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工作展望范文

时间:2023-03-03 00:00:46

电网工作展望

电网工作展望范文第1篇

>> 可持续智能电网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试论配电网智能化发展前景分析与展望 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发展模式的影响与展望 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公益组织发展困境及对策建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智能电网技术应用与发展 智能电网的应用与发展浅析 智能电网的构成与发展研究 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产业发展 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 智能电网的发展与规划 智能电网发展与评估体系研究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展望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现状与技术展望 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 中国物流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智能电网发展进程中县级智能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分析 智能电网对智能电表的要求及产业发展建议 浅析智能电网运用与发展趋势 电网智能调度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国网能源研究院.2013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7]国网能源研究院.2014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8]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OECD.Technology roadmap smart grids[R].Paris:[s.n],2011.

[9]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Smart grid system report[R].[S.l]:U.S.Department of Energy,2009.

[10]VINCENZO G,MELETIOU A,COVRIG C F,et al.Smart grid projects in Europe:lessons learned and current developments[R].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3.

[1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12]刘振亚.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N].科技日报,2013-12-05(1).

[13]孙伟卿,王承民,张焰.智能化电网中的柔性评价方法与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27(5):5.

[14]中国科学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咨询项目工作组.中国智能电网的技术和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5]HU J,ZHU J,PLATT G.Smart grid―the next generation electricity grid with power flow optimization and high power quality[C]∥Proc IEEE Int Conf Elect Mach Syst,Beijing:IAS IEEE,2011:1-6.

[16]FANG X,YANG D,XUE G.Evolving smart gri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loud ward:a cloud optimization perspective[J].IEEE Trans Smart Grid,2013,4(1):111.

[17]WANG P,RAO L,LIU X,et al.Dynamic data center operations with demand\|responsive electricity prices in smart grid[J].IEEE Trans Smart Grid,2012,3(4):1743.

[18]张东霞,姚良忠,马文媛.中外智能电网发展战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31):1.

[19]GELAZANSKAS L,GAMAGE K A A.Demand side management in smart grid:a review and proposals for future direction[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4,11(2):22.

[20]李乃湖,倪以信.智能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综述[J].南方电网技术,2010,4(3):110.

[21]余贻鑫.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实现顺序[J].南方电网技术,2009,3(2):1.

[22]余贻鑫,秦超,栾文鹏.智能电网基本理念阐释[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44(6):694.

[23]王庆红.智能电网研究综述[J].广西电力,2009,32(6):1.

[24]余贻鑫,栾文鹏.面向21世纪的智能电网[N].科学时报,2010-09-06(B3).

[25]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述评[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34) :1.

[26]LIANG H,TAMANG A K,ZHUANG W H,et al.Stochast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mart grid[J].IEEE in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2014,16(3):1746.

[27]POPEANGA J.Cloud computing and smart grids[J].Database Syst,2012,3(3):57.

[28]GUO Y,PAN M,FANG Y.Optimal power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customers in the smart grid[J].IEEE Trans Parallel Distrib Syst,2012,23(9):1593.

[29]FANG X,MISRA S,XUE G,et al.Smart grid the new and improved power grid:a survey[J].IEEE Commun Surv Tuts,2012,14(4):944.

[30]YANG Z,YU S,LOU W,et al.Privacy\|preserving communication and precise reward architecture for V2G networks in smart grid[J].IEEE Trans Smart Grid,2011,2(4):697.

[31]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Grid 2030:a national vision for electricity’s second 100 year[R].[S.l]: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Office of Electric,2003.

[32]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9):1.

[33]常康,薛峰,杨卫东.中国智能电网基本特征及其技术进展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10.

[34]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监管路径研究报告[R].[出版地不详]:国家能源局,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2014.

[35]刘振亚.中国电力与能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6]王明俊.智能电网与智能能源网[J].电网技术,2010,34(10):1.

[37]余贻鑫.智能电网的基本理念[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1,44(5):377.

[38]吴俊勇.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和技术框架[J].电力电子,2010(1):55.

[39]JOHN M,MARK M G,DON D,et al.Strategic R&D opportunities for the smart grid[R].[S.l]:Metering and Smart Energy,2013.

[40]邱剑,王慧芳,陈志光,等.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有效度评估模型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9):1.

[41]祖卫华,刘莉.智能微电网控制策略浅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3):204.

[42]刘科研,盛万兴,张东霞,等.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需求和场景分析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2):287.

[43]刘小聪,王蓓蓓,李扬,等.智能电网下计及用户侧互动的发电日前调度计划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1):30.

[44]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U.S.A policy frame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grid:a progress report[EB/OL].(2013-01-10)[2015-05-10].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 files/microsites/ostp/2013_ nstc_grid.pdf.

[45]王思彤,周晖,袁瑞铭,等.智能电表的概念及应用[J].电网技术,2010(4):17.

[46]田世明,王搭宿,张晶.智能电网条件下的需求响应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22):3576.

[47]史梦洁,韩笑,程志艳,等.面向电力需求侧的大数据应用研究分析[J].供用电,2014,31(12):20.

[48]张钦,王锡凡,王学建.需求侧实时电价下供电商购售电风险决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3):22.

[49]张新昌,周逢权.智能电网引领智能家居及能源消费革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5):59.

[50]高志远,曹阳,朱力鹏.智能变电站未来发展的分析方法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3,29(2):11.

[51]张健,蒲天骄,王伟,等.智能电网示范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电网技术,2011,35(6):5.

电网工作展望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公司 发展规划工作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电网规划的定义

电网规划又称输电系统规划,其目的是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最优发展。电网规划以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为基础。合理地确定今后若干年的电网结构,使其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电力安全可靠地输送到负荷中心的前提下,使电网建设和运行的费用最小。

二、电网规划工作的分类

电网规划分为近期(5年)、中期(10-15年)、远期(20-30年)。近期规划着重解决城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满足负荷需要,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要依据近期规划编制年度计划,提出逐年改造和新建的项目。中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相衔接,预留变电站站址和通道,着重将现有城网结构有步骤的过渡到目标网络,并对大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做好前期工作。远期规划主要考虑电网的长远发展目标以及电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进行饱和负荷水平的预测研究,并确定电源布局和网架目标,使之满足远期预测负荷水平的需要。短期规划建设周期短,规划方案制定后,调整裕度较小,如果客观条件或环境的改变将会对电网短期规划造成较大影响,后文会有专题分析。

三、电网企业规划工作的体系结构

电网企业规划工作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公司发展战略、电网规划(包含行业规划和电网规划设计等基础性工作)和公司发展规划等。

1、公司发展规划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总结。

公司发展规划是企业战略的阶段性实现方案,也就是说,要以企业现状为起点,在客观条件下,寻找一条通往战略目标的最优路径,并确定相应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与方案。根据国资委的规定,目前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电力供应与生产、相关专业技术服务。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就是针对其主营业务发展编制的公司发展方案。

公司发展战略是对公司发展的宏观管理;发展规划是对公司发展的中观管理。公司发展规划在整个管理工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长期发展目标与短期发展计划的统一,是从宏观决策到微观实施的过渡阶段。

2、公司发展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

在认真总结以往规划工作经验和充分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今后几年公司系统各级电网企业的规划工作分为三个方面:电网规划设计、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公司发展规划

