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范文

时间:2023-08-04 16:33:16

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范文第1篇

一、什么是魅力课堂

魅力地理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最大程度激励学生参与地理课堂。魅力课堂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 符合新课改要求

魅力课堂要求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学生的学情,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开展,着眼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符合新课改标准。这是魅力课堂的前提。

2 魅力课堂是学生喜爱的课堂

魅力课堂要求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久久难忘,让学生终生难忘的课堂是魅力课堂的基本构件。

3 魅力课堂是轻松学习的课堂

魅力课堂关注学生读图、信息提取、材料分析、区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当堂轻松完成学习目标,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后不布置作业,这是魅力课堂的基本特点。

二、如何构建魅力课堂

如何实现打造魅力课堂呢?

1 要详细地解读新课程目标

正如郑州市在开展新课程目标解读的文件所说,“细化课标,上明白课;落实课标,上高效课”。课标细化分解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行为表现,强调了行为发生或者实施的条件,保证了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

2 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

针对初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表现欲强烈和地理学科知识信息量大的学科特点,魅力课堂采取多措并举,鼓励学生全方位参与,拓宽课堂组织形式,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措施一:解放老师,挑选助教上讲台

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老师指图、播放素材、书写板书的助手。根据教学实际,我总结了助教的主要工作:

(1)助教要根据学习内容书写本节课的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关键词进行逻辑联系。

(2)助教的第二份工作是在开展分组学习活动时帮助老师进行小组积分。

(3)助教帮助老师维持课堂纪律,保证课堂活动更加有效。

助教的产生,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助教须回答老师提出的2—3个问题才能获得上岗资格。而且助教的产生大大解放了老师,可以让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零距离接触,这样老师就不会被牢牢限制在讲台上;同时,助教可以帮老师设计板书,将本节的关键词绘制成关系图,对于课时结束时开展复习回顾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措施二:学生用白板展示

地理课上有大量需要学生画图、记忆、分析信息、表达观点的内容。以前我们总是采取让个别学生上讲台、展示,但是学生有时写的字小、板书速度较慢影响了课堂的效率,参与面较小。因此,我采取然每个学生用白板展示代替作业纸的方法。同时,学生为了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就会参与更加专注,设计更加完美,做得更加仔细,效果更加不一般,更加喜欢学习。

措施三:多样化的合作竞争,开展多元化的课堂学习竞赛

在课堂上,实验中学的老师坚持“三不讲一点拨”的授课原则。即学生一学就会的老师不讲,学生想象就会的老师不讲,学生经过讨论就能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讨论后仍然不会的教师要及时合理地点拨。

自主学习活动以后我们采取竞赛来总结本节课内容,完成本节课练习的方法。

竞赛形式上采取小组群答,即小组讨论后,发言人代表回答,这类竞赛多用于需要思考分析综合性问题:

“抢答”——问题出现后,谁先举手谁先回答。这种方式多用较为简单的选择类问题。

“串联回答”——采取随机挑出一列或者一行连续看着电子白板回答问题的及时回答,不会的让下一位回答。

“双人组合答”——采取的办法是,一人回答,一人展示资料或者指图、展示资料等,让回答更加有理有据。

竞赛的活动穿插于整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选择“小组合作答”、单独回答的“抢答”“串联回答”“双人组合答”等多种形式,适合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显著,师生关系和谐。

措施四:设置擂台挑战赛

竞赛后出现两个旗鼓相当的小组,那就采取擂台赛的方式。让两组之间针对本课的内容开展相互提问的擂台赛。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可以向对方全组提问,也可向对方组的某个同学提问,增加竞赛的白热化。无论是参与提问或者被提问,甚至是听众评委都感到紧张刺激,学习的高潮再次被掀起,学习效果更加突出。

自开展魅力课堂以来,每次老师还没进教室,学生已在早早等候。魅力课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较好地落实学习目标,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改以来,我坚持开展以课堂竞赛活动为主线的魅力课堂。

魅力课堂旨在全面发展学生,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全面激活课堂,让孩子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收获自信,发展素质。魅力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严育洪,这样教书不累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程法龙,教有妙招[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07.

