缝扩大,最终形成崩塌,此为诱导原因。

防治措施:发现该严重缺陷后,我们组织人员现场核查情况,经过技术人员研讨制定修复方案《500kV恩渔Ⅱ回#257护坡及接地线施工作业指导书》,经过施工,对护坡进行了清理、修筑,同时对外露接地线进行了掩埋。

五、地面塌陷对电力线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发生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原因是地表溶洞和降雨、地表冲刷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地面塌陷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高压电力线路基础不稳,极易造成倒塔责任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渔Ⅰ回#278C腿由于地面塌陷,导致C腿边出现一个2m×4m,深4m的坑洞,洞壁上有明显部分塌陷痕。

原因分析:该处土质为粉质粘土,附近地表有溶洞,致使有水土流失的需求,此为基本原因;大量降水、地面冲刷致使地表土壤形成地面塌陷,此为诱导原因。

防治措施:发现该严重缺陷后,我们组织人员现场核查情况,经过技术人员研讨制定修复方案《500kV恩渔Ⅰ回#278地面塌陷施工作业指导书》,经过施工,对坑洞进行了清理、修筑,同时对外露接地线进行了掩埋。

六、针对地质灾害的应对方法及防治措施

恩施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溶洞、地下河众多,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地质灾害发生诱因众多,与气候、地利等多项因素相关,对高压电力线路危害极大。作为运行维护生产单位,我们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地质灾害专项防治措施。

1) 缩短巡视周期

降水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在夏季暴雨期间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易汇水导致地质灾害加快发展速度,形成大面积破坏的现象。夏季暴雨期正是我们电力运行维护工作的迎峰度夏重点期间,在此期间我们对不良地质区段缩短巡视周期,提高巡视频率,地质灾害大面积破坏一旦发生,及时发现,立即处理,尽快修复,力保对线路基础的损害降到最低。为了弥补两次巡视间隔之间的空白,还可以聘请群众护线员随时监视塔基稳定情况。

2) 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查找不良地质情况

主要的依据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等物探方法,采用先进的物探仪器,对高压线路沿线地质进行探测。通过分析、研究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情况。主要查找高压线路沿线的地表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质灾害,查找不良地质。做到早探查,早监控,早预防,避免发生地质灾害。

3) 划分不良地质特殊区段

地利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本因,结合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位置,划分出高压电力线路不良地质特殊区段,对其进行特殊巡视。地质灾害是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不良地质特殊区段的特殊巡视可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发生,在地质灾害初期就进行处理,将对电力线路的破坏降到最低。

4)快速反应避免地质灾害扩大引发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对高压电力线路危害极大,影响因素方面众多。一旦发现地质灾害现象,要现场分析,同时调查收集现场天气、地理及杆塔数据等综合信息形成专题报告向上汇报。作为运行维护单位,要总结经验,形成标准化的处理方案,一旦发生崩塌、塌陷等问题可以用最快速度完成整治,而对于复杂的情况则应及时联系设计院专家到现场勘察分析,并制定治理方案。在最终治理方案出台之前,进行应急防治处理,避免灾害进一步扩大及其他危害。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解除地质灾害威胁:

地质灾害发生种类众多,发生原因也是各不相同,没有千遍一律的治理方法,要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现场的特殊情况,研究分析,因地制宜,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在治理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时,我们联系设计院专家现场勘察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制定治理方案,修复施工中采用了修筑挡土墙、护坡、排水沟、混凝土回填、等多种治理手段,取得良好效果。

结论:

随着西部大开发、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恩施地区自2007年以来,500kV高压电力线路迅速增多,同时恩施位于高海拔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将会是恩施地区高压线路运维工作防治重点之一。做好日常巡视工作,进行信息调查收集,是高压电力线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现场分析发生原因,因地制宜制定修复方案,安全施工,将造成的损失修复。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危害降至最低,力保高压电力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恩施州档案信息管理局 《恩施州年鉴》

【2】纪万斌.塌陷与灾害【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3】刘滨等.浅论电力工程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M】武汉《岩土工程界》2003.27-29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管道 地质灾害 危害 治理措施 安全运行