电网规划设计和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是以电网为研究对象,以最小成本满足社会用电需求为目标编制的规划,主要追求的是国民经济效益最大化,二者统称为电网规划。其中,电网规划设计侧重于电网规划方案的研究,通过对多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综合比较,推荐规划期内各水平年电网规划方案,电网规划设计是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制定的基

础。

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是在电力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以电网规划设计和各专题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输电网、配电网及二次系统、信息网发展思路、规划目标与重点,针对电网规划设计工作中推荐的网络结构提出输变电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资金需求分析和输配电价等。由于电网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垄断经营行业,因此要接受政府管制,电网规划作为电网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有可能成为政府管制的重要内容。

公司发展规划是以电网企业自身为研究对象,以资产良性运营为中心,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编制的企业规划,是在电网企业主营业务规划工程量基础上的价值量规划。公司发展规划主要追求的是公司效益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电网规划和公司规划两者之间内容各有侧重,具有连贯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服务于电网企业的发展。对电网企业来讲,电网规划是基础,公司发展规划是重点。

四、公司发展规划编制基本原则的探讨

1、以效益为中心原则

确保资产良性运营,不断获得经营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责,也是电网企业公司发展规划的重点研究内容〕因此,公司发展规划必须遵循以效益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努力追求资产良性运营,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2、整体优化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遵循统一规划、整体优化原则,从公司的资产、资本运营和投融资的一体化管理出发,进行整体优化和规划;统一规划、整体优化应贯彻于编制规划的全过程,从投融资管理角度看,应从公司整体上进行统一投资竹理,将所有项目纳入总体管理,进行投融资优化;从资产运营角度看,将企业的增量资产与存量资产统筹考虑,进行总

体财务分析,评价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3、 量化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进行充分的最化分析,侧重价值量规划,保证价值量规划与实物规划相协调。所谓实物量规划,即公司主营业务的新、扩建和改造方案,是企业规模和运营能力的增量规划;所谓价值量规划,是指规划期公司价值的实现方案,是企业存量价值与增量价值的总体规划。只有在规划报告中对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统一协调的计算分析,

才能制定完整的、科学的发展规划。

4、风险防范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遵循风险防范原则,注重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工作。作为现代企业,各电网企业都在市场环境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遵循风险防范原则,进行风险分析,一方面可以正确评估企业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并事先制定好应对策略,做到有备无患。因此,在公司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充分估计和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分析和预测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五、电网规划的主要方法

1、负荷预测(需求侧预测)

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重要的基础和前期工作,准确的负荷预测应能让电源点布置合理、能准确确定电网建设规模以及确定建设的合适时机。

负荷预测的方法有很多,中、长期负荷预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电力弹性系数法、单耗法、、时间序列法、人均用电法、横向比较法等。但这些被广为运用的传统方法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如电力弹性系数法,只能对负荷进行大致预测;单耗法在产业进步比较快的时

候,对电单耗不能准确界定;时间序列法,需要对大量实时的负荷进行统计,而且计算量太大,造成在长期预测时难度较大;人均用电法,如果在这个区域内居民用电或者商业用电比例大,则负荷预测相对准确,若工业用电所占比例较大,则在这个网络内准确性就较差;横向比较法,若对负荷结构不同,经济水平差距较大的电网进行比较,会出现可比性不强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电网规划研究的深入,又陆续有新的负荷预测法被推广如:系统预测法、灰色预测法、模糊识别预测法等。但不论采用哪种负荷预测法,电网规划的基础都是准确的统计数据,包括某地全社会用电量,以及分片区、分变电站的负荷情况,和当地的负荷特性参数。

2、电源规划

需求侧预测作为电网规划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未来一段时间某地电源供应增长预测,确定某地电源供应与现有电网结构所允许承受负荷之间的缺口主要包括规划期间电源(现有和新增)的情况,包括电厂位置、装机容量、单机容量等;对水电厂,除上述参数外。还应有不

同水文年发电量、保证出力、受阻容量、调节特性等参数。

电力体制改革后,由于电厂和电网的分离,电源规划不再作为电网规划的内容,让电网规划在考虑电源侧供给时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另外,电力负荷增长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受电力市场影响,负荷的不确定性对电网规划的影响变得更加突出。为电网规划的重要技术标准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和《电力系统技术导则》,在市场条件下,将不再作为强制性标准,而仅作为指导性的法则,这种情况可能造成电网的可靠性水平在不同地区的参差不齐。又由于电力市场正处在发展阶段,规划水平年的市场状况如售电价格、国家相关政策、电价成本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对电网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然后在规划项目的技术、经济等指标的选择上体现出来。过去在规划时电网和电厂没有分家,规划时更多考虑怎么把电由电厂送出,电网规划更多是为电厂服务。在厂网分离后电网规划的目标则需要考虑电网企业购电和售电

的价差,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电网公司效益最大化。

3、电力电量平衡

电网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电力电量平衡,其主要包括对丰水期电力电量进行平衡,主要是校验丰水期城市电力系统变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的送电能力和经济性;对枯水期电力电量进行平衡,主要是校验枯水期电力系统缺电情况及网络的适应性。

结束语:

在当前电力工业改革的形势下,电网企业开展公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十分必要,并几具备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完成该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各级电网企业应积极开展公司发展规划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各电网企业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遵循效益优先、整体优化、量化和风险防范原则,完成企业现状与发展环境的分析、规划目标的制定、发展方案与融资规划的编制、主营业务的损益预测、规划方案的分析评价以及对规划实施的建议等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中国电力出版社.Q/GDW156-2006

电网工作展望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智能电网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172

1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中国电网正在演变成为一个长距离、区域互联的特高压智能电网。与此同时,如何保障该系统具备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是重要问题。而保障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就不得不提到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所以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我们此文要介绍的重点。

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对电力的需求,电网调度自动化相关技术不断的走向成熟。截止目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更新迭代已经历了4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调度自动化的概念,而彼时单片机是工业应用的主流,因此第一代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全部的功能都基于单机上实现。到了80年代中期,引进了能量管理系统(EMS)及开发技术,并且当时的中国电力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适用于各级调度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90年代,出现了基于RISC图形工作站的统一支持平台的功能分布式系统。这一系统采用高级的图形技术和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软件也更加丰富。2003年8月,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大面积停电事故,因此接下来各国开始抓紧研究如何使得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如何对大面积停电进行预警。有了北美大停电事故的警示,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也于2004年开展专项研究,并且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立即着手新一代调度控制系统的研发,与2009年全面启动了智能电网发展战略,重点推动了D5000平台的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D5000平台,也称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它良好支持各类应用:如EMS、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广域监测预警系统(WAMS)和公共信息平台等。D5000系统遵循IEC 61970规约,满足安全分区和安全防护、EMS网上浏览、操作和远程维护要求,按照开放分布式的设计思想,面向电力市场进行了应用软件功能的完善,它是一套面向电力企业自动化系统可靠并且开放的支撑平台。

2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介绍

D5000系统包括“一个平台四类应用”。智能电网技术支持平台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基础,负责为各类应用的开发、运行和管理提供通用的技术支持,为整个系统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四类应用是:监控与预警类应用、调度计划类应用、安全校核类应用和调度管理类应用。

该系统的关键技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可观测性大幅度提高

D5000平台支撑了电网多级调度的协调运作,充分实现了调度控制专业的横向集成和纵向贯通。它拥有安全又高效的服务总线,实现了电网调控中心内部及调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交换,这解决了长久以来各级调度协同工作时的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问题,使得数据的共享更加开放透明,让数据的可观测性大幅度得到提高。