[3]丁如许,打造魅力班会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

地理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效 情境 直观 感悟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的满堂灌,让学生被动的学习地理知识,学生提不起兴趣,不能体验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快乐学习,享受地理课堂。从几个方面浅谈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高效导入

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发自身的教学优势,把握好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讲故事地理和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诗歌、故事、典故来丰富地理教学的的文学内涵,使地理课堂具有一点文学气息的特色。例如,在教授中国的地势部分内容时,恰当的引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文学家所对我国地形地势的描绘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解第一节课地形大势引用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陆游的“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并且在最后问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河流都向东流去呢?同学们结合中国地势特点,再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经过层层深入的讨论、探究,推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至此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提到的现象都跟我国的总的地形有关系。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自西向东流,因而诗词中河水自西向东流就成了普遍现象。如果不了解我国地势的这一重要特点,我们就会对诗文中这样的描写产生疑惑。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在活跃、轻松的气氛中探究地理问题。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创设情境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情境中的问题难度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积极的思考,并解决问题。例如在《经纬网》这一节,可以提出以问题,“在茫茫的大海中,没有任何的参照物,我们的船只是如何进行定位的,怎么准确找到航线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许多山峰上都有一些建筑物其实就是地理坐标,它记载着当地的经纬度,也是我们绘制地图的主要参照物,教师创设情境下吧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探究,就能主动的完成教学活动内容。

三、巧用多媒体等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深化和丰富教学内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过程演示使教材中原本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的画面,在观察地理事物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把地理学科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更好的呈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地理事物。

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展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昼夜交替现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太阳直射点变化,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地理研究的领域十分广阔,包括地球与地图,天气和气候,人口的分布,国家和民族等等。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四、感知现实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是新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课堂教学应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相联系,使课堂生活化。学生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生活的实际能力。比如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现实,教师在日常授课当中要适当的穿插引用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也做到了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确确实实的让学生理解到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在“做”中“学”,“感”中“悟”,“论”中“竞”,“乐”中“练”

教师要很好的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无味的地理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主动地获取知识。地理实验对学生建立地理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亲手做一做,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长来提供角色,给他们一种角色意识,创设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有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选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辩论会,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这也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地理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育 返璞归真 生活

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地理源于生活,让学生学到“文化”的地理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和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息息相通,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就地理去讲地理,这样只会让授课内容越来越窄。地理老师要有触类旁通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位“有文化”“有内涵”的地理老师,如:

八年级开学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给学生解释我们校名的含义。我把“宜城中学”写在黑板上,并把‘宜’字圈了起来,并解释到:“丹徒,西周称‘宜’,春秋时属吴国,名朱方。吴亡属越,越亡属楚,更名谷阳。秦时置县,属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谷阳为丹徒。”地理老师讲授历史知识,也许会给学生不一样的感觉。重要的是,学生会明白学校名字的深刻涵义,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

地理老师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会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在给学生讲授地形和地势一节内容时,教师通过讲解,学生已经知道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那么这种地势特征会对我国的河流流向产生什么影响呢?”我通常会在这个地方卖弄一下我的文采:“我们语文课上,同学们一定学过一首诗叫‘长歌行’,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把百川东到海写在黑板上,并问到:“‘川’是什么意思?”“‘川’表示的是河流的意思。”这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小菜一碟。这句诗句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国家的很多大江大河都是向东流的,“为什么呢?这跟我们国家的地势特点有关系吗?”我追问到。其实道理很简单,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使得我国很多河流都是向东流的,语文课上学的在地理课上找到了答案。

地理学科是文科当中的理科,地理和数学、物理这两门学科的联系同样紧密。比如,在讲授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教材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并设置了一个问题:“我这里的海拔是720米,气温是28.8℃。山顶的海拔是1520米,气温应该是多少呢?”这就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在讲授我国气候的时候,学生知道我国北方的河流在冬季都会有结冰的现象,因为水在0℃以下会结冰,这又是一个典型的物理现象。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