一、前言

根据国外统计表明,管道在运营期间造成损害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管材、焊接、防腐以及其他结构缺陷,而是由外力引起的,如洪水灾害、地震、滑坡、塌方以及其他一些意外事故等,外力事故占总数的50%-60%。中缅管道玉溪支线沿线90%以上在山区丘陵地貌敷设,沿线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灾害发育,管道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复杂山区地段的管道设计务必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设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做出准确判断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管道正常安全运行。

中缅天然气管道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就其管道建设而论,主要是以管道施工等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为主。中缅油气管道玉溪支线沿线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类型。

二、地质灾害类型、产生机理及对管道造成的危害

1.崩塌(危岩)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崩塌体主要包括四种情况:一是施工前已经自然存在的;二是劈山、修路、开挖管沟过程中产生的;三是爆破引起的震动引起的;四是管道建成后暴雨或地震诱发的。

崩塌对管道的危害:主要是在施工或运营过程中,当崩塌体高空坠落时,可能冲击到管道位置,造成现场人员伤害或管道损伤。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各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中缅油气管道经过的云贵地区,是我国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滑坡体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施工前已经自然存在的;二是劈山修路过程中诱发的;三是管道建设后暴雨或地震诱发的。

滑坡对管道的危害是:当管道埋设在滑坡体内时,如发生滑动管道会同步变形,当滑坡体规模较大且滑移严重时有可能剪断管道。处在滑坡影响范围内的管道,在滑坡发生时,将会受到推移或挤压,造成变形或破坏。

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堆积区漫流堆积,造成重大危害。

泥石流形成的三种情况:一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山体表面的破坏;二是施工后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堵塞沟谷;三是作业带扫线是对植被的破坏。

泥石流对管道的危害:当泥石流突然爆发式,可直接冲蚀掉埋设管道的土层,或破坏埋地管道,并可能埋没阀室、阴保设施,摧毁跨越工程、推挤管道等,致使管道受损或破坏。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在河道附近敷设的管道及其它构筑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地质灾害各类型的防治措施

管道选线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灾害首先应考虑避让,修改线路路由,彻底规避风险。对于受限无法避绕地段应进行专项地质勘察,判断地灾类型、稳定性及范围,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措施保证管道日后运营的安全稳定,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1.崩塌(危岩)的防治措施及适用范围

崩塌(危岩)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坡面喷浆、灌注水泥、挂金属网等。

适用范围:在碳酸盐岩、板岩区,碎屑岩弱风化区,岩体破碎时,容易产生掉块、崩塌,采用坡面喷浆、灌注水泥、挂金属网等措施,防止坡面产生掉块、崩塌。

2.滑坡的防治措施及适用范围

滑坡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卸载、抗滑桩、支挡等,具体措施应根据滑坡特点制定。对于施工过程中诱发的滑坡一般规模较小,可以采用卸载、支挡的方法进行治理。滑坡段具体的防护措施有挡墙、挡土墙、抗滑桩、削坡护坡等。

适用范围:对于管道建设中挖方段可能诱发的小型滑坡,因其规模小,下滑推力小,采用浆砌石修建内支挡即可;对于对拟建工程危害较大的滑坡或崩塌,因其滑动面埋深大,下推力大,则可采用挡土墙进行支挡。

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适用范围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河沟的修整、河床的加固、河岸的防护、斜坡后缘排水、拦砂坝、植树种草,恢复植被等。

适用范围:

3.1拦挡 主要针对评估区内泥石流的治理。对沟岸崩、滑体和泥砂补给源修建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发展;或在泥石流沟中修建拦砂坝,减弱泥石流势能,减轻对下游地区的破坏。

3.2生物工程 主要针对碎屑岩地区或土层较厚地区的活动性冲沟、泥石流形成区。通过沟谷两侧及谷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泥石流物源,控制活动性冲沟(冲蚀)、泥石流沟的进一步发展。

