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智慧课堂范文

时间:2023-08-08 16:57:51

地理智慧课堂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智慧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气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该纲要反映了信息技术在新的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扩大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面;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提升资源服务能力。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的长远目标,还是阶段性目标,信息技术与教育如何有机整合都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改善关系到新的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的构建是实现智慧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智慧教育要通过构建智慧课堂来完成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虽然我国在近些年不断在教育教学方面尝试做出改革,但是仍然没有摆脱教育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教育创新的问题。信息技术走进教学课堂已经很多年了,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仍然没有消除,课堂形式仍以“知识立意课堂”为主,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台湾教学研发专家吴权威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应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与通信技术促进教育革新与发展为宗旨,以发展智慧学校为基础,以发展智慧学区为愿景,以应用ICT为辅助,打造充满智慧的教育环境,应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想,实现适性扬才、公平均质的境界。基于智慧教育的视角,笔者将智慧课堂定义为: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支持下,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具有教学展现力、学习洞察力、课堂调和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

二、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构建案例

(一)学习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之“气旋”为例,构建基于3D打印技术、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智慧课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气旋的概念、气流场和气压场的关系,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气压场图分析天气、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该部分知识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形象事物和抽象概念的相互转换,学习内容较多,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习者特征

学生经过一个月的高中学习生活,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来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但是本节课涉及的气压场、空气流场以及时空维度等内容很抽象,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在课前和学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应用于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直接和间接体验,便于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掌握简易天气图及分析对应的天气情况;能够判读、绘制气旋的示意图;学会识读简易天气图;了解台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3D打印模型演示、学生实验模拟及微课,让学生尝试运用实验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天气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气旋的学习,了解其对天气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地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

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天气图的判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在互联网上找到大量的关于制造大气上升和气流旋转的地理实验,将实验的视频传到班级的QQ群,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利用简易手段制作地理实验(确保实验的易操作性和安全性),并将实验录成视频供全体师生筛选;录制关于台风原理的微课,准备课上使用;利用3DMAX软件制作气旋立体图形,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气旋的模型(如图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制作动态卫星云图。

图1 3D打印气旋模型

图2 动态卫星云图

2.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制作动态卫星云图(如图2),通过展示太平洋8-11月份的云系的运动状态,让学生观察云的运动状态,引出气旋的概念。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观察动态云图,积极思考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展示动态云D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气旋的兴趣。

3.气旋的概念及成因。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气旋的3D打印模型,让学生尝试总结气旋的气流运动状态;展示气旋的概念,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是“低压系统的形成原因”和“在低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情况”。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幻灯片展示课下自己设计的两组实验,第一组实验是通过羽毛受热上升实验(如图3),用电子气压计测量气压的变化(如图4),进而得出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第二组实验是用水槽流水模拟空气涡旋的形成(如图5)。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原理,让学生学会在气压场图中画出气流的运动情况,并分析气旋这种天气系统是如何影响天气的。

学生活动:观察气旋模型,形成直观印象,参与同学们展示的实验过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用3D打印模型和地理实验这种直观教学法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因,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可以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由表及里地理解气旋这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对天气的影响,进而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4.台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关于台风的微课,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台风的原理,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台L的防御措施。

学生活动:观看微课,分组探究教师布置的问题,小组派代表进行陈述发言。

设计意图:采用微课这种新的授课方式讲解台风的原理、危害及防御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5.课后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让学生通过QQ群下载教师录制的关于反气旋的微课,让学生自主完成反气旋的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进行反气旋微课的学习,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QQ群反馈给教师。

设计意图:通过翻转课堂营造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六)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很好地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让地理知识更形象直观,也让地理教学更生活化、趣味化、图像化、活动化以及多元化,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开放以及拥有大信息量的优势,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慧;平等和谐;鼓励学生质疑;生活的课堂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即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文理结合,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创造力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智慧教育是教育的一个过程,一种境界。

一、智慧课堂的特点

1.具有智慧的教学设计

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传递的信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把握好用教材和教教材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智慧源于爱,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懂得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不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同时,对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使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3.智慧课堂鼓励学生质疑

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时有求知渴望,时时提出为什么。智慧的课堂教师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在学习新课前可以问,在课堂上学生发表完见解以后可以问,在新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问。有智慧的教师也懂得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设疑,以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

4.智慧的课堂是走向生活的课堂

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学生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天天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因此智慧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既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如何构建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凸显学生的主动地位,让全体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智慧得以生成,如何构建智慧课堂呢?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为例。

1.导入新课

上新课前一天布置62页活动题,每一组(开学时进行的分组)完成一个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的调查。课堂上每组发言人对本组调查任务进行汇报。一个组汇报时其他三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汇报结束,学生相互打分,教师把每组的分数写在黑板上。通过调查和汇报,学生对我国四种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有了了解,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这四种特色农业在当地蓬勃发展,有一位名叫黑土的家在东北的投资者也想在自己的家乡搞点农业,同学们考察的特色农业他也考察过,他还在犹豫该模仿哪种模式呢?同学们帮他出出主意吧。”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进行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智慧课堂

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由浅入深地分三步设计了学生合作学习,第一步以同桌为单元讨论: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综合考虑哪些条件?第二步以前后两桌为单元讨论东北地区发展,从有利或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或解决措施。第三步以小组为单元根据前两步学习成果,帮助黑土在东北不同区域进行不同农业的布局,并标注在东北的地形图上,并说明这样布局的理由。

本环节设计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每一合作单元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可以举手,然后根据举手先后顺序进行汇报和补充,然后给予评分并记在黑板上。在下课之前要对每组的得分进行汇总,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这增强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文本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探究真实的现象,感悟真情实感,开启思维之门。