2.2 可控制性得以加强

D5000平台解决了多级调度协同工作时的监控、预警以及灾害应急处理,使得大电网调度的一体化协调运行和可控制性得以增强。D5000平台实现了安全通信和加密的访问控制,研发了基于特大电网的自动发电控制和自动电压控制,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动态电网监测系统,从而实现电力系统从稳态到动态的全过程监测。

2.3 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

D5000平台提供了考虑新能源消纳、适应节能调度模式的辅助决策软件,这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符合国家倡导了绿色、经济的能源利用政策,也填补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相关软件的空白。

2.4 提高了电网运行经济性

电网运行的经济性的主要关注点在输电、变电、配电过程中,如何使得变压器高效运行,如何使得线路损耗降至最低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而合理的电网运行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D5000平台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给出优化运行方案,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电网损耗,提高了电网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经济性。

2.5 增强了抵御重大灾害和网络攻击能力

D5000平台满足国家等级保护第四级安全要求,研制了各种专用安全设施。它的网络架构采取基于 VPN的专用数据网络,多层接入网采用双归方式接入骨干网,骨干网采用独立双平面组网的方式,提高了系统抵御重大灾害以及网络攻击的能力。

3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展望

将来,随着国际标准的日益完善和迅猛发展和市场化对电力系统的要求提升,调度自动化系统将朝着标准化、市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另外由于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并网,调度运行方式将会面临更为严格的考验,这给调度自动化系统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一定是能够符合能源变革需求的高度智能和自适应系统。从调度监控和高级应用的角度来看,未来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将会成为一个多层次、多尺度、多对象的复杂统一体。

4 结语

调度自动化系统是智能电网的司令部。本文介绍了智能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又阐述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和关键技术。在数字化,网络化,市场化的迅猛发展下,未来调度自动化系统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辛耀中,石俊杰,周京阳,高宗和,陶洪铸,尚学伟,翟明玉,郭建成,杨胜春,南贵林,刘金波.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现状与技术展望.

[2]姚建国,杨胜春,高宗和,杨志宏.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3]孙浩.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电网工作展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原始凭证;电子化;电网企业财务;共享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前言

传统时代下,电力企业财务工作多采用人工方式,但随着电网规模化发展,企业财务工作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大量纸质单据流转和发票采集工作,单纯依靠人工方式已经远远不够,不仅会出现失误,且效率非常低。而计算机、扫描等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能够对原始凭证进行扫描,将其转变为影像文件,实现电子单据流转,且能够有效提高原始凭证信息录入工作效果。因此加强对该项技术在电网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设计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网企业财务原始凭证电子化现状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电力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越来越关注自身内部管理工作,并积极开展集约化管理工作,将财务与业务有机结合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有效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发票、合同的原始凭证格式有所差别,难以达到统一标准,加之拍照资料像素、光线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资料上传扫描效果不明显,导致审批人员难以迅速获得审批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批进度[1]。二是相关业务审批要点不能够及时展示给审批人,增加审批工作难度,面对大量审批内容,最终导致部分审批流于形式。三是现有系统之间缺乏联系,集成度有待提升,尤其是与银行系统、税务系统及ERP核算系统之间,“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明显,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审批完成后自动入账等后续工作。综上来看,我国电网企业财务原始凭证电子化水平并不高,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二、原始凭证电子化在电网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优化建议及展望

1.总体设计框架

针对当前电网财务工作来看,系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因此电网企业要想将原始凭证电子化与共享服务中心结合到一起,应构建ERP系统为核心的原始凭证全过程管理平台。目前原始凭证已经不仅仅是发票,还包括发票、合同及料单等多方面内容。在实践中应将上述原始凭证都纳入到电子化程序当中,最大限度上提高工作有效性。

2.在线可视化审批

在信息化背景下,可以积极引入电子影响扫描技术,发挥影像扫描功能、发票OCR识别功能及接口插件等,提取原始{证中的关键审核要素,以此来满足财务工作需求。具体来说,第一,认证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到权限,进入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对应的操作。第二,电子影像,具备设备与模板配置、影像扫描等功能,能够对纸质票据等涉及的内容进行识别,录入到数据库当中。第三,在线可视化审批,提高审批处理效果。此外,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实现审批自动分发,按照审批岗位及工作要求逐级审核,充分发挥审核功能[1]。根据电网企业财务工作未来发展需求,对应用进行拓展。除此之外,用户还能够对已经保存的影像资料进行添加、查询等处理。

3.数据存储与读取功能

技术是实现电子影像扫描功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科学、合理选择技术非常重要。在具体设计中,用户应选择非结构化数据平台存储影像数据,并设置双向传输接口,实现数据一体化应用,在系统中实现服务共享目标。如实现原始凭证识别信息的临时存储,在ERP系统中,临时设置编码规则,为后续业务操作提供支持。此外,还可以利用条形码技术,实现信息绑定和分享,然后将已经过账的数据信息上传。

4.系统集成化

未来,电网企业以共享服务中心作为载体,将OCR扫描技术、ERP系统与银行系统、税务系统等有机整合到一起,能够实现原始凭证扫描识别、集中验审及信息智能化校对,促进企业发票管理由传统手工方向朝着智能化方向转变,使得每张发票都能够做到零差错处理,最大限度上提高原始凭证处理有效。具体系统结构如下:

第一,接入层。作为系统第一层,主要是用户接入认证和应用权限管理;

第二,应用层。该层主要完成与资产管理系统应用服务的对接,以此来提供统计监管、原始摄像等功能,能够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对单据进行电子化处理,使得财务业务能够符合工作要求。

第三,服务层。是指系统中公共业务组件服务,能够提供扫描、调阅及传输等服务,确保财务相关信息能够在服务中心实现共享目标,提高财务工作有效性。

第四,数据层。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电网企业需要处理海量财务信息[2]。因此为了提高数据处理准确性和高效性,针对不同的数据,将为其设计为针对性存储库。

第五,设施层。该层主要是满足系统运行的相关硬件设施,如主机、网络及存储等。

5.未来展望

随着信息化时展与进步,原始凭证电子化管控将由业务前端固化到信息系统当中,从根本上实现信息化目标,实现系统自动触发扫描控件,主动获取并识别影像信息[3]。同时,将凭证相关信息分发至各个部门,智能生成,创造性地构建原始凭证全业务智能化管控新模式。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随着电力企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革不断深化,原始凭证电子化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因此在设计中,电网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原则,从需求角度入手,充分考虑总体框架、关键技术等环节,实现对系统合理优化,形成适合企业财务工作需求的服务中心,重视对系统之间的集成化处理,不断提高系统运行有效性,从而促进我国电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德海.物资公司原始凭证电子化建设与实践――以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公司为例[J].中国市场,2015,(37):31-33+37.

[2]韩海文,范靓靓,张旭辉.电网企业推行原始凭证电子化的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5,(17):126-127.