四、中缅油气管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

1.崩塌治理实例分析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崩塌治理主要采用主动防护和被动拦挡;主动防护主要有锚杆锚固、主动网防护及凹腔嵌补等治理措施,被动拦挡主要有被动网、拦石墙拦挡等治理措施。对于单个崩塌点治理首先应考虑被动防护治理措施,只有在修建拦石墙、被动网等被动防护措施没有工程治理位置及崩塌体崩落下来解体后块体仍较大时考虑主动防护治理方案。

管道N1点主要为崩塌地质灾害,该崩塌点所处区域为构造侵蚀丘林地貌。崩塌灾害点所在斜坡整体较陡,平均坡度50°;该区域局部,危岩分布在该区域上。斜坡坡顶高程1972m,坡底高程1930m,相对高差42m,斜坡总体坡向231°。危岩区平面形态呈条带状,横向延伸约50m,纵向宽度约10m。该崩塌地质灾害点危岩体在天然及地震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会发生掉块现象威胁管道施工人员安全及局部大块体威胁管道。该崩塌点无被动防护工程位置故此崩塌危岩坡体上采用“主动网”对该崩塌地质灾害进行主动治理措施。

图1 N1崩塌点地形地貌及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图

五、总结

通过上述对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所涉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的类型、产生机理、危害的分析,了解了复杂山区地段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提出了不同地质灾害点的防治措施及适用范围,逐步完善适合于油气管道工程的防治措施,使地质灾害对油气管道工程的危害降到最低,对今后的长输管道的地灾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梅云新、马惠宁 管道地质灾害类型及水工保护问题 2003.11:35-38

[2]侯金武、殷跃平、颜宇森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 2005:30-42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施工;质量控制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进入汛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地震灾区频频发生,每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地质灾害现场的惨烈场景,对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治理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破坏影响力,只有切实做好了地质灾害施工的质量控制,才能达到设计预期的防治效果,才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就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总结以下几点。

1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遵循“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的原则,在安全可靠、科学经济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特点的地质灾害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治理滑坡地质灾害一般采用:混凝土挡墙、锚索、抗滑桩等;治理危岩、崩塌地质灾害一般采用:锚杆、锚索、挂网喷射砼护面、主、被动网、拦石墙等;治理泥石流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拦挡坝、钢筋石笼拦挡墙、防护提等。各项治理措施中以锚索、抗滑桩的施工质量控制难度最大。

2 影响质量因素

2.1 人的因素

(1)人的技术水平

人的技术水平、操作技能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因此,一些主要技术工种和岗位施工人员,如钻工、焊工、钢筋工等都须经技术培训取得岗位证书,而且还须具备一定的地质灾害施工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2)人的质量意识

人的质量意识是指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为保证工程质量应加强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造福灾区群众的民生工程,施工人员责任重大。

2.2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水泥、钢筋、钢绞线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2.2.1 材料质量控制要点

(1)水泥、钢筋、钢绞线等主要外购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否则不准进入工地现场。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等,所采用水泥、砂、石、等材料,都必须按有关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现场见证取样。

(3)要使施工人员对施工准备使用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必须充分了解清楚,慎重选用,严禁乱用、错用。

2.2.2 材料质量控制内容

(1)材料质量检验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手段,将所取得的材料质量数据与材料的质量标准相比较,借以判断材料质量的可靠性及材料能否用于工程施工中,同时,还有利于掌握材料质量信息。

(2)材料质量检验的取样必须有代表性,即所采样品的质量应能代表该批材料的质量。在采取试样时,必须按规定的部位、数量及采选的操作要求进行。材料的检验取样应按规定进行,随机抽样法、二次抽样法、分层抽样法等方法取样。

(3)材料的选择不当和使用不当,均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质量事故。为此,必须针对工程特点,根据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和对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慎重地选择和使用材料。

2.3 机械设备的控制

钻机、灌浆机是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施工设备,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为此,在工程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现场条件、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制订机械化施工方案。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从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角度出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加以控制。

