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课堂范文

时间:2023-07-31 17:04:53

地理微课堂

地理微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 地理逻辑思维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6-02

高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感慨地理上课听得懂,但到具体问题不会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性知识掌握不牢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完整。但这些不足又很难解决。因为高中地理课时有限,加上学生不管是地理知识还是地理思维能力都很欠缺,许多教师采取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深刻的体会。但如果把时间让给学生,学生能利用好吗?班级那么多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哪怕再细分为小组,也总有学生比较被动。教师又如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呢?这确是一大难题。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了“微课程”教育模式,也许是解决这难题的一大助力。微课程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和互动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那么如何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一、还原生活,针对个体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

教师平时应多关注收集生活中有趣,有用的话题资料,利用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电脑和麦克风等将它结合地理知识以视频方式呈现,使之成为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和简单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利用与现实问题有联系的情景针对学生个体来展开学习活动。由于这些地理知识被碎片化后投射到有针对性的现实生活问题,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通过眼、耳、口和脑的调动,学生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提取知识,而是会有探索的热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处理气候与农业区位选择的关系,传统教学一般是通过介绍各农作物的分布与气候分布,结合活动题1要求学生利用图文资料说明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难以引发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结果2013年福建省质监文科综合地理37第⑵小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亚热带能种热带水果说明它比同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要高”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导致不必要的失分。部分学生直接就认为蒸发量大,却不理解蒸发大和“优质水果”之间的关系。

有鉴于此,我们可如下设计:按照教学目标将气候要素细化为气温、降水、光照、水热配合条件和气象灾害等小目标。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别设计不同教学类型(讲授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或探究学习型等),有针对性地创设不同的情景来启发学生。如补充东北大米的特点,导入“南方盛产稻米,但为什么人们喜欢买东北大米?”这样的问题情境往往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模拟和预测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过程,归纳共性和规律,综合概括出地理特征等的思维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有一条脉络。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但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学生,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微课程强调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对应内容学习。学习过程遵循这种原则,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地理逻辑思维的进行。

故而微课程的设计,教师应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按照不同的学情,模拟和预测学生的反应,将地理知识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以小环节形式呈现出来,使之符合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清晰地显示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不能漫无目的或缺乏条理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程序或方法参考。哪里出现问题,就指导学生针对那一个方面再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对知识有了自身的体会和感悟,演绎派生出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从教师处获得“告知式”的解析。另外还可在实施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补充。虽然学习时间放给学生自主,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步骤。利用好微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更可及时反馈学生各环节学习效果和地理思维能力水平。

例如人教版必修3探究西北地区沙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可引导学生建立如下思维导图: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去滚动学习对应部分的知识内容。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的联系。虽然微课程知识以碎片化方式呈现,但教师可运用思维技巧,把若干地理概念或事物赋予巧妙的联系,使学生知道从哪里想,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获得新的理解。但这其中一定要注意紧紧抓住“微”的特点,小目标、小体系、小内容。一旦什么都收入其中就失去了微课程的优势,教师也就很难操作了。

三、利用微课程教学类型的多样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提高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目前微课程开发的教学类型主要有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和探究学习型等。同一地理知识要点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需要制作成不同教学类型的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可以提高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下面就以讲授型、问答型和启发型三种最易与传统授课混淆的微课程教学类型为例,挖掘它们不一样的作用。

讲授型微课程主要是教师主讲,系统授课,能高效率地系统传授知识。它和传统的讲授型授课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讲授型课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变成“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微课程由于知识碎片化且生活化和趣味化,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时的一种需求,不仅可以回避上述的弊端,而且可以模仿教师的思维,提高学生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对地理事物的表述也会更加准确、精炼。问答型微课程不是简单的教师问教师答,或者根据学生可能的问题教师答,而是以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自问和解决问题。教师结合地理知识提出一个真实性的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鼓励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不断优化自主学习。对于问题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究和解决。教师以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教会他们运用思维规律来提问。启发型微课程从个体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可先创设一种与地理知识符合的情境,再让学生感悟;也可一步一步地精练归纳,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或者设置两个地理事物、现象,在比较分析中一步一步地掌握学习内容等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实际上每一种教学类型在微课程的体现都有不同的作用,运用得好是可以很有针对性地促进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人教版必修2为了理解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征,其一可以采用启发式微课程。以“鲁尔区的兴衰治(复兴)为明线,区位优势区位因素的变化扬长避短为暗线。”明线为暗线服务,设置一系列的微课程内容,建立一种逻辑关系逐步启发学生。其二制作问答型微课程。教师巧设问题,与学生思想进行交锋,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将知识、原理渗透到情景问题中。

现代的生活已进入了“微时代”,“微课程”应“微”而生。教师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等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课堂中或者课外时间选择性地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并不是面向全体直接讲授知识内容,而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地辅导等引导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一经出现,迅速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起来。而高中地理教学的宗旨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这两者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利用微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我们教师可以在生活的细节中,去追思解决问题;去发现和生成,让自己从执行者转变成为研究者和开发者,在有趣的、简单化的研究开发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 23(5):31-35.

