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13 13:19:50

调查报告分析

调查报告分析范文第1篇

一、秘书工作的基本属性

(一)辅。在我国,秘书工作与行政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管理的层次上看,任何一级领导都是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而秘书工作本身则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辅管理活动,其本质就是为领导服务。作为各级部门中的秘书,从一开始就始终处在一种辅助其领导(上司)工作的位置上,可以说秘书工作是庞杂的、具体的、琐碎的各种服务工作,其不仅是领导体力的辅助,还是领导脑力的辅助。

秘书工作依附于领导工作而存在,是为领导工作服务的。但它不像领导拥有决策、组织和指挥各项工作的职责和权力,而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的组织和指挥起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督促检查作用;为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处理日常事务提供工作条件和便利等。因此,在秘书工作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只能为领导(包括领导人、领导班子、领导机关)提供情况、材料、政策依据和建议意见,绝不能自作主张,强加于领导;二是不能随意插手、干扰和影响职能部门的工作。

(二)政治性。秘书工作的政治性,主要取决于领导工作的政治性。秘书工作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阶级性。秘书工作首先是为统治阶级、领导集团服务的。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决议、指示等文件,都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治意志,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实现一定的领导作用而制定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都是政治意志的体现者。我国新时期的秘书工作就是为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这本身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政策性。秘书工作的内容大都关系到政策问题。如调查研究、既涉及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也涉及执行中的信息反馈等到;再如工作,更是具体执行和落实各项政策。

3、机要性。各级领导中枢,都集中了国家(部门或单位)大量的现行机密。经办或管理这些机密的文电,是每一个秘书部门为领导提供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秘书人员一般都是信息最灵通、掌握机密情报最多的人,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对于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担负着直接的、重大的责任。

(三)服务性。我国党政机关的秘书部门,历来坚持“三服务”的宗旨,即为领导机关服务,为各部门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秘书工作广泛的服务领域,是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如收录整理、录入打印、信息传送、会务服务、事务管理等多种服务手段。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秘书工作手段不断开拓与创新,将为其工作开辟更为广阔的服务空间。

二、秘书工作的主要任务

秘书工作的任务是庞杂的,根据其各项工作的具体性质,可分为“政务”和“事务”两类主要任务。

(一)政务类。主要有办理公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与情况综合,办理领导的指示与会议决定,催办、查办和处理来信来访。

(二)事务类。主要有文件的收发、传递与管理,文书的缮印与校对,文书的立卷与归档,文件的清缴与销毁,承办会议、接待来访,印章管理,公务接洽等。

三、秘书人员的素质要求。

素质要求是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的要求,通常包括一个人的政治、思想、作风、知识、技能等方面理论和实践所达到的水平。

(一)政治要求。一个合格的秘书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1、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首先表现在工作的献身精神,二是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三是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秘书工作是繁杂辛苦的,只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做到不辞劳苦,不畏困难,不拈轻怕重,无论工作多么紧张繁重,始终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心情愉快地去工作。

2、具有坚定的信念。秘书工作作为领导工作的组成部分,在思想上表现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秘书工作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办事要讲原则,不讲情面,不拉关系,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在辅佐领导活动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实现领导的意图,维护领导权威,不能越权或借领导的名义谋取个人私利。但秘书对领导的错误不能无原则地服从,应注意在适当的场合和时间进行劝谏,既不越权,又不失职。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二)知识理论水平要求。秘书是领导的助手,既要辅佐领导的决策,以要协助领导处理各种事务,因此,秘书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要比一般的机关工作人员水平要求高,这样才能适应领导工作的要求。提高知识理论水平非一日之功,要不间断的学习时政,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知国家的法律法规,有较深的文化理论功底、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恰当稳妥的处理问题,提高秘书工作水平。

(三)情感意志要求。秘书人员的情感修养表现在应具有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荣辱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真善美的热爱,对丑恶现象的憎恨。秘书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成为能手和行家,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控性。秘书人员从属于领导,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要将被动变为主动,正确估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前作好各项准备工作,将被动变主动;当出现意外问题时能当机立断,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由于秘书工作的琐碎与繁杂,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还会很棘手,因此,要求秘书人员要有一定的坚韧性和自控性,使自己无论在顺境或逆境、成功或失败中,始终从容面对,不因一时的冲动而感情用事,给工作带来不应的的损失。

调查报告分析范文第2篇

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在形成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上,坚持群众路线,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促进上下沟通交流,凝聚科学发展共识。通过评议,征求意见建议,查找问题不足,完善发展思路,努力使分析检查报告成为各单位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评议内容

主要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分析检查报告的总体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

三、参评范围

熟悉本单位情况、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本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和普通党员代表、群众代表;部分专家;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代表。参评人数一般不得低于30人,也可以适当扩大参评范围。参评人员名单须报区委指导检查组审定。

四、方法步骤

1、召开民主评议大会。各乡(街道)、区级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经联系的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区委指导检查组审阅同意后,方可组织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会由区委指导检查组主持。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中小学、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经上级党组织审阅同意后,方可组织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会由上级党组织派人主持。民主评议大会上,主要领导代表班子介绍分析检查报告起草过程和主要内容,区委指导检查组(或上级党组织)就评议工作作以说明并提出要求,与会代表座谈发言,当会填写评议表。分析检查报告要提前送交参评人员审阅。同时,要确定专人做好民主评议记录和民主评议表收发、统计、登记等工作。

2、完善分析检查报告。要认真做好对分析检查报告评议意见建议的收集、汇总、整理。正确分析民主评议的意见建议,分清带有普遍性的意见和部分特殊性的意见,突出评议情况的共性问题。民主评议会后,要充分吸纳民主评议意见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征求班子成员的意见,对分析检查报告再次进行讨论研究,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定稿。