2.3.1 机械设备的选型

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符合地灾治理施工条件,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维修上方便等原则,突出机械与施工相结合的特色,使其具有工程的适用性,具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具有使用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如预应力张拉设备,根据锚具的形式,对于锥锚式千斤顶,适用于张拉钢筋束的OVM型锚具。从保证质量和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出发,则必须使千斤顶的张拉力大于张拉程序中所需的最大张拉值,且对千斤顶和油表一定要定期配套校正、配套使用,在使用中,若干斤顶漏油严重,油表指针不能回到零,更换新油表时,均须重新校正。

2.3.2 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进行操作,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2.4 环境因素的控制

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如场区溶洞较多,节理裂隙发育,锚索灌浆量大,要特别注意锚索注浆这工序的控制;如遇低温天气,则应加强对现浇混凝土的保温控制。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3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施工准备过程中质量控制

(1)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大指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为此,在制订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际,优化施工方案,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调配劳动力,对总体计划要有周全、细致的安排,对施工中易碰到的技术问题要有详细的针对性措施。

(2)治理工程开工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对于特殊工种人员操作前要进行技术培训,经考核持证上岗。

(3)建立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

(4)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QC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各小组均应制定自己的管理目标,以便遵照执行与检查。

(5)降低材料在运输、装卸过程的损伤,从材料出厂至材料最终使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加控制,保证材料完好无损地送到施工人员手中。

3.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每道工序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治理设施的位置、标高进行全面复核,确认无误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加强现场联系,定期召开协调会,协调交叉施工中的相互关系。事前以工程联系单书面通知对方。施工期间必须遵循先后原则,后者不得强行施工。

(3)为了实现质量目标就要调动每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搞

好压力传递,管理人员做到目标明确、指挥分工、管理到人。现场施工控制线、材料供应控制线、内业管理控制线、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控制线。每条控制线由若干人组成,指定专人负责,并分别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状,与经济利益挂钩。

(4)采用质量预控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质量对策表、“五合一”记录表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追踪“病灶”,对症“下”药。

质量管理小组在每月月底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议。活动过程严格按照PDCA循环有秩序地开展,即按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工作程序进行。

各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质量程序控制。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编制各主要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图,并按各质量控制程序图进行施工。

3.3 重点工序质量控制

3.3.1 锚索施工质量控制

(1)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稳定,对紧固体的紧固必须有人复核,搭设位置必须根据锚索孔的位置确定。

(2)钻机在脚手架上必须固定牢固,避免因钻机固定不牢而导致孔位出现偏差。

(3)若遇坍孔,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注浆处理,注浆24小时后重新扫孔钻进。

(4)锚孔要清洗干净,空中不得留有岩粉和水。

(5)锚索的编制要确保每一根钢绞线始终均匀排列、平直、不扭不叉,锈、油污要除净,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者应剔出。

(6)锚索下科长度允许误差不应超过规范,并对锚索按孔号相应编号。

(7)锚索的张拉要在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

(8)张拉前必须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保证各级张拉的稳定时间。张拉到位后用机械切除多余钢绞线,严禁电割、氧割。

(9)桩上锚索的张拉必须按张拉程序进行,即:从上到下的原则进行张拉、锁定。

3.3.2 抗滑桩施工控制

(1)抗滑桩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核对滑动面情况,及时进行岩性资料编录,当其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进行处理。

(2)施工宜在旱季进行,当雨季施工时,孔口应搭雨棚,做好锁口,孔口地面上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

(3)施工前应准备备好各项工序的施工机具和井下排水、通风、照明设备。

(4)施工时整平孔口地面、设置地表排水、截水及防渗设施。应对滑坡变形、移动进行监测。

(5)开挖及支护应分节开挖,分节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不宜过长,不得在土石层变化处和滑床面处分节,挖一节应立即支护一节。

(6)开挖应在上一节护壁混凝土终凝后进行,护壁混凝土模板的支撑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能保持护壁结构不变形后方可拆除。

(7)开挖桩群应从两端沿滑坡主轴间隔开挖,桩身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5%时可开挖临桩。

(8)钢筋笼搭接接头不得设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处。

(9)抗滑桩桩身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断面净空,混凝土护壁应清洗干净。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桩间支挡结构及与桩相邻的挡土、排水设施,均应按要求与抗滑桩正确连接、配套完成。