[2]杨波.地理微课程如何开发与使用[J].地理教育, 2013(11).

地理微课堂范文第2篇

(1)确定主题:在每次活动之前要向每个学生明确课堂微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涉及的主要知识有哪些,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这些必须交待得非常清楚,它对微实践活动起着引领作用,另外对涉及到的一些概念或知识要作一些必要的铺垫介绍,这些直接关系到课堂微实践活动的成败。在设计课堂微实践活动的主题时宜从小处着眼,选择小而精、易操作的活动,要能挖掘实践活动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如规律、原理等。实践证明,活动的切入点越小、聚焦度越高,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和实施的效果越好。(2)活动地点与线路的安排:一般活动的地域选择在校园内,也可以选择在校园周边比较近的地区,但最远不超过校门外500米范围。活动实践范围最好控制在50米的范围内,不宜过大,否则耗时过长。在活动前教师要进行预先观察,设计好学生实践活动的线路。(3)实践方法预设:即用什么方法去完成这个实践活动,要不要做好相关的记录,怎样做记录,谁来做记录。这些必须要考虑周到,让每一个学生担任什么任务都应十分明确,从而确保实践活动有条不紊,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好。(4)活动时间安排:一次活动要花费多少时间?是放在课堂开始之前还是在课堂结束之前?从以往的实践活动情况来看,一般设置5~10分钟的时间为宜,放在课堂开始之前比较好,既可增强兴趣又可以调控实践用时和调节课堂节奏。在活动过程中要强调时间观念,不能拖沓。

2.注意事项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根据平时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或者在学校周边地区,但安全问题不能忽视,而且要十分强调,有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打闹或者不小心都会出现意外。(2)在活动过程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进行,分组活动是必须的,要任命责任感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协调好整个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要全程参与,不能因为就一会儿时间而且在学校内就疏于管理。(3)为了使整个活动快速、有效完成好,引入组间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竞争机制,一些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而自制力又差的学生就会非常松懈,正好乘机会游览校园内外。(4)在活动完成后,迅速要求各组讨论汇报展示实践成果并进行评比。3.总结反思(1)教师层面的反思:①在探究活动中要反思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否可操作,能否得出可靠的结论。②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反思这是我预期的结果吗?这种方法或步骤有问题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有没有更好的使学生加深体验、提高自主性的方法?(2)学生层面的反思:①我获得了实践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了吗?②在这个活动中我哪些方面得到了锻炼?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3.活动案例

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活动方案:(1)活动主题: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探究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比较分析地形坡度的大小、植被类型及疏密对流水地貌的影响。(2)活动地点:学校办公楼前绿地今年上半年学校的绿地刚完成改造,办公楼前的绿地地形有起伏,而且不同区域栽种了不同的植被,有灌木、花卉、草皮等,由于地形起伏和植被不同对流水侵蚀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蚀现象,而且不同地区流水堆积形态也不同。(3)活动时间:上课前5分钟到上课后5分钟结束。(4)活动分工:根据平时班级内分组安排和分工,组长要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工作,积极、认真参与整个过程并做相关记录。①活动过程:上课前5分钟学生到活动地点集合,交待实践活动的任务、方法和要求,介绍相关的概念如堆积作用、侵蚀作用等。开始观察实践活动,观察结束后到教室展示活动结果。评比办法是参与度占20%、速度占30%、成果占50%。还要强调注意事项:按照平时的分组和组内分工布置任务;注意观察活动的安全、不破坏绿地。②活动小结:本次活动全体学生都认真参与,第1、5组两个小组速度最快,第3、5组两个小组展示的流水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相对最全面。第4小组有2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是很认真,希望后面的实践活动中不要出现这种情况。

地理微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程;自主学习;教育视频

地理学科是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教育意义明显的特点。而我们初中地理的社会学科特性更明显,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微课程”