3、及时公开评议结果。乡(街道)、区级有关部门的分析检查报告及评议结果经联系的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区委指导检查组签署意见后,通过公示栏、政务公开栏、召开通报会、走访座谈等方式,在本单位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下属单位及参评人员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的分析检查报告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后,在全体干部职工、服务对象及参评人员中公开,接受监督。对民主评议中提出来的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立即抓好整改;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并在以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四、几点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民主评议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引导参评人员畅所欲言,认真填写民主评议表,积极提出意见建议,确保民主评议的实效。

2、区委指导检查组要切实履行职责,既要做好检查,更要注重指导,要主持好所联系单位分析检查报告的民主评议会,督促各单位及时公开评议结果。

3、乡(街道)、区级有关部门的分析检查报告民主评议工作须在月25日前完成。月28日前将分析检查报告(须经联系的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区委指导检查组签字)、民主评议情况(包括会议小结、评议汇总、公布方式)上报区委学习实践办。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的分析检查报告民主评议工作须在月中旬完成,同时,将有关材料报上级党组织。

调查报告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地变更;调查报告;分析

美溪局是黑龙江省森工重点国有林区之一。隶属于伊春林业管理局管辖,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行政上为伊春市美溪局,按年度开展的林地范围和林地保护利用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内容,对林地“一张图”数据库进行更新,动态地掌握林地变化情况,为提高林地监管力度,全面地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通过每年林地变更调查,逐步以林业局为单位的林地“一张图”更新与应用系统,尽快为二类调查、公益林界定、森林资源变档等工作提供数据,都在林地“一张图”统一框架下开展具体工作,实现各级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报告的统一,全方位推广林地“一张图”在林业建设发展以及跨行业、领域方面的应用。

1 林地变更基本情况

美溪林业局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3]82号)以及《龙江森工集团2013年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作方案》要求,为此局成立了美溪局林地变更调查领导小组,为扎实做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作,美溪资源林政局办公室下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美溪林业局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同时检查美溪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的成果汇总上报工作。依据《龙江森工集团2013年林地变更调查操作细则》,进行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统计。以前一年林地落界数据为本次底图,通过近两年遥感影像对比后发生变化的地块进行区划,对区划新增的图斑进行登记并核实内业资料,然后对有疑义的地块到外业现地核实,形成本期林地更新数据库。

2 林地变更调查阶段

林业局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要有周密地进行安排工作。

2.1 培训业务人员

首先抽调林业局业务主干工作人员,参加林地变更调查业务培训;其次林业局林地变更领导小组对专业技术人员分组,把所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对施业区内各个林场(所)林地变更具体外业调查任务,进行现地林地变更调查现地核查。

2.2 收集档案资料、遥感影像判读卫片

由林场(所)档案员,收集本单位近年期造林更新、森林采伐、占用征收、毁林开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等统计变化材料,为林地变化提供现地核查依据。根据林地数据库中的地类属性库,同时结合前后期遥感影像变化,对林地变化图斑进行判读,并设计相应表格进行记录备用。

2.3 现地核实调查阶段

对记录的林地变化图斑如实核对,采用内业核实与现地核查两种方式进行,首先通过遥感影像与本单位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内业核实变化图斑,以及其图斑属性因子,如内业无法核实的再进行现地核查。如顺利河现地核查变化卫片(见图1)

2.4 检查验收阶段

由林地变更领导小组牵头,资源林政及森调队联合开展检查,对林业局各个林场(所)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成果内业和外业检查验收,对林地以抽查5%的方式来进行检查,首先对内业成果资料抽检,然后通过内业抽取百分数,实地踏查认证的方法,来测试被检单位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通过对因子打分,最后加权合计得分,按区分段分为优、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制。为保证林班界线和林班总面积不变。变更图斑界线与前期影像偏移不大于0.5厘米,界线不明显的不大于1.0厘米。内业判读工作合格率97.9%,外业现地核实工作合格率99%。

2.5 对数据库更新、统计调查成果、提交调查报告

由林地变更领导小组办公室,按要求负责数据的更新及汇总,全局林场(所)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成果统一汇总后,再向省局提交调查成果报告。

3 分析林地资源现状变化

3.1 美溪林业局现有林地面积225139公顷,权属都为国有,其中有林地面积207351.95公顷,疏林地面积315.24公顷,灌木林地面积78.32公顷,未成林地面积179.42公顷,苗圃地面积62.99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5932.95公顷,宜林地面积9161.53公顷,林业辅助生产世纪用地面积1527.6公顷,其他土地529公顷。

3.2 林地动态变化分析

通过对前后两期数据的对比,林地范围内地类发生变化的地块,主要变化地类:包括有林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

3.3 林地变化原因

林地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各项工程项目占地及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林地地类发生了变化。主要指占用征收地类和灾害因素地类。

4 林地变更经验分析与建议

为促进了林地利用率,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三效益的整体优化;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起到促进作用,也遵循了林地自然规律和林业发展经济规律,对林地重新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使不同区域林地利用发展明确方向及未来重点开发项目,提升了森林分类经营,由林地结构优化又能提高林地保护利用的效益。

4.1 主要经验分析

依照国家和省局的规范要求,经验也证实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主要通过内业核实和现地核实两种调查方法,通过前后期林地落界遥感影像卫片对比分析,对林地范围内地类发生发生变化,使林地变为其它土地的地块进行区划,在内业方面主要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核实变化图斑,如内业无法核实的图班,要进行外业核实,按照专业外业调查核实人填写的《林地变化图斑核实调查属性记录表》重新更改数据库,形成本期新的林地更新数据库。

4.2 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一由于二类调查GPS地理坐标采用的是北京54坐标,林地变更软件的地理坐标采用的是西安80坐标,建议通过山海或专业制图软件可以在北京54和西安80坐酥间相互转换,减少误差产生,才能保证今后林地清查结果更加准确。第二在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中,全国林地年度更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上出问题,软件又常更新,更新后部分新的功能,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掌握有一定难度;在内业或外业核查工作中,也有遥感图像存在有部分缺失的情况。建议在今后的林地变更工作中,跟上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在软件更新方面,通过网络教学课程服务,达到软件更新跟上作业需要,在林地“一张图”上才能顺利展开林地更新工作。