3.4 成品保护措施

对已经施工完成的防护结构,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受损、从而才能保证结构物的质量。加强养护,使成品尽快达到设计强度;加强覆盖,以免成品受损;设挡保护;增设标识;建立责任区,落实到人,实行损坏赔偿制度。

3.5 工程质量竣工验收

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验收机制。治理工程完工后,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由业主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体和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待初步验收合格,通过一年的治理效果监测后再进行最终验收。只有达到预期治理效果的,才能办理最终验收相关手续。

参考文献

[1]张维宸,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4

[2]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三峡库区;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湖北省巴东县地处鄂西南山区,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县国土面积3353.4km2,人口约50万,是部级贫困县、西部开发县和长江三峡库区移民重点县。巴东县三峡库区各类地质灾害198处,灾害体总体积3.82×108m3,受威胁人口40970人。近年来,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不断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综合影响下,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巴东城镇规划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规划并切实有效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是保证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与任务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巴东县人民政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即配合有关生产、科研、教学单位,对全县地质灾害尤其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对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布置。在此基础上,巴东县经科学规划、积极申报,有62个地质灾害纳入国家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项目,总投资近6亿元。此外,巴东县尚有18处地质灾害纳入三峡库区二期非应急搬迁避让类项目,36处纳入三期搬迁避让类项目。同时编制了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我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范围内,共调查地质灾害点468处,其中,崩塌滑坡422处,塌岸46段。

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且受到特有的脆弱地质环境条件及众多客观因素制约影响,困难大,如此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在我县尚属首次,无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学习,各项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实践性。根据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布署和巴东县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特点,本文从加强领导、优化方案、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协调配合、廉政建设、突出重点、监测预警等方面,强化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建立高效有力的管理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到三峡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移民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关系到库区各乡镇城镇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巴东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成立了“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经常深入地质灾害勘查施工现场,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县政府不定期召开专题办公会议,总结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协调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同时县政府明确规定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和库区乡镇的主要领导,对所在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分片负责,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创造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由国土资源局组建成立了“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具体负责全县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各部门抽调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此外,国土资源局有专门的“地质环境股”和“地质环境监测站”。至此,县三级管理体系建成,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确保工作有效开展。

(二)、合理规划,科学论证,优化方案

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具有类型多样,成因复杂,点多面广,潜在危害巨大等特点,加之地质灾害防治属非标准化工程,现行的各部门的规范和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给地质灾害治理选点和防治方案的确定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优化方案,在基本查明库区地质灾害性状特征与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照“技术可行,工程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易行”的原则,认真分析评价每个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和危害性,科学论证防治方案的合理性,做到选点准确;其次,结合我县库区地质灾害的具体特点,对选点进行反复比较,明确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与重要工程设施安全及影响移民新集镇功能的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第三,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请设计单位反复对防治方案进行优化,部分项目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才最终确定最优方案;第四,积极开展内部审查工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的审查和论证,对方案进行细化和优化,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第五,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实行人性化设计理念,为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如溪丘湾乡的龙船河库岸,沿渡河镇的罗坪库岸均与码头建设相结合,增设了人行梯道及船泊停靠固定的墩标,得到当地群众广泛好评。通过上述努力和实践检验,巴东县已实施的治理工程,都满足设计技术要求,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可靠。

(三)、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非标准化的特殊工程,质量是防治工程的生命。为了高质量按时完成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巴东县从加强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入手,规范操作,加强项目质量控制。一是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先后制定了《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等十多项规章制度,为加强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二是严格管理程序,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严把勘查、设计、监测、监理队伍市场准入关、招标投标关、审批程序关,施工招投标完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三是严格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做到精细管理,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要方案的过程控制,同时加强对隐蔽工程的监督管理;四是严格按设计执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地质工作,当抗滑桩孔揭露滑带后,坚持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甲方参加的实地验槽制度,对地质情况变化较大的处理,必须严格设计变更程序,对设计变更较大的,须按规定上报有关部门批准执行。