“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这是课改赋予教师的使命。我们应该带着真诚与爱心走近学生,带着敏锐与智慧走进课堂,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让学生在智慧的课堂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第3篇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逐渐普及,许多一线教师针对相关学科与智慧教育的融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针对智慧课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徐强认为信息技术应该是提供给一线教师创新支持的重要工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教师自身具备创新性思维[1];何慧芳则认为,教师应当从教学设计上就融入“智慧”的理念,大胆想象更多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提出对问题的质疑。[2]针对智慧课堂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内容比较少且不系统,高小红呈现了三个小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评析,表达了智慧课堂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碰撞。[3]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初中地理学科与智慧教育的具体实践内容。

地理教学对智慧教育的呼唤

1.地理自身特点对智慧教育的呼唤

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了地理学科在此阶段的基本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学会基本的地理知识,并具备应有的地理背景,为生活所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理解环境与人类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具备地理素养的公民;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但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更多的关注点都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条上。教师一般能够很好地在课堂中完成课标的要求,将基础知识落实到学生个体,但学生在常规的地理课堂中却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这导致了很多知识趋于表面化。因此,呼唤智慧教育中许多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实践机会,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其次,义务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相对基础,很多知识点在教师适度引导后,能被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验或学科基础理解。传统的课堂往往在基础知识上耗费时间,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师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探讨更多时事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因此,呼唤智慧教育中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和课后反馈系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再次,从地理学科学习内容的特点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多元性,主要体现为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度很高,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物理、化学学科基础,人文地理部分还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这些多元性的要求对学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呼唤智慧教育中的学科资源共享,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2.问题引导式地理课堂对智慧教育的呼唤

智慧教育本身旨在构建个性化写作、探究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重视同龄人的评价,热衷于与同龄人进行比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同龄人的认可。在此基础上,问题引导式的地理课堂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针对问题引导式的地理课堂,一线教师将其归纳为“十步走”,具体如下:

①布置:在教师布置任务后,为什么学生探究的质量一般不高?

②引导:教师应该提供什么方面的导向资源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

③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

④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应该如何进行监控,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⑤探究:探究过程的组织形式应该如何进行,以便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⑥归纳:学生归纳的方法应该由教师统一引导还是学生自主进行?

⑦拓展:如何设置问题才能使学生基于思维锻炼进行拓展?

⑧评价:面对信息技术提供的客观数据,教师面对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解读?

⑨测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绕不开选拔的关口,学业成绩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得以保证?

⑩总结:个性化的总结可以有什么呈现的方式?

上述问题来自于真正的地理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支撑并不能为教师代劳,而需要教师有“基于技术,高于技术”的观念,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才能逐步破解问题。

初中地理智慧教育的整体方法和思路

基于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撑,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方面和环节,我们将从“四个转变”来阐述整体方法和思路。

1.教学功能转变――关注学生个体成长需要

传统的教学功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但是人贵在创造,利用本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新的知识产生新的碰撞,并与其他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能提高学习质量。因此,教学的功能应该从学生被动地编织知识网络转变为主动地产生和填充知识网络。

教学功能的转变需要教师从教学观念开始转变,把课堂作为思维拓展的场所、交流分享的阵地,在有限的时间里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编织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分享自己引以为豪的内容,这对该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将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教学功能也会变得更加关注个体发展,关注学生思维和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

另外,除了需要改变教师观念,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教师也需要将其进行深度融合,要积极挖掘信息技术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功能。

2.教学方式转变――关注课堂模式探究需要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可分成四个阶段:①事实性知识阶段。②理解性知识阶段。③批判性知识阶段。④创造性知识阶段。传统的地理课堂对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都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过程在对知识的讲解、模拟实验、与生活密切联系等方面也能基本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但对批判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的培养相对较少。

基于地理课堂的智慧环境构建中应遵循的三个设计理念,即科学的教学方法、递进的教学逻辑和现代的教学媒体,本课在教学融合信息技术方面,主要采取了“基础型微课资源+特色型微课资源结合”和“猿题库网络题库+学生督学”的两种方法。

7.教学过程

课前:

在基础型微课资源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学案,夯实基础部分。

课上:

探讨一:计算自然增长率和增长人口数――事实性知识层次。(概念落实+简单计算+应用题计算=夯实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们回想预习内容,写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公式。

(2)计算:某地区人口出生率为11.93‰,人口死亡率为7.14‰,则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_________。

(3)思考:若2012年中国总人口数为13.5亿,该年度人口增长率为4.8‰,则新增人口数为_________。写出计算的式子即可。

师:简单的计算是在学习“人口数量”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视频中发现装有七种不同颜色水的玻璃杯里,水量不一,也就是显示七大洲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一,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经济发展水平为什么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呢?

探讨二:经济发展水平为什么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理解性知识和批判性知识层次。(模拟情境+时事材料+辩论式小组活动=理解和评价知识)

投影:材料一,Jack和Lily是生活在德国慕尼黑的一对新婚夫妇。他们两人都在一家高新技术的企业工作,Lily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5年里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企业管理者。于是,他们暂时决定家庭规划为“丁克家庭”。材料二,中国现在即将实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夫妻两人可以生育两个小孩,此事引起网络热议。网友表示,很多家庭不打算生育“二孩”,因为他们觉得生活压力太大。

教师活动:请1、2、3小组完成第一个材料,4、5、6小组仔细聆听并思考;4、5、6小组完成第二个材料,1、2、3小组仔细聆听并思考。只要想法合理或者发现别人想法有问题并加以改正的都能够得分。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2分钟内汇总出一份小组的辩论材料,协助教师进行小擂台的活动。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反之亦然。那么从上述两个材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会在生育前考虑更多的因素。虽然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逐步降低,但由于原本的数量太大,所以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也非常庞大。那么,地球能最大限度地养活多少人?如何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可持续性地养活每个人?