七年级学习经纬线时,由于学生刚从小学步入初中,还没有学习几何这一块知识。而经纬线是画在地球仪上,地球仪是一个立体的球体,要学生建立起立体几何的概念,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不能就知识去讲知识,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师叙述:“同学们,我知道每天你们都会骑自行车上学,每天都会经过一条路来到我们学校。”此时,学生会很安静的聆听,因为老师讲到了与他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事情了,都会投来好奇的目光。

我会适时的提出我的问题:“那么有谁知道这条路叫什么名字呢?”这个问题不是很难,但也要学生细心去观察路牌,有几位学生举起了手。

其中的一位学生说:“叫纬六路。”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把“纬六路”这三个字写在黑板上。

我紧接着说到:“这样的路名好奇怪哦,好像不太常见,同学们知道它的意思吗?”此时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好不热闹,他们已经被我带进了地理课堂。我把纬六路的“纬”字用红色的粉笔圈了起来。学生们的注意力顿时都转移到这个字上来,并联系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陷入思索之中,n堂很安静,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

这时,我提示到:“这条路是‘东西向’还是‘南北向’的路啊?”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了‘东西向’,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并把‘东西向’这三个字写在了黑板上,再把‘东西’这两个字用黄色的粉笔圈了起来。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把这个知识点牢牢的掌握了。

地理课堂范文第4篇

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协调发展,才能使学生建立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才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地理综合素质,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需加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教育者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情感教育在地理课堂上的运用设计

1.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成为他们的榜样。

2.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如何。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出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的。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我坚持在地理课堂中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堂中,我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以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得地理知识。

3.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4.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轻轻松松就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5.兼顾其他学科,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激兴、怡情作用。

要增加一堂课的趣味色彩,就应兼顾其他学科,将语文中优美的诗词引入,将音乐课中动听的歌曲引入,将历史等学科中的奇闻轶事引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出由衷的微笑。如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诗句结合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极大地激发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此外,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视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讲“台湾”之前,让学生听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在讲亚洲区域时,让学生听一曲《亚洲雄风》;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在讲青藏地区时,让学生听一首《珠穆朗玛蜂》,这时,学生的心中自然就意识到这堂课讲的知识内容比较重要,注意力集中。接下来的授课极其流畅,师生相互影响,情感相互交流。

地理课堂范文第5篇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五个方面:①不屑提问;②不敢提问;③不知提问;④不会提问;⑤不能提问。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法。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地理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地理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放下思想包袱,冲破心理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

(1)教师要淡化权威与专制意识,增强民主与平等观念。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核心地位非常明显,学生的自主性难以真正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想。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在课堂中的所谓权威观念必须改变,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地理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才会养成,创造性思维火花才会迸发。

(2)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启发、鼓励和尊重学生提问。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多个“为什么”。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细心挖掘学生微小的质疑亮点,并使其闪烁发光。不要因为学生的某些问题很肤浅,甚至有些不着边际,就置之不理,甚至讽刺挖苦,从而影响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如在讲“近日点和远日点”内容时,若学生提出“为何在近日点时是冬季,远日点时反而是夏季?”等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时,教师在认真解答学生疑惑的同时,要肯定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精神。

(3)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尽量避免一言堂。“教师说,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被证实是低效的,现代教育呼唤教师要改变姿态,学会倾听。因此,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地理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当学生在地图上发现并提出“为何在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沿海等地也会出现热带雨林气候”时,教师不应该马上给学生答案,而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地理知识,从多个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其养成独立提出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交给提出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若碰到某个地理现象,一般可以从下面四方面入手:在哪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沙尘暴,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沙尘暴一般发生在哪里,在哪些季节较为频发?沙尘暴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沙尘暴?沙尘暴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怎样治理沙尘暴?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地理知识基础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提出的地理问题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剖和引导,让学生逐渐掌握提出有效地理问题的方法。

