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05 04:53:55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第1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CN:13-1330/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内容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增加GIS、GPS、RS方面的版面,同时刊登一些浅显易懂的实用技术类文章,以增加读者的层面。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第2篇

2.球面元胞自动机框架的比较与选择肖志峰,翟晓芳,XIAOZhi-feng,ZHAIXiao-fang

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路网结构特性分析赵玲,邓敏,王佳璆,彭东亮,ZHAOLing,DENGMin,WANGJia-qiu,PENGDong-liang

4.一种基于特征点的无人机影像自动拼接方法鲁恒,李永树,何敬,陈强,任志明,LUHeng,LIYong-shu,HEJing,CHENQiang,RENZhi-ming

5.地理信息标准一致性测试建模刁俊玲,吴信才,刘永,刘福江,罗显刚,DIAOJun-ling,WUXin-cai,LIUYong,LIUFu-jiang,LUOXian-gang

6.基于GIS的高质量约束Delaunay三角网格剖分赵晓东,晏小宝,沈永明,王亮,ZHAOXiao-dong,YANXiao-bao,SHENYong-ming,WANGLiang

7.基于P2P的分布式矢量地理数据在线服务研究冯佳丽,江南,胡斌,吴家皋,邹志强,FENGJia-li,JIANGNan,HUBin,WUJia-gao,ZOUZhi-qiang

8.面向地理对象多尺度表达的剖分编码方法研究杨宇博,程承旗,宋树华,YANGYu-bo,CHENGCheng-qi,SONGShu-hua

9.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矿区植被物化参数高光谱遥感估算研究卢霞,LUXia

10.河流一维水质时空扩散动态模拟许淑娜,杨令宾,XUShu-na,YANGLing-bin

1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容探析刘曙华,沈玉芳,LIUShu-hua,SHENYu-fang

12.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韦燕生,敖荣军,成艾华,WEIYan-sheng,AORong-jun,CHENGAi-hua

13.东北三省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偏差分析及地域差异黄晓军,黄馨,李诚固,HUANGXiao-jun,HUANGXin,LICheng-gu

14.基于MODIS-NDVI的林芝地区植被时空变化研究朱源,彭光雄,王志,冉琮千,张振磊,李丹,刘佳宁,陈宝雄,任青山,ZHUYuan,PENGGuang-xiong,WANGZhi,RANCong-qian,ZHANGZhen-lei,LIDan,LIUJia-ning,CHENBao-xiong,RENQing-shan

15.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及其碳同位素特征谢远云,孟杰,郭令芬,何葵,XIEYuan-yun,MENGJie,GUOLing-feng,HEKui

16.多角度高光谱CHRIS/PROBA数据在土地覆盖分类中的应用张西雅,金慧然,李培军,ZHANGXi-ya,JINHui-ran,LIPei-jun

17.一种基于遥感数据快速提取居民地信息的新方法陈洁丽,刘永学,李满春,申成磊,胡炜,蔡文婷,CHENJie-li,LIUYong-xue,LIMan-chun,SHENCheng-lei,HUWei,CAIWen-ting

18.1997-2007年中国分省化石能源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分析杜官印,蔡运龙,李双成,DUGuan-yin,CAIYun-long,LIShuang-cheng

19.树轮记录的甘肃山丹近224年降水变化陈峰,袁玉江,魏文寿,喻树龙,范子昂,张瑞波,尚华明,张同文,CHENFeng,YUANYu-jiang,WEIWen-shou,YUShu-long,FANZi-ang,ZHANGRui-bo,SHANGHua-ming,ZHANGTong-wen

20.石家庄市高温热浪与"三大火炉"城市的对比研究肖嗣荣,张可慧,刘芳圆,穆仲义,XIAOSi-rong,ZHANGKe-hui,LIUFang-yuan,MUZhong-yi

21.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珠海旅游区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赵莹雪,董玉祥,ZHAOYing-xue,DONGYu-xiang

22.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齐邦锋,江冲,刘兆德,QIBang-feng,JIANGChong,LIUZhao-de

23.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工业遗址旅游开发探讨王莹,姜琴君,WANGYing,JIANGQin-jun

24.基于"鄂西圈"背景的宜昌城市旅游发展研究郑宇飞,曹诗图,刘运,ZHENGYu-fei,CAOShi-tu,LIUYun

25.基于VC++的七参数坐标转换模型研究及实现闫庆庆,王宝山,訾国杰

1.顾及环境相似的多特征组合实体匹配方法吴建华,WUJian-hua

2.DEM栅格单元地形异质性的量度指标研究韩富江,王德刚,丁维凤,陆晓鸣,HANFu-jiang,WANGDe-gang,DINGWei-feng,LUXiao-ming

3.基于MODIS高分辨率气溶胶反演的ETM+影像大气校正唐洪钊,晏磊,李成才,高鹏骐,TANGHong-zhao,YANLei,LICheng-cai,GAOPeng-qi