初闻微课程,是在一次教研会中,似乎感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这与笔者在课前播放的视频、音乐图片之类的做法类似,但更系统,目标更明确,对教师本身的要求更高,对于学生来说是增加趣味性、参与性和实现有效课堂学习的一个好方法。经过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到这是一种在德育教育中比较普遍的运用,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较少,我当场就决定先做出一个试试看。首先,笔者来介绍下“微课程”:

其实,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vv所提出的60秒课程。现在的“微课程”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

本文所讲的“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课前先制作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围绕某两三个核心知识点 (重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的视频,并上传到网上。学生课前按照视频事先预习,因为时间短,可以反复观看,所以非常方便。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想办法集中解决两三个核心问题的前提下,真正的上课就变为知识的深化和核心问题的学生间讨论,做到知识应用的迁移、趣味学习、自主学习和有效课堂的实现。

二、初中地理课堂“微课程”的尝试

现代社会,多媒体课件已经在现在的课堂中普遍运用,这为学生的学习丰富了学习素材和资源,拓展了视野,而这种形式对于地理课堂就更加显得重要。广袤的大漠,富饶的草原,雄伟的高山等等都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真实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互联网的普及,便捷,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浩瀚的空间。我们持移动网络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等)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快捷方便的学习。“微课程”的提出,符合时展的趋势,它有着新颖的课堂氛围、时尚的学习载体,大大激发了初中生学习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何不在自己的地理课堂上尝试下呢?

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课前预习环节

1. 学生按照书本第5页活动:“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框架。

2.预习书本内容,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

3.学生观看由教师事先上传在教师的“QQ文件中转站”的课程学习视频和文件,内容包括:“地球仪上点和线的解释”、“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等视频,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以备上课时讨论。

(二)课堂学习讨论环节

学生按小组展示预习结果,教师只做从旁的错误纠正和重难点的点拨,具体环节如下表:

(三)研讨总结环节

先由学生交流总结,可以谈本节课的收获,或者制作地球仪的方法或要点,亦或总结自己的知识获得,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帮忙学习的意识。

再由教师交流总结,梳理本节的知识体系,更要用心点评和激励各小组的表现,可以评价个人也可以从小组出发,可以评价学生预习的效果,也可以评价学生在提出疑难、解决问题、制作模型亦或合作学习,互帮互助上的点点滴滴。

三、对本次“微课程”尝试的反思和感悟

1.改变了传统课前导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导课很多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或者新闻、甚至视频进行,但这种导课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教师素质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但如果有一个专业制作的地理微视频或者微幻灯片就截然不同,学生在家、公交车上或者只要手持移动网络设备,就能随时随地的学习,感受大量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生活、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信息资料,预习的效果显然易见,微课程提前录制的形式,能够实现“先学后教”。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微课程改变了传统导学的模式,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对某些复杂地理现象的形象描述

传统的教学,一节课一般由若干个知识点的讲解和应用构成,课堂难免枯燥乏味。并且由于时间有限,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导致不会应用。微课程视频大多数采用的是动画来制作,比如黄土高原生态危害原因及其治理预防办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等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但讲解起来却显得干巴巴,如何生动形象的让学生了解,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专业地理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而动画制作的微课程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达到反复学习。

3.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这种微课程的模式,从课前的预习开始,到课堂的学习环节,再到最后的课后评价等,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或者换言说,其实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构成的,教师只是从旁协作。让教师从原来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管理者等角色更是转变成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支持者、朋友、建议者,也改善了师生的传统关系,在融洽的氛围中共同构建学习体系,寓知识于快乐,不知不觉中掌握本节课的主体脉络。

一堂课,45分钟,去除空话,删除不必要的拖沓环节、作秀环节,只留下核心的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围绕其展开重难点的剖析,疑难问题的讨论,做出最后的总结,这就是微课程。当然,现在推广微课程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处,但是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初中地理这一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趣味性、教会其地理学习思路和方法比单纯的强调学习成绩本身更重要的科目,更应该去勇于尝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4]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为例”[J].地理教育.2013(5):29―31

地理微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信;翻转课堂;地理教学

一、微信下的翻转课堂

一般而言,学生学习过程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部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递”是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内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学习效果因人而异[1]。翻转课堂中“知识传递”被前置至课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微视频、地理故事等学习资料以及学习任务单,在家进行自学,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教师在线进行适当指导,整理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深度备课,优选教学方案。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协作学习、地理小游戏、地理知识竞答等活动,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强化学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内化效果最大化。

微信作为一款免费通讯服务应用程序,支持公众平台、通讯、社交等功能[2](如图1)。微信这种新的学习平台,为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提供了新机遇,为学生学习创设了多样化氛围,在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较好地辅助教师翻转课堂的实施。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运用微信下地理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对河流地貌的发育这节内容进行具体设计。