参考文献

调查报告分析范文第4篇

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象为随机抽取仙游县华侨中学高中三个年级同学,参加问卷共有126人。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学生关于低碳生活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高中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状况、态度状况和行为状况。

分析方法:编码问卷全部回收后,进行数据录入,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有93.65%的学生是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知道低碳生活的,比例远大于其他途径,只有6.35%的学生是从教师、同学处知道低碳生活,可见学校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理念和实践教育开展得不理想,在倡导公众参与方面还大有可为。

影响低碳生活的实践方法:

穿戴:XX.41%的同学有较少不怎么穿的衣服,XX.71%的同学有较多不怎么穿的衣服。学生对穿戴产生的碳排放意识薄弱。

出行:26.2%的学生使用公交车,64.29%的学生步行或自行车,9.52%的学生私家车或者打车。55.56%的同学经常选择绿色交通工具,42.06%的同学有时选择绿色交通工具。

调查结论

目前高中学生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认知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低碳生活的了解仅仅限于表面,并没有深入了解,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必然造成部分青少年在践行低碳生活过程中做得不尽人意,多数学生不会探索科学方法计算家庭或个人践行低碳生活的外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做到一些与低碳生活要求相符的行动,但是同时很多高中学生,买东西追求时尚,吃穿、出行等方面浪费现象较严重,主要存在不能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践行低碳生活、不能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践行低碳生活、不善于使用科学方法践行低碳生活等状况。所以有必要加强平常的宣传教育力度,指导学生对低碳生活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学习。

对实践活动的建议

为了树立高中学生低碳生活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 低碳生活习惯;鼓励高中学生能身体力行,为自己、为社会、为他人做好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榜样作用,实现高中学生自身社会价值;高中化学教学可以做以下几种实践:

一、高中化学教育将低碳生活教育纳入当前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开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程或者兴趣小组活动的方式,改进学生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构成。

二、利用学校宣传栏、通过晨会、校园广播、海报、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宣传低碳生活知识和低碳生活方法。

调查报告分析范文第5篇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范本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㈡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㈢给商家的一些建议:

⒈为避免各大院校统一购书乱收费之嫌,国家XX年明文规定,不强制学生通过学校渠道来统一购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班级集体在外书店订购,价格按8.5折。我认为这便为书商、网络书店提供了良机,如果在开学之际,书商能够去各大院校通过学生会主动联系采购,并且能够折价更低一些,势必会赢利不菲并能最终实现学生、商家互利互惠。同样,各大网络书店在这方面也尚需改进,其渠道不够透明,信息不够明确,这便严重阻碍销售。

⒉通过调查,可看出大学生对日用品的消费尤其是洗发水的消费比例很大。各大洗发水商家应注意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并更侧重于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特殊化,比如生产有利于清醒大脑,集中精神的洗发品牌等等。

⒊在一个地区的各大院校周边开设连锁快餐店,提供专门针对学生的特色饭菜,并凭借良好的快捷的服务,干净卫生的就餐条件必能赢的广大学生的青睐。

调查报告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上海居民 幸福指数 调查报告

一、调查分析的背景

21世纪的经济已经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从物质经济时代跨向以精神经济为导向的新经济时代,党中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幸福己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词,用来测度幸福的指标――幸福指数备受关注,它反映出人民大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满意程度。幸福指数的魅力就在于把主观的感受用数字进行量化,为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1年,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信息中心探索建立了一套可以衡量居民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居民幸福指数进行评价和分析。

二、上海居民幸福指数评价方法

(一)基本思路

选取一定数量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分别逐级合成评价上海市或某地区居民社会福祉和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幸福指数H0和主观幸福指数Hs,再加权合成总的幸福指数H。

(二)指标体系

客观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主要分为5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具体是身体健康模块、社会保障模块、生活质量模块、社会文明模块、人居环境模块。主观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也分为5个二级指标,与客观幸福指数的模块相同;三级指标17个。通过专家打分,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客观和主观指标的权重。

三、上海居民幸福指数调查及分析

(一)综合评价及分析

经综合评价,2015年上海居民幸福指数为89.83,比2014年上海居民幸福指数88.35提高了1.68%。其主要原因是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明显,人均住房面积、家庭宽带普及率、污水处理能力、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稳步提高,居民对自身健康的评价有所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但空气质量优质率急剧下降,治安案件有所抬头,对交通状况、食品安全的担忧,影响了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二)各模块的评价及分析

1.身体健康模块

在2010―2014年身体健康模块的客观指标数据中,人均拥有社区健身场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口医疗机构病床数缓慢增长,人均期望寿命变化不大。该模块的主观指标为对自我健康的评价,从问卷结果来看,居民对自身健康的评价有所提升,由64.9上升到66.2。

2.社会保障模块

从2010―2014年社会保障模块的客观指标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大幅提高,2014年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就业机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基本平稳。该模块指标为社会保障水平、教育状况、卫生状况、养老状况的满意度。从问卷结果看,居民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满意度从72.4提高到74.3,教育状况满意度从70.3提高到71.8,这表明广大市民认可政府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教育条件所做的努力。

3.生活质量模块

2010―2014年生活质量模块的客观指标数据表明:近年来,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上升;城市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平稳;从2013年开始,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支出占比急剧增加;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该模块的主观指标为生活、休闲、消费环境的满意度。问卷结果显示,居民对本市消费环境的改善持比较认可的态度,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增加,这可以解释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支出占比增长较快的问题。

4.人居环境

2010―2014年人居环境模块的客观指标说明:市区人均住房面积、家庭宽带普及率、污水处理能力稳步提高,但交通拥堵程度有所恶化,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急剧下滑,意外死亡人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基本平稳。该模块的主观指标为居住环境、交通出行环境、突发事件处置的满意度。问卷结果显示,居民对交通状况比较担忧,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评价有所提高。