探讨三:如何在未来可持续性地养活每个人――创造性知识层次。(拓展社会生活+补充多媒体素材+教师引导=自主延伸创造性知识)

投影:材料一,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存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该国的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生产。为了养活国民,该国引进了以色列的节水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展示沙特阿拉伯圆形灌溉系统图片)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生活在西非城市的人们仍然以本地生产的谷物为主要粮食来源。但到2008年,他们的粮食中有了从泰国或马来西亚进口的大米,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展示亚洲―非洲大宗货物海运航线图)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两个案例,小组内自选其中一个案例,写下小组意见,递交学案并与教师进行答辩,答辩通过则得分。

教师总结:在沙特阿拉伯的案例中,为了克服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沙特阿拉伯采取了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灌溉系统,使生产出的粮食尽可能地满足当地人们的需要;而在西非国家,由于人们的生产效率较低,无法保证迅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所以他们依靠自己临海的优势,进口价格相对较低的亚洲粮食。

课后:

教师运用多功能课后作业反馈APP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入“普通群”或“高级群”,巩固课上的学习内容。

智慧反思

1.针对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微课视频的学习,夯实基础部分知识的落实情况较好。

根据学情,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时,注意使用了不同方面的材料和案例,如政策性材料、虚拟的故事材料、简化过的科研材料等,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基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学习内容的核心部分。

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一定预设,问题的提出既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对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所提出的挑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基本能够感受到人口数量需要适中、环境问题需要被重视。

2.针对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中,教师注意选取了新颖的案例,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留足了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网络题库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学生督导,让学生自行管理课后练习,由于是直接显示每位学生的正确率,因此学生们基本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将微课资源设置在基础知识学习部分,能让更多的学生逐步适应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在课前、课上和课后都有所体现:一是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内容,了解课文基本知识。二是课上,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并留有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的任务,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三是课后,在练习时,通过作业群引导学生之间相互监督。

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使用到Office 2016的PowerPoint录制视频技术,完成了微课的录制;使用到“猿题库”移动终端APP进行课后练习和学习情况的统计;使用到一般教室里的多媒体投影以支撑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强.智慧课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读书文摘,2015(22):259.

[2]何慧芳.构建高中地理智慧课堂[J].教学实践,2013(10):103.

[3]高小红.联系生活主动探究 构建地理智慧课堂[J].教学专题,2015(4):43.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第4篇

一、智慧的师爱首先体现在尊重课堂,尊重学生上

课堂是教师的用武之地,更是学生精神洗礼、增长智慧的地方,它是神圣的。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就是要上好让学生满意、让自己不留遗憾的课;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就是尽量不要拖堂,不要加塞,不要动不动把学生留下来,这不是敬业的表现,因为学生的休息时间同样重要;尊重学生就是用心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尽量在学生的立场审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尊重学生就是不要把学生往独木桥上赶。我们可能都套用过这么一句话:“你不好好学习这个,不好好学习那个,你将来能干什么?或者你还能做什么?”我觉得这句话不能说,因为这是不负责任,不动脑子的表现,更是没智慧的表现,这句话虽然没有灵魂但杀伤力却很强。有些孩子可能暂时不适应课堂学习,不适应专业学习,但不代表他不具备学习能力和其他潜能。尊重学生就是要能静心、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心声。

二、智慧的爱就是要时刻保持理智的头脑

曾经我班有位学生不爱写作业,我找他谈过话,批评过,处罚过,可是效果甚微,后来我了解到不爱写作业的原因,他说作业他都会做,就是费时间,重复的题多,没有技术含量,所以不想写。我耐心地对他说:“会,不一定你能在试卷上都答对,也不能说明你会操作,你的逻辑是否合理,动手实践才能知道是否真会了呀,就像练兵一样,你不能光看不练,如果是那样,这样的兵上战场能取胜吗?”他说:“要是我每次考试都能考好你是不是可以让我不写作业?”我说:“可以,不过我们得让同学帮我们作证,行吗?”他说:“可以。”于是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咱们班有个很有志气的同学,昨天和老师订了一个约:每次考好就不写作业,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能做到,我们一起期待他的精彩表现吧。”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他的作业做得最好,交得也及时,考试成绩都不错。我对他说:“不是说好了你不用写作业吗?”他说:“老师,我害怕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其实办法不一定高明,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理性对待,总会把困难解决掉的。

三、智慧的师爱就是严与爱的统一

说到爱,有人把它同严格对立起来,这是误解。爱,必然包括严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有些人总是对教育惩罚避而不谈,这是不对的。离开必要的惩罚教育还是完整的,惩罚不是体罚,对教育的本意来说,惩罚是必要的。古语云:“教不严,师之过。”意思是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在教育学生上,严与爱是统一的。严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方法,如果真心爱护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严是师爱负责的表现。