二、基于微信的地理翻转课堂设计案例

1.课前自W,知识传递(如表1)

课前主要是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包括微视频及相关材料的学习和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教师在课前将微视频和相关材料通过订阅号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完成学习任务单,同时生成问题,利用微信群和即时通讯功能展开讨论,从而在课前完成整个知识传递过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一对多、点对面的交流学习,教师还需特别注意学困生,适当进行一对一指导,强化教学效果。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辅助者的作用,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由安排学习计划,真正体现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化学习。

2.课堂教学,知识内化(如表2)

课前的知识传递过程并不能达到学习效果最大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前微信平台上整理出的学生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组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并掌握知识点。可适当进行个性化指导,及时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将课前自学环节整理的其它问题进行深度解析。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完成知识内化过程。

3.课后反思,知识升华(如表3)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代表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结束,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仍然重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作达标检测,上传于“消息群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适当与学生在班级群中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形成反思。最后,整理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认清问题、提升自己。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适当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三、结语

翻转课堂将优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自身,打破传统课堂沉闷的填鸭式教学,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突破,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的充分诠释。本文对利用微信进行地理翻转课堂的具体环节进行设计,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借鉴。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学校以及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探索出适合中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宏洁,朱S.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2] 范文翔,马燕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2015,21(3):90-97.

地理微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应用

微课程最早在2008年被美国设计师所提出,这种教学模式有较短的教学时间和较少的教学内容,能够突出教学主题,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地理微课借助于视频这个载体,对教师围绕重难点开展的教与学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因为比较的灵活,可以开展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提升了教学成效。

一、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微课丰富了地理授课形式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给综合纳入考虑范围,依据教材大纲要求,将新旧知识衔接点制作成微课,可以起到课前预习的效果;结合新知识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设计导入型微课,以便顺利讲解新课知识;对于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借助于典型例题来制作微课,以便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2.微课可以让学生更加便捷地开展自主学习

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从技术层面支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地理微课时间较短,内容较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学生自学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差异化水平,来对视频快慢进行控制,也可以结合需求对视频反复播放,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借助于微课,教师能够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统筹考虑,异步教学得到了实现,支持分层教学的开展。

3.微课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地理教师是微课应用的核心,地理教师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制作微课,其涵盖了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精心策划教学设计,那么教师的专业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此外,还需要对相关的学习资料大力搜集,以便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接受知识,那么教师的知识面也能够得到拓展。

二、巧用微课,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成效

1.利用微课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开场白精心设计,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创设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升教学成效。

如,在对《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学习时,就可以将网上非常火的罗春老师制作的《小苹果》给运用过来,学生都十分熟悉筷子兄弟的《小苹果》,而借助于这首歌曲来实施微课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本首改编的歌曲中,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及特点等情况详细地介绍了出来,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更容易记忆和接受,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可以借助于幻灯片来制作行政区划记忆法,如故事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通过微课来让学生学习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记忆方法;在课程伊始,学生就能够清晰了解新课程的内容,掌握重难点。一系列的实践研究表明,将微课导入运用到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学生好奇心得到激发,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

动中。

2.利用微课讲解重难点

部分重难点问题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如果依然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且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微课给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促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感染力得到增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运用微课教学视频,从声音、光、形、色等多个方面着手,更加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动态连续过程,将学生器官调动起来,更容易理解;本种方式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较为吻合,因此,具有较好的效果。

以地球运动为例,本章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年龄较小,很难理解地球运动,因此,就可以借助于地球运动的Flas制作微课,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以及光热等方面的知识详细讲解;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的生动和形象,课堂气氛活跃,知识难度降低,学生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加深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3.利用微课开展复习

地理知识需要反复的记忆,那么课后也可以运用微课来让学生反复练习,加深记忆;通过对某动作或者活动方式等反复完成,可以促使技能、习惯等得到形成,进而巩固知识。如,在对《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学习时,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学生无法对我国所有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简称以及轮廓等知识点全面记忆和掌握,并且在记忆的过程中,学生还往往会觉得比较枯燥,失去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微课制作省级行政区划拼图游戏,课后任意时间内,学生借助于电脑,在轻松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就可以不断巩固学习知识点,加深了记忆。

