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7 10:35:49

地理教育

地理教育范文第1篇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彭琰清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方法盛华

地理教育 对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素质的几点思考邵凤莲

"第三单元海洋环境"教学总体设计陈林森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教学总体设计张金萍,闫杰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一节教学设计周官俊

"个案分析法"强化学生对洋流分布的记忆张永芹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一节教学设计林秀波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一节教学设计杨益芳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节教学设计张云

"第三单元海洋环境"智能训练点拨杨静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五大地理能力之训练郭迎霞

应用Director漫步虚拟自然带寇建新,岳志杰

高中新教材"活动"研究兼谈第3-4单元"活动"分类及其实施常华锋

蓝色的宝库--漫谈21世纪的海洋开发地理教育 张郁,秦丽杰

陆地环境的物理生物状况王升忠

"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单元同步训练题唐立新

夯实基础注重能力加强综合--2001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基本特点及教学启示徐洋林

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分析及综合试题趋势浅探刘金龙

2001年高考地理命题新特点--"3+综合"山西、天津卷分析与启示宋有青

讲究解题方法巧解地理选择题何从春,敬志永

对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地理题的分析王洪洲

高二文科同步训练测试题(二)--地球上的大气、水和地质地貌高新勇

文科综合考试的专题复习陆静

谈地理复习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张仕凡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跨流域调水工程贾雪霜

从有意义学习理论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黄河》蔡萌

巢湖污染浅析张道恒,王子建

日本是如何变成绿色王国的王文浩

河南省2001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地理试卷万建伟

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赵少斌

浅谈发散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黎维楷

2002年高考改革方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蔡泽勇

谈中学地理教学资源库"地理频道"的建设和使用游忠

各种日照图之间的变化和应用田丰

揭示教材内在规律突破重点难点郭瑞平

锋面气旋图的判读分析戴述文

图例法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易泽丰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计算机辅助教学教案吴静

高二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3"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杨慧萍

《地图》杂志闪亮登场

"大气的运动"说课简稿施吉如

巧用"月相成因示意插图"讲解月相秦克铸

对高中地理一道练习题的释解李瑞士

如何理解"全球热量平衡图"朱仕清

"宇宙环境"单元应补充修改的一些问题羊重荣

地球上的年俞炯志

浅谈对初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的认识范广太

谈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葛永锋

略论教学地图的功用与应用李晴

活动课说课案:中国政区与民族石群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王郁莲

地理教学中的世界之最张兆明

地理教育 世界地理教学中几组概念的区分张小梅

中国人口的迁移轨迹李晓岩,李志华

"综合课"课型的特点与操作探讨刘西青

地理教学思想在高三复习备考中的具体体现毛永海

夏季旅游如何应付意外

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李虎

一题一议宁学功,肖春明,熊英,刘金龙

2002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卷)

日照图中的考点解析常福巨

等温线分布图的快捷判读方法陈洪良

如何讲清两条日界线杨益芳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型设计初探陈实,李家清

论研究性学习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胡良民

2002年足球世界杯决赛32强国旗巡礼

浅谈国旗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任朝花

略论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朱浩

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王培根

借名人效应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 闫书云

善待后进生提高教学成绩孟海平,梁新果

日照减少令人忧

英国学校地理课程中的信息技术(IT)探讨贺小飞HtTp://

数字地球郭跃

没有月亮的地球李玉玺

九大行星趣话邓万民

解读高中地理新大纲任朝花

新高中地理(必修)上册问题探讨蒋小润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的比较分析任利平

运用图解法比较同类地理概念丁文龙

4.6地质灾害(必修本)余勇

4.5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试验修订本)王新龙

植物与环境漫谈胡龙成

世界三大宗教朱正超

4.3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人教版)李元平,刘继花

3·1自然资源概况(湘教版)古巨山

第十章极地地区(人教版)车向坤

"黄河"一节的优化教学黄新南

《环境教育》新书目录(江苏初中新版)王刚

青藏高原为何成为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方聪惠

"讨论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李建茹

让学生升华情感,体悟价值--地理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初步探索王贤

使用新教材应树立的观念秦淑慧

网络技术融入研究性学习金国华

中考地理命题的改革与思考--2003年山东省中考地理试题综述刘高峰,姜建春

2003年山东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地理试题姜建春

高考地理复习中初中地理教材处理的策略朱慧

浅谈地理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渗透刘金龙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地理教育 王才之