(3)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提问。有些学生不愿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但在相互了解的同组同学里就比较放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先让学生在小组里面提出问题,若学生养成了在小组里面提问题的习惯,那么他就逐渐会在全班同学和教师面前提出问题。

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不断探求地理知识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提问和创造。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高中地理涉及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假如教师简单地让学生记忆这些地理概念、原理,学生一般难以彻底理解,教学效果不好。这时教师要提供有效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深入理解这些问题。如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原理,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黄赤交角变化,对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有没有影响?”“假如黄赤交角为零,还有没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的实质。

(2)观察现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地理知识与生活关系密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介绍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地理知识,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地理,并发现地理问题。例如,在讲解地转偏向力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槽排水时的漩涡方向,就会有学生提出“水槽排水时为什么会产生漩涡?全球各地漩涡方向都一样吗?”再如,介绍“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时,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利弊关系”等问题。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学生如能经常在老师引导下尝试应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必然渴望提出更多关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热情,鼓励学生提出地理问题。

(3)暴露矛盾,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往往对冲突的地方感兴趣。学生假若能够发现矛盾,就有可能产生问题,也就能够激起探索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设置障碍、露出破绽,激发学生学习。如在讲世界气候类型时,教师给出“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企鹅分布”的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关注“企鹅一般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为什么在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上还有企鹅分布?”,让学生产生“原有的企鹅分布地区”与“现实企鹅分布地区”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学生可能产生“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为什么有企鹅生存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是怎样形成的?”等提问;再如,讲到世界人口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欧美国家鼓励生育政策”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比较材料,激发学生提问,借以达到能够全面理解人口问题的实质。

四、提供思考地理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问

地理课堂范文第6篇

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时事、政治、新闻、趣事等现实的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例如,在“正午太阳高度”一课可这样引入:购房现在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需要考虑小区环境、房型、地段等各种要素。同学们能否为父母做“参谋”,如何避免所购房屋像照片中一样被“影子”遮挡,确保它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呢?这样的导入就将学生置身于生动、直观、具体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二、关注生活,组织教学形式,激活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打破常见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学生在换位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时,我将班级分成三个大组,课后让每组学生分别搜集高港区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情况,课堂上每组先讨论合作学习十分钟后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功能区分布的规律,教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纠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演员”,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

三、关注生活,挖掘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内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面对这样的机遇,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所以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随时注意收集生活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大胆地适当应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例如,在讲地质灾害时,我就汶川地震为教学背景,播放汶川地震的相关纪录片,同时列出一系列的数据和投影地震带来的破坏性图片,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自己也不由得谈了相关的事件。见此,我就提问: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否避免地震?如何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这样适时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会根据所看和所知的内容,很轻松、自然地总结出系统的地理知识,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关注生活,设计课堂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课堂上,教师怎样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呢?除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团结合作的同学关系外,重要的就是教师设计与生活有关的地理问题。因为,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探究新知。例如,在讲太阳高度与影子的长短时,教师:一天中人的影子长短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会!教师:一天中影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思考回答:影子与太阳高度有关系。还可以进而提出一年中正午影子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系等问题。知识来源于实践,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到地理意义,体会到地理的价值。

五、关注生活,运用课堂活动,学会解决问题

新课标的制定和新教材的试行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着采用一些与生活相关联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解决地理方面的实际生活问题,以增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最佳体现。例如,在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性筷子和节日贺卡”使用情况的调查活动,同时结合“为何日本森林资源丰富,却要从我国进口一次性筷子”的思考活动,最后得出结论:一次性筷子和贺卡的使用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生态环境。这样就能使学生树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思想意识。

关注生活,激活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用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课堂,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体现地理是一门有用的科学。

地理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理;成功;教育

2010年7月我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改革的网络培训,在此过程中,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提到了一个话题――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王老师概括了三点:一达成课标标准;二有诚、有层、有魂、有亮点;三最重要特征:学生在琢磨状态。