4.利用微课渗透情感教育

如,在对海陆变迁进行学习时,可以将我国南海部分岛开展填海造陆的新闻给加入微课中,以便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出现海陆变迁这种现象,且对人类活动会造成什么影响,以便对社会大事积极关注;在南极洲方面的知识学习中,可以将一些谚语或者成语等加入微课中,如,在对南极洲冰层形成原因进行讲解时,就可以采用我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名言;在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资源短缺的紧迫性,可以加入一幅幅的漫画或者视频等。通过这些方式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掌握课堂知识,还能够升华情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微课出现之后,就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当中;实践研究表明,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技术,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具体实践中,要科学运用,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设计和制作微课视频,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地理微课堂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间反思

时下,关于微课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绝大部分关于微课的思考共同的部分,大家均觉得微课其实是相对于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而言的,将教学内容分割,采用数字化手段加以处理,适当替代教师现场上课。目前,微课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推崇就是因为其能最大程度集中学生注意力,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优效,微课时间可以是1分钟,也可以是5分钟,视教学内容和要求而定,能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成比较有益的相互补充,就高中地理课堂而言,其无疑是课堂中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闪耀着夺人的光芒。在实际教学环节,笔者曾就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自我反思、同行交流、请教教育教学专家,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一、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巧用微课

高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展示原理、导入教学内容、转承环节、介绍实例时,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如笔者所在学校一地理教师在讲授可持续发展内容时,巧妙利用《私人定制》电影的视频剪辑,介绍了时下人类面临的集中主要的环境问题的类型,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向往引向深入,明显看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增强。介绍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时,由于教师基本功的差距和教学准备的程度不一致,很容易出现解读不准确不完整的现象,借助备课组共同研讨形成的规范的微课设计,可以很好的将教学内容最基本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教师适时提出针对该教学内容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状况适当调整教学思路。一课教学活动结束前,进入教学小结阶段,微课又能起到深化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梳理知识点,总结其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如学习了农业类型的分类后,可以让学生以某一农业地域类型依据不同分类所属类型来分别阐述。总之,微课并不是新鲜事物,此前的高中地理课堂业已有此种教学方式的使用,教师应充分理解这种课型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便于更好的教育教学。

二、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反思

时下较为常见的微课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以PPT为主,如感恩教育中通过动画展示人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去的过程,极强的画面感和故事感发人深思,极具教育意义;一种是通过录像,引导教师反思自我教学行为,这种反思有教学者和听课者的反思;还有一种则是将课堂教学分成5-10分钟的时间块,逐个实施课堂教学目标。

(一)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多媒体与微课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助手,但不是全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高效、动态、多维展示的特点,但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实际,我们使用多媒体,必须是教学内容和效果的必要。有时,传统教学对部分教学内容其实教学效果甚至会优于多媒体教学。笔者觉得微课也可以和导学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比较恰当的教学措施和辅助手段。如在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内容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能接触到的洋流的视频,给学生相对直观的认识;通过微课引导学生思考洋流的影响:对气候、对海洋生物、对航海、对污染物的扩散。

(二)深入理解微课和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

其实微课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很多地方测试教师基本功,就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让教师短时间准备后,采用微课的形式讲课,这样既能提高效率,也能很好的掌握教师基本功的情况。只是微课比传统教学设计更有故事感,还能够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要求。在实际教学准备中,尤其是微课环节需要注意设计的完整性,对课堂教学互动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具备充分的预设,尽可能避免出现教学中的卡壳现象。

(三)发挥集体的力量,强化微课的严谨、科学

集体备课最能确保微课的严谨和科学性,通过集体讨论,由备课组长在开学时安排好每位组员所承担的课题,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主要发言人呈现微课设计,其他同事进行补充,通过备课组内公开课实践,不断打磨,积累资源,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资源库,确保教学效果。这既能体现个体钻研研究,更能展现集体智慧。在设计微课时务必确保设计的新颖性(确保对学生足够的吸引力),体现一定的教学设计创意,结合最新的新闻热点,更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落实情况,切不可本末倒置。当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由备课组长分配给各组员后,看似难以设计的复杂教学过程被分解成若干环节,最后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的任务就显得简单多了,这既能减轻备课负担,更能将别人的智慧和自己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智慧众人举火火焰高的极佳效果。

微课,恰似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明珠,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连成窜,使得目前的高中课堂呈现出生态之美,顺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地理微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微课 教学