电网工作展望范文第5篇

1.1电网设备高精建模与渲染

为了更精确的对电网设备进行三维可视化表达,根据杆塔和变电站设备的竣工图纸进行1:1高精建模。杆塔建模主要需要杆塔明细表、杆塔结构图、基础配置表等资料,绝缘子建模主要需要绝缘子设备图,变电站建模主要需要总平面布置图、电气主接线图、各电压等级配电装置间隔断面图、一次电气设备厂家资料及建筑图纸。设备三维建模的格式是当前主流的dwg及3ds格式,通过格式转换成为三维全景智能电网技术所能支持的格式后在系统中进行三维渲染,达到逼真的展示效果。

1.2电网业务数据一体化整合

为解决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各部门之间业务数据相互孤立的状态,通过建立“数据中心”的方式对省公司现有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并在统一平台下进行查询统计,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首先,对现有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出需要进行共享的业务数据清单。其次,通过数据抽取服务器将现有业务系统数据抽取到数据中心,或者现有业务系统将数据推送到数据中心实现业务数据一体化整合。为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及系统稳定性,数据中心服务器通过OracleRac进行双机热备。

1.3空间信息与业务数据高度融合

传统的业务数据在信息系统中主要以表格和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在数据的空间性和直观性上比较欠缺。而三维全景智能电网技术通过建立电网空间信息与业务数据的关联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高度融合和“所见即所得”,在宏观场景下,可以直观地查看所有电网工程的空间位置,并查看其业务信息;在微观场景下,通过点击电网设备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可以查询与之对应的所有业务信息。真正实现了“可视化工作”和“直观管理”。

2电网规划与建设一体化应用

三维全景智能电网技术作为一种直观反映空间对象位置、关系及业务信息的技术手段,通过在甘肃电网信息化中的应用,建立“甘肃电网三维数字化工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可以实现对甘肃电网规划与建设的一体化管理。一方面,通过采购高清卫星影像覆盖甘肃全省,构建甘肃全省的三维地形地貌。在宏观场景下,可以看到全省110kV及以上网架结构,在微观场景下对全省330kV及以上的变电站和线路进行1:1真实建模,从而实现甘肃电网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景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空间信息与业务数据高度融合技术,在平台上整合甘肃省电力公司现有业务系统及信息资源,建成一个立体、直观、统一的一体化业务平台,服务于电网规划建设全过程。因此通过三维全景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及平台的构建,能大大提高电网规划建设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及决策水平。

3结论与展望

3.1结论

通过三维全景智能电网技术在甘肃电网信息化中的研究与应用,可产生以下应用效益:

(1)整合全网资源,实时信息共享,循环增值通过在统一平台下对全网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数据在全网的共享性,同时可形成无形的经验数据和资源积累,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支持再创新。

(2)融入公司业务流程,服从统一权限管理平台与省公司门户网站集成,实现与省公司门户集成,按照省公司统一的角色权限配置机制分配权限,纳入省公司一体化管理流程。

(3)实现数据管理模式变革性创新通过电网业务数据的一体化整合,将重点关心数据在统一平台下进行集约化、规范化管理,由审批式管理过渡至权限式管理,由节点式管理过渡至扁平化的网状管理。

(4)全新管理模式,树立省公司发展新形象通过三维可视化与各类业务数据的高度融合,服务于甘肃电网主营业务的全过程,面对甘肃电网快速发展及日益增长的电网信息,提供一种全新的管理手段及信息支撑,也成为树立省公司发展新形象的窗口。

3.2展望

为进一步纵深推进甘肃电网业务应用与管理提升,从以下几方面对三维全景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展望。

(1)提升基础数据精度,构建完备电网架构甘肃省作为疆电外送、酒泉风电基地能源外送的核心走廊,对电网精细化管理要求更高,同时,陇南和天水为灾害多发区,在规划及应急等方面需要更高精度的基础地理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可以在现有2.5m分辨率卫星影像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全省更高精度(优于0.5m分辨率)的航飞影像数据。同时,可以将35kV及以上网架坐标也纳入到平台,用典型模型进行展示,建成完备的甘肃全境网络架构,进一步加强对全省电力设施的全面展现和统筹管理能力。

(2)提升业务应用的深度,拓展业务辐射范围一方面,可以以规划为试点,逐步提升业务应用深度,更好发挥三维智能电网技术在应用中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在现有“电网业务数据一体化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业务数据整合的范围,提供更全面的业务管理手段及决策支撑。

(3)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构建二三维一体化应用二维GIS更综合抽象,具备成熟的平面拓扑分析能力;三维GIS更直观真实,优势在于多维空间分析,二三维高度融合、优势互补的电网GIS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构建二三维一体化应用是三维全景智能电网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方向.

电网工作展望范文第6篇

本文根据对城市中配电网规划的理论研究以及自身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工作:

(1)首先对进行电网规划的必要性与必要性原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先进城市中配电网规划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为城市配电网规划与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对传统的电网负荷预测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工作经验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

(3)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今后在现代化城市中供配电网的规划与设计提出了网架方案原则;

【关键词】城市电网 供配电 规划 设计 负荷预测 网架优化 功能分区

1 概述

1.1 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我国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在电力行业方面,进步更加的明显与瞩目。但是由于随着城市的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尽管电网发函速度突飞猛进但是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1]。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需求量不稳定等因素的不断出现,城市配电网对电网的配电质量以及供电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2]。且随着夏季城市电网负荷过高,城市配电网严重过载。现在我国城市电网存在着以下几点重要发展瓶颈:

(1)设备陈旧、城市高压网架相对于大负荷的用电量,显得过于薄弱。供电可靠性逐年下降,供电稳定性差;

(2)城市电网电压由于电网线路损耗率较高,导致了电压质量较差。

(3)城乡配电网建设迟缓,设备过于陈旧,甚至有的是在带病作业。且供电半径较大,导线截面小,常年在超负荷运转,难以保证安全。

(4)城市电网配电能力差,城市高性能变电站数量少,容载较低,导线截面相比于用电量来说过于紧张,主设备严重过载。

1.2 城市电网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任务

根据当今的用电形势,电网规划的重点应该是从总体出发研究电网规划问题[4]。电网规划在保证将电力安全可靠的运输到负荷中心的前提下要做以下两点工作。一是要预先确定城市电网规模与设备规格。二是要确定电网中新增设备的时间点与设备型号问题。通过对理论总结以及经验学习中我们可以认为电力规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5]:

(1)可靠性与稳定性:电网规划的首先目标是要考虑电网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因素[6];

(2)环境因素: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为了保证减轻环境污染,在电网规划时一定要考虑环境因素对电网规划的影响;

(3)经济因素: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电网逐渐开始向市场经济靠拢,逐渐开始参与市场竞争。所以在进行电网规划时一定要考虑经济因素。其中包括了网损费用、发电费用以及投资费用等一系列经济因素指标;

(4)满足城市电网的高负荷要求。作为电网规划的最基本条件,满足城市用电的负荷要求是电网规划的最基本因素。

2 现代城市电网规划研究分析

通过对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的认为电网规划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能源的大量需求。所以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城市的用电前景有明确的认识。并且对于城市今后社会的用电结构以及用电形势变化进行深刻的分析。

2.1 现代城市配电网主要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对于电网进行了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但是仍然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电网的要求。经过常年工作经验,对我国城市电网进行实际考察我们发现了我国城市电网中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有以下几点:

(1)供电结构过于简单,供电半径过大。长年以来,我国电网处在高负荷运转的状态下,大量的城市电网均存在着供电结构简单与供电半径过大的原因。

(2)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大量设备更新难以保持较快的速度,所以在大量城市中存在着分支箱、环网柜以及电缆线路运行环境差的问题。这类问题对保证城市电网的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由于现今城市中大量的电网建设时间较早,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区会出现例如线路老旧、网线布置不合理以及线路挂接不均匀等现象;