对此个人十分的认同,特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主要谈谈对第二点的理解――一堂好课的“四备”。本人是教地理的,接下来阐述的观念多从地理教学的角度思考。

一、一堂好课要“备诚”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上是建立在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课堂的基础之上的。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好的课,先要打动老师自己,方能打动学生,一堂漂亮的课,一定是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感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舒服,痛快淋漓,意犹未尽;而有的时候,一堂课老师和学生都觉得不舒服,沉闷压抑。那么,作为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老师,拿什么来打动自己,然后又打动学生呢?无疑只有一个“诚”字,真心诚意的备课,认认真真的上课;内心真诚的面对学生,十分虔诚的做好教育工作。这样就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理解。都说教书是个良心活儿,因此“诚”是做好一名老师的基础,自然也是老师站稳讲台的基石。

二、一堂好课要“备层”

一堂“有层”的课,好比拨竹笋,老师有时候需要把最核心的内容藏于最里层,引导学生自己去拨开他,这样设置悬念,故弄玄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高中地理得一个重难点“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节内容多,知识点难度大,同时却也是一节逻辑关系十分清晰、严密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若采用先有意设置包裹层,然后逐层拨开,层层递进的方法,最后就能达到云开雾散见天日的结果。其过程如下:

设第一层――假设一:地球不自转;

设第二层――假设二:地球不公转;

设第三层――假设二:地球表面均质。

这样通过逐层分析,层层推理,核心知识点被攻破了,而整堂课也充分体现了一堂“有层”地理课的精彩。一堂“有层”课,好比梯级瀑布,老师需要将内容传授得如流水经过梯坎一样,虽是顺流而下,却又跌宕起伏。

三、一堂好课要“备魂”

魂是贯穿一堂课的精神,魂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一种方法,一种技巧,一种思维,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等等。一堂好课可能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聚。形散是我们采取的多种方法,罗列多种材料,甚至天南地北和学生侃大山;神聚是课堂的魂始终在,也即是课堂的目标明确。魂在了,则形可收放自如;若无魂,则课堂飘飘然,不知所以。笔者认为,“魂”还有大小之分。

小魂,是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它主要是靠灌输、训练而进入学生的头脑。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教学目标和过程与方法这就属于课堂中的小魂,因为它所针对的都是理解、掌握和运用层面的东西。整个高中地理,上百个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更是不胜枚举,其目的是针对做题,针对高考。小魂十分的重要,因为它是帮助学生得分的关键,但若只有小魂的课堂,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精髓。因为地理课堂还需要大魂。

大魂,则是指思维、理念和价值观。新课改需要我们达成的目标,不仅仅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理性去分析知识,用感性去感悟人生。地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得分,如果能掌握其学科精髓,形成地理思维,地理还可以为学生指导人生的路程。因此,地理的课堂上,比分数更重要的是知识,比知识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思维。比思维更重要的呢?是人格。因此我们的课堂中,还应该有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批判。一堂堂好课的“魂”,最终也就体现在教师的思想和人格上。

四、一堂好课要“备亮点”

作为一线老师,每天都在上课,我们难以保证每堂课都是经典,但教师一定要追求每堂课都有亮点。一堂课如果是一幕戏,亮点就是高潮,但不能偏颇的理解高潮都在结尾。一堂课的亮点可以在一堂课的任何时候出现,课前、课中、课尾都可以。可以是精心准备的,也可能是临时的随意发挥的。亮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可以是一种奇思妙想的方法或技巧,甚至可以是一个提高兴趣的笑话,和一点小小的幽默。很多年以后,学生会忘记老师讲过的大部分课的内容,他们更是不可能回忆起一堂完整的地理课。他们能够记住的往往是某堂课上的一个小小的片段。那一个精彩的片段,就是我们老师要不懈追求的一堂课的亮点。