5.社会文明

从2010―2014年社会文明模块客观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近年来,本市治安案件明显增多。2013年与2011年相比,治安案件猛增55%,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该模块的主观指标为家庭和谐、城市归属、公共安全、食品安全、自我提升、人际交往等满意度。问卷结果显示,近年频发的地沟油等事件,使得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评价有所下降;全国出现的移民潮、生活成本的提高、空气质量的下降也影响了本市居民将下一代留在上海的意愿。治安案件增多使得夜晚行走在街头的安全感有所降低。

(三)实证分析小结

根据统计年鉴,我们收集了2010―2014年的客观指标数据,于2014年、2015年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主观指标的数据,并分别以2013年、2014年的客观数据和2014年、2015年的主观指标数据为基础,计算出2014、2015年上海居民的幸福指数。

从总体上看,2015年上海居民幸福指数为89.83,比2014年上海居民幸福指数88.35提高了1.68%。调查显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明显,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支出占比大幅增加;人均住房面积、家庭宽带普及率、污水处理能力稳步提高,居民对自身健康的评价有所提升,居民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满意度从72.4提高到74.3,教育状况满意度从70.3提高到71.8,消费环境明显改善;但空气质量优质率急剧下降,治安案件有所抬头,居民对交通状况、食品安全比较担忧。这不仅蕴含着群众对我们改进工作的期待,而且提示了下一步应该着重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朝克,何浩,李佳钰.国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6(04):91- 94.

调查报告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对策

为了解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就业意向,培养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学院在2011级学生当中开展了就业意向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6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5份。

一、大学生就业调查及分析:

1、有明确就业意向的是62.99%,没有明确意向的是37.01%。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大三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同学已经感觉到现在的就业压力,提早做出就业准备,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现在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同时也说明了学院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还不够。

2、对于择业观问题,选择一步到位,找个固定工作的占21.02%;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占42.50%;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占34.02%;自主创业的仅占2.46%,对于自主创业来说,有60%多的同学想过,但考虑到资金、实践经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欠缺,很多同学都“知难而退”,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创业的知识学习还不够,不能形成良好的创业规划,对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还不了解,导致同学们对创新创业产生恐惧心理。

3、在就业意向的调查中,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到金融机构就业、考取公务员、到企业就业和考研继续深造,其中要考公务员的人数和考研深造人数不在少数,从以往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去向来看,这两个就业渠道通过率依然比较低,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15%左右,因此,对这部分同学的就业引导至关重要,在鼓励同学们树立高目标的同时,也要牢固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把握其他的就业机会。

4、您更希望学院提供哪些就业帮助?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增加关于就业方面的交流和培训,一个是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从同学们的选择来看,大家更多的是希望学院、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指导,同时多渠道的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要积极上好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对本学院的学生来说,应当更多的去响应工作单位的需求,积极去考取各类职业证书,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争取为就业增加自身砝码。

5、你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是:50.02% 的同学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是“提高专业技能”;21.62% 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职业素质”;20.31% 的同学认为要“调整心态”;18.12% 的同学认为要“提高自身求职技巧”;其它几个选项依次为“ 拓宽就业渠道(16.81% )”、“ 职业培训(15.28%)”、“调整择业期望值(6.77%)”。从这几个选项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能够意识到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6、您就业会优先选择的城市是:36.17% 的同学选择了“出生本地”;28.30% 的同学选择了“本省发达城市”;21.70% 的同学选择了“北上广等发达城市”;3.19% 的同学选择了“西部发展地区”;6.81% 的同学选择了“其他”。从学生对于就业地域的选择,客观上反映了我们今后就业推荐的方向,目前我院的学生生源包括21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就业基地建设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今后不仅要从质量上和数量上完善学院就业基地建设,更应该根据学院生源分布,从地域上发展新的就业基地,来更好地推荐毕业生。

7、您认为哪些方面的就业观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从高到低依次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切实际;就业意识浅薄,依赖性强;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明确;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从调查来看,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存在普遍性,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存在、没有明确就业目标的现象存在、就业目标从众的现象存在。针对以上问题,学院应当有针对性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或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往届不同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经验,同时,学院也应当加强不同阶段的就业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使学生逐步有个职业概念,进而明确职业定位。

8、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63.92% 的同学选择了“较有前途”;20.99% 的同学选择了“很有前途”;6.84% 的同学选择了“较无前途”;5.66% 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0.47% 的同学选择了“很无前途”。从以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当前的就业压力能有较强的承受力。本次调查的学生以2011 级学生为主,他们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大部分同学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基本认可,也有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表示了失望的一面,我们应该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结合所学专业,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合理规划自己的校园生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少数同学对前景比较悲观,对这部分同学应该加强沟通,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的信心。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对策分析

面对新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把毕业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尊重毕业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本次调查的结果,下一步学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拓创新,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第一,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向良好、成熟的就业观念转变。从调查来看,很多学生的职业定位还比较高,向往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有大型企业,致使许多中小企业招聘工作望而却步,有些毕业生毕业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单位,甚至回家“啃老”,所以说,学院首先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引导,鼓励大家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

第二,建立科学的就业制度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学院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交流或培训会等形式,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给毕业生答疑解惑。同时,学院、学校利用全省、全国的大型就业市场的机会和学院特色优势,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第三,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工作。特别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第四,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从男女比例来看,学院的女大学生占全院学生的2/3,而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单位“重男轻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企业在招聘中明确条件只招男生,这就为学院的就业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这就需要学院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帮助她们转变就业观念,学好专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凸显出女生自身的就业优势。同时,也要对用人单位加强宣传,积极推荐优秀的女大学生就业,用工作成绩改变社会对女大学生存在偏见的传统观念。

第五,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以来,国家大力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校期间,学院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也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复杂工程,学院要积极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教育和就业引领,积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同时,要跟学生家庭和社会用人单位积极沟通,共同为广大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最大限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渠欢.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就业,2012(3)

[2] 代颖,董珍文.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调查报告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农村法治化

