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2:10:30

地理与生活论文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普通大学

要求字数:5000附8分钟PPT

论文用途:mba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年,中国已经不可抗拒的被卷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中国企业已经在较大范围内参与全球竞争。国际市场的理性化,企业竞争的愈加激烈,使得单纯物质力量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少,企业文化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经营者和学者的重视。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所在,体现了企业的经营哲学。通过企业文化,员工的精神得以凝聚,进而组成和推动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维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已取得的相关成果

四、研究内容(论文写作思路和初步提纲)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附:参考文献

[1]刘志迎,试论企业文化冲突,价值中国,2007,102(11):26-30、

[2]韦华伟,企业文化融入形象广告,企业文化杂志社,2007,65(8):25-28、

[3]韩浩波,企业文化建设的冷思考,企业文化杂志社,2007,102(13):15-18、

[4]蒋锡培,中国企业管理的根在哪,企业文化杂志社,2007,12(6):22-24、

[5]张德著。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O、

[6]徐晓燕,和谐企业: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为目标,中外企业文化,2007年第5期。

[8]郝殿华,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外企业文化,2008年第6期。

[9]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0]刘亚臣。管理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265-266、

[11]申文青。论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经济师。2005,3、

[12]王晰。塑造优秀企业文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52、

[13]曾昊,陈春花,乐国林。组织文化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7。

[14]于天远,吴能全。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综述。经济管理。2009,4。

[15]张磊楠,刘益,赵阳。组织文化刚性产生根源及影响机制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10。

[16]申文青。论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经济师,2008。

[17]胡法。银行企业文化探析。中国金融家,2007,(2):88-90

[18]刘振远。ZC公司企业文化的设计。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7-18、

[19]王启奎。HOS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12

[20]王永新。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7-8、

[21]杨强。D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9-40、

[22]周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见君远管理咨询网站。2009、12、

[23]智萍利。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天一企业文化网。2009、12

[24]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9月第二版。

[25]周可真、张薇。论管理哲学的产生极其学科性质。江海学刊,2010年1月。

[26]屈群萍。试论管理哲学视野中的文化管理。南方论刊。2008年第5期。

[27]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孙建敏、黄卫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8]彭新武。管理哲学的问题及其当代性。哲学动态。2007年第2期。

[29]李兰芬、王永明。论管理哲学的的学术视野及其功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8月43卷第四期。

[30]阎秀敏。管理哲学在中国的研究思路评述。汕头大学学报。2009年第25卷第6期。

[31]李培挺。管理哲学何为?—评《论管理哲学的产生及其学科性质》。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34卷第4期。

[32]王成香。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年8月第17卷第4期。

[33]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4]稻盛和夫。经营者的人生六项精进。中外管理。2009年3月。

[35]稻盛和夫。活法。曹岫云译。东方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二版。

[36]钟放。文化视角下的道生经营哲学与企业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文论文。2008年。

[37]张邦松。改造日航:稻盛和夫的‘精神胜利法’。经济观察报。2010年8月。

[38]宋刚、王续琨、冯茹。管理哲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及其发展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2008年8月。

[39]王育琨。稻盛和夫火线救日航。上海证券报。2010年1月。

[40]任远。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期。

[41]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2007年企业经营者城战与发展专题报告。经济界。2007年。

[42]钟放。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学习讨论会纪要。冯雅编。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学习讨论会。东北财经大学。日本学论坛。2007年12月。

[43]孔东。管理哲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44]曹岫云。重振日航稻盛哲学的公开实验。中外管理。2010年3月。

[45]张冠男、杨洪兴。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研究生开题报告(二)

题目: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的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姓名:石**

学号:****

专业:会计学

导师姓名:杨**

1、1选题背景

2012年初,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以期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等方面先行试验。金融体制改革的浪潮不但在乡镇掀起,同时也蔓延到农村,农村的金融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借着改革的春风和农业科技创新在全国的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但是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性和银行信贷的稳健性之间存在矛盾,常规性的金融服务又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发展农业科技,就要有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就要求在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都要有所变革和创新。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吉林省农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下,科技含量较低。改造传统农业、使之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高新技术向农业的渗透,就需要不断的农业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农村金融在农业科技创新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吉林省农村金融由于长期以来的制度约束和定位异化,导致农村金融未能实现“三农”发展的目标,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在金融市场上,基本侧重于信贷资金的借贷,农村保险发展举步维艰,证券、信托和租赁等领域的开发缺位严重,金融服务方式内容单一,尤其是边远乡镇金融服务缺失,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及农业科技的发展。如何尽快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同时更好地满足农村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扩大农村金融规模,是吉林省农村金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吉林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1、2选题意义

本研究基于对国内外农村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结合吉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实际现状的研究分析,对比、借鉴。对吉林省农村金融的滞后和金融体制、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匹配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一条适合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农村金融改革的新道路。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工具创新、拓宽金融渠道、完善金融制度、构建金融体系,一方面立足于并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充分地做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另一方面,最大限度规避农村金融风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的综合能力,让科技缔造生产力,让生产力转化成内生动力。

1、3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以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以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为依托,大力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促进吉林省的农业科技经济的发展,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为吉林省农业发展出谋划策。本研究第一章是绪论,指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文章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章,对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创新进行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并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章,对吉林省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村科技融资的现状、特点、不足进行研究,找出现在吉林省存在问题和不足,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第四章,对吉林省科技创新融资需求进行分析,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形成的障碍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五章,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的构建,找出农村金融和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和所需的金融环境,构建多层次金融开发组织体系,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第六章,吉林省农村金融创新研究--基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对农村金融制度、工具、机构改革创新的研究,找出适合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新模式,使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科技创新相结合,推动吉林农业大省的崛起和腾飞。第七章,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对策,针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新的增长点的推进,提出恰当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农村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支持吉林省农业腾飞内在动力。

1、4文献综述

国内外针对农村金融的研究较多,相关文献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通过农村金融资源发展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和影响的角度,看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相关的理论支持:

1)白钦先教授(1988)曾经这样描述金融“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一国最基本的战略资源。”金融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为经济的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持续的活力,所以资金的流向就注定了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振兴和崛起。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处于基础地位薄弱,城乡社会二元经济两极分化严重,资金匮乏等,所以农业科技创新没有这样稀缺的战略性资源的流入,就很难发展,壮大。因此农村金融创新改革问题变的尤为的重要和突出。

2)黄薇、于明霞(2007)认为,所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是指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和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直接配置资源的作用,结合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具体特征,在保证金融机构自身最大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实现金融产业和农业产业化自身的快速发展和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在此过程中,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基本前提,满足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是工作核心,目标就是要建立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和运行机制。

3)冉光和(2011)结合了世界各国的农村金融资源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大体把世界农村金融分成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商业性金融,如美国、德国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为主,日本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以小额信贷为主。各国通过政府补贴、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业贷款和农业生产社会化等各种渠道,为农村融通资金,开展满足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农民所需的各种金融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金保障。这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我国的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4)徐希民、卞强善(2002)认为农业产业化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主体空位、角色错位;资金进城,暗渡陈仓;比较效益低,风险大等问题。陈华元、吴妙娟(2005)提出农业产业化融资途径包括正规金融和民间借贷,从供给的角度观察,这两条渠道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都还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存在总体数量不足和结构断层问题。

5)朱永德、张乐柱(2003)认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弱化的成因可以归结为农业银行已经将金融支持的重点转向盈利率较高的二三产业;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支持重点不在农业产业化上;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加上商业化倾向趋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民间金融不能成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重要力量;支持农业产业化切入点的错位等五个方面。