四、智慧的师爱要坚持从儿童视角出发

真诚的爱就像雨后的阳光清新透彻,温暖美好。刚到学校时,给我安排了两个跨年级的汉文班,其中一个班文化课基础、班级纪律、卫生和班风等较其他班来说都比较差。当时的班主任是一位很热情且观念比较前卫的女教师,我们配合得很好,虽然是中途接班,但是很快我就和学生们相处得很好。后来原班主任休假,学校让我接这个班,那时,学生们都欢欣鼓舞地支持我,可是刚开始的第一个星期,学生们接二连三的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迟到、旷课、不值日、捣乱课堂、不写作业甚至离家出走等让我应接不暇,后来打群架、顶撞任课教师已成家常便饭。我纳闷极了,这些在我的课堂上可爱敏捷的家伙怎么摇身一变就成这副模样了?我带班以来自认比前任班主任勤快多了,我每日跟班、跟操,监督他们打扫卫生,清查出勤和作业完成,甚至经常巡视课堂表现,按照班主任常规认真工作,怎么学生却越来越不像话呢?思前想后我确实不知道根源在哪儿?一次班会课上,我让大家对一周以来本班的不足作检讨,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深刻剖析自己的不足,并决心痛改前非,至少500字以上,不完成者请家长。面对这些顽皮的家伙我使出了杀手锏,对他们交上来的一份份“忏悔”我开始得意于自己的这个“高招”,在以后的几周里我们班确实有改观,但接下来的现象更让我头疼,虽说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有所好转,但学生和我的关系开始变得不像以前那般和谐,他们开始躲我,开始懒懒散散地学习、抄作业、撒谎。我找学生谈话,他们敷衍;我家访,他们憎恨我;我精心制定的班规不知什么时候被改得面目全非;我在班里时他们像小猫一样乖,而我转身离开时就一片哗然……我意识问题严重了,我虚心请教,认真查找资料,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找班干部谈心,从他们闪烁其词当中,我隐约醒悟到了什么。站在学生的立场我不再为自己辩解,我把班主任工作简单地理解成了木偶式的监工,没有真正理解班主任工作的实质,光有热情和蛮干是不行的。班会课上,我在黑板上规范地写上“迟来的歉意”,我把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畏惧和好奇,对班级管理的急于求成和对“班主任”职责的误解等统统以自我批评的方式袒露给学生。最后,我为自己的无知和愚笨给同学们鞠躬道歉,并请他们给我机会改正,没想到当我抬起头的那一刹那,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真爱学生就不能把自己套进规章的框里,不能为了所谓的规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翅膀,更不能为赢得好评而急功近利。我们应该诚诚恳恳地面对学生,服务于学生。不会当班主任没什么,只要能捧出一颗心来和他们一起成长,我想有一天我会做好的。

有人曾这样说过:“对牛弹琴笨的不是牛而是人,人是有智慧的,做的应该是理智的事,对牛弹琴的人是没有智慧可言的。”做个智慧的教育者而不仅仅是教书匠,我想这应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吧!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20-02

一、智能内涵及其多元性

智能即智慧或智力,智能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智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而非单一能力,智力的本质含义必须强调其社会性和现实创造性。其表现形式是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能力。

智能具有多元性特点。人类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智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在以能力为导向的现代社会,一些专家提出的“多元观的智能理论”因为能够符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尊重学生的不同智能发展及个体差异,深受教育家重视。

在众多的多元观智能理论中,塞斯通的基本心智能力理论把智力归为不同的测验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而基尔福特的智能结构论则认为:人类智力活动是内容、操作和产构成的三维结构模型。斯滕伯格研的智能理论特别探讨人类如何解决不同背景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实践智力”。实践智能对人们在社会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是却很少有相关这种智能的教育,而且这种智能也很少得到系统的测量。多元观智能理论还涉及诸如:智力是“使用媒介的技巧”、智力是不断移动和变化的,智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这些理论都指出了智能具有不确定性、智能具有可塑性、智能具有发展性等特点。

据此理论指导,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能的培养,只要是对学生有意的智能,教师都应该进行培养,不要固守多元智能提到的有限智能类别。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加德纳等人的研究表明,智力概念的拓宽更能恰当地评估智能及开发智能。人类的智力包括:(1)言语—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语言的使用能力,语言智能超常的人对于文学具有特别强烈的敏感性,有超乎常人的语言驾驭能力。特殊职业对语言智能的要求比较高,从业人员的语言天赋通常也比较高。(2)逻辑—数理智能。数理逻辑技能具体表现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能力。(3)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包括控制身体的运动、熟练操作各种器械这两项要素,这两种要素或单独存在或两者兼而有之。(4)视觉—空间智能。“一幅画抵得过千言万语”或“眼见为实”表达了此意。视觉—空间智能发达的人都具有非常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都能够借助图形的方式表达空间信息,并具有展示和转化心理意向的聪明才智。

三、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是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多元化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因此学校教育也必须是多元化的,要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智能,使之能够担负起社会多元化的岗位需求并成为各自工作岗位的佼佼者。教师要努力提高每个来到学校中的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能力、素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学生走出校园,才能在这个竞争激励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2.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是每个人的必须,需要教育,教给人们适应这个自然界,融入这个社会,而社会对人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综合。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要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3.培养学生多元智能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是全部中学生读同样的课文,做同样的试题,实验同样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背诵同样的名言警句,高考同样的试题。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多元的社会。而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能,化智慧为德行”,我们要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求学生全面的综合的素质的提高。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要求注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找到适合他发展的领域,找到社会的立足之地。培养学生的智能,让学生能够终身受益,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4.培养学生多元智能能够发挥地理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科从知识内容、方法理念、学科特点上,涉及范围非常宽泛,有助于进行多元智能理论的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性有利于对于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实践性对于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非常方便;综合性主要是可以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渗透数学知识的计算题中可以培养逻辑—数理智能,渗透语文知识的地理诗句中可以培养音乐—节奏智能。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解决地理问题本身就需要多元智能,中学地理课堂便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四、多元智能培养的中学地理教学

多元智能培养的中学地理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很多,仅针对言语—语言智能培养、逻辑—数理智能培养作出部分分析,其他恕不赘述。