(4)大多数城市存在着线路老化、导线面积小等一系列原因,由于这些原因,经常会导致电网出现一些事故影响电网稳定性。

2.2 现代城市配电网规划目标以及研究意见

通过长年对电网规划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我们认为对于电网规划特别是在现代城市电网规划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科学合理;

(2)资产性能优良;

(3)安全可靠;

(4)功能齐全;

(5)层次清晰;

(6)架构坚强。

依据这几点电网规划原则我们可以认为在城市电网规划中为了保证现代城市电网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经济运行。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在现代城市电网规划中一定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适度超前以及分期建设

(2)一定要以《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为准,城市配电网要以220KV与110KV两级配电进行接入。

(3)各级配电网要坚持安全生产的原则,保证电网稳定安全地进行工作。电网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安全目标。在规划过程中保证安全设施由于其他设施。

(4)以市场为前导,保证与市场的融合度强,避免在市场紧急现状下产生水土不服现象。规划要结合实际,保证满足需要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5)新技术应用不全面,一定要在城市配电网规划过程中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现代城市配电网规划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不能单一依靠规划人员经验总结与单纯的领导指令。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代城市配电网规划进行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工作经验的总结。为今后的现代城市配电网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首先应该对先进的城市配电网规划工作进行革新。一定要在进行电网规划之前对当地的用电结构以及其他的电力使用情况进行仔细的调研。

然后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对电网使用情况进行一定的预测分析。特别是要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今后的用电情况进行模拟分析。依靠科学的论断来进行电网规划设计。

最后在网架架设方面,作为电网规划的核心部分,一定要使规划人员亲身参与,及时在现场解决问题。保证忘记规划符合规划要求并满足具体情况要求。

3.2 展望

尽管电力行业在近些年来不断地通过体制改革与技术革新等一系列动作进行变革。但是仍然在电力规划方面特别是在网架架设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进行。今后关于现代城市配电网规划工作重点应当逐渐细化至网架架设方面。对网架架设进行重点研究是今后电网规划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期余.配电网络.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年11月.

[2]方向晖.中低压配电网规划与设计基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4月.

[3]蓝毓俊.现代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11月.

[4]国家电力公司安全运行与发输电部.城市电网建设改造标准汇编(规划设计篇).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年:P2.

[5]湖南省衡阳电业局.2004 年编制的《衡阳市 2004 年至 2010 年城区配电网络发展规划》.

电网工作展望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电网规划;应用;展望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083-01

一、前言

随着电网规划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电网规划工作的整体效果。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电网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

电力能源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电力系统有国家电网主管,其业务范围已经涵盖了2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90%以上的国土面积已经被电力系统所覆盖。一旦电力系统自身运行异常且在短时间内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处置,则必然会给地区社会经济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例如2007年7月9日12时08分新疆石河子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因石河子电网与新疆主网解列,造成了224.1万千瓦负荷的损失,由此导致的电量损失高达521.5万千瓦时,给当地经济生产生活均带来了严重影响。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电力系统相整合,则能够有效反应故障所在区域,对故障进行及时隔离,避免扩大故障范围,调配人力物力予以紧急抢修,提供抢修人员地理信息,对于降低电力系统事故发生几率、缩短抢修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维护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当前电力系统尽管已经具备了较高程度的自动化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与电力系统仍然处于互相并行的状态,未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而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拓展和维护的系统。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简单操作便可以及时掌握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情况,做到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主要是利用企业运行的管理手段来强化资源在企业内部的配置,使得其能够创造最大化经济价值并降低不必要成本支出。对于电力企业来讲,上述两个系统均能够推动企业进一步成长与发展,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因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将三个系统有效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则成为了该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

三、基于GIS的电网规划管理系统的功能

编辑功能包括数据编辑和图层编辑,数据编辑功能就是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对电力设施的属性数据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例如输电线路的增加或减少、杆塔位置的变化等信息都需要进行及时的记录。图层编辑就是可以在原有的地理图像信息上进行编辑,这种编辑包括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例如城市结构的改变,道路的改变,建筑物的增加等都会在图层编辑上进行相应的编辑。

2.电网故障定位功能

由于在电网规划管理系统中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所以所有必要的数据都是储存在系统中的。当电网发生故障的时候只要上报用户名就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查询到用户的配变名称,以及配变位置的所在,并且找出问题的原因,用隔离开关远程对故障进行隔离,减小故障扩展的范围,为及时解决问题做最大努力。地理信息系统中断路器控制着线路的颜色,当发生停电事故的时候,地图上的颜色就会由显示正常的红色转为显示故障的绿色,这样就可以轻易地划定停电的范围,列出停电用户所在。

3.查询功能

查询功能包括实时查询功能和查询分析功能。实时查询功能就是将实时数据通过接口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然后这些信息就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有所呈现,能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电网的运行情况实时遥测,并且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任意时间段里任意变压器、线路或用户的负荷曲线,设备运行状况,当负荷电流超过设定值的时候,就会启动自动报警装置,提醒对电网进行一定的调节,以免发生危险事故。查询分析功能即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到电表箱、配变、配电线路等电力设施的位置以及各项有关技术参数和数据,有利于对电力设施进行及时地维护和检修。

四、地理信息系统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与展望

从电网的规划设计流程可以看出,电网规划的方案制定很大程度上受到设计规划人员的经验和掌握相关技术程度的限制;且电网规划方案涉及的面太过广泛,针对于不同的地区,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对于该区域内的电源结构和负荷分布也完全不同,方案制定人员在对不同区域的电网进行规划时并没有通用的规律可循。

就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而言,其对于空间数据库的处理和地理信息的可视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只要将区域内的电网规划信息如电源规划、负荷预测等,与空间地理信息相结合,便能实现电网的地理信息与属性信息可视化,从而为电力网络的规划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方案校验与经济性评价。

1.可视化功能

目前我国的电网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电网的变动相对频繁,电网地理接线图需不断更新。而地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对地理信息与相关电网数据的有机结合实现电网在地图上的数字化、可视化,而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功能,电网的地理接线图也能够实现实时更新,这些都为电网规划的准确性、合理性、经济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2.辅助功能开发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电网的相关数据,还能实现电网的相关拓扑算法、潮流算法等方案校验,能够通过地理信息数据与电网数据的结合对电网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及周围环境影响作出评价,辅助规划人员作出合理的规划方案选择。

(一)负荷预测

电网的长期负荷预测需要结合区域内的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周期性历史用电数据、区域内大用户用电量的改变、区域内天气的变化以及周边大工程项目的开展情况。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能够保存相关的历史用电数据,并且在不改变历史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数据的汇总、调整。另外用户还能结合区域内的电网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厂区方案布局和远近期发展情况。

(二)变电站布点、定容与电网线路布局

变电站是区域内电网的供电中枢机构,只有保证其合理的布局与容量,与电网线路路径的合理规划,才能保证区域内电网稳定、安全的运行。通过对区域负荷预测,现有电网结构,能够初步确定变电站的定点范围,再结合地理信息和城镇规划,了解周边地理环境,较好地选择变电站的站址和远近期进出线通道方案,同时将电网规划融入地方规划,对站址和通道进行预控和保护。

3.空间数据管理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类是地理信息数据,一类是相关的属性数据即电网的相关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主要描述地理空间位置通常用点、线、面三个元素来表述。点对应的属性信息是变电站位置与容量,线对应的属性信息是电网线路走向与负荷等信息。随着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已经能够实现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同时存入统一数据库,实现对地理信息系统内数据的一体化存储与管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在电网规划中应用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在电网规划应用中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张远智.基于GIS的电网规划与应用分析[J].测绘学.2014(01):11-15

[2] 王自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思路[J].工程勘察技术.2014(11):24-27.