6)吴敬远等人(2001)认为应该通过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支持农村应用新的科技成果三条途径来实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蒋敏敏(2004)认为应该包括明确农村金融机构分工,抑制农村资金外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和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四个方面。

7)林毅夫(2003)提倡构建农村资金导入回流机制,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导向激励和调控机制。综合运用利息补贴、税收、担保等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社会资金流向农村。

8)毛英煌(2003)在文中指出农村金融中间业务创新,完善信息技术服务,拓展服务手段。尽快构建城乡通用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提高电子网络的应用效率,保障网络的稳定性。提高服务效率,做到准确、高效,及时。提高大额和小额支付覆盖面,疏通汇划渠道,发展个人支票和通存通兑业务,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在农村积极开展票据贴现、项目融资、订单贷款、保函、信用证、信息咨询和投资理财等服务。

9)马晓河,姜长云(2006)提出支农信贷方式创新,改变贷款“申报过严、手续过繁、时间过长、审批权过分集中”的现状,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对符合贷款条件者可通过农户贷款证、联保贷款、评优授信和开办“高端农户”贷款等方式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资金支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研究现状

1、3研究关键问题、创新点

第2章国内外农村金融比较研究

2、1先进国家农村金融、农业科技融资研究

2、2国内农村金融、农业科技融资研究

第3章吉林省农村金融及农业科技、农业科技融资现状分析

3、1吉林省农业科技现状

3、2吉林省农村金融现状

第4章吉林省科技创新融资需求分析

4、1吉林省科技创新融资需求分析现状特点

4、2吉林省科技创新融资需求分析缺口形成的原因

4、3吉林省科技创新融资需求分析缺口形成的障碍

第5章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构建

5、1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的金融环境

5、2构建农村金融科技创新体系

第6章吉林省农村金融创新研究--基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6、1农村金融工具创新研究--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

6、1、1保障型农村金融工具

6、1、2融资型农村金融工具

6、2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

6、2、1信用风险规避制度

6、2、2利益补偿机制

6、2、3农业灾害保险制度

6、2、4农产品期货市场机制

6、3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研究--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

第7章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

7、1政策建议

结论

1、6本文的创新点

1、通过到相关部门搜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得到吉林省农业需求缺口的现状,通过对吉林省农村金融和农业科技创新融资的现状分析,得出吉林省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其深层次的原因。

2、对适合吉林省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改革结合农业科技创新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使金融体系改革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本土化,达到整合资源,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的目的。

3、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如何将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成生产力,如何使生产力转化成经济效益。

1、7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著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关于农村金融创新的政策性和理论性资料。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发达农业国家和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科技融资情况进行比较,结合吉林省农村金融自身的特点,借鉴其模式,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原因,从而推动农村金融、农业科技融资的发展。

1、8进度安排

2012、7-2012、9理论研究阶段根据课题的要求,撰写开题报告,

进行理论研究

2012、8-2012、9资料分析阶段根据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2012、10-2012、12论文撰写阶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撰写论文

2013、1-2013、3论文定稿阶段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

2013、4论文审查阶段将论文提交送审

2013、5论文答辩

[1]黄薇,于明霞。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弱化成因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2]安增龙,姚增福,王乐玲。黑龙江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J]、时代金融,2007,(6)。

[3]刘希宋,王,赵德海。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商业研究,2002,

[4]罗富民,朱建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J]、农业经济,2007,(2)。

[5]朱冰。论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作用[J]、农金纵横,2003,(3)。

[6]洪艳。关于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计划与市场,2000,(4)。

[7]盛亦工,潘峰,季文柱。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探[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3,(1)。

[8]张蕊。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金融支持[J]、改革与发展,2003,(4)。

[9]蒋敏敏。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J]、现代金融,2004,(5)。

[10]吴敬远,王孔宝,初锋。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途径[J]、济南金融,2001

[11]徐希民,卞强善。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J]、农金纵横,2002,

[12]陈凌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13]陈兴平;陈明根;;关于发展我国农地金融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14]林毅夫。金融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3、6

[15]陆磊。农信社改革模式需要改革。财经。2006年1月

[16]牟少岩;农民职业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17]马晓河,姜长云。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6年12月

[18]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9]毛英煌。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想[J]、世界经理人周刊。2003(8)

[20]牛建宏万成金立新刘诗平李芳芳;“解渴”农村金融尚需破障[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22]齐日光韩志远夏冰;农村金融服务应与“三农”一体化[N];金融时报;2007年

[23]沈理明。朱敢。加快福建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7(5)。

[24]邵兴忠。金广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研究生开题报告(三)

(一)选题依据

1、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与生活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其本质的联系就体现在: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即教育具有生活意义,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生活教育与教育生活便从不同角度蕴涵着双重意义。因而,发挥生活的地理教育意义和地理一样的生活意义,对深化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活地理教育”其基本的两个内涵是:一方面,为了学生的生活而进行地理教育,发挥地理教育的生活意义;另一方面,地理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好生活对地理教育的意义。

2、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处在社会环境之中,也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而受教育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想意识、行为能力逐步由感性变为理性的重要阶段,由幼稚变为成熟关键阶段。基础地理教育应回到其本原的目的上去,即为了生活而进行地理教育。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地理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地理教育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渠道,使人变得更睿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能更好地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甚至改造自然。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3、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教学必须体现“生活化”,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为其成人、生活、就业做准备。

(二)选题意义及前景

1、凸显学科价值,丰富地理教学理论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的、文化的、生活的诸多价值。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由是出现了,高考科目中有地理,中学就开设地理,高考取消地理后,中学也就停开地理,或者是地理学科在中学里很受歧视。为了争夺地理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一席之地,数百名专家集体象教育部呼吁,要求恢复地理为高考科目。因此,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同时在生活化地理教学探讨和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归为本位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助于形成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有用处的地理教学体系。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地理生活化教学,将地理教学指向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这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上半年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由于是生活的问题,身边的问题,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

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起点。取之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乡土的“有用”地理,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地理生活化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找到了深厚的生活和实践基础。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地理生活化教学扎根于现实生活,以事实为根据,以实践的需要进行思维。这必将培养学生根据事物各自特性选择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做到实践和思维的统一。思维里面最可贵的是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地理生活化教学蕴涵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进行挖掘便于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3、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

有些学生缺乏生活技能,地理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4、促进教师更加注重积累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两教”,教材和教参,认为课本上涉及到的理论和知识点,就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记住,过分看重学生记住哪些知识点,记住多少知识点,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忽视了教育的本源。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于生活,地理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联系生活现象学习地理,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参考课本、高于课本教学理念,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积累地理教学素材,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愿意学、能进步。教师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才能将此灵活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中学生活化地理教学现状

19xx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列举了地理教育在发展个人知识与理解力面的作用与贡献:

(1)认识位置和地方,以便在地理架构下审视国内外的事件,理解空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对各种事件的独特认识与看法。

(2)认识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系统,以便理解各生态系统内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按自然系统的整体性规律利用自然。

(3)认识地球上的主要社会经济系统,以便对地方有所认识,包括:认识自然条件对人文活动的影响,理解按照不同的文化观念;;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政治制度创建环境不同途径。

(4)认识地球上不同的人种和社会,以鉴赏人类丰富的文化。

(5)认识作为日常活动空间的本区和国家结构及运动及运行方式,以便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管理。

(6)认识全球相互依存的挑战和机会,以便参与广泛的国际会作和国际交流。

从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认识地球的重要性,而地理科入为一个综合科学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里面强调先从自身的环境开始,扩展到到世界。