浅谈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理念黄晓明

浅谈命题的科学性--由一道地理试题引发的争论而想到的张亚南

高考试题辨析五例颜邦斌,金益群,王瑞足,朱同兵,刘金龙,羊重荣

热点综合试题设计(五)刘宝平,白士卿,孙海舰

高考复习中图形题的解答技巧冯勋

一题一议卢钢,刘继琴

2004年高考地理单科模拟试题(一)李水,黄兆湘

2004年高考文综模拟试题(一)李彰有

地理教学引入课堂活动的探索张勇

探究性学习:地理教学改革与发展之路朱向东

浅议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李家清

地理教育 努力创造地理课堂的可教学时刻胡继中

"问答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鲍振葵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郭文成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分类和应用雷鸣

怎样选择论文的论题秦克铸

与地理对弈曹正

地理学习"六忌"邱琳

地理教育范文第2篇

《地理教育》(CN:50-1089/K)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地理教育》杂志始终以“最好地为中学地理教学与教研服务”为办刊宗旨。致力于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中学地理教学、教研队伍,始终以清新、平实的风格及时传播地理科学知识,传递最新改革信息,提供实用教学参考,交流教学教研成果,拓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新思路、新方法。

地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可持续发展 能力

可持续发展事业是全民的事业。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必要前提是足够的思想认识以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这显然都不能离开地理教育,因为地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授以人们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从认识的角度指出了破坏环境的两个主观因素:一是不认识或违背了自然规律,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二是现有的生产方式都只限于取得最近最直接的利益,忽视了较长远积累起来的自然和社会的作用。不幸的是上述主观因素至今仍在肆虐,且愈演愈烈:毁林毁草、破坏农田、滥采矿山等现象屡禁不止;跨流域污染,多种环境灾难迭置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污染越大,经济越发达”的谬论振振有词……这些无一不表明对全民加强地理教育的紧迫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国际教育界近年来不断作出强有力的号召及果断决策。“在21世纪,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第一忠诚奉献给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世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全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育”。“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普及地理教育即环境和发展意识教育的意义显而易见。作为各级首脑机关的决策者,在制定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时,会充分注意到相应的环境政策,而服务于各个产业的普通劳动者,也不会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去牺牲长远的利益。具有良好地理素质的人越多,减少环境破坏及防止环境灾难重演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地理教育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题与地理科学自身特点的必然联系,确立了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支柱科学的地位。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旨与地理科学研究目的高度一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优化、控制人地关系,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题。早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之初,伟大的奠基人之-G.李特尔就明确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时至今日,协调人地关系,仍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问题研究在当今更具紧迫性。正如M-J.怀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加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上述二者的本质联系,无疑奠定了地理科学的重要地位。

2.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高度集中于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场所――地球表层,从而都具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并涉及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防灾减灾等项目,就与自然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密切相关。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农业、工业、交通、通讯、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涉及的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等项目,又与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紧密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地理科学的全面参与,就不能成就可持续发展事业。

3.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科学发挥特长的优势领域。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落实到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而区域开发正是地理科学的独到领域。且不论近代地理学诞生百余年来区域地理理论已奠定的坚实基础,仅浏览一下中国地理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区域开发整治中的不凡建树,就足以振奋人心。50年代的地区综合考察,60年代开始的农业区划及随后的自然区划、经济区划,80年代开始的国土整治,90年代如火如荼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理工作者的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亘古荒原,热带密林。从南水北调到西电东送;从京广、焦柳到大京九;从刘家峡、葛洲坝到大三峡;从农村生态村、城市集群的建设到沿海对外经济带……地理工作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辉煌业绩。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种种蓝图,期待着地理工作者以更辛勤的劳动去建立功勋。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过渡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只有从基础入手,内外结合,层层推进,全方位多形式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教育范文第4篇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本世纪以来,我国地理论文联盟教育研究在各方面都进一步取得了发展,并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发展。为了分析近年来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本文选取了在我国地理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期刊之一 ——《地理教育》,希望通过对期刊的文章内容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