通过创设语境,培养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教师展开良好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具有针对教学对象的专业知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授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浅近的语言授课,让学生在明白语言的基础上,全面理解相关的道理,语言在授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殿堂,生动、活泼、智慧、幽默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坡度与农业生产类型的关系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在坡度小于15度的坡地上可以种菜,人们可以在坡面上玩耍;介于15度和30度的坡地上可以种草,但不可以玩耍了;大于30度坡地呢?难道就得种壁虎?又如,在讲地震的原理时,教师要讲清楚地震产生的原理和破坏作用,还要注重说明地震不仅是地球的震动,也对人类生存能力的又一次检验,更是对人类群落的精神凝聚和心灵的震动。当地震危险来临时,要让女人和小孩先撤退,同学是否具有男子汉气魄在这时候就应该体现出来。幽默诙谐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的听课,同时也是开发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其次,教师要挖掘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以古诗为切入点,解析地理问题,解析过程即是语言智能的培养过程。在解析过程中,学生即能够体会到诗人运用语言的美丽,感悟语言的魅力。例如在讲到季风气候时,可讲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玉门关位于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以西,所以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诗中的古玉门关就在现在的敦煌,而古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第三,呈现经典案例。例如在讲到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时候,可以讲“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渊源。古时讲浅而湍急、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的河流称为弱水,古文学因此引用弱水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由此案例,教师就可以穿插讲解兰州羊皮筏子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兰州是全国唯一黄河穿流的省会城市,古代劳动人民“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发明了羊皮筏子这种古今驰名的渡河运输工具。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适宜在黄河中航行,其部件便于携带,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视野宽阔,浮力好,容操控制等优点。好多同学乘坐过羊皮筏子,有着切身体会,这就可以让同学们学习时再次感受到黄河风情线的独特韵味,倍感家乡人的豪迈与自信。

促进学科融合,培养逻辑—数理智能。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启迪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促进数理知识的升华。地球运动部分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而这部分内容反应到高考中,多数与太阳光照图有关,有的直接考太阳光照图,有的题目中没有涉及到太阳光照图,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把问题解决,必须对太阳光照图十分熟悉。同时太阳光照图是理解自然地理的基础,很多知识点也与太阳光照图有关,可以落实到太阳光照图中,例如: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差异、自转的周期、晨昏现的判读、地方时区的换算、日期的变更、动物的迁徙、农业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地球的公转速度快慢等。而且太阳光照图的正确判读既考察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体现了地理的学科特色。因此光照图成为多年高考的重点,也成为困扰学生的难点。

五、结束语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对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多元智能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为优化教学行为,科学实施因材施教,实现“教”与“学”的个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 高山.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实践与思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 李浩.地理教学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模式与策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3] 刘明东.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4] 温宁花.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第6篇

宏观依据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任总书记多次强调党与人民的关系,承诺“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把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概括为建设好“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宏观认识与决策将成为2013年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指南。

趋势预测

1.构建教育云成为智慧教育、数字校园的优选方式。“云计算”将进入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教育公共服务系统,以及学校终端管理等领域,提升管理效益,降低建设成本,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2.物联网进入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构建移动、泛在、智能化的教学环境,管理学习行为,调整学习内容,以及实现学校考勤管理、图书馆管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校园安全管理、拓展课外活动等方面实现信息化。

3.“翻转课堂”在更多学校开展实验。“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有两个:一是“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这是提升学习绩效的最根本保证。二是互动的个性化指导,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由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每天上午展示课,下午全是自习课”的中国式“翻转课堂”取得了“每天只上半天课,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的成功,会有更多学校试水“翻转课堂”,谋求教学质量提升,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只能‘辅助’说”破产。

4.“微课程”成为教学资源新亮点。“微课程”是与“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相配套的资源开发方式,它的出现,将改变资源开发的主体、形式、效能,使教学资源获得全新的意义。

5.增强现实(扩展实境)技术开始在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教学中崭露头角,帮助学生拓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有效提高学习绩效。

6.移动学习进入学校。由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迅速崛起,以及“微课程”开发逐渐丰富,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和必要,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将进入中小学校。

7.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方法得到普遍认同。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将从竞赛主题入手,引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创新教学方式方向发展,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培养“导演型”教师队伍的途径和方法。

8.智慧校园成为信息化发展新热点。由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等新技术日益成熟,以基础设施网络化、教育管理智能化、主体发展智慧化为鲜明特色的智慧校园逐渐为中小学校所接受。

9.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学习分析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发展。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第7篇

缔造完美教室,这是新教育一个好的着力点。教室、课堂、教学、教师、学生、班级,这是一个概念不同的层面。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教室,主要是学。所谓教学,就是为了影响学生学习,影响学生成长,我们师生一系列的交往行为。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分享关于学习的激情,关于新发现的过程。

缔造完美教室,我理解就是在同一间教室里面不同的老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创造不同的课堂。我想强调教室的意义在哪里,好的教育不取决于单个教师的努力,取决于集体的努力,也就是我们要积淀共同的东西。我们所有老师共同认可的一个班规,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我们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努力,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成长,能够成为自己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缔造完美教室的分享,赋予了“分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你要关切到对方的促进、需要、感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第二层含义意味着彼此双向的平等给予,不是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施舍。如果存在着施舍关系,那么被施舍的一方在自信心和主动性上都会受到挫伤。第三层含义,意味着彼此是心灵真诚地相对。

完美的教室也就意味着完美的教学。我曾经提出过完美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当评价一节课好不好、一个教学好不好,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因为教学的内容性质不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不同,但是我提出的真诚、深刻、丰富这三个一体指标,比较具有普世意义。

第一关于“真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真心实意,情真意切。老师是真心实意为学生好,不是道貌岸然、虚张声势、言不由衷的。第二层含义就是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对于所分享的内容,老师可以做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娓娓道来。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仔细咀嚼、反复推敲的,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不懂装懂。只有真实的教学,才能带给孩子心花怒放的感觉,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温暖,我们的教学才会有余音绕梁的感觉。