中图分类号:D422.6;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3-0001-05

一、序言

(一)选题的由来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法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从历史和现状上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一大半,因此,农民问题就是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农村的法治建设就是实现全社会法治化和依法治国方略的主要环节。但是,针对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并正在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中国的广大农村是否已经逐步实现了法治化?目前农村中的普遍法治状况如何?农民对法治化建设有多少理解和参与?以及针对目标任务和现状,农村法治建设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究。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已经有了可喜的成果,“有法可依”也基本达到,但民众对于法律的了解仍然不够,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诸如农民对法治的概念模糊、农民缺乏对法律的认同感和应用,以及农村执法艰难导致的法治化进程缓慢或停滞不前等问题,这其中,法律意识是一个重要因素。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观念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人们对现行法律的认知、评价和运用程度,以及对一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看法等等。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农村法治化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没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农民法律意识的支持,就不可能实现广大农村的法治化。研究中国农村法治化问题,必然要将农民问题和农民的法律意识置于其中。

(二)调查对象选择

我选择的调查对象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的南社村、东社村、上庄村、窊流村、后北屯等城中村庄以及山西省吕梁地区离石的一处街道所在的村民。之所以选择这些地方和村庄,是因为我的家乡是山西太原,我的家在这里,这些地方对于我自身来说都相对熟悉,对它们近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也相对了解,且太原市的各城中村和离石的村庄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别,比如村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收入以及两个所属城市的发展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另外,本次调查因个人原因有幸能走访离石市区内的几处街道居民,进而扩大了调查范围,也有助于调查的准确性和有价值的参考。所以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能够且只能选择这两个城市中的农村来做调查,虽然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和说明一切,但至少可以说明仅这两个地区的农民和农村的法律意识问题,希望对反映和了解更大范围甚至全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的普遍现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调查目标与意义

本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调查目标:第一方面,力图以调查对象为代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前的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成因,并思考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农情现状出发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第二方面,通过对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对当前农村法治化进程中的法律环境和现实条件进行切实的分析,试图说明现阶段农村法治建设的总体情况,以此为前提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法治化进程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本文的调查意义在于,法律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特别是当前农民法律意识亟待认真分析和总结,农民法律意识在不断追求提高,但其在全社会中仍处在较低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大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的全局性问题。全面推行依法治国方略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必须要依靠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农民人口。增强当代中国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是推进农村法治化和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中国法治文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所以,调查和研究农民法律意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调查过程说明和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针对选择的若干村庄进行走访,尽可能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调查深入和全面,主要采取的调查方法是口头访问和问卷调查。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愿意接受问卷并试图作答问卷的人群大多为年轻人、中年妇女或者小孩,其他人群不愿意接受问卷调查这种方式的原因是他们大多没有文化基础、不识字或者年老体弱、眼睛昏花,所以不愿意去花费精力阅览纸质问卷,所以,针对这些群体,笔者采用了口头访谈和聊天的方式;另外,在调查过程中,还有一部分村民,以年轻男子和中年男子为主,不愿意接受笔者的任何形式的调查和访问,对于向他们提出的法律意识一词毫无反应甚至态度不佳,所以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没有包括这些人群。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单一形式的题型,即全部都是客观题。每张问卷有21道题,分别是前20道问卷主体内容和最后一道主观问答。其中,20道客观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五道题目,主要是了解被调查人的概况,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即后15道题目,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法律认知、法律意识、对国家法治建设的了解以及期望等方面;第21题作为问卷结束的一道主观题,虽不算问卷的主体,但也很重要,是对该问卷的评价、对农村法治建设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属于自由写作的题目,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填写或者放弃。本次问卷下发之后,由于被调查者的种种因素导致一半的问卷没有任何作答痕迹,成为无用问卷;有效的收回问卷只有31份;另外对其他尽可能多的各年龄段的村民采取了口头访问的形式,也对那些无效问卷的作答者换成了口头聊天的形式。因此,以下的内容分析将以这些调查问卷和口头调查结构为依据,材料虽严重不足但也能够代表几个村庄的情况。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就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和劳作的劳动者。随着社会因素的多方面发展,这个概念界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农村的分化情况,本研究中把“农民”的内涵定义为一种地域身份更为合适,其人群包括在农村地区生活和从事各个行业的所有职业人群。

(二)农民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现象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的总称,它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方面和一种表现。农民的法律意识,主体对象是农民,特指农民关于法律知识和法律现象的看法、态度和心理情感的总称,主要包括农民的法律知识认知水平,对法律法规的评价和态度、对社会法律事件及自己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合理运用,以及对法治化目标的建议和意见等方面。

(三)农村法治环境建设

法治,即依法办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依法办事”的原则作了科学的表述。依法办事,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把“农村法治”定义为在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依法办事的状态。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的内涵应包含以下方面:第一,农村的法治环境建设应当是以依法治国为目标,以现行的宪法和相关法律条文规定的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为前提,着眼于从法律上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理念,构建包括农村在内的和谐社会秩序,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和制度;第二,农村法治环境建设应当致力于法治治理模式的转变,即把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引导农民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增强其主人翁地位的意识和参与村民自治,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民利和依法维权的能力,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第三,法治环境建设应当致力于营造“以人为本”的公平理念和价值取向。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主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得益者,法治环境建设应当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逐步消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第四,法治环境建设也应当致力于发展农村地区社会文化事业,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人文环境,乡风文明不仅要靠精神文明,也要靠法律。

三、当前农民法律意识的表现与特征

(一)农民对法律的看法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很多地区的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法律意识也表现的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民缺乏权利意识。很少农民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想到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些人因对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毫不知情,遇事只有依靠村委会和村支书;不少人因顾及一些其他多方面因素而不愿生事;还有些人知道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但现实中却投靠无门,不知该如何运用法律。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中国的法律能列举一二,但是对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或者与农业、农村相关的法律的认识少之又少,也就是说,一半甚至以上的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不足。在访问过程中,在被问到“列举您所知道的法律或者条例”的时候,被调查者的回答大致可以概括为:对中国的宪法、计划生育法,以及土地法这些大的方向略举一二,但具体有哪些条例和规定便说不出来了。另外,本次调查中,近七成的农民对法律抱有信仰和期待,认为法律可以为自身所用,法律是公正且平等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农民认为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即使是法律出台也无法解决。在被问到“人情是否大于法律”的问题时,一半以上的农民认为,人情大于法律的现象已经几乎是曾经发生的,即使现在仍然会出现人情世故不顾法律权威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是人们抵触和排斥的,相信将来都会彻底消除,法律权威会全面保障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农民对法治建设的看法