4.基于输入文件定制的SWAT模型集成应用方法研究李硕,康杰伟,王志华,LIShuo,KANGJie-wei,WANGZhi-hua

5.基于带权Voronoi图与地标的空间位置描述龚咏喜,刘瑜,邬伦,田原,陈琦,GONGYong-xi,LIUYu,WULun,TIANYuan,CHENQi

6.基于投影体积与八叉树的三维网格模型体素化方法穆斌,潘懋,邓剑,MUBin,PANMao,DENGJian

7.乐安江两支流河滩表层土重金属污染五节芒叶片光谱特征响应对比研究赵汀,王安建,夏江周,刘素红,刘新会,ZHAOTing,WANGAn-jian,XIAJiang-zhou,LIUSu-hong,LIUXin-hui

8.基于线性和岛屿约束的Delaunay三角网构建算法研究张咏,侯恩科,董汉军,ZHANGYong,HOUEn-ke,DONGHan-jun

9.DEMETER卫星数据格式解析与数据入库效率研究董承玮,宋现锋,芮小平,徐方舟,汪超亮,DONGCheng-wei,SONGXian-feng,RUIXiao-ping,XUFang-zhou,WANGChao-liang

10.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在冬小麦识别中的应用研究李颖,陈秀万,段红伟,沈阳,LIYing,CHENXiu-wan,DUANHong-wei,SHENYang

11.顾及等高线和凹边界特征的不规则三角网生成方法孙文彬,刘希亮,栾晓慧,王志雄,SUNWen-bin,LIUXi-liang,LUANXiao-hui,WANGZhi-xiong

12.基于LBV数据变换方法的海岸带多光谱影像分类方法研究张成雯,唐家奎,米素娟,马毅,郭立萍,赵理君,王后茂,王春磊,ZHANGCheng-wen,TANGJia-kui,MISu-juan,MAYi,GUOLi-ping,ZHAOLi-jun,WANGHou-mao,WANGChun-lei

13.基于影像分割技术的LIDAR数据建筑物边缘提取马文,岳建平,曹爽,MAWen,YUEJian-ping,CAOShuang

14.基于参数点图的剖面自动连接算法刘钊,潘懋,LIUZhao,PANMao

15.基于ETM遥感影像的二滩库区水深反演研究孙涛,庞治国,潘世兵,葛德祥,SUNTao,PANGZhi-guo,PANShi-bing,GEDe-xiang

16.基于探索性空间分析的东北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研究侯光雷,王志敏,张洪岩,张正祥,HOUGuang-lei,WANGZhi-min,ZHANGHong-yan,ZHANGZheng-xiang

17.嘉陵江流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张学斌,石培基,罗君,ZHANGXue-bin,SHIPei-ji,LUOJun

18.中国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率时空分布均衡程度及趋势——基于新方法的验证程前昌,CHENGQian-chang

19.成都市土地供需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辜寄蓉,陈先伟,杨海龙,GUJi-rong,CHENXian-wei,YANGHai-long

20.基于DEM的黄土坡耕地地表糙度测定方法研究赵龙山,梁心蓝,张青峰,兰敏,吴发启,ZHAOLong-shan,LIANGXin-lan,ZHANGQing-feng,LANMin,WUFa-qi

21.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三江平原湿地景观时空演化模拟研究于欢,何政伟,张树清,潘欣,YUHuan,HEZheng-wei,ZHANGShu-qing,PANXin

22.中国氮氧化物排放区域差异及减排潜力分析王丽琼,WANGLi-qiong

23.连环湖他拉红泡重金属和营养元素的沉积记录孙丽,臧淑英,肖海丰,孙华杰,SUNLi,ZANGShu-ying,XIAOHai-feng,SUNHua-jie

24.基于ENVIZOOM面向对象的高海拔灌丛植被提取——以定日县为例张学儒,刘林山,张镱锂,张继平,聂勇,张华,ZHANGXue-ru,LIULin-shan,ZHANGYi-li,ZHANGJi-ping,NIEYong,ZHANGHua

1.基于相似度理论的时空变化定量描述方法夏慧琼,李德仁,郑春燕,XIAHui-qiong,LIDe-ren,ZHENGChun-yan

2.基于SOA的空间数据起源研究乐鹏,彭飞飞,龚健雅,YUEPeng,PENGFei-fei,GONGJian-ya

3.多源分布式CSW和WMS地理信息服务集成与互操作苗立志,伍蓝,李振龙,杨超伟,MIAOLi-zhi,WULan,LIZhen-long,YANGChao-wei

4.混合硬件跟踪定位的空间信息虚实配准武雪玲,任福,杜清运,WUXue-ling,RENFu,DUQing-yun

5.五种常用降水量插值方法误差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邬伦,吴小娟,肖晨超,田原,WULun,WUXiao-juan,XIAOChen-chao,TIANYuan