通过地理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诸如野外考察技能、地理观察调查技能、阅读和分析地理信息技能以及读图用图技能,这些技能不仅对人们日常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有用,而且对日后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大有帮助。由此可知地理能和生活的关系其实是十份密切的,我们从学会这些技能的同时,对发展我们个人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助正确审视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 学科整合教学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7-05

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学会“数学地思维”,获得并提高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学好其它学科准备知识、方法和思维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物质世界和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需要,其它学科的学习当然也可以促进数学学科的学习。因此,如何将高中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效发挥中学数学对高中其它学科的工具作用,学校如何更好地推动各学科课程融会贯通,聚合课程合力,使学校课程结构更为合理,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值得系统研究的课题。我们于2014年4月向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申报教研课题《高中新课程数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7月被批准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设计研究本课题,可以对高中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探求合适的整合路径,达成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教学的相互服务,转变优化教学方式,同时为高中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探究能力,更合理、顺利、高效地学习各科知识提供保障,开展学科间整合教学研究,也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化建设发展。

按照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设计了数学与物理、数学与化学、数学与生物、数学与政治、数学与地理、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整合等六个专项的研究。作为研究的起始阶段,要搜索高中各学科知识与数学知识方法的基本联系,列举其他各学科哪些知识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方法,研究高中阶段数学学科对其它学科的支撑与辅助作用,分析其它学科中哪些知识材料可以作为高中数学知识方法的背景材料,对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进行有针对性地整合,提高各学科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将高中数学教学分别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假设途径并作实践检验修正,获得理论与实践成果。通过课题分解研究,体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实现学校各科课程的顺序调整与整合,构建多元、立体的校本课程结构。

分析把握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做无用功,借鉴他人的有效成果,明确后续的研究任务,这是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搜寻学习相关文献资料,现将学习研究的基本情况按学科综述如下:

一、高中数学与物理整合教学研究概况与思考

课题组对国内外高中数学与物理关联性以及整合教学的研究和主要成果进行分类研习,寻找子课题可借鉴的现有资源以及待突破的研究难点,从而初步确定子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和侧重点,以确保课题成果能够进一步促进高中数理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降低物理学习中的“数学困难”,切实提升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

由于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较多,数学与物理在教学中的关系十分紧密,有关高中数学与物理关联性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早较丰富,但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教学经验,对相关问题做浅层次的讨论,或者是对学科互融的知识做了大致的研读梳理。按研究内容和侧重点大致将这些研究分为如下三类主题进行梳理和评析:

1.高中数学与物理课程的交融性研究现状

⑴对物理教学中某一数学元素的应用在纵向上以案例形式做探讨。

梳理高中物理学习中某一数学知识在不同板块中的应用情况(黄美英,2008)。

分析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某一数学方法的应用要点(徐国华,2014;蔡灵之,2011)。

通过呈现案例的方式指出了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误区(董海密,2014)。

此类研究内容一般是针对习题及高考试题,多以案例形式对某一数学知识点或方法的应用进行列举说明,同时从经验出发对应用的要点和技巧做适度的分析提炼。此类研究一方面能够对为学生学习并熟练物理学习中的数学知识提供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为物理教学中的“数学困难”的后续调研提供很好的参考。

⑵依据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分布情况,在横向上对高中物理课程中的数学知识进行统计梳理(袁丽,2009;顾向忠,2013)。袁丽老师的调研统计细致全面,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的形式使用“需要度系数”和“困难度系数”表征,梳理了物理课程中各高中数学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项极为可贵的基础性工程,相关统计结果为同仁们后续的研究工作搭建了坚实的基础。

⑶从数学和物理教材的编写角度,盘点高中数学与物理知识的交融概况并作评析(张恩德,2012,2013)。 张恩德老师一篇文章通过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和物理教材的数理交融概况的分析,提出了在教材中体现数理交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交融的形式做了对比与思考;另一篇文章论述了数理逻辑思想的整合统一的可能性,阐述了数理整合到人文与科学整合的期望与可能。

⑷基于数学教学的视角寻找数学教学的背景材料并探索数理结合的要点(石业娇,2011)。石业娇老师主张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加载物理情境的方式活化以数学知识,拓宽了数理学科整合教学相关的研究的实践领域。

2.新课程高中数学元素在物理课程应用中的困难研究的进程

袁丽老师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获得如下三个主要结论:⑴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大多存在滞后情况;⑵数学知识基础不足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必修系列的物理课程中;⑶数学知识的“应用困难”对学习的影响程度高于数学基础知识不足对物理学习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这类文献仔细研读后,发现文献中所提及的数学困难指的是数学工具中数学知识层面上的难点,即,明确了“物理学习中哪些数学知识点重要哪些数学知识点难”的问题,作者还通过“应用困难系数”这一指标对各类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困难情况做了排序,这对于后续开展的研究工作极有价值;但对于数学困难的具体行为表现(例如,分析过程中在什么环节出现了障碍?出现了什么样的障碍?)及内因(产生这样的障碍可能是因为在知识习得过程或者分析过程中的什么原因造成的?)的研究在该文献中很少涉及。

3.新课程高中数学与物理课程的整合策略研究进程

段志春在论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中对如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做了如下思考:在强调物理规律中数理数学意识;借助充分练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李珍在论文《数理方法思想对物理学教学的指导作用》中对物理课堂中数学知识教学的提出建议:要重视数理方法的思想对物理教学的指导作用;重视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教学,强调公式中的数量关系与物理意义的区别;要注意物理思想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

可见,现阶段一线教师关于高中阶段数理结合的研究多集中在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层面,而研究领域与教学较为接近的硕博论文中,主要是对高中物理学习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做较为全面的调查统计,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也有研究者(袁丽,2009)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梳理出了各数学知识重要度和困难度,并指出数学困难的主要原因并非知识欠缺而是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有同仁基于个人经验对如何在物理课程中开展数学元素的教学提出了一般性的建议,但所持观点较为宽泛,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

我们认为,若要尝试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与物理课程进行整合,寻找优质、有效、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必须把握好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数学困难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在这样的学情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及教学理念,探求优质的整合方案,为确保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操作性和时效性,更应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优化、提炼,并凸显出教学策略及方案的核心内涵。

特别:教学的策略与教学形式的确应该是多元的,它应随学情、内容、目标的不同而灵活多变,但这些教学策略中应蕴含着具有根源的课堂内涵;数学工具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与同学科知识的迁移存在很大区别,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即内含着物理意义与规律同时又遵循着数学逻辑的思想和方法。

据此,对于高中数学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性研究中的研究中应加强如下方面的调研和探析:①从三个维度更为深入地对“数学困难”进行调研,探析数学困难的根源:从学生学习角度,对数学工具在应用过程中所所表现出来的困难行为做细致的调研分析;教师教学角度,对培养学生数理结合能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做调研分析;对上述两方面的数学困难(应用困难和教学困难)的形成原因做调研分析。②通过对所获得“应用困难”和“教学障碍”现象作认真分析,剖析共性、寻求最为根源的困难成因,然后基于根源性的困难及成因,结合现代教学与学习理论,以期获得一套具备核心内涵,且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数理整合教学的策略。③对于研究所得的策略需要经历完整的案例设计及专题式的教学研讨,应强调研究成果的实践性检验与反思提炼。