第二关于“深刻”。深刻是相对的。所谓深刻意味着让孩子觉得别有洞天,能够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之感,带给孩子内心的震撼与眼界的敞亮。只有深刻的教学才有这种力量,才能使学生有刻骨铭心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关于“丰富”。丰富意味着有足够的信息量,意味着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活动的丰富、学生对课堂参与的丰富和教师教学语言的丰富。只有丰富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心灵荡漾起来,才能让学生那双隐形的翅膀振翅高飞。只有丰富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的精彩、课堂的丰富和课堂的温暖。

完美教室离开了完美教学就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新教育所创造的缔造完美课堂,与打造生命化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所谓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引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但我想,我们说完美的教室不仅是完美的教学。完美教室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种观念:强调的是一个场域,一个空间,教学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活动,但除了教学还有更多。怎样的教室是完美的?我认为它应该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不会受到威胁、恐吓、羞辱、讥讽、嘲弄。它是有挑战的。我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给中小学生上课,我有很多的局限,比如说我不太善于调控课堂,但是我上课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怎么样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挑战。我特别强调我们教学里要有理智和挑战,带给学生理智上的解放感,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造就更多的世界一流头脑。通过努力与赞扬,真正让人与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是相互欣赏与相互支持的。

教师作为完美教室的缔造者,作为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类进行对话的人,最重要的还是教学相长。目前老师们专业成长的瓶颈主要还是文化底蕴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的智慧结构有三个层面,最基础的是文化底蕴。简单地说就是学识的积累,就是对相关问题理解得足够透。第二个层次才是对教育的理解。究竟什么是教育?我们怎么把我们所称之为的教育的行为与对学生的羞辱、教说、灌输、洗脑、束缚等等区别开来?这个背后涉及到我们教育的行为标准。很多教育家都讨论过我们的行为要具备怎样的特质才是教育行为。对教育能不能真正地理解到位,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第三个层次才是教育的智慧、教学的技艺。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教育你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从丰富的生活经历中,从丰富的学识积累中,从对教育问题的不断探索中来升华来形成。

新教育抓住了非常好的一点,那就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我们要打造完美的教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成长。这也是我们能够从新教育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他们在课堂中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欣慰,也有成长。

我要和老师们分享一点我成长的个人经验,我概括为24个字。第一,深度阅读。读得透比读得多更重要。第二,注重积累。这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第三,细腻思考。第四,精准表达。表达的背后是思维的严谨。第五,坚持写作。我特别强调写作对于人成长的意义,对我们教师技能的提升、专业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就是:掘井汲泉。人生就是一生都在一个地方持续不断挖井,直到清泉喷出,这就是精彩的人生。我强调要选准方向持续不断地努力,要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坚持不懈地前进。这是我们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知识爆炸这样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最重要的策略。你在一个地方着力打井,要有一个清泉在你心头流淌。

教育是靠故事流传,新教育就是创造故事、叙说故事、分享故事,祝愿新教育的故事伴随更多的教师和孩子成长。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论 高中地理 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体系中,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知智能;(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探索智能;(9)生存智慧智能。而地理学科由于其特殊性,涵盖的不止有单纯的空间智能,更包括有自然探索智能和生存智慧智能,小到看云识天气、识月相。大到城市规划,兴修水利,防震抗灾,无不涉及地理知识。所以地理课堂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地传授相关知识,而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习真正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高中地理的教学进一步生活化。

1融入乡土地理,丰富教材内容

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基本是为了照顾全国通用而例举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学生而言太过遥远,脱离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理解起来很抽象。比如在讲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时候以上海为例,很多学生去过上海但并不了解上海,所以此时就应该穿插当地的城市空间布局,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去自主了解所生活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然探索智能还兼顾了空间智能,使学生对这一块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并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他们自主找出所生活城市规划上的一些不足。既符合新课改的生本课堂理念,又拓展了学生的多种智能。

2与时俱进,以教学内容指导生活实践

课本上的地理知识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案例往往较为陈旧,而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涵盖着地理知识,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留心生活,在生活中收集教学素材。比如新闻报道中,关于各地的地震信息一般都会给出相应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教师可以收集这些数据,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某次地震破坏力较严重的原因,从而分析出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有哪些?包括印尼海啸,我国成立三沙市,的归属权问题,每一天的天气预报,还有日晕、月晕之类的现象,高中地理教师都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将这些身边的案例带到课堂中,与时俱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让学生学会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来解答生活中的现象,启发学生的生存智慧智能。

3利用多媒体,使地理教学形象生动

如今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媒体手段来接触了解和学习地理。比如谷歌地球,就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地理学习中,在学生学习遥感,GIS,GPRS以及数字地球时就可以很好地借助谷歌地球等软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再比如台风过境,还有冷暖锋的原理演示等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演示出来。多媒体的利用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应用,还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自己加以分析。比如讲城市化对城市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时,学生就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并可以独立分析,找出自己生活的城市可以借鉴哪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并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生存的地球并不是孤立的,很多事物之间都有相似性,学会类比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智能、空间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

4加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能力

由于地理既是自然科学又是人文科学,而且高中地理不仅是简单的解释现象,而是开始解释现象背后的原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只有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地理教学进一步生活化。比如在讲授月相时,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家小区每天同一时间地点记录月相,如果某天天阴无法观察则先跳过,然后连续观察一个月,最后根据观察记录尝试自己补充缺失的月相。既培养了学生的自然探索智能,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智能。再比如观察太阳高度角可以带领学生测量正午时间的旗杆影子长度,然后根据当地的地方时进行推算,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又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掌握到真正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做题,得到正确结果。

以上的各种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开发,而不是单纯的成绩和分数,真正地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中去,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 陈智宏.地理教学生活化初探[J].教育园地,2006(17).