6.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模型的TM6/ETM+热红外波段地表比辐射率估算郑文武,曾永年,田亚平,ZHENGWen-wu,ZENGYong-nian,TIANYa-ping

7.K-T变换在监测小麦地表参数中的应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王军战,鲍艳松,张友静,屈建军,张伟民,WANGJun-zhan,BAOYan-song,ZHANGYou-jing,QUJian-jun,ZHANGWei-min

8.基于遥感影像的线状地物宽度变化规律研究邓玲玲,吕成文,尉雪敬,DENGLing-ling,LVCheng-wen,WEIXue-jing

9.阴影辅助下的面向对象城市建筑物提取周亚男,沈占锋,骆剑承,陈秋晓,胡晓东,沈金祥,ZHOUYa-nan,SHENZhan-feng,LUOJian-cheng,CHENQiu-xiao,HUXiao-dong,SHENJin-xiang

10.一种顾及先验知识与光谱信息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方法尤淑撑,刘顺喜,YOUShu-cheng,LIUShun-xi

11.互联网资源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孙中伟,张兵,王杨,牛建强,SUNZhong-wei,ZHANGBing,WANGYang,NIUJian-qiang

12.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分析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李正,武友德,蒋梅英,LIZheng,WUYou-de,JIANGMei-ying

13.中国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区位选择研究高翔,GAOXiang

14.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郭姿含,杨永侠,GUOZi-han,YANGYong-xia

15.辽宁省海岸线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孙才志,李明昱,SUNCai-zhi,LIMing-yu

16.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相关性研究刘艳艳,吴大放,董玉祥,陈梅英,王朝辉,LIUYan-yan,WUDa-fang,DONGYu-xiang,CHENMei-ying,WANGChao-hui

17.CLUE-S模型原理与结构及其应用进展王丽艳,张学儒,张华,王卫,WANGLi-yan,ZHANGXue-ru,ZHANGHua,WANGWei

18.沿海城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分类研究李博,韩增林,LIBo,HANZeng-lin

19.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岱海地区气候变化周期研究张振锋,游广永,赵元杰,ZHANGZhen-feng,YOUGuang-yong,ZHAOYuan-jie

20.城市扩张对东莞市陆表温度的影响分析冯徽徽,刘慧平,朱寿东,白穆,FENGHui-hui,LIUHui-ping,ZHUShou-dong,BAIMu

21.陕西省山地太阳总辐射分布式模拟研究姜创业,王娟敏,孙娴,吴林荣,JIANGChuang-ye,WANGJuan-min,SUNXian,WULin-rong

22.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徒步旅游动机和体验效应分析肖胜和,XIAOSheng-he

23.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及实证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例李瑞,殷红梅,LIRui,YINHong-mei

24.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张补宏,徐施,ZHANGBu-hong,XUShi

1.论地理信息的尺度特性刘凯,秦耀辰,LIUKai,QINYao-chen

2.小波基及其参数对遥感影像融合图像质量的影响龚建周,刘彦随,夏北成,陈健飞,GONGJian-zhou,LIUYan-sui,XIABei-cheng,CHENJian-fei

3.基于水稻特征波段的决策树分类研究李杨,江南,吕恒,张瑜,苗翠翠,王妮,LIYang,JIANGNan,LVHeng,ZHANGYu,MIAOCui-cui,WANGNi

4.基于地图方里网的全球剖分系统耿晓晖,程承旗,宋树华,李大鹏,GENGXiao-hui,CHENGCheng-qi,SONGShu-hua,LIDa-peng

5.一种面向对象分类的特征分析方法郑毅,武法东,刘艳芳,ZHENGYi,WUFa-dong,LIUYan-fang

6.DEM采样间隔对地形描述精度的影响研究邓仕虎,杨勤科,DENGShi-hu,YANGQin-ke

7.融合多源数字信息的流域水系提取方法研究刘金涛,张佳宝,刘建立,李晓鹏,LIUJin-tao,ZHANGJia-bao,LIUJian-li,LIXiao-peng

8.温度植旱指数(TVDI)与多因子关系研究孙丽,吴全,裴志远,潘家文,SUNLi,WUQuan,PEIZhi-yuan,PANJia-wen

9.CAD数据空间参考的判断与参数获取韩雪培,涂琼,HANXue-pei,TUQiong

10.基于多波段分析的无阈值自动光谱角制图分类法樊彦国,李翔宇,张磊,孙元芳,FANYan-guo,LIXiang-yu,ZHANGLei,SUNYuan-fang

11.GPS可降水汽与MODIS可降水汽回归性分析侯建国,杨成生,张勤,蒋光伟,王宏宇,HOUJian-guo,YANGCheng-sheng,ZHANGQin,JIANGGuang-wei,WANGHong-yu