二、高中数学与化学整合教学研究概况与思考

国内已经有一些有关高中数学与化学关联性研究,但大都是零散的基于教学经验的单一研究,对高中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缺乏较为全面的调查统计,没有系统完整的梳理出高中化学涉及到的各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研习发现,研究者大都对化学教学中某一数学元素的应用在纵向上以案例形式做探讨。

譬如,论文《论化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渗透》(尹亚东,2002)主要分析数学集合思想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归纳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数学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张德华,2007)通过分析化学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列举了排列组合、等比数列等数学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数学思想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钱春,2012)主要阐述数学模型思想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应用;论文《数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李新发,2000)主要阐述数轴与极限思想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应用;《用数学方法解化学问题的几个误区》(范晋华,2001)阐述用数学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百分数的计算题提出解题要求时存在的误区,并给了相应的对策;论文《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曹喜平,2005)主要阐述不等式与直线方程思想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应用。

近几年有关高中数学与化学的关联性研究的相关文章较少,研究方式一般是针对习题及高考试题,以案例形式对某一数学知识点或方法的应用进行列举说明,同时从经验出发对应用的要点和技巧做适度的分析提炼,这类文献中提及的数学方法和知识大多是数理结合中的重点和难点,此类研究的成果,一方面能够对为学生学习并熟练化学学习中的数学知识提供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为化学教学中的“数学困难”的后续调研提供很好的参考。研究文献中所提及的数学困难指的是数学工具中数学知识层面上的难点,即明确了“化学学习中哪些数学知识点重要、哪些数学知识点难”的问题,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具体行为表现(例如,分析过程中在什么环节出现了障碍?出现了什么样的障碍?)及内因(产生这样的障碍可能是因为在知识习得过程或者分析过程中的什么原因造成的?)的研究在相关文献中很少涉及.这也就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找到了侧重点和突破点。

我们认为,若要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与化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构建高效课堂,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数学思维,优化教学策略,必须掌握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数学困难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在这样的学情基础上,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高考实情,探求更加有效的整合方案,完善教学策略,并且还应该基于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学生实情,对不同课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并逐步改善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以确保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

课题组后续对于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性研究中应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调研和探究:①通过发放调查,以调研的方式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更为深入地对“学习困难”和“教学困难”进行调研,探析困难的根源。②对“两个困难”作认真分析,剖析共性、查找文献、与化学、数学教师探讨分析等方式,从不同层面全面地调查并分析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时存在数学障碍的根本原因,结合新课程理念、现代教学思想,创造性地探究开发高中化学课程中数学元素的有效教学策略。③基于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学生实情,对不同课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并改善教学策略。

三、高中数学与生物整合教学研究概况与思考

目前高中阶段对数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文章比较多,通过比较分析文章的研究点大都类似,都处于简单的经验型阶段,局限于用数学的某个知识来解决生物的某个知识点,缺乏系统性,与课堂教学实践应用不相匹配,因此在提高教学效率上有较大的潜力可挖。对于课堂整合的研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何把数学知识融合到生物教学中,并且要把生物知识应用到的数学知识反馈到数学教学中,达到数学教学和生物教学课堂的试探性改革。

1.数学模型对生物教学的研究现状

数学模型对生物教学,生物知识重难点理解的国内外研究较多,其形式也有所不同。论文《运用数学模型探究生物进化的实质》(徐宏余,2014)以生物课本图表的形式探究进化的原因和实质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目的是采用数学模型来体验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运用数学探究生物进化的实质》(刘本举,2008)也是通过图表设计让学生应用数学计算与分析主动探究得出结论,来体验数学探究过程的乐趣,促进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论文《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中的具体应用》(颜丽敏,2014)联系高中生物教学实际,探讨了数学模型建立的几个阶段以及所使用的方法,数学模型的应用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假设阶段、建立阶段、求解阶段、检验阶段,并对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涉及构图法,比较分析法和函数计算法,从理论上实现生物现象或生物知识与数学方程式的对应与转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论文《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钟静2012)把数学模型分为:表格图像排列组合、数学归纳法、概率计算,进一步对各种类型进行分析并举例,来说明数学在生物教学应用的重要性;论文《通过遗传规律计算的一个例题》(杨建胜等,2010)介绍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的直观性应用,用数学模型来辨析各种解法的正误。

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学的应用文章在国内研究的比较多,表达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⑴强调数学模型对生物教学应用的重要性,希望引起高中生物教师的重视;②举例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生物的某个知识点或难点,以达到生物知识的理解;③让学生尝试数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生物学问题。

这些研究不能满足生物教学的实际需求。数学知识融入到生物教学课堂已刻不容缓,数学知识点与生物知识点和联系有哪些?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融合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是克服数学教学与生物教学整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

2.数学知识点与高中生物知识点融合研究的现状

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前提要清楚高中生物教材中哪些知识应用到高中数学知识的哪些点,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比较多,国内有很多研究文章,论文《数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陆文锋,2010)归纳得出:数学集合论与生物概念教学的联系;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与生物多样性的联系;一次函数方程与碱基互补配对规律的有关计算,脱水缩合的有关计算,酵母菌呼吸比例的相关计算之间的联系;指数函数方程与DNA复制,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遗传中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之间的联系。譬如论文《数学计算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陈德芬,2006)通过数学计算解答生物中有关计算问题的详细过程来说明数学计算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数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李志万、彭宝华,2012)分析涉及图像法与解答光合作用有关计算题的联系;完全平方式与生物进化遗传平衡定律计算的联系,排列组合与遗传计算的联系。

众多文章所涉及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联系点大都类似,只是解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多只是用例题的方式来叙述数学与生物的联系,没有系统性,与生物实际教学很难匹配,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效性不高。

3.数学教学与生物教学课堂的整合所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数学教学与生物教学课堂的整合在国内的研究很少,并处于基本的探索阶段,如催剑平论文《例谈数学问题与生物教学整合的问题》(2008)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探索如何运用数学知识,研究数学教学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还要探讨数学课堂怎样才能为生物课堂服务?对于生物应用到的数学知识点,数学老师如何讲才能做到既把数学掌握了,又能有利于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生物老师怎样讲解才能把数学知识整合到生物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与生物教学的整合研究,现在还是一片空白,这就需要用实践来探索。首先系统地罗列出高中数学教材与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联系点,生物老师与数学老师掌握好相关的点,并相互交流,把生物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实例中,生物老师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很好的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弄清楚生物计算的难点的原因是什么?最后进行课堂实践反馈。希望通过数学教学与生物教学的整合研究能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的应用,提高生物学科教与学的效率。总之,希望通过数学教学与生物教学课堂整合的研究能提高高中阶段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对生物本身的兴趣,又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融合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以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高中数学与政治整合教学研究概况与思考

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才是整合的“行家里手”,比起数学教师,学生更熟习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方面的知识。而比起政治教师,高中学生更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相信学生能够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数学、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大胆将讲台交给学生,教师自己不妨做做学生,或许有不少数学课知识与政治课知识整合较强的点,学生比我们专科教师理解得透,运用得活,讲述得巧,吸收得好。同时这个过程是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实现我们教学活动本真目的的过程。

⑶适度调整课程结构。现行的高中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证和教学实践的证明,有着不可置否的科学性,但任何的认识都会因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创新。在一线教学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当出现不同学科知识、方法交汇的时候,我们多希望相关学科已经介入到了。比如,高一《经济生活》开篇讲消费现象,分析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变化与需要变化的关系、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汇率变化与汇价的关系等等就需要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运用。又如,在高二《生活与哲学》中对一些哲学命题的分析,需要运用到极限知识。再如,高中数学入门就需要的辩证唯物思想背景则是高二年级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内容。这样的教学现实启示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思考和研究适度调整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使学校课程结构更为合理。