地理课堂范文第8篇

2015年9月18号 星期五

开学这段时间,发现班里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同样是听课做练习,只要是老师没有点到他的名,没去提醒他,就认为和自己无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要靠老师不时地督促,才被动地学习,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也不可能一节课老是只盯着这三两个同学。怎样能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呢?考虑到现在班级正在推行积分卡制度,每个老师可以在每个班级中分发10张积分卡,给班里成绩最高的10个同学。但是这种做法对于班里的后进生、学生主动性不高的学生,并没有多大的触动,因为他们的成绩即使很努力也很难进入班里前10名。所以,我打算调整分配方案,不能按成绩直接发给班里前10名。而是先拿出5张发给地理成绩排名要远远高于总分排名的同学,突出我们地理学科初二先会考的重要性。另外5张发给上课积极主动学习的同学、地理成绩比上学期有进步的同学。这种方案我至少要坚持一学期,看看效果如何。

2015年10月13号 星期二

月考刚刚结束,各个班的成绩有高有低。但可喜的是,通过对学生发放积分卡进行鼓励,特别是对部分上课主动学习的后进生的鼓励,使各班的及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地理成绩进入特优的同学,各班都比上学期多出了两三名,这说明我的发放方案更具实效性,通过积分卡激励学生学习是有效的。

横向对比各班的成绩,一班的成绩特别突出,其中的原因除了与好学生较多,也与该班的学习习惯有关,一班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善于思考。在我的地理课上有不少让学生找图、填图或者是描图的活动,可以感觉出,一班大部分同学在积极动手去做,碰到思考题,也是积极地动脑思考。而二班的同学总体比较老实,不爱动手,遇到思考题,很少有举手回答的,反而更愿意静静地听,安静地背诵。但是考试考查的是各方面的能力,既有知识水平也有应试技巧,更有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不是单纯听听背背就可以的,班内也有好几个女同学,课本知识点记忆得很好,但是不会灵活运用,遇到难题不会思考,找不到解题思路,照样考不了高分。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上课过程中还是要多让学生参与,能让学生回答的自己尽量不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不让他们直接背过。需要探讨的问题,不要怕浪费时间,也不要怕班里有说话的不够安静,让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毕竟初中生年龄比较小,好动、多话是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要好过老师费力不讨好的“满堂灌”。

2015年10月22号 星期四

最近几节课,发现一班张××上课认真听讲了,主动学习了。这与月考后对他进行了几次表扬有直接关系,如表扬他第二卷做得特别好,尤其最后一题全对,而班里全对的没有几个,成绩下来后,又表扬了一些地理成绩特别突出的,其中也有他。这下更增加了他学习地理的信心,他由原来上课调皮捣乱,到现在能静下心来学习了。表扬让他重拾自信。还有一班的薛××和夏××一桌,多次对他们四个集体表扬,所以四个人都考得不错。对于地理成绩特别突出的同学在班内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在班内树立热爱学习地理的优良风气,带动了不少原来地理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开始学地理了。针对这种好的萌芽,我在平时努力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树立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表扬,这次月考后我找出地理学科偏弱的同学进行私下谈话,讲清楚当前面临的会考压力,再不抓紧赶上来,就会拉低整个中考成绩,甚至考不上高中。在给他们留出充足面子的同时,敲响警钟,让他们意识到地里学习的迫切性。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老的关注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很有帮助,二班有个女生

夏××,总成绩不错,地理第一次月考和期中都考得不错,我认为她学习自觉性比较高,所以没有给她过多关注,上课只是偶尔提问过她,也没有单独找她谈过话,结果她这次月考比同水平的学生地理成绩低了很多。而像三班的邹××和乔××等都是原来的老学生,对于他们的性格习惯很熟悉,经常提问,关注多些,所以考得很好。所以今后打算扩大对学生的关注面,不仅仅是尖子生、边缘生和后进生,对那些成绩一般、表现一般的同学,更应该多关心、帮助他们,如果忽视了,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以上是我在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点滴与感悟,不知道各位同仁是否也有同感,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指正。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2]陈桂生.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3.