电网工作展望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力市场化改革;电力科技创新;南方电网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电的需求越来越多,电也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电力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情况下,增强对电力市场化和电力科技创新进展的探究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们就进入深入的探究工作。

一、南方电网的特点

1.南方电网的电力需求增长较快且集中的特点

就南方电网的电力需求来看,它的增长速度较快,主要集中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而电源方面主要集中于广东沿海和云南贵州等地。南方电网的规划工作主要集中于云南贵州及粤东、粤西沿海地区,由于受到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工厂地址等因素的影响,南方电网不可能局限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这种电力需求和电源分布的情况下,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大规模送电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2.南方电网的送电规模和距离

在不断扩大的西电东送战略工程中,南方电网具有以下的表现:相对较弱的送端向相对较强的受端大容量长距离的送电;多回长距离交流线路与直流线路由同一端向同一受端集中并联捆绑送电,多回大容量直流向广东负荷中心集中送电,具有落点集中的特点。根据以上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南方电网在传送电力的过程中压力巨大,在电网无功支撑上具有难度大的特点,交流线路和直流线路相互影响较大,导致运行过程相对复杂。

3.南方电网在选择厂址和线路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难

根据相关的规划,预测在2020年前后,西电东送通道南北之间的间距仅在20千米以内。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路网相对密集,土地的利用程度在逐渐的提高,在土地的价格方面也在不断地上涨,就南方五个省区来看,广东地区在发电厂的地址和路线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困难。

4.南方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较高,在停电损失方面会有不良的影响

南方电网的西电东送规模较大,广西和广东电网之间的联系相对较紧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方电网与越南泰国等地区的电网的联系也会更加的紧密,一旦发生供电中断的故障,就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会给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电力科技创新的进展

随着南方电网送电规模的不断增加,在电力科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有效地提高输电走廊的利用效率,同时提高了电网的输电能力,下面我们具体说明电力科技创新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新进展。(1)电力科技创新的进展表现在发电科技层面,发电科技的创新,对于电力经营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在发电设施上应用了先进的技术,但是发电领域将不会创造大规模的经济效益。(2)在取得的进展中,输电科技创新和配电科技创新逐渐成为电力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电力公司为了方便输电工作建立了中央调度中心,这个中央调度中心具有完整的调度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地适用于电力需求的变化。这个中央调度中心就是一项电力科技创新的有效表现。(3)在配电科技创新的进展方面来看,配电科技创新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它不仅能够监控线路的故障,还能深入到每一个用户当中,将任何时段的用电量记录下来,方便电力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除此之外,配电科技创新的进展还实现了配电环节在功能上的分离,也就是说一些配电环节可以让非电力公司来经营实现。

三、电力市场化改革

1.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新进展

从改革至今,电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1)基本完成了电力工业内部的重组,有效的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和中央层面电力主辅分开,电力企业的法人地位从此确立下来。(2)在市场化改革中,电力企业不断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在发电领域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态势,另外还在电力企业内部设置了区域电网竞价上网试点,大用户可以直接进行交易试点工作。(3)电力市场化改革下,电价改革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不仅提出了分环节电价实施的方法,还提出了峰谷电件、脱硫电价、差别电价等相关的政策。(4)电力企业还确立了有效的电力市场监管体系,不但建立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和分支结构,还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了电力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和信息公开,提高了电力监管工作力度。

2.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未来展望

为了有效的促进南方电网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来对电力市场化改革进行展望。(1)完善相关的竞争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就电力企业的现状来看,如果实行无限制的竞争将会导致资源上的浪费,阻碍电力产业的发展,更严重的是造成电力企业的破产。只有实施有限制的竞争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具有较强的活力,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有效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2)在电力企业中继续实施有效的监管制度:为了有效地实行电力市场化改革,实施有效的监管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施监管体制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监管体制与市场化改革相符合,还要确保监管工作具有相关法律的支撑,除此之外,要不断地汲取国外电力产业监管工作方面的经验,从而完善我国南方电网的电力监管体制。(3)要不断地深化电力市场化的全面性改革工作:在南方电网中,电力市场化改革涉及的方面较广,因此在推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工作中,不仅要规范电力市场的规划,还要严格市场准入原则,以及电力市场交易、监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只有实施系统化全面性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有效地推进南方电网的改革工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

本文就电力市场化改革与电力科技创新推进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希望南方电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改进电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同时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切实的促进电力科技创新工作,为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磊.电力产业管制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马莉,范孟华,郭磊,薛松,等.国外电力市场最新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13):1-9.

[3]白玫.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难点和路径选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7):10-15.

电网工作展望范文第9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化;电能计量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grid,intelligent technology has been effectiv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the electric energy metering,digitalization,intellectualization,standardization,systematization and networking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electric energy metering system.The present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electric energy metering system,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lligent electric energy metering in the smart grid,at the same time,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electric energy metering system,finally,makes recommend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electric energy metering system in China.

Keyword:smart grid;intellectualization;electric energy metering

引言

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能源价格波动剧烈,电力负荷快速增长,为全面支持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发展,提升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年提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架网络[1-3,5],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建成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

电能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极为重要的二次能源。电能计量贯穿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各个环节,电能计量的公平、公正、公开直接关系到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用户的利益,同时还涉及许多技术、社会和经济问题[2]。传统的电能计量已经无法满足分时电价、网上缴费等需求,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系统化和网络化[4-6]成为电能计量的发展方向。

1.智能电能计量系统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是利用高级测量、高速通信,高效控制等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及信息反馈的全程数字化和自动化,构建起数字信号传输、高度信息化、操控智能化的开放式计量系统[4,7-10]。智能计量系统主要由智能电能表、通信系统以及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图1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结构图

智能电能表、互感器采集的数字化计量信息,通过高速通信网络上传至信息分析处理中心,经分析整理后的数据传送给供电公司和用电客户,并自动生成电量电费清单、故障处理指令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报告[4,10-13]。图1是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结构图。

2.智能电网中电能计量的特点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的强大数据支撑。目前,国家电网公司供区的智能电能表应用量占全球的一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截至2013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安装智能电能表1.82亿只,实现采集1.91亿户,不仅为生产、运营监控分析系统提供实时数据,还为大数据管理、云计算应用提供了海量数据[16]。

2.1 完善电能计量信息系统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具有信息传输快、处理速度快、传输准确、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使计量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实现了一体化和实时化[17]。它通过先进、安全、智能的信息采集和测量技术,提供准确实时、详实可靠的数字化测量数据信息,为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17-19]。发达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具备大信息流量和高速信息处理能力,有效地解决了目前运行监测数据传输慢、存储量小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监测水平,有效防止窃电行为、破坏计量设备行为的发生。对随时发生的计量设备故障和运行安全隐患可及时上传计量参数、故障现象等信息,方便计量人员及时准确地判断和处理设备故障和事故隐患,提高电能计量可靠性和安全性。