12.基于GIS的二维非结构化剖分网格优化赵晓东,王海龙,沈永明,ZHAOXiao-dong,WANGHai-long,SHENYong-ming

13.海面-地面系统中三维古地面反演计算的剥蚀算法研究王琳,钟鹤翔,谢志仁,WANGLin,ZHONGHe-xiang,XIEZhi-ren

14.河北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研究刘立军,徐海振,崔秋苹,王娟,LIULi-jun,XUHai-zhen,CUIQiu-ping,WANGJuan

15.华北盆地埋藏地貌面与油气藏崔俊辉,吴忱,陈利江,刘芳圆,赵艳霞,秦彦杰,白洁,CUIJun-hui,WUChen,CHENLi-jiang,LIUFang-yuan,ZHAOYan-xia,QINYan-jie,BAIJie

16.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中国湿地遥感研究现状与趋势评述赵惠,张海英,李娜娜,杨桂芳,ZHAOHui,ZHANGHai-ying,LINa-na,YANGGui-fang

17.基于ESDA的闽西发展不平衡格局动态分析陈文成,CHENWen-cheng

18.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及因果关系检验——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翁翎燕,濮励杰,文继群,朱明,WENGLing-yan,PULi-jie,WENJi-qun,ZHUMing

19.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土地可持续利用差异评价袁磊,雷国平,张小虎,YUANLei,LEIGuo-ping,ZHANGXiao-hu

20.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内陆水体水质多光谱遥感监测朱利,姚延娟,吴传庆,张永军,陈静,王颖,ZHULi,YAOYan-juan,WUChuan-qing,ZHANGYong-jun,CHENJing,WANGYing

21.松嫩平原西部沙漠化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信息特征分析郭红,龚文峰,袁力,杜绍敏,范文义,GUOHong,GONGWen-feng,YUANLi,DUShao-min,FANWen-yi

22.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熵权模糊物元模型杨秋林,郭亚兵,YANGQiu-lin,GUOYa-bing

23.遥感和GIS支持下的湘西北喀斯特山区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郑文武,曾永年,吴桂平,田亚平,邹君,ZHENGWen-wu,ZENGYong-nian,WUGui-ping,TIANYa-ping,ZOUJun

24.国外旅游研究领域Web点击流分析研究进展邵隽,吴必虎,SHAOJun,WUBi-hu

25.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结构与自然要素的关系李仁杰,郭风华,安颖,LIRen-jie,GUOFeng-hua,ANYing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第3篇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起步阶段。随着社会进步,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增幅超过300%,2011年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从业人员约80万人,从业机构超过2万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到2020年年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对高校本科专业行了调整,专业由原来的504个调整为294个,教育部特别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这一点说明地理信息产业的特殊优势和生命力。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再次调整,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改名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经各种资料的统计表明,2000年有37所院校设立了GIS专业,2003年有93个高校开设了GIS专业,2007年全国共有161所高校设置GIS专业,2012年全国共有168所高校设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2]。从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2.1教师专业素养迫切需要提高

目前状况是一些院校现有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是从相关学科转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又走入学校,并没有机会从事实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经验[3]。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又很迅速,这使得一些教师很难胜任所承担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2.2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脱节

由于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相应的实验教材很难跟上。据此有些人提出了要大胆尝试采用电子教材,某些部门或是软件出品单位不要只是将精力放在软件使用帮助上,也应当随之出品入门级或更高档次的电子实验教材,弥补实验教材陈旧落后更新慢的问题。理论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非常明显,与各人才培养层次与方向脱节,没有针对各个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统一化、系统化的教材的建设[4]。

2.3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各高校开办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时,主要是依托已有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无论是学科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皆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脱节[5]。大多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和学生的素质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还有因师资不足,涉及地理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不能开设,学生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二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在工作中暴露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的缺陷,直接影响到该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声誉[6]。

2.4专业目录名称与本学科内涵不相适应

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分层次的培养来看,名称上存在不相称,一些专家建议,对于理科院校或从地理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可以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但对于工科院校或从测绘等方向发展起来的,可以改称为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磨合共融发展,也可能在将来二者会统一于新的名称。

2.5资金投放不足

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样受到发展速度与投入增量不同步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且不配套。特别是在一般本科类院校,在追求规模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教学仪器设备与运行保障经费采取紧缩政策[7]。

2.6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培养评价体系

对于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相应评价体系。尤其针对一般本院校来说,不论是以测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还是以地理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都没有真正融入到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圈子里。要真正服务社会,不应靠少数顶级院校的科学进展,更多是发挥好全国各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育资源,让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落到实处,从而彰显地理视角。

3建议与发展策略

3.1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应遵循应用科学的教育理念

这个专业无论是从测绘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还是从以地理学空间分析应用为主的理科发展起来的,大家都会认为本专业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从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就业情况来分析,本科阶段是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时期,研究生阶段可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本科阶段要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寻市场,更不能成为步入社会的培训场所。大学本科教育是思想和认知善恶发育成型的阶段,让学生有能力去追求知识与真理,这是大学本科的教学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3.2培养空间思维的教学模式不能变