地理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动起来 主动参与 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鲜明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不同个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不同要求,创造发挥学生特长的环境,给予他们发展自己特长的条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育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成为未来生存的基础。“会学知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1]这些都具体体现在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上,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要是从事着一定活动的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主体,特别是在主动、能动的活动中,人更是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2]。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必须改变“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传统做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参与学习活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想学、爱学、乐学、好学,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想动起来

需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引起人的情绪反应重要中介。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往往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体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客体倘若满足个体需要,则产生肯定的情绪,表现为“愉快”、“欢乐”、“兴趣”等,反之,则是产生否定的情绪,表现为“悲伤”、“痛苦”、“厌恶”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层是安全需要、隶属与相爱需要、尊重需要(包括人尊与自尊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需要(即发展自己或实现个人信念、理想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个上升的,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成为继续奋斗的动力[3]。当人们具有某种需要时,就会使人产生某种欲望,并支配自己的行动获得满足。当某种需要满足后,往往又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要求的需要。这些新的需要又会不断推动人们以无比的热情追寻、探索,如此循环反复,以至无穷,并使每一循环内容都由前一级进入到更高一级的阶段。由此可见,需要是行动的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动起来,教师事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在学习上有哪些需要,哪些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给学生制造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感”,激发学生持久的行动力,让学生想动起来。

首先,发挥地理知识的实用,满足学生认识、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当代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等日益增强,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是是非非的各种信息,像一个个谜,困惑着学生,他们迫切希望解开,又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而无能为力,教师必须利用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发挥地理知识的实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说明自然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开一个一个谜底,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长久支持下去,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转向“越用越想学”的境界。例如,利用“海拔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解释“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其次,积极假设条件,开辟途径,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时,就会唤起他们更强的自信心,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和能力,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再去获得成功的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因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力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尽力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满足他们获取成功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动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说,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人们学习、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求知欲,一般不会使兴趣减弱或消失,反而使兴趣更丰富和更深化,产生与更高认识活动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兴趣。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而稳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稳定的兴趣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使观察更敏锐,记忆得到加深,想象力更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例如:爱因斯坦从5岁时对罗盘发生兴趣,最后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达尔文从小对动物的兴趣引导跨入生物学界的殿堂,创立不朽的进化论。

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对象或地理学习活动力求认识的心理倾向,是最活跃的地理学习非智力因素。地理学习兴趣能使地理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增强意志,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使学生乐意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的学习。

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多样。好奇心是地理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以使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求知欲、探索欲。地理知识的“面”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质,中外古今无所不及,应具体地展示大千世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与周围地理事物加以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兴趣。对传统的地理课题,尤其是资料更新很快的人文地理课题,要引用新的资料。即使是自然地理,也可以援引新的更精确的资料,如国土面积、山峰标高等。适当联系地理学科的新发现、新问题、新理论(包括假说),如太空、海洋和南极洲探索的新成果,厄尔尼诺现象,地球起源,时空转换、外星文明、百慕大等地理之谜。把初中生已经感兴趣的东西联系到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言表现,从而发觉原来地理就在身边,自己本就知道很多天文地理知识,再加上老师经常性的表扬,达到效果很好。

如我在讲地图概念时,首先问学生:“大家在哪里见过地图呢?”这个问题比较通俗、大众化,学生基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地图。问题刚提出,马上有近半数的学生争先恐后地相继举手回答:“动物园、车站、机场、电视、书刊、电影、报纸等等。”表扬他们记忆好、见识广之后,再问:“大家在什么时候用过地图?”这时学生回答得更起劲。再问:“那是什么地图呢?”这时候学生全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会,难以言全,如何表达这个概念,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照片有什么异同?两者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就水到渠成,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三、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善于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关键是用何方法调动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让学生善于主动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电视机具有的视听合一的功能与计算机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4]。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方式下,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例如:中国的行政区划中,主要是34个省级行政单位在我国版图上的分布。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在我国行政区划的图上,用34个阿拉伯数字覆盖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采取竞赛抢答的方式,由计算机随机提问,学生在计算机上用鼠标点击34个数字,揭示该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如果回答正确的话,计算机屏幕会出现一个卡通人物回答:“恭喜您,答对了”;如果回答错误的话,卡通人物会回答:“加油,继续努力”等。这种人机交互方式、视听合一的功能,使学生善于动起来,十分乐意地参加活动,从中掌握知识,而且记忆十分深刻。