马云说过:“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微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初中地理教学所运用。微课能针对地理学科中的知识点使知识情境化,或者通过在线网络视频进行地理知识的展现。因此,微课的使用有效的实现了初中地理“课堂翻转”。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利用微课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效果是个体对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微课走进地理课堂,以其多维的视听功能刺激了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微课的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每个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点通过微课展示出来。同时,注意利用微课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澳大利亚”这一内容时,就通过微课视频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域特征,在视频观看其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农业区域分布等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们不需要太辛苦的劳动,凭借自然资源就可过上好日子。那么澳大利亚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呢?”于是运用微课视频展示情境:森林、草原、羊群、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样,学生们看到了澳大利亚丰富的天然资源。在微课的使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饶有兴趣的学习。

二、借助微课解释重难点,启发学生地理思维

我们知道,每节课中都有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抽象的知识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增加教学的难度。然而,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课件,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色、形、光与声等功能,从而把抽象的地理知识标的更加形象具象。这样,就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地理知识原来如此。实践证明,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时,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学生们对区域划分的原因与地理区域类型难以理解。于是,就通过制作微课课件来展示这一内容。这样,微课视频中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特别对这几个地理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划分的理由呈现给学生。再经过视频的交互功能进行动态演示,从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这一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对划分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原因的分析中启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通过微课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个体的遗忘与时间成对应关系,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遗忘越快。初中地理中很多名词、现象与规律,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如何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呢?实践证明,采取微课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们加强记忆,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利用微课制作了《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视频片段。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学习过这些知识,并且初步掌握了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等知识。因此,就利用微课观看黄土高原当前的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的实际情况。在结束观看之后,要求学生整理这一学案,再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当堂纠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知识,还使这一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四、运用微课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随着微课新型教学技术的采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微课,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微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教学“秦岭-淮河线”时,就利用微课制作课件,把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起来,集中利用微课播放。同时,还给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当寒潮来临时,东北城市沈阳的气温为-20.6℃,而秦皇岛的气温却为-7.6℃。你能利用“秦岭-淮河线”中的所学知识来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吗?通过对这个案例探究,“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规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难度,很多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此时,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来,秦皇岛地处渤海与内陆交汇地带,而沈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在此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纠正不正确的思维与思路。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课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如何制作有效的微课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微课技术就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柯旺花. 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教学参考,2015(31).

[2] 王锦虹. 论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高效性[J]. 地理教育,2015(S1).

地理微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课 初中地理 地理常识 地理技能 地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22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并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形象地展示复杂或者微观、宏观的现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因而在各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除了可以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外,还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缩小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一、微课与地理常识课整合

初中地理教材中大量常识性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学会。另外,地理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课堂时间没有被高效利用。对于大部分常识课,地理教师可将其制成知识点清晰、针对性强的微课,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学习、自行消化,从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七大洲的地理位置》一课就可以制成微课,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内容完成学习任务。首先,让学生观看世界地图,并提问:“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的有哪些大洲。”“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南的有哪些大洲?”这两个问题中都提到一条重要的纬线――“赤道”,要求学生找出赤道,然后说出赤道南北各有哪些大洲。其次,提问:“大陆主体部分在西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大陆主体部分在东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在地图中找出东西半球,指出分别有哪几个大洲。最后,提问一些重要的纬线贯穿了哪些大洲,如“赤道主要穿过哪些大洲?”“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哪些大洲?”等。随着问题的一一解答,学生自然了解和掌握了这部分地理知识。

二、微课与地理技能课整合

地图是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地图上,可以直接获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因此,我们要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在教学中,部分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对地图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很好地运用地图解答问题,以致影响到学习成绩。这些学生就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使用微课自主学习,弥补知识的不足。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节微课中,地理教师首先解释了海拔的定义,重点讲述什么是等高线、等高距;然后用动画形式演示等高线;接下来分别介绍山顶、洼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含义。有图、有画、有讲解,听不懂还可从头再来,这种方式,还有什么学不会呢?

三、微课与地理复习课整合

由于课时所限,地理复习课往往全面而不具体,甚至一带而过,知识得不到细化;听课的学生也往往是被牵着鼻子走,走马观花,复习效果不明显。微课可以做到详细讲述每个知识点,并可将同一知识点分层录制成基础篇、提升篇、超越篇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相应的视频资料。有了针对性,学习效率就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

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地理教师可以做三个不同层次的复习视频。第一个:了解陆地水体的含义,能叙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了解水循环的意义。第二个:了解水循环的构成,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水循环的过程,阐述水循环的意义。第三个:会分析“水循环构成图”,会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掌握三种水循环的联系和区别,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样的微课适应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使学生可以由易到难递进学习,很好地解决了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四、微课与地理活动课整合

随着时展,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上有关地理活动的微课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简易地球仪的制作》《长江与黄河(相声)》《政区猜谜与拼图竞赛》等微课,既充实了课余时间,又使课堂学习得到重要的补充。