《地理教育》是本着“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地理教学”办刊宗旨而发行的双月刊,目前已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国内重要的地理教育类杂志之一。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地理教育》杂志从地理科学发展、地理教育发展两个层面,为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该杂志文章的撰写者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教育管理者;②地理教育理论工作者,包括地理科学工作者、教育科学工作者、高师院校地理学科教育工作者、高师地理系学生以及地理教育出版编辑人员等;③地理教育实践者,包括广大地理教师、各级教研员等;④部分中学生。

本文拟通过研究《地理教育》2004-2009年所发表的文章,期望可以侧面了解近年来我国地理教育在课改、教材、教学及高考方面研究关注点的变化以及对各个点的关注程度,并提出建议。

二、文章内容分析——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

1、课程改革

《地理教育》把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章放在最前面的部分,就足以证明课改对于整个地理教育的指导性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理新理念,课程评价,课堂教学等。

2、地理教学研究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对于教学探讨方面的文章最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教材的重新解读,课堂和教学设计,地理教学新观念,新老师对于地理教学的认识展示交流,地理教学中采用的新手段,中外地理教育的对比等,且主要集中在前三个方面,而对于教学新手段和中外地理教育对比则关注较少。

1)教材的重新解读:2007年以前主要以解析、比较、概念和规律梳理的方式进行呈现;2007年以后主要以问题探讨、重难点解析、具体问题的教学辅导建议等方式提出。

2)课堂和教学设计:2007年以前更多以课堂和教学设计中一些原理和技巧的探讨等方式呈现;2007年以后更多以整堂课的案例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

3)地理教学新观念:越来越多地强调新课改后,地理教学对实际生活的实际意义,注意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角色的转变。

3、教材研究

近年来对教材本身的关注增加,除了原本教材新析中对于教材的重新解读,另外专门开辟了“地理之窗”一个一级栏目对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介绍。此外,原本教材解读中只是对高中部分进行解析,在2008后增加了对于初中部分的补充,且就文章数量来说与高中部分几乎相等。从文章统计数量还可以看出,课外链接虽然有所减少,但是总体关于地理基础知识部分的文章数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就研究内容看,之前更多关注自然地理方面的部分,例如太阳高度角、水圈、气圈等方面的知识,人文地理方面则较为关注“工业化”“城市化”等;近两年更加关注人文地理方面的部分,例如城市、区域等,更多地是以区域整体趋看待人地关系,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对自然方面的关注则转向于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问题。此外,无论从教材本身内容关注点的变化或是课外知识链接的选择,近两年都呈现出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趋势,回应“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例如随着台湾旅游的开放,初中地理有《台湾旅游资源》的介绍,又如与媒体的联系加强例如《看电视剧<闯关东>谈人口迁移的原因》,这些与时俱进的话题在吸引学生学习的同时,加强了他们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高考

从统计的文章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对于高考这一指标的重视,2006年以后在“高考聚焦”栏目中专门开出“专题指导”这个二级栏目,以专题的形式梳理相关知识。此处以这个二级栏目为侧面反映高考关注点的变化,而高考关注点的转移则可以侧面反应地理教育中的重难点以及关注点的转移,这种方法或许有些片面,但可以总结出高考关注趋势基本没变(表1),始终包括太阳高度与光照图、区域地理(区位)、世界地理、海洋,都是较为宏观层面的对地理事物间的整体认识。

5、其他

主要为“学生园地”和“地理广角”。其中“学生园地”中一个二级栏目由原来的“名师指津”改为现在的“师生对话”,更为符合新课改下对师生平等教学互动的强调。在“学生园地”中,一直受到关注的是地图的使用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但不同的是近两年更加注重从生活中关注环境、爱护环境,例如《我想种棵树》、《关于长沙市生活垃圾调查及处理的报告》等。此外,在“地理广角”中新增一个二级栏目“师范教育”,专门关注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点,并调查一些地理教育现状与探讨地理教育师范生的培养问题。

三、结论

从《地理教育》2004-2009年文章分析看,本文得出:我国近年地理教育始终把课改放在一个指标性的位置,对课改内涵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对于教学的研究更多显示了地理教育者对于地理教育观念的一个逐渐变化过程;对于地理基础知识部分,对教材本身的关注增加,而且关注点由原来自然地理部分逐渐转向从区域的角度看待人地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考中重难点以及关注点的变化不大,主要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一个地理问题;关注学生对地图的使用技能、对环境的态度以及对地理师范教育的思考。考虑到我国地理教育的需要,本文认为今后还可以加强某些部分的研究,例如与国外课程和教材对比研究,借鉴并吸收f其中优秀的部分等。