四、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全面动起来

能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看一节课中由学生支配的时间,即学生活动的时间。“活动”是人类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源,也是人的生命、能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在课内开展活动,可以使学生兴趣、研究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意志与毅力、广泛兴趣与爱好。通过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集体活动氛围中受到感染、受到鼓励,全员参加活动,全面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双方共同的参与,完成教学整个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爱学、乐学。

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有集体组织个体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方式、墙报形式、游戏、演示、辩论会、参观、演讲等各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集体组织自由活动为主要方法,采取不同活动形式。如开展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在讲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时,采用拼图游戏的方法,分组进行比赛。事先把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描下来,利用硬纸片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剪下来,然后打散掉。各组学生人数一样,每位学生的比赛要求一致,各组同时开始拼图,全部拼好后,统计各组所花的时间,时间最少者,即本次拼图活动的冠军。所有的学生为了各自的组都在努力地拼图,都在为自己的组争光,无形中使全体学生自觉地参与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学到新的知识,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

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这是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只有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才能使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培养出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宁.培养学生自信心变‘教’师为‘导’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2.4.

[2]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208.

[3]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12:66.

地理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理 课堂 创新

地理课堂创新的实质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性地理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使中学生在掌握中学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地理课堂的创新应改革原来落后陈旧的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等,建立和推出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等,使其顺应时展的潮流。具体来说,地理课堂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地理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

“知识的传授”是传统地理教学的重点,即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以及技能教给学生,要求学生只需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评判者、教学的控制者以及教材内容的制定者。创新课堂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淡化“教”的观念,强化“学”的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

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主要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很多教师也认为毫无遗漏地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创新地理课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教师不应再把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标,而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独占讲台,主宰一切,简单机械地重复教材,照本宣科;学生以听代思,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不敢质疑,从而迷失了自我。创新地理课堂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这种教学方法,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转变成“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

四、地理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计算机可以部分代替教师,即教师在引导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时,它可为学生提供千姿百态、音像交融、声情并茂的直观信息,从而使学生乐学、好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此外,计算机还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和帮助者,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程序和大量的案例资料,可以实现个别化和合作学习,可以模拟情境使学生得到近似真实的体验,也可以使学生上网冲浪,查询所需资料。凡此种种,都可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预见,计算机将更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在未来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如何有效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地理课堂的创新呢?现在不少有条件学校已在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利用VCD,DVD放像,利用电脑演示相关的Flash,PowerPoint课件等,并大有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之势。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虽然使学生可以更快捷地获得信息资料,改变了以往教学的局限性,使教学更富有时代气息,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如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教具演示法,演示过程清晰、鲜明,直观性强,演示的时间可随意调控,便于学生观察,使学生能深刻了解结果的来龙去脉;板书有重点,有层次,条例清楚,脉络分明,反映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少而精,便于归纳总结;板画简单明了,形象生动,准确易懂,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如一节课的板书全由制作的课件代替,则热闹活泼有余,成效不足。因此,我们不应推崇某一种教学手段而厚此薄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从而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地理课堂的创新离不开广大的地理教师,因此,地理教师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地理课堂的自主创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每个学校的地理教研组都应加强集体备课,并在备课的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谋求各位教师地理课堂创新的整合。但地理课堂的创新亦应采取多样化策略,切忌整齐划一的趋同现象。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积极推行电子备课、电化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以技术创新推动地理课堂的创新。

作者简介:

田景先(1966— ),女,汉族,河北清苑人,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清苑中学地理教师。

上一篇:员工知识管理范文 下一篇:旅游市场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