空间思维能力不只是让人知道东西南北,更多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维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理信息科学的普及也是对全民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ESRI在美国会对小孩子进行免费的地理知识讲解,使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地理空间的概念,启发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3人才培养上要在权威机构中划分出层次

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来看,地理信息科学学位教育应强化技能培训,这部分人才培养就落在一些以测绘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培养上,突出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另一类别是以地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院校专业上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总之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有能够创新思路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扎实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共同推动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3.4通过任教资格考试、技术水平认证来规范地理信息从业人员的水平

国家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管理地理信息产业。规定必须要有相当水平的从业人员才能承接各种项目。原因就是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行业关系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如果政策法规跟不上,那么将会一片混乱。3.5为一线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申请教学或科研

项目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层面上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保障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真正地申请到地理信息科学项目,如教育部科技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等或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等各级协会都可以组织建立保障机制并实施这种运行模式。 3.6分层次规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第4篇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起步阶段。随着社会进步,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增幅超过300%,2011年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从业人员约80万人,从业机构超过2万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到2020年年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对高校本科专业行了调整,专业由原来的504个调整为294个,教育部特别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这一点说明地理信息产业的特殊优势和生命力。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再次调整,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改名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经各种资料的统计表明,2000年有37所院校设立了GIS专业,2003年有93个高校开设了GIS专业,2007年全国共有161所高校设置GIS专业,2012年全国共有168所高校设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2]。从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2.1教师专业素养迫切需要提高

目前状况是一些院校现有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是从相关学科转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又走入学校,并没有机会从事实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经验[3]。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又很迅速,这使得一些教师很难胜任所承担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2.2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脱节

由于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相应的实验教材很难跟上。据此有些人提出了要大胆尝试采用电子教材,某些部门或是软件出品单位不要只是将精力放在软件使用帮助上,也应当随之出品入门级或更高档次的电子实验教材,弥补实验教材陈旧落后更新慢的问题。理论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非常明显,与各人才培养层次与方向脱节,没有针对各个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统一化、系统化的教材的建设[4]。

2.3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各高校开办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时,主要是依托已有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无论是学科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皆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脱节[5]。大多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和学生的素质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还有因师资不足,涉及地理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不能开设,学生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二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在工作中暴露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的缺陷,直接影响到该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声誉[6]。

2.4专业目录名称与本学科内涵不相适应

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分层次的培养来看,名称上存在不相称,一些专家建议,对于理科院校或从地理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可以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但对于工科院校或从测绘等方向发展起来的,可以改称为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磨合共融发展,也可能在将来二者会统一于新的名称。

2.5资金投放不足

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样受到发展速度与投入增量不同步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且不配套。特别是在一般本科类院校,在追求规模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教学仪器设备与运行保障经费采取紧缩政策[7]。

2.6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培养评价体系

对于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相应评价体系。尤其针对一般本院校来说,不论是以测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还是以地理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都没有真正融入到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圈子里。要真正服务社会,不应靠少数顶级院校的科学进展,更多是发挥好全国各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育资源,让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落到实处,从而彰显地理视角。

3建议与发展策略

3.1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应遵循应用科学的教育理念

这个专业无论是从测绘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还是从以地理学空间分析应用为主的理科发展起来的,大家都会认为本专业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从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就业情况来分析,本科阶段是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时期,研究生阶段可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本科阶段要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寻市场,更不能成为步入社会的培训场所。大学本科教育是思想和认知善恶发育成型的阶段,让学生有能力去追求知识与真理,这是大学本科的教学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3.2培养空间思维的教学模式不能变

空间思维能力不只是让人知道东西南北,更多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维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理信息科学的普及也是对全民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ESRI在美国会对小孩子进行免费的地理知识讲解,使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地理空间的概念,启发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3人才培养上要在权威机构中划分出层次

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来看,地理信息科学学位教育应强化技能培训,这部分人才培养就落在一些以测绘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培养上,突出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另一类别是以地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院校专业上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总之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有能够创新思路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扎实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共同推动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3.4通过任教资格考试、技术水平认证来规范地理信息从业人员的水平

国家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管理地理信息产业。规定必须要有相当水平的从业人员才能承接各种项目。原因就是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行业关系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如果政策法规跟不上,那么将会一片混乱。3.5为一线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申请教学或科研项目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层面上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保障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真正地申请到地理信息科学项目,如教育部科技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等或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等各级协会都可以组织建立保障机制并实施这种运行模式。

3.6分层次规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全国一流院校培养高级人才应侧重于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对于一般的工科院校来说,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测绘或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方面的应用,培养出具有优秀技能型人才;对具有地理学师资优势的一流综合理科院校,其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培养能够有创新思路的人才;那么对于一般的理科或职业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及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发展;应用

1引言

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是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是针对现代地理学中的比较复杂的、范围又比较广泛的内容而进行的解析处理与技术保障,通过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不难看出,在全球变化性问题上,地理信息科学有一定的处理功能,例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毫不夸张地说,新世纪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时代,是依赖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时代。