2.2 实现智能化管理

计量系统强大的数据信息网络,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计量节点提取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制定或改进相关的管理策略,促进各个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配变台区间的深入合作,最终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电能服务[23-24]。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中智能用电管理终端网络分布广泛,可以搭建电力用户与供电公司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电力公司与电力用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双向互动的新型供用电关系。通过电能计量系统的数据信息网络,电力用户可以了解近期的用电信息,适当调整用电安排,改变用电消费行为。供电公司可以根据用户的建议和需求,适当调整供电管理策略,实现用电客户科学、经济用电,供电公司优质、高效服务[25-26]。同时这也促进了电网通信、分布式电源、微网[27-28]、高级计量架构(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29-31]、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DSM)[33-35]等相关技术领域电能计量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电能计量的研究范围,有利于电能计量系统的完善。

2.3 提高检定效率和检定质量

计量检定中应用智能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能力,将彻底改变传统计量检定作业模式[11,17-19,36]。室内检定的全部工作将由封闭式全自动检定流水线来完成,实现室内检定工作的全程自动化。在全封闭智能检定室内,检定台自动完成智能电能表和互感器接拆线、检定和打封,检定数据由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判定,并自动存储、上传,生成检定证书。其检定过程无人工干预,杜绝了人工测量误差,节约人力和空间,极大地提高检定效率和检定质量。

现场检验将实现远程化和智能化[11,17]。在高压计量中[37-38],电能表以智能互感器提供的数字式信号作为测量对象,经通信网络传回实验室,再通过检测设备进行检验。计量人员无需携带校验设备奔赴现场,通过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就能完成电能表的现场检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人员现场工作存在的安全风险。

2.4 全过程规范管理计量器具

国家电网公司在公司系统全面实施“三集五大”(即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生产、大营销的五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电能计量作为大营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管理必不可少。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计量系统中的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对所有计量器具从采购、存储到检定、配送直至运行、报废的全流转过程实施监控管理[11,17,36]。采用现代化物流管理模式,实现计量资产的自动出入库和配送操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计量器具购置、校验、出入库信息、状态跟踪、标准设备管理、数据信息存储等一系列管理内容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3.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发展中的问题

(1)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使用标准的制定。智能电能表、智能互感器采用了全新的测量方法和工作原理[5,46-48],这些新型电能计量器具,按照国家法规必须具有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认证。新型智能计量装置的制造标准、功能要求及通信规约,检定方法、检定技术的制定都需要同步开展,力求完善、统一。

(2)对于淘汰的电能计量设备的处理[11,18-19]。新设备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必定会淘汰一大批老旧设备,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因建设智能电网而大批更换的计量设备,充分地发掘出其剩余功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新型计量人才的培养。电能计量智能化技术不成熟,缺少使用和维护的经验,操作人员对于电能计量的使用缺少必要的培训,技术生疏[49-50]。更换应用新的技术和设备之后,必须培养新型计量人才,提高人员技术素质,提升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其对新技术和新设备有足够的了解,懂得新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知识,并且能够熟悉地操作应用,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4.对我国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计量设备的标准和规范。电能计量设备包括电能表、TA,TV及计量箱等,在对系统的各项设备进行审批和考核时,必须要按照流程进行,实现电能计量装备资产的动态管理。

(2)改进关口计量。关口计量要实行设备的生命周期的安全监管,并及时传送监测信息。各子系统要进行计量装置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终实现电网的智能化监管,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3)对计量系统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对电能表、互感器等要进行严格的校验,确保电能计量装置的质量。规范信息管理,保证每一只计量器具的全生命周期都在控制之中。

(4)对计量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智能化的计量系统需要专业人员的管理,要求对计量人员的培训、考核成绩等进行统计和比对,增强其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还可建立专家团队为完善计量系统运维提供技术支持。

5.结语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贯穿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各个环节的电能计量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深化的智能电能计量技术将推动电能计量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检定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计量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电网公司和电力用户之间可构建起全新的和谐供用电关系,有效提升电网公司供电服务水平,实现电力用户广泛参与和需求自由响应。电力行业必须抓住国家强力推行改革的机遇,努力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智能电能计量系统。

参考文献

[1]瞿清昌.智能电网与计量标准[J].中国计量,2010(4):28-30.

[2]刘于超,孟祥甫,杜忻锐.“坚强智能电网”促进电能计量向智能化发展[J].工业计量,2010(S2):140-142.

[3]刘蕊蕊,石丽云.众人划桨开动高级计量架构帆船―记华北电网公司“面向智能电网的高级计量架构研究”团队[J].科学中国人,2012(14):56-59.

[4]崔绍华.浅谈智能电网背景下电能计量的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0):19-21.

[5]李静,杨以涵,于文斌,等.电能计量系统发展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11):130-134.

[6]刘宪明.探究电能计量系统技术发展及建议[J].广西电力,2012(2):58-61.

[7]李永会.论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9):129-130.

[8]雷莉.浅谈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科技风,2013(4):82.

[9]洪琳.探究电能计量在智能电网背景下的发展[J].电源技术应用,2014(2):254.

[10]高红贝.智能电网背景下电能计量的发展论述[J].经营管理者,2013(24):394.

[11]薛昌波,周飞龙.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展望[J].中国计量,2010(4):31-33.

[12]Arif,A. Al-Hussain,M.Al-Mutairi,N.Al-Ammar,E.Experimental study and design of smart energy meter for the smart grid[C].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Conference(IRSEC),2013 International.IEEE.2013:515-520.

[13]田娜.浅谈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5).

[14]母红梅.浅谈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广东科技,2014(10).

[15]Bernieri,A,Betta,G.Ferrigno,L.Laracca,M.Electrical energy metering in compliance with recent European standards[C].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I2MTC),2012 IEEE International.IEEE.2012:1541-1545.

[16]董爱强,郭文静.国家电网公司建成世界最大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1):68.

[17]朱向阳.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4):113-114.

[18]张夷忠.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展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221.

[19]钟建斌.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展望[J].硅谷,2011(13):28.

[20]熊学海.电能计量实时仿真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1.

[21]曾义秀.浅谈智能电表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8):33-34.

[22]周倩姝.探讨智能电能表的发展及未来应用[J].科技视界,2014(1):333,339.

[23]张海强,许娜.电能计量的智能化及发展前景展望[J].电源技术应用,2013(3):105.

[24]张炎.浅谈智能电网背景下电能计量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7):268.

[25]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8):1-7.

[26]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9):1-4.

[27]刘文,杨慧霞,祝斌.微网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14):152-155.

[28]周林,黄勇,郭珂.微网储能技术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7):147-152.

[29]章鹿华,王思彤,易忠林.高级计量架构(AMI)对智能电网下供用电关系的影响[J].电测与仪表,2011(5):33-36.

[30]赵鸿图,周京阳,于尔铿.支持高效需求响应的高级量测体系[J].电网技术,2010(9):13-20.

[31]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EB/OL].20100304.

[32]Seoung-Hwan Choi,Shin-Jae Kang,Nam-Joon Jung,l-Kwon Yang.The design of outage management system utilizing meter information based on AMI(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system[C].Power Electronics and ECCE Asia(ICPE & ECCE),2011 IEE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1:2955-2961.

[33]李国栋,刘力华,袁锐.电力需求侧管理在芬兰的发展[J].2014(1):61-64.

[34]王梅霖.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35]Energy Manager Today Staff.Demand Response Tracker 2Q13[DB/OL].20130510.