⑷立足教学实践 研究要从实际出发,挖掘研究课标教材,设计整合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先精选若干内容,设计撰写教学案例,集体讨论,专人执教,课后反思、评论、总结,形成案例分析书面材料,以课堂教学实践检验修正假设,构建学科间知识方法联系与教学联系。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五、高中数学与地理整合教学研究概况与思考

高中地理涉及数学的内容较多,中学地理教学应逐渐加强数学知识的融合,国内对地理与数学整合问题已经有了一些研究,综述如下:

1.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

地理与数学的整合问题已有一定的研究,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理论层面对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进行概括;另一类是结合具体案例阐述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中的应用。

当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地理学科中那些与数学明显相关的常见内容,如:宇宙与地球知识、时间计算的知识、等值线的知识等,多集中于自然地理部分,对人文地理与数学的结合研究较少。

对于某些与数学关联性较强,有研究价值的地理内容(如:经纬线与球面几何;地图投影;气候类型各类参数的数学定量等)恰好研究较少,更缺乏从学校管理角度对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整体整合研究。

2. 当前研究的主要成果

譬如,潘玉君、丁文荣等(2004)论述了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发展、内容体系及如何应用,并对地理学中数学方法作了简要评价;周富贵、李生忠等研究了在具体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王文亮(2010⑸教育硕士论文)在新课改理论和建构主义数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提炼出了可以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探究了数学思想方法在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意义和作用。

结合具体地理问题的研究较多,譬如,孙中旭(2007)梳理了以下方法:①借助数学中的“空间想象”来论述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别;②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来理解与解决诸如: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太阳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经纬网、时间计算、等值线等问题;③通过公式分析的方法能够合理解释诸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差小”等问题;④利用逻辑推导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释黄赤交角的变化与地球五带范围变化的关系;⑤结合数据分析方法,选择关键性判断依据,能够客观准确地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统计数据来判断出所属的气候类型。

高振军(2009)论述了以下几类应用:①运用数轴法进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②巧用函数知识解决气温垂直递减率、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等问题;③用几何中的法则、公式、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适用的地理知识有航空、航海、飞机飞行速度、卫星发射、地理规律证明(如证明:60°纬线的周长是赤道的一半、北极星仰角等于北半球观测者的地理纬度);④还可利用集合知识理解和解决分类、相互关系这一类问题。

马晓维(2011)论述了数学知识的两种应用:一是借助数轴来理解东西半球划分的问题;二是利用有理数的知识来理解时区的计算。

周富贵(2007)阐述了四种数学思想在地理分析计算题中的应用:①化归思想:例如等高线图中计算两点相对高度;②函数和方程的思想:例如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求某地坐标;③数形结合的思想:例如在等高线图中计算坡度;④分类讨论的思想:例如日期与时间的计算问题。

何双(2004)论述了以下几类应用:①运用立体几何,在建筑规划上的应用。如楼间距的计算问题;②运用函数导数的知识,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应用。如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城市化水平问题;③运用数列、统计知识,在国情发展中的应用;④运用统计图表,在国情对比上的应用;⑤运用解析几何的知识,在人口增长率对比中的应用。

王建华用实例列举了人文地理中的四类数学方法:①极值法:如人类活动(农业、工业、交通、商贸等)总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效益最大化为原则;②图像分析法:如三角坐标图、人口金字塔图、各类统计图(线状、柱状、扇形、雷达图、直角坐标象限图等)及复合图;③数据处理法:即利用地理统计图、表提供的数据,通过对其二次处理得到新的图像或有用的数据,解决实际问题。④综合评价――打分法:如交通线路、城市总体布局最优方案的确定。

王元波等(2003)列举和阐述了借用数学的思想对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加以理解和记忆,文章梳理了四类创新方法:①数学分析创新,如在进行时差计算时,学生由于空间思维较差,往往出现计算错误,但如果在教学中借用有理数和数轴进行计算,问题就变得简单了;②数学记忆创新,即在教学中找到地理数据本身的联系与规律,让学生利用这些联系或规律进行记忆,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回归线的度数为23.5°,记忆方法为:2+3=5;③数学联想创新:即在不同的地理数据之间建立一定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把他们记住。如黄赤交角度数(23°26′)=回归线度数(23°26′)+极圈度数(66°34′)=90°;④数学归纳创新: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等多条地理分界线穿过的地区。

司北镇(2007)举例说明了以下方法:①利用不等式求两点间的差值:如求等高线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②利用集合的概念,判断等值线的取值范围。如闭合等值线的取值问题;③根据数值递变规律判断等值线取值范围。例如据此可得出闭合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④添画辅助线判断数值大小。如在等值线凸出处作横向辅助线并取值进行比较,可化难为易。

鲁慧勇等(2007)论述了几个较为深刻的问题:①用数学方法推导出了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和变化规律;②加法原理(求和思想)的应用:如用此原理可全面解释秦岭南坡年均温高宇北坡的原因;③乘法原理的应用:乘法原理即综合分析各因数项及其大小的求积的思想,如用此方法可全面分析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的原因;④用数学上的图像解决地理问题:如可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转化为一正弦曲线,对于理解该问题大有帮助。

李生忠(2014)列举了四类方法:①用数学中的方程解决地理问题;②用数学中的公式解决地理问题;③用数学图形解决地理问题;④用平移法解决地理问题(如天气系统的移动)。

周正朝(2014)分析了以下问题:①采用公理化思想解释日食与月食的发生;②采用集合思想分析天体系统;③采用图像思想分析太阳直射点变化(同王元波等及鲁慧勇等);④用归纳思想巧记地理数据(同王元波等及鲁慧勇等);⑤逻辑思想分析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同孙中旭)。

可见,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和数学相互整合的意义及方法论;②地理中与数学关联性较大的内容的梳理和统计;③借助数学思想加深对某些地理问题的理解;④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地理问题。

现有研究中较少关注的问题有:①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储备哪些数学知识及达到的深度;②高中地理教学与数学教学之间如何整合,以达到应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③在高中教学中地理教学及数学课程如何地安排,如何来重组两个学科的课程以及有目的地显示数学为其他学科服务功能的研究还很少。

参考文献:

[1]黄美英.例析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11:128.

[2]徐国华.数学是物理最自然的语言--谈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4,03:52-53.

[3]袁丽.中学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的支持性研究[D].西南大学学报,2009:42-48.

[4]顾向忠.高中新课程数学与物理学科知识的教学整合[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05:27-29.

[5] 张恩德.[J]基于课程整合的若干数学与物理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探析.嘉应学院学报,2012,07:83-85.

[6]尹亚东.论化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渗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120.

[7]钱春.数学思想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12.23:117.

[8] 曹喜平.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6:117.

[9]徐宏余.运用数学模型探究生物进化的实质.教学研究,2014(4),104-105.

[10]陆文锋.数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生命科学及生物学现代化教学研究(增刊),2010(4),66-68.

[11]刘本举.运用数学探究生物进化的实质.生物学通报,2008(6),36-38.

[12]钟静.数学模型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萍乡高等专科学样学报,2012(3),107-110.

[13] 林承初. 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ZJ01-0038-03.

[14] 朱兰.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辅助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安徽学院学报,2012-0037-03.

[15] 雷继鸣.高中政治教学渗透数学思维的途径研究.现代阅读,2013(11)-0261-02.

[16]高振军.高中地理教学中数学知识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2):37-38.

[17]何双.例谈数学知识在地理方面的应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6):81-83.