2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信息科学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核心技术遥感、全球定位及相互渗透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集成化技术系统。当前,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成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立了高科技的地理信息系统与企业,而我国因为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大规模的体系动作,许多的科研项目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更没有被公众广泛认知,可喜的是,在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新技术大扶持与推动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国GIS协会”和“中国海外GIS”协会,以及应运而生了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同时在国家的职能部门中也设立了测绘信息局与信息系统,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科学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地理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地开花,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3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趋势

那么究竟地理信息科学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应用与发挥呢?我们在这里举例说明一下,就我们的城市电子地图来说,此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我们浏览城市分布全貌,通过输入起点、终点,还能查询出公交车的路线,并提供相关车次信息,获取沿途的换乘信息与道路信息,其信息量之大,实用价值之大,不仅体现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超强功能,更实惠和方便了我们日常生活;又如,在医学上,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来制作血管分布图、内部器官的结构图,这样,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微观手术的实现,使我们看到,地理信息科学真的离我们很近。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优点,它正逐步影响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也只是地理信息科学被广泛应用的冰山一角,它不仅在城市交通与规划上得以应用,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预防,以及水气管道等领域,都有其发挥空间。那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未来将有怎样发展前景呢?就目前而言,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收集储存海量的人文地理信息,也正在航天技术中进行着不断的尝试,而一般地理复杂方程的建立,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得以应用,地理信息网络系统正在迅速发展,在遥感影像成图,数学模型与信息模型,还有复杂的地理现象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些无疑说明,地理信息科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将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4地理信息科学的框架结构

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是将遥感、定位、遥测、虚拟地理环境及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等集合成一体化的天地信息网络系统,再运用信息机理研究、全球定位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3S集成理论应用研究等,实现地理信息技术的探讨与完善,在从技术理论过度到实践应用,构建推动社会前进的包括文化发展、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等人文科学的完事体系。新一代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下,不仅仅局限于集成库的数据收集,而是在遥感、遥测、定位、地面观测、社会统计这五个数据源的作用下建立的数据库集合,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还会将多媒体引入数据收集中,建立更全面的关系数据结构,还要发展元数据与数据仓等技术,为此面向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图像与图形结合、知识与属性连接、推理机与逻辑库等问题。地理信息科学严格来说,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建立整个学科体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技术层这个层面的研究主要依靠遥感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以及其他空间信息为设施基础,在这些技术支撑下探讨与分析如何处理、描述地理信息的基本问题,并由此构建研究地理信息的可运用机理。(2)理论层地理信息科学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的学科,它通过地理信息的运动机理,与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理论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强大的存储与处理功能进行区域化服务,进行可持续发展。(3)应用层所有的理论与研究均要对我们的社会,我们所生存的空间发挥其作用,才能得到应用,作为强大的地理信息科学也一样,在如此强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下,面对我们全球的变化问题,它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了决策性的服务,并通过持续性发展继续指导着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

5地理信息科学在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集成化一体信息网络系统的框架内容也在日趋完善中,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众多学科领域也在大力筹建中,为此,我们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前提下,必须快速解决这一学科中所面临的问题。(1)遥感影像的系列成图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没有参考的问题,大地图集就是可以参考与借鉴的系列成图的典范,当然,这经过了几世纪,几辈人的努力,从文字描述到地图制作,才获得了如此伟大的进步,才最终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为新一代的遥感影像系列成图问题,因系统间符号与数据结构相冲突,达不到完整统一的制作要求。那么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是否可以完成这项工程呢?答案是尚未成功,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功能的不断深入开发,遥感影响的进一步普及应用,我们终将会解决系列成像问题。(2)改变地理信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在地理信息科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数据库与辅助设计相结合,使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完善,然而,出现的新问题是:由于系统中不支持模型的综合运算,不能使运算结果可视化,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改变系统中对地理现象客观规律的软件,可将专题地图自动自成,才能取得这一阶段性的突破。(3)计算与信息模型的问题模型有实物模型与信息模型之分,信息模型是在信息系统中运行的,而我们的地理信息科学中,有遥感信息模型、复杂性地理信息模型、料子体元遥感信息模型等这些信息模型的系数与指数都会随时空或新因素发生变化,那么系统对其计算结果也会产生辩证逻辑计算,这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要进行大量计算处理的研究工作。

6结束语

地理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应用价值与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目前,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成长壮大,这门学科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相关技术也属于高科技知识产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有较高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们也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一起为我们的新兴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侯景伟,孔云峰.地理信息科学的时空哲学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1):18-21.

[2]王立新,吕德洪.GIS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J].江西测绘,2006(4):28-30.