地理教育范文第5篇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美育,解决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及美育心理问题,使地理的教与学能够很好结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美化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创设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其智力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智力活动本身的美,进而激发、提高学生对智力的爱好,使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事半功倍了。要做到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以下标准:a、明确教学目的,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意志教育和审美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b、依照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科学体系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既要加强“双基”教学,又要注意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当然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量”(知识容量)、“度”(知识深度难度)、“序”(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序)等。c、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体现独特风格和创造性。要求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排除疑点;使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师生关系和谐,配合默契,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优化教学内容组合,美化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的和谐过程结构,其活动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美育就自然寓于其中。

教师需要从教材中寻找美育素材

因为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空间无限辽阔,时间极其漫长,包罗万象:上至宇宙太空,下到岩层海底,有世界各洲各国,也有祖国山南海北。广袤世界,千姿百态。各种地理事物蕴含着自然美、艺术美等,即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例如:宇宙中日月星辰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有规律的运动,从而产生了周而复始的昼夜、四季交替的自然现象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和谐的现象,就是一种自然美。又如,高中地理教材中热带雨林的各种植物以自身的生态特性————喜光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明显的层次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形象的语言和景观图片,可以把这绚丽多彩、错落分明的景象展示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如,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的统一有机整体,才使自然环境按其内在联系和谐发展,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当然,即使地理环境存在地域分异,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域分异具有的规律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带、自然带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呈有序排列,使地理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些地理要素不但分布有序,如气压带风带、非洲气候类型、低中纬海区洋流系统等要素,还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这些平衡、统一、有序、对称等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我们必须不断在教材中寻找,才可以发现并用于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美化

教材是教师语言的基础,教师要有优美的语言,首先是教材语言要美,教师才有教学语言美的基础。如果能在地理教材中用生动、活泼的文字、图文并茂,课本语言用接近学生实际的、趣味性强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就为实施美育打好了基础。其次是教师,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凝练、生动、优美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既要求语言科学准确、精炼通俗,更要讲究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充满魅力的语言,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生气勃勃,而且还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要巧妙,内容要简明精练,字体要工整美观。教师的肢体语言也要优美,仪态端庄,和颜悦色,以情感人,使学生得到技能培养、智力开发的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这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我们在运用这些优美语言的时候必须要适时、适度,切不可滥用、更不能为显示学问而乱用,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达不到地理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美化地理表象,效果也极佳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电化、地图和其他直观手段,将地理事物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以及形式美、色调美,通过电影、录像、幻灯、录音等声光设备,把大量的生动形象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到“寓美于教,寓美于学”的作用。这些直观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官,不仅有利于地理表象的形成,还可以使一堆枯燥的名词,那些冰冷的概念和数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美的地理表象。

设计有趣的地理课外活动,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地理教育范文第6篇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日、苏、美、英)和我国在教育科学领域里先后兴起了学科教育学的发展浪潮。地理教育学和其它学科教育学同时应运而生。所有这些学科教育学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学科教授法——学科教学法——学科教材教法——学科教育学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种带有国际性的学科教育学的诞生和发展,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有其客观依据: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上教育科学发展很快,教育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程度也有显著提高,那种只是从宏观上研究一般教育规律的成果,已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同时从微观方面,从对各个学科领域知识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的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教育功能,加速对现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任务和开拓方向;同时,学科教育的教学,也必须具有学科的系统结构和理论、并建构方法上的科学体系。所以对专门学科的教与学的研究,来代替学科的一般教学法课程,使现代教育理论学科化,即学科教学法向各门学科教育学演变和发展成了必然的趋势。地理教育学的诞生,也毫不例外地是这样的,这是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的共同需要。

二、地理教育学必然要向地理教育哲学升华

地理教育学的发展,要向地理教育哲学升华,这也是地理教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认识史表明:人们的科学认识,总是走向普遍化的。所谓普遍化(以自然科学为例),是指科学家要从对科学自身的认识中上升到对自然界的整体规律的全面认识,并进而形成一种对自然界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观点,这个认识上升的过程,就是人们所说的科学升华的过程。科学升华是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然。高兴华先生在《论科学升华的必然性》一文中对此作了很好的阐述,主要论点是:

1.重大的自然科学理论要上升为正确的自然观。

一方面是科学家把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从一门科学推广到另一门科学,从一个领域扩大到另一个领域,以求得对自然界更多的具体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是科学家,尤其是那些身系重要课题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总是以自己的科学理论为核心,建构起一种科学世界的图景,企图以此反映出他们对当代科学自然界面貌的总看法,从而总结出对自然界统一性和普遍性发展规律的正确解释。

2.科学认识要被迫考察理论的一般结论。

科学家为了要在科学认识的探索中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定律或科学理论成果,或者是对已获得的科学成果作出正确的解释,也必然要对自然界进行整体规律的认识和思考。早在19世纪,恩格斯就指出:“今天的自然科学家,不论自己愿意与否,也同样不能抗拒地被迫考察理论的一般结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学研究除了正常的探讨途径以外,还将更多地经历困难、险阻、挫折、失败的种种考验,在这样的时候,科学家更是被迫在自然观层次上进行思考,企图从中找到一种合理的认识图景和认识方法,来端正自己的思维和操作,澄清认识和操作上的混乱,从而摆脱面临的困境,推动研究工作的前进。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出现了许多新事实、新现象,使原有经典解释宣布失效而引起物理学的“危机”,一些物理学家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彷徨和忧伤。爱因斯坦对此进行了普遍的思考,得出了科学的结论——相对论,推动了物理科学的前进和发展。他深有感触地说:“当前物理学的困难迫使物理学家比前辈更加深入地去掌握哲学问题。”

3.科学认识的综合化要进行普遍化的思考。

当前,科学在不断分化和不断地综合,大分化基础上的大综合,已不仅仅是综合本学科门类的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而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行大跨度的综合。这种综合,正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各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共同形式,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看法,因而它们自身与哲学之间存在着交叉和融合,它们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难以区分和划界。换句话说,综合使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哲学的属性。

因此,当前,普遍的看法是:科学发展出现了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趋势。哲学科学化,表现为哲学家更自觉地努力学习、吸收现代科学多方面的成果,以便为自己的哲学创造、奠定更加雄厚的科学基础;同时,哲学家在一定的哲学思想的前提下努力研究科学问题,利用其哲学思想优势作为进行科学思维的理论参照系,使他们在某些重大而复杂的科学问题范畴内,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科学哲学化,那是科学家以既有的科学为依据,向更广阔的带有哲学意义的领域迈进的一种研究趋势。这种趋势在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其相应表现,而在当代,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当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同时也进行着科学新的综合,这种趋势是随科学研究对象间内在联系的被揭示而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

科学向哲学方向升华,科学哲学化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地理教育学也离不开这一客观规律,向地理教育哲学升华成了它在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地理教育,正处于困难甚至危机的时期,哲学的指导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我国的地理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种种曲折起伏的过程:从1949年底到1957年是地理教育有较大突破和进步的时期;1958年~1966年是地理教育大滑坡的萎缩时期;1966年~1976年“”运动使整个地理教育完全停顿,中学地理停开、大学地理系停办,地理研究所解散;1977年~1994年是地理教育恢复并有重大改革的时期,1994年~1998年由于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地理教育再度陷入困境;1998年地理恢复高考,地理教育有所转机,但过去那种困境的阴影却不易消逝。应该说,造成地理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的还在地理科学、地理教育自己的内部,在于自己理论的落后与贫困。金保彩先生说,当前的地理科学给人以“停留在地理现象的解释与说明阶段的印象”;张维邦先生说“理论的贫困使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应有的深度和说服力”;王恩涌先生也认为“地理学理论性不强,使人总是感到概念条件不够严格,因果关系有点不够清楚,定量、定性关系不够准确。特别是理论的表达缺乏简练的公式,一旦返回实际中去检验,受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往往多是一种类似,缺乏准确性的现象的重现。学习因而也觉得很难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地理教育改变目前状况,摆脱困境,必然要求助于哲学,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辩证法才能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困难。”当前需要地理教育哲学与实践结合,回答时代性的根本问题:如地理教育发展为何步履艰难?地理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地理教育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地理教育在人的素质培养方面的意义,地理教育学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问题;地理教育、教学的方法论及其体系问题等等。对这些根本问题,都需要综合哲学的知识作出回答,给人们以理性思维。