[18]司北镇.数学思维在解决地理等值线问题中的运用[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7,9:34.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3篇

一、及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上课时看到学生穿上了棉衣,联想之前的阴雨天气,问学生:这跟什么天气系统有关?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讲到“对流层气温变化的特点”时,联系污染物的扩散及逆温现象,指导学生分析:晚上逆温层增厚,直到太阳出山,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严重,因此在太阳升起两小时后空气新鲜,锻炼身体较好。使大家走出早上空气新鲜的误区。

另外,还要观察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昼长的变化情况及树影方向、长短变化;测量楼间距,估测南楼高;调查农作物类型、熟制、产量;调查工厂布局及环境质量;利用节假日调查家乡土地利用类型、饮用水质量、人口数量及素质和人口流动情况并撰写小论文等。

二、在课堂讲解时运用时事材料,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时事材料往往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特点,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是地理教学中的很好的“活教材”。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尤其在目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适时地、恰当地用好时事材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展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导致部分地面下沉,还引发海啸,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甚至对我国有部分核辐射,并造成抢盐风波。用所学地震知识解释以上现象,并指导学生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救与互救,组织学生讨论防震、避震知识。

三、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社会中的问题。如房屋与地理环境:北方平房,南方带脊房,傣族的竹楼,福建客家土楼,陕西黄土高原的窑洞;本市地域结构:商业区的位置、工业区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评价京华园旅游景点及调查游客的来源;看中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与纽约的人是否同时在20点观看?

四、不能忽视新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法的弊端,它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们应重视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教学,有意识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

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活动3: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压力,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第四章第三节的活动1: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归纳鲁尔区曾经衰落的原因、综合治理的经验及我国辽中南应借鉴的……”

由于新教材“活动”内容类型多样,因此,在“活动”开展形式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的欲望。除采用传统的课堂提问外,还可采用地理小论文黑板报、地理小报、竞赛、演讲、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五、章后问题研究,及时组织学生活动

“煤城”焦作出路何在?北京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绿色食品知多少?这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当堂课不能完成,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作充分的准备。一般可以在课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准备,学完本章内容后解决;也可以在本章内容学完后,布置学生准备,在单元小结时解决。

如:绿色食品知多少?给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之后上交论文,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生参与此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也让学生体验了经过艰苦的劳动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就使“研究”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真正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技能。

班里的学生过去认为地理枯燥、难学,现在感到地理原来这么丰富多彩,从身边多种渠道都可以获得。经过这个活动我们感到学习地理轻松了,视野开阔了,思路通畅了。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4篇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爱”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部分,发挥着主导、统率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突出了“五爱”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给“五爱”教育增添了新的教育内容。在当前条件下,中小学实施“五爱”教育要注意做到四个结合:

1.“五爱”教育要与重大节日、社会活动、时事政治等结合起来。如结合春节、“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与生产实践、工农相结合。“五爱”教育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思想品质,学校的德育教育就必须实现由封闭单一的内向型向开放、多项的网状型转变。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到农村、工厂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磨炼他们的意志,把“五爱”教育延伸到校外大课堂,形成“五爱”教育的良好氛围。

3.与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五爱”是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规范。搞好“五爱”教育,就要使学生的“五爱”之情落实到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中去。重视学生的品质、人格教育,重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德智体美劳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通过开展做文明学生,争文明班集体活动,使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

4.与学校专题活动、学习榜样、典型结合起来。学校要精心设计安排各项教育活动,将“五爱”教育融于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举行主题班会,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同时树立校内外的学习榜样,特别是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不追歌星追英雄,使抽象说教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增强教育效果。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5篇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一】

在这四年本科学习接近尾声时才能深刻体会到时间的飞逝,在家乡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历大半年时间的磨砺,本科毕业论文终于完稿,回首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现在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胡毅夫教授,胡老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认真勤奋、不知疲倦的工作作风,思维敏捷、锐意创新的研究风格以及对科研的执着追求都将使我终生难忘,时时鞭策我努力工作。

衷心感谢彭述权老师、樊玲老师,彭老师学问扎实、思维开阔、治学严谨且具有创新精神,在试验研究上的认真和细致让我肃然起敬,在理论分析上的高屋建瓴让我钦佩;樊老师在试验方案和现场给我们的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的试验柳暗花明,让试验顺利开展。

感谢和我一起做试验的塔里木大学的王强、马光诚同学,感谢所有在我科研和生活中给我关怀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

感谢我的家人,一路走来,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包容和激励。是你们热切的期盼和温馨的鼓舞让我有了不竭的动力,勇往直前。

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弟马元军、乌青松、马莉、谢小明等。难忘四年与大家的朝夕相处,那些曾有过的争执与欢笑,并肩奋斗与酣畅对饮以及汗洒疆场的意志与酒入愁肠的情谊,都是一生中最美的回忆。同学志四海,天涯犹比邻。分别的日子里,青春永不散场。

纸短情长,想要说的太多太多。

这一次转身过后,我们又踏上了新的航程。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重逢只为了不期而遇或相约而至。前路漫漫,大家且行且珍重!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二】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地理信息服务演绎推理研究对本研究工作的资助,该基金课题由苗立志老师负责,研究期限为XX 年1 月-2XX年12 月。本文研究工作是在苗立志老师耐心指导下完成的,苗立志老师总能给我提出建议,使我把握住方向,非常感谢苗立志老师在我本科四年学习生涯中,对我生活方面的帮助、学习能力方面的提高、科研工作方面的关心,并指导我沿着正确的研究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感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的领导,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陪伴我四年的本科同学:陈金群、徐亮、蒋志远、潘多,感谢他们四年来对我生活上、学习上的帮助,祝愿他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感谢我父母的支持,感谢父母无私的帮助,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和教授!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三】

时光飞逝,转眼四年紧张充实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了。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收获很多,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现在即将结束这一切,我的心里虽满是不舍但也充满感激。在论文完成的此刻,特向所有关心过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及所有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这短暂的四年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齐雁冰老师,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得遇恩师是我的幸运。无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齐老师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并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宽以待人的作风影响着我。每当我在学习上倦怠的时候,齐老师都会督促和鼓励我;在我遇到困难时,齐老师会悉心为我答疑解惑。我的论文是在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实验设计、论文开题、发表期刊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都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齐老师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感谢常庆瑞老师,常老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感染着我,让我怀着无限的激情面对我的科研生活!

感谢师弟楚万林、师妹蒲洁在我生活和实验中给予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论文实验开展过程中,实验室各位老师在实验仪器和测试过程中给予我的方便和指导!

感谢刘梦云老师在我的导师出国学习的这一年里给我的帮助与支持!