五、通过微课解释重点难点,对学生思维给予启发

地理微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堂微课;课外微课;差异

微课主要是学习之用。传统意义上的学多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是课堂内的学习,即在集体听讲情景下的学习;另一种是课堂外的学习,即学生在家的个人学习。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目的,课堂内的微课与课堂外的微课是有区别的。

一、课堂微课与课外微课差异之一:目的不同、功效不同

课堂内的微课是教学的辅助,是为了更好地教,其效果与有声有图的视频效果基本一样;课堂外的微课是学的辅助,是为了更好地学,其效果与静听老师讲课基本一样。1.课堂教学中插播几分钟的微课,功效大多等同于教学资源课堂内的微课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常常是以视频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教学主题,也有用于展示动态过程的,相当于动画或视频。因此,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插播几分钟的微课,其功效更多地等同于教学资源。其实,在微课一词出现之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常常会根据教学的需要插播一些视频。这在功效上并无多大的不同。例如,在地理课堂中讲授有关喀斯特地貌的内容时,有些教师事先准备了几分钟的微课,微课内容是PPT+声音解说式的,PPT上主要是以各种图片为主。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堂话题。笔者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截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地理•中国》科考片的部分片段,其中有幽谷寻踪、水西风云等,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内容不错。可以说,课堂中的微课,能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性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听课氛围,但传统的视频插入也能达到这种效果。2.在课堂中不恰当地运用微课,不如教师直接讲解或者师生共同讨论例如,在地理课堂上学习了“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之后,有些教师喜欢使用微课来给学生进行一次结构性的总结。笔者认为,还不如让学生来归纳总结,教师给予指导与纠正。这也许更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把握到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上利用微课教学时,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不能过于盲目和泛滥。有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效果可能优于微课教学。3.课堂内的微课,常常“沦为”辅助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流行的课堂中的微课,已经不是美国最初提出的“微课”了,有很多老师也仅仅把自己的微课做成了一个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性教学的助手,帮助老师把讲课的内容呈现在屏幕上。其实,教学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教师使用微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或辅助教学,本也无可厚非,营造一种氛围、突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都是可以的,只要是高效的、是有质量的,就算“沦为”教学课件又何妨,好课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视频讲座,或者脱离课堂主题,或者脱离课堂需求,这样的微课是得不到学生喜欢的。例如,一位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讲授“我国的海洋权益”一节内容时,插播了一段微课视频,形式也是PPT+声音解说,而PPT上基本是以文字为主,而且文字字体还不大,这就有点过于单调与枯燥了,效果也很不理想。从以往经验来看,由于微课要求时间的短少,要求切入课题必须要迅速,同时还要能吸引学生,所以制作者在微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教学内容的主干。同时还要防止微课流于形式,不能只是罗列书上的知识,否则微课起不到“解惑”的作用。4.课堂外的微课是为了学习而生,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假如课堂内的微课“沦为”了一种教学课件,那课堂外的微课则更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为微课和课件是两码事情,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课件是帮助老师讲课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也许,“翻转课堂”的名称,更能反映课堂外微课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寒暑假学生在家时间长,学习任务相对较少,这时候就可以很好发挥微课的作用了,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巩固和复习,也可以利用微课对假期作业进行讲评。一直以来,假期作业都是布置容易讲评难,因为一方面是由于假期长作业多,批阅和讲评要求时间长;另一方面是开学初没有那么多时间用于作业讲评,所以大多数老师对假期作业的处理比较马虎,基本上没有讲评。对此,不妨拿微课一试,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即把每一份假期作业的答案和主要难题的讲解录制成微课,让学生自己观看,这样既可以避免在开学初由于没有时间讲评作业的尴尬,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做作业能即时纠正和理解,从而提高假期作业效率。简单地说,如果把课堂外的微课称作翻转课堂,就更能体现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解决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二、课堂微课与课外微课区别之二:个性化的操作不同