法律的权威和效力具有至高无上性,法治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至上。本次调查中发现,近八成的农民都听说过法治建设的概念,但是对于自己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如何在法治建设中扮演角色的问题却不是很清楚,且很多村民在访问中指出,虽然有法律条文存在,但农村目前依然是人治的传统远胜于法治的思想,这是极其不利于农村法治化实现的。但是改变所有农民的这种思想需要花好长的时间。由于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很多农民心里,用领袖、权力、金钱或是人情办起事来都比法律管用,法律存在和法律实施并没有直接关系,加之农村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通过法律维权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一个困难大、代价大且复杂的未知过程。所以,农民对于法治建设大多是抱有一种坐享其成的态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改革充满信心,但对自己要做些什么贡献或是改变什么思想等问题,并没有想过。

(三)农民对农村建设的期望

笔者在问卷的最后专门设置了这样一道填空题,试图通过被调查者的自由写作了解更多的真实想法,也有助于调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问卷回收的整体水平来看,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农村建设报以信心和决心,提出的期望也包括农村各个方面的建设,例如,首先要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法治建设方面,贯彻有法必依,加强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希望国家和政府能够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加大农村建设力度,等等。笔者注意到,在村民们的期望和建议中,像“广泛地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普及农村法律知识和农民的法治观念”这样的建议有一多半的人提出,而“加大执法力度和加强执法监督”也有一部分农村居民提到。这充分说明,当前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只会是暂时的,大多数人的法律意识已经觉醒和进步,并且迫切希望自己也融入到法治建设的大环境中去,农民法律意识的全面提升指日可待。

四、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实行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诚然,这种体制在过去某一段时期促进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发展,但随着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这并不利于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多向度、多维度的社会经济现象:在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都体现出城乡居民在生活各个方面不同的政策差异,这些差异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一体化的局面,国家法律法规在城市中能够顺利实行,但是到了农村,由于各项条件的制约,法律与农村自身的秩序不一致,就会导致国家法律不能在农村实施下去,影响我国农村法治环境的建设,从而也使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升。笔者认为,现代法治建设依托的经济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社会的发展迫使农村经济也要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但从总体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跟不上时展步伐,难以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法治建设需要的物质基础在农村也暂时并未达到,严重影响了农村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法治的发展程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农村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经济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法治建设过程艰难前行。

(二)历史与传统文化原因

一方面,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传承了中华文明,也形成了浓厚的封建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倡导礼法合一,讲究上下尊卑、长幼有序。长期受封建文化主导的农村,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依靠有权威的老人,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成为了村里的实际执法者,他们依据的更多是封建道德观和风俗习惯,而不是法律。因此,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依靠世代相传的规矩,而非国家倡导的法律。另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法律作为信仰的客体,而农村居民却对其相对陌生,难以真正感受到法律的作用,对法律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清。这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正如列宁所认为的,“千百年来,国家都是压迫人民和掠夺人民的机关,它留给我们的遗产是群众对一切极端仇恨和不信任,克服这一点,是个非常难的任务。”①长期以来农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导致了法律信仰危机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影响着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和法治环境的建设。因此,在农村,大部分农民更愿意相信村干部的话语,而不去相信法律条款,导致村干部和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农村盛行,从而也使得村民法律意识更加淡薄,更加相信“人治”大于“法治”,致使法治化建设举步维艰。

(三)我国农村司法与执法力量薄弱

一方面,农村普遍存在立法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现有法律运用到广大农村当中,并非得到了全面的适用,有些法律制度在立法的过程中并未从农村现实情况出发,也忽视了农民的真实诉求和实际问题,致使某些法律法规不能真正适用到农村实际情况,不能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农民的问题不能利用法律手段得到及时解决,就会更加投靠“人治”。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时俱进的政策被频繁出新,但同时期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风气、习惯等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改进,致使制度对发展中的变化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造成现有法律无处可用,需要的法律不能出台的局面,最终导致农民不信任法律。另一方面,执法的不足也是促成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重要因素。农村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是阻碍农村法治化建设的直接因素之一,也是我国农村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不仅在农村,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程度上都存在,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的法治心理。同时,农村基层法院也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司法的需要,农村司法体系尚不健全,想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却面临诸多不便,这在农民心中可能对法律体系产生排斥,因此导致法律意识愈加淡薄。

五、加强农民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的思考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以奠定农村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

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首先是要夯实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在物质生活充分提高的前提下有能力和有精力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要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和提高其生产力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才更有积极性参与法治建设。其次,抓住土地这个农村最重要的天然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经济,必然要有一套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农村土地制度,当前必须加快建设农村土地政策和制度,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土地使用、征地补偿等措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村的市场经济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

(二)加快完善农村法律体系

针对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缺陷,相关立法部门要加快涉农立法工作,减少有关三农问题的法律空白地带,树立科学的立法观念,制定符合农村实际发展需要的法律,使农村的各项工作和问题都能做到有法可依。相关部门还要推进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但要求农村执法主体转变其执法观念,而且要提高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带动整个农村的法律观念和素质,避免出现滥用权利侵害农民切身权益的情况。

(三)培育农村的法治建设主体和法治环境

全面提高农村法治建设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整体的法律意识就必须首先在政策上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全面重视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法律意识。为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自治能力,当前我国已经在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制度的作用,鼓励和培养农民以及村干部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其主人翁地位。据调查,村民自治制度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农民在法律意识和习惯上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利于农民坚定自己作为法治建设主体的信念,坚定其法律信仰,进而有助于农村法治化的实现。