回首四年的本科生涯,有那么多的老师和同学给予了我帮助,有太多太多的人需要感谢,感谢刘京老师、陈涛老师、高义民老师,感谢学院田宵鸿老师、杨岩荣老师、任晓萍老师、哈力娜老师、李景林老师等,在我学习和科研等各方面为我提供的帮助。

感谢同门和舍友在我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的帮助和关心!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6篇

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年均增长0.33个百分点,相当于新中国前50年年均增长水平的2倍;森林蓄积量达124.56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78亿立方米。(国家林业局)

我国将建全国湖泊数据库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专家正牵头进行“中国湖泊水质、水量和生物资源调查”项目。据了解,项目完成后将建成我国湖泊数据库,从而为我国湖泊环境治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从1958年到1987年,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了全国第一次湖泊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湖泊家底,掌握了大量基础性数据。但由于湖泊资源和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数据已难以准确反映我国湖泊的现状。

该项目将针对我国不同区域湖泊资源与环境变化的特点,以掌握我国湖泊水量、水质与生物资源变化及其形成原因为核心,以野外调查、定位观测和遥感监测为手段,项目调查的重点是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和东北地区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主要湖泊,对其开展湖泊水量、水质和生物资源监测调查,以期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国湖泊现状及其变化。(蔡玉高)

中国去年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

一直承担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影响统计分析工作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消息说,2006年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十七点二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百分之八点四。按国际论文数量排序,中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较之2005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增长迅速,世界排名由第四位升至第二位。去年国际科技论文总数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德国。

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中国论文七点一万篇,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四点三,占世界份额五点九个百分点,论文数排序中国居世界第五;反映工程科研情况的《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中国论文三点六万篇,占世界比例为百分之十四点六,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中国科技工作者在主要国际会议上三点六万篇,占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九,中国科技人员共参加七十四个国家(地区)逾两千个国际会议,科技会议论文世界排名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活中地理;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与消极、被动、盲目等特性呈对立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和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日益关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地理学是一门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近的综合学科,通过自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发现,将地理与生活密切结合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具体的实施策略和途径:

1教师要疏通教材,建立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从人教版教科书的体系设置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单元开始———相当于首语或前言;单元最后———自学园地(阅读、技能、练习篇)。单元小节节后———活动;每节内部———穿插阅读、资料、思考;课后———问题研究。各章节启用特色栏目正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地理教师要清楚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通过通读教材,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的知识结构,建立和发掘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才能自如、恰当地运用“生活中地理”引出地理理论知识。

2发掘乡土地理资源为学生地理学习搭建平台

地理教学中,教师以乡土地理资源作为载体,给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研究的过程中,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学的特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理解并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个人主体性的发展。例如,我在讲授城市功能区形成时,要为学生阐明“集聚效应”,如果单纯地介绍“集聚效应”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容易深刻领会的,要攻克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生活实际。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集聚会带来什么影响,所以我设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打算买衣服,你们是选择只有一家服装店的地方呢,还是选择有很多家集中分布的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这么看,集聚不光会带来竞争,同时也会增大机遇。所以,在我们的城市中,商业活动通常是集中分布的,你能在大安市找出这样的案例吗?”学生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世纪广场,接下来让学生应用该原理联系实际判断在大安哪里还会发展成第二个商业中心,学生很快会发现是庆克隆处。虽然乡土地理研究的是小尺度空间范围内的人地关系,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和区域性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3把握当代中学生关注的社会视角

作为地理教师,需从学生关注的焦点入手,积极寻找契机。例如,经了解,学生们现在普遍都在玩“微博”,“微信”,通过“微博”和“朋友圈”,笔者也“跟风”注册了一个新浪微博账号,但关注的视角和学生不一样,主要是与地理相关的人和团体,包括旅行、自然风光拍摄、中国地震台网、城市新闻晚报等等,从中搜集有利于笔者教学的资源。在讲选修6“水污染及其危害”一节时,我跟学生说:“我最近在微博上看到几张有趣的图片,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此时,学生听到微博两个字立刻精神了两分,听说我也玩微博时,学生更是兴趣盎然。当他们看到憨态可掬的企鹅穿着色彩缤纷的毛衣时更欢乐,接下来我说:“看到这么萌的企鹅,是不是心都融化了?难道现在的企鹅也走时尚路线了,还是企鹅也被当成宠物了?”学生开始进入猜测,大多数学生说企鹅穿毛衣是为了御寒。当我将真实的原因(石油泄漏,海水受到污染,企鹅的羽毛由于粘上石油后失去了保暖功能)告诉学生时,学生仿佛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们意识到了石油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纷纷表示要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经课后了解,好多学生也开始关注环保类用户,在班级时常分享他们的见闻。分享微博这项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锻炼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以达到培养其主体人格的目的。

不过,“生活中地理”在学生主体性培养方面适用的范围有限,更多的适用于课程导入设疑,或者验证相关理论,不能贯穿教学的始终或者每堂课,而且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往往还需要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等。另外,主体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但是利用生活中地理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并不一定能将其做到一一对应,有时一项生活中地理问题可能培养的主要是创造性,然后在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认可或者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时,自主性才可能随之得到加强,有时可能生活中地理的应用都不能直接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而是间接的。

作者:曹雪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姜继承.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03):90.

[2]祁建军.“生活化教学语言”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4):25.

[3]罗立红.生活地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04):8.

[4]孔海燕.论杜威的教育及其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意义[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04):103.

[5]姚少宝.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DB/OL].http://www.xzbu.com/view-3706839.htm,2012-11-29.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激发兴趣;提高效率;途径

地理这一名称无论是对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是一个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对于中学生来说,地理学科一直处在被砍、被恢复的循环怪圈中,无论高中、初中都如此。不过近些年以来,高考一直在变,而中考似乎稳定下来,地理学科又回到中考学科中,尽管只有仅仅的20分,但这20分对很多学生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基于目前仍然有很多初中生将地理视作副科,不够重视的现状,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人文素养,我想这是我们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应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以求构建地理学习的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丰富他们的地理素养,进而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

一、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有需要才会有行动,有动力。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所以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地理知识对生活及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的意义,这样才能产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求知欲,从而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进行生动形象的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学生们每天无论回家还是在校都要使用水,以前我们使用的是天然水库的水,而目前却要使用长江水,为什么我们要使用长江水,而且老师一再强调节约用水,为什么水会那么紧张,同时让同学们回家数一数,沿道有多少家工厂,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处在长江流域,水资源依然那么紧张,得出结论:化工厂导致的污染,即常说的三污,以及人们的生活用水,这一切导致我们都得用净化后的长江水。那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化工厂的三污问题呢?要求学生就此写一则调查报告,并形成论文形式,然后对学生的调查报告以及论文进行评选,并选出一二三等奖,同时选出校环保小卫士,并将评选结果与研究成果公告于学校公告栏,让全校师生观摩。通过这一活动,显然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因为这让他们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需要,因而学习气氛会格外浓。

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

地理学习的情感,首先应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实践证明,学生对一门学科的热爱,往往来自于老师的个人魅力,素养以及知识。学生们对某一门功课的深切热爱,首先是对教师的热爱。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爱地理,首先应当让学生爱地理老师。鉴于此,我们要求地理教师做到:

1.作为地理教师首先应该是尊重学生,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自尊和受尊是教育较高层次需要。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自然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教学任务便能尽快完成,从而能更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多鼓励学生,应时常为学生传递作为他们的地理老师的你对他的一种充分信任的信号。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当老师将信任和赞许巧妙地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就会受到深刻感染,得到极大的鼓励,并能增强自信,进而从内心产生对地理教师的好感和尊敬,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情感,特别是学困生多些信任,多些鼓励,往往能彻底改变他的学习观念,从而能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强烈兴趣,进而地理成绩也会明显提高。

3.教师的个人素养包括知识水平,以及将这些知识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决定了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一个拥有丰富地理知识,纯熟的业务水平,以及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的优秀地理教师,往往能够受到学生的追捧和热爱,同时学生们也十分尊敬这样的老师。这种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的共鸣,往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所以我们的地理老师要尽量朝这一方面努力和看齐。

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让学生长期保持对事物,尤其是地理事物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学生未知的而又与地理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如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些自然人文现象,学生看后一定能产生浓厚兴趣,并产生好奇心。有了好奇心自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贵在问,问得多了,自然对地理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有我们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必要向学生经常展示一些神奇、奥妙的地理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2.让学生知晓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保持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渴望。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生活离不开能源,而能源的开发与发现则与地理密切相关,没有地理工作者就没有能源可言;再者,城市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地理,如城市的选址,城市三污的处理,以及城市的规划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地理工作者。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时潜移默化的灌疏,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对生活真的很有用,从而让学生能够保持对地理学习的渴望。

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学科,鉴于其特点,我想它能够更有利地推动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地理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产生新知识,相信新课改下的地理学科将更加拥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地理教师用书》七年级.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

[2]《皮格马利翁效应》陈敏.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

[3]《中学地理教学法》刁传芳,高如珊编著.1988.1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王树声主编.1995.8.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 地理课堂教学 生活材料

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我校坐落在拥有“一山一湖一古镇”的钟吾大地,依山傍水,有各种各样的风景名胜和地貌景观,学校的周围更有广阔的田野和形形的农业园……只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就可以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该如何恰当地援引生活材料,优化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呢?