1.课堂内的微课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统一操作,与传统的视频或课件操作基本一样许多教师在课堂中用多了微课后,不时感叹:微课就等于视频!如一位老师在教“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内容时,一共放了三段视频:霍金的宇宙爆炸理论,作为引入课题,激发兴趣;卫星发射,用于启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热情;各种天体图片的微课视频,如马头星云、蝴蝶星云、猫眼星云等。其中天体图片的微课视频是老师自己录制的,其实就是PPT课件加老师的讲解,与上课并没有多大区别,而当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老师只能与学生一起观看,实际上也就失去了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成就少了,课堂教学也就少了些“灵动”之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总有部分学生能很快完成学习任务,为了照顾其他同学,保持一致的学习进度,老师通常不做另外安排,以致剩余时间不能被有效利用。那么,课堂内的微课能否解决这样的问题呢?事实上,由于课堂内微课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教学方式。况且事先录制好视频文件,如果在不同班级运用,就有一个与不同班级课堂教学的匹配问题,也许在这个班级上效果显著的微课视频,在另一个班级中效果就不一定好了,特别是学生知识基础相差悬殊的班级就更是如此。2.课堂外的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操作,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以其时间短、内容精要而显露优势,它常常把某堂课的知识点片段化、碎片化。学生可以通过看微课作业遇到问题再看微课再作业……这样一种流程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按自己的需求来控制学习的进度。例如,学生在学习“水循环”微课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了解什么是水循环、有哪些类型、哪些环节等。考虑到水循环的诸多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微课中以PPT的形式首先呈现一幅有山有水的图片,以唐代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切入点,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地表径流的黄河水到底能不能回来?学生反复看了微课,自然就明白了。微课也在一幅图片上先后动态展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不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掌握水循环的概念。一般来说,学生对带有明显辅导属性的新型资源,还是有较高的需求倾向,因为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实际的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可以说,课堂后的微课,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这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以后脱离课堂和老师的时候,也有这种自学的能力。对学生一生来讲,掌握方法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三、结束语

微课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给我们的教和学带来了巨大影响。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资源,表现为一种视频文件,可用于课堂内教学,也可用于课堂外学生的学习。但从以上比较来看,课堂外的微课需求和意义要远大于课堂内的微课。因为,从学生角度看,微课给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无论在课前、还是课后,只要有条件,学生都可以通过微课进行个性化学习,自己掌握学习节奏,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微课堂范文第10篇

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师生永远是教学资源的使用主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既能满足教师的常态教学资源需求,又能不断动态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刻,教学资源的丰富内涵才能体现出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类型,能从根本上改变师生的教学过程,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微课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在有学习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做到知识的高效达成。

一、准确把握教学难点

微课并不是传统课堂的简单分割,其特点在于“短、小、精、悍”,强调某一知识难点的突破。因此,在制作微课时,我们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进行梳理,而是先要做到准确把握知识的难点,尽量选取那些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不了的内容。同时,为了学生理解的方便,我们也可以对书本中知识点的顺序加以改动。

在制作“地球的自转”的微课时,研读课标、课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会发现: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周期、方向也是学习重点,学生能够自我解决,难点在地球自转的意义上。地球自转的意义包括昼夜的交替和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时间,而这两点在理解上往往又存在一定的难度,昼夜交替往往会和昼夜现象的原因相混淆。在制作微课时,关键是要讲清这些问题。

二、有效吸引学生眼球

心理学、传播学等研究显示,普通人的视觉注意力极限是10分钟,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点的微课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也能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直接性、需要性、便捷性和有效性特点。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当一个学生喜欢一门课程的时候,他在学习中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课堂上,由于存在教师的即时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教学内容上。而微课则不同,它的学习时间基本都在课外,没有教师的管理,同时也缺少家长的监督。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提高吸引力,才能让微课展现更大的效果。微课能较好地适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需求。

学习“我国的疆域”时,很多同学容易把四大领海的位置搞混。我们可以借助明星――黄渤的效应,黄渤是青岛人,位于济南以东。因此,我在制作微课时,让学生从南到北记忆,即南、东、黄、渤,理解为济南的东边住着黄渤,而南海在最南边,能让学生有兴趣听下去,并愉快地记住它。

三、始终立足学生角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告诉我们,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有效学”。

微课的情景定位明确,其对象是学生,而且基本上是一个学生而非一群学生,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微课时,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明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方法,以最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组织教学。

学习“陆地和海洋”时,跨经度最广和跨纬度最广的大陆分别是哪一个?如果仅仅这样问,往往会有很多同学出现差错,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而微课教学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即时的追问。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指向明确,易于理解,我会告诉学生,跨经度最广的大陆即穿过经线最多,而跨纬度最广即穿过的纬线最多,这样,学生在理解了问题的含义后,就能比较容易地解决问题了。

四、注重视听媒体的辅助

微课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以及混合式微课。各种形式的微课都有其优点,但鉴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相对静态的展示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不高。在制作微课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动画辅助,加上相关的影音,并配上一些相对活泼的色调。

上一篇:单位档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数学化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