[2] 顾娟.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3] 吴羡虹.多元智能理论与师范专业地理教学策略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7).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第9篇

一、话题式区域复习方式涵义

话题即课堂师生交流谈话的中心、谈论的主题。话题式区域地理课堂复习方式,即课堂将来自区域的热点事件或自然、人文事象作为话题,围绕话题建构2~3个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达成区域复习的知能目标、培养地理思维意识和提升独立思维能力(图1)。

二、话题式区域复习方式教学效益

1. 提升区域分析思维能力

首先,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方式,将复习的知识目标定为“区域本质内容”,即重要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区域特征。这大大减轻课堂复习的知识容量,为保证学生接受区域分析思维能力的锻炼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其次,话题式区域复习课堂,学生是在调用知识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认知结构的不足,并予以优化和完善。知识复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无视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差异,按部就班予以梳理,而是学生以任务的解决为推手,在内部迫切需求的驱动下,主动探寻并建构完善。这样复习的区域知识,经久难忘且能灵活运用,为提升学生区域分析的思维能力提供富有张力的知识基础。

再次,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课堂,学生需围绕话题,在学习任务的探究过程中,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因此,是学生习得思维方法一般步骤和要领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归纳答题模板、解题策略,而更多的是由学生自我摸索、体悟学会并予以内化,可大大提高学生面对陌生而变化的区域场景时思维的自主及自由度。

2. 强化地理思维意识

地理思维意识即运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如空间视角、综合视角、动态视角、生态视角等,解释研究事物的思维倾向。它作为一种隐性的思维习惯,能引导人们带着探索与发现的地理慧眼,去感知和体悟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天书”中那些无形的文字并享用终生。

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课堂,广泛涉猎区域中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丰富多彩的话题,如人文现象、自然奇观、历史事件、当前热点等,可拓展学生面向真实区域问题学习的视野,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话题及其任务的探究过程中,习得和积累“运用地理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经验,并在经验的积累中,逐渐将地理思维意识内化为个人习惯。

3. 推进参与课堂思维卷入度

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课堂中,令人神往的话题、需学生付出努力的探究任务、交流沟通与相互启发的过程、思想碰撞灵感涌动的魅力、成功解决任务获得的快乐体验……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强有力地推进他们参与课堂的思维卷入度,使其陶醉在话题及其任务的咀嚼之中,享受着思维深层次卷入课堂所带来的愉悦。

三、话题式区域复习方式建构

1.选择复习话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话题式区域复习课堂的开局很重要,它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内涵丰富且魅力十足”的话题启动教学。

(1)话题真实。话题取材应来源于区域中真实事物或现象。因为引导学生融入真实话题进行探索和发现,可帮助他们积累“面对真实的区域场景,运用地理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经验。这有助于学生在一次次思维经验的积累中,将地理思维意识内化为个人习惯,从而养成“运用地理学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并解释研究事物”的思维倾向。

(2)内涵丰富。话题最终目的应服务于复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它需有丰富的内涵――成为区域本质内容汇集、交融的稠密区。一方面话题隐含区域多个特征性主干地理要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能凭借自身的知识底蕴,成功挖掘主干要素对话题的影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借助话题的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中,达成对区域本质内容的意义建构。

示例:南美洲区域复习的备课环节,笔者想到诸多备选话题――热情的桑巴舞蹈、足球运动、中国科考队通往南极的“桥头堡”、折翼的雨林天堂、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大铁路、神秘的印加帝国。

但是,由于受话题以及自身知识底蕴的限制,笔者很难将“桑巴舞、足球运动、中国科考队通往南极的‘桥头堡’”这几个备选话题,同“湿热的气候、F形的地形骨架、丰富的物产、比重较高的混血人种”等南美洲区域多个特征性主干要素予以对接(图2)。如“中国科考队通往南极的‘桥头堡’”这一话题,受“南美洲地理位置”、“南美洲南端气候条件”的制约,与其它地理要素则难以扯上关系。又如,“热情的桑巴舞”,其舞蹈的动作、舞蹈的服饰中是否蕴含着上述区域要素的影响,笔者对其缺乏了解。因此,在资料缺乏、备课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尽管上述话题对学生颇具吸引力,但最终只能放弃。

(3)新颖多样。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区域复习过程,是话题及相关信息在大脑各个功能区协调运作、不断被加工的过程,其中“感受区”的作用首当其冲。如果它的大门不开启,再真实有内涵的话题也不可能进入学生大脑推动思维的展开。因此,话题应对学生充满诱惑力――新颖多样且蕴含思维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深深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走进话题的学习心向。从而使大脑感受区处于开放的、与外界主动交流的态势,以带动其它功能区的协调运作。

事物往往因为稀奇而具有吸引力。教师需选择对学生而言具有新意的事象作为话题。区域中发生的“新热点”;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新奇事象”;虽然熟悉或有所耳闻、但未分析过的“新视角”……不同区域选取话题应力求多样,避免同类型话题重复使用。

例如,上述南美洲区域复习备选话题中,笔者排除“折翼的雨林天堂”。主要因为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破坏,小学生科普读物中有其身影,初中区域地理教材南美洲一节,又以它作为案例。因此,对于高二学生再用亚马逊热带雨林作为话题,难免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不足以唤起学生“主动走进话题”的渴望。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呈现出喜欢思辨性、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面对区域中诸多真实、新颖的备选话题,教师应当选择能将学生思路引向逼人期待的疑路,给予更多思考想象余地的话题。如话题本身就富有戏剧性、令人身处两难境地的疑问;或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再如,话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产生“新思考”,从而体验自由思维的魅力……

又如,上述南美洲区域所剩两个备选话题“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大铁路”、“神秘的印加帝国”,笔者以为从思维价值而言,探讨“印加帝国”与探讨“修铁路”相比,前者更胜一筹。因为从地理视角对前者一个历史事物进行探寻,学生思维视角受先前学过的知识、观点束缚会更小,更有利于将学生引向富有想象余地、进行自主思维的空间并激发出新思考。