(四)、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和工程安全

安全第一是工程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首先,强化安全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安全教育,认真审查施工的安全措施;其次,落实安全责任制,每个工程确定以建设单位负责人、施工单位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的三级安全责任人,明确各自的职责;第三,加强安全检查,根据工程进度,国土管理、安全等相关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地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第四,加强安全施工监测,每个工程开工前,均要求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特点及环境条件编制施工监测方案,报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审批后执行,以保证对灾害体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指导施工,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第五,实行工程保险,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行强制保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施工过程的安全。通过强有力的安全管理,确保了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正常运行,未发生因重大安全事故影响工程进展的严重情况;通过工程安全监测,未发现工程不安全因素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异常情况。

(五)、部门协调,积极配合,齐抓共管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在县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巴东县各部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计划部门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跟进管理项目,并跟踪服务;移民局、交通部门、建设部门、库区各乡镇政府、财政金融部门各司其职。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作为业主单位,努力加强自身队伍素质的建设,主要领导分片包干,各部门明确责职分工,做到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调,积极主动地为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提供服务。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县各部门通力协作配合,确保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满足了库区各项规划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三峡水库正常蓄水提供了保证条件。

(六)、强化监督,加强廉政建设,确保工程好人不倒

在社会经济的大潮中,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地质灾害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岩土工程,队伍准入,招投标,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环节众多,涉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为预防腐败和职务犯罪,保护工程管理人员,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坚决抵制工程建设中的不正之风;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对招标投标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推行阳光作业,确保招投标工作在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下进行;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的审计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没有发生管理人员违法违规的现象,没有出现因经济问题导致的弄虚做假、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

(七)、抓点带面,突出重点,加强巴东城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巴东县属三峡库区整体迁建县城之一,新城址紧靠老县城西侧,受地质灾害制约,在三峡水库135m回水之前的24年中,曾四次规划、三次选址、两次搬迁,巴东城区地质安全问题与防灾体系建设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巴东城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成为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中之重。在营造巴东城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地质环境条件中,必须使城区社会经济系统整体规划发展与地质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遵循限制城建规模和人口发展的规划原则,防灾体系建设必须遵循治理、监测与规范人类工程活动相结合的统一协调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路是削弱和消除不利因素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城区地表水排水系统;二是建立和完善城区边坡维护体系;三是正确选择和使用适宜的爆破技术,合理堆放人工开挖弃石土;四是综合利用,控制规模;五是注重解决重大地质安全问题。经过二期、三期地质灾害治理,有效地提高了城区坡体稳定性和防止了地质灾害的加剧扩展。受经费和时间限制,巴东城区建设用地改造和地质灾害治理任务还较重,还需加大全面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其整体抗灾能力,构建完善的城区灾害防御体系。

(八)、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加强地质灾害动态管理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库区回水和开发建设新的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将会有新的表现形式和发育特点。为保证规划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必须完善治理、监测、与规范具体工程的结合机制。现有专业监测网已覆盖巴东县库区内大部分范围,主要对27处地质灾害体实施监测。共布设水位孔19个,安装倾斜仪钻孔28个、GPS监测墩150个、抗滑桩应力监测点83个、下滑推力钻孔3个。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巴东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均配套了群测群防,由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指定专人负责,统一培训,定人定测,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和“六个一”监测工具,定期给予监测津贴。2003年7月至今,群测群防系统运行基本正常。

四、结论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防治8个方面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保证了2756户32426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了4个集镇12个居民点、2所卫生院、6所学校、3座特大桥、5条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使库区极为宝贵的6485方耕地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库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历经7年多的艰苦努力,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告一段落,但在水库建成后库水位升降运行新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加强管理,努力把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勤丽, 吴海松, 陈江平,等. 湖北省巴东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对策[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8, 22(6):591-595

[2]闫举生, 谭建民, 李明. 鄂西巴东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初探[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2, 28(5):59-63

[3]王雁林.县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灾害学. 2005, 20(2):115-119

上一篇:施工项目管理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混凝土排水沟施工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