六、结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法治社会已成为适应其他方面的必然选择。建设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重要前提。法治的实现还需要很多先决条件,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实现了商品经济的转型,但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依然非常落后,这与城市的发展脱节,两者的法治进程差距明显。在该背景下,由于农村人口和面积占我国人口和国土的绝大多数比重,致使国家立法在全社会中的实效不尽人意,农村中利益纠纷的解决手段与法治国家的做法并不一致。可以说,农村的法治程度才真正决定着中国的法治进程。山西太原的城中村和离石市区街道是我们在进行农村法律意识调查研究中所选取的一个样本,我们力图通过对这些村民的相关了解和调查,以小见大,得出能说明中国农村的法治化进程较慢等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结论。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南北方农村地区、沿海与内陆农村地区本身可能存在很大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农民法律意识自然也不尽相同,所以这种不完全归纳的方法有一定的误差。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些村庄的实证研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通过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对部分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法律意识、法治环境等方面有了较清晰的了解,明确了法治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政府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环境,农村该如何实现法治化,值得整个社会继续重视和关注。

调查报告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棉花灌溉;制度;调查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托克逊县库米什镇位于托克逊县以南,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蒸发量较大,无霜期较长(248天),热量条件较好,光照充足,但大风、冻害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累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1℃(1986年7月),最低气温为-32.7℃(1975年12月),年平均降水量48.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3207.4毫米,该镇是一个棉花生产基地,以上气候适合于棉花的生长。

1.调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1.1调查工作的目的

随着世界性水资源的日趋减少,节水灌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高新先进性节水灌溉措施不断涌现。建立一个新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又由于库米什镇是一个封闭的山间盆地,水资源极为有限,所以水资源也极为宝贵,然而目前灌溉用水量大,使得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干旱缺水已严重影响了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1.1.1掌握主要作物棉花的实际灌水情况。根据调查资料,结合现状总结出作物需水规律,协助水利部门制定合理、优化的灌溉制度,为增产、省水和节能服务。

1.1.2加大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树立用水的经济观念,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率,使灌区能在总净收入最高的情况下,用较小的水量灌溉较大的面积。

1.1.3为该区今后农业的全面发展规划,进一步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1.2调查工作的意义

如何科学地配水、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进行合理灌溉,就要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及农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了解灌溉与土壤的关系等等。制定合理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灌溉制度,这对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农业规划和灌溉工程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促进我地区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2.1调查的内容

2.1.1观测棉花全生育期的灌水定额,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和灌溉定额;

2.1.2 观测棉花生长情况;

2.1.3观测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量。

2.2调查方法

2.2.1为了保证灌水量的精确度,采用流速仪测水法来测定了棉花每次灌水定额;

2.2.2灌水前后采用现场取土烘干箱烘干法制定土壤含水率。

2.2.3收集资料,基本情况及作物产量由试验地主提供。

3.试验地点的基本情况

3.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调查点在库米什镇英博斯坦村,该点位于库米什镇政府距12公里处,经纬度N42°12′,E088°15′,全村共有60户(都是专业户),367口人,人均收入8500元,共建防渗渠道12公里,共有85眼机电井,总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1.5万亩滴灌地,棉花地占总种植面积的85%以上,其它作物有蔬菜,西甜瓜,树林等等。我们选地点是专业户开的270亩棉花地,试验点面积2.91亩(共三块地,平均0.9—1亩)。

3.2土壤状况及水源

由于具有充足的光热资源,加之土壤以砂粘土为主,土质很好,极适宜种植棉花、西甜瓜等作物。在灌水过程中,测了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灌前含水量为13%、灌后含水量为20.5%,田间持水量为23%,土壤容重为1.5克∕立方厘米 ,土壤比重为2.63克∕立方厘米。该试验点水源是机电井。井距试验地100米左右,井水由土渠输送棉花地,渠道未防渗,渗漏较大。机电井深度100米,水泵型号18千瓦的4寸泵,该井静水位为20米,动水位为28米。

4.调查结果及分析

该镇作物以棉花为主,蔬菜,西甜瓜,树林等作物为辅,调查点总面积2.91亩,共三坎地,棉花品种是库尔勒T5,棉花播种期2010年4月20日,试验点棉花是采用播种机播的,播种量5公斤/亩(6元/公斤),塑料薄膜4公斤/亩(13元/公斤),农家肥没施,采用化肥25公斤/亩,尿素30公斤/亩,二铵30公斤/亩,棉铃虫药200克/亩(打药2次),每亩棉花株数12000株/亩,棉花桃数8个/株,该试验点全过程用机电井水,采用传统漫灌法。棉花全年总共灌了7次水,灌溉定额为 814.3立方米/亩,播种前灌水1次备注 (150立方米/亩),播种后灌水6次(共664.31立方米/亩)。

4.1棉花各生育阶段灌水情况及分析

棉花各生育期所需的水量是不同的,基本规律是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减少,从上表可知该试验点灌溉定额为814.31立方米/亩(含播前水150立方米/亩)。主要原因是:① 土地平整不好,高低不平,严重影响灌水均匀度。② 田畦面积较大,渗漏较严重。③ 土壤有机含量少,保水能力差。通过观测分析可知,棉花各生长期需水量如下:

4.1.1出苗期

棉花在出苗期对土壤中水分要求高,如果水分不足,种子吸收水分困难而不能全苗出土或水分过高,地温较低,种子易在土壤中霉烂,影响出苗率。注意掌握好气象预报,适量保持土壤的水分。

4.1.2幼苗期

棉花在幼苗期由于植株小,所以需水量也小,如果水分过高,土壤中缺乏氧气,苗子容易感染病,此时灌水量不宜大,以促进根系发育便于后期管理,所以要求土壤水分不高,一般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促进早发育。