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高考取消地理科目而导致地理教育陷于困境之时,不少地理界同仁,包括笔者在内,曾努力从多方面发表意见,开展过讨论,对这些讨论,现在看来,也很有必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总结,以求得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推动地理教育的发展。

三、地理教育哲学的建构

地理教育哲学是哲学与地理教育学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从性质上说,是上述二者知识交融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从哲学角度看,是一种亚哲学;从地理教育角度看,是地理教育学的升华,属于较高的理论层次。

具体地说,地理教育哲学,可以理解为从地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内部来阐明地理教育领域中的哲学问题,鸟瞰地理教育的所有重要方面,着眼于地理教育、教学中最一般问题的理性思考。参照《当代教育哲学》一书作者田玉敏先生的思路,地理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地理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应用。根据这一研究对象,地理教育哲学的体系,侧重于研究地理教育基本规律的本体理论和研究基本规律的一般应用的地理教育哲学的方法论。为了加强对地理教育价值的研究,澄清人们对地理教育价值的模糊认识,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类、人才等发展)中的作用,营造真正重视地理教育、支持地理教育、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将地理教育价值论从地理教育本体论中分离出来,形成地理教育哲学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并列的地理教育哲学理论体系。

? 这样,本体论主要研究地理教育发展的规律,探讨其他社会因素对地理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具体的有:

1.地理教育的过程和本质

2.地理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3.地理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关系

4.地理教育的目的

5.地理教育的结构、体制和管理

6.制约地理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主要探讨地理教育的社会历史基础(包括政治、经济、生产力、教育传统)科学文化基础、生理心理基础。

地理教育价值论,研究地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探讨地理教育在人类、人才、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地理教育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地理教育方法论,是研究地理教育规律的一般应用问题,以及在教育管理、教育实践、教育科研中运用地理教育规律的问题。

研究地理教育哲学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为地理教育学提供理论支撑,为地理教育学提供基本思想和方法原则,指导地理教育学朝正确方向发展。

2.有利于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理论水平的提高,以便更深刻认识地理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对地理教育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提高从事地理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更科学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地理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理教育;公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关注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在师范教育的地理教学中,配合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核心理念,在大学地理教学中要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一、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

地理知识素养是指现代公民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例如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途径等等,这些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的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技能的素养

地理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地图运用技能、地图分析技能、地理图表绘制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地理观测仪器操作技能、地理教具和学具的使用技能等。

三、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

地理信息素养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电子地图查询信息等。地理信息素养在现代公民的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把获取并应用地理信息作为活跃的和知情的公民参与社会公务的基本要求。

四、探索地理问题的素养

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培养高中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通过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资料―组织地理资料―分析地理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些列步骤,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

五、关爱乡土的素养

现代公民也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地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更能认识自己的家乡而激发爱乡之情。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家乡某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六、关爱祖国的素养

爱国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职责,公民应具有关爱祖国的素养。爱国需认识国情,国情地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学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和问题、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等内容,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面地认识国情,培养学生关爱祖国的素养。

七、关爱全球的素养

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要求教育培养“世界公民”。《地理教育国际》指出:“保护世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育”。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关爱全球的素养有重要意义。

八、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养

共有一个地球的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各国决策和行动的指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素养,做21世纪合格世界公民,是地理教育的重要职责。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在教学中联系“21世纪议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联系本地实际,撰写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通过多种形式,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

九、学会生存的素养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要解决我们世界面临的主要困难,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全心投入。下列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人口动态、食物和饥荒、城市化、人口迁移、动植物的灭绝、荒漠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资源限制……地球太空船全球化等,上述困难和问题所造成的冲突向有志于给人类以希望、信心和能力,以建设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挑战。”学会生存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养,地理教育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学会生存的素养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

十、学会学习与合作的素养

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在一个日渐缩小的世界上,学生需要更高的国际交往能力,以便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安全等广泛的项目上进行有效的合作。作为工人、雇主、消费者和公民,人人都应认识到他们的决定对国际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公民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J]. 地理科学. 2001(03)

[2]檀传宝.公民教育:中国教育与社会的整体转型[J]. 中国德育. 2010(12)

[3]冯以. 地理教育国际[J]. 地理学报. 1993(04)

[4]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J].地球科学进展. 2001(05)

地理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境教育;促进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37-01