2.确定学习任务

确定话题后,教学需要围绕话题,依据一定线索,发掘2~3个学习任务,在维持学生对话题思维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确定话题研究方向,使课堂整体结构呈现出层次感、韵律美。

(1)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线索。若学生痴迷于话题中事物的来龙去脉,教师可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事物发生、发展、结局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风行水上、一气呵成”――在娓娓道来地叙述事物演绎过程中展开区域复习。例如,图3所示南美洲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2)以话题自身疑点为线索。若话题自身是一对矛盾体、一个逼人期待的问题情境,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面对话题瞬间“掠过心头”的困惑点、疑虑处,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紧扣话题的疑虑处进行深入探究释疑的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4所示西亚、日本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以话题多面剖析为线索。若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话题,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在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话题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5所示巴西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构建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相关问题应明确具体。情境信息半掩半露具有潜隐性,在支撑学生思维活动得以推进同时,又不能和盘托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信息分析、判断、推理、取舍等审慎思考的过程中,接受理智的挑战,锻炼和提升信息获取解读的思维能力。信息与问题之间,留有一段具有开阔性、挑战性的思维空间,即需要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在经历知识经验和信息材料交融重组、冥思苦想反复推敲过程中,促成学生建构个性化认知来解决学习任务。而不是囿于原有水平,复现学过的内容或复制他人的答题模板。

示例:南美洲区域复习中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的任务情境。

资料一:印加人信奉太阳神,认为自己是太阳神后裔。他们大力筑梯田,修灌溉水渠,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智慧的印加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菠萝等农作物。在冶金技术上,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银、白金等的加工。印加帝国因与黄金有着不解之缘,又被人们称为“黄金之国”。

资料二:南美洲地形图、南美洲气候类型图、南美洲政区图、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

问题:运用地理眼光寻找印加帝国的发祥地――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

由于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指向比较模糊――是在南美洲什么方向寻找,还是在哪个国家或在哪一地形区寻找,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在创设任务情境时,笔者将问题予以具体化,明确为“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任务的情境信息如“大力修筑梯田”、“培育……可可、菠萝”、“修建灌溉水渠”、“信奉太阳神”、“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等的加工”……这些信息对推测印加帝国所处位置有何价值,需要学生调用区域的气候、地形、位置等知识,经历猜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建构个性化的理解予以解决。

4.展开复习与总结评价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智慧理答;引导;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大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呢?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一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当教学进程越出了教学预设的轨道时,当教师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学生答问时,如何智慧地理答,实现有限课堂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妙引导,拨云见日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说,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那么,教师推波助澜地引导点拨必然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所以课堂对话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用有效的理答把课堂从“山穷水尽”引向“柳暗花明”的境界。我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或词来表示成吉思汗与鹰之间的关系,我预设的答案是――鹰(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杀)鹰。我本以为这应该是很容易答出来的问题,没想到学生却没给出我想要的答案,他给的答案是――鹰(忠诚)成吉思汗,这个答案当然也没有错,然而却没有指向课文的主要事件上来,太笼统了,怎么办呢?我略微思索,继续问道:“你从哪件事看出鹰忠诚成吉思汗呢?”这样一启发,问题马上明朗化了,学生说:“从鹰四次撞翻杯子救成吉思汗可以看出。”于是,“救”字就这样被导出来了,接下来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随机应变的理答拨开了学生心头的疑雾,直达问题的中心。

二、化难为易,层层剥笋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较大或较难时,课堂常常会陷入“鸦雀无声”的境地,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把原来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层层剥笋,由浅入深。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课文最后一段中写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呢?这是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当我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去思考的时候,学生一时都愣住了,原来预设好的问题遭遇到了滑铁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太大了,于是我微笑着问:“鸟的天堂特指什么呢?”这一问犹如一个台阶,学生立刻有了回应,纷纷说是指大榕树。接着,我继续设第二个台阶:“鸟儿在大榕树生活怎样?”学生轻而易举地便说出了鸟儿在此生活得很快乐,自由自在。学生登上了这两级台阶,难题也迎刃而解。这种化难为易,层层剥笋的理答智慧,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刨根究底,引向深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刨根究底,加以指导,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让学生由知其然而进为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鹰第四次撞翻成吉思汗的杯子”这一部分时,我问:“成吉思汗此时心情如何?”学生纷纷回答:“气急败坏。”学生的答案非常正确,但学生对“气急败坏”未必理解到位,于是我问:“看到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非常生气。”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忍无可忍了。”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失去理智了。”看来,学生对这个词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了。我继续追问:“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了?”学生有的找到了动作描写的语句,有的找到了语言描写的语句,我再相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对“气急败坏”的理解更透彻了,也体会到了成吉思汗盛怒的心情。这样的导向性理答,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深度对话,真正走入文本。

四、激励赞赏,激情投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是的,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的,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做出的评价语言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精彩的评价理答语言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造就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我非常重视理答语言的评价功能,在上《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时,学生读到“普罗米修斯被拴在高加索的山上饱受折磨”一段时,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我适时点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你让老师感受到了语言里的温度,字词里的冷暖,你读出了你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有了这样的评价,课堂上对英雄的崇敬、同情的气氛就营造起来了。而在上《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我的天啊,足有十公斤!”时,学生读得比较平淡,我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就是一条小鱼,一斤都不到呢。再读一遍。”学生第二遍读得比较有感觉了,但还不够,我又说:“这条鱼有五公斤了,再读。”第三遍,学生把惊喜的语气充分读了出来,我鼓励他:“这下子,这条鱼足有十公斤了。”这样的评价性理答,从学生的朗读实际出发,又不失表扬鼓舞之功效,每一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触动着学生的心灵之弦,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涟漪。

上一篇:航天工程专业范文 下一篇:医疗设备监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