4.1.3现蕾期

现蕾后,植株生长较快,根系发达,气温也较高,叶面蒸发也增大,这时营养体生长很快,并逐步转入生殖生长,因此需水量较大。应适当加大灌水量,在现蕾期土壤湿度度下限不应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

4.1.4花铃期

花铃期是棉花的需水高峰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对保蕾成铃意义重大,如果此时缺水易造成棉铃脱落,所以花铃期是作物需水高峰期,土壤水分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因此满足花铃期对水分的需要是获得丰产的关键,所以这一时期应加大灌水量。

4.1.5叶絮期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棉花成熟,棉株口管逐渐老化,需水量减少,从而影响产量,所以土壤水分应维护在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为宜,这一时期应少灌水。以上规律可以看出棉花灌水量一定要每个阶段按所需水量浇水。

4.2产量分析

通过该试验点进行产量调查得知,调查基点棉花面积2.91亩,平均亩产量300公斤∕亩,全生育期共灌了7次水,灌溉定额为814.31立方米/亩(加播前水),K值为2.71立方米/公斤,即平均生产1公斤棉花需水2.71立方米。今年棉花平均价格为11元/公斤,在这种情况下该试验点棉花收入3300元∕亩,通过提高科学灌溉管理和农业种植技术,经济效益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5.结论

调查报告分析范文第10篇

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调查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素质教育走进家庭,使家庭教育也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共同担负起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家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但是,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有的甚至步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我们清醒地认识,家庭教育的现状呼唤着学校担任起家庭教育指导的重任。

笔者就本校初中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及家长对学校的认识和要求,展开实践调查。

一、调查结果分析

1.从家庭基本情况来看

一是学生的家庭结构大多为是双亲结构,这样的家庭,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空间,也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二是多数学生家庭关系和睦协调;三是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多数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上,这样的经济条件为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四是父母亲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不高。

调查表明,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低,仅有24.4%的家长接受过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教育,其余74.6%以上的家长的学历水平在初中以下,有6.1%的家长根本不识字。这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学生在家庭中很难接受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

另外,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我们大致将职业分为:工厂企业、行政事业机关干部、个体经营和农民等其他劳动者几个部分。

结果表明,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调查表明,一组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一组成绩较差的学生相比,其父母亲有着较高的高学历比例。

2.从家庭教育观念来看

首先,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认识层面上,几乎人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教育目标上,“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有些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为了子女舍得花钱,良好的物质条件均有利于学生发展。但是,从家庭经常进行的文娱活动来看,学生在家庭中的文娱活动种类少,层次较低,不利于学生文明行为、高雅性情的培养与陶冶。

其次,家庭教育的方向。培养孩子已越来越受重视,但未形成共识。

第三,家庭教育的期望值。总的看来,父母亲对孩子的期望的平均值都大大高于现实。

3.从家庭教育实践来看

第一,家庭教育者的作用。普遍情况表明:首先,在家里经常教育孩子的是孩子母亲,约占其家庭总数的85.3%;其次,才是孩子父亲,约占46.1%。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学生父母亲,由于工作和生活忙碌,时间紧张,苦恼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庭教育孩子目前主要还是依托于孩子的母亲。作为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第二,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忽视身教重言教,无能为力也不负责任。

调查显示,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有57%的家长帮助孩子找原因,有32.2%的家长口头批评孩子,有9.5%的家长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顶撞家长时,有82.2%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说理,有16.1%的家长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有2.5%的家长无所谓。说明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行为、态度、观念确实存在问题,而且只重外表不重本质。

另外,目前有一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感到力不从心,想不出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有50.4%的家长不知道教育方法,36%的家长没时间教育孩子,12.8%的家庭夫妇意见不一致。除了希望老师配合教育外,不太想学习或模仿成功的教育方法,从中体现了家长对子女不负责任的一面。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互补研究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家庭教育效果。通过家庭教育,不少家庭的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数据显示,81%的家长认为孩子不能理解和尊重家长。

4.家庭关系方面,越来越疏远,处理事情比较民主。

(1)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代沟也在加深,家长与子女间的关系在疏远,由此看来亲子关系必须加强。

(2)家长与子女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学习方面的内容,日常琐事的较少,而且,随着子女年级的升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越来越少

(3)在处理问题时家长还是比较民主,如当子女提出不同意见时,大部分家长会和子女一起讨论。

5.与学校关系。家长选择比较理智,对学校普遍满意。对学校的工作、师资力量及具体的某项管理制度,绝大多数家长表

示认同或满意,保障和促进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家长的种种观念、态度及行为会制约并影响孩子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态度,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势在必行。

二、调查启示

第一,家庭教育关键在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物质生活的丰盈,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子女容易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加之望子成龙和竞争意识强烈,也容易形成父母们的过高期望以及进行过度教育。这就是目前有些家庭在教育上所陷入的误区。诚然,能够教育加之愿意教育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强大动力,但是,如果缺乏科学观念的正确引导,也可能“欲速而不达”,甚至导致走向反面。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们认为,最有效和最佳的途径就是间接教育孩子的父母,塑造孩子的家庭环境。让父母大人们首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之关键。目前,年轻父母学历层次较高虽然值得欣慰,但并等于说他们就具备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全部知识,其中有些父母还相差很大距离。

第二,对家长正确观念教育刻不容缓。

首先,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很多家庭充分已认识到德性与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它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又发生了位移。在许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交流时,言必称分数和成绩者仍不在少数。应该看到,在家庭教育的背后,还有着升学、中考和就业的杠杆,往往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互相制约的,也是互相配合的。

其次,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调查表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但是这种成才观念经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许多家长看来,人才就是少数掌握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或官员或富商,从而忽视了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能敬业、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在一些家长中间,他们能够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但同时却不能正确看待社会劳动的各种分工协作,有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因此,造成对子女职业期望的过分高攀和狭窄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善的效果。学校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多数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由此可见,开发家长资源,把众多的学生家长动员起来,关心支持班集体建设,协助班主任教育好他们的子女,这是班集体建设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大事。

上一篇:调研材料汇报范文 下一篇:调查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