一、关注理论知识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

农村课外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与地理学习中的很多章节是一致的,地理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同时,农村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在课余亲自参加劳动,有的干农活,有的帮忙饲养牲畜,所以学生对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活动不仅了然于胸,而且有亲身的实践经验,只不过不能把自己的体验上升到理论而已。地理学来自生产生活,并把这种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最后把这种理论用来指导生产活动。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地理课堂教学和农村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恰当选取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课外资源和一些有意义的乡土材料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知识来建设家乡的情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恰当选取身边的多种多样的生产材料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中的“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前,我组织学生走访了我校所在的村庄。村庄中,因为很多农民外出务工,所以有很多农田荒弃,另外还有很多农田安排利用不合理,或者广种薄收。针对这些问题,我指导学生对这个村子进行走访调查,找出土地荒弃退化的原因,引导他们思考:如果要对这片荒弃的土地进行开发的话,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该怎样制订开发方案?如果要对已经退化的耕地进行修复整治的话,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找出这个村庄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如果这块地让你来开发的话,你会怎么利用?走访结束后,让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或者调查报告,有条件的直接把调查报告发到我的博客里面,没有条件的写好直接交给我。从学生撰写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里,我看到大部分的学生不仅思维敏捷,而且思路开阔,不仅写出了我们要学习的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而且后面在城市化和人口迁移部分将要学习的知识也都探讨到了,有的思考更为深远,甚至能针对这一村庄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合理,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可行。在地理课堂上,我就把他们的走访成果展示出来,从中提取一部分,结合教材,上升到理论层次,整个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在接下来的《工业区位因素》教学中我也采用了相似的方法。在课前,我指导学生走访了临近我校的一个小型造纸厂。这个工厂虽然不大,却使我校南侧的一条河受到严重污染,而且一年四季臭气熏天,于是,我让学生调查该厂进行生产所用的原料数量与产品数量及其所在的位置与污染情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介绍调查结果,接着就以学生调查的结果作为材料,设计了一组分层次的讨论题,让学生探究讨论。首先,从造纸厂的原料数量投入与产品数量对比上看,造纸厂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同学们从数字统计里分析很容易得出造纸厂应该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从环保角度分析,造纸厂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并进行分组探究讨论,然后让小组代表发言。学生都对这个造纸厂怨声载道,所以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很快得出结论。第一小组的代表回答:这个造纸厂的布局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造纸厂位于我们居住地的西北,河流的上游,不仅排放的废气造成了我们居住区的大气污染,而且排放的废水也造成了河水的污染。第二小组的同学在第一小组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适当补充:我们学校所在地处于东亚季风环流控制下,冬季多吹西北季风,夏季多吹东南季风,造纸厂不能布局在西北向或者东南向,应该布局到东北向或者西南向,即布局到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或者布局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且应该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我因势利导:既然造纸厂的布局不合理,为什么它能一直保留到现在而没有被拆迁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学生很快就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属于工业惯性,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搬迁费用太高,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如果取缔的话,造纸厂的很多工人不好安置。最后我让学生讨论:既然搬迁不成,也不能取缔,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它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呢?同学们踊跃发言,每人都提出了多条建议,其中有很多建议是课本上没有而事实上又很合理,也可行的建议。看到同学们那么积极为家乡的环境保护献计献策,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高兴和欣慰。课后我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以《我为家乡环保献计策》为题撰写小论文,其中有几篇当周就被发表在学校的“地理园地”宣传栏内。

地理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许多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恰当地援引生产材料,如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表现,等等,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走访、调查、思考获得科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思索中挖掘潜力,培养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关注地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知识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教学或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知识更是如此。地理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有很大影响,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的习惯或常识都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素材,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理论知识的工具和教师教学的载体。只要选取素材得当,应用灵活,就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能学到地理,生活中也处处能用到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新沂有著名的马陵山风景名胜区,许多同学都利用假期去浏览,因此在教学“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旅游活动”这两节内容时,我就事先布置学生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而且对旅游局进行了参观、调查、访问。在这过程中,我首先引导他们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每到一个景点就试着让他们模拟担任导游,尝试写出描述这一景点的导游词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旅游经历,并模拟专家评审团对马陵山的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最后学生结合旅游活动中的亲身体验,畅谈、交流观赏旅游景观的感受和心得。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来的结论让我校地理老师赞不绝口,我也感到很欣慰。课后我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题为《我为家乡旅游资源开发献计策》的小论文,虽然有点难,但同学们兴致勃勃,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此外,很多生活常识都可以应用于教学,诸如“十雾九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南米北面”,“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枣发芽,种棉花”,“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可以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喜欢野外考察的这一特点,把学生带到郊外、果园、河边、农田去体验生活中的地理。这样,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就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细心捕捉生活中与地理课堂教学相关的每一个要素、每一个细节,从中挖掘它们与地理课本知识的融通之处,让地理课堂重返生活世界,实现地理理论知识与当地生活风俗习惯的和谐统一。

总之,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农村中学,缺乏足够的形象的教具,更要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把生活、生产材料和地理教学联系起来,并恰当地选取生活材料来优化教学,做到在援引生活材料时注意引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材料,有价值的文明的生活材料,并且灵活运用这些材料。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吴刚平主编.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

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是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则是语文学科说明文教学,特别是语言的归纳概括、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新信息、长短句变换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同是语言学习的外国语教学,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上。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

如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如利用相关的报道材料训练学习者的语言压缩(概括)能力、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的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比如:1.组织辩论会。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撰写科技小论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课后作业;“请你写一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短文,把自己想象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里雨水稀少,骄阳似火。你使出浑身解数寻求水、珍惜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还可以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的呼吁。”这个练习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题目。

3.学写调研报告。语文老师可参照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材,主动与该科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语文主要应侧重于语言的准确性,实验过程表述是否清楚等,让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语文习惯。

4.再现历史,展示自我。课堂渗透应是“科际”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形式。如在讲述人物传记类课文时,可插入一些历史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联系一些其他学科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帮助理解课文。(下转第184页)

(上接第183页)5.成果展览。确定某个主题,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联系各学科知识,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制成课件或写成论文,最后进行成果汇报,交流探讨。如地理中的人文地理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名胜古迹与古代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名胜古迹抒发自己胸臆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黄鹤楼、岳阳楼、白帝城、赤壁、苏堤、白堤等景观不仅是异彩纷呈的文化化石,是千古文章的展厅。

总之,“科际”合作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是稳妥而有效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捷径。相信不远的将来,“科际”合作会创造出语文崭新的天地。

上一篇:地理知识论文范文 下一篇:地理科技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