[36]何立芳.电能计量领域中智能技术的使用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14(2):301,304.

[37]蔺菲,赵良德.电能计量在智能电网与特高压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4(1):29-31.

[38]Rong,Bo.Sensor-based HV electric energy meter and its application[C].Electricity Distribution-Part 1,2009.CIRED 2009.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IEEE.2009:1-4.

[39]Lin Guoying,Zhou Shangli,Lu Zuliang,Sun Weiming.Research for calibration technology of digital input electric energy meter[C].Electricity Distribution(CICED),2010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0:1-6.

[40]Bernieri,A,Betta,G.Ferrigno,L.Laracca,M.Electrical energy metering in compliance with recent European standards[C].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I2MTC),2012 IEEE International.IEEE.2012:1541-1545.

[41]Yujun Bao,Xiaoyan work electric energy meter design[C].Electronic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EMEIT),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1:485-488

[42]Liu Xian-chun,Xiao Yu-ling,Zhao Liang-qin.Design of three-phase multipurpose standard electric energy meter[C].System Science,Engineer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ICSEM),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1:263-266.

[43]Weijun Liu,Tian-Qi Yuan,Jiang-Wen Xiao,Zhi wei Wang.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st paper auto-generation strategy for electric energy measurement[C].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ICICIP),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1:1013-1017.

[44]Xiao Di,Yuan Tianqi,Wang Zhiwei,Xiao Jiang-Wen.Simulation research on electric energy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Virtual reality technique[C].Control Conference(CCC),2012 31st Chinese.IEEE.2012:7658-7663.

[45]Nikolaev,N.Rangelov,Y.Valchev,V.Technique for indirect analysis of domestic power consumers based on power pattern recognition for smart energy metering[C].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s & Microelectronics(MIPRO),2013 36th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IEEE.2013:971-974.

[46]谭绍琼.浅谈电能计量装置的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07(5):4-5.

[47]陆祖良.电能表计量现状和问题讨论[J].中国计量,2009(1).

[48]李晓华.探讨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的作用及应用前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6):110-111.

[49]方楚棋.对电能计量集约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4(10):64.

[50]张家民.智能化趋势下电能计量工作的思考[J].工业计量,2010(S2):196.

[51]吴涛.电网企业中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探讨[J].华中电力,2006(3):34-35.

电网工作展望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县级电网;调配一体化;电网自动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7-0151-02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电网事业在近几年的发展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力事业取得的众多成就之中,电网调配一体化系统的建立,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成就。一体化调配系统的建立,不但对电力系统本身安全生产和施工处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经济运行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县级调配一体化系统的运用展望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县级电网一体化系统,本文根据三原县电网一体化系统的展望情况进行分析。旨为深刻阐述电网调配一体化系统,在电力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意义。

1.1 三原县电网系统的实际情况

三原县扼关中之要冲,居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之突出位置,与西安、咸阳、铜川等大中城市毗邻,且地处陕西“一线两带”开发的经济腹地,属“西安、咸阳经济圈”的北副中心,近年来发展很快,对电力供应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三原县内设有35kV的变电站7座,共有十二台主变,总容量可以达到78800kVA。三原县电力系统中的电网系统主要由总长度78.933千米的十一条35kV输电线路以及总长度为887.098千米的56条10kV输电线路构成。截至2011年底,三原县内共有配电变压器1741台,容量343.259MVA。

1.2 三原县电网调配一体化系统建立的必然性分析

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2010年的时候,对三原县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进行了软件和部分硬件的完善工作,配置了双前置机、双服务器、双调度员工作站,SCADA系统采用隆地公司的平台,基本满足遥测、遥信的要求,实现了提升电网系统调度功能升级的目的。但是随着按照上级咸阳供电分公司的要求,2012年5月1日起三原县供电分公司县调调管到三原电网10kV支线、配变,以及2012年是我系统居民用电服务质量提升年,加之上级部门对我公司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各项工作力求要做到标准化、精细化,所以三原县建立电网系统调配一体化系统,是三原县电力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三原县建立电网调配一体化系统的设想

为了提高三原县电网系统的自动化能力,也是为了避免电网系统运行中司机情况的发生,希望能通过技术改造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升级的目的。在研究调配系统升级方案的过程中,一种基于Windows和Uninx平台混合平台的调配一体化系统模式,给三原电网调配系统升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经过对这种调配一体化系统的深入研究,笔者发现这种系统本身不但具有多种功能,还兼具了灵活扩展自身功能的优点。所以如果三原县能够真正建立起调配一体化系统,并有效利用其自身优势,那么在未来的三原县电力事业运行,有望实现事半功倍的目的。

1.4 调配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有关要求

要保证调配一体化系统,在实际的电力事业运行中,发挥自身优势特点,实现促进电力事业发展的目的,就要求我们要为调配一体化系统建立一个性能强悍的数据平台,数据平台可以高效操作和处理数据。设计调配一体化系统时,我们要严格遵循一体化系统设计集成的有关要求,设计尽量实现无缝集成多种应用功能。设计调配一体化系统的时候,我们要控制遥控操作安全约束。为保证调配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具备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等,设计人员要在严格遵循设计标准的同时,尽量优化系统环节,实现调配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不断创新。

2 县级调配一体化系统的运用价值分析

三原县电网调配一体化系统建成后,将会使电力事业运行实现进一步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电力调配工作效率有效提高、供电性能得到了进一步保证、降损目标被有效实现、安全性能进一步提升的发展目标。

2.1 县级调配一体化系统,实现了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和降低损耗的目的

县级调配一体化系统的有效建立,实现了调度人员及时了解电网无功分布情况,和实时电压及电网负荷的实际情况的目的,这就大大降低了传统调度工作中查阅信息所消耗的时间。同时县级调配一体化系统的建立,也进一步提高了调度员分析计算电网的准确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保证了电网调度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县级调配一体化系统的有效建立,实现了主站及时合理投切分站电容器和主变分头的目的,这有效保障了电网供电电能质量和供电过程的可靠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供电过程控制线损工作的效率。

2.2 县级调配一体化系统,提高了供电过程的稳

定性

调度员可根据电网自动化系统反应的开关状态及事项记录窗口等快速、全面地了解事故具体情况,同时该系统的智能报警系统更加方便、简洁的为调度员在事故处理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事故处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分析事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尤其是配网自动化的实现,能够在开关跳闸后自动判断故障,将故障点隔离,自动将无故障区域恢复送电,不必等待调度员遥控将开关送出,大大缩短了停电时间,减小了停电面积,同时也减轻了调度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3 结语

在参照其它供电企业建成调配一体化系统的成功经验的面前,我们必须认识调配一体化系统建立在供电企业中建立的必要性。因为在我们的县级供电企业中,建立调配一体化系统不但能实现了升级电网调配系统的目的,还能促进配电企业运行能力提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福保,白义传,奚国富,李延满,王业平.基于Unix/Windows混合平台的一体化电网综合调度自动化系统

[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14).

[2] 张晓茹,池长斌.调控一体化 配网自动化 凤城智能电网建设带来供电革新[J].宁夏画报(生活版), 2010,(6).

[3] 姜世金,栾利香.变电站微机监测管理系统中遥测分站的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nd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Digital Content Security(2011APCID)[C].2011.

上一篇:工程部工作展望范文 下一篇:个人工作展望范文