[3]马蔼乃.地理逻辑问题,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75-282.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第6篇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3结束语

就业率的高低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毕业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社会对GIS专业学生需求量较大,而且寄希望他们从事GIS工程开发与维护工作,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GIS软件操作与二次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针对就业单位的需求,本文构建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它可以作为GIS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为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的特点和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需求咱1暂。因此,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大背景下,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和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原则、建设思路、内容和要求,以期为地方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地理信息科学是计算机与地理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在地理信息科学的课程建立中掌握地理信息的基础理论及其实践操作技能咱2暂。以“GIS二次开发”课程为例,当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后,相关的课程与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学习缺乏衔接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或者作品的原型体系设计与研究开发变得捉襟见肘咱3暂,学生无法把毕业设计或者需的基础专业技巧与论文撰写的选题相结合。课程依赖关系考虑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水平。学生自主实践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已经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厌倦。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一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研究相似,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也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紧跟当前的主流技术,及时更新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掌握的实际知识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于应用新一代技术的兴趣。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近几年来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很难建立起一支较为稳定的人才队伍。并且高校缺乏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机制,导致年轻教师的能力提升较慢。

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内容

为突破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瓶颈问题,针对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现状,“新工科”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建设的关系涉及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咱4暂,本文主要从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制度和教学资源建设等角度进行论述。

(一)课程体系设置及优化

目前,我国对工科新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才刚起步,对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由于我国许多应用型学校未设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资源存在不足咱4暂。针对这一现状,文章在传统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机融合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元素,加强遥感应用、测量及应用能力等内容。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框架见图1。课程框架主要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拓展与创新五大培养模块五个培养模块。依据对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以及国家标准、地理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有关企业、高等院校的调研以及对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咱5暂,优化了地理信息科学类专业的培养。课程架构采用平台+模块的“4+4”框架结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学科基础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咱6暂。紧贴不同行业的发展要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主要划分为土地数据处理与信息应用技术开发两方面来对其进行专业教育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并满足学生升学深造需要。

(二)实训制度建设

GIS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高度交叉性和前沿性的工程学科,GIS基础课程的应用实践技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课程的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学校应用实践技术教学领域的先进科技相结合,在从事课程实践技术教学的课程内容上,要求在课程相关基础软件的研究开发及拓展、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软件的应用多样化、实验教学资料的使用多元化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应用型人才既有别于学术类人才,也有别于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类人才。学术类人才强调对理论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研究,而应用类人才则强调对技术的应用。因此,GIS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不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必须不断开辟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拓宽以应用型、实习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在该时代背景下,学校采取了“3+1”顶岗实习模式,积极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大幅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机会,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首先,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引领,充分考虑满足学生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不同需求,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元、内容丰富、手段新颖。在当前现代化的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中,课堂上的PPT、微课、MOOC、学科前沿信息连线资源链接、案例、拓展性知识阅读、讨论式习题练习、提问与问题解答等教材资源都已经逐步成为所有学科必备的基本知识资源,教材资源将会成为所有学科课程基础资源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的教材资源不但为广大学生学习提供了知识库,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定期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交流及继续教育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其他专业教学领域的带头人与教学监督委员会、学术社区组织以及高等院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问,或者支持优秀的青年教师继续深造。“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实质在于建立一种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交流其需求,相互推广和促进,是有效保障专业教育质量,落实培养目标,发展专业性和特色,提高专业技术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应当鼓励更多的青年老师到企业中工作,增强其实际操作经验。可以邀请著名的高校和大型民营企业的专家作为学校的访问教授,不但对本科生进行教学,而且还负责引导青年老师申请科研课程项目和撰写学术论文。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开展专题演讲,指导教师参加该领域的学科建设。鼓励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坚持将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技创新。加强与全省各高校同类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安排同类型教师交流、合作、参加国内外的会议或短期访问,打造一支充分理解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热爱于教学事业的中小班级高层次、组合化的教学团队,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完善教师以及学生激励机制

为激励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可以对优秀教师进行口头表扬、光荣榜表彰以及设置教学成果奖等方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加分项。对学习成绩好学生、获取国家或者省级各类奖学金的学生、通过国家某些高难度考试的学生、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实习阶段即获单位正式录用且工资达到纳税水平的学生,都应该在学校张榜表彰,以激励其他学生。

三、结语

2021年,南宁理工学院开始制定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将根据毕业生所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反馈情况不断修订。对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的内容安排上进行了优化,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在GIS领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段炼,廖超明,陆汝成,等.新工科背景下GIS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02):163-166.

[2]袁本华.关于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技能教育的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12,33(05):82-84.

[3]曾微波,王春,江岭.应用型本科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探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09):1-3.

[4]戴仕宝,王春.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GIS专业建设探讨[J].测绘工程,2019,28(04):72-76.

[5]逯跃锋.“地理信息+”与“新工科”背景下GIS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47):191-192.