一、增强全球意识

当今,人类的活动空间更广阔,相互联系更紧密,地球也相对“变斜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来解决。因而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现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基础教育中进行全球意识的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基础地理教育是扩大青年学生眼界的一种有效工具。这并不是说要在地理课上向他们介绍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传播这些信息的任务完全可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社会媒体来完成。然而青年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基础地理教育能够做到的是,教给青年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任何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二、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环境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占世界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每个公民都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那么我国的环境状况将会有很大的改观;反之,如果大部分人,尤其是领导者缺乏环境意识,或环境意识被眼前的利益所淡漠,环境恶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为了使前一种理想尽早成为现实,避免后一种状况的发生,在基础教育中增强环境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们国家,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各科渗透的方式,地理学科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媒介之一。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地理教育不仅关注自然环境本身的状况和它对人们的影响,更关注人―地系统中,人们在利用、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时所采取的办法,以及这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些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这要看人们对环境的了解程度以及利用环境时所作的决定。例如,在河流上修建水库所产生的后果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它控制了洪水,利用水能发电,通过灌溉发展农业,但同时也改变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河床和冲积平原上的沉积物,而且减少了入海口的泥沙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当青年学生了解到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而造成对人类自身和其它物种生存的危害,心灵会受到触动,他们在考虑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对环境更多一点关心。

三、促进知识、技能、世界观的和谐统一

教育是培养人成长的过程。这种成长发生在生活中的智力、体力、社会和道德各方面。它的要素是知识、技能和世界观(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横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地理学科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培养,还有助于促进三者的和谐统一。

例如,青年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有关鸟的文章,其中讲述了鸟的形态、灵性。他们在生物课上了解了鸟的种属、结构和习性,以及对人类的益处。在地理课上,他们又知道了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概念。一天,一个学生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这位学生该如何对待这只鸟呢?他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仔细观察这只鸟,然后作出一篇好文章来。又联想到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想把这只鸟放归自然,让它回到森林或田野中为树木、庄稼去除害虫。这时又想起地理课上老师讲过的每种生物与它所生存的环境都是相互适应的。他想:要是这只鸟属于本地的种群,放飞之后,它能很快适应熟悉的环境,很好地生存下去。但也许它来自遥远的地方,那里的生态环境与本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它放到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它会因对环境的不适应而很快死去。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把鸟留下来,细心地照料它,友善地对待它。这个例子说明了通过课堂教学,尤其是地理课堂教学,这个学生获得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保护环境的技能和爱护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角色的适应

地理教育通过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世界观,鼓励并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技能、世界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能够适应未来生活中的各种角色。青年学生在未来生活的各种角色中经常遇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如:

1.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2.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3.作为一个消费者,知道绿色消费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4.作为一个公民,知道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人也这样做,应该对公共环境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对策。5.作为一个学习者,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娶分析和评价信息并作出决策。6.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式,使个人、社区环境都受益。例如,在旅行时,知道如何获得关于地方的知识,采用何种价值观来了解地方的特色,如何保护所经地方的环境。

地理教育范文第9篇

一、创设新颖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三、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四、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五、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学业评价的评定是: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结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地理教育范文第10篇

一、明确环保意识

(一)地理教育中包含大量“关于环保”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通过课外活动,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用身边的实例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培养环保意识

不论哪种地理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一)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智能教育内容。

教材都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三)道德教育内容。

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道德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参与环保意识

(一)设置争议,培养环保。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下册“新能源”一节时,我设计了“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超于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二)加强环境,培养才能。

环境是多种多样的,要了解它就必须走进去。开放性教学就是让学生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活动,让他们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各种各样,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是一致的,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其结论的合理性,不必统一,可以暂时保留一些不合理的。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例如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一节中,教师可以结合成立不久的淮安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成立淮安市?”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计,得出淮安市的成立是多个原因的结果,其中也有环保问题。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三)利用实践,加强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学生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我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他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增加感性,深化理性的学习。

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到工业区考察,看热电厂和马甸钛粉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了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如修建污水处理厂是市政府的一个重点工程。我们发动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修筑淮河入海水道(因我们就在淮河入水道边)?”学生有了1998年洪水造成的惨痛教训,对此问题深有感触,这样既宣传了该项工程的意义,又对有关的水文、气候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上一篇:高级档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法学诉讼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