[6]崔海波.论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1):113-117+128.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第8篇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 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3结束语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第9篇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 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3结束语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第10篇

1(略)

2基于ArcGIS的实现本文基于上述制图思路,以ArcGIS9.3为技术平台,以绘制西准噶尔地区地质图(1∶1000000)为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实现。

2.1空间数据获取西准噶尔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的碰撞带,属于古生代残余洋盆的后碰撞花岗岩类[6]。确定该区的范围,扫描其纸质地质底图和地理底图,在ArcCatalog中建立空间数据库,将底图配准后通过ArcScan自动矢量化或者手工矢量化,得到该区的地质、地理底图的矢量数据。经过拓扑检查后以点、线、面的形式存储(图略)。

2.2属性数据关联空间数据库中的每个要素类都有各自的描述,主要通过要素类名称、空间数据类型(点、线、面)、数据类型、数据存储长度、约束条件、数据项描述等进行描述与定义(表略),为数据加载做准备[7]。属性数据以传统数据库方式存贮和管理,并通过公共字段与各要素进行关联,使点、线、面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图元单位,而具有地质特征描述内容[8]

2.3图例制作图例是地图的语言体系[9],集中体现了制图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以及对这种本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体系。在以往的图例绘制中,人们只关注规范化表达。传统纸质图时代的图例采用人工手绘来实现,由于人的主观判断和绘图工具的误差,会导致线条粗细不匀、符号大小不一,无法完全实现图例的规范化表达[10]。同时,作为传统地质图整饰内容的一部分,图例是一种机械的“排列”,与图件主体部分并没有有机的联系,仅是单纯的视觉表达,实现了认知表达中的符号层,而概念层仍然隐式地停留在人的大脑中。Fishnet是ArcGIS平台下的一种空间分析工具,相当于图形化的Excel。它可以自由定义的基本单元格的大小,并对其赋予属性。利用Fishnet制作图例,不仅可以实现符号的标准化表达,更重要的是,它是在数据库中管理符号和数据,可以随时修改或查询[11]。

2.4STYLE匹配将Fishnet中的图例存储为Style,或者将整个要素调用Savetolayers命令存成Layer。调用Proper-ties中的MatchtoSymbolsinastyle,用Layer与图件主体中要素的相同字段进行匹配,或者用Style直接进行匹配,实现图件的自动符号化。在匹配时,如果按照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会产生很大的工作量。比如,不同时代的侵入岩很多,若采用一对一匹配,那每个时代(设有M个)的每一种侵入岩(设有N个)都要有相应的符号(CMN)。但是如果采用多字段来描述同一个地质体,采用多对一的方式,只需要制作时代的符号和侵入岩的符号(M+N)。在制作图面内容较多的地质图时,这一方法将会大大提高效率,而且对于数据的分类尤为便捷(图略)

2.5整饰成图在layout视图下,调整图面大小、位置,添加图名、比例尺、指北针、经纬网、责任栏等整饰要素。图例可以以图片形式添加,或者以数据窗口的形式添加。

3基于地理信息科学制图的优势

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视角出发,地理信息系统就成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的一个环节[2],这就使制图不仅具有所有数字制图的优势,如方便携带、易修改、易复制、易整饰,存在严格的拓扑关系,不受比例尺的限制,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及动态性[12],更能体现以信息科学为基础的优势,使图元单位与地质实体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使隐式存在于人脑中的语义显式地表达出来,实现信息的查询、新图件的生成、空间数据分析等优势。

3.1信息查询传统纸质图和数字制图只是对纸质地质图的数字复制,不具有信息查询的功能。比如,若想了解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情况,在传统图件中,你只能通过读图例在图上圈出泥盆纪的地层。不仅费时,而且导致图面内容更加复杂,极易出错。基于信息科学制图是运用数据库储存数据,图面与数据关联,因此信息查询很容易实现:打开属性数据表,在查找中输入“D*”(其中*代表D的任一组),在属性数据表中属于D的所有地层就会被选择出来。相应地,在图上所有泥盆系的地层也会特别标识,这样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系的地层分布就一目了然。如果需要查询泥盆纪侵入岩分布,则将相关字段相加再进行查询。

3.2图件派生在传统纸质图和数字制图中,图面一旦固定,再做任何修改或派生图件都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相当于重新制作。但基于信息科学思想成图不是一幅图件的终结,而是生成新的图件的渠道[13]。比如要制作西准噶尔地区侵入岩分布图。在西准噶尔地区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查询“岩性大类”挑选出该区侵入岩数据,导出选择的侵入岩图层,或者在原图上删掉其他不相关数据或让其他数据不显示,调整图面大小、图名、图例、比例尺等整饰要素,一幅新的派生图件就完成了。

3.3空间数据分析所有的空间分析都是基于数据而不是基于图形。在这方面,基于信息科学成图具有别的制图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成图方式中,每一个点、线、面都是具有实际地质意义的单元。在进行点的密度(如矿床的密度分析[14])、线的缓冲(断层对特定矿种的影响范围[15])、面的选择(矿床模型对成矿有利地层的选择)时,依托ArcGIS平台都能够迅速实现。这些依托数据的空间分析目前正在探索应用之中。

4结束语

上一篇:社会科学范文 下